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师风

2024-07-13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师风(精选9篇)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师风 第1篇

关键词:教育,师德师风,高职院校,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未来10年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从《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2009-2013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和<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 (试行) 》 (鲁教高字[2009]5号) 得知, 2009年, 山东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达到71所, 高职在校生80万人, 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2.5%, 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担负着对学生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而且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的重任, 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赴清华大学任校长当天, 在就职演说中提及的几个治校方略中的一项就是:“大学之大, 非大楼之大, 乃大师之大”。他认为“大师”对于高校的发展, 对高校文化的沉淀和学生的培养, 比大楼更为重要。梅贻琦的治校理念可谓独到, 他任校长期间, 清华大学飞速发展, 为其今天在高等教育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优秀人物。

教师的道德涵养、言行举止, 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提出, 教育部2012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治理。目前, 有一些学者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研究, 有一些成果问世, 其间犹有未见前人提及者,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拟对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不足之处, 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以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 着重于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可以说与社会近距离接触。社会不断发展, 社会上的“金钱效应”、“急功近利”等价值观念投射到高职院校, 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 辩证地看, 具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师德建设来看, 有一下问题, 值得注意。

1. 人文关怀不够、理想教育弱化。

教育管理机构未对新进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园, 在思想、人格等各方面都还未完全从学生时代转变过来, 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一些老教师认为, 只要抓好教学业务、教学成绩就足够了, 对党的基本政策、路线和方针知之甚少, 对微博、微信、QQ等吸引学生的方式有些排斥, 和学生有“代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甚关注, 不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渠道来进行人文关怀和理想信念教育。

2. 责任意识不强, 敬业精神缺乏。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都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 只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 有的教师在市场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过于注重物质利益, 以收入高低来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 不思进取, 缺乏独立的学术能力和严肃的工作态度, 甚至不惜将更多精力花费在个人第二、第三职业上, 置学生及学校的利益于不顾。

3. 割裂教育和育人,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的文化授受活动, 而且是师生的相互交往的活动、教学共同生活的创造活动等。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和创新的,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然而,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 匆匆上完课就忙着去处理自己的私事, 很少或干脆不跟学生进行交流, 更是无暇顾及学生在学业、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困难或困惑, 完全割裂了教书育人这一基本的准则。

4. 学术心态功利化。

作为一名教师, 要真正把教学、科研搞上去, 需要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 需要耐得住寂寞, 甘于坐冷板凳。个别教师治学不严谨, 心态浮躁, 不求甚解, 教学不认真, 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 学术心态急功近利, 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以上提及的四个方面, 仅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 这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的“爱国守法, 敬业爱生, 教书育人, 严谨治学, 服务社会, 为人师表”相去甚远。这些现象的出现, 是有一定原因的。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社会因素, 也有微观的个人原因;既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 也有内在主观因素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

1. 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社会上一些人追名逐利, 把物质享受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把金钱收入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价值标准, 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滋生。高职院校教师是高技能人才, 难免不受其影响, 关注工作与经济收入的回报关系, 重视经济收入, 忽视学生培养, “乐于当老板, 苦于当老师”, 理想情操失落, 师德观念不强。

2. 体制原因。

制度建设不完善, 教师负担过重。2010年, 在全国招生的高职院校1239所, 山东省就有高职院校59所, 其中13个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计划数达5655人, 学生扩招,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加之来自职称评定、科研考核等方面的影响, 多数教师深感教学、科研任务繁重, 许多青年教师待遇不高, 面临成家立业, 购房还贷问题, 制度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拔缺乏考量。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是的要求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教师无暇顾及的同时, 自然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3. 自身原因。

部分教师涵养不够。师德建设是一项落实到教师本人的具体工程, 当前, 高职院校多将精力集中于“示范建设”、“就业率”、“科研”等工作, 忽视对教师进行师德建设, 大部分教师为应对职称评审, 要满足教学、科研等硬指标, 乐于各种评奖、课题申报, 疏忽自身修养, 遇到金钱等诱惑时, 难免不出现问题。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搞好机制建设, 启动师德师风建设。

2011年, 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袁贵仁部长提出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抓落实。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完善相应考核制度, 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将该项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联系起来, 统一布置, 统一规划, 做到制度落实, 组织落实, 内容落实, 成效落实, 党政领导主动抓, 形成统一领导, 分工负责, 协调一致, 齐抓共管的师德师风建设格局。

2. 树好领导正气, 带动师德师风建设。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教职工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党员干部, 特别是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师德师风建设的带头人, 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广大教师, 以党性铸师魂, 党风带教风。近年来, 给师德师风建设带来很大压力的“教育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给教师队伍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教育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自觉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 始终坚持廉洁奉公, 勤政律己, 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规范教师的德行, 带动师德师风建设。

3. 抓好条件保障,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社会是个大染缸, 教师也是社会中人。虽然教师待遇有所改善, 就社会地位而言, 仍属相对的弱势群体, 年轻教师的工作量大, 待遇低。这不利于塑造和巩固良好的师德, 更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待师德师风出现的问题, 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主观和客观、小环境和大环境等诸多因素, 更多地查找其背后的客观物质原因, 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 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 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 做好他们的培训、进修、留学深造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 使教师有用武之地, 无后顾之忧。

4. 立好典型示范, 感动师德师风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要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 “看得见、摸得着”, 用身边的感人事迹感染和引导教师比学赶帮超。要积极重视舆论引导, 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 大力宣传教师师德建设的先进事迹, 使广大教职工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着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进而带动全校师德建设。

四、结语

教师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教师的师德修养对学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与其他道德建设一样,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只有努力地克服来自外在及自身等各方面的问题, 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 才能与时俱进, 无愧于为人师这一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郭文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黄济.当代师德修养的几个问题[J].中国德育, 2006, (4) .

[5]教育部人事司.全国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N].中国教育报, 2004.

[6]刘胜.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7]张惠贞.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8]叶辉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增刊.

师德师风演讲稿-(某高职院校) 第2篇

(时长6分钟以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X学院的XX,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修德长技、为人师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这都是师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对这个问题要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我认为:

一、做恪守师德的教师

师德是从教之基,高校教师应该以崇高师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弘扬社会正气,引领道德风尚。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殷切希望广大师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关于“修德”,他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做关爱学生的教师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教书育人的核心和重点是“以学生为本”。高校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人格高尚和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尊重和关爱每位学生,因材施教、严慈相济,教学相长、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全力助推学生,求真求善,成长成才。在我们身边的XX、XX教师为了给学生传授知识、提升技能,一直舍小家,牺牲业余时间辛勤付出,坚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体育、音乐、传统手工艺等各类技能活动,(说句题外话,X老师的孩子基本上是泡在XX协会的实验室里长大的。小家伙才满月的时候,就被抱着在竞赛训练场地里陪着我们的学生,XX老师陪着学生一起连续几天熬通宵,和学生一起累的流了鼻血,自己也是累的一身的病,我们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是这样靠着拼搏历年来他们带领学生为我校不断刷新累累硕果,获得殊荣,得到社会的认可。XXX、XXX、XXX老师等等等等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很多。

三、做爱岗敬业的教师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既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又是科学文明的开拓者。高校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育人为乐、以教立业,用真挚的爱心和恒心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我们学校思政辅导员XXX就是一位默默奉献的老师,学生懒得打扫寝室卫生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为彻底扭转机电寝室卫生不理想的状况,他就长期住宿在学校亲自到学生寝室干,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也被他的做法感动了,都不好意思不叠被子,不扫地了。就这样机电学院的学生寝室在他的带动下连续数月无不合格寝室,勤恳工作终于换来优异成绩,机电社区各项工作均排名第一,卫生合格率更是率先达到100%并长期保持,优秀率节节攀升,创造了“奇迹”。

四、做服务社会的教师

高校教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发展与宁波的发展、祖国的强盛紧密结合起来,为推动建设宁波“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奋斗目标作出切实贡献。

尊敬的各位同行们,让我们永远牢记教师这一平凡而又神圣职业的光荣使命和精神价值,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严谨治学,立德树人,共同遵守《师德师风公约》,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以实际行动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

浅析三本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第3篇

关键词:师德师风;三本院校;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2-02

师德师风不但能够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还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

一、师德是高校人才的培养关键

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的,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又决定了人才质量的高低。因此,学校良好的校风、教师的优秀教风和学生的良好学风成为一个学校教学质量是否优良的关键因素。然而,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所需要时时铭记在心、刻刻执行的光荣使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最欣赏的是有责任心、亲和力和博学多才的教师。师德建设是学风和校风的灵魂,是创建良好教风、学风的重要保证,优良的师德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首要前提。学校应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因此,只有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学风严谨、师德高尚、务实创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确保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三本院校学风调研

各三本院校一直以来以教学为中心,搭建加强学风建设的平台,甚至制定相关的文件制度来保障课堂教学。通过对一些三本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一些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对所学专业兴趣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系部的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少部分同学对未来的人生缺乏规划,不知道将来希望从事什么职业,因此对该学什么、怎么学比较茫然。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学习上被动应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学生缺乏危机感,得过且过,学习不勤奋,不愿意在学习上下功夫。

2.大部分学生业余时间安排不合理,虚度时光者大有人在。有部分院校要求上课时间学生必须在课堂,但是部分学生人虽然在教室,却心不在焉,注意力难以集中到听讲上。晚自习学生利用率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课外时间花在睡觉、听音乐、看课外书籍、上网上,虚度光阴,得过且过。如何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也成为学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三、三本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障碍

通过在三本院校的亲身体会和调研,发现阻碍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

1.教师队伍中部分人存在重利轻义、师德淡漠的现象。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竞争性、开放性既有激发人们的主体性以及积极进取精神的积极效应,又有诱发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可能性。部分教师尤其是外聘教师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而对集体利益和教育事业轻视,忘记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神圣职责,把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第一要义,从而导致产生师德淡漠、师风不正的现象。

2.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职业道德松懈的思想。由于我院外聘教师多来自高校和社会,他们有的存在以教师职业为谋生手段,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利”重于“责”,责任和利益关系失去平衡,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持冷淡态度,从而在教学中未能尽到社会职责,给学院的教学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在当今中国社会,集体主义道德与个人主义道德,乐于奉献的思想与功利主义思想,理想主义思想与实用主义思想良莠并存。而部分教职工放松自我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价值追求,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师德、师风问题的产生。放松师德修养要求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内部根源。

3.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紧外松也是师德师风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很多高校对专职专任教师的管理都非常到位,有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绝大多数校内教师职业道德是健康的,无可挑剔的。但对于外聘教师,在制度约束上乏力,在管理上棘手。我院情况大体如此。外聘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师德师风建设难以整体推进。

4.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创新和道德制度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造成师德师风建设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因此,在大家讨论过程中,一致认为师德、师风制度的建设和创新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建立完备的监督制约体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师德师风建设滞后的问题。

四、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对策

1.在教职工中进行“五师”教育。①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有诚心,了解学生要细心,教育学生需耐心,服务学生很热心。②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③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高三精二严一强”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④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⑤强师能。对教师提出专业技能要求,必须做到专业精,业务能力强。

2.开展帮扶活动,把师德师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该项活动要把以往简单的经济资助变为全方位的爱生助学活动,启动以“关心学生思想,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为宗旨的爱生助学的“三帮”活动(帮做人、帮学习、帮生活),使资助活动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质量。首先要求各带班辅导员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确定帮扶对象;其次对学生给予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帮助。每位教师都要确定自己的帮扶对象,每名教师都和联系的学生结对子,深入班级学生中间关心、爱护学生,做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师爱,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学会做人。要通过帮扶活动,实现学困生不掉队、特困生不失学、优秀生更优秀的目标。全体教职工要坚持爱心第一、教育第一、资助第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组织的温暖、集体的温暖和教育者的温暖。通过帮扶活动,增强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端正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促使教职工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培养、教育每一名学生。

3.要建立师德师风评估考核制度,建立“师德师风档案”。为了进一步推动三本院校师德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塑造教师师德群体的良好形象,坚决杜绝师德不良现象的发生,系上配合教务处,通过组织学生网上评教等活动,对教师的师德进行监督。通过听课检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我们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师德表现差、师风不正的教师要解决予以清除出教师队伍。

论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第4篇

1.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要务

一位教师教学质量与其工作责任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 绝不会敷衍塞责对待教学中每一行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 更不会应付式教学或为应付学校检查而完成工作任务;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 也必定会不断进取, 想方设法教会学生。因为, 责任是一种使命, 是一种使命感, 教师的责任心应该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节上。如果每一教师都能把责任渗透到血液里去, 就会让教书育人成为一种自觉、本能。因此,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要务是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如何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1.1 健全制度, 促进教师责任心的提高。

教师作为学院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管理者就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指导提高, 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促进学院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从备课 (含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案设计、教案书写、课前准备等) 、授课到课外辅导的各个教学环节建立相关的工作标准或要求, 并健全考核、考评制度, 督促教师认真负责地抓好每一环节;从新教师培训到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 以及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等, 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就从制度上促进教师责任心的提高。

1.2 创新机制, 调动教师的责任心。

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和考核考评制度必须与奖惩机制相结合, 否则考核考评就成为一种形式。工作认真负责者与随心应付者一个样, 教学质量好与坏一个样, 会使有责任心的教师没有工作的动力, 使责任心不强者始终不会提高, 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高职学院建立健全一套择优评聘的教师管理机制, 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质量优良、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予以教学质量优秀奖励同时, 在送外培训、学习等诸方面都予以优先权, 让教师们感悟到其付出得到了一种认可。通过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责任心。

1.3 榜样示范, 强化教师责任心。

榜样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学院每年都会评选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都会推选一批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这些经大家推选出公认的先进个人, 学院不但要予以表彰, 而且要适度宣传, 让其工作事迹和工作精神影响他人, 触动大家。潜心教学工作, 认真钻研业务, 这是教师精力倾注的主阵地。用于教研教改时间多了, 上“麻将”桌的机会就少了, 这正是面临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高职学院大力弘扬的一种风气。

2. 强化教师的爱生心,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极为重要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有显著不同的特点。由于中学阶段学习上的落差, 他们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或高考“赛场”上的失误, 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和对学习的畏难、畏惧心理, 从而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沉闷等。而对这群学生, 如果高职院校教师以普通高校教师的姿态面对, 采取“学者”式的教学方法教授, 结果只会是师、生互不认可,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群体的特征, 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特别具有爱生心, 从心理上接受他们, 发掘他们的优点。有了这个基础, 广大教师就会积极开展教研教改, 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接受其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爱是力量的源泉, 有了强烈的爱生心, 一切困难都能克服。如何强化高职学院教师的爱生心呢?

2.1 进一步加强对教师高职教育的认识。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中新兴的一类。在短短的十余年里, 我国高职教育能得到迅速发展, 除其培养的人才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背景外, 也是政府对其重视的结果。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中不是低人一等, 而只是类别不同而已, 根据生源类型不同, 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因此, 从事高职教育工作依然是一种光荣的使命。有了这份使命感, 自然会萌生对所教育对象的爱心。

2.2 树立多元智能观, 认可高职生的特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个体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以上的智能。这七种能力元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方式。人的智力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 二是形象思维。教育实践和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而本科院校学生主要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 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 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 只有智能的结构与智力类型的不同。这些学生记忆力和符号识记能力相对较差, 而行动和模仿能力较强, 具有偏于“形象思维”的智力类型, 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 完全可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家。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可了高职学生的特性, 在教学中自然会由生关爱、重视之心。

2.3 加强爱心教育, 树立教师大爱情感。

学校重视对学生的爱心教育, 然而对教师来说, 也不能忽视对其进行爱心教育。当高职学院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片茫然时, 教师要能另辟蹊径地耐心传授;当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时, 能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当个别学生不礼貌甚至顶撞时, 能包容, 等等。这需要教师具有大爱的情感, 把学生当自己的小孩或兄妺或孙辈。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收看“感动中国人物”、“身边好人”等相关电视节目或观看具有大爱情感的人物片, 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宣传校园内的爱心人物等, 加强对教师的爱心教育。

3. 树立教师的爱校心,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不可忽视方面

作为家庭成员, 要爱护自己的家;作为学校师生, 要关爱自己的学校;作为国人, 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这是一个毋庸置言的浅显道理, 谁都理解。为什么在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中还要重视教师“爱校心”的强化呢?不仅仅是职业道德所要求, 还因为当前人才流动机遇多, 人才管理机制比较活, 要留住人才, 除以待遇留人以外, 教师的爱校心也很重要。

3.1 融造氛围, 促进教师爱校心的形成。

此处所指“氛围”不局限于学术氛围, 而是一个更广义的、让教师在其中工作感觉到心情舒适的氛围。故, 在学院内营造一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讲究实效、处事公平、办事公开的校园氛围, 让教师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 只要努力工作, 就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 不被忽视或遗忘。有了这种氛围, 会促使教师热爱学校, 视校如家。

3.2 提高待遇, 巩固教师的爱校心。

人类的生活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避开物质谈精神建设是不现实的。教师要把全部心思都放到教学工作上, 首先确保其自身和家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如果学校给他的待遇能使其在当今社会过上基本舒适的生活, 使其安于学校的工作, 就能树立教师对学校发展的信心。提高待遇能巩固教师的爱校心。

3.3 人文关爱, 强化教师的爱校心。

学院领导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通过召开座谈会、参加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 深入教师, 了解教师的心声, 解答教师的疑难, 让教师感觉领导与大家一起平等共进;学院工会组织, 通过各种关爱行动, 让全体职工感觉到在困难时候有工会在, 有大家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 加强教师的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 让大家有更多舒缓工作压力的空间。人是一种情感动物, 通过人文关爱, 能有效强化教师的爱校情感。

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贡献, 学院的品牌靠的是一支作风正派、技术过硬、教学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来打造的。师德师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极为重要的工作, 我认为抓好教师队伍的“三心”建设能使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理想的效果, 愿与大家共同商讨。

参考文献

[1]金丽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高校教师队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6:109-110.

[2]侯明贤.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16.

[3]彭卫东.以创建文明学校为目标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 2010, 7:36, 46.

[4]张统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见[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7:66-67.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师风 第5篇

一、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之本,是教师的灵魂,是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然而,在地方院校中,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想信念模糊,思想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部分青年教师自身存在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的现象。例如,部分青年教师经常以各种借口不参加政治学习,对国际国内形势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漠不关心。在工作中,不讲政治、不讲原则,在公开场合或者课堂上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或在教学过程中发表一些消极负面言论,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不仅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反而妄加评论。其言行举止在学生中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不具有表率作用。

2.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科研学术成果

由于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属于新建学校,因此,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高校重视科研和学术成果,一旦在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或获得国家级的研究课题,学校都会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因此,青年教师难免会受到冲击。这样就导致在青年教师中出现了教书育人观念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学术研究成果突出的现象。另外,由于高校的课时津贴较少、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比较随意,不愿意花时间钻研教材和认真备课,更不愿意思考怎样有效育人的问题。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不育人,教学与育人严重脱节。课堂教学不精彩、枯燥乏味,学生对专业课缺乏兴趣,逃课现象非常普遍,教育教学工作趋于功利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青年教师不管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极差,如学生随意讲话、玩手机打游戏或者睡觉等。一些教师也不管学生考勤,任由学生逃课、迟到、早退,完全对学生不负责任。

3.个人利益至上,敬业奉献精神欠缺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看重物质利益,急功近利,欠缺敬业奉献精神。一些青年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工作中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他们除了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外,多一点儿其他额外工作,就要求给加班费,甚至直接不愿意干。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对自己有利则多干、不利则少干或者不干的现象,严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的职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他们虽为教师,却不能为人师表,严重影响了育人的效果和高校教师的整体社会声誉。

二、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成因分析

1.新进教师准入制度不科学

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规模有所扩大。为了更好地吸收优秀生源就读,为了学校的发展,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积极筹备申报硕士点工作,或努力把“学院”升格为“大学”,大力招募高层次人才来提高教师队伍中硕士、博士学位人数的比例。这样,各地方高校间就不断地加大政策力度,采取提高住房待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高薪引进博士等手段来争夺人才,打起了人才争夺战。由于博士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在引进博士人才的过程中,有的高校只把应聘者的毕业学校、专业、科研业绩作为考核的基本条件,并未对其思想道德、团队意识、综合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种教师准入制度不科学、较片面以及未对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严格把关,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

2.评价机制缺乏创新性

从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来看,其目标和要求过于笼统,缺乏激励性和约束性机制。教师师德师风的好与不好,在工资待遇上并没有差别,显然,这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例如,有的高校较重视教学科研业绩,轻师德师风评价。有的地方院校师德建设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考核内容,比较空泛。一些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评价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开展,只是在教师评职称时,发一张师德师风问卷调查表让各二级学院组织师生评价,而此过程并无人监督,往往只是走走过场,填个“神仙分”交差。显然是重形式轻结果,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评价较少。

3.缺少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部分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这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师德师风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只有一套空泛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没有任何行政部门对此机制进行监督落实。如前文所述,虽然在年度考核、教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师德师风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也只是走走过场和形式,并没有真正按要求执行,而相关部门也只要结果,并不看重过程。同样,各二级学院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形式大于内容。对师德师风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只有精神鼓励,对师德师风表现欠佳的教师只是口头上的说教,并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

三、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策略

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其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该校教育工作成败的大事。为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1.加强领导,形成师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对地方高校来说,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要引起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学校党委应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成立专门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处、教务处、学生处等行政机构以及二级学院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特别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二级学院的一个重要指标,努力营造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把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更新教育评价观念

师德师风评价要有利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同时,要将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与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相结合,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为师德培训的主要内容,规范青年教师的一言一行。另外,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应该有所更新,能具体量化考核的则全部具体量化,若不能具体量化的,更要明确其教育观念、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总之,考核评价内容一定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3.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师德师风巡查制度,指定师德师风投诉受理部门,通过明查暗访等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问题进行监督。学校应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设立师德师风意见箱,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师德优秀教师、退休教师担任师德师风监督员。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巡查师德师风,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合理处置和答复回馈。学校要建立师德奖惩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对师德师风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并在各种评优评先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以及给予优厚的物质奖励。而对有违背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则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师德问题突出的青年教师更要加大惩戒力度,甚至包括解除聘用合同。

4.坚持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首先,高校在选人用人上不能只看其学历高低和科研能力,还要注重聘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团队协作意识、教育背景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要建立新进青年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统一的师德教育,并形成岗前德育培训机制。对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特别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必须接受岗前师德教育,达到相关要求者才能申领高校教师资格证。在学校与青年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时,还应签订师德承诺书,并将其承诺书在校园网上进行公布,自觉接受师生监督。

5.加强氛围建设,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

良好的师德师风舆论氛围,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教师的道德自觉。同时,学校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优秀先进事迹,要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大力倡导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好教师风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青年教师要懂得自敬、自重、自强、自立,在提高自身精深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自身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素质。这是作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李忠康,宋志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意识探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138-141.

[2]周秋莲.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索[J].湖北理工学院学院(人文社科版),(6):77-80.

[3]傅之平,吴明永.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88-91.

[4]陈润羊,李勇.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3):15-19.

[5]康宇.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34-35.

[6]魏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外因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2011(5):125-126.

浅谈高等院校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715.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53-02

一、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教师在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的结合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是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让高校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师德建设的奋斗目标

远景目标:“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和求实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与改革;进一步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进一步确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师德形象,主动适应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近期目标:力争用2-3年时间,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上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在学科建设、师资整体水平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成人教育、高职高专的标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师资队伍的新要求,以满足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目标,积极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业务精湛、“双师型”特色的教师队伍。

三、师德建设的要求

1.教师要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科学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校党政工团委及时了解教师的政治思想状况,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求广大教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提高师知、师智、师能水平,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上有个新的起步。

2.教师必须增强实施“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人参与“师德建设”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进程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3.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心、尊重并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地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4.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要确立全员育人观,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努力探索、勇于改革,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态度,坚持把教书育人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讲大局,讲奉献,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人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四、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敬业精神处于师德的核心地位,它是教师师德的灵魂,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意志、情感和知识技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

2.教师的影响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等方面组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身正为范是扩大教师影响力、弘扬师德的基本要求。

3.教师应当是在某一个专业方面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崇尚科学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使学生产生信赖感,进而转化为强烈的人格力量鞭策、激励学生。

五、师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和宣传,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通过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文件,提高广大教师执行教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和模范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不断激活个体,优化全体,形成群体创优的局面。教师群体由个体组成,要提高教师群体的师德水平,就要提高教师个体的师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人格魅力;促进教师不断增强合作意识,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逐步形成集学院、教师群体、学生、家长和社会为一体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新模式。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师德规范。积极开展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系统性与时效性相结合、树立榜样与弘扬高尚师德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做到自尊、自爱、自勉、自强。开展“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启动“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大力弘扬师德规范。

六、师德建设实施保障

1.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师德建设”真正落实。

为保障师德建设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考评办法》、《教师工作规范》、《班主任(辅导员)考核办法》、《教学事故责任制度》、《师德建设奖惩条例》、《教学质量考核试行办法》、《课程考核制度》、《德育工作考核办法》等,从不同角度提出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思路以及具体实施的基本原则。

2.建立科学的师德考评体系,完善师德建设机制

(1)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师德考核办法,从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内容出发,制定具体的考评细则,并把师德考核与教师年度考核相结合,通过自评、基层评议、领导评议等形式对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评价。开展“师德规范达标”评选活动,分别授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荣誉称号。

(2)教师师德培养是建立在教师终身教育理念上的师德培训工作,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仅成为业务上的尖子,而且成为以德修身的标兵;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规范师德行为。

(3)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和业绩考核制,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责任心和荣誉感;师德监督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与社会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不断鼓励教师自我加压,严格自律,以达到慎独的高境界,细化师德建设的内容,加强群众监督力度。

3.建立宽松和谐的环境,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进一步美化校园,创造舒适宜人、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外在环境的优美激发师生学习、工作的热情,愉悦身心;引导帮助教师学习,提高文化品味;鼓励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注重在繁忙的工作中,为教师减轻心理压力,坚持教育和疏导相结合,为其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师风 第7篇

一、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现状表现

随着高职院校数量的急剧上升,多数教师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能够廉洁从教,有着比较过硬的师德素质,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学历层次的变化,高职院校也流露出不少的问题和现象,极少数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趋势,师德师风建设值得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一)班主任工作没有充分到位,工作效果不太明显。

1、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趋于形式化。

高职院校班主任一般由专职辅导员和兼职教师担任。因为辅导员变动较大,大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由于年纪轻,阅历浅,经验不足,对所在班级管理工作,即使潜心投入,但工作成效有时难以达成既定目标。教师兼职班主任,由于受本身专业教学,时间和经历的限制,与学生的交流有时仅限于表面形式,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此外,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也很简单,主要依靠电话和网络等形式。学生与班主任的交流仅限于电话请假、通知传达等事务性联系,面对面的谈心活动则很少有机会实现。

2、班主任工作职责不清晰,重点不明确,专业指导落不到实处。

思政队伍工作中,辅导员与班主任都是中坚力量,他们更多的工作放在上传下达等具体事项安排和对学院、学生处、团委下发的各种工作任务的完成。有些班主任只是把学院发下来的通知宣读一遍,有时自己不能参与会议,全由几名学生干部代替,这些做法很难真正让学院思政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有极少数班主任为行政人员兼任,他们不是本专业教师任班主任的,这样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和班级工作管理。走访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最关心的不是单纯生活问题,而是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问题,而无法给予较为专业回答的班主任是很难成为一个受欢迎称职班主任的。

(二)专业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加强自律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有待进一步加强。

1、教师的自我要求不严,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出现的迟到、早退、课中接电话等现象,被学生深深牢记,值得我们教师反思;极个别教师出现了讽刺和嘲弄学生的现象,在学生当中造成不良影响;还有某些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符合教师身份的言论和举止,课间当众学生抽烟,嚼槟榔等行为在学生中也有恶劣影响。

2、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年青教师已经成为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主力,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年青教师阅历浅,教学经验尚不丰富,尽管自己经历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但是真正面对坐在三尺讲台前的学生来讲,自己的专业功底确实有点力不从心,导致有的学生对新来年青老师的教学表现品头论足,如照本宣科,表述生硬等,无法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

3、出现教书与育人脱节的现象。

一部分任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程教学只要将书本中的理论和实操技能传授给学生即可,至于学生是否按时到课,课堂中能否用心听课,听懂了多少课,有的老师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事情应该是班级辅导员或是班主任负责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有的学生即使来到课堂,却对老师的讲课无动于衷,出现睡觉,玩手机,开小差等现象,教学效果无从评价。甚至有的教师评述社会阴暗面,或者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小情绪带到课堂中,忽视自身的师德修养,走入误导学生的歧途。

二、造成高职教育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不健全的体制机制严重影响着师德建设。

一部分高职院校仍没有将师德建设任务纳入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来,尚未制订完善的师德建设评价体制,如师德建设激励机制,师德建设考核制度以及师德建设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因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调动与发挥起来,阻碍着师德师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二)自身师德修养弱化影响着师德建设。

少数高职教师主观上只注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轻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表现出服务意识观念淡薄,思想懒散,放松了对自己的在要求,对教师应有的德高为师的风范不再深思和考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今日教师“今非昔比”,“刮目相看”的不良印像。

(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师德建设。

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师对于物质的追求不再停留在传统的“三尺讲台,两袖清风”的状态。社会不良思想意识对教师心灵的渗透,致使一部分教师道德素质滑坡,理想信念失落,工作中讲实惠的人多了,谈奉献的人少了,教师对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变得模糊起来。

(四)过重的教学负担影响着师德建设

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就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人数相应增加,可是由于各学院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有时一个专业仅招了一个班级,学院人事不一定马上将相应专业教师配备到位,以致有的专业课程只好由相近专业课教师接替教学,造成任课教师负担过重,精力相对分散,从而使少数教师忽视了自身的师德修养。

三、加强和改善高职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措施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凸显出多种问题的现实情况,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师德师风带动校风学风的良性发展。

(一)健全师德管理机制,确保师资水平稳步提高。

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培训机制与考核机制应作为各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基本内容之一。在师德教育培训机制中,坚持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岗前培训是针对新进和新任教师进行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岗位培训则是针对年轻教师的培训,除专业进修外,请名师作重点培养,严格教师岗位的聘任与考核,加强教师的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每年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中,侧重教师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职院要制定操作性强的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师德考评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进修、聘任、辞退、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树立职业道德理论人格。

师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明辨是非、善恶,才能让教师在自己思想领域里过滤掉不良的道德观念。在道德修养中,教师只有以先进的道德典型作为自己的思想引领,经常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素质不会偏离正确航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较高师德修养的高职教师。

(三)加强学生人文关怀,凝聚爱心力量启迪学生。

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用一颗真挚的爱心关注、理解、尊重和引导学生,这将使学生能够极大地提高自信心和增强抗挫折能力。少部分高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无故旷课,通宵上网,缺交作业等等,但是,每位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均有着各自远大理想和独立人格。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都希望老师给予自己尊重,信任和理解。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以宽阔的胸襟和极大的热情关心学生的发展,以真挚的爱抚慰学生的心灵。教师应多注意和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点滴进步,并及时传递赞美和肯定的声音,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人格需求,从而激发前行的动力。

(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内驱力提升。

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升魅力,鼓舞和感染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及时更新知识,才能教育和影响学生。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重点在于教师多听取学生和同行们的意见,不断学习积累,及时填充新知识,开创新教法,使课堂教学实现自然、生动、唯美、独特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重视修炼品质,以自己的人格、学术和工作魅力感召和吸引学生。教师只有做到从严执教,以身立教,以诚待教,才能以自己高尚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确保学校教育达到高质量目标要求。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师风 第8篇

rement is brought to vocational education.So it’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think about and enhance teacher moral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how to build up teachers'professional ethics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teachers'professional ethics;build up

职业教育发展不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到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新的历史阶段,这就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1 职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1.1 当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我国已经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现在要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党的十七大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对金融危机,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长远大计,更是当务之急。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为突出、更重要的位置。这样既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紧缺的压力,也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机会。可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1.2 职业教育在师资上的缺失,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而且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够。因此,总体上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生存的社会环境恶劣和有效教育资源匮乏。其中,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甚为微弱。由于职业教育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大多数优秀教师不会把从事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从而形成职业教育的入职门槛偏低,久而久之造成师资总体水平偏低的局面。再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教师在思想观念、利益结构、行为方式以及教学态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师德师风方面表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的生命源泉,师德师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要想根治职业教育的痼疾,首先需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思想上和行为习惯上对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进行洗礼,重新树立积极的师德和师风,同时使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成果得到维护。

2 职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2.1 解决职业教育生源问题,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很多人把职业院校作为他们最后的选择,或者是宁可复读多年也不会加以考虑的对象。这样就造成职业学校生源匮乏并且质量不高。生源的匮乏迫使职业院校降低录取的标准,标准越低学生整体素质越低,教学成果越差,社会影响力和声誉越低,形成了恶性循环。只有通过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才能影响学生,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铺路。社会的认可,就是最好的招生宣传。

2.2 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原因,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职业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地方,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后摆脱普通工人和农民的身份,坐在办公室里做领导或白领。他们没有看到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人员的急切需求。因此,需要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展现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优越性,充分调动社会各行各业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而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些美好的未来都需要工作在一线的职教教师通过显著的工作成绩来实现,其中教师的师德师风这一“润物细无声”的能量是主导力量。

3 职业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措施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师风”就是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即教师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整体的精神风貌,是师德得以表现的载体。

3.1 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素质提高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一代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所拟写的校训,也是启迪人民教师纯洁心灵的至理名言。要做到“行为世范”就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著名教育家斯霞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应当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育人的根本所在。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教师所处的位置和职责特征,决定了教师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都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是注重学识的不断提高。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数倍于学生的知识,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为人师者,必须虚心好学,博览群书,勤奋钻研,善于思考,敢于大胆探究学问,并且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师德师风与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加强自我修养,发挥为人师表和严于律己的人格魅力,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将为人之本、治学之道传授给他们,将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3.2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给与更多人文关怀,并为之创造培训条件和机会

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管,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要。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加强思想教育,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

在精神上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其实,绝大部分教师在物质方面的需要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更重视的是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在物质上维护教师的利益,充分发挥工会等后勤服务部门的作用,解除其无私奉献的后顾之忧。客观地说,目前教师的待遇已有所提高,但这与教师所付出的劳动还是不相称的。学校要从教师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时常放在心上,理解和体贴教师,多为教师做些实际工作。另外多提供教师实践和深造的机会,让一线教师与社会保持同步。

3.3 加强监管措施,保护师德师风建设成果

一是要严格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要严格掌握教师资格条件和教师聘任制,建立健全教师准入机制,杜绝把那些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员安排到教师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教师的整体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和平台,在促进教师自我调适和自我提高的同时,把鼓励或压力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三是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园,从而更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云霞.新时期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师风 第9篇

一、教师专业伦理: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的基本维度

教育既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崇高事业,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专业服务活动。一方面,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教育以弘扬和传播“道”和“善”为旨归, 以实现人的完善和生命意义为追求。另一方面,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育为人之个体在知识学习、德能修养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就决定了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责任主体, 同时也是教育理念和社会伦理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载体, 其专业伦理必然包含体现教育理想和信仰的专业伦理德性, 以及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维护行业尊严和秩序的专业伦理规范。

二、教师专业伦理德性

教师专业伦理德性, 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对教师这一职业意义、教育方式、精神归属以及对教育伦理的精神认识、认同后形成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品质。中华民族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将“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 强调“师道尊严”、“师言如命”, 儒者之师要求具备“仁者爱人、因材施教”的人文关怀、“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师范精神、“学而不厌、温故知新”的治学态度、“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为现代教师专业伦理德性的建构提供了深厚基础。

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传授和培养, 它是要在此基础上对受教育者健全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引导、培育作用。因此, 教育兼具传递知识经验与传承伦理道德的双重功能。中外教育史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教育信仰和伦理德性,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才能孜孜以求, 勇于探索, 从而做出一流的业绩, 享受教育的幸福。正如陶行知所言,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 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教师如果形成了坚定的教育信仰和伦理德性, 不仅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育潜能, 充分发挥其教育智慧, 而且能极大地感染和教育学生, 使之奋发向上, 不断提升、超越和创新。

《师德规范》从倡导性角度对教师的伦理德性提供了良好范本, 如“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 立德树人。严慈相济, 教学相长, 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淡泊名利, 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 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正义, 引领社会风尚”。这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既有共通部分, 体现了对教师职业的普适要求, 又包含了高等教育自身独特的追求和要求。不过, 德性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有赖于师资培养培训, 更有赖于教师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反思和行动。

三、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是教师应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应当信守的规范。它是将社会与教师专业自身对教师的伦理要求、道德约束等具体化为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遵循的、可操作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使教师的言行有所依据, 以便更好地履行行业责任, 满足社会需要, 维护教师声誉。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实是一种教师教育权的运作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对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师个人的品质, 教师的品格个性都对学生产生实际的影响, 起着示范性教化作用。教师的专业特质, 虽然不像医生、律师那样强而有力, 但其对于学生和社会的影响却不在其下, 稍有不慎, 可能危及学生身心发展和未来幸福, 教育的尊严也会受到严重挑战。教师对待学生的首要原则是以生为本, 即尊重学生作为主体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 关心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及其发展需求。其次, 教师要遵循正义原则, 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 没有成见和偏见, 同等对待。事实上, 只有教师给予学生以尊重, 学生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尊重, 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再次, 教师还应该秉持关怀原则, 尽可能地从多方面理解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其各种需要。同时,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索学生的言行, 对学生有一种“了解之同情”, 进而做到因材施教。

《师德规范》从要求性和禁行性两个方面对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做出了明确规定, 如“恪尽职守, 甘于奉献。终身学习, 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公正对待学生, 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清晰地明确了教师的基本责任和行为规范, 包罗了教师对国家、民族、知识、学生及社会的责任关系, 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行动指南, 能使新入职的教师对自己在道德上和行为上应尽的责任有明确的理解与认同, 也使有经验的教师借此更增强育人责任心和行动自觉性。

四、艺术专业伦理: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的特殊维度

艺术专业伦理包含着艺术自身内蕴的伦理价值思想和艺术领域外在的应用伦理规范, 既是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指导和伦理资源, 也是维护艺术专业秩序和人文构建的重要力量。当前, 艺术专业伦理的内涵与价值未得到人们的正确认识和应有重视, 专业伦理及其道德规范对于专业人士职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尚未受到普遍关注, 艺术领域缺乏应有的伦理共识。

1. 艺术专业伦理德性。

艺术专业伦理德性反映在艺术家对“艺术何为”和“艺术为何”的认识和追求上, 并蕴含着艺术的伦理特性和道德价值问题。在论及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上, 学界通常是两种针锋相对的立场:“为道德而艺术”或“为艺术而艺术”, 然而在涉及艺术的伦理价值时, 却都不得不同意“凡是第一流艺术作品大半都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历史十分重视艺术的伦理道德功能, 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追求“尽善尽美”、“以美储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 开篇即论:“夫画者, 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 四时并运, 发于天然, 非由述作。”谢赫在《画品》中说:“图绘者, 莫不明劝诫, 著升沉, 千载寂寥, 披图可鉴”, 提出了艺术的劝善功能。这也正如鲁迅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 虽然与道德不尽符, 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 崇高人之好尚, 亦可辅道德以为治。”艺术的伦理价值是艺术课题应有之义。艺术创作者借由其艺术作品将自己的人生态度及道德信仰传达出去, 这样的传达是情感的传染, 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经由想象/移情, 直接进入受众人群/欣赏者的内心世界, 对他们产生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 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服务于一定时代的经济基础, 同时体现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和生活。艺术的价值是艺术的根本问题和本质特征。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为工农兵而创作, 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 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江泽民同志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胡锦涛同志更是明确提出:“作家艺术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应该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古往今来, 大凡有作为的进步的作家艺术家, 都把高超艺术造诣和高尚价值追求作为人生理想;大凡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 都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和传播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这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在养成艺术专业伦理德性方面, 指出了明确方向和基本原则, 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及其道德功能论则为其提供了文化血脉和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源。

2. 艺术专业伦理规范。

近年来, 艺术和文博界乱象丛生:造假售假、乱鉴伪证、抄袭盗版、商业弊案、评奖不公、收藏以及展示或拍卖非法流失艺术品和文物、展演充斥暴力及色情内容的行为艺术、低俗或破坏性设计等, 艺术领域内的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归结起来, 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 在面对行业伦理困境时, 部分从业人员将追求利润和利益奉为圭臬, 道德底线无设限;二是, 有不少专业人士往往是因为无知、无能力或无勇气而做出不当选择。因此, 艺术 (设计) 作为一种专业, 在其所属的行业领域和实践活动中, 也须像其他专业领域一样, 具有相应的规范要求和行为准则。

严重的伦理疏失不仅损害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也危及到专业自身的社会形象。构建艺术专业伦理规范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 (1) 达成行业共识。使学界和业界充分重视并形成基本伦理原则和规范准则, 进而构建起符合艺术专业及其行业发展的伦理教育、评价、审查与监督体系, 整体提升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与道德感, 形成艺术专业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2) 维护专业尊严。使行业团体和从业人员能对艺术领域有关活动中的伦理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警觉性, 自觉将价值和伦理的考虑置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选择和运用之前, 以恪守专业伦理维护其在社会中的威信, 获得人们对它的信服和尊敬。 (3) 完善人才素质。专业伦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 两者构成专业教育的内涵, 前者能为专业人员面对与处理两难之伦理情境提供实践智能。英国哲学家罗素批评说, 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 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魄。 (4) 维系职业生涯发展。专业伦理是专业人士的生命。一个有较高专业伦理素养的人, 才能在专业活动中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进而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5) 增进德育实效。专业伦理教育因材施教, 能有效解决目前专业课教学中只教书不育人、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切实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实效性。 (6) 促进社会和谐。确定什么样的艺术道德规范指导现实的艺术活动, 协调艺术主体之间的关系, 提高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有利于维护艺术专业领域的公平正义,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 作为艺术理念和知识的传播者以及艺术创作活动的主体———艺术家, 他们的文艺观和价值取向及其在艺术领域内遭遇伦理困境时的道德抉择和行为, 对于学生的专业伦理思想形成和道德实践是最为鲜活、也是最易植入的引导和示范。艺术专业伦理, 是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中特殊而极其重要的一个维度, 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切实落实到教师培养、考核和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孙培青, 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第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仁贵.德性与规范:道德二维及其统一[J].吉首大学学报, 2011, (5) .

[4]沈清松.伦理学理论与专业伦理教育[J].湖南大学学报, 1996, (6) .

[5]王丽佳, 洪洁.解读“教师专业伦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6) .

[6]沈璿, 栗洪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度化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7]徐少锦.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 2002, (5) .

上一篇:同步分析下一篇:公共英语三级等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