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2024-09-23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精选12篇)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第1篇

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林业资源丰富, 林地面积达到10.53万hm2,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5%, 森林资源成为该县的主要资源之一, 而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 普格县的生态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地政府认识到森林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绿、增绿固然重要的, 但是, 护绿、爱绿也很关键, 特别是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

1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简单介绍

1.1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介绍

所谓森林病虫害防治, 在国务院颁布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里面对其定义为: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除治。在广义方面, 通常认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是指人类为了达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的目标, 减少对于森林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对森林所造成的危害, 可以促进森林健康的生长以及提高林分质量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对于森林植物的检疫、相关的监测报告以及预防并防治森林有害生物等等。

1.2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分析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森林保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四川省现代林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病虫害自身成为生物因子, 是森林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进行造林绿化等基础的林业生产活动中, 病虫害的防治已经成为了一项主要的技术措施;如果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而且朝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发展的话, 那么就会给森林资源造成惨重损失。

2 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虫害概况

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气候条件比较适合生物生长和繁殖, 这里生物种类繁多, 害虫也多, 繁殖能力强, 所以普格县林业局一直很重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该地区, 比较常见的虫害有德昌松毛虫、祥云新松叶蜂、杨叶甲、天牛等;主要的病害有松叶枯病、松衫苗立枯病、杨树锈病等。有些病虫害曾经得到过控制, 但是治理没有持续性, 近些年又有反弹的现象, 像德昌松毛虫就有复发的趋势。

2.1 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虫害防治现状

截止到2014年初, 林业局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监测预防体系, 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各分管区域内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以及危害程度, 并对之后开展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所取得的成绩看, 通过加强领导, 采用新技术方法, 有些害虫防治效果明显, 例如德昌松毛虫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5%以上。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还有一些新的林业害虫出现, 再加上近些年的退耕还林农户只关心补助款, 忽视病虫害防治等因素, 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还是比较艰难的。

2.2 现阶段林业防治的问题

病虫害防治工作虽取得很大的进步, 但是问题也有很多。对病虫害认识不足, 不能认清病虫害问题的根本, 不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规律, 治标不治本。在某些防治方法上还不合理。例如白僵菌的使用, 还不能完全利用气候、地质条件, 所以整体效果还不能充分发挥。病虫害复发率高, 反复治理需要专业人员的坚持不懈努力和大量资金投入。“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3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相关对策

3.1 总结病虫害规律, 重视防治方法

针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分析以及对相关工作经验的不断总结, 提出以下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植物检疫;林业技术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相关的防治措施步骤在森林的4个阶段 (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相;改变林间害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控制林木发育期和提高林木的抗虫性;直接消灭害虫。) 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防治方法也比较多, 之前主要采用化学和物理防治的办法, 虽有效果, 但是不能达到持续的目的。

在防治方法上, 现阶段坚持生物治理。以治理德昌松毛虫为例, 许多地区会用化学药剂和农药进行杀虫, 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但是同时会给树木本身带来副作用, 也会对人体和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物治理就不同, 它是一种天然无害的治理方法。白僵菌是德昌松毛虫的天敌, 有寄主性、高感染等特点, 而且对树木和益虫是无害的, 非常适合用来进行生物治理。

3.2 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的科技含量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 要不断对其发生的病虫害进行研究, 针对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的保护要等互补相适应的现状, 需要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大量的改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要针对森林病虫害的发展现状, 不断地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当中, 才可以更好的去防治。主要的措施包括:坚持发展生态林业,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基础上, 大力营造混交林, 并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林业生产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执行管理;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技术。

3.2 加大科研及新技术的推广

研究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并积极推广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利用。主要包括:加强对于林木的检疫, 认真落实“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植物检疫工作指导思想, 要严格禁止危险性的病虫害传入;加大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资金的投入, 保证资金能满足防治需求。林业局应该向上级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防治经费, 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指导方针, 建立起来一个多层次且多渠道的防控体系, 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去。

3.3 加强政府领导, 增强虫害的预见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第2篇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森林不仅是工业、建筑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中,森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中大气候,起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定性的作用,更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也是一个大的生物多性的资源库、对保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业生产,是我们林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1、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长期以来,没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森防工作在抓法上和工作力度上,与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相比,都有相当差距。因而在推进森防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3、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恶化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4、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能力

林业生产环节脱节,造林、育苗、引种、规划设计等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不管是当地苗木种子的流动销售或者是外调种子,都没有一签两证,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致使外地病虫害随之而来,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5、病虫种类繁多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1、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

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2、加强检疫控制外来生物的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入侵定居后,由于没有入侵生物原产地天敌的控制,很可能就成我们的新病虫害,往往很难防治。如美国白蛾自从**口岸入侵后,已经迅速蔓延,并成为辽宁省林业生产的主要食叶性害虫。因此,从源头上封锁堵截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完善森林病虫预测预报网络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指导并服务生产。充分利用病虫测报信息,对森林病虫灾害性事件实时监测,对暴发性病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从容应对。建立害虫发生的预警机制,为防治工作做前期准备。确立主要、优势害虫,科学制定防治阈值。分析气候环境动态,调查害虫发生基数,根据当地森林病虫档案,抓住森林主要发生的害虫进行密切观察、跟踪,掌握其发生态势,确立主要防治对象,兼顾防治其他害虫。森林中不可能仅仅只有1种害虫发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实践中,要以森林虫口复合发生指标来确定防治阈值。

4、提高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要加强重点病虫害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推广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要扩大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基本技能,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必须实行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全社会的支持。四要切实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从病虫害源头抓起,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r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总之,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防治。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采取多种有利措施,使森林的正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6、遗传控制病虫害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7、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3篇

森林病虫害,称其为“不冒烟的火灾”,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艰巨性、长期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要正确处理好预防和除治、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创新防治理念,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把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1.森林病虫害危害情况

我乡经常发生各种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森林病虫害种类主要有:蛀干害虫:白杨透翅蛾、杨干象甲、青杨虎天牛、牡蛎蚧、杨圆蚧等;叶部害虫:杨柳毒蛾、杨扇舟蛾、杨小扇舟蛾、分月扇舟蛾、杨树金花虫、刺蛾等;病害:杨肿茎溃疡病、杨灰斑病 、杨树烂皮病等。

2.几种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和防预方法

2.1白杨透翅蛾

白杨透翅蛾是省内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杨、柳等,是杨树育苗地和新植林地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之一。白杨透翅蛾一生平均产卵200粒,传播速度快,苗期危害会造成苗木质量下降,不能用于造林。危害新植林地时导致风折木的出现,使林木成林不成材。该虫种经过多年的防治在我乡基本得到控制。

危害症状:成虫把卵产在树干上,孵化后,幼虫可直接侵入树皮下 ,钻入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围绕主干钻蛀虫道,被害处苗木组织增生形成虫瘿(俗称嘎达鎯子 )。7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 ,羽化后的蛹壳遗留在羽化孔处,经久不掉,极易识别。

防治方法。(1)严格进行检疫。严禁带有虫瘿的苗木用于造林、育苗和外运。(2)性诱剂防治。就是利用人工合成的白杨透翅蛾雌性信息素诱杀白杨透翅蛾雄虫,降低下一带的种群数量。防治时间:每年6月初进行防治。具体防治方法是:在杨树的林缘处,向阳面,树高1.3-1.5米位置,涂上20x15CM的胶面,把诱芯用大头针固定在胶面中央偏上处,诱芯距胶面0.5CM为宜,防护林可100-150米放一个,用材林可100-150米放一个,采用棋盘式分布。苗圃地、幼林可在林缘50-100米放一个,利用诱捕器涂胶进行防治。如遇风沙天气应及时补胶。(3)采取营林措施,在杨树新植林地可采用每100株兼种一棵诱饵树(如银中杨)。来招引白杨透翅蛾,减轻白杨透翅蛾对主栽树种的危害。并定期对诱饵树实施防治。对诱饵树的防治可采用多种方法:对虫口密度较大的诱饵树可采取伐除销毁的方法;对虫口密度较低的诱饵树可采取人工堵洞的方法进行防治。具体防治方法为把棉花捻成小球,浸泡在敌敌畏原液中,防治时把浸泡好的毒棉球塞入白杨透翅蛾的坑道内,然后用黄泥或宽胶带封好羽化口。这种防治的注意要点是:首先要把握好防治时间,也就是必须在成虫羽化前完成。最晚防治时间不能晚于5月30日。其次堵洞完成后必须密封好洞口,以防药物流失,影响防治效果。(4)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银中杨),群众在进行产地检疫时舍不得割除的,可采用塑料胶带缠环的方法进行防治。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宽5公分以上的塑料胶带在白杨透翅蛾侵入孔(虫瘿)上缠两圈。防治原理是使羽化的白杨透翅蛾成虫不能出来,导致死亡,另外还可以起到保护虫口免遭雨水的侵蚀 ,避免病害的发生,促进虫口的愈合。

2.2杨干象甲

杨干象甲是国内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杨、柳。是杨树中、幼龄林的毁灭性害虫,在苗圃地很少见到。近几年由于气候原因,杨干象在我乡部分幼林有抬头趋势。

危害特征:幼龄幼虫在韧皮部开始活动时,从树皮表面针状小孔排出黑褐色丝状物,并随风飘动。随着虫龄的增大,虫道表面颜色 变 深 呈油浸状,形成刀砍状疤痕。幼虫进入木质部向上钻蛀时,树皮表面的孔最大,从此孔排出木丝,落于树木根部。

防治方法:对 调 运的寄主苗木须经过严格的检疫,防止将此虫传入非发生区,特别是调拨3年以上的幼树更应从严检疫。

2.3青杨脊虎天牛

青杨脊虎天牛又称青杨虎天牛,是杨树中龄林、成熟林的毁灭性害虫之一,是国内检疫性害虫。由于天牛的危害,我国陕、甘、宁、蒙、晋五省的“三北”一、二期防护林全部毁灭。杨树是“三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由于该虫的大面积发生危害,不仅破坏了多年的防护效果,而且严重挫伤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危害特点:被青杨脊虎天牛危害的树木,轻则影响生长,降低成林、成材比率;重则干折头断,林网被毁,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生物学特性:青杨脊虎天牛1 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木质部越冬,翌年4-5月开始活动,5月中旬-6月上旬幼虫化蛹,5月下旬-6月中旬成虫羽化,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后进行交尾,6月中旬产卵,成堆状,6月中旬-7月上旬卵孵,初孵幼虫即可钻蛀危害,7-8月一般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危害,到8-10月全部钻蛀到木质部内取食,10月下旬停止取食,进入冬眠状态。

形态特征。成虫 体黑色,长11-22mm,宽3.1-6.2mm,头部与前胸色较暗,头顶有倒V型隆起线。雄虫触角长达鞘翅基部,雌虫略短,背板具2条不完整的淡黄色斑纹,翅面密布细刻点,具淡黄色模糊细波纹3或4条;体腹面密被淡黄色绒毛。

卵:乳白色,长卵形,长约2mm,宽约0.8mm,一般产于树皮的粗糙处。

幼虫:黄白色,老熟时长30-40mm,体生短毛,头淡黄褐色。

蛹:黄白色,长18-33mm。

2.4杨树食叶害虫

我乡发生的主要食叶害虫种类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舞毒蛾和杨毒蛾、杨柳毒蛾、杨叶甲等。

防治措施和方法。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为最佳防治时机。(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药物防治难度大,在成虫羽化盛期应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2)Bt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期前可喷施阿维菌素6000-8000倍进行防治。

2.5杨烂皮病

症状:苗木表皮失水塌陷,枝梢部皮层变色,出现褐色水渍状斑,表皮腐烂变软,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整株苗木枯死,在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小突起,遇潮湿天气顶端出现橙红色卷丝。

发病规律:4月初至5月初,病害表皮内越冬的菌丝开始活动,病斑开始出现,为初发期。5月中旬至6月初为发病盛期。发病条件:早春若出现异常低温,造成冻害,易发病。春季干旱、夏季日灼、冬季冻害、地势低洼、土层盐碱瘠薄、遭受虫害等易发病。

防治方法: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用小刀刮去病斑,用10%碱水涂抹病害部位进行防治。

2.6柳沫蝉

柳沫蝉俗称“吹泡虫”、“泡泡虫”。幼虫体态柔软,靠一种注射针似的器官刺扎柳树嫩皮吸吮树液,主要靠吃柳树上的嫩枝、嫩叶生存,同时,向体外排出大量泡沫状的液体分泌物,一年3-4代,这种虫害对成树威胁不大,但可造成幼树死亡。防治方法:使用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处理。

3.结速语

综上所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国家加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因此,林业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森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艳霞.浅谈森林病虫害预测管理工作.陕西:林业,2011,17.

[2]浅谈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及对策.大科技:科技天地,2007(12).

[3]何慧娣.关于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对策及措施.民营科技,2007(12).

加强榆林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第4篇

榆林市是陕西省的重要城市, 也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近些年, 榆林市大力植树造林, 森林面积迅速扩大, 使得榆林市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 综合分析这些年榆林市森林情况, 各个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受害面积较大。

据统计分析, 榆林市森林病害主要存在以下几类, 如柳毒蛾、红脂大小蠹、华山松大小蠹、松毛虫、杨树天牛、杨树食叶害虫、白蛾、松针蚧、松叶蜂、草履蚧、沙柳木蠹蛾、春尺蠖及经济林病虫害等。病害类主要有杨树溃疡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松落针病和板栗疫病等。其引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如目前我国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在榆林市区域内开工, 林区内基础建设工程较多, 使得周边生态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迫害。

2 加强榆林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2.1 通过宣传教育加大认识, 提高领导干部积极性

首先, 相关部门应积极借助媒体及相关宣传资源加大对森林重要性及保护生态环境作用的宣传, 从全民角度引起对病虫害危害的关注, 促使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 通过宣传应使广大人民及政府人员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提高政府人员对该问题的关注力度。榆林市各地应把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放于重要地位, 对辖区内森林进行病虫害监测, 全面、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 采用专人专管的方式定时调查, 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避免病虫害危害的扩大, 加大森林病虫害新型防治技术的应用。针对榆林市森林病虫害现状, 为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治理措施, 其预防手段应大力改进。其一, 结合榆林市发展情况, 走生态林业发展道路。如在现有林地基础上, 营造混交林, 并采取有效措施, 将森林病虫害防治贯穿于林业管理各个环节, 增强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其二, 遵守国家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 禁止使用国家强令禁止的农药, 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其三, 采用生物防治措施, 减少农药使用量。例如, 利用生物链的规律通过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和青杨天牛, 或利用人工招引啄木鸟控制天牛等手段, 既减少农药使用量, 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1]。其四, 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 加大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

2.2 加强检疫, 防止外来因素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检疫工作是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下制定的基本策略, 其目的在于防治外来病害对榆林市森林带来的影响。因此, 相关部门应做好加强相关法规和植物检疫工作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再者应对公路路口、施工现场加大检疫力度, 加强过往运输森林植物车辆的检查。最后, 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及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外来病害对榆林市林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3 加大相关资金及人员的投入

针对目前由于资金投资力度不足及人员不够导致病虫害预防不及时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 如针对森林病虫害设立专项或应急资金等。其次, 应加大对专业技术及作业人员的投入, 及时发现病虫害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3 结语

森林病虫害影响着榆林市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治理, 对榆林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 加大对榆林市森林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工作至关重要。该文就目前榆林市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情况、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 为后期相关部门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治理提供参考。

摘要:陕西省榆林市是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性城市。近些年由于森林病虫害危害严重, 对榆林市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已成为榆林市林业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就榆林市森林病虫害现状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为后期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榆林市

参考文献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计划 第5篇

一、全面完成“十三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四率”指标任务

继续按照省市下达的“十三五”林业有害生物“四率”控制指标,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及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基础上,必须圆满完成成灾率控制在2.0%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9%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2%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等各项指标。

二、全年主要工作打算

1、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壮大技术队伍。

由于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避免聚集培训,利用微信群和单独实际操作等形式开展森保员、虫情调查员、兼职检疫员的培训工作,对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及发生规律、扑灭措施进行系统讲解,掌握我区重点发生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镇(街)营林员负责包保的本村林农政策宣传、防治技术宣传及防治作业技术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林农病虫情识别、预防及除治作业等技术水平,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确保森防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确保森林植物的安全。

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工作是做好防治的基础,也是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按镇(街)、林场明确森保员、虫情调查员工作职责,从基层林业负责人到包村营林员层层落实监测、防治及产地检疫责任。

森保员负责汇总各虫情调查员责任区虫情、病情的调查数据,依据基层调查监测病虫害的宏观趋势,及时为区级森防站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区级森防站根据汇总数据,分析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措施,并编写印发虫情简报,发送到全区各镇(街)林业站(办)、国有林场,各镇(街)林业站(办)、国有林场及时组织、指导林农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3、加强森防法律法规宣传。

根据国家、省市林业草原局要求,做好“森防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条幅、宣传喇叭、宣传咨询台及进村入户等方式,大力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虫情识别知识宣传及《森林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4、加大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在三月末做好全年防治计划、防治技术方案、防治设计书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储备防治物质。

5、着重做好春秋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

制定春秋松材线虫病普查方案,按区域相应成立松材线虫病外业调查工作组、外来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复检组和分离镜检实验组等组织机构,调查覆盖率必须达到100%。

6、着力做好产地检疫和复检工作。

一是按林业场站负责区域,落实各林业场站兼职检疫员产地检疫责任,严格按照产地检疫标准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二是严格对外来的森林植物及其制品、电业、邮政等光缆木制盘、包装箱等进行复检。

7、积极做好区林业有害生物建议建议中心项目建设。

8、积极办好全区病虫动态简报发布及工作动态信息稿件上报工作。

9、按时做好全区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管理考评工作。

10、做好越冬前调查工作。

11、编制“十四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规划及各林业场站区域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图板等工作。

森林资源保护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探讨 第6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资源保护;防治措施

0.前言

近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快速发展,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逐年增长,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促进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手段滞后,防治能力不足,不仅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建设影响重大。为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采取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1.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大会研究、讨论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法规性的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个规定把中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任务和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自环境法颁布以来,作为我国陆地资源之一的森林资源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加大了对国有林业资源的使用及规划,确定了林业资源是自然资源之首,它是我国陆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的保护是水土资源,大气能源,气候调整,生物繁衍的前提和基础,对整个资源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水土流失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森林资源定义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国家需要重点保护和培养的自然资源。纵观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史,林业的发展在自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自然经济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有力保障。一系列的数字显示,林业产业的丰硕不分规模都有着长足稳健的发展。林业产品的生产、加工直至最后的上市、营销都为国民经济创造了不菲的利润。因此治理和重塑森林资源就是在调整国民的自然生存环境,同时也是在改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2.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进一步加大在我国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缺乏必要的认识,意识薄弱,随着森林病虫害的面积的加大,防治工作越来越困难。现在政府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和相关的一些因素的存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无法做到完善,难度还在进一步加大。

2.2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率较低

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提高近年来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仍是最大的难题,经济投入的不足,政府机关的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森林病虫防治水平提高很慢,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率从2006年66.8%提高到2009年71.8%,年均增长仅2.44%。极慢的增加速度证明我国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方面的力度还是不够,需要政府部门重视起来,相关部门协调起来,使我国的森林病虫得到有效的遏制。

2.3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损失大

森林病虫害种类多危害大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森林病虫害较为严重,森林病虫害种类近8000种,经常造成危害的有200多种,其中是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松材线虫、日本松干蚧、松突园蚧、湿地松粉蚧、大袋蛾、松叶蜂、森林害鼠等“十大”病虫害危害严重,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2005年有关文献估计,我国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880亿元。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透露,我国每年因森林病虫害致死树木4000多万株,年均损失1100多亿元。我国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面积1.7亿亩,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增加到295种,每年因森林病虫害致死树木4000多万株,年均造成损失1100多亿元。2010年和2011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中度、重度发生面积年均5300万亩,为同期造林面积的59%。

3.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重大危险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剧。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先后有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松针褐斑病、紫茎泽兰、薇甘菊等36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国。据了解,松材线虫病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正在15个省185个县(市区)发生危害,并呈向西、向北扩散的新态势。美国白蛾自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辽宁省丹东市,正在8省372个县(市区)发生危害,呈现向南、向北扩散危害的新趋势。素有“植物杀手”之称的薇甘菊,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不仅在广东大肆扩散,云南、广西和海南也有蔓延,成为我国林业、农业的重大有害植物。

3.1森林病虫害防治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3.2森林病虫害防治要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4.结语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加,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完善森林病虫害管理的各个环节,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霞,王守忠.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

[2]王富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7篇

1 林业有害生物

林业有害生物具有两重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 即林业有害生物通过直接取食林木的根、茎、叶、花、果、种子, 或以一定方式从林木的上述器官、组织中吸取营养, 致使林木不能正常生长, 甚至死亡, 即对林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这样的生物, 应该说是非常多的, 因为林木作为自养生物,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制造有机物, 是其他很多异养生物存在的基石, 数量繁多的异养生物都要通过“危害”林木获取营养而繁衍生息, 这是自然世界的一个生态现象, 大家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竞争生存。如果没有人为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的话, 通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 林业有害生物虽然“危害”林木, 但却不置其于死地, 大家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林业有害生物因而也可认为实际是“无害”。另一个属性是社会属性, 这从两方面看, 一是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是对人类利益相关的林木造成的危害。森林里的物种是非常多的, 其中只有少数是人类获得利益的目的物种, 只有这些物种遭受的危害对于人类来说才是“有害”, 而其他物种遭受的危害对于人类则无所谓“害”与“不害”。二是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对人类造成了利益损失, 比如, 病原物、害虫给水果造成了病斑、虫斑, 对于果木的生长和繁殖来说影响不大, 可以忍受, 但对于人类来说, 则影响了美观、销售, 不能忍受, 是有害的。如白蜡虫、紫胶虫刺吸寄主植物, 对寄主植物是有害的, 但它们的分泌物白蜡和紫胶对于人类是有用的资源, 因此这两种昆虫被定为益虫。而如白僵菌, 被广泛用于林业害虫防治, 从这个角度讲, 是有益的生物。但是, 假如森林旁有种桑养蚕, 则会导致家蚕僵死, 这时白僵菌对于蚕桑业是有害生物。

那么, 究竟什么是林业有害生物呢?国家林业局在《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中规定, 林业有害生物, 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病毒、类菌质体、细菌、真菌、昆虫、蜻类、杂草、寄生性种子植物、鼠类等生物类型, 而造成的灾害主要是森林虫害、病害、鼠害。

2 森林害虫

森林害虫泛指危害森林的昆虫。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林业有害生物。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知的昆虫约有100万种以上。有些种类数量惊人, 如白蚁一生可产卵约数百万粒, 一种旺盛的蜂群多达5-8万头蜂, 一株树可拥有10万头蚜虫个体, 害虫猖撅时, 其数量之多更难以准确统计。昆虫分布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从寒带到热带, 从高山到平原, 在土壤里, 在流水中, 在生物体上, 在沙漠中, 均有昆虫栖息生活。造成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和分布广泛的原因是:昆虫本身具有坚硬、轻便、富有弹性的外骨骼保护身体;食源广, 身体小, 以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生存营养需要;具翅能飞, 有利于觅食、求偶、避敌, 扩大了活动和分布范围。此外, 昆虫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和较强的适应性及多变的自卫能力, 如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等。昆虫与森林的关系十分密切, 森林既是多种昆虫的生活环境、隐身场所, 又是森林昆虫的食料来源, 如松毛虫取食松针, 小蠢虫和天牛危害枝干, 蛾蛤、地老虎损害幼苗和幼树, 这些昆虫对林木都有严重危害, 称为森林害虫。部分昆虫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有益, 如蜜蜂会酿蜜, 蚕能吐丝, 姬蜂、寄蝇可寄生在害虫的体内, 瓢虫、步甲、蝗螂能捕食害虫, 五倍子蚜、白蜡虫、紫胶虫能提供有用的资源, 这些统称为益虫。

3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在造林地确定后, 即调查造林地周围原有林木的病虫害种

类、危害程度及数量, 同时调查天敌发生情况, 发生严重的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清除无培育价值的病虫木和交叉感染的树木。如清除造林地上无价值的桑科植物, 以避免造林所用的毛白杨、苹果等受桑天牛的侵害, 并建立起病虫档案。

3.2 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 选用优良苗木。

苗木检疫是预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 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 确保营造健康森林, 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 用科学的方法, 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 并根据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 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 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 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检疫, 清除苗木上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 剔除病、弱苗, 喷涂保护剂, 以确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长。

3.3 建立监测标准地。

在新造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永久性监测标准地, 在标准地再确定20~30株标准树, 整个生长季节对标准树定期进行观测, 记载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同时, 在林地中进行踏查, 必要时设立临时标准地, 用于补充标准地观察的不足, 以便了解整个林地的病虫情况并加以记载存档。

3.4 建立起永久性病虫害档案。每年发生期结束后, 加以汇报和分析, 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 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3.5 在林地周围避免栽植能交叉感染病虫的其他林木, 如在距

毛白杨、苹果树1km的距离内避免栽植桑科植物, 并且将原有无利用价值的桑科植物予以铲除, 以避免桑天牛为害。

3.6 在病虫害少量发生, 特别是蛀干害虫点状发生时, 要立即查

明发生情况, 及时进行防治, 避免全林受害, 以确保全林受害株率在1%以下。

3.7 在生长季节, 尽力避免树冠喷洒化学药剂, 以保护自然界的天敌种群, 特别要注意保护鸟类。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人工林中悬挂人工鸟巢, 招引鸟类, 以控制虫害的发生。

3.8 及时修枝, 调整林分的郁闭度。

某些病虫种类喜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中发生, 另一些病虫种类喜欢在郁闭度较低的林分发生。因此, 适时调节林分的郁闭度即可以抑制某些病虫种类的发生, 并可保证林木的旺盛生长。在林木郁蔽前, 有条件的地方应间作农作物, 间作农作物同样要避免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如在枣园中不栽植芝麻类植物, 避免招引菱纹叶蝉类害虫, 造成枣疯病的传播。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 尽管我国病虫害灾害发生很难根治且比较频繁, 但是只要能迅速制定合理的措施, 并贯彻执行下去, 病虫害灾害的发生就能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罗菊春.21世纪的林业[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罗菊春.21世纪的林业[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何方.林业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2]何方.林业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 第8篇

山杏、果树黄刺蛾虫害杨树腐烂病

一、常见森林病虫害

1杨树青杨天牛虫害。

2大青叶蝉虫害。

3山杏天幕毛虫虫害。

4山杏、果树黄刺蛾虫害。

5杨树腐烂病。

二、病虫害的特征

1杨树青杨天牛虫害:青杨天牛以幼虫蛀食幼干或枝梢后, 被害部位形成纺锤状瘤 (即虫瘿) , 这是最明显的危害症状。危害树种:各种杨树。

2大青叶蝉虫害:成、若虫群集于嫩枝、叶上刺吸为害, 成虫产卵于嫩枝皮层内, 形成半月形伤口, 使枝条逐渐干枯, 易受冻伤和发病。危害树种:杨、柳、榆、果树等。

3山杏天幕毛虫虫害:在幼虫期为害树木, 幼虫取食性较杂, 为害严重时整个树叶被吃光, 连续危害三年后, 因树木失去光合作用而导致死亡。危害树种:主要危害苹果、杏、梨、柞树、桦树、杨树等。

4山杏、果树黄刺蛾虫害:主要以幼虫为害, 幼虫食性较杂, 七月中旬幼虫出现, 小幼虫只吃叶肉, 4龄幼虫取食全叶, 严重时仅剩叶柄和主脉。危害树种:主要危害苹果、杏、梨、桃、柳等。

5杨树腐烂病:包括干腐和枯梢两种类型, 其中干腐型较为常见, 多发生在西南向的成年树主干、大枝及树干分岔处。枯梢型多发生于幼树的主枝、侧枝和一些不抗寒、易受冻的群体上。初期出现暗褐色水肿状病斑, 皮层腐烂变软, 后失水下陷, 有时龟裂。病斑有明显褐色边缘。在适宜条件下, 病斑不断扩大, 纵向扩展较横向快。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 其以上部分即枯死。皮层腐烂, 纤维分离如乱麻状, 易自木质部剥离。有时木质部边材也变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小突起, 既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天气时, 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挤出黄色、橙黄色或橙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危害树种:杨、柳、榆、槐、桑、桦、落叶松、蔷薇科多种植物等。

三、防治措施

1杨树青杨天牛虫害的防治措施:要严格履行苗木检疫, 在造林购苗时发现有虫瘿的苗木要及时选出、杀死越冬幼虫, 杜绝其传播蔓延。

2大青叶蝉虫害的防治措施:要严格履行苗木检疫, 在造林购苗时选择无病虫害, 健康苗木造林, 造林后搞好抚育除草, 破坏此虫的生存条件;造林苗木栽植后涂白, 用生石灰10份, 硫磺粉1份, 食盐0.2份, 调成涂白剂。涂在树干上, 不涂漏。

3山杏天幕毛虫虫害的防治措施:在造林季节中严格实行造林前选苗, 严禁使用带有害虫卵环的苗木, 应选无病虫害苗木和良种壮苗, 加强营林措施, 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4山杏、果树黄刺蛾虫害的防治措施:造林要选择无病虫害苗木和良种壮苗, 购苗造林时发现有带虫茧的苗木, 及时将虫茧摘掉击碎, 加强营林措施, 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5杨树腐烂病的防治措施:加强苗木检疫控制病菌来源。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预防腐烂病的主要措施。栽植时, 须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 注重适地适树, 良种壮苗, 保护根系。栽植后, 应妥善加强养护, 对幼龄树应加强抚育管理, 适时松土除草, 及时排灌, 合理整枝, 保护伤口。初冬进行树干涂白, 以防冻裂、日灼, 清除生长衰弱的植株及枝条, 减少侵染来源。

四、防治方法

1杨树青杨天牛虫害的防治方法:秋冬季剪除有越冬幼虫的枝条, 集中烧毁消灭虫源。在5月中旬成虫出现初期, 喷洒绿色威雷药剂100-150倍液防治, 具有良好的效果。涂白:用生石灰10份, 硫磺粉1份、食盐0.2份、牛胶 (预气热水融化) 0.2份, 水30-40份, 加敌百虫0.2份, 调成涂白剂。涂在树干下部离地2米范围内, 不涂漏。

2大青叶蝉虫害的防治方法:5月下旬若虫转移到杂草作物或9-10月雌成虫转迁到林木上产卵时, 虫口相对集中, 密度大, 可用1.2%苦·烟乳油稀释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3山杏天幕毛虫虫害的防治方法:根据天幕毛虫以卵越冬的习性, 可采取秋冬季人工剪除卵环的方法和根据天幕毛虫1-3龄幼虫群居的习性, 5月份使用1.2%苦·烟乳油稀释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能取得良好效果。

4山杏、果树黄刺蛾虫害的防治方法:黄刺蛾以虫茧越冬, 越冬期长达7个月, 根据越冬时间长的生活习性, 可采取利用秋冬季采虫茧深埋或现场击碎的方法, 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密度, 在幼虫期 (七月下旬) 可使用1.2%苦·烟乳油稀释800-1000倍喷雾防治。

5杨树腐烂病的防治方法:对感病轻微的在治疗时先用钉板小刀将病斑刺破, 划破的范围, 应直到病斑与健康树皮交界处, 然后涂抹或喷洒梧柠霉素进行防治。

五、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三章森林病虫害的除治第十五条发生暴发性或危险性的森林病虫害时,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临时指挥机构, 负责制定紧急除治措施, 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第十七条施药必须遵守有关规定, 防止环境污染, 保证人畜安全, 减少杀伤有益生物。使用航空器施药时, 当地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事先进行调查设计, 做好地面准备工作;林业、民航、气象部门应当密切配合, 保证作业质量。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探讨 第9篇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 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 病虫害加剧。面对这一严重态势, 屏边县开始实行了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的影响, 害虫越冬死亡率低, 加之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流通加大, 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 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 防治难度加大。目前, 能够严重成灾的病虫害大幅度增加,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如监测跟不上, 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危害严重, 使防治相当被动。

2 森林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2.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使全民都认识到森林病虫的危害, 全民动员全民防治, 尽最大可能杜绝病虫传播的途径, 及时发现及时防治。二是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 切实加强领导。

2.2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 改进防治手段

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 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 造林要坚持适时适树, 采用良种壮苗, 营造混交林,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 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走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 对效果不明显、危害环境、容易产生抗药性的防治药品要逐步禁止使用, 大力倡导使用高效、环保的防治药品, 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 加大推广普及力度, 研发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3 加强森林检疫,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增设检疫检查站, 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 产地检疫必须加强, 要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储存、加工生产及销售单位的管理, 堵塞一切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2.4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的调查监测, 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 固定地块, 明确对象, 指定方法, 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除治, 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 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尽快建立一个覆盖全系统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 发展动态, 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 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发生条件等相关资料, 进行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 为林业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5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防治需要

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 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 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 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 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

3 采用塑料薄膜围扎落叶松树干防治落叶松毛虫的实例与方法

落叶松毛虫是危害落叶松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 采取化学方法防治, 不仅成本高, 还污染环境, 伤害它的天敌。采用塑料薄膜围扎落叶松树干防治落叶松毛虫, 既可降低防治成本, 还可延长防治时间, 有利于保护环境, 是一种防治落叶松毛虫的好方法, 对于树木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落叶松毛虫有一个特殊的生活习性, 就是在每年10月中旬左右从树上爬下, 在树冠下的枯村落叶层与地表处越冬, 第2年春天再爬上树为害, 在落叶松毛虫还没有上树之前, 用塑料薄膜围扎落叶松干, 可以利用塑料薄膜的光滑性阻隔落叶松毛虫上树, 使其无食物可吃, 直至最后死亡。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可3个人为一组, 其中1人用锄头等工具去掉需要围扎树干部位的老土, 使之比较光滑, 另外2个人一起合作用塑料薄膜围扎落叶松树干, 围好后, 用钉书器钉在树干上, 然后将多余的塑料薄膜剪掉, 这棵树就围扎好了, 围扎树干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是围扎树干的高度一般在1.3~1.5m之间, 以作业方便为准, 同时要错开节和枝条。 (2) 是围扎用的塑料薄膜宽度为7cm左右, 这样会使落叶松毛虫爬不上去, 又不浪费塑料薄膜。 (3) 去掉围扎落叶松树部位老皮的宽度为8~10cm, 不能小于7cm, 一定要把老皮去干净, 使树干和塑料薄膜接触紧密, 中间不留缝隙, 防止落叶松毛虫从塑料薄膜和树干中间钻过去。

摘要: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 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森林病虫害防治办法分析 第10篇

1.1 保持生态安全

病虫侵害森林, 也有天敌制约它, 这3者的关系相互制约。这些生物会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对森林的病虫灾害进行综合治理指的是在育苗、栽植、养护的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对生态系统的某些部分进行调节, 创造有利于森林植被以及病虫害天敌生存而不利于病虫灾害生存的环境, 从而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1.2 保护环境

进行病虫害防治时, 特别地注重保护环境, 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在使用化学农药产品对森林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时, 要注意科学合理的使用, 把握病虫、天敌、植物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安全。比如, 在城市园林的保护中应该选用高效、无毒、轻污染等特性的农药, 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加强化学农药对人畜伤害的控制是进行病虫害防治治理过程中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1.3 注重经济效益

每年, 森林病虫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 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 进行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保障经济效益不受损失。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 要掌握病虫的数量程度, 以采取最合适的防治治理措施, 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治理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病虫灾害指标, 当具体的危害程度低于指标数值时, 可以不进行防治。总的来说, 森林的病虫灾害防治要以生态安全和保护环境角度出发, 但也不可以忽略经济效益。

2 病虫灾害防治措施

2.1 加大宣传, 提升意识

意识是产生行动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 加大宣传力度必不可少。首先, 要加大宣传的覆盖人群范围, 使人们对森林的病虫害有基本了解和认识, 从而有益于发动全民进行预防治理, 早发现早治理。其次, 要从降低病虫灾害造成的损失, 推动经济发展出发, 来提升百姓的认识。森林病虫灾害会影响森林资源的累积, 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能带动全民参与, 促进森林资源的健康生长, 从而保证林农的经营收益。再者, 要从林业跳跃式发展的角度提升百姓的意识。比如, 预防森林的病虫灾害是对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能提升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推动产业发展等等。

2.2 强化森林病虫害的预测工作

要想从源头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加强各种病虫害的预测工作必不可少。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 应该将病虫害预测工作放在首位, 对管辖范围里的所有森林植被资源进行实时的监测调查, 调查应全面准确, 以便能及时了解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情况, 发展程度等。预测结束之后, 对不同区域的森林, 要确定专人对其负责, 执行工作到位, 坚持越早发现、越早治理的原则。最好是能尽早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大的预测网络系统, 能实时监控并且发布相应的信息。此外, 对于森林病虫害调研和监测的结果, 应该建立一个数据库, 以便日后借鉴。随着科技的发展, 应掌握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进行监测和预防治理。

2.3 做好森林的种植规划

森林能极大的美化城市环境, 但是, 在考虑森林对城市环境美化的基础上, 也应该合理地配置植物的品种, 要用长远的眼光来解决森林的病虫害问题。在具体的防治工作中, 要根据每个地区的病虫害具体情况而定, 减少相应的病虫害喜食植物的栽植, 尽量多规划种植一些抗病虫害能力比较强的植物, 以减少有害生物的寄生, 从而从源头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2.4 推广无公害技术的应用

第一, 利用病虫害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和治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对森林的各种病虫害进行治理效果十分显著, 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在一定森林区域内, 一旦有病虫害的天敌建立了自己的种群, 它对病虫害的抑制时间十分长, 其效果是化学农药无法比拟的。在很多城市, 都具有可以进行生物防治的条件。

第二, 选择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生物农药的使用, 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护病虫害的天敌, 消灭害虫。另一方面, 对人畜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污染都比较小, 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 其控制作用更持久。比如, 利用Bt乳剂来防治国槐的尺蠖灾害, 每年只需要喷2遍就可以实现有效控制, 而化学农药的使用一般都要喷洒2次以上。目前, 生物农药的种类越来越多, 除了Bt乳剂、灭幼脲外, 花保、烟渗碱等也是在森林病虫防治过程中比较常用的生物农药。

3 结语

森林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针对不同的区域条件及当地的病虫灾害特性, 选择最合适的病虫灾害防治方法, 构建和谐的森林生态环境是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重要任务。

摘要:目前, 森林病虫灾害的发生面积有逐渐蔓延扩大的趋势。森林病虫灾害防治是促进森林健康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关部门应该对此保持高度的重视, 要建立森林病虫害的测报体系, 提高相应的病虫害检疫水平, 切实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必要性,对策

参考文献

[1]解放, 刘志霞.试论如何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J].科技信息, 2009 (13)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采取的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措施

1 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加较快,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和促进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手段落后,预防与治理能力偏弱,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使得防治难度加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的增加造成了病虫害加重。主要原因有:(1)近些年的干旱和暖冬天气使得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加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2)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3)害虫出现变异,常有顽固难治的病虫害暴发现象,使得研制防治害虫农药更加困难;(4)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1.2 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去考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底,认为通过阶段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中看待;在治理理念上,多“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没有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地杀死病虫,使得病虫害经常复发。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推进难度大

(1)监测预报技术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地掌握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及时进行预报防治的指导;(2)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顺。我国的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都有自己职责,但缺少协调,造成管理不顺畅,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种等部门之间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治理工作效率低下。(3)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4)经费短缺。具体表现为基层的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具,造成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差。(5)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再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人员素质较差。

2 综合治理概念及其原则

2.1 综合治理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治理是指病虫害的防治机构要建立科学预防意识,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的手段,在病虫害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和治理,以达到好的治理效果。在理解概念上要注意3点:第一,要有好的管理理念,要有预防的思想,不能只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进行治理,要把病虫在消灭在暴发之前;第二,要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育林环节,从培养树苗开始就要选择那些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能只重视技术工作而忽视了宣传、教育等工作。

2.2 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工作原则:第一,能预防的绝不治理,就是病虫害能够在发生前期预防到的就要投入力量进行预防,而不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治理;第二,能使用生态的方法就不使用农药。使用生态的方法可以保护环境,可以保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使用农药会杀死病虫害的天敌,所以一定要重视对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

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在分析我国现有的森林病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后,基于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工作原则,为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3.1 树立科学的防治意识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其次,要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把预防放到更高的地位。

3.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第一,健全管理体制,理顺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各机构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和交流信息。此外,建立和完善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激励、惩罚机制。第二,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趋势。第三,做好宣传工作,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危险性病虫害,同时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四,做好森林防护工作,健全森林系統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第五,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第六,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疫情也可以及时调动全体机构,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3 采取科学的防御措施

第一,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对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要有相应的准确快速的检疫手段。第二,使用用量少、低毒、高效、选择性强且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第三,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利用生物防治,采用引诱剂、培养天敌等方式实现无污染的长效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玉荣,张贵.基于神经网络的森林火灾危害程度预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3).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第12篇

1森林防治中天敌介绍

1.1大班啄木鸟

大班啄木鸟属于形目, 啄木鸟科, 俗称为“捣木官”。该鸟是一种典型的林栖鸟类, 常年都生活在森林当中, 以爪攀附树干上并以柞树内的天牛幼虫作为食物。根据调查, 在森林中的啄木鸟雕虫随处可见, 一株甚至可以高达150多处。一只啄木鸟可控制周围1.5hm2的林地。

1.2花绒寄甲

花绒寄甲属于鞘翅目寄甲科, 通常为天牛类的天敌昆虫。该昆虫每年繁殖1-2代, 以成年的昆虫越冬, 在次年的5-7月孵化, 并寄生在天牛幼虫或其蛹的外部。根据相关的实地考察发现, 花绒寄甲在天牛蛹期的寄生率达到了67%。并可在室内通过天牛的幼虫或者是蛹进行人工繁殖, 在这种条件下, 其寄生的比例可达到84%-100%。

1.3花蝽

花蝽属半翅目花蝽科, 同样属于捕食松干蚧的一种主要的天敌。这种虫通常在一年当中可繁衍2代, 并且其虫体微小, 成虫的体长可达到1.5mm。该虫体常年生活在赤松、油松的树皮缝隙当中, 并以捕捉松干蚧的卵, 固定若虫为食物。根据调查, 1只成年的花蝽成虫、若虫, 可食用20粒的干蚧卵, 4头无肢的若虫。

1.4蟒蛇蛉

该昆虫属于脉翅目蛇蛉科, 通常2年繁殖1代, 并以幼虫过冬。该昆虫的幼虫在树皮的缝隙之间进行爬行, 并捕食松干蚧的无肢若虫。根据实地观察, 一头蟒蛇蛉幼虫在其生命周期之内可取食接近200粒的干蚧卵, 无肢若虫7头。该昆虫的食量超过了上述的异色瓢虫和花蝽, 属于昆虫类当中食量比较大的一类。

1.5周氏啮小蜂

该昆虫是属于膜翅目姬小蜂科, 通过人工柞蚕茧蛹繁殖来进行繁殖, 然后释放到美国白蛾的树林中, 以此防治美国白蛾。该昆虫可寄生在美国白蛾的幼虫提上进行繁殖, 在其虫卵孵化之后, 则将美国白蛾的幼虫吃掉, 从而达到对美国白蛾的预防。

2天敌防治试验尝试

本文选择辽宁的宽甸县的三个杨树林作为实验区域。通过实验室对花绒寄甲的制备, 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将其释放到三个杨树林的试验区域中。

第一, 卵卡的制作。剪9cm×5cm的纸片若干, 将将卵片上的花绒寄甲卵剪下, 并以50卵粒或其倍数作为单位, 将其粘贴在本文剪切的纸片之上, 并将其放在上半部分, 下半部分则标注该试验样本的数量。将该纸片对折, 并用卵折于纸片里面保护起来, 数量则对外显示, 最后则痛殴订书针将其封住, 从而制成了卵卡。

第二, 卵卡的释放。将包含花绒寄甲的卵卡运送到本文设计的试验区后, 首先将其释放到有虫粪的植被之上, 然后通过不同颜色对其进行表示。最后将卵卡释放, 按排粪孔与寄甲卵为1:5 0的比例释放卵, 将卵卡定在天牛幼虫的排粪的附近, 以此方便其找到寄生的寄主。最后还必须注意将其钉在遮阴处。

第三, 成虫的释放。在对花绒寄甲的释放冲, 其性别的比例为1:1, 以此保证每颗树上都有着一定比例的花绒寄甲, 并且其性别比较稳定。一般情况是保持在8-10头。

3防治效果

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防治效果进行统计。因为天牛虫一般为2年一代, 对此本文于2013年进行释放, 在2014年6月-8月对天牛的粪便进行初步统计, 同时与2015年6-8月再次进行统计, 这期间的天牛不再排粪。同时通过实验记录发现, 在释放后的第二年的平均被害杨树比例由原来的89%减少为49.21%。由此可以看出天敌防治在对森林病虫害预防的优势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庆, 杨忠岐, 梅增霞, 张雅林.云斑天牛的风险分析及其防控对策[J].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 (1) :148-153.

上一篇:班主任的服务意识下一篇:学生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