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质范文

2024-07-15

矿床地质范文(精选12篇)

矿床地质 第1篇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研究

泥堡金矿区坐落在贵州省普安县的楼下镇, 在滇东高原和黔中山原中间的斜坡地段, 是黔西地区矿区的组成之一。从地壳的构成上看, 其位于扬子陆块内;从岩浆的分布上看, 其属于峨眉山外的凝灰岩分布区。泥堡矿区的矿场规模非常大, 并且其矿藏的分布受到一定的控制, 因此泥堡矿区有着很多的特点, 比如矿藏的来源、含金构架、矿区环境等, 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关的研究, 对于研究泥堡矿区的成因有着很大的帮助。

1 金矿矿区的地质特征

泥堡矿区的内部构造主要以褶皱和断层为主, 形成变形比较强烈的矿区框架, 从地层的分布上看, 主要有NE向断层和二龙抢宝背斜。矿区裸露在地表之上的地层主要有龙潭组、峨眉山玄武岩组和中二叠统茅口组, 在矿区的南部边缘还有中山叠统关岭组。矿区的矿层分布主要是层状的分布, 其中以凝灰岩为主, 透镜状的岩层主要分布在岩层中间, 呈现多层的分布状态。从矿石的成分以及结构上看, 主要有生物碎屑结构、泥晶结构、凝灰结构等, 矿石的构造主要有脉状构造、块状构造、层状构造等。泥堡矿区中的矿石主要有自然金、雄黄、白云石、萤石、毒砂、方解石等, 其岩石的侵蚀发生较为简单, 主要是由于其围岩发生了蚀变, 比如硅化、毒砂化等。

2 金矿矿区的地质条件分析

1) 金矿矿区的构造。从大陆板块的组成上看, 扬子板块的边缘存在着凹陷, 再加上周边陆地板块的活动, 使得我国的金矿呈现微浸染式的分布, 泥堡矿区所在的板块是其中最重要的褶皱带, 在这个地区中涵盖了我国大部分的大型金矿区。泥堡矿区所在的、大陆板块处在一个三角地带, 这个地带受到一些断裂所控制, 虽然地幔已经不再活动, 但是其残留在地壳底部的部分残留还是会涌动岩浆上涌, 并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这些热量加热了地下水, 为其萃取岩石中的金元素打下了良好的温度基础。

2) 矿区的岩浆岩石。二叠系茅口晚期, 在这个时候的峨眉山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分发, 其喷发出的岩石大部分是玄武岩, 使得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都被玄武岩所覆盖, 这些厚度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覆盖了凝灰岩的地区被称作凝灰岩分布区。泥堡金矿就位于在凝灰岩分布区的东部边缘, 因此这个地区也是泥堡矿区含金元素最多的矿区。相关的研究专家对这些岩石进行了检验, 发现该地区矿物质的含金量普遍高于贵州省的其他地区, 并且也要高于同地段其他地壳中的金元素含量, 从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出, 凝灰岩地带的火山喷发是泥堡矿区金矿形成的重要原因, 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为该地区的金矿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基础。将凝灰岩中的矿物成分与峨眉山玄武岩中的成分进行对比发现, 两组岩石中含有的金属元素相似, 这也证明了泥堡地区的金元素是来自于峨眉山玄武岩的火山喷发。

3) 矿区的地层特点。在泥堡金矿内的地城分布中, 有很多层都含有矿物质, 这些层面或是呈现层状分布, 或是呈现透镜状的状态分布。这些层面中的矿岩分布状态较为复杂, 其岩层的厚度、抗压强度、孔隙、渗透性等都尽不相同, 在地壳构造力的不同作用和热度侵蚀的影响下, 其地层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点, 从成矿的作用上看, 分别起着导矿、容矿、封矿等作用, 共同组成了矿床的构造体系, 即矿液的移动、聚集、封闭。正是由于地层中的岩浆物理性质不同, 在构造力的相互作用下, 岩层之间发生不同性质的岩间破碎, 并且在一些断裂的作用下, 增强了岩液在不同岩层之间的流动性。岩液的流动使得含金构架中的矿物成分不断的过滤, 尽金属元素被留下并且聚集到一起, 沉淀。地层中的断裂分析也为矿物质的沉积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4) 矿区的沉积环境。从时间上看, 在泥盆纪和早二叠世这个时间范围内的黔西南地区的地壳板块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到了中二叠的世纪末尾, 峨眉山地幔地柱开始活动, 地壳慢慢的向地表涌动, 使得大面积的峨眉山玄武岩产生爆发, 大量的玄武岩岩浆形成的南北分布的地表分局格局, 岩浆的沉积自西向东, 随着海陆的变换不断的增多, 最后演变成为了海相环境。由于多次爆发使得这个地区的断裂层变得活跃起来, 岩浆在不断的流动和沉积, 从而形成了泥堡金矿矿区。

5) 燕山期的构造。泥堡金矿的最终形成是在燕山时期, 在燕山时期的地壳构造形成了该地区的断裂, 这些断裂和褶皱决定了矿床的主要位置, 并且也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空间。二龙抢宝背斜是泥堡矿区主要的矿区构造, 在构造的作用下, 地壳发生了断裂, 使得岩层之间发生了变形, 让热岩更好的流通, 从而让矿区更好的形成。

3 矿区的成因探索

在早二叠世茅口时期的时期末, 峨眉山玄武岩发生大规模的爆发, 随着其喷发, 给该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玄武岩和较多的凝灰物质, 这些物质落在的茅口组的岩溶面上, 与岩石并没有较好的融合, 因此使得含有大量金的凝灰岩沉积下来, 与龙潭组共同组成了泥堡金矿的含金框架, 但是在这一时期, 除了金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还处于非常分散的状态, 虽然矿质的含量非常丰富, 但是并没有达到成矿的条件。在二叠纪末到燕山时期过渡的这个时期, 峨眉山的地幔热柱开始慢慢的活动, 虽然其活动并不强, 但是仍然导致了有部分的地幔留在了地壳的地步, 使得在这个时期泥堡地区的矿山热度差生异常的现象。在地幔的活动下, 岩石的沉积物不断的争夺, 再加上岩石的脱水, 使得该地区的水循环发生热异常, 在循环中岩石中的金元素被大量的萃取出来, 并且形成了金属化合物, 比如金流络合物等形成的热液。在燕山时期, 峨眉山地区的地幔热柱在此发生了剧烈的移动, 使得泥堡地区的地面发生了大量的断裂, 在这个因素的影响下, 地层中相对稳定的热液结构被破坏, 热液在地壳构造力的作用下向断裂的低压地带流动, 并且在框架构造薄弱的地方形成了聚集, 金元素随着这些硫化物一起沉淀下来, 从而形成了金矿矿床。

4 结语

泥堡矿区的构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对于矿区的开采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对矿区进行构造分析时, 要从矿区的形成时间来看, 分析矿区在各个时期内的形成状态, 确定矿区在不同时间的形成状态。加强对于矿区形成原因的分析, 为矿区的开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有能, 韩志华, 王祁.贵州普安县泥堡金矿区某些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贵州地质, 2008.

[2]孙军, 聂爱国, 黄思涵, 付斌, 陈世伟.贵州泥堡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龙王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第2篇

龙王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龙王山金矿床矿石类型复杂,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深边部找矿潜力巨大,矿床控矿因素为断层破碎带、接触破碎带和花岗闪长岩体,找矿标志为铁帽、黄铁矿化及硅化,隐伏金矿床主要类型为黄铁矿金银矿床和铅锌金银矿床.

作 者:吴康忠 高中贵 柳佳良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七队,湖南,衡阳,421001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年,卷(期):21(9)分类号:P612关键词:金矿 破碎带 接触带 黄铁矿化 硅化

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第3篇

其矿化的分布比较稳定,层控的因素显得比较突出。我们通常认为找矿的标志就是铜、铅、锌、钨、钼、铋、金、银等元素的异常结合,以及白钨矿的重砂异常。本文就将针对安徽某钨钼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的标志,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钨钼矿床地;找矿标志;矿石

1 区域地质背景

安徽某钨钼矿床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南缘,区域上处于下扬子台坳的次级单元皖南褶断带与皖浙褶断带的交接处。矿区主体构造为复式背斜褶皱带中百川向斜,整个矿区及外围均被花岗岩闪长岩基所包裹,区域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广德-休宁地层小区。

区域内主体褶皱受到断层破坏被分割成数段,总体呈北东45°-55°方向延伸,向斜北东段开阔,南西段紧闭,向斜轴部地层为南华系雷公坞组至震旦系皮园村组。区内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其中北东向比较发育。断裂两侧岩石破碎,角砾岩、裂隙、褶曲发育,该断裂控制花岗闪长岩体的分布,是区域的主要控岩控矿构造,并同时控制其次级断裂的形成。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雷公坞组(Nh2l):砾石成分主要以石英为主,砾石大小不等,分选性较差,砾径0.2-20cm之间,一般0.5-2cm,呈次棱角状,含砾率10%-20%,越到底部砾径越小,含砾率愈低。该矿段内地表出露厚度不一,一般330-380米。

休宁组中段(Nh1x1):本段分为上下两部分,地表出露总厚度约150米,下部Nh1x1-1岩性为灰绿、黄绿色细粒砂岩及灰绿色粉砂岩;上部Nh1x1-2岩性为土黄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休宁组上段(Nh1x2):本段分为上下两部分,地表出露总厚度约150米,下部Nh1x2-1岩性为紫红色薄层粉砂质、灰绿色中厚层硅化粉砂岩,厚约100米;上部Nh1x2-2岩性为灰绿色中厚层硅化粉砂岩夹土黄色薄层泥岩、紫灰色—灰白色泥质粉砂岩、含铁锰质石英砂岩、钙质砂岩,最顶部为紫黑色中薄层粉砂质泥岩,厚约50米。

蓝田组(Z1l):为灰黑色中厚层黑白相间的条纹状硅质灰岩、深灰及灰色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及“肋骨状”白云质泥灰岩或灰岩,地表出露厚约300米。

2.2 构造

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其中北东向断裂为成矿后断裂,对矿床起破坏作用。

北东向断裂:F2断裂长约3500m,向北北西陡倾70°-80°;F4断裂为平移断层,沿沟产出,呈北东50°,向北逐渐转成20°左右方向延伸,倾向北西,倾角30°,区内全长1.5km,向南西延伸至区外;F8、F10为一组近平行的北东向断裂,呈北东35°方向延伸,倾向南东,倾角31°,F8断裂延伸长约1.4公里,F10断裂区内延伸长约2公里,向南西和北东均延伸至区外,区域上表现为正断层。

南北向断裂:F9断裂呈近南北向延伸,区内全长约900米,该断层为张性平移断层;F1断裂为平移正断层,呈近南北向延伸,区内全长1.6km,该断裂地形切割强烈,沿断裂陡崖发育,断层面可见明显的擦痕。

北西向断裂:F7山脚尖断裂,该断层表现为平移断层,呈北西310°方向延伸,倾向南西,倾角81°,区内全长约900米,断裂带内充填有石英脉,围岩为休宁组粉砂岩,硅化蚀变较强。

2.3 岩浆岩

区内燕山早期岩浆岩活动强烈, 旌德岩体分布较广,基岩出露面积约五分之三。出露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白色,具中粗粒结构、不等粒粒结构、似斑状结构等。

上金山岩体为成矿关系最密切的岩体,地表出露形态近等轴状。侵入接触带部位形成蚀变带宽数十米至几百米,内接触带具较强的硅化,局部有云英岩化等蚀变,外接触带具有广泛的矽卡岩化、角岩化等。岩性主要以灰白色花岗闪长岩为主,岩石呈中细粒半自形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矿物成分主要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呈半自形板柱状,钾长石呈不规则板柱体,石英呈它形粒状不均匀分布于其他矿物之间,黑云母呈棕褐色,片状,部分沿解理面蚀变为绿泥石。岩体内接触带中普遍含稀疏浸染状辉钼矿及石英脉型白钨矿。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主体均被雷公坞组含砾凝灰岩地层覆盖,仅局部地段出露地表,矿体保存程度较好,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形态呈层状、似层状,薄透镜状,相互近平行分布。区内层控矽卡岩型矿体12个,其中主矿体有M8,次要矿体有M10,另有零星小矿体10个。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类型

根据成因及矿物组合特征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矽卡岩型钨矿石、矽卡岩型钨钼矿石、石英脉型钨矿石和石英脉型钼矿石。其中前2种类型为主要矿石类型。

3.2.2 矿石物质组分

矿石主要金属矿物有白钨矿、辉钼矿、黄铜矿、斜方辉铅铋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榴石、石英、帘石、透辉石、透闪石等。

白钨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在0.05-1.2mm间,一般是含量愈高,矿物粒径愈大;因白钨矿是透明矿物,与之相伴的矿物一般是石榴石、透辉石、帘石等脉石矿物;其矿化程度常与帘石的蚀变程度正比,当无绿帘石蚀变时,多数无白钨矿化。

辉钼矿:在矿石中含量较少,片状、片径小,最大达0.6mm,一般0.02mm左右。辉钼矿总是在金属矿化不强的部位出现。

黄铜矿:矿石中少见的有用矿物,在矿石中普遍存在,但含量甚少,粒径变化亦较大,为0.01-0.6mm,一般0.05mm左右;主要呈他形晶,分散分布,多于闪锌矿中。

斜方辉铅铋矿:一种少见的铋矿物,多数矿石中不可见;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0.2mm左右。

闪锌矿:局部较富集;他形晶,粒状,粒径0.05-1mm;其中常有黄铜矿析出。有黄铜矿出现多有闪锌矿,有黄铁矿不一定有闪锌矿。

黄铁矿:他形-自形晶皆有,粒径变化在0.01-1mm间,主要为小于0.1mm的细小颗粒或胶状与其它金属硫化物矿化及钨矿化关系皆不密切。

矿石矿物组成及含量具体见表1。

3.2.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的结构按成因可分为四类:结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矿石构造类型主要有稀疏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网脉状构造四种类型。

4 矿床成因

根据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各种矿物之间相互穿插、交代关系,安徽某钨钼矿床主要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体的外接触带南华系休宁组中,矿体与围岩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其成矿作用发生在异常的沉积层位中。

5 找矿标志

①在1:5万水系沉积物和重砂测量异常中,往往有W、Mo、Cu、Ag等元素的组合异常出现,同时伴有白钨矿的重砂异常,这类异常区是寻找钨钼矿床的重要靶区。

②区域复背斜的鞍部和两翼,次级褶皱所形成的层间剥离、层间破碎带是矿液的运移通道和成矿物质的赋存场所,是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重要构造标志。

③区域岩体分布着多个燕山早期中酸性小岩株,近年来围绕这些岩体发现了多个层控矽卡岩型钨钼矿床,该类钙碱性高度分异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体是寻找这类钨钼矿床的重要标志,岩体即为矿床的成矿母岩,为成矿提供部分矿质来源,同时提供了大量的热能。

④围岩蚀变也是寻找本类钨钼矿床的主要标志之一,常见的蚀变有矽卡岩化、云英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等,矿体多赋存于矽卡岩中,往往这类矽卡岩的边界即为白钨矿体的边界。

参考文献:

[1]赵文广,蔡晓兵,狄勤松,等.皖南大坞尖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10):1544-1547.

[2]黄明然,赵刚,张伟春.内蒙古某银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有色矿冶,2012,28(1):1-5.

[3]张云政,瓮纪昌,云辉.竹园沟钨相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J].中国地质,2009,36(1):166-173.

[4]乔立斌,张玉成.甘肃小柳沟钨钼矿区钨钼矿控矿特征与成因分析[J].甘肃冶金,2008,30(6):44-48.

[5]金小燕,雷泽恒,曹志军,等.湖南汝城高坳背钨钼矿地质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与勘探,2013,49(3):453-457.

[6]傅建真,徐生发,汪明辉,等.安徽东源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J].矿产勘查,2011,2(5):501-511.

[7]古明星,古林,李坊洲.江西大余樟东坑钨钼矿床地质特征与深边部成矿预测[J].中国钨业,2012,27(2):6-9.

论地质矿床模型法 第4篇

1 地质矿床模型法概述

矿床模型法是我国第三轮地质勘查工作的核心技术, 它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地质勘查技术基础上, 针对已经制定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与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来判断成矿分布的一种新技术, 这一技术在当前地质勘查中应用很多。

1.1 矿床模型法

矿床模型法也就是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 它是结合地球动力学、成矿原理、成矿动力学以及地质预测系统综合形成的, 是以深入开展区域成矿信息为指导, 以组件矿床模型为原理的现代矿床预测技术。

1.2 矿床模型法的具体应用

1.2.1 模型的选择。

矿床模型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新技术, 它在应用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矿床计算表, 也就是矿床地质模型。通过矿床地质模型的建造将所有的矿床信息输入其中, 它主要包含了地质勘查报告与地形勘查两方面。

1.2.2 评估方法的选择。

矿床模型法与传统的地质勘查法存在很大的区别, 它是以推理的方式对地质现象进行分析, 从而提取相关信息的一种现代化方法。另外, 这种估值方法是地质统计学、地质评估学的整合, 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 是多种不同学科相互关联的现代化应用流程。

2 地质矿床模型法的具体应用分析

某矿区在工作中主要以开采铁矿为主, 但其中伴有一定量的铜、钴等金属矿。由于这一矿床类型属于高温热液接触交代矿床, 矿石主要以矽卡岩为主, 铁矿中含有丰富的磁铁矿和赤铁矿, 下面还有一定黑云母岩及石英岩。经过研究发现, 该矿床分界线十分明确, 含有无矿天窗的富矿段。就其采用矿床模型法进行研究,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数据处理。

此次矿床研究工作采用了数据钻孔勘查提取的方法, 其中各种数据都是以钻孔取样开展的。但是由于矿区的矿床走向在存在偏差, 因此在后期工作中为了正确的提取模型建模以及矿床评估数据值, 采用了矩形区域矿床分析法开展工作, 是利用矩形研究的方式同矿床的走向保持一致。

2.1.1 品位处理。

在勘查工作中, 为了确保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合理性, 在实际地质勘查中采用了统计学原理, 并且以组合样品计算的方式进行了计算, 使得所有的样品数据都科学的分布在给定长度的计算在提上。经过统计分析, 各种矿石的分布比较均匀, 不管是铁矿石还是铜矿、钴矿, 分布都十分相似且铁品位矿床分布最具代表性, 其矿石也大多都是以磁铁矿石为主的。

2.1.2 厚度处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 该矿床的矿段厚度比较均匀, 而且矿体分布稳定, 品位之间的变化并不是很大, 且取样之间的距离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等同性。

2.2 成矿规律研究。

该项研究工作包括:进行区域成矿特征和典型矿床研究, 建立矿床模型, 划分成矿系列, 建立区域成矿模式, 编制成矿规律图。典型矿床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以典型矿床研究为基础。典型矿床是指在特定的成矿地质作用过程中受特定的成矿地质因素控制而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矿床。同一矿种应根据成矿时代、大地构造环境、控矿因素、成矿作用特征等因素划分矿床自然类型;典型矿床应按不同矿床类型确定。在具体的成矿规律研究中, 主要包含了对该矿区地质因素进行研究, 也就是当地成矿条件下所产生的地质变动情况;其次是当地岩石分布情况和力学特征, 如石英岩、黑云母岩层的走向和形成。最后是研究这些矿石的成矿条件、理化条件等。

2.3 矿体经济评估。

建立矿体经济模型, 首先对组成矿体的矿块进行吨矿赋值, 再进行整个矿体的经济评价。组成矿体的矿块是否具有经济价值, 主要取决于矿块品位、产品市场价格, 吨矿成本、回采率等参数的变化。品位可以通过克立格估值方程来确定, 价格来源于市场, 成本、回采率来源于矿山设计或矿山生产。

2.4 具体的计算方法

2.4.1 地质统计学既可进行储量的整体估计, 又可进行储量的局部估计。

2.4.2 基于地质统计学的矿体经济评价模型, 可以对任一矿块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也可对整个矿体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它以原始探矿资料为基础, 把产品价格、采矿成本、回采率等因素作变量, 可随时根据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调整矿体的开采范围, 从而使矿山处于最佳经营状态。

2.4.3 统计分析非常重要。

应该弄清样品的确切分布形式, 如果暂时不能辨别, 首先应该对原始品位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及统计分析, 然后通过交叉验证工作最终确定参与克立格估值的形式。

2.5 GIS技术应用

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作涉及资料浩繁、信息量大、数据处理复杂、技术专业种类繁多, 工作量很大, 如果不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所有数据都涉及空间分析, 因此必须全面、全过程应用GIS技术。主要涉及资料收集及整理、资料处理及解释、成矿信息关联及综合、矿产资源定性及定量预测评价等各个环节, 主要包括地学基础数据库维护和整理、综合信息提取、矿产预测和各类图件编制等内容。

结束语

经上述研究表明, 在矿产预测中细化、深化地质构造研究工作, 充分利用区调原始资料, 针对不同矿床类型的成矿地质作用开展深入研究, 解决了地质构造信息与矿产预测脱节的问题。在矿产预测方法中根据我国的地质资料水平给出了预测要素分类分级方案, 对解决信息不对称、解决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成秋明, 李文昌, 夏庆霖, 卢映祥, 张生元, 李丽辉, 葛咏, 徐启东, 谢淑云, 徐德义, 陈志军, 姚凌青, 左仁广, 刘江涛, 刘卉.非线性矿产资源评价理论、方法与复杂地质背景区矿产预测示范[Z].国家科技成果.

几内亚红土型铝土矿床地质特征 第5篇

几内亚红土型铝土矿床地质特征

几内亚铝土矿资源丰富,并具有品位高,富铝、高铁、低硅、易采、易选之特点,属富含三水铝石的红土型铝土矿.硅铝铁风化壳是本区的含矿岩系,主要矿石类型为蜂窝状、土状和块状铝土矿.矿体多赋存于山体顶部和坡度适中的斜坡上,地形平坦地段和沟谷部位矿体质量差或无矿体.几内亚属于湿热多雨和干湿交替的`热带气候,为红土型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广泛分布的富铝基性岩石是铝土矿的母岩,也是形成铝土矿的基本前提.

作 者:高灶其 樊克锋 GAO Zao-qi FAN Ke-feng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队,郑州,450000刊 名:资源调查与环境英文刊名:RESOURCES SURVEY & ENVIRONMENT年,卷(期):200930(2)分类号:P619.23关键词:几内亚 红土型铝土矿 硅铝铁风化壳 超大型矿床

海城南沟菱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第6篇

摘要:海城南沟菱镁矿赋存于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高镁质碳酸盐岩层中,为浅海相化学沉积的富镁质碳酸盐岩建造,经区域变质作用和后期热液叠加形成晶质镁矿,属于沉积变质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层控矿床。区域菱镁矿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层位相对稳定,矿体连续性较好,亦有向深部延展的趋势,是一个发展前景看好的矿区。

关键词:菱镁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海城南沟

1. 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西段中部。岩性主要由古元古代辽河群的变质岩系所组成[1—4]。

1.1 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有元古界辽河群和新生界第四系。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1) 元古界辽河群:自下而上可分为浪子山组、里尔峪组、高家峪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1—4]。岩层总厚度上万米。

(2) 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分布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及山间洼地,构成河床及沟谷的冲积层和冲积扇裙。岩性为粘土、沙土、砂砾及砾石等。厚4m~20m。

1.2 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活动强烈,褶皱构造和各方向的断裂构造均发育,发展演化史漫长而复杂,表现形式多样。

(1) 区内褶皱构造较发育,北东东向褶皱构造为析木一王家堡子一庞家堡子向斜。核部为盖县组,两翼为大石桥组、高家峪组、里尔峪组和浪子山组地层。

(2)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根据空间展布方向可划分为三组,分别为北东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主要特征如下:

北东东向断裂构造:自西向东横穿区域中部,倾向北北西或南南东,倾角15°~65°,羊角峪至腰岭走向逆断层;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主要分布在中部的羊角峪至楼房一带;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王家堡—范勒马峪一带。

1.3 区域混合岩和岩浆岩

混合岩:区内混合岩多分布于北部,岩性主要为片麻状混合花岗岩、黑云混合花岗岩、条带状注入混合片麻岩和角砾状混合岩及伟晶岩脉和长英岩脉。

岩浆岩:区内岩脉种类繁多,主要为变质辉长岩、变质辉绿岩、安山岩、闪长岩、闪长纷岩、辉绿岩、辉绿辉长岩、煌斑岩、闪斜煌斑岩。此外有流纹岩、少量橄榄玄武岩。岩脉时代从前震旦纪到中生代均有。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地质特征

经地质填图及工程验证,矿区内共发现十条菱镁矿体。

Mg1—1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西部,地表矿体,出露最大厚度24m,最小厚度3m,平均厚度14.17m,其厚度变化系数54.39。走向长约600m,控制延深180m。矿体走向大致为44°~48°,倾向NW,倾角55°~65°。真厚度在2.82~17.12m之间,平均约9.45m。平均品位MgO 45.73%,CaO 0.70%,SiO22.59%。

Mg1—2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西部,属隐伏矿体,与Mg1—1 平行,矿体走向与Mg1—1相同,倾向NW,倾角55°。真厚度为2.04m。平均品位MgO 46.04%,CaO 0.53%,SiO2 2.63%。

Mg2—1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西部,地表矿体,出露平均厚度4m,走向长约50m。矿体走向大致为48°E,倾向NW,倾角55°。真厚度为3.60m。平均品位MgO 45.10%,CaO 0.85%,SiO2 2.86%。

Mg2—2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西部,地表矿体,出露最大厚度16m,最小厚度8m,平均厚度12m,其厚度变化系数为33.33。走向长约240m,倾向延深25m~35m。矿体走向为48°~73°,倾向NW,倾角43°~45°。真厚度在8.35~14.27m之间,平均约11.31m。平均品位MgO 45.08%,CaO 0.77%,SiO2 1.51%。

Mg2—3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西部,属于隐伏矿体,矿体走向大致为30°,倾向NW,倾角60°。真厚度为3.87m。平均品位MgO 45.78%,CaO 0.61%,SiO2 3.21%。

Mg3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中上部,地表矿体,出露最大厚度24m,最小厚度9m,平均厚度16.6m,其厚度变化系数为32.33。走向长约400m,倾向延深50m。矿体走向大致为95°~105°,倾向NE,倾角47°~50°。真厚度在5.80~11.64m之间,平均约8.45m。平均品位MgO 46.20%,CaO 0.45%,SiO2 1.53%。

Mg4—1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中部,地表矿体,出露最大厚度12m,最小厚度6m,平均厚度10m,其厚度变化系数为88.28。走向长约400m,倾向延深75m。矿体走向为80°~85°,倾向NW,倾角35°左右。真厚度5.12m,平均品位MgO 45.92%,CaO 0.60%,SiO2 1.68%。

Mg4—2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中部,地表矿体,出露最大厚度20m,最小厚度4m,平均厚度12m,其厚度变化系数为56.11。走向长约410m,倾向延深75m。矿体走向80°~85°,倾向NW,倾角40°左右。真厚度13.80m,平均品位MgO 45.54%,CaO 0.56%,SiO2 1.37%。

Mg4—3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中部,地表礦体,出露最大厚度32m,最小厚度4m,平均厚度17.2m,其厚度变化系数为75.74。走向长约450m,倾向延深75m。矿体走向80°~85°,倾向NW,倾角40°左右。真厚度16.62m,平均品位MgO 44.82%,CaO 0.71%,SiO2 2.14%。

Mg4—4菱镁矿体位于勘查区中部,地表矿体,出露最大厚度6m,最小厚度4m,平均厚度5m,其厚度变化系数为23.09。走向长约400m,倾向延深75m。矿体走向80°~85°,倾向NW,倾角40°左右。真厚度6.52m,平均品位MgO 45.69%,CaO 0.60%,SiO2 2.07%。

2.2 矿石特征

矿石组构

矿石中菱镁矿均为晶质菱镁矿,中—粗粒变晶结构,半自形—它形粒状,粒度0.2mm~6mm不等。颗粒间紧密状镶嵌,菱面体解理完全,性脆,主要以致密块状为主。

(2)矿石成分

①矿物成分:以菱镁矿为主,含量在95%~98%以上,其余为透闪石、白云石、滑石、石英、黄铁矿、褐铁矿、绿泥石和方解石等。

②化学成分:主要组分为MgO、有害组分为CaO、SiO2。

2.3 矿体围岩及夹石情况

矿体赋存于菱镁大理岩中,菱镁矿与菱镁大理岩没有明显界线,主要根据样品中有益及有害组分圈定其界线。菱镁大理岩上下盘围岩均为白云大理岩,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菱镁矿中夹石主要为菱镁石大理岩(CaO或SiO2杂质含量超标)。

3. 矿床成因

南沟菱镁矿的形成经历了较为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是多个阶段、不同期次、多种成因的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总结本区菱镁矿的成矿机制,将矿床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菱镁矿产于早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富镁质碳酸盐岩层中,大石桥组位于古纬度较低的干旱亚热带环境,封闭的浅海、泻湖相为菱镁矿的赋存提供了丰富的镁质、钙质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来源及良好的沉积环境。

(2) 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少数为透镜状。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表现出原生沉积和物质成分呈渐变的过渡关系,围岩中见到藻类和叠成石化石,反映了原始沉积的特点。

(3) 菱镁矿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后期又有区域变质作用和热液交代作用的叠加和改造。矿石结构构造表现为熔蚀结构,角砾状构造、交代残余构造等。

(4) 有区域变质重结晶作用,又有热液交代作用形成各类围岩蚀变,菱镁矿化、滑石化、绿泥石化、白云石化、硅化、方柱石化、蛇纹石化、透闪石化等。

综上所述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在浅海盆地中,古地理古气候条件下有大量的富镁质碳酸盐岩沉积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菱镁大理岩,再经后期构造和岩浆活动,形成大量热源使镁更加富集,重结晶形成菱镁矿。

4. 结论

本文重点对南沟菱镁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进行分析,总结成矿规律,为进一步勘探实践及深部、外围找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由于本矿区综合研究程度和总体控制程度较低,对矿床形成的条件、成矿作用机理和分布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建议在成矿有利地段开展详查工作。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 张秋生.辽东半岛早期地壳与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 冯本智,朱国林,董清水等. 辽东海城—大石桥超大型菱鎂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25(2):121—124

[4] 潘贵馨.辽宁海城菱镁矿床成因探讨[J].科技传播,2015,20(7):77—78.

矿床地质 第7篇

流沙山钼矿区属低山丘陵地形, 平均海拔2 580m, 相对高差一般在20m~40m, 区内属典型大陆性气候, 根据气象资料记载, 每年10月-翌年3月为干旱期, 年平均气温在8.3℃, 最低气温零下28℃, 高温干热期在5月~9月间, 最高气温40℃, 日温差一般10℃~20℃, 最大日温差可达30℃, 年平均降水量为50mm~80mm, 蒸发量3 000m~4 000mm, 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50倍~60倍, 终年多西北风和西风, 风力一般4级~5级, 最大风力10级, 7级以上的大风、沙尘天气约30天, 该区具有干旱、高温、严寒、多风、日温差大的特点, 偶有沙尘暴。

工作区内地表无径流, 亦无常年地表水体, 生产生活用水靠矿区65km的呼噜古特机井供给, 饮用水由嘉峪关靠车运送, 属严重缺水区。

平均无霜期120天~140天, 最大冻土层深度为1.23m。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 对照烈度Ⅵ度。

当地矿产资源较丰富, 主要矿种有铁、金、铅、锌、煤等, 该区属工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 以牧业为主;近年来矿业开发逐步兴起, 矿山主要有黑鹰山铁矿、马庄山金矿、老硐沟金矿等, 其它矿产地质工作程度低, 尚未利用。

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 政府积极引资开发当地矿产资源, 促进了生活的改善。矿业开发正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1 区域地质

区域地质现状:

按照《内蒙古区域地质志》的划分, 工作区属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褶皱区天山地槽褶皱系, Ⅱ级构造单元属北山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 Ⅲ级构造单元属狼娃山—白梁背斜的北翼, 黄泥滩—流沙山背斜倾伏端。

地层区划前中生代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中南天山—北天山地层区, 中天山—北山地层分区, 中天山—马鬃山地层小区;中新生代属天山地层区, 北天山地层分区。缺失中新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地层。

出露的地层比较简单, 主要有石炭系下统白山组 (C1b) 、中生界侏罗系上统赤金堡组 (J3ch) 、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苦泉组 (N2k) 及第四系 (见区域地层简表1) 。

2 矿区岩浆岩特征

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发育, 出露面积占测区的80%, 主要有华力西中期闪长岩 (δ42-1) 、石英闪长岩 (δO42-2) 与石英二长闪长岩 (ηδO42-2) 、花岗闪长岩 (γδ42-2) 、显微文象花岗岩 (Wsγ42-3) 和华力西晚期的花岗岩 (γ43) 及脉岩。

华力西中期侵入岩:

1) 闪长岩 (δ42-1)

出露于矿区中部, 经钻探证实, 该岩体呈残留体 (顶盖) 产出。岩石呈灰、暗灰绿色, 细粒结构, 似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60%, 黑云母30%, 石英<5%、岩石受后期热液影响, 在接触带附近局部出现角岩化特征, 蚀变主要为黑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及次闪石化。局部含钼石英脉发育地段可形成工业矿体。

2) 石英闪长岩 (δO42-2) 与石英二长闪长岩 (ηδO42-2)

分布较为广泛, 前者呈浅灰、灰绿色, 中细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半自形柱形、板状斜长石40%~55%, 它形粒状石英10%~5%, 钾长石5%~10%, 角闪石5%~5%, 黑云母5%~5%, 副矿物为磁铁矿、锆石、屑石、磷石等。蚀变主要为混杂岩化, 绿泥石化、黑云母化等。

石英闪长岩中钾长石含量明显增多达7-20%时, 逐渐过渡为淡红色石英二长岩。

二者之间无论在岩石结构或其矿物成分上均无明显差别, 但在宏观上往往可根据色调不同而区分开来。

另在1:2000测区内以南1427钼矿化点附近, 由于石英含量增多可见石英闪长岩相变为花岗闪长岩 (γδ42-2) 的现象。

3) 花岗闪长岩 (γδ42-2)

浅灰色, 中细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斜长石35%~55%, 钾长石5%~10%, 石英20%~30%, 黑云母5%~5%, 角闪石5%~5%, 副矿物为磁铁矿、钛铁矿、白钛石、屑石、磷灰石等。

斜长石呈半自形板柱状, 部分具正环带构造, 中心偏基性, 常发生泥化。黝帘石化, 边缘偏酸性, 具轻微泥化和绢云母化。

角闪石呈明显的黑云母化, 常被微细的黑云母鳞片状集合体所取代。有的呈残晶状, 大部分以假象存在。钾长石呈它形, 以条纹长石为主。表明具轻微高岭土化, 边缘含有显微状石英。石英呈它形粒状, 粒度大小悬殊, 在0.014mm~1.04mm之间, 常产于斜长石间隙, 并交代斜长石和角闪石, 新生矿物为石英、黑云母、钾长石、绿泥石。

花岗闪长岩是1:2000测区内最为发育的岩浆岩, 呈岩株产出, 是主要成矿母岩之一, 亦是钼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 其内发育有石英大脉、细脉、线脉, 局部地段见有浸染状辉钼矿。岩体中局部见英安岩 (ζ) 呈捕虏体、残留体形态出现。

岩体蚀变以硅化、黑云母化为主, 局部见混染岩化、钾长石化, 在岩体的边缘部位发育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与钼矿关系尤为密切。

4)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biηγO42-2) :呈岩基产出, 矿区西部见大片出露。

它与白山组火山岩以及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均呈侵入接触。岩石呈浅灰、肉红色, 中粗粒花岗结构, 似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钾长石25%~40%, 斜长石25%~37%, 石英20%~28%, 其次为黑云母5%~10%, 副矿物为磁铁矿、屑石、磷灰石、锆石、褐帘石等。岩体的边缘相发育硅化、黑云母化等蚀变。

该岩体酸度大, 碱质量较高, Mo元素平均丰度值比一般酸性岩高7倍~8倍, 经钻探证实深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有含钼石英脉及星散状辉钼矿存在;钼矿体的产状往往受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接触面产状制约;从流沙山钼矿床的1427钼矿化点均发育在该岩体的前凸有利部位等因素判断, 认为该岩体亦是钼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之一。

3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花岗岩 (γ43) 仅见于矿区东部, 呈小岩株产出, 分布面积很小, 岩性单一, 与区域上所见肉红色花岗岩为同一岩体。

岩性为肉红色, 具中—细粒花岗结构, 矿物粒度d=0.3-4.5mm。

矿物组成:斜长石为更长石, 半自形板状, 个别具环带结构, 具绢云母、绿帘石化、钠长石化, 含量23%;条纹长石半自形—自形板状, 具泥化, 含量37%;石英它形—半自形粒状, 含量30%;黑云母自形片状, 具绿泥石化, 含量小于5%。

4 脉岩

矿区脉岩发育, 以中酸性为主, 展布方向大体上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多数呈北西向, 少数呈北东或近南北向。

1) 闪长玢岩脉 (δμ) :是矿区较为发育的脉岩之一, 一般长数10m, 最长达三百余米, 宽数10cm, 个别宽度达2m以上, 常沿一个方向成带状断续出露;

2) 石英闪长玢岩脉 (δOμ) 及花岗斑岩脉 (γπ) :零星分布, 规模小, 一般长几米~数十米, 宽几十厘米~数米;

3) 石英脉:在1:2000地质图测区范围内分布最广泛, 按出露宽度有大脉和细脉之分, 前者一般长20m~30m, 宽数10cm, 产出形态较简单, 以脉状、透镜状为主, 后者一般长1m~2m, 宽度小于1厘米, 形态变化较大, 常以单脉、复脉或网脉出现, 无论大脉或细脉中常含辉钼矿及钼钙矿;

4) 矿床成因研究分析

根据矿床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 认为该矿床主要成矿作用为高—中温热液期。其成矿矿浆活动又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多阶段性, 按矿化作用的主次和形成时间的先后, 将成矿作用进一步划分为两期 (主体成矿期和补充成矿期) 五阶段简述如下。

4.1 第一成矿期 (主题期)

本期为斑岩成矿期。矿化元素主要来源于花岗闪长岩, 该杂岩体既是成矿母岩又是矿化的围岩, 其成矿方式主要是岩浆期后高温热液形成的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矿化。

本期分为两个矿化阶段:

1) 黑云母石英辉钼矿化阶段

矿化特征是石英呈灰—灰白色, 黑云母是普遍存在的标型矿物, 它常组成石英脉壁对称条带状镶边, 厚0.2cm~2cm, 脉中辉钼矿晶体粗大, 呈板状、叶片状, 一般在0.52mm~1.30mm, 辉钼矿多富集于石英脉两侧与围岩接触地段或脉体膨大弯曲部位, 在脉侧围岩中可见浸染状辉钼矿化。

2) 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矿化阶段

石英呈灰—灰白色, 细—隐晶质结构, 黑云母呈细小鳞片状分布于石英脉中或脉壁, 辉钼矿呈细小鳞片状或粒状, 与黄铁矿共生。黄铁矿呈粒状、薄膜状, 局部呈细脉充填于岩石裂隙或与石英呈脉状产出。可明显见到本阶段矿脉切割上阶段含钼石英脉的现象。

第一成矿期是主要成矿阶段, 该期矿化基本上奠定了流沙山钼矿床的雏形规模。

4.2 第二成矿期 (补充期)

1) 本期是高—中低温热液期, 或称之矿化叠加富集期

该期成矿母岩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钼矿化富集于显微文象花岗岩或叠加富化于外接触带花岗岩杂岩体中, 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 高温热液辉钼矿化阶段

由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异作用不断进行, 在它所派生的显微文象花岗岩内, 挥发分级含钼热液在岩体顶部逐渐富集, 部分矿液逃逸到围岩中形成了浸染状辉钼矿化和含钼石英细脉、网脉等。

而在显微文象花岗岩中下部及正长伟晶岩、乳白色石英脉 (或称钾长石、石英块体带) 中形成微弱的辉钼矿化。

3) 绢云母石英辉钼矿白钨矿阶段

石英呈灰—灰白色, 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分布于石英脉两侧, 有时比较明显。

其矿物共生组合有白钨矿、自然金、辉铜银矿、辉钼矿、萤石、磷灰石等。

该矿化阶段半生有益元素的种类较上述三个阶段均多, 其成矿温度略低, 为中温热液。

4) 碳酸盐—硫酸盐阶段

本阶段是成矿作用的尾声, 从成矿的角度而言, 无实际意义, 但反映出矿物的沉淀, 是从高温—低温, 是按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 硫酸盐的晶出次序进行的。

5) 表生作用期

在长期地表氧化作用下, 辉钼矿往往被钼钙矿、钼华以及微量钼铅矿取代, 呈其假象或残晶。该矿床次生氧化富集带极不发育。

参考文献

[1]阿拉善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本情况.阿拉善盟:国土资源局:7:23-24.

[2]王守光, 赵文涛.1990内蒙古北山_阿拉善地区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西部资源, 36 (4) :55-57.

塔源矿床地质及找矿远景 第8篇

1.1 矿床特征

塔源金银矿位于塔哈河南岸, 柯多蒂河东岸。矿体受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 现已初步控制矿化带长约2000米, 宽约200米, 总面积约0.5平方千米。矿体呈脉状或狭长条带状, 沿近南北向矿带分布, 沿走向及倾向有分枝尖灭现象。矿体赋存标高为720-330米以下。北端 (37-8线) 大多数矿体已出露于地表;南部 (8-144线) 矿体逐渐向深部倾伏, 并有延长延深之趋势。

根据矿体在空间上分布情况及工程控制程度的差异, 分成三个矿段。

1.2 矿石结构构造、成分及特征

1.2.1 矿石结构构造

a.矿石结构:本矿区所见矿石结构, 主要为他形晶粒状结构;他形晶粒状-半自形晶结构。

b.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浸染状-块状构造及脉状构造。

1.2.2 矿石的矿物成分及其特征

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中“关于岩金矿床中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数值”, 只有铜在个别部位可达0.1%。

银铜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银和铜。银、铜分布比较均匀, 一般情况下, 银高铜也高, 两者为正相关关系。

伴生有益组分:有金、钼、铅、锌、硫等。金含量多在0.02-0.06g/t;钼0.03%;铅、锌分别为0.01%和0.05%。

(1) 金的赋存状态

金的赋存状态综合起来有三种:

自然金:为不规则粒状, 少见板状, 粒径最大者3毫米。根据取自五个矿体 (Ⅲ、Ⅳ、Ⅴ、Ⅵ、Ⅶ) 、10个见明金的人工重砂成果, 固溶体, 微粒机械混合物被其它矿物包裹;

(2) 黄铁矿

黄铁矿形成时间延续较长, 在热液活动的全过程中均可见到。主蚀变期之黄铁矿呈他形晶-自形晶粒状, 粒径0.3-2.0毫米, 0.5-1.0毫米居多。以呈浸染状为主, 其次是微细脉状。一般含量1-2%, 个别的可达4-5。

(3) 硫砷铜矿

形成时间也有早晚之别, 较早者颗粒粗大, 粒径0.3-1.0毫米以上, 含量较少。较晚者颗粒细小, 多在0.01-0.25毫米, 含量较多。晚者呈微细脉状穿切交代早者, 常沿黄铁矿裂隙及颗粒间隙分布。在矿脉中最高含量可达40%。

(4) 黝铜矿

黝铜矿与硫砷铜矿紧密伴生, 粒度0.02-0.15毫米, 呈星点状或细脉状。在石英脉中含量约1%, 在矿脉中约30%。经X光粉晶分析结果为黝铜矿, 其特征见表。

(5) 黄铜矿

黄铜矿与硫砷铜矿密切共生, 沿黄铁矿裂隙及颗粒间隙分布, 部分呈细小乳滴状分布于硫砷铜矿中。在矿脉中含量可达40-50%。

(6) 螺状硫银矿

黑色, 球粒状, 不规则状, 光泽暗淡, 质软又易碎, 常与黝铜矿伴生, 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石英脉中, 经长地院实验室X光粉晶分析定为螺状硫银矿。

1.2.3 主要脉石矿物特征

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斜长石、绢云母、重晶石等。

石英多为乳白色, 油脂光泽, 粒状、块状结构为多数, 晶簇状结构较少。

(2) 斜长石

斜长石以他形粒状为主, 在金-石英重晶石矿石中约占50-65%, 在石英-硫化物矿石中约占35-50%。

(3) 绢云母

绢云母多呈细小鳞片状, 在各种矿石中均可见到。 (4) 重晶石

重晶石多呈细粒状, 主要产在金-石英重晶石矿石中, 一般含量少于1%。

1.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3.1 控矿因素

区内金银矿及其它矿点、矿化点的形成及空间分布, 明显受火山机构外环断裂构造、岩浆岩、地层、围岩蚀变等因素控制。

1.3.2 矿床成因

金银矿经过初步普查的资料说明了成矿作用与晚侏罗世火山岩-浅成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1.3.3 找矿标志

塔源地区找矿标志,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围岩标志

塔源地区中生代地层, 唯有白音高老组蚀变较强, 是以中一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 在此地层中六十年代发现了铁帽和硫铁铜矿化和含金银石英脉;

通过实践, 我们将上述围岩作为找金银铜矿的间接标志。b.围岩蚀变标志

对本区找矿有重要意义的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叶腊石化、重晶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

蚀变与矿化在强度上呈正相关关系, 工业矿体主要赋存于强蚀变带内, 因此围岩蚀变是找金银铜矿的重要标志之一。

c.矿化标志

在矿区内及外围西侧, 是在褐铁矿化 (铁帽) 指示下找到含金银石英脉和工业矿床、黄铁矿和铝矿化, 实践证明矿化可作为直接找矿标志。

d.地球化学标志

塔源金银铜矿的 (原生晕) 主要指示元素有AS、Ag、Cu、Pb、Zn、Sb等, 经验证其几种元素的浓集带发现了金银矿体、铜矿体。原生晕可作为直接找矿标志。

2 成矿远景评价

塔源金银铜矿为小型矿, 受控于东西向长期活动的区域性断裂构造旁侧的近南北向或北西向断裂构造和强硅化-绢云母化-重晶石化蚀变带。实践证明与金银等矿化有直接关系的Ag、Cu、Pb、As、Zn、Sb等元素之原生晕, 也沿此带展布, 初步控制长约2千米。

南段普查区长约1.5千米, 由于地表工程控制程度低, 处于对控矿断裂破碎带、蚀变矿化及原生晕等往南延伸情况的初步了解, 施工了8个钻孔, 见矿化较好。另外, 北起112线南止152线, 基线东90-400米间范围内Cu-4、Pb-4化探异常套合较好。

新疆包尔图铜矿矿床地质特征 第9篇

岩浆岩主要出露在矿区16号及34号铜矿体西北角, 在外围找矿区 (西区) 东北角及外围找矿区 (东区) 中北部亦有出露。34号至33号铜矿点之间见华力西中期第三侵入次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 长约500m, 宽约100m, 呈直立透镜状侵入于近南北向张性断裂中。其边缘围绕一层厚约10m~30m的深灰色中-粗粒角闪辉长岩, 呈相变接触。在外围找矿区 (西区) 东北角见华力西中期第三侵入次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 其宽度大于70m, 长度大于500m, 呈侵入接触关系。在外围找矿区 (东区) 中北部见华力西中期第三侵入次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 其宽度为10m~200m, 长度大于2300 m, 西部较簿处呈整合接触关系, 东部较厚处呈侵入接触关系, 另外见少量角闪辉长岩脉、闪长岩脉等。在第二亚组硅化千枚岩中发育石英复脉。

2. 矿体地质特征

2.1 18号铜矿

18号铜矿分为18-2和18-4号铜矿。铜矿分布在背斜轴及南冀一带, 受F2、F3两条左型平移张性正断层破碎蚀变带带控制。

按断裂性质矿体产出可分出两种分布类型。一种是产于F2、F3两条左型平移张性正断层主断层面中, 矿体延伸性好, 规模大。如产于F2主断裂中的主矿体和产于F3主断裂中主矿体。另一种是产于主断层面沿轴部派生的次级裂隙带中, 主要受X剪切作用形成。矿体走向与主矿脉一致, 往深部延伸较差。

1) Cu18-2 (1) 号:产于F2主断面上, 背斜轴南冀。矿体形态呈板状、似层状, 矿化较稳定。矿体长595m, 真厚度0.49m~2.48m, 在地表多为直立状, 向下南倾, 倾向为160°~170°, 倾角为45°~88°, 平均为78°。地表铜矿石品位变化0.41%~5.30%, 深部铜矿石品位变化0.79%~2.91%。Cu18-2 (1) 号主矿脉沿断层从地表至深部较稳定, 铜平均品位往下变富, 厚度稳定, 倾角75°~90°。矿石类型以构造角砾岩型、石英脉型黄铁黄铜矿化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及少量磁黄铁矿。围岩为黑云石英片岩、片麻岩、花岗质混合岩等。矿化主要受构造断裂控制;

2) Cu18-2 (2) 号:产于F2主断面上, 背斜轴北冀, 与Cu18-2 (1) 号属于同一层矿。矿体形态呈板状, 矿化较稳定。出露矿体长638m, 真厚度2.30m`11.71m, 地表铜矿石品位变化为0.44%~1.29%。矿体产状为340°~350°∠80°~85°;

3) Cu18-4 (1) 号:产于F3主断面上, 背斜轴的南冀, 矿体形态呈板状、似层状, 矿化较稳定。矿体长225m, 厚度0.97m~1.99m, 矿石品位地表介于0.47%~1.56%, 矿体南倾为主, 产状为130°·180°∠45°`85°。

2.2 16号和34号铜矿

34和16号铜矿主要分布在矿区中东部背斜轴及南冀一带, 受F4、F5、F7三条右型平移张性正断层破碎蚀变带控制。其中F4、F5为34号铜矿主断裂, F7为16号铜矿主断裂。受右型平移扭应力的作用, 在F4-F7之间形成一系列雁行式裂隙带及雁行式铜矿脉。34号铜矿共圈定大小铜矿体10个。16号铜矿共圈定大小铜矿体4个。

按断裂性质矿体产出可分出三种分布类型。第一种是产于F4、F5、F7右型平移主断裂的主矿体, 矿体规模较大。第二种是产于雁行式裂隙蚀变带中的矿体, 地层没有明显的断距, 矿体规模次之。第三种是产于主断裂或雁行式裂隙带派生的浅部X剪切裂隙带中的矿体, 矿体延伸性较差, 矿体规模较小。

1) Cu34-3 (1) 号:产于F5主断面上, 背斜轴南冀。矿体形态呈板状、似层状, 矿化较稳定。矿体出露长197m, 矿体南倾, 产状155°~170°∠63°~86°。单工程矿体厚度2.97m~3.70m。地表铜矿石品位变化0.24%-0.73%;深部铜矿石品位变化0.214%~1.48%。矿石类型为黄铁、黄铜矿化硅化角砾岩型, 呈细脉浸柒状;

2) Cu34-3 (2) 号:产于F5主断面上, 与Cu34-3 (1) 为同一层矿, 地表在轴部一带未出露连接, 且位于背斜轴北冀。矿体形态呈板状、似层状、陡倾状, 以北倾为主, 矿化较连续。矿体产状340°~350°∠60°~86°, 局部南倾。矿体出露长440m, 矿体厚度1.34m~3.32m, 平均厚度2.43m。地表铜矿石品位变化0.33%~0.71%, 最高3.25;

3) Cu34-5号:产于F4平移主断裂蚀变带中。该断裂是工区断距 (约600m) 最大的一个平移断层, 破碎带较宽, 覆盖较厚。矿体在地表露头较差, 厚度较薄。矿体形态呈板状、似层状及陡倾状, 以南东倾为主, 产状135°~140°∠78°~87°。矿体出露长460m, 矿体厚度0.74m~1.48m, 平均厚度1.0m。地表铜矿石品位变化0.42%~1.35%, 加权平均0.94%。

4) Cu16-1 (1) 号:产于F7主断面上, 位于背斜轴南冀。矿体形态呈板状、似层状及陡倾状, 以南东倾为主, 矿化较连续, 产状149°~162°∠45°~88°。矿体出露长400m, 矿体厚度1.36m~3.86m, 平均厚度2.47m。地表铜矿石品位变化0.42%·1.35%, 最高1.55, 加权平均0.94%;

5) Cu16-1 (2) 号:产于F7主断面上, 位于背斜轴南冀。矿体形态呈板状、似层状及陡倾状, 以南东倾为主, 矿化较连续, 产状149°~162°∠45°`88°。矿体出露长202m, 单工程矿体厚度0.97m~5.98m, 地表铜矿石品位变化0.31%~0.81%, 最高0.81%。

34号铜矿的总体分布特征为产于次级雁行式裂隙带中, 分别有Cu34-1、Cu34-2 (1) 、Cu34-2 (3) 、Cu34-2 (4) 、Cu34-4 (1) 、Cu34-4 (2) 号, 连同16号铜矿的Cu16-2号共7条铜矿体组成雁行式排列。矿体形态呈板状, 矿化较连续。矿体长度一般为60m~240m, 最长的为Cu34-4 (1) 号矿体, 长度380m, 次为Cu34-2 (4) 号矿体, 长度240m。厚度一般1.01m~2.73m, 最厚4.96m。铜矿石品位变化在0.21%·2.20%, 最高8.07%。加权平均一般在0.55%~0.85%之间, 最高1.60%。矿体总体南倾为主, 产状140°`175°∠38°~85°, 局部北倾。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及碎裂岩型, 以碎裂岩型为主。Cu34-2 (2) 、Cu16-1 (2) 、Cu16-1 (3) 号三条矿脉分别由F6、F7派生的X剪切裂隙控制, 位于背斜轴南冀, 南倾为主。矿体形态呈脉状, 与主矿体平行, 规模相对较小。产状145°~175°∠65°~73°。矿体长度一般40m~60m, 最长的为Cu16-1 (2) 号矿体, 长度220m。厚度一般1.15m~2.84m。铜矿石品位变化在0.31%~0.85%, 平均0.52%, 矿石类型与主矿体相同, 但矿化不连续。

2.3 23号铜矿

23号铜矿分布在中区西部背斜轴附近, 规模小, 矿化弱, 明显受近南北向张性裂隙带控制, 具有后期热液充填特点。矿化体形态多为狭长透镜状, 走向近南北向, 倾角陡倾, 沿走向品位不稳定。Cu23-1号:矿脉长219m, 厚度0.40m~4.50m, 平均厚度2.45m, 品位介于0.29%~0.68%, 加权平均0.51%。Cu23-2号:矿脉长108m, 厚度1.00m~1.80m, 平均厚度1.40m, 品位介于0.20%~0.83%, 平均0.61%。

2.4 33号铜矿

33号铜矿处于东部背斜轴南冀F8北东向张性裂隙带中, 地表矿化不连续, 但局部矿化较强。目前确定铜矿体一条, 呈矿脉状。矿体长约44m, 宽1m~2m, 平均厚度0.85m。Cu品位为2.301%, 平均为2.301%。矿体西北倾, 产状300°~340°∠60°~79°。

参考文献

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与找矿研究 第10篇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资基础。随着我国高新产业的发展, 我国已步入工业矿产资源消费的高速增长期, 极大地加剧了矿产资源的消耗,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且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转移矿产资源的开发视点, 将其投放到我国更为辽阔的内蒙古, 探明矿床资源、加快勘察速度、为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它不仅矿藏资源丰富, 而且矿床种类多样, 具有十分优越的地质找矿前景。因此, 从实际出发, 对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 获得有价值的找矿信息, 扩大内蒙古矿产资源保有储量, 进一步发展矿床预测理论, 已日益成为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方向和探索的课题。

1 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以内蒙古赤峰红花沟金矿为例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金矿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域之一, 如赤峰红花沟金矿、雁翅沟金矿区等, 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对矿床地质背景、矿床特征进行勘查, 分析和科学评价, 梳理和深层次探讨矿床成因, 是不断发展地质矿床研究理论, 并正确用以指导找矿的关键。

1.1 地质背景

赤峰红花沟金矿位于内蒙古地轴中偏东段的内蒙台背斜, 云雾山隆起的北部边缘, 区域构造较为复杂, 以太古界建平群变质岩系为主。区内中基性火山熔岩沉积多, 主要含金黄铁矿石赋存于前震旦系斜长角闪片麻岩、凝灰岩、玄武岩以及各类混合花岗岩中。

1.2 矿床地质特征

区域构造较为复杂, 以断裂为主。岩层走向主要北东东—南西西二组, 其东、西、北碱场多为断裂, 金矿及多金属矿化物也多沿断裂分布。岩性种类繁多, 矿床类型以含金黄铁矿石英脉为主, 含金品位高, 矿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金属矿物以黄铁矿、自然金为主.对矿石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矿石中以Si、Mg、Cu、Fe、Au等元素为主要成分, 辅以Ag、Pb、Zn、S等化学元素, 矿石中的自然金存在形式呈现多样化, 以包体金、裂隙金、粒间金等为主, 有少量的游离金分布于金属硫化物或石英脉中。

2 找矿研究

2.1 金的来源分析

早期对红花沟金矿区进行勘探, 对其各类岩石所含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某地层中片麻岩、橄榄玄武岩、混合岩等含金量明显高于其它岩, 见表1。金在红花沟金矿区地壳中的丰度值高达3ppb~4ppb, 是普通地壳丰富值的6倍~7倍。

2.2 成因分析

进一步对红花沟金矿区进行异常分析和推理, 发现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热液活动关系测量以及土壤离子电导率等测量方法, 结合选用Au、Ag、Cu、Pb、As、Sb等元素、土壤离子电导率以及土壤热释汞作为金的来源分析中指示元素的化学分析方法, 适用于寻找金矿体。

对区域金矿围岩特征研究发现, 该区域金矿床呈现共存趋势, 地壳发展过程中, 大规模或团块的混合花岗岩, 不断发生地质作用, 每一期地质作用都会波及成矿裂隙的发育, 影响金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最终形成多种成因类型的金矿床。

2.3 找矿研究

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以及围岩蚀变等岩性分析, 可加深矿体深部富矿规律的研究, 有效指导矿区深部勘探工程布设, 挖掘深部找矿潜力, 提高找矿命中率。

围岩蚀变是近矿围岩与热液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矿物成分、构造等的变化, 其强弱预示着矿产的存在, 强则矿化资源丰富, 反之则贫, 可以此作为含金品质高低的判定指标。黄铁矿化发育部位, 通常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与矿体自身存在情况相比, 蚀变岩分布的范围更加宽广, 更易被研究者发现并加以关注。围岩蚀变, 不仅提供了各种矿物成矿的物理化学变化, 而且还揭示了成矿元素规模、产状、富集程度、发育状况, 以及历年的变迁等重要信息。

金的成矿过程研究, 有助于判断金矿的开采价值。金属于较稳定的化学元素, 只在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活动性。金矿床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漫长的时期, 并经过多年的迁移、迭加, 得以富集。通过地球物理与化学研究发现, 红花沟金矿床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 黄铁矿—石英矿化阶段。岩浆热液是石英脉的主体, 它沿着断裂层不断填充, 逐渐形成中粗粒黄铁矿, 石英沉淀形成粗粒乳白钯, 金嵌于其中, 但数量极少;

2) 石英—黄铁矿阶段。地壳运动, 汇集的热液在新生裂隙中再次充填, 并且融入了金属硫化物、石英、和金元素。此为金矿化主要阶段, 但金的粒度很小;

3)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与黄铜矿、黄铁矿在的显微裂隙中共存。在此阶段, 黄铁矿与石英大范围, 形成凹凸, 它是碲金矿形成的主要时期;

4) 黄铁矿阶段。大量碲金矿生成。

金的富集规律研究, 是找矿与判定金的品位高低的重要依据:

1) 矿物中金含量的高低与金属硫化物成正比, 与黄铁矿的粒度成正比, 通常, 可将勘探或开采中所测定的黄铁矿的化学成分作为衡量金品质高低的直接判定标志;

2) 金的富集程度与石英的光泽有关;

3) 金的富集程度还与石英脉的形态密切相关。通常石英脉形态复杂, 分支较多, 厚度变化剧烈, 其膨胀收缩处, 特别是由宽变窄处的金含量较富集;金在矿物构造的转折处, 断裂处或裂隙复合处表现出明显的富集。

4 结论

综上所述, 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与找矿研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知识密集型工作。只有针对区域特殊的矿床地质特征, 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 对成矿阶段、成矿规律等进行全面的挖掘与梳理, 才能准确探清目标体特征, 实现找矿技术上的突破。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赤峰红花沟金矿为例, 分析了红花沟金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和金的来源与成因, 从围岩蚀变、金的成矿过程和富集规律研究出发, 对矿床的找矿规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找矿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桂虎, 等.黑龙江高松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黄金, 2013 (1) :16-19.

[2]陈会军, 等.内蒙古赤峰市官地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分析1[J].地质与资源, 2012 (1) :122-126.

东北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第11篇

关键词:东北辽西地区矿床地质特征金属矿找矿方向

1东北辽西地区典型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1.1地质背景东北辽西地区地处东北地台南部,内蒙地轴中部建平台拱内。两条深断裂严格控制着区域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的展布。断裂以南,属燕辽沉陷带,分布着元古界、中生界沉积岩。断裂以北,断裂以南广泛分布着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质杂岩系,构成了台拱的结晶基底。变质杂岩宏观上控制着绿岩带型金矿床的分布。区域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构造方向以北东东向为主。北东东向逆断层,北西向、北东向的平推断层,框定了东北辽西地区“金三角”的构造格局。受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台活化影响,该区构造一岩浆活动甚烈。内蒙地轴内多期岩浆岩的频繁侵入,使本区断裂构造有多期活动的特点。Fl与F2间、小岩体和小岩株附近的次一级韧性、脆性断裂构造纵横交错极为发育,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1.2矿床地质特征东北辽西地区矿区内出露有两个石英二长岩岩株,在其附近分布着9条金属矿化带,其中有3条地表长度达千余米。其中北东向有7条,北西向的有2条。目前地表研究和工程控制程度较高的属大黑山1号脉。该矿脉控制延长1200m,分两段,东段长800m,西段长400m。矿脉多为含金蚀变岩,局部为含金石英脉。地表品位均在边界品位以下,现探明的工业矿体属半隐伏矿体。

1.3控矿条件

1.3.1地层控矿条件东北辽西地区矿区矿区广泛出露的地层为小塔子沟组上段下部地层,比如2号脉主要岩石类型为混合岩化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其原岩为富Mg,Fe质中一基性火山岩,可与太古宙“绿岩带”对比。这套地层中平均含银1690×109,高出地壳平均丰度值数倍至数十倍。地层中所含-丰富的成矿物质通过导矿构造、借助矿液流动、运移到赋矿构造内,成为金矿成矿的初始矿源层。

1.3.2岩浆岩控矿条件该区矿床的形成,都与呈弧形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小岩体、小岩株的侵入有关。最佳成矿范围在岩体以外1-3Km范围内。如1号矿体距其北部小岩株为1Km,主要蚀变为绢英岩化;而2,3号矿体距小岩株不到1Km,成矿温度偏高;红土毛金矿点,大于3Km,浅部含Pb,Au品位较低,矿脉延深也很浅。

1.4成矿模式研究东北辽西地区金属矿规律可概括为:结晶基底太古代变质岩系是金的原始矿源层,为后期成矿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口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和俯冲作用,使得区内地热梯度剧增,区域应力不断聚敛与释放,构造岩浆动力作用异常强烈,矿源层局部重熔或深部物质熔融上侵,或上地壳成矿元素活化,在构造、岩浆岩的生成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混合水为主要成分的含矿热液,并在有利的空间迁移、富集成矿。同时,由于含矿热液迁移通道、围岩岩性、迁移距离等物理、化学环境及成矿主导因素的差异,在不同部位、不同构造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金属矿床。

2东北辽西地区的找矿方向分析

美国石油学家Packer Dickey曾经说过:“我们用旧思路在新地方发现石油,有时也可用新思路在老地方发现石油,而很少用旧思路在老地方发现大量石油。过去我们不止一次地认为石油找完了,实际上是我们的思路贫乏而已。”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往的经验是有用的,但在老地方一工作程度很高的地区,要想有所突破,必须用新思路去指导找矿工作。研究区是地质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要想在金矿找矿上有所突破,必须更新找矿观念,在新类型和超大型矿床找矿上下功夫。本文对东北辽西地区境内的金属矿床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出以下认识和建议:①在矿产种类上主要找锡、锰、铅、锌、锑、汞、重晶石、黄铁矿、金、钒及钨矿。锡、锰矿均可达超大型,还有较大潜力。铅锌矿从国内外的成矿特征分析,常可形成超大型矿床,前已述及,世界上储量大于500万吨的44个超大型铅锌矿床中,热水沉积型就有26个:国内的广东凡口及新疆可可塔勒地区在泥盆纪均找到大型、超大型的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但辽西地区目前仅找到很少的大型铅锌矿床,因此应有很大找矿潜力。②注意找热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多因复成矿床,如大厂部分锡多金属矿、宝坛地区锡矿及佛子)中铅锌矿,均由于后期岩浆热液的叠加使矿床变富变大。辽西地区一些地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及岩浆活动均很强烈,因此,应注意这类多因复成矿床的找矿,如桂东南地区的铅锌矿及钨矿。③在找矿层位上首先要注意将上古生界、特别是泥盆系作为主要的找矿目标层,其次为辽西地区的奥陶系一志留系为铅锌多金属矿的找矿层位,三叠系为金矿的主要找矿层位,寒武系为重晶石及钒矿的主要找矿层位。④找矿地区上,除继续重视锡多金属矿及锰矿的找矿外,应重点加强沈阳地区铅锌重晶石矿的找矿,该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强烈,但目前找到的铅锌矿床并不多,大型矿床更少,超大型矿床还未发现,所以还有很大找矿潜力。⑤加强对金矿的寻找。东北辽西地区的绿岩建造金矿床在很多情况下是以“与花岗岩有关的层控矿床”形式出现的。成矿物质来源老,成矿作用年龄新是该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台金矿成矿的基本特征。把握并应用金矿成矿的这种二重性特征,是今后金矿找矿的重要课题。辽西地区大量发育与地壳深部重熔有关的金铜系列花岗岩,与其相伴的晚期碱质交代作用也很发育。这就为寻找与高温蚀变作用有关的细脉浸染型和与黄铁绢英岩化作用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提供了先决条件。加强矿床分带规律研究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⑥在对具体矿床的找矿评价中,热水沉积岩既是矿床成因的标志,又是找矿评价的标志。但若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观点去认识,见到矽卡岩则既可能是岩浆热液形成,也可能是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形成,若矽卡岩呈层状产出,则可能是热水沉积成因,因此,找矿工作的部署就应顺层位开展,若矽卡岩是岩浆热液形成,又叠加在热水沉积矿床上面,形成了多因复成矿床,那就有利于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找寻,找矿工作不仅沿岩体接触带开展,还应顺层追索,有可能扩大矿床规模,等等。

矿床地质 第12篇

1 区域成矿背景

广西巴马县那桑金矿区位于巴马县南东边部, 方位为南东向148°, 直距36km, 离最近的平果火车站运距80 km。矿区东侧有柏油路相通, 北上可达巴马县, 路程约50km;南下至平果县, 路程约80km, 由平果县东行100公里可到达广西首府南宁市, 交通便利。

1.1 地层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为南华活动带西侧, 东与都阳山凸起相接, 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 二级构造单位属南华活动带, 三级构造单元属右江海槽。区域构造位于北西向巴马背斜南东端核部。区内北有龙田台地、凤山台地、东兰台地, 东有都安台地相围。矿区及相邻周边区域均为深水盆地相沉积。

1.2 岩浆岩

区域上义圩背斜、巴马背斜、羌圩背斜等核部及附近均有较大面积的辉绿岩出露, 辉绿岩侵入层位以深水相石炭—二叠系层位为主, 多为顺层侵入, 部分斜穿岩层, 与围岩为侵入接触, 有冷凝边及接触变质现象。矿区内出露的辉绿岩体属于义圩岩体一部份, 侵入层位是二叠系领好组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粉砂岩及四大寨组薄层灰岩。此外, 在龙田台地、凤山台地南端、巴马背斜北端的核部出露有多条石英斑岩脉, 都安台地内部局部发育有云煌岩、煌斑岩等小岩体, 根据1∶20万资料它们侵入时代均为燕山期。

1.3 构造

区域上存在多期构造活动迹象, 岩性上构造叠加明显, 既有拉张形成台盆分割格局, 又有剪切形成的系列雁行断裂;既有挤压形成的系列褶皱, 又有伸展期形成的大量张性断裂, 它们在空间上、时间上纵横交错, 是形成本区热液矿床 (点) 星罗棋布的重要导矿构造、容矿构造。

区域上主要褶皱大多呈北西向, 其中背斜常与断裂、岩浆活动相伴, 其核部产状变化大, 倾角陡缓相间, 翼部倾角大都较陡, 在36°~70°之间, 在其核部附近发育有较多次级的小褶皱。区域上断裂有多期次表现, 第一类为台盆分割期形成的沿台地边缘发育的具张性的、滑动性质的环台断裂, 它们大都呈弧形展布, 如凤山环台断裂 (F1) 、都安环台断裂 (F2) ;第二类为造山期形成的与背斜相伴的压扭性断裂, 它们大多呈北西走向, 如沿义圩背斜发育的F3断层、沿巴马背斜发育的F4断层等;第三类为区域伸展构造形成的一些张性的不规则的断裂 (同期岩浆侵入呈多方向性, 如F5、F6) ;第四类为后期断层, 它们大都呈北东走向, 以切割北西向断裂为主, 大致平行, 在台地可见糜棱岩发育带, 具有明显的剪切性质, 如F7、F8、F9、F10、F11。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形态产状特征

矿区目前已发现金矿体2个, 总厚度9.38m。均产于背斜核部的北西向纵张断裂带上的狮子坡山脊上, 两矿体在平面上大体平行产出, 相距60~200m, 两矿体倾向相背, 倾角均较陡。 (1) 号金矿体出露高程略低于 (2) 号金矿体。产出层位均为领好组第二段凝灰岩与凝灰质泥岩形成的断层破碎带, 产出部位与背斜核部的纵张断裂密切相关。

根据以上矿体特征及数据可知, 1、2号金矿体规模相当, 1号金矿体控制级别较高, 2号金矿体远景可期。它们相距较近, 规模较大, 矿体连续性较好, 厚度沿走向及倾向大多稳定或有一定规律变化, 矿体中矿石品位变化系数稍偏大。

2.2 矿石质量

矿石类型及品级:矿石自然类型在地表为氧化的强硅化蚀变断层角砾岩、硅化蚀变凝灰岩、泥岩、粉砂岩, 深部工程控制的亦为氧化的断层角砾岩、硅化蚀变凝灰岩、泥岩。由于目前未发现原生矿, 因此, 氧化矿与原生矿界线尚不能确定。 (1) 号金矿体主要以强硅化蚀变断层角砾岩、硅化蚀变凝灰岩、泥岩为主, 矿石具中—强硅化及强褐铁矿化、中—强高岭石化。矿石常呈块状产出, 胶结好者占绝大多数, 松散者占少数。矿体边界与围岩均呈逐渐过渡接触, 野外常不易区分。品位在0.33~8.73×10-6。 (2) 号金矿体矿石具中—强硅化及中—强褐铁矿化、弱—中等高岭石化。矿石常呈块状, 胶结物以铁质、硅质为主, 矿体边界与围岩均呈渐变过渡接触, 野外不易区分。品位在0.51~7.94×10-6。

2.3 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区 (1) 、 (2) 号金矿体顶底板绝大部分为灰~灰白色硅化薄层凝灰岩与薄层泥岩互层, 成层性较好, 层理较平;偶为断层角砾岩, 但其硅化后经铁质硅质等胶结后整体性仍较好。矿体内样品绝大部分达边界品位 (0.5×10-6) 之上, 仅工程PD0301的23号样品位为0.33×10-6, 由于其厚度小于2m (0.92m) 的剔除厚度, 其不影响工程参加资源量估算后的工业品位, 所以不作夹石剔除, 矿区矿体中没有夹石存在。

3 控矿因素、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3.1 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那桑金矿床属微细粒金矿床, 自然金赋存于黄铁矿、毒砂及高岭石晶格中, 地质特征与桂西该类典型矿床一致, 成因相似, 属“热水渗滤沉积改造中低温热液矿床”,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上涌热液 (含地层中的及岩浆岩中的) 。

区内已发现有2个金矿体均产于背斜核部的纵张断层破碎带上, 控矿构造应为区域性的北西向巴马背斜, 导矿构造为及容矿构造为发育于背斜核部的纵张断层带。含矿层位为二叠系领好组的凝灰岩与泥岩互层。区内矿床成因为地下深部的成矿热液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沿背斜核部上升, 一路淬取岩石中的成矿物质, 最后在背斜核部的纵张断裂带中富集成矿。地质成矿模式见图1。

3.2 找矿标志

一般是野外识别结合室内分析结果确认找矿方向。

1) 直接找矿标志。一是硅化蚀变带或高岭石化、褐铁矿化较多的地段。

二是断层破碎带。裸露的强硅化断层角砾岩带或转块以及出现较多石英脉转块的地段能直接证明断层活动的存在。

2) 间接的标志。矿区采用的间接标志是土壤剖面测量发现的金异常区。背斜核部及旁侧的断层破碎带、强硅化带。

矿区除在背斜核部发现有两个金矿体外, 在其旁侧的系列断裂带及其附近土壤中, 也有明显的土壤金异常, 其矿化及硅化蚀变均与断裂带密切相关, 局部拣块金品位较好, 是今后矿山资源量的远景区及找矿的主攻方向。

4 结语

上一篇:中国民营企业下一篇:外国经济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