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技术范文

2024-05-20

应急技术范文(精选12篇)

应急技术 第1篇

应急广播是指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危机时,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与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时, 政府以广播方式向公众发布紧急消息, 提供信息服务, 在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手中, 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应该怎么撤离、避险, 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在灾区, 越快将应急广播的声音传递出去, 受灾群众越早接收到应急广播的信息, 就能减少受灾损失、稳定受灾群众的情绪, 对灾难救援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技术工作对应急广播系统的快速搭建和及时、有效播出至关重要。提前做好应急广播预案、储备好应急广播设备, 遇到灾情时, 能快速组织、出发并在到达灾区后迅速搭建起应急广播系统, 对应急广播的及时播出至关重要。

2013年,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迅速启动应急报道机制, 决定在芦山地震灾区试验开播“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1技术准备工作

1.1应急广播技术预案

中央台应急广播工作小组出发前, 制定了详细的节目预案, 决定这次应急广播每天播出的节目, 采取前方 (灾区的应急广播电台) 和后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急广播直播间) 共同完成的方式, 定点插播灾区当地采集的信息, 随时插播面向当地服务的紧急信息, 针对灾区民众及救援人员等群体, 进行定制化、点对点、全方位的实用信息实时播报。根据上述节目预案, 我们决定携带一套适合外出扩音用的广播设备, 包括调音台、话筒、CD机等常用的广播设备, 并做好了设备冗余备份的工作, 制定了播出异常的几种替代、解决方案。

考虑到地震后, 灾区的广播、电力、通讯等设施可能损毁严重, 无法使用, 我们除了携带日常的广播设备, 还准备了卫星发射、接收、室外扩音和汽油发电机等设备 (表1) , 确保到达灾区后, 应急广播的声音能迅速传播出去。

1.2确保携带的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出发前, 为了保证应急广播设备能正常、稳定运行, 技术人员搭建起100W调频发射系统, 对发射机和天馈线系统进行了调试;测试了1000W汽油发电机的运转状态;并对携带的调音台等应急播出设备进行了加电测试, 确保所携带的应急广播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1.3设备托运

到达首都机场, 进行行李托运时, 由于携带的设备集成箱和卫星信号接收锅等设备重量或尺寸不符合航空托运要求, 我们在现场对超标设备进行了拆卸、分装。

航空行李托运标准规定, 托运行李重量不得超过50kg, 体积不得超过40×60×100cm。超过上述规定的行李, 须事先征得航空公司的同意才能托运。

2搭建应急广播系统

2.1现场查勘

我们到达地震灾区芦山后, 直奔芦山县广播电视局, 查看供电、播出、发射等实际情况。经过现场查勘, 芦山县广播电视局楼内的房间损毁严重, 房间的天花板垂落下来, 墙皮脱落, 有裂纹 (图1) 。大楼已经在地震中成为危险建筑, 县广播电台因受灾害影响, 已经中断播出。

但是, 楼内7层的发射机房损毁较小, 总局科技司和四川省广电局前期团队在该机房内安装了调频广播发射机等设备, 由芦山县电力系统提供的柴油发电设备为该机房内的设备提供了电力支持。

在余震不断地情况下, 为了保证人员生命安全, 与芦山县广播电视局取得联系后, 双方决定在芦山县广播电视局前方广场搭建帐篷作为应急直播间 (图2) , 实现应急播出。借助总局科技司和四川省广电局前期团队已先期在芦山广播电视中心7楼机房安装的调频发射机, 以调频92.7MHz发射播出。

2.2搭建应急广播系统

1.在后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内, 相关部门紧急部署, 迅速完成应急广播电台的开播技术准备工作。4月21日下午, 播出机房和播出通路准备完毕, 并顺利完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局传输分发链路和直播卫星平台上星的测试 (图3) 。21日晚, 根据台里的安排, 对外播出试播信号。

2.在前方

到达灾区的技术团队冒着余震进入芦山县广播电视局危楼, 从7楼机房布放4条100m室外音频线缆, 连接至楼前广场的帐篷直播间, 将卫星接收机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连接到调音台输入端, 并将调音台主输出信号送入7楼机房内的调频发射机, 实现了帐篷直播间对本地直播信号和国家应急广播卫星信号的控制。应急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内容主要是面对灾区民众的政府公告、救援信息、服务信息、自救知识以及励志故事等, 而节目播出系统与一般广播节目播出系统一样 (图4) 。我们将两支近讲话筒连接至调音台的MIC输入 (一般情况下供两位主持人使用, 有嘉宾时, 一支供主持人使用, 一支供嘉宾使用) ;将两台CD机连接至调音台的线路输入端 (一台CD用于播放节目的开始曲、片花等, 另一台CD用于播放节目素材) ;一部记者电话的输出连接至调音台线路输入端, 用于记者或嘉宾连线;一台音频工作站连接至调音台线路输入端, 用于播放一些编辑好的应急节目。在调音台的输出端, 我们将调音台的主输出连接至芦山县广播电视局7楼机房的300W调频发射机, 用于对外播出;MONITOR输出连接至室外音箱, 用于现场广播;AUX1输出用于向中央台内直播间回传节目;AUX2输出用于记者电话的返送。播出设备与调音台连接好后, 技术团队又在芦山县广播电视局大楼楼顶的四个顶角处安装了大喇叭, 并进行了调试。在灾区电力恢复初期, 供电时断时续的情况下, 前方应急广播电台使用自带的1000W汽油发电机保障播出设备正常运行, 首次实现了面对灾区的定向大喇叭广播。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 4月22日,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广播电视台、雅安人民广播电台、芦山县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的“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正式开播。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 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对灾区民众定向播出的应急广播。“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信号主要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特别协调提供的9800k Hz、12000k Hz两个短波频率、92.7MHz调频广播以及两个直播卫星通道播出, 当地群众可通过乡村喇叭或收音机、直播卫星机顶盒等收听。

2.3应急广播技术保障

根据节目播出形态的要求, 在条件许可时, 需要将应急广播电台前方直播间的节目实时回传给后方中央台直播间。当我们了解到芦山当地电信设施已基本恢复时, 找到当地电信部门从芦山县广播电视局楼内拉了两根电话线到帐篷直播间。其中一条电话线路连接一部记者电话, 用于向中央台内直播间回传信号;另外一条电话线路用于受众热线和记者连线。

向中央台内直播间回传信号时, 需要与台内直播间的导播确定好回传开始、结束时间和开始语、结束语, 做到前后方节目的自然衔接。在节目回传开始前10分钟, 前后方进行回传信号线路测试, 试线正常后, 一直保持线路连通。由于前后方的时间可能有偏差, 需要在回传节目开始前1分钟, 前后方进行倒计时确认。

在前方的应急广播电台直播过程中, 技术人员一直坚守在帐篷直播间, 一是协助主持人对调音台和播出设备进行操作, 二是时刻监听返送给后方中央台内直播间的信号, 如果返送信号中断, 就需要技术人员排除故障, 重新连线, 恢复信号回传。

3总结

通过参加这次应急广播的所有同事努力, 我们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应急广播任务。对于这次应急广播尝试, 我们事后进行总结, 仍有许多可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1.进入灾区前, 需要通过各种渠道, 详尽地了解当地的受灾情况, 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携带必要的应急设备进入灾区。如果在出发前, 我们能够了解到芦山县广播电视局的调频发射机和卫星信号接收机等设备可以正常工作, 我们就可以减少携带的应急设备奔赴灾区, 节省人力、物力。

2.从获知芦山地震发生, 到中央台决定进行应急广播, 时间紧迫。准备好应急物资后, 我们就直奔机场搭乘民航客机奔赴灾区, 没有注意民航托运行李须知, 导致到达机场后, 因所携带的部分应急广播设备不符合民航托运行李要求, 拖延了时间。

3.在灾区, 安全是首位。搭建应急广播电台时, 位置应选择在安全、清净、干扰少的地方。灾区气候条件恶劣, 应急广播电台搭建要牢固, 防止受到风、雨等自然现象的影响, 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直播时, 需要安全、安静的播出环境, 保证节目播出的内容和质量。

用电安全同样重要。在灾区, 受当地供电条件限制, 很多时候, 应急广播设备用电和日常工作、生活用电共同使用同一电源, 为了保证应急节目的正常播出, 用电时需要格外注意。在外接电源时, 要严格遵守用电规范, 操作人员应该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 防止漏电、触电事故的发生。此外, 还要注意用电负荷大小, 防止因用电负荷过大, 导致供电中断, 影响应急节目的正常播出。

4.在灾区进行应急广播时, 像音箱连接线等可能曝露在室外, 这就需要准备一些耐磨、耐压、抗干扰性强的室外用音频线备用。此外, 尽量携带一些不同接口转换用的音频转换头。广播播出设备的音频输入输出接口类型有很多种, 多准备一些音频转换头, 可以重复使用一些已有的音频线材, 减少焊线等工作。

此次“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播出, 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首次尝试, 需要总结的东西还有很多。希望上述的内容可以为今后国家应急广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积累宝贵经验。

摘要: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芦山地震灾区试验播“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本文以此为例, 通过对应急广播电台播出系统环境的现场查勘、广播系统的搭建、技术保障等方面的概述, 系统地介绍了应急电台的技术工作, 希望能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国家应急广播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积累宝贵经验。

关键词:应急广播,应急电台,调频广播

参考文献

隧道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浅析 第2篇

1.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风险评价:主要是将隧道内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及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事故灾害风险,列出清单,逐一评估。

资源分析:对应急救援活动涉及的相关资源进行了解、分析,以便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

2.预案的体系架构?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应急预案是一个开放、复杂和庞大的系统,预案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应遵循体系要素构成和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国内外应急救援体系的研究、分析,特长公路隧道应急预案体系可以由以下5个部分构成。

(1)应急机构:明确分为场内与场外两类应急机构,前者的职责主要是整个应急救援活动的信息中枢、组织协调、资源调配和扩大应急救援活动的指挥,而后者则承担现场的灾害控制、人员救护和工程抢险等具体的救援任务。

(2)响应程序:是应急预案中核心的内容,是检验应急救援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3)预案培训:其目标是检验其应急行动与预案的符合性、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缺陷性,以及对应急能力水平的评估。

(4)公众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公众应急意识和能力。

(5)预案管理:建立应急预案的编写、审批、发放、更新等规则,并通过预案演练和评估对预案实现持续改进。

3.预案编制

通过对国内外隧道事故。以及其他行业应急预案要素的分析,归纳出隧道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以下1 2个核心要素。

(1)预案启动:确定预案的启动条件及启动程序。

(2)现场指挥与控制:以事故发生后确保公众安全为主要目标,按照应急预案的响应程序指挥、协调救援行动,合理使用应急资源,使事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

(3)预警与通知:是应急救援迅速启动的关键,接到报警后的初步分析,筛选掉不正确的信息,落实事故的地点,时间、类型、范围,初步分析事故趋势。

(4)警报系统与紧急通告:事故被确认后立即通报应急指挥中心,及时向公众和各救援单位发出应急警报,建立通讯程序。

(5)通讯:确保报警和通讯器材完好,并能正确使用报警和通讯器材,保持信息渠道24小时畅通。

(6)事态监测:监测和分析事故造成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以便提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评估。

(7)人员疏散与安置:应使所有公众熟悉报警系统、逃生线路、避难所和总体疏散程序,准确估计事故影响范围、人员影响区域以便组织疏散、撤离,积极搜寻、营救受伤及受困人员,建立现场危险品泄漏时人员的避难所。

(8)警戒与治安:为保障救援工作顺利开展,救援现场要有警戒区域设定,实施交通管制,保障救援队伍、物质供应、人员疏散的交通畅通。

(9)医疗与卫生服务:应急救援中的医疗与卫生服务,由专业和接受过急救和心脏恢复培训1的人员,事先组成医疗救援小组,在当地卫生部门的配合下,及时地提供应急需要的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

(10)应急人员安全:应急救援行动的原则应是优先确保公众和救援人员的安全,严禁冒险指挥,防止造成次生灾害。

(11)公共关系:在重大事故中应明确应急过程中的媒体及公众发言人,协调外部机构,及时与各部门和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联系。

浅析我国煤矿应急救援技术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煤矿应急救援;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 TD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096-01

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同时我国也是煤矿事故多发国。煤矿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煤矿救护工作在煤矿的灾害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煤矿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经过近几年来的研究应用,某些单项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应急救援技术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煤矿应急救援的要求。应急救援装备是矿山救援队伍搞好煤矿安全技术工作、处理突发性事故时所必不可少的武器。配备精良先进的技术装备是促进煤矿安全及救援工作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提高救援实战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煤矿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和指挥调度、救灾通讯和装备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 救援指挥调度与通讯系统的研究

采用网络技术和GIS技术开发了抢险救灾调度指挥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实现了事故响应、救灾和应急管理的自动处理功能,实现了在事故救援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矿井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应急响应及时和抢救工作迅速有效。另外,还开发了“矿井抢险救灾监测指挥系统”等技术与装备,研制出了ZLC系列车载矿山救灾指挥系统,包括矿山救灾决策专家系统、ZS15车载束管监测系统、低照明度矿用工业电视系统和矿用救灾指挥通讯系统。此外,還将建立全国煤矿安全信息数据库,开发全国地图化网站信息管理系统等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把抢险救灾的通讯、信息、决策、指挥、调度等单项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逐渐集成化将我国煤矿灾害救护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应急救援装备与机具的研究

煤矿井下一旦发生重大灾害,如瓦斯爆炸和冒顶事故发生时,由于高温高压的爆炸冲击波的作用,使一部分巷道被毁,冒落的顶板岩石把抢险通道堵塞,井下巷道和设备将被严重破坏,致使矿工被困。应急救援装备和各种机具是用于打通安全通道,抢救被困人员最为有效的装备,是争取抢夺救护时间、挽救人员生命的重要手段。救灾钻机是打通安全通道的关键设备,ZDY400OS型全液压救灾钻机是在研制大型坑道钻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应急救援的特殊需要,确定了在较完整地层快速施工高精度、大直径定向救援钻孔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满足钻进直径600mm的抢险救援钻孔的目标要求。EBZ120QX型井下快速抢险掘进机的研制成功,可满足我国现有矿井处理冒落顶板岩石快速抢险打通救护通道掘进的需要。该型掘进机是在国内现有机型的基础上,研制出的煤矿井下快速抢险掘进机,整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 安全防护设备与仪器的研究

1)个人防护装备的研究,氧气呼吸器是煤矿应急救援中救护队员重要的个人防护器具。氧气呼吸器分负压氧呼吸器和正压氧呼吸器两种,但是由于科技发展,负压氧呼吸器正逐步被淘汰。上世纪9O年代,我国引进了美国和德国正压氧呼吸器技术,组装了BG4正压氧气呼吸器。9O年代末针对我国现状成功地制造出了正压氧呼吸器,同时也加大了科研投入和技术引进力度,陆续开发出HYZ一4正压氧气呼吸器、新型的PB4正压氧气呼吸器。这此新产品为我国救护队装备更新换代奠定了基础。

2)瓦斯二次爆炸预警仪的研究。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发生后,井下的气体成份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有毒有害气体和爆炸性气体。为保护救护队员的人身安全,对气体成份的监测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采用三角形判断法对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进行了研究,编制了爆炸危险性分析软件,可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此项技术开发研制的CZ一2型便携式智能二次爆炸预警仪能同时连续检测甲烷、氧气、一氧化碳、温度四种参数,并对爆炸危险性给出预报。

3)人员探测装备的研究。DKL生命探测仪一种新型的雷达式生命探测仪,由美国高科技公司研制,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仪器之一。DKL生命探测仪借助感应人体心脏跳动发出的30Hz以下超低频电波所产生的电场,通过对人体超低频电场的反射来搜索锁定该电磁场,已达到快速找到遇险人员位置的目的。人体心脏发出的超低频电场可以穿透钢筋混凝土墙、钢板、木版、水等介质。只要人还活着,不论其是否清醒,均可用生命探测仪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找到。该探测仪体积小,重量仅约1kg,携带方便,广泛应用于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救援、消防队伍中。另外,我国开发成功一种便携式人员定位装置,救护队携带人员定位仪,可以搜寻到佩戴矿工位置指示卡的遇险矿工。

4 遇险人员定位仪的研究

矿用人员定位装置是搜寻事故中遇险人员的定位仪器。新研制出的仪器包括I4.1H19.1矿用人员定位仪和I4.1H19.2矿工位置指示卡两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便携式人员定位仪发射的无线电电磁波信号,激发佩带在矿工身上的矿工位置指示卡,使该卡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能在不大于5m,碎石杂物填充度<50%的条件下被人员定位仪接收,从而判定遇险人员的位置。矿工位置指示卡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超微功耗接收机设计,待机电流极省,仅为10,一年之内无需更换电池。

5 结语

我国煤矿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的研究起步较晚,需要开发适应性强的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今后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进一步加强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的研究,只有在完整体系框架内进行的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为煤矿灾害事故的发生提供应急救援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永达.一起煤与瓦斯延期突出事故的探讨[J].煤矿安全,2005,9.

[2]聂百胜,何学秋,王恩元.等.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6).

[3]漆旺生,凌标灿,蔡嗣经.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动态及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2).

[4]单晓云,赵树果,高智芳.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及防治措施[J].中国煤炭,2005,31(4).

[5]樊栓保.国内外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新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5).

应急通信技术浅析 第4篇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气候条件复杂, 是全球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1], 特别是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具有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等特点[2], 近年来汶川8.0级、玉树7.1级、雅安7.0级、鲁甸6.5级等破坏性地震相继发生, 对通信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应急通信是突发性紧急事件时通信需求的基础保障, 建立并完善先进的应急通信系统是面对地震等突发性紧急事件时抢险救灾的重要工作内容, 因此, 对应急通信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应急通信概述

现代意义的应急通信一般是指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突发性紧急情况时, 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 保障信息传递、紧急救助或指挥调度等工作顺利开展所需的一种通信手段, 它是一种暂时性、快速响应的特殊通信机制。

应急通信除了需要满足时间突发性、地点不确定性、业务紧急性和信息多样性等要求外, 还须具备部署快速、易于安装、健壮性好、扩展性强、成本合理等特点[1], 并提供可靠的信息传输服务。应急通信不是一种通信方式, 而是一组支持不同应急需求、具有不同属性的通信方式, 其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从应急通信功能结构图可以看出, 应急通信根据通信需求不同可分为多种应急通信系统, 如: (1) 支持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监视和预测的通信系统; (2) 支持地方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通信系统; (3) 支持灾区最高指挥员实施现场指挥的通信系统; (4) 支持现场抢救的通信系统; (5) 现场电视转播系统; (6) 灾区现场应急通信技术支持系统; (7) 灾区群众自救和呼救应急通信; (8) 灾区群众对外通信等。

二、应急通信主要方式

目前, 应急通信主要采用的通信方式基本为两种, 即有线和无线。

2.1有线通信。有线通信分为公用通信网和专用通信网。公用通信网最常见的是互联网, 特点是覆盖的范围广, 通信的容量大, 承载的业务种类繁多, 其性能也稳定, 费用还低廉, 是遭受一般自然灾害情况下应急通信最基本的信息传递手段, 但其经受大灾害的冲击能力有限, 紧急事态下在优先权方面的能力也很不足。因此, 公用通信网抗大灾的能力有待继续提高[3], 目前国内外对基于公用通信网的应急通信研究也很少。

专用通信网是专业部门使用的专用网络, 如各国政府部门、军队等的专用网络。当紧急事态下对公用通信网实施强制管制时, 专用通信网是保障消息传递、上下级命令、应急指挥等的一种重要通信手段, 但专用通信网在覆盖能力、互通性及宽带业务提供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难以满足如地震等重大灾害通信的需求[4]。

2.2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 不需要专门布线, 不受“线”的制约, 在其信号所覆盖的范围内可方便接入, 并可以实现在移动中的通信。因此, 相较于有线通信, 无线通信具有抗毁能力强、组网简单、灵活快速等特点, 是处置各种紧急突发事件时最常用的通信方式。无线通信主要有: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微波通信、集群通信、无线局域网和卫星通信。

2.2.1短波通信。短波通信是一种依靠电离层反射进行传播的无线电通信技术, 其波长在100米~10米之间, 频率范围为3~30MHz。短波通信其通信距离较远, 是远程通信的主要手段, 并具有组网灵活、抗毁性和自主通信能力强、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5], 但由于短波传播所依赖的电离层高度和密度易受地形、地物、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 所以短波通信的稳定性较差, 噪声较大。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扩频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及自适应技术的进步, 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微处理器的出现与广泛应用, 短波通信的发展及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短波通信最常见的是短波电台, 目前, 短波电台已实现数字化和小型化, 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 特别是车载短波电台机动灵活, 可随时随地架设, 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一种行之有效的应急通信手段。

2.2.2超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也是利用电离层进行传播的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 其波长在10米~1米间, 频率范围为30~300MHz (或扩展到1000MHz) , 常用的有70MHz、150MHz、4MHz、9MHz等。超短波电离层传播有散射传播和透射传播两种主要形式, 由于地面吸收较大和电离层不能反射, 因此其主要特点是视距直线传播, 同时有一定的绕射能力, 工作频带较宽。超短波通信的缺点是频段频率资源紧张, 并且传输距离短, 一般只用于近距离战术通信, 比如美国的“辛嘎斯” (SINCGARS) 分组无线网和挪威的“战术数字通信” (TADKOM) 系统[6]。超短波通信最常见的是超短波电台, 与短波电台相比, 具有通信频带宽、容量大、信号稳定等优点, 是近距离无线电通信广泛使用的主要装备。

2.2.3微波通信。微波通信是使用微波进行传播的一种无线电通信, 其波长在1毫米~1米间, 频率从1GHz到30GHz, 采用直线传播, 反射能力强, 不被电离层反射, 可通达各种距离, 中继距离一般50公里左右, 可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中快速部署开通, 具有通信容量大, 通信质量稳定, 受外界干扰小, 抗毁能力强, 小范围部署速度快等优点, 能够提供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图像等多种业务[4], 所以非常适合于应急通信。但由于微波的频率高, 波长短, 在空中传播特性与光波相近, 基本就是直线前进, 遇到阻挡会被反射或阻断, 因此微波通信的主要方式是视距通信, 超过视距以后需要中继转发。

2.2.4集群通信。集群通信是指利用信道共用和动态分配等技术实现多用户共享多信道的无线电移动通信, 其最大特点是通信采用PTT (Push To Talk) 方式, 以一按即通的方式接续, 被叫不需摘机即可接听, 且呼叫接续速度快, 并支持群组呼叫功能;同时, 由于采用了信道共用和动态分配技术, 用户具有不同优先级和特殊功能, 可实现通信时一呼百应。因此, 集群通信具有组网快捷、灵活, 指挥调度功能强, 支持优先级控制等功能, 特别适合作为一种指挥中心到现场及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专网的应急处置通信手段, 其主要缺点是网络的覆盖范围有限。目前, 主要的集群通信技术标准有:欧洲的Tetra、美国的i DEN、中国的GT800和GOTA。

2.2.5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 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 实际上是微波接力通信的一种特殊形式[7], 具有覆盖范围广且无缝隙覆盖、通信距离远、抗毁能力强、机动能力强、建立通信链路快、容易部署等优势[6]。因此, 卫星通信既可用于平常的地面固定线路传输备份线路, 又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建立广域网的通信链路, 所以非常适合地震等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对应急通信广度的需求。卫星通信的缺点是传输时延大, 资源稀缺, 存在盲区, 容量有限, 易受天气等因素干扰, 且使用成本很高。

2.2.6无线局域网通信。无线局域网通信主要是利用射频技术使用电磁波在空中进行通信连接, 实现发送和接收数据, 具有组网灵活、易扩展、安装便捷、移动性好, 配置简单、成本低等优点。IEEE802.11 WLAN标准工作小组已经推出了802.11a/b/g/n等标准协议, 理论最高传输速率可达600Mbps, 正在研究中的802.11ac协议是一个新的802.11无线局域网通信标准, 将通过5GHz频带进行通信, 可实现1Gbps多站式无线局域网通信或最大理论传输速率2.34Gbps。无线局域网通信所能覆盖的范围从室内几十米到室外几百米, 有效传输距离可达20km以上。目前随着对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和无线组网方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应急通信研究也越来越多, 典型的是基于无线自组网技术应用, 主要有ADHOC网、无线传感器网和无线Mesh网。

三、地震现场应急通信

破坏性地震往往会对通信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甚至损毁, 使受灾地区对外通信中断, 成为完完全全的信息孤岛[2], 给救灾组织、指挥调度、人员搜救、次生灾害预防等工作造成重大困难。因此, 地震现场要利用各种通信资源, 快速有效地实现灾情信息的传递上报, 为救灾组织、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提供支持。

3.1地震现场应急通信需求。地震现场应急通信需求主要分为以下六类:1) 灾区指挥长实施指挥的通信需求, 主要是要以现场指挥部为中心, 配置覆盖整个灾区的通信网络, 从而指挥部可以实现对灾区所有参与现场抢救的群体指挥调度。2) 支持现场抢救的通信需求, 用来实现现场抢救群体的领导者与群体成员之间协调。3) 灾区现场应急通信技术支持系统需求, 主要是用来实现灾区现场各种通信技术及系统之间互通, 并延长传输距离。4) 震情监测通信需求, 主要用来实现流动监测等专业设备业务数据的传输。5) 灾区民众自救和呼救的通信需求, 主要用来实现灾区群众自救和呼救。6) 现场转播通信需求, 用来实现对灾区现场状况转播, 方便后方掌握更多灾区信息。

3.2地震现场应急通信功能。地震现场应急通信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有:1) 现场指挥部能够实现与后方指挥部音视频、数据、图片等的传输。2) 现场指挥部能够实现对灾区各救援群体的语音、数据通信功能。3) 各救援群体间能够实现相互的语音、视频、图片传输等功能。4) 能够实现现场的快速通信组网。

四、结语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应急通信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自2008年汶川、玉树等大地震后, 我国对建立应急通信网络体系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已经把建立应急通信网络体系作为事关国家安危的重要课题来抓, 因此, 加强对应急通信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近年来,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大型自然灾害产生的巨大影响, 对应急通信的需求更显迫切, 所以对应急通信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应急通信的概念、特点和主要方式, 并对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专门阐述, 希望为地震应急通信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应急通信,地震应急,地震现场通信

参考文献

[1]王成.应急通信技术综述[J].科技信息, 2009 (27) :42-73.

[2]付荣国, 肖飞.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应急通信技术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4, 34 (6) :778-783.

[3]姚春华, 武莹.公用通信网抗大灾害能力亟需提高[J].世界电信, 2009, 9:49-50.

[4]丁锐.专用通信网在应急通信中的地位[J].中国无线电, 2012, 3:31.

[5]孙月光, 李健.关于四种应急通信手段运用的思考[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5:102-103.

[6]王海涛.短波自组网及其军事应用[J].现代军事, 2007, 1:39-41.

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 第5篇

摘要:依据企业生产事故管理体系结构,从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故恢复4个阶段入手,阐述了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总体思路,将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分为准备和编写两个阶段,能够达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体系化的基本要求.笔者提出由企业生产事故的`一个基本预案加上应急功能程序和支持附件组成的应急预案的结构模式,提出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的工作要点.作 者:陈荣庆 佟瑞鹏 CHEN Rong-qing TONG Rui-peng 作者单位:陈荣庆,CHEN Rong-qing(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上海,33)

佟瑞鹏,TONG Rui-peng(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可靠技术的应急物流供应链构建研究 第6篇

一、应急物流供应链

1、应急物流供应链的特点。首先,不稳定是应急物流供应链最为鲜明的特点。常规的供应链是指通过供应合同的签订来有计划的进行物资的生产、销售、运输,应急物流供应链则仅仅适用于各种突发状况下的救援,因此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其次,灵活性较强。因为这些紧急事件的突发性,所以需要应急物流供应链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接受到应急讯号的时候要及时的启动应急供应链,准确的进行进度的反馈,从而确保该次行动的有效性。第三,缜密性。供应链的有效性需要做好各个环节的部署才能实现,并且时刻以有序、高效作为衡量的标准,以便于满足应急的需求。

2、应急物流供应链形成的必要性。作为企业而言,积极的相应政府的号召与要求可以极大的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力的。站在政府的角度而言,与大型企业建立应急物资的供应关系,不仅可以利用该企业的物流优势,同时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应急的时效性,降低政府应急的成本问题,这对于政府与企业而言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3、应急物流供应链构建原则。将应急物流当做常规的物流来对待,可以确保员工时刻保持着较为严谨的工作状态,以此来提高应急的有效性与秩序性。立足企业自身的发展实情,建立较为灵活的运营机制,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的满足应急的需求。及时的关注各地区的动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可以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活动的预见性。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始终以较强的协调性与明确的分工来应对所有的突发事件,这样才能确保构建出实用性较强的应急物流供应链。

二、通过可靠技术构建应急物流供应链

应急物流供应链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实现物资供应的系统,它通过政府的组织与引导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实用性、协调性,同样在成本上也是比较高的,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配合。

1、应急物流供应链构建的关键因素。(1)重视合作企业的筛选。受客观应急需求的影响,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中需要综合的考量企业自身的实力,如果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则无法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应急的需求。因此,需要慎重的进行合作企业的选择,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同时需要考虑其合作的时限,从而极大的降低政府建立应急物流供应链的成本。除了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之外,系统性的物资运输途径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全面的分析与调查,从而实现应急能力的全面提升。(2)应急物资转运与配送网络的构建。物资经由供应商运入之后,经过必要的作业,然后运往各个需求点。外部运入应急物资配送站的是大批量、少品种的长途运输,而需求点的需求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所以建立应急物资配送站和区域应急物资配送中心是必要的,如此可以优化整个应急物流供应链的流程。另外,通过对物资进行暂时储存分拣,还可以实现共同配送,防止道路过于拥堵,提高运送效率。特殊情况下也会有直达运输。(3)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构建。应急物流供应链的运作必须依赖由政府主导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生产、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在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使整个应急供应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中心平时主要负责救灾物资的管理储备、预测各级各类救灾物资需求、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以及救灾物流中心设置等工作。(4)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的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是构建应急物流供应链的前提。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准确收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信息处理和传输要迅速、可靠;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灾害,建立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系统;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构筑应急运输方案自动生成的应急物资运输调度平台,以及基于GPS、GIS的应急物资运输监控平台。

2、构建应急物流供应链的模型。供应链的基本要求是要保证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在整个物流的过程中保持信息的高度畅通,并且能够保证应急物资高效的、可靠的运送到突发事件所在的地区。在应急物流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其特殊性,进行简洁、明确的设计。以保证在设计方案在突发事件后的应急物流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

3、应急物流供应链与数据挖掘技术。包括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物资购买,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物资调配,平时及警戒状态时的物资存储以及应急物资的运输与发放等。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一定范围内的自然、交通、基础设施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且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库,通过数据找到最为理想的中心地址。应急物流供应链的其它环节也均可通过数据挖掘的技术进行构建。

总结

在近年来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下,党和政府都积极的参与到了紧急救援当中,应急物流供应链也发挥出了较强的作用,由此可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物流供应链相结合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改进,从而确保高效、及时的应急物流供应链综合价值的实现,为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强合作企业的应急能力,加强各项可靠技术的实用性,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各区域的应急能力。

通信应急抢险技术探讨 第7篇

铁路应急通信系统是在铁路发生自然灾害、行车事故或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时, 为确保救援指挥需要, 在应急现场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之间、相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之间以及应急现场内部建立的话音、图像、数据等信息通信及铁路应急指挥应用系统与各相关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通信。应急通信系统由应急救援中心通信设备、传输网络、应急通信接入设备三部分构成。应急通信接入设备含应急现场设备、应急抢险电话设备、图像采集发送设备。

1 应急通信设备及作业标准

1.1 应急通信设备

应急通信设备包括应急中心通信设备和应急现场通信设备。

(1) 应急中心通信设备包括应急中心主设备、应急指挥台、应急操作台、应急值班台、音视频终端、显示设备和网管终端等;

(2) 应急现场通信设备分为A、B、C、D四类。

A类设备是搭载在应急通信车以及救援列车上的应急通信设备, 提供图像 (动图、静图) 、数据、多路语音、内部通信、视频会议等业务, 主要设备有:宽带卫星、B类设备、电视会议终端以及显示器等。

B类设备是用于现场指挥通信的应急通信设备, 提供图像 (动图、静图) 、数据、多路语音、内部通信等业务, 主要设备有:现场通信平台、图像采集设备、接入设备以及移动、固定语言终端等。

C类设备是便携应急通信设备, 提供语音, 静图等业务, 主要设备有:静图终端、海事卫星数据终端、照相机、公网移动终端、GSM-R移动终端等。

D类设备提供语音业务, 主要设备有自动电话机、磁石电话机、海事卫星语音终端、区间复用设备及区间引入线缆等抢险设备器材等。

1.2 应急通信作业标准

(1) 应急通信人员, 担负着通信段管辖内应急通信任务和上级安排的应急通信及演练任务。在接到应急通信任务后, 应无条件服从, 按要求认真完成。

(2) 段调度接到应急通信命令后, 要立即通知相关车间和段领导, 迅速做好组织抢修协调工作, 并在应急通信期间对现场抢修工作跟踪了解, 随时掌握现场应急通信的进展情况, 做好记录, 结束后按照要求写出应急通信报告。

(3) 洪山车间接到应急抢险通知后, 应立即安排特勤工区值班人员在10分钟内到达路局调度所应急指挥中心, 并在相应行调台接通117抢险电话, 且设专人值守, 安排调度工区值班人员对静图、动图设备进行试验, 确保性能良好。现场车间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 携带应急抢险工具、器材出动。事故发生在区间, 在1小时内, 按上级部门要求接通应急电话 (事故发生在站内, 30分钟内接通应急电话) , 通过“117”立接台, 用规范用语向指定的救援中心报告接通应急电话号码、到达时间及现场情况, 随后将参加人员情况等报告值班调度。应急通信电话必须有专人值守不得离开, 保障抢修期间通信联系畅通。

(4) 电话所领班要亲自值机, 领班不在时, 要有业务骨干值机。“117”立接台要及时做好接转工作, 做好现场应急通信电话记录, 熟记现场电话号码, 并把完成情况报值班调度。“117”立接台直接接到应急通信任务进行接转后, 应及时向段调度汇报。

(5) 应急通信静 (动) 图传输人员接通知后要迅速出动, 事故发生在区间, 应当在2小时内开通图像传输设备 (事故发生在站内, 1小时内开通图像传输设备) , 按照上级领导要求采集图像和传输图像, 传输图像要定格、编号, 并将选定的图像编号、打印, 经领导审查批准发送。对图像、资料要严格遵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不允许擅自主张传输或转借。

(6) 在应急通信过程中, 现场要指定专人负责每隔20分钟向段值班调度汇报一次应急通信的进展情况, 以保证上下信息沟通, 便于调度及时掌握现场情况, 统一指挥。

(7) 应急通信完成时, 由通信段值班调度向上级领导、电务处调度请示并得到允许后, 通知现场人员撤离;未接到通信段值班调度撤离通知, 各岗位不得擅自撤岗。参加应急通信的车间、应在应急通信结束后3小时内, 将本次应急通信完成情况给段调度发邮件, 段调度整理汇总后报上级领导。

(8) 段应急通信工作组成员和汽车队值班人员, 要加强值班, 随时做好应急通信准备工作。应急通信人员要求24小时开机, 做到随叫随到。

2 应急通信技术标准及要求

2.1 静态图像传输标准

(1) 在现场向服务器传图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向路局服务器传图, 二是向总公司服务器传图。在应急通信演练或抢险时, 要严格按照调度命令或上级领导的要求传送, 传送后必须与路局静传中心联系, 核实图像发送结果。向总公司传送时, 有调度工区向总公司调度机械室核实图像发送结果;

(2) 在应急通信演练时一般要求拍摄图片为:第一幅现场公里标;第二幅突发事件现场概况, 如现场人员、抢险器材;第三幅为细部特征拍摄, 如现场应急通信设备的细部特征。遇有抢险任务时, 必须按照现场领导的要求拍摄和上传静态图像;

(3) 静图设备 (含无线上网卡) 每周检查试验1次, 进行电池充电检查。每周无线上网卡、电话拨号方式各上传图像试验1次, 试验图片各3幅, 电话拨号方式和无线上网卡方式均要注明某车间的某静传点, 上传完毕由调度机械室确认、记录, 无线上网卡静图试验图像经打包压缩后上传至应急专用邮箱;

(4) 传送图片像素的选取与数码相机的设置有关, 相机中图片模式有4中, 分别代表不同像素, 如:“VGA”代表像素640*480、“1M”代表像素1280*960、“3M”代表像素2048*1536、“6M”代表像素2832*2128 (根据要求图像分辨率应不小于640*480) ;

(5) 归档方式:向路局服务器发送时, 按“上传日期”传送。向总公司发送时, 按“事件名”传送;

(6) 在“地点”一栏中输入“**铁路局**线K***+***公里处”, 在输入K***+***时, 应注意“+”要用全角输入;

(7) 在应急通信演练时, “说明”一栏中, 采用有线方式传送时, 填入“**通信段有线演练”;采用无线方式传送时, 填入“**通信段无线演练”。遇有应急抢险任务时, 填入“**通信段有 (或无) 线抢险”。

(8) 当传图软件系统不能正常上传图片时, 应立即改用以发电子邮件至邮箱的形式上传, 以及采用手机彩信方式发送到路局应急指挥中心。

2.2 区间通话柱的要求

(1) 清晰标明通话柱编号和实际公里标。 (QJ***、K***+***) ;

(2) 内部至少有2对固定连接端子 (端子标明区间1、区间2和该端子的电话号码) 作为应急通信使用, 并附使用说明。内设标准用语卡片 (含应急调度联系电话号码) 、巡视人员试验记录本;

(3) 区间通话柱电话号码不准随意改变, 如需要改变必须报有线技术科批准后才能改变 (有线技术科报电务处批准) 。

2.3 应急通信汇报标准用语

你好!你是****调度 (部门) 吗?我是**通信段, ****车间, ****工区, *** (职务) *** (姓名) , 在***线***至***区间上 (下) 行***公里加***米处 (演练) 事故现场, 抢险电话已接通, 电话号码是****, 请指示。

3 应急通信流程

3.1 电话接通流程

(1) 车间 (工区) 接到应急通信命令后, 写清接到命令时间、抢险地点、要求接通电话的数量等内容;

(2) 迅速做好人员安排、准备好抢险器材等工作;

(3) 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 确保按时到达指定的抢险现场;

(4) 到达抢险现场附近的通话柱时, 与调度联系, 告知抢险现场的2部自动电话号码, 然后放线并接通自动电话;

(5) 试通电话交付使用后, 向段调度汇报;

(6) 抢险电话有专人值机, 随时接通呼入电话;

(7) 接到段调度下达的命令后, 方可撤除电话。

3.2 静 (动) 传图像传输流程

(1) 接上口头或文字命令, 确认并记录;

(2) 带齐全附属器件, 在20分钟内出发;

(3) 静 (动) 传图像资料的采集要按照路局现场事故指挥部领导决策而定, 不得自作主张;

(4) 静 (动) 传图像上传, 要在现场事故抢险指挥部领导规定时间内完成传图任务;

(5) 当静传软件不能正常上传图片时, 要立即改用电子邮件方式传送图片至路局应急指挥中心邮箱, 或采用手机拍照发送照片至路局应急指挥中心微信。调度工区每周一次浏览该邮箱及彩信文件夹, 进行试验、清空等操作, 各线路车间按照应急通信静传设备计表周期发送邮件及微信照片进行试验;

(6) 每次事故救援、演练后, 服务器进行一次图像归档, 将当次图像归入历史档案库。图像保留时限:铁路局演练图像保留3个月, 事故救援图像保留1年。每次接到救援命令后, 各服务器再进行一次清理, 清空图库。

4 设备管理

应急通信的维护应纳入计表。应急通信物资、器材、工具等, 应储备足够数量并固定存放, 设专人保管, 保证处于良好状态, 不得挪作他用。

应急通信的维护部门应根据测试检修工作需要, 配备以下主要仪表和专用工器具:2M误码测试仪、线缆综合测试仪、交通工具、帐篷、折叠桌椅、照明器材等。

应急现场设备维护部门应具备以下主要技术资料:

(1) 应急现场设备连接示意图;

(2) 通话柱和基站分布位置图;

(3) 各类台帐, 包括设备、端口、线路运用台帐 (含各处配线端子台帐) ;

(4) 现场设备IP地址及号码分配表;

(5) 现场设备技术资料 (含说明书、维护手册、操作手册等) ;

(6) 应急预案。

5 设备维护

应急通信设备、器材按照日常检修、集中检修、重点整修三种方式纳入维修体系。防洪、防寒季节及遇有重要繁忙通信保障任务期间, 应增加检查频次。

区间通话柱、光电缆线路以及传输、接入等应急通信经由的设备按各专业维修项目周期执行计表, 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处理, 确保应急通信系统畅通。

5.1 应急设备的维修项目与周期

应急中心通信设备的维修项目与周期见表1。

5.2 应急现场通信设备的维修项目与周期

(1) 应急现场A、B类设备维修项目与周期见表2。

(2) 应急现场C、D类设备维修项目与周期见表3。

5.3 质量标准

应急中心通信设备的质量标准应符合表4的规定。

应急现场通信设备质量标准应符合表5的规定。

6 结语

随着铁路应急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系列技术规范要求的出台, 以及铁路安全保障的需要,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铁路应急通信网络是必然趋势。本文对中国铁路应急通信系统的各项技术加以简单分析, 希望能对中国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和优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铁路规模越来越大, 铁路建设标准不断提高, 对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和快速处置要求, 在铁路应急抢险系统中应急通信尤显重要。铁路应急通信要求系统将应急现场的图像、视频、语音和数据等信息实时动态地传送到应急指挥中心, 提高对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

关键词:应急通信,抢险维护

参考文献

应急技术 第8篇

江苏省地震局“十五”期间配备了由南京依维柯改装成的地震应急通信车,自2009年投入使用以来,多次高质量地完成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但交付使用已经五年,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车况不好,设备沉重,部分设备也已老化,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卫星移动站经常出现故障,已维修多次,已经不能满足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的需要。鉴于此,2013年12月由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前方指挥子系统项目建设的前方指挥车正式交付我局,有力地提升了我局地震现场应急救援能力,已成为我局对外展示应急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1 系统综述

针对江苏地震应急救援实际需求以及省内震情等特点,利用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建立适合我省省情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通过该项目的完成,使得我省具有较完备的地震应急通信网络,进一步提高我省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发生有影响地震时,应急指挥车搭载应急工作人员能够迅速赶赴地震现场并建立现场指挥部,实现地震现场灾情信息的采集上报、指挥命令下达、信息交流和灾情会商等功能。实现了救援队、现场指挥部和江苏指挥大厅之间的三级救援体系之间的协同救援。使前、后方系统密切配合,充分地利用有效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完成地震现场各项工作,从而提高地震现场信息采集、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程度和效率[1],如图1所示。

该系统具有如下主要技术功能:

( 1) 现场指挥: 地震现场工作人员可以在应急指挥车内对地震进行会商和研判,利用车载计算终端处理地震现场实时信息,将地震现场灾害图像实时传回江苏指挥大厅,地震现场负责人通过TK - 3000无线对讲机、VOIP语音电话,实现快速准确的现场指挥。

( 2) 卫星电话: 通过探险者727车载海事卫星终端,可以实现前方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进行实时语音会商,海事卫星电话还可以在指挥车行进过程中不需要外网支持进行语音通信并把沿途观察到的灾情及时报告给江苏指挥大厅。

( 3) 视频会议: 通过卫星或者3G网络,建立与指挥大厅通信链路,可将现场画面及声音实时传输给江苏指挥大厅,为领导及时提供灾区震情信息第一手资料和灾后工作开展的依据。

( 4) 卫星电视: 通过指挥车上0. 75m手动直播星接收机进行卫星电视的接收,通过媒体报道让受灾群众及时了解外界信息从而安抚受灾群众。

( 5) 通过指挥车自带的ZG - 5000 - BN 500m W室外AP轻松访问互联网,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利用车上自带的佳能绘图仪和兄弟牌多功能一体机,轻松实现现场办公。

( 6) 供电及照明: 配备车载Panda 12000 NE及供电系统满足自身设备及照明需要,同时在地震现场对外供电。

2 系统结构设计

应急指挥车实现地震现场指挥部现场信息汇集与共享、地震灾情的动态评估和修正、辅助决策建议的及时生成、现场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在地震现场网络基础平台的支撑下,通过现场系统终端和指挥平台中的终端接口,实现现场队伍信息的及时汇集、分析与调度指挥,并通过地震现场通信系统实现前方指挥部与现场工作人员、国家指挥部、区域指挥部的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的共享和流转[2]。

移动应急系统设计兼容性好,安全保护措施齐全,可靠性高,环境适应能力强,有较强的扩容能力。

2. 1 设计原则

应急性: 地震发生后,车辆可搭载应急人员在第一时间内赶赴地震现场,迅速建立起现场与指挥中心的通信链路;

可靠性: 以卫星通信和3G网络为主,辅以其它通信方式,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地震现场都能与江苏指挥大厅通信顺畅;

实时性: 除卫星通信传输时间稍长外,3G网络和单兵视频系统延时小,可实时地将地震现场的灾情情况、图像、语音传回到江苏指挥大厅;

灵活性: 因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不可预测,故若江苏发生破坏性地震时,指挥车可不受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可以在地震现场建立与江苏指挥大厅间的通信;

可扩展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方式和种类也愈加丰富,指挥车预留了一些接口,在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可进行指挥车系统功能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升指挥车综合性能。

2. 2 系统结构

根据上述原则,设计的系统连接框图如图2所示。

3 系统功能设计

3. 1 通信网络

为了确保地震现场的图像和灾害信息快速稳定地传输到江苏局指挥大厅,应急指挥车通信系统采用3G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相结合方式,辅以应急通信车的卫星通信系统。

地震应急通信网络主要包括: 利用亚洲四号卫星或者联通3G网络,实现应急指挥车与中国地震局以及江苏省地震局的音视频、地震现场数据快速传输,打破了原有只能通过卫星传输单一局限,丰富了地震应急通信方式。同时,在指挥车内配有建伍牌车载对讲机,现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建伍牌无线对讲机与车内人员联系。另外,指挥车与通讯车采用双绞线相连,可使指挥车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与外界联系。在指挥车不能到达的地震灾害现场,可以通过救援人员带上背负式单兵系统,把实时灾害图像传回到指挥车内供专家分析和研判[3]。

应急通信系统采用3G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相结合方式,辅以应急通信车的卫星通信系统。在真实地震现场、大型综合地震应急演练需要传输大流量业务数据时,指挥车和通讯车相连启用卫星通信系统,而在其它不需要传输大流量业务时,数据通信采用3G网络,做到通信方式选择的多样化,如图3所示。

3. 2 视频会议与会商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是地震现场与江苏指挥中心之间进行远程视频会商、处置决策的重要桥梁。江苏指挥车配备上海灵银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丽视Life Size Express220视频会议系统,可以通过3G网络或者卫星通信系统与指挥大厅进行音视频实时互连。

在指挥车内安装两台上海仙视Good View M32S1 32寸液晶电视,实现地震现场、指挥中心专家会商视频等信息的大屏幕显示。该系统采用专业音视频终端对视音频信息进行编解码,实现地震现场指挥部与指挥中心进行音视频互连。指挥车上配有四个视频输入源,分别为: 一个车外升降杆云台摄像机、一个视频会议自带摄像头、一个车外移动有线远端摄像机以及一套单兵背负视频接入系统。在车内的两台液晶电视上可显示地震现场视频、车载工作站信号、指挥大厅视频、指挥大厅双流、单兵视频等信号。视频会商系统包括音视频切换部分,主要用于完成音视频信号的监视、收看和切换。由大连捷成UNT AV 8* 8 - FL音视频矩阵、UNT VGA 8* 8 - MVR VGA切换器、郎强LKV363 AV转HDMI转换器、LKV - 385 HDMI转VGA转换器等组成[4],如图4所示。

3. 3 语音通信系统

语音通信系统主要由世纪网通CNG3000 VOIP语音电话、TK - 3000无线对讲机、TK - 868G车载对讲机、宝丽2050短波电台、百灵达ULTRAZONE ZMX8210 CROWN XLS402调音台、阿尔派PMX - F640功放以及LH - GB150广播喇叭组成。在地震现场,指挥人员以及现场人员只需带上自己的通信终端即可与指挥车进行语音通信。

4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指挥车自2013年12月投入使用以来,除完成每月的月演练之外,还参加了5月由宿迁市人民政府主办、宿迁市地震局承办的“2014年宿迁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和2014年9月高邮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演练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4. 1 单兵无线图像传输方面

江苏指挥车配备的单兵图像传输系统,是将视频信号通过无线或者有线两种方式传送至指挥车,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研究发现最大有效距离为1km,在1km范围内有线和无线传输的画面质量相差无几,超出有效距离时,无线传输画面质量下降得很厉害,当应急队员携带单兵设备进入建筑物内或有遮挡时会出现马赛克等情况。

解决措施: 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在有效距离内使用单兵设备,如果超出有效距离时,可以选择有线方式传输从而保证画面质量[5]。

4. 2 车载平台的改装方面

江苏指挥车车顶分布了4根天线: 分别是: 一份用于扩展无线AP范围的2. 4G天线,一根宝丽2050车载短波电台天线,一根探险者727海事卫星天线,一个车外摄像机 + 云台 + 灯光,这些都固定在车顶上,平时以及在车辆赶赴地震现场过程中均暴露在外,不仅在行驶过程中降低了机动性能,而且会缩短其使用寿命。

解决措施: 平时把指挥车停在车棚里,车顶的天线套上外衣,在行驶过程中,将2. 4G天线和短波电台天线手动卸下放在车内,摄像与照明云台通过摇杆控制放到最低状态,仅保留海事卫星天线从而可以在行驶过程中不依赖外网而与江苏指挥大厅保持语音通信,在行驶过程中尽量控制车速,减小对车顶部分设备的震动与风阻。

5 结束语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技术研究 第9篇

关键词: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评审

1 引言

应急预案评审是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重大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有关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系统评审,通过评审来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进行及时纠正,充分满足应急预案发布和实施的要求。因此,应急预案评审是应急预案编制或修订完成后,决定预案能否发布和实施的关键工作步骤,规范和指导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不少研究人员对应急预案的评审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应急预案评审的一些基本的评审类型和评审方法,为应急预案评审工作奠定了基础[1,2,3,4]。美国对应急预案评审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其应急预案的评价指标及各指标的分级标准,其选择的指标也都为定性指标,如应急手册内容的清晰性等,而分级标准则以文字形式进行描述[5,6]。关于评审的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化和定量化的评审方法,目前国内外在这些方面均有研究,定量评价对于应急预案评审的结果确定准确性比较高,可以对预案编制质量的进行明确的分级,但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便于操作。定性评价主要依靠相关专家对应急预案编制的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要求进行评审,专家评估是一种静态的评估方法,它是从现有预案的逻辑结构、应对措施的逻辑顺序、应急资源的配置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7],实际的工作当中比较多的是采用这种方法。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所涉及的系统复杂,尤其关于机构组成、人员培训等方面,采用定量指标难以描述,因此,目前国内外对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评审方面,主要以定性化的评审为主,笔者也将结合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评审的实际,提出一种便于操作和应用的应急预案评审技术和方法。

2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评审的目的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评审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与相关单位应急预案的衔接;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3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评审准则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作用以及实施的目的决定应急预案的评审出发点。有关研究人员在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时,也相应考虑了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要求[8,9]。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应急预案的评审有七大准则:

3.1 符合性准则

应急预案中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我国有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有关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的法律法规包括《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和《建筑安全管理条例》等,因此,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必须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参考其他灾种(如洪涝、地震、核和辐射事故等)的法律法规。

3.2 完整性准则

应急预案内容应完整,包含实施应急响应行动需要的所有基本信息。应急预案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功能(职能)完整。应急预案中应说明有关部门应履行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职能和灾后恢复职能,说明为确保履行这些职能而应履行的支持性职能。二是应急过程完整。应急管理一般可划分为应急预防(减灾)阶段、应急准备阶段、应急响应阶段和应急恢复四个阶段,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至少应涵盖上述四阶段,尤其是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阶段,应急计划应全面说明这两阶段的有关应急事项。三是适用范围完整。应急预案中应阐明该预案的适用地理范围。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不仅仅指在本区域或生产经营单位内发生事故时应启动预案。其他区域或企业发生事故,也有可能作为该预案启动条件。即针对不同事故的性质,可能会对预案的适用区域进行扩展。

3.3 针对性准则

针对性准则主要是评审应急预案是否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重大危险源、重点岗位部位。从应急预案的定义上来讲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一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由于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因此,在编制应急预案之初就要对生产经营单位中可能发生各类事故进行分析和辨识,才能实现预案更广范围的覆盖性。二是针对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历来就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的重点对象,在《安全生产法》当中明确要求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三是针对关键的岗位和地点。不同的生产经营单位,同一生产经营单位不同生产岗位所存在的风险大小都往往不同。特别是在重大工程、危险化学品、煤矿开采、建筑等高危行业,都有一些十分特殊或关键的工作岗位和地点,这些岗位和地点在同行业中常常是事故发生概率较高,或者发生概率低,但是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却十分严重。四是针对薄弱环节。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重大事故发生,而存在的应急能力缺陷或不足的方面。生产经营单位在进行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人力、救援装备等资源可能会满足不了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过程中,必须针对这些方面内容提出弥补措施。

3.4 科学性准则

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编制应急预案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领导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学分析和论证,制定出决策程序和处置方案、应急手段先进的应急反应方案,使应急预案真正具有科学性。科学性重点体现在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与职责、预防预警与信息报送、应急响应程序和处置方案是否合理。

3.5 可操作性准则

应急预案应具有实用性或可操作性。即发生重大事故灾害时,有关应急组织、人员可以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为确保应急预案实用、可操作,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机构应充分分析、评估本地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及其后果,并结合自身应急资源、能力的实际,对应急过程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潜在重大危险及后果分析、支持保障条件、决策、指挥与协调机制等进行详细而系统的描述。同时,各责任方应确保重大事故应急所需的人力、设施和设备、财政支持以及其他必要资源。

3.6 规范性准则

应急预案应当包含应急所需的所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如组织不善可能会影响预案执行的有效性,因此预案中信息的组织应有利于使用和获取,并具备相当的可读性。一是易于查询。应急预案中信息的组织方式应有助于使用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各章节组成部分阅读起来较为连贯,使用者能够较为轻松方便地掌握章节安排的基本原理,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二是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应急预案编写人员应使用规范语言表述预案内容,并尽可能使用诸如地图、曲线图、表格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使所编制的应急预案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应急预案中应主要采用当地官方语言文字描述,必要时补充当地其他语种;尽量引用普遍接受的原则、标准和规程,对于那些对编制应急预案有重要作用的依据应列入预案附录;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用语或信息应采用有利于使用者理解的方式说明。三是层次及结构清晰。应急预案应有清晰的层次和结构。正如前文所述,由于面临的潜在灾害类型多样,影响区域也各有不同,因此,应急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型事故或灾害的特点和具体场所合理组织各类预案。

3.7 衔接性准则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应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协调一致、相互兼容。其他预案的范围包括:上级应急预案,如政府、主管部门应急预案;下级应急预案,如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相邻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本地其他灾种的应急预案,如防洪预案。

4 重大应急预案评审的方法

应急预案评审分为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评审可采取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方式简单判定。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

4.1 形式评审

依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和制订过程等内容进行审查。形式评审的重点是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可读性。如表1所示。

4.2 要素评审

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从符合性、适用性、针对性、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要素评审包括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为细化评审,可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要素进行评审。评审应急预案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表中的评审内容及要求进行对应分析,判断是否符合表中要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4.2.1 关键要素

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这些要素内容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时的关键环节,如应急预案中的危险源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应急响应程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

4.2.2 一般要素

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简写或可省略的内容。这些要素内容不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时的关键环节,而是预案构成的基本要素,如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单位概况等要素。

笔者结合《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9002-2006)》,确定综合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评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如表2所示。

续表2

注:“*”代表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

5 结语

将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评审分为形式和要素评审,并将要素评审分为一般要素和关键要素,便于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评审工作中进行执行和操作,能够有效提高应急预案评审质量和效率。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评审完成之后,还应当对评审中发现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进行及时纠正,充分满足应急预案发布和实施的要求,使应急预案在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当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96~98National Workplace Emergency Management Center.workplace emergency management[M].Beijing:China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2007:96~98

[2]《生产经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管理指南》编写组.生产经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管理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4~105The Compilation Group of“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enterprises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emergency res-cue”.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emergency rescue[M]Beijing:China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8:74~105

[3]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预案导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114~123Wu Zong-zhi,Liu Mao.Major incident plans for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and Introduction.Beijing:China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2004:114~123

[4]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9~28Liu Tie-min.Emergency system building and preparationof emergency plans[M].Beijing:China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ess.2006:19~28

[5]Jennifer Wilson,Arthur Oyola-Yemaiel.“The evolution of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towards a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lorida”.safety sci-ence,39(2001),117~131

[6]“Evaluation:Collaborative Work Skills:Emergency Plan”.http://www.lifestreamcenter.net/DrB/Lessons/emergen-cy/rubric.htm.

[7]曹静.奥运应急交通疏散预案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7,5:8~9Cao Jing.Study on Evaluation System for Olympic Emer-gency Transportation Evacuation[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5:8~9

[8]张英菊,闵庆飞,曲晓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价中关键问题的探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22(6):41~48Zhang Ying-ju,Min Qing-fei,Qu Xiao-fei.Public emer-gency plans for evaluation of key issues to explore.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J],2008,22(6):41~48

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技术 第10篇

2011年2月, 贵州某公园一台“狂呼”大型游乐设施突然出现设备故障, 6名游客被困于32米高空处, 经过消防等救援人员6个多小时的努力, 被困乘客才最终安全着陆。2013年, 合肥市某游乐园一台“跳楼机”大型游乐设施发生故障, 造成11名乘客困在半空, 所幸在消防部门的全力施救下, 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脱离险境。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事故 (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人员收受困时间过长,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也属于事故) , 正是由于应急救援技术方法应用不当, 大大延误了救援脱险时间。

从近年来发生的这些类似事故 (或称为紧急事件) , 可以看出, 这些事件一般是一些设备故障引发的, 初发时没有人员受到伤害, 及时将设备上的人员疏导下来, 基本上就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但如果滞留时间过长, 受困人员极容易产生过大精神压力, 可能做出不理智的行动, 造成事故二次伤害。

分析这些事故特征, 结合大型游乐设施的设备、运行特点, 综合提出大型游乐设施的应急救援技术, 给大型游乐设施设计、制造、使用等单位提供参考和启发。

1 大型游乐设施的特点

(1) 从结构上来看, 大型游乐设施特点是“高、大”。

随着工程技术发展, 大型游乐设施的结构越来越高、越大, 目前世界上在用的“摩天轮”设备高度已达到200 m。

(2) 从运动特点上来看, 大型游乐设施的特点是“复杂”。

大型游乐设施主要是带给乘客刺激的感受, 这就要求设施要有复杂、多样的运动型式。这种运动型式由几个不同方向的运动来实现的, 乘人装置运动是多自由度的, 如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乘人装置会发生翻转。这些复杂的运行一旦突然中断, 乘坐人员的姿态就可能处于非正常状态。

(3) 从载荷量来看, 大型游乐设施的特点是载客量“多”。

不同大型游乐设施的载荷有很大的差别, 有的大型设施可以承载几百乘客, 一台100 m的摩天轮载客量接近200人。

(4) 从运行速度来看, 大型游乐设施的特点是速度“快”。

大型游乐设施发展到今天, 其运行速度已经可以达到200 km/h以上。这么高的运行速度, 对设备的结构、部件在制造、维护保养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稍有不慎, 设备极容易发生故障。

(5) 从所处环境来看, 大型游乐设施的特点是“密集”。

游乐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方, 占地面积极为有限, 且为了营造热闹气氛, 一般在设施布置上都地尽其用, 设施密集。节假日, 游客人山人海, 现场管理压力很大。

2 大型游乐设施紧急事件及救援的特点

以上大型游乐设施的固有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大型游乐设施发生紧急事件和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救援的一些特点。

(1) 事发场所人员密集, 容易发生二次事故。

游乐场游客众多, 如果发生紧急事故, 处理不当, 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出现秩序混乱, 人流疏导失控, 可能造成更多、更大的人员伤害等。

(2) 社会影响大, 社会承受能力弱。

大型游乐设施的事故相比一般的安全生产事故 (如交通) 来说, 伤亡比例是很小的, 但社会舆论反应却比较大。现场人员众多, 事件传播很快, 且有些传播报道可能不全面, 容易造成过度的不良影响。

(3) 救援位置极为不利, 救援难度很大。

高达200 m的“摩天轮”一旦发生紧急事件, 乘客受困在200 m高空, 进行救援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过山车”运行中途突然停止, 乘客座舱处于翻转姿态, 实施救援, 稍有不慎, 容易发生坠落等二次事故。

(4) 救援任务繁重, 救援工作艰巨。

大型游乐设施巨大的载客量使得救援任务变得异常艰苦。一台满载乘客100人的设备发生故障无法运行, 就要进行100次的高空疏导, 其工作量之大无法估计。

(5) 设施密集, 空间狭小, 大型救援设备无法展开。

游乐场设施分布密集的特点, 或者一些大型的设备结构比较复杂, 发生紧急事件的设备周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利用大型救援装备进行救援。比如常用的消防云梯车可能无法进入或靠近发生紧急情况的设施。

(6) 缺少规范成熟可行的救援方法。

由于游乐设施的拥有量比较少, 设备型式多种多样, 设备所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 事故量少, 大部分设备无法积累相对较妥当的救援方式方法。

3 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技术

针对大型游乐设施的本身特点、紧急事件特点及应急救援特点, 研究过往国内外发生的事故、事件的处置, 参考部分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预案, 对大型游乐设施的应急救援技术进行总结研究, 提出通用的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技术。

3.1 大型游乐设施一般可能出现的紧急事件

大型游乐设施一般可能出现的紧急事件如表1。

3.2 通用应急救援技术[2]

(1) 应急疏导

在乘客发生异常情况, 设备或外部因素突发异常时, 应立即停止设备, 利用设备的应急疏导功能疏散乘客。

1) 按下紧急停止按钮, 停止设备运行。当应紧急停止按钮失效时, 可采用断开设备电源方式 (可以选择只断开驱动回路的电源) 来停止设备运行。

2) 如果需要启动设备则首先确认设备是否正常, 至少是需要采用的功能能够正常, 且其他失效功能不影响安全。

3) 按照就近原则, 利用设备的应急疏导功能疏散乘客:

(1) 观览车类设备的正反转功能;

(2) 滑行车类设备在提升段的安全疏散通道 (图1) ;

(3) 液压 (气动) 系统驱动的设备, 打开卸压阀, 利用设备的自重使座舱复位, 疏导乘客 (图2) 。

(2) 火灾处理

1) 设备电气设备发生火灾

(1) 切断设备的电源, 一般选择断开对应设备上一级的配电开关;

(2) 采用电气设施的灭火剂 (如干粉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 对准火源喷洒;

(3) 火源扑灭后采取措施疏导乘客。

2) 设备所处环境发生危及设备及人员的火灾

(1) 及时扑救, 利用消防器材扑灭初起火灾;

(2) 同时采用应急疏导措施疏散乘客;

(3) 如火灾已影响到设备时, 首先要切断设备的电源, 防止因电气设备烧毁漏电;

(4) 待火情受到控制后及时采取措施疏导设备上受困乘客。

3) 设备座舱发生火警

(1) 切断座舱上的电源;

(2) 利用广播告知乘客采取一些措施, 如灭火器的位置, 使用方法等;

(3) 按照就近原则, 利用设备的疏导功能疏导受影响乘客, 如观览车起火座舱未到达设备顶端, 应利用反转来疏导;

(4) 起火座舱到达站台后, 应立即疏导乘客下车, 抢救受伤乘客, 同时扑灭火头;

(5) 依次顺序疏导其他座舱乘客。

(3) 触电处理

1) 设备控制操作人员触电

(1) 可以关闭电源开关或用干燥木棍挑开电线或拉下电闸断开设备电源;

(2) 救护人员穿上胶底鞋或站在干燥木板上, 想方设法使伤员脱离电源, 妥善处理触电人员时, 采取措施疏导其他乘客;

(3) 无法抢修恢复或无法确认触电故障已排除时, 严禁设备通电, 应采用人工方式救援疏导乘客。

2) 设备漏电, 设备整体带电

(1) 可以关闭电源开关或用干燥木棍挑开电线或拉下电闸断开设备电源;

(2) 禁止设备周围人员触碰设备;

(3) 告知设备上乘客不得下车, 尽量不要触碰金属构架;

(4) 用仪器确认设备是否带电;

(5) 确认设备不带电后方可采用措施疏导乘客。

(4) 抢修恢复

因大型游乐设施乘坐的人员比较多, 救援疏导工作量巨大, 发生紧急事件的位置是随机的, 有些位置不利于采用其他技术方案,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 优先采用抢修设备, 恢复 (或有限度恢复) 设备运转来应急运行, 疏散乘客。但应急运行只能作为应急救援短时间运行, 禁止用于正常运营。

1) 停电

(1) 断开设备正常供电电源, 避免突然来电;

(2) 确认设备是否正常, 有可能因突然断电, 出现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3) 启动备用发电机、内燃机等其他动力源[3];

(4) 派专人监控发电机、内燃机等辅助驱动系统的工作情况, 确认备用动力源参数正常;

(5) 切换到备用动力回路启动设备疏导乘客。

2) 机械故障恢复

对于一些简单的、单一个体机械装置 (如传动皮带、链条断裂等) , 且原因明确、抢修恢复时间较短的故障, 可以采用抢修恢复。

(1) 断开设备电源, 防止误操作;

(2) 由维修人员快速修复故障;

(3) 评估修复后部件的效率 (特别是传动部件) , 决定是否需要减速运行;

(4) 确认设备可运行后, 启动设备疏导乘客。

3) 电气故障恢复

对于一些简单的、单一个体电气装置 (如开关、接触器等电气元器件) , 且原因明确、抢修恢复时间较短的故障, 可以采用抢修恢复。

(1) 断开设备电源, 防止误操作;

(2) 由维修人员修复电气故障;

(3) 部分电气控制系统故障暂时无法排除时, 可采用短接部分元器件、屏蔽部分安全回路的办法来应急运行, 但此办法应经单位技术人员 (主管) 确认, 确保安全可行;

(4) 对屏蔽的安全回路应派专人监护;

(5) 确认设备可运行后, 启动设备疏导乘客。

() 应急人工运行

在停电, 无备用动力或备用动力失效的情况下, 采用人工应急运行来疏散乘客。

1) 人工盘车 (主要用于观览车类)

(1) 断开设备电源, 防止突然来电;

(2) 装上盘车传动装置 (皮带、链条等) 和盘车手柄;

(3) 用工具 (专用工具或撬棍等) 缓慢松开刹车, 如制动器为液压驱动, 可以手动加压, 如是带刹车电机, 松开刹车手柄, 如是摩擦轮制动, 放松摩擦轮压紧弹簧或放气;

(4) 转动盘车手柄, 慢慢运转设备疏导乘客;

(5) 乘客下车后空座舱加入沙包等配重保持吊厢重量平衡, 防止溜车, 无配重可用时, 采取间隔下车方法疏导乘客, 间隔要视乎座舱的载员情况, 满载时应加大间隔。

2) 人工转动 (主要适用于观览车、陀螺等, 图3)

(1) 断开设备电源, 防止突然来电;

(2) 采用绳索 (宜采用直径20~30 mm麻绳) 系于转盘的最大外径处;

(3) 用工具 (专用工具或撬棍等) 缓慢松开刹车。如制动器为液压驱动, 可以手动加压;如是带刹车电机, 松开刹车手柄;如是摩擦轮制动, 放松摩擦轮压紧弹簧或放气;

(4) 人工尽量沿转盘切线方向牵引转盘转动;

(5) 乘客下车后空座舱加入沙包等配重保持吊厢重量平衡, 防止溜车, 无配重可用时, 采取间隔下车方法疏导乘客, 间隔要视乎座舱的载员情况, 满载时应加大间隔;

拉动转盘, 运转设备疏导乘客。

() 人工救援

设备因机械、电气等故障 (如主轴轴承损坏, 结构变形等) 无法运行时, 要采用实施人工救援方式来营救设备上的乘客。这也是最后的应急救援办法, 采用人工救援速度会比较慢, 任务繁重。

1) 升降设备救援

(1) 断开设备电源, 防止突然来电;

(2) 采用钢构件、绳索等固定设备的可动部分, 防止设备突然运动;

(3) 救援人员做好安全防护, 带上救援装备利用云梯车或升降平台等升降设备, 到达受困人员处;

(4) 用安全带等装备做好受困人员的防护, 用专用工具打开受困人员的安全保护装置, 将受困人员疏导到升降设备平台上;

(5) 做好平台上乘客的安全防护, 利用升降设备的爬梯逐个疏散到地面, 对无法自行攀爬下来乘客采用平台下降方式疏导到地面;

(6) 移动升降设备解救不同位置的受困人员时, 移动过程救援人员应撤离平台, 防止发生碰撞等伤害。

2) 缓降器救援

(1) 断开设备电源, 防止突然来电;

(2) 采用钢构件、绳索等固定设备的可动部分, 防止设备突然运动;

(3) 救援人员做好安全防护, 带上救援装备爬上设备, 到达受困人员处;

(4) 用安全带等装备做好受困人员的防护, 安装固定好吊放装备;

(5) 用专用工具打开受困人员的安全保护装置并安全转移到下降装备中;

(6) 打开缓降器缓慢放下受困人员, 逐个救援。

(7) 要防止受困人员下降时发生碰撞、缠绕。

3) 救护梯救援 (图4)

当困人座舱 (吊厢) 距地较低时 (一般8 m以下) , 可以采取救护梯方式来疏导受困乘客。

(1) 断开设备电源, 防止突然来电;

(2) 采用钢构件、绳索等固定设备的可动部分, 防止设备突然运动;

(3) 将救护梯固定或挂接在座舱或结构上, 梯头应有类似挂钩的装置, 梯脚应加橡胶套或橡胶垫防滑, 对于人字梯, 两侧之间应有拉链或拉绳;

(4) 地面人员扶稳梯子并做好接应准备;

(5) 救护人员要做好自身保护同时, 用安全带等做好乘客保护, 乘客沿救护梯撤离座舱, 逐个把乘客疏导到地面。

(7) 医疗救护

一是受困在设备上的受伤人员, 应采取简单的医疗措施对受伤人员后进行处理, 按照先重后轻的原则尽快解救到地面;二是地面受伤人员, 受伤人员按照紧急医护措施进行救护, 尽快送医疗部门救治。简单的医疗救护主要有人工呼吸、烧伤处理、溺水处理、止血处理等, 这些急救方法应该按照医疗程序进行。

4 结束语

以上所提出的应急救援技术属于通用技术, 仅供参考。每一台大型游乐设施在设计上已经做好了应急救援的考虑。设备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结构都是决定应急救援方法的因素, 具体的设备要根据制造单位在使用手册中提出应急救援方法, 结合使用单位自身的条件来制定切实可行应急救援技术措施。单靠本单位力量无法完成的救援工作, 要及时请求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援, 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救援。

摘要:对大型游乐设施的特点、紧急事件特点及应急救援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大型游乐设施通用应急救援技术方法。

关键词: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技术

参考文献

[1]张耀光.游乐设施安全操作与维修[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2]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观览车类游乐设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Z].2009.

应急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矿区 铁路 车钩 分离

中图分类号:U2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24-01

1 矿区铁路常见的车钩分离原因

1.1 车钩闭锁位尺寸超限

车钩各相关部位变形严重,其中包括钩舌、钩腕的外涨变形,钩耳及孔的上翘及下垂等。各部位磨耗变形后加修不良,如钩舌锁面、钩锁内侧面及钩锁腔内壁磨耗过限时,这些焊层会在车辆运行当中因受冲击或摩擦脱落,造成闭锁位尺寸突然增大。

1.2 车钩防跳装置失效

上锁销实修不良,使锁销顶部防跳部位施焊过多,或焊后未打磨成原形,这样组装后的钩锁防跳作用不良。钩舌的钩锁承台处堆焊过高,堆焊面积小,减小了钩锁与钩舌的接触面积,容易使钩锁上窜造成车钩分离。

1.3 车钩连接状态不良

车钩锁铁没有完全落下,形成假落锁,或上、下锁销没有完全落下,失去防跳效果,使车钩连接不良。

1.4 提钩链松余量不足

提钩链松余量限度不符合规定,在车辆运行中,容易产生抖动致使拉紧钩提杆链,从而提起上锁销,使上锁销脱离防跳位置或直接产生提起锁铁现象,产生车钩分离。

1.5 钩提杆不符合标准

钩提杆角度不符合规定,影响钩提杆链松余量;钩提杆座松动,下作用式钩提杆不入槽,都有可能影响车钩防跳装置,从而导致车钩分离。

1.6 车钩高度差不合规定

两连接车钩的高度差为互钩差,其超过规定范围,则两车钩上下连接部分过短,容易导致车钩分离。

2 车钩分离故障的检查确认及应急处理

2.1 确认车钩闭锁状态

测量方法:测量闭锁位车钩钩舌与钩腕内侧面距离,用专用检查器窄边测量上、中、下三处。若其中一处能够进入并存在间隙即为闭锁位尺寸超限。应急处理:更换钩舌,无新件可使用列車尾部或机车前部车钩钩舌进行更换。

2.2 确认车钩防跳作用

测量方法:当车钩处于闭锁位时,将钩锁向上托至最大位置,然后用梯形塞尺插入钩锁突起底部与钩舌的钩锁座之间进行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上作用式车钩超过22 mm时均视为防跳作用不良。应急处理:更换钩锁销,如没有新件,则使用列车尾部车辆车钩内的钩销和锁铁更换处理。

2.3 确认车钩连结状态

判断方法:上作用式车钩的上锁销应充分落在上锁销孔上平面上,钩锁脚露出车钩底部孔;下作用车钩的下锁销充分落下,16、17号车钩防跳销孔全部露出。应急处理:使用检点锤的锤把在车钩下锁销孔处拨动钩锁脚,使其钩锁充分落下。如果拨不动时,可让司机进行压缩车钩或将车列拉开重新连结。如车辆连结后还会出现上锁销未落下,钩锁脚却已露出下锁销孔,这是由于上锁销杆断裂,应进行更换。

2.4 确认钩提杆链松余量

测量方法:先测量钩提杆链于拉直状态下的两圆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然后再测量钩提杆链于自由状态下的两圆销中心线间距离,所测得的两数值之差即为钩提杆链松余量,正常范围应在40~55 mm。

应急处理:用力将钩提杆把手向上扳,调整钩提杆链松余量至符合要求。不可用力过猛,边扳边测量。

2.5 确认钩提杆状态

检查方法:应先检查钩提杆的角度,观察其有无弯曲、变形,钩提杆座螺栓有无松动、丢失;下作用式车钩钩提杆的扁平部分是否入槽,是否用铁丝捆绑牢固;应急处理:如钩提杆弯曲变形、下作用式钩提杆扁平部未入槽,应在钩提杆座处进行捆绑,并采取临时措施,或者将锁销和钩头进行捆绑牢固,使其不能提钩。

2.6 确认车钩高度差

测量方法:测量两连结车钩钩舌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所得的数值亦为车钩高度差。如果两车钩连结后,其中心水平线高度之差超过75 mm时既为车钩高度差超限。应急处理:将高度偏低的车钩,用顶镐或撬棍抬起,在钩托板上垫入备用磨耗板或其他合适的代用品,也可减去偏高车钩的钩身磨耗板来调整车钩高度。根据经验,每抬高钩托板1 mm,车钩抬高约3 mm。

3 防止车钩分离的技术改进

由于13号上作用式车钩在正常落锁后,在自然下垂时,很容易产生钩提杆链中间的整环横向放置,上下两环挂在其中部的现象,此种情况,使钩提杆链拉紧,在列车运行抖动中,极易提起锁销甚至锁铁。改造方法:在钩提杆链中间完整的环正中间加焊一小截钢筋,使与其连接的上下两环分离在中间环的两端,从而不会产生整环横向放置的情况。

13号上作用式车钩运用广泛,针对防跳失效致使钩锁跳起现象或人为因好奇故意或翻越车辆无意提钩造成分离。对矿区企业自备车辆,列车编组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可采用人为捆绑钩锁的方法,使提钩不再发生。捆绑方法:将细铁丝双股或粗铁丝单股,穿过钩锁铁底部孔,铁丝拉紧,捆绑在车钩下方用来吊挂下锁销杆挂钩的横杆上,使锁铁始终落下,确保车钩连接良好。

加锁防止提钩:(1)上作用式车钩钩提杆的提手旁边加装铁链带锁,防止提起。(2)13号车钩,无论上下作用式,都可在锁铁锁脚孔内穿入软钢丝,并且绕过车钩下方的下锁销挂钩杆后拉紧,钢丝两端压制成环,可以加锁。(3)在上作用式13号车钩,用具有一定强度的长u形钢片,在u形开口一端将上下两片钻孔打通,用来挂锁。使用使,将钢片的上片平穿过锁铁脚底部孔露出车钩底部,挂上锁即可防止提钩。

16和17号车钩简易防跳销:下部防跳销在运用中,很容易变形或丢失。针对此种情况,可建议列检员在作业中,携带老虎钳,对变形的防跳销及时矫正,以免每次直接插入后在列车运行中又会脱落。对防跳销丢失情况,可以具一定强度的工程塑料为材质的防跳插销,插销两端稍粗,一端封闭,另一端成三叉开口,端部成锥形长斜面,三叉间小有一定间隙。此种插销具有重量轻,价格便宜,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陈雷,陈大名.铁路货车厂修技术问答[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煤矿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技术分析 第12篇

煤矿火灾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 火灾事故不仅会产生大量高温烟流和有毒有害气体, 危及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而且会烧毁大量井下设备、损耗煤炭资源, 给矿井带来巨大灾难。因此, 做到火灾事故的预防是关键, 如一旦发生火灾事故, 就必须采用得力的应急救援方案。在煤矿遭遇火灾时如何有效地进行抢险与救援工作, 尽快将灾情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程度, 以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1 煤矿火灾的分类和危害

1.1 煤矿火灾的分类

煤矿火灾按引火热源的不同可分为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 (1) 外因火灾, 指由于外部火源如明火、瓦斯煤尘爆炸、爆破、电流短路、静电、机械冲击等引燃可燃物造成的火灾。其特点是:突然发生, 来势汹涌, 如不及时发现、控制, 将造成恶性事故[2]。 (2) 内因火灾, 指煤炭接触空气后, 因煤自身氧化产生热量, 热量积聚使煤炭自然发火而产生火灾。内因火灾多发生在采空区、遗留的煤柱、破裂的煤壁及浮煤堆积等处。其特点是:会持续燃烧, 浪费大量煤炭资源。

1.2 煤矿火灾的危害

煤矿火灾由于在受限空间燃烧, 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 使人体中毒, 燃烧产生的高温可使人呼吸道灼伤;煤矿火灾可能会引起瓦斯、煤尘爆炸, 进一步扩大伤亡;煤矿火灾可能造成井下风流逆转, 致使风流紊乱。火灾产生的火风压会使风流逆转, 使原来安全的上风侧工作面里混入有害气体, 威胁上风侧人员、设备安全;煤矿火灾可能会烧毁井下设备、烧损煤炭资源[3,4]。

2 煤矿火灾的应急救援方案

2.1 应急救援基本原则

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伤害。

2.2 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以董事长 (总经理) 、党委书记为总指挥、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及其他副职领导为副总指挥、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救援总指挥部, 负责指挥处理井下火灾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单位成立以行政正职为现场抢救总指挥的现场抢救指挥部, 负责组织制定抢救方案和指挥现场抢救。应急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2.3 煤矿火灾应急救援流程

2.3.1 信息报告程序

井下发生火灾事故后, 现场人员应视火灾性质、灾区通风和瓦斯情况, 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 控制火势, 并立即用电话或其它联系方式尽快报告调度室, 矿调度室按照程序报告应急救援总指挥和相关领导。汇报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伤亡人数、伤害程度、涉及范围以及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2.3.2 抢险救援程序

抢险救援程序如图2所示。

(1) 撤人。井下发生火灾后, 立即命令井下职工撤离现场, 在矿山救护队未到达之前, 职工应迅速组织自救和互救, 迅速佩戴自救器, 按照本工作区域的火灾事故避灾路线, 撤至地面。在撤离时要设法切断灾区内电源。发现井下火灾时, 应视火灾大小情况, 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直接灭火, 控制火势, 力争在火灾初期把火扑灭, 若无法撤退时, 应迅速进入避难硐室中等候营救。

(2) 矿调度室要迅速核查入井人员、上井人员和被困人员的数量及姓名。

(3) 矿山救护队负责侦察。救护队到达事故矿井后, 首先组织人员进行侦察工作, 准确探明火灾事故的性质、原因、范围、被困人员可能所在位置, 以及巷道通风、瓦斯等情况, 为指挥部制定抢救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4) 指挥部负责制定抢救方案。待灾情侦察清楚后, 指挥部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根据救护队的探查情报制定救灾方案。

3 煤矿火灾事故救援技术分析

3.1 制定救援方案的原则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及时救助遇险人员, 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发生火灾后, 先切断火灾区域电源后再灭火;采用直接灭火和有效的通风等措施, 控制火灾扩大。

3.2 矿山救护队基本救援技术

发生火灾后, 现场人员应首先设法切断火区电源, 采用与火灾类型相应的消防灭火器材进行灭火。发生易燃支护材料和油脂着火时应首先选用灭火器灭火;井下发生煤体燃烧时首先要切断火区电源, 然后再采取隔离等措施进行灭火;扑救火灾时, 人员必须站在上风侧, 同时要注意火风压造成风流逆转伤人。

现场指挥部应根据火区所在地点、范围和通风瓦斯等情况, 制定通风措施, 选择最有效的通风方式, 要确保火灾有害气体不向有人员的巷道蔓延和逆转, 以便救人和灭火。为防止火灾扩大, 需改变矿井通风方式或采用反风时, 应在组织灾区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安全撤离后再采取此项措施。

3.3 不同地点火灾的灭火措施

(1) 采煤工作面发生火灾时, 如在着火初期, 现场人员根据火灾情况, 要尽量采用直接灭火法进行灭火。如果火势发展较为严重, 现场人员要沿着避灾路线立即撤离, 由救护队员实施灭火或封闭。有瓦斯爆炸危险时要进行远距离封闭[4,5];

(2) 井口建筑物发生火灾时, 立即视情况进行矿井反风或关闭井口防火门, 必要时停止通风, 防止火灾气体及火焰侵入井下;

(3) 井筒中发生火灾时, 必须视情况采取风流短路、反风或停止主要通风机运转等措施, 防止火灾产生的有害气体进入井下其它用风地点。

3.4 灭火注意事项

(1) 采区内直接灭火无效时, 应采取隔绝灭火法封闭火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在进、回风侧尽量靠近火源, 建造防爆墙, 在防爆墙的掩护下建造密闭墙。采取隔绝灭火法封闭火区时, 要指定专人持续监测风流及瓦斯、煤尘、一氧化碳的浓度和温度, 以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的安全。

(2) 当发生巷道坍塌和损坏时, 现场指挥部要及时组织抢险队伍恢复破坏的巷道和通风设施, 以恢复正常通风。

(3) 防止火风压引发的风流逆转, 在灾区人员已撤出的情况下, 应在火源进风侧挂风障, 适当控制火区进风量, 减少火烟生成。同时增加排烟风路, 尽可能迅速将火烟导入矿井总回风巷排走[5,6,7]。

4 结语

由于煤矿生产条件恶劣, 煤矿火灾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和毁灭性, 但火灾是可以防治的,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如果煤矿发生火灾, 在救援过程中, 煤矿火灾事故的复杂性包括有害气体侵害的范围、进程、危害程度等因素均会给井下救援带来困难, 若救援方式不当, 不但会丧失最佳救援时机、延长救灾时间、扩大火灾的影响范围, 还会造成人员和经济的损失乃至抢险救灾人员自身的伤亡。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上述一种或几种救援方法进行抢险救援。文章针对煤矿火灾事故, 简要分析了煤矿井下火灾事故的应急抢险与救援技术, 为煤矿火灾事故的救灾决策提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针对煤矿井下火灾事故, 介绍了一套较具体的应急救援方案, 就如何有效地进行应急抢险与救援工作, 尽快将灾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等进行了分析,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矿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煤矿火灾,应急方案,抢险救援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桂明, 张嘉勇, 巩学敏, 等.煤矿火灾事故评价方法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0 (1) :52-53

[2]董建云.浅析煤矿火灾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山西焦煤科技, 2009 (6) :50-53

[3]韩友峰.电气火灾的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0 (5) :130-131

[4]李长洪.处理内因火灾引起瓦斯爆炸尽快寻找失踪人员方法[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9 (1) :81-83

[5]于峰, 王红胜, 韩海潮.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自燃火灾的防治技术[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8 (1) :10-12

[6]李学来, 胡敬东.煤矿应急救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煤炭工程, 2005 (4) :62-64

上一篇:ERP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借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