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研究

2024-07-21

干燥综合征研究(精选10篇)

干燥综合征研究 第1篇

1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

1.1 遗传因素:

干燥综合征患者有一定的遗传史。家族中有10%~15%的亲属有类似病变。国外有人观察到干燥综合征的第一代亲属中有40%的泪腺分泌功能减少。通过免疫遗传的研究测定, 近年来, 干燥综合征自身抗体的生成与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基因有关。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中的HLA-DR3、HLA-DRw52和HLA-B8频率增高。遗传和性别:HLA与SS有相关性, 如在欧美人中SS患者DR3、DR2的频率高于正常人, SS伴抗SSA和抗SSB抗体者的DQA1/DQB1的频率增高。女性发病率高, 提示该病与性激素升高有关。

1.2 Epstein-Barr (EB) 病毒:

Epstein-Barr (EB) 病毒一种常见的人感染疱疹病毒。有激活B细胞高度增殖的性能, 表现为高球蛋白血症, 可转变成B淋巴细胞肿瘤。在干燥综合征的患者的泪腺、唾液腺、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EB病毒的早期抗原 (EA) 和DNA, 说明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EB病毒处于活跃复制状态, 它不断激活B细胞使其分化增殖, 使疾病缠绵延续。

1.3 免疫异常:

患者唾液腺小叶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主要是DR抗原阳性的CD4+T细胞, B细胞占5%~10%。腺体内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γ干扰素, T细胞在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中占中心地位, 能识别MHC分子-抗原钛复合物, T细胞表面得抗原受体 (TCR) 决定T细胞得特异性[2], B细胞产生类风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 腺体上皮细胞有强HLA-Ⅱ抗原体表现 (而正常情况下无此现象) , 并分泌白细胞介素。这些现象表明腺体内存在活跃的免疫反应, 并参与组织损伤机制。

2 临床表现

2.1 呼吸系统表现:

原发性SS患者中呼吸系统症状常见, 仅有少数临床意义, 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弥漫性肺泡损害、胸膜炎、淋巴细胞间质肺炎和淋巴增生病变。常见的是由于鼻腔黏膜干燥引起的鼻腔结痂和嗅觉减退, 还可继发于支气管树干燥及肺实质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表现[1]。17%患者有干咳, 但不发生反复肺部感染。50%患者的支气管肺泡冲洗液中有过多的炎性细胞, 表明有肺泡炎症存在, 仅有少数患者发生弥漫性间质肺纤维化。肺功能检查常显示功能下降, 但多无临床症状。

2.2 消化系统表现:

①萎缩性胃炎, 胃酸分泌功能低下, 胃酸缺乏。②小肠吸收不良。③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④肝肿大, 血清转氨酶升高, 有黄疸者肝病理活检常呈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改变, 此类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较好。

2.3 神经系统表现:

因不同部位的血管炎而构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损害, 症状包括癫痫、偏瘫、偏盲、脊髓炎、脑神经炎及周围神经炎, 后者累及感觉纤维为主。神经内分泌和交感神经分泌系统在早期炎症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也被逐渐认识,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对环境的不适当的反应, 发生病理性自身免疫, 如SS、SLE[2]。

2.4 皮肤黏膜表现:

皮肤黏膜损害是主要表现多见于皮肤干燥、搔痒, 常见紫癜样皮疹, 结节性红斑。也有荨麻疹样皮疹, 呈多形性、结节红斑。偶有口唇干裂, 口腔溃疡, 鼻腔、阴道黏膜干燥。严重的眼干、口干、鼻腔干及阴道干燥引发诸多症状:眼镜瘙痒及热感, 味觉、嗅觉改变, 复发性非过敏性细菌性鼻窦炎等。SS患者皮肤干燥, 严重伴有瘙痒, 并因搔抓导致外伤。由于反复搔抓刺激, 局部组织肥厚, 色素沉着而出现的苔藓化[3]。

3 中医治疗

阴虚内热证:治以滋阴生津, 清热润燥, 以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温阳生津, 方用一贯煎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脾阳虚损证:治以温阳益气, 佐以生津润燥, 方用附子理中汤合益胃汤加减。邪犯上焦, 燥热内灼:治以清宣上焦, 养阴清热, 桑杏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冬桑叶、银花、连翘、大贝母、豆鼓、杏仁、丹皮、玄参、沙参、生石膏、地骨皮、生甘草。燥根、桃仁、红花、水蛭、姜黄、丹参、牛膝、甘草等。津凅血虚, 肝肾阴虚。治以滋阴降火, 方用大补阴丸或大定风珠芍、天花粉、葛根、石角斗、牛膝、冬虫夏草、西洋参等。气病伤气, 气血两虚。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沙参麦冬汤, 常用药:黄茋、炒白术、党参、炒当归、白芍、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冬虫夏草、山药、丹参、西洋参、甘草等[4]。

4 专科护理

4.1保护眼睛, 防止眼干燥, 避风避光, 带眼防护镜, 必要时使用泪液眼药水缓解症状, 每小时滴入, 甚至15 min就需应用, 用后症状缓解, 说明眼泪替代治疗方法有效。

4.2 口腔护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三餐后要刷牙, 避免用口呼吸, 平时多饮水。

4.3忌烟酒, 禁用抑制唾液腺分泌的抗胆碱能作用药物, 少吃含糖食物, 有龋齿及时修补, 多饮水、漱口, 保持口腔湿润, 可用沙参、甘草等中药泡水代茶, 合并口腔感染可用复方硼砂溶液 (朵贝儿溶液) 。

4.4 低钾患者要多食富含钾的食物, 多食用香蕉等含钾量高的水果。

4.5皮肤保护:避免使用碱性肥皂, 可用清水清洗, 减少对皮肤刺激, 经常更换被褥衣物, 保持皮肤干净干燥, 如遇到皮肤损害及时对皮损区域清创换药, 感染时适时使用抗生素。

4.6心理护理:慢性患者多有情绪低落、焦虑、孤独、依赖、多疑等心理反应, 干燥综合征的患者病程长,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告知患者该病常见并发症, 饮食起居注意事项, 倡导健康生活和学习方式, 减少患者精神负担, 消除悲观心理, 学习自我护理, 以积极态度面对疾病,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了解干燥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特点, 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专科护理, 了解中药治疗方法 , 易发人群的保健及护理。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老年女性,护理

参考文献

[1]毕新岭, 顾军.干燥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1) :12-13.

[2]陶苏将, 顾军.干燥综合征的系统表现[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1) :13-14.

[3]阎明, 宋维, 顾军.干燥综合征的皮肤黏膜表现[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1) :14-15.

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第2篇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辨证论治;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综述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多个器官表现为复杂系统损害[1]。SS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发病高峰期为45~55岁,以女性多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系统受累的表现明显[2]。SS在中医学上无相应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归于“燥证”“燥痹”“顽燥”等范畴。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精华,在SS的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SS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1 从五脏辨治

SS的发病可累及五脏六腑,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从脏腑辨证论治,可以明确SS发病的具体脏腑,进行更加针对性的辨证治疗。

1.1 从肝论治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SS患者多有血虚津亏,津亏血燥表现为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等,通过滋养肝阴,肝血盛则津液充足。顾军花等[3]从肝脏的脏腑功能、解剖位置及经络分布、五行生克制化、肝胆表里关系及女子与肝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SS与肝的关系,并以肝为中心将SS分为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心肝火旺(栀子清肝饮或泻心汤)、肝胆(胃)郁热(左金丸、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归芍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肝气收敛(牡蛎散或金锁固精丸)、肝肾阴虚(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肝虚血瘀(复元活血汤或失笑散)、肝肾精血亏虚(芍药甘草汤或左归丸)、阴虚火旺风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等。周丹萍等[4]认为,从SS流行病学上看,女性占90%以上,而“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肝失疏泄,津液输布失常而发为本病。临床主要证型包括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肝血不足、肝郁脾虚等,治疗多予疏肝理气、养血柔肝、平肝潜阳、育阴生津、益气养阴、化瘀通

络等。

1.2 从脾论治 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气健旺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脾能升清,气血生化有源。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谢幼红[5]认为,SS是由于津液生成与运行输布失常所致,而脾脏在津液的生成与转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S的发病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根本之法,以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当归、柴胡、陈皮、丹参、升麻、甘草为基础方,并归纳为健脾益气生津法、健脾益气通阳法、健脾益气养肺法、健脾益气化瘀法。王晶等[6]从心脾失调、肺脾失调、肝郁脾虚、肾脾两虚、气血津液失调等方面论述了脏腑、气血津液失调对SS的影响,并认为SS的治疗应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调养,阴阳平衡的调和,气机升降的调节,气血津液变化的调整以及调畅情志。冯云霞等[7]则从气阴两伤、血瘀阴枯、燥毒生风3个方面分析了SS与脾的关系,并从脾气虚(益气健脾,滋阴润燥,温阳通脉;燥湿健脾,益气生津)、脾阴虚(补脾益阴,滋胃生津;滋阴润燥,益气生津;益胃养阴,清热生津)2个方面进行

论治。

1.3 从肺论治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居阳位,其气通天,天气下行,才能天地交合,化生万物,肺性清凉,其气主收敛、肃降,以降为顺。戴恩来等[8]认为,“肺为水之上源”,由脾转输而来的津液要依赖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以保证脏腑经络之气的通畅,因此正常的肺功能对于保证津液的正常输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肺论治,益气养阴、宣肺通络为法,以麦冬、沙参、百合、西洋参、黄芪、牡丹皮、天花粉、知母、生地黄、丹参、紫草、蜈蚣为基础方,治疗SS取得良好疗效。金实[9]认为,阴虚络滞、肺失通调为其病机关键,宣肺布津通络为治疗大法,并将药物分为开肺组(紫菀、桔梗、生甘草)、润肺组(南北沙参、天麦冬、乌梅肉)、清肺组(桃仁、牡丹皮、生石膏),组成宣肺布津方,运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1.4 从肾论治 肾主一身阴阳,肾阴和肾阳,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肾为封藏之本,其封藏、固摄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排泄与亡失,同时还可以维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张艳等[10]认为,肾水即肾阴,又称之为元阴、真阴,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在治疗SS方面提出以益肾阴为根本大法,在补肾基础上兼补五脏,并根据病因病理产物的不同随证治之。吴生

元[11]则认为,SS根本原因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津液代谢失常。具有气化功能的肾中精气,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维持其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肾的蒸腾气化功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因此,温补肾阳、气化津液应贯穿于SS治法之中,方以益肾蠲痹丸为基

础方。

2 从三焦辨治

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重要通道,三焦的疏利与气机升降、津液输布密切相关。SS的基本病因与津液的输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三焦辨证的方式,有利于明确上、中、下三焦的病变部位,根据三焦功能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刘维等[12]认为,SS的治疗应重在滋阴护津,并根据三焦病位的不同,所选组方有所倚重,病在上焦注重肺胃,中焦注重脾胃,下焦注重肝肾,同时注意气血的固护,方能取得较好疗效。高龙等[13]则认为,三焦的功能是运行水液、通行诸气、促进体内津液气化。三焦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也影响到肺、脾、肾等相关脏腑对水液调节的作用,治疗上具体可根据上燥治肺、中燥脾胃、下燥肝肾的思路,以达到气血阴阳的调和。李征[14]认为,上焦在肺,治上焦如羽,中焦脾胃,治中焦如衡,下焦肝肾,治下焦如权。同时要注意卫气营血由外向内及脏腑的五行生克观念进行辨治。张晓强等[15]认为,SS的根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津液输布失常。三焦气化功能与人体水液代谢之间联系密切,并根据这个联系确立了化气布津法以治疗SS,可用五苓散为主方通阳化气、利水布津。五苓散证的基本病机就是三焦气化失司,水津失布,结热伤津成燥,运用其化气布津法,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人体水液循行有序,则口眼肌肤

nlc202309090642

润泽。

3 从气血津液辨治

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以气血津液病证为纲对SS进行辨证,可以明确疾病与气、血、津液的关系,确定SS的病变在气、血还是津液,继而判断气血津液的虚实盛衰以指导疾病的治疗。潘利等[16]认为,气与津液关系密切,气旺则津充,气机调畅,则津液的输布排泄正常。SS的发病与气机失调、气虚有关,故SS的治疗应补气、调畅气机,包括宣降肺气、调理脾胃、疏肝养肝、补益肾气、通经络之气几个方面。许超等[17]认为,SS的病理基础是阴津亏虚,阴津亏虚则导致血液生化乏源,故燥证多夹杂血虚的临床表现。血液之所以能流布全身,环周不休,不仅靠气的推动、阳的温煦作用,还必须具有充足的血量。若血虚亏少,虽有气之推动,阳之温煦,也行而缓迟,以致滞而为瘀。瘀毒阻络,津液失布,又加重了燥证的发病[18-19]。秦长林等[20]认为,津液与血液同来源于营气,津液亏竭导致血液枯少,津亏血少而成瘀,瘀血阻滞气机,津液不能随气升发,燥象愈炽,如此循环,故成燥痹。

4 从八纲辨治

八纲辨证可能通过确定该疾病类别,或阴证或阳证,分析病位或表或里,辨明疾病特质,或热证或寒证,或实证或虚证,指导SS的治疗。熊静等[21]认为,燥证的基本病理基础为阳损及阴,阴津亏虚。阴阳互根互用,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阳气虚,阳损及阴,最后导致阴阳互损,精气血及津液代谢的失常,生成燥证。治疗上以地黄汤加补肾药为基础方,以温补肾阳、滋阴生津润燥。路志正[22]将燥痹分为内燥与外燥,外燥是指人体由于调护不当,内燥是由于脏腑经脉气血阴阳失调,外燥又分为凉燥与温燥,区分了SS因外而感,由内而发,寒热之别,表里之间的不同关系。马武开等[23]收集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SS的临床研究文献发现,1316例SS患者中,50.99%为虚证,16.34%为实证,32.67%为虚实夹杂。运用八纲辨证的方法对SS进行辨证分析,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角度着手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从而为疾病提供准确的治疗

大法。

5 从六经辨证

根据SS的病证特点,结合经络、脏腑病理变化,运用六经方法进行辨证,这有利于临床上准确把握病情,精准选方。季光明[24]认为,燥邪致病,首犯阳明,从口鼻入,而SS患者初期常见咽干、口干、口渴等症,提出了以阳明辨证为中心,分析阳明燥热波及少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他五经特点,总结出辄用苦寒、甘寒以清解阳明热毒。陈亚兵

等[25]运用六经辨证,结合SS出现消渴症状的特点,依据厥阴病的提纲中有消渴之说,辨证为厥阴病,选用乌梅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胥晓芳[26]依据SS合并口干、小便不利的情况,辨证其为太阳蓄水证,选用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作用的五苓散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六经辨证对于SS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根据症状的不同,六经辨证的角度侧重亦不同,灵活变化,随证治之能起到良好

疗效。

6 结 语

SS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临证可以根据SS的病情特点,从脏腑、三焦、气血津液、八纲及六经等进行辨证论治。脏腑辨证多集中在对肝、脾、肾、肺四脏的研究,根据脏腑的生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大法,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三焦辨证多依据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特点,选取与之相适应的药物,条畅三焦,通调水道,以达治疗的目的。气血辨证从气血津液关系入手,多认为气血失充是SS的重要原因,通过益气充津,补阴充血以润燥。八纲辨证可以较为全面地对SS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明确的治疗大法。六经辨证具有方证对应的特点,针对出现六经中任意一经病症,都有专方可供治疗。对于辨证论治方法多样的状况,根据SS不同的性质、发生的不同部位,选择与其相应的辨证方法,以获得最为适宜的治疗方法。

7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26-827.

[2]李娅,李小峰,黄慈波,等.中国不同年龄发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征[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3,7(2):129-133.

[3]顾军花,刘姗姗,陈晓云,等.从脏腑辨证角度分析300例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情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5-30.

[4]周丹萍,孙志岭,纪伟.从肝论治干燥综合征[J].吉林中医药,2015,35(3):241-244.

[5]谢幼红.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探讨[J].陕西中医,2010,31(6):710-712.

[6]王晶,刘维.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3):91-92.

[7]冯云霞,刘健.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11-13.

[8]戴恩来,王庆胜.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2):9-10.

[9]韩善夯.金实教授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四川中医,2012,30(12):17-18.

[10]张艳,黄继勇,王新昌.干燥综合征从肾阴虚论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11-512.

[11]罗世伟.吴生元辨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0):821-822.

[12]刘维,丁园园.从三焦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87-88.

[13]高龙,苏晓,姚重华.干燥综合征从三焦论治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221-222.

[14]李征.三焦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71-74.

[15]张晓强.化气布津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1,43(10):137-138.

[16]潘利,杨德才.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15-16.

[17]许超,钱先.滋阴养血活血法辨治干燥综合征探

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44-45.

[18]曾苹,和秀丽,马武开,等.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6(2):73-74.

[19]和秀丽,侯雷,曾苹,等.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拾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38-39.

[20]秦长林.从干燥综合征看“燥必入血”的病变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2):710-712.

[21]熊静,姚美玉,侯丽辉.阴阳双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6):857.

[22]张华东,边永君,路洁,等.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03-1905.

[23]马武开,唐芳,王莹,等.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分类临床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82-485.

[24]季光明.基于六经辨证理论的干燥综合征中医症候学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5]陈亚兵,陈一峰.乌梅丸临床应用举隅[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108.

[26]胥晓芳.五苓散治疗风湿病临床应用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1101-1102.

收稿日期:2016-06-17;修回日期:2016-08-03

干燥综合征研究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初步调查:

从2010年~2014年, 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具有口干、眼干症状的患者进行评估, 然后明确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入组。诊断均符合诊断均符合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所有这些p SS患者至少要进行1次唇腺活检。

1.2 收集资料:

完整患者病史资料, 资料包括:临床症状, 血常规、生化、甲状腺功能五项、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 (RF) 等。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行甲状腺B超检查。最终69例p SS患者入组, 且均为女性, 年龄从20~70岁。对照组:我们选择骨关节炎 (OA) (均不是干燥综合征) 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为了与p SS组性别、年龄匹配, 对照组均为女性。对照组均没有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也没有阳性的RF, ANA或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

1.3 问卷调查:

对所有的p SS患者和对照组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 了解既往甲状腺疾病病史及服用药物情况, 并把服用能够影响甲状腺素活性药物的患者排除出该研究。

1.4 实验室检查:

所有血样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检测:项目包括甲功五项:游离T4, 游离T3和TSH, 抗TPO和ATG抗体;类风湿因子、ANA、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

1.5 随访调查:

在69例p SS患者中, 有64例在平均4年后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和抗体。对照组52例有OA的患者2年后也重新检测1次。对p SS患者和对照组出现甲状腺体征的人进行记录。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包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次调查结果:

初次评估时 (表1) , 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在p SS患者 (14/69, 20.3%;95%CI 13~26) 中比对照组发生率明显增高 (P<10-4) (3/60, 5.0%;95%CI 2-11) 。10例p SS患者有AT, 4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 3例腺瘤) 。在对照组中, 2例有腺瘤。

注:*NS, 无统计学意义

2.2 甲状腺自身抗体情况 (表2) :

p SS患者中有7例抗TPO抗体阳性 (10.1%;95%CI 6~15) , 对照组人群有2例 (3.3%;95%CI 2~11) (P<0.05) 。有3个p SS患者和0个对照组OA患者为AT。2个p SS患者 (2.9%;95%CI 2~16) 抗TG抗体阳性, 对照组的OA患者有1个为阳性 (1.7%;95%CI 2~14) , 但抗TG抗体阳性的这两组中均没有甲状腺疾病发生。上述两个抗体均阳性, 在p SS患者中有10例 (14.5%;95%CI 10~22) , 对照组中有1例 (1.7%;95%CI 1~9) (P<0.05) , 其中, 7个p SS患者和1个对照组的患者有AT。总体而言, 有19例p SS患者有1个或2个自身抗体阳性, 对照组有4人阳性 (P<0.01) 。

注:*NS, 无统计学意义

2.3 随访研究:

69个p SS患者中有5例患者退出随访研究, 剩余64例p SS患者1年后至少进行一次再次评估 (平均随访2.3年) 。有36例患者4年后至少再次复查1次。同时, 对照组中有52例在初步评估后平均2年再次调查。有5例p SS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4例为HT, 1例为GD (随访后4年) 。对照组中1例OA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HT。

2.4 p SS和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在初次评估时, 对p SS患者, 按有无甲状腺疾病情况进行临床和免疫学特征的分析 (表4) 。与没有甲状腺疾病的p SS患者相比, 在伴有甲状腺疾病的p SS患者中, RF和抗Ro/SSA抗体阳性率增大 (P<0.05) 。首次评估时, 在出现的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中, 抗Ro/SSA在p SS并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发生比率增高 (P<0.05) 。

注:*NS, 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PSS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报道已较常见。国内外报道, p SS合并甲状腺功能受累者多见, 国外报道约25%~70%的p SS患者存在有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我们研究表明, 在初次评估和后期随访过程中, p SS并发AT的比率为27.5%, 而唐福林等报道p SS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为36.6%[2]。我们的研究表明p SS患者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 这与Karsh[3]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p SS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这两类疾病可以重叠。可以同时、之前或之后发生。目前认为抗甲状腺抗体在p SS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中发挥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作为器官特异性免疫性疾病, 抗TG和抗TPO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重要诊断指标。我们研究发现p SS患者中有19例 (27.5%) 抗TG和抗TPO阳性,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出现是p SS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致病原因[4]。p SS患者同时出现高阳性率的抗TG和抗TPO的机制尚不清楚。现已报道.HLA-B8和DR3均为p SS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易感基因, 自身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 通过HLAB8或DR3分子活化淋巴细胞, 直接通过细胞免疫诱发甲状腺炎症.或活化的T淋巴细胞经体液免疫途径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甲状腺自身抗体而导致甲状腺疾病。

我们研究还表明RF和抗Ro/SSA抗体阳性的发生率在患有甲状腺疾病人群中较高, 这些患者在后来更容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 所以在出现RF和抗Ro/SSA抗体异常时, 需提前警惕该类疾病发生。因此对于p SS患者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以及甲状腺相关抗体的检查很有必要, 对于抗TG和抗TPO滴度较高的患者,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避免临床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p SS) 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相关的自身抗体情况, 并进行随访研究。方法 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风湿科收治的干燥综合征患者 (n=69) 和对照组 (n=60) 的甲状腺功能、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抗TPO) 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抗TG) 、抗核抗体等。并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15年。结果 在p SS患者中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高, 抗TPO和抗TG阳性率在p SS患者中也增高。在5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p SS患者中, 有5例退出了该研究, 其余49个患者在随访的5年内, 部分患者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最初调查有甲状腺相关自身抗体的大部分患者, 后来发展成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AT) 。结论 p SS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很常见的, 伴有甲状腺自身抗体或类风湿因子和抗RO/SSA阳性的患者更易发生甲状腺疾病。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抗体

参考文献

[1]蒋明, David Y U, 林孝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840.

[2]唐福林, 汪国生, 孙丽蓉, 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8, 2:71-74.

[3]Karsh J, Pavlidis N, Weintraub BD, et al.Thyroiddisease in Sjogren’s syndrome[J].Arthtritis Rheum, 1980, 23 (11) :1326-1329.

干燥综合征研究 第4篇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抗SSA抗体;抗SSB抗体;诊断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较为多样。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多沿用2002年国际分类诊断标准[1](以下简称2002标准)。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推出了新的SS分类标准[2](以下简称2012标准),具体如下:①血清抗SSA/SSB抗体(+),或者RF(+)伴ANA≥1∶320;②角膜染色评分(ocular staining score,OSS)≥3分;③唇腺病理活检示淋巴细胞灶≥1个·(4 mm2)-1。以上3项满足2项或以上,且除外颈及头面部放疗史、HC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结节病、淀粉样变性、移植物抗宿主病、IgG4相关疾病,可诊断为干燥综合征。该标准较2002标准明显简化。但临床上相当部分病例的诊断并不能机械套用各种“标准”,此类患者的及时识别和干预更有赖于资深专家的诊断意见。临床上约20%~35%的SS患者抗SSA/SSB抗体呈阴性[1],但在2002标准及2012标准中,抗SSA/SSB抗体都是诊断SS的要素之一。对于抗SSA/SSB抗体阴性的可疑原发性SS患者,上述二种标准的具体应用价值及其差别如何,目前国内外尚未见专门报道。

1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2002与2012二种标准在诊断抗SSA/SSB阴性的可疑SS时与专家意见的一致性,比较二种分类标准的应用价值。

2 研究资料

本研究共对26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女22例,男4例;年龄18~60岁,平均(48±7.2)岁。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入选标准 ①年龄18~60岁。②明显口干和/或眼干 > 6个月。③经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双扩散和免疫印迹法共3种方法检验,抗SSA/SSB抗体均为阴性。④无头颈面部放疗史、HC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结节病、淀粉样变性、移植物抗宿主病、IgG4相关疾病。⑤既往无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病史。

3.2 检查评估方法 遵照2002和2012标准的要求,对病例进行系统检查和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口、眼部的症状记录、唾液腺功能(同位素扫描法)、 OS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滤纸试验、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谱和唇腺组织病理检查。

3.3 初步评判 完成系统评估后,分别用2002和2012二种分类标准,对患者作出是否符合SS的判断。

3.4 跟踪随访 根据分类标准作出初步判断后,各患者由3位2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风湿病专家商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并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诊。

3.5 专家判断 完成为期3个月的随诊后,由原3名资深风湿病专家,进一步结合随访过程中的病情演变和治疗反应等,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作出是否为SS的判断。

3.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002、2012标准与专家意见的诊断阳性率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2002、2012标准与专家意见的诊断结论一致性的比较采用Kappa检验。并在以专家意见作为确定患者是否患有SS的“金标准”的情况下,分别计算2002、2012二种标准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设定检验水准α=0.05,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研究结果

4.1 2012标准与2002标准的比较 26例患者根据2012标准和2002标准的诊断分布见表1。其中满足2012标准的患者比例为61.54%(16/26),满足2002标准的患者比例为42.37%(11/2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783,P = 0.182 > 0.05)。

2012标准与2002标准的诊断结论的一致性欠佳(Kappa = 0.33,P = 0.07)。

表1 根据2012标准和2002标准的诊断分布比较 例

满足2002标准不满足2002标准

满足2012标准97

不满足2012标准28

4.2 2002标准与专家意见的比较 26例患者根据2002标准和专家意见的诊断分布见表2。其中满足2002标准的患者比例42.34%(11/26),根据专家意见判断为SS的患者占53.85%(14/2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43,P = 0.512 > 0.05)。2002标准与专家意见的诊断结论的一致性欠佳

nlc202309031028

(Kappa = 0.324,P = 0.101)。

表2 根据2002标准和专家意见的诊断分布的比较 例

专家判断为SS专家判断为非SS

满足2002标准83

不满足2002标准69

4.3 2012标准与专家意见的比较 26例患者根据2012标准和专家意见的诊断分布见表3。其中满足2012标准的患者占61.54%(16/26),根据专家意见判断为SS的患者占53.83%(14/26),两组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74,P = 0.691 > 0.05)。2012标准与专家意见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 = 0.536,P = 0.008)。

表3 根据2012标准和专家意见的诊断分布比较 例

专家判断为SS专家判断为非SS

满足2012标准124

不满足2012标准28

4.4 16例符合2012标准的病例满足各诊断条件情况 有12例患者唇腺病理活检阳性。16例中有4例(3,8,10及13)被专家判断为非SS(详见讨论),见表4。

表4 16例符合2012标准的病例满足各诊断条件情况

病例

编号抗SSA/SSB抗体RF阳性伴

ANA≥1:320OSS评分唇腺活检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4.5 以专家意见作为标准参照时二种标准的应用价值 如果以专家意见作为确定患者是否患有SS的金标准,那么2002标准的敏感性为57.14%(8/14),特异性为72.73%(8/11);2012标准的敏感性为85.71%(12/14),特异性为75.00%(12/16)。

5 讨 论

SS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1965至2000年,国际上先后出现了10多种分类或诊断标准[3-12],但其应用价值均不尽人意。2002年国际SS分类诊断标准[1]首次引入了抗SSA/SSB抗体阳性作为诊断标准的要素之一,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能力,并为近年所常用。但该标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某些指标主观性较强、部分生理测量指标缺乏特异性、多种等价检查诊断效能不一致等。为克服上述不足,2012年ACR推出了新的SS诊断标准[2],该标准仍将抗SSA/SSB抗体作为诊断SS的要素之一。对于抗SSA/SSB抗体阴性的可疑SS患者,临床医师难以机械套用上述标准进行诊断,此时资深风湿病专家的经验和意见对识别、诊断、干预具有特殊意义。对于临床经验相对缺乏的广大中、低年资的风湿病医师而言,一个能够较好契合资深专家意见的分类诊断标准,无疑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对26例抗SSA/SSB抗体阴性的可疑SS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随访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鉴别抗SSA/SSB抗体阴性的可疑SS患者时,2002标准与2012标准的诊断结果一致性欠佳;较之2002标准,2012标准与专家意见具有更好的一致性(Kappa 0.53 vs 0.32)。当假设以专家意见作为“金标准”时,2012标准的敏感性高于2002标准(85.71% vs 57.14%),且2012标准与2002标准具有相近的特异性(75.00% vs 72.73%)。结果提示,在鉴别抗SSA/SSB抗体阴性的可疑SS患者时,根据2012标准所得诊断比2002标准更接近于资深专家的诊断意见,更值得风湿病医师借鉴。

在本研究中,3位研究专家在患者随访3个月后才给出诊断意见,研究者不但可以分析基线期的各项临床资料,而且可以结合随访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演变、治疗反应等,有利于形成更为严谨的专家意见。例如,病例3和病例13在初诊时有多关节疼痛,随访过程中症状加重,并出现关节肿胀,经手部增强MR检查提示多个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存在滑膜增生,故此2例患者均被专家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继发SS;病例8在随访过程中多次出现尿蛋白、尿红细胞阳性,完善狼疮带试验及肾脏穿刺活检,均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病例10虽存在口干、眼干等表现及RF、ANA阳性,但该例患者为69岁女性,且无其他临床线索及病理依据,考虑上述临床及实验室表现为高龄所致,暂继续随访,未按SS积极治疗。

本研究病例的纳入标准较为严格,所有病例必须经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双扩散和免疫印迹3种方法检验,抗SSA/SSB抗体均(下转第28页)

(上接第12页)为阴性,且同时排除了患有其他可能导致干燥症状的疾病者,以及由其他结缔组织病继发SS的患者,加之研究为期尚短(研究自2012标准发布后才开展),故研究病例数量偏少。我们期待长期、多中心合作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深入的数据。

6 参考文献

[1]Vitali C,Bombardieri S,Jonsson R,et al.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Sj?gren’s syndrome: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European criteria proposed by the 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Group[J].Ann Rheum Dis,2002,61(6):554-558.

nlc202309031028

[2]Shiboski SC,Shiboski CH,Criswell L,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sj?gren’s Syndrome:A Data-Driven,Expert Consensus Approach in the Sj?gren’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Clinical Alliance Cohor[J].Arthritis Care & Research,2012,64(4): 475-487.

[3]Bloch KJ,Buchanan WW,Wohl MJ,et al.Sj?gren’s syndrome.a clinical,pathological,and serological study of sixty-two cases.1965[J].Medicine (Baltimore),1992,71(6):386-401.

[4]Shearn MA.Sj?gren’s syndrome.Vol 2:major problems in internal medicine[J].Philadelphia: WB Saunders,1971.

[5]Daniels TE,Silverman S Jr,Michalski JP,et al.The oral component of Sj?gren’s syndrome[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75,39(6):875-885.

[6]Ohfuji T. Review on research reports: annual report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Sj?gren’s Disease Research Committee[J].Japanese Ministry of Health, Japan,1977:3-6.

[7]Homma M,Tojo T,Akizuki M,et al.Criteria for Sj?gren’s syndrome in Japan[J].Scand J Rheumatol Suppl,1986,61: 26-27.

[8]Manthorpe R,Frost-Larsen K,Isager H,et al.Sj?gren’s syndrome.A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immunological features[J].Allergy,1981,36(3):139-153.

[9]Skopouli FN,Drosos AA,Papaioannou T,et al.Preliminary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j?gren’s syndrome[J].Scand J Rheumatol Suppl,1986,61:22-25.

[10]Fox RI,Robinson CA,Curd JG,et al.Sj?gren’s syndrome:proposed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J].Arthritis Rheum,1986,29:577-585.

[11]Vitali C,Bombardieri S,Moutsopoulos HM,et al.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j?gren’s syndrome[J].Arthritis Rheum,1993,36:340-347.

[12]Fujibayashi T.Revi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j?gren’s syndrome[J].Rheumatology (Oxford),2000,24:

421-428.

干燥综合征护理进展 第5篇

1 心理健康护理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病, 临床无法完全治愈, 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 因此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改善其忧虑情绪, 消除悲观心理, 减轻精神负担,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护士通过细致的观察能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反应, 及时予以心理疏导。由于本病病程长, 易反复发作, 因此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向患者倡导健康的生活和学习, 自我护理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

2 口干、眼干的护理

这是此类病人的典型症状, 常表现为眼睛异物感、烧灼感, 并有反复的口腔溃疡。护理措施: (1) 解释病人舒适改变的原因; (2) 嘱病人常用液体湿润口腔, 多吃些促进唾液分泌的食物; (3) 保持口腔清洁勤漱口; (4) 坚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 以保持其湿润; (5) 停止吸烟及饮酒, 避免引起口干的药物如阿托品等。

3 皮肤护理

对汗腺受累引起的皮肤干燥、脱屑和骚痒等, 应勤换内衣裤、被褥,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少用和不用碱性肥皂, 选用中性肥皂。有皮损者应根据情况予以清创换药, 如有感染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要经常保持皮肤湿润, 以防干燥, 必要时洗浴后涂一些油脂的护肤膏。

4 呼吸道护理

由于鼻、气管黏膜干燥, 易合并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温度187207C, 湿度50-60%, 使用室内空气加湿器。让患者坚持大量饮水, 鼻黏膜干燥者可用生理盐水漓鼻, 呼吸道黏膜干燥者可予超声雾化吸入。尽量少到公共场所, 避免感冒及肺部感染加重。用空调时室内放加湿器, 增加空气湿度, 并定期开窗通风, 注意空气消毒, 以缓解呼吸道、口腔黏膜干燥所致干咳等症状, 并可预防感染。对痰黏稠难以咳出的病人可做雾化吸人, 必要时可加入抗生素和糜蛋白酶, 以控制感染和促进排痰。

5 唇腺活检术前术后的护理

干燥综合症病人有时需行唇腺活检一明确诊断。术前准备时应与患者充分沟通, 评估、掌握患者身体状况、情绪状态, 指导患者放松身体, 保证夜间充足的睡眠。术前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行唇腺活检术前30min用牙签清除牙缝中的食物碎屑, 用温盐水充分漱洗口腔。患者术后创面均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 可行常规用冰袋局部冷敷、利多卡因稀释液漱口、口服抗生素。口腔护理术后做好口腔护理, 常规用口泰或呋喃西林漱口液漱口, 餐后一定要将食物残渣清除干净, 三餐前后及睡前保持口腔清洁。嘱病人切忌用手指触摸伤口, 还应注意不要常用舌头舔伤口或用力吸吮伤口, 防止伤口损伤引起感染。

术后2h可以进流质饮食, 不可喝热开水或进食过烫、过硬的食物。热食会引起血管扩张而易致出血;过硬的食物对伤口是一种机械性刺激, 可引起出血和加重损伤, 故应避免。术后数日不要吸烟, 因为香烟的烟雾对伤口也会产生有害刺激作用, 影响凝血过程, 亦不可饮酒或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以免加重疼痛或出血。

6 肾小管酸中毒的护理

此类病人出现低钾, 应注意观察有无肢体乏力、厌食、恶心、心悸、气短及有无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增多等症状。准确记录出入量及日夜尿量。另外酸中毒时, 骨骼的溶解增加, 骨骼矿化障碍, 常合并骨软化症, 需观察病人有无全身骨痛不适症状, 监测尿钙, 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

7 饮食护理

根据干燥综合征的特点及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多饮水, 多进肉类、蔬菜与水果, 以增加蛋白质, 维生素和钾的摄人。适当活动, 以增强体质, 少量多餐, 忌辛辣、烟酒刺激性强的饮食。应用抗酸剂, 黏膜保护剂如多喝牛奶, 豆浆以保护胃黏膜预防溃疡病的发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口干可含话梅生津解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加重病情, 禁止吸烟、喝酒[2]。

8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需用药物维持防止疾病的复发, 不得随意停用、更改药物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出院前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学会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定期门诊复诊。

参考文献

[1]焦月新, 王增英.干燥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1) :104.

干燥综合征的护理经验介绍 第6篇

1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病程较长, 病人往往情绪低落, 因此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 对病人介绍疾病知识、用药目的等, 并鼓励家属关心、体贴病人, 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本组12例女性病人, 由于病程长, 怕拖累家庭及子女, 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我们与她们的儿女一起, 通过暗示和心理疏导, 以及与周围人交流等方式, 消除病人精神上的负担, 终于以积极态度配合治疗和护理。

2 口腔护理

口干病人应禁烟酒, 避免使用抑制唾液腺分泌的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 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注意口腔卫生, 做好口腔护理, 餐后一定要用牙签将食物残渣清除, 并勤漱口, 减少龋齿和口腔继发感染。定期牙科检查, 以早期发现龋齿先兆症状, 及时做牙齿修补或镶牙, 防止或延缓龋齿的发生和加重。本组13例龋齿病人经修补后未见加重现象;12例发生口腔溃疡的病人, 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局部, 再用5%甲硝唑涂擦;对9例口腔真菌感染者, 予3%碳酸氢钠液饭前、饭后漱口, 黏膜局部用制霉菌素研成粉末加入甘油中搅成糊状涂敷1周后愈合。

3 饮食护理

干燥综合征病人的特点是阴津亏虚为本, 燥热火气为标。病人要以少食多餐为宜, 并可经常用西洋参、白沙参、白菊花、金银花等代茶饮。饮食应偏于甘凉滋润, 多吃滋阴清热的丝瓜、芹菜、红梗菜、黄花菜、芹菜等清凉食物和西瓜、甜橙、鲜梨等水果。忌食辛辣、香燥、温热之品。但由于病人病程长, 在正确对待饮食宜忌的同时, 亦不可忌口太严, 如忌口太严, 长年累月, 反而影响营养的吸收, 于病情不利。

4 眼睛护理

眼睛干燥最为常见, 本组29例病人有此症状, 同时还伴有眼睛异物感、烧灼感, 或眼前幕状遮蔽感觉。针对这些症状, 让病人避免强光刺激, 外出戴遮阳镜, 用遮阳伞。夜间戴潜水镜, 防止泪腺蒸发, 睡前涂眼膏, 保护角膜。坚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 以保持其湿润, 必要时滴入眼药水或人工泪液 (5%甲基纤维素) , 但不得使用可的松眼膏, 防止角膜溃疡穿孔。在病人闲余时, 嘱其尽量减少看书、看报, 注意眼睛的休息。

5 呼吸道护理

由于鼻、气管黏膜干燥, 易合并呼吸道感染。本组12例继发肺部感染者入院时咳嗽、咳痰, CT显示双肺间质性浸润改变。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 温度保持在18~21℃, 可以缓解呼吸道黏膜干燥所致干咳等症状, 并可预防感染。对痰黏稠难以咳出的病人可做雾化吸入, 必要时可加入抗生素和糜蛋白酶, 并予拍背, 每日3次, 每次5分钟, 以控制感染和促进排痰。

6 皮肤护理

本组25例出现皮肤干燥。我们嘱其少用或不用碱性肥皂, 选用中性肥皂;衣服以棉布为主, 宽松柔软, 勤换衣裤、被褥;沐浴后涂一些油脂的护肤膏, 保护皮肤湿润, 以防干裂。

7 用药护理

有些症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如服用免疫抑制药, 需要观察是否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服用糖皮质激素时注意病人的血压是否升高, 有无血尿、腹痛、腹胀及细菌、霉菌感染;由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 有骨质疏松现象, 因此要避免病人跌倒出现骨折, 在日常生活饮食中, 也可多进食含钙多的食物;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应注意胃黏膜的保护。

8 健康教育

干燥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7篇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8年03月至2012年06月收治干燥综合征36例, 男5例, 女31例, 年龄45~62岁。其中口干29例, 眼干22例, 龋齿18例, 关节痛12例, 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符合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 (分类) 标准 (2002年) 修订的诊断具体条[3]。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干燥综合征病程较长, 病情缠绵难愈, 对疾病知识知之甚少, 患者大多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士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应加强心理疏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相关疾病知识, 讲解情绪与疾病转归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多安慰、关心患者, 鼓励其说出自身的感受, 同情、尊重患者, 给予精神支持, 改善忧虑情绪, 消除悲观心理和精神负担, 介绍成功病例,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告知患者只要以良好的心态正确配合治疗, 就会取得良好的预后, 不会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

2.2 饮食护理

干燥综合征患者饮食宜清淡、多汁、多维生素, 忌辛辣刺激、煎炸的食物, 忌烟酒。在每日进餐开始时或进餐中应选择适量流食或半流食, 以增加进食的舒适感。禁食刺激性食物, 以免加重口腔不适感。适量选择食用一些酸味小吃食品, 反射性增加唾液分泌。饮食尽量避免选择干性食品, 如动物肝脏、饼干等, 以免发生吞咽困难。避免进食过快过急, 细嚼慢咽, 进食时不要说话, 以免食物进入气管发生窒息。平时多饮水, 以预防口腔感染与尿路感染的发生, 每天的补水量应达到2000~2400 ml。多吃瓜果蔬菜, 保证大便通畅。

2.3 对症护理

2.3.1 眼睛干燥的护理

眼睛干燥是干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常常出现眼睛异物及烧灼感, 或眼前幕状遮蔽感觉。嘱患者避免强光刺激, 外出戴遮阳镜、遮阳伞。坚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以保持其湿润, 必要时给患者滴入眼药水或人工泪液, 睡前涂眼膏, 保护角膜, 减少看书、看报、看电视等活动, 防止视疲劳。眼部一旦发生感染, 及时抗感染并对症治疗。

2.3.2 口腔干燥的护理

由于口腔唾液分泌减少, 细菌生长, 会导致口干、重度龋齿。因此, 对有口干的患者嘱其经常用液体湿润口腔, 平时多食促进唾液分泌的食物, 如话梅、山渣等酸性食物。每日早晚用软毛牙刷刷牙、漱口, 注意动作轻柔, 不用牙签剔牙, 勿食用带刺食物, 以免刺伤口腔黏膜。部分重症干燥综合征患者要做好口腔护理, 注意预防口腔霉菌感染的出现。

2.3.3 皮肤干燥的护理

患者皮肤干燥及发热是由于皮脂腺分泌减少, 散热机制受影响所致。所以, 护士应嘱患者尽可能不要在炎热的地方停留, 防止高热中署, 内衣裤质地以纯棉为佳, 并经常更换, 洗浴后涂一些油脂的护肤膏, 保持皮肤湿润以防干裂。

2.3.4 用药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患者的治疗多选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电解质紊乱、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肝功能损害、口腔溃疡、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应根据患者用药情况, 监测血压、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 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并做好相应的护理[4]。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足量服药, 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

3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对预防复发和并发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需要反复强调相关的保健知识, 告知患者注意口腔卫生, 防止口腔细菌增殖, 养成饭后漱口或刷牙的习惯, 选用软毛牙刷为宜, 应用氟化物牙膏提高牙齿抗龋能力[5]。经常检查牙齿, 出现龋齿及时修补。忌烟、酒, 减少物理因素刺激。介绍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特别强调按医嘱用药, 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 劳逸结合, 避免劳累, 指导患者按时复查, 不适随诊。

4结论

总而言之,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通过对干燥综合征患者全面的护理, 详细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治疗, 严格按医嘱用药,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复诊, 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一般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刘宝丽, 孙爱芹, 刘丽.干燥综合征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4) :280.

[2]唐玉.干燥综合征护理进展.医学信息, 2010, 23 (12) :4600-4601.

[3]蒋明主编.中华风湿病学.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851.

[4]路霞, 邢润莲, 张士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的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3A) :431-432.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总结 第8篇

1 干燥综合征的病根在肾, 标在肺胃

中医学无此病名, 老师根据其发病及临床特征, 将之归属祖国医学“虚劳”、“燥痹”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次提出了“燥胜则干”的论点, 认为其病机以伤津液为特征。《景岳全书·虚损篇》指出:“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 虚邪之至, 害必归阴。”基于上述理论, 老师认为, 燥痹的根本病因是肾精虚损。肾主水液, 主一身之津液和一身之阴, 肾为先天之本, 肾气壮实则先天充足, 肾气虚衰则全身津液也衰, 而肾阴又是人体阴液的泉源, 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濡养滋润作用, 肾精充而肺阴、胃阴满, 肾精虚则肺胃津亏。肺胃津枯, 导致肝血枯燥, 从而致多脏衰, 津枯血燥, 经脉气血痹阻。津液耗伤, 其象在表, 实为五脏之虚损, 肺失宣发则水气不能肃降而少涕, 脾失升降而少涎, 心阴不足而少汗, 肝血暗耗而少泪, 肾水亏损而少唾, 胃肠津液干涸, 三焦气化失司, 经脉痹阻, 关节肌肉疼痛。

2 治疗思想

《景岳全书·虚损篇》中指出:“病之虚损, 变态不同……此惟阴阳偏困所以致然。凡治此者, 但当培其不足, 不可伐其有余。”老师认为, 干燥综合征总的治疗原则应以滋肾柔肝、益气养血、熄风润燥为主。以黄芪生脉二陈汤、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 辨证施治, 随证加减。感受外邪 (燥热之邪) 致病者, 多属表属实, 起病急, 病程短。而先天禀赋不足, 年老体弱, 失治误治, 久病及里者, 耗伤肺、肾、肝、脾、胃之阴液, 致阴虚津亏者, 属里属虚, 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里虚证再复感外邪者, 多属虚中夹实之证。临床当详辨主次, 分别论治。以虚为主要表现的, 具体分为阴虚内燥证、气阴两虚证、血虚生燥证。虚实夹杂包括气滞血瘀证及痰浊内结证。实证则多为燥邪犯肺证。

3 辨证分型治疗

3.1 阴虚内燥证

主症:口干咽燥, 目涩而干, 咽部胀梗, 头昏且痛, 耳鸣耳聋, 形弱体倦, 五心烦热, 颧红盗汗, 腰膝关节疼痛, 男子遗精, 女子月经不调, 舌红少苔或光剥质干, 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燥, 补肝益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5g, 沙参12g, 麦冬12g、枸杞子12g、川楝子10g、当归15g、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12g、泽泻10g、茯苓12g、淮山药15g。

3.2 气阴两虚证

主症:口唇干燥, 声音嘶哑, 双目干痒, 视物模糊, 鼻干不适, 面色无华, 少气乏力, 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 舌淡红苔少质干, 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黄芪生脉饮合二至丸加减。生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杭白芍15g、玄参10g、葛根30g、甘草10g。

3.3 血虚生燥证

主症:头晕目涩, 面色无华, 唇淡舌干, 皮肤干燥, 经血稀少, 心烦不寐, 脉细数。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二至丸合四物汤加减。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熟地黄15g、当归10g、白芍20g、川芎10g、枸杞子15g、百合20g、阿胶15g、莲子15g、炒枣仁10g、甘草5g。

3.4 气滞血瘀证

主症:口干舌燥, 双目异物感, 胁肋胀满, 刺痛阵发, 面色晦暗, 皮肤可见紫红色斑丘疹, 按之不褪色, 关节疼痛麻木, 腹部不适或可触及症积包块, 腹满而胀, 时而作痛。痛有定处, 舌淡红有瘀点、瘀斑, 脉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 润燥通络。

方法:血腑逐瘀汤合生脉饮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太子参30g、天冬15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芩10g、瓜萎仁12g、赤芍药15g、桃仁10g、升麻10g、元胡15g、威灵仙20g。

3.5 痰浊内结证

主症:口、眼微干不适, 颈部自觉胀满, 颈或颌下可见串珠状瘰疬, 推之难移, 常伴咳嗽, 胸闷, 舌淡苔白腻, 脉弦滑。

治法:化痰软竖, 养阴润燥。

方药:二陈汤合生脉饮加减。陈皮12g、半夏12g、茯苓20g、当归12g、川芎10g、连翘12g、独活12g、青皮10g、浙贝母10g、沙参12g、麦冬12g、甘草6g,

3.6 燥邪犯肺证

主症:口鼻干燥, 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 不易咯出。常伴有胸痛、发热头痛, 周身不爽等, 舌红苔薄黄而干或舌干苔薄白, 脉细数或浮数。

治法:清燥润肺止咳。

方药:清燥救肺汤合一贯煎加减。桑叶10g、石膏20g、甘草10g、人参须10g、火麻仁15g、阿胶10g、麦冬20g、杏仁10g、枇杷叶10g、茯苓20g、南沙参、北沙参各10g。

4 体会

总之, 干燥综合征的病情多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可致多脏器受损。其临床辨证, 首当辨其虚实。治疗上, 滋补肾阴当属改善病理的首要药物, 通过滋补肾阴改善体内阴阳失衡之关键, 增加体内物质之基础——津液的来源, 以此改善口鼻眼腺体的分泌,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所谓“顾正似是而非需养胃存津, 化邪但需润肺化燥”。

摘要: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痹”、“虚劳”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肾精亏虚, 津枯血燥, 筋脉关节失养;病根在肾, 标在肺胃。治疗原则应以滋肾柔肝、益气养血、熄风润燥为主。

秋燥:关注干燥综合征 第9篇

秋燥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眼睛出现干涩、灼热、发痒、怕光甚至红眼,或眨眼时疼痛似有异物;等等。秋燥还使皮肤变得干涩缺少光泽;肠道干涩,引发便秘。如果上述“四干”(眼干、口干、皮肤干和便干)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意味着体内有可能隐匿着某种病变,如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和秋燥虽然都有口舌、眼与皮肤干燥等表现,然而性质却是完全不同的,要认真加以鉴别。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害外分泌腺,包括泪腺、唾液腺、汗腺、皮脂腺等,引起眼干口燥,唾液及泪液分泌减少,诱发各种口腔疾病及眼科疾病,严重的会出现猖獗龋齿(多个蛀牙)、角膜溃疡甚至穿孔失明,皮肤瘙痒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女性患者还会出现特有的阴道液体分泌减少,自觉干涩,影响性生活。干燥综合征还会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腺体外的器官如呼吸道、消化道、肾脏、肌肉、关节、血管等均有可能累及,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如肺纤维化、慢性萎缩性胃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肺动脉高压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危及生命。干燥综合征可单独存在,也可伴发于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前者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后者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发病原因还不清楚,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秋燥也会引起眼干、口干、皮肤干等症状,患者很容易认为是秋燥上身。秋燥主要表现为皮肤干、口眼干燥,没有内脏器官的损害,可根据这些差别,区分是秋燥还是干燥综合征。但该病症状复杂,还需与结膜炎、角膜炎、糖尿病等鉴别,自己很难判断,应该去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除了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外,还必须做泪腺、唾液腺分泌功能检查,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SSA及抗SSB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等。必要时到口腔科做唇黏膜活检,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秋燥和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也有根本的不同。一般秋燥只要注意多喝水,饮食上多吃滋润的食物,必要时服用些中药调理,就可缓解;而且随着天气逐渐寒冷,秋燥的症状也会自然缓解。干燥综合征则需要及时到医院,请医生给予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因泪液分泌少,平时应戴防护镜,避光避风,保持室内湿润,眼干者可用人工泪液以减轻症状,并预防角膜损伤;因唾液分泌少,保护牙齿很重要,饭后要及时漱口或嚼口香糖;女性患者在性生活前使用阴道润滑剂。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是必须的,长期使用的口服药有羟基氯喹、白芍总苷等,少数症状重者还需服用糖皮质激素甚至细胞毒药物。

秋冬季节,空气开始变得干燥,早晚温差大,天气逐渐变冷,都容易使皮肤毛孔收缩,皮肤表面的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从而使得皮肤表面很容易丢失水分。受到秋燥困扰的人群,特别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如何在秋季补充水分保持湿润?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论治近况 第10篇

1 从脏腑论治

干燥综合征迁延日久可致多脏受损,导致诸脏腑气血阴津亏虚,使病情加重,而脏腑本身病变使气血津液亏损或运行输布失常亦可形成燥症,两者往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本病对脏腑的损害与肺、脾(胃)、肝、肾有关,故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是治疗燥症的一大治则。

1.1 从肺论治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开窍于鼻、主喉,在液为涕,外合皮毛,内与大肠相表里。《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说明既成之津经肺之宣肃, 外敷皮毛、头面官窍, 发挥其濡养肌肤、润泽皮毛、滑利官窍作用;内则下达布散水精以滋润、濡养脏腑组织。

金实等[2]强调干燥综合征的病位在肺胃肝肾,关键在肺。阴液亏耗,肺气不得宣畅,气滞血结,津液通行之络道滞涩,是出现“燥象”的重要机制,并提出肺不布津,脉络滞涩是病理关键。用宣肺布津法之宣肺布津颗粒治疗SS,着眼于润肺、开肺、清肺,疗效显著。戴恩来等[3]认为“ 肺为水之上源”,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要靠肺气的宣发肃降, 脏腑经络之气才能保持通畅,提出干燥综合征当从肺论治。崔晓光等[4] 亦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在肺阴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故在治疗上采用润肺化痰通络法取得较好疗效。

1.2 从脾论治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津液的运行、代谢与脾的功能尤为密切。脾虚失运,津液无气之推动,上承受限,口为脾之窍,涎为脾之液,故口干舌燥,而泪液也系津液之化,赖气之升提布散,才能到达其所,故脾气虚津少不能濡目则眼干。

潘新[5]认为“干燥病”以津血亏少,津液代谢失调为基本病机,病变脏腑虽定位肺、脾、肝、肾与三焦,但尤以与脾土关系密切。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重视健脾,临床上效验颇多。张占铸[6]也认为治疗该病重在健脾, 因脾主运化, 为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脾失健运, 会影响津液气血的生成, 所以因重在健脾, 此外配以滋阴润燥, 养血柔肝之法, 疗效甚佳。叶丽红等[7]亦认为脾与干燥综合征所表现出的一些症状如口眼干燥,关节肿痛,肌肉萎缩,皮肤干燥,以及呼吸系统受累均密切相关,故在治疗SS时注意从脾论治。

1.3 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在人体中,五脏皆有气,各司其职,但肝气之疏泄,调节控制着人体的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调达,气血平和,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肝开窍与目,肝阴不足,目失之濡润故眼睛干涩,泪少甚至无泪。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津血互生互化,肝肾功能异常则精血互化失职,精血不足,津液枯竭,则燥象由生。

王莒生[8]重视肝脏功能失调与干燥综合征的关系,主张从肝论治,常用清泻肝火、疏肝解郁、养血柔肝、滋补肝肾等法治之,临床上收效显著。顾军花等[9]认为依据中医脏腑辨证可将大部分干燥综合征患者以肝为中心进行分型论治,分为肝郁气滞,心肝火旺,肝肾阴虚,肝肾精血两亏等证型,治疗上从疏调肝气, 补养肝血, 柔肝养阴出发, 往往效验颇多, 起效也较一般养阴法更快。

1.4 从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真阴乃生命之源, 各脏腑之阴均赖于肾阴的滋生濡养,肾阳的蒸腾气化,若肾阴亏损,则诸脏腑之阴无充养之源,无以滋养濡润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故而出现一派阴虚内燥之象。正如《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气盛则津液足,肾气衰则津液衰。

沈丕安[10]强调本病是由于素体不足,肾阴亏损,阴虚火旺,热伤阴津,阴血亏耗,精液不足而成, 故拟芦根润燥汤方(生地、生石膏、芦根、金雀根)奏养阴生津之效,临床上又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的疗效。申康[11]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肾阴亏虚、津液不足。用以滋阴补肾、育液生津之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效果显著。

1.5 从肺脾肾三脏论治

肺脾肾三脏是水液代谢,津液生成、输布的主要脏器,津液的宣发、蒸腾、运行、布散均依赖诸脏功能协调。《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五脏化液,肺为涕,脾为涎, 肾为唾。”由此, 综观津液的生成代谢, 尤以肺、脾、肾三脏为首要。此三脏功能失常,燥证由此而生或加重。

钟琴等[12]认为干燥综合征是因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 正虚感邪、阴虚精亏、瘀血阻络和燥盛成毒引起津液损伤或输布障碍, 造成机体津液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病机特点是阴虚内热、血瘀津滞和燥毒内盛, 三者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在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中, 从调理肺脾肝肾四脏入手治本, 配合祛瘀润燥、清热解毒、标本同治,取得明显疗效。赵习德[13]亦主张治疗干燥综合征在养阴润燥的基础上, 同时需配合健脾、补肾、疏肝等法,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从气瘀论治

2.1 从气论治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器的综合作用,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故气的生成会受到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的影响,肺脾肾的功能失调可致气的失常,即气虚和气机失调。根据气津理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故气虚生津乏源,不能行津,无力固津则燥病易生,可见气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关系密切,遂与燥证的形成颇有关联。李东垣曰:“气少作燥,甚则口中无涎。泪亦津液,赖气之升提敷布,使能达其所,溢其窍。今气虚津不供奉,则泪液少也,口眼干燥之症作矣。”反之,气足则津充,气运则津流,方可滋润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肌肤孔窍。

潘利[14]认为SS的发病与气虚、气机失调有关,辨治干燥综合征,不可忽视调气,且应贯穿于治疗过程始终,包括宣降肺气、调理脾胃、疏肝养肝、补益肾气、调畅经络之气。亓鲁光[15]也认为治疗本病若仅以滋阴润燥难以获效,只有通过适当的运用益气之法,兼以养阴生津,临证喜用生脉散( 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缓图之而获满意疗效。杨存科等[16]运用芪参葛术汤治疗SS,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健脾, 气旺则津生, 有助于弥补口、眼津液分泌之不足,其次配合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之品,临床上观察40例疗效中, 显效16 例, 有效20 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达90%。

2.2 从瘀论治

《医学入门》阐述了瘀血致燥的病机:“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润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津血同源,互生互化,津之浊者注于脉则为血,津亏则血虚,血瘀则津枯血瘀,脏腑失之滋养,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失其濡润故燥象丛生。正如《血证论》中说:“瘀血在里则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渴,瘀去则不渴也。”

董振华[17]认为瘀血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和继发性致病因素,在SS 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相当一部分SS患者不仅可表现瘀血征象,而且实验室检查也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故应重视活血化瘀法对本病的治疗。马健等[18]也认为SS病程较长,病久则邪气入络,即“久病入络或气分失治,则延及于血”,故在治疗SS时注重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从阴阳论治

干燥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为阴虚,但据阴阳互根理论,阴虚日久会损及于阳,致气虚阳衰,阳气衰不能升提、蒸腾, 敷布津液,故治疗SS时应阴阳双补,如张景岳曰:“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

阎小萍[19]提出在治疗上应阴阳同补,在投以甘寒、清润药物的同时辅以性味温润之补益脾阳、肾阳的药物,使先天、后天之阳气缓缓以生,以推动阴精濡养五脏,滋养五窍,使燥去津存。彭剑虹[20]认为阴虚阳亢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阴虚阳亢,其病理基础是阴阳偏衰,即人体阴精亏虚,阴精阳气之间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形成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在治疗上常用龟版、鳖甲、熟地、白芍等滋养肝肾之阴,龙骨、牡蛎、石决明等潜阳,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加减益气健脾、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之药,收到较好的效果。熊静等[21] 亦主张阴阳失调致燥说,治疗上注重通过阴阳双补来调节人体平衡机制的原则。常以地黄汤(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加补肾药(杜仲、续断、菟丝子、锁阳等)为基础方,以达温补肾阳,滋阴生津润燥之效,临床上效果显著。

4 从三焦论治

三焦为水液代谢贯穿始终的通道, 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气机之升降、津液的输布与三焦的疏利通调密切相关。若三焦壅阻,气机升降失常,津液上不能承、中不能布、下不能注亦能形成燥证,故若三焦“决渎”之职失常可由此生本病。

于洪等 [22]在临床上遵从少阳三焦为论治的理论依据, 紧扣少阳三焦气血津液枢机不利、气化温煦功能失调的病机, 以和解少阳, 疏利三焦为治疗原则处方遣药,疗效确切。刘志勤[23] 亦提出治疗本病从三焦分三步论治,第一步及上焦肺,第二步及中焦脾胃,第三步及下焦肝肾,治疗上分步予以清热润燥之导赤散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补脾益胃, 养阴生津之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补肾阴之六味地黄丸加味,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

5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各家对该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治,但无论从哪方面进行论治,均是围绕其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进行的。本虚即为诸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主要为阴液亏损,津枯液涸,脏腑不荣,津液输布失常;而标实主要是瘀毒互结。上述各医家在临床中诊治此病时并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治法,或使用某一种治法贯穿治疗始末,而是以某种治法为主,以调节某一脏腑为要,重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思想的运用,立法制方各有所侧重,实属于综合论治,即对干燥综合征的辨治以滋阴润燥为主,益气、解毒、祛瘀、通络等为辅。

虽然论治着眼于多种角度,采取了多种治法,但均是从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因病机入手,且结合患者自身病变特点而立法制方的,这就有别于西医的辨病治疗,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优势,即整体性,个体性和灵活性。虽然临床中多数医家研究已形成自己的专方专药论治思路来治疗SS, 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仍有待进一步制定统一的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进一步结合现代免疫学理论研究本病中医发病机制, 为开发研制新型中药制剂奠定基础。

摘要: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从整体上把握该病,在改善症状、控制病情方面疗效显著。因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对干燥综合征的论治角度亦各有不同。本文从脏腑、气血、阴阳、三焦四个方面就中医各家对干燥综合征的论治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体现出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优势,即整体性、个体性和灵活性。

上一篇:最后一把钥匙下一篇:墙体及屋面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