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案例范文

2024-08-19

复习课案例范文(精选12篇)

复习课案例 第1篇

有一句值得细细品味的广告词:“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很多人都很欣赏这句十分惬意和引人入胜的广告语,但我要说的是:不仅仅是人生,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该“在乎沿途的风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和情感,他们的品格、情操、看待问题的角度等,都在会教学过程的潜移默化中成长;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结果,学生就不会享受到过程的甜美,就会忽视那些过程中可以得到的美好东西。我们应该反思:如何才会使学生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如何让课堂教学显得生机勃勃,如何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喜悦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本文以“实验装置复习”教学设计为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过程中享受喜悦。传统的化学实验复习往往将实验装置直接呈现给学生,看似效率提高了,但很多学生丧失了提问题的空间:这些仪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什么优缺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等,我认为丧失的不仅是这些问题本身,而且有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契机。本文本着这样的目的,把一些实验教学中容易忽略的问题还原、放大,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和过程

教师:问题引入:试管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实验仪器(见图1),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学生: (1) 细圆柱状; (2) 底部呈半球状; (3) 试管口卷边。

教师:引发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哪些实验操作?

学生: (1) 细圆柱状可以在盛取液体试剂后振荡, 又可以节约药品; (2) 半球状底部便于加热少量固体或液体; (3) 试管口卷边能与橡皮塞导气管配套, 能作为制取少量气体的反应容器;等等。

教师:深入问题:这样设计又有哪些不足之处?

学生: (1) 试管容积小,只能用于少量药品的反应; (2) 不能稳定放置,需用试管夹或用铁架台。

教师:思维启发:如果既要增大反应药品的容量又要能稳定放置,在设计上要作怎样的改变?

学生:使用烧杯(见图2)。

教师:推进提问:烧杯和试管相比,形状的改变,失去了哪些特点?

学生:烧杯不能振荡,不能直接加热。

教师:发散思维:如何既能保持烧杯的优点 (参加反应的液体的体积多、稳定放置) 又能发挥试管的长处 (能在反应过程中不断充分振荡) ?

学生:思考后得出:使用锥形瓶(见图3)。

教师:烧杯和锥形瓶底面积增大后, 又有什么不足?怎样补救?

学生:容易受热不均匀, 必须垫石棉网后加热。

教师:过渡导入:前面我们分析了试管形状特点中 (1) 呈细圆柱状; (2) 底部呈半球状这两方面的一些变化,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 (3) 试管口卷边的功能。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 卷边可以与橡皮塞导气管配套, 实现制气 (见图4) 。请大家思考:如果将图4装置中导气管由一个变为两个, 装置将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相互交流, 发表各种意见。

生1:导管长进短出, 可以除去气体中的杂质即洗气 (见图5) ;

生2:导管短进长出,可以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见图6);

生3:排水法测气体的体积(见图7)。

教师:如果没有水,又可以实现什么功能?

学生:可以做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教师:如果要收集与空气反应的气体如NO(不能用排水法),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用排其它气体的方法。

教师:总结:请看图8。

教师:诱发思考:要保持试管能和橡皮塞导气管配套的特点,又要增大其容量应怎样改进?

学生:使用烧瓶。

教师:发散思考:圆底烧瓶与试管相比,其容量大大增加,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除了制气和收集气体外,还有哪些实验利用这一特点使用圆底烧瓶?

学生:回忆,讨论。

教师:加以总结:(1)喷泉(见图9); (2)防倒吸(见图10),等等。

教师:创设新情景:让我们回到图4,分析用这套装置来制气有什么缺点?

学生:发表各种意见,相互交流。

生1:液体反应物的量无法控制,只能加多少反应多少。

生2:反应开始后若发现收集的气体不够,要再加液体反应物,必须打开活塞,这就可能造成混入空气或有害气体泄露等问题。

生3:反应一旦开始,即使所需收集的气体已经足够,也无法停止反应,造成实验药品浪费。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意见,并提出要求:根据这套装置的缺点,设计一些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学生:纷纷动手,自己设计实验装置。

教师:归纳总结:同学们设计得都很好,我将大家设计的装置收集整理补充一下。

1. 使用长颈漏斗,必要时可再添加液体反应物(见图11), 同时针对长颈漏斗液封需要较多液体的缺点,可以用小试管套住长颈的方法,既可液封,又可节省实验药品,一举两得(见图12)。

2.使用分液漏斗, 可以随时添加液体反应物, 且不用考虑液封的问题 (见图13) , 针对反应中可能出现的试管内短时间产生大量气体, 使气压增大, 液体无法加入的现象, 可以用恒压分液漏斗 (见图14) 。

3. 为了可以控制气体的制备,可以在试管中加一块多孔隔板,并在导气管上加上活塞,就成了启普发生器简易装置(见图15)。

三、案例分析和反思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动力。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组装实验仪器,并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体会乐趣,真正有所收获。这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案例 第2篇

不久前的一节公开教学观摩课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执、可笑的想法,这是一堂六年级数学复习课。

这堂课既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全课的展开就围绕着一张综合测试题:

1.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脱式计算:1.25×32×0.25。3.解方程:6.8+3.2x=26。

4.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5米,小兵每分钟行65米,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那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 7.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墙刷上彩漆,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你在耍我们!”

【精彩回放】上课伊始,老师宣布进行一次5分钟比赛。随着一声口令,全班伏案疾书,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完成这张试卷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满脸期待。学生一脸沮丧,面面相觑。“一个都没完成?”看得出,老师心有不甘。沉默片刻,一个愤愤不平的声音传来:“老师,你在耍我们!”此言一出,满堂哗然!老师一脸迷惑:“我怎么耍你们了?”“你看,第6题„„”随着他的提醒,大家将目光聚焦于试卷的一处——“6.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

学生们恍然大悟,忍不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连忙追问道:“真是我耍了你们?”这一追问引发了学生的自我反省:

“不是,因为第1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而我连名字都没写!”

“我把名字习惯性地写在了右上角了!” “如果我们按要求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的话,我们当然能看清第6题的要求。”

“我们又上当了!”

【精彩回放】“既然大家觉得这张试卷很有意思,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请把其中的第4题、第5题和第7题做完,时间为6分钟。”„„开始交流了,一位矮个男孩首当其冲:“第4题的算式是300-60×4”,其余学生纷纷颔首点头。老师并未急于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另一位眉头紧锁的女孩,他注意到刚才这位女孩曾迟疑地举了一下手。“我觉得应该是60×4”,她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奇怪!一般来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方法,现在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老师一脸惊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渐渐地,举手的人多了:“我们又上当了,问题是‘离甲地多少米?’”

“300-60×4求的是‘离乙地多少米?’” “求‘离甲地多少米?’实际上是求‘已经行了多少米?’”

“这好比要我们去某个地方,地址都没听清就撒腿便跑,结果南辕北辙。”老师适时点评:“错得好,说得更好!只要我们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刚才的错误就有了价值!”

在交流第5题的感想时,很多学生觉得:“题目太长,理解题意比较费劲。”“是啊,题目的确很长!”老师启发大家:“你们觉得这道题绕来绕去关键在哪?”“小狗在不停地、来回地跑。”学生的回答一针见血。“既然如此,那该怎么解答呢?”老师顺水推舟。“应该用55+65=120(米),1200÷120=10(分),10×240=2400(米),理由是„„”听了他的分析,老师点头赞同,随后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有!应该再用2400×2=4800(米)”一位瘦瘦的男孩坚定地说。见大家不明所以,他继续补充道:“题目上说‘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问题是‘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可以理解为求一只小狗跑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求两只小狗跑的路程。”这样的解释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而且很显然,老师并未预设到这种“生成”,他激动地询问了这位学生的名字,然后大声承认:“我原以为刘梁丰同学错了,所以才让他交流,事实上他是完全正确的,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这题没有答案!”

【精彩回放】第7题的交流非常热烈。第一位学生说:“用4×3.2=12.8(平方米),12.8+2.8=15.6(平方米),15.6×0.4=6.24(千克)。”“错了,错了!”话音刚落,教室里便传来此起彼伏的否定声。老师连忙摆手:“别说‘错了’,说不定有对的道理呢?应该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另一位学生回答道:“粉刷墙壁时要把窗户的面积去掉,所以应该用12.8-2.8=10(平方米),10×0.4=4(千克)。”他的分析有条有理,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正当大家的观点趋于一致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不对。因为要求南墙的粉刷面积必须知道长和高,而题目中并没有告诉我们高是多少,所以这道题目没有答案!”没有答案?大家满脸震惊,而后再次恍然。老师也深有感触地说:“我很佩服这位同学,一是佩服他发现了这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环节,二是佩服他能在大家的声音特别高、特别一致时,有勇气站起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条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船上装了75头牛、45头羊,问这条船上的船长年龄多大?”学生哄堂大笑。

六年级数学复习课 ——教学案例

“酵母菌专题(一)”复习课案例 第3篇

1.与酵母菌结构有关的相关知识及拓展

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对酵母菌呼吸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可以巧妙地设计题目。

【案例分析1】下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_____;与蓝藻的最主要的区别_____。

(2)图中含有RNA的结构有_______(填序号)。

(3)当酵母菌细胞处于5%的蔗糖溶液中时,可构成一个渗透系统,由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将该渗透

系统分隔为外界溶液(5%的蔗糖溶液)与______两个区域。

(4)现有存放一段时间的酵母菌培养液,挑取部分酵母菌,将其放在含有台盼蓝染液的营养液中,发现部分酵母菌被染成蓝色,说明______。

(5)在运用基因工程培育生产干扰素工程菌时,往往选择酵母菌作为受体细胞而不选择大肠杆菌,这是因为酵母菌细胞中具有_______(填结构名称),有利于对基因表达产物的加工。

(6)某同学为了探究“在体外环境条件中,温度对细胞呼吸酶催化效率的影响”。需要提取、分离并纯化酵母菌细胞内的相应酶。请你帮助该同学设计提取、分离纯化酵母菌内相应酶主要实验思路。

2.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酵母菌这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的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能量(较少)。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以下题目:

【案例分析2.1】根据右图细胞呼吸的有关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能进行右图中的哪些生理过程?

(2)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02的场所在哪里?

(3)右图中哪些生理过程产生能量?

(4)酵母细胞无氧呼吸为什么不能产生乳酸

(5)请你写出酵母细胞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进一步地,结合学生对以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设计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2.2】有一瓶混合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表所示。判断正误:

( )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mol

( )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 )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 )a值约为0

3.酵母菌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案例分析3】某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

(1)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能正常生活?

(2)该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上图(a~d)所示。

A.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顺序:_____(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无氧条件下的装置顺序:_____。(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

B.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_____,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_______代替。

C.在温度和pH都相同的情况下,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

D.瓶d在连接其他瓶前应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这是为了_____。让锥形瓶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其他方法有?______。

(3)如何鉴定有无酒精产生?_____________。

4.酵母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进行繁殖,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

【案例分析4】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

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2)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组、_______组和_______组的结果。

(3)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

(4)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

(5)在整个实验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方法是____和____。

5.课堂总结

根据课堂内容,对酵母菌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扩展,为下一节酵母菌专题(二)作铺垫。

复习课案例 第4篇

(打开民乐“江河水”二胡曲及课件) 我们一边倾听悦耳的二胡乐曲, 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 我们从视频中都捕捉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是啊!我们看到了汹涌澎湃的江水, 悠闲自得的游船, 浩瀚无比的蓝天, 那怡人的美景中也少不了欢呼雀跃的人群……。给人以怎样的感觉? (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实, 和谐并不遥远, 就在你我之间, 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创造, 和谐随处可见。希望今天的这节课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的度过。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二讲:浮力及浮力的应用。

二、引导复习

前面我们看到了船只, 它能在水中漂浮, 那么, 什么是浮力?它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浸在液体中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拖力, 我们把这个拖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液体。 (老师引导学生口头回答) 。

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计算浮力的方法, 物体沉浮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一) 计算浮力的方法

例1:一物块用细线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示数是3.8N, 当把物块浸入水中静止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5N, 那么这个物块浸入水中受的浮力是____N.

[答案:2.3 N]

1、称重法:F浮=G物-F' (通过例1总结得出)

2、原理法:F浮=G排=ρ液V排g (直接给出计算方法, 运用原理分析例题加深理解)

例2:用最简单的办法让水中鸡蛋浮起来?

[答案:可往水中加入食盐等可溶的且密度大于水的物质]

3、压力差法:F浮=F下-F上

4、平衡法:F浮=G物 (漂浮或悬浮)

例3、重5.88N的木块浮在水面上, 它的五分之二的体积露出水面, 求: (板书示范)

(1) 木块受到的浮力多大? (2) 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多大? (3) 木块的总体积多大? (4) 木块的密度多大?

解:F浮=G木=5.88N

答: (1) 木块受到的浮力是588N。 (2) 木块排开水的体积0.6×10-3m3。 (3) 木块的总体积1×10-3m3。 (4) 木块的密度0.6×103kg/m3。

(二) 物体的沉浮条件

(这部分简单, 认真做好讨论题。)

例4:Ⅰ、漂浮和悬浮的区别?

Ⅱ、上浮最终成为____, 在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液面浮力大小____, 刚露出到静止过程中浮力____, 到____静止停止。

Ⅲ、物体沉到液体底部是受到几个力?这几个力是什么关系?

[答案:I、相同点是浮力的大小都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不同点是漂浮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而悬浮是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II、漂浮、不变、减小。III、三个力, 分别是浮力、重力和支持力;重力的大小等于浮力与支持力的和。]

(三) 浮力的应用

1、轮船

(1) 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 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 排水量:满载时, 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a.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 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不变, 始终漂浮)

b.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 (不变)

c.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 ρ海水>ρ水, 所以V排海水<V排水)

d.它是沉下一些, 还是浮起一些? (V排变小了, 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 所受浮力相同, 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 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2、潜水艇 (看视频断片, 学生容易掌握, 靠“改变自身重力”的办法实现上浮和下沉。)

3、气球和飞艇 (利用密度小的气体, 增大体积, 改变浮力大小。)

4、密度计 (拓展内容) (较难, 需从以下四点讲解)

ⅰ、密度计是利用物体漂浮条件的原理工作的:即F浮=G。

ⅱ、密度计上标的刻度是被测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 因此, 记录示数时需要在示数后面乘以103kg/m3。

ⅲ、密度计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且上疏下密。

ⅳ、密度计有轻表 (用于密度小于或等于水的液体) 和重表 (用于测密度大于或等于水的液体) 两种, 但不论哪种, 大的刻度一定在下方, 小的刻度一定在上方。

三、巩固练习

1、重为2N的水能产生大于2N的浮力吗?

2、有一物体体积为, 把它放入水中时有2/5体积露出水面, 求物体受到浮力多大?

参考文献

[1]《教与学整体设计·全品新教案》, (九年级物理) 中国致公出版社。

[2]2007年《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编辑出版。

复习课案例 第5篇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了解雾霾天气的状况及其危害,寻求改善空气质量的办法。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总结做题规律,理清答题思路,学会归类分析,提高解题技巧。

情感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有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教材知识点与时政背景之间的联系,主动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析热点材料,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理解知识,探讨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情感体验法:具有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学法指导:讨论归纳法、训练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复习过程】

师: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就在我们沉浸在对“美丽中国”的期待和欣喜中,席卷近半个中国的雾霾天气却给了我们狠狠一击,将我们从美好憧憬中拉回到残酷现实前。

【导入课题】

空气中毒“解药”在哪?

济宁今天的天也雾蒙蒙的,PM2.5指数是119,属于轻度污染,“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雾霾笼罩,是危机,也蕴藏转机!这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导入复习:这节课我们来进行热点复习:建设生态文明 扮靓美丽中国 学生齐读复习目标 【自主复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时事热点材料,并在材料中划出关键词句,思考可以联系课本哪些知识点,把相关知识点简明扼要的写在考点链接处。

【时事热点】

★热点材料一: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热点材料二:雾霾笼罩全国

近年来,中国“十面霾伏”现象出现增多且危害加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拍摄的一组中国雾霾航拍给中国敲响警钟。图中亮白色的代表是云雾,暗灰色的是遭到污染的大气。雾霾从北京趋近上海,大约延伸了1207公里。治理环境迫在眉睫。雾霾天气正是环境污染日积月累的后果,调查表明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热点材料三:“两会”聚焦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逐步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3月15日,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就“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他谈到:环保部监督重点企业排污信息向社会公开 ;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深化机动车污染治理;强化污染减排目标的考核和监督检查,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科技,今年要启动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攻关。

★热点材料四:2013年济宁市实施“生态突破”战略 全力打造美丽济宁 2013年1月6日,济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梅永红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我市将以生态环境 治理为重点,实施“生态突破”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济宁”。

自主复习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分享,互相补充。教师引领学生链接考点知识。

师评价后,老师认为最关键的知识点有以下几方面: 【考点链接】

★我国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保法律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创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请同学们齐读知识点,可留时间让学生记一记。【考题回顾】

【2012年·山东济宁中考试题】请同学们在学案中写一写答题角度。材料一:2012年3月5日,备受社会关注的“PM2.5”一词首度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月25日,环保部在《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中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国控点监测的试运行,12月底前公布监测结果。相关链接: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足人头发丝的1/20。这些颗粒物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可随呼吸进入人的呼吸系统,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

看了上述新闻后,一些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心系祖国:“PM2.5”首度写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我国政府坚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郁闷YUMEN:如今,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城市生活如此令人焦虑,又何谈幸福感呢!

„„

(1)请你结合“郁闷YUMEN”的忧郁,分析国家将PM2.5列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必要性。(4分)

(2)国家应怎样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PM2.5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4 分)

材料二:2012年2月9日,在济宁市“两会”开幕之际,加快“生态济宁”建设,开展大气污染物监测预警,逐步将PM2.5纳入常规监测体系,消除异味污染,努力增加城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3)为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倡导开展“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活动。作为青少年,请就此发一条微博谈谈你的做法。(4分)

学生讲解该题,教师点拨,第一问【规律总结】“必要性”“意义类”题目常用句式:“有利于+推动(促进、增强)+„„”“只有„„才能„„”“这是„„需要(要求)”等。第二问强调多角度答题以及学科知识的整合性,第三问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问题等。

转承:去年中考考查的时政热点是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属于举措今年的时政热点是建设生态文明,扮靓美丽中国,上升为发展理念了,那就更重要了,而这两组材料对应的课本知识是一样的,那今年中考会怎么考?那肯定是换材料,变问法!会怎么变?我先变一个,一会儿你们也试着变一变 【解题技巧】

解答分析说明题总体而言,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阅读材料抓信息,这是做好分析说明题的前提。我们要通过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通过这些信息我们不仅能够明确材料说明了什么,而且要清楚考查的是什么知识),通过有效信息,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

第二,审查问题抓关键。阅读材料后,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问题,仔细审查问题的意向。

第三,运用原理抓联系。由于材料分析题的设问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找出材料与设问的联结点,从而准确找出教材中与问题和材料相符合的观点。

第四,组织答案抓逻辑。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回答问题是解答分析说明题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要把所涉及的教材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

第五,完善答案抓全面。在考试中,对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因此,在完善答案时,我们一定要多角度分析,切忌从一个角度进行啰嗦、重复式地回答。

【拓展延伸】(变式训练题目)

材料一: 2013年入冬,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多发,共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不仅雾霾日数多,而且影响范围广。能够呼吸一口洁净的空气,已经成为广大市民一个迫切的愿望。

材料二: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覆盖10方面内容,其中包括关闭污染企业,扩大天然气使用比例,发展新能源汽车等35项措施。《计划》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还提出了责问制。(1)请给同学们讲讲雾霾天气的危害。(两条即可)

(2)为解决好大气污染问题,请向环境保护部门提几条建议。

(3)“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我们青少年为减少“十面埋伏”的发生做何贡献

(1)示例:危害人体健康,影响高速公路、航班等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等

(2)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着力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等。

(3)①努力学习有关知识和法规,增强环保和资源意识;②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③善于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④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等等。

【规律总结】

“怎么办类”(建议、措施等)的解题方法 ①推敲问法,确定主体。

如果没有确定主体,就需要自己全方位思考。②选好角度,语言严谨。

面对国家宏伟目标,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制等角度入手,或从战略、国策、制度、措施等角度作答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污水治理),可从国家、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角度或道德、法律的角度作答

【请你设问】

刚才我引导大家进行了变式训练,那么大家结合生态文明、美丽中国、雾霾天气的时事热点,还可以提出哪些问法?(可讨论)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为什么让中国人振奋,期 待?“原因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等。常用格式:

道理(观点)+国情(现状)+意义(作用、积极影响)①道理(观点):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永续发展。

②国情(现状):

因为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③意义: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

现在中考题的问法变得越来越灵活,考查同一知识内容,问法一变,答案就有所不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学会归类分析,及时总结答题规律,就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决胜中考。

【考场演练】5分钟时间限时训练

同桌互换试卷,现在批改,得出成绩。请同学读读你写的倡议行动 通过做这道题也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倡议书的书写格式,批改完把试卷换过来。

复习课案例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复习教学;设计创新

复习就是对已学知识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高中是学生学习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及时良好的复习对于学生学习十分重要. 然而,实际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多采取单纯的知识点整理或大量的巩固练习进行课堂知识的复习. 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复习课的态度,进而影响学生复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改变当前的数学课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本文从数学复习课角度出发,通过几个案例探讨数学复习教学的创新设计,重点分析如何提高复习课学习效率.

找准知识重点和解题关键

数学复习课不仅仅是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复习课,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 复习课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只是对重难点的理解和知识的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在复习课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在梳理知识的同时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数学复习课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数学知识的复习中主要采用两种办法:知识点简单总结和题海战术. 知识点总结时只是将本章节的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然后迅速进入下一章节新知识的学习. 题海战术复习则是大量布置相关习题,希望通过不断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理解. 相对而言,第二种方法应用得更为广泛,效果也要稍微好一些,但是,题海战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长时间的机械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式,很不利于学生后期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复习课的设计时应该抓紧知识重点,对于简单的知识点一笔带过,不要浪费课堂时间,解答例题时注意解题思维、解题技巧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的复习中,教师应该明确立体几何复习的关键,了解在立体几何问题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立体几何问题解决最直观的方法,也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方法,面对结构复杂、难以解答的几何问题,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多面体的几何结构. 在复习课中多设计这一类的例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

注重复习课方式方法的选择

(一)用新的知识内容将以往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

数学复习课的目的是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老师对此不够重视,数学复习没有明确、全面、具体的目标,复习课开始之前只是简单地将完成复习任务作为数学复习课的目标,复习过程中仅仅将知识点重新罗列一遍或者直接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希望通过题海战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这种复习方式简单粗暴,学生的复习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对复习课的认识,真正重视数学复习课,在数学复习课中,将知识点整理、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学生复习起来更加清晰、顺畅.

在复习函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必须首先明确函数学习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函数学习贯穿高中数学学习的始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函数教学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 新课讲述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个知识点,往往将知识结构拆分成一个个小小的单元.这种方法有利有弊,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比较分散,不能够将知识点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复习的目的就是将新课讲解时所有知识点连贯起来,并引导学生函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函数知识.

实例分析:关于正弦三角函数y=sinx(x∈R)性质的复习.

y=sinx是正弦函数的基本解析式,正弦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函数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单调性. 解决正弦函数相关问题最直观的方法是画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可以直观地找出函数有关性质. 通过对正弦函数基本解析式的学习可以知道,正弦函数图象如图1所示.

余弦函数、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解题方法基本一致,复习正弦函数时可以与另外两种三角函数联系起来,通过三角函数的复习,综合复习函数单调性、最值、定义域等概念,总结归纳三角函数的解决方法. 另外三角函数也会常常穿插在其他函数问题中,充分掌握三角函数,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函数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一元二次函数),能更好地达到数学复习的目的,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二)改变复习方法,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复习课是对以往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旧的知识不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教师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学生对于复习的兴趣自然会降低,复习课上不愿意跟随教师的步伐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在复习课上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打瞌睡、开小差等不良现象出现的频率格外高,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自然不能提高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改变当前复习课的技术方法,加强复习课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教师在复习课时应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注意复习并不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实际教学中应该以新的逻辑思维梳理知识脉络,以全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结构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复习的效率.

1. 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复习

在复习《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时,首先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复习.比如椭圆与直线y=ax+b交于两点,请添加已知条件,解出直线的方程式. 直线与椭圆相交是这部分知识点的典型案例,通过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可以知道焦点弦长、交点与原点所连接的三角形面积等等问题,引出了许多有关圆锥曲线的知识点. 同时,开放性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的数学习题练习大多采用封闭式习题,题目往往只有一两个正确答案,解题方法固定单一,长时间以后,学生思维模式固定,十分不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开放性习题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弊端,不但可以更好地融合相关知识点,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 从全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直线与抛物线关系的复习课中,可以首先创设一定的认知情境,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定义. 抛物线关系式不发生变化,变换问题其他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抛物线性质等充分了解,以起到复习相关知识的目的.

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是高中知识的难点,在复习时可以从问题的正反两个角度组织复习,穿插知识点的整理.这种方法区别于新知识讲解时先整理知识点然后通过解题巩固练习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新鲜,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数学思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复习.

结语

复习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至关重要. 广大一线教师应从根本上重视数学复习课,改变以往单一的复习方法,以知识点串联为基础,找准数学复习的重点,采用灵活的复习方法,以新的方法串联旧的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未来的发展.

复习课案例 第7篇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 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 忽略了发现和探究, 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 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数学教学中, 怎样上好一节复习课?笔者尝试从高一年级开始, 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 学会查找资料, 帮助学生学写小论文, 并推荐到校刊发表, 利用学生拥有强烈的成功欲, 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深切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面是一个案例.

在学完第一单元函数知识后的一个周末, 本着回归教材, 注重基础, 便于学生人人动手的指导思想, 本人布置了如下一道较长时间的作业:

1 问题呈现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 y=2x-3, (ⅰ) 当x∈R时; (ⅱ) 当x∈{0, 1, 2, 3, 5}时.

2) y=x2+4x+3, (ⅰ) 当x∈R时; (ⅱ) 当x∈[-3, 1]时.

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完成上述各题吗?你认为求函数的值域应注意什么?试以“函数值域的求法”为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学习总结.给大家一周的时间, 下周五上关于这一专题复习的成果展示课.

下面是这堂课的实况:

2 教学实录

2.1 展示成果, 张扬个性

师:同学们, 上周布置的数学作文完成了吗?函数值域的求法究竟有几种?请举手回答.

(学生兴致盎然, 纷纷举手发言, 生甲说有7种, 生乙说有8种, 生丙说有10种, ……)

看来大家准备充分, 先由哪位同学说出上面第1题的解法呢?

生1: (站起来发言) 第1题可根据函数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求得值域: (ⅰ) 当x∈R时, y∈R;

(ⅱ) 当x∈{0, 1, 2, 3, 5}时, y∈{-3, -1, 1, 3, 7}.这个题的求法很简单, 称为直接法.

师:说得好!直接法体现了函数值域由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来确定, 此题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2:第1题还可用观察法.因为函数y=2x-3, 当x∈R时, 它是一次函数, 其图像是一条直线, 沿着x轴两侧无限延伸, 显然y∈R;当x∈{0, 1, 2, 3, 5}时, 它的图像是6个孤立的点, 这些点的纵坐标的值的集合就是它的值域, 即y∈{-3, -1, 1, 3, 7}.

师:很好!这种方法似乎也能很快求出函数的值域, 大家能给出另一个更好的命名吗?或更能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命名?

生3:图像法, 因为我们是根据函数的图像来直接判断的.

生4:由“数”联想到“形”, 数形结合法.

师:这两种新命名法本质一样, 我赞同采用数形结合法命名之, 因为这是我们今后学习中常用到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师画图解析) .对上面的解答, 大家认为求函数的值域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生5:应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因为函数的值域是由函数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的.同一个函数解析式, 因定义域不同, 值域也不相同.

师:回答正确.哪位同学能用此法求其他函数的值域呢?

生6:第2题, 当x∈R时, 函数y=x2+4x+3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开口向上, 顶点 (-2, -1) 即为最低点, 故y∈[-1, +∞) ;当x∈[-3, 1]时, 令f (x) =x2+4x+3, 则ymin=f (-2) =-1, ymax=max{f (-3) , f (1) }=f (1) =8, 故y∈[-1, 8].

第3题, 因为的图像最低点为 (0, -1) , 故ymin=-1, y∈[-1, +∞) .

第4题, 借助数轴可知, y的值表示数轴上任意一个实数x所对应的点P到实数-3, 5分别对应的A, B两点的距离之和, 显然PA+PBAB=8, 故y∈[8, +∞) .

(师画图解析)

师:非常好!运用数形结合法一目了然, 可谓是多题一法.对第2, 3, 4题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哪些同学能上台演板?

生7:第2题, 因为y=x2+4x+3= (x+2) 2-1, 所以当x∈R时, (x+2) 2≥0, (x+2) 2-1≥-1, 故y∈[-1, +∞) ;当x∈[-3, 1]时, 由x=-2∈[-3, 1]知, ymin=-1, ymax= (1+2) 2-1=8, 故y∈[-1, 8].

生8:第3题, 因为x∈R, |x|≥0, 所以|x|=y+1≥0, 即y≥-1, y∈[-1, +∞) .

生9:第4题, 当x<-3时, 则-2x+2>8, 此时y=5-x-x-3=-2x+2>8;当-3≤x≤5时, y=5-x+x+3=8;当x>5时, 则2x-2>8, 此时y=x-5+x+3=2x-2>8.综上, 当x∈R时, y∈[8, +∞) .

师:哪位同学能给上面3个同学的解法命名一下?

生10:第2题的解法是配方法, 第4题的解法是分段讨论法, 至于第3题不好说, 似乎是利用“非负数”…….

师:答得不错, 第3题解法可看成通过中间函数y=|x|的值域去求解, 我们称之为中间媒介法, 第2题的解法中也蕴涵这种解法, 那么第5, 6, 7, 8题各有几种求法呢?哪位同学能上台演板? (学生争先恐后)

生11:第5题, 法1: (分离常数法) 因为y=x+11-x=-1-2x-1, 又-2x-10.所以y≠-1, 故y∈{y|y≠-1}.

法2: (求反函数法) 因为函数y=x+11-x的反函数为y=x-1x+1, 反函数的定义域为{x|x≠-1}, 故原函数的值域为{y|y≠-1}.

生12:第6题, (判别式法) 因为x∈R, 由y=x2-1x2+1, 得

(y-1) x2+y+1=0. (1)

所以Δ=02-4 (y-1) (y+1) ≥0, 即y∈[-1, 1].

生13:第6题, 法1: (中间媒介法) 因为y=x2-1x2+1=1-2x2+1, 由x2+1≥1, 得01x2+11.所以-11-2x2+11, 即-1≤y<1, 故y∈[-1, 1) .

法2:因为x∈R, x2+1>0, 由y=x2-1x2+1, 得 (y-1) x2=-y-1.y=1时, 得0=-2, 矛盾, 故y≠1.所以x2=-y+1y-10, 即 (y+1) (y-1) ≤0, 且y≠1, 得-1≤y<1, 故y∈[-1, 1) .

生14:第7题, (换元法) 由x-1≥0, 得x≥1, 令x-1=t, 则t≥0, 所以x=t2+1y=2 (t2+1) -t=2 (t-14) 2+158.因为t≥0, 所以当t=14时, ymin=158, 故y[158+) .

生15:第8题, (单调函数法) 因为函数y=1x-x在区间[1, 4) 上是减函数, 所以14-4y1-1-74y0, 故y (-740].

棒极了!板书共10种方法.

2.2 质疑辨析, 讨论发现

师:同学12与同学13解法结果略有不同, 谁对谁错呢?

生16:生13是对的, 从他的解法中可看出, 生12解法有问题, 对含字母系数的方程 (1) 没有讨论.当y=1时, 关于x的方程 (1) 无解;当y≠1时, 一元二次方程 (1) 有解, 再利用判别式可求出正确答案.

师:回答正确!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应注意使用判别式的条件.那么同学11的解法2对吗?求反函数的步骤是怎样的?

生17:是对的, 因为反函数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 所以求函数的值域时, 若该函数有反函数且可求, 只需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就可以了.

师:好像有了反函数的定义域才有原函数的值域, 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举手.

(当时有部分同学赞同, 也有一部分同学若有所思, 不敢苟同)

生18:正确! (理直气壮似的) “若一个函数y=f (x) 是定义域到值域上的一一映射, 且反函数解析式易求, 则可利用反函数的解析式y=f-1 (x) 来确定原函数的值域, 这是因为y=f-1 (x) 的定义域是y=f (x) 的值域”, 有书为证:见薛金星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高一数学 (上)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第4版第112页.

(笔者曾见过不少教辅资料用过这种求法, 也见过杂志文章讨论过些问题, 现在又意外地由学生提出这个问题, 成了本节课内容的“生长点”)

师:该同学能引经据典, 查阅资料, 值得大家学习, 但是由反函数的定义知, 要想求原函数的反函数, 必须已知或先确定原函数y=f (x) (xA) 的值域B, 然后才能对任一yB时去求出定义域A内唯一的x=f-1 (y) , 这样才能得到其反函数y=f-1 (x) (xB) .例如, 函数y=2x (x∈R) 的反函数为x=y2 (yR) , 但x=y2 (yΖ) 不是函数y=2x (x∈Z) 的反函数, 因为x=y2 (yΖ) 的定义域显然不是原函数y=2x (x∈Z) 的值域, 由此可见, 原函数的值域还未求出来, 怎样保证变形过程中y的取值范围不变呢?……

(言未尽, 一个学生似乎顿悟, 突然站起来发言)

生19:把求反函数的定义域作为求原函数值域的一个方法, 是将问题本末例置了.

生18:哦! (恍然大悟, 惊喜地) 老师, 我以前没有深入思考, 现在说来, 课外资料中的提法是错误的!

师:该同学说对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们不能唯书是从, 要坚持真理!

2.3 设置冲突, 深化理解

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下面一道题, 哪位同学上台一显身手?

例1 求函数y=2x-3+4x-13的值域.

生20: (解法1) 令t=4x-130, 则

f (t) 在[0, +∞) 上是增函数, 所以f (t) min=f (0) =72, 即函数的值域是[72+) .

师:还有别的解法吗? (学生沉默, 似乎未想到) 于是给出下面的解法2:

4x-13+10, 所以x=[ (2 (y-3) -1) 2+13]/4, 由y-3≥0, 得函数的值域是[3, +∞) .

大家认为这两种解法中哪一种正确呢?还是两种解法都不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生21:两种解法中, 解法1理由充足一些, 运用了换元法和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求解的过程没问题;解法2好像有问题, 但我还未看出来原因.

师: (适时点拨) 解法2是不是同学11的求反函数法?为何两种解法结果不同?同学11同样地用这种方法, 而两种结果又怎么相同呢?大家从同学13的解法2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能否运用求反函数步骤中的反解x法求解第5题?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什么?

(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当中开始议论、合作、交流, 令人兴奋!)

生22:老师, 我想出来了, 这种解法的实质是运用方程的思想.

师:好, 请把你的解答过程写出来, 供大家欣赏!

生22:因为x≠1, 即1-x≠0, 由于y=x+1x-1, 得

(y+1) x=y-1. (2)

y=-1时, 关于x的方程 (2) 无解, 又x∈{x|x≠1}, 所以方程 (2) 有解, 必须y≠-1, 故y∈{y|y≠-1}.

点评 在求函数y=f (x) (xA) 的反函数时, 实际上要用含y的式子去表示x, 这时必然要考虑y是什么数时, 关于x的方程y=f (x) 有属于A的解, y是什么数, 它无解, 这是解字母系数方程必须注意的问题.这种解法不妨称之为方程法或反解x法, 由于考虑y是什么数时, 方程y=f (x) 有属于A的解x, 其实就是在考虑函数y=f (x) 的值域, 所以说反函数法求函数值域是错误的.

师:试想一想, 本人反解x得到它是不是函数?是不是原函数的反函数?运用反解x法怎样解答此题呢?

生22:解法2与同学11的反函数法相同, 是错误的, 运用反解x法, 由y=12 (4x-13+1) 2+3,

得到

在不知y的取值范围时, 关于x的方程 (3) 两边不能同时开平方, 必须讨论:当2 (y-3) <0, 即y<3时, 方程 (3) 无解;当2 (y-3) ≥0, 即y≥3时, 方程 (3) 有解, 即x=[ (2 (y-3) +1) 2+13]/4, 这样, {y|y≥3}应是原函数的值域, 可是 (犹豫地) ……

师: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用反解x法怎么也是这个结果!

生23:我以为这里在运用反解x法时, 忽略了原函数定义域A={x|x134}, 于是 (4x-13+11, 即 (4x-13+1) 212 (y-3) 1, y72.故原函数值域为B={y|y72}.

师:很好, 正如同学5所说的, 要注意函数定义域, 现在两种解法结果终于一致了, 大家对此体会到什么?

生23:运用反解x法, 在考虑y是什么数时, 方程 (3) 有属于A的解x, 其实是在考虑原函数的值域, 而值域由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来确定;另外要考虑到变形的等价性, 还运用了中间媒介法.

点评 事实上, 由原函数求得x=[ (2 (y-3) -1) 2+13]/4不是原来函数的反函数, 这里只是找到法则f:xy的逆法则f-1:yx, 而它不是一一映射, 由于缺少确定函数的另外一个要素——定义域 (即原函数的值域) , 因而解析式x=[ (2 (y-3) -1) 2+13]/4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函数, 若按其解析式有意义来确定yB′={y|y≥3}, 显然B′⫌B.如当y=3或5时, x=72[134+) .

而对于函数y=2x-3+4x-13, 当且仅当x=72时, y=5, 所以反解x法求函数值域, 若不注意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就容易扩大原函数y的取值范围, 从而导致错误.而同学11两种解法答案巧合, 是因为由f:xy求出的f-1:yx是一一映射, 错在颠倒因果关系, 未明确反函数制约于原函数, 即先求原函数的值域才能得到反函数.

2.4 尝试析微, 探讨感悟

此时趁热打铁, 再给出以下几道例题, 供学生演练, 让学生体验“尝试—失败—探究—成功”的历程, 以求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解、失误作出原因分析, 破除思维定势, 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严谨性和灵活性.

例2 求函数y=x2+x-2x-1的值域.

(给出错解、思维定势、原因分析、正解四部分, 具体内容略, 下同) .

例3 求函数y=x-1-x2的值域.

例4 求函数y=x+2x (0x1) 的值域.

2.5 总结反思, 完善认知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 得到函数值域的10种求法以及2个结论, 并反思, 布置写小论文.

方法 直接法;数形结合法;配方法;分段讨论法;中间媒介法;分离常数法;反解x法;判别式法;换元法;单调函数法.

结论 1) 函数y=f (x) (xA) 的值域就是使关于x的方程y=f (x) 有属于A的解的y值的集合;

2) 若f (x) g (x) 是最简有理式, 则函数y=f (x) g (x) (xA) 的值域就是使关于x的方程yg (x) =f (x) 有属于A的解的值的集合.

3 教后感受

本案例通过学生说解法特点, 说思路入口, 说解法比较, 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理解和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 学生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获得了对本节课数学知识较为全面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 课堂教学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知识, 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 笔者认为教学预设必须注意两点:1) 呈现的问题只有适合于多数学生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 才能让学生产生有所收获的自主学习.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所以选题要避免片面追求“新、奇、难”, 要保证起到“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之功效;2) 问题的探究只有借助教师设置的认知冲突和适时点拨, 才能水到渠成, 让学生透过迷雾, 明辨是非, 并深入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

复习课案例 第8篇

关键词:初三英语,语法复习课,多元智能理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 挖掘每个学生的智能潜力, 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笔者作为苏州市英语教改组成员之一, 结合日常的教学也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以自己在教改组内开的初三英语语法复习课为例, 就如何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实现复习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作一探讨。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于1983年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把智能分成言语—语言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音乐—节奏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自知—内省智能 (intelligence) 、交往—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和自然观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等八种。

多元智能的方向就是使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 发现自己潜在的才能与冲动, 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 开发学生潜能, 采用多种有效教学策略, 创设各种有效教学情景,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这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维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2 初三英语语法复习课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案例

2.1 注重学生的基础, 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关于宾语从句的复习课。之所以选择宾语从句, 因为它是主从复合句中最常见的从句之一, 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由于宾语从句涉及到引导词、语序、时态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以这一直是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笔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伊始呈现如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Aim:The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distinguish what the object clause is and learn to figure out the right answers in exams.

2.2 关注学生的体验, 提高学生参与和互动的热情

体验, 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主要体现在:强调身体的参与;重视直接经验;重视感情因素。英语复习课应立足于学生原有的学习体验, 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正视、解释自己的学习困惑和问题, 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责任和努力方向,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激发他们与老师、同伴互动的愿望。

该课教学步骤如下:

(1) 绕口令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笔者以绕口令导入, 以此调动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

Tongue twister:I saw a saw saw a saw.

If you notice this notice, you will notice that this notice is not worth noticing.

绕口令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不仅联系了本课的知识点,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都得到良好的开发。实践证明, 多元导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课本在线。重现初一至初三学过的一些宾语从句, 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如:1) Sometimes we paint our faces and people do not know who we are. (牛津版7A Unit 3Halloween) 。2) Mission Control thought it was 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 (牛津版9B Unit 4 Neil Armstrong) 。

复习课是一个自我检测、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不难发现宾语从句贯穿在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中。复习时主要关注其语序、连接词、时态。为第三环节作铺垫。

(3) 学生归纳。发挥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 由学生归纳宾语从句的注意点。学生的归纳如下:

1) 语序。宾语从句的语序是陈述句语序, 即连接代词/副词+主语+谓语+其他成分

e.g.:Let me know whether he will come or not.

2) 时态。主句是一般现在时, 从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任何时态。

e.g.:I worry about whether I hurt her feelings.

主句是过去时态, 从句须用过去时态的某种形式。

e.g.:He asked whose handwriting was the best in our class.

客观事实、普遍真理、自然现象或习惯性动作等, 从句时态都用一般现在时。

e.g.: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earth goes round the sun.

在此基础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把宾语从句的要点用框架结构呈现出来。图1是一个小组的框架图。

通过视觉—空间智能让学生用框架图再一次解析宾语从句的注意点, 既清晰地表明了语序, 也陈述了时态的要点。

(4) 中考链接。精选宾语从句的考点, 让学生练兵。这时学生进入一个反思自我的过程, 即自我认识智能的过程。

1) Can I help you?

Yes.I’d like a ticket to Mount Emei.Can you tell me (C) take to get there?

A.how soon will it B.how soon it will C.how long it will D.how long will it

2) You can’t imagine (B) __when they received these nice Christmas presents.

A.how they were excited B.how excited they were C.how excited were they D.they were how excited

3) Every morning the patients are asked if__ (C) __their temperature taken.

A.they had had B.have they had C.they have had D.had they had

(5) 延伸拓展:宾语不从句。宾语不从句是根据宾语从句的押韵而产生的, 便于学生记忆。实质上就是把宾语从句转换成非从句的形式 (动词不定式或宾语补足语形式) 。如:

I hope I can get high marks in the final exam.→I hope to get high marks in the final exam.

Liu Ping found that there was a wallet lying on the ground.→Liu Ping found a wallet lying on the ground.

They found that the box was very heavy.→They found the box very heavy.

中考链接和延伸拓展这两个环节主要是自我测试和评价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 小组竞赛:交往—人际关系智能有助于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语言情境下的小组活动能让学生在交往、沟通和合作中学习, 能有效提升这一智能。

1) 火眼金睛:让学生辨别宾语从句的真伪, 小组成员相互合作, 说出哪句是宾语从句, 哪句不是宾语从句, 为什么?如: (A是宾语从句;B是状语从句)

A.Do you know when he will come back tomorrow?你知道他明天什么时候回来吗?

B.Sorry, I don't know.When he comes back, I'll tell you.对不起, 不知道。当他回来了, 我将告诉你。

2) 三维一体:因要把主句、连接词、宾语从句三部分组装成一个宾语句子, 故称为三维一体活动。教师出示5个宾语从句的15个组成成分, 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看哪组最先完成。如:学生拿到Could you tell me/they will leave for Beijing/when三部分, 要求组成Could you tell me when they will leave for Beijing?该游戏主要考察学生对宾语从句的熟悉程度和辨析能力。

2.3 发挥学生的想象潜力, 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使用宾语从句写一段话。先小组讨论, 再每组选一位代表交流。如:Let your imagination fly!

One sunny afternoon, I sat by a window and drank coffee, a waiter came to me and he told me that…

He wondered whether…

He asked…

I was so sad.

有组学生的作品是:One sunny afternoon, I sat by a window and drank coffee, a waiter came to me and he told me that there was a discount for men.He wondered whether I was a man or a woman.Then he asked whether I was a man.I told him I was Li Yuchun.So I couldn’t get the discount.I was so sad.

上述环节既复习了语言点, 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而且全班学生分为九组,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共享九个不同的学习成果。

2.4 调动学生感官, 实现有效复习

在多元智能理念引领下, 该复习课充分调动学生智能, 不仅听说读写得到训练, 而且通过绕口令、画框架图、中考链接、延伸拓展、小组竞赛、发挥想象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感官,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有效复习。行动成功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李践说过: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做”。多元智能理论着眼多元发展,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3 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 不仅紧扣教材, 而且结合学情, 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以语言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元智能, 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让学生在探索和合作中获得知识, 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会学习, 实现了复习课的有效教学。听课教师也给予了肯定, 有教师说, 语法课能上得如此生动, 难能可贵, 学生反映如此热烈, 整个课堂非常灵动, 复习有深度。有教师说, 每个环节的小标题新颖别致, 朗朗上口。也有教师说, 学生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笔者觉得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 不仅给课堂带来了活力, 而且促进了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哈维·席尔瓦.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张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李践.学习管理[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

复习课案例 第9篇

【片断1】多媒体展示几幅利用图形变换方法得到的图案。

师:这几幅图案来自于实际生活,它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生1:通过旋转方法设计的;生2:通过平移方法设计的;生3:平移、旋转的方法都有;生4:不同图案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几幅图案体现了不同的设计意图,它们都是利用图形变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而这几幅图案设计用了一个共同的方法,就是旋转变换,揭示课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向。

反思:通过对观察图形的联系、剖析,使学生体验到图形变换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及几种方法的有机组合运用, 体现数学的和谐美,通过活动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具体的、真实的。学生观察图形,将基本图形从组合图案中分离出来,并再现此基本图形的变换过程。

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应当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基本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到简单的基本图形可以通过不同的变换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片断2】图形变换在几何中的应用。

问题:已知△ABD,△ADE都是等边三角形。

1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BE与CD的关系?2当△ADE绕A点转动时,上述关系仍然成立吗?

师:第一个问题,大家想到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 生: 证明△CAD和△BAE全等可以解决。师: 回答得很好,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可以解决此问题。师:多媒体展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回答。生 :BE=CD仍成立。师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生:我想到证明三角形全等方法。生:我补充解法,我想到用旋转的方法解决。师:你是把哪一个三角形旋转,旋转角又是什 么 ? 生 : 把△CAD设为点顺 时针旋转65°得到△BAE。

反思:教师演示课件,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联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易得到BE=CD。教师通过课件展示 ,旋转三角形△CAD,展示另外的思想方法,教师再演示课件:对题目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再思考、再归纳。

在本次活动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2引导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

通过对本问题的解决, 体现旋转思想在解决几何中的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数学的真谛美。

【片断3】图形变换函数结合的应用。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点坐标分别 为A(3、1),B(4、6),C(8、2),现以x轴为对称轴作△ABC的对称图形△A1B1C1,然后以y轴为对称轴作△A1B1C1的对称图形△A2B2C2。

(1)请分别写出△A1B1C1和△A2B2C2的顶点坐标。

(2)△ABC与△A2B2C2是否成中心对称。

(3)把△ABC、△A2B2C2分别绕点A和点A2旋转相同的一个角度后,使点B落在y=3/x的图像上,则点B2也在它的图像上吗?为什么?

(4) 连接AA2、BB2, 则交点在何处 ? AA2、BB2之间又有何关系?

(5)连接AB2、BA2,则四边形AB2A2B成什么样的四边形?

师:问题(1)、(2)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得到? 生:通过坐标对称的方法可以解决。师: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回答得很好,这是图形变换的基础。师:问题(2)能否成立呢? 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生:我用坐标的方法解决,因为△ABC与△A2B2C2的坐标关于原点对称。生:我用图形旋转的方法解决,说明两个三角形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师:你们回答得真棒,可以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解决问题。问题(3)又如何解决呢? 生:我是用旋转的方法得到的。师:同学们请在图上动手画一画,探索交点在何处? ;生:根据我画图的多个图形总结结果,交点在原点。师:那你能说出理由吗? 为什么交点会在原点? ;生:我讲不出原因,我感觉我是对的。师: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再回答。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意识到为什么交点在原点, 因为每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连线必过原点,因此也很顺利地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对问题(5)作如何解释? 生:进入激烈争论中。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取信息,问题(5)思维达到高潮,很多学生有一个困难期,通过争论,他们茅塞顿开。

反思: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步骤逐一展示课件,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12的回答,复习旧知识,拓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课件展示34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有关函数与图形变换结合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对角线角度解答四边形有关问题,重点回顾双曲线为中心对称图形。

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2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问题;3提出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本题的设计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函数的有关问题,起到深化作用,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

本节课的复习把学生的“双基”打扎实了,同时学生的创新潜能、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培养,把分散的知识点重新组合成“知识板块”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的知识链更严密、更有序,数学思维得到升华。

摘要: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随处可见,旋转是初中学段最后一个关于图形变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平移、轴对称变换的基础上再进行学习的,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对旋转内容的复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数与形的有关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数学思维又提升一个层次,在思辨中完成知识内化,完善原有认知结构。

复习课案例 第10篇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 也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英语课程课标》 (2011 年版) 指出:写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激活灵感、激发兴趣、整理思路、组织素材、遣词造句等基本写作技能的培养, 使他们能表达事实、观点、情感和想象力, 能交流信息, 能形成规范的写作习惯。近年来, 中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不但要求文章内容充实, 句子通顺, 而且要求使用的句子结构多样化, 词汇丰富, 内容有创新。

我们需要更新写作教学观念, 寻找有效的写作教学途径,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实效性较强的写作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以一节初三英语写作复习课为例, 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英语写作教学案例展示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节初三英语写作复习课, 是笔者为校内教研组活动展示的一节公开课, 以教材七下Unit 1 I can play the guitar (话题是能力) 和八上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话题是职业和理想) 为基础, 用Jobs & dreams为主题将它们整合到一块复习, 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来择业,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梦想变成现实。

(二) 教学设计思路

1. 以话题为主线, 串联课堂

这是一节初三英语写作复习课, 以Jobs &Dreams为话题, 整节课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为梦想而奋斗。在导入阶段, 教师通过视频音乐呈现自由交谈自己的职业及未来的职业理想和头脑风暴的方式来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 激发学生探讨本话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课堂, 到最后开展写作实战演练“I dream to———”为题输出练习, 都是围绕Jobs & dreams话题而展开活动, 实现话题到写作的英语写作教学。另外, 在写前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写作六大步骤 (审题———列要点———添首尾———妙用连词———美化词句———自我检查) , 让学生做到写前胸有成竹。

2. 以情境为载体, 激活课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基础和学习发展的需要, 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最大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 发现语言规律, 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英语课标理念我们可以知道:语言的运用离不开真实情境的创设, 只有将语言知识与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言才能被正确、流利、恰当地使用。本节课笔者创设了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 通过音乐渲染、典型人物展示、多媒体演示和互动活动体验等, 激起学生的新奇感, 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内化话题语言知识, 为完成下文的当堂写作练习做好充分准备。

3.以活动为依托, 生成课堂

大家知道, 语言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运用新学语言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表达和交流, 在交流中深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从而不断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达到生成课堂教学。本节课笔者设计了Pairwork、Groupwork and Show yourself等环节, 让学生在交谈、小组合作和应聘演说中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 从而不断强化语言运用, 生成课堂教学。

(三) 教学流程

Step Ⅰ: Warming Up

1. Listen to the song“Never Say Never”

2. Free talk

T: Who is this boy in the video? What does Justin Bieber do ?

What do you do ?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What does your father/ mother/--- do ?Where does he/she work?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阶段, 通过欣赏歌曲Never Say Never和歌手Justin Bieber, 营造上课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既是课前热身活动, 又能自然而然地导入本课话题。从歌手职业引入学生的职业问答, 延伸到家长的职业及工作地点,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物引入话题, 贴近生活话题, 使他们有话可说, 逐渐消除英语写作课的紧张心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讨论Jobs, 通过头脑风暴, 唤醒记忆, 引导学生利用构词法的拼写规则巧记职业名称的词汇。最后用Every trade has its master (行行出状元) 和We should love what we do. (干一行爱一行)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Step Ⅲ :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words given.

[设计意图]巩固上一步的职业名词, 巧妙地把几种不同的构词法都在练习中体现,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操练,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 并说出原由, 不断激活课堂。通过对话互动, 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为下文的自我展示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伙伴间交流、沟通, 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运用所学语言, 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修改, 围绕核心话题发散思维, 使句式丰富多变, 服务于下文的写作。同时, 写作前的充分讨论和合理输出,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使学生摆脱了对写作的恐惧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打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理想产生一些想法, 并能对下面写作框架有初步构想。通过自我展示,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魄和强化自身的应变能力。

★Step 1审 (Analyze) 认真审题, 找出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圈出关键词。

★Step 2列 (List) 用简单的英语短语或句子列出文章要点。

★Step 3 加 (Add) 加首尾, 使结构完整。

可以采取总分总、总分或分总结构, 开头或结尾的句子应注意简洁, 漂亮。

★Step 4 连 (Connect) 恰当运用连接词 (conjunc-tions) , 使文章层次清晰, 衔接自然。

★Step 5 美 (Beautify) 选好词句, 美化文章。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

★Step 6 检 (Check) 检查拼写、时态、标点、主谓一致等, 再工整誊写到答案上。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写作练习, 检验学生写作效果。同时, 指导学生开展规范写作习惯, 贯穿写作步骤指导, 以便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三、对初三英语写作复习教学的建议

初三复习阶段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教师往往舍不得花大量时间在英语写作过程的指导上, 但英语写作又是非常重要的, 不得不重视。因此, 如何提高初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就成了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深入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英语写作复习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一) 围绕话题, 设计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 采取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编写思路, 教材以“话题”统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将课标规定的24 个话题分散在不同的册次中, 循环呈现, 不断拓宽和深化。因此, 在初三英语写作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归纳和梳理中考英语写作话题, 如环境保护、饮食与健康、交通旅游、学校活动、学习压力、家庭生活、人际交往、职业与理想、介绍传统节假日等。在初三英语写作教学中, 我们要在精心选好的话题的基础上, 花心思下功夫, 设计教学流程, 把话题和写作教学的点、线和面有机联系起来,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纵向贯通, 横向联系。如, 在上面的案例中, 学生无论在Free talk、Brainstorm、Pairwork还是Groupwork环节, 都是紧扣职业话题, 充分展开思维和想象, 说出精彩的句子和表达方式。这样, 既可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为最后写作实战演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纵观台州市近三年的中考英语书面表达题 (见下表) , 我们不难发现, 命题思路渐趋新颖灵活, 贴近生活, 主题突出。

从以上可以看出, 台州市近三年的中考英语书面表达题, 都是为学生指明写作范围和谈话中心的作文, 提供给学生一些自编的、与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活动、生活相关的材料, 让学生围绕主题写出与所学内容相关、内容切题、能正确地表达思想、意义连贯且与日常生活联系的不同话题、不同内容的小短文。因此, 在中考复习阶段, 教师有必要将教材中散见于各册不同单元的同一话题进行归纳和梳理, 使学生集中掌握同一话题下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等, 并通过同一话题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使学生将语言知识网络化, 提高其活用语言的能力 (邵碧虹, 2008) 。

(二) 创设情境, 构建语言知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 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 语言输出才能很好地实现。如果学生在写作前得不到大量的和写作主题有关的语言输入, 写作时往往会出现词汇匮乏, 语言不地道甚至无话可说等现象 (张兵, 2014) 。因此, 写作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词汇、句型方面的准备, 扩充学生词汇句型的储备量, 积累一定的语言信息, 为学生写作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在上述案例中, 笔者通过Brainstorm、Pairwork、Groupwork and Show yourself等活动, 拓展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进行词、句的写作准备。

由此可见, 教师在初三英语写作教学中, 在归纳中考英语写作话题基础上, 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 通过相关的活动任务, 挖掘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在实践中内化重要的语言知识, 可以为后续顺利输出语言的活动提供重要的保证。通过此环节的活动, 学生头脑中存储了足够的英语表达, 写作时信手拈来, 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三) 拓展训练, 强化语言运用

在初三中考复习阶段, 学生仅靠课堂写作来提高写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在课后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能。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准备,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主题写作的基本技巧并积累了相关材料。此时, 教师需给学生布置类似的且难度相当的拓展性写作任务, 以提高话题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在初三复习阶段多操练各种话题、各种类型的书面表达题, 尤其是近三年省内各县市中考英语书面表达题。这样, 学生在中考英语写作时才能胸有成竹, 灵活运用。

英语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 更是难点。我们在初三复习阶段要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平时做起, 持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写作训练, 有系统地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话题的知识点, 有步骤、有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拓展训练, 帮助学生写出语言地道、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的文章。与此同时, 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勇于探索, 与时俱进, 才能总结出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习得的喜悦, 逐渐从“要我写”提升到“我要写”、“我能写”, 那么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摘要:英语写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衡量学生的英语综合表达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初三英语从话题到写作教学宜从创设情境、构建语言知识、拓展训练以及强化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 切实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方法, 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话题,情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陈幸佩.高三英语写作复习课的有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 (7) .

[3]冷同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时效性探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 (6) .

[4]邵碧虹.浅探主题式英语写作教学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9) .

[5]张兵.用好高三教材阅读文本提升高考英语读写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 (5) .

复习课案例 第11篇

一、设计背景

山西省为新课标Ⅰ卷考区,2014、2015两年高考之后,学生抱怨题目奇怪、脱离教材,平时学习内容对考试帮助不大。这说明复习方法和考试出题的变化方向出现了偏离。高考出题的变化:突破教材、材料新颖、能力立意。高考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提高,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而传统的复习方法为一轮复习温顾基础知识,二轮复习查缺补漏和专题训练。一轮复习夯实基础非常必要,二轮复习却局限于知识和技巧。一轮复习打好了基础,二轮复习却没有达到能力的突破,所以知识过硬的学生遇到灵活多变的高考题也会惊慌失措。抓好二轮复习的机会,可依据以下模式:依托好题、整理专题、锻炼能力。

二、教材分析

外力作用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一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内容,教材列举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简单说明外力作用的过程,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但对外力作用形式的概念缺乏说明,也未对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外力作用的过程描述过于简略。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在应用过程中应细化此部分知识,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确定外力作用的形式,构建外力作用的过程。

三、考纲分析

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考纲:地表形态的外力因素。考纲细化:①识记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②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应用外力作用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难点:应用外力作用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课标和考纲都强调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分析。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轮复习,能够识记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但欠缺应用和分析能力,答题忽视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本节课材料主要取材于《中国沙漠》杂志,以青海湖湖岸沉积地貌为例,根据课标考纲要求,结合学情、考情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落实知识、提升能力。

五、教学过程(表1)

案例:分类讨论型专题复习 第12篇

1. 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数学思想.

2. 通过分类讨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标准, 并能正确地进行分类,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通过分类讨论的学习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以及灵活性, 进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难点:分类讨论的标准的制定.

三、基础准备

说明:当一个问题因为某种量或图形的情况不同而有可能引起问题的结果不同时, 需要对这个量或图形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设计下面六小题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并能找到要分类的“量或图形”, 从而能正确分类.

1. 在数轴上, 点A对应的数是2, 那么在数轴上与点A相距4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

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中, 两边长分别是3, 6, 则周长是______.

3.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 4, 则第三边是______.

4. 已知圆A和圆B相切, 两圆的圆心距为8 cm, 圆A的半径为3 cm, 则圆B的半径是 () .

A.5 cm B.11 cm C.3 cm D.5 cm或11 cm

5. 在⊙O中, 圆心角∠AOB=40°, 弦AB所对的圆周角等于 () .

A.20°B.80°C.20°或160°D.40°或140°

四、例题精讲

说明: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卷“分类讨论型”试题是必考题, 一部分地区的中考试卷的压轴试题解决的主要策略是分类讨论.下面结合例题探讨分类讨论型试题的解决策略.

题型一:与图形位置有关的分类

例1已知点O在直线AB上, 且线段OA的长度为4 cm, 线段OB的长度为6 cm, E, F分别为线段OA, OB的中点, 则线段EF的长度为____cm.

分析由于图形位置不确定, 故要分类

中考链接 (设计意图:课堂时间有限, 不一定让学生都做, 主要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008南京) 如图, 已知圆O的半径为6 cm, 射线PM经过点O, OP=10 cm, 射线PN与圆O相切于点Q, A, B两点同时从点P出发, 点A以5 cm/s的速度沿射线PM方向运动, 点B以4 cm/s的速度沿射线PN方向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s) .

(1) 求PQ的长度.

(2) 当t为何值时, 直线AB与圆O相切?

题型二:与优化方案有关的分类

例2 (2009山东潍坊) 某蔬菜加工厂承担出口蔬菜加工任务, 有一批蔬菜产品需要装入某一规格的纸箱.供应这种纸箱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从纸箱厂定制购买, 每个纸箱价格为4元;

方案二:由蔬菜加工厂租赁机器自己加工制作这种纸箱, 机器租赁费按生产纸箱数收取.工厂需要一次性投入机器安装等费用16000元, 每加工一个纸箱还需成本费2.4元.

(1) 若需要这种规格的纸箱x个, 请分别表示从纸箱厂购买纸箱的费用y1 (元) 和蔬菜加工厂自己加工制作纸箱的费用y2 (元) 关于x (个) 的函数关系式;

(2) 假设你是决策者, 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方案?并说明理由.

分析由于方案不确定, 故要分类

中考链接 (2009辽宁本溪) 为奖励在演讲比赛中获奖的同学, 班主任派学习委员小明为获奖同学买奖品, 要求每人一件.小明到文具店看了商品后, 决定奖品在钢笔和笔记本中选择.如果买4个笔记本和2支钢笔, 则需86元;如果买3个笔记本和1支钢笔, 则需57元.

(1) 售货员提示, 买钢笔有优惠, 具体方法是:如果买钢笔超过10支, 那么超出部分可以享受8折优惠.若买x (x>0) 支钢笔需要花y元, 请你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在 (1) 的条件下, 小明决定买同一种奖品, 数量超过10个, 请帮小明判断买哪种奖品省钱.

题型三: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分类

例3如图, 在梯形ABCD中, AD∥BC, AD=3, DC=5, AB=4姨2, ∠B=45°.动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s) .

(1) 求BC的长.

(2) 试探究:t为何值时, △MNC为等腰三角形?

分析由于腰的不确定, 故要分类.

中考链接 (2009江苏) 如图, 已知射线DE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点D (3, 0) 和点E (0, 4) .动点C从点M (5, 0) 出发, 以1个单位长度/s的速度沿x轴向左做匀速运动, 与此同时, 动点P从点D出发, 也以1个单位长度/s的速度沿射线DE的方向做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

(1) 请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点C与点P的坐标;

(2) 以点C为圆心、个单位长度为半径的⊙C与x轴交于A, B两点 (点A在点B的左侧) , 连接PA, PB.

(1) 当⊙C与射线DE有公共点时, 求t的取值范围;

(2) 当△PAB为等腰三角形时, 求t的值.

小结略.作业:略

上一篇: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下一篇:学习型组织与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