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检查范文

2024-07-15

骨髓检查范文(精选7篇)

骨髓检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自于我院2009年6年至2012年4月送检的500例少儿骨髓穿刺合格标本, 所有患儿均符合全国学术会议所订的诊断及分型标准, 其中,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14 (平均8.57±3.12) 岁, 年龄组:15d~14岁, 1岁和1岁以下197例, 2~5岁268例, 6~10岁174例, 7~14岁146例。

1.2 方法

入院后均以头皮针穿刺取材, 穿刺点选择在胸骨、脊突、髂前或髂后上棘, 抽取骨髓约0.2mL涂片。取涂片均匀, 有头、体、尾三部分, 血膜面积约为1.5cm×3.0cm为一单位面积, 厚度以透过血膜刚看清字迹为宜。低倍镜下五级分类法观察骨髓增生程度, 油镜下计数单位面积骨髓片内全部巨核细胞数及200个有核细胞中粒系、红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检查完后以《血液病学诊断及疗效标准》[3]为依据, 再结合临床病史和相关检查, 填写报告单及提出诊断。

2 结果

500例骨髓细胞学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构成比, 见表1。骨髓细胞学诊断分析与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最高的疾病分别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占90.10%;缺铁性贫血 (IDA) 占78.05%;白血病 (AL) 占68.85%, 其中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多见, 占66.4%。临床发热原因待查和肝脾脏肿大待查病例中, 以感染骨髓像为多见。

3 讨论

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及生能以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生命的特性, 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检查范围不断扩大, 除细胞形态外, 细胞生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细胞动力学等, 但在临床工作中, 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检查仍是首选的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对各型白血病,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 恶性网状细胞病, 多发性骨髓瘤, 高雪氏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尼曼一匹克氏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功能亢进, 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 黑热病, 疟疾等具有明确诊断的价值, 而对急性与慢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粒细胞缺乏症, 感染与类白血病反应等则只具有辅助诊断意义[4]。

3.1 骨髓液采集

一般由临床医师采集, 正常成年人取胸骨、肋骨、脊椎骨、骼骨等部位。不同的部位造血活动有差异, 一般认为胸骨采样最好, 骼骨次之。一般骨髓细胞检查时, 抽取0.2mL骨髓液已足够, 如抽取过多易被稀释[5]。如非因技术不当而抽不出骨髓液的称为干抽, 多见于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和某些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肿瘤骨髓转移等恶性病, 但2、3岁以下的幼儿可穿刺胫骨头部内侧, 较大的儿童仍应采用髂骨嵴。

3.2 骨髓涂片的制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 但由于玻片不清洁, 或推片技术不恰当, 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果涂片太厚则无法辨识细胞的结构, 如果涂片太薄, 细胞过于分散, 则影响检查速度。推片时未将全部骨髓液展开、细胞重叠容易照成误诊。因此必须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3.3 骨髓标本采集

(1)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严防骨髓感染。 (2) 初诊患者, 作骨髓穿刺应在治疗前进行。 (3) 采取骨髓液时, 抽取动作要缓慢, 尤其是检验目的尽在作涂片检查细胞分类时、吸取骨髓量以0.1~0.2mL为宜 (不应超过0.5mL) 。否则用力抽吸时可混入骨髓窦内血液, 骨髓细胞成份将受到稀释而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4) 如须同时作细胞计数, 细胞培养等, 亦应先吸取少量骨髓液, 作涂片后, 再多吸1~2mL, 将其置入适当容器中 (如含草酸盐混合剂或培养基的试管或烧瓶中) 送检。 (5) 穿刺部位的差异, 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 且某些病变亦可限于局部地方。因此, 穿刺部位的不同、其结果可能有明显差异。如再障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脊突次之, 胸骨再生良好。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 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的阳性率也有部位性, 如黑热病据报道以剂突阳性率较高, 恶性组以胸骨阳性率较高, 骨髓瘤、转移癌则以病变部位阳性率较高。因此, 对一些疑难病最好是多部位穿刺。 (6)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穿明确诊断时, 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7) “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均抽不出骨髓液而言。常见于癌转移, 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症, 再生再碍性贫血, 恶性淋巴瘤等。遇此情况可用环切法取活检标本, 同时将针头内蘸液涂片。若患者外周血有未成熟红细胞或白细胞, 肝, 脾又肿大, 则提示有骨髓纤维化症, 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的可能;若脾不肿大, 又无幼稚细胞, 则可能是再障。 (8) 涂制骨髓片后, 应常规做外周血液图片数张, 一同送检。

本研究通过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特性分析, 骨髓细胞学诊断分析与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最高的疾病分别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占90.10%;缺铁性贫血 (IDA) 占78.05%;白血病 (AL) 占68.85%, 其中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多见。结果说明通过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验, 对少儿血液病症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外周学检查对MDS的分型提供依据, 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骨髓细胞形态学在临床初步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6年至2012年4月送检的500例少儿骨髓穿刺合格标本, 在临床表现的基础上, 通过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做出初步判断, 并与临床诊断结果做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特性分析, 临床诊断与骨髓细胞诊断符合率前三位分别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IPT) 、缺铁性贫血 (ID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结论 通过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验, 对少儿血液病症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外周学检查对MDS的分型提供依据, 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关键词:儿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外周血,骨髓活检

参考文献

[1]成秀姝, 郭江梅, 杨玉琴.儿童1929例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结果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07, 12 (6) :271-272.

[2]巩文玉, 刘怡, 李志刚, 等.白血病患儿骨髓中两群不同幼稚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 2004, 22 (5) :372-374.

[3]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68-75.

[4]杨崇礼, 卞寿庚, 严文伟, 等.一种新的FA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亚型 (M2b) 特征的鉴定[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0, 11:456.

骨髓检查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80例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贫血患者, 其中男患者100例, 女患者80例, 年龄范围8~72岁, 平均年龄37.8岁, 各年龄患者数统计, 8~13岁20例, 14~20岁30例, 21~35岁23例, 36岁~40岁44例, 41~60岁10例, 61~72岁53例。经常规检查所有患者均满足贫血病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均无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及患血友病的情况。

1.2 检查方法

1.2.1 血常规分析:采用日产的五分类血液分析仪, 型号为SF.3000;选用2.5%EDTA-K2的抗凝剂, 质控物是来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

1.2.2 骨髓检查:由临床医师对患者局部麻醉后进行骨髓穿刺, 采集适量骨髓液, 将骨髓液第一滴在载片上, 进行专业制得一层骨髓膜, 将载片放置空气中干燥。骨髓膜干燥后, 选用瑞特士染色法将骨髓膜染色, 镜检时若细菌为蓝色, 其他细胞或组织为其他颜色, 则说明染色成功。依据不同情况进行镜检对核细胞进行形态观察, 并进行贴染色。

2 结果

180 例患者有156 例患者确诊, 确诊率86.7% , 其中40 例缺铁性贫血, 25例急性白血病, 20例再生性障碍贫血, 不明原因24例 (13.3%)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世界大约有3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贫血, 虽然贫血不是严重致死类疾病, 但每年因贫血引发的各类疾病死亡的人数已达千万。我国也是贫血高发病率的国家, 因此治疗贫血的研究与发展非常重要。贫血是一种血液中红细胞容积、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低于正常水平的疾病。贫血可由多种原因造成, 如营养不良导致的造血原料不足、免疫系统存在缺陷、严重感染、造血环境异常等。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患上贫血, 可涉及外科、内科、儿科等多科室。多种血液疾病都会产生贫血的症状, 贫血出现可早可晚, 程度可情可重, 这都是由导致贫血的原发疾病来决定的。贫血诊断指标有多种, 临床常用的有骨髓象与血象, 其中血象是最为基础的指标, 血象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像, 可用于分析贫血病病因以及辨别贫血。血象中的1种或3种偏离低于正常值, 则可判断为贫血, 骨髓象是进一步辨别贫血、病理原因、贫血程度的辅助指标。

已有相关报道指出,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应用。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患者的骨髓进行细胞学检查来鉴别或诊断贫血病。但骨髓细胞学检查应用于贫血冰还具有较大局限性, 人体各组织器官与循环系统通过血液紧密联系在一起, 血液的变化也可直接或间接有组织器官的变化引起的, 这种变化可以是同类型疾病的反映, 也可是不同疾病共同导致的, 此时采用骨髓细胞学检查则不具有针对性, 会导致错误诊断。因此, 当患者的病理原因不明时, 可采取其他的检查来进行辅助确诊。

综上所述,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贫血病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但对于病理原因不明的患者的确诊和治疗还具有一定局限。但对于一般普遍贫血患者而言, 将骨髓细胞学检查联合血常规检查则是尽早发现贫血的最有效、最方便的诊断方法。将骨髓细胞学检查用于确诊贫血病虽还不够完善, 但能够鉴别出贫血病因, 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有极大的帮助,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军能, 刘丽雅, 陈李好, 等.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13) :57-58.

[2]周玲冰.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9) :108-109.

[3]秦枫, 杨泽松.骨髓细胞学检查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5 (2) :283-285.

骨髓检查 第3篇

1 病例资料

患者1,女30岁,门诊体检血常规PLT32,临床无出血征象、凝血功能检查正常。骨髓象报告:骨髓增生明显活跃,骨髓有核细胞分类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数及分类正常,血小板成簇及散在分布,形态正常,量不少。意见:大体正常骨髓象,建议复查血小板计数。复查血小板:同时用EDTA抗凝、枸橼酸钠抗凝、计数板手工计数,PLT分别为,30、123、116,诊断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2,女68岁,以多发性脑梗塞入院的神经内科患者。PLT44。骨髓象报告:骨髓增生活跃,骨髓有核细胞分类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数及分类正常,血小板成簇分布,形态正常,量不少。意见:骨髓象未见明显异常,建议复查血小板计数。复查血小板:用EDTA抗凝、枸橼酸钠抗凝、计数板手工计数,PLT分别为50、204、220,诊断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溶栓治疗。

患者3,女64岁,以多发性脑梗塞入院的神经内科患者。PLT50。骨髓象报告:骨髓增生活跃,骨髓有核细胞分类基本正常,巨核细胞数及分类正常,血小板成簇及散在分布,形态正常,量不少。意见:骨髓象未见明显异常,建议复查血小板计数。复查血小板:用EDTA抗凝、枸橼酸钠抗凝、计数板手工计数,PLT分别为45、188、160,诊断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溶栓治疗。

患者4,男47岁,骨科手术患者。PLT24。由于需要手术治疗,需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象报告:骨髓增生明显活跃,骨髓有核细胞分类大体正常,巨核细胞数及分类正常,血小板成簇及散在分布,形态正常,量不少。意见:大体正常骨髓象,建议复查血小板。复查血小板:用EDTA抗凝、枸橼酸钠抗凝、计数板手工计数,PLT分别为20、132、106,诊断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手术治疗。

2 讨论

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以及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血小板计数是测定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是止血、凝血检查最常见的筛选试验之一[1]。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是由于在乙二胺四乙酸(EDTA-K2)作为抗凝剂的前提出下出现的免疫介导的血液中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使血小板互相聚集现象,这种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身抗体Fc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出现卫星现象[2]。其发生率为0.07%~0.21%[3],这种假性血小板减低,影响了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EDTA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I)推荐的对血细胞影响较小的血液抗凝剂,广泛应用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血常规检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测定速度快、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能同时提供多项指标(20多项),是目前常规筛检血小板的主要方法。但不能完全排除非血小板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碎片或杂物)以及血小板聚集的干扰,故当血小板明显异常时,仍需要显微镜复查血小板和(或)复查血涂片[1]。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每日标本量大,且为血细胞仪自动分类计数,只有仪器不分类或报警时;血细胞直方图异常或伴其他异常时,特别是白细胞异常时,才进行手工血涂片细胞分类及观察血小板分布情况。当只有血小板一项减低时检验者往往不涂片镜检,报告单可能会发出。

本文报道4例,均只有血小板一项减低,根据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临床医生也对此高度重视,多继续检查骨髓象及凝血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以明确诊断。本文4例均由骨髓象检查,在末梢血及骨髓涂片细胞分类计数时发现血小板散在、成簇分布,说明血小板不少,建议复查血小板。根据经验及相关报道,4例均同时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K2)为抗凝剂、枸橼酸钠抗凝血及计数板手工计数法(为避免患者同时存在枸橼酸钠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重新检测血小板,结果:乙二胺四乙酸(EDTA-K2)作为抗凝剂时,血小板减少;而枸橼酸钠抗凝血及计数板手工计数法血小板均在参考值范围内。

虽然乙二胺四乙酸(EDTA-K2)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若检验人员没能及时发现和加以纠正,就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和精神负担,以及延误疾病的诊治。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当血常规检查发现仅血小板一项减低时,要对其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做好检测的质量控制,检测前:了解采血是否顺利(采血不畅可导致血小板破坏,使血小板假性减低)、采血后放置时间是否过长(时间过长血小板偏低);检测中:血细胞分析仪质控合格;检测后:若发现血小板减低,用同一份标本制备血涂片染色后显微镜检查血小板(正常可见8~15个/油镜视野,无大量血小板凝块和大型血小板),同时注意有无异常增多的红细胞及白细胞碎片等[1]。另外,血小板的数量随着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减低,而在临床上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所以检验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应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了解患者是否有出血征象、生理状态、用药史等等,必要时同时采用EDTA-K2、枸橼酸钠抗凝剂、手工计数法检测血小板,若为真性血小板减低,再行骨髓细胞学检查,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关键词:骨髓象,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刘成玉,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7

[2]宓庆梅,施巍宇,郝婉莹,等.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一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0):719

骨髓检查 第4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MDS患者, 男28例、女22例, 年龄20~73岁。其中包括难治性贫血 (RA) 11例,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型 (RAEB-1) 15例,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 (RAEB-2) 8例,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 (RCMD) 13例, 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 (RARS) 3例。诊断和分型标准按WHO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分类造血组织肿瘤2001年制定的标准[1]。

1.2 方法

应用骨髓活检针于髂后上棘局麻后常规取材, 活组织经固定, 梯度乙醇脱水,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后光镜观察。Manoharan 改良法分级评估[2]。主要观察:①骨髓增生程度;②造血组织 (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 的病理改变;③间质的病理改变。以骨髓切片增生程度标准[3]:应用网形测微器计点法观察切片造血细胞面积与脂肪细胞面积算出各自的容量百分率 (VOL%) 。分为4 级:增生极度活跃:造血组织>90VOL%;增生明显活跃50~89VOL%;增生活跃35~49VOL%;增生减退<35 VOL%。

2结果

40例 (占80%) 骨髓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和极度活跃, 其中极度活跃18例, 明显活跃22例。红系病态造血39例 (占78%) , 以 RA、RCMD、RAEB-2型为多见。粒系病态造血35例 (占70%) , 其中 RCMD型和RAEB-2型尤为明显。巨核系病态造血44例 (占88%) , 以 RCMD型、RAEB-1型和RAEB-2型为明显, 出现小单圆核或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更有诊断意义。ALIP现象在本组中普遍存在, 其中RAEB-1型和RAEB-2型发生率达100%。8例 (16%) 有骨髓间质病变, 表现为血管病变、静脉窦扩张、破裂出血、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多、组织细胞及纤维增生。

3讨论

本组MDS患者骨髓红系、粒系、巨核系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均呈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 并随疾病的发展而细胞病态造血越发明显。红系病态造血表现为:核发芽、核间桥、核碎裂、多核及巨幼样变, 胞质特点包括环形铁粒幼细胞、胞浆空泡化, 组织结构上红系同一发育阶段的幼红细胞岛, 簇状分布在骨小梁旁区或骨小梁表面;粒系增生异常主要表现为:核分叶过多或过少 (假 Pelget-Haet核) , 胞体小、颗粒少, 粒系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正常骨髓切片常单个散在定位于骨小梁旁区, 而3~5个聚集成簇位于骨小梁间区称为 ALIP, 一张切片有 3 个者称为 ALIP阳性;巨核细胞形态异常主要表现为:多个分叶的核, 有时可见小单圆核或淋巴样小巨核细胞, 核染色疏松, 胞体小、分叶少或不分叶、胞浆量少;淋巴细胞有时见不同程度增生;偶见单核细胞增生及核异性。骨髓间质改变常显示间质水肿、静脉窦扩张、破裂出血、红细胞漏出、血管外骨髓纤维化。总之, 笔者认为, 骨髓活检病理切片的观察不仅能正确反映骨髓内各系细胞的形态, 而且能全面显示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骨小梁及间质之间的位置关系, 易于确定造血组织的增生程度, 有无造血细胞的定位异常, 是否存在骨髓纤维化, 尤其ALIP 的检出对MDS的诊断及预后有确切的意义, 骨髓病理检查是诊断MDS 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病理检查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MDS患者于髂后上棘局麻后常规取骨髓, 进行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观察骨髓增生程度, 红细胞 (红系) 、粒细胞 (粒系) 、巨核细胞 (巨核系) 三系髓细胞及间质的病理改变。结果骨髓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和极度活跃者有40例 (占80%) 。三系病态造血分别为:红系39例 (占78%) , 粒系35例 (占70%) , 巨核系44例 (占88%) 。ALIP现象在本组中普遍存在, 其中RAEB-1型和RAEB-2型发生率达100%。8例 (16%) 有骨髓间质病变。结论骨髓细胞的病态造血是MDS诊断的主要依据;骨髓病理检查对MD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活检,病理

参考文献

[1]周小鸽, 陈辉树.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0-74

[2]浦权, 杨梅如.血液病骨髓诊断病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2:22, 181.

骨髓检查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自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2009年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多高于正常[ (1.2-395) ×109/L], 其中白细胞超过100×109/L者10例, 平均白细胞计数为84.15×109/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103g/L[ (75-142) g/L];平均血小板计数为62×109/L[ (19-100) ×109/L], 4例血小板低于50×109/L。年龄4~89岁。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乏力、头晕、感染、皮肤黏膜出血, 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1.2 检查方法

骨髓涂片由临床医师穿刺送检, 选择涂片好, 厚薄均匀的片子进行瑞氏染色及形态学检查。普鲁士蓝染色, 观察细胞内外铁。白血病标本做过氧化物酶 (POX) 染色, 糖原 (PAS) 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等细胞化学染色进一步分型。有发热者做外周血白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 染色。骨髓细胞学检查判断标准根据血液学诊断标准[1]及FAB分型标准。

2 结果

121例骨髓象中、结合临床可明确病因者80例 (66.1%) , 骨髓无特殊改变41例 (33.9%) 。其中, 缺铁性贫血 (IDA) 21例 (26.3%) , MDS12例 (15.0%) ,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9例 (11.3%) , 急性淋巴系白血病 (ALL) 3例 (3.8%) , 混合性细胞白血病2例占 (2.5%)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MA) 2例 (2.5%) , 溶血性贫血10例 (12.5%) , 多发性骨髓瘤3例 (3.8%)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6例 (7.5%) 骨髓纤维化1例 (1.3%) 等。其中血液系统恶性疾病30例 (37.5%) , IDA 21例 (26.3%) , MA2例 (2.5%) , HA10例 (12.5%) 肝脏疾病8例 (10%) , 感染性疾病3例 (3.8%) 。

3 讨论

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异常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在某一侧面的共同表现。其病因大致可分为4大类: (1) 造血系统良性疾病即缺铁性贫血、MA、ITP等; (2) 造血系统难治性疾病:PNH、MDS等; (3) 造血系统恶性疾病:AmL、MM、骨纤、骨髓转移癌、恶组等; (4) 非造血系统疾病: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药物因素等。在本组观察的121例中造血系统疾病有69例, 占86.3%, 其中IDA21例, 居第一位, 其次为MDS和AL;根据临床表现、骨髓穿刺骨髓活检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大多患者可以确诊。急性白血病也是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 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仅表现为血色素及血小板轻度减少, 如不行外周血涂片及骨穿检查极易漏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HAL) 是近年在细胞形态学基础上, 结合免疫分型, 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技术而逐渐得到认识而确立的一种少见类型白血病[2]。其特征为急性白血病中髓系和淋系细胞同时受累, 具有淋系和髓系细胞双重特点。绝大部分患者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少数增生减低, 但红系比例不低;无造血原料缺乏及异常克隆造血证据, 部分患者有骨髓病态造血。在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异常患者中, 其病因主要有4大类, 即:急、慢性肝病, 恶性瘤, 某些感染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 其他少见的有尿毒症和甲状腺疾病等;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可以确诊。但遇到原因不明的全血细胞升高异常, 不仅要想到常见病、多发病, 结合其骨髓象, 抓住各疾病骨髓象的特点, 还应注意到较少见的疾病, 同时要注意是否为多种疾病合并引起。由于近几年来, 随着各种各样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床实验室的应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渐渐地忽视了对外周血的观察, 而血象是骨髓象的继续, 骨髓象的病态造血, 其外周血也能见到血细胞的某些形态学改变, 为骨髓报告提供依据, 如MDS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能反映骨髓造血异常情况, 所以检验人员要重视对外周血的观察。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46.

[2]刘志洁.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考数的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及细胞学图谱, 2006, 10 (3) :58.

[3]李艳春, 张文, 朱俊芳.15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4, 17 (1) :22-24.

[4]董丽华, 胡国华.阿尔茨海默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4 (24) :377-399.

骨髓检查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来我院检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8例, 男37例, 女31例, 年龄38~76岁, 平均57岁。其中, 由于蛋白尿、慢性肾炎等原因就诊于肾内科的18例, 因肺部感染就诊于呼吸科的7例, 因腰背部、胸部、骶部疼痛等骨痛就诊于骨科的28例, 因骨质疏松就诊于内分泌科的5例, 因骨折就诊于骨科的2例, 因肝功能损害就诊于消化科的8例。自有症状到确诊的时间在3个月~1年内的患者49例, 1~3年内的患者15例, 3年以上的患者4例。

1.2 检查方法

1.2.1 仪器设备

(1) 电泳选用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M280889型全自动电泳仪 (含扫描仪) 及相关试剂, 该仪器可进行多种分析如血清蛋白、尿蛋白、脂蛋白、血红蛋白等, 仪器可自动采样、点样、电泳、固定、染色、脱色、清洗、烘干及数据处理。配有大屏幕中文显示, 使用方便、操作简便。 (2) 选择生化分析选用山东博科BK-280分立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博科生化分析试剂, 对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

1.2.2 实验室检查方法

先对分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标本用全自动电泳仪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包括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测, 并用配套扫描仪检测M成分和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 和血轻链 (Kappa链和Lamda链) 测定。然后再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总蛋白、尿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1.3 诊断标准

蛋白含量的分析均按照血液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1]。

2 结果

2.1 血清总蛋白含量分析

在6 8例患者中, 血清总蛋白含量水平升高的患者有4 9例 (7 2.0 6%) , 患者血清总蛋白含量水平正常的患者有1 4例 (20.59%) , 血清总蛋白含量水平降低的患者有5例 (7.35%) 。

2.2 尿改变

68例患者中尿蛋白呈阳性者61例 (89.7%) 。8例尿素氮增高, 半数患者尿中出现凝溶蛋白。

2.3 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分析

异常增生的浆细胞均可以产生一结构均一的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在血清蛋白电泳图中有一单株高峰出现, 称为M蛋白或M成分。在6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图谱中均有M蛋白出现。

2.4 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分析

M带是一狭窄并且深染的沉淀带, 该带致密界限分明与血清蛋白电泳的M带在同一水平出现。6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过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析分型后, 结果显示该病:Ig G型42例 (61.76%) , 该类型所占比例最大, 其中Ig Gλ型26例 (38.23%) , Ig Gκ型16例 (23.53%) 。Ig M型4例 (5.88%) , 均为λ型。Ig A型15例 (22.06%) , 其中Ig Aκ型10例 (14.71%) , Ig Aλ型5例 (7.35%) 。轻链型7例 (10.30%) , 其中κ型3例 (4.42%) , λ型4例 (5.88%) 。

2.5 免疫球蛋白含量分析

68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在42例Ig G型患者Ig G含量明显升高, 但伴有Ig A和Ig M含量下降;4例Ig M型患者Ig M含量升高, 伴有Ig A和Ig G含量下降;15例Ig A型患者Ig A含量升高, 并伴有Ig M和Ig G含量下降;在7例单纯轻链型患者中Ig A、Ig M、Ig G含量均下降。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MM) 为浆细胞恶性增殖性肿瘤, 好发于中老年, 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4]。该病发病速度较慢, 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临床症状主要有贫血、骨痛、出血、感染、肾功能不全、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但大多数患有该病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是立即发现的, 常常需要在患病几个月后, 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方可出现临床症状, 并且常被误诊为“骨质疏松”、“腰椎结核”、“复发性肺炎”、“肾病”、“泌尿系感染”等病。如何及时发现在临床上症状不典型甚至无临床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 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因此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具有很大的价值。在实验室中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准主要有: (1) 骨髓浆细胞>15%; (2) 血清有大量的M蛋白、骨髓瘤通常呈现为某一类Ig显著增高, 而其他Ig含量明显降低; (3) 血清或尿中出现副蛋白, 通常存在上述2种者可诊断为该病M蛋白的出现可造成感染、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性、肾脏损害等症状并且不同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显示的M蛋白位置不同, 因此M蛋白量的变化是观察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本组6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中49例患者血清总蛋白含量水平升高, 61例患者尿蛋白呈阳性, 这表明常规的血清蛋白、尿蛋白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仍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在日常检查中必须须引起足够重视, 对出现上述现象者应及时做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6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图谱和免疫固定电泳图谱中均有M带出现, 在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结果中Ig G型42例 (61.76%) , Ig M型4例 (5.88%) , Ig A型15例 (22.06%) , 轻链型7例 (10.30%) , 并且明显伴有一类Ig显著增高, 而其他Ig含量明显降低的现象。这表明血清蛋白电泳发现M带是诊断和确诊多发性骨髓瘤的简单、直观、快速的方法, 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是将琼脂糖凝胶蛋白电泳和免疫沉淀结合起来免疫分析方法, 可判断Ig的轻链和重链型别。其具有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特异性高、结果易于判断等优点, 并且具有较骨髓细胞学检查更快速、减的优势, 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意义[5]。多发性骨髓瘤因起病过程缓慢, 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 诊断较为复杂, 而且极易被误诊, 从而耽误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间, 所以该病的实验室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本组68例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表白其能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在诊治中判断该疾病, 如患者在常规血清蛋白、尿蛋白检查中出现异象并伴有多发性骨髓瘤疑似症状, 可首先做血清蛋白电泳检查, 如发现有M蛋白带, 再做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型, 可最后做骨髓病理活检和骨髓细胞学分析, 既可以在疾病疑似期明确诊断疾病, 减少误诊率, 提高检测效率, 又适当的节约了医疗资源。因此, 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小芬.多发性骨髓瘤11例误诊临床分析[J].误诊误治, 2008, 5 (30) :123.

[2]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232.

[3]贾成瑶, 余霆, 朱焕玲, 等.M蛋白阳性患者314例体液免疫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4) :758-760.

[4]田永芳, 贾海英, 田洪燕.47例多发性骨髓瘤综合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0, 23 (8) :473-478.

骨髓检查 第7篇

关键词:骨髓小粒拉片,骨髓涂片,骨髓组织切片,血液病,诊断价值

骨髓穿刺涂片作为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目前各级医院广泛开展的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具有直观、简便、快速等特点,但由于骨髓易受穿刺技术、窦血稀释或骨髓纤维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单纯依靠骨髓涂片不能很好地反映骨髓细胞及组织的全貌,造成误诊或漏诊;骨髓活检虽是评价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金标准,但在骨髓肿瘤诊断中不占主导地位,需结合骨髓涂片才具有诊断价值[1];而骨髓小粒拉片在国外被列为骨髓形态学检查方法之一[2,3],国内有较少报道[4,5,6],其是将细胞学和组织学结合起来,既具有形态学的观察优势,又可初步了解组织学概况,从而提高细胞形态学的诊断水平。现将本研究应用骨髓小粒拉片83例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涂片和切片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为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8年1月~2012年8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9例,女44例;年龄6~82岁,中位年龄54岁。患者因外周血一系、两系或三系异常而就诊。所有病例均采用同期同部位做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纤维化(MF)、淋巴瘤骨髓侵润等血液病诊断标准参考文献[7]。

1.2 方法

自患者髂前或髂后上棘同一穿刺点,用骨髓活检针抽吸骨髓液,同时制备骨髓涂片、小粒拉片。采用EDTA-K2抗凝骨髓液5μL推片,制成涂片;挑取骨髓液中的骨髓小粒于玻片上,用另一张玻片覆盖,轻轻将两张玻片向反方向拉开,制成拉片。骨髓涂片与拉片采用Wright-Giemsa染色,必要时做其他组化染色,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分类计数,涂片计数200个有核细胞,拉片计数至少500个有核细胞;同部位获取的骨髓组织块,常规脱水脱钙,塑料包埋,切片,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

1.3 观察指标

1.3.1 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涂片:采用骨髓增生程度五级分类法,分为增生极度活跃(Ⅴ级)、增生明显活跃(Ⅳ级)、增生活跃(Ⅲ级)、增生降低(Ⅱ级)、增生重度降低(Ⅰ级)。同时计数200个有核细胞。骨髓小粒拉片及骨髓切片:观察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与脂肪细胞面积,计算各自容量的百分比,判断增生度[8]。

1.3.2 临床诊断符合率的比较

各组资料检查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的符合性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髓小粒拉片细胞学的特点

与涂片相比,拉片收集的细胞数量多,细胞分布相对不均,但细胞形态清晰。图1为同一例增生性贫血患者的涂片与拉片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的对比。骨髓涂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拉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2.2 骨髓小粒拉片与骨髓涂片、切片增生程度比较

以切片为金标准,拉片增生程度的判断优于涂片。83例血液病患者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Ⅲ级以上者,拉片检出63例,涂片检出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79,P<0.05),与切片68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51,P>0.05)。见表1。

2.3 拉片诊断符合率与涂片和切片的比较

本组资料显示在AA、MDS、MM、淋巴瘤骨髓浸润及寄生虫的查找上,拉片的诊断价值优于穿刺涂片。拉片、涂片、切片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7%(72/83)、68.7%(57/83)、83.1%(69/83),经两两比较,拉片与涂片、切片与涂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53,P<0.01;χ2=4.7429,P<0.05),拉片与切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38,P>0.05),三片联检符合率为97.0%(78/83)。见表2。

注:因病例数较少,各疾病组间未做统计学处理

3 讨论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基础检查,优化组合联检,包括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小粒拉片、组织切片等,可以提高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是目前实验室诊断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基层医院,由于骨髓穿刺涂片的细胞结构清晰,观察形态理想,报告周期短,一直作为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但骨髓穿刺技术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大的局限性,如取材少,仅反映穿刺点局部的骨髓造血情况,不能反映造血组织全貌;其次,一些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髂后上棘可出现生理性造血衰退[3],仅以穿刺涂片,不能准确判断骨髓取材的成功与否,而出现多部位、多次穿刺,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再者,窦血稀释不可避免,特别是严重贫血患者,影响更甚;一些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的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MDS等常常因细胞储积而致“栓塞”,不易抽出;MM、淋巴瘤骨髓浸润由于瘤细胞分布不均,分泌黏附因子等因素,骨髓内细胞相互粘连,容易出现取材困难、瘤细胞比例不高的问题;AA、低增生性MDS及白血病也会因骨髓不同程度纤维组织的增生,即使多部位穿刺亦抽不出满意的骨髓标本。若仅以骨髓涂片来判断这类血液病的骨髓增生程度不够准确。

MDS、AA、MF的诊断上,骨髓活检病理检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9],但由于骨髓的组织结构明显复杂于普通病理,大多数情况下单独的骨髓活检很难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必须结合骨髓涂片检查[3]。同时,由于骨髓活检技术要求高,操作繁琐费时,细胞识别差,实际操作上,往往不能与骨髓穿刺涂片同步进行,使其不能在基层医院常规开展。而小粒拉片是与骨髓穿刺涂片同步操作,骨髓小粒实质就是一小块组织,由造血细胞围绕血窦而成,是由少量条索状纤维搭成网架,其间布以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的大小不一的团块。骨髓小粒拉片与组织切片一样,能较真实地反映骨髓内细胞分布的实际情况[2],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对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组资料采用活检增生程度的判断标准作为拉片的评定标准,结果显示拉片显著高于涂片(P<0.05),而与切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5]。同时在AA、MDS、MM、淋巴瘤骨髓浸润及寄生虫的查找上,拉片的诊断价值优于穿刺涂片。临床诊断符合率上以拉片最高为86.7%,高于涂片与切片,三片联检符合率达94.0%(78/83)。

骨髓小粒细胞类型观察是骨髓常规检查内容之一,以往文献[10,11]多是对涂片的骨髓小粒细胞团进行观察,但涂片中的骨髓小粒往往被推至片尾,组织结构未完全展开,较难区分小粒中的细胞类型及观察异常细胞,拉片是挑取骨髓小粒置于玻片上,组织块被机械性拉开,细胞成分收集相对较多,有效地减少了窦血稀释,更易观察细胞形态及类型。笔者曾对不同病例的骨髓小粒拉片细胞类型进行观察发现,骨髓小粒的细胞形态在AA、增生性贫血、感染性疾病、MDS及白血病等疾病中各具特点[6],可用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组资料中显示,有2例低增生性白血病,涂片仅见增生重度减低,1例考虑AA,1例考虑低增生性MDS,通过观察小粒中细胞类型,拉片2例均确诊;4例低增生性MDS,涂片提示1例有核细胞增生减低,2例考虑AA,1例为稀释骨髓象,拉片全部确诊,切片确诊3例;5例不典型AA,涂片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以红系为主,拉片观察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结合骨髓活检,确诊4例,切片全部确诊;MM、淋巴瘤骨髓浸润、MF 13例,切片确诊11例,拉片确诊10例,涂片仅确诊5例;在寄生虫查找上,拉片也明显优于涂片,4例黑热病全部确诊,涂片仅检出2例,切片未检出;拉片也有不足之处,对于急慢性白血病,由于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在未伴有骨髓纤维化的取材良好的骨髓标本,因细胞密集程度高,在骨髓小粒中细胞形态无法观察,拉片的实用性明显低于涂片和切片,本组资料中显示在取材满意的13例急性白血病和10例慢性白血病中,涂片的细胞形态更清晰,实验室的诊断结果仍以涂片为准。由此可以看出,拉片更适用于低增生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与涂片相比,小粒拉片分类计数的重复性不及涂片。因一个骨髓小粒就是一个“造血岛”单位,浆细胞、肥大细胞等非造血细胞主要位于小血管周围,若计数区域选择不当,可造成此类细胞出现计数性误差。同时由于拉片采用骨髓小粒制片,标本常厚薄不均,且由于推片力度不易掌握,可使破碎细胞相对较多,特别是白血病患者,因有核细胞重重叠叠,采用拉片法,细胞被挤压而破碎,细胞不易识别。因此对于取材良好的骨髓标本,笔者建议仍以骨髓穿刺涂片做有核细胞分类计数,而用同步检查的拉片来判断骨髓增生程度,可同时提高分类计数及增生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与切片相比,拉片虽可初步了解组织形态学概况,但其渣量少,与穿刺涂片一样,仅反映局部骨髓造血兴衰,缺乏骨髓完整结构,且对于干抽、MF等疾病,较难抽取骨髓小粒,此时仍需结合骨髓切片检查,做出正确判断。

上一篇:初中考试下一篇:产妇分娩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