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设计范文

2024-09-14

教学方式设计范文(精选12篇)

教学方式设计 第1篇

1 当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设计现状

居住空间不同于其余空间形式,私密性比较强,饱含了居住人的特点以及居住人的特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房屋的要求也有了明显提升,所以“居住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布局要求,还要尽量满足住户个性需求,打造最理想的生活环境。“居住空间设计”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想要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可以将室内设计作为基础课程来看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室内设计工作模式,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提升方案设计质量的工作方式,打破原有方案设计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设计要素,通过提升基本设计方法等形式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掌握室内装饰材料以及室内施工图纸绘制工作方式,提升室内设计知识点方案设计应用质量。从该情况来看,课堂不仅要包含理论上的教学内容,还要传授一些实践内容。通过方案设计的形式给出户型图,让学生们自主布置房屋空间。如果通过该方式来打造概念性空间,可以让学生更加大胆地去进行一些思维发散,而且设计的个性也逐渐凸显,可以将设计方案反馈到教师处,提升设计方案可行性。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打破传统空间布局以及传统家具摆放位置,彰显自己的个性,但是这种突破需要以可实现为基础,才能保证“突破”具有实际意义。

2“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课程设置当中的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都是安排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的,通过分断集中教学的模式来传授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弊端比较明显,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没有时间给学生解答问题,都会导致学生似懂非懂,长时间不能解决相关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之后一段时间的实践环节中,虽然理论知识学习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理论和实践却很难结合到一起。所以可以将实践教学工作模式融入理论教学当中,让教师自由化渡支配时间,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吸收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比较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并且这部分学生在面对项目的时候,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住空间设计”知识点日后的应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动手能力是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根据不同规格空间,对空间进行重组,获得更加符合当前发展状况的新空间,利用这些形式来体验设计过程中空间布置的重要性。在该过程中,学生对资料的认识都是比较少的,也缺少工艺制作工作技能,知识让作品有表象,但是缺少灵感。

3“居住空间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要从实践性的层面来进行优化。将项目作为依托,结合理论知识点,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面对项目工程的时候,要将问题作为主要的课堂授课先导来看待,不断地引入一些全新的设计任务,让学生跟着设计任务的内容去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教授知识点的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勾起学生在该方面的求知欲望以及对位置知识点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事件设计能力。不能将设计方案集中在形式功能上,还要让学生可以拿出较为完整的方案,才能保证后期“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正常开展。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需要从事“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教职员工在日后不断探索。

4 将反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中

反转课堂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经过多年来的不断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升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章节或者不同的教学项目内容来录制一些视频,将反转课堂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因为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专业特点比较明显,所以经常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条件的约束,所以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必须要加以完善,才能保证“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首先可以从云平台以及云网络建设的层面上出发,为课堂教学提供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的教学环节来学习。其次,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录制,并将录制的资料录入云平台中,实现课堂教学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定期在线教授课程,教师和学生通过在线互动的形式来学习知识,让学习课堂无处不在。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批阅一些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批改,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困惑或者是自己的看法。从整体上来看,要根据课堂教学要求来安排课程,尽量减少负面条件的约束,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质量。

5 结语

上文从当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别从当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设计现状、“居住空间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将反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中等角度,对如何提升设计教学质量进行了阐述。

摘要:“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近年来国内实践设计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部分,作为学生来说必须要掌握十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后期应用效率。从当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实践性以及应用性方面的特点出发,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创建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吕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4(4):379.

[2]郭颖艳.基于岗位情景的《居住空间家具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8):118-119.

[3]杨丽娜.基于项目为中心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15(10):227-228.

[4]张丹.“家装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6):98-99.

[5]郭欣.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208.

古代支付方式教学设计 第2篇

二. 教学重点

理解“以物易物”这种方式

三. 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我们现在买东西怎样来付账?微信,人民币等等。那么古代人是怎样付费的,你知道吗?

(二)小组展示收集的资料。

(三)教师讲解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例如资、货、购、财、贫、贩、贷等。

古代直至货币产生前,人们的交易方式一直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具体的方式就是:自己获取的猎物或是采集的物品有剩余时,就拿来和别人进行交换,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当然换多少,怎样交换,用什么交换,这就全靠双方的需要和认可就可以交易成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交易的物品逐渐增多,交易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些还要进行二次、三次交易,也就是说用己经换到手的东西,再去与别人交易,才能达到自己的需求,为了交易的顺利,人们开始在固定的地点进行交易,这样人们可以比较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市场的雏形。

(四)穿越时空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第3篇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教师需要创设利于学习者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搭建知识建构的“脚手架”,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创建学习共同体。

基于上述理念,本节课将通过逐一展示一系列现象创设意义学习情境:①硫酸铜在水中不断扩散的现象;②黄瓜分别放在糖水和清水中软硬程度的不同和紫色洋葱纸质壁分离实验现象;③用尿素代替蔗糖后的紫色洋葱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的现象;④身体白细胞吞噬病菌现象。然后抛出问题串,与同学一起分析探究,并借助多媒体呈现各种动画演示来解释现象,帮助学生达到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理解。本课教师设计一个模拟活动,让学生自己构建细胞膜的物理模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达到对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充分理解。(以部分同学构成细胞膜的一角,另一部分同学为各种物质,然后让细胞膜对这些物质进行物质判断并实施一定的物质运输方式。如图1)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第二节。主要内容为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及渗透作用。同时该课内容也涉及以后诸多的教学内容: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与反应产物出入细胞方式、动物激素调节中激素的分泌、内环境的稳态、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中离子出入神经细胞的方式等。在整个章节中,本节课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2.学情分析

学习该课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直接供能物质——ATP;植物个体失水或吸水现象在初中科学中有实验,属于个体水平,为本节课进入细胞水平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学生学习该课是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的,是可以接受新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区别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能够判断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分析并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因。

2.能力目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思维推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初步模型构建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结决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活动来体验同学之间合作互助的同学情。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区分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不同方式;扩散、异化扩散、主动运输和需要的条件,理解并应用这些方式。

难点:区分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不同方式。

5.教学统筹分析

前一节课可以先让学生完成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现象的观察,这有利于新课的顺利进行。本节课有很多微观现象不能通过实验体现,教师用媒体和插图进行展现,并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核心知识。

四、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讨 第4篇

一一、教学难度自选

如今, 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进入大学校门的, 整体专业基础薄弱, 个体专业水平差异大。这就需要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讲解及不同难度的作业, 即教学难度自选。具体说来, 就是教师在保持教学目的一致的前提下, 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教学要求, 使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并从中得到一份喜悦, 增强一份自信, 减弱部分学生由于难度的不适应而导致的厌学及自暴自弃的混学现象。在教学中还要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了解学生的喜好, 根据其兴趣点为突破口, 进行个别辅导。

二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有一些学生根本不去了解现代设计信息及流行趋势, 不关心身边的设计, 不注意身边的生活环境, 却口口声声要做现代的设计者, 怎么可能?有些学生经常去书店看书或通过网络等其他手段去了解最新的前沿设计, 但无法与身边的实际相结合, 无法回到现实, 导致想象与现实脱节。这就需要教师经常给学生灌输设计理念、培养观察意识,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品味各种设计, 体会它们的优缺点, 感悟设计师的创作意图, 分析其创作思想。最基本的了解方式就是让学生们到商店、书店、材料市场, 走出学校到社会去了解各种信息与最新的材料技术, 在实践教学中学习各种“有用的没用的知识”, 这样才会使学生有一个量的积累, 且具有对设计的初步分析能力, 再经过教师的指导, 从而使设计从刻意追求走向自然留露, 从对产品的感性认知到了解产品的内涵寓意。

三三、自学能力与实践经验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以课堂传授为主, 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应更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各种书籍和社会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自学老师。我们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因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只是为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学习做铺垫。目前学校里也有一些学生到设计公司去打工学习, 实际设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 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所以我们应在教学后期加大学生的设计实践, 鼓励其参与实习基地和设计公司项目的设计工作, 提高实际设计能力。知道学生们经常反映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无法运用或不知如何运用。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学校里学的东西毕竟有限, 老师个人的知识量也毕竟不及社会, 只有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才可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更好更快的适应实际需要。

四四、个人综合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这就涉及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在自己的作业中有很好的表现意识, 但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文字或语言表达时往往不知从何说起, 这与学生的个人艺术修养及对艺术理论了解的较少有关系。我们承认这是个读图时代, 但文字的魅力是不可替代的, 况且在学生阶段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是必要的, 所以在一些作业中要求学生加以文字说明或是搭配与之相应的文字背景是有必要的。个人的组织、分配能力及群体合作意识, 也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培养的, 在一些教学中将学生有意分成几组, 让其以组为单位进行群体合作式设计, 并由每一组的设计组长进行任务布置与分配, 这样既可使学生之间进行竞赛式的创作设计, 又可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合作意识, 有利于在其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适应各种环境。

现今的设计高等教育正处在转轨时期, 新的教育方式需要教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各种信息技术及国内外艺术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 从而总结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式教学手段和方法, 培养新时期的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抒发真情。

4、学会理性的思考,真实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花一叶皆世界 一草一木总关情——“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写作指导 赏析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片段二: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教师导入本课中心 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

二、什么是抒情

(一)、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表达方式除抒情外,还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二)、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1、“我爱你,中国!”这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常用方法

2、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1)、有的借人抒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欣慰地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2)、有的借物抒情,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

(4)、有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达到抒情的目的。(5)、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几句点睛式的议论之中,如“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

三、什么是借景抒情

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例:那春日的杨柳是否让你油然而生依依难舍的情意,那夏日的荷花是否让你昂然而有蓬勃似火的热情,那秋日的雁影是否让你骤然而起恋亲思归的幽思,那冬日的松梅是否又让你勃然而添披荆斩浪的勇气?

理解“借景抒情”

《春》中作者借助对江南春景的描写,抒发自己喜悦的心情。

《土地的誓言》中通过对东北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非写景为主的文章中的借景抒情

1、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叶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

2、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羚羊木雕》

3、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走一步,再走一步》

4、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 《最后一课》 借景抒情的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四、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

(一)、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仔细观察才容易抓住特征进行描述。世上景物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如果离开了这些特点,我们就无法把某一特定的景物逼真地描写出来,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

例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二)、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有时按空间顺序: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有时按时间顺序:或从早到晚,或从春到夏;有时用逻辑顺序。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 每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明亮的带子。很明显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 :用拟人的手法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水也不忍得冻上,……”把冬天的多姿多彩描写得活灵活现。2:用比喻的手法

《春》一文中写春花“红的像火……”、写春雨“像牛毛……”、写春风“象母亲的手一样抚摸着你……”。这些比喻手法的运用,很好的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特点。3:引用、夸张、反问、排比等等。

(四)、做到情景交融

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

例如:《春》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的冬天》表达作者对济南的由衷喜爱,有时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有时则是把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

五、范文举例

温暖的微笑

“刷刷刷……”那熟悉的扫地声又准时在楼下响起。我朝楼下望了一眼,依旧是那个熟悉的身影,依旧是那一串连贯的动作——她身穿醒目的环卫工作服,手执大扫帚,弯着腰,正卖力地清扫着道路两旁的落叶及生活垃圾。【先声夺人,由扫地的“刷刷刷”声引出主人公“她”。】

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走下楼,然后和她相视一笑。她笑起来很好看,洁白而整齐的牙齿,还有一对浅浅的小酒窝(这里加一个修饰语“灿烂明媚”)。每天早晨上学时,她的微笑也便成了我一天的开始。【描写“她”的笑容带给人好心情。】

她是一名环卫工人,也是一个聋哑人。她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任何情感,只有用手中的扫帚,将自己对城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来。一年四季从未间断。(这里应具体描述四季的景象,如“当初春的鸟儿站立在高高的枝头啼啭着动人的旋律时”等语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可她从未表现出厌倦和疲惫。【补充交待“她”对工作的热爱,对邻里的热情。】【以上三段,均是为下文作铺垫。】

又是一年隆冬将至,狂风呼啸而过。我仍旧背着书包走下楼,耳边依旧萦绕着爸爸妈妈愤怒的争吵声,还有昨天老师责备的话语,好友因误解而递过来的冷眼……此刻,种种不快全都化作了劲厉的寒风,和我撞了个满怀。【天气寒冷,“我”的心也冷。】

突然,那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我的眼帘,她仍然穿着醒目的橙衣,用力挥动着手中的大扫帚。“刷刷刷”,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改为“有节奏的声音仿佛催人奋进的鼓点”)。她看见我之后,依旧露出那个标志性的微笑。这微笑真让人温暖!(改为“这微笑仿佛春风,融化了我心头的冰凌。”)【“她”的微笑准时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让心情低落的“我”受到了感染。这里是全文的高潮,应该浓墨重彩地写。】

那个隆冬的清晨,因为有她温暖的微笑,而成为我最温暖的记忆。【结尾点题。】 升格示例

温暖的微笑

“刷刷刷……”那熟悉的扫地声又准时在楼下响起。我朝楼下望了一眼,依旧是那张熟悉的脸,依旧是那一串连贯的动作——她身穿醒目的环卫工作服,手执大扫帚,弯着腰,正卖力地清扫着道路两旁的落叶和生活垃圾。

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走下楼,然后和她相视一笑。她笑起来很好看,洁白而整齐的牙齿,还有一对浅浅的小酒窝,如春阳般灿烂明媚,让我一整天都充满着自信。

她是一名环卫工人,也是一个聋哑人。她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任何情感,只能用手中的扫帚,将自己对城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来。当初春的鸟儿站立在高高的枝头啼啭着动人的旋律时,当夏季的朝晖出现在东方美丽的天幕演绎着生活的美好时,当秋天的晨风吹过光秃秃的树梢带来丰收的喜悦时,当冬日的暖阳携带着金色的温情穿梭于这座城市的楼宇之间时,她,都在人行道上工作着,无论风吹日晒,从未看到她厌倦或是疲惫。

又是一年隆冬将至,狂风呼啸而过。我仍旧背着书包走下楼,耳边依旧萦绕着爸爸妈妈愤怒的争吵声,还有昨天老师责备的话语,好友的误解……此刻,种种不快全都化作了劲厉的寒风,和我撞了个满怀。

突然,那个熟悉的身影闯入我的眼帘,她仍然穿着醒目的橙衣,一双手已经冻得发紫。她看见我之后,依旧露出那个标志性的微笑,一瞬间,一股奔腾的暖流直涌心头。她如此辛劳,却总是将最美丽的微笑展现给别人,给予人明朗和温暖。而我为什么要为一点点的不如意而兀自伤感呢?

那个隆冬的清晨,她温暖的微笑,成为我最温暖的记忆。

六、写作训练

你学会了吗?我们来写一写。

1、春天到了,学校里开满了各种花,你有留心过吗?你有动笔的冲动吗?面对如此美景,我们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以“校园花开”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景物片段。

2、“放学了,老师说要进行大扫除,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请把这段文字扩充具体,写一篇100字左右叙事片段,注意通过叙述的方式间接抒情。

3、大作文

有人说: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将一片荒芜。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家园才鸟语花香,因为有了爱,我们的亲人才相亲相爱,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才芳香四溢,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灵魂才熠熠生辉…… 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花草,爱动物,也爱家乡,爱祖国,请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写作指导】

1.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本次作文以“爱”为话题,就是围绕“爱”为主题选择材料,组织作文,万不能偏离这个主题。

2.先确定写作对象,想一想你对他(她、它)怀有的感情,然后围绕写作对象,选择最能表现“爱”这个主题的材料,拟定题目,确定立意,完成整篇作文。

3.写作中,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直接表达对某人某物的感情,也可以把感情渗入叙事、写景中,也可以托物言志。

3、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板书设计

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抒情 借人抒情

间接抒情 借物抒情 借事抒情

艺术设计类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艺术类课程 课堂教学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73-01

第一,艺术设计类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在于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艺术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具有创新精神、良好的专业积淀和全面的设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专门人才。

第二,艺术设计类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脱离实际的纯知识和学术教学,强化应用技能与行业规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迅速消化吸收新技術、新理念、新规范并迅速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建立院校、专业系部、企业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强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面向市场需求的开放式办学。在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能力实训教学,实行“引导、创新、协作、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特殊课堂。我们要求教学上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走出教室,参与商业运作,到企业商家寻找设计课题,进行市场调查、设计论证、提出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制作。这样能够激励学生参与市场、了解市场、熟悉商业运作规律。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职业角色。

第三,艺术设计类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方法。

研究的方案主要以调整教学方法为出发点,把过去的课堂“静听、坐观、独立思考”的传统模式革新为课堂教学五法,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1 真实案例植入教学法

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任务时,应结合一些具有教学意义的真实设计案例或正在招标阶段的真实项目,把它应用到学生的设计课题任务中。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通过此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90年代以后。真实案例的植入使学生可以把所学的设计知识与技能通过自我创造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如同在社会上一样,深入实践。

2 团队协作设计教学法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师布置设计任务,学生独立创作完成的模式进行。由于学生个体综合能力的差异,造成设计完成水平的差异较大,同时诱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而对团队协作的集体意识逐渐薄弱。学生上课缺乏积极主动性。而当今社会,设计行业的职业角色多以团队形式出现。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造成他们与工作环境不适应或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把学生按一定人数分为不同的设计组,协作完成设计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独立的设计个体在各自的团队内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并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相互竞争,通过竞争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习的热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3 情景模拟辩论教学法

模拟职场气氛和环境,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改变以往简单的由教师灌输,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而盲目、被动接受的局面。注重诱发设计思路,采取学生主动参与行为和自我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等,如模拟公司的提案讨论现场,教师扮演企业甲方,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或提案的创意来源和经过进行现场的答辩,充分的利用和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来控制教学节奏的方式,应用到教师的特色课堂教学中。

4 师生共同点评教学法

共同点评式教学方法是指采取实际课题中的一定困难夸大出现,其他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讨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随机解决问题,诱发学生自我解决和更正。改变过去教学中一个问题只需一个答案的线性的思维方式,而是对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几种不同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承受了各种压力和挫折,也了解了多种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开拓了思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直线思维而形成更为复杂和成熟的网状的思维和知识结构。通过这种点评式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使落后者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5 教学与市场应用教学法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是要适合市场和行业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以往大学教育中的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专业改变以往的脱离实际的纯知识和学术教学,强化应用技能与行业规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迅速消化吸收新技术、新理念、新规范并迅速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同时将行业一线信息及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或者邀请相关行业、公司的在业人员进入课堂,使教学适合市场化、行业化,适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培养目标。

6 结语

艺术设计类课程具有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性较强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不变的模式中。我们对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不仅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应该注重社会的需求,为行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境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7篇

一、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 运用教与学的原理, 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简单地说, 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 (主要指教师) 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具体说来,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 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 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 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 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 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 通过教学设计, 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 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 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某种意义来说, 教学设计既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更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 因为教学设计往往规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时间、空间、内容、程序, 决定其基本学习方式的采用。因此, 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它是影响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

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涉及到许多因素, 不同的教学理论下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 但无论采用哪种教学设计模式, 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教学设计应重点关注以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1. 创设情境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认知过程的本质由情境决定, 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学习者必须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 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知识的传授不可能是抽象的, 而应该是在情境中获得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应着力思考如何创设能引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情境,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把“真实问题”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意义建构, 实现自主学习,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例如, 在教学“相遇问题”的时候, 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演示两个运动物体的运动的方向、出发的时间、运动的结果等。学生在这个真实、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情境当中, 学习热情高涨, 主动思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观察中掌握了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出发的时间、运动的结果等要素的特点, 弄清了两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运动路程之间的关系, 学生解答相遇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2. 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动力。

新课程强调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突出, 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 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 到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重要的不是要学生答问的正确性、逻辑性, 而是在于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学生只有主动发现问题, 才有学习的动力, 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 才能切实转变学习方式, 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 领略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着重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并提出问题, 再和学生一道筛选出需要解决或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教学认识圆的特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猴子拉车的情境:屏幕上出现三辆车——第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的, 第二辆的车轮是椭圆的, 第三辆的车轮是圆形的, 小猴要把一堆西瓜拉走, 应选用哪一辆车?首先演示小猴费力地拉着第一辆小车颠颠簸簸地前进, 车上的西瓜散了一地, 学生边看边笑了起来;接着演示小猴使劲也拉不动第二辆小车, 这时有学生在小声地议论;最后演示小猴拉着第三辆小车欢快地前进。通过这样的演示, 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用不同的车子会有不同的效果呢?于是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说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时教师加以点拨,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探究圆的半径的特点, 知道“在同一个圆里,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把车轴装在第三辆车轮的中心, 车子就能平稳地前进。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进行探究活动,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也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对话与互动是有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 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 对话与互动是建构主义的重要观点, 新课程把“对话、互动”看成是使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形式, 看成是使学生精神自我构建、个性不断形成的基本方式。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着重思考如何设计思考的问题、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话题与互动中获得知识, 增长才干。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不但要考虑就某个知识点预备向学生提出讨论的问题, 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其它问题, 而在教学实践中, 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急于解释,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讨论、争辩互动中达成共识, 掌握知识, 增长才干;对于意见不同的, 甚至可以组织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辩论。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中, 教师原教学设计有一道辨析题:“五 (1) 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1厘米, 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 那么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141+143) ÷2=142 (厘米) 。”在实际教学中, 题目出示后, 有学生反对, 也有学生赞同, 反对的理由是: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必须用全班学生的身高总和除以全班人数, 因此这样的算法是错误的;而赞同的学生则认为:题目没有给出男女生的人数, 把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和除以2也可以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这样的情形, 已在教师的预料中, 这时教师给出“男生有24人, 女生有26人”的数据, 让学生进行验证,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这一数量关系;接着出示“男生有25人, 女生有25人”的数据, 继续让学生进行验证, 结果和上面辨析题一样, 证明辨析题的算法是对的, 这时学生真的给弄糊涂了, 为什么呢?教师这时应抓住时机,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因为男女生人数相等, 把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和除以2也可以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这一结果。

综上所述, 在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中, 创设情境、产生并提出问题、成员对话和互动是极其重要的三个要素。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能充分考虑以上的要素, 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杨九俊, 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教学方式设计 第8篇

一、培养学习兴趣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 探究欲是一种需要, 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很微妙的东西。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说明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其思维经常处于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的类型采取变换形式, 诸如竞赛、抢答、故意设置陷阱等, 使学生时时处于想急于弄清问题的真相和知识的来龙去脉, 始终处于兴奋的探究状态, 从而渐渐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情感和对知识的渴望。有欲望才有动力。

二、精心设计问题

探究式课堂教学, 首先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因此问题的提出要有技巧, 一部大片也需要好的序幕, 好的情景设计。数学情境是指具有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情境, 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因此, 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数学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 只有当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同时在内容上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 学生才有兴趣, 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形成“问题意识”, 从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可见, 应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创设问题有下列两点要求: (1) 创设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2) 创设的问题具有障碍性。“障碍”是问题有价值的根本原因, 哪怕是学生在越过障碍时遇到困难, 教师应是学生越过障碍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开展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主体是学生, 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 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教师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 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回答、板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有时是编剧、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 学生不仅是演员、观众, 还是修订、补充剧本的编剧。提出问题让学生想, 设计问题让学生做, 错误原因让学生说, 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积极思考, 大胆想象, 凝练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四、进行因材施教

在探究式教学中, 基本上都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较慢的学生尚未充分思考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打断了思维较慢的学生的自主思考, 剥夺了他们探究的权利, 久而久之, 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惰性, 最终沦为课堂的旁观者。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 老师在每一节课里, 都要着力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鞭策。一方面, 在分组时就要特别关照小组长要带着这类学生一起讨论, 用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拉入正题。另一方面, 要求老师在深入小组时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 鞭策他们一起参与讨论, 可考虑在展示时随机抽取组内成员展示成果, 使得他们不得不动脑, 不得不参与探究和交流。

五、关注探索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 精心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空, 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 有认真思考的时间和可操作的空间, 以便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究性教学中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 结果让学生自己猜想, 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 思路让学生自己探求, 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水平。

六、进行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实行最优化组合, 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其次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 再次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更注重对小组的评价, 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缩小优“差”生的距离;最后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 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 以便适时导、点拨, 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七、精讲诱导结合

为了保证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探讨时间, 教师不是不讲, 而是要研究“讲”的策略,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当讲则讲, 不需要讲则坚决不讲。对此我们的做法上, 突出“四讲”原则: (1) 讲引课———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2) 讲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3) 讲难点———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 (4) 讲关键———抓住解决问题的实质和要领。

八、开展自我反省

深化认知通过反思可以有效地控制思维, 加深理解, 提高认知水平, 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 更好地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 让学生思探索过程,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 促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逐步完善知结构, 进一步开拓探索的空间, 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 以及具有批评的再思考, 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疑问作为新的学习起点。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碰撞, 认识得到升华, 体验得到丰富。

VB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式的探讨 第9篇

(一) 对书本知识进行精心编排, 注重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结合

我们注意到, 在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布局上, 往往是先从基本的语法现象入手, 比如先介绍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等, 实际上, 教学过程中演示这些基本数据类型的例子本身就会涉及对象、属性、事件、方法。VB课程的教学是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缺乏对windows程序运行机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因此, VB教学中, 讲解基本概念和VB的事件驱动机制、可视化程序设计必须结合在一起。如果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照本宣科, 演示数据类型的程序实例的时候, 由于对VB的运行机制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方式不了解, 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关注也不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而是去思考这个程序的实现过程是什么, 可是由于没有关于对象的基本概念, 立刻造成了理解障碍, 不但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一头雾水, 对程序设计也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 这个是我在VB教学中的深刻体会。

因此, 在VB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关心学生的知识结构,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 必要的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点, 特别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穿插讲解, 打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比如在讲解VB循环结构的时候, 可以和后面的数组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有了变量这个概念以后还需要引入数组, 而且通过循环结构对数组元素的打印, 深化对循环结构的认识。有机地改变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 以相关的知识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通过让学生观看, 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模仿, 领悟这些概念, 最终引导学生明白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神秘,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二) VB程序设计是面向应用的科学, 注重理论和动手的结合

1.注重基本问题的上机操作。对VB有恐惧心理的同学往往是在学习的初期没有能够理解VB的上机环境, 数据类型, 变量等最基本的概念, 而这些概念通过上机的直接观察是很容易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和背景知识, 一个简单的概念经常成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重大障碍, 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都会产生影响。因此, 在VB教学的初期, 要把基本的上机操作和基本的语法知识结合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讲透, 为学生的上机操作和后续学习扫清不必要的障碍。

2.演示实例, 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可以通过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 开拓学生编程思路, 融合相关的知识点, 必要时候允许学生通过模仿、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模仿是学习程序设计重要的一环, 即使对熟练的程序设计人员而言, 也常常需要参考, 或者说模仿别人成熟的代码, 整个是程序开发的基本特点。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模仿的方式去实现不同的应用需求, 达到灵活应用, 举一反三。

3.深化实践教学, 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 通过案例的整合, 形成不同层次的上机项目, 供学生选择。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而言, 可以通过有一定难度的实践课, 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深入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掌握综合案例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更应以基本案例为基础, 强化基本知识点, 逐步提高这类学生对VB的学习能力。教师应亲自指导, 与学生一起上机实验, 随时监控学生实验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发现学生常犯的共性错误, 可在理论课上进行点评。

(三) 教学手段多样化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引入问题、问题讨论、概念解析外, 可以采用教学手段结合进行:

1.独立实例和综合实例结合进行

独立实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对每个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但对前后知识往往没有连贯性, 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不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除经典的独立实例外, 将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典型的、规模较大的、综合实例的实践应用于教学全过程, 不但可以对整个VB应用程序的开发有观念上的认识, 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如提出问题:设计一个“学生管理系统”。首先, 用最基本的概念和最简单的界面, 给出该系统的第一个框架版本, 以后的每一次课, 都对该系统提出新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要求, 并用本次课介绍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对它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结构上的改进。每次得到该系统的一个增强的新版本。学生随着教学的深入, 会更有兴趣地积极投入到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中, 不但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编程能力。

2.通过分析上机错误, 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概念, 学习调试方法。

学生对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表达式等语言规则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 对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能听懂老师授课的内容, 但自己编制的程序往往在机器上难以运行。课堂上, 可以将容易出错的概念以反例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找错误, 通过上机运行去发现, 比如下面错误使用逻辑运算符的例子。

用if语句编程计算下列分段函数值:

f (x) ={x2+x-3x0x-3x2-5x+60x10x2x3x2-x-1

学生往往编写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x!, y!

x = Val (InputBox (“x=”) )

y = x * x - x– 1

If x < 0 And x <> -3 Then

y = x * x + x– 6

ElseIf 0 <= x < 10 And x <> 2 And x <> 3 Then

y = x * x - 5 * x + 6

End If

Print “x=”; x, “y=”; y

End Sub

ElseIf 0 <= x And x < 10 And x <> 2 And x <> 3 Then

乍看起来, 似乎程序没有什么错误, 实际上学生把数学符号的用法和VB中符号的用法混淆了。在VB中0<=x<10的表示方法虽然能够使程序运行下去, 但含义发生了变化。比如输入x=10的时候, 程序得到错误的结果为56, 这是因为, VB首先计算0<=10为True, 然后计算出True<10的结果仍然为真, 因此有10*10-5*10+6=56这个错误结论。正确结果应该把0<=x<10改写为0 <= x And x < 10, 这样当输入x=10时, 0<=10为True, x < 10为False, 整个表达式的结果为False, 程序的分支应该走的是y = x * x– x–1=10*10–10–1=89这条语句的结果。通过诸如此类的反例教学, 使学生对分支语句以及VB逻辑运算符的理解达到一个新水平。

(四) 用直观的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理解和实现算法的能力

算法 (Algorithm) :计算机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步骤。学生算法思维的形成是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学好程序设计语言最重要因素。程序本质上就是用一定的语法去实现算法思想, 教学中, 我往往采用直观教学法来让学生去理解算法, 因为算法本身就是一种解题方法和步骤, 可以让学生代表不同的数字排列起来, 通过表演的方式模拟冒泡排序, 课堂不但活跃, 而且学生也非常轻松地理解了。

二、结束语

通过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 使我逐步认识到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尽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获得了一些效果, 但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仍有差距。教学上的改革和探索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 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各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 为用计算机解决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提供一种重要途径。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 其理论性、实践性强, 教学难度相对加大。文章就如何提高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 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结合。目的是通过程序语言的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素养,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VB,程序设计,实例,多层次

参考文献

[1]吴长海, 陈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 .

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方式的思考 第10篇

如何教导学生理性的认识建筑, 在教学中灌输理性分析的思维及正确的建筑观是很有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些学生天马行空的设计, 很多教师都感觉到,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 设计充满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因素, 是设计课指导教师一直很头疼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于此类相关问题的探索,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

一、工地调研:近距离接触建筑

建筑系的学生学习建筑往往是因为热爱建筑、喜欢创造才学习这个专业的。看见鸟巢、迪拜塔、悉尼歌剧院等等著名建筑后, 往往抱着很大的抱负实现自己的建筑梦想。然而却忽视了很多实际的东西。建筑不是天马行空的想, 它是要实实在在的建造出来的, 过于夸张的建筑造型及外表面设计是很难实现的, 这里包括建筑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内容在里面。所以带领刚刚进入校门学习建筑的同学, 接触施工现场, 对于建筑的认识会更贴近生活!在建筑参观教学环节中, 带领学生去实地调研, 去观察柱子、承重墙、楼板等的现场施工过程, 建构他们理性的思维, 建筑不是空中楼阁, 不是异想天开, 是最终要建造出来的实实在在的实体, 必须要考虑方案的可实施性及建筑的建造成本。

二、著名建筑全面分析:全面认识建筑

在教学过程中, 不乏一些年青教师谈及著名建筑时的夸夸其谈!其实也是道听途说, 看了几本摄影效果好的建筑。我不是吹毛求疵, 确实很多教师也没有出过国, 去真正体会建筑的美在在哪里, 无非是被奇特的建筑空间及外部表面设计进行考赞, 这也给了学生很大的误区, 只要外表面设计好, 不管内部功能好不好用就是好的设计, 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的评价建筑, 其实好的建筑也不是很完美的, 只是众多方案比较下来相对合理的一种设计, 最后是考虑众多因素才实现出来的。我们很多学生是不知道这一点的!在看到形式奇特的建筑后, 不加分析, 盲目抄袭, 生搬硬套是一贯的毛病。我通过搜集资料, 在教学中搜集到了一整套西雅图图书馆、迪拜的帆船酒店等奇特的建筑平面、剖面图, 对其加以分析, 对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及建造、后期维护上进行介绍, 使得学生更客观更全面的了解相关建筑的利与弊。以西雅图图书馆为例, 建筑外表面扭曲, 殊不知, 该建筑内部结构很合理, 外表面要么是靠一层钢架结构出挑, 但是对于建筑保温、通风、防晒方面考虑欠缺, 每年因为室内保温、及空调等设备的开销就增大了。还有迪拜的帆船酒店, 采用膜结构来营造建筑的独特造型, 对于建筑清洗、日常维护都会增加成本。通过全面介绍, 使得学生会根据项目的性质选择合理的结构及其设计手段, 避免不必要的建筑成本及运营成本的提高, 脱离实际!

三、图纸与实物比较:切身体验建筑的好与坏

很多书籍往往运用高技术相机拍摄的, 运用最佳角度、最佳环境拍摄的。运用广角拍摄的建筑有了动感, 很多学生不晓得这一点, 其实好的建筑不仅仅是外表, 还有使用上的舒适性。

所以在教学指导上, 很多学生不考虑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问题, 因为不喜欢规规矩矩的设计, 觉得画面没有冲击感, 所以喜欢把建筑墙体东倒西歪, 或是形成锐角, 振振有词的说是个性, 殊不知这种空间对于家居及管线布置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方便。给使用带来不便。除此之外, 对于自己设计之中经常出现的黑房间也没有切身的体会, 觉得无所谓。通过实际调研, 教学生体会建筑中存在锐角及黑房间所存在的种种不利的使用问题, 体会到这种房间除了储藏作用之外真的很难能够加以使用。在建筑立面设计中, 往往只关注开窗形式, 而忽略了开窗的方式对于建筑通风造成的影响, 通过观察几个开窗方式不合理的建筑, 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 设计不能只局限于图纸, 而应该有真实的感受, 创造舒适的空间!所有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只专注于图纸的效果忽视了建筑本身应该注重最本质的问题, 舒适!

建筑设计的教学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 不应该只是注重图面效果, 建筑不是纸上谈兵, 应该联系实际, 从实际出发, 考虑经济及实用, 不能只重外表忽视了内部使用的方便性及其合理性。只有全面的教学生去接触实际建筑, 走出校园, 不要只看书人云亦云, 多一些实际的体验, 多一些客观的认识, 才能够正确评价建筑设计的好与坏。

参考文献

教学方式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设计;教学方式;优化

当前阶段,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意识到物理教学的重要性。高中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课堂的有效设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学习能力。为此,笔者在文中对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优化进行研究。

一、立足于教材本身,创新优化备课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物质媒介,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深入解析教学内容,不断明确自我教学目标,促使教材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需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教师在实际专研教材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挖掘,同时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结合班级中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展开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需要将学生实际生活、校园内现有的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手段等充分融合,科学有效的串联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还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1]。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指南针与远洋航海》这一课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本节内容两个核心一个任务:磁场和磁感线。首先,教材提出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磁场方向的知识与初中所学到的内容相同。用磁感线描述磁场,会使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用教材的插图、课件和立体模型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起磁感线的立体模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作用,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在设计课堂活动过程中,尽可能选取较为简单容易理解的语言,结合有效的学习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高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群体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完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配合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展开。对于班级中一部分成绩较为优异稳定的学生,教师只需要对其进行知识解惑,并适当增加学习难度,引导其自主展开更为深入的学习研究,以此来不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师可以单独为此类型的学生布置“一天一个”课外研究训练题等,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断创新自我学习思维。对于班级中一些学习态度端正,勤勤恳恳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方面指导,积极展开“难题精解”的训练活动,以此来不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并有效帮助他们找寻到物理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对于班级中一些物理学困生而言,教师需要侧重展开思想教育、学习观念调整等活动。通过有效创设学习任务,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研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以此来不断增进师生情感,并在学习训练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3]。

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课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演练活动。通过有效展开学习心得交流、心理情绪疏导、适当放宽学习限制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全面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不断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高中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深入学习研究才可以高效实现教学任务。为此,物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盲区,进而展开针对性教学。

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课时,通过生活实例自行车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感悟,使学生获得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感性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与课堂优化方式有许多种,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物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选取优化形式,侧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怀琴.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实施有效教学[J].科技信息,2013,24:294-295.

[2]黄奇平.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索[J].才智,2015,16:124-125.

教学方式设计 第12篇

一、数字插画设计

1. 数字插画设计含义

数字插画设计是顺应时代变化衍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也逐步的趋于成熟化, 它的大概运用范围在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的知识都是多元化和媒体化的, 由于时代的特性在教育方面数字插画设计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数字插画设计教学的原则

由于数字插画设计是特殊的艺术形式, 是一种新兴的形式应该注意其发展前景, 每一个新兴产业都有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 要想要这个世界接受它, 一定要考虑时代的特性, 是否符合当代世界发展的要求。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可重复的, 有自己的趋向性, 只有符合了大众的意向才能持续发展壮大。

2.1倡导本土特征的同时也要结合外来的文化的优点。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品较为低下, 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科技的发展不是世界顶端的, 因此, 在技术上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在那些科技水平达到世界顶尖的国家中, 数字插画设计教育早已得到普及, 并且过度了发展期趋于成熟, 况且他们独立的提出这个专业作为学校, 专门培养该专业的高水平人员, 但是在中国这些技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较为明显。

2.2注重因材施教, 挖掘个人创造力。在现代教育的理念中, 教学应因材施教。该理念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特长, 只是能否被挖掘出来, 学生的发展潜力完全依赖于教师或学习环境的影响, 因此老师对于一个孩子的一生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要想教育人, 教师必须要有独特与世界之外的思维看到他人所看不到的。数字插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老师能够通过手边的资源 (如雕塑工作室、动画手绘实验室、摄影工作室等) 指引着自己的学生进行小型的知识总结 (如速写、意象素描、超写实色彩、动画形象设计、材料表现与技法等) , 教师还应该注意每个学生的独创性, 在教学过程中, 因材施教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分析实践教学, 产学教三位一体。设置数字插画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系统的需要, 培养专业的高端知识人才, 只有理念知识是很危险的, 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那么就不能以学生为主导, 要以教师作为主导的地位, 做到“产———学———教”三位一体的实践型教学体系。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校还要重视实用性的教学系统, 这样能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符合, 创建独特的教育理念, 满足市场的要求。

二、动画场景设计

1. 动画场景设计的概念

动画场景设计是指在动画中除去角色变化以外的其他的随时间变化的一切物的设计。在动漫的画面设置, 是要运用到非常专业理念的知识, 要求设计者有非常熟练地专业技能, 设计者本身的创造思维依据对于影片的设计最终结果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该专业的教程中, 即使是场景设计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 跟何况对于专业人士来说的整体综合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2. 动画场景设计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动画场景设计必须遵守既定的原则:

2.1动画场景设计应当与剧本要求相吻合。所有设计其实都会设定一个最终目标。例如场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为剧本本身服务。并将之表现为动画影片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动画设计的创作和形成中, 所有的设计元素都是为了最后的动画效果的呈现而提供服务。不过, 往往在刚刚开始制作的阶段, 同学们在场景技术的运用中会产生各种问题。例如会忽略了主线故事而进行场景的制作。或者过分看重场景效果的呈现而忽略了场景表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凸显出该角色故事的重要性, 导致影片缺乏所谓的整体意识。

2.2生动性的动画场景设计表现。场景设计是否生动有趣, 主要取决于场景设计者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 并且高于生活。这些场景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形象的感觉, 是需要学生们对于生活和社会有着更高的阅历与积累。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时间和体悟, 才能让艺术在我们的手中展现出他的生命力。比如我们要表现影片中人物内心孤独寂寞, 凄凉无依。除了对于周围环境凄凉的表现之外, 还可以利用微弱的光线来烘托主人公的无所依靠。必要时, 还可以加上道具的使用来表现主人公的孤苦伶仃。

2.3艺术化的场景设计。艺术对于人的审美观念的培养拥有巨大的作用。通常认为,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让人们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拥有正确的消费观, 更好的为社会大众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此, 好的动画作为人们作为常用的视觉化的艺术形式, 其设计为大众所接受就是推广的重中之重。但是好的动画最关键点就是拥有好的场景设计。他可以充分的显示出影片整体的氛围和风格, 是影片能否生动形象的关键点。

结论

上一篇:护士素质论文下一篇:一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