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

2024-08-01

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 第1篇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 一) 培养审美素养有助于小学生的发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正是审美素养日渐形成的阶段。并且, 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因此,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完美的人格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想象中感受作者所描述的美好事物。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时, 所选择的阅读材料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尊重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一个富有诗意和美感的情景, 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美、自然美的渴望。

( 二) 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针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 更加突显了小学语文的人文性, 并且指出, 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 让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形成一个良好的、健全的人格。因此,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就确定为要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中, 也针对小学生的阅读做出了新的规定: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阅读情感, 并且对美好的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思维来鉴赏其它课外文学作品, 使学生的性格以及品行可以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 进而养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小学阅读对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 它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构建学生完美人格的使命。

( 三) 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是阅读教学意义的体现

小学阅读由于它自身具有丰富的阅读资源。因此, 学生可以在这些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年龄特点、贴近自身实际生活的阅读材料。在小学语文所有教材中, 课文篇数加起来大概有将近300篇, 在这些文章中, 有描绘我国自然风光的, 也有讲述感人事迹的。例如, 古诗《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这两句诗当中, 就能够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母亲对儿女的付出, 正如春蚕吐丝般的伟大, 进而使学生懂得要热爱母亲, 尊重母亲, 理解母亲对儿女所付出的情感。再如, 《观潮》中, 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波澜壮阔,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自然风光的雄伟壮丽。这些人性的光辉和自然景观的魅力, 能够不断地将学生吸引到语文课堂中来, 并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让学生审美的情趣可以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对策

( 一) 在语文课堂中构建阅读体系

要想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充分地展现出其阅读魅力, 就一定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审美视角, 进而让学生从这些视角中领会作品的美感。因此, 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时, 要针对语文阅读的特点, 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审美体系。这个审美体系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 对课文的基础性阅读、对阅读文章的情景设计、对文章有感情的朗读、教师精美的教学语言、教师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美观的板书设计以及阅读的课外拓展, 等等。在按照审美体系进行阅读时, 教师还需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参与阅读审美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心理变化。此外, 教师在准备课堂阅读时, 还要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使课外阅读中的审美情趣深入到课内阅读中, 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

( 二)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审美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以及所描绘的意境, 进而使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审美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散文以及古诗词进行教学时, 更加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对学生理解文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学习李白《望庐山瀑布》时,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通过想象, 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瀑布喷涌而出的美好景象, 进而对诗中的意境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 使审美情绪更加丰富。

三、总结

对于小学生来说, 渴望并且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他们的天性, 同时, 这种审美素养的培训, 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以及审美情绪的培养, 进而激励学生更深入地探索自然之美、人性之美, 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审美素养方面的教育。教师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审美素养, 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审美素养,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J].现代教育, 2013, (05) .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策略 第2篇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对音乐学科的审美价值理解不够透彻,对如何指导和促进学生在音乐课中充分参与审美体验、培育良好的审美素养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审美素养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音乐是对学生实施素质培养的重要艺术学科。文章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探讨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探索各种有效策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音乐美育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美育;审美素养;策略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借助于音乐,可以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销售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小学音乐课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价值的主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应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以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全面把握小学音乐教育理念,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好曾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精设教学内容,激发审美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这门艺术的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用声音传达出来,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同时,音乐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远处传来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它把人们引到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对学生们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同时充分挖掘利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尽量展示对多种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快乐、开放和自由的吸收,通过熟练的教学,说明音乐不论风格如何都有表现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多地从音乐的多种风格中获得审美体验。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感受到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突出音乐美,并通过音乐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素养。

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个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起学生对这个美感的渴望。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在教授革命歌曲时,可将教室四周多挂一些五角星、红旗以及一些革命战争时的图片,而当在教歌颂大自然的歌曲时,可以在教室里摆放一些花盆、盆景及假树造型,为教室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氛。在这样―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2、发掘作品情感,提升审美理解

音乐作品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独特的创作意图和创 作灵魂。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教学的潜效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美的踪迹无处不在。但是,如果不善于发现,那就辜负了大自然这神奇的创造力,他的一生也注定是荒芜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很好途径,但音乐又是其中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所以,音乐老师一定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任,通过提高他们的音乐感觉能力来构建对美的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如语言描述、再让同学展开想象用语言复述,利用大屏幕播放具体的景象,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进入音乐情境等,来逐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欣赏《念故乡》这首歌时,我用语言描述这首歌创作背景,原名为《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的巅峰之作。这部交响曲反映了一个捷克人对美国这个“新大陆”所产生的种种印象与感受,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德沃夏克从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中得到启示,吸取养料,创作出自己的旋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思乡。其浓郁的乡愁之情,恰恰是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教师让学生随着我的语言产生联想: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家乡的美丽图片。对歌曲背景的讲述,对音乐画面的观看,让美的情境不断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不断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重视审美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感受、欣赏音乐美一般分为官能、感情和理智三个阶段。官能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肤浅的。要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必须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阶段。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可以说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至于到底怎样理解还要看每个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要以赏识、鼓励为主,从而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三、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扬长补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为后面的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第3篇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能力教学策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他们对直观的图像有着一定的观察模仿兴趣。就美术学习而言,能够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提高他们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促成他们艺术个性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那么,我们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激起学生审美兴趣,突出对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关注生活,让美感自然流淌

自然生活处处有美,美术学习也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老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与人文美,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引来源头与活水。如感受建筑艺术之美,让学生动手画画动物房子、自己喜欢的房子是我们美术教育贴近生活的点。如在《童话城堡》学习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展示不同风格的房子,让学生认知感受房子的特点,说说画面中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理解的城堡特点说说应有的特点。学生在表述中,就能有感悟美、追求美的想法。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让他们就教材上的进行模仿画,也可以让他们将自己头脑中的城堡画出来。只要学生能画出别具特色的门、窗、墙的特点,我们都予以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兴趣。这样,他们就愿意发现生活的艺术美,也能够愿意动手去表现和表达。

新时期的美术教学,我们要激起孩子们爱美审美之心,改变教学模式,让他们能够有自我个性,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方式,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审美思考和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美术教学环境,开展游戏教学,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教学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启迪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如在《会变的盒子》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说说认识了哪些不同的形体,让他们快速的描画出来;然后结合学生所画图形,说说形体是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的含义,出示准备好的石膏形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和体会形体的魅力;然后检查学生自己带来的诸如不同形体的废弃硬纸盒,运用剪刀与双面贴等工具照着教材要求进行尝试形体组合,激起他们主动去利用形体的组合创造图形,在充满乐趣中学习。

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可以提高动手能力,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设计和创作的意图,对自己的操作过程和作品进行一些描述和评述。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个性创造的能力,使得他们个人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有所提高。

三、注重方法,提升审美品质

学生只有关注生活的美,有兴趣参与学术学习和活动,才能有学习、观察和欣赏以及审美的动力。因此,我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和谐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够自由有活力的学习,让他们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去感受、想象直至获得审美感受与创新思维和能力。如在《大师画我也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上的内容,也可以让他们自主和合作探究的去欣赏不同画家的抽象性的绘画作品,或是与学生就一些作品形状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老师还可以示范,就某一作品的形在黑板上使用抽象的不规则形状演示,让学生感受形的魅力和绘画的创作的过程。如此,课堂上学生能够活泼、互动,能够充满热情与想象地大胆去说与画。我们要改变先教后操作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之后进行模仿,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尝试创作。这样,学生们就能够有意识地去感受作品的审美特质,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宽严相济,让审美成为习惯

我们的课堂要轻松,更要有效果。美术教学重视提升学生绘画能力,而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效果,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赏识教育,分层教学,更需要一些要求,毕竟小学生的一些基本绘画和美术认识的知识是需要强化记忆的。如在《大师画我也画》学习中,我就将班级中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做简短的评价。而在展示一些不是很理想的作品时,让学生去说说。这样,他们能够懂得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好不好看,漂不漂亮,更在于有个性的思想和表现力,也就是有审美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基本能力的提升中要严格要求,不能出现学生没有掌握绘画要领,没有认真观察仔细,就匆匆动手,出现不顾整体与局部的顺序和布局特点,就“马虎”和“求快”开始实践的情形。这样,我们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对艺术作品对称、比例、整体、局部甚至透视、明暗、色彩、结构、构图的认识和感知,提高他们观察的准度与精度,能让他们获得对艺术作品和模仿对象的审读能力,形成审美习惯和意识。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引导他们去有感性地观察,学会理性地获得审美体验,不断用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来丰富和强化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在练习或创作中发挥想象,表现出自己的审美形式和情趣。如此,我们的美术教育就能实现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也能达成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雯.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 一旦出现在了文章作品中, 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了, 它们无不带上了作者个人独特的情感。于是,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感受到了不同的美, 获得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1. 体验自然美。

不同的自然景观有着不同的风采神韵, 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 引导他们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苏轼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 如风姿万千的美女, 淡妆亦美, 浓妆亦美, 天生丽质;在白居易笔下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意盎然;在杨万里的笔下又有着“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采;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雪中西湖又别有了一番神韵:“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空旷、宁静而纯洁。这样, 学生通过对课本中文学作品的学习, 感受、欣赏到了美丽西湖的万千风采。而《桥之美》《苏州园林》《说“屏”》等文章则让学生领会到了不同事物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美。因此, 文学作品中很容易使学生足不出户就欣赏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对塑造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作用。

2. 体验社会美。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往往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深层的意蕴和理性的内容,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更好地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美感。如《再塑生命》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伟大而坚强的女性———海伦凯勒, 从她身上, 学生学到了不屈不挠的战胜命运的精神、热爱生命的品格, 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能以海伦凯勒的精神、品格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列夫·托尔斯泰》《音乐巨人贝多芬》《邓稼先》等作品中的一代伟人们, 他们用自己坚强的一生书写着对事业和善良的坚定信念, 这种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是永恒的。他们的人格魅力震撼着学生的灵魂, 他们的精神将成为一颗启明星, 照亮和引导一个个懵懂孩子前进的道路。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格美。

又如, 在学习《安塞腰鼓》《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等课文时, 学生在了解了我们广袤祖国东南西北截然不同的民风民俗的同时, 也从震天的腰鼓声中感受到了热情奔放的生命力和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 感受到了不屈不饶、蓬勃向上的精神。在一枚枚小小的鸭蛋上, 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在云南的歌会上感受到了如画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以及自由、简朴而快乐的农家生活。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情美。

在学习《关雎》《蒹葭》时, 诗中自然的描写, 纯洁朴实的感情, 让一群少男少女欣喜地陶醉其中, 使他们感悟到真挚爱情的甜蜜与美好, 更让他们了解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文化。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

3. 体验文学艺术美。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内在的结构形式和组合方法, 当它与作者要表达的特定内容、情感、思想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时, 这篇文章就具有了结构美、艺术美。

古今中外的每一位文学家在作品中都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风格。众所周知, 李白的浪漫主义, 杜甫的现实沉郁, 苏轼的豪放大气, 李清照的温婉细腻, 使学生在一首首精美而风格各异的诗词歌赋中, 得到不同的美的熏陶和享受。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风格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好的文学作品无疑也拥有着语言美。李清照的《武陵春》, 用深沉忧郁的语言, 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孤苦无依的才女形象。其中,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 “创意出奇”, “往往出人意表”, 词人心境之凄苦, 足以痛人心肺。而《岳阳楼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谈生命》等等优秀的文学作品, 无一不是语言美的典范。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发美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 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处理、整合, 形成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具体生动的教学课件。它的使用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它声像并茂、新颖活泼, 使身在教室的学生如临其境, 对文章中所表现的内容有了直观、具体的认识,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

例如, 在《山中访友》的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面对着美丽的自然画面, 耳边流淌着舒缓优美的音乐, 再辅以轻柔、喜悦、娓娓道来的课文朗读, 老友———古桥、青翠的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 还有一片落叶、一朵小花、无人的幽谷, 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 让他们很快就沉浸在浓郁的抒情氛围和优美的课文意境中, 使整个课堂教学在充满美感的氛围中轻松完成,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品味语言, 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

语文教学中, 应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 通过各种朗读、品读、深刻地揣摩、积累等方式, 引导学生披文入境,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如郭沫若的诗歌《静夜》的教学, 我就以品味诗歌语言,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 首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在此基础上诵读, 体味诗的音乐美;接着深层品读, 引导学生评析诗的图画美;最后通过想象、联想,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美和诗的意境美。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 自然提高了语言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实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第5篇

语文实践活动是搭建语文课堂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通道,是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和与课外活动的桥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智力和组织协调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如何让语文实践活动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语文课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论联系本校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

一、让课文情境化

教师将课文为“引子”,根据实际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再指导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彭素荷老师的《将心比心》教学中,彭老师的课堂结构为:情境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课前,她以掉在地上的香蕉皮为切入点,情境导入;课初以“阅读小法宝”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读一读);课中,彭老师设计了“移情体会”环节,将文中的“悄悄地……”等句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到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生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的高贵品质(品一品);课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把生活中遇到这种“将心比心”的事情先说一说,再写一写。这样就把学习课文和真实的生活情景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写一写这四个环节让语文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

二、让课堂社会化

教师要以课堂为平台,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把课堂中不知不觉学到的语文知识指导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笔者的《格言警句伴我行》教学中,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做人、惜时、学习、励志等四个方面的格言警句,提高了学生对做“四好”小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征集—朗读—背诵—格言警句大闯关—格言警句大赠送等教学环节,组织全班同学来了一个“格言警句大聚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根据主题收集、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思辨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再如,李鸿燕老师的“陆河的民风民俗”的课例,她把“陆河的民风民俗”和陆河的日常社会生活非常吻合,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亲近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两节课不但很好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还以课堂为契机,指导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学习生活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收获很大。

三、让生活语文化

教师要注意沟通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的联系;重视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将学校、家庭、社会和语文学习形成一个整体,整合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享受学习成果带来的快乐。为此我们语文课题组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有:

1.安全伴我行,学校在行动。具体操作如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罗校长有关于安全知识的讲话;班主任利用每周一第一节课的周会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红领巾广播站会在全校中高年级学生中征集关于安全的文章,利用每周一广播时间进行朗读;校园文化墙上有宣传安全的知识;学校组织关于安全的手抄报比赛评比活动;利用黑板报宣传有关安全的知识等。

2.宝山希望小学以“读至善至美书,做自信自强人”为育人目标,引领宝山学子“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努力打造诗韵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理想的乐园,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理想的舞台,为学校的提升搭建有教育品位的平台。为此我们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有:营造经典氛围,在学校的走廊上、教室里张贴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和有名的诗词等;诵读经典比赛,通过让学生诵读优秀诗词、名篇、警句等经典,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使“诵读经典,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晨读课上,人人诵读经典;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放经典;每周的升旗礼上,全校师生一起诵读经典;班级口号里有经典;我阅读,我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看经典后写读书笔记,每月评奖一次;轻叩诗歌的大门;夏日诗歌联邦会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不但吸收了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也提升了道德修养,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启智慧,增长见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3.合理利用社会语文环境,有效的开发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社会,让学生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在沟通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这方面我们采用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格言警句伴我行;调查陆河的民风民俗;暑假吃喝玩乐分享汇;师生共写“我心中最美的教师”;参加读“红色”作品有感征文比赛;创文创卫活动;遨游汉字王国等。

四、小结

作为课题的研究者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教师是学习实践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演好语文实践的“主角”。作为课题的研究者还要注意综合地把握语文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要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因地制宜的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活动良好的合作态度。

参考文献:

[1]许展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1(12).

[2]王帅.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09(04).

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 第6篇

关键词:语文;小学;审美素养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可以将这句名言理解为:“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提到“美”,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绘画美”“舞蹈美”“音乐美”等,一提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大家也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领域的学科。毋庸置疑,这些艺术领域的“美”确实能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也能通过它们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但是除了艺术领域的美之外,我们的语文同样也能带给人们一种美的感受,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本文就此粗浅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

一、勾起学生对美的无意注意

无论是真理的发现还是美好事物的发现,它们都源于人们一开始的无意注意,诸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中魏格纳因为对病房墙壁上的地图的无意注意,而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并作出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伟大演讲。那么,将这一假说发现的过程假借在审美素养的培养上,要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勾起学生对美的无意注意,如果学生对语文课堂毫无兴趣,那么他根本不会关注语文课堂上的任何事物,更不用提审美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导入环节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对语文课堂每个环节的关注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勾起他对语文课堂中美好事物的无意注意。例如,在讲授《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庐山的壮美景象,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庐山之中,投入到诗人笔下的《题西林壁》之中,去感受诗句之美。

二、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只能短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短暂的美的享受,然而这种短暂的欢愉并不能长时间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要将审美意识永存在学生心中就必须将刚开始的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换句话就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自觉关注美好事物的习惯,只有在习惯的催使下,学生的审美素养才会大幅度提升。因此,为了很好完成“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这个跳跃,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切忌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注意时间。

三、适当的教师点拨与交流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交流谈论都是一个可以让人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他人讨论,你会找出自己想法中的不足之处,并第一时间完善它,通过与他人交流,你会发现更多的“新天地”,然而审美素养的培养同样也需要交流,一个人故步自封的感受与欣赏提升不了自己审美素养,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视角都是不一样的,而不同审美视角下的事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中“你看到了……”内容,向大家呈现三幅图画,这三幅图画从不同角度看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为了获得更多美的体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不足,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点拨,教给学生一些观察和欣赏的方法,一方面可避免学生因不会观察而丧失对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适当点拨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

素养。

四、给予表现与创造美的平台

无论是勾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还是将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还是适当的教师点拨和交流都属于“欣赏美”的层面,但是对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欣赏这一基本层面上,表现和创造美才是审美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做的是提供给学生大胆表现和创造美的平台,在亲身演绎过程中,学生会深刻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自己的作品與优秀作品的差距,只有通过这一平台,学生才会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去努力完善它,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会反过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审美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欣赏美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恰当的欣赏技巧,提供给学生表现和创造美的平台,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3).

[2]郑朵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5).

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 第7篇

一、完善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幼儿教育中使用的教学材料一般都是一些儿童故事, 像《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拼音字母教学是最基础的内容, 难以有所创新, 建议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些故事上, 借此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这些故事中, 主人公或勤劳勇敢、或美丽善良……有着美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利用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 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是白纸一张,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 如果教师能够多加以正确引导, 定能加快学生优良性格的形成。我们都知道“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人的性格在形成之后很难有所转变, 所以要在学生年幼的时候就应加强教育。教师要带领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多剖析一下文中正面的人物形象, 将这些人物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传递正能量。对于反面人物的剖析不宜过多, 学生缺乏判断能力, 如果接触过多的反面事物, 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 唯美的画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很多童话故事都有相应的影视作品, 而且随着动画技术的愈加成熟, 画面表现也随之改善, 给人的视觉享受越来越强。在语文教学中适量地给学生观看动画, 有助于构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课。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 对一些故事进行改编, 并将自己改编之后的故事讲述给其他学生听, 将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其中一些情节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画画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美术修养, 间接提高审美素养。

二、课堂之外的审美教学

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被诟病过于死板, 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 学生不得不牺牲一些童年的乐趣。而幼儿教学则没有没那么大的压力, 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开放, 所以, 教师应多将学生带出课堂, 感受世界的精彩。教材的内容很有限, 而外界有着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可供教学使用, 学生从小就应该多关注社会动态。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就沉浸在各科目的学习之中, 两耳不闻窗外事, 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 不会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才。审美教育带给学生频繁的审美体验, 将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审美部分课内课外, 只要是能给予人美感的事物, 都能给审美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学生接触的美好事物多了, 审美品位自然会上升。家长应该精心布置孩子的房间, 给他们购置一些优质的、艺术设计出色的儿童读物。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参观画展、逛逛艺术博物馆。持续不断的熏陶, 学校与家庭的无缝对接, 从而让审美教学无死角。

三、用音乐提升审美素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比美术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对于美术作品不一定能理解, 也难以感受它的美妙。但是音乐不同, 老少皆宜, 虽然没有视觉那么直接, 但只要旋律优美, 就能给人以身心上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音乐, 渲染氛围, 不仅能改善教学品质, 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 一举两得。比如, 在拼音教学中, 就有相应的《汉语拼音字母歌》, 它将字母以歌曲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轻松记忆。音乐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方式, 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大脑得以开发, 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音乐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营造优美的教学意境, 给人以精神上的美妙体验。

幼儿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教授学生拼音以及少量的汉字, 审美素养的提升正好是一个不错的补充。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幼儿阶段就具备出众的审美情趣, 这是现代教育人性化的体现。在幼儿语文教育中加入这一元素可以打造独出特的教育品牌, 为幼儿教育打开一片全新的领域。

审美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需要从小培养, 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产生影响。如果通过幼儿语文教学将幼儿的审美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 那么, 学生就会从小拥有极佳的气质、优秀的意志品质、善良美好的心性。

参考文献

[1]张祖清, 叶红梅.乡镇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

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 第8篇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每个人的审美素养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在漫长的人类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升与总结出来的, 而且这种审美素养在另一方面还会对人类形成一定的反作用, 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帮助人类走出无知、愚昧与贫困, 并创造更多的奇迹。从原始时期打造的石斧, 发展到后来三星堆青铜器, 从远古时期的金字塔, 发展到后来的埃菲尔铁塔, 这些事实充分证明, 在社会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 人类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当今小学教育的必修课。

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判断美好事物的能力, 而且也是感知理解美的能力。多种层面共同构成审美能力, 其中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感知力、审美评价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等等。其中审美过程就是通过调用已有知识、记忆和经验来体验、感受以及分析、判断审美对象的过程。此过程具有极为丰富的心理学背景与个性特点, 而且深受美术与学校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较高美术素养与稳定健全的审美心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只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是学生专业素养得以形成的基础与前提。通过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高尚情操, 是对学生人格与道德进行提高的必备条件。所以, 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 引导学生审美观点的正确树立

在生活中, 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 因此审美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必须注入情感, 缺乏情感的审美根本不存在。审美活动中, 情感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因此, 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用心去鉴赏美与感受美。

著名文学家陶行知曾说:“教育中, 首先要重视艺术化校容。”由此可见校园设计不仅要审美化, 同时还必须做到人际关系审美化。所以, 校园必须力求绿化、净化、美化以及师生的和谐化。所设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视觉造成直接性刺激, 外在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建设校园环境时, 可适当鼓励学生参与设计, 为校园美化献一份力量。从根本上说,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独特空间。因此, 校园审美设计的合理性能够直接培养学生对美进行鉴赏的能力与水平。

2. 亲近自然, 领悟生活美

俗话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的灵感通常都是日常生活积累所得。之所以存在美, 主要是由于存在美好的事物。而优秀的自然风景也是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 小学美术课堂并非在画室中让学生如同机器一般埋头苦画, 而是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多层次、有个性, 而且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写生, 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激发, 让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 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 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3. 结合现实生活,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审美教育最高阶段与归宿是创造美, 创造美不仅能够使学生聪明才智与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而且也是保证学生能够自我完善与教育的最佳途径。

生活中创造美,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美离不开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日常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审美能力, 比如, 小学很多女生都爱美, 所以可以在此环节对其进行引导, 像美化教室、穿衣打扮、文艺演出以及布置寝室等, 都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总之,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审美素养教育, 属于一种全方位美学素质的教育, 和学生的德智体进行有机结合, 重视学生生存质量的提高, 使学生能够自我优化与完善。对学校优秀美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够意识到美育的重要作用, 最终保证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20) .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9篇

一、感知教材之美,在美德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致力研究的一切美。教师应把语文看作美的载体,把语文看作一个美的系统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从审美感知中获得美感,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纵观语文教材, 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纯文学的美和文章的美。从语体学角度看,纯文学既文艺语体,其中包括叙事语体、抒情语体和戏剧语体,三者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纯文学的美集中体现在“语言———意象” 上。一般的文章主要是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其中鼓动公文语体、通俗科技语体和文艺政论语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他们的美集中在“审美———感情”上。文章中的情不是融于意象之中,而是与人、事、理相依傍。

2.语文教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汉语教材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汉字是方块,能体现整齐、对称等形式美的规律。汉语语言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 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汉语教材的形式美还能体现在文章作品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和叙事类的作品的悲欢离合的结构。它是抑扬顿挫之美在结构布局上的体现,切合我们民族由传统文化所铸造审美形式美。

语文教材的内容美表现在,语言文字能够鲜明生动地描绘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如《爱的项链》展现心灵美,《三亚落日》颂夕阳美,能给人以如临其境般地想象。语言文字还能细致充分地展示优美,如《燕子》。还有表达壮美的, 如《安塞腰鼓》等不同的形态美,给人各种不同的审美感受。

课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具有个性的人物刻画等,无不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美、 感受美、理解美,以致创造美,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美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语文兴趣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之美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发生感情上产生共鸣,更要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学渗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彼此成为审美对象,互相关照,互相感染,互相融合,形成美的艺术的教学整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以进行美育的实施。

1.引入佳境,激发兴趣。在这一阶段,老师积极引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与具体课文建立审美关系。引发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唤起他们内在的审美需要和欣赏课文的热情。此时教师可直接把教材的美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范读,朗读技巧较好的范读,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率先进入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若朗读条件较差,可借助放录音来弥补不足,配乐范读更有效。老师可选择意境相近的乐曲来播放,这就使审美客体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在审美主体的脑海中更加形象,产生更加热烈的氛围。

2.自主欣赏,形成美感。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上个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地诱导学生自主地欣赏课文,这是理性的分析、讲解与欣赏性阅读、描述交错进行的阶段,也是学生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此时的教学更要重视艺术,教学始终应在审美化、情感化的情境中进行。教师要逐步地把课文中的美突现出来,使学生自觉介入。如在教学《桂花雨》时,教师不宜繁琐分析,而应抓住文眼“乐”贯穿其中,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几次“乐”的场景,适当点拨,使学生在欣赏性阅读的同时,被文章所表达的欢乐和谐的气氛所感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审美想象,从而形成审美化的教学情境。

3.深入启发,升华美感。在这一阶段,教师进一步深入启发学生,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以升华,这通常是在课文总结时进行的。但无论是课文内容的总结,还是写作特色的归纳, 都不应是抽象的概括和枯燥的归纳,而应当是根据学生实际获得的审美感受,并饱含教师的审美感受而作的有血有肉的言语概述。

4.精心指导审美创造。教师对文章作归结,并非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还应当在分析课文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 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有法可效。在《桂花雨》一文结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儿时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回忆,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写一写,并和大家交流。学生此时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为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感受已经被调动起来,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

语文教学和美育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漠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摘要:从语体学角度感受文章的美;从字形、语音及组合感受形式美;从所描绘的形象感受内容之美。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之美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发生感情上产生共鸣,更要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 一直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新课改之后才开始深入研究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 审美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很大帮助, 因此,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成为广大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

小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还处于懵懂状态, 还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重要性, 由于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理念的教授。因此, 不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甚至感觉语文的阅读教学环节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实践表明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以下几点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

一、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在阅读性教学中, 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感悟文章中的情感美, 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 课改之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句都是比较精炼, 情感表达强烈, 具有很强的美感。语感的培养不只是简单的课文朗读就能达到的, 它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从生活的点滴感受语言运用的方式和情境。让学生热爱生活, 将语文阅读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当学生发现文字中所描述的情感能够与现实相照应, 此时学生的审美兴趣就会被激发, 在发现文字美的同时感悟生活美,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引导学生从每篇阅读中发现美

阅读中美的形象和素材无处不在, 只是学生的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因此, 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美。在学习《三顾茅庐》时不难发现, 虽然这是一篇由文言文改编的历史故事, 但是其文笔依然非常细腻, 尤其在人物语言描写方面, 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语言简单易懂又不缺乏美感。笔者发现, 学生在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时并不能真正体会到其美感, 只是当作一般的小故事来阅读, 于是我便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并让学生猜测对应的人物性格。这样一种带领学生寻找特殊语句的过程便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的过程, 在发现美的同时学生还学会了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这对学生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经过的环节。

三、鼓励学生独立的感悟美

阅读中的美不仅仅是存在于表面的文字描写, 更是一种深入的情感体会,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不同。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的感悟从文章中发现的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从文字中升华思想, 真正地感悟到美的存在。古诗词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 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结合对古诗词的理解, 能够很好地促进二者的相辅相成。诗词中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情感凝聚力, 因此, 其美感是有较大的发掘价值的。在学习《游园不值》这篇古诗时, 笔者先是对全文进行简单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美之所在, 然后让学生逐句地感悟诗中的情境美和情感美。从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 学生的思维便开始发散:“诗人沿着长满青苔的小路, 慢悠悠的走向一个掩着门的茅屋”, 仅此一句, 学生便可以感悟到诗人当时只是一种游玩的状态, 心情非常愉快。并且可以看出茅屋已经很久无人居住。而诗的后两句似景非景的描写更是美不胜收, 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利用阅读中的情感美, 召唤学生的心灵美

文章中的景色美以及人物美一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发现和理解的能力, 但是更深层次的对美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能力欠缺。教师要通过课外文章的扩展, 为学生深入的剖析文中美的内涵, 让学生在发现美和感悟美的同时, 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渲染甚至产生共鸣。审美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从事物表面窥视其内在美好情感的能力, 教师要始终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 它能够让自身幸福感提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情感。笔者在让学生阅读有关社会现实的文章时, 通常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社会上募捐现场的视频, 和落后地区学生学习的艰难。在这之后我发现, 不少以前吃饭挑食浪费的学生渐渐地改变了这些坏习惯, 甚至有的学生开始积攒零花钱捐赠给慈善组织。由此可见, 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总之,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 很多复杂的事件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因此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下一代的更好生活付出努力。我们要不断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从点滴的阅读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开兵.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 (10) .

[2]高红娟.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过程[J].经营管理者, 2010 (18) .

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意识;鉴赏;问题情境;多媒体

语文是美的载体,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过于看重语文基础知识与技巧的教授,常常忽视语文在美育方面的价值。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审美情趣得到培养。

一、借助语文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鉴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欣赏、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中蕴含的美,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教学《海上日出》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所以,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进行鉴赏,如,“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好的句子进行欣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幅美丽海上日出景色,进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美之情,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在文本中寄托的美,所以,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美育。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让学生学会体会人物美,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班长一下就举起了磨盘大的石头,这力气来源于什么?(2)文章题目为“狼牙山五壮士”能否改为“狼牙山五战士”?为什么?(3)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精神,进而使学生在思考中感受文本中的人物美,感受五壮士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借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其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优势,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而且对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优化課堂结构,使学生在直观的展示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孙悟空机敏、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反抗精神,激发学生对孙悟空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使学生感受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西游记中的有关片段,神奇玄幻的视频展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美,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内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王爱萍.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8).

(作者单位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 第12篇

一、引导品味, 培养学生发现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画家罗丹也说过:“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所以,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词句入手, 在品味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学《题李凝幽居》时, 教师抓住“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这一句,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毛草掩蔽的小路通向一块荒芜的无人家居住的小园, 清淡两笔, 给人一种“幽静”之感;又从“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这一句千古名句体会到在如此“幽静”的小园那种“动”之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敲”字的巧妙用法起到画龙点睛艺术效果。这两句诗, 刚刚一看让人觉得有些费解:诗人有特异功能?就连夜晚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得到吗?其实, 并非如此, 可见诗人用心良苦, 构思巧妙。由于月光皎洁, 四周静寂, 一阵轻微的敲门声, 惊动了宿鸟, 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作者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现象, 刻画了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象, 具有出人意料之功效。

二、引导朗读, 培养学生感受美

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 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 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感受美是人们进行审美能力的出发点, 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 是其他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小学语文教材不但语言生动优美, 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桂林山水》这一课, 课文中写“山和水”这两段, 作者善于运用了工整的排比, 朗朗上口的语感, 把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此类句子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读出语感, 读出抑扬顿挫, 让学生充分回味其中的优美韵味, 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激发他们热爱桂林山水、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体验, 培养学生欣赏美

美学理论家姚全兴说过:“任何一个从事儿童美育和从事儿童艺术人才培养的人, 都应该为了儿童想方设法利用周围的各种环境条件, 即使是一座摇摇欲坠的桥、一个荒草萋萋的废墟、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也能渗透这种美学思想, 创设条件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大自然, 感受它们之美, 就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使他们的学习更为轻松, 充满无限乐趣。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 人们在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时, 都为诗人的神来之笔叹为观止, 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然而很少有人去体会诗人为何会写出“相对出”的感受。我们如果是站在岸边任何一个固定的支点“望天门山”, 那只能有种“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 远处的天门山渐渐扑进眼帘之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动态之感才会突显。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 教师可以让去过那的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然后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进而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景”体验当时的意境。这样, 学生就可依教师的引导, 体会这首诗的画中之意:两岸的青山忽现忽隐, 一只小船在江面上乘风破浪, 从日边徐徐驶来。这美妙的意境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 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把自己对本文理解到的美表达出来, 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四、引导想象, 培养学生创造美

钱钟书说:“理之如诗, 如水中盐, 花中蜜, 体匿性存, 无痕无味。现象无象, 立说无说。”我们知道, 教师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不能只停留在发现、感受和欣赏, 更主要的是要学生能理解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创造的愿望, 能为美的对象所感动, 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去创造美。常言道“诗情画意, 诗中有情, 画中有意”。小学语文课本的诗歌和散文, 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 体现那种让人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展翅想象的风帆, 去创造最美的意境。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给人留下的是朋友离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不舍场面。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 演示了作者当时送客场面的课件, 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1) 三月的长江景色是怎样的?

(2) 作者是如何目送朋友远去?朋友所乘坐的船是如何渐渐远去?

(3) 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画面, 展开合理想象, 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意境:一只孤帆渐渐地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了, 这时只有一江汹涌澎湃的海浪, 奔向碧空尽处。整个场景给人苍茫空阔的感觉, 使人不由得发出:朋友啊, 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有种相见亦难别亦难的人生感受。人们读了此诗以后, 都会产生无穷的余韵。

总之,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 它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成为创造美的乐园。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课堂是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 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 引导学生朗读与品味文本, 体验与展开丰富的想象, 达到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上一篇:智能手机的设计与实现下一篇:工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