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配范文

2024-06-13

质量分配范文(精选10篇)

质量分配 第1篇

关键词:护理,资源分配,配置方面,护理质量,提高自身素质

护理工作是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医院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使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特别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 由于护患双方的认识不同, 在诸多层面上导致纠纷的发生在不断上升[1], 而医院的护理人员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产生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目前, 由于护理工作杂乱、繁琐导致护士大量流失、转岗、分流, 护士编制严重不足, 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升和医院的发展。因此, 护理人力资源合理分配与使用为提高护理质量, 建立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医疗体制, 促进医院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医院内有限的护理资源, 建立优质、有效、合理的分配, 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1 目前护理人员资源分配现状

1.1 护理人员配置方面

据临床调查显示, 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病床与病房护士之比不应少于1:0.4, 医护之比为1:2[2], 但随着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 各种微创、介入技术的不断使用, 高强度、高效率的护理工作使护士产生疲劳、厌烦, 降低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现有的护理人员编制远远跟不上医院整体发展水平, 导致大量护士流失, 现实的病床与病房护士之比为1:0.3, 甚至还要更低, 使护理人员比例严重不足, 而且护士在工作中还承担着大量的非护理工作, 导致在护理时间和程序上不断缩短、简化, 导致整体护理难以深入, 直接影响了患者满意度, 使护理质量明显下降。

1.2 专业技术水平操作参差不齐

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护士学历中大多以中专、大专为主, 基础文化起点较低, 护理知识面较窄, 只是被动的完成医生交代的护理任务, 而对于较深的专科知识不能很好的掌握, 使整体护理工作难以提高;而且由于护士工作量大, 任务繁重, 使其在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综合护理后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次, 由于目前护理人员多为资历低的年轻护士, 在护理专业方面晋升机会少, 使部分护理人员失去主动学习的热情。

1.3 护理人员年龄差异

护理人员年龄相差比例大, 造成护理队伍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目前, 我国护理队伍中大多为年轻的护士, 在护理工作中虽有积极性、创造性, 但由于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相对不足, 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 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而资历高的护士虽然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高, 但由于长期从事的护理工作导致心理、生理等压力增大, 愿意分流到后勤科室或在护理过程中只对年轻护士进行口头指导, 而不进行主动护理, 导致熟练护士流失, 大量专业性强的护理工作无人完成, 对患者的生命和护理质量的提高造成影响。

2 加强护理资源配备, 合理使用, 提高护理质量

2.1 制定合理的护理人员岗位, 竞争上岗

护士工作是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 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随着医疗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护理质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护理人员就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人群。目前, 各个医院护士比例严重失调, 中高级护理人员偏少。因此, 加强护理人员各方面素质如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经验积累的培养, 通过岗位编制的制定[3], 相对提高高学历、高资历的护理人员使用价值, 根据学历、能力等合理竞争比较, 择优上岗, 而对一些学历低、能力差的护士, 加强她们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强化学习, 从而使其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2 明确护理岗位, 合理排班, 提高护士积极性和各方面综合素质

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和岗位, 合理有效地使用护理人员, 对一些行政、后勤、接待工作交给分流护士执行, 解脱护理人员的非护理时间, 保证其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治疗病患的工作中;将护士等级和护理工作严格区分, 各尽其责, 确保护理人员资源更合理的应用, 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合理安排护士值班, 加强护士的慎独修养, 保证护士有充足的休息和学习时间, 为值班时各项护理工作高效、优质的完成提供有利条件。

2.3 合理分流转岗人员

由于医院长期以来的管理体制问题, 部分护士由于服务态度、沟通、年龄问题, 科室不再聘任或分流到其他后勤、行政科室, 导致护理队伍缺编。护理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就是让护理人员在护理岗位上使其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取得最好的护理成效,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合理分流、转岗人员有效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减少了人员流失。总之, 合理使用分配护理人员资源, 不断加强工作积极性,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顺玲, 周素蓉, 曾佳炜.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对提高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的效果[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6) :332.

[2]谢小敏, 方雪娟, 仝海霞.合理分配护理资源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18) :105-107.

质量分配 第2篇

飞机总体设计阶段机翼结构质量分配方法研究

提出了一种机翼结构质量分配方法,能根据飞机总体设计参数,把机翼结构质量分配到承弯结构、承剪结构、分布气动载荷所需结构、起落架安装影响结构等12个功能结构部分。建立了飞机总体设计阶段机翼结构质量分配的分析模型,然后根据现有飞机机翼的质量和飞机总体几何参数,用参数优化方法确定了该分析模型中的`结构修正系数,从而得到一个机翼结构质量分配模型。用8架飞机的机翼所完成的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作 者:王和平Wang Heping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刊 名: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年,卷(期):19(2)分类号:V211 V211.91关键词:飞机总体设计 机翼结构质量 质量分配 歼击机

质量分配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职责;质量控制

1.建筑施工管理职责的分配

1.1建设单位的管理职责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已经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建设单位不仅会由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因此,对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的安全责任,建设单位以及管理人员必须要实施。首先在招标的过程中,建设单位选择的进行建筑施工的承包商必须要具有相应的资质。其次,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再次,为了保障建筑的安全质量,建设单位还要积极地提供保障措施,对勘察、施工、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的要求必须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标准规定。

1.2施工单位的管理职责

项目的直接实施单位就是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安全地进行建筑施工,对于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要时刻做好。施工单位首先要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最好是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来保证现场安全。项目经理要大力支持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还要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高度的安全质量意识。

1.3监理单位的管理职责

监理单位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也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监督施工的质量安全生产。监理人员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尤其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若能发现建筑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必须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或者是及时上报给建设单位,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有权利要求建设单位让施工单位责令限期改正。如果施工单位坚决不执行整改,监理单位必须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按照合同中规定的强制性措施强令要求施工单位消除隐患。

1.4设计单位的管理职责

设计单位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不是提供了施工图就不再承担任何责任的。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防护的需要以及施工安全操作,还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并提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指导意见。注册建筑师及其所在的设计单位要对其设计负责。

2.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该建筑工程项目的的坐落方位及占地面积,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调查,选择施工技术与组织方案,并以此作为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项目部有针对性的组织施工队伍及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把长期形成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智慧,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项目。

(2)对建筑工程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首先要求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方法以及手段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明确所需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尤其是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关键材料如水泥、钢材等的控制。对于这些关键材料,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复验报告等等,对于进口材料,还要有商检报告及化学成分分析,凡是没有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同时加强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3)搞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程开工之前,需识图、审图,再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认真细致的分析施工图纸,从有利于工程施工的角度和利于建筑工程质量方面提出改进施工图意见。

(4)收集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及质量验收标准;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要求、标准,质量问题处理的要求等,这些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2.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施工单位自身的质量控制。首先,保证质量控制的自我检测系统能够发挥作用,要求其在质量控制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完善相关工序的质量控制,对于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对重要的和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或者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

(2)进行质量跟踪监控控制。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因素所做的安排,而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利于工程质量的变化。其次,严格检查工序间的交接。对于重要工序和主要工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确认其达到相关质量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3)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工程变更或者图纸修改, 必须通过相应的审查,在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分析、讨论、确认后,才予发布变更指令实施。

(4)严格检查验收。第一,每个工序产品的检查和验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自检,在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质量验收通知单,监理工程师在收到通知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其工序质量,在确认其质量合格后,签发质量验收单,此时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第二,重要的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及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 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5)项目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房制。

(6)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经理应对项目质量控制负责,过程质量控制应由每道工序和岗位的责任人负责。

(7)应特别重视开工前的检查,工序(相关工种之间)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复工后的检查。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8)采购质量控制

采购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采购产品及其供方的控制,制订采购要求和验证采购产品。建设项目中的工程分包,也应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即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第一,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第二,根据合同要求,对完成之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性质,按照有关行业的工程质量标准,评定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

(2)组织单项工程或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在一个单项工程完工或者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完成后,首先施工单位应进行竣工预验收。在预验收合格后,向监理方提出最终的竣工验收申请。

(3)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要求及时整改。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制定技术处理方案。

(4)质量教育与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和其他措施提高员工的能力,增强质量和顾客意识,使员工满足所从事的质量工作对能力的要求。

4.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职责分配和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翠连.分析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建材发展导向,2011,2.

质量分配 第4篇

几天前手术室反馈信息,拥有62间手术室的这家三甲医院,上月手术量已达到7000台,单日手术量更是一举突破了350台。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手术量屡创新高的同时,外科医师对手术绩效分配的怨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普外科专门从事肝脏移植的赵教授上月专门与肖院长进行了沟通。他认为,肝脏移植手术风险大、耗时长、需要人手多、对医生技术要求高,但每台手术收费只有5360元,仅为其他普外科常规手术收费标准的2~3倍。按照手术台次与手术收入进行绩效分配,对肝脏移植医生很不公平,也与医院复杂、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的定位极不相符。过去半年来,肝脏移植医生的积极性已经明显下降,两位肝脏移植的青年骨干已相继转攻短、频、快的腹腔镜手术。

胸外科的秦教授与肖院长是研究生同学。秦教授是全科手术量最多、手术难度最大的医生,从早到晚做手术,甚至为了减少患者术前等候时间,利用个人关系,请麻醉科同学、手术室同事帮忙,每个周末都要加班做2~3台手术。上个月学术年会时,秦教授向肖院长抱怨,科主任在手术绩效分配时不公平、不透明,自己上个月的奖金比刚提副教授不久的李副主任还少了一半,加班的周末手术也就更难有所体现了。这个月秦教授已经放慢了脚步,也利用周末应邀到另外一家三甲医院会诊,完成了两台复杂的心脏手术。

眼科手术一半以上为白内障,国外80%以上的眼科手术、几乎全部白内障手术均为日间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只需要1天,比传统方式减少5天,费用节省2 0%,资源占用少,生产效率高,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均能得到很好保障。肖院长一直致力于在眼科推行这种新型服务模式,由于缺乏必要的绩效配套政策,眼科每月900台手术中,日间手术只有不到90台,最近连当初信心满满的眼科张主任也在肖院长面前叫苦不迭。

还有麻醉科的黄主任、手术室的林护士长也纷纷在诉苦,手术量激增,工作负荷大,人手捉襟见肘,排班困难,想配合医院开展周末手术,但力不从心……

计划分配率和实际分配率 第5篇

2、实际分配率=(实际进料金额-退运金额)/实际出口金额

3、调整。

实际分配率>计划分配率,则表示实际进口料件的比例大于备案的料件比例,也即保税进料部分越多,则表示企业原申报的退税比例偏高,故应进行补税。

实际分配率<计划分配率,国税将按差异比例进行调整和退税。但一个前提,企业应有留抵税(进项税)在帐户中,如无则不予再退。(退税的原则是对于企业缴纳的进项税进行退税)

以上计划分配率和实际分配率的是否准确,影响到企业的每月退税核算,为减少后续的调整,对此越接近越好。

实际分配率<计划分配率,则表示实际进口料件的比例小于备案的料件比例,也即保税进料部分越少,则表示企业原申报的退税比例偏高,故应进行补税。

实际分配率>计划分配率,将按差异比例进行调整和退税。

如果实际分配率<计划分配率,则表示实际进口的料件比例小于备案料件比例,也即实际国内料件或增值部分的比例大于原备案的比例,而原备案是按计划分配率进行核算免抵退税额的,故实际上应该享受更多的退税额,不应该再进行补税!用另外一位会员发的帖子来简单模拟计算和了解一下免抵退。

假定:某公司当期进口保税料件1000万,国内购买料件1000万,保税出口成品2000万,内销产品500万,出口退税率为13%。

(一)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假定: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1000万*(17%-13%)=40万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0万*(17%-13%)-40万=40万

(二)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则仍应交纳增值税;若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额,则有资格申请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还要进行计算比较。

假定:

当期应纳税额=500万*17%-(1000*17%-40万)-20万=85万-130万-20万=-65万

(三)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公式为: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假定:免抵退税额抵减额=1000万*13%=130万

免抵退税额=2000万*13%-130万=130万

(四)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0.假定: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65万<130万),当期应退税额=65万

当期免抵税额=130万-65万=65万

因为以上是假定知道当期的实际保税进口额,实际中当月申报退税,是不知道进口的确切数据,故需要用一个计划分配率来进行核算。以上进口保税1000万,出口保税2000万,假定备案手册时不知道比例,而假定为进口/出口保税金额=40%,那么对于免抵退的计算会有怎样的影响?可以进行试算,来最后验证分配率的影响问题。

优化再分配和规范分配秩序的建议 第6篇

第一,抓紧做好三部委《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批转后的相关方案和实施细则的研究、制定工作。

第二,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要尊重、培育和健全市场的资源与要素配置机制、维护产权规范与公平竞争的规则与环境,合理调节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和适当引导企业劳方与资方在工薪分配上的集体协商等。

第三,在再分配的直接税收方面促进改革:1.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完善高收入者的个税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以及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2.改革完善房地产税。完善房产保有、交易环节税收制度,逐步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细化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政策,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3.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

此外,还应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这将有利于形成以经济手段促进节能降耗、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也间接地呼应了相关收入分配的优化);合理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这将有利于优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经济手段引导,也间接地调节和优化了相关的收入再分配)。

第四,在再分配的社会保障方面抓紧落实:1.“十二五”期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使基本养老基金“互济”功能的蓄水池提升到与统一市场匹配的全社会层级,消除低层级统筹时难以消除的劳动力流动壁垒。2.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3.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4.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5.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优化供给机制。在中小城市运用“补人头”机制的潜力相对大,可“政府采购”式操作。

第五,在再分配的转移支付方面,落实一系列优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加大教育、就业、扶贫开发等支出,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转移支付方式的运用,需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多地筹集资金来支持,也需要在机制创新、加强管理中压低行政成本、提高支出资金的使用绩效。

第六,推进官员财产报告与公示制度试点。推行新提拔干部的财产公示制度,以利促进吏治整顿和廉政建设。

第七,在改革中消除部分行业的过度垄断因素,提升相关收入分配制度规则的透明度,对于并非由市场竞争性机制产生的国企高管,在薪酬和职务消费方面要加强上限约束和规则管理,对于“劳务派遣工”的待遇保障问题,应强调规范、透明和适当提高标准。

第八,在收入分配和财产配置的通盘视野之下,加强对非工资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引导和管理,严厉打击贪赃枉法、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走私贩毒、偷逃税收等相关的黑色收入,同时清理整顿规范种种“灰色收入”。

质量分配 第7篇

在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两个蜂窝用户交换信息必须经过基站的传递,即通信的一方先将信息发送给基站,基站收到信息后再将此信息转发给通信的另一方。然而,对于物理距离比较近的蜂窝用户,例如,面对面坐着的两个蜂窝用户之间需要交换一个视频文件,此时若仍采用基站转发的传统蜂窝通信模式,不仅增加了能量消耗、传输时延以及频谱资源的浪费,同时对基站的负载承受能力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此时,允许蜂窝用户在蜂窝系统控制下直接进行通信的D2D通信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已被学术界和工业界一致认定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B4G/5G的关键技术[1,2,3,4]。

一般来说,D2D通信共享蜂窝系统频谱资源的模式有两种: 一种为正交模式; 另一种为非正交模式。所谓正交模式是指分配给D2D用户使用的频谱资源与蜂窝用户的频谱资源不重合,即相互正交,从而D2D用户与蜂窝用户之间不存在同频干扰的问题。此模式的明显缺点是频谱利用率比较低,因此只适用于蜂窝系统负载较轻的场景。在蜂窝系统频谱资源相对紧缺而通信业务急剧增加的客观形势下,与正交模式相比,另一种允许D2D用户复用蜂窝用户频率资源的非正交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蜂窝网络的频谱效率、降低蜂窝网络负载。然而,此复用频谱的模式也为D2D用户与蜂窝用户之间带来了同频干扰的问题。为此,文献[5 - 7]研究通过合理的功率控制,实现降低D2D用户与蜂窝用户之间的干扰,从而尽可能提高D2D链路的吞吐量。例如,文献[5]在D2D用户复用蜂窝用户上行频率资源的场景下,提出了分布式的功率控制方法来降低D2D用户与蜂窝用户之间的同频干扰。文献[6]在所有用户的信干噪比SINR统计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D2D通信功率控制算法来减小蜂窝用户和D2D用户之间的干扰。

本文研究FDD系统下D2D用户复用蜂窝系统下行频谱资源的场景,此场景下蜂窝系统的发射端( 基站) 会对D2D用户对的接收端产生干扰,同时D2D用户对的发射端也会对蜂窝系统的蜂窝用户产生干扰。文献[5 - 7]在通过功率控制减小D2D用户与蜂窝用户之间干扰的前提下最大化D2D链路吞吐量的做法是以牺牲蜂窝用户的性能为代价的,即D2D链路的吞吐量因为干扰减小而变大,然后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为此,本文提出了在保证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即平均SINR以及最小SINR的前提下来最大化D2D链路吞吐量的功率控制问题。本文利用拉格朗日对偶理论,通过求解原问题的对偶问题,推导出功率分配问题最优解的闭式表达式,从而提出了D2D用户的最优功率分配算法。此算法在保证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的基础上,可以最大化D2D链路进而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1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

图1 为本文考虑的FDD系统下D2D用户复用蜂窝系统下行频率资源场景示意图,此系统包含一个基站,一个蜂窝用户,以及一个D2D通信用户对U1 和U2。图中,虚线表示干扰信号,实线表示有用信号。蜂窝用户在接收基站发来的下行数据的同时,也接收到D2D用户对中的发送方U1 发送给U2 的数据,此数据相对于蜂窝用户来说为干扰信号。同理,D2D用户的接收方U2 在接收到U1 发送的信号的同时,也能接收到来自基站的干扰,其中,h1,h2,g1和g2分别表示U1 到U2,U1 到蜂窝用户,基站到蜂窝用户和基站到U2 的信道增益。在此需要指出,虽然我们考虑的系统模型只包括一个D2D用户对,但是在FDD系统下即使存在多个D2D用户对,由于不同的D2D用户对复用不同的蜂窝用户频谱资源,从而D2D用户对之间不存在同频干扰的问题。因此,即使存在多个D2D用户,本文研究的模型也具有普遍适用性。

假设各信道均为在每个传输时间块内保持不变的互相独立的块衰落信道,信道的变化以时间块为单位进行变化。令h1i,h2i,g1i和g2i分别表示在传输时间块i时h1,h2,g1和g2所对应的信道增益。除此之外,假设所有的信道背景噪声均为功率谱密度为N0= 1 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不失一般性,本文将带宽B进行归一化,即B = 1 ,从而背景噪声功率为BN0= 1 。

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基站的发射功率一般都为定值。令qi表示基站在传输时间块i时的发射功率,Pt表示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那么qi= Pt,i 。同时令pi表示传输块i时D2D用户发送方U1 的发射功率。

为保护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针对蜂窝用户接收到的SINR加入一个长时间的统计平均SINR约束,本文中称此约束为平均SINR约束,其表示如下:

其中,Λ 为保证蜂窝用户通信质量而提前设定的蜂窝用户的平均SINR阈值,E(·) 为统计平均运算,N为总的考虑的传输时间块。除了保证蜂窝用户的平均SINR,为保证蜂窝用户的实时传输不被一些极端情况所中断,本文还考虑了蜂窝链路的最小SINR约束,即无论何时都必须保证的最小SINR,其定义如下:

其中,Γ 为每个传输时间块内蜂窝用户必须保证的最小SINR阈值。显而易见,Γ < Λ ,同时 Γ 越大表明蜂窝用户的通信要求越高。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优化D2D通信的发射方U1 的发送功率,在满足蜂窝用户平均SINR约束和最小SINR约束的前提下,最大化D2D链路的平均吞吐量。因此,本文考虑的优化问题可以数学描述为:

其中,Q为D2D用户U1 的最大发射功率。

2 优化算法

根据凸优化的定义不难判断问题式( 3) 是一个凸优化问题。根据凸优化的理论可知[8]: 问题式( 3) 满足强对偶性,即其与自身的对偶问题的对偶间隙为0,可以通过求解其对偶问题的方式获得问题式( 3) 的最优解。因此,本文在接下来将通过求解问题式( 3) 的对偶问题的方式获得问题式( 3) 的最优解。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关于优化问题式( 3) 的拉格朗日函数:

其中,λ ≥ 0 和 μ ≥ 0 分别为对应于优化问题式( 3) 中的平均SINR约束和D2D用户的发射功率约束的拉格朗日对偶因子。

根据目标函数的可分解性,优化问题式( 4) 可以进一步分解为N个对应于每一个传输时间块,即不通信道状态下的子优化问题:

很明显问题式( 5) 同样为凸优化问题,满足KKT( KarushKuhn-Tucker) 条件,即:

其中,v ≥ 0 为对应于问题式( 5) 中的最小SINR约束的拉格朗日对偶因子。

由式( 9) 可以直接得到优化问题式( 5) 的最优解为:

其中,(·)+= max{·,0} 。

因此根据式( 6) - 式( 10) ,优化问题式( 3) 的最优解可以由下面的定理1 给出。

定理1 优化问题式( 3) 的最优解pi*为:

其中,η0为式( 12) 的非负根。

证明:如果,则可以直接此等式推得。反之,如果,则由KKT互补松弛条件式(8)可知,因此式(10)可以退化为:

若Ptgi1≤Γ,又根据最小SINR约束可知,此时:

若,同样根据最小SINR约束可知,,即可以推得:

若,则满足所有的约束条件,p*为式(13)所定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x≥0,那么是一个关于变量x的单调递增函数,其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因此,此时对于固定的 λ 和 μ ,根据式( 13) - 式( 17) 和定理1 可得,证毕。

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式( 13) 对应的最优的pi*可以通过二分法[9]搜索得到。

下面我们通过求解优化问题式( 3) 对偶问题得到问题式( 3) 的最优解。根据凸优化理论,问题式( 3) 的对偶问题可以定义为:

其中,g( λ,μ) = E{ gi( λ,μ) } - λΛ + μQ ,而gi( λ,μ) 为给定 λ和 μ 的情况下优化问题式( 5) 的最优目标函数值。

至此,可以把优化问题式( 3) 的求解总结为以下两步: 首先给定拉格朗日对偶因子 λ 和 μ ,通过式( 5) 和定理1 求出gi( λ,μ) ; 然后根据已知的gi( λ,μ) 通过求解问题式( 18) 更新对偶因子 λ 和 μ ,其中优化问题式( 18) 的最优解( λ*,μ*) 可以通过次梯度法求得,并且g( λ,μ) 关于 λ 和 μ 的次梯度分别为[9]:

其中,{ pi*} 为给定 λ 和 μ 情况下优化问题式( 5) 的最优解。

综上所述,求解优化问题式( 3) 最优解的步骤可以总结为如下的算法1:

算法1: 求解优化问题式( 3) 的最优解算法

步骤1: 初始化 λ ,μ ,t = 1 ;

步骤2: 根据定理1 求得最优的pi*,i = 1,2,…,N ;

步骤3: 根据 μ( t + 1) = μ( t) + β[Q - E{ pi*} ]来更新 μ ;

根据来更新λ;

步骤4: 如果| μ( t + 1) - μ( t) | ≤ε1以及| λ( t + 1) - λ( t) | ≤ε2,则输出原优化问题的最优解g( λ*,μ*) ; 否则返回步骤2 继续迭代。

其中,α > 0 和 β > 0 为梯度下降法的步长,ε1和 ε2为控制算法精度的很小的正常数。

算法1 中步骤1 主要完成初始化拉格朗日对偶因子 λ 和μ; 步骤2 根据确定的 λ 和 μ,利用定理1 算法最优的pi*; 步骤3根据pi*完成拉格朗日对偶因子 λ 和 μ 的更新; 步骤4 主要判断算法是否收敛,如果未收敛则返回步骤2 继续迭代,直至收敛,收敛的标准是两个拉格朗日对偶因子 λ 和 μ 同时收敛,即

3 仿真结果及分析

本节设计了仿真实验来验证本文所提的D2D通信功率分配算法的良好性能。仿真实验依靠Matlab软件平台下调用凸优化问题求解工具CVX实现。仿真中假设信道为瑞利衰落信道,U1 到U2,U1 到蜂窝用户以及基站到U2 的信道增益分别假定为1. 0、0. 5、0. 5,即E( h1) = 1,E( h2) = 0. 5,E( g2) = 0. 5。考虑到背景噪声功率归一化处理,我们假定蜂窝链路的平均发送功率与D2D链路的平均发送功率相等且都为10 W,即Pt= Q =10 W,平均SINR阈值 Λ = 5 W。算法1 在Matlab软件平台下实现主要包括4 步: 第1 步初始化相关参数; 第2 步调用CVX软件根据定理1 求解最优的pi*; 第3 步更新拉格朗日格朗日对偶因子; 第4 步判定算法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停止迭代,否则返回到第2 步继续迭代。

图2 给出了在三种不同的蜂窝链路平均信道增益下D2D链路的平均吞吐量与最小SINR阈值 Γ 的关系图。这三条曲线对应的基站到蜂窝用户的平均信道增益分别为1. 5、1. 0、0. 5,即E( g1) = 1. 5、E( g1) = 1. 0、E( g1) = 0. 5 。从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 对于同一个最小SINR阈值,基站到蜂窝用户的平均信道增益越大,D2D链路的吞吐量越高。这是因为蜂窝链路的信道增益越大表示蜂窝链路的信道条件越好,从而所能容忍来自D2D链路的干扰能量就越强,因此允许D2D发射端的发送的信号功率就越高,最终导致D2D链路的吞吐量就越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 对于同一个蜂窝链路的信道增益E( g1) ,D2D链路的吞吐量随着最小SINR阈值 Γ 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 Γ 越大意味着蜂窝链路的通信质量要求越高,所以所能容忍的来自D2D链路的干扰就越小,从而要求D2D用户的发射功率越来越小,因此D2D链路的吞吐量随着 Γ 的增加而减小。注意,虽然 Γ 的增大会导致D2D链路吞吐量的减小,然后,大的最小SINR阈值 Γ 会减小蜂窝链路通信被中断的概率,从而保证了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

本文所提功率分配算法与文献[6]所提的功率分配算法进行了性能仿真对比。文献[6]所提算法在Matlab仿真平台中的实现步骤类似于本文所提算法1 的实现过程,只是文献[6]中算法比较简单故无需调用CVX求解优化问题。仿真结果如图3 和图4 所示。图3 是两种算法在不通蜂窝链路平均信道增益E( g1) 下所能达到的D2D链路的平均吞吐量,图4 为同等情况下两种算法所能实现的系统总吞吐量( 蜂窝链路吞吐量和D2D链路吞吐量之和) 。仿真参数设定如下: E( h1) = 1,E( h2) =0. 5,E( g2) = 0. 5,Γ = 3W,Λ = 5W,Pt= Q = 10W。从仿真结果图3 中可以看出,文献[6]所提功率分配算法在D2D链路的平均吞吐量方面优于本文所提算法,这是因为本文所提算法是以牺牲少量D2D链路吞吐为代价来保证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然而,从仿真结果图4 中可以看出,本文所提算法所能实现的系统总吞吐量优于文献[6]所提算法。这说明本文所提的功率分配算法虽然损失了少量的D2D链路的吞吐量,但保证了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同时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图5 是系统总吞吐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CDF( cumulativ distribution function) 随系统总吞吐量的变化曲线,其中,E( g1)= 0. 5 。从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文献[6]所提算法所能达到的系统总吞吐量以95% 的概率小于5 b/s/Hz,而本文所提算法所能到达的系统总吞吐量小于5 b/s/Hz的概率仅为40% 左右,这充分说明了本文所提算法在提高系统总吞吐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4 结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保证蜂窝用户通信质量的D2D通信功率分配算法,以解决蜂窝系统中因D2D通信和蜂窝通信频谱共享而产生的同频干扰问题。该算法在保证蜂窝用户平均SINR和最小SINR的双约束下,最大化D2D链路的平均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 本文所提算法即能保证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又能最大化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参考文献

[1]Doppler K,Rinne M,Ribeiro C B.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s an underlay to LTE-advanced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9,47(12):42-49.

[2]周斌,胡宏林.提高蜂窝网络中数据分发效率的D2D协作转发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34(3):703-709.

[3]荣涛,吴斌,糜正琨.一种LTE网络D2D通信资源共享算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3):85-90.

[4]程永生,董宇涵,张学聃,等.多小区CDMA系统D2D通信上行性能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3,39(7):11-15.

[5]Fodor G,Ericsson R,Stockholm S.A Distributed Power Control Scheme for Cellular Network Assisted D2D Communications[C]//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GLOBECOM 2011,Houston,USA,2011:1-6.

[6]Chiaao Y,Tirkkonen,Doppler K.On the Performance of Device-toDevice Underlay Communication with Simple Power Control[C]//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 Fall 2009,Barcelona,Spain,2009:1-5.

[7]郜伟伟,易辉跃,胡艳军.D2D通信中基于信噪比均衡的资源分配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2,38(10):5-8.

[8]Boyd S,Vandenberghe L.Convex Optimiza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Press,2004:127-146.

质量分配 第8篇

1 国内院前急救绩效奖金分配现状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急救中心的绩效管理模式类似于医院, 采用全成本奖金核算模式, 即收入减支出后再提成的奖金分配方式[2]。这种核算模式在明晰医疗机构科室收入和成本结构, 督促医护人员开源节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 但在现代医疗管理日趋强调集约和精细化的今天, 已逐渐难以适应对员工激励、内涵提升及成本管理的需求, 尤其是难以体现急救中心的公益性质。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奖金与收入直接挂钩, 造成部分医务人员“逐利”心态盛行, 既不符合新医改政策和急救中心的公益性质, 又直接或间接伤害了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保健权益[3]。二是难以体现不同岗位的真实劳动投入, 不能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医疗服务虽然是医师、护士、技术员等不同岗位人员集中劳动的结晶, 但不同的临床岗位, 对劳动投入和产出结果的要求自然也有所不同[2], 现有不少急救中心把医师、护士和驾驶员作为一个急救单元进行考核, 奖金捆绑计算, 没有体现不同岗位的工作差异。三是用“医疗经济价值”取代“医疗服务价值”, 有悖于绩效奖金的“公平公正”原则。医疗卫生服务并不能完全凭其经济价值大小来进行绩效衡量和评价[2]。四是并非所有的成本都在临床科室的管控范围之内, 把科室不能管控的成本交给科室管理, 并不意味着单位成本的有效管控, 而且对科室也是不公平的[2]。

现在国内有一些急救中心也开始寻求新的绩效分配方法, 并做了一些积极探索, 如深圳市急救中心引入平衡计分卡法进行绩效管理[4]。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等4方面构建评价体系, 其创新之处在于从过去绩效评估的财务导向, 发展为战略导向。但在运用过程中却存在一个很大问题:除财务维度外, 其他指标的量化, 尤其是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的指标量化很难实现, 因此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4]。

所以, 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办法, 激发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急救水平, 已成为摆在我国急救中心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 以工作量为基础的院前急救绩效奖金分配制度

这种奖金制度是以资源投入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 (RBRVS) 为基础, 按照急救中心的工作性质, 对医师、护士、驾驶员、调度员、行政等5个岗位进行测算, 奖金与收入不直接挂钩, 而与工作量、服务质量挂钩。

2.1 理论依据

RBRVS评估系统是美国用来合理支付医师服务费用的考评体系,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比较医生服务中投入的各类资源要素成本的高低来计算每次服务的相对值[5], 即确定全部服务项目的非货币单位表示的相对价值比率 (RVS) , 并结合服务量和服务费用总预算, 算出RVS的货币转换系数, 该系数与每项服务RVS的乘积推算出该项服务的酬金价格。将医务人员的收入与救治项目相联系, 而与收入脱离, 将医务人员的工作价值在具体救治项目中以最为直观、清晰的方式得以体现。

医生奖金计算的基础是医师费制度,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多数医院都采用这种制度[6]。依据医师费制度的奖金计算方式可以比较合理的计算医生的真实劳务付出, 医生开展技术含量越高的医疗处置项目, 所得的绩效奖励就越多, 既有利于医师提高自身价值, 又有利于院前急救整体医疗水平向前发展。

2.2 方案的实施

根据RBRVS考评原理, 医师、护士、驾驶员、调度员4个一线岗位人员奖金由3个部分组成, 即工作量考核奖、服务质量考核奖和成本管控考核奖。

对医师来说, 首先是测算每趟出车的绩效单价, 由于白班与夜班出车辛苦程度不一, 也可有所区别。第二, 确定医疗救治服务项目及其救治系数, 救治系数的测算类似于医师费比率, 医生亲自操作的项目, 以RBRVS进行医疗项目贡献评估, 按照技术、责任、风险以及花费时间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工作量比赋值, 技术、责任、风险要求高的, 其赋值就高。第三, 将所有救治项目乘以相应系数总和作为一个分值, 测算每分值奖励。第四, 确定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除药品、耗材外, 还包括日常办公成本及医疗设备非正常使用产生的维修成本等。最后按照医生出车趟数乘以绩效单价, 加上救治项目乘以相应系数总和乘以分值奖励, 再加上收入减去可控成本按一定比例提成, 计算出医师的绩效奖金。

对于护士来说, 由于护士和医生是一个急救单元, 护士的工作量考核奖及成本管控考核奖可以与医师相同, 所不同的是医疗质量考核奖, 因很多救治项目护士只是作为辅助, 协助医师完成, 所以应测算一个比值, 医师质量考核奖乘以一个比值, 作为护士的质量考核奖。

对于驾驶员来说, 首先也是测算每趟出车的绩效单价, 同时还要考虑行驶公里数, 测算出每公里数的奖励值。第二, 确定质量考核指标, 除了行车安全外, 还应考虑是否按规定及时按键, 根据按键情况测算相应的奖励值。第三, 确定可控成本, 按收入减去可控成本支出提成计算。

对于调度员来说, 首先考虑每次接警和处警的绩效单价, 以接警数和处警数乘以相应绩效单价, 作为调度员的工作量考核。第二, 确定质量考核指标, 指标的分值测算类同于医师救治系数测算, 以RBRVS进行项目贡献评估, 按照重要程度和时间效率给予不同的分值, 越重要、时间要求越高的, 其分值就高。第三, 测算每分值奖励数, 根据所有考核项目的分值总和乘以分值奖励, 得出服务质量考核奖。第四, 确定可控成本, 根据往年成本测算出成本基数, 若在成本基数的上下10%范围内, 则不予以扣奖, 若在范围外, 则给予适当奖励或处罚。

对于行政后勤人员来说, 因工作无法计量, 取一线人员包括医师、护士、驾驶员和调度员的平均绩效为基础绩效, 综合岗位性质和职称等因素确定一个岗位系数, 基础绩效乘以岗位系数得出该行政岗位人员绩效奖金。

2.3 两种奖金分配制度对比

全成本核算奖金制度和工作量、服务质量奖金制度在计算方法、考核对象、考核标准、绩效目标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见表1。

全成本核算奖金制度下的奖金考核到科室或急救单元, 医护驾奖金捆绑计算, 以收入、支出为重点, 突出经济指标;工作量、服务质量奖金制度下的奖金考核个人, 运用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医师、护士、驾驶员、调度员等一线人员奖金, 体现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性质, 同时以工作量、服务质量、成本管控为重点, 突出工作实绩, 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稳定急救人才队伍, 提高单位综合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 结语

以工作量、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奖金分配制度有三个方面突破:一是改变了以往按收分配、多收多得的逐利倾向, 更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二是运用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医师、护士、驾驶员、调度员等一线人员奖金, 体现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性质, 激励点更准确, 更加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更加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奖金与收入不直接挂钩, 而是落实到每一个医疗服务项目上, 以劳务相对价值比率进行核算, 体现了院前急救事业的公益性质, 符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

参考文献

[1]顾璇.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矛盾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 2009, 12 (3) :142-143.

[2]周国顺, 潘小丽, 李凯霖.医师奖金的公平核算[J].中国医院院长, 2008, 20:62-64.

[3]程明.以效率为主导的医院奖金分配模式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 2006, 6 (11) :281-283.

[4]朱虹.急救中心绩效评估指标模型的构建[A]//中华医学会, 亚太急危重症学术联盟, 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医学会.第一届亚太急危重症学术大会论文集, 北京, 2005:153-154.

[5]张棣, 朱永生.医院绩效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初探[J].现代医院, 2010 (12) :134-135.

论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交叉运行 第9篇

目前学界很多人将财政信贷化和信贷财政化视为猛虎野兽。他们认为“财政调节与信贷调节是以不同形态的价值运动为基础进行的, 调节的主、客体不同, 调控的范围、手段方法也都有所区别”。因此, 两种方式应严格划清界限, 避免交叉运行下产生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笔者认为, 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区别、有偿性与无偿性的不同, 都使得财政和信贷这两类资金可以互补, 两种调节可以交替发挥作用。因此, 对财政和信贷的交叉运行不应简单的否定, 而应该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市场状况, 寻找两者交叉的项目和途径。

2 从小额信贷看财政分配和信贷分配交叉运行的效率

2.1 财政分配和信贷分配独立运行的局限性

(1) 利率市场化难以推进。一方面, 小额信贷面向低收入人群, 贷款的额度不大, 且没有抵押;另一方面, 较高的利率又是低收入贷款者所难以承受的。 (2) 资金来源的持续性无法得到保证。利率由于没有市场化, 明显低于国际上正常的小额信贷利率, 使得小额信贷大多收不回贷款或盈利不足以抵消成本。 (3) 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我国的小额信贷从诞生以来就被作为一种扶贫手段而非金融产品, 不允许非政府组织以及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提高任何金融服务。

2.2 完善我国小额信贷模式的现实思考

(1) 财政分配支持信贷分配, 提高财政拨款的利用率。政府关心农民的生存环境, 为小额信贷无偿划拨了扶贫基金。但在层层下拨的过程中, 难免由于利己主义或机构冗余等问题产生资金漏出, 使得政府对农民的贷款不能切实发放到农民手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可以适当的将“明补”改为“暗补”以提高信贷分配的效率, 帮助我国小额信贷走出困境。中央可制定出评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业绩的标准, 定期评定各银行和信贷机构的业绩, 在弥补小额信贷本身可能带来的亏本的基础上, 根据评定结果对各金融机构分层次奖惩, 提高金融机构对小额信贷的热情。在这种“暗补”制度下, 财政不仅避免了资金层层下拨的困难, 也帮助了小额信贷利率逐步市场化, 加快了小额信贷由扶贫拨款向金融产品转变的进程, 同时还提高了信贷分配的效率。

(2) 建立起具有可持续性的资金供给机制, 引导财政分配为主体向信贷分配为主体转变。我国央行规定小额信贷机构“只贷不存”, 这样的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及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当务之急是放宽“不存”政策, 引导小额信贷机构向吸收存款类机构发展, 以扩大持续的资金供给来源。然而这样的放宽政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小额信贷机构从非吸收存款机构向吸收存款机构转换的过程中, 财政分配对这部分信贷分配的空缺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渡期, 应在明确小额信贷机构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 借助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开发基金等的力量, 建立起持续的资金供给机制。通过这些政策性银行和财政力量为小额信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 以推进小额信贷不断向市场化的信贷分配靠拢。

(3) 建立风险等级制度和风险补偿制度, 促进商业银行等盈利性银行的介入, 实现财政协助下的信贷分配。国际上许多小额信贷的成功都是以政府支持作为前提的。政府可协助小额信贷机构建立起风险等级制度, 并在现在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补偿制度有利于缓解当下各机构政策性目的和盈利性目的的冲突, 使小额信贷机构在利率还无法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实现保本微利的目标。对小额信贷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等级制度, 不仅促使借款人提高自己的信誉, 帮助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而且有利于降低小额信贷过程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大大减小信用风险, 吸引商业银行等盈利性金融机构的加入。而这些机构的加入有利于小额信贷市场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程崇明.“理清财政与信贷关系”研讨会观点综述[J].银行与企业, 1990.

质量分配 第10篇

一、基于股利理论的国企收入分配

国家代表全民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资, 其应享有投资收益权。利润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权衡公司股利支付决策及公司未来可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 以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关于股利政策是否影响公司价值, 主要分为两类不同的股利理论:股利无关理论以及股利相关论。股利无关理论认为投资者并不关心公司股利分配以及股利支付比率, 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有关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公司和个人所得税等原因导致股利政策显现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为经过改制的国企, 国企股利分配政策及剩余利润的部分上交也具有较强的信号传递性, 其可以向全民传递公司现状、价值以及前景等重要信息。持续保持较为稳定的股利支付率政策, 全民就会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及预期现金流有较为乐观的预期。

二、基于代理理论的国企收入分配

代理理论为研究处于特定公司治理环境中企业股利分配行为提供一个基本分析逻辑。公司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目标并非完全一致, 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 很可能以牺牲相关方的利益为代价, 这种利益冲突关系表现为不同形式代理成本。

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矛盾产生原因:一方面, 国有资本委托代理链条拉长, 导致国有股东所有权主体缺位;另一方面薪酬管制, 对高管货币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不足, 高管必将增加在职消费以及寻求隐形收益。由于较长的控制链条使得管理者出于规避经营风险和最大化可支配财富的目的, 倾向于少分或者不分现金, 这也是国家作为控股股东常常出现所有者缺位造成的。由此强调剩余利润的部分上交, 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管理层随意支配现金流, 减少其“私利”行为, 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剩余利润使用效率的提高, 降低代理成本。

三、基于社会福利理论的国企收入分配

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把一国福利定义为每个公民满意程度之和, 提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目标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其认为当分配状况得到改善时, 国民收入增加会提高社会福利;反之, 国民收入增加伴随着分配状况恶化, 结果则不确定, 造成社会损失。

国有资本收益的分配取决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政策目标。政府在公有制企业决策中的目标是认为政府机构是全民代理人, 在处理政府与公有制企业之间关系时, 力图实现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并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来衡量社会的总福利水平。国有企业剩余利润的部分上交可以有效改善社会福利, 国企利润最终收益去向就是为增加社会福利, 增加全民的效用, 实现帕累托改进。

四、基于垄断理论的国企收入分配

根据经济学中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理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而垄断势力则意味着价格超过边际成本。垄断势力的结果是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 它会使消费者受损厂商受益。若把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的利益看成一体, 垄断势力仍造成无谓损失, 即使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 对垄断者利润再分配给其产品消费者, 仍存在非效率。上述无谓损失就是这种非效率的社会成本, 由此给整个社会带来较大的福利损失。

垄断不仅缺乏效率, 而且减少社会福利。国有企业垄断带有极大的行政垄断色彩, 垄断成为社会帕累托改进的绊脚石, 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效率过低。因此强调国企剩余利润的部分上交, 收取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 进而转移支付给社会, 有利于社会福利效应的改进。

五、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理论小结

无论从股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社会福利理论以及垄断理论都可看出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必要性。国企分红说到底是由国家财产权、政治权所决定。国企分红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合理产权制度的必然要求, 合理的产权制度是国企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的必要保证, 其更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 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率, 进而增大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杨成炎.国有资本分红政策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 2007 (1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质量分配】相关文章:

长寿小学期末教学质量奖分配方案08-18

财政分配05-10

分配激励05-13

分配不公05-16

功率分配05-25

优化分配05-29

分配结构06-10

行为分配08-02

分配格局08-06

参与分配08-08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下一篇:网络文化教育及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