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的语文教学

2024-07-11

农村孩子的语文教学(精选12篇)

农村孩子的语文教学 第1篇

农村教学点的特点是:教师少,学生少,全社会的关注少。其实,农村教学点的孩子也应当享受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也应当享受全社会爱的关注;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也应当是祖国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本人在农村教学点任教四年级语文,感受到农村孩子天真可爱、勤劳朴实,也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是由于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学点的孩子很多方面都不如在城镇就读的孩子,尤其是习作水平。所以本人在教学进程中特备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读写结合让学生先学会模仿

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我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更重视和学生一起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例如教学《燕子》这篇课文。在没读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看图片看录像描写一下燕子,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写的与课文中作者写的进行比较。最后同学生一起比较体会课文中作者写得好、写得妙的地方。《燕子》这篇课文作者是从燕子的外形飞行、停歇这方面来写的,我就让学生模仿其结构,写学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外形、活动作息的特点。《燕子》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我也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努力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农村教学点的孩子和城镇就读的孩子相比较,特点是活动少、见识少、生活体验少,所以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因此,我常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生活的情况和学生平时的活动情况。依据学生的生活活动情况确定习作内容,提出习作要求。和学生谈心,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体会、感受他们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了。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先做、后说、再写

对于农村教学点的孩子的作文教学,仅仅依靠课堂还不够,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例如,作文题是《植树》,我让学生每两个人一组进行植树,怎样造树苗,怎样挖树塘、为树苗施肥、浇水、培土都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在劳动进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植树的方法,植树劳动进程中的感受,植树的意义,最后让学生把所做、所说、所感有条理地写出来。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而且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通过习作竞赛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每次习作评讲课上,老师列出习作的评分标准让全班学生当评委,对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亮分,对前几名的进行奖励。这样做能让学生知道自己每次习作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知道自己今后习作时努力的方向。从而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五、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促写

利用阅读课、自习课,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语言,以读促写,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方法。本人经常让学生摘录课外阅读中的精美语句,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并指导学生如何把读到的好句子、好词汇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论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素质培养 第2篇

然而,那个年代,甚至说我小时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提供了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那就是贫穷。贫穷的人从来缺少的就不是骨气,所以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教育)无论是在父母心中还是在孩子心中都占据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同时,那种家境的孩子更加懂事,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所以学习成绩方面要强过城市孩子,在孝敬父母方面要更主动积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就全面发展而言,农村孩子远远比不上城市孩子,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举个例子,我们的高中分为市区和郊区两大校区,市区理所应当是城市孩子集中的地方,而郊区的学校则是农村孩子集中的地方。在成绩方面,郊区的学校拥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在个人总体综合素质方面,郊区学校的孩子表现欠佳。上述叙述的情况似乎已经是年代久远了。

而今,农村孩子正在逐渐丧失这种优势,这里仅以东部地区的孩子为例。原因需要说明一下,西部孩子和父母心中没有教育的概念。首先生活负担太重,上学根本不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其次,家中生活负担重,学费是个问题,最后,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半途而废,家长认为只要识字就足矣。所以这也就是我国当今西部支教效果不明显的最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落后,“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此话一点不假。

如今,农村孩子(仅以东部地区为例)正在摆脱穷困的困扰,这对于中国而言是爆发性的幸福,穷困的父母小时候受的苦不愿意再延续下去,所以,他们溺爱自己的孩子仿佛是在弥补小时候时代欠他们自己的幸福。而溺爱的最后结果致使农村孩子丧失了唯一的优势。不可否认,中国农村的教育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也就是教育正在向着先进化和现代化的方面发展,然而,学校教育似乎与家庭教育脱节了,家中在家中给孩子进行的是“有求必应”的教育,而老师在学校进行的是“精英教育。”家长送农村孩子去学习钢琴,绘画等都是精英教育,所以,两种背道而驰的教育融合在一起就是畸形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孩子就是思想上畸形的处于艰难孤独期的孩子。我们平时见到许多这种情况,着实令人纠结。不错,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经济发展使得精神进步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至于解决的办法,主要从农村孩子的家长着手,家庭教育占据了孩子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认为家长必须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主动了解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一味地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后患无穷的,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农村孩子的语文教学 第3篇

一、创造环境,让学生大胆说话。

由于平时缺少口语锻炼,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比较胆小,怕说话,怕说错了被人笑话。这种心理上的障碍严重地制约了他们口语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说话。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亲和力,富有耐心,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消除胆怯心理。其次,要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对那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必要的训练后,可根据其能力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努力发掘其口语能力,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说话的兴趣。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对他们的口语表达要及时肯定,甚至可以多说些表扬的话,使他们在被肯定后,提高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遇到学生说得不好或不对的,也不能横加指责、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要尽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有勇气大胆说话。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说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口语交际是学生互动交流表达的过程。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说的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尽情地说。例如在小学语文第一册的第五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该怎么办》,我在上这一课题时,学生的兴趣不高,说的很少,有的学生认为无话可说。课后我认真总结了一下,认为失败原因是:农村一般没有订鲜牛奶的习惯,学生对这一图意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想到的办法单一,就显得无话可说。因此,我就针对这一特点,经常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说。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人跃跃欲试,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

三、多种形式,教给学生说话方法

想说爱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说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想说,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口语表达有困难,有时不知道如何去说,也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说的话东一句、西一句,看到啥说啥,想到哪儿说哪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指导,教给说话的方法。

1.看说结合。首先训练学生用眼睛去看世界,去观察周围的生活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有意识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扩大视野,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日常生活中可供观察的内容很多,我力求有步骤、分门类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各种观察为“说”创造取之不尽的素材。

在观察活动中,我耐心地教会孩子们“看”的方法和顺序。如观察植物的花草树木类,让孩子们从花草树木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去观察,将其特点看仔细、说清楚。在学生表达时,我提示学生适当加上自己的心理活动,流露自己的喜爱之情,启发他们联想古诗佳句以增加表达效果;还鼓励他们将观察所见编成童话。观察动物,也是如此。

农村孩子的语文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补差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语文学科是贯彻始终的学科。每年考试下来学科成绩反差大, 城乡差别突出。提高农村语文教学的质量, 首先要弄清成绩差的成因,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了解到学困生的差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这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零乱, 缺乏系统性。第二, 识记的知识有误或不完整, 导致错误的应用。第三, 不会用联系的观点展开思维, 使认识过程产生障碍, 长期的不良循环, 阻碍了学困生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的提高, 从而导致成绩的落后。

那么, 如何进行“补差”呢?

一、激发兴趣, 唤起求知欲

学困生和尖子生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区别就是兴趣。在课外,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困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进而产生对语文的爱。语文学习中的学困生往往成绩不好、学习目的不明确。一旦遇到某些抽象性较强的语法就感到束手无策, 尤其在层次关系无法厘清的段落分析, 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有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极大的耐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会成功, 树立自信心

不管是优生还是学困生, 都需要鼓励、表扬, 老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找到成功的感觉。要积极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 通过分层教学, 分类辅导, 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与展示。做到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三、展现魅力, 钟情语文课

俗话说, 亲其师就能信其道。语文教师应用人格魅力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要有和蔼可亲的性格, 丰富渊博的知识, 从而让学生喜欢你, 进而喜爱你教的课程。

四、增加阅读, 扩大知识面

多读书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同样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针对农村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特点, 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 增大学生的阅读面。

五、传授方法, 归纳出规律

学习方法、策略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认识能力有缺欠,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 学困生往往抓不住学习要领, 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学中在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同时, 为了强化学困生的“感知———理解———记忆”的认识过程, 必须对学困生进行易混淆字词的区别、重点语句再理解、写作技巧再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同时安排查缺、补漏、改错的教学内容, 进行以有针对性的复习为主线, 选编与学困生能力相适应的练习和与之相配合的教学与辅导, 既给绝大多数学生以提醒, 又强化了学困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 逐渐达到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如“戍、戌、戊”的教学, 除了结合具体句子教学外, 还要告诉学生:“点戍、横戌、腹空戊”, 随着学困生的“缺、漏、错”的逐渐减少, 完整、准确的知识便会在学困生的头脑中扎根, 从而变“差”为中, 进而为“优”。在教学中还要重视规律性的揭示:如划分句子成分教学可归纳为:撞 (状) 不动 (状语没有动词) , 补没名 (补语很少有名词) , 定无“负债” (定语没有副词、介词) 。文学常识教学, 如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可以归纳为:雷峰塔的倒掉形成一座《坟》, (《论雷峰塔的倒掉》选自《坟》) , 藤椅先生从百草园搬到三味书屋在看《朝花夕拾》, (《藤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朝花夕拾》) , 孔乙己回故乡看社戏在大声呐喊, (《孔乙己》、《社戏》都选自《呐喊》) 。

六、细心引导, 提高综合力

“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能力。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 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 去判断推理。如:在教《记一辆纺车》一文时, 为了让学困生也能深刻地领会作者通过以“怀念纺车”为线索, 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 来反映延安军民“与困难作斗争, 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的主旨, 重点讲读了记纺线劳动的语段, 以“初学编织毛衣者到成为熟练能手的转变过程”为例, 运用类比法启发, 学生形象地掌握了只有技术作保证, 才能有劳动姿势的优美, 只有进行熟练的劳动, 才能有劳动技术的改革, 只有技术不断的改革, 才能在劳动竞赛中获胜的逻辑事理, 便十分容易地体会到作者以纺线需要技术、纺线有几种姿势、纺线的技术改革、纺线的劳动竞赛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妙处, 切实理解散文所谓的“形散”。经过这样的教学与辅导, 学困生观察就更加敏锐了准确了, 记忆时也会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学困生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的相应提高也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这样, 其学习差距也就大大缩小了。

农村孩子的亲情随笔 第5篇

亲情,一直陪着我们慢慢长大,不争朝夕。

——题记

六月的天,皎阳似火,炎热无情的阳光笼罩着大地,放眼望去全无声息,虽然如此,那些农民还得去地里干活,当然我也不例外,因为我是农民的孩子。

我是农民的孩子,都说农民的孩子早当家,因此作为农民的孩子就得有担当,我的童年都是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度过,没有漂亮的裙子和那可爱的芭比娃娃,但是我有泥做的玩偶,酒盒做的花灯,使我的童年充满了无限乐趣。

但是小时候的我,是个极其不听话的孩子,小时候,爸爸总是打骂着年幼的我去地里干活时,我很懊恼,不愿去,可最终还是在爸爸的巴掌下,哭着喊着,来到地里,一边抹泪一边干活,时间久了,也不知道脸。上到底是泪还是汗。那时候,爸爸总是说:“你爸爸是农民,而你是农民的孩子,你和别人不同,爸爸给不了你什么,?要想富有就得自己去争取”,每听到这句话时,我也总含着泪,抬头仰望着那辽阔无边的天空,勉强不让泪落下。

我的父亲是一为在普通不过的农民,黝黑的`皮肤道尽岁月的沧桑,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为了生计到处奔波,从不抱怨,以换取我的幸福生活。

当我慢慢长大,慢慢看清社会的人情冷暖,当我慢慢懂得世态炎凉这个道理的时候,总感觉好象《背影》里的朱自清,我一直抱怨我的父亲没能给我一个富裕的家庭,让我不能向别的同学一样被父母用私家车接送上下学,不能身穿名牌衣服,不能拿名牌手机,这是多么愚昧的想法啊,我怎么能抱怨我的父亲,因该说我怎么有资格抱怨他,因为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儿,不是一个优秀的女儿,一个优秀的女儿,不会和父亲对抗,一个优秀的女儿不会让父亲为自己的一切担心、生气。

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女孩,我不因该为出生在而自卑,不因该为没出生城市而遗憾,相反,??我应为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而感到自豪、骄傲。

农村孩子的成长乐园 第6篇

学乐器、学舞蹈、学书法……这些曾经只属于城市孩子的“专利”,现在对乡村少年宫里的农村孩子来说已不再是梦想。截至今年上半年,云南全省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421所,覆盖全省129个县(市、区)、421个乡镇,使全省约40万农村孩子从中受益。

近日,记者在多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走访发现,云南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通过加大财政配套力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组建校内外辅导员等举措,有效缓解了乡村少年宫建设以来出现的资金有限、师资不足、特色活动缺乏等问题。

“非遗”进校园,少年宫成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悠扬的三弦乐、富有节奏感的彝族左脚舞、艳丽的彝族刺绣T台秀……今年暑假前夕,永仁县猛虎中心小学少年宫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展演,集中展示了该少年宫落成以来的活动成果,富有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赢得现场嘉宾的阵阵喝彩。

永仁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县份,拥有“彝族赛装节”“彝族刺绣”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永仁县在已落成的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都开办了彝族刺绣、民族乐器、民族歌舞等方面的兴趣小组,并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吸引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广泛参与。“我们把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坚持从娃娃抓起,乡村学校少年宫已经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永仁县县委书记杨仕坤表示。

远在滇西北的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小学少年宫,通过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重点建设了“尼西陶制作基地”和“尼西情舞文化传承学习基地”。尼西情舞是当地一种古老的歌舞,唱情歌跳情舞曾是当地群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大众文化的传播,尼西情舞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2013年尼西乡小学建成少年宫后,决定将尼西情舞引入校园,并在舞蹈编排上注入了藏民播种、收割、放牧等劳动生活情景,融入生产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渗透为人做事的道理,使尼西情舞从单一的情歌情舞升华为蕴涵浓郁民族文化的歌舞,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学校还结合尼西情舞编排了一套民族课间操,既保护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使孩子们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尼西乡小学校长聂飞介绍说。

其实,这只是我省乡村学校少年宫探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在全省已建成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平均每个少年宫设置的活动项目达到15个,涵盖文艺、体育、科普、手工、技能、阅读等多个门类。在组织开展常规项目的基础上,多地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把少年宫项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教育结合起来,开设了大量特色项目。如新平县新化乡中心小学开设了竹编班、玉龙县白沙完小开设了纳西古乐演奏班、保山隆阳区瓦渡乡中心小学开设了龙狮班和腰鼓班……呈现出“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可喜局面。

为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覆盖面,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今年6月,云南省文明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要求各级有关部门选择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需求和兴趣爱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

省文化厅副厅长熊正益表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进乡村少年宫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学校的课程内容,拓展了青少年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我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整合资源,师资不足难题逐步破解

与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快速发展相比,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直是一个明显的短板,个别学校甚至因为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而影响了活动的正常开展。经过3年多的探索,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呢?

记者走访发现,多地乡村少年宫通过整合多方面资源,组建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校内外辅导员队伍,特别是一批有专业技能、有较高责任感的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成为乡村少年宫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41岁的彝族女教师李翡翠是永仁县猛虎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因为擅长并喜爱本民族的刺绣,在学校少年宫建成后,她自然担负起了少年宫彝绣班的辅导工作。“现在不少家庭都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彝绣班开办之初,不少孩子连打结、下针都不会。不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彝绣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已经不再是难事了。”李翡翠一边展示着由孩子们绣成的一幅名为《美丽的家园》的作品,一边欣喜地向记者讲述着孩子们的成长。

与李翡翠校内辅导员的身份不同,李徐发则是宜就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聘请的一名校外辅导员。作为县级非遗传承人,他精通彝族三弦、大号、唢呐和树叶演奏。虽然从他所住的阿朵所村到少年宫骑摩托车要一个多小时,但每次活动他都会风雨无阻地赶来。“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这位朴实的彝家汉子的话语,代表了许多校外辅导员的心声。

那么,乡村学校少年宫在选聘校外辅导员时,如何打破思想及地域上的局限,扩大选聘范围、提高选聘质量呢?各地也在积极探索。

永仁县宜就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就任命该镇文化站站长担任少年宫领导小组副组长,具体负责非遗进校园活动,依托镇文化站平台,聘请州、县级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成功开办了民族乐器、歌舞和彝族刺绣等特色活动。

借助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让青少年活动中心与乡村学校少年宫联建共建,是实现资源整合的又一种模式。据砚山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杨诚介绍,砚山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与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辅导员都是交流共享的,由该中心聘请的180名校外辅导员同时也肩负着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辅导工作。此外,青少年活动中心还组织专家,定期对乡村少年宫的校内外辅导员进行培训。

财政加大支持,构建乡村少年宫网络

从2011年开始,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云南建设的乡村少年宫项目已达244个,在此基础上,我省坚持每年从省级彩票公益金中拿出资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3年中,省专项彩票公益金先后划拨4 000多万元资金,配套建设了15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在省里的示范带动下,昆明、楚雄、玉溪、曲靖、大理、保山、丽江等地,也积极加大本地财政支持力度,做好配套建设。

2011年以来,楚雄州通过争取中央、省级项目支持以及州、县市自筹的办法,先后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34个,覆盖了全州三分之一的乡镇,4万多名农村未成年人从中受益。该州提出,将继续加大财政配套力度,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把丰富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项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结合起来,力争“十二五”末全州每个乡镇建成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以楚雄州永仁县为例,该县目前已在莲池、猛虎、宜就三个乡镇建设了乡村学校少年宫。今年永仁县还将加大建设力度,该县县委书记杨仕坤表示,今年计划实施中央项目2个、州级项目1个、县级项目1个,年底实现7个乡镇中心小学少年宫建设全覆盖的目标。

据云南省文明办主任蔡春生介绍,目前我省未成年人有1 3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8.6%,其中三分之二在农村。“怎么促进这么多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载体。”蔡春生表示。

我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正在提速。记者从近期召开的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今年各级都加大了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力度,仅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安排的项目就达159个,在省财政的项目资金落实后,预计今年全省建设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将超过200个,使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总数超过600个,总投资将超过1.5亿元。

大自然——农村孩子的乐园 第7篇

一、创设乡土化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我园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打造有特色的乡土环境.

1. 为幼儿提供丰富、可供选择的室内操作材料

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的课程,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是无声的教材,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我园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幼儿创设可供操作的环境.如瓜果蔬菜,树叶,野花,野草,稻草,长蒲,麦秸,玉米杆,竹子,各种种子等,又如天然的沙、土、水、石等都是孩子们操作的好材料,丰富多彩的材料激发了孩子们操作探索的兴趣.

2. 与家长、幼儿共同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环境

在班级环境设置中,我们遵循乡土化、特色化的原则.例如,中(1)班以蒲为主要材料,号召家长广泛收集,利用蒲草的可塑性,制作主题墙饰底板,编成形状各异的吊饰,开展蒲草编织活动.大(1)班则以草为主要材料,创设了区域“草艺园”,孩子们用草制作草门帘,扎起了蚕架,利用草拼贴成各种吊饰,装饰活动室.大(2)班则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师生共同制作竹风铃,自制了竹子打击乐器,设置了区域,竹板画、竹叶添画是孩子们的最爱.大(3)班则以废旧的席子为主要材料,配以树叶、芦苇、芦叶等自然材料,区域粽香人家,陈列了幼儿自己包的各种粽子及利用粽叶制作的各种贴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

原本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教师的眼里无一不成为宝贝,难怪别人都说“幼儿教师是收藏家,什么都收藏”.孩子们在这自然、朴实,而又熟悉的环境中,真正体验到了环境的自然化、生活化和趣味性.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大自然是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疑惑,幼儿在理解他们接触的世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活动便是桥梁.

1. 经常带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让幼儿与自然亲密接触

孩子们是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获得对自然的初步认识的,大自然是一幅神奇的花卷,春夏秋冬展示着不同的风采,春天万物复苏,草木竞长;夏天蝉儿鸣叫,荷花盛开;秋天庄稼成熟,大地撒金;冬天雪花飞舞,银色世界.我们经常走进大自然,将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少了一份拘束,多了几份快乐.田野里,草地上,树林间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孩子们不仅体验了接触自然的乐趣,锻炼了体魄,而且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目标.

2. 利用农村资源,开展区域游戏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农村的瓜果蔬菜泥土沙石随处可见,幼儿对此不仅熟悉而且很感兴趣,通过与这些材料的积极互动,发展了动手能力,促进了创造能力的发展.

(1)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艺术塑造.

创造的前提是想象,想象的前提是观察.自然中的蔬菜、水果形态各异,色彩自然,有些只需稍加装饰就是一件别致的造型.活动中,首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东西像什么?产生灵感,再鼓励幼儿运用这些自然材料及辅助材料进行小制作.例如,在山芋上添上眼睛、鼻子变成憨态可拘的小猪,土豆插上牙签,变成小刺猬,长萝卜制成帆船,茄子做成蜗牛,丰富了幼儿的活动.

(2)利用农村随处可取的野花、野草开展建构游戏.

百玩不厌的泥巴造型中的泥巴,启迪智慧的花草编织游戏中的花草,都是农村随处可见的自然物,泥巴、花草可塑性强,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利用散步、郊游等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收集各种操作材料.在参观了家乡的砖瓦厂后,孩子们玩起了小小砖瓦厂的游戏,和泥、制坯、脱模、晾晒,有板有眼,在泥土上插上小木棒,把盒子挖一个洞变成小鸡的家.

(3)利用常见的麦秸、稻草、芦苇开展编织活动.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稻草、麦秸这些东西随处可见,开展活动既安全又经济实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用草制作稻草人,将草染色制成草项链,借助其他材料编制草裙,等等.利用长蒲尝试各种编织,装饰,做成手工作品,美化环境.这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3. 利用农村资源,生成乡土化的主题教育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应贴近幼儿生活、贴近自然、贴近乡土.近年来,我园积极探索,充分挖掘,不断丰富园本课程的内涵.例如,根据季节特征,生成了《丰收的秋天》、《好吃的山芋》、《我喜欢的草莓园》等主题活动,值得一题的是,主题活动《有用的稻草》中的健康活动《有趣的草囤》在县、市优秀教育活动展评中均获一等奖.又如,家乡的传统文化《跑马灯》、《玩花船》省内外闻名,我们便邀请民间艺人来园与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开展主题活动《好玩的跑马灯》、《我喜欢的花船》、《有趣的打钱杈》等.

三、制作用途多样的活动器材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就要用活的环境.多年来,我园克服经费不足带来的困惑,把目光转向农村广阔的田野及丰富的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利用乡土资源自制活动器材的评比活动.

1. 草制品

将稻草编成草囤、草圈、草盘、草房子、草窝、草龙等.通过与这些器材的互动,发展走、爬、跑、跳、钻、投掷、平衡等能力.例如,利用草囤进行跳、滚、抛、接等技能训练,引导幼儿一物多玩.又如,草窝可以滚着玩,也可以钻着玩,草梯则可以爬,又可以跳,还可以当鱼网网鱼.孩子们欢呼跳跃,不亦乐乎.

2. 竹制品

用竹片制成竹圈,让幼儿玩套圈、滚圈、跳圈,用竹条制成竹梯,练习攀爬,竹杆、竹筒制成高跷,锻炼幼儿平衡和手脚协调的能力.竹杆与丝袜织成马头,骑上它奔跑别有情趣;利用纸盒、竹杆、蛇皮带制作花轿、花船,让幼儿玩抬轿子、摇花船的游戏.

3. 蒲制品

编成大蒲包,让幼儿练习翻滚,织成形状各异的蒲团,练习抛接,锻炼手臂及协作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蒲筒,借助搭扣、拉链既可以放下来练习跳跃,又可圈起来练习滚、钻.

4. 木制品

用木头制成小推车,玩运粮、运货的游戏;制成大鞋,锻炼协调一致的本领;用旧木桩,练习跳跃.

开发经济、实用、朴素、安全且具有乡土特色的活动器材,不仅节省了教育经费,而且为幼儿充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锻炼了幼儿的身体,还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 第8篇

面对这样的现状,老师肩上的责任更重。小学农村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以文为本,一课一得

以文为本、一课一得就是以文本为本,品味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弄清文本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作文中去,实现一课一得。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写作能力差的问题。

1. 提问:

变色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变色龙如此迟钝?它又是如何捕食的呢?自读课文,画出它眼睛的特点以及对捕食有什么好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绘声绘色地介绍。

2. 提问:

变色龙是怎样捕食的呢?学生自读圈画出关键词语“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刹那间”等体会捕食的敏捷。指导通过读书细细品味欣赏。

3. 提问: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写的?再次体会写作方法:有顺序、抓住特点、仔细观察。

4. 要求: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动作并仿照课文写法去描写。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通过仿写进一步的实践,从而掌握写作方法,真正实现了一课一得,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写作教学到此并没有结束,而只是刚刚开始,评讲阶段才是学生提高的过程。通过评选优秀习作、范读习作、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写出了精彩、写出了个性。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最好的素材。如果能抓住课文进行习作能力的教学,何愁孩子的作文水平不提高呢?

二、整合课程,激发兴趣

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习作范文,那相通的课文内容之间也需要更好的整合。比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整体描写和个体描写是孩子们需要掌握的写作方法。那相关的课文还有哪些呢?我找出《天鹅的故事》中群体和个体的描写,学生在比较中印象更深,更加容易掌握方法。再比如,在教学“变色龙”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我把描写动物的相关课文全都找出来,让学生充分比较吸收掌握。学生的习作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东西。

除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整合,还有学科之间的整合。针对农村孩子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素材,在教学“我的发现”时,我和科学老师沟通,上了一节有趣的科学课。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不再是绞尽脑汁的编造。在音乐、体育方面,我也经常与老师沟通,给学生提供一次又一次的活动,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孩子的作文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课外延伸,课程引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农村孩子相较于城里孩子来说,眼界不够开阔。春天挖野菜、夏天逮蝉的幼虫、秋天帮父母收玉米、冬天烤地瓜是他们的课外活动,农村孩子从来不缺写作素材。有许多的作家都是农村出身,正是农村自由的生活给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比如莫言、陈忠实、孙友田等。孩子们缺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是写作的兴趣与能力。

针对孩子们的情况,我挖掘了针对农村孩子的四季课程。春天来了,不需要去城里的公园春游。乡间的小路、奶奶的菜园、田野的麦田都是极佳的春游场所。我找到这方面的诗文引领孩子阅读、仿写,孩子们仿佛也成了一个个小小的乡土作家。

夏天晚上和小伙伴到树林里捉蝉、幼虫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闷热的夏夜,孩子们带上手电筒,约上小伙伴,趁幼虫刚刚钻出地面爬上树干的时候就把它们捉住。一个晚上能干的孩子最多能捉几十甚至上百只。有的卖给别人贴补家用,有的带回家油炸了解解馋,满齿留香真是让人难忘。这么丰富的经历如果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习作,老师所做的就是引领孩子把这方面的感受表达出来。所以我让孩子们写日记,记下这些小事,再组织阅读评价,在全班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精神得到了交流。孩子们越写思维越开阔,灵感就如汩汩清泉缓缓流淌,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习作。他们不再无话可说,真正爱上了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作。”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东西。农村孩子的写作教学只有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与思想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形成写作的冲动,进一步转化为写作行为。四季课程利用农村特有的孩子们经常参与的活动诱发学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使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作文,让孩子们不再无话可说,让农村的孩子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摘要:<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城乡教育的差别。城乡教育硬件资源上的差异,家长素质的差异,农村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多数是放任自由式的,家庭作业都难以完成,孩子的作文能力更是让人担忧。他们无话可说,胡编乱造,为写而写。对作文缺乏兴趣,不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面对这样的现状,老师肩上的责任更重。小学农村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鹏林.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J].读写算(教研版),2015(5).

怎样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 第9篇

1.阅读兴趣不高。一般的农民家庭没有形成读书的氛围, 孩子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只是在老师的强调下读少量的书。如此读书是囫囵吞枣, 收益甚微。

2.阅读条件不良。农村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差, 孩子的课外阅读一直得不到家长的重视, 买书很少;不少农村学校资金缺乏, 没有能力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 班级图书角更少见。况且学校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有限, 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以上实际, 笔者认为要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喜欢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浓厚的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重要条件。

1.榜样激励。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老师应经常给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刻苦读书的事例, 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是在书中度过的, 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吃, 周总理冒雨亲自去借书等。古往今来, 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博览群书, 勤奋学习的结果。

2.引导阅读好书。小学生是善于形象思维的。因此, 对低年级学生可选择有精彩图画书, 图文结合易吸引易理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的书, 孩子才会对他感兴趣。

3.展评阅读收获。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习作课交流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班级赛诗会, 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 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弄今。教师要抓住时机给学生奖励,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

二、挖掘资源, 有书可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只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并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 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 有“许多花”来“采”。

1.家长要支持。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好处, 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去阅读, 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 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 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度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类型要多样。同时, 家长除督促孩子阅读外, 也要读一些适合于自己的书, 一方面营造家庭课外阅读的氛围, 一方面让自己增长知识, 进而指导孩子阅读, 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图书、阅览室。学校应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完善图书室、阅览室。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阅览室。使图书室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有了图书室, 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 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

三、加强引导, 学会读书

在实践中, 学生的阅读效果常常不尽人意, 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广大教师应与家长相互配合, 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让学生会读书, 增强课外阅读的效率。

1.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阅读的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选定图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 就一定要读完, 千万不要浅尝辄止, 半途而废。二是选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选择读书的时间, 并且要保证读书时间。三是定出阅读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 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多长时间读多少文字要保证。

2.要习恰当的阅读方法。曾国藩曾提出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同之书, 区别对待, 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 轻骑剽悍, 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度、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古诗词、名言警句之类的可用精读, 童话之类的可用略读。可浏览的资料是报纸、搜集的信息资料, 在浏览中抄记需用的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 读一读, 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 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利用工具书查阅, 弄懂了再读。 (2) 划一划, 想一想, 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 抄一抄, 写一写。人手一册图书笔记本, 低年级学生要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好词佳句。中高年级学生读完一本书, 除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外, 还应仿写句子和段落。高年级学生每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 可以练练笔, 写下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 仿写, 改写, 续写文章。这样的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习作能力。

总之, 加强孩子的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习得, 自己要持之以恒, 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施情况, 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将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摘要:采用现象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发现了影响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客观因素。通过研究, 探索, 实践得出了改善、加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办法。实践证明, 只要学校和家庭提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读书的, 学校要不断改善图书室、阅览室的条件, 教师要给孩子们一定的阅读指导,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农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10篇

一、情境教学, 引导农村小学生对英语产生兴奋点

英语是一门较新的学科, 农村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它时, 总感觉非常新鲜充满好奇, 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契机。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 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 因此如何设计第一堂英语课非常重要, 将影响到以后整个英语教学的效果。针对小学生的特性, 结合实际情况, 我采用了真实情境教学的方式。

1.经常出示一些他们常见的上面标有简单英语的实物, 展示给他们看, 如教室的墙上标有“wall”, 喝的水上标有“water”等。

2.教一些他们常用的、感兴趣的单词:如爸爸、妈妈、是、不、来、去、玩耍等。

3.借助手势动作记忆单词:如“请”“早上好”“再见”“谢谢”等。这些都能让孩子们发现, 其实英语离生活很近, 而且能够很快学会, 让他们心情愉快地走进英语学习课程, 从而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英语知识, 提高能力水平。

二、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法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1.自编一些顺口溜进行热身活动。易于熟记单词和句子, 而且促进了他们兴趣的培养。

2.适当时机利用鼓励语言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当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后, 回答正确组织学生一起说“Good”“Very good”, 回答不正确说“Come on”, 这既激励了学生,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3.利用现有资源深入生活。虽然农村在教学设备上落后, 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难实施, 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 生物资源丰富, 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学习。在这样真实的情景中英语教学变得直观形象, 而且又能融入生活, 符合新课程标准,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和实效性。

4.发展多元化教学模式, 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水平。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应该吸取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学科的长处。它们具有趣味性强的特点, 可以使英语学习过程摆脱枯燥乏味,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音乐方面, 多接触和学习相关的英语歌曲。让学生在快乐的歌唱中自然而然地熟悉英语。在体育比赛中, 可以让孩子们把鼓励的话语适当地转换成英语。在美术方面, 多开展美丽单词卡的制作活动, 寓教于乐。

5.让学生互动学习, 激励进步, 要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 将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分成几个组, 互相提问, 学生之间进行评判,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单词, 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英语水平得到提高。

三、创造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让孩子们敢于开口说英文

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氛围。在农村, 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时间只有课堂的四十分钟。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用中文交流, 用英语交谈可谓少之又少, 甚至没有。所以, 为了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英语, 我们必须营造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让孩子们感觉到英语氛围, 英语教学就在身边。

1.在教室或寝室内贴上一些警戒语。“Be quiet“”Keep clean“”Let’s clean”等等。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英文的作息时间表“Time table”。

2.在教室外, 也要让学生感觉到英语氛围。在校园各处插上中英文标牌, 师生室外见面打招呼或者互相问候、聊天等等,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无处不在。

总之, 提高农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必须根据地方特点和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联系生活实际,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并让家长也能重视起来, 共同创造英语学习氛围, 从而充分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自信心, 提高整个英语的教学质量。这是一项困难重重、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我们作为农村教师, 有责任把它做好, 为教育事业和祖国的下一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为农村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 第11篇

一、让孩子养成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教學实践中,学生能自觉自愿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特别少,而且阅读的内容与之年龄不相符,甚至是不适宜。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在家长时紧时松的监管下进行的,量少而单一,基本都跟作文有关。甚至有的家长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孩子读与不读是老师的事。针对这一普遍现象,首先要解放家长思想。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们明白,小学生毕竟年龄小,他们的课外学习自我约束力是十分差的。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那得有人对他们适时欣赏和监管,当然就离不开家长这第一任老师了。只有有了家长的得力支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到有力保障。其次,学校要懂得阅读对培养人的意义,尽可能开放图书馆,创设图书室。各个老师可利用开展“图书角”的方法为班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做好读物推荐,扩大阅读范围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很差。因此,在扩大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依照读物的教育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原则,积极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

课外阅读首先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最吸引孩子主动阅读的书籍,莫过于童话寓言之类的,而课外阅读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比如《安徒生童话选》《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孩子们爱看,也能看得进去。另外,家长与老师在推荐读物时,必须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书籍名单。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向他推荐带连环画、注音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之类的;而三四年级的可以向他们推荐科普,动植物奥妙等书籍,激发兴趣与未知欲望;而高年级学生适当阅读一些中外世界名著的简缩本,优秀的古典诗词,及一些校园童话与儿童小说等。

因为环境与条件差异而处在农村的小学生怎样补给相应的知识,作为教师与家长,我们有责任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农村孩子写作素材的拓展探究 第12篇

在农村从教的几十年间, 笔者经过漫长的摸索, 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农村孩子写作素材拓展框架, 下文将进行简单分析, 以飨各位同仁, 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一﹑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所谓实践出真知, 作文教学也主张源自生活, 众多教师在这种思路下, 纷纷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 观察身边之事。只是, 因为每个人的方法不同, 收获的效果也就不同, 更多人的人, 最后只流于形式, 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并无多大用处。

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 笔者是这样来组织学生实施生活积累的。

第一, 写下有趣的日记

《小屁孩日记》这套书和它的同名电影, 曾风靡一时, 笔者从中深受启发, 一改任务式的要求孩子记日记的教学方法。原来, 孩子们没事找事记, 记的东西根本没什么价值, 不少人还从作文书上等扒材料, 虚假事件很多。后来, 笔者允许他们图文结合, 可以记任何事, 比如一朵花开、一个臭屁等, 只要觉得有趣, 只要是自己的所闻所见, 都可入文。打这以后, 孩子们记日记的热情就高了, 有些天, 孩子们还会写上好几则。

第二, 做有目的的采写

笔者从教以来, 学校所在地都是闽西客家山区, 周围有浓郁的客家风味和红色资源。平时, 笔者会选取一个专题, 让孩子们自由组合, 几个人一起完成调查, 并记成文字。每逢民俗节日或当地特色的纪念日, 笔者便紧扣主题, 组织孩子们有目的地进行采访和写作。遇节假日, 笔者还倡导孩子参加劳动实践, 如挖冬笋、插秧、放牛等, 在体验快乐与艰苦的同时记下心得。这样, 孩子们收集的素材, 有了特殊的地域风味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避免了和其他地区的孩子“撞题材”。这一点, 在笔者近年来指导孩子发表作文中显山露水, 编辑们采用稿件时候, 往往会给笔者留言道:“孩子们的作文真好, 写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二、从阅读中转移消化

读写读写, 人们常把读和写结合在一起。事实正是如此,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 是不可能写好作文的。笔者在为作文而进行的阅读教学中, 除了鼓励孩子阅读课外书外, 特别鼓励孩子健康地阅读作文书。作文书, 作为书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众人的褒贬不一。当人们停留在讨论其好与坏的时候, 笔者认真研读, 结合教学经验和各家的褒贬之词, 建立了自己的作文书阅读法。

第一, 借同题素材进行补充

很多教师都忌讳套作。所谓套作, 就是孩子从作文书中把别人的文章套进要写的作文中。比如, 教师布置一篇作文《第一次煮饭》, 有学生可能就翻开作文选, 找到一篇同题或类似的优秀作文, 然后按着它的框架, 改个时间、地点或名称, 然后就交了上去。这样读作文书, 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有学生就曾向我抱怨:“老师, 每到写作时候我就很苦恼, 明明有些事情是自己经历过的, 但一提笔就不自觉地想到作文书里的优秀作文, 写着写着, 就变成参照别人的文章来写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 这种困惑并不可怕, 就像学习书法先从临摹开始一样, 学写作文也是这样的。我们让孩子们看作文书中同龄人写的作文, 然后学习它, 可以较为迅速地掌握写好作文的模式与构架。再者, 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对书中的相同事件进行自我回忆、自我感悟, 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帮他们还原当时的情节。如此一来, 就不难在别人优秀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了。毕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以看得更好更远。

第二, 变别人素材为自己的

法国科幻大家凡尔纳, 在图书馆里就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小说。这一点说明, 别人的东西, 只要加以咀嚼消化, 同样也可以变为自己的素材。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 一辈子不可能什么都经历,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吃一堑, 长一智”, 傻瓜才会认为这“堑”非得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呢。作文书是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 孩子们读同龄人的作文, 由于经历比较类似, 观点比较接近, 能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如此一来, 孩子们对他看到的感动的体裁自然记忆深刻, 就像我们读到一个打动自己的故事一样。

在记忆深刻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素材转变, 关键的一招是, 我们要有一套“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法。比如, 孩子读到一篇《修鞋》的习作, 很是感动。你可以趁机“多问几个为什么”———文章不可能所有都写上, 比如, 对修鞋师傅你可以这样问:他还说了些什么呢?他在修鞋的时候遇到了其他棘手的问题吗?他脑子里是怎么看待来修鞋的顾客呢?他看到鞋子时候想到了几种修补方案?他是怎样计算修补的费用的?又如, 对来修鞋的顾客你可以这样问:他的鞋子为什么会坏?他为什么要找这个人修鞋?他为什么不会讨价还价?他在看师傅补鞋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他等待修鞋时候心里着不着急?就像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 那修鞋的情景, 就在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中如身临其境了。结合其他生活经验和自身合理的想象, 你还会认为这不算是孩子自己的素材吗?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这是一条古训, 很有道理。但各人在现实中如何操作, 将影响这个道理的应验强弱。笔者以上经验,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有遗漏之处, 还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摘要:针对很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写作时提笔没材料可写的状况, 笔者根据几十年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从生活和阅读两方面来拓展的框架。在笔者的框架中, 笔者介绍了经过亲身实践检验的可执行的有效措施, 以期在分享中得到肯定和改进建议。

上一篇:智能建筑节能技术趋势下一篇:公共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