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贯性设计范文

2024-06-01

连贯性设计范文(精选12篇)

连贯性设计 第1篇

1.本专题从新课标卷的设置来看,属于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范围,考查方式分主观和客观两种形式。

2.从高考备考复习体系的位置来看,宜放在字—词—句—段— 修辞序列之后,有总结和延伸作用。例题选用经典题例和新课标卷高考题例。经典题例突出考查意图,新课标卷高考题例关注动态变化。

二、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强调解题之“巧”,旨在探讨教师在思考高考专题复习时,从背景知识、专题知识、核心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注意语文知识的相关性及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完整、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的学科设置,串联较零散琐细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识记和运用。

三、理论基础

本设计中的背景知识—专题知识—核心知识,强调了语文学科线性相通又层层叠加的特点,突出了教材的结构化,寻找解题妙招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连贯题涉及的知识点认知、应用、加工的过程。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广义修辞及句、段等相关知识。掌握话题统一、顺序合理、衔接照应、结构和谐等文段阅读知识,关注文段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核心知识。

过程与方法———知识讲授系统梳理采用塔式结构, 解题方法渗透在题例分析中。

学法指导重点训练外围突破法、上溯法、标记法。

外围突破法———借助背景知识或看似与专题无关的知识,曲线救国,解决问题。

上溯法———文段阅读中常用的一种向上文追溯根源的方法。

标记法———采用线条或圈、点符号,在文段材料中做出标记, 给关键信息或对比照应句段定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现代汉语语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欣赏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能快速确认文段内容并准确提炼信息以及流畅自如地表达信息和观点。

五、考点分析

新课标卷连贯题型及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连贯题型分传统题(客观选择)和创新题(主观表达)两种,客观选择主要以衔接题形式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创新题综合连贯和补写的基本要求, 测试学生读与写的综合水平。背景知识为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专题知识为话题统一、顺序合理、衔接照应、结构和谐等文段阅读知识;核心知识为文段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能力要求是整体理解文段内容,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准确筛选、整合信息并能流畅地进行书面表达。

六、题例分析

1.热身赛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 ②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③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 ④悲剧历史还会重复 ⑤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 ⑥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A.③④②①⑤⑥ B.⑥④②①⑤③

C.⑥①⑤③②④ D.④③①⑤②⑥

我的妙解:答案为C。此题确定文段的核心内容尤为重要。围绕“改革”这一核心,依次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不改革的后果。陈述后果句间逻辑严密,先谈已有成果,再说新问题,最后涉及严重后果———悲剧重现。抓住关键,作出标记,提纲挈领式解决问题,是论述性文段衔接题的解题妙招。

2.真题解读

(1)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_______。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_________。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______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妙解:从文段对应关系看,①处应该归纳第一段引文内容, ②处与第一段“但是”照应,③处是对第二文段的总结。

第一步:找到相关文句提取关键词

①处合并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寻找两段引文的交集,黄帝∩神农=中华祖先,采首山铜∩采峻岭之铜= 采铜,铸鼎于荆山下∩以为器=铸器。

②处找到对应句“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结合文段为一篇考古学材料,提炼关键词为“没有、考古、发掘、确证”。

③处用上溯法寻找根源,“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推断结论的关键词为“夏晚朝、铜器、使用”。

第二步:连词成句

最后,把关键词———祖先、采、铸铜,考古、没有、确证,夏晚朝、 使用、铜器连缀成句。

得出答案为:

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此法的步骤符合创新题读与写综合能力的考查。充分利用了寻找句段的照应关系、提取关键词、连词成句等专题知识解决问题。步骤清楚,思路清晰,方法简便。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_____________。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 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②________,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③__________,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妙解:寻找上下文前后照应关系,①处的照应句为“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进一步浓缩为“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②处的照应句为“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③处的句子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在说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后文在分析原因,中间应该是一个结果句, 且要有与“是因为”呼应的结构“之所以”。最后微调得出答案: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七、总结:

我的收获:

语言表达连贯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考点与及做到连贯的要求

2、明示连贯的考题类型及应试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连贯”内容的学习,能够在表述时做到句与句的衔接畅通,文从字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技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作答。

2、热爱自己的语言,准确运用民族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二、考点阐释

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三、考题类型及题型

类型:

1、排列句序

2、语句复位(包含定位选句、定句选位)

题型:客观题、主观题

四、方法指要

1.话题要一致 2.句式要一致 3.逻辑顺序要合理

4.语境要一致 5.语意要关联

6.关联词搭配要恰当

五、解题方法及巩固练习:

1、话题要一致:

任何一组句子都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话题,或者叙述一个事件,或者说明一个事物,或者阐明一个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感情。例题讲解(见PPT)、习题精练

小结:(1)保持中心统一。即所有的句子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不能出现离群句。

2、句式要一致(前后照应):

句式的一致性包括:问与答的照应,总起与分承的照应,句子结构的照应,词语的照应。例题讲解(见PPT)、习题精练

3、逻辑顺序要合理

例题讲解(见PPT)、习题精练

4、语境要一致

例题讲解(见PPT)、习题精练

5、语义要关联

例题讲解(见PPT)、习题精练

6、关联词搭配要恰当 例题讲解(见PPT)、习题精练

六、小结该课时附板书

1.话题要一致 2.句式要一致 3.逻辑顺序要合理 4.语境要一致 5.语意要关联 6.关联词搭配要恰当

七、作业:

1、课件上精选的高考试题

2、《世纪金榜》练习册习题选做

2014

大学英语教育连贯性研究 第3篇

大学英语连贯性教学管理在我国,英语教育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习阶段,英语的教与学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活动过程。目前,已有很多关于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性问题的研究,但对于中学-大学、大学各阶段的英语教育连贯性研究及成果并不多。

一、大学英语阶段性分析

在研究各阶段之间的衔接、连贯问题之前,首先应了解大学英语教育都有哪些阶段的划分,而各阶段又有什么特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根据他们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从情感上经历了入学兴奋期、彷徨适应期、目标考级期、专业英语期和考研出国备战期。各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进入大学阶段,整个一年级基本都属于高中-大学的转型适应期,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心理活动较复杂、最动态的时期。对于经历了高考洗礼、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学子,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于在父母、师长呵护下的游子,远离家乡,会有从依赖到独立的恐惧和期待,而对于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更是会有骄傲和自卑的矛盾情绪。复杂的情绪变化也会在学生的学习中产生一定影响。这一阶段学生可能会经历入学兴奋期和彷徨适应期。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就像一个懵懂的孩子,对未来充满了期望,这是大学英语学习的启蒙和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新生因为地域条件、成长环境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在英语学习上呈现很大差别。有的学生已在高中阶段较好地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而有的需要在高中-大学衔接期补课;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很强,而有的学生因从来没有参加过英语课堂活动,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有的新生在语言方面表现出极大优势和优越感,而有的学生由此产生了热情、自卑等各类心理活动。但有一点比较相似,无论成绩好坏,大多数学生对提高英语能力表示极大热情和兴趣。由此在新生第一课时,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对他们进行一定学习指导。

彷徨适应期。到大一上学期结束和下学期开始这个时期,新生已经比较熟悉大学生活。这一时期,学习目标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学生感觉突然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有的学生开始应付大学课堂。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优势感不强烈,产生空虚、无聊情绪,有的甚至产生莫名烦恼和自卑心理,课堂上逐步出现了睡觉、逃课的现象,由此可见,新生对大学英语的热忱已经开始出现懈怠,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

到大二阶段,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生活已形成基本模式,开始形成大学目标和人生初步定位,这阶段英语学习最直接的目标任务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笔者称之为目标考级期。大三阶段,一般高校都结束了两年的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开始开设各类专业英语课程,即ESP英语教学,学生们开始针对自己的专业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学习各种专业英语课,笔者称之为专业英语期。例如,在作者从教的高校,是一所有着建校五十年历史的中医药大学,在学生大三阶段,开始了有医学英语阅读、中医英语、医学英语词汇学等专业英语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进入到一个学术化的阶段。

到大四或大五,学生们的人生规划已经比较明了,有准备就业的、考公务员的、出国的、考研的等等,作者称之为英语学习的考研出国备战期。为通过相应的目标考试,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以题海战术的方式攻克难关。这一阶段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个体指导。

目前,对各个学习阶段之间的过渡、衔接、适应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结合学生情感特征,进行连贯教学设计的研究更是鲜见。如何加大教学投入,在大学各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衔接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言水平是连贯性教育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二、连贯教育研究

连贯教学研究符合整体论的思想。整体论(Holism)是1926年由施穆滋提出的(章兢,何祖健,2008)。生物哲学研究学者胡文耕撰写的《整体论》中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由各部分、或各种要素组成的,但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的性质大于其组成部分性质的总和”(金吾伦,蔡仑,2007)。即关于整体和部分的研究,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性会产生整合效应。语言教学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每一个阶段应该是对上一阶段的延续和扩展。做好各阶段的衔接教育,不仅节省教学资源,同时也符合语言整体和教学整体规律。

连贯教学研究符合人类发展和语言规律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在每次进入新环境之前,如果能为发展中的个体与两个环境中的成员提供有关即将发生的环境变迁的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个体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当新环境也获得关于旧环境的有用信息、建议和经验时,那么个体一旦进入这个新环境,其获得的发展也会更多。”(黄兆信,李远煦,2008)因此,分析大学英语各阶段特征,重视大学英语转型期教育,研究各学习阶段的衔接教育是符合人类发展过程的研究。

这种教学思想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它即遵循语言规律、语言技能习得规律和教学客观规律,更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尊重了学生群体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特征,体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继承了整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重视学生对语言教学活动的适应程度,也重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过程。

三、如何保持大学英语连贯性

1.学生应改变观念,及时补课,适应方法,培养能力

高中英语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几年,但从新生进入大学后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学生们仍然是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阶段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观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全新的课堂和教学内容下,学生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这一阶段,学生要及时补课,将高中落下的英语基础尽快补上,根据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经过一两个月的大学英语学习,一般抱怨跟不上教师进度的多是英语基础不扎实,或在口语听力能力上有欠缺,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对于少数跟不上课的学生做单独课余指导,但主要还是依靠学生自己在课后的补课,跟上学习进度。再次,学生应努力适应大学英语学习方法,改变传统听课记笔记、做题操练的方式。笔者曾经在教学中碰到这样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后,提出让老师在课堂上多讲语法、多讲解课后练习的要求,否则感觉一节课没学到什么东西。这恐怕也是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学习方式。学生认为语言学习就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一误解将会把学生继续往哑巴英语的道路上引导。由此,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认识应该有所改变,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表现在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查词典、查资料,主动扩充课外阅读,背诵经典,积极参加课内外语言活动,在各类评估检测中打好语言基础,在各种语言活动中增强综合语言能力。这种大学英语学习状态才是大学英语教学希望达到的效果。此外,大学英语学习也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磨练,从无意识到元认知策略运用的学习过程。

2.教师应发挥多重角色,上好第一课,坚持长期指导,把好转型质量关

教师在大学英语各个阶段应该充当好各种角色,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做好学生的榜样;要做好引路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充当示范生,转换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当好监督人,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做好对学生的评估,促进学生的学习;更要做一个推动者,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推动学生能力的提高。

如果教师继续沿用中学阶段替学生大包大揽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讲解单词语法、解释课文,恐怕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英语学习,完成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更会陷入同样的高中英语教学遗憾中,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更打消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压制。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做好宏观教学设计,把握好大学新生的特殊时期,上好大学英语第一课,在第一次的课堂上就深深抓住学生眼球,并从宏观框架上介绍高中-大学英语的差别,为学生做好入学第一课的指导。并且从情感上了解大学英语学习的各个心理阶段性特征,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指导,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师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各阶段的学习内容、目标明确,更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理,将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过好每一个阶段的顺利过渡,实现大学英语连贯教学。在转型期,教师经常性的指导下,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无形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转型期的英语教学任务才圆满完成。

3.教学大纲、心理疏导等教学管理水平要跟上

语言学习的指导很重要,但对学生心理上的引导更为重要。仍然以大学新生为例,学生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学习上的适应,更是心理上的适应。因此,做好衔接期教育连贯性教学,要解决的一大拦路虎就是学生的心理疏导。这要求高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动态,多方面帮助、指导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顺利渡过衔接期,为大学生活打好良好基础。

四、意义

大学英语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从高中基础阶段上升到另一个更高阶段的学习过程,是连贯的整体过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是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的延伸、扩展和深化。连贯教育的研究有效解决了衔接期如何保持语言教学连贯性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英语学习各阶段内容和方法,实现语言能力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3-12.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22-327.

[3]范文芳.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条龙”规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442-444.

[4]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疏导模式探析—基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70-72.

[5]侯志霞.大学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衔接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4):15-17.

[6]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金吾伦,蔡仑.对整体论的新认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2-9.

[9]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J].外语界,2008,(1):76-80.

[10]章兢,何祖健.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9-13.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宏观思维和宏观教学模式研究”(编号:SKL-2013-1302)。

连贯性设计 第4篇

完形填空作为一种语言测试手段, 涉及语言和非语言的各种信息及相应的处理能力。[1]由于兼备了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命题立意, 因此它也成为课程改革之后各省 (自治区) 市高考自主命题的保留题型之一。完形填空是高考备考复习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 教师普遍认为, 完形填空的复习效果很难立竿见影, 学生常常由于文章的题材、体裁等因素而影响答题的准确率。尽管教师在高考备考复习时对此题型精心地设计了训练过程, 从日常穿插式的复习到专题专项复习、从题材复习到体裁复习等用尽各种方法, 但是仍然收效甚微。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教师自身未能有效地破解存在于完形填空语篇之间的衔接和连贯。二是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自身缺乏有效地设计训练步骤的意识, 未能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语言, 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本文通过对一节高考完形填空探究课的训练设计分析, 与教师一同探讨如何利用完形填空中固有的衔接和连贯, 合理设计训练,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连贯与衔接的概念理解

在高考试题中, 完形填空属于“英语知识运用”题型里的一项考查内容。它的命题思想指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2003年) 中语言知识七级目标的“掌握语篇中基本的衔接和连贯手段, 并根据特定的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和八级目标的“学习并掌握常见语篇形式的基本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2]衔接存在于语篇表层, 是用于联络语篇各个部分的有形网络。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来实现的, 语法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 词汇衔接包括重现 (同现、复现、反义) 和搭配等。[3]

例1isn't about how to live through the storm, but how to dance in the rain. (2010年全国高考I卷完形填空)

55.A.AdventureB.Beauty C.Trust D.Life (答案:D)

本题在题干中出现的“live”与答案D的“Life”形成了一种同根词复现的关系。

例2 Body language is the quiet, secret and most powerful language of all!It speaks than words. (2012年全国高考I卷完形填空)

36.A.straighter B.louder C.harder D.further (答案:B)

本题为词汇衔接中的反义词复现, 题干中的“quiet”和“secret”与答案B在语义上互为反义。衔接借助单词或短语帮助作者或者说话者在句子之间建立联系, 以便把这些句子连成一个有一定意义的文本。[4]

连贯是存在于语篇底层的无形网络, 指语篇意义的关联和呼应。[5]语篇的连贯分为微观结构的连贯和宏观结构的连贯两个层级。微观结构指语篇中线性和顺序连贯, 是存在于语篇中各个句子之间的意义连贯。宏观结构是指架设在语篇之上的总话题 (主题) , 由次级的话题所共同蕴含。[6]它通过围绕一个中心而展开各个句子来实现。例如:

...Mrs.Robinson is much 5than her husband.There was a moment of embarrassment when Granny asked about her 6.Mum was about to apologize 7Mrs.Robinson laughed and said it was quite all right and that she had been here8 enough to know it's the Chinese custom.She told us that she was thirty-two, though her husband was fifty-two.... (2013年杭州市高三质量检测)

5. A.older B.younger C.thinner D.taller

(答案:B)

6. A.marriage B.age C.belief D.salary

(答案:B)

7. A.whileB.whenC.butD.and

(答案:B)

8. A.luckilyB.happilyC.longD.short

(答案:C)

这段文字各句子之间存在微观结构上的连贯, 连贯的落点位于段落的最后一句话:“She told us that she was thirty-two, though her husband was fifty-two.”从语段中语句之间的语义连贯, 可以推断出本段的话题是由询问年龄而引发的一系列行为。

一个不能同时满足衔接和连贯的基本条件的语段是不能称为语篇的。因此, 衔接与连贯构成了完形填空的语篇网络, 也是完形填空命题的根本基础。

三、本节课训练设计案例

训练设计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情所制定的, 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课前设计, 合理的训练设计能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养成之间架设起桥梁。恰当的训练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指向,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升技能。

本节课为高考备考研讨课, 探讨如何摒弃教师讲授、学生操练的一贯做法, 改为通过学生的体验来感悟完形填空的语篇网络, 进而为后一阶段的专题复习做好铺垫。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在进行本节课的课型定位时, 授课教师考虑了两个方案。方案一:关于完形填空解题技巧解读专题讲座。方案二:关于完形填空思维训练的常规课。方案一是教师在高三备考复习时习惯采用的做法, 这种课型的教学过程为:首先, 教师解读历年高考完形填空的有关数据, 接着提出解题的基本技巧, 然后再组织学生就几个实例进行操练。由于其具备“显性教学”[7]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规则讲解和学生操练来进行, 因此, 它也成了教师在备考复习时广泛采纳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方法已经背离了本次研讨课的主题, 所以授课教师决定采用方案二, 即通过学生的体验来感悟完形填空的语篇网络, 进一步理解完形填空的考查重心。体验与感悟是一种“隐性”[8]的教学行为, 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情景体验让学生感悟语言。为了实现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授课教师设计了几项训练。

训练设计一:体验不同情景对词语的影响。

根据所提供的情景, 选择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Many old people don't have good__.

A.hearingB.healthC.eyesightD.mind

Situation 1:They can't watch TV, but they can listen to music or news in the radio.

Situation 2:They can't listen to music or news over the radio, but they can read with glasses.

Situation 3:They can't walk outside, but they can watch TV or listen to music or news over the radio at home.

授课教师设计这一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段素材提供的三个不同的情景关联, 找到watch、listen、read、walk、eyesight、hearing、health之间的词语衔接, 进而判断出准确的用词。这段素材通过不同情景关联让学生感悟语篇中存在的连贯和衔接的关系。

训练设计二:体验语篇中的词语衔接。

阅读下面的短文, 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词语。

In March, 2005, 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mong__ young people from Xiamen.Thirteen of them were__ and ten were female.One form was returned completely blank, and was not counted.So the actual__ of completed form was twenty-two.The average __of the people surveyed was 24.7 years old.The purpose of the survey was to__ their view on friendship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9]

这一设计并未提供备选的词语, 授课教师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一段完整的文本, 让学生从几个关键词语入手, 破解文本中词语的衔接和上下文的连贯。学生分别从文本中显性的关键词语thirteen、ten、female、twenty-two、years old、the purpose等, 确定空白处的词语分别为twenty-three、male、number、age、discover。这是对训练设计一的进一步提升, 学生从一段完整的文字表述中感悟衔接和连贯所构成的词语呼应和意义呼应。

训练设计三:体验语篇中的连贯。

阅读下面的短文, 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 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In our discussion with people on how education can help them succeed in life, a woman remembered the first meeting of an introductory science course about 20 years ago.

The professor 1 the lecture hall, placed upon his desk a large jar filled with dried beans, and invited the students to 2 how many beans the jar contained.After 3shouts of wildly wrong guesses, the professor smiled a thin, dry smile, announced the 4 answer, and went on saying, “You have just 5 an important lesson about science.This is:Never 6 your own senses.” (改编自2011年高考全国I卷)

1. A.searched for B.looked at

C.got through D.marched into (答案:D)

2. A.count B.guess

C.report D.watch (答案:A)

3. A.warning B.giving

C.turning away D.listening to (答案:D)

4. A.ready B.possible

C.correct D.difficult (答案:C)

5. A.learned B.prepared

C.taught D.taken (答案:A)

6. A.lose B.trust

C.sharpen D.show (答案:B)

连贯是围绕主题而展开的无形网络, 这种网络是由语篇中一系列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之间互相构成的联系来体现的。在这一段训练设计里, 教师采用了更具真实意义的高考试题进行改编。文段用第一句首先引出了主题:由一位女士对20年前一节科学课的回忆, 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讨论。在这个主题框架之下, 由几个关键词placed、invited、guesses、announced、an important lesson形成了线性和顺序的连贯。教师在设计时把训练设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让学生体验高考试题中所蕴含的语篇连贯。

四、结语

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 也掌握了一定的理解事实并依据表层事实推断隐含意义的能力, 但在阅读时依然缺乏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意识, 对建立在衔接和连贯框架之下的完形填空解读思路不甚明了。因此, 教师在组织训练时应帮助学生建立起语篇之间的各种联系, 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篇整体意识。在本节课的训练设计中, 授课教师体会到, 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训练设计能力, 对自身的教学现状有足够的了解。训练的设计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引导学生沿着教师搭建的训练支架一步步提升。此外, 教师还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 尽量通过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精髓,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延生, 张建丽.国内完形填空研究20年评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5][英]M.A.K.Halliday, [英]Ruqaiya Hasan英语的衔接 (中译本) [M].张德禄, 王珏纯, 韩玉萍, 等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7.

[4]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6]付绘.语篇衔接与连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3 (8) .

[7][8]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连贯性脑筋急转弯 第5篇

Q:一只小狗在沙漠中旅行,结果死了,问他是怎么死的?

A:他是憋死的,因为沙漠里没有电线杆尿尿,

Q:一只小狗在沙漠中旅行,找到了电线杆,结果还是憋死了,为什么?

A:点线杆上贴着“此处不许小便”

Q:一只小狗在沙漠中旅行,找到了电线杆,上面没贴任何东西,结果还是憋死

了,为什么?

A:很多小狗在排队,没等到。

Q:一只小狗在沙漠中旅行,找到了电线杆,上面没贴任何东西,排队也排到了,结

果还

是憋死了,为什么?

A:因为后面是两个漂亮狗MM,他不好意思,

就像这样的!!!

1. 从前有个神经病,他第一次坐飞机,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一上飞机,他就把自己的.行李扔了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猜不到了吧,因为他是神经病啊!

2.有一个人过独木桥,他发现前面有一只老虎,后边有一只狮子,但他还是过去了。他是怎么过去的呢?

这一题比较简单啦,昏过去的呀!

3.当那个人坚强地醒过来后,他发现前边没有老虎,后边也没有狮子,正准备昂首挺胸走过去时,他又昏过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政治演讲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连贯性 政治演讲语篇 认知

一、引言

自从韩礼德和哈桑提出“衔接”和“连贯”概念以来,连贯便成为评价语篇质量的重要标准。连贯指的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互相影响和互相关联的方式。传统语言学认为,语篇意义的连贯性要在语言形式上体现出来,如词汇语法层次和音系层次上的衔接机制。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篇连贯除了取决于上述这些表层/显性的衔接手段外,主要还是依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还受到深层/隐性衔接方式的影响,如所在社会、特定文化、经历、交际情景等因素引发的隐含意义,这些虽不能在形式上表现出来,但却影响、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

演讲是指在公眾场所,以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为手段,针对某个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政治演讲作为演讲的一种,是演讲者公开向听众阐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政策,以期达到说服或操纵听众的目的。《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演说的作者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同英帝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政府的压力,极力选择绥靖,而主战派亨利则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帕特里克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战的激情。本文以该演讲语篇为例,探讨了演讲者如何以显性衔接为线索,并运用认知加工、激活机制在听众的心智中建立统一的认知世界,完成语篇的生成、连贯和理解。

二、显性衔接手段

连贯首先是意义上的连贯,意义的连贯在语言形式上必须有所体现。认知语篇分析认为,连贯不是建立在文本内部的单个语言表达之上,而是主要建立在文本内部各种所指的实体之间的概念联系及文本元素所描述的各种事件之间的联系上。前者称为指称连贯,后者称为关系连贯。文本的连贯可以通过指称或关系连贯来建立。

(一)指称连贯

指称连贯重复文本中同一个所指或“心理对象”的指称。文本的连贯就是指文本中的概念及其所指之间的一致性。在演讲开始,因为形势紧迫,帕特里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The question before the house is one of awful moment to this country.For my own part,I consider it as nothing less than a 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And in proportion to the magnitude of the subject ought to be the freedom of the debate.It is only in this way that we can hope to arrive at truth,and fulfill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which we hold to God and our country.

例(1)中帕特里克提出的议题,是主战还是主和,悬系国家生死存亡。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典型的指称连贯关系:question—it—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subject。“question”的指称是代词“it”,而“it”的后续语境是“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接下来“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又成为下句中“subject”的先行语境。后面的名词短语“freedom of the debate”成为介词短语“in this way”的先行语境,从而保持了语义的连贯性。通过这些有形的内运成分衔接手段使听众很容易把语篇解读成一个统一的、连贯的整体。

(二)关系连贯

关系连贯使用连贯关系把文本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连贯关系可以是内隐性或暗指性的,但也可以通过连接成分(如连词或副词短语)成为外显或明示性的表达。如:

(2)If we wish to be free,if we mean to preserve inviolate those inestimable privileges for which we have been so long contending,if we mean not basely to abandon the noble struggle in which we have been so long engaged,and which we have pledged ourselves never to abandon until the glorious object of our contest shall be obtained—we must fight!

例(2)中通过使用从属连词“if”明确地体现出下位关系。三个从句连贯于一个主句,可以看出从句之间的排比关系。if引导的三个从句之间具有并列地位,共同承担附属成分,提供若干情境,而主句We must fight!是核心成分,处于中心位置,表达作者的意图。附属信息增加听众的心理准备,从而激发听众执行核心信息所描述的行动,即“诉诸武力,为自由而战”。

三、深层/隐性衔接手段

(一)隐喻与语篇连贯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它通过简单的、具体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自然和社会中复杂的问题。隐喻在语篇连贯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一个隐喻就是一个语义场,制约着整个语篇信息的发展。在政治演讲语篇中,隐喻的解释功能常常服务于说服公众的目的,所以隐喻的情感效果非常突出。隐喻语言的使用对实现预期演讲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They(British navies and armies)are sent over to bind and rivet upon us those chains which the British ministry have been so long forging.

(4)Shall we acquire the means of effectual resistance by lying supinely on our backs and hugging the delusive phantom of hope until our enemies shall have bound us hand and foot?

(5)Our chains are forged!Their clanging may be heard on the plains of Boston!The war is inevitable—and let it come!I repeat it,sir,let it come!

帕特里克为唤醒民众为自由而战的士气,使用了chains(枷锁)这一概念来映射强加于美国的殖民统治,如例(3)所示。枷锁意味着捆绑、奴役和控制,而对枷锁的恐惧和反抗是每个人本能的情感。听众自然会把对有形枷锁的恐惧感和打破枷锁的愿望迁移到对英殖民政府的恐惧与对重获自由的期盼上。源概念殖民统治一词比较抽象,而目标概念枷锁十分具体,用具体世界的概念对抽象的现象概念化,便于听众的理解,并引导听众的思考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chains”这一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同时支配由该中心意象引申出的其他相关的次要意象。如例(4)中并没有出现“chains”这一核心隐喻,但是通过“bound us hand and foot”使听众自然而然产生“chains”的关联意象,把一个简单的解释和强烈的情感效果结合起来。这种扩展式隐喻一方面使隐喻创造的形象完整一致,使隐喻产生的意境和谐自然,另一方面,使语篇结构严谨而浑然一体,达到通畅连贯的效果。

(二)象似性与语篇连贯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热点和重点话题。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必然联系。象似性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衔接作用。一般来讲,语言的象似性分为三类: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拟象象似对语言和文学篇章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它主要通过语序和对称象似性两个象似原则来实现。以下两个例子同时体现了语序象似性原则和对称象似性原则。

(6)We have petitioned;we have remonstrated;we have supplicated;we have prostrated ourselves before the throne,and have implored its interposition to arrest the tyrannical hands of the ministry and Parliament.

(7)Our petitions have been slighted;our remonstrances have produced additional violence and insult;our supplications have been disregarded;and we have been spurned with contempt from the foot of the throne!

在例(6)中,排比结构的四个单元之间既存在着“n.+ have done”的骨架,又有动词之间的顺序层递关系。为了和英帝国和解,殖民地从“请愿”到“跪求”竭尽所能,动词“petition—remonstrate—supplicate—prostrate and implore”逐一过渡,逐层加深,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7)中,排比结构依赖于“n.+have been done”主结构,也回应了例(6)中各种尝试的结局。从“请愿被轻蔑”到“跪求被一脚踢开”,帕特里克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和铁一般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排比句式层层渗透,依序进行,连句成篇,气势流畅,形成了连贯而有張力的表达效果,将演讲者的阳刚、决绝之情传递给听众。

(三)典故与语篇连贯

语篇的意义联系应符合人们正常的认知模式,背景知识对语篇连贯起到重要的激发作用。在交际中使用的成语、典故等负载着深刻的文化涵义。如果演讲者和听众有着共同的认知环境,那么双方的信息交流就会畅通顺利。在演讲中帕特里克多次引用典故,激活听众的已知信息。

(8)We are apt to shut our eyes against a painful truth,and listen to the songs of that siren,till she transforms us into beasts.

例(8)出现了一则源自希腊神话中siren(塞壬女妖)的典故。传说西西里岛附近海域有一座塞壬岛,长着鹰的翅膀的塞壬女妖用美妙的歌声勾人魂魄,诱惑过往船员到危险的水域,使驶近的船只触礁沉没,将登陆的人变为牲畜。演讲者通过塞壬女妖的故事让听众产生联想,形象地表达了“迷惑并麻醉于英帝国的伪善所带来的可悲下场”。

(9)Suffer not yourselves to be betrayed with a kiss.

联想的展开离不开认知语境,离不开主观认知机制对具体文化背景的解读。例(9)中出现了一则源自圣经故事的有关犹大之吻的典故。《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耶稣的门徒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犹大走在前头,直奔耶稣跟前,要与他亲吻,作为认人的暗号。这则圣经故事揭露了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犹大。亨利引用圣经故事再度激活了语篇的隐含意义,向听众揭示了英帝国阴险、邪恶的嘴脸,告诫国民不要迷惑于英帝国表面的友善和平实。

帕特里克借助典故激活听众信息储存,激活语篇的隐含意义,使其成为语篇整体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了语篇的连贯。

四、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为基础探讨了政治演讲语篇《不自由毋宁死》的连贯性。通过分析政治演讲这一语篇类型的语言使用特征,揭示了连贯性是表层/显性衔接手段和深层/隐性衔接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隐性衔接通过认知隐喻、象似性、典故作为主要的认知原则影响、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同时,本文的分析论证了从认知角度分析和研究语篇连贯性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Dre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C].

London:Longman,1981.

[2]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

导论[M].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卢卫中,路云.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2006,

(1).

连贯性设计 第7篇

在长期的病理学教学实践中, 笔者经常碰到学生反映病理学知识内容多, 掌握和记忆困难, 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较普遍和严重的“死记硬背”的现象。为了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笔者探索和总结了教学连贯性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为病理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 教学连贯性的内涵

教学连贯性的观念基于现代学习理念的基本原理, 体现了学生应有的职业和个性的循序发展过程, 其前提是注重掌握整个课程内涵而非课程中某一专业部分[2]。连贯性教学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横向综合, 即通过联系不同课程的学习提高总体能力的发展;纵向综合, 即通过将病理学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以提高实践能力。

1.1 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 是落实教育创新的核心, 是反映培养目标及创新人才规格要求的具体体现[3]。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病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和渗透, 使其与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知识贯通起来, 形成系统性知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是病理学的基础, 由于课程设置的特点, 许多学生会对前期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遗忘, 因此在介绍病理学知识内容前要做到对知识的回顾和复习, 在加强学生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认识的前提下, 进而介绍病理改变及功能变化,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点, 提高学生对疾病的全面认识。

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要遵循学科性、适度性原则, 在实施教学时, 要遵循病理学学科特点, 引入的知识点必须为病理学教学内容服务, 为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疾病诊断能力服务, 而且介绍的内容不能过多、所占据的时间不能过大, 避免冲击正常的教学安排。另外, 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还要遵循病理学教学规律, 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 以学生接受能力为依据, 以课程标准为根本, 力争做到简洁、科学、有效。

1.2 教学实践的连贯性

病理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病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研究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除了完成教学大纲安排的实验内容外, 注重引导学生完成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掌握病理学常规技术, 培养基本的科研能力均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 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选择适合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案, 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学生专业思维及实践技能, 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2 实现病理学教学连贯性的方法

2.1 加强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衔接

病理学课程内容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有密切关系, 只有明确掌握正常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才可能理解疾病状态下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的功能性或形态学变化。

由于医学生病理学课程大多在第四学期开课, 此时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两门课程已经结课近一年时间, 因此对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的特点有很多已经遗忘。教学中, 在介绍每种疾病前, 先简单回顾这一器官的解剖学结构和组织学特点, 让学生首先对正常的结构加以掌握, 然后再介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这样从正常到异常, 从简单到复杂, 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病理变化的特点。例如:在讲解门脉性肝硬化时, 首先复习和回顾正常肝脏的解剖学结构和组织学特点;然后, 着重介绍肝硬化时病理改变, 并对比假小叶与正常肝小叶之间的差别,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改变会引起哪些后果。这一教学过程既复习和总结了正常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又讲授了肝硬化时的主要病理变化特点, 利于学生认识和学习这一疾病, 而且也做到了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

2.2 注重为后续课程的知识内容做铺垫

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病理学的知识内容更要为后续性的临床课程服务。因此, 在讲解病理学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的思维能力, 逐步将临床思维渗透到病理学教学内容中。

例如, 在介绍了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表现后, 针对其病理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由于门脉性肝硬化的主要病理学改变是形成大小不等的假小叶, 因此在B超检查时可见肝实质内为反射不均的弥漫性斑状改变或呈索条状、结节样光带、光团改变, 透声性差等改变。而作为最为经典的诊断依据是肝穿刺发现大小不一的假小叶。对于门脉性肝硬化的治疗, 依然需要以其病理改变为依据, 即保护肝功能和抑制肝脏纤维化。通过以上知识内容的讲解, 将影像学、内科学等临床知识与病理学知识结合起来, 利于学生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3 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转化

实验与实践环节不仅在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也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4]。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病理学课程的终极目标。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和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 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疾病的病理改变特点。这种实践方式具有简单、有效的特点, 但是学生往往表现为被动接受, 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在教学工作中, 除了坚持传统实践方式外, 通过开放实验室、第二课堂、自主设计实验等实践活动开展, 引导学生完成切片制作、疾病模型制备等, 不仅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更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连贯性, 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任务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 不断改革和丰富教学手段, 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探索, 以适应知识更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对加强病理学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Armstrong EG, Mackey M, Spear SJ.Medical education as a proce-ss Management problem[J].Acad Med, 2004, 79 (8) :721-728.

[3]赖成瑜, 李和平, 吴文通.面向工科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 2009, 30 (8) :70-73.

中小学连贯性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 第8篇

关于中小学连贯性写作教学,吴红耘教授非常明确地指出,“连贯性写作教学是指教学目标连贯的写作教学。教学目标涉及两个要素:教学内容和掌握水平。”可见,教学目标的确立绝不是简单随意的事情。事实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个适宜的教学目标的确立,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学段层次、掌握水平的学段层次之外,还要从具体学情出发。

一、 课程标准层面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

国家为了规范基础教育课程,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实施教学的指导。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中小学写作教学部分在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中也是一个薄弱部分。尽管“课标”制定者作出了努力,但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内部的写作部分、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课标”的写作部分之间,都基本看不出内容的层次性和能力水平的层次性。下面是我国课程标准12 年语文教学写作部分的28 条目标与内容:

(一) 第一学段(1~2 年级) ·写话

1. 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2.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 学习使用逗号、 句号问号、 感叹号。

(二) 第二学段(3~4 年级) ·习作

1.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 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 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 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 能用简短的书信、 便条进行交流。

4.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使用冒号、 引号等标点符号。

6. 课内习作每学年16 次左右。

(三) 第三学段(5~6 年级) ·习作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3. 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 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 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 第四学段(7~9 年级) ·写作

1.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 社会、 人生的感受、 体验和思考。

2. 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 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表达力求有创意。

3.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 构思立意、 列纲起草、 修改加工等环节, 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 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 写记叙性文章, 表达意图明确, 内容具体充实; 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 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 做到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常见应用文。

6.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 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 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

7. 根据表达的需要, 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作文, 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

8.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 次, 其他练笔不少于1 万字, 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 字的习作。

(五) 普通高中必修 “表达与交流” ·写作

1.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 社会、 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 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 内容充实, 感情真实健康; 思路清晰连贯, 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

4. 力求有个性、 有创意地表达,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 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

5. 进一步提高记叙、 说明、 描写、 议论、 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 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 鲜明、 生动。

6.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结合所学语文知识, 多写多改, 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45 分钟能写600 字左右的文章。 课外练笔不少于2 万字。

以上28 条写作教学目标与内容,能体现层次性的不足五分之一。一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标准,必须对这28 条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我们可以借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分析理论,从能力的角度,对课标的写作教学目标进行重构。我们以义务教育4 个学段“外在表达要素”为例。

(一) 义务教育语文写作部分 “外在表达要素” 梳理

1. [表达]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总体目标与内容)

2. [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总体目标与内容)

3. [表达]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第四学段·写作)

4. [想象]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一学段·写话)

5. [记叙]观察大自然,用文字表达观察所得。(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

6. [记叙,议论]用文字表达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的见闻和想法。 (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

7. [记叙,抒情,描写]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第二学段·习作)

8. [记叙] 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

9. [记叙]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和想象作文。(第三学段·习作)

10. [记叙]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第四学段·写作)

11. [记叙]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教学建议·第一、二、三、四学段)

12. [描写,抒情,议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第四学段·写作)

13. [描写,抒情,议论]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第四学段·写作)

14. [议论] 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第四学段·写作)

15.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评价建议·第三、四学段)

16. [阐释]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二学段·习作)

17. [阐释] 学写读书笔记。(第三学段·习作)

18. [阐释] 学写常见应用文。 (第三学段·习作)

19. [阐释]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

20. [阐释]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

21. [阐释] 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 (第四学段·写作)

22. [阐释] 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第四学段·写作)

23. [阐释]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第四学段·综合性学习)

24. [阐释]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四学段·综合性学习)

25. [阐释]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第四学段·综合性学习)

(二) 义务教育语文写作部分 “外在表达要素” 重构(每条后面数字对应于梳理的条目)

1.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总体目标与内容) [1]

2.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总体目标与内容/写·四)[2, 3]

3. 积极记叙、描写想象中的事物,写想象作文。 (写/教·一、二、三、四) [4, 9, 11]

4. 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校园、社区以及社会各项活动,不拘形式地记下自己的见闻,写记事作文,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评·一、二、三、四) [5, 6, 7, 8,9, 10, 15]

5.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抒发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写/评·二、三、四)[7,12,13,15]

6. 积极参加校园、社区以及社会各项活动,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第四学段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写/评·一、二、三、四)[6, 12, 13, 15]

7.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写·二) [16]

8. 学写读书笔记、 活动计划、 活动总结、简单的研究报告和常见应用文。 (写·三)[17, 18, 19, 20]

9. 学写简单的研究计划、简单的研究报告、多种形式的调查报告和常见应用文。 (写·四)[21, 22, 23, 24, 25]

以上25 条是从义务教育4 个学段22 条目标中提取出来的,9 条则是对25 条的重构。重构后的课标目标变得清晰。一线教师要落实课标,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层分级,否则一团乱麻,根本无法落实。

二、 模块设计层面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中小学连贯性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至少要分出三步:课标的重构;模块的选择;专题的分解。上面分析了课标的重构,现在来谈模块的选择。是按照思维形态还是按照生活运用?是根据主题组块还是根据考试需要?这都是几十年写作教学一直纷争的问题。基于科学心理学的视角,从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入手确立模块最合乎实际。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就是“文类”,即文体大类。潘苇杭与潘新和新近指出“文体感,是写作行为的目标预期”观就很合乎科学心理学研究规律。潘苇杭与潘新和认为,从写作的角度说,语文主要不是学习单篇文章的个性,因为文章的个性是学不到的;可以学而用之的是一类文体的共性,即体式规范。文体感的作用不只在于动手写这个阶段,也不只是给内容找一个承载形式,而是贯穿于整个写作运思与表达过程。当然,从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入手不等于只从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一个方面关注写作教学的内容,而是以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为主线,综合其他技能,构建一个立体的写作教学模块序列。

根据写作的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可将中小学写作教学内容分为4 个模块:记叙类模块;描写抒情类模块;议论类模块;阐释应用类模块。笔者以小学为例,对习作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二次重构。

(一)四个模块的整体目标

记叙类模块

1. 留心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写简单的写人记事性写实文章(含游记),写出人物的形象,事情的过程。 (二、三)

2. 根据观察、阅读,写看图写话、简单的童话寓言故事等想象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受。(三)

描写抒情类模块

1. 观察大自然、社会,写简单的写景状物性写实文章,写出景、物的状态。 (二、三)

2. 根据阅读、想象,尝试写简单的儿童诗,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

议论类模块

1. 写简单的读(观) 后感,谈自己对书本、影视中的故事、形象的看法。 (三)

2. 写简短的演讲稿、评论,发表自己对一种现象或身边一些事件的看法。 (三)

阐释应用类模块

1. 写简单的日记、书信、读书笔记、计划、总结、消息、倡议(建议) 书。 (二、三)

2. 尝试写简单的科普文、 说明书(设计、流程)。 (二、三)

(二)四个模块的外在表达要素目标

记叙类模块

1. 材料与中心。根据自己的经历,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中心。

2. 结构与思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写人叙事。

3. 语言与情感。运用自己平时阅读、生活中积累的有特点的语言,写出对人、事的真实的感情。

4. 人物与事件。写出人物的特点,把一件事叙述清楚。

5. 想象。根据自己的感受,想象图画中人、物的生活,动物、植物、各种静物的生活,想象人类未来的生活。

描写抒情类模块

1. 材料与中心。根据自己所见景物,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中心。

2. 结构与思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有顺序地分段描写景物。

3. 语言与情感。运用平时阅读、生活中学到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描写景物,写出对景物的真实感情。

4. 描写。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描写景物。

5. 抒情。用自己喜欢的语句尝试写儿童诗。

议论类模块

1. 看法与观点。明确表达自己对所读文章、书本、观看的影视节目以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的看法。

2. 材料与论据。用相关的材料证明自己的看法。

3. 思路与结构。条理清楚地分段表达。

阐释应用类模块

1. 内容与结构。根据学习、生活需要选取身边的素材,分段阐释文章内容。

2. 格式与规范。熟悉不同阐释应用文的基本格式,按照规范写作。

(三)四个模块的其他要素目标

内在构思要素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对象。

2.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提倡学生自主选题,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 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学会写作。

4.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 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6. 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积极合理利用多种媒介,增加交流机会;根据实际需要,用书面的或口头的,等级式或评语式,展示或交流等多种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7.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8.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逗号、 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等常用的标点符号。

情感态度要素

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鼓励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2. 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积极合理利用多种媒介,丰富写作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3. 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写作习惯。

素材信息要素

1.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自己的见闻,搜集丰富的、真实的材料。

3. 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书写质量要素

1.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2. 关注学生书写的质量和卷面的整洁。

3. 第二、三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以上四个模块各自都有整体目标和外在表达目标,但是,“内在构思”“情感态度”“素材信息”与“书写质量”四个要素目标是共同的。这样的并列层次保证了有共性又有个性。在这个基础上,不同学段之间才能体现清晰的递进性。以记叙类模块整体目标为例,重构后的中学目标如下:

(一) 初中记叙类模块写作教学整体目标

1. 留心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写一般的写人记事性写实文章(含游记)、简单的人物小传,写出人物的具体形象和事情的主要过程。

2. 根据观察、阅读,写有内涵的童话寓言故事等想象文章,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 高中记叙类模块写作教学整体目标

1. 根据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写有意义或情趣的写人记事性写实文章(含游记)、人物小传,写出人物的独特形象,事件的重点细节。

2. 根据观察、阅读,尝试进行小小说、简短剧本创作,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 专题实施层面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

中小学连贯性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第三步是专题的分解。其中又分三步,第一步是“课程目标的教学化”;第二步是“学段目标的模块化”;第三步是“模块目标的课堂化”。没有教学性的笼统庞杂,目标没有办法进课堂,有了学段模块目标仍不能在具体教学中落实。只有将学段模块目标专题化,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转化。我们以中小学记叙类文本写作为例,分析专题实施层面的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

记叙类模块文本写作“材料与中心”三个学段递进专题目标:

小学

1. 能通过对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的观摩、分享与欣赏,养成良好的写作态度与兴趣。

2.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想象。

3.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事情和想写的故事。

4.习作意图明确,内容具体。

初中

1. 养成乐于从自己喜欢的写人记事散文和寓言故事中学习写作方法的习惯,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2.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留心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自主选题,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5. 写作时考虑写作目的和读者的阅读兴趣。

高中

1. 养成从优秀写人记事散文、小说中体验情感、学习写作方法的习惯和勤于动笔的习惯。

2. 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留心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自主选题,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能围绕中心选择最合宜的材料。

5.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写作,关注文章的效果反馈。

为了进一步实施教学,体现教学内容和掌握水平的层次,我们还可以对这连贯的三个学段专题写作目标作更加具体的分解:

1 级:1能从周围事物或童话故事中选择材料;2含糊表达写作中心;3懂得选用材料体现中心。

2 级:1能从周围事物与童话故事中提取材料;2清楚表达写作中心;3选用感兴趣的材料体现中心。

3 级:1能从周围事物与童话故事中提炼材料;2明确表达写作中心;3选用恰当的材料体现中心。

4 级:1根据自己的经历选择写作材料;2明确表达写作中心;3中心和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5 级:1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中选择写作素材;2明确表达写作中心,体现真情实感;3中心和材料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4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

6 级:1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自己喜欢的写人记事散文或寓言故事中选择素材;2明确表达写作中心,有个人独特的感受;3中心和材料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4依据写作目的和读者的阅读兴趣,确定中心和材料。

7 级:1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中选择素材;2明确表达写作中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初步的感受和思考;3根据特定的类目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8 级:1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及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或小说中选择素材;2明确表达写作中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个性的感受和思考,思考具有现实意义;3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中心选择最精当的材料。

9 级:1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及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或小说中提取素材;2明确表达写作中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深入的感受和思考,思考具有时代现实针对性;3根据特定的类目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中心选择最精当的材料负责任地表达真情实感。

基于绿道的骑行系统连贯性分析 第9篇

关键词:绿道,骑行系统,连贯性,城市交通

0 引言

现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绿道”(Greenways)应运而生。绿道指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1]。当前多数城市的骑行交通通道都敷设在机动车和人行道之间的慢行通道上,机动车和骑行不可避免的有相互交叉的情况。交通拥挤所带来的交通事故在不断增加,骑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将绿道建设为安全连贯的骑行系统是绿道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嘉兴绿道为例,分析影响绿道骑行连贯性的因素,以探讨提高绿道连贯性的有效改造手段。

1 嘉兴绿道连贯性的调查

本文以嘉兴市绿道为例进行实例研究。选取嘉兴环城路(全长5.5 km)绿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环城区共发放520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436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有7成以上的人每周会使用绿道,可见嘉兴绿道的使用频率较高。

针对是否遇到过入口进入不方便的情况,有31.7%被调查者表示经常遇到,33.7%的人偶尔遇到;针对在绿道骑行过程中是否遇到突然中断绕行的情况,有34.8%被调查者表示经常遇到,29.3%的人偶尔遇到。并且,有81.4%的被调查者在骑行中遇到被电动车、汽车阻挡的情况。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多数被调查者在绿道上骑行过程中出现过中断的情形。为了提高骑行系统的连贯性,我们从微观、中观两个层面,探究绿道入口类型、绿道入口位置、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以及其他因素对绿道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2 绿道入口类型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在绿道系统中,入口类型有多种形式的表达。不同的绿道入口类型对绿道的可达性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统计了绿道入口的5种类型。

2.1 绿道入口类型

1)台阶(见图1),骑行者从马路转入绿道需抬拎自行车,极其不便。2)台阶+缓坡(见图2),台阶入口增设缓坡,方便推行。3)坡道(见图3),坡道解决了从马路转入绿道的连贯性问题,然而坡道只适用于马路与绿道存在较小高差的情况。4)楼梯(见图4),存在于从桥上马路转入桥下绿道的情况,高差大。与台阶入口缺点类似,需要骑行者手抬自行车,加上高差大台阶步数多。5)楼梯+坡道(见图5),存在于从桥上马路转入桥下绿道的情况,高差大。与前者相比,增加坡道只需推行自行车就可以转入绿道。

2.2 小结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坡道类型入口便利度最高,此类入口占比最低。台阶式入口便利度低,但在类型中占比最高。从桥上马路转入桥下绿道的情况,多为楼梯式入口甚至不存在入口。楼梯式入口同样只考虑了步行者的情况,存在坡道缺失的现象。只有少数新建成的楼梯式入口在台阶两侧增添了坡道。

为台阶式入口增添坡道式入口、为无入口的地段增添楼梯—坡道入口,以及为楼梯式入口增设坡道,是在微观层面提高绿道骑行系统连贯性的解决手段。

3 绿道入口位置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绿道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有机组成,有分散城市交通流量的责任。因此绿道入口多出现在交通交叉路口,使骑行者、步行者可以快速进入绿道,一方面缓解了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为骑行者、步行者快速进入安全通行道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将环城路区域的环状绿道作为调查对象,绿道入口位置共有两种位置: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桥梁端处)。

3.1 绿道入口位置

1)第一类为丁字路口,见图6。车流量有较小的汇集,绿道入口分布于人行道端口两侧。此类入口使城市交通上的骑行者可以转入绿道。实地调研统计,全段环城路丁字路口数量总计为28个,其中设有绿道入口的为16个,占比57.1%。将近一半的丁字路口还存在绿道入口缺失的情况。

2)第二类为十字路口,见图7。嘉兴环城路临河,因此十字路口多连接桥梁,绿道入口的设置将影响其能否发挥交通分流作用。桥梁两侧的绿道入口共计10处,其中桥梁两侧有绿道入口的共计5处,而其余5座桥梁所处的十字路口均存在绿道入口缺失的情况。其中,建银大桥、城北桥、吉杨桥不仅桥端有绿道入口,而且可以横穿桥下直接通过,无须经过十字路口,保证骑行者不与交通车辆混行,是最理想便捷的类型方式。

3.2 小结

丁字路口与十字路口绿道入口的缺失,导致绿道骑行系统的分流作用收效甚微。骑行者由于在十字路口无法转入绿道,被迫在城市道路上骑行,增加了安全隐患,降低了绿道骑行的连贯性。针对这种现象,在交通入口增添绿道入口是提高连贯性的解决手段。

同时,桥梁两侧绿道若能实现通过桥下连接,而不直接通过路面十字路口,就能在缓解地面路口的交通压力的同时保证骑行的连续性,使骑行过程更加顺畅、安全。

4 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绿道上行驶有电动车,甚至出现了其逆行的情况。电动车的闯入无疑导致了骑行危险系数的增加,从而降低了骑行者的连贯性体验,因此我们对电动车混入绿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4.1 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的原因

1)路面缺少非机动车道:由于路面非机动车道的缺失,导致部分电动车为躲避机动车而驶入了绿道。

2)绿道入口过于宽敞,缺少隔离性:绿道入口为缓坡且宽敞的情况下,电动车较易驶入绿道。

3)非机动车道宽度过窄:非机动车道过窄,导致了电动车涌入绿道,例如在中山西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非机动车道宽度仅为3.5 m,使得非机动车道上的电动车驶入绿道。

4)绿道会被截断,迫使自行车与电动车混行:绿道区块之间缺少连接,常出现绿道断裂,导致了自行车与电动车混行。例如三塔路段两端的三塔公园与范蠡湖公园有绿道,而三塔路中段绿道缺失。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此路段交通混杂,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同时行驶在一条道路上,安全隐患极大。

5)交通的拥堵使电动车驶入绿道:交通拥堵时段,非机动车道较拥挤,电动车选择了绿道,从而导致在车辆高峰期内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

4.2 小结

电动车涌入绿道,多为非机动车道设置不合理,在交通流量大的地段,电动车往往会驶入绿道来缓解交通压力。为了实现自行车与电动车的分流,有必要对现有非机动车道进行改造,调整绿道与非机动车道宽度比例关系,在绿道入口增设路障和警示标志提醒电动车勿入绿道。

5 其他因素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绿道设施本身存在的缺陷对连贯性的破坏,在此归纳为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物理因素,多为施工、规划等问题引起,发生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另一类是人为因素,是绿道建设后人为影响。以下是对物理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具体分类。

5.1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为绿道上出现电线杆、路标、树、台阶。绿道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原有的市政设施和树木没有合理规划,例如在三塔路岳王祠附近的绿道上出现了路标,阻挡骑行。同样在三塔路上发现了阻挡在绿道中央的电线杆,在环城西路勤俭大桥附近,在绿道中央有树木阻挡。这些障碍会使绿道的畅通性降低,对骑行多了一重安全隐患。

物理因素还有一类,即经过性台阶。在骑行过程中,经过性的台阶往往使自行车辆发生颠簸。较大的台阶则需要下车推行甚至抬车通行,极大地影响了骑行体验。

5.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市民缺乏对绿道的认识,占据了绿道。例如环城南路至禾兴路段,绿道上出现了停放的车辆,骑行者只能绕行。在环城西路城南路路口,绿道被占用来停车。建银大桥附近的绿道上出现了摆地摊的商贩。

另一类人为因素是垃圾和废品的占道。例如在绿道建银大桥和城北桥段绿道清洁不足,有废品回收占道,影响绿道美观以及骑行者的安全。

深入分析这些人为因素,一方面,在自上而下的规划中,管理者对绿道的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统一的行政手段;另一方面,现阶段广大市民对绿道的认识不足,缺乏维护绿道的意识。这些原因都导致了人为因素对绿道骑行的影响。

5.3 小结

物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后期改造需要对症下药。针对物理因素,应以改造为主,通过对现有绿道的整修,如移除障碍物、改台阶为缓坡的形式将物理因素消除,如果遇到整修困难的情况,可以灵活改变绿道位置来绕开障碍物。针对人为因素,应采用宣传为主、改造为辅的手段,在绿道上设置告示警示勿停车,同时在必要情况下增设停车位。

6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见,嘉兴绿道在全国建设中属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许多可以优化改造的可能。

在微观层面,绿道入口类型影响了绿道进入的便利性。为现有的绿道入口增添缓坡能够方便骑行者进入绿道。同时,绿道上物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障碍亟待改造。微观层面的改造可以保证小范围内骑行连贯性提高,并且改造难度低,资金投入少。

在中观层面,绿道入口位置影响了绿道与绿道之间的连通程度,影响骑行者在不同绿道之间的转换。目前交通路口处绿道入口缺失,骑行者无法避开城市交通道路实现快速转换。日后改造措施应按照交通流量,在拥挤程度较高的地段增设入口。此外,对现有非机动车道及绿道的宽度进行适当调整以避免出现自行车与电动车混行的局面。中观层面的改造应针对区域性绿道,改造工期较长,投入资金大,需要结合规划部门做长期计划。

依托于城市绿道系统的绿道骑行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中重要的辅助功能。通过微观、中观层面的改造,绿道骑行系统将更加连贯,不仅可以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骑行队伍,提倡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起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连贯性设计 第10篇

一、加强学生的语篇连贯性分析能力

篇章的连贯性是进行学生习作能力深化训练时非常重要的一点。篇章连贯性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点也非常复杂,且类型繁多。想要让学生在习作中更好地体现篇章连贯,首先需要学生对这些相关的语法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具备良好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深化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借助更多适宜的训练形式,如分析代表性例句等,使学生的语篇知识得到有效积累,为学生语篇连贯性分析能力的进步与提升提供扎实的基础。

高中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实现篇章连贯性的处理方式也多种多样。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对常见且典型的语法形式与语法现象有足够的了解与认知,并且能够对一些典型例句中隐藏的语法点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以下述两个例句的教学为例:

1) In order to pass the final exam, I have to solve all the puzzles, but I’ve just finished half.

2) The 28th Olympic Games was successful, and the Chinese believe that the 29th must be successful,too.

在以上句子中,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就发现half之后省略了of the puzzles,the 29th后省略了Olympic Games。这是非常典型的省略句的表达方式,这也是语篇连贯性的一种体现形式。教师首先要使学生自身的语法知识更为扎实,尤其对篇章连贯性的一些基本语法现象有良好的认知,这样才能够更为娴熟也更加准确地在习作中加以应用。

二、转变作文评改方式

想要让篇章连贯性理论更好地辅助高中英语作文教学,这需要教师在作文评改的方式上作出相应转变。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不仅要从整体层面把握写作内容,还应通过学生对一些语句的处理,留意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要观察学生在语言组织上是否清晰流畅,整篇文本在段落上乃至语句上是否连贯通顺。这将反映出学生对篇章连贯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学生写作技能的一种体现。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教师的作文评改中接收到单个语句的分析解释。这可能有助于增强对单个语句语法的领悟,但无法与整篇作文进行结合。这种评改方式对学生写作的连贯性帮助不大。想要让作文评改更好地结合篇章连贯理论,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作文评改方式,在对单个语句进行典型教学评改的同时,也将解析的语句放置在整体语境中进行相应的语法分析。这样的评改方式对提高学生写作的连贯性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多方面客观衡量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只有将学生的特定语句放在具体的篇章环境中,才能够考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篇章连贯性,才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对篇章连贯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三、多样化写作训练模式

想要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且让学生在习作中更好地体现篇章的连贯性,这需要教师将作文习练形式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先对上一次写作进行即时讲解,然后再进行新的作文训练。这样既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及时将学到的内容投入实践运用。经过长期锻炼,学生的衔接意识会自然加强。理论付诸实践,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教师可以先用一句汉语做范本,要求学生对其进行翻译,然后收集学生的翻译,对正确的翻译进行表扬,对错误的翻译进行指正。随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创设相应的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结合上下文造句。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篇章连贯感将会很有帮助。例如,首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我很擅长各种体育项目”。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这层含义。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境,如上文交代了“我很擅长各种体育项目”,随后,文本会进一步阐述“哪一个体育项目是我最擅长且最感兴趣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下再进行语言组织。这样的训练形式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

结语:

连贯性设计 第11篇

【摘要】英语概念的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语言认知,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解中,概念的隐喻性作为重要领域对任何语言的使用与语言释义,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概念的英语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语言的思维理解与行为解释力。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对概念隐喻性总体进行分析,之后对隐喻性中的语言连贯性与系统性进行研究,从而为英语教学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概念隐喻 连贯性 系统性 英语教学

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中,隐喻概念已经不再作为语言的一种表面现象而被阐述,其不仅是人类对于语言的深层认知,更是不断完善人类思想,构成人类思考判断的一种机制。因此对于隐喻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中因为隐喻自身的复杂性,会增加教师对于隐喻教学方式的表述,但是隐喻又是无处不在的,小到日常生活的修辞,大到文学典故都对概念的隐喻有一定的表述。

一、概念隐喻的研究与特点

1.现阶段对概念隐喻的研究。首先,在对隐喻的研究中发现,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体制,其有自身独特的系统: 通过研究发现,隐喻在表述自身概念的同时,会因为其的特性而不断的诱发出大量的,与之相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修辞,而在这样不断完善的基础下,便会以隐喻概念为中心,构成一个相对协调的语言认知体系,这种认知体系会随着阅读、语言、思考等方式来进入人类思维。其次,在对隐喻的整理中可得出,隐喻其是由两个结构构成的,即:源域与目标域。源域作为目标对隐喻的体系建立起到一定的明确作用,而目标域的关键作用则在于辅助人们对于源域的理解,在源域通过对图示结构进行解说之后,由目标域来帮助人们对于隐喻的目标进行理解。

2.概念隐喻的特点。

(1)具有认知性。由于隐喻本质上含有认知性,因此对于隐喻的理解不应该简单的作为一种修辞格或者语言产物。而是应该对其所表达出来的语言与思维进行不断的加深与巩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隐喻概念所表达的具体含义。

(2)产生的必然性。在对隐喻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其不是简单的产生与人类的语言交流中,其从本质上来说,是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而不断的通过隐喻映射建立被使用者所理解的,可以被应用的系统思维方式,因此在对隐喻的研究中,隐喻结构应该不断的进行提炼,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通过实际的语言交流来完成对隐喻概念的研究工作。

二、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概念隐喻对英语词汇的作用。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难点,在学习中是学生相对头疼的关卡。对于词汇的理解与背诵,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句子的整体理解。在传统教学中一贯认为,词汇的安排与句子的自身的连接性相对较小,因为英文可替换的词汇相对较多。但是从隐喻角度出发,则会发现词汇的应用于本句的关联不大,但是若连接前后句子的层次进行分析,便会提炼出相应的中心点,这便是隐喻的认知作用。因此在词汇的背诵与理解上,应该逐渐的侧重引申意义的理解与教授,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的记忆词汇,更好可以通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来快速的理解全文。

2.概念隐喻对英语句式表达的作用。概念英语在对英语句式的表达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强调英语词汇的准确性与流畅性,但是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学生由于词汇掌握相对单一,因此语言很多也是拼凑的成句的。但是若是对概念隐喻加以理解,则会发现对于学生的英语句式训练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概念隐喻是通过宏观的句式理解来探索出多种的语言分析方法,因此对于学生的创造句式的过程中,会创新出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与方式。并且快速的锻炼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

3.概念隐喻对英语段落理解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语篇连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对词汇的理解拼凑。但是难度相对较高的段落,便需要应用概念隐喻连贯性进行段落意思的推敲。概念隐喻会对语篇连贯的进行一定的合理猜测与解读,方便读者顺利地理解段落每一层的大体含义,并推敲层级相应关系。而在原有的语篇中,是对语段当中的固有语言成分进行分析,之后再来理解段落的意思。隐喻自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来完善段落语言理解,而隐喻自身又作为英语语言系统当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在最大程度提炼段落大意,隐喻结构机制通过对概念层含义的分析,来最大限度的概括原有段落含义,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语段分析过程。

三、结束语

在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中,系统性与连贯性的分析在英语的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概念隐喻又不单单的用于简单的教学。由于英语教学更多的注重实际应用,因此在英语词汇理解,英语写作和语法教学上,概念隐喻的理念都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有重大的启迪与改善作用。教师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隐喻的观念来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原有的机械记忆方法,更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与理解来不断的创新学习与背诵的方法。而在英语的写作中,教师可以应用隐喻思维,来不断完善整学生写作思维架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隐喻概念的英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增强,从而通过自身的改变,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正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姜孟.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4),27-34.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探究语篇的连贯性 第12篇

预设,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直接说是说话人在表达准确信息之前的真实假定。我们通常定义一个有效的言语交际本身应该是连贯的, 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其具体的交际目的。也就是说, 我们在传达话语中的信息时, 应该意识到其本身的参考价值。信息进化的重点应该是其合理性和是否围绕主题展开 , 既然语篇是否连贯重点要取决于话语中信息的安排, 为了有效的言语表达, 我们有必要研究影响信息表达的主要因素 : 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含义。而在语篇的进展过程中, 每一个单一的小句不能独立于其他小句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因此, 对于有价值信息的翻译通常是要依赖于其他小句对于主题的表达与阐述。

众所周知, 通过话语的表达来解释和阐述主题是和预设信息和已知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正常交流所发生在背景与环境往往在是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享信息之中, 这是一种背景信息的相互信任, 这种相互信任的共同点就是可以交流者正常继续交流,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这需要一个已经存在了的语境中的预设作为前提部分。

通常来说, 预设在语篇中有两个功能, 其中之一就是在当下句和下一句话中间作为连接辅助。其次作为衔接枢纽来联系当下局和之前句子甚至是一些省略的内容。但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预设并不是之前所举得两个例子那样清晰易懂。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 当一个预设因话语序列的连贯和合理而变得失效时, 听话人通常是有能力通过语用学理论推理找到省略信息, 而这种推理再加工的过程叫做语用协调。下面的例子可以显示其中的主要功能:

(1) They planned to immigrate to Canada several years ago.Now they are living a happy life there.

My friend invited me to see her new house today. The furniture is very beautiful.

我们需要通过语用协调来来了解和分析相关或者是关联的话语序列, 即便在例1中的第一个小句没有提出预设“他们移民到了加拿大”但我们可以通过语用协调来推理出这样的一个主题, 以便可以解释例1中后半句话,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连贯语篇。相似的是, 在例2后半句中所提及的“家具”一词, 既没有直接地给出信息, 也没有在前半句中隐晦地预设出来,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认为例1中这两个句话是自然的和合理的, 因为, 在我们的常识理解中, 房子中通常是要带有家具的,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连贯的翻译来理解, 即便没有语言学上所设定的假定前提。

观察表明, 在发展语言交流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被遗留下来未被提及的, 或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不断地交流之中通过观察交流状态和相应效果而认为应理所当然被省略的部分。例如, 下面这段短对话, 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达了一些新信息,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理解:

(2) Teacher: Why are you late again this morning?

Pupil: I am sorry for my being late. * My car broke down.

Teacher: Stop !

因为常理推断下, 小学生是不可能开车上学的, 这个预设“听话人 (这里指小学生) 拥有私家车, 由预设触发语 (presupposition-trigger) 所指示的我的车与语篇中的语境相矛盾, 将会被中止。作为对语境的限制, 我们必须要考虑其说话人之间的背景关系和社会关系, 但在这种情况下, 出现了一个预设的失败, 这将会影响到听话人对接收信息的认知能力, 甚至将会破坏交流的通畅进行, 同时, 出了会话的含义之外, 这里所没有提及的一部分信息将会通过语用预设传出另一种含蓄的信息 (他在撒谎!) 我们都知道, 自然生成的言语交流并不是总能明确地传达出每一条信息。这是因为有一些预设不是直接给出的, 而是由其他的预设作为前提的, 这也是言语交际的的经济性。

本文研究了语用预设在语篇理解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说话者如何控制语用预设使其更有效地交流, 我们能够看到预设提前对于语篇连贯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话语生成效用, 对于预设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说话人生成适当和高效的信息, 并让听话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话语含义。换言之, 有意识地控制预设前提是可以帮助说话人选择更有技巧的、更高效的语言表达和传递,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 能够更好地认知到说话人的预设前提可以帮助听话人做出相应正确的回应, 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会话含义, 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分析语篇生成和会话的连贯。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相锋, 刘龙根.预设投射理论初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

上一篇:新建专业下一篇:语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