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残膜范文

2024-08-04

农田残膜范文(精选4篇)

农田残膜 第1篇

目前,国外地膜回收技术的应用还远没有我国研究得深入。国外的地膜使用及回收多以综合治理为主,如采用厚度、抗拉强度较大的塑料薄膜,厚度一般为国内地膜的5 ~ 10倍,有利于机械作业及回收,回收后的地膜还可重复利用; 除此之外,国外大量使用可降解、无毒害地膜,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小[1]。然而, 国内外的经济基础不同,国外的地膜敷设模式并不适于我国国情。在国内,农田残膜回收机可分为两大类: 苗期残膜回收机和收获后残膜回收机[2]。

本文主要对玉米收获后残膜回收进行试验及分析研究,因此采用收获后残膜回收机。这类机型的特点是针对作物收获后( 即在耕、整地或播种前) 的地膜回收。在国内此类机型的研究较为广泛,根据捡拾结构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5种: 伸缩杆齿式捡拾机构、 弹齿式捡拾机构、铲式起茬滚筛捡拾机构、轮齿式捡拾机构及齿链式捡拾机构[3]。目前,国内针对此5种捡拾结构研制的残膜回收机具[4 - 5]主要有: 中国农大开发的1ZSM - Ⅱ型残膜回收机、新疆农科院研制的QSM - Ⅱ型残膜回收机及4JSM - 1800型秸秆切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新疆兵团研制的4FS2秸秆切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新疆农机局开发的QMB -1500型后置式起膜回收机、内蒙古赤峰市农业局农机推广站研发的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指盘式农田残膜搂集机、SMJ - 1型地膜集条机、1FMJ - 1000型耙齿式田间残膜捡拾机和横向搂齿式农田残膜回收机等。

1试验设备

1. 1 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结构及参数

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是为了解决农村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茬子问题,尤其是覆膜地残留的塑料薄膜,通过翻地、旋耕无法彻底打碎和清除,对耕地造成污染,影响农作物生产。 该机由调节地轮、圆形割刀、输送钢辊、输送链、松土犁铧、旋转筛、收集筐及传动装置组成。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设备整机如图1所示。

1. 2工作原理

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是通过拖拉机的牵引力和后输出动力来完成起茬- 除膜- 输送- 净土- 收集- 堆放。具体工作流程是:

1) 通过农田残膜捡拾机最前端的两幅刀口相对的圆形割刀,将农作物茬子从地面以下15cm左右割出,同时将塑料残膜挑起; 利用机具前进的惯力,通过焊接在割刀后面的输送钢辊,将残膜堆放在输送链上,割刀的入地深度可以通过调整前后两端的调节地轮高度来完成。

2) 割掉的农作物茬子、挑起的塑料残膜及附着其上泥土,通过输送链被传送到旋转筛中进行净土,茬子及塑料残膜滚落到收集筐。输送链的传动和旋转筛的旋转动力,由拖拉机的后输出供给,当残膜达到一定量时,通过连接在驾驶员驾驶部位及收集筐间传动装置将筐翻转,把茬子和残膜堆放在地面上。

3) 当土地较硬时,可以通过焊接在输送链和旋转筛中间横梁上的松土犁铧对土壤进行松土,从而达到直接播种的效果。

2田间试验及分析

2. 1试验条件

田间农膜监测及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田间试验选定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南平房村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地块面积0. 66hm2,划分为3个试验区,铺设厚度分别为0. 008、0. 013mm的地膜及可降解地膜3种; 土壤质地为沙壤土,种植作物玉米,由旋耕播种铺膜施肥一体机完成铺放地膜; 种植方式采用一膜双行,膜上玉米种植行距400mm。试验区划分情况及机具试验过程照片如图2所示。

2. 2试验方法

对上述已经划分好的3个试验区,在每块试验区内选定2个测区,每个测区面积要求: 长度100m,宽度4m。由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进行田间残膜回收作业,测定机具的地膜拾净率及缠膜率。同时,对大田农膜进行监测,测定地膜自然风化率。具体试验步骤如下:

1) 测区内测定点的确定[6]。在每个测区内,采用 “五点法”选定5个测定点,即从测区4个地角沿对角线,在1 /4 ~ 1 /8对角线长度范围内,随机确定4个测定点的位置,再加上该对角线的交点,作为残膜回收机作业前的5个测点; 然后在作业前的5个测点附近但不重叠的区域再选定5个测点,作为作业后的5个测点。

2) 地表残膜捡净率的测定[6]。分别将测区内作业前后的各5个测试点上表层残膜分别取出,将地膜分别洗净、晒干、称重,按下式求得表层残膜捡净率, 并求其平均值,则有

式中J—捡净率( % ) ;

w—残膜回收作业后表层残地膜质量( g) ;

w0'—残膜回收作业前表层残地膜质量( g) 。

3) 机具缠膜率的测定[6]。通过测区内时,收集机具回收的残膜与机具上缠绕的残膜,洗净、晒干、称重后,将测区内作业前后的各5个测试点上表层残膜分别取出,将地膜分别洗净、晒干、称重,按下式求得机具缠膜率,并求其平均值,即

式中C—缠膜率( % ) ;

m1—测区内机具上缠绕的残膜质量(g);

m2—测区内机具回收的残膜质量(g)。

4) 地膜自然风化率的测定。地膜自然风化率测定方法与残膜拾净率测定方法相近,同样对测点采用五点法进行测量,将各测点残膜去尘土和水分后称其质量,求平均值,并按下式求得自然风化率,即

式中F—自然风化率( % ) ;

w0—残膜回收作业前表层残地膜质量(g);

m0—地膜刚敷设完成后表层地膜质量(g)。

2. 3试验结果与分析

2. 3. 1两种厚度普通地膜( 0. 008mm和0. 013mm) 田间残膜回收对比试验

使用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对厚度分别为0. 008mm和0. 013mm的田间残膜进行回收作业,测定两种厚度地膜的拾净率及缠绕率,试验对比数据如表2和表3所示。

试验结果表明: 两种不同厚度分别为0. 008mm及0. 013mm地膜,机具的残膜拾净率最大值分别为89. 5% 及91. 5% ,平均值分别为88. 8% 及90. 1% 。 数据呈现趋势: 地膜厚度越大,残膜拾净率越高,残膜回收效果越好。根据试验过程中残膜捡拾实际情况, 分析影响地膜回收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残膜膜面破口的越大,割刀不容易捡拾残膜, 会导致残膜回收效率低下;

2) 膜面上堆积的土块过多或者土壤板结,残膜回收效率越低;

3) 地面平整度会影响设备运行平稳性,从而影响残膜回收效率。

试验结果表明: 对于两种不同厚度分别为0. 008mm及0. 013mm地膜,机具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的缠膜率分别为2. 17% 及2. 30% 。数据表明,随着地面厚度越厚,残膜缠绕率越高,机具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越大,运行平稳性越差。

通过上述两项试验数据分析得出: 地膜厚度会直接影响地膜自身的塑性及抗拉强度,从而影响残膜膜面破口的大小及机具回收过程中地膜的破损情况,也会影响残膜的回收效率及机具运行稳定性。

2. 3. 23种厚度地膜( 0. 008、0. 013mm和可降解地膜) 农膜风化监测数据对比

现委托赤峰市水利科学院对试验区内0. 008、 0. 013mm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进行了田间农膜降解程度( 即农膜自然风化率) 定期监测,监测时间间隔为1个月。通过汇总监测数据,分析得到3种厚度地膜降解程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3种不同厚度地膜自然条件风化6个月后测定的自然风化率对照表如表4所示。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出: 经过6个月的自然降解,3种地膜的自然风化率分别是: 可降解地膜64. 2% 、 0. 008mm地膜22. 5% 、0. 013mm地膜19. 8% ; 可降解地膜的自然风化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普通地膜。根据图3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变化,3种地膜的自然风化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5 - 7月期间,3种地膜的降解程度相差不大,均在10% 以下; 7 - 10月期间,可降解地膜的风化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另外两种普通地膜风化率上升不显著; 10 - 11月期间,3种地膜风化率均呈现出较快上升态势,降解程度变化显著; 11 - 12月,可降解地膜仍呈现较快的降解趋势,而另两种地膜风化率变化趋于平缓。

3 4种农田残膜回收机试验对比分析

本次主要对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指盘式农田残膜搂集机、1FMJ - 1000型耙齿式田间残膜捡拾机和横向搂齿式农田残膜回收机4种机型进行了残膜回收及缠绕率的对比性能试验。划定4个试验区,每种机型一个试验区,在每块试验区内选定两个平行测区,具体测区的选定要求同上述试验测区要求一样。试验数据如表5所示。

分析数据可知: 4种残膜回收机中,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的残膜回收效果最好。试验过程中,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可以将残膜及玉米根茬一起收集成堆,不仅将附着在玉米根茬上的残膜一并回收,提高残膜回收效率,同时又去除了地下的玉米根茬,减少了种植前再次旋耕,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在试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缺点: 1旋耕刀两侧出现夹膜夹杆,影响机具运行平稳性; 2残膜与根茬一并回收,机具需要较大配套动力等。相比之下,横向搂齿式农田残膜回收机的回收效果最差, 对于0. 008mm地膜的残膜捡拾率只有78. 9% ,还不到80% ,同时弹簧搂齿易将地膜打击成碎片,给后期清理工作带来困难。但此机型的优势在于: 不需要动力驱动,结构简单,使用调整方便,造价低廉。另外两种机型的回收效果适中,捡拾率均在85% 左右。指盘式农田残膜搂集机的突出优点是将残膜搂集成条状, 易于后续清理及回收再利用,缺点是对弹簧搂齿的有较高的强度及弹性要求,造价较高。1FMJ - 1000型耙齿式田间残膜捡拾机优势在于可以调整起膜高度, 对地表及浅层残膜均可进行回收。缺点是: 1易出现夹膜夹秆; 2针对浅层残膜回收时,土块根茬多,造成壅土量过大,壅土形成土包,给后期处理带来不便。

从机具缠绕的情况来看,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及1FMJ - 1000型耙齿式田间残膜捡拾机的缠绕率较高。原因是: 这两种机型相较另外两个机型的结构复杂,各机构间的缝隙容易夹杂残膜,且呈现出的规律是破损程度较大的薄残膜越容易夹杂到机具缝隙中。但4种机型的缠膜率均在3% 以下,都符合规定要求,不会影响机具运行的平稳及可靠性。图4为4种机型进行回收试验的照片,除了指盘式农田残膜搂集机将残膜收集成条状外,其他3种机型均将残膜收集成堆状。

4结论

1) 进行了两种不同厚度的地膜回收试验,结果表明: 地膜厚度是机具残膜回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随着地膜厚度越厚,地膜自身韧性越强; 残膜回收过程中,膜面破口越小,残膜拾净率越高。

2) 地膜的自然风化程度越大,膜面破损程度越大,会影响残膜回收的效率。呈现趋势: 地膜风化率越大,膜面破口越大,残膜回收效率越低。

3) 缠膜率是影响设备运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子。试验数据表明: 试验所用4种机具的缠膜率均符合设备的设计要求,不会影响设备的残膜回收效率。

4) 通过对不同厚度地膜的田间监测,分析数据得出: 6个月内,可降解地膜的自然风化率远远大于普通地膜的自然风化率,且持续呈现上升趋势,田间地膜残留量显著减少,大大提高了田间生态效益。

5) 通过对4种机型的田间对比试验可知: 1FMJSC - 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的捡拾率最高,回收效果最好,综合性能最优,改进后便于大量推广。

摘要:选用1FMJSC-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对厚度分别为0.008mm和0.013mm的普通地膜进行田间残膜回收试验,测定残膜捡拾率及缠绕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得出不同厚度对残膜回收的影响程度。同时,进行了地膜田间监测,测定残膜自然风化率,了解不同时间段内0.008mm、0.013mm普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的可降解程度,分析得到3种厚度地膜降解程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通过田间试验,检验1FMJSC-80型农田残膜捡拾机、1FMJ-1000型耙齿式田间残膜捡拾机、横向搂齿式农田残膜回收机及指盘式农田残膜搂集机的田间残膜回收能力,并对比分析4种机型残膜回收效率及优缺点。

农田残膜 第2篇

农田残膜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盆栽模拟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残膜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有较大影响,可使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移动速度减慢,随着残留地膜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生长发育均受到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降低0.8%~22.1%,玉米籽粒产量降低2.1%~27.5%,棉花产量降低1%~7.5%.作 者:解红娥 李永山 杨淑巧 王娇娟 吴秀峰 武宗信 XIE Hong-e LI Yong-shan YANG Shu-qiao WANG Jiao-juan WU Xiu-feng WU Zong-xin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期 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年,卷(期):,26(z1)分类号:X53关键词:农田 残膜 土壤环境 植株 小麦 棉花 玉米

平昌县农田残膜回收利用情况调查 第3篇

一、地膜覆盖基本情况

作为全省农业生产大县, 我县地膜覆盖面积年均在33.6万亩左右, 地膜总用量为1 785t, 覆盖地膜的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红薯 (苕床) 、水稻 (秧床) 、蔬菜等。其中玉米地膜覆盖面积21.7万亩, 占播种面积的80%;马铃薯地膜覆盖面积为2.3万亩;其他作物 (含水稻、红薯、蔬菜等) 地膜覆盖面积为9.6万亩。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继药 (农药) 、种 (品种) 、肥 (肥料) 之后的重要农业科技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呈现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县使用的地膜主要有2种规格, 分别是:700mm宽, 0.006mm厚, 俗称超薄地膜;1 000mm宽, 0.014mm厚, 俗称厚膜。超薄地膜因其亩用量少, 价格低廉, 其宽度适宜“双二五” (1尺=33.3cm) 带状种植模式, 深受农民喜爱, 在玉米、马铃薯和蔬菜等农作物上广泛使用, 覆盖面积达28.2万亩 (其中玉米21.7万亩、马铃薯2.3万亩、其他作物4.2万亩) , 一般为半膜覆盖, 亩均用量在2.5kg左右, 超薄地膜总用量为705t。厚膜主要覆盖在各类农作物秧床、苗床和蔬菜等作物上, 覆盖面积5.4万亩, 主要为全膜覆盖, 亩均用量在20kg左右, 厚膜总用量为1080t。

二、农田残膜处理情况

1. 超薄地膜处理情况

超薄地膜厚度只有0.006mm, 其抗拉强度低, 易老化破碎, 回收困难, 不能直接回收再利用, 处理方法为就地堆放、焚烧。回收残膜采用人工方式, 因其破碎不堪, 且与土壤粘连, 回收不彻底, 仍有约20%的地膜残留在田间, 工作效率也不高, 回收1亩残膜耗时半天, 收集后大多就地处理, 堆积在田间或与杂草、秸秆混合后焚烧处理。这种处理方法给农田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且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2. 厚膜的处理情况

厚膜厚度为0.014mm, 其抗拉强度比较大, 且单季在田间存在的时间较短, 一般可连续使用2~3年, 因此农户有较强的回收再利用意识。如覆盖水稻苗床和蔬菜苗床的地膜, 还有可用来覆盖红薯、蔬菜等其他用途。但地膜使用时间是有限的, 一般3年后, 地膜基本破败不堪。不能继续使用时, 最终仍然是就地堆放货焚烧处理, 全县平均每年有约300t残膜通过就地堆放和焚烧的方式处理掉。

3. 新发展的残膜回收

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和治理土壤环境污染活动的广泛开展, 我县积极引导农户、乡镇废旧物资回收站开展残膜回收, 一些农民在闲暇之时将堆积在田埂或田间道路上的残留地膜捡拾后卖到回收点, 既能美化环境, 又有一定的收入。但此种现象主要在场镇附近的村社, 面积零散。

三、农田残膜污染情况

由于农户对残膜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回收利用率低, 耕地内农膜残留量大, 使土壤环境恶化, 土壤含水量下降, 抗旱能力削弱, 引起土壤板结, 阻碍水分流动和作物根系发育, 导致减产。资料显示, 播在残膜上的种子, 烂种率可达6.92%, 烂芽率达5.17%, 减产量达12%左右。农民普遍采用的就地堆放处理方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当前作物的污染, 在一段时间内对农田的污染不明显, 但残膜存在于农业生产的大环境中, 对农田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另外一种焚烧的处理方法, 虽然解决了农田“白色污染”的表面问题, 但地膜作为石油化工产品, 采取焚烧的方式将地膜中的有害物质通过残渣、烟雾颗粒和有害气体释放到土壤和大气环境中, 这将造成比堆放处理更加严重的污染。目前, 全县每年约有1 000t的农膜是通过堆放和焚烧进行处理的, 长此下去, 对农田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污染不可估量, 将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 随着塑化剂风波的蔓延, 地膜无法沉降是否会导致土壤中塑化剂含量过高, 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仍在检测中。

四、农田残膜处理的探讨

通过对农膜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和其危害性的初步认识, 在广泛听取农民、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后, 笔者对农田残膜处理的方法方式有以下一些看法。

1. 减少地膜覆盖面积

地膜覆盖技术在抗旱避灾、增粮增收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但是残膜对农田环境, 乃至自然环境的污染带来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 从保护自然环境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来讲, 特别是随着抗旱、抗低温品种的不断推广, 可以适当减少地膜覆盖的面积和地膜覆盖的农作物种类。

2. 减少超薄地膜的使用

由于农资价格上涨, 为追求降低成本, 当前我县广泛使用厚度为0.006mm的超薄地膜, 低于国内厚度0.008mm的标准, 远低于国外地膜厚度 (0.02~0.05mm) , 这些地膜韧性差, 易老化破碎, 极难回收, 且不能循环使用。因此, 要搞好农田残膜回收利用, 首先得从源头抓起, 要制定地膜生产新的标准, 严禁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地膜。为引导农民使用新标准地膜, 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相关部门可制定购置0.008mm以上厚度地膜的补贴机制, 给予农户补贴。

3. 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

可降解地膜能在自然环境中被物理分解, 可有效降低残膜的危害, 是未来地膜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因其价格高昂, 没有得到推广, 相关部门可制定补贴机制, 推广使用此类地膜。

4. 广泛宣传地膜残留的危害

由于农户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 对残膜危害农业生产的认识不足。据我们在农村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农户认为堆放和焚烧对农业生产没有危害。财政、农业、环保、科技等部门应科学制定方案、投入人力物力, 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5. 创新回收方法方式

目前对地膜的回收, 主要是作为农业资源再次利用, 对无法再次利用的地膜, 普遍是丢弃和焚烧处理, 通过废弃物资收购进行的回收不足5%。在残膜回收方式上, 可建立以村、社为单位的定点回收临时仓库, 由村社负责人或者村民代表组织收购废弃残膜, 最后出售给残膜回收机构, 使“白色污染”远离农田。

6. 制定政策扶持措施

目前, 残膜没有大面积得到回收, 究其原因, 一是老百姓为图省事, 采用弃置和焚烧的处理方式, 方便省时;二是捡拾残膜费工费时, 农民不愿意捡拾地膜;三是废旧地膜回收价格低, 废旧地膜回收渠道不畅, 农民不愿意将废旧地膜回收处理, 回收利用规模难以有效扩大。因此, 相关部门应建立回收机制和政策措施, 加大地膜回收补贴措施, 鼓励回收站进村社、进田间地头回收废旧地膜, 实现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

农田残膜 第4篇

忻州市农机研究所于2008年底引进了1MC-70型农田残膜与残茬回收机, 并初步进行了实地试验和改进研制, 为下一步定型试制和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1 1MC-70型农田残膜与残茬回收机的技术关键

(1) 主要清除对象。该机具主要用于清除覆膜玉米、高粱等大根茬作物收获后地表遗留的残膜和根茬。

(2) 配套主机。该机配套动力以18.4~22.0 k W (25~30 hp) 中小型四轮拖拉机为宜。

(3) 主要结构。该机主要结构包括悬挂机构传动总成、变速箱、机架、前限深轮、起膜起茬刀、输送链、分离滚筛、后支撑轮、集膜茬筐及卸料装置等 (见图1) 。

(4) 工作原理。该机采用铲掘滚筛的原理, 在拖拉1.传动轴总成2.变速箱3.机架4.分离滚筛5.集膜茬筐6.后支地轮7.输送链8.起膜起茬刀9.前限深轮

(4) 工作原理。该机采用铲掘滚筛的原理, 在拖拉机的悬挂牵引下, 起膜起茬刀将地表的残膜和根茬铲掘起, 通过输送链抖动输送到滚筒筛内旋转分离, 筛净土块后的残膜和根茬由集膜茬卸料机构集中卸堆或抛撒耕地表面, 一次性完成回收残膜和起茬作业。

(5) 回收残膜与残茬的时间。该机适合在覆膜种植玉米收获后的秋末和春播前作业。

(6) 其他技术要求。该机具最适合与2BP-2型铺膜播种机配套作业。

2 农田残膜与残茬回收机具技术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布置试验小区。根据晋北地区玉米种植条件的差异, 分别布置了2个试验小区 (见表1) 。

(2) 试验机组。选定神牛-25型拖拉机悬挂1MC-70型残膜与残茬回收机。

(3) 机组作业前调整。拖拉机悬挂残膜残茬回收机进入试验地, 平稳放下机架, 结合动力输出机构, 使机具进入空转, 检查各部件, 达到运转正常。然后调整前限深轮, 使2个铲刀入土深度达到最佳状态。滚筒筛的排料角度, 根据作业过程中具体情况上下调整后支地轮确定。

(4) 试验条件。试验地前茬为机点播玉米覆膜种植, 未进行旋耕整地, 地表玉米秸秆残茬和残膜自然破损且未经人工处理, 原地膜厚0.005 mm, 幅宽800 mm, 玉米种植行宽43 cm, 起茬高15 cm左右, 茬口密度6株/m2, 茬粗直径小于30 mm, 耕地坡度小于5°, 地膜中心距100~110 cm。

(5) 田间调查及作业试验。 (1) 试验前田间调查。内容包括试验地前茬作物名称, 土壤质地、坚实度及湿度, 耕地平整度, 残膜厚度、幅宽, 地膜中心距, 留茬高度、茬口密度及茬粗等。 (2) 作业试验。测试区长度为50 m, 机组往返5次为宽度, 在20 m稳定区选取3个测试点, 每个点检测1 m2作业面积, 测点选择要充分考虑行间、行边及作业直行、转向等因素。列表记录结果, 利用以下公式计算残膜残茬回收率。

残膜 (茬) 回收率=

(6) 技术经济指标调查评价。内容包括技术与机具的适应性、可行性及经济效果, 农民对技术及机具的认可, 专家及社会的评价, 机具作业效益的调查认定等。

3 试验研究结果分析

(1) 机组作业试验参数与分析。 (1) 机组作业调整参数。该机正常作业必须选择合适的配套主机, 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必须根据作业条件认真调节, 使机组保持在平稳状态下工作。2个铲刀入土深度一般在90 mm时效果最佳。作业过程中, 机组速度应控制在3~5 km/h, 作业中铲刀达到工作深度后, 液压调节手柄应回到中立位置。主要存在问题有, 机组作业0.13~0.20 hm2后, 残膜和粘土缠绕在机组的滚筛、滚轮上, 必须及时停机清理后方可继续作业。机组支撑滚筒筛转动的部件, 2个轴套磨损速度较快, 滚筒筛输送出的残膜残茬在集结和装卸时不符合本地农艺要求。 (2) 机组作业农艺要求分析。该机组适宜土壤湿度为5%~20%, 尤其在砂型土壤、湿度较小的地块作业时效果最佳。作物种植行距、地膜幅宽、作物留茬高度等均与选定试验条件相符为宜。

(2) 技术经济效果。 (1) 直接经济效益。该机组正常作业生产率为0.20~0.33 hm2/h, 日作业量在2 hm2左右, 作业耗油、机具易损件磨损及拖拉机和驾驶员等费用累计作业成本不超过150元/hm2, 比人工捡拾可节省600元/hm2。若按机组作业收费450元/hm2, 养机户作业20 hm2就可收回机具投资。每台机组每年作业约1个月, 按66.7 hm2计, 纯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经济效益可观。 (2) 社会效益。试验结果表明, 回收残膜后的耕地比对照田平均增产粮食375 kg/hm2左右, 且在起茬收膜的同时, 浅耕平整了播前耕地, 解决了农民的急需, 节省了大量的劳动投入, 养机户和种田农户都得益, 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3) 生态效益。残膜残茬回收后集中处理可避免有些地方露地直接焚烧茬秆产生的空气污染和残膜遗留土壤中造成的“白色污染”,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4 1MC-70型残膜残茬回收机的改进设计

(1) 鉴于集膜、残茬抛撒的情况, 为便于作业后集中清理膜茬, 在机具后部增设了集膜茬筐, 改进了卸料机构, 达到了抛撒和集堆灵活应用的效果。

(2) 对易损害部件采取了易修复和可换件的措施。支撑滚筒筛转动的轴套改成可更换式的, 使用无缝钢管塞焊结构, 随时可换件;滚筒筛转动齿轮、齿圈磨损严重时, 采用堆焊修复。

5 结论

(1) 技术可行。使用改进后的1MC-70型残膜与残茬回收机在玉米收获后的秋末或次年春播前露地一次性回收残膜残茬, 解决了覆膜玉米苗期回收残膜造成的损苗伤苗和杂草丛生的问题, 也解决了过去同类机具残茬与土块分离不好, 造成杂物堆堵, 机具负荷过重的问题, 作业性能符合农艺和农机的规范要求, 适应性和适用性较强。

(2) 经济适用。该机具作业效率高、质量好, 残膜残茬回收率均在80%以上, 基本满足了残膜残茬回收的指标要求, 是目前北方玉米覆膜播种回收残膜残茬的一种急需、可行和适应的机具, 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摘要:通过分析忻州地区农田“白色污染”造成的危害及玉米等作物根茬回收困难等问题, 介绍了试验开发和研制改进1MC-70型残膜残茬回收机具与技术的情况, 为解决农田污染和开发推广残膜残茬回收技术与机具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有效的途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田残膜】相关文章:

农田工程05-10

农田生态08-19

农田小水利07-21

小型灌区农田08-10

农田水闸论文08-17

农田土壤养分09-15

高产农田建设09-20

农田防护林带05-27

农田复杂环境论文06-04

灌区农田水利08-21

上一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下一篇: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