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创造范文

2024-06-09

舞台美术创造范文(精选12篇)

舞台美术创造 第1篇

一、舞台技术和舞台美术创造的作用

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都需要用不同的舞台背景依旧是舞台美术做衬托,因此,舞台美术是舞台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特点,应用较广[1]。它主要包括舞台灯光的设计与调整、背景的制作以及整体布置和演员使用的道具等,通过完成这些部分的设计,用不同的舞台技术,把剧本内容毫无保留的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仿佛置身在剧本的情境中,无限放大表演空间,让舞台生动化,使观众流连忘返。

不止在现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舞台的美术设计,在戏剧刚出现时,人们就已经着眼于舞台美术。早期的舞台美术只是演出穿的服装以及妆容,还有演员使用的各类道具和背景等,到了现代,在保留了这些原有的舞台美术内容的基础上,又把高科技引入舞台美术创作,成为新的组成部分,让舞台美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

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舞台技术让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舞台美术则是舞台技术的最终体现。每种表现形式都需要以技术为基础,创造出更多的舞台美术。两者的关系也可以用另一种说法表述,舞台美术创作是一张纸,上面已经有了部分内容,但都显得单调,而舞台技术则是一支笔,设计者用这支笔在纸上增添几笔,让美术创作变得生动,缺一不可。

1)舞台灯光技术。灯光是舞台一定会使用的技术之一,通过灯光明暗以及位置的变化,可以烘托舞台氛围,增加舞台的视觉效果,提高舞台的整体性和美感[2]。在古代,每请到戏班来到家中唱戏或是到戏园听戏时,在戏台周围都会挂着数盏明灯,让观众看清每个戏曲演唱者的动作、神情。在现代,舞台灯光除了让观众看到演员的神情外,还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当剧本发展到高潮,需要着重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时,在这名演员与其他演员交流对话的同一时间,会熄灭周围所有的灯光,只留下一个光束照在演员的身上,有时候也会为了表现剧本中压抑的场景,调低舞台上的灯管,营造出压抑的气氛,展现更好的舞台艺术效果,让观众进入剧本情境。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也增加了舞台灯光的表现形式,逐渐形成完备的灯光控制系统,低压灯、幻灯的应用,让舞台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2)舞台化妆技术。舞台化妆是演员上台表演前必要的步骤之一,也是舞台表演重要的一环。观众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与神情来感受剧本的魅力,因此演员为了更加贴近剧本人物,会化一些特殊的妆容[3]。化妆技术可以让演员的表演风格更加鲜明,准确带入舞台,使表演生动化,提升表演实力。比如澳门水舞间表演的舞台剧,剧中人物除了公主、王子和渔夫外,其他表演者都要化上与剧本人物性格相符的妆容,包括邪恶的母后以及她的女儿们、侍臣小丑,通过情景的变化感受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化妆技术与舞台美术的联系非常紧密,成为表现人物特点的方式之一。舞台上,演员的一些表演动作都可以用化妆呈现,以此带动舞台效果的提升,树立鲜活的人物形象。演员的妆容可以让剧本人物更加立体,因此,舞台美术设计者要从细节着手,完善细节,强化舞台效果。

3)舞台特效技术。舞台特效是新加入舞台美术创作的成员之一,不管是从形式上分析还是从表演内容分析,都是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舞台技术。这种表演方式要求控制舞台的装置可以与电脑连接,播放由电脑制作的背景画面和音效。这种方式满足了更多舞台剧本的要求,可以在无实物的情况下,通过背景画面和声效的播放,完成演出。比如在某个场景中,要求表演者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独自跑回家中,同时伴有雷声,事前舞台设计者可以在电脑上设计出风具象化后的形态和密集的雨点,并加入雷声的声效,演出到这一段时,把播放制作好的内容投放到背景墙上,表演者配合这一情景做出相应的动作,让演员的表演生动化,进入表演的高潮阶段。

4)新媒体的应用。舞台美术创作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灯光、投影仪等,这些内容让原本单一的表演形式变得生动,同时也为视频显示技术的应用做好了铺垫[5]。视频显示技术应用的地方有电视墙、LED屏等,通过与电脑连接,播放制作完成的背景动画,这种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舞台应用,加快了舞台技术发展的脚步。

LED屏:目前,舞台表演形式多以LED屏为背景,在表演节目的同时播放背景动画,让表演更加完整。比如北京08年奥运会,采用的就是视频显示技术,用电脑控制画面的出现,增加舞台视觉化效果。

视频投影设备:在很多场景中,需要高亮度的视频投影配合,在电脑的控制下,投射出不同样式的图形。媒体服务器:媒体服务器是新媒体技术使用的基础。由电脑制作的各种画面传输到媒体服务器上,然后再由服务器播放,对画面的色彩进行调整,把画面分割成很多块,根据剧情和舞台需要,注意拼在一起。

数字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数字等的应用越加广泛。它把灯光技术和视频技术融合在一起,对影像信息进行处理,翻转图片、影像投射,让影像在一个媒介中完成所有操作,

舞台运用新媒体技术后,可以打造出越加美丽的舞台,而灯光师作为操控者,用数字灯、媒体服务器等新技术,营造出让人震撼的视觉画面,并且数字灯又可以让画质逐渐清晰。因此,新媒体在未来的舞台发展中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除上述新媒体外,还有激光技术与虚拟显示技术、全息投影技术,这些技术让表演者不再受传统表演模式的限制,在通过虚拟的画面让观众干到震撼,和艺术有效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舞台美术形式。

三、总结

舞台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表现形式,它不断创新,吸收不同的文化元素,运用多种媒介,逐渐变成综合艺术形式。不管是哪个媒介,都可以给舞台注入新的活力,让观众有全新的视听感觉。其中,舞台灯光、化妆、特效技术的创新,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满足了当代观众对舞台效果新的需求,使舞台艺术快速发展。

摘要:舞台在观众眼中只是一个有限的空间,但对于舞台美术创造者和表演者来说,确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无限拓展、发挥的空间,在这一空间内,通过舞台美术效果和表演者的配合,让观众观看到生动的表演。但想要实现一场生动化的表演,必须借助好的舞台美术效果,而好的舞台美术效果则需要各项技术的支持,即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相辅相成。

关键词:舞台技术,舞台美术,关系

参考文献

[1]包国民.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3:59-60.

[2]杨代远.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作的关系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11:71.

[3]田洪彬.对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分析[J].戏剧之家,2016,16:258.

[4]万斌.浅谈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作的关系[J].影剧新作,2014,04:131-132.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案 第2篇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推拿》、《勤学苦练》等作品,并获得好评。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创造“用”数学的舞台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52-02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沟通生活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联系,从不同角度发现实践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学习应更注重创设各种“实践”的舞台,强调数学与日常生活的沟通联系,努力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一、紧扣教材,挖掘和拓展素材

不管是教材提供的综合与实践专题还是教学例题,主要都是提供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但都留有一定发挥空间;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材所蕴藏的生活实践素材,同时还可以从生活事例、各种特色资源中提炼和加工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如教学“认识上下位置关系”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主题图,但考虑到学生由于地域关系对这一主题图较陌生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较难以全身心投入。因此,我紧扣住教材并加以创造,引导学生实地寻找教室里的物体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学生运用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积极主动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自身与物体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同时也感受到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更让学生喜欢上“邻家的数学”。

二、围绕有探索空间的大问题,强调实践和体验

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对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并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遇,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获得积极情感,也加深了体验。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模拟购物情境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后,围绕“从这些数值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与讨论得出仅用1、2、5元就能把其它面值不同的钱都拿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接着在“快乐购物”的环节中,展示一根棒棒糖同时提问题:请你拿一元来购买,有几种不同的拿法,并尝试用算式表示。这一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要根据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将不同的组合形式列举出来。围绕这个具有探索空间和思考余地的大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延伸课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仅要有课堂的学习体验,教师还要善于把学生生活中的大量数学信息转化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实践活动,将数学学习体验延伸到课外实践,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学生要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实属不易。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人民币的使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教学人民币后,恰巧遇上班级组织“亲子一日游”活动。抓住活动过程中肯定需购买物品这一契机,我设计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购物”这一实践性活动。活动过程中在家长陪伴下自主购买商品、填写购物单,事后再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购物单的内容包含购买的物品及相对应所花的钱数,付出钱数与找回钱数、购物心得)又如教学“分类”后,让学生寻找分类在生活中的运用并用摄影图片展示。再如,学习“认识钟表”前,可让学生与家长合作制作精美的钟面,使学生初步认识钟表又融入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适当结合一系列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性活动并适时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把问题生活化,在亲身经历和实践中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促进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四、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方法和策略优化

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其意义不在于实践结果要多准确、多有价值,更为关注的是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思维的品质。相对的,对学生的评价也不重在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形成。

教学中,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课堂上教师应多关注的是鼓励与尊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因此,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采用灵活多样、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首先,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语言(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手势(竖起大拇指、OK等)、面部表情(微笑、赞赏的眼神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对学生的评价更应从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加以评价,但同时需要关注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如: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能否主动倾听、讨论、反思;能否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等。最后,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有教师的评价,也应鼓励学生接受家长评价,并学会进行自我评价和会对他人进行中肯的评价。比如:在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时,请学生说说表里加法题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我要求其他的孩子认真听讲,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肯定的理由是什么,否定的依据是什么,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并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调整,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在小小的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世界,并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了实践活动的机会,体会到了在小课堂上遨游大社会的无穷乐趣,让课堂真正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责任编辑高洁

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 第4篇

舞台美术是各种舞台表演形式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十分有特色的艺术创作形式, 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舞台的灯光、舞台的化妆、舞台的设计、舞台的布置以及舞台的道具等等。舞台美术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各方面的艺术构想运用多种舞台技术方式, 将舞台剧本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广大观众创作出具有艺术特色、生动形象的人物、背景、环境以及内容, 实现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表现出无限的表演空间, 达到最终的舞台生化效果, 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想象空间。

在舞台艺术的历史长河中, 舞台美术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 早在戏剧起源的时期, 就开始萌生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形式。早期的舞台美术形式十分简单, 一般表现为演出的服饰、演出时的化妆、演出中使用的各种道具、简单的幕后背景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特别是入世以后, 为了实现舞台艺术与世界的顺利接轨, 作为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舞台美术,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高科技也纷纷应用到舞台美术中来, 如舞台灯光、多媒体背景、声光电表现形式等等, 有力地推动了舞台美术的飞跃式快速发展, 为舞台美术创造了新的美妙篇章。

二、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

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 舞台技术是舞台美术实现的基础, 舞台美术是舞台技术的表现形式, 他们之间如同画家手中的笔, 缺一不可。舞台技术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主要有舞台的灯光技术、演员的服饰搭配技术、演员的化妆技术、场景的设计技术、音响效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等, 这些舞台技术的发展对舞台美术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舞台美术设计人员将以上所述的各种舞台技术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舞台表演之中, 可使舞台的美术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 让整个舞台突破本身的空间, 达到无限的表演效果。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为舞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 舞台的灯光技术对舞台美术创作的作用

舞台灯光技术是舞台技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舞台灯光可以有效地突出观众的视觉效果, 让舞台变得更加真实、形象, 提高整个舞台的美感, 让舞台美术变得更具表现特点。舞台灯光在舞台美术设计中, 不仅仅只是为了烘托演员, 让观众看清演员的面目表情, 而是要通过运用灯光照明技术, 将舞台美术的艺术效果得到深刻的体现, 有效地把观众的思维引入到剧本中来, 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随着舞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舞台灯光技术已经发展成一套十分完善且先进的照明信息控制系统, 为舞台美术创作的不断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 舞台的特效技术对舞台美术创作的作用

舞台特效技术是近几年来活跃在现代舞台表演形式和内容上的一种新的舞台技术。它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一些高科技的手段, 达到一种特殊的舞台效果, 为舞台美术创作出更加生动、形象、个性的舞台效果, 让观众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舞台的魅力。舞台的特效技术有很多种, 包括舞台气候特效, 如:下雨、下雪特效, 雷声特效;物体移动特效, 如:物体空中飞行移动等;舞台悬吊特效以及LED技术的运用。

(三) 舞台的化妆技术对舞台美术创作的作用

舞台化妆技术在舞台美术创作中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舞台中的演员是观众欣赏舞台剧目中的客观对象, 演员的一举一动, 声情并茂, 都要依靠化妆技术来实现。化妆技术具有将舞台美术美化的效能, 使演员在舞台中的表演变得更加形象, 人物特点变得更加鲜明生动, 同时好的舞台化妆也能够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 引导演员更好地进入舞台角色。

三、结语

总之, 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随着舞台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舞台美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为实现舞台艺术发展的目标提供了新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伊路.创造没有边界的舞台空间.舞美艺术家, 1998, (1) .

[2]蔡体良.突破传统的当代舞台美术创作.

[3]金长烈、柳得安、姚涵《舞台灯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窦维平、马英俊《视觉设计色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创造特征 第5篇

本文便是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分别从三个方面主要阐述了工艺美术在具体设计过程当中所应该具有的创造性。

关键词:工艺美术;创造特征;创新设计;与时俱进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是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集中反映,工艺美术设计当中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创造性,然而这种创造性的好与坏和艺术创作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

想要进行更好的艺术创新,那么就需要我们将思想中传统的观念进行有效的更新,将思想进行彻底有效的解放,利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收集更多的网络信息,进一步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创造出精品工艺。

本文主要针对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当中的创造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艺术构思的创新

工艺美术设计的主要环节是艺术构思,工艺美术设计在具体的要求方面,需要我们在具有明确意义的创新思维模式当中进行更好的工艺设计,在思想当中倾注工艺美术当中的审美感情观念,运用良好的形象思维针对工艺所需要的素菜进行收集和有效的加工,进而有力的使得工工艺美术的艺术结构与众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设计,其本身就必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

在自身的心智当中,在实际中寻求各事实之间的关系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产生创意中成为极为重要之事。

由此笔者分别从以下几点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工艺美术设计创造特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有效的将功能以及审美和科学、价值观等诸多因素有效的综合在一起进行把握。

社会当中的艺术家面对思想文化的新方向应当需要进一步的给予关注和了解,只有全面有力的关注了文化的新动向才能够出现更好的以及更新的思想观念,从而针对艺术设计可以进行良好的创新,使得设计能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全面有力的真正实现工艺创新。

其次,工艺创新的新思维主要是表现在具体设计人员的心理,在设计人员的意念当中得以有效的体现,在工艺美术的设计过程当中应当将自身的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有效的充分发挥,艺术构思不能够离开创新而独自存在,然而创新却又无法脱离人的现象力。

因为,想象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的得以发现和进行有力的评估,并且利用联想和比喻以及对比甚至暗示灯光诸多手法进行有效的艺术表现。

在社会当中存在的工艺作品,如果十分巧妙的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有效的揭示或者重新加以组合,并且在表现形式上能够简洁和准确以及有力的加以表现出来,那么这件艺术作品可以算的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所以,在工艺美术的设计过程当中就需要有效的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然而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对于所运用的规律更是需要进行自由的掌控,那么这样就直接导致在对设计人员艺术修养进行有效培养的时候,应当不断加强对于专业知识以及向知识的积累,并且对于专业人员的人文精神素养也需要进一步的给予全面提高。

最后,工艺美术设计的整体艺术构思,其主要内容就是花费利用了大量的时间,在调查研究以及反复进行思考上,所以在工艺设计的初期阶段,针对这一个整体过程我们应当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综合性的知识内容。

例如国内和国外的商业市场以及社会活动等,在寻求知识的过程当中,不断的积累新的经验以及全新的知识内容,充实自己的知识量,而且还需要不断的总结所得出来的规律,这样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有着一定的积极向帮助。

二 工艺美术设计要与时俱进

在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当中,全球都在进行技术创新竞争,在国际经贸中希望能够抢先更好的国际市场,然而技术创新其本质上就是在创新思维中竞争。

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在设计方面应当有力的跟上新时期时代的变化,针对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的分解和总结,进行有效的组合创新,将知识量以及扩散思维的能力进一步加以全面提升,使得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能够有力的实现全新的功能。

如何培养幼儿美术创造力 第6篇

【关键词】:美术,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

分类号:G613.6

案例:在小班《大雨和小雨》这节美术课中。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直观地了解大雨和小雨的特点,我给孩子们播放了下雨的视屏,并进行了简单的示范画法。之后,孩子们就纷纷都动手画了起来。在不断地巡视过程中,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是按照我所讲解的雨滴自上而下的顺序画下来,只有硕硕例外。我有点生气地问:“硕硕,你的雨滴为什么是左右横着的呢?雨滴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应该是上下顺序画呀!”孩子给出的答案让我没有办法否认,“老师,我的小雨滴在荡秋千呀!”我顿时觉得很惭愧。是呀!孩子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在风的吹拂下,荡秋千的小雨滴当然可以是横向的。

在上述案例中,我忽略了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拘泥于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及教法。在美术教学中,要求幼儿被动地去临摹教师的画;注重事物的真实表现,作品内容的合理化。正是这种误导,使幼儿的作品缺乏灵性,失去了对幼儿创造力的真正培养。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那么,如何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的作品更具备个性特色呢?

一、 丰富幼儿创造的源泉,激发幼儿的创新兴趣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说过:“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受到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孩子眼中世界的宽度,直接影响着其内心创造素材的广度。因此,要培养幼儿美术的创造力,首要任务就是丰富幼儿创造的源泉。作为教师,就要启发他们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经常带孩子们到野外、公园或商店等场所观察各种现象和人们的活动场景,以捕捉绘画的素材。只有当幼儿得到深刻的审美情感体验以后,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如果教师总是像上述案例中的要求幼儿刻板地临摹教师的示范画,缺乏审美情感的体验,那么,美术活动就成了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幼儿必然不会产生创作的灵感,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观察是幼儿美术创作活动的基础,孩子们作画,通常都是经过观察后才进行的。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应着重帮助他们整体地、正确地、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事物的“形”、“色”、“秩序”与“变化”的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们比较和求异的能力,实践已经证明,选用同龄幼儿优秀作品引导他们欣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幼儿新颖的表现角度、大胆的想象和具有强烈个性的画,可促使同龄孩子产生创新的勇气,创作出同样出众的新形象来。这对他们日后创造力的发展有潜在的积极的作用。因此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就犹如给予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对幼儿的终身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三、尊重幼儿的绘画思维

幼儿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不像成年人那样受到经验和理性的束缚。他们灵活的小手往往能够绘制出令人意想不到并且不易被接受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不合逻辑,有的不合比例,但令人意外之余却往往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它是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孩子这样的创作特点,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勵,不能一味地批评和纠正,限制孩子的求异思维和创造力,导致整个班级美术作品“大一统”,失去活力,失去童趣,失去灵气。

幼儿在7岁之前处于绘画的敏感期,同时也是想象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在儿童的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幼儿敢于打破常规,解放孩子的手和脑,让他们用自己的所感、所想来进行创作。比如,生气的苹果可以是紫色的,荡秋千的雨可以是横向的,西瓜可以不是圆形的……让幼儿的每一幅作品都充满灵气、充满活力、与众不同,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个性。

四、在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过程中,注重其求异思维的培养

舞台美术创造 第7篇

一、在艺术创造中舞台美术的意义

舞台美术是舞台表演形式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 其范围也相对比较广泛,如舞台上的灯光、化妆以及设计等。对于舞台美术来说, 其目标就是要通过运用好艺术构想来将舞台剧本中的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以此为观众创作出独特的内容,这样也就实现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无限的表演,使舞台效果得到升华,加深了观众的印象,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舞台美术已经走过了几千年,最早在戏剧中得到发展, 并开始萌生出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形式。早期的舞台美术形式比较简单,大多为服饰、化妆以及道具等方面的有效运用。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为了加强舞台艺术与世界之间的联系,舞台美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一些高科技也开始被广泛地运用到了舞台美术中, 如灯光以及背景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舞台美术的发展,并为舞台美术创造出了全新的发展方向[1]。

二、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之间的关系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舞台美术与技术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与影响的。从某一层面上来说,舞台技术为舞台美术提供了实现的基础,而舞台美术又是舞台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也可以说两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舞台技术范围比较广泛,如灯光技术、服饰的搭配技术、化妆技术等,这些舞台技术对舞台的美术的创作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设计人员通过有效地运用舞台技术,可以丰富舞台表演,同时让舞台不再受到限制,展现出无限的表演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台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一)对舞台美术创造的影响

舞台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舞台灯光,且在舞台灯光的影响下,可提高观众的视觉效果,保证了舞台的真实性与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舞台的整体美感,突出了舞台美术的特点。舞台灯光不仅可以烘托出演员,还可以让观众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同时也可以突出舞台美术的艺术效果,让观众的思维进入到剧本中,从而实现身临其境。 随着舞台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舞台灯光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为舞台美术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2]。

(二)舞台特效技术

舞台特效技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是对舞台表演形式与内容上的一种创新。它借助计算机等手段来提高舞台的效果,同时也赋予了舞台美术创作全新的生命力,保证舞台美术创作更加具有形象与个性特征。舞台特效技术包含了下雨、下雪和雷声等众多方面。

(三)舞台的化妆技术

舞台化妆技术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一定地位。在舞台中,观众欣赏舞台剧目中的客观对象就是演员,其行为举止等方面需要依靠化妆技术来实现。化妆技术可以实现对舞台美术的美化,同时也可以将人物特点等方面变得更加的鲜明与生动,这样可以提高演员的表演实力与水平,促使演员进入到舞台中去。所以说,舞台化妆技术与舞台美术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化妆技术也就成为了舞台美术中的核心。在舞台中演员的所有行为都可以通过化妆技术来实现,这样也就提高了舞台中的美术效果,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更加鲜活与形象,凸显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演员的妆容可以影响到舞台技术水平,正所谓细节决定一切,通过细节可以展现出技术水平与美术的效果。所以说,舞台化妆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尤其是近几年中舞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运用,提高了舞台美术创作的水平,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发展, 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摘要:舞台,在表演者的眼中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世界。对于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来说,直接影响着舞台设计的品质。所以也可以说,舞台技术是舞台设计水平的高科技支撑。一些舞台美术创造都是通过舞台技术的辅助来实现的,所以也就使得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针对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舞台技术,舞台美术创造,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1]梁鹏.关于舞台技术和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02):100-100.

[2]刘传红.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J].散文百家(下),2015,(09):125-125.

舞台形象的创造 第8篇

第一次读剧本是演员创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也是最新鲜, 最准确的, 将为以后的创作埋下了种子。在教学中, 初读剧本时, 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剧作家的创作意图, 了解剧中人所生活的年代、历史、政治、生活、伦理、审美、情趣等, 明白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只有了解这些, 才能为塑造人物提供可靠的依据。剧本是由大大小小的事件和激烈的矛盾组成的。创作中一定要抓住中心事件。因为矛盾冲突是通过中心事件展现的, 矛盾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他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另外, 在第一次读剧本时, 一定要在能激发起学生创作欲望的氛围中进行。要注意力集中, 一气呵成, 可采用“个人读”和“集体读”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寻找到角色的艺术魅力所在, 为未来体现典型的舞台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贯穿行动与最高任务

行动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剧本中的主题思想和矛盾冲突是通过行动才能真正呈现出来。主体思想并不存在, 而行动是具体存在的。在众多的行动中, 单一的行动都不能成为整部戏的贯穿行动。只有能够解决主要矛盾, 并且始终贯穿全剧的行为、动作才是整部戏的贯穿行动。教学中, 经常会碰到学生对任务意向和贯穿行动不明确的情况。有时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才能确定下来。之后还需寻找人物的行动线索。在一般的情节中, 一部分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行动, 依靠一系列行动向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另一部分人是为了阻止对方达到目的而行动, 这就是贯穿行动和反贯穿行动。只有明确了贯穿行动, 才能将剧本中的“任务”、“单位”等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 向“最高任务”进发。每一位剧作者在创作剧本时都有其任务和目的, 总是想把自己所感受和看法, 告诉观众, 希望给人们有所启示。剧作家追求的目的和思想, 就是最高任务。有时演员在创作过程中, 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意思, 但它和剧作家的意图不统一, 这种错觉不但影响演员正确的创作路线, 而且离剧本和角色愈来愈远。由此可见, 最高任务的确定, 决不能脱离作者的意图。作为创作者必须将最高任务变得鲜明而且深刻, 他们将成为创作角色的原动力。

在创作过程中, 有一种意向指使角色的行动朝一个目标奔去, 这些行为就是角色的贯穿行为。抓住了角色的贯穿行为, 就能使角色站起来, 并能感觉到角色的心理活动。在观看教学演出中, 发现有的学生表演虽然很朴实, 但缺乏行动目的;也有的同学敷衍地找出一个贯穿行为, 使演出毫无生气。因此, 在寻找角色的贯穿行动时, 一定要准确无疑。

三、台词的艺术处理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演员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 主要的依据就是剧作者创作的台词。在说台词时, 并不只是机械、生硬地背熟它, 而是把它作为推进演员想象力的主要依据, 是为了认识、了解台词中所包含的全部思想。要想说好台词, 首先要研究剧作者台词中的思想及角色的性格色彩, 使他 (她) 成为某个角色自身, 学会用“那个人”的思想来思想。用角色的思想去体验。当演员和角色和谐统一时, 才能用较准确的“语言动作”体现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般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和想象, 都是用文字去完成。而戏剧中台词后面潜藏的意图是靠演员来完成。剧本中包含的潜台词比台词本身掩藏的要深。试想, 坐在家里读剧本和亲临剧场看演出, 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只有亲临剧场, 才能真正领悟到作品实质。台词的价值往往藏在潜台词之中。演员要善于创造性地补充丰富的潜台词。现实生活中, 一般人们说出来的话, 往往是心理深处的百分之二、三十。同样在剧本里, 有些台词和思想是极不统一。有的台词表里不一, 还有的台词似乎能看到一点蛛丝马迹, 但不完全清楚。这就需要创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认真分析人物性格, 把握好心理动作, 这样才能准确地说好具有丰富内容的台词。

另外, 组织人物的“内心独白”, 也是创作角色的重要心理技巧之一。台词决定演员说什么, “内心独白”指导演员怎么想, 它是决定心理动作线的重要手段。演员要学会运用它在“静场”中进行思索, 在“沉默”中改变对手, 按人物的心理动作进行无言的互动和交流。它具有非凡的感染力, 它是演员在融入到“规定情境”中而自然产生的。它有时可以用语言的形式表达, 有时会出现一个个画面视像。在组织“内心独白”时, 尽量避免拖沓和虚假夸张, 要遵循人们生活中的活动意识, 最终寻找到角色心理恰当的自我感觉。

四、人物基调的把握

戏剧演员在塑造角色形象时总是离不开自身。自己既是材料, 同时也是未来的作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要求演员与角色统一, 真实地在“规定情境”中去执行角色的行为, 达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合二为一的境界。首先要求有意识地将自己向角色靠近, 寻找到与角色的交叉点, 尽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角色的“形”与“神”。在体现情感时, 要时刻监视角色的行为, 绝不可以丢弃自己。要将角色与自己有机地统一起来, 互相靠拢, 彼此依存, 过着双重生活, 具有双重人格, 体验到和角色相近的情感, 达到内部与外部的和谐统一。

“情动于衷而行于外”。比较准确地说明了塑造角色时体验与体现的关系。在孕育角色的过程中, 要求演员全身心的投入到“规定情境”之中, 体验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而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体验与体现互为表里, 是“形”与“神”的关系。即使有了真诚的体验, 而体现形式不准确, 也很难感动观众。所以要想塑造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除了要有真挚的体验, 还要寻找到准确的体现方法。

改进美术教学,培养创造才能 第9篇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美术课上只重临摹的单一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我一改过去千篇一律的授课方法,针对不同的课型,“量体裁衣”,采用多种方法,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佳课堂效果。

对于一般理论基础知识、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练习前的讲解,我一般都采用讲授法。该法的优点是可以给学生一个科学、系统、合乎逻辑的完整概念。缺点是较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认知。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以其他教学手段来弥补其不足。比如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力求语言的清晰准确、精炼、通俗易懂。借助板书、板画、范图、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节教学内容,变换讲授方式,引起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明确作画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技法课教学中常常采用演示法。为了与课堂讲述的内容相一致,也便于学生理解,我一般采用先讲后演,再讲边演,最后小结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既获得感性认识,又有利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在讲授《画家乡的风景》一课,我就采用了该法:先把本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法讲透彻,然后边讲解边演示并让学生跟着一起画。学生耳闻目睹,知理晓法,故画起来兴致很高,能得心应手。

在教学中,我还常用参观法。一是组织学生自己进行作业展览,相互观摩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从而鼓励学生“直观自身”的创造才能,产生更强的创造欲望。另外,我还带学生参观社会上的各种美术展览、博物馆、名胜古迹等。比如在学习有关中国雕塑艺术方面的课程时,我就带学生因地取材,参观本地的云门山、驼山的佛教造像和龙兴寺遗址,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积极思维。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了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独立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搭配运用,改变了过去美术课上单一只重临摹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中国写意画的有关画法时,我就带学生到野外写生,让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的形态、结构,分析它们蕴含的高贵品格。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动脑筋、巧构思,进行绘画创作和尝试,学会用富有创造性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

二、加强课外美术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才能

课堂美术教学形式是中学实施美育的重要方面,但是美育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校内外,社会上的一切美术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着美的教育和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是受教育者,社会上各种美的现象必然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则服饰、发型,大到校内外的各种环境设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并激发着他们潜在的创作才华。因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必须同时关注课堂内外的一切美术活动,并利用有关活动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审美教育,激发创作才能。在《变废为宝》一课,我结合课本组织学生利用各种废弃物进行平面设计,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特意组织了中学生春装设计展评,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因此,在展评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构思新颖,适合中学生个性特征,式样活泼端庄,美观大方,色彩鲜明的优秀作品。另外,我还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环境美化活动,开展班级间的装饰比赛,协助学校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包括标语、墙报、海报等。每逢重大节日,各种各具特色,创意新颖大胆,并由学生亲手绘制的宣传画会把节日的校园装扮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因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知识上、技能上的问题,这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美术创造的乐趣,这对于美化学校环境、活跃学生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都有重要意义。

三、注意因材施教重视美术特长生的发现和培养

当然,普通中学的美术课不是为了培养美术专门人才,而是为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教育,但这并不排斥在其中发现具有美术天赋的“苗子”,对其进行培养、教育而输送到高一级的美术学校的可能性。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客观事实,再者教材内容庞杂,班级人数众多,所以即使发现了一些美术苗子,要在课堂上给予重点培养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狠抓作业讲评,并把优秀作业也拿到各班巡回展览。这样一来,美术课上学生的学习面貌大大改观:他们一扫过去的潦草、马虎作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作画,大胆创新,涌现了一批具有美术天赋的“苗子”。我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根据课本要求和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进行一些专业学习,如素描、水彩、水粉等,并定期举办画展,培养了一批富有创造性的美术骨干。

小学美术创造性活动指导策略 第10篇

笔者认为, 教师在美术创造性活动中应关注下列各点。

一、注重美术创造性活动“情”与“趣”的培养

1. 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丰富学生的内在存储

学生在头脑中储存的图示越多, 他们可以想象和创作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 教师应通过组织看动画片, 欣赏各种动物、植物和人物的图片、卡通图案, 外出参观、春游等活动不断积累学生的内在储存, 提高他们观察、发现、表现的能力。比如学生在看完科普影片《海底世界》之后, 画出了海洋中各种各样的鱼, 还进行了自己的创作, 设计了形态、功能各异的海底设施;看了动画片《猫和老鼠》后画出了“机灵的小老鼠”“猫变聪明了”“小老鼠的新家”等等。这些画情节和动态特别明显自然, 线条色彩简洁明快, 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而且在创作的时候学生还表现出了特别高涨的热情。“学生绘画是他感知事物、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留在纸上的痕迹, 无论对涂鸦阶段的学生, 还是象征阶段或略图阶段的学生来说, 这种痕迹都有具体形象和可视的特征。”逐渐丰富他们的内在储存对创造性美术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很好的准备阶段, 只要有储备可以提取, 就不怕无从下笔。

2. 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情感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把情感和愿望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 比如一个小朋友画的一幅“花儿好看我不摘”, 画面上的公园一角有各种争艳斗丽的花儿, 但花坛边撒落着几朵在哭泣的花瓣和花蕊。学生在欣赏了公园的美景之后, 结合教师平时的教育, 就萌发了对花木的感情, 用创作这样一幅图画的形式, 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倾注和表达了自己对爱护花木的心理感受, 捕捉到那些为他们这个年龄所认知的事物的个性, 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美术作品。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毕竟是有限的, 但他们感受周围生活的心情是急切的, 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 对学生进行美好情感的引导, 从他们的作品里反映出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 也为健全人格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3. 创设优美的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空间环境

开展创造性美术活动的环境也很重要, 一个经过精心的规划和布置, 整齐、清洁、有序且充满童趣和感情色彩的优美的环境, 可充分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平时可以同他们一起讨论并动手美化环境, 郊外散步时把一些诱人的小东西带回来, 种一些植物, 放置一些卵石、贝壳。学生从废旧杂志上剪下的图片, 把它们钉在墙上, 或者粘到剪贴簿上。这样的过程这样的环境, 可以使学生视觉灵敏, 学会选择性的观察, 还可以使他们的创作源泉无限拓展。

4. 加强美术作品欣赏对学生美术创造性活动的熏陶作用

农村的学生无法像市区里的学生那样有很多的机会参观美术展览、画廊和博物馆, 但教师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些美术画册, 供他们浏览。还有现在镇级及以上小学大多已开通宽带网络, 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有关学生美术创作作品展示的网站, 让学生进行观察、欣赏和讨论。让学生知道别人是怎么构思的, 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怎样把握色彩和造型的, 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创作的眼界和思路, 也使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得到了激励。

二、传授和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在美术活动中, 教给学生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美术创造性活动开展的基础性要求, 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 没有这方面的基本训练, 一味让学生去表现、去创造是不切实际的。所以, 应当重视美术教育的基础训练在学生创造性活动中的地位。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和培养下列必要的技能。

认识绘画和手工工具及材料的名称、性能和使用方法。

学会简单的造型方法。

认识并学会初步使用色彩。

初步学会合理安排画面。

运用材料, 学会剪、贴、折、团、搓、捏等手工技能, 掌握组装制作简单的组合玩具的能力。

学会简单分析和评价自己与同伴的美术作品。

因为学生的表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这些基本创作技能的训练当然是必要的, 学生在具备了这些最起码的表现能力之后, 才能在这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分类, 进行重新组织和加工, 便能反映出他们心中构思的形象。

三、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1.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美术创造性活动内容

在选择创造性美术活动内容时, 教师应当在内容安排上既要考虑到由浅入深的连贯性, 又要考虑到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掌握表现技能的顺序性, 当然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是要做到心中有数。就高段学生绘画创作而言, 他们观察事物比低段学生更加细致, 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并可识记物体的许多细节特征, 而且形象较为具体并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所以对高段学生, 创作的内容应以情节画为主, 并增加意愿的成分,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而且可以适当增加实物画的范围, 加强他们的表现力。

2. 活动设计具有直观性、审美性和灵活性

创造性美术活动设计必须要有趣味性, 能唤起学生积极参加的热情;内容必须是学生亲身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选材、活动过程要用美的范例、美的活动方式感染学生的创作之火;组织活动可以灵活多样, 集体的、小组的、日常的、分散的, 不仅能让学生对美术创作保持新鲜感, 又能满足少数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特殊兴趣。

3. 运用恰当适宜的指导方法

(1) 重视讨论。让学生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 真正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和积极性。这一过程可以包括三个程序:一是“创作前的讨论”, 目的是以学生的角度让他们来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和操作方法, 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二是“创作中的随机讨论”, 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 它能完善和补充活动过程, 能引导学生更有效的创作;三是“创作后的讨论”, 目的是帮助学生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 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

(2) 重视参与。参与的含义一方面包括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美术活动, 另一方面也包括教师参与学生的创作过程, 可以是与学生一起创作作品, 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将会是学生无比高兴的事情。还可以是教师在语言上的参与, 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鼓励, 当学生遇到困难无从下笔时, 要引导他们大胆作画, 鼓励其积极参与创作活动。教师应该做到:有耐心、有责任心, 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在创作时互相做必要的讨论。

四、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评价学生美术创造性活动的成果

在创造性美术活动结束以后, 要及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这既是对学生的肯定, 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作品交流中取长补短, 更有利于以后的创作, 享受到参与和被认同的乐趣, 又能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发展潜能。我们不能总是对学生讲“你画得真好!”“这张画画得真漂亮!”“大家都画得很好”, 等等。这些话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但时间长了学生也不会感到满足。教师在对作品作出整体评价时, 要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 想象是否奇妙, 落笔是否大胆, 画面是否丰满等方面来充分肯定每个作品的优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真正使创造性美术活动收到好的效果。

培养美术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11篇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必须消除那些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的抑制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当从“知识传授型”转化为“思维训练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一个方向、从上下、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和空间思考问题,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正确、清楚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想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和感受;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想象的事物形态。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阶段,是创造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当积极地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美术教材中包容了许多较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便于学生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余地,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心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启发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思维的发展。

二、提倡互议互学,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造力是在长期不断的作品评价中,逐渐把握作画标准,理解绘画的正确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的。

我认为,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应互议互学。因为有些回话基础较好又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学生,对周围的一些学生往往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带动作用,对提高课堂作业质量大有裨益。

我在上手工课“卡通娃娃”时,课下先找了几个心灵手巧的学生,让他们按照我所提供的材料和示范图例,制作了几件样品。学生们看了样品非常喜欢,他们觉得造型美观 、生动有趣,制作起来又不太难,于是边做边议,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创作活动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而手工教学正在培养学生创作和实践能力方面提供了自由发挥和自主表现的活动空间。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中也就有了较大提高。

三、知识和能力并重,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知识积累的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创造能力也越强;创造能力越强,学习兴趣越浓,知识积累越丰富,两者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不可偏废。为使双方同步协调发展,教师适当选择一些既能丰富学生绘画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课型,绘画往往是学生最直接、最自由、最便捷的情绪表达方式。通过画画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外部事物的感受。

在《色彩风景画》一课,我带领同学们到校外进行了一次春游,让学生通过观察,侧面感知色彩,教师讲解色彩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看到最美的风景简单地画下来。回校后,学生用水彩画出自己记录下来的风景画,学生在创作中不按实际比例,而是对被绘画的对象进行大胆夸张和取舍,创作出了一幅幅意趣十足的美术作品。学生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心”立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同时又学习到了相关的色彩知识。

激发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第12篇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之“美”的兴趣感受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主题。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人们的愉悦, 快感和兴趣, 这就是美的感受。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美是人生重要的精神需要, 懂得美的孩子往往健康、聪明, 往往容易产生对美的兴趣, 以及创造美的欲望。但是往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对美术的兴趣, 原因如下:

1. 教师的引导不够

乏味的理论讲述太多或者不懂得理论结合实际, 只是照本宣科, 投入感情太少, 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出的创造力视而不见, 只注重结果,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美的感知, 使得美术课枯燥无趣。教师要提高自身美术素质, 加强美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改变美术课不“美”的局面, 把学生从接受者变成创造者, 积极感受创造在美术中的乐趣, 引导学生用眼睛发现美, 用心灵感悟美, 用语言传播美, 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

2. 学生认识模糊片面

很多学生以及家长认为如果美术不能作为特长则对他们毫无用处, 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语数外上更实在。教师应该在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意识到美并不单单是一门学科, 良好的审美观念与品质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让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 开阔自己的眼界, 更好地理解自己, 人生和世界。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是人的天性, 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兴趣和了解的欲望, 好奇心在每个人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 而儿童的好奇心尤为强烈, 保持好奇心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们往往在儿童时期就对美术产生兴趣, 这种强烈的吸引力在正确的引导下对学生的创造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推动力。但事实上,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些错误认识和方法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举例来说, 学生如果将太阳画成绿色则往往被说成“不像”太阳, 教师用常理常态去理解美术, 却恰恰忘了美术的本质是创造性的。教师的独断长期下去, 学好奇心逐渐减弱, 美术兴趣降低。

应该给学生独立的心理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多鼓励、少批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教师只能是引导者, 鼓励他们利用各种信息、各种手段去完成美术创造。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作品, 尽量找到学生的作品中独特的美好的地方。好奇心是对美术初步的认识, 求知欲则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探索精神, 是好奇心的升华, 教师应该借此加以引导最终实现创造的目的。

三、综合化的教学手段巩固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

1. 信息量小。

过去美术老师讲课准备的图片有限, 而现在高科技条件下一张光盘可以储藏几百张图片;

2. 传统方式费时费力, 效果也不一定好, 随着网络与电脑的普及, 实现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已成为现实, 电脑制图则大大的缩短了时间, 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指导。有效的运用现代电教媒体使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感觉等更直观、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而传授美术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美术技能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在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融为一体。

四、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

美术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规定为教室, 这虽有利于集中教学, 但往往死气沉沉、压抑个性、重复乏味的课堂气氛成为学生失去美术学习兴趣, 失去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艺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的这种现实性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模式, 把学生从教室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实际, 参与实践, 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美术学科则以一门视觉艺术最为直接和有力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先观察后思考, 进而创造, 这是一个连续并逐步成熟和升华的过程。由课堂深入到公园、动物园、美术馆、艺术展等, 在美术课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创造教育的因素,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课的积极性, 形成会运用美的独立创造力学习的风气, 使每次美术活动课都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结语

学习应是一个产生兴趣, 不断领悟, 最终学会和实现创新的过程。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美术兴趣的机会无处不在, 需要我们不失时机, 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兴趣, 体验到了成功时, 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

摘要: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机, 也是推动学生主动探求获得能力的积极主动欲望。这一点在美术学习中也得到充分的认证和表现。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形成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 强化美术实践能力的发展, 陶冶审美情操, 最终实现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初嘉.美术教育的新资源-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M].中国美术教育, 2009, (9) .

[2]刘绘峰.在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10) .

上一篇:邮政储蓄优化经营管理下一篇:中国梦视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