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的能力

2024-06-22

应用数学的能力(精选12篇)

应用数学的能力 第1篇

一、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所以, 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 概括, 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 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 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能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加强建模训练, 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引导学生建模,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不妨从课内挖掘教材与课外拓展实践两个方面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分析教材, 适时引入数学模型,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由“细胞分裂”模型导入指数概念, 从“复利问题”模型引入对数概念……) 通过变式练习、更换条件, 引导建模, 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教材幂、指数、对数函数现有内容中添加人口或其他生物增减变化的规律……) 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提炼有价值的数学建模素材, 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参数方程、极坐标部分可找出凸轮设计问题, 在二次曲线部分可提出桥拱曲线设计、油罐车、冷却塔等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从生活中寻找教材里的数学建模原型, 并且加以验证, 深化数学应用意识 (如掷骰子、抛硬币、买保险、摸彩票是概率原型……) 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弄清主要矛盾, 抓住事物本质, 建立数学模型, 用数学的方法辩证地分析问题 (如鲜花销售利润与线性规划问题……) 强化建模训练, 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清晰的数学问题予以解决, (如银行的存款、借贷与投资收益问题……) 实践证明,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拓展学生视野, 又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数学建模, 深刻认识数学的价值,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学会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条件, 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 必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产生兴趣, 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 逐渐引导学生加强抽象, 弄清概念的含义”, 通过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始终让学生参予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 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 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 这样, 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 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 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讨论, 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 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 那么猜一猜, 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 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 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 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 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 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四、实施探究性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探索化, 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指导学生依据材料进行思考与实践, 由学生独立地探究发现知识规律, 并用来解决问题, 使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 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 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 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 教师在联系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 把安福城区图放入课堂, 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写出城区有关部门的坐标, 再根据有关部门的坐标确定其位置,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 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 切忌教师全盘端出。同时,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 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 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通过思考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精神。另外, 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 因此, 教师不应该只像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应选择适当问题,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 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另外, 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 演算, 画图, 解答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 小试验, 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未来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而我们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 更应具有创新意识, 要勇于发现, 大胆创新, 教学中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角度, 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数学是一种文化, 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数学的文化价值, 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向学生揭示数学, 让学生明白数学, 要学生感悟数学。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 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但是数学由于其自身抽象, 公式定理繁多, 学起来枯燥乏味, 所以, 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不断提高自己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已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应用数学的能力 第2篇

澧县盐井镇中学王烽华

当代对数学本质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但是,复杂的空间形式、严密的数量形式、严谨 的逻辑 推理,与现代学生追求个性突出、敢于标新立异的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从而使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望而却步的情绪。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消除学生对数学产生的深奥、枯燥、难学的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中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强化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问题。

一、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原因

1.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是数学的本质决定的 数学的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数学返璞归真,恢复数学本来的面目,回到真实的然、社会和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生产、生活中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2.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与应用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新编中学教材把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如由‘细胞分裂、人口增长引入指数函数 ;由地震震级的变化规律引入对数函数;并且在每章后面都开设有研究性课题

和阅读材料,如数列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 ”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3.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数学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学科,在时代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站在新世纪的数学教育的角度讨论高中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加深化人们的认识,更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动。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二、当前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现状

1、学生的应用题基础薄弱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因而生活阅历有限,对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不熟,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抱怨“学生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而是学生阅历不足造成的。另外,很多学生遇到文字比较长的应用题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我曾做过一次调查,针对所教的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应用题的得分情况是这样的:考试中遇到应用题,有信心,可以很快找到解题方法的占21%;信心不足,但会尽力去想办法解决,争取多得分的占42.1%;没有信心,根本不知道应用题该如何下手的占

36.9%,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严重不足。

2、应用数学的意识差

应用数学的意识,简而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理论”占多数。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 缺乏数学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意识,当然无从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3、应用数学的能力弱

数学模 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因阅历有限、缺乏耐心、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等原因,难以构建出合适的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4、学生接受应用题训练的机会较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应用题文字叙述长,分析起来繁琐费时,课堂效率不高,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在以往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不高,所以教学中分析探索过程往往一笔带过,更是很少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学法指导。所以学生接受训练的机会少,自然解应用题的能力只能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三、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对策

1、从基础入手,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

从前面调查的结果看来,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2、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一定要在课堂上多渗透应用题的教学,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华东师大版”教材,已经很好地注意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都先结合现实应用提出问题,也就是先以应用题开头提出问题,引出悬念,然后才讲新知识。其实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训练解应用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这一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的开头就有这样

一道应用题:例2: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这虽然是一道较简单的应用题,一般学生很快就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但这也是一个训练的机会,而且当学生发现所列出的方程跟以前所学过的不一样时,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章新知识的兴趣。但是以应用题的形式引出要学的新知识切忌提出的问题太复杂,让人很难理清头绪,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有引起学习新内容的兴趣了。总之,选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从简单到综合,逐步深入。

3、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思考,例题的教学是关键。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应用题模型有下面几个:建立方程(组)模型、建立不等式(组)模型、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函数模型、统计型问题、建立三角模型、建立几何模型。教师可以分别进行专门练习,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进行系统复习总结很有必要。

4、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觉得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4.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5、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例如: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直线是y=2x+5,且弦的中点的横坐标是2,求此抛物线方程。某“权威答案”如下:由y=2x+5,y2=2px得:4×2+(10-p)x+25=0 ①;由x1+x2=-(10-p)/4得p=2故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4x。质疑:把p=2代入方程①,方程无实解,或方程①要有△=4p(p-20)>0,即p<0,或p>20,故p=2不合题意。本题无解。

教学中,对这样的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能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将有更深刻的理解。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可通过大量的“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的殿堂。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9-0152-0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中学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高中数学新教材在每章开头的序言,问题引入,例、习题,“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中都编排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问题的能力。

1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应用问题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忽略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新教材对此做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如在《数列》一章以趣味话题:“国王对国际象棋棋盘发明者奖励的麦粒数”的计算作为章头序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教材的编排上,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陈述问题,又附以插图增强直观形象性、趣味性。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高中数学的内容中,分别就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都恰当的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如用“不同重量信件的邮资问题”表示分段函数,用功和位移的关系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等。实例引入增强了问题的实际背景,为顺利解决问题作了铺垫。

(3)例题中的应用问题。例题中安排应用问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通过范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4)练习、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应用问题的份量。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在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分别涉及增长率、行程问题、物理、化学、生物问题、储蓄等各个方面,量大面宽,情景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自主实践性于一体。

(5)阅读材料。问题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扩大学生阅读面的阅读材料,如:历史故事方面的,如第二章《函数》的“对数和指数发展简史”,第五章《平面向量》中的“人们早期是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的?”介绍数学应用方面,如第八章《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应用》,第十章《抽签有先后,对各人公平吗?》。扩充知识方面,有第五章《平面向量》中的“向量的三种类型”等。

(6)新增了“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为了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活动性,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教材安排了三次实习作业,一是 “函数关系的实习作业”,让学生调查研究附近商店、工厂、学校潜在的函数问题;二是利用“平面向量”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距离、方向问题;三是“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研究性课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分别在第三、五、七、九章中安排了四个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优化方案、归纳概括,恰当建模,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2高中数学应用题问题的教学实践

数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

(2)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

例: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80万人,如果年自然增长率为 1.13 %,写出该城市人口总数y(人)与年份x(年)的函数关系式。

这是一道人口增长率问题,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审题,我在指导学生阅读题时,提出以下要求:

粗读,题目中涉及到哪些关键语句,哪些是有用信息?解释“年自然增长率”的词义,指出城市现有人口、年份、增长率,城市变化后的人口数等关键量。

细想,问题中各量哪些是已知的,那些是未知的,存在怎样的关系?

建模,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与学过的、见过的哪些问题有联系,它们是如何解决的?对此有何帮助?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可能。

Train Students’ Mathematics Use Ability

Zhao Haihui

Abstract: It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to train and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s to use consciousne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us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nsciousness all the time i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Then, how to train students’ mathematics to use ability in teaching the woolen cloth? This text analyses and explains on this question.

谈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4篇

新课标中有如下论述,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 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 开启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 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 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数学, 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 而必须学会应用。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

1.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 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 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 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 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 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 等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2. 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概念从实际引入。例如, 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 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 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 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

(2) 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结合实例抽象提出, 既容易对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 又容易对其自身作出本质的揭示。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 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某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 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 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用投影仪展示分别标注着10℃和-5℃的温度计, 让学生直观地看出高多少, 在让学生考虑如何列算式及怎样计算, 并换例让学生验证探究出来的结论, 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而且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 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的内容, 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3. 教学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 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4.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 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 久而久之, 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 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 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 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 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第5篇

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 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 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于一体。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交流的技巧呢?

一、提高交流意识,制订交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 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 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又互为区别的。它 们的联系和区别又可通过交流用外显的形式托出。所以,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寓于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之中 。因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有助于发展其它能力,这是制订目标的前提。制订目标还要遵循儿童不同年 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使实现目标成为经常的、现实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望尘莫及的。低年级学 生一般会用简单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说明一些操作;中年级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术语表 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能质疑,边操作边解释;高年级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 ,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有条件还可撰写小论文,作书面交流。

二、挖掘课堂潜力,发掘交流因素,师生广泛交流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 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 学模式。教师要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地想和讲。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 好数学交流的工具。口语训练的层次: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现以 “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几朵?”为例说明训练步骤:

说简单的话↓红花多

红花比黄花多

说完整的话 红花和黄花比,红花多,黄花少,红花比黄花多7朵

讲算理 把红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朵),第二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 朵数(7朵)

说方法 求黄花的朵数,用红花的朵数减去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剩下的就是黄花的朵数

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 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 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小学生在表达数学 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如“除、除以”不分,“整除、除尽”不分,“质数、互质数、质因数”不分等,其实质是概念模糊。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听,学会听,帮助他们发现错误、疑问, 认真纠正、释疑。第二,不善于讲算理。如教材讲“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算式3÷4=3/4,为什么 “3除以4等于3/4?”学生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教师可以这样诱导 学生理解和表述:讲讲除法算式3÷4的意思(把单位“1”(3)平均分成4份,求1份),1份是多少? (1份是3个1/4,即3/4)所以,3÷4=3/4,等式表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 准确地理解算式的含义,又能促使学生逐步学会说清楚、讲明白算理。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 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节,教材 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三种图形,至于它们的关系等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

读: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议(交流):对边是指哪些边?(用手指一指)长方形靠近的两边叫邻边,如果长方形的两条邻边相等, 那么,长方形会变成什么样?自己画画看(让长方形的一边不变)。

(附图 {图})

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怎样?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四边相等。

用手拉木条做成的长方形对角的顶:

(附图 {图})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 关系(如右图)。

(附图 {图})

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 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 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第三,教学几何初步、计量等知识应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模型、实验验证等,使学生的听、说、触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将思想表达 出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要学生从已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 形中取出18块拼长方形,可以拼几种都拼出来(全部用上),如下图:

(附图 {图})

检查结果,有些学生摆不全。教师诱导:虽然三种拼法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都是长方形,面积 都是18平方厘米)。进一步启发: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由学生自摆(不限块数), 相互交流,验证前述关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确信无疑,由此比较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交 流的结果)。又如,认识长方体:教师出示一粉笔盒让学生观察,学生众说纷纭,纸板做的――长方体――白 色的……教师觉察到学生还未完全注意到本质的东西,于是又取出一只白铁皮方盒给学生看,学生议论:长方 体――白铁皮做的――灰白色的――比粉笔盒小一点……教师并不制止、扭转学生的谈话,只是问两只盒子哪 些地方相同?经学生议论概括出结论:如果不论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论颜色、大小,它们都是长方体的盒子。 深一层展开认识活动:学生看、摸、画、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师生无拘束地进行交流,完成了对长方体的 初步认识,既提高了学生交流的技能,增强了交流成功的信念,又强化了学生的交流意识。

三、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

体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注重思想引领,转变学习观念,唤起应用意识

相信体校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深刻的体会:体校教育尤其重视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而相对忽视了文化课程,这样一种现实背景和不争事实让体校学生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的方式,加之体校学生原本文化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即使有心去学也无能为力,故而也只能随大流“得过且过”了。试想,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学生的数学还可能学好吗?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还可能去培养吗?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学习观念的转变,可以利用那些有成就的伟大数学家作为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崇敬膜拜之情;可以结合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成就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促使他们对数学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欲望;也可以联系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和体育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数学学习对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唤发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的实际行动。例如教学《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学生们似乎对这一知识不太感兴趣,这时我抛出一个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甲、乙两人采用“五局三胜制”进行羽毛球比赛,若每局比赛甲获胜概率为3/5,乙获胜概率为2/5,求比赛以乙获胜而结束的概率。看到学生困惑的眼神我相机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认真学完这一课相信你一定可以!果然,学生们立刻认真起来,有时将数学和体育结合起来,对体校学生的学习促进特别奏效。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倡自主参与,给予应用机会

体校数学教材所编排的每一个章节,其实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实例,这些知识取源于人类现实生活,故而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让这些知识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学数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运用起来,使得数学的学习过程变得相对轻松、简单了许多,这也正是体校数学教育改革所期待实现的效果。根据新课程的思想理念,数学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了运算、比较、推理、想象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学生应用数学的重要武器,注重学生的数学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注重培养这些能力,数学教师必须针对体校学生的特殊性和认知现状,巧妙而灵活地创设出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努力增强自主参与的意识,从而赢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机会。例如教学《集合》,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某校高一学生购买教辅资料,购买语文课课通的有64人,购买数学课课通的有58人,购买英语课课通的有60人,其中32人同时购买了语文课课通和数学课课通,34人购买了数学课课通和英语课课通,40人购买了英语课课通和语文课课通,且有28人同时购买了三科课课通,问购买教辅资料的共有多少人?学生利用集合的知识自主解答,很快找到了答案,在生活问题情境中应用数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三、发挥群体优势,丰富教育资源,提高应用能力

有些老师会经常抱怨着:“体校学生可真不好教啊,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纵使我浑身解数,也难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郁闷啊!”老师们自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是经过精打细算,精心预设的,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可真正实施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了,教师的单向演绎自然精彩,可充其量依然是“对牛弹琴”,徒劳无效,要想真正调动起学生,必须注重课堂的双边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宰,有时候教师做的事情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去完成,相信带上真诚与信任,学生一定会不负所望的。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群体优势,凝聚学生的集体智慧,丰富数学应用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教学《组合》一课,为了充分将学生调动到课堂探究中来,预设中我并没有安排多少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设计一个有价值的组合问题供全班进行研究解决,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热情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生成了丰富的且有一定价值的生活化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让人不得不佩服学生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从而有效地丰富了数学教育资源,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总之,数学应用是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旋律,也是体校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要努力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专题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体校数学教育的新格局。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第7篇

第一, 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生活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由于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 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如果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让数学教学经历“从实际中来, 到实际中去”的过程。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 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多创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课堂气氛, 提供有趣的数学应用问题。通过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经过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 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 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应用。

第二, 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联系实际生活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产生兴趣, 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在教学过程时, 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 逐渐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 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 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 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知识的获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 广泛开展数学活动, 鼓励学生探究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

实践表明,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因此在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中, 多开展数学活动,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积极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 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数学事实。学了解直角三角形后, 鼓励学生说出测量山高、河宽、预测台风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 并加以实践。学了圆的知识, 要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 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物体的圆心等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 学生既理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四, 在数学实践中, 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 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为基本方法, 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 追求课程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效应。

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情境内容, 打破学科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 促进学生由生活走向学科, 再由学科走向生活,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实践———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 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 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 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 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 获得问题的解, 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 解除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他人想法, 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 倾听、质疑、说理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 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第五, 把数学知识还原到实际生活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获取就是为了生活的应用。因此, 对已学的数学知识, 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 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 教师在联系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 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 切忌教师全盘端出。同时,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 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 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通过思考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精神。另外, 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 因此教师不应该只象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应选择适当问题,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 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另外, 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 演算, 画图, 解答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 小试验, 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例如现实生活中楼房的装修, 地面的铺设、材料的备用、房门的设计等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和解决。然后通过了解地板砖的单价、地板砖的数量、安装地板砖的工钱如何支付等最后测算出需要的总费用。通过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测算平铺地板砖所需费用, 使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 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注重思想引领, 转变学习观念, 唤起应用意识

相信体校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深刻的体会:体校教育尤其重视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而相对忽视了文化课程, 这样一种现实背景和不争事实让体校学生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的方式, 加之体校学生原本文化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即使有心去学也无能为力, 故而也只能随大流“得过且过”了。试想, 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 学生的数学还可能学好吗?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还可能去培养吗?因此, 笔者认为, 要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学习观念的转变, 可以利用那些有成就的伟大数学家作为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激发他们的崇敬膜拜之情;可以结合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成就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 促使他们对数学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 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欲望;也可以联系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和体育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明确数学学习对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从而唤发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的实际行动。例如教学《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学生们似乎对这一知识不太感兴趣, 这时我抛出一个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甲、乙两人采用“五局三胜制”进行羽毛球比赛, 若每局比赛甲获胜概率为3/5, 乙获胜概率为2/5, 求比赛以乙获胜而结束的概率。看到学生困惑的眼神我相机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 认真学完这一课相信你一定可以!果然, 学生们立刻认真起来, 有时将数学和体育结合起来, 对体校学生的学习促进特别奏效。

二、创设生活情境, 提倡自主参与, 给予应用机会

体校数学教材所编排的每一个章节, 其实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实例, 这些知识取源于人类现实生活, 故而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让这些知识回归生活,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学数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复杂的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运用起来, 使得数学的学习过程变得相对轻松、简单了许多, 这也正是体校数学教育改革所期待实现的效果。根据新课程的思想理念, 数学能力, 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 包括了运算、比较、推理、想象等多种能力, 这些能力构成了学生应用数学的重要武器, 注重学生的数学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注重培养这些能力, 数学教师必须针对体校学生的特殊性和认知现状, 巧妙而灵活地创设出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努力增强自主参与的意识, 从而赢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机会。例如教学《集合》, 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某校高一学生购买教辅资料, 购买语文课课通的有64人, 购买数学课课通的有58人, 购买英语课课通的有60人, 其中32人同时购买了语文课课通和数学课课通, 34人购买了数学课课通和英语课课通, 40人购买了英语课课通和语文课课通, 且有28人同时购买了三科课课通, 问购买教辅资料的共有多少人?学生利用集合的知识自主解答, 很快找到了答案, 在生活问题情境中应用数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三、发挥群体优势, 丰富教育资源, 提高应用能力

有些老师会经常抱怨着:“体校学生可真不好教啊, 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纵使我浑身解数, 也难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 郁闷啊!”老师们自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是经过精打细算, 精心预设的, 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可真正实施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了, 教师的单向演绎自然精彩, 可充其量依然是“对牛弹琴”, 徒劳无效, 要想真正调动起学生, 必须注重课堂的双边互动,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宰, 有时候教师做的事情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去完成, 相信带上真诚与信任, 学生一定会不负所望的。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群体优势, 凝聚学生的集体智慧, 丰富数学应用的教育资源, 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教学《组合》一课, 为了充分将学生调动到课堂探究中来, 预设中我并没有安排多少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而是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探讨设计一个有价值的组合问题供全班进行研究解决, 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 热情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生成了丰富的且有一定价值的生活化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 让人不得不佩服学生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从而有效地丰富了数学教育资源, 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浅谈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9篇

1 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淡薄

我国的数学教学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教学模式, 那就是老师讲课本, 学生做习题。尤其是为了应试, 重点关注题型和技巧的训练, 很少去讲数学的价值、数学实践应用等等内容。多年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和厌烦的情绪, 再加上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 审题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相对比较差, 接触数学实际应用机会少。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和狭隘, 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学习数学概念、不断地解题, 与专业、工作没多大联系, 学生缺乏数学应用的动机和自觉性, 应用意识淡薄。

2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应用能力是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更是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最新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 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3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措施

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 恐怕不能单单地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而应该从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中就有如下论述:“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时, 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 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所学专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1 在数学教学中, 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对职院学生而言, 主要是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首先能意识到并且能识别, 然后再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例如:学生在学立体几何这部分时, 通常大量的定理、性质让学生很头痛。我们在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 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如建筑工人在砌墙时, 在线的一端系一个铅锤, 另一端用砖压在墙壁上, 观察系有铅锤的线与墙面是否紧贴, 即判断所砌墙面是否经过地面的垂线, 以此保证所砌的墙面与地面垂直;我们在讲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知识后, 让同学们想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看如何判定一个旗杆垂直地竖在地面上?又如;讲解函数的最值问题时, 可以让学生去解决一个材料有限, 使建设的仓库面积最大的问题还有易拉罐的设计问题 (是一个体积一定材料最省的问题) , 最后可以谈到中央号召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的政策。这样一来, 学生对利用科学知识服务经济的体会就有了非常切身的感受。通过这些生活实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其实就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2 在数学教学中, 要与学生专业相联系

首先, 我院使用了曾庆柏教授编写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新教材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 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创设了生动的崭新的教学模式, 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正确地指导。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 最能吸引我们学生的还是数学的应用实例, 尤其是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实例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具有突出的效果。如“三角计算及其应用”一章内容中, 就介绍了生产岗位中的常用三角计算。其中有“斜度、锥度及锥角的计算、板材下料的计算”, 再如“坐标变换”在机械加工和数控编程中的应用实例在教材上也有很多。这些问题是将来学生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所以学习积极性很高,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其次, 合理补充和加强与专业课相关的应用性教学内容。下面以数控专业为例加以说明。比如, 讲授“圆的方程”知识时, 让这部分内容与数控编程问题联系起来, 创设问题情境, 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圆的方程的概念的同时, 又解决了数控编程问题, 开展数学应用性教学, 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 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 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 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 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当今世界, 随着社会的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时代, 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 它的全方位渗透, 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新时代的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具有更多的技术含量, 时代需要我们的劳动者、建设者更好地利用科学创造美好的明天。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 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站在新世纪的数学教育的角度讨论数学的应用问题, 可以更加深化我们的认识, 更自觉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因此, 强调数学的应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 这在职业院校尤为重要。目前,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 知识的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 必将学而无用, 也影响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紧密,提高,训练

由于多种原因, 数学教学相当一段时间来背离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 成为形式地从定义到定理、公式的思维方法、推理计算能力的教学。特别是多数学生缺少对数学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的了解和有关的训练,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缺乏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之一, 从而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困惑:学习数学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但是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 新课改的不断实施, 不注重数学应用和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方式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不管是全国中考数学试题还是重庆市的中考数学试题, 这些年来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题中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更注重考查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下面我们先看看近两年重庆的中考试题中的相关内容。

2009年重庆中考数学填空11题:据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约为7840000万元, 那么7840000万元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_______万元;填空16题:某公司销售A、B、C三种产品, 在去年的销售中, 高新产品C的销售金额占总销售金额的40%。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今年A、B两种产品的销售金额都将比去年减少20%, 因而高新产品C是今年销售的重点。若要使今年的总销售金额与去年持平, 那么今年高新产品C的销售金额应比去年增加______%。

2009年重庆中考数学解答第25题:某电视机生产厂家去年销往农村的某品牌电视机每台的售价%y (元) 与月份x之间满足函数关系y=-50x+2600, 去年的月销售量%%p% (万台) 与月份x之间成一次函数关系, 其中两个月的销售情况如下表:

(1) 求该品牌电视机在去年哪个月销往农村的销售金额最大?最大是多少?

(2)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今年1、2月份该品牌电视机销往农村的售价都比去年12月份下降了m%, 且每月的销售量都比去年12月份下降了1.5m%。国家实施“家电下乡”政策, 即对农村家庭购买新的家电产品, 国家按该产品售价的13%给予财政补贴。受此政策的影响, 今年3月份至5月份, 该厂家销往农村的这种电视机在保持今年2月份的售价不变的情况下, 平均每月的销售量比今年2月份增加了1.5万台。若今年3至5月份国家对这种电视机的销售共给予财政补贴936万元, 求m%的值 (保留一位小数) 。

2010年重庆中考填空题中的第11题:上海世界博览会自2010年5月1日开幕以来, 截止到5月18日, 累计参观人数约为324万人, 将324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万.填空题中的第12题:“情系玉树·大爱无疆”, 在为青海玉树的捐款活动中, 某小组7位同学的捐款数额 (元) 分别是:5, 20, 5, 50, 10, 5, 10.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

从上面近两年重庆的中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将数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使数学更加生活化、社会化, 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 突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试题努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数学的实用价值,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 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高, 检测学生理解新事物、获取有用信息能力。试题引导了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突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呢?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名人及著作。

如美国学者道恩斯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出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著, 并定名为“改变世界的书, ”其中就有10本直接应用了数学。美国另一位学者在一份报告中又列举了1900~1965年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方面的62项重大成就, 其中数学化的定量研究就占了2/3。对数学的这些应用, 华罗庚教授于1959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为《大哉, 数学之为用》一文中作了精辟的阐释:“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等各方面, 无处没有数学的贡献。

其效果比介绍某一数学结论重要。

2. 平时作业有针对性的布置或自己编一些数学应用的题目, 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如课外要求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测量珞璜华能电厂烟囱的高度;自编:在江津区贾百公路的硬化 (即原来的烂泥路改为水泥路面) 工程中, 原计划用半年完成28千米的路段改造,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修路对通车的影响较大, 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 政府要求提前一个月完成, 于是工程队加快了施工进度, 每天在原来的基础上多改造了50米。请你用所学知识解答工程队能否如期完成?通过作业的布置,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习数学是用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 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二、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 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 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突出数学应用, 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 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 (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 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 (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 来解决问题, 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 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 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 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一章时, 多次带领学生走出学校, 到工厂、社区去测量和计算有关的建筑物、产品等。这样的教学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同时对“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也有极大的帮助。

三、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1.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许多应用问题都与日常生活、生产、社会、自然有密切联系, 都有一定的实际背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 学生首先遇到一个障碍就是题目看不懂, 不理解题意, 为什么呢?因为不熟悉问题的实际背景, 不知道有关术语的含义, 因此也就无法理解题目中语句所包含的意思, 不能把握题目中所提供的全部信息。这时老师要多鼓励学生经常接触社会实践, 熟悉现实生产和生活。例如, 让学生到家附近市场、厂矿、超市了解货物种类、产品生产、商品销售等情况;还应鼓励学生多看报章杂志、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查询等了解国际、国内生产、经济、金融、环保、教育、人口等方面的信息。

2. 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

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吗, 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描述、找到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 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或把问题“数学化”, 寻求数学的解决方法。

例如, 江津到珞璜二坏双向高速公路的环三坪隧道, 其横断面如图, AB=10米, BC=2.6米, 隧道的最大高度为4.9米, 从数学角度, 可以把横断面看成是由抛物线及矩形ABCD的三边组成, 于是横断面有几何模型。一辆高为4米, 宽为2米的装有集装箱的汽车要怎样行使, 才能不会碰到隧道的顶部, 又不会违反交通规则?从数学角度, 可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然后求出汽车与隧道右壁的距离。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试图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应让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平时我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 重庆市耕地面积和近几年人口变化情况调查得下表:

利用上表信息结合国家规定凡25°以上的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的政策, 学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并且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 求近几年重庆市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2) 估计到2008年末重庆市内的人口数;

(3) 如果到2008年末重庆市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求2008年重庆市人均耕地面积。

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刍议 第11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人们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立足实际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习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尽量从实际引入。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去。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三、开展数学活动,创设应用机会

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因此在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中,应多开展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的数学事实。除了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以外,教师还应努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交由学生去抽象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学了圆的知识,要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物体的圆心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这样做,学生既理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切忌教师全盘端出。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通过思考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另外,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教师不应该只像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选择适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例如,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的费用。首先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可能。[e]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及其重要性, 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 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环境科学、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老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收集这些信息, 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 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的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师可以搜集有关资料给学生, 并相互交流。例如公安人员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就可以推算出他的身高, 这就是根据身高和脚长比为7∶1而推算出来的。这就是个典型的应用数学例子。

二、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 , 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 以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使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为新课的开始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同时也形成学习数学的迫切性。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求和”时, 上课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 有个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国王, 国王为了对大臣表示感谢, 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些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一格放一颗、第二格放两颗、第三格放四颗……一直到第六十四格。”“你就要这么些米粒?”大臣说:“我怕你的国库没有那么多米! ”讲完后学生都很奇怪, 纷纷猜测大约有多少。当我讲出最后答案大约为1844.67亿吨时 , 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 , 迫不及待想知道是怎样计算出这么大的数字的。

三、重知识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定理、规律、公式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 因此, 在进行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讲授知识, 而应当从实际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 弄清楚知识的抽象过程, 再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例如在“平移”一课, 在教学中可以由学生所熟悉的电梯上下移动引出平移的概念,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出平移的性质, 并运用它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装饰图案问题, 飞机停在机场和在空中平稳飞行的状态, 让学生联想学过的平移。

四、通过类比的方法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我们的课堂。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人们学习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充满联系的。”教学中, 我们在强调数学内部联系的同时, 必须重视数学与外界的联系, 重视数学跟亲身经历的现实相联系。而类比是建立这种联系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例如对于分段函数学生只知道当自变量取不同值时对应着不同的函数解析式, 于是让学生类比到现实生活中的收取水费、公交车按路程收费、缴纳个人所得税等问题, 就可以加深对分段函数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 并逐渐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五、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 把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落实到实处。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倡导教学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因此教材在各章节几乎都设计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问题, 如在“导数及其应用”一章中, 有“饮料瓶大小对饮料公司利润的影响”、“海报版面尺寸的设计”等问题。这样的设计使数学的应用从简单的诠释和纸上谈兵到越来越深入问题的本质。而要解决这类问题, 关键在于数学建模。高中数学建模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会团结协作、相互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求费用最低、利润最高时, 可建立函数的数学模型;家庭日用电量的计算, 住房问题等都可以用基础数学知识, 建立数学模型加以解决;在社交活动中, 初次见面的人常以握手示礼, 若某次聚会中聚会的人相互之间都握一次手, 告诉你聚会的人数, 说出他们握手的总次数, 就可以构建点和线的数学模型等。

六、引导学生多参加与数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听到的终会忘掉, 看到的才能记住, 亲身体验过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 必须强调课外实践。比如:“垂线段最短”、测跳远成绩、“三角函数”测旗杆高度、计算平均数、利润、成本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高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对高中学生素质训练有极重要的意义。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 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实处, 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 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董小五.数学教学中学生类比能力的培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8 (04) .

上一篇:人防指挥与通信下一篇:农村老年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