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2024-06-05

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精选11篇)

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第1篇

1 土建类院校“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要性

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大力加强高新技术战略性产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加强产业结构战略调整, 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高新技术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S”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土建类院校特色鲜明, 专业大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如土木工程、房地产测绘工程与管理、城乡规划、市政工程与管理、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灾害监测、国土管理等专业和方向具有明显的工程性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作为高新技术的一个分支, “3S”技术在建设工程、规划及管理等领域正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利用GPS、RS、GIS技术在项目选址、地质勘测、地形地貌调查、房地产测绘、市政管网数字化、数字城市虚拟、规划设计成果编制、空间数据库建设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正显现出“3S”技术的强大生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土建类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土建类院校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因此, 加强土建类院校“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探讨“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3S”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将为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3S”技术应用型优秀人才提供必要的保障, 开展“3S”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相关课题研究更是刻不容缓。

2“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要求

针对当前“3S”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和土建类院校“3S”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提出了土建类院校“3S”技术应用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求。

2.1“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开设“3S”方面课程的专业较多, 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框架, 学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不牢固, 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 从而导致“3S”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3S”相关人才培养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建设缺乏有效的凝聚与整合,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笔者认为, 创新“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优化“3S”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是加强“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2.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该文将“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模式内涵界定为:首先, 形成以学校、社会、企业三方 (三位) 共同参与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 (一体) 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下的土建类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面向工程、建设、市政、管理企业生产、建设、研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 能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又懂“3S”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 创新“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形成“以骨干教师领衔、以‘3S’工程专家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它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要求。

3“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措施

笔者认为, “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措施主要有: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学团队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强化和创新能力培养5个方面。

3.1 培养体系优化

基于“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 对现行专业培养体系进行优化, 构建以理论教学、实验与实践教学、科技创新3个平台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 凸显实验、实践、创新在“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通过构筑新的课程体系, 加强基础课程 (包含公共和专业基础两类) 教学与改革, 以精品 (重点) 课程建设为试点, 探索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 对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等多方位的改革, 根据“3S”技术特点, 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开发, 确定本专业的培养途径、任务群, 研究设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大基础实验项目改革力度, 开展系列基础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践。找准切入点, 重点围绕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方式等做好教学改革, 并对现有教学改革项目进行扩充、提升和整合, 确保在较高层面上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3.2 教学团队整合

以师资队伍优化、学科特色彰显、教师队伍自身水平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 组建“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教学团队, 形成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提高相关专业本科生的“3S”技术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辐射影响面向学校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优秀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高质量技能型应用人才。同时, 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利于优化现有教师资源、提升“3S”技术人才的整体培养环境。

3.3 教学资源建设

“3S”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开发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针对“3S”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特点与目标来开发新教材, 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实验类、时训类的实践配套教材。新构筑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突出“3S”应用型技能人才教学的特色。实践中, 理论教学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加大多媒体课件的可视化信息量;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可围绕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 精心选择实验和实训项目, 并且编写相应的实验和实训教材, 如测绘工程专业在“3S”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宗地勘测定界图制作、资源环境调查与专题产品制作、某测绘区域三维可视化等方面为主题, 精心选择3~5套“3S”综合实验和实训的方案, 组织人员编写“3S”综合实践训练教材, 为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 从而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3S”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

3.4 实践教学保障

“3S”技术均为应用性很强的重要工具技术课程, 因此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 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环节。实践教学保障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加强实践类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增加实践类的课程数量, 加大实验课的教学时数, 可按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1∶1进行配套, 提升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2) 重视学生动手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严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纪律, 保证实践教学能卓有成效。特别是对于“3S”相关的地学实践类课程, 如测绘实习、遥感实习、地图学与计算机制图实习、“3S”野外综合实习等, 任课教师要认真布置任务, 可采用让学生组建团队的方式完成不同类别的实习项目, 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分析, 并采用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实习效果的控制;对于室内上机实验与设计课程, 应精心选择实验和设计项目、精心准备实验和设计数据与资料、精心安排实验和设计内容和精心指导上机过程和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3) 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如提高实验室软、硬件水平, 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等,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建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3.5 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既保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相对独立, 又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4]。“以骨干教师领衔、以‘3S’工程专家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战略, 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笔者认为, 在校内骨干教师可组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小组, 对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团队进行精心指导, 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验, 可以让学生自拟相关课题自由申报, 也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去。在校外, 可邀请“3S”工程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来, 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基地产学研等项目, 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校企合作举办的各种GIS大赛活动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竞赛指导, 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完整地认真参加过一届GIS大赛的学生, 其综合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并且终身受益。

4 结语

该文针对土建类院校“3S”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 克服各专业交叉不足的缺点, 这不仅需要院校做好相关专业规划, 系统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完善保证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严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力度, 方能使得“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推进。

摘要:基于土建类院校专业特点, 以培养“3S” (GIS、RS、GPS) 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结合当前“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必要性, 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思路与创新实践措施等方面探讨土建类院校“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3S”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土建类院校

参考文献

[1]项德良, 邓毅博.3S技术发展与其在国家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9) :225, 227.

[2]张秀成.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土建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 (6) :38.

[3]安静宇, 计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6) 67.

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第2篇

论文摘要: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例,阐述了我国工程类高等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具有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受到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在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两者之间正处于一个强烈的磨合期。因此,要求工程类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的层次和人才的规格定位两方面内容。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在我国,重点高校(985或211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基本规格可以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来描述。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规格:在知识方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平台;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所以工程类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2]。

沈阳工程学院作为工程类一般本科院校,准确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状况、办学规模、历史传统等要素合理配置。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以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面向社会、面向电气工程领域;明确服务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以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把握应用型人才主要特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紧随社会需求发展步伐,强调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重组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以专业主要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注意课程衔接,加强课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构建了“平台+模块”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为三大平台,课程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课程模块。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又设置了核心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

(1)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设置21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48学时、55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2)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设置11门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76学时、29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设置一批专业基础课。

(3)专业课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课程。它以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为满足电力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设置“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体系。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专业必修课。优化专业课程,对课程门数重新整合,压缩总学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设置6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2学时、20学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高电压技术。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2)专业选修课。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设置16门专业选修课,共计144学时、10学分。整个课程模块注重新知识与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面。

(4)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工科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念,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设置9门通识教育课,共计172学时、7.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开设,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模块。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构建由基本技能(计算机实训、工程制图与CAD实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项能力(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习、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变电站仿真实习、电厂仿真实习)和应用能力(变电站设备装配实习、电气运行实习、毕业设计)多阶段、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22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40学分。其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变电站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气运行实习、电厂仿真机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入大三开始,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实验课、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第3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 土建专业 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涵义是指知识和劳动相结合,注重过程的结合。除此之外,也可以说,工学结合就是相关产业界和教育部门或者院校和企业的结合,强调对象的结合。相应地,校企合作就是相关的民办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多层次而全方面的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这些特征。首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校企合作的市场性。最后,技能训练渐进性,如由校内向校外过度。

二、民办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师资力量在整个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当下我国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这些问题。第一,由于受到之前学历层次较低的影响,学校的很多老师的学历都偏低,需要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第二,教学的老师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所教学的很多知识都太过与理论化,无法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拓展。这样,不仅不能让老师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办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第三,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土建类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多。在这样的状况下,民办院校没有及时引进专业的老师。这就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师资结构不合理。

2.民办院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

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天平,使秤砣偏离实践太远。老师太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动手能力。因而,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相关企业用人的需求。

3.民办学校的资金不足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学院的发展。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资金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虽然民办学校也在扩大生源,通过不同方式来增加学校的收入,但是仍然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没有落到实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着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实行“订单”培养的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重要方法。所谓的“订单”培养模式就是学院和相关的用人单位进行联手合作,签订相应的用人协议,双方共同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这样的“订单”模式,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并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优势,实现相应地预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用人单位也需要按照相关的协议规定,安排学生的就业。同时,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教学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相关需求,进行教学结构的相应调整,建立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符的课程体系,使教学理论与企业实践得到很好地融合。

关于“订单”培养模式的相关案例分析。某民办学校的土建类专业先后分别和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相关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如长沙重链重工科技股份发展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个“订单”培养的过程中,与学校进行合作的相关企业,主要依托相关课程建设,并以学院的工程机械运用以及维护专业的“三一”订单班作为例子进行深度的融合。这种状况下,学院的教师和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教师把企业的工作过程作为共同的基础,来建立在工作任务基础之上的相关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具有实践性和专业性的教学。校企合作下的课程模块包含了4个模块。基础和专业核心模块主要是为学生建设相应的专业框架和保持职业发展能力进行设计的。它们和企业模块部分内容一起在校内进行,老师以情景式和案例式来进行教学;岗位特长模块和企业模块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安排在实习期,在合办的办学企业内,针对学生实习的相关产品和顶岗工作进行具有生产性质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合作的企业对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同时,校企双方共同来制定合符实际的招生计划、日常行为规范。为了激励“订单”班的老师和学生,合作企业还设置了相关的奖励基金。

2.实行“系企一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系企一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订单”模式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系企一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专业人才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把专业办成教学实体、管理实体、经济实体,使专业训练的实训场地成为具有经济功能的专业实体。在这种状况下,来实行教学、生产、经营、服务的一体化。学校与企业的一线融合,不仅使学生所学的专业能符合市场的需求,还可以为学校师资队伍增加新的力量,解决学院因扩招而造成的专业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和学院资金缺乏的问题,促进学院的发展。

关于“系企一线”的相关案例分析。徐州某民办学校的土建专业是在教学改革中诞生的,不仅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还是江苏省的品牌专业。在“系企一线”中,实行了“1年3学期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全年的施工期主要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特别在6月和9月。而这个时候,施工企业有很多的空缺岗位,施工人员不足,是学生接受训练的好机会。该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企业施工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职业定向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1年3学期工学结合”。每年划分为3个学期,前2个学期分别有1个工作学期。在学院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很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建筑工程施工岗位技能、安全要求的特点,在企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的指导下,在相关的岗位学期前面设置一个跟岗学期。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行相关的“系企一线”。

总之,“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新时代综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我国的民办学校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马宁.土建施工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内涵和有效途径[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72-75.

[2]罗静.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咨询,2009,(01):42.

[3]许成祥,曾磊,刘昌明.土建类专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05):9-12.

[4]李红.对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的几点认识[J].职教论坛,2011,(23):58-60.

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第4篇

一、执业能力的概念

我们认为:执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执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技巧,完成具有目的性的行业活动、履行特定行业角色所需的专业能力、思维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是适应行业变化的能力特性的总和。执业能力培养主要针对的是职业群和行业、岗位和职业。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执业能力主要是规划能力、设计能力、预算能力、施工能力、管理能力等五个方面。

二、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执业能力培养的综合保障体系

1. 领导、教师认识到位,执业能力培养的思想有保障。

(1)学生执业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重要筹码。现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应用型人才短缺而大学生却就业困难的人才结构性失调的尴尬局面,归根到底就是我们没有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过硬的专业执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2)执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土建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土建类行业所需要的执业能力,具有从事土建类行业的相关执业资格。因此,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重点掌握从事土建类行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中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只有把执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2. 教师培养培训到位,执业能力培养的师资有保障。

为了适应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执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既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之间的互补性,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又要强调师资队伍中有学术背景的教师与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保持合理的比例。首先要加大对师资培养的资金投入。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加大对教师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从事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其次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每个二级学院每年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三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要大力引进“学术型”与“工程型”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四是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在政治、业务、经济上一样待遇的政策。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校在构建“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专任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81.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6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39.6%;专任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104人;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58人,其中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52人。

3. 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到位,执业能力培养的措施有保障。

为了进一步规范、完善教学管理,从制度上保证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我校加强了制度建设。(1)激励机制。我校出台了《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南城市学院教材资助管理办法》等各类教学奖励制度,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考试等方面的改革。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我校每年举办外语演讲竞赛、数学竞赛、结构力学竞赛、材料力学竞赛、结构模型竞赛等。出台了《湖南城市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尤其是实施了课外研究、学习和与专业有关的执业资格证书可以代替相应的学分的制度,明确了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与执业能力挂钩。(2)监督机制。配合师德师风建设狠抓教风。学校构建了“督导检查、二级学院领导检查、教务秘书的日常检查、学生信息员的检查、专项教学检查和随机教学检查”等六位一体的日常教学检查机制。尤其是加强了随机教学检查和信息反馈工作。把学生信息员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到各学院院长或教学院长的邮箱,把随机教学检查信息及时发布在教学网站上,并责令限期整改。同时,学校还从湖南大学聘请了督导专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教务处主要通过制定计划、组织落实、结果评议、信息反馈等工作,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价,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评估,加强质量监督,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对承担课堂教学的教师进行了教学质量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3)约束机制。为了使监督机制发挥更加有效的效果,学校及时完善了约束机制。对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教师,依据湖南城市学院《教学事故判断和处理办法》予以严肃处理。为加强学风考风建设,我校除严格考试管理和评分标准外,还在学生中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签订考试诚信协议书,并实行了对考试作弊的学生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的制度。出台《湖南城市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明确了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与执业能力挂钩。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我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提高,为我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执业能力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经费、管理到位,执业能力培养的条件建设有保障。

(1)首先是整合校内实验资源,统筹规划实验室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学校制定了《湖南城市学院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章程》等规章制度,坚持“教学必需、基础优先、保证重点、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学校现整合各类教学实验室20个,实习工场2个,其中省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个、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能基本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大各类实验室、实训场所的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满足学生科研创新、科技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学校制定了《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办法》等文件。每年资助学生科技创新课题30余项,资助经费近10万元;学生学科竞赛奖励经费近20万元。

土建类实习报告 第5篇

一、参加实习

时间为xxxx年xx月1日至xxxx年xx月xx日,广州机械建筑施工有限公司报道,安排在广州xxxxx实习,主要跟施工员到现场参加施工实践。

第一天到工地是先熟悉场地,第二天项目经理安排我们做实习质安员,主要的工作是对工地的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督。

下面就介绍一下在施工现场所学到的吧:

(一)墙体抹灰工程有内墙抹灰和外墙饰面;

内墙面抹灰:

1、材料选用:①、水泥选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②、砂选用中砂以上。③、钢丝网④、劈开砖、瓷片。

2、劳动力:每组分配有扇灰工和杂工。

3、墙体的抹灰一般由底层、中层和饰面层组成。

4、注意事项。

在对墙体的抹灰工作之前应对基体表面进行处理,在外墙面粘劈开砖和瓷片时,应事先拉线弹墨定位,在贴瓷片时平整对齐,方便施工。还有就是阴阳角的收口处理。

二、小市政排水工程

小市政排水工程主要是把小区内的生活废水和雨水排走的作用,分为废水管和雨水管。

(一)排水系统构造要求:包括排水管下方100~150mm砂垫层,集水井井底150~200mm的砂垫层和150mm的混凝土打底,100~200mm的倒流槽;

(二)注意事项:在开挖作业时基坑出现大面积的积水现象,严重的还出现流沙坍方现象,采取的解决措施:在流沙严重的用堆砂包的办法堵住泥沙流入基坑内,在集水井处用抽水机将水抽走,在出现坍塌的采用打木桩做坑壁支护的措施;在钩机作业时,将挖出的泥土堆放在离基坑的较远处,以免坑坡受荷载作用出现坍塌。在砌砖时应将砖缝用砂浆灌满,防止砖缝砂浆过少而出现渗漏现象。在摆放水平仪时,应选择土质结实,不易受震动影响,可见度好的地方,水平仪摆放平稳,应注意民工在搬运材料时给碰歪,在测量时注意水平。还有预留孔洞预埋管的处理。

(三)施工质量

管道位置不偏移不渗漏水积水,符合闭水试验标准,集水井不变形、下沉或偏位,排水管道在验收时应对其进行清洗,将里面的垃圾清洗干净以免对管道造成堵塞。影响使用效果。

三、实习总结

经过在工地这段两个月时间的实习,学到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东西,比如现场施工的放样,水平仪、全站仪等仪器的使用,对现场施工工艺的要求,对施工图纸的认识以及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1、施工前应对施工图纸进行熟悉。

2、在进入施工现场时要配戴安全帽,注意安全。

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土建专业 应用型人才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94-02

近年来,国家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举措,对高职院校加大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创新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在高职土建专业方面,由于必须满足建筑物的稳定、安全和正常使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功能、实训师资、校企衔接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土建专业人才,不仅要改变现有的培养观念,而且必须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突出以应用为主导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角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已大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手段已多样化,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受到“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依然未走出偏理论下的实践,现实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重教轻评价,重理论知识轻自主创新,重教学环节轻规划、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师根据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实践课程,实践教师只是理论课教师的执行者,对实践教学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体系。缺乏实践教学后的评价体系,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重视有无执行实践教学计划,而忽视对后续的考评,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能力不强。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或实训项目,使得学生对土建的实践缺乏系统性认识,与行业、企业生产脱节。

(二)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单一。土建专业毕业生需拥有独立的管理、施工等方面的技能,综合性较强。而在高职院校中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单项训练能力培训,缺乏系统性、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二是走马观花式的认识实训,虽有少数基础实验为单项能力培训,但涉及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是以参观为主、辅以介绍,没有真正进入现场动手实践。这样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达不到企业马上能用的程度,使得企业不得不花费较大精力、财力、物力去培养,同时还存在人才流失风险。由于实践技能培养受制于整个教学计划的牵制,学校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实训师资管理与引导不足。由于受教师体制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服务多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指导。目前实训指导教师多数为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置专职实训指导教师,而由专任任课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导致专任教师精力不足,实训效果不佳。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与体制问题,无法吸引企业行业中的一些“能工巧匠”进来,达不到校企人力资源的共享,造成高水平实训指导师的缺乏。

(四)实践环境与基地建设还不够健全。工科的实践环境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资金需求量大,占地广,设备复杂且量多,维修需技术和人才,因此制约了工科实践环境的发展,同时达不到实践教学效果。现今多数院校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但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广度、力度还存在不足,没有完全融合,在制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关键技能就是实践技能,而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有完善的培养体系。以特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校企深度合作为突破口,夯实土建类专业基本项目实训的基础,提高实训质量,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形成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土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多种上岗证书为目标,构建“一条主线、一个平台、四种能力、一个准则、多种证书”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技能培训过程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搭建实训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实践培养方案并完成实训任务,形成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工程实践拓展技能等四种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以校企双方评价与考核为达标准则,并获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或现场专业人员岗位证书。从而形成“1141N”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逐步深化合作力度,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以“四能”带动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平台能实现常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实现校、企人员培训,实现企业上岗教育与实操,实现承揽业务与竞赛,形成教学、培训、上岗教育、业务开展及竞赛一体化合作新模式。

(二)建立多模块、多维度的技能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在深度、广度、力度上进行深度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打造一个与企业接轨、工学结合、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技能培训平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采取多模块、多维度强化技能培养模式。以组为单位,通过参与竞赛制造影响,重点培养小部分人先动起来,学起来,走出去,带回来,以点带面转变现有实践技能培养窘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突破现今实践教学计划制定的壁垒,以理论教学计划制订为基础,突出专业性,单独制订各专业学习周期内必须完成的实践项目,并由实训中心制定一个单独实训期完成实践项目。实践教学计划的编制须由企业岗位能手、资深工程师和专任实训指导师进行编制,应充分论证,以实现实践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更新实训教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必须加大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思维性的实践项目,这就必须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做到较大比例,以实训课程开出为例,单列训练项目实训课时只占实训总课时的30%左右。实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理论课程、生产过程及职业岗位为基础,遵循一线生产规律,分为单列实训课程、独立思考性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更新实训教材,加强教材创新,建立以应用型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融入企业先进教育,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国家提倡工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而行业、企业的技术更新是带动学校实践教学的动力。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必须紧跟行业动态,融入企业先进技术和手段,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聘请行业领域内的资深工程师,引入这一时期的行业动态,将先进技术、方法、工艺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内。二是将先进企业作为第二实训基地,有机结合校企资源,提高实践质量。三是将施工现场作为实践能力提升的场所,以互帮互助、施工员能手的传帮带精神,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室,而且还要把企业引入校园,联合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真正做到校中企,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运营中,同时在企业中建立设计性试验、创新型试验以及综合性试验项目。让企业资深工程师结合生产实际提出试验框架,学生自主完成,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向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财政倾斜制度,保障基地的高效运转;二是建立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包括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训指导管理制度、仪器场地运行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衔接与实践安排制度等。

(三)完善指导教师的考核机制与激励办法。指导教师的考核对促进实践教学计划是否真正落实的一大因素。新形势下的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应从指导过程、指导方式、指导力度、指导质量、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有针对性地加强过程监控,重在检验指导效果。在激励制度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达到良好以上的,给予学时奖励或奖金奖励;二是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当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时,根据实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达到良好以上者,对在校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四)实训效果与质量考评与监督。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应采取多方式考核,以提高实训质量,凸显实训效果。一是现场实际操作考核;二是现场抽查考核;三是理论结合实际考核;四是考评组对学生提问与交流考核;五是学生团队考核;六是竞赛考核。同时,对所有的实训实行三方面的监控:一是系部组织督导组对实训指导与实训操作进行不定期监督;二是教研室对实训进行监控;三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能手对实训进行不定期的抽查,重在对实训项目的设置与指导方式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陈积光,李斌,童小龙,等.地方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多维培养平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

[2]刘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7)

【作者简介】马福荣(1978— ),男,广西资源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土木建筑系副教授。

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第7篇

一、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在现今社会,随着建筑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土建专业就业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导致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匮乏,主要是因为高校的教育理念偏传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现今大学生的依靠心理较强,再加上他们普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还有家长教育的传统化,溺爱化。其实,土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不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异,但实践能力不足的学子,而是指那些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齐发展的学生。具体而言,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必须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并了解其他学科知识,比如,经济学、会计学。另一方面,他们的实践能力要强,综合素质要高,并且善于创新。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当然是“应用”二字,这要求学生善于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善于在各种场合展示自身能力,比如,在面试时展示自身表达能力,善于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善于研究、创新,善于管理情绪……

二、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教育

无论是在什么学习时期,人们都会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就算是独立性强的大学也不例外。即使大学期间,学生或者自愿独立学习,或者被迫独立学习,这也都意味着学生才是教学的主导者,能否学到知识,决定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兴趣不仅是最强学习动力的源泉,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品质。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空出更多时间去学习其他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欲成为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在基础教育方面做到优秀,基础是一切的开端,好的开头才会拥有好的结尾,因此,培养学习基础教育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一旦下定决心,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例如,在开学期间,教师会进行土建专业的概论讲解,从此刻开始,学生就应该注意听讲,并在喜爱领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二)注重日常训练,培养综合素质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是交给学生实践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在具体实践中指导学生。因此,学生要抓住每一次实践训练,努力做到每次实践都有所收获,甚至自我创造一些实践机会,比如,在电脑操作方面,反复练习VB语言相关题目,以求达到教学要求。或者在计算机绘图方面,反复练习,精益求精,以保证在最大程度上掌握相关技能。或者练习通过网络、检索等手段来查找相关资料、文献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掌握网络查询资源的能力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扩宽知识界面,另一方面,它还能帮助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动态,了解专业走向,对未来就业更是有利。部分人认为土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掌握一门外语,比如英语,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土建专业的资料文献都是由英语写成的,因此,只有熟练掌握英语,才能正确解读这些资料文献的内涵。

(三)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对土建专业而言,实践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土建专业是实践性学科,还因为,土建专业急需应用型人才。在大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一方面,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实训基地,相关的实训机会,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实训的机会,并在实训的过程中,注重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学生在参加实训时,首先要端正态度,明白他们不是为了单纯的实践而来,而是为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为日后的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土建专业的实践训练并非都要去往正式的场地,例如,编程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电脑操作一直贯穿着土建专业,其中编程是每个土建学子必须掌握并善于应用的技能。开展编程实践训练的要求不高,学生可以自主寻找题目,进行练习。总之,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十分重要。

三、结束语

现今大学生欲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应该在大学中锻炼并提升自我,而不应该抱怨社会,抱怨时代。作为土建专业的一员,应该明白土建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极高,需求量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大学期间,学生应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于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磨练自身意志,积极参与实践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并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下苦功。将自身培养为应用型人才并非易事,这不仅耗时长,而且需要学生拥有充足的毅力和拼劲。但是,俗言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所以,没有不成功的人,只有不愿意刻苦努力的人。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变得越发困难。但是只要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过关,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众用人单位争相聘用的香饽饽。在现今社会,大学生不能只追求顺利毕业,而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就土建专业而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对自身的殷切希望,也是学校的最终教学目标。为了将自身培养成土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本文就其内涵展开研究,重点论述其培养策略。

关键词: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郭秋兰.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土建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109-111.

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第8篇

杏林学院作为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机制的探索和改革,对江苏省和南通市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肩负着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大任务,是南通大学普通本科教育以外有益、必要的补充。近年来,杏林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对杏林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发现,杏林学院少数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根据以往数据, 学生入学成绩数基本相当,学生入学后多种原因导致成绩分化。成绩较好同学学习兴趣浓厚,课程学习成绩优异,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绩较差的同学学习积极性较差,面临降级和退学的境地。学生成绩是杏林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关键衡量指标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左右时间学有所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2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成绩是评价高校学术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教师在学生成绩分析上局限性较大,仅在教学手段、方法和学生自身因素上对一门课程的成绩进行分析, 并未触及全部课程的学习情况。本研究结合教务管理数据, 深入探讨学生成绩影响因素情况。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教与学的循环互动,为教学实践提供参照,可以作为杏林学院教学政策制定、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计划修订、教学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3基本思路

学生理论和实践成绩是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关键衡量指标之一。对影响学生成绩的多种因素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每年在设置课程时,一般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及教研室参照往年的课程再结合目前的教学要求来制定培养计划,没有什么具体的客观依据。因此在成绩管理数据中学生每个学期各门考试成绩都没有被充分利用。

关联规则的初衷是针对购物篮分析[1](Market Basket Analysis)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找出隐藏在数据之前的相互联系,通过发现顾客在超市购物时不同商品之间的关联, 分析顾客的购物习惯,从而帮助他们开发更好的营销策略。 美国沃尔玛连锁超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顾客购买行为进行购物篮分析,尝试从客观的角度了解顾客的购物习惯,意外的发现是:跟尿布一起购买最多的商品竟然是啤酒!这项分析揭露了美国人的一种行为模式:在美国,年轻的父亲下班后经常要到超市购买尿布,而他们当中30%~40%的人随手带回了他们最喜欢的啤酒。就沃尔玛此案例而言: 尿布⇒啤酒[support=5%,confidence=70%],其中5%称为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它意味着在所有的交易记录中,有5%的顾客会同时购买尿布与啤酒;70%称为关联规则的置信区间,它意味着在所有包含尿布的交易资料中,有70%的顾客同时会购买啤酒。

4课程关联规则分析的经典算法-Apriori算法[2]

项的集合称为项集,支持度计数是指包含该项集的事务数。如果项集在事务库中出现的频率大于或者等于最小支持度(min-sup)与事务总数的乘积,即项集满足最小支持度, 我们则称它为频繁项集[3]。

Apriori算法是一种最具有影响力的挖掘布尔关联规则频繁项集的算法。该算法通过连接和剪枝两个步骤,对数据进行挖掘,直至找不到频繁项集,产生最终的频繁项集[4]。

5数据准备

本文通过对杏林学院2011级61名学生四个学年的期末考试成绩数据库文件整理分析,生成了学生成绩分析表, 从中抽取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期末考试成绩。如表1所示:

对学生成绩进行关联分析挖掘时,需要将学生的成绩以布尔型来表示,所以我们将大于等于80分的成绩替换为“1”, 表示事务中存在该项,其它成绩替换为“0”,表示事务中不存在该项。同时,为了方便书写,将表中的课程名用英文字母代替,其中C1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2为混凝土与结构设计原理,C3为结构力学,C4为土木工程材料[5,6],则表转化为:

Apiror 关联算法的应用

对上述的课程成绩进行关联规则的挖掘,把表1-3当做一个事务集D,则|D|=20,设最小支持度计数为4,置信区间为50%,对C1~C4分别计数,计数值大于最小支持度计数4的项集保留,小于支持度计数的项集则舍弃,得到频繁1-项集。再由1-项集的自身连接产生2-项集,计数值大于最小支持度计数4的项集保留,小于支持度计数的项集则舍弃,得到频繁2-项集,如此往复进行扫描,直至找不到频繁项集。本例最终得到频繁-3项集。

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由频繁3-项集={C1,C2,C4}产生关联规则,其非空子集有{C1,C2},{C1,C4},{C2,C4},{C1},{C2}和{C4}。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最终频繁项集各非空子集的置信度为:

删除小于最小置信度阈值的记录,最终产生以下关联规则:

1C4优秀时,有大于57%的可能C1、C2同时优秀;

2C1、C2同时优秀时,有大于80%可能性C4也优秀;

3C1、C4同时优秀时,有大于80%可能性C2也优秀;

4C2、C4同时优秀时,有大于67%的可能性C1也优秀。

从以上运算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潜在的课程之间的关联:学生在《土木工程材料》成绩优秀的情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都优秀的可能性大于5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成绩都优秀的情况下,《土木工程材料》成绩也优秀的可能性大于8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土木工程材料》成绩都优秀的情况下,《混凝土设计原理》成绩也优秀的可能性大于80%;《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土木工程材料》成绩都优秀的情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成绩也优秀的可能性大于67%。从上面的规则我们可以看出,三门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些课程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另一些课程的成绩。

6小结

本文举例说明数据挖掘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和方法对经过转换后的布尔型数据进行分析,搜索特定的数据集,使用Apriori算法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影响程度,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规则和信息,为今后的课程安排、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摘要:目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积累的大量考试管理数据仅仅用于查询、存档、简单统计及备份等单向的处理,这些处在信息链终端的数据并未得到很好的分析和利用。文中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通过Apriori算法,找出其中的关联规则,目的在于将成果应用到杏林学院的教学管理之中,为学院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成绩管理,数据挖掘,关联规则,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D.J.hand.Data Mining:statistics and More?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1998,52(2):112-118.

[2]Han J,Fu Y,Discovery of multiple-level association rules from large database Proc of the 21stConf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Zurich,1995:420-431.

[3]张金仙.浅析数据挖掘计数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8,(29):27-29.

[4]郑晶晶,朱建平.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的规范化描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01):93-96.

[5]C.Clifton,M.Kantarcioglu,and J.Vaidya.Defining privacy for data mining.In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Workshop on Next Generation Data Mining.Baltimore,MD,2002,11:126-133.

传媒类应用型人才的媒介素养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媒介素养,媒体

作为在多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现代大学生, 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他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传媒类人才的媒介素养。目前在国内, 有关传媒类应用型人才的媒介素养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本次研究主要围绕媒介素养的三个方面展开, 即媒介使用、媒介信息处理、媒介参与。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 指的是人们获得、处理、参与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将这些信息用于生活和工作的能力。[1]

媒介使用, 就是获得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在本研究中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即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获取哪类信息。媒介信息处理考察的主要是对信息的认知, 即思考、质疑、拒绝、核实信息的能力。思考指的是受众可以超越信息表面, 深入挖掘信息背后的观点;质疑是指受众可以对信息本身提出怀疑的能力;拒绝指的是受众对信息排斥;相比较前三种参与媒介的方式, 核实意味着受众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媒介的能力, 即受众需要通过媒介报道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确定事件的真实性。媒介参与和媒介信息处理相比更进一层, 即受众对媒介的参与主动性更强。关于受众参与媒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 内容广泛, 分别是提出观点、新闻内容转载、娱乐报道等。第二, 动机多样, 分别是单纯维权、爆料、公共服务等。[2]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考察, 媒介参与和媒介素养的前两个方面, 都体现出了受众介入信息更加主动和积极。本次调研就是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 以此来观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

(二) 传媒类应用型人才

传媒类专业, 从大的方面界定, 主要分为大众传媒、新闻、营销广告、媒体发布和创作表演五个方面。由于本研究主要针对的地域范围是山西省高校中的传媒类院校, 所以也就决定了本次调研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大众传媒、新闻和广告三个方面。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充分实践经验的人才。

综上所述, 所谓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即是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大众传媒、新闻、营销广告、媒体发布和创作表演专业的大学生。

二、问卷调查的阐述

本次调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共发出问卷414份, 收回414份。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媒介素养的三个方面, 共提出了10个问题。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 并且提前告知了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本次调查的目的。所以, 本次调查是在自由、明了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确保了问卷调查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一) 媒介使用的调查

媒介使用方面, 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A报纸、B广播、C电视、D网络) ;二是你一般会关注哪些类型的信息? (A时政类、B娱乐类、C民生类、D社会类) , 上述两个问题可以多选。

针对第一个问题问卷显示的结果是:单独选项中广播占到3.22%, 报纸6.12%, 电视9.02%, 网络14.29%;选两个及两个以上选项的占到67.35%。针对第二个问题问卷显示的结果是:单独选项中时政类占到2.57%, 娱乐类27.76%, 民生类3.63%, 社会类14.67%;选两个及两个以上选项的占到51.37%。

综上得出的结论是:第一, 信息获取渠道具有复合性, 同时也兼具时代性。这样的特点体现出传媒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媒体获得信息, 并且体现了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 获取信息内容多元化。当今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 传媒类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吸取多种类型的信息, 并且偏爱娱乐类的信息。

(二) 媒介信息处理的调查

媒介信息处理方面, 围绕思考、质疑、拒绝、核实报道四个方面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你会思考报道中所提出的观点吗? (A会、B不会、C不一定) ;二是你会质疑报道中所提出的观点吗? (A会、B不会、C不一定) ;三是你会拒绝接受报道中所提出的观点吗? (A会、B不会、C偶尔) ;四是你会核实报道的来源吗? (A会、B不会、C偶尔) 。

针对第一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是:会思考报道的观点占到79.59%, 不会思考报道的观点占到20.41%, 不一定的占到0%。针对第二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是:会质疑报道的观点占到73.47%, 不会质疑报道观点的占到26.53%, 不一定的占到0%。针对第三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是:会拒绝接受报道观点的占到61.22%, 不会拒绝报道观点的占到8.16%, 偶尔的占到30.61%。针对第四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是:会核实报道来源的占到8.16%, 不会核实报道来源的占到83.67%, 偶尔的占到8.16%。

综上得出的结果是:第一, 传媒类学生会主动进行信息处理。从上述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专业特性决定了他们的媒介信息处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传媒类学生处理信息的主动性不足。从第四个问题可以看出, 他们不会核实报道来源的人数占到了大多数。这体现了大学生会选择自己易解决的问题, 避开不易解决的问题。

(三) 媒介参与调查

关于媒介参与, 围绕内容、动机、方式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你会参与相关报道的讨论吗? (A会、B不会、C偶尔会) 方式是什么? (开放型问题) ;二是你参与相关报道讨论的动机是什么? (A单纯维权、B爆料、C公共服务) ;三是你会将你感兴趣的报道内容传播出去吗? (A会、B不会、C偶尔会) ;四是如果你发现媒介报道的内容是失实的, 你会做出更正吗? (A会、B不会、C偶尔) 。

针对第一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是:会参与讨论的占到59.18%, 不会参与讨论的占到32.65%, 偶尔参与讨论的占到8.16%。参与讨论的方式包括:微博留言、贴吧、论坛占到88.23%;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占到11.77%。针对第二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是:维权占到65.23%, 爆料占到20.26%, 公共服务14.51%。针对第三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是:会传播的占到91.84%, 不会传播的占到8.16%。针对第四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是:会更正的占到83.67%, 不会更正的占到16.33%。

综上得出的结论是:第一, 传媒类学生媒介信息参与度高。第二, 过分依赖于网络。

三、传媒类应用型人才的媒介素养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媒介素养, 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涉猎, 尤其是对网络新媒体具有出色的驾驭和使用能力。这一特点与当代独特的媒体环境有关系, 但是对传统媒体, 尤其是报纸和广播的利用率均较低。这样的话, 极易导致他们获取虚假和不可靠信源的信息的几率加大。

其二, 传媒类学生对媒介信息处于一种自觉的状态, 但是程度不高。也就是说, 传媒类应用型人才的媒介素养的提升不是依赖于自己已有的媒介经验, 而是依赖于特定的媒介理论基础。所以, 他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并且会更好地去利用媒介资源。但是, 由于获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困难, 他们就会选择逃避, 这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法是:首先,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不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课堂是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场所, 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素养, 尤其是一些概论性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多举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 从而使他们面对媒介时有正确的认识。其次, 营造良好的校园媒介文化氛围。在高校中, 广播和校园电视台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传统媒体,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传递正确的信息。同时, 如果有条件, 可以聘请一些传媒业界的专家学者,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有关媒介批评的讲座, 宣扬积极向上的内容, 贬斥不良的社会现象。

四、结论

传媒类应用型人才是未来传媒业的中坚力量, 其媒介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全社会传媒业的发展水平。本研究着眼于目前应用型人才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上相关的解决意见。总之, 只有通过学生个体和课堂、学校的三方联动才能切实提高传媒类学生的媒介素养, 从而为以后传媒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维斯, 汤普森.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M].2004.

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第10篇

一、高等学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并掌握宽厚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能够快速将所学知识和业务技能运用于自己所从事的经济管理岗位, 能够很好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 能够完全胜任所从事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 并且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2]

作为高等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突出“应用性”的特点, 尤其是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 要具备并掌握宽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是实践应用的基础, 也是应用的前提和保证, 因此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应该积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它更强调在具备和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应用培养。第二、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性”, 就是强调要能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将所学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更要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能动地去解决经济生活中或是实际工作遇到的困难或出现的问题, 具有良好的知识转化能力, 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第三、要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通过实习实践训练, 除了要在经济活动中具备实践应用能力, 还应具备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眼光、有胆量、有能力, 才能逐步增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当前高等学校经管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办学定位不准, 专业特色不突出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多数高等学校都在结合各自的办学条件、区域环境和社会需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科学定位, 努力凝练专业特色。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存在趋同化的现象, 部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在经管类专业设置上较为相近。[4]还有一些高校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课程设置的名称、上课学时、甚至是课程考查考核方式上都比较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 经管类人才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上, 尽管有要求学生进行实践锻炼, 但是一般都是在暑期进行, 且是学生自行联系, 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真正联系到企业或公司进行锻炼, 到毕业之前的学校一般也安排了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 但是由于不是学校或学院统一安排组织, 大部分学生又把这段时间用于找工作, 因而专业实习也基本上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 经管类高等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改进

当前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规模逐渐在扩大, 但是知识结构单一,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5]另外, 虽然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从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多数老师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 但缺乏一定的实践背景或锻炼, 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了解不深入, 因此, 对企业的实际操作也不是很熟悉, 讲课时多依赖于教材, 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三、高等学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 南京财经大学多次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探索和改革,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 坚持在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前提下, 立足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着眼国内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强化专业特色, 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为财经类高校, 南京财经大学坚持以学科为基础,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切实加强专业建设, 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同时, 也在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管类专业坚持“2+2”培养模式, 即前两年坚持打通培养, 按照学科大类实现专业基础课程完全打通, 夯实基础, 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需要, 实施分流培养, 专业主干课程按照从突出专业特色和就业竞争力的要求设置, 专业选修课则按照交叉复合、体现特色的要求设置。贸易经济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坚持做到:课程结构“三位一体”:商业经济理论+商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商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三位一体”: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软件应用与开发;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三位一体”:改革讲授方法+多媒体运用+加强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 在教学理念创新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结构要求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 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层次、就业去向形成特色。

(二) 突出应用型能力培养, 完善实验实践教学

作为经管类高校, 南京财经大学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上非常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首先, 学校坚持全面优化实验实践教学方案, 积极搭建了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素养训练+综合创新训练于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基本框架。南京财经大学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智商、情商和灵商并举、外语、计算机、沟通、写作和专业技能并重, 积极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学、电子阅览室等学习平台, 实施多层次、分类型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把能力训练落实到实处。同时, 南京财经大学不断推进了实验室的优化配合, 推进实验教学物理空间、软件平台、网络平台开放共享, 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发挥实验室的最大使用效率。目前, 南京财经大学已经建成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国家级实验教育示范中心和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该校依托众多实验教学资源, 努力加强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开发和研究, 加大学生的训练力度, 保证了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力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

经管类专业覆盖面比较广, 专业知识理论的日新月异, 对教师知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很高要求, 南京财经大学积极探索教师岗位按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和社会服务型聘任与考核, 要求经管类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 理解和吸收国内外经济学理论和科研成果, 及时把握学术前沿和经济前沿的理论和知识, 运用到自己的科研过程中, 并把科研成果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6]在课程教学中, 要求教师积极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问题, 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 南京财经大学还定期举办教学公开赛, 实行教学督导和网上评教等制度, 以切实锻炼和打造教学和科研能力都突出的师资队伍。

(四) 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己, 明确目标, 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 坚持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的一体化建设, 将职业发展类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 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集体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 还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学生工作理念,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才尽其用。

(五) 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高等学校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实践和动手能力不够, 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因此, 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不仅要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考虑增加一些职业生源规划和创业教育类的课程, 更要多渠道保证学生大学期间能够进行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南京财经大学积极利用在经济、管理和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影响, 通过与政府和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积极建设教学基地等, 加强校企合作, 提供学生和企业双向交流机会和实习实训岗位。[7]此外, 南京财经大学非常重视国家对学生创新创教育的投入, 积极抓住机会, 申报和创办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如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有组织的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努力培养经管类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释

1[1]郭力.高等学校经济类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1, (2) :44-45.

2[2]贾显维.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网友世界, 2013, (5) :49-51.

3[3]黄建国.经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3) :20-22.

4[4]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 (4) :93-95.

5[5]赵美娜.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1, (2) :48-49.

6[6]陈向军, 索凯峰.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12) :53-55.

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第11篇

一、专业设置调整

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专业不是盲目设置, 而是学校根据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社会的需求或者说是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而设置的学科门类[2]。培养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 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1.调整专业结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农业本科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按照“应用型为主、社会急需优先”的基本思路, 以灵活、高效、优质为原则, 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方面重点支持优势学科专业建设,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 重点扶持有市场、有潜力、有前景的新型专业。同时还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应用型的人才。

2.加强基础性专业。发挥基础专业的重要作用, 基础专业能够为其他专业学科提供必要的支撑。基础性的专业是其他专业发展的基础, 如果基础专业不扎实, 就会阻碍其他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因此, 应用型专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重视基础专业, 加强基础性专业教育。

二、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 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因此在教材内容选编上既要考虑到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也要考虑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教学内容要符合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农业职业岗位进行素质分析, 了解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调整课程设置, 实现学生所学与企业零距离, 体现教学内容的现时性、针对性、先进性。加强农科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 吸纳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教材编选, 重视选用优秀教材。通过自主开发应用型本科教材和引进国外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材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现有教材不足的问题。

2.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分别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改变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起引导作用。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 如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根据教学目标和对象的不同灵活使用。这样可以发挥教学法的优点, 避免某种教学法的局限, 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

3.完善师资队伍, 引进“双师型”教师。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常见的农业技术, 还需要能下田具体操作示范。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具有本专业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 但生产实践经历相当欠缺, 缺少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的特点, 在指导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应用型本科学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师资资源, 更要从社会中、行业中选聘专家人才充实师资队伍[3]。在内部师资队伍建设上, 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各大农场、涉农企业进行业务进修, 参与校内外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 形成较为合理的学校、社会、行业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

三、加强教学管理

1.建立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制定 《课堂教学工作规范》、《实验实训课教学规程》、《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规范》、《考试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 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执行、教学安排、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考试、成绩评定等环节做出详尽的规定;制定 《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教学名师工程实施办法》、《先进院系评选办法》、《特色学科评选建设意见》 等激励性文件, 鼓励院系和全体教师争先创优;制定 《教学事故界定处理办法》等约束性文件, 约束和惩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错误行为。把严格规范的制度体系变成广大教师能够接受并自觉执行的良好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制度文化。

2.处理好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农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 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学管理能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如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毕业论文环节, 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到农业基地中去, 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技术应用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可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 也可由专任教师担任, 也可二者合作完成。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全面素质, 用人单位也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考察, 对学生就业将是有利的推动。因此, 农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 在规范的基础上, 应有创新, 不能拘泥于形式的规范, 而束缚了特色的形成。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课程体系和当前涉农企业对就业技能的要求修订实验教学大纲, 编写配套教材, 安排更加符合生产实际的实验内容。 大一、大二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 培养学生对仪器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大三、大四年级主要以专业课为主,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如老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验问题, 由学生分组, 自主设计、完成实验。

2.资源优化,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当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针对农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农科专业特点, 构建由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及社会实践组成的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可以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认知阶段、技能培训阶段、生产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实习与就业阶段。认知阶段, 学校可以按班级分地, 让学生自主经营, 从播种、收获到销售, 从产前、产中到产后, 对各个生产环节、生产技能进行亲身实践,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技能培训阶段, 学校可以让学生进入院属研究所, 学习相应知识技能, 如组织培养技术、食用菌栽培、果蔬保鲜、常见作物病虫害防治等, 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生产实践能力培养阶段, 可以以实习农场、研究所、校外实习基地等平台为依托,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自主设计试验, 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完成毕业论文的所有实验。实习与就业阶段, 可以让学生到签订就业协议的涉农企业参与生产实践, 加强动手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农科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 还需要创新、创业的精神。 学校应该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支持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 如我院的“果树团队、食用菌团队、花卉团队”等。通过搭建多种创新创业平台,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设计大赛、科技竞赛、“挑战杯” 大赛等,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开设创业课程、提供创业训练、制定创业优惠政策, 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从教师、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支持创业。

五、结语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处于大众化初期,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呈现多元化, 人才类型趋于多样化, 社会不仅需要研究型、学术型人才, 更需要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支撑我国的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不容置疑。我国农科院校虽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如中国农业大学创建了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三平台课程体系; 山东农业大学的“校园—校内基地—社会”的三段培养模式;等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科学定位, 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 找到一种适合的培养模式, 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鄢高翔, 祁克宗.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11) :2176-2177.

[2]胡宏祥, 徐启荣, 何方, 等.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 2010, (2) :114-115.

上一篇:地理实验课堂下一篇:设备运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