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2024-06-11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作用(精选12篇)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第1篇

一、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加强对舞蹈教育者的专业考核

舞蹈教育者是开展舞蹈教学的主导者也是重要参与者, 舞蹈教育队伍的水平能够直接决定舞蹈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名优秀的舞蹈教育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舞蹈素质之外, 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高的舞蹈情感表现能力、较高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以及较强的舞蹈教育能力。因此, 要开展针对舞蹈教育者的专业考核, 以保证舞蹈教育队伍的高水准, 从而确保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细化舞蹈情感教育, 提高学习者对经典舞蹈表演作品的情感感知能力

舞蹈不是单一的肢体语言表达, 而是由人的身体姿态、音乐艺术以及人的情感三部分组成。优秀的舞蹈表演者无论在肢体表达上, 还是情感投入上都应具备超高的水准。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要加深学习者对以往经典舞蹈作品的情感理解, 从而提升学习者在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现能力。首先, 舞蹈教育者在授课之前要将舞蹈艺术的背景以及舞蹈作品本身富含的艺术情感向学习者做好细致的分析与讲解, 能够让学习者形成关于舞蹈情感的整体感知。其次, 教育者应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具体情况, 学习者舞蹈基础不可能相同, 这就需要舞蹈教育者用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将舞蹈教学从历史、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解析, 尽量将舞蹈的情感做到全面教授与传递。最后, 舞蹈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口头的教授, 应通过大量的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 让学习者直接感受舞蹈情感, 熏陶学习者的舞蹈艺术气质, 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舞蹈情感表达水平。

三、重点加强学习者的艺术审美训练, 丰富其舞蹈艺术情感

艺术是人类寄托情绪、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而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不同种类与不同方式的舞蹈表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展示人们的艺术创造能力, 以及对于美的不断追求与超越, 并向更高级别的情感层次发展。而审美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追求与创作, 也能够展示出人们心灵最深处隐藏的内在情感。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 要让学习者就舞蹈本身富含的情感做更加深入与细致的理解, 从而促使学习者自身舞蹈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舞蹈艺术的美完全等同于舞蹈姿态的优美与流畅, 应该就每一个表演动作做语言性的情感解析, 最有效而直接的方式即是通过经典舞蹈作品的讲解, 在音乐与舞蹈的双重美学氛围中进行艺术情感的培养。

对舞蹈艺术美的欣赏方式包括两个模块, 即舞蹈作品视频与现场表演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开展舞蹈欣赏课程时, 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都应将自身对于舞蹈情感的认识放置一边, 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对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现的关注中, 将舞蹈教学的质量及其实际作用大幅度提高。在完成规定的教学欣赏内容后, 教育者应组织开展艺术欣赏感想报告会, 让学习者组织好语言, 表达自身对所欣赏的舞蹈艺术的真实感受, 这样在感受交流中促进学习者的艺术情感表达。

四、培养学习者对舞蹈表演的兴趣, 提升学习者对舞蹈艺术的追求境界, 从而不断丰富学习者的舞蹈情感

舞蹈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在于学习者的身体素质训练, 要通过多项形体锻炼, 以及舞蹈动作训练强化学生的舞蹈功底。然而, 舞蹈艺术的严苛要求使许多学习者在入门阶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 甚至完全失去舞蹈学习的兴趣。因此, 舞蹈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采取全面的、带有鼓励性或是刺激性的措施, 给予学生以舞蹈学习的引导。首先, 让学习者对舞蹈艺术形成一种优质、高雅的认知, 将舞蹈练功房看作是修炼自己、提升自我的圣地, 还要不断给予学习者鼓励, 不断增加学习者的自信以及丰富他们的肢体情感。表演者只有本身具有舞蹈作品演绎的自信, 才能将自我情感完全贯穿于艺术表演过程中, 最终得到观众的认可, 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形成无形的共鸣效果, 这是舞蹈表演的最重要的艺术追求目标之一。

舞蹈学习者在舞蹈艺术追求上的信心能够激发舞蹈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自身的兴趣驱动获得更多的舞蹈艺术感悟, 从而丰富自己的舞蹈艺术情感, 最终结合自身的舞蹈语言锻炼让自己的舞蹈情绪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当舞蹈艺术与学习者的心理追求达到一定的一致程度, 舞蹈对于学习者来说再也不同于一般的表演才能的学习, 而是上升到情感表现的高度, 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的表演、不断的艺术情绪累积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五、重点训练学习者的舞蹈艺术创新能力

舞蹈艺术是糅合了身体语言和音乐语言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优秀的舞者除了在舞台上完美地展现舞蹈艺术动作, 并将丰富的内在情感通过舞蹈形式展现出来以外, 也需要在舞蹈表现形式以及舞蹈艺术的内涵、精神上做出创新。每一位舞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不同, 教育文化背景不同, 内在情感也不一样, 而舞蹈艺术正是需要舞者根据自己的内在情感进行舞蹈文化创新。舞蹈学习者正走在追求舞蹈艺术的道路上, 其舞蹈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能够在舞蹈教学中专门针对学习者的舞蹈艺术创新能力进行训练, 发挥学习者的舞蹈艺术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便能取得更好的舞蹈教学效果。

总之, 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 一切艺术情感都是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感悟。舞蹈艺术则是人们表达自我的内在情感以及美学追求的最直接方式。一般舞蹈艺术作品的优秀与否, 需要结合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形态以及情感语言做出综合的判断, 只有两者达到高度一致时才能做出优质艺术表演的评判。因此,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舞蹈教育者除了要注重舞蹈动作的标准化, 也始终不能放弃舞蹈情感表达的优化训练。

摘要:人类进行自我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语言、文字、音乐以及肢体等。其中通过肢体进行情感表达主要通过舞蹈形式来实现, 舞蹈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通过舞蹈形式展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更加厚重, 也更加深刻, 而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现该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得以强化, 是舞蹈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表现,艺术

参考文献

[1]林琳, 李伟.舞蹈形象的产生——浅谈舞蹈编导、舞蹈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 (2) .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第2篇

【摘 要】中国舞蹈考级是规范儿童舞蹈学习以及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具有阶段性、实用性等特点,其教材的编写也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宗旨,因此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幼儿;舞蹈考级;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05-01

一、幼儿的特点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儿童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幼儿的主要特点,继而有选择性地采用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直觉性强。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他们会本能地试着通过身体上的触碰来直观感知外在世界。他们只有在接触到具体物体时,才会对其进行思维,并且在这个阶段中,幼儿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有着强烈的参与愿望,极其愿意也十分容易加入到游戏、表演中去。幼儿对外在世界的接受和表达,并不能进行系统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是停留在浅显层面上的感性体验与情绪认同,幼儿在审美活动中总是感性直观地去体验外界事物,所以生动鲜艳的形象、活泼有趣的音乐更容易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情感性强。幼儿的心理虽然尚未发育完全,但他们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情感,他们渴望与同伴以及成年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也喜欢被赞扬、获得鼓励,有时候还会因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了解儿童的情感需求,以鼓励为主,并营造出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教学气氛,使儿童的内心在舞蹈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三)创造性强。儿童喜欢模仿也喜欢创造,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所以他们有时并不能很好地按照教材和计划来进行练习,而是添加进一些自己的构想。当然,很多创造性的行为也会不经意地带来惊喜,由于幼儿身心发展远未成熟,掌握的方法也有限,他们表达出来的行为经常会显得“幼稚”,这也是一种美,虽然不够精致,却使人感到更多的审美愉悦。

(四)自制力弱。幼儿由于年龄小,常常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明显,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往往生动的、鲜艳的、强烈的、具体形象等才能使儿童集中注意力,但集中时间并不长。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也要注意保持新颖生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二、中国舞蹈考级教材的特点

(一)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由于儿童年龄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舞蹈考级教材在内容也着重选择了简单纯净、明快活跃的舞曲,以便使幼儿产生兴趣,能够边跳边唱地参与其中。同时篇幅长短适宜,避免幼儿在舞蹈练习中运动过度产生厌学心理以及对身体发育造成损害。

(二)难度适宜。如今我国儿童舞蹈考级的标准并不统一,考级教材也因地而异,不过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幼儿舞蹈考级教材都使用了科学的制定标准,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规律,选取难度适宜的曲目、旋律,由易到难,呈阶梯状,既能够引导儿童科学系统地学习,又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舞蹈练习的能力水平。

(三)考察的全面性。考级教材的编写者往往会全面考虑学习者应掌握的能力水平,因此在教材中不仅包括不同级别的单项技能动作标准,还包括了系统的技能动作要求。既又规定曲目的表演练习,还有许多自主即兴的创作要求,这就考察了学习者的多方面能力。

三、中国舞蹈考级在幼儿教学中作用

(一)普及舞蹈资源。舞蹈资源在这里指的是涵盖各种舞种的舞蹈技术、理论知识、艺术理念研究以及相关的音乐服饰等元素。舞蹈考级制度的推广能够普及舞蹈资源,特别是应用在幼儿教学中,能够为孩子们普及艺术知识,培养艺术才能。

受到考级目标的驱使,为了幼儿能够顺利通过规定的等级考试,无论是校外的培训机构还是学校老师的教学,都会严格按照考试规定的要求去引导孩子学习、训练。通过这种强制的、有意识的、成系统的普及性教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到了系统全面的舞蹈理论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技能基础,不仅提高了应试的能力,还深入了解了全面的舞蹈资源。

(二)提升儿童艺术修养。舞蹈是一种能够愉悦身心的行为艺术,能够培养个人的高雅气质,也能提升学习者的艺术鉴赏能力。舞蹈考级不仅仅是为纯粹的学习而服务,还能够促使家长和老师培养儿童的艺术才能、个人气质。建立在考级制度上的舞蹈学习也是一种对于幼儿的艺术熏陶,使孩子们在无意识的阶段就把这些艺术资源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为他们长大之后的舞蹈才能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以及更高层面的志趣追求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舞蹈表演;情感表达;作用

0 前言

舞蹈属于视觉艺术的一种,其含义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节奏、表情等要素在舞蹈作品中体现。舞蹈演员可以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审美情趣,因此,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败均与舞蹈演员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若不注重对文化、美学修养,单靠舞蹈技术的舞蹈演员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该舞蹈作品也无法上升至美学高度。[1]因此,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作用进行简单探讨,望能对舞蹈表演的指导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什么是舞蹈表演

舞蹈在八大艺术中占有一席之位,舞蹈演员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动人的背景音乐、娴熟的舞蹈动作将人物形象以象征、重复、夸张、对比等手法呈现在观众面前。表演舞蹈与实用舞蹈是舞蹈的两大类别。[2]以表演与欣赏为主的舞蹈类型是表演舞蹈,其内容包括流行表演舞蹈(踢踏舞、街舞、现代舞等)与传统表演舞蹈(民族舞、芭蕾舞等);实用舞蹈包括流行实用舞蹈(爵士舞、迪斯科、秧歌舞等)与传统实用舞蹈(西洋古代宫廷舞与宗教舞蹈)。另外,舞蹈还能够按照以下内容进行分类:第一,以作品形式进行分类:“交响性”舞剧、叙事性舞蹈、抒情性舞蹈;第二,以生命为主体进行分类:节庆舞蹈、宗教舞蹈以及生存舞蹈;第三,以娱乐为目的进行分类:娱人舞蹈、娱神舞蹈以及娱己舞蹈。第四,以表演形式进行分类:群舞、三人舞、双人舞以及独舞。

2 情感表达与舞蹈表演的关系

情感表达与舞蹈表演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舞蹈表演需要融入情感才能更好地将思想传达出来。即使一个舞蹈演员的舞蹈技术再高,若无法表达情感,观众们便无法从表演中获得心灵上的享受,而舞蹈表演也失去了色彩。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并不是指舞蹈演员个人的情感,而是指向往美好之情、爱国之情等具有一定价值与普遍意义的情感。[3]创作背景会影响部分类型的舞蹈,例如少数民族舞蹈。该种舞蹈通过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技巧与肢体动作,将情感表现在其生活的习俗与场景中。单纯依靠语言、音乐伴奏、视觉变化与舞蹈动作并不能将舞蹈情感进行完整的表达,还需要通过舞蹈演员将艺术形象完整地塑造出来。舞蹈演员在不同类型的舞蹈中,通过表情与动作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观众更容易体会舞蹈传达的思想。因此,只有在舞蹈表演中注入真挚的情感,才能使舞蹈更具魅力与感染力。

3 舞蹈表演中常产生的问题

在舞蹈表演常会产生以下两个问题:

3.1 单一、匮乏的形式内容

诸多因素(比如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外形条件、舞蹈创作作品以及舞蹈内容的限制)都能使舞蹈的表演形式产生重复、单一的现象。舞蹈演员很难将不同的情感完美地体现在大量不同类型的舞蹈表演中,这就造成了舞蹈形式内容的单一与匮乏。单一、匮乏的舞蹈形式内容也成为舞蹈表演发展的阻碍与瓶颈。

3.2 乏味、死板的情感表达

舞蹈表现的中心是情感表达,舞蹈演员通过娴熟的肢体语言与细腻的情感表现能够使观众对舞蹈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与角色具有不一样的气质,对舞蹈作品思想与认识的差距也较大。舞蹈演员充分发挥舞蹈技术与肢体条件,从而形象化地创作角色。上述情况是舞蹈演员对舞蹈表演的表面认识,而舞蹈表演的深层意义为舞者在表演中应抛弃自我、贴近角色,进而提升情感表达的技巧。舞蹈演员必须对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有高度的认识,才能使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不再乏味、死板。

4 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以及作用

4.1 舞蹈演员素质高低表现为情感表达

舞蹈表演的灵魂在于情感表达,而情感表达能够体现舞蹈演员的综合素质。舞蹈演员的综合素质也是舞蹈素质的体现,[4]具体是指舞者通过高超的舞蹈技巧与动作变化,塑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再利用面部表情、人物性格、肢体动作等将故事情节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使其充满意境。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对情感表达的掌握能够直接决定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否成功。若舞者在表演中没有进行情感表达,观众则只能欣赏舞者的舞蹈动作,无法直接体会到舞蹈的情感与艺术层次,从而使舞蹈缺乏生机与活力。

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应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娴熟的舞蹈技巧、丰富的情感表现以及良好的舞蹈态度等基本的舞蹈素质。观众可以直接看到舞蹈演员的舞蹈水平,但却无法直接观察其中体现的情感,只能自己去理解。因此,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者只有将情感完美地融入舞蹈表演中,其舞蹈艺术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4.2 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与情感表达有关

展现舞蹈表演艺术性(包括象征性、造型性、律动性与抒情性)最好的方式为情感表达。不同类型舞蹈的情感表达也不同,专业的舞蹈演员能够在表演中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融入角色中。而对于舞蹈表演的初学者而言,应学会如何培养情感、如何表达情感,在何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角色中,从而成功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将情感注入舞蹈表演中,不仅能够使舞蹈充满美感,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舞蹈表演的象征性、造型性、律动性与抒情性。

4.3 情感表达能够直接影响舞蹈表演的感染力

情感表达能够直接影响舞蹈表演的感染力。[5]部分舞蹈演员认为掌握了舞蹈技巧就能将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完美地表现出来,其实不然,情感支撑与情感传递是舞蹈表演成败的关键,是连接观众与舞蹈演员的纽带,也是优秀舞蹈演员应具备的素质,更是舞蹈表演富有感染力的体现。舞蹈演员应在娴熟的舞蹈动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注入强烈的情感,使观众感受到舞蹈表演令人震撼的感染力。

4.4 情感表达能够使舞蹈表演完整

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将自己优美的肢体语言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舞蹈表演的艺术性才会得到完美体现。若舞蹈演员忽视了情感表达而只注重舞蹈技巧的难度,舞蹈表演就会变成杂技表演。情感表达能够使舞蹈表演完整。若舞蹈演员将重点侧重于表演角色的情感,再加以高超技巧的辅助,使舞蹈表演能够更好地反映生活,舞蹈的内容与形式就会得到良好地连接,舞蹈的情感也能得到体现。

5 结语

情感表达对舞蹈创作者而言有特别的启迪作用,对舞蹈演员而言是其艺术价值的表现,而对观众而言则可以得到心理、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情感表达与舞蹈演员表演的完整性、艺术性、感染力、舞蹈素质均有紧密的联系,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演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舞蹈演员应学会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将情感融入舞蹈表演中,使舞蹈技巧与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另外,情感表达还能丰满舞蹈表演的内容,同时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层次,并使舞蹈表演上升至美学高度。

参考文献:

[1]蔡乐.浅谈情感表现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5(24):100-101.

[2]李明谊.浅谈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5(12):125.

[3]罗蔓.浅谈舞蹈表演中情感表现的重要性[J].影剧新作,2016(01):174-175.

[4]李建超.舞蹈表演中的情感把握[J].戏剧之家,2015(09):144.

如何加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4篇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时有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时, 往往会出现注意力分散, 精力不集中等厌学现象,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应先反思检查自身的问题, 不能简单粗暴的责骂学生。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甚至不动为主动, 必须既要注重舞蹈教学的情感启发, 又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只有这两方面的结合运用, 才能保证舞蹈教学有质有量的完成。

一、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教学中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以及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成功的教学。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感和人们的认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的, 情感产生与认识过程又对人的认识有着巨大影响。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 (情感) 等直接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果。教师尊重知识、钻研业务, 热爱本职工作, 关心爱护学生, 真诚地和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要并给予帮助,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一名优秀教师无论在做人、做事, 还是对待学习上都强大、有力的示范作用。从而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态度, 促进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反过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更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

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 帮助他们, 热情引导他们,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爱心, 感受到和老师交流的畅通, 彼此的心心相印。教师真诚地关爱聚集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向心力, 有效促进了教与学双方的密切配合, 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启发

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正所谓“言之不足, 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 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说传情达意、状物抒情是才是舞蹈的最终目的。舞蹈艺术也正是在动静相宜、辨证统一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作为舞蹈教师,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情感;用形象贴切的语言和事例去描述舞蹈中的情感;用简洁的语言讲解动作, 再给予正确的示范, 使学生正确理解老师的教授意图, 使师生双方在思想上和授课内容上达到共识, 相互感应。这样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换个角度说, 舞蹈艺术本身是受情感和美感支配的,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动作质量而忽略情绪情感的启发培养, 总是以一副“严格”的面孔出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 会导致学生精神紧张, 肌肉僵硬, 反应迟钝。表现为盲目模仿、机械地去完成动作, 而非主动去理解、感受, 调动自己的情感来支配舞蹈动作。这样何谈感受美和表现美?同时, 乏味、枯燥的课堂教学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如此一来教学实效就会大打折扣。针对教师所提倡的“严格”我认为是教师对待教学应持有的认真态度, 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工作热情。我们应该从自身的课堂教学找寻问题所在, 仅单纯强调“严”, 继而简单的对待教与学的问题有悖于舞蹈教学的目标及意义。

我校目前舞蹈班的教学, 在普通幼师班舞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大难度, 增设了专业性较强的科目。目前所开课程有:芭蕾基训课、古典身韵课、表演课、民族民间舞课、儿童舞及创编课等等。课程多, 难度相对较大, 这对于大多数从未接触过舞蹈的学生来说, 要想学好所有科目是要经受巨大考验的。有了科学的教学理念做指导, 我认为合理的制订教学规划, 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教学, 甚至课堂中的一些小细节, 这样充分准备的一节课势必对舞蹈课中的教与学有极大的推动力。除此之外, 还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情感, 挖掘学生的舞蹈潜力、舞蹈感觉以及课堂内外的师生情感互动上。例如我在上舞蹈班的身韵课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古典舞的一些相关知识:神韵是古典舞内在的灵魂, 它表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在舞蹈中应以意念支配形体, 由意念而产生神态和气的运用, 以达到“意领神随、有神有气、有姿有势”。形神合一是舞蹈训练所必须有的。例如:《呼吸训练》及《手眼训练》这两个古典舞组合在训练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时, 重点强调舞蹈时应有的情绪和气质表现。即:一颦一笑, 一举手一投足, 无不流露出女子宁静甜美, 清雅婉转, 灵秀的气质。这样一边示范动作, 一边尽可能用语言来描述动作情感,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她们全身心投入动作中, 用内心丰富的想象升华动作的表现力。以此为目标引导、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们的课堂学习, 她们对古典舞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对我所教的每个动作都能细心领会, 一遍又一遍地去练习, 丝毫没有平日的庸懒。内心形象的充实, 神情的真实流露帮助学生快速的找到感觉, 姿态定形, 动作看起来生动有韵味, 教学效果自然超乎想象的好。

儿童舞的教学在幼师的舞蹈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儿童舞蹈素材, 了解儿童舞的种类, 丰富、开拓她们的视野, 为进一步学习儿童舞创编打好基础。儿童舞更注重趣味性、故事性。在表演时更应该强调学生情绪情感的把握, 在动物类律动《母鸭带小鸭》的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掌握好小鸭的造型动作之外, 小鸭活泼可爱、动作滑稽的气质也是重点要抓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采用说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 告诉学生自己就是故事里的“小鸭子”, 要求她们不光要塑造“小鸭子”的可爱外形, 还要充分发挥内心丰富的想象对角色进行补充和完善, 真正走进“小鸭子”的故事里, “我是一只可爱的小鸭子, 我会唱歌, 我会跳舞, 我还会捉小鱼…捉到了捉到了, 小鱼可真鲜美啊, 我爱吃小鱼…”。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用真实的情感走进“小鸭子”的角色中, “小鸭子”的形象就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起乏味的抠动作, 摆造型, 只强调外部模仿的呆板教学方法来, 学生更喜欢这种以情感来引导的方法。采用情感启发来丰富学生内心的想象, 引导她们对舞蹈的思考以及激发她们的创造性思维, 为儿童舞创编课激发她们的创造想象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使舞蹈课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对周围现实所表现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情绪情感对人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我认为艺术类科目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实施积极情感教育的定向培养。促进艺术课中的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运用积极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可以说是开启学生艺术潜能永不生锈的钥匙。

摘要:本文针对幼师学生舞蹈课的现状与难点, 着重论述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用:加强课堂内外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注重舞蹈教学的情感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舞蹈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互动,情感启发,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情感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5篇

一、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景。

教师在语言、心理和空间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对师生之间心理关系有正确的处理、调节、引导和控制,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安其学而亲其师”。

1、上好第一节课,为今后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每位学生对每位老师的第一堂课都会特别认真,因为老师是“新”的,知识也是“新”的,学生对新的事物总是好奇的,敏感的,因此,教师的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将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热爱。如果第一堂课,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亲近、尊敬、佩服、友好的,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一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2、创造融洽、温馨的情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融洽、温馨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融洽、温馨的师生关系要以真诚的爱为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召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融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使情与知相互融合,创造出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3、重视教师个人的修养。教师个人的影响力是学生学习的潜在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每一位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要重视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面带微笑进课堂,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去影响、熏陶学生,实现情感教育。

二、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的,课堂是课堂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借助自己亲切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形体动作等创造一个美的、自然的教学气氛,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三、改进教法,体验成功。

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取得好成绩,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同学的认可,这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健康人生的基础,有了源源不断的自我肯定,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教学时,每位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可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设置教师的“故意错误”,让学生指出其他同学回答中的错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多方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动力。

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阳光、是鲜花。浅谈情感教学

海南省三亚市第二中学 符海霞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感,不仅包括情绪,也包括审美、道德、认知、自我情感等等。情感的发展,是个性的情感机能和情感品质在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过程。众所周知,情感和认识是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方面。课堂教学中的“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学生与学生的、教材中蕴涵的等诸多情感因素的统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重心是在学科还是在人?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种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情感教学既是学生更好的认知手段,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对学生抱有信任感、期望感、责任感以及富有情感的言行都会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敏感期。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教学中师生两种情感的融合,无疑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其创新思维和提高自身觉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对什么都是“多情”的,不管是课内课外,国内国外大事,甚至宇宙的奥秘、世界的未来等等,他们都有兴趣,付之以热情。同样他们在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上,也是富有情感的,特别是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则更为丰富。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情感?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教师的情感教学模式是不尽相同的,情感教学的形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本人认为在课堂情感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1.激发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传递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培养智慧,情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提高过程。这种教育模式的关键是把教学的对象──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教师教学被动灌输的“工作”对象。例如,我讲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时,引用资料──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流行爆发,部分城市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场停业的现象,很多与非典患者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被隔离在家。设疑:为什么人们对非典型肺炎这么恐惧呢?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在设疑适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调动。经过交流讨论,考查学生初中知识的掌握和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是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离不开活细胞这一基本事实。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促使他们在认识能力获得发展的同时,认知、道德等得到同步发展,以情促教,发挥情感对认知的驱动、巩固作用。

2.发展情感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以往的权威地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话语,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结合学科特点,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因此,课堂教学在组织形式上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发生变化,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合作精神,让大家共同提高。在讨论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讲到《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引用以下事例:2003年,安徽某农村发生的一件怪事,那里的100多名婴儿,陆续患上了一种怪病,当地人称这些孩子为“大头娃娃”,有些婴儿因这种怪病而夭折。合作讨论:根据大家所了解,谈谈这些婴儿到底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大头娃娃”的信息或结合材料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教师参与,但引而不露,指而不明,启发学生思维,最终让同学们都知道劣质奶粉中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全面低下是造成婴儿患病的重要原因,懂得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成分,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的主要原料,它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唤醒同学爱护自己,热爱生命。在本节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相关情感,对情感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3.激励情感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而核心就是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是否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否能真正调动他们认知的动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特长。例如,我在上《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通过议论(或小组讨论),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他们会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亦可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那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我采用小组代表解答,亦可点名解答,亦可自由竟答。教学实践表明,自由竟答最能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或许竟答时不那么井然有序,但这种竟答最能满足学生,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高潮,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达到最佳状态。在学生的竟答中会有正确的结论,教师最好以肯定某个答案的形式来答疑,这样,正确答题的学生(或小组代表)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同学就会尝试到成功的体验,这时他们的情感就会受到充分的激励,情感的发展进入了高潮(即学生的情感因素达到最佳状态),这时教师应恰到好处地将正确的答案用精练的语言给予重复肯定并用语言(或表情、眼神)给予奖励。课堂教育过程的情感化,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诚的、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让学生不断的主观认可、教师认可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

现在的学生,由于环境优越,加之独生子女多,家长千依百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独断专行等不良个性品行,通过情感化课堂教学,在教师强大的人格力量影响下,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行,从而使学习行为得到情感影响的强大动力。情感因素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和效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质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不可缺失的巨大作用。通过情感教育,以促使他们的动机态度,最有益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成为身心素质和谐主动发展的、情感丰富的主体。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情感。

要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要有一个启动情感的过程。好的导语或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图画都能让学生的情感像小河的水一样荡漾起来。于是,对性课程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心理。在上28课的《丑小鸭》一课时,我采用低缓的语气来说:“大雪天,丑小鸭为生存,偷偷地在芦苇地里生活。一次看见一群大雁往天上飞,它多么渴望自己能像大雁一样欢快的生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了什么问题?这一导语,既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又激起了学生对丑小鸭的遭遇同情关注。这样,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活动也随之进入积极状态。

二.理解形象,丰富感情。

学生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是形象。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描写对象。”在学生从初步进入精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情感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用音乐演奏等手段,在学生眼前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教学《日月潭》,当学生大致了解内容后,利用音乐《阿里山的姑娘》强化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一会儿清晨时的点点灯光闪烁在山间的周围,一会儿中午是蒙蒙细雨,像仙境。有的学生会轻轻的说:“太美了!”也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从细雨中飘起的仙境!”这充分说明,教学活动一旦伴随学生的情感,必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品味语言,深化情感。

当学生在理解课文形象而为之动情时,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一教学成功的契机,并顺势把教学活动推向深处,于是教学活动转入品味,那些侵透着作者情感的词句,从而得到情感的收入。如《一夜的工作》中,是我们新中国的周恩来总理,从课文的语句中,我了解他一夜工作是多么的辛劳,多么简朴!一句话看似平淡,却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充满了崇敬、爱戴之情,为中国有这样一位好总理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为作者能亲眼看见总理一夜的工作感到无比幸福。这句话的描写,也使学生对总理一夜的工作,不辞辛劳的精神所感动,更为中国的前程感到自豪。

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又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受到净化和熏陶。

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情感态度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它既包括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情感,也包括一些如焦虑、胆怯等的消极情感,这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因素。因此,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融入便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课题。

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如果教师只注重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授课内容,而缺乏对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较少去观察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出现一堵无形的墙,情感得不到沟通,教学效果就难以体现。

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必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下,教师只“走近”学生还不够,还更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深处。

一、情感教学的相关理论依据

什么是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渗透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

情感态度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活剥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学习。

因此,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维持对英语学习的动力,从而取得好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情感教学法来组织英语教学便成了探讨性的课题。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英语教学的情感化首先应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才愿意与老师交流。师生关系要以基本的人性理念为前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尤为重要!把最美的眼神传递给学生,需要的并不多,那就是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这样的一个人才会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蔓溢出爱的芳香!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于其他形式!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本,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对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者本人,所以我们将抛弃过去传统单调的单向教学模式,而逐渐转向T→S、T→Ss、Ss→Ss、S→Ss的多向互动模式上。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促进者,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3.运用合理的评价手段与评估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由过去的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而逐步转向多元化。教育界人士开始更多地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感体验,而不是单一的采取优胜劣汰。

学生的情感态度往往与他们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密切相关。在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中,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的功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推动了英语后续学习。学习上的成功能够促进情感的积极发展,而积极的情感态度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功。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模糊认识趋于明朗化,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更可以深层启发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英语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相互促进。在教学中多采用些激励性评价,给予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看到希望的曙光,增强到达彼岸的自信心。

三、情感教学的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振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每个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情感教学效应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了学习英语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师肢体语言形象而诙谐的表演中,学生能又快又准掌握单词;在教师情感投入的点拨中,学生能有板有眼地背诵或者复述课文,由此所产生的效应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触类旁通之功效,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上就会事半功倍,同时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进取。

2.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由于课堂教学的手段采用多种方法,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情感教学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得到了综合发展,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知识。

3.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以前在课堂中,总出现部分同学扮演局外人的角色,别的同学表演时,他们既不听也不模仿,有时甚至还故意捣乱,导致整个教学流程的脱节。自从贯彻了情感教学,学生渐渐提高了自控能力,开始学习在交流中与他人合作。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氛围,教导学生要充分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节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也要擅于挖掘并发展学生的语言潜能,这是现今英语老师应关注的重大课题。情感教学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积极化的过程。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情感因素做动机”。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对课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情感教学在新课改中正能体现这一目标。情感教学最大的特征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校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也能得到升华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的心理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高尚的情感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

创设和谐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罗杰斯。呆板枯燥的课堂气氛,昏昏欲睡,情绪少融洽,而轻松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这是由于人的感知、认识、思维、想象等因素,均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当精神愉快,情绪饱满时,学习兴趣、信心就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反之意识就狭窄,认识范围缩小,学习效率低。因此,在教学时创设一种和谐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若教师在上课时能应用教学幽默,调动快乐气氛,学生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倍增。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习信心自然有。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对待“学困生”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教师没有抛弃他们,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学习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要善于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舞蹈美学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6篇

舞蹈美学;舞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舞蹈教学是指舞蹈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理念下,依据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的传授,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舞蹈的系统知识与技能,并提高对舞蹈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的过程。舞蹈教学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而以舞蹈本體为研究中心的舞蹈美学,则着力于探索舞蹈本体存在与发展的内在的审美规律和指导舞蹈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实践与发展[1]。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舞蹈技法,还要将舞蹈美学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利用舞蹈美学来促进舞蹈教学,通过对学生美学理念的灌输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建立审美理念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对教育方法和内容有所丰富。

1.舞蹈美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舞蹈技巧、建立正确的的审美理念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学生是舞蹈教学的对象。张楚廷先生认为美育的使命包括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2]。这是很精辟的见解,具体而言,舞蹈美学对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舞蹈美学能够推动学生自身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教育并非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灌输,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形成,达到学生的自我完善,舞蹈教学也是如此。舞蹈具有形态美、力量美、神韵美的美学特征,而对这些特征的理解和吸收并非只通过外在的推力所能达到的,而需要学生通过对舞蹈美学的知识的吸取,进而将其吸纳、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舞蹈的美的认识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其人格心理的塑成和自我的完善。

舞蹈美学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内化”,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舞蹈,以严谨的建筑的秩序流动,以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为韵律,从而表现出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表现出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节奏表现的常状态,而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使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3]舞蹈通过将人即舞蹈主体对外在世界的理解通过深层次的理解,然后借助具体的舞蹈动作来将其动作性、节奏性和抒情性进行外在的展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主体对外在物象的“内化”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学生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并将其通过自身思考再进行外在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打破了主体和客体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融合,这对于学生心理结构的优化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增强大有裨益。

舞蹈美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助于技能的掌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式。美学理论更多是的通过精神层面的理解与灌输即逻辑思维来展现的,而舞蹈动作则是通过具体的肢体动作和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即形象思维来展现的。舞蹈教学是将舞蹈美学的理论和舞蹈动作实现合一,学生通过对具体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一方面对提高了自身的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将美学的理念用到舞蹈技能的学习中,利用美来提升自己对技能的认识和掌握,达到身形协调,动作统一,充分展示舞蹈之美。

舞蹈美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舞蹈美学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然后再通过艺术创造将舞蹈的自然美、社会美、意识形态美展示出来。在舞蹈教学中,通过对舞蹈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具有形态美、力量美、神韵美的舞蹈技能的掌握,对舞蹈艺术形式美和舞蹈艺术内容美的感知,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如何提升这一能力的途径上,首先要注重对审美经验的积累,注重学习中的点滴;其次要重视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刻苦学习;最后要重视对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美学侧重于对形式美的理解和展示,提升自身的想象力,进而将其用之于创造能力之中。

2.舞蹈美学丰富和发展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舞蹈教学是舞蹈美学的基础和服务对象,舞蹈美学则为舞蹈教学提供艺术指导和美学参考,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舞蹈美学一方面丰富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对舞蹈教学的方法有很大的补充和发展。

舞蹈美学丰富了舞蹈教学的内容丰富。在如何定义美学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是“理念”的学问,有将其看成是研究感性的学问,有将其看作对固定领域和事物的“美”的标准研究的学问,有人将其定义为“艺术哲学”,将其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依照马克思主义“是研究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审美关系的学问”的定义标准我们认为舞蹈美学是文艺美学的一个分支。而艺术美学包含诸如美学理论、各子范畴的美学等等,涵盖范围极为宽泛,因此舞蹈美学不是单一孤立的学科,而是多种理论和学科相交叉性的学科。“舞蹈美学是从美学视角出发,探讨舞蹈的审美创造、审美表现、审美规律、审美特点、审美价值的学科。”[5]传统的舞蹈教学的内容一般只是教育的主体对教育对象进行单一的技术性的教育,而将美学的相关理论引入舞蹈教学中,可以对发展出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技术性的教育,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丰富舞蹈教学,拓展出新的学科,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新颖性等,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舞蹈美学更新和发展了舞蹈教学方法。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技术性讲解来获取教学成果。而将美学理论引入舞蹈教学中,则可以对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和发展。“舞蹈之美的表象的背后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社会因素,我们不能就舞之美而论舞之美,而是应该将舞蹈之美与自然、社会文化等生态环境相连,系统地、全面地分析其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舞蹈之美的影响的原因、特点、方式与规律等问题。”[6]因而,舞蹈美学对舞蹈教学方法的更新主要基于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舞蹈美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前已论及,舞蹈美学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而舞蹈本身又是舞蹈主体将其对客体的认识进而以身体姿态的形式将自然美、社会美、意识形态美展示出来,这其中涉及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问题。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主体自身的学科构成、具体的社会状态、客体的状态等等都会影响到主体对客体的看法,这势必会涉及到诸如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等诸多学科的内容,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舞蹈美学也必然导致舞蹈教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次,舞蹈美学教育方法的多元性。传统的舞蹈教育方法一般采取教师对学生单一的技能说教为主,较为简单和机械。而舞蹈美学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其可以将美学教育的诸如精神分析法、解构法、历史研究法、符号文艺学等方法引入到舞蹈教学中来,通过对具体动作的全方位剖析,并进行理论的全新构建,最后依据教育主体及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舞蹈美学对舞蹈教学主体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在舞蹈教学中引入了有综合性质的舞蹈美学,这对教学主体即舞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教师要完成“精专型”向“既通又专型”的转变。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这种要求大部分只是局限于技能一项上,即看舞蹈教师的技术能力,而对教师的其他要求相对较少,集中表现于教师技能“精专”。但不管在现代教育的要求下,抑或是舞蹈美學的要求下都需要教师完成由“精专”向“既通又专”的转变,如此才能保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做到“既通又精”,就必须:首先,教师要保证自身的业务能力,要有娴熟而精细的舞蹈基础、技能及表现能力,这是作为舞蹈教育主体的最基本要求;其次,要求教师精通教育方面的技巧,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学习和熟知教育方面的理论;第三,教师要掌握美学的理论并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要注重自身的美学理论积累和能力历练,教师既要阅读大量的美学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理论能力,同时又必须在自身的舞蹈学习和锻炼中将美学贯穿其中,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将这三种知识及能力完全具足,教师才可以将自己的业务技能,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合理而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即学生进行指导,保证舞蹈教学高质量的进行。

舞蹈美学促使教师对“主客二分”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完善教学理念。传统的舞蹈教学所采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教育理念,即将师生间划分出主体和客体。这种教学方式舞蹈教师承担了多种角色,如教书育人、行政管理的角色、心理导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种主客体泾渭分明的划分使得客体无法对主体进行促进和感染,无法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这就对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美学理念的引入要求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必须摈弃这种具有主客体二分的教育方式,而应将教育中的师生交流看作是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首先,我们还要改正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单极表演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舞蹈教师作为导演对舞蹈教学过程完全控制,这种单极的表演是对学生群体的漠视。在美学理念下的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建立的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共同表演而共建意义的教育模式,师生在舞蹈教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而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双方都可以将对舞蹈的理解进行相互表达和阐释;其次,教师要摈弃传统舞蹈教学中师生间互为手段的模式。这种模式将对方看作是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无法摆脱控制与被控制的角色而难以形成融洽的和合关系。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将人看做目的而非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和理解人,才能使师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都具有个人意志,而双方也都可以去帮助别人或获得自我经验,双方通过主体间的平等交流而共同获得成长和发展,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舞蹈美学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促进教学对象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扩展,还提升了教育主体的素质。但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舞蹈美学引入舞蹈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舞蹈教学中将美学和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基于学理和实践我们都有理由坚信,在舞蹈教学中引入舞蹈美学必将能促使舞蹈教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古丽米拉·吾尔买江.舞蹈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舞蹈美学[J].北方文学,2012.02

[2]张楚廷.美学教育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3]黄汉华.由诗及乐由乐及美——宗白华《美学散步》阅读札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4]杨爱胜.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2.03

中职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分析 第7篇

一、当前中职舞蹈教学情感教育的情况概述

舞蹈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舞蹈演员像观众表达情感的方式, 而在中职之中, 舞蹈教学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互相传递。

但是在当代的中职之中, 有很多的原因都在制约着舞蹈教学中情感的表达和师生之间情感的传递, 其中就包含下面几点:

(一) 现在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一些必要的交流与互动

当代之中, 学生们的想法和行为都随着社会的变化慢慢的向着更开阔的方向发展。其中, 学校的教育方式、老师和学生们的思想都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于是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之外缺乏交流。并且有一部分的学生希望能自由一点, 希望没有教师们太多的束缚, 而教师们放松的管理方式给了学生肆意挥霍的空间, 使得一些学生不再专注学习, 沉迷于游戏等网络世界。两种方面的原因相互产生作用, 最后造成师生之间缺少一些必要的交流与互动。

(二) 学生数量增多

由于当前国内的不同高校都纷纷进行扩招, 虽然这样给了很多学生们再次深造的机会, 但是在学生们人数增长的同时, 教师的队伍却没有变化, 一直保持在最初的数量, 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人数的比例严重的不协调。所以在中职日常的舞蹈教学当中, 一个舞蹈教师经常就要教导数以百计不同的学生, 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导过程中往往很难照顾全面, 而舞蹈教学方式也就只能保持在一些基础的教育层次上, 造成师生之间没有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机会。

(三) 社会的变化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步入了大学, 学生们需要背负的责任就会有所增加, 相对其需要承担的压力也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而增加。有相关的调查研究得到的资料表明, 当代的大学生中大约有20%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出焦虑甚至抑郁等情况。这一情况的发生, 对当代学生的学习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建议和方法

结合当前中职在舞蹈教学中实施的情感教育情况, 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舞蹈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责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对中职教育也随之提升了要求。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舞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之中, 应该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 合理的安排舞蹈教学的内容和训练的方式与强度。另外, 舞蹈教师也应该从根源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思路, 要注重结合学生们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进行教学, 对传统的舞蹈理念进行转变, 而不是单一的形体的训练。不同于高中的教学, 因为中职的教学之中课上教师对学生所讲解的信息比较多, 所以课余的时候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比较少, 教师对学生们课堂上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不太了解。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中职教育的特点, 明确自身存在的意义,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对舞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有独特的理解, 有自己的想象空间, 要充分的利用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发挥去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在对舞蹈认知原有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开拓。

(二) 开发新的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措施

在教师教授舞蹈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产生主体作用,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主人翁的意识, 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与此同时, 教师也应该对此进行充分的利用, 去以此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上课的时候, 先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 让学生放松心情。然后在音乐中教授学生各种动作技巧, 做好示范, 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针对学生不同的掌握程度给予不同的帮助,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舞蹈的美。又或者由舞蹈老师在网上找一些知名的舞蹈演员的视频, 比如:杨丽萍的《孔雀舞》, 刘岩的《胭脂扣》等, 然后对学生讲解各种的舞蹈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舞蹈。

同时在教学期间, 教师也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 要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词语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时候处于放松的状态, 从而更好的学习。在教学时候, 学生们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失误, 这个时候, 教师应该避重就轻, 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同时尽量不要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避免学生产生逆反抵触的心理, 当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之后,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提出表扬, 使其能了解教师的苦心并更加刻苦的训练。

(三) 身为教师要做出榜样

在中职舞蹈教学期间, 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导学生, 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习惯与修养。教师在对学生的舞蹈课程进行教授的同时, 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例如:可以自己下载观看知名的舞蹈视频, 学习其中自己所没有的所做的还不够好的动作, 借鉴其他人的比较好的特点, 也不一定非要是知名的, 只要自己不拥有的都可以去学习。并且上课前要进分的整理和准备, 对舞蹈动作也要进行刻苦的练习, 从而在课堂上使学生在教师示范的时候, 让学生能对舞蹈老师的动作进行欣赏, 并认识到自己和教师之间的差距, 产生激励作用, 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 打造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主动领悟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和真谛。

舞蹈是一种艺术, 是一种美的体现, 可以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进行对情感的表达。因此在中职的舞蹈教学之中, 要正确的实施情感教育, 这样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培训出更出色的舞蹈演员。

摘要:舞台上的演员用自己优美的身姿演绎着情感, 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同时内心也会得到欢乐与美好, 但是在舞台之下, 日常生活训练之中, 也会遇到一些挫折, 这就会让舞蹈学者们的心情与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在舞蹈的日常教导之中实施情感教育, 对于舞蹈学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 本文将对中职舞蹈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鑫, 沈畅.简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审美观的作用田.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8) .

[2]祖力菲亚·斯拉依.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问题探析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

[3]李静波.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与自由[J].林区教学, 2008 (08) .

情感教育: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新元素 第8篇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教师感染力

舞蹈以无言的艺术动作, 超越语言的局限, 给人以启迪、暗示、联想, 陶冶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舞蹈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 最终让学生掌握各种舞蹈知识与技能, 提高对舞蹈艺术的欣赏与创造的能力, 从而感受和发扬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 陶冶学生情操。在舞蹈教育教学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情感教育新元素,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 舞蹈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目前学校舞蹈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所谓“正规化”现象。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出现了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淡化情感教育的因素;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影响了情感教育因素的渗透;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 限制了情感教育因素的挖掘。实践证明, 所谓的“正规化”教学, 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 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舞蹈教育教学中, 如何渗透情感教育的元素, 是目前舞蹈教育教学工作应思考的问题。

2. 舞蹈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不同形式的态度体验, 例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爱和恨等体验。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舞蹈教学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指导和启发, 使学生通过学习, 逐步掌握各种舞蹈知识与技能, 体验舞蹈中蕴涵的情感, 从而提高对舞蹈艺术的欣赏与创造的能力。在舞蹈教育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深刻感知舞蹈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并把舞蹈情感和舞蹈动作融合起来, 其所上升的艺术高度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 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连接, 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发展。

3. 在舞蹈教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要求

(1) 提高对情感教育功效的认识。新时期的教育应体现具有时代性的教育观, 树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观念, 努力寻找蕴涵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目标。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教师对情感教育价值的认同直接影响到舞蹈教育教学的功效。只有当教师深刻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情感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来设定, 从而营造情感培养的氛围, 促使学生获得情感教育的基础条件。

(2) 增加对舞蹈教学内容、方法的情感培养渗透。舞蹈教学的内容、方法应体现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充分体现情感教育的内容, 为提升学生良好的情感服务。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内容与要求, 深刻地理解舞蹈作品的内容和蕴涵的情感, 并帮助学生提升已有的生活经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因材施教, 制定出相应的情感教育措施。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之以行”,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认同舞蹈教育要求, 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积极的学习行为, 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情感向预期的教育目标发展。

(3) 重视情感和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热情地期待学生, 拓展学生憧憬的情感通道。”皮格马利翁表明了教师的热情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用充满热情的教育行为和情感感染学生, 创设愉快、富有激情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使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 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盎然地模仿或重复进行舞蹈学习。舞蹈教学场地、环境也是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 教师应全面合理地设计好舞蹈学习的环境氛围, 激起学生学习舞蹈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舞蹈学习中。

优秀的舞蹈作品蕴涵的情感能影响和熏陶学生。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充分认识、领悟、表现情感, 使人的情感得以发展和升华。因此, 教师应更加重视情感教育, 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舞蹈教育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使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霍竹君.舞蹈教学的情感教育研究初探[J].艺术殿堂, 2012 (4) .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 第9篇

一、幼儿舞蹈及特点

(一)幼儿舞蹈

舞蹈是一门与音乐、诗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幼儿舞蹈是通过动作、表情、音乐和姿态来表现孩子的内心想法。幼儿舞蹈作品《可爱宝宝》就体现了幼儿的活泼、可爱,天真,易于让幼儿学习和给幼儿美及艺术的熏陶。

(二)幼儿舞蹈的特点

1.一边唱一边跳,直观明了,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的。

在中国舞一级考级中的蹦跳步,蹦跳步可能在幼儿的脑海中不能快速被理解与接受。我在课堂中首先让幼儿想象一下兔子,发挥她们的想象力,这时幼儿都会进行蹦跳;然后我就会讲解蹦跳步的要领。这样幼儿学起来就很轻松,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在学舞蹈动作的时候,可以采取边唱歌边学习。手位练习《小星星洗澡》,我们在教的同时可以把这首歌也交给孩子们,这样一边唱一边跳不仅培养孩子的节奏性,还能提高学习舞蹈的兴趣。

2.提高幼儿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促进儿童更好的健康成长。

通过幼儿舞蹈教学,让幼儿养成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等、爱护公物等文明习惯和优良作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助于培育幼儿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纠正孩子不良的站姿、坐姿,如“驼背”、“含胸”等;培养幼儿对节奏的灵敏性,具有敏锐、开拓的思维;开发幼儿的智力,善于发现和思考,幼儿即兴舞蹈表演中就能训练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等等,让幼儿在舞蹈艺术的海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快乐,也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情感表现力对幼儿舞蹈的重要性

任何舞蹈没有情感,都会变得暗淡无色。就像一道菜没有油盐酱醋的加入,也会变得平淡无味、难以入口。幼儿在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反映了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只有把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这个作品才会富有生命力。如果在舞蹈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动作的精致,而忽略幼儿的情感表现力,就算再好的一个舞蹈作品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由于幼儿在情感阅历、舞蹈知识方面比较匮乏,可能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往往只会花很长时间模仿好每一个动作,而没有情感。就像一个木偶在表演,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富有生命力呢?当然这一定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漫长细微的一个过程。教学的基本规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至繁。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舞蹈,感知舞蹈的文化意蕴,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如何培养幼儿在舞蹈课堂中的情感表现力

(一)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和丰富的情感

1.认知舞蹈的文化底蕴,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通过给幼儿看一些视频、听相关的音乐、讲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帮助有理解其中的意境。例如在教学蒙族幼儿舞蹈《绿洲小骑兵》,可以给幼儿丰富关于一些蒙族的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幼儿欣赏蒙族的歌舞。在欣赏的同时,让幼儿们观察舞蹈者的神态,动作,情绪等等。有了一些课前的知识铺垫和启示,幼儿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现这个舞蹈作品。

2.引导幼儿理解舞蹈作品表现的内容

幼儿优秀舞蹈《宝会走了》反映的是宝宝在学走路的过程,从坐立到爬行和最后终于会走路了,在这过程中设有摔倒坐地和站起不稳往后下板腰的动作,同时在幼儿脸上的表情是不高兴的,在最后宝宝们终于学会走路了,呈现在幼儿脸上的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和喜悦。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也会有这种体验,比如说幼儿在学习下腰的过程中,也从不会时的沮丧和会时的高兴。幼儿就可以在学习这个舞蹈作品时所能体会到的情感,更好的表现这个作品。

3.让幼儿认识音乐给舞蹈传递的情感

舞蹈和音乐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音乐可以帮助幼儿感受和进入舞蹈的意境,在舞蹈教学之前应让幼儿欣赏音乐,激起孩子表现音乐的欲望。让学生用心体会音乐,用心跳舞,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的意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舞蹈音乐,并一起在音乐寻找动作的变化,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反映。

4.作为教师应有丰富的情感,带领每一个孩子用心跳舞

教师的感情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感染力,一个幼儿舞蹈老师一定不是一个冷漠、难以接近、神情过于严肃的人。教师应遵守启发与强制相统一的原则,并尽量使强制寓于启发之中。幼儿舞蹈老师在每节舞蹈课上应当都是有一股激情和热情的,和幼儿唱歌、跳舞,课堂的气氛都渲染得很活跃、热闹,有时候又会表现坏角色的凶狠,所以在整个课堂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激情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在示范动作时,首先要给学生准确、优美的直观形象,尤其是韵律、音乐表现。只有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做,才能感染学生并让其有深刻的体验和记忆。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既要借鉴前人的经验,还要有所创新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引导和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1.为幼儿在课堂中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表现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鼓励她们积极表现。如今出现一些幼儿可能性格比较内向、比较害羞,导致她们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胆怯,很怕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演。这些学生往往在表演的时候都不敢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该多关心和鼓励她们,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随和的氛围,不压抑她们的情绪,充分发挥她们的积极性。蒙台梭利说过:儿童的活动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准备的“有准备的环境”。所以在教学课堂中,要让她们在轻松自由的空间里自然的发展,让她们在愉悦的环境里尽情地表现自我。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不要吝啬你的鼓励,你的鼓励会演变成孩子学习热情的巨大推动力”,你的表扬会让学生有种成就感,她们会带着成就感离开课堂,更会对你的下节课充满期待。

2.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让幼儿产生和保持浓厚的表现兴趣

杭州大地幼儿园开展了了一项以“发展兴趣、培养素质、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体验式”实验,鼓励幼儿用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来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最终这项教学课题取得积极成果。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可以通过多鼓励幼儿、换位教学法和幼儿的天性就是好玩,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在学习舞蹈过程中,是承认模仿的,但并不是希望学生永远停留在模仿阶段。幼儿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要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她们自己不断去探索和创造。

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法来训练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说教师先教会幼儿《多快乐》这首歌,歌词是‘跳舞又唱歌,全家多快活,唱完不许动,不笑也不说,不笑也不说呀’,教师和幼儿在歌声中自由自在地跳舞(动作即兴自编),当唱到最后一句时可以任意做一亮相动作,不准动,不准说,不准笑,坚持时间最长者为优胜。胜者有权点节目,然后游戏重新开始。(每段游戏的自编动作不得重复,可更换任命角色,如:娃娃、唐老鸭、米老鼠等典型动作)。幼儿在“模仿和想象”的游戏过程中,提高协调能力、开发智力、培养情绪等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还可以挖掘她们的潜能。

四、结语

情感对音乐舞蹈的升华作用 第10篇

一、一个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情感萦绕于始终

十八世纪法国舞蹈家诺维尔曾经指出:“舞蹈没有平静的对话,凡属冷冰冰的议论的一切,它都没有能力表达。为了取代语言,需要很多可见的东西和行动,需要鲜明有力地表达出激情与感情……”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的孪生姐妹,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有着音乐的伴随, 它们同悲同喜同抒发着一个故事要表达的情感,它们共同具备着三个特点:(一)节奏,舞蹈与音乐都有节奏, 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它的节奏感,就像集体劳动需要劳动号子一样;(二)抒情,舞蹈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 音乐的抽象性也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干扰,反而可以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它们完全可以在同一时间里、 天衣无缝地表达情感;(三)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进行, 舞蹈作品基本要在动作设计之前就有音乐,这样,既然选定需要的音乐,二者表达的情感就必须高度协调一致。

二、一个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思想与情感交融一起

音乐舞蹈的内容与形式应当相互渗透,合二为一形成的有机体,这样,它们体现的就不是简单形式,而往往使鉴赏者体会到音乐舞蹈的深层含义及意蕴,体现了编舞者对音乐的理解及舞蹈情感的真挚表达,从舞者主体方面,意境的“意”字并非单纯的情感与情绪,而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因理而使“意”具有了深刻的普遍性与深刻性;理因情而使“意”更具有打动人的灵魂的力量。

三、一个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情感是一种审美的升华

谈到艺术作品的情感的审美升华,不得不让人想到 “格调”一词,一般来说高格调的音乐舞蹈作品,都有着健康的内容及深刻的思想,它能触及到生活最本质的东西,也体现了音乐舞蹈家深厚的技术功力,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没有装腔作势,也没有矫揉造作,像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的舞蹈《黄河》就是运用恢宏而又磅礴的音乐《黄河》来编排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结合的群舞,舞蹈音乐的完美结合,展现在艰苦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誓死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坚决赶走侵略者的那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最后,随着东方红音乐旋律的出现强大的民族精神让台上台下的中国人热血沸腾,关键时刻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它的情感,使观众进入意境。 该舞无论从古典舞的动作语汇还是逻辑审美都体现了其新颖独特的个性化特征。

四、一个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给观众带来的情感是对审美的一种新认识

一个舞蹈创作者一定善于观察社会,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做生活中的发现者和有心人,这是艺术家的基本素质。从他们专业所需要的角度去主动地、特别地注意它、摄取它,形成一种强烈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永远具备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这是创作者高度个性化审美创造力的精神所致,它融入了艺术家的呼吸与生命;智慧与心血,体现他的全部学识修养, 因此,可以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创新。

摘要:对于先有舞蹈还是先有音乐虽然难于考证,但二者来源于生活这是毫无疑问的。谈情感对音乐舞蹈的升华作用一定要考虑音乐舞蹈的情感、形象性、审美等这些艺术形式的特征问题。喜怒哀乐等这些人的心理形式是人对外部世界反映的一种主观态度,而主观态度不与情感相融就谈不上艺术、谈不上音乐舞蹈的审美。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心理;舞蹈基本功教学;作用

0 引言

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包含了才能以及心理,心理健康属于教育的一个目标,并且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实现目标教育的具体措施及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依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令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提升心理机能,挖掘心理潜能,以加快学生总体素质的提升以及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能力对其未来在社会中身心潜能的研发与运用程度有影响。

近些年来,大学生有较大的压力,如学习方面的压力、情感方面的压力、竞争压力以及经济压力等。正因如此,大学生出现了各类心理问题,有的还出现了行为障碍或人格出现缺陷。学科教育在学校的整体教育中占据最多的实践,学生大部分时间均在课堂中度过。教育部指出:在学科教学中,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学科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1]

舞蹈教学作为特殊的艺术类别以及课程方式,在培养学生个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充分优势。舞蹈艺术不但展现着运动的身体,还属于运动的精神展现。舞蹈是身体艺术,并且也属于心灵艺术,是通过心灵来驾驭身体,通过身体展现心灵的艺术。舞蹈艺术是心灵的产物。从这一认知可以看出,如果在舞蹈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心理教育,则可以彰显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 舞蹈教育心理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学生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属于最关键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认知能力,才可以将舞蹈的基本功练好。认知能力包含听觉、视觉以及与运动的记忆力乃至注意力。对于一些才开始踏入舞蹈教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了解舞蹈的概念,也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此时,老师应当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记忆力,如此才可以使未来的教学工作更加顺利。

1.1 通过舞蹈教育心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对于人的心理活动而言,记忆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假如不具备记忆,学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学习,甚至平时的生活也无法正常执行。舞蹈是人体运动的一种形象艺术,对学生而言,他们应当先具备视觉的记忆力。也就是说,在老师的教学当中,学生应当牢记老师的动作。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十分优美的姿态乃至十分标准的动作进行示范,如此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记忆力。除视觉记忆力以外,还有运动记忆力和听觉记忆力。运动记忆力指的是学生在活动当中,所有身体均能体会到一种反应。实际而言,人们在所有技巧当中,均可以令自身体会到身体各处在活动当中的信息。而在培养学生的听觉记忆力方面,老师应当在教学当中透过较为生动、科学、合理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述。在表述时,要做到准确,如此方能良好地提升学生的听觉记忆力。在培养学生记忆力的过程中,老师应当通过较为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进行培养,研发学生智力,令其构成一个思维体系,真正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2]

1.2 通过舞蹈教育心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际教学当中,老师应当将学生的注意力转至教学当中,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老师可以利用标准的示范动作、生动的语言乃至积极的教学情绪。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老师很难长期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想尽方式令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提升训练的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是舞蹈基本功教学的重要所在

学生学习的中级阶段,通常是指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属于思维与想象力提升的心理过程。因此,强化培训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在这一时期尤为关键。

2.1 培养思维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重心,不论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均为打造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所在。在学习的中级阶段,学生对舞蹈基本功认知能力的提升,对周遭环境的适应,对舞蹈知识乃至舞蹈技能的把控,均属跨越。此时,老师需要对学生的成熟给予肯定,还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令学生融入教学当中。在课堂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以提升思维能力。老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换位教学法,让自己处于学生的位置,对如何教学进行思索及观察;同时让学生做老师,谈论自己学过的舞蹈组合或者舞蹈技巧。学生需要将动作的标准乃至正确的概念讲解清楚,并且将规范的动作示范出来,以更好地理解所有时期的动作要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分辨正确动作以及错误动作的能力。要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令其想象力更加丰富。

2.2 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对人脑中原本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以构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依照自身的观察和想象,感受四肢与身体部位所需的力度以及相互协调的关系,将动作表达得比老师的示范更加精准动人,对学生而言尤为关键。并且,还要加强学生的情绪想象力与音乐、文学、构图的想象力。这就需要老师精于想象、勤于想象,如此才可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在舞蹈教材的设计和传授中,除却动作的规格外,切不可强加其他给学生。应当激励学生超越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令学生的想象力更富生命力,更为生动。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是提升舞蹈基本功教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心理方面协助学生平安度过,是提升教学品质的良好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造力是舞蹈基本功教学法的根基

3.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包含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方面。发散思维为根基,集中思维为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在已经具备的知识与经验无法处理目前的问题时,则需形成一种特有、新颖的探索性思维方式。在课堂训练当中,由于学生条件各异,在传授技巧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获取最好的结果。例如,通过地面转动的方式处理身体直线的问题,让初学者不会有腰部的负担,并且能够迅速将脚、膝、跨、肩一同打开,规避了常规训练时无法一同打开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成效。[3]

3.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向老师学习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时,无法摆脱模仿,可是绝非单一地模仿,应当在学生模仿当中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比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意志,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热情。

4 结语

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有较大的助益,对舞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乃至社会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进行心理教育也成为贯彻我国教育方針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唐亚莉.舞蹈基本功教学训练探析[J].飞天,2012(24):105-106.

[2] 曾焯.舞蹈基本功研究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1(21):116.

[3] 马磊.论高校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调节作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6):113.

谈民族舞蹈在民歌教学中的作用 第12篇

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播并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其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习惯,内容涉及不同民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习俗、道德及审美情趣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每个民族都产生了独具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虽然中国每个民族的舞蹈各不相同,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居住环境及经济状况等文化现象。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精心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民族舞蹈对民间音乐作品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歌舞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多元化特点,但各种形式都体现出了载歌载舞的艺术特色。音乐和舞蹈是相辅相成的。民族舞蹈是传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载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所学的民歌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那么,如何借助民族舞蹈这一载体有效地开展民歌教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提高他们学习民歌的积极性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借助舞蹈把握歌曲节奏,感悟歌曲风格

载歌载舞是民族舞蹈的一大特点,歌曲的节奏与舞蹈的韵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在教唱少数民族歌曲时,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节奏打拍子。然后,教与歌曲节奏相吻合的舞蹈动作。如,《我爱雪莲花》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其特点是前十六分节奏,我着重示范两个典型动作,即“托帽手”和“三位翻手腕”。学生通过膝关节有规律的屈伸,跟着旋律进行律动,很快就掌握了歌曲节奏,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跟随音乐起舞,用灵活的形体动作充分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同时把自身对舞蹈韵律的感觉迁移到演唱歌曲中。这样则使学生感受到了维吾尔族儿童载歌载舞的欢快心情。其间,我还介绍了维吾尔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及手鼓在歌曲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音乐形象,把握歌曲节奏特点及创作动机。他们无论是从理性层面还是感性层面都提高了认识,唱有所得,舞有所获。

二、借助舞蹈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歌曲韵味

借助民族舞蹈开展民歌教学,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编创学习,不断拓展其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多方面能力的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这会给他们在编创时提供创作的依据。如,在欣赏歌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时,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我要求他们用蒙古舞骑马的动作来表现。由于教室内的活动范围小,加之脚下的动作不能变,这就需要学生在手臂摆动的幅度和身体活动的角度上做文章。学生发挥想象,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不断改变手臂摆动的幅度,身体时而前倾,时而后仰,完全进入角色,仿佛骑马奔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又如,在教学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地跳》时,我要求学生在“三道弯”基本体态不变的基础上,自己编创“孔雀喝水”、“孔雀展翅”及“孔雀跳舞”等动作,让表演能力强与弱的学生合作进行编创,编创好后上台进行表演,教师予以逐一点评。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创作成果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后,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再创作的欲望,同时也使其对歌曲的内涵和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之,民族舞蹈与民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利用民族舞蹈开展民歌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舞蹈这两个窗口了解我国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使其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试下一篇:双侧阴部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