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几点建议

2024-09-02

医改的几点建议(精选4篇)

医改的几点建议 第1篇

笔者自2009年7月主持安徽省农村卫生协会工作以来, 目睹并亲历了安徽农村医改四年多来的演变, 我对安徽农村医改的基本认识是, 公益体制基本确立, 机制缺陷严重存在。

一、两项关键措施明晰了公益体制

安徽农村医改的亮点是明晰了公益体制, 关键措施是增加政府投入和监管乡镇卫生院支出。

安徽省2009年对乡镇卫生院投入总额为7.4亿, 2012年增至31.3亿, 三年增长423%。对合作医疗资金的投入2009年为37.8亿, 2012年增至121.4亿, 三年增长321%4 (上述数据含各级政府的投入)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药品零差率、诊疗费报销这些闪烁着公益光辉的普惠制度, 都是政府增加投入的结果。没有政府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承载着政府福利政策的公益体制就不可能真正形成,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5”这一基本属性的重要界定也不可能真正得到体现。

增加政府投入只解决了卫生资源的来路,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乡镇卫生院的支出, 就很难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公益性阳光。建立对乡镇卫生院支出的监管制度, 规范卫生资源的去路是保障公益体制必不可少的措施。安徽省在这一轮农村医改中彻底扭转了乡镇卫生院沿袭几十年的坐收坐支制度, 通过设立县级监管中心, 从资金流程上建立了对乡镇卫生院资金支出的有效监管。尽管在具体操作方式上还有一些值得推敲之处, 但是这一举措从制度上纠正了乡镇卫生院任意支出、甚至违规违纪支出的乱象, 保障了政府投入真正用于公益事业。

畅通资金入口, 守住资金出口, 乡镇卫生院就成了公益资金的蓄水池。在有效的运行机制下, 这些公益资金便可以源源不竭地转化为公益性卫生服务。

二、运行机制的缺陷削弱了公益效应

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投入显著增加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下降。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次占住院总人次的比例为47%, 2012年下降至33.7%6。六个县调查的结果显示, 2009年乡镇卫生院手术总台数为19962台, 2012年减少至14204台, 仅为2009年手术总台数的67%7。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凸显了机制的缺陷, 集中表现于补偿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药品制度。

补偿制度有三大缺陷:其一是标准模糊。补多补少, 完全取决于县财政部门核定的收支。这一机制为财政压缩补偿埋下了伏笔。安徽省农村卫生协会今年对省内10个县乡镇卫生院2012年补偿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在编人员经费的实补额仅占应补额的78.1%, 10个县中有9个县没有足额安排, 有4个县补偿率在60%以下, 用公共卫生经费冲抵人员经费现象普遍7。其二是大锅饭。多做的少补, 少做的多补, 乡镇卫生院普遍失去了开展医疗服务的积极性。其三是低水平。把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工资标准压低在“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8, 完全没有顾及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资质、执业风险、劳动强度等因素, 忽略了薪酬制度的行业特点。

人事制度的缺陷表现在完全沿用传统的编制管理模式, 凸显了身份管理。“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9”本来是突出岗位管理的新政, 但实际运行的情况是:编办强调编制管理的规则, 编制必需核定到人头进入名册;人社部门强调工资管理的规则, 工资必需根据编办的名册核定到人头;财政部门强调预算管理的规则, 人员经费必需依据人社部门核定的在编人员工资总额测算。环环相扣的固有机制形成了“编制—工资—补助”的链条, 彰显的是身份管理。在传统制度的权威面前, 国办发[2013]14号提出的“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成为一纸空文, 乡镇卫生院的用人机制在如此的人事制度下固化成一潭死水。

分配制度受到补偿制度缺陷的影响, 名为“绩效工资”恰恰削弱了绩效。首先是在“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这样的低标准下根本无法拉开差距, 当然也就无法激励技术骨干和优秀员工。从收支结余里提取奖金和福利的政策似乎可以形成激励机制, “核定收支, 差额补齐”的政策所维持的只是“收支平衡”而已, “收支结余”不过是画饼充饥。“超收返还提成”的政策似乎是为奖金福利提供了资金来源, 但今年超收, 明年核定的收入指标水涨船高, 补助随之相应削减。鞭打快牛的局面迫使乡镇卫生院只能守着低标准的大锅饭无所作为地度日, 在如此机制下何谈绩效!

药品制度最突出的三大问题是:药价虚高, 品种不足, 配送不及时。由此引发了药品回扣, 网外采购, 次均药品费用增加, 处方外购等乱象。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完全剥夺了县级 (更不要说乡镇卫生院) 在议定药品价格、增加用药目录、选择配送单位中的话语权。现在的机制是药品采购议价权力高度集中, 责任模糊不清, 面对诸多突出问题却反应迟缓, 应对乏力。无论是社会还是卫生机构, 对此都反映强烈。

卫生服务体系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机制?对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发【1997】3号) 中曾做了精辟的概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它的精辟在于凸显了两个统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遵循卫生事业内在规律的统一, 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统一。以“两个统一”来检验安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机制, 就可以清楚地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忽略:忽略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 忽略了微观的活力。

体制的功能是体制内众多机制功能的总和。体制处于静止状态时可以不反映机制的功能。如同一辆车子, 停在那里不动, 看不出它内部结构的缺陷。当体制处于运行状态时, 就必然反映了、并且受制于体制内各种机制的功能。当组成体制的诸多机制中, 有一部分功能不健全, 则必然使体制的预期功能衰减。当大部分功能不健全, 则体制的预期功能有可能完全丧失。如果机制缺陷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改变, 则公益体制也就名存实亡。

三、坚守公益体制, 修补机制缺陷, 农村医改正未有穷期

从某种角度来说, 安徽农村医改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各种现象、各种评价、各种诉求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路径的选择。如何不偏离改革目标, 最重要的是坚守公益体制, 修补机制缺陷。

坚守公益体制的关键在于两项措施不能变, 其一是增加政府投入;其二是控制卫生院支出。

关于政府投入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其一是怎样看待政府的投入水平?现在有“显著增加”和“严重不足”这两种似乎完全相反的说法。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区别在于以什么做比较。说“显著增加”是针对本轮医改前 (2009年) 的基数而言, 安徽的涨幅是423%, 不可谓不显著;说“严重不足”是针对取消药品加成和开展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后应该补助的额度而言。取消药品差价使卫生院净收入显著下降, 开展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使卫生院服务成本显著上升, 这一降一升形成的巨大缺口决定了政府投入必需大幅度增加。但调查了10个县市有9个县市存在程度不等的缺口, 个别县对应该由政府足额安排的人员经费竟分文未给7, 其形势不可谓不严重。其二是怎样看待财政投入与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把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下降归咎于政府给钱“养懒人”, 并据此主张推“变投向需方为投向供方”,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应该看到,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下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是一果多因。属于“政府投入”的问题在于总量不足, 方式不当, 修补的方式应该是增加投入总量, 改变投入方式。如果用削减甚至取消政府投入来刺激服务那是看错了病, 用反了药!

修补机制缺陷的关键在于三点:其一是实事求是地承认缺陷, 不可文过饰非。其二是注重顶层调整。补偿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药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来自于国家部委的文件。安徽省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修补政策, 但由于国家部委层面文件的相关规定未做调整, 所以省级政府的政策调整收效甚微。其三是提倡基层突破。安徽很多调整措施恰恰源自基层的突破。这种突破起先是悄悄的, 不敢公开的, 后来因为确实能解决问题, 才逐步在政策上有了一席之地。

坚守公益体制贵在完善政府主导, 修补机制缺陷贵在引入市场机制。牢牢把握住这两点, 农村医改就能够逐步走向正道。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医改高峰研讨会上的发言, 见《中国卫生》2013年12期

[2] 、顾忻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医改高峰研讨会上的发言, 见《中国卫生》2013年12期

[3] 、李玲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医改高峰研讨会上的发言, 见《中国卫生》2013年12期

[4] 、安徽省2009年、2012年卫生财务年报

[5] 、中发[1997]3号《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6] 、安徽省合作医疗办公室统计资料

[7] 、安徽农村卫生协会2013年《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研究报告》

[8] 、财社[2009]66号《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

医改的几点建议 第2篇

新医改背景下医用物理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医用物理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在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突出课程特色、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评价方式、强化“三基”教学五方面入手,分析了新医改对医用物理学教学的影响,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为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 者:周继芳 王光昶 陈涛 张建炜 刘玉红 张婷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物理教研室刊 名:决策与信息(下旬刊)英文刊名:THE FRIEND OF THE HEAD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新医改 医用物理学 教学

公立医院适应新医改的几点思考 第3篇

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的主体, 要解放思想, 主动应对, 超前谋划, 把握新医改给医院发展带来的机遇, 努力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中积极作为。

1 公立医院在新一轮医改中面临的挑战

1.1 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是对医院现行管理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冲击

现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使得医院不能真正的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目前的内部运行机制也还没有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模式, 人力资源还不能合理流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对医院的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很难摆脱, 观念更新程度参差不齐, 说起来改革势在必行, 做起来触及谁的利益谁有意见。

1.2 财政补偿渠道的变化对医院经营效益的压力

公立医院由于政府投入不到位、运营成本不断攀升、政策性原因等因素影响, 经济运行压力普遍较大。在医药分开推进后, 逐步公立医院补偿将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于这一块医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的取消和补偿, 很有可能砍起来快, 补起来慢, 将对医院经营效益产生巨大的压力。

1.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对医院经济运行效益的影响

增加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是医改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对公立医院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医保病人在医院内的比重增加, 医保政策对医院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的影响度增强。

1.4 公益性的主导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公立医院治大病揽小病、临床路径混乱、流程不科学、服务质量差、过度检查和治疗等等, 造成公立医院现行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偏低, 人民群众满意度不高。在公益性主导后, 已往医院自身较强的控制需求的主动权, 将被服务格局的多样性所打破, 社会各层面对其“公益性”, 会给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密的关注, 对医院服务质量、服务价格、服务流程、服务范围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公立医院如何适应新医改

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的主体, 如何在改革中华丽转身, 显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 众多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改革能否持续的进步与成功源于内部的冲动”。

2.1 要“安定人心、强化意识”

改革取得成功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主要参与者的认同和作为, 如果他们愿望强烈, 积极作为, 那么将会给改革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反之, 改革便步步维艰。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为公立医院本身和广大医务工作者。

公立医院改革是全民关注、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 无论是思路还是投入, 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受益民众, 同时也体现出政府的责任、决心和力度。公立医院改革可谓势在必行, 也志在有效。公立医院要自觉接受和顺应改革的潮流, 超前谋划, 主动作为, 通过“点”的自身努力来支撑政府“面”上的改革, 促进改革的不断出成效。

医务人员是改革的主力军, 医务人员要以改革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改革。要关心、了解、学习改革的相关实施内容和动向, 对改革心中有数, 自己的行动也会有方向, 在本次以公益和公平为主导的公立医院改革中, 医务人员更要增强救死扶伤,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意识。要正确对待在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 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百姓满意和医务人员得益, 调整只是实现目标的必须过程和科学方法, 对改革要有信心, 工作中更要安心,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2.2 要 “改善运营、增强管理”

应充分利用新医改的有利因素, 加大内部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的改革, 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

逐步建立适应改革需求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和搭建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 同时建立有效的院长绩效考核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

逐步完善适应改革需求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部门。创新内部绩效管理机制, 将患者满意度和科学诊疗水平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促进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推行医院全成本控制管理, 强化医院风险经营意识, 严格预算和收支管理, 努力降低医院运营成本。落实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

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营造不断进取、乐于奉献的氛围。建立适应医保的运行机制, 提高经管效率。

2.3 要“强练内功、增强实力”

要在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走得稳, 就要练好“内功”, 确保医疗安全, 服务优质, 技术创新。

医院要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以提高整体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救治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医疗需要。突出重点学科建设, 转变过去那种“大而全”的发展思路, 适应一般诊疗“下沉”基层的新医疗格局变化, 打造精品与名医。规范诊疗路径和行为, 试行单病种限价付费方式, 探索疾病临床路径管理,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梯次均衡、素质较高的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和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也为医护人员搭建发展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 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 构建便捷、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

公立医院改革任重道远, 作为改革的主体, 要解放思想, 主动作为, 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 努力开创医疗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2]郑焱, 仲崇山.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意见发布新医改进入关键一环[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10 (6) :36-38.

[3]周婷玉, 黄小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新医改攻坚之旅启程[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10 (5) :30-32.

[4]常琳, 肖燕.新医改给城市公立医院带来的挑战[J].中国外资, 2010 (2) :158-158.

[5]肖燕.医改给医院带来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09 (24) :130-130.

[6]朱春生.新医改政策对军队医院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4) :14-15.

[7]郭华.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的重新定位[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6) :102-103.

激励员工的几点建议 第4篇

在这一波不景气中,裁员、减薪,员工士气的低迷自不在话下。这时,激励员工士气既无法采取高成本的方式,该怎么做才好?管理学大师宋新宇指出,金钱只是众多激励员工的方式之一。当员工乐在工作、相信被公平对待时,对报酬多寡其实就没有这么在意了。在不景气中,企业仍有许多低成本的方法可以激励员工。提出以下几个方法:

1.每个星期发一封电子邮件感谢你的员工。每个星期五花几分钟时间,写一封电子邮件给团队成员,标示出那个星期中他们完成了什么事。这么做不仅让员工感觉被重视,也可以强迫你专注于对的事情上。

2.订一个「关系日」,与你的顾客接触。每一季选一天与顾客或潜在顾客接触,了解他们现在的情况,遇到了什么问题,并感谢他们提供机会与你合作。在适当的时机,提供一些协助或建议,甚至寄给顾客适合他们需求的文章等。

3.利用不景气的时机,送员工参加研讨会,让他们学习新的东西。有许多训练课程费用并不高,一个月让员工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外出进修,他们感到放松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到新技能与知识。

4.每天早上站着开会。每天早上,在进入自己的办公室或办公隔间之前,花十五分钟的时间与员工面对面的开会。如此,让受挫的员工彼此有机会加油打气,一天的开始也变得有力量。

5.集合员工分享成功的故事。故事分享是很重要的提振士气方法。让员工彼此分享成功的故事或顾客的反应,深入了解从中学到了什么、如何再次复制这样的成功。同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刊登在企业内部刊物或用电子邮件流传。

6.利用企业刊物强调成功案例。首先,一定要让企业内部刊物好读。要求员工提供故事,用好玩的方式奖励好的作品。

7.创造小小的奖品,经常发送。买一些小奖杯在员工表现很好的时候发送,这样可以让员工获得鼓励,并持续为企业带来不同。

上一篇:职业教育呼唤创新下一篇:汽车及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