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半髋置换范文

2024-06-10

人工半髋置换范文(精选7篇)

人工半髋置换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共搜集38 例高龄 (大于80 岁)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4 例出院后失访, 2 例术后3个月内死于其他内科疾患导致的呼吸循环衰竭。其余32 例患者, 其中男20 例, 女12 例;年龄80~95 岁, 平均83.2 岁。致伤原因:行走跌伤22 例, 交通伤10 例。骨折类型按改良Evans分型, 顺转子间骨折25 例, 其中Ⅱ型7 例, Ⅲ型14 例, Ⅳ型4 例;逆转子间骨折7 例。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内科疾患, 均给予内科治疗后手术。32 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半髋置换组 (12 例) 、PFNA组 (20 例) , 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操作完成。

1.2 手术方法

人工半髋置换组:硬膜外麻醉, 取侧卧位, 髋关节后外侧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和肌肉, 显露后方关节囊, “T”形切开后向两侧翻开, 充分显露股骨颈和转子间骨折部位, 锯断股骨颈, 取出股骨头, 复位大小转子后钢丝绑扎固定。屈髋屈膝并内收内旋患肢, 抬高股骨近端, 切除多余股骨颈, 直视下扩髓, 安放骨水泥型股骨柄。测量股骨头直径, 选择大小合适的双动股骨头假体安装、复位, 活动髋关节正常, 缝合后方关节囊, 安放引流管, 可吸收线缝合外旋肌群关闭切口。

PFNA组:硬膜外麻醉, 仰卧位, 骨科牵引床牵引复位。C型臂透视显示复位满意后, 于大转子顶点上方做切口, 约5 cm, 切开皮肤、皮下及阔筋膜张肌, 钝性分离臀中肌, 摸到大转子顶点。以顶部中1/3处贴大转子内侧壁开槽并插入导针。C型臂透视显示导针完全位于髓腔内, 沿导针扩髓后, 旋入长度合适的PFNA髓钉。C型臂透视下调整髓钉的插入深度, 连接侧方导向器, 经套筒插入股骨颈内导针。C型臂透视下调整至股骨头关节面下5~10 mm, 将长度合适的螺旋刀片于解锁状态顺时针直接打入, 锁定螺旋刀片, 再拧入远端锁定螺钉。活动髋关节正常, 缝合阔筋膜张肌, 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吸氧, 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术后患肢保持于中立位置, 无需外固定。按摩下肢肌肉或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促进下肢静脉循环, 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者丹参等活血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置换组术后3 d在助行器保护下下床行走;PFNA组根据术后X线片情况延迟到术后6~8周允许患者扶拐下地部分负重活动, 期间加强床上功能锻炼。

1.4 随访内容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 并于术后6个月记录髋关节Harris评分。Harris评分标准:疼痛44分, 功能47分, 畸形4分, 关节活动5分, 总分为100分。90~100分者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小于70分为差。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2 例患者术后均获6~36个月的随访, 平均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人工半髋置换组围手术期出血量较多, 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多于PFNA组 (P<0.05) 。但是人工半髋置换组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PFN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人工半髋置换组术后出现呼吸窘迫1 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1 例, 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 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 并发症发生率为16.7%。PFNA组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 例, 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 褥疮1 例, 经伤口换药后愈合, 并发症发生率为15%。两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 人工半髋置换组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 论

高龄患者常并存其他内科基础病, 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 患者的全身状况往往较差, 长期卧床, 并发症较多, 如肺部感染、褥疮、肌肉萎缩等。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既要考虑骨折本身和基础病的治疗, 又要防止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在选择治疗方法上, 既要保证创伤小, 骨折能达到良好复位及固定, 而且要能够尽早恢复患肢的负重及行走功能, 早期离床活动, 防止上述并发症。

本研究中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人工半髋置换组围手术期出血量多于PFNA组, 表明人工半髋置换的手术创伤要高于PFNA。因此, 对于高龄且拟行人工半髋置换的患者, 术前应当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治疗内科相关疾病, 并且术者应当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手术创伤。内固定技术包括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大类, 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髓内固定更适用于高龄、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其中PFNA是在PFN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的, 与传统的螺钉置入技术相比, PFNA独有的螺旋刀片不会破坏大量头颈内骨质、丢失骨碎屑, 而是将骨质挤压到螺旋刀片置入部位的周围, 不仅增加内置物周围的骨密度和骨量, 也增加螺旋刀片和骨的接触面积, 从而提高螺旋刀片的锚合力。PFNA螺旋刀片为螺旋“十”字设计, 具备成角稳定性, 可防止髋内翻的发生。此外, 减少了1枚防旋钉, 一方面缩短了手术时间, 另一方面避免了部分患者股骨颈较窄、无法放置2枚螺钉的尴尬, 不会因为内置物较多造成取钉后股骨近端不稳定[5,6,7]。既往研究证实, PFNA能有效减少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相关并发症, 上述优点对于高龄骨质疏松患者的益处更为明显, 可增加锚着力, 减少了螺旋刀片切出股骨头和继发股骨干骨折的风险[8]。

由于人工半髋置换无需等待骨折愈合, 术后早期可进行负重行走, 因此, 近年来逐渐用于治疗高龄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10,11]。人工半髋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 减少了髋内翻畸形、骨折延期愈合及不愈合、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也证实人工半髋置换组在住院时间和术后负重时间方面明显短于PFNA组, 且人工半髋置换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

人工半髋置换可以作为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之一, 但是其手术创伤大, 费用昂贵, 必须有明确的手术指证:a) 年龄在80 岁以上;b) EvansⅢ、Ⅳ型不稳定骨折;c) 有明显骨质疏松症, 预计内固定难以有效和持久者;d) 内固定术后失败者;e) 内科疾病可调整接近正常水平者;f) 其他老年伴发病不宜长期卧床者;h) 髋臼无明显破坏或退变者。

通过分析之前的人工半髋置换病例, 笔者总结经验如下:a) 标准人工股骨头和长柄人工股骨头的选择, 若股骨颈基底较完整, 术中能完整整块保留股骨矩, 可不必采用加长柄;反之, 则采用加长柄;b) 股骨近端骨折复位与固定主要依赖恢复骨折周围软组织的张力来实现, 因此, 术中应尽可能地保留大小转子处软组织的连续性, 待人工髋关节复位后, 大转子处骨折块多能自动复位, 少数小转子仍有分离, 多不影响术后功能恢复。

如果骨折块移位过大, 影响骨折愈合, 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a) 利用“8”字钢丝固定大转子。b) 采用股骨近端紧贴骨皮质双股钢丝环扎法固定小转子。c) 股骨矩的处理:部分股骨矩粉碎无法固定甚至完全缺损, 采用骨水泥重塑股骨矩。d) 股骨颈基底较完整者:经股骨颈截骨, 变股骨转子间骨折为股骨颈骨折处理。

综上所述, 本研究证实人工半髋置换与PFNA均适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 临床实践中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由于本研究随访时间短, 只能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 下一步研究将继续随访, 以期能对长远预后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曾波, 熊鸿燕, 许建中, 等.髋部骨折患者448例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1) :56-59.

[2]李立钧, 陈统一.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 (骨科学分册) , 2003, 24 (4) :222-224.

[3]时明, 李涛.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金属植入物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30) :5653-5656.

[4]戴兵, 孟祥德, 骆洪涛, 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7) :688-690.

[5]葛兴龙, 单军标, 徐国红, 等.PFNA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6) :872-874.

[6]梁吉华, 史源欣, 邵伟忠, 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 13 (9) :888-890.

[7]郭震, 姚勐炜, 杨安礼, 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3) :293-295.

[8]唐佩福, 姚琦, 黄鹏, 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7) :622-624.

[9]王孟宁, 戴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2) :235-236.

[10]姜福龙, 常行德, 韩龙, 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244-244.

人工半髋置换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股骨颈骨折均为新鲜性骨折。Garden分型:Ⅲ型51例, Ⅳ型36例。按照手术方式, 患者分为观察组 (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 43例) 与对照组 (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44例) 。观察组男性15例, 女性28例, 年龄74~89 (77.2±6.7) 岁, 送诊时间为受伤后的1~7 d, 合并高血压14例, 冠心病6例, 合并糖尿病9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 陈旧性脑梗塞4例;对照组男性13例, 女性31例, 年龄73~86 (74.9±5.9) 岁, 送诊时间为受伤后的1~5 d, 合并糖尿病1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 冠心病5例, 高血压13例, 陈旧性脑梗死2例。

1.2 方法

术前实施全面的身体检查, 常规行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检查, 详细评估身体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程度, 存在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 先针对异常情况进行调整处理, 改善身体状态;排除存在严重脏器疾病者, 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新发脑梗等。合并糖尿病者, 术前给予胰岛素治疗, 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之下, 降糖治疗一直持续到术后出院, 然后改用口服降糖药;血红蛋白术前调整至90 g/L以上。存在陈旧性脑梗者或心梗者, 要经相关科室会诊确定病情稳定、无手术禁忌症方能安排手术。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 均取健侧卧位,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3],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阔筋膜, 钝性分开臀大肌, 于转子间窝切断上下孖肌腱、闭孔内肌腱及股方肌上1/3, 显露并切开关节囊。保留股骨距1.2~1.5 cm修整股骨颈, 取出股骨头测量器直径, 并清理髋臼, 使股骨近端暴露出来, 扩髓, 安装试模, 假体检查调试完毕, 取出假体。将髓腔栓填充在髓腔的底部, 预防骨水泥下沉。压力冲洗髓腔之后, 用干纱布填塞使处于无血状态, 将骨水泥调制至拉丝状, 用骨水泥枪把骨水泥加压注入股骨髓腔, 并把假体柄放置入髓腔, 保持大约15°的前倾角, 骨水泥固化后清除骨水泥碎屑, 试模测试合适后安装双动股骨头假体, 复位髋关节, 检查关节的活动性及稳定性, 确认假体无异后, 冲洗术野, 放入自体血回输器或负压吸引器, 关闭切口。

对照组:显露同对照组, 股骨近端扩髓后测试假体合适于前倾15°压配安装生物型股骨柄, 安装合适大小双动股骨头, 余后处理同观察组。

两组术后患肢均保持外展中立位, 术后1 d内去除引流管, 麻醉清醒后即开始主动肌肉舒缩训练防止血栓形成, 可床上进行屈髋小于60°内康复锻炼, 术后2~7 d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可下床扶助行器适量活动。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2周、6周、3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 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扶拐活动时间、Harris评分及优良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活动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作出评价, 功能47分, 疼痛44分, 关节活动5分, 畸形4分, 总分100分。

优:Harris评分≥90分;良:Harris评分在70~89区间;差:Harris评分<70分。

优良率= (优秀例数+良好例数) /总人数。

1.5 统计方法

数据分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设定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术后基本

除2例术后24 h内死亡外, 其余85例均获得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余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扶拐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指标,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共出现4例并发症, 其中, 2例术中骨水泥中毒, 血压大幅度下降, 1例经补液抢救治疗成功恢复;另1例经抢救治疗生命体征恢复后转重症监护病房治疗, 于术后8 h出现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此外, 还有1例术后肺部感染, 1例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对照组并发症7例, 1例术后12 h发生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 4例发生肺部感染, 2例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所有肺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治愈, 精神障碍患者经纠正缺血、缺氧及镇静治疗治愈。随访期内, 两组均无再次骨折、假体松动、假体脱位、髋关节感染等不良反应。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髋关节Harris评分

观察组术后2周、6周Harris评分中, 观察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术后3、12个月的评分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优良率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对于老年性的股骨颈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 术后能够较快下床活动, 能够较好地避免术后长期卧床引发的肺炎、尿路感染、床褥等并发症, 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4,5]。但是对于年龄较高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因其普遍存在骨质疏松情况, 骨代谢功能较弱, 植入非骨水泥型假体, 其长入能力差, 并不利于术后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 而且高龄患者再次承受关节翻修的风险较高, 不建议多次反复翻修[6]。骨水泥型假体在髋关节置换术中, 具有更迅速、显著的内固定作用, 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较有利。本组研究显示, 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是 (4.4±2.1) d, 扶拐下床活动时间是 (19.7±5.0) d, 二者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19.7±5.0) d、 (19.7±5.0) d (P<0.05) 。观察组2例发生骨水泥中毒反应, 该2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 提示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对于使用骨水泥假体需要谨慎, 使用时术中应严密观察, 有中毒征兆要及时处理[7]。且由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更短, 更适合于生物型假体固定[8]。对照组术后应激性精神障碍及肺部感染均高于观察组, 分析原因可能是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早, 避免了长期卧床的高肺部感染风险;同时由于观察组骨水泥假体对髓腔的即刻封闭作用, 术后引流量较少, 术后失血较少, 患者术后缺血缺氧相对较轻, 不易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术后2周、6周Harris评分中, 观察组更高, 提示观察组的近期疗效相对更好, 而3、12个月的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这提示两种方式具有相近的后期疗效。总而言之, 对于因合并多种内科疾病、一般情况较差、预期寿命小于10年、不能接受全髋置换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进行治疗, 术后恢复更快, 并发症更少, 近期、远期疗效均理想, 对患者病情进展及生活质量提升更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彭俊.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2]戴腾.全髋和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3) :174-175.

[3]田晓滨, 张美心, 张祖根, 等.改良Gibson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J].贵州医药, 1999, 23 (4) :268.

[4]Schliemann B, Seybold D, Gessmann J, et al.Bipolarhemiarthroplasty in femoral neck fractures--impact of durationof surgery, time of day and the surgeon&apos;s experience on thecomplication rate[J].Z Orthop Unfall, 2009, 147 (6) :689-693.

[5]黄道文, 胡文浩.骨水泥型人工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9) :7003-7008.

[6]Mueller LA, Schmidt R, Ehrmann C, et al.Modes ofperiacetabular load transfer to cortical and cancellous boneafter cemented versus u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aprospective study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assistedosteodensitometry[J].J Orthop Res, 2009, 27 (2) :176-182.

[7]肖东, 那尔满, 李金光.双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J].医学新知杂志, 2012, 22 (4) :301-302.

人工半髋置换 第3篇

关键词: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高龄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造成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会造成患者骨强度衰退, 股骨较脆弱[1]。同时髋周肌肉群的机能退变、外力作用和患者反应能力下降等均会造成化妆发生股骨颈骨折[2]。临床上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式为骨水泥人工半髋和全髋置换手术么[3]。本研究对骨水泥型人工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2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其中男70例, 女58例。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 (58.1±1.5) 岁, 其中左髋关节32例, 右髋关节33例, 意外骨折36例, 陈旧性骨折2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 (P>0.05) 。纳入标准: (1) 初次进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者; (2) 年龄40~80岁; (3) 已经签署知情书并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2) 由其他原因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3) 合并多种免疫系统疾病或急慢性疾病者; (4) 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检查并分析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确定此手术的可行性。观察组患者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后, 使患者采用仰卧位, 在骨折外侧作长约8 cm的切口, 逐步将皮肤、阔筋膜张肌组织划开, 使骨折区域完全暴露出来, 然后将关节囊切开使髋臼完全显露出来, 将碎骨和软组织清除干净, 使用髋臼锉反复磨削髋臼软骨面, 保留尽量多的软骨下骨板。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后使用骨水泥以40°的倾斜角防止假体, 直至髋臼与机体完全贴合, 并检查其活动强度和稳定性等问题, 于假体处设置引流管, 关闭切口, 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4]。对照组:麻醉后使髋臼暴露, 在小粗隆上1.5 cm处做切骨线并使用电锯节段股骨颈, 取出股骨头并清理髋臼内的软组织直至近端软骨暴露, 由小到大使用髓腔锉敲击股骨皮质内面直至髓腔内稳定为止后, 复位骨折, 确定合适的髋臼假体后, 使用骨水泥枪向骨髓腔内注射骨水泥, 安放假体并敲击假体直至其完全进入髓腔, 并检查其活动强度和稳定性问题后, 于假体处设置引流管, 关闭切口, 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5]。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而定, 主要包括关节功能47分、关节活动度5分、疼痛44分、畸形4分四个方面。患者Harris评分≥90分为治愈;评分70~89分为有效;评分≤70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围术期两组患者情况

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围术期指标均优于观察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术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49%, 对照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9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8.72%, 对照组患者术后总发生率为14.0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股骨颈位是人体股骨头最重要的承受受力区域, 若患者患有骨质疏松会导致骨强度下降, 因而当骨质疏松患者受到外力打击时, 极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特别是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较大, 且随着人体机能的下降, 股骨较年轻人脆弱, 遇到外力极容易发生骨折。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病后有显著痛感, 部分患者的患侧出现旋畸形[6]。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囊内骨折, 且多数患者不会出现肿胀, 因而难以发现[7]。临床上常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来治疗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 能够有效降低了患者因长期卧床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本文对骨水泥型人工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手术围术期指标均优于观察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在李格当等[8]的研究中提到过, 这是由于全款置换手术中使用的假体与患者髋臼之间的摩擦系数较低, 有较高的匹配精度, 因而患者术后发生髋臼磨损和股骨头脱位的现象较低, 且患者术后疼痛感较轻, 因而能够有效保护假体, 减少磨损, 增长患者对假体的使用时间[9]。有研究指出, 半髋置换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且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时间短于全髋置换术患者, 但是全髋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因而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各有优劣[10]。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在半髋置换手术中使用的人工双极股骨头能够提高骨性髋臼和所用假体的匹配度, 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 给予患者半髋置换手术后股骨的受力均集中在髋臼的负重区域, 对患者的髋部造成较大的压力, 因而多数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感, 且随时间推移, 患者的髋臼会受到假体的严重磨损, 进而发生股骨头中心性脱位, 增加了患者二次手术的几率。

综上所述, 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手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没有显著差异, 若患者身体状况不佳, 可以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手术。

参考文献

[1]李小龙.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8) :251-253.

[2]李军民, 肖信约, 张伟, 等.快捷小切口与常规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8) :171-172.

[3]刘军锋, 高会敏, 谭开涛, 等.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5, 6 (2) :10-12.

[4]叶握球, 冯奕鑫, 叶育鹏.探讨半髋置换术与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 2013, 32 (36) :1456-1457.

[5]吴祖耀, 王长涛, 吴吉悦.人工全髋与半髋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 (10) :106-108.

[6]Zi-Sheng Ai, You-Shui Gao, Yuan Sun, et al.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following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 2013, 18 (2) :271-276.

[7]王永宏, 董小雄, 张志权, 等.半髋及全髋在高龄股骨颈骨折置换中的应用对比[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5) :362-364.

[8]李格当, 王剑, 曹磊光.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 (10) :169-171.

[9]Matthias, Lerch Nelly, Weigel Henning, et al.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novel short stemm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mplant developed from cross sectional CT scans[J].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3, 21 (5) :1718-1719.

[10]李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 (3) :1362-1363.

人工半髋置换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5月~2012年3月共收治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134例。将2009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的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2010年11月~2012年3月收治的7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X线片均确诊为股骨颈骨折, 未见髋臼软骨明显退变。观察组中, 男66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68.4±2.3) 岁, 骨折类型中, Ⅲ型骨折45例, Ⅳ型骨折22例, 其中, 69例患者为新鲜骨折, 8例患者为陈旧性骨折, 左髋39例, 右髋38例, 交通致伤12例, 摔伤43例, 外力致伤22例;对照组中男51例, 女6例, 平均年龄 (65.8±3.5) 岁, 骨折类型中, Ⅲ型骨折42例, Ⅳ型骨折15例, 其中, 48例患者为新鲜骨折, 9例患者为陈旧性骨折, 左髋27例, 右髋30例, 交通致伤9例, 摔伤31例, 外力致伤1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来自同一属性样本,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给予半髋置换术, 对照组给予全髋置换术, 两组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 (全麻) 联合硬膜外麻醉, 取侧卧位外侧切口, 切口长约8cm为宜[3], 切开皮肤和阔筋膜张肌等组织后, 保证关节囊暴露在手术视野内, 随后切开患部关节囊, 显露患部髋臼并对髋臼进行清理, 按事先计算好尺寸的生物型人工关节, 并调整好角度打入髋臼[4], 术后放置引流管, 为防止感染术前后均要给予抗生素, 并根据引流液多少决定引流管的拔除时间[5], 一般于术后48h将引流管拔除, 术后3d可鼓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进行行走锻炼, 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较好患者, 可于术后4周行负重锻炼[6]。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完全负重时间, 通过对比以上指标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7];采用髋臼定位器对患者的髋关节假体位置进行测量, 假肢位置只要观察髋臼外展角和髋臼前倾角, 两者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45°、10°, 同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Harris评分≥90分以上表示髋关节功能优良, 70~89分表示髋关节功能良好, ≤70分为差[8], 通过以上指标对预后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χ2检验, 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从表1中可见,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 (75.8±11.5)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62.3±21.7) ml, 住院时间为 (25.9±3.5) d, 并发症发生率为5.2% (4/77) , 总引流量为 (64.2±1.3) ml, 拔管时间为 (3.6±1.4) d, 完全负重时间为 (33.7±2.4) d,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 (98.8±17.3) min, 术中出血量为 (415.3±33.9) ml, 住院时间为 (37.6±2.9) d, 并发症发生率为15.8% (9/57) , 总引流量为 (98.4±3.3) ml, 拔管时间为 (4.9±1.7) d, 完全负重时间为 (45.8±2.7) 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46, P=0.028) 。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从表2中可见, 观察组术后4、8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为 (81.9±5.7) 分、 (93.5±4.2) 分, 髋臼外展角分别为 (48.1±1.2) 分、 (45.9±0.8) 分, 髋臼前倾角分别为 (8.2±0.9) °、 (9.8±1.3) °, 对照组术后4、8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为 (72.3±2.1) 分、 (85.9±3.6) 分, 髋臼外展角分别为 (49.8±1.7) °、 (47.2±0.9) °, 髋臼前倾角分别为 (6.2±0.6) °、 (7.6±1.1) °, 两组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03, P=0.036) 。

3 讨论

老年人已发生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下降, 临床检查发现, 老年人股骨颈部张力骨小梁变细, 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最后压力骨小梁数目也减少, 这些使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削弱导致股骨颈脆弱;另外, 老年人髋关节周肌群退变, 反应迟钝, 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 加之髋部承受了身体大部分的力量, 且局部应力复杂多变, 较小的外力就能导致骨折, 目前, 对本病的治疗多选择合理有效的内固定器材及方法[9], 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短期内能使患者恢复活动能力, 但具体是采用半髋置换术还是全髋置换术, 目前仍无一个权威的定论,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0], 这一临床课题引起重点关注, 本文将两种置换术均应用于我院收治的患者中, 通过观察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发现, 半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全髋置换术患者, 最为关键的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术后并发症往往导致手术失败, 甚至引起患者死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术后并发症一直以来被被认为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同时从预后观察结果显示, 半髋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 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 (2) :67~68

[2] 王裕民, 李欣, 郭学峰, 等.老年股骨颈骨折四种髋关节置换术式的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19 (18) :1510~1512

[3] Pola E, Papaleo P, Santoliquido A, et al.Clinical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in nonanemic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9;86 (13) :57~61

[4] 喻兆恒, 邹天明, 陈广祥, 等.不同手术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对关节外展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 2010;36 (17) :2011~2012

[5] 尹东, 韦建勋, 袁彦, 等.外侧入路小切口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学杂志, 2009;17 (17) :1351~1353

[6] 孙智文, 杨朝君, 郭峰,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78例疗效分析[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11;6 (1) :79~84

[7] 周海林.系统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31 (20) :4063~4064

[8] 白愉乐, 刘建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及髋关节功能评定方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18 (16) :1354~1356

[9] 谭富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 3 8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 (6) :93~94

人工半髋置换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58例, 男32例, 女26例, 年龄60~87岁, 平均 (65.2±4.6) 岁。左侧骨折33例, 右侧骨折25例。致伤原因:滑倒摔伤37例, 车祸伤12例, 高处坠落伤6例, 重物压砸伤3例。其中新鲜骨折55例, 陈旧性骨折3例 (病程≥3周) 。Garden分型:III型28例, IV型30例。合并症:高血压10例, 冠心病7例, 慢性肺部疾病4例, 糖尿病3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根据HFIM评分标准, 综合患者年龄、骨质条件、症状、关节疼痛度及活动度, 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全髋置换组) 治疗, 30例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 (半髋置换组) 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2 手术方法

全髋置换组:全麻。患者侧卧位。取髋关节后脱位行后外侧入路, 暴露髋关节关节囊, 脱出股骨头, 行股骨颈截骨, 彻底清理软组织及骨赘, 显露髋臼后下部, 用髋臼锉磨削髋臼软骨面, 至新鲜出血软骨下骨床, 渗血。行骨水泥固定假体植入, 并用2~3枚螺钉固定。半髋置换组:上述同样条件下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入。复位成功后检查有无脱位倾向。彻底冲洗伤口, 止血, 置入负压引流管24~48 h, 缝合切口, 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预防感染。术后及早行主动及被动关节功能锻炼。随访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率、翻修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1.3 评价指标[2]

依据Harris评分标准, 从功能 (47分) 、疼痛 (44分) 、畸形 (4分) 、活动范围 (5分) 四个方面将疗效评定为优、良、可、差四级。 (1) 优:90~100分; (2) 良:80~89分; (3) 可:70~79分; (4) 差:<7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5年, 平均 (3.2±0.5) 年。全髋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半髋置换组, 翻修率低于半髋置换组,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全髋置换组术后疼痛率明显低于半髋置换组 (P<0.05) , 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半髋置换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2。

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目前治疗股骨胫骨折的方式很多, 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一直有争论[3]。本组研究发现, 半髋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稳定性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术后髋臼易磨损, 髋部疼痛率较高, 明显高于全髋置换术, 故半髋置换不适宜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我们发现, 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发生假体柄松动概率较高, 本研究为13.33%。全髋置换术后患者疼痛较少且轻, 无髋臼磨损, 术后肢体功能较好, 翻修率低, 本组平均随访 (3.2±0.5) 年, 尚无行翻修术的病例。但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较高, 本组为14.29%, 这可能与老年人预防脱位意识差, 软组织情况差, 而术后髋关节有较大屈曲有关。深静脉血栓也是全髋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应予重视, 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综上, 全髋置换与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可取的较好疗效, 但对于术后活动较多的老年患者, 宜采用全髋置换术。

摘要:目的 对比全髋置换与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58例, 均为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根据HFIM评分标准, 综合患者年龄、骨质条件、症状、关节疼痛度及活动度, 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30例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随访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率、翻修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 平均 (3.2±0.5) 年。全髋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半髋置换组, 翻修率低于半髋置换组,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全髋置换组术后疼痛率明显低于半髋置换组 (P<0.05) , 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半髋置换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髋置换与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可取的较好疗效, 但对于术后活动较多的老年患者, 宜采用全髋置换术。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半髋置换,疗效

参考文献

[1]别海洲, 张炳声.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17) :1009-1012.

[2]叶永平, 符臣学, 尹承慧, 等.全髋和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3) :1001-1003.

人工半髋置换 第6篇

关键词:全髋置换术,半髋置换术,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骨折类型, 其发生率约为髋部骨折的54.00%、全身骨折的3.58%[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为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手术方法, 对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改善以及降低疼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全髋置换术或者半髋置换术进行治疗, 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现归纳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以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8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 女17例, 年龄53~78岁, 平均年龄 (63.1±8.2) 岁, 受伤原因:坠落伤16例、摔伤15例、交通意外伤13例;Garden分型:Ⅲ型26例、Ⅳ型1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 女15例, 年龄55~81岁, 平均年龄 (62.8±8.3) 岁, 受伤原因:坠落伤14例、摔伤18例、交通意外伤12例;Garden分型:Ⅲ型28例、Ⅳ型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以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组间可比性。

1.2手术方法观察组应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患者健侧卧位, 切口为后外侧入路, 将皮肤、皮下和肌肉组织切开, 关节囊倒T字形切开将股骨头取出, 选择匹配的人工股骨头。切除后侧及外侧关节囊, 在小转子上方1.5 cm处截骨, 清理髋臼置入髋臼假体, 装入适宜的聚乙烯内衬。扩大股骨近端髓腔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调试假体模型后植入并安装股骨头假体, 稳定性和活动度满意后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对照组应用半髋置换术治疗:手术的卧位、切口入路和股骨头假体的置入同观察组一致, 术中必需保留后侧以及外侧关节囊, 髋臼简单处理后即可行人工股骨头复位。

1.3优良率评价标准[3]应用Harris评分法, 优秀为90~100分、良好为80~89分、可以为70~79分、差为<70分。优良率= (优秀+良好)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 (231.3±10.8) 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 (314.5±14.2) m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疼痛率为4.55% (2/44) 、对照组疼痛率为18.18% (8/44)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现肺炎1例, 深静脉血栓1例, 假体脱位1例, 假体远端骨折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对照组术后出现肺炎3例, 深静脉血栓2例, 假体脱位2例, 假体远端骨折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优秀27例, 良好15例, 可以1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5.45%;对照组治疗后优秀18例, 良好14例, 可以9例, 差3例, 优良率为72.73%,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骨质疏松引起骨质的强度降低、血管密布导引起股骨颈的生物力学强度下降和肌肉的退变是造成股骨颈骨折的关键原因所在[4]。股骨颈骨折造成患肢发生屈髋、屈膝以及外旋畸形, 活动产生的疼痛以及股骨颈囊内血管环的破坏造成骨折不愈合或者出现股骨头坏死。因此, 重建髋关节的功能、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理想目标[5]。人工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及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 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不仅能重建髋关节的功能, 而且能降低疼痛、减少功能障碍和进行二次手术的几率。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6], 半髋置换术所使用的股骨头假体不能够完全匹配骨性的髋臼, 远期将会引起髋部疼痛和假体下沉等不良反应。而全髋置换术实现了髋臼假体完全匹配股骨头假体, 新材料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其磨损率, 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7]。本组临床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率为4.55%, 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18%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 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20.45%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优良率为95.45%, 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的72.73% (P<0.05) , 与范义平等[8]获得相同的研究结论, 表明全髋置换术较半髋置换术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显著降低术后患者疼痛的发生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的优良率, 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 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较半髋置换术具有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率低、不良反应少和优良率高的特点, 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 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柴伟, 郝立波, 张国强, 等.股骨头坏死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分析.中国医刊, 2013, 48 (6) :32-34.

[2]叶蜀新, 刘光大, 淦科.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21) :2798-2799.

[3]符蓉.比较分析全髋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1) :205-206.

[4]吴祖耀, 王长涛, 吴吉悦.人工全髓与半髓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10) :1647-1648.

[5]李龙.全髋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对比.河北医学, 2013, 19 (4) :498-500.

[6]郑季南, 方钧, 陈敏葵,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2) :141-142.

[7]郭学峰, 王裕民.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 (16) :1488-1490.

人工半髋置换 第7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寿命的延长, 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突出。由于老年患者反应迟缓, 自我保护能力差, 加之自身骨质疏松及股骨颈特殊的解剖学结构, 摔伤后很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用传统的非手术方法治疗, 卧床时间长, 股骨头坏死率、骨折不愈合率高, 除非有绝对手术禁忌证, 一般不被采用。因此, 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方案。手术方法有空心钉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等。为了减轻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疼痛, 预防并发症, 恢复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降低病死率。笔者对全身情况较差、活动量较少、预期预期生存期较短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生物型双极半髋置换术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9例, 男28例, 女31例;年龄65~84岁, 中位年龄75岁;滑跌伤42例, 高处坠落伤3例, 交通事故伤14例;新鲜骨折53例, 陈旧性骨折6例;Garden分型:Ⅰ型5例, Ⅱ型13例, Ⅲ型24例, Ⅳ型17例;合并高血压18例, 糖尿病10例, 脑梗死3例。在入院3~5d内完成手术38例, 合并慢性基础病延期手术2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立即行皮肤中立位牵引制动。同时给予必要的镇痛和支持疗法。完善相关术前检查。积极治疗复合伤和慢性基础病。做好手术风险和麻醉安全评估。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风险及可能并发症。

1.2.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 采用健侧卧位, 患侧在上, 固定骨盆与地面垂直。采用改良外侧入路, 起自髂后上棘前方6~7cm, 向前下绕大粗隆前缘沿股骨向下延伸, 长8~10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电凝止血。自下而上切开阔筋膜及阔筋膜张肌, 钝性分开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后缘, 向前牵开, 在转子窝处切断梨状肌等外旋肌群的附着点, 切断股方肌, 显露并切除关节囊。取出股骨头, 测其直径。切除、清除圆韧带。在小转子上1.5cm截骨, 以盒式开口凿股骨近端髓腔开口, 髓腔扩大器扩大股骨髓腔, 再用髓腔成形锉扩大髓腔, 前倾角为15°。选择合适试模测试, 检查各方向活动无受限, 关节无脱位。选用合适的生物型双极半髋假体, 缓慢打入髓腔, 关节复位。检查各方向活动无受限, 关节无脱位。冲洗切口, 认真止血, 切口放一引流管引流, 缝合外旋肌群, 逐层缝合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引流管保留48h, 术后抗生素应用1次, 应用抗凝药物 (如低分子肝素钠等) 以防止静脉血栓。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以减少肺部感染, 同时早期作肌肉收缩功能训练及关节功能锻炼。拔除引流管后, 鼓励患者早日下床, 在助行器辅助下不负重行走锻炼。6~8周后负重行走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以优+良+中计算总有效率。

2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2min;手术切口长度8~10cm;术中出血量150~200ml, 平均180ml;术后24h引流量90~200ml, 平均150ml。术后无感染、脱位、神经损伤、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假体位置良好, 无骨劈裂, 颈干角良好。因聚乙烯内衬破裂出现双极股骨头内脱位现象2例。本组患者经治疗后优:16例 (27.1%) , 良:24例 (40.7%) , 中:8例 (13.6%) , 差:11例 (18.6%) , 优良率81.4%。获得随访者48例, 随访时间8~62个月, 平均28个月。

3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20%~30%[1], 目前尚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在此情况下, 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2]。有研究表明, 老年股骨颈骨折选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远期效果较半髋关节置换好[3,4]。但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半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多, 手术时间长, 对髋关节周围组织损伤大, 对髋臼植入技术要求高, 且术后预防髋关节脱位限制多。对年龄大, 伤前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 手术和麻醉风险加大。因此, 对此类患者选用较为简单的半髋关节置换, 既可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手术风险, 也可达到消除疼痛, 改善功能, 早日下床活动的目的。在具体选择上, 有学者认为应结合患者年龄, 伤前身体状况、活动量, 伴发内科疾病及预期生存期等因素综合考虑[5]。本组有2例术后5年因聚乙烯内衬破裂出现双极股骨头内脱位现象, 追查原因为:患者术前身体状况好, 术后活动量加大 (与健康同龄人相比) , 加快了聚乙烯内衬的磨损和破坏, 与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有关。笔者认为半髋关节置换较适宜于全身情况较差、活动量较少、预期生存期较短的老年患者。

骨水泥半髋是依据骨水泥与骨小梁间锚固嵌合作用, 使骨水泥与股骨内壁间固定, 早期固定效果可靠, 远期易发生骨溶解, 假体塌陷、松动等并发症。生物学半髋是依靠骨小梁的生长, 进入假体的微孔表面, 达到骨—假体间固定的方式。在6~8周内, 即可初步达到生物固定的目的, 且远期固定效果可靠。本组59例均采用生物型半髋置换, 依循早下床, 晚负重原则, 利用骨—假体间的微动, 促进骨—假体间的融合, 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于单极人工股骨头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的临床评价, 临床报道不一致。其中双极假体, 关节运动发生在金属头—聚乙烯臼 (内关节) 和金属帽—骨性髋臼 (外关节) 之间, 小范围运动时以内关节运动为主, 大范围运动时发生外关节运动, 可延缓髋臼的磨损和破坏。内外关节之间的聚乙烯内衬, 能吸收负重时的震荡, 减轻假体柄的杠杆作用, 使假体松动率下降, 也大大减少脱位的发生率。因此宜选择双极假体置换术。

总之, 采用生物型双极半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较适宜于全身情况较差、活动量较少、预期生存期较短的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Springer ER, Lachiewicz PF, Gilbert JA.Internal fixat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A comparative biomechanical study of Knowles pins and6.5-mm cancellous screw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1, 26 (7) :85-92.

[2]吴立东, 严世贵, 何荣新, 等.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结果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1) :55-58.

[3]田季, 陈江涛, 彭斌.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10) :765-772.

[4]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1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50.

上一篇:自我指导能力下一篇:自主创新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