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意识研究范文

2024-06-25

思想意识研究范文(精选11篇)

思想意识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责任意识,教材,时事热点,学习方式

就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责任意识的教学, 有学者做过调查统计后发现, 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但是他们觉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显著;20%的学生则对思想品德课承担的责任意识培养功能表示无所谓;另有10%的学生明确表示思想品德课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确实, 当前思想品德课中责任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其原因既有教师培养责任意识的观念不明确, 也有学生受社会和生活环境影响导致对责任意识的关注不够。通过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本文结合具体案例,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入手, 着重谈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责任意识相关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提出的要求, 思想品德教材较好地编订了与责任意识相关的内容, 如人教版的内容设置就比较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符合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但是细细看来, 教材中与责任意识相关的内容还存在缺陷, 如不够细致等。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 充分利用与责任意识相联系的教材内容,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责任意识教育。

如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课, 其中关于公民的责任意识有这样一个案例:“初中生孙晓燕希望通过寒假工的形式赚钱买书, 在取得父母的同意后, 她找到一家公司的兼职, 即向市民发放公司的宣传单。有一次, 孙晓燕不小心丢失了几百张传单, 若按照公司规定是需要赔偿的。是否向公司汇报, 成了困扰晓燕的难题。”许多教师在使用这一案例时往往只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晓燕为什么陷入困扰?她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何种责任?”简单带过, 不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 使得案例的价值没有发挥到最大。其实教师可结合这一案例, 引导学生帮助“晓燕”解决问题, 并认识到对与错的分别, 让学生明白, 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 重要的不是犯了什么错误, 而是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犯错了并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承担自己造成的后果, 这才是一个人负责的表现。

二、结合时事热点培养责任意识

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教材中不少与责任意识相关的案例也显得比较落后, 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新的案例。时事热点以其时效性、广泛性和真实性较强的特点, 成为弥补教材不足的重要工具。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 要多关注时事新闻, 将新闻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够丰富课堂内容, 也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

如九年级《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中讲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时, 教师可以结合“中国13年后再办APEC峰会”事件, 让学生了解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 并对学生提出问题, 如“APEC峰会展示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请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并说明”。 通过了解国内的时事新闻, 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逐渐强大起来的事实,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随之增强。这对于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和责任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生明白了自己所处的环境, 才能激发相应的责任意识。

三、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思想品德课堂效率的提高要求学生能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等,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若有条件,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探究活动, 如“当一天志愿者”等, 让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

如教学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 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了导学案, 提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1) 作为国家的小小公民, 应该怎样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2) 列举自己参加过的社会公益活动, 如志愿者活动、感恩活动等。 (3)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何意义?同时笔者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合作学习案例展开合作学习, 讨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在共同讨论中, 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教材内容, 并在导学案问题的交流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这样, 责任意识就悄无声息地培养起来了。

思想意识研究 第2篇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是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到底是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在建立和长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过程中争取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原因。树立和强化宗旨意识是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首要的、最根本的任务;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二者相辅相成。

党的根本宗旨科学内涵

党的宗旨是政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干部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衡量党员干部合格与否的第一标准。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以“为人民服务”为题的讲话,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5年4月,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写入党章并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根本宗旨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進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中国共产党奋斗95年的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程。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指明了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利益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最大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于谦的一句诗:“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实践党的宗旨就要与人民群众形成血肉联系,急人民群众所急,解人民群众所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确了服务的要求是“全心全意”。毛泽东同志曾经讲“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实践党的宗旨就要全面地、彻底地、毫无保留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私利为先。

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原因

目前,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一些宗旨意识淡薄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个别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弱化,身份意识不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把为广大人民谋求利益的使命抛之脑后,忘记自己人民“公仆”身份,在利益面前考虑个人多,考虑集体少,享受权利多,尽的义务少。

个别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弱化,缺乏自觉服务人民的意识。有的党员干部在承担工作时拈轻怕重,怕多千,怕少得,怕吃苦,怕吃亏。

个别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意识弱化。有的党员干部虽然受了教育,写了笔记,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知半解,还没有把理论学习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意识,存在不应用、不实践的问题。

个别党员干部出现宗旨意识淡薄的情况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环境上来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和错误思潮的流入,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侵入,使得个别党员干部产生极端个人主义、拜金思想,严重影响了个别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内个别腐败现象的滋生和增长,使得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形象受损,一些党员干部的光荣感随之变淡;一些党组织工作方法单一,参与机制不健全,使得个别党员干部失去了归属感。

从主观上来讲,个别党员干部入党动机不纯,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行动上还是混同于普通群众,把学习思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成额外的负担,实践就更谈不上,渐渐地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也就淡薄了。

强化宗旨意识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增强宗旨意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首先,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把自己的进退荣辱同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有强烈的归属感,在大是大非面前从党的立场出发;坚决捍卫党的事业和形象,坚持把“四个自信”作为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自觉履行党员干部义务,正确行使党员干部权利,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党员干部,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其次,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有奉献精神。入党誓词中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其实讲的就是奉献精神。在革命年代,共产党人奉献的是自己乃至家人的生命,而在和平年代,我们要尽可能的奉献智慧、力量。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间,甘于奉献、乐于奉献。

思想意识研究 第3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符合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性工作,也是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要手段。本文就对于公民意识教育进行研究。我国社会政治结构为社会主义结构,社会在实际建设中也是以公有制作为核心,政权也是掌握在人民手中,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1.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人群能够遵循人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根据一定的原则及目的对于人群进行教育,让人群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与社会思想品德相吻合的行为举止。

2. 公民意识

研究人员对于公民意识并没有给出系统性答案,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确实公民在实际生活中的权利及义务,公民能够对于自身责任清晰认识,这就需要公民对于社会各领域的内容进行涉及,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具有法律意识,及平等自由的观念[1]。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具有统一性

我国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已经具有几十年的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教育理论,能够为公民意识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人员对于公民意识教育中,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素养建筑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极推动公民意识教育工程进程。公民意识教育理论在是西方产生的,在实际发展中受到了市场经济济民主法治观念的应用,能够为谁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理论及经验上的帮助,促进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虽然具有一致性,但是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完全等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只要针对的人群是人民,而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针对的认识公民。人民这个词汇具有一定政治意味,它主要是针对敌人所设立的,所有拥护我国社会统一的人们都可以被称之位人民,思想政治在针对人民教育中将更加广泛。公民词汇对于人们的身份具有一定要求,公民自身应有一定国籍,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对于国家法律上的责任拥有承担[2]。

三、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公民意识教育途径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公民意识教育

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地点,在实际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也可以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及力量,子啊公民意识教育中将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教师在对于公民意识教育中,能够突出表现公民意识教育的成果,教师在实际教育中将公民意识教育的主体思想有效展示,让公民意识教育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也能够对于公民意识更加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将结合已经成为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要途径[3]。

(二)重视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教育

环境对于教学成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公民意识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公民意识在实际教育中重要的成分就是校园环境,这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具有中要的推动性作用。校园环境在创建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主要依据,让学生能够形成公民意识,成为学生素质水平提高的主要地点。校园首先可以加强对于物质环境的创建,让学生生活在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中,校园物质环境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功能,还是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重点地点。校园在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后,可以对于学校制度进行完善,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遵守学校要求行为,制度环境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生活范围的约束,也是对于学生自身经济利益的有效保证。制度环境在创建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公民意识进行研究,制定能够将学生公民意识观点进行表达。学校在对于公民意识交易中,应该积极承担起应付的责任,在实际教育中将对于校园环境进行加强,让学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真正完成公民意识教育的任务[4]。

四、结论

我国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发展中对于人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民意识教育就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途径,也是对于公民的重视。我党对于社会经济建设中,已经明确要求进行公民意识的教育,为公民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让人们能够与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相一致。

摘要: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公民意识在社会价值建设中的作用也越发明显。加强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工程。本文将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公民意识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管理,进而对于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笔者本人意见,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公民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武东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107-111.

[2]蔡晓良,吴智灵.论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基于政治哲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28-33.

[3]王甲成,张淼.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122

思想意识研究 第4篇

尊敬的党组织:

这次党课对帮助我们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十七大精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0年3月思想汇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十七大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课有针对性的教育让我们沐浴在十七大的春风中,帮助我们看清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我们定下了终身为祖国科技事业奋斗的目标。可谓收益非浅!

但是我也认识到在为公产主义奋斗的道路上决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许将面临着可以和不可以预料的种种困难。***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认真系统地学习,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员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才能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业务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防腐拒变的能力,才能在纷乱复杂的思潮中保持清醒,经历各种考验,思想汇报《2010年3月思想汇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战胜所有的困难。

****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光辉的事业,它无先例可参考。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决心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加紧学习。因为,要做到“三个代表”之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牢牢的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真正起到代表的作用。我也深知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坚定对马列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工作和学习中,牢固树立***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积极从思想上争取入党,才能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员

汇报人:gzzongjie.cn

思想意识研究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天之骄子”“栋梁之材”的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在这个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大学生犯罪的现象却日益严重。法律意识的淡薄让那些高材生们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扼腕叹息之际引发诸多人士对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反思。加强法律意识培养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意识包括由法律现象产生的一系列思想、认知和心理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则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法制思想等内容。其中思想教育是根本,它能够确保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教育是主导,能够培养人们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犯罪频发触及到了法制教育的“痛点”。总体上来说, 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欠缺。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必须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培养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大学生,为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提供生力军,为让法治护航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体会着一系列副作用,例如价值沦落、安全感低等。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实施的犯罪呈现多发并日趋智能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离开家庭的庇护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是非判断能力弱,不经意间容易走上歧路,非常需要积极的指引和教育,这些都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在面对严重危害到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的行为时,道德可以谴责,但是却只有法律才能制裁。因此,高校要通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使其思维方式正确并且法律素养合格,能知法守法,在遇事处事时能从法律角度出发,逐步形成理性思维,主动依照法律的要求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途径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一国法律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法律意识。反观中国高校教育模式,考试成绩依旧是评定学生素质的最重要标准。在此观念影响下,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教育存在缺失。

1.增强高校学工队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而高校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学校引进新的学工等工作人员时,要提高法律专业人才的比例。有法律专业背景人员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有队伍的法律素质,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知法守法、传授法律知识的氛围。

2.增设法律法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保留并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增设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的必修法律法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的基础法律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法律知识。最后,还要改变传统“单人独奏”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实际,以案讲法,让学生有参与感,激发出学习兴趣。

3.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宣传栏、校内网络等媒介传播法律信息,尤其要跟踪社会热点,做好事件传法。学校还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辩论赛等各种活动,寓学于乐。另外,亦可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等协会,随时定点或通过网络为有需求的同学提供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宁学院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研项目“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2015XJSZ07)的研究成果。

思想意识研究 第6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缺乏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 在出现法律纠纷的时候, 导致大学生处于劣势地位, 对大学生非常不利, 也影响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一) 大学生缺乏维权意识

当代大学生缺乏维权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大学生群体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 消费来源以依靠父母为主, 社会经验相对匮乏, 与此同时, 许多不法商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点采用各种办法侵犯大学生群体侵犯消费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很多大学生已经习以为常, 这进一步的导致了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的现象。随着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 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 维权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是, 由于大学生群体维权起步较晚, 规范性较差, 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 使得大学生整体维权意识还较为淡薄, 维权活动不普遍。

(二) 高校处理学生纠纷缺乏法治精神

高校处理学生纠纷缺乏法治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学校在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加之, 当前部分高校的相关教育和制度相对滞后, 在处理学生纠纷时缺乏一定的法律精神作为支撑, 这样一来, 学校在处理学生纠纷时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不满, 甚至可能引起一些恶性事件。道德和法律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信仰标准, 道德不能完全代替法律, 法律也绝非道德。高等院校要大力倡导法治精神, 这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因此, 加强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师生以及学生和学校的矛盾、纠纷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 也是高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

现阶段, 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法律意识培养时, 是以马克思基本理论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基础的, 旨在用深刻的哲理和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多方面的教育。这样一来, 能够使当代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在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较高的大学生更有资格成为时代的主导[1]。

(二)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的趋势下, 国际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 大学生就业压力十分巨大, 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针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意识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成为一个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在激烈的各项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

鉴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和多种策略科学的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 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进而为大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 突出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目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为当代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 可见其重要性。这一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2]。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要始终重视这一课程,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指导思想。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在高校中开展广泛、扎实的法律教育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应该在各个高校中广泛而又扎实地开展相关法律教育。为了达到这一效果, 学校首先应该开设各类法律相关课程, 积极传播法律知识, 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 重视并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思维。其次, 在相关法律课堂上, 相关人员应当以强化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 以分析案例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培养一个正确的法律思维, 使学生对法律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去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 培养其自身的法律意识[3]。最后, 学校还应该丰富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 突破课堂, 将法制和法律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例如, 举办法律知识讲座, 法律知识竞赛, 法律知识趣味问答, 模拟法等活动, 为大学生从多种渠道了解法律知识提供便捷。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地生活在法律制度架构之下, 使其拥有正确地对法律的认识态度, 从法律的立场出发, 正确地思考和认识社会。

(三) 加强依法治校的力度,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除了以上两点,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校还应该积极贯彻“依法治校”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因此, 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制度建设, 实施依法行政;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和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要求下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其次, 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法制教育, 提高其法律素质;提高教师法律素质, 抓好法制教育队伍建设;普及学生法律知识, 抓好法制教育宣传。第三, 学校还应该推进民主建设, 完善民主监督;开展民主生活会,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开展社会评教, 完善学校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制度, 确保各项工作公开透明。最后, 学校还应当严格教师管理, 维护教师权益;完善学生管理机制, 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学校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重制度, 重程序, 重平等, 重自由的法制氛围, 实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 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 也使得校园文化氛围更为浓厚,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上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进行了简单介绍, 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大学生只有正确地确立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满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以及满足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 才能引领时代的发展, 实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梅, 李芳毅, 王东, 王双, 李默, 银振强, 李宏伟, 陈巍, 韩正甫.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29) .

[2]郝文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

思想意识研究 第7篇

在媒体新闻传播多渠道的今天,书本已不是大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的唯一来源。媒体新闻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已经是书本理论难以取代的。但是大学生所接受的媒体新闻是碎片化的,而非系统化的,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误导甚至扭曲。我们设置“思政课前5分钟‘新闻聚焦’栏目”就是要将鲜活的正能量新闻与书本理论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自2012年4月始创“课前5分钟新闻聚焦”以来,我们将其从最初的“新闻纵横”逐步完善为“最美新闻人”、“焦点评议”三大模块,每周1期,在思政课前5分钟播放和点评,至今已编辑109期。

“新闻纵横”主要是通过简介国家重大成就、党的方针政策、民生民情大事、社会热点问题、中国外交动向、国际舞台风云等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其珍惜我国安定团结的局面。

“最美新闻人”主要推介模范人物事迹,传达社会正能量,积极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焦点评议”主要是对一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件进行评价,以提升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促使学生养成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

思政课课前5分钟“新闻聚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思政课课前5分钟“新闻聚焦”与书本理论观点结合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实效性。

思政课课前5分钟“新闻聚焦”推出以来,学生反响良好,通过对全院大一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显示,93.7%的学生认为该栏目非常好,有助于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94%的学生表示该栏目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目标选择有较大影响和帮助;95%的学生表示通过该栏目的讲评,引起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

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课前5分钟新闻聚焦”更加完美,更具实效。

摘要:在文化激荡、价值交锋的今天,大学生思想多元复杂。因此,我们设置“思政课前5分钟‘新闻聚焦’”,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中国梦”的忠实践行者。

关键词:新闻聚焦,导向作用,大学生

参考文献

思想意识研究 第8篇

虽然,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是积极的, 大部分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具备一定的权利责任意识等, 但是, 仍有不少人在公民意识上仍存在权利义务对等性认识的偏差:他们往往只注重个人权利, 却忽视自身义务的履行, 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 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甚至缺乏社会公德心,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注重公共卫生, 不遵守公共秩序等。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的误区

资本主义的内容中有公民意识相关知识是我们长时间以来存在着的误解, 其实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教材中, 公民意思的相关教育提到的少之又少, 反而一直是把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放在了教育首位, 逐渐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其实, 公民意识培育主要是用来培育人们的现代公民意识, 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社会, 它是一种工具, 社会主义同样适用, 并且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不健全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制

目前, 我国体制不健全主要在于缺乏法律保证, 目前国内只有一本《大学生行为规范》可供参考, 缺少一部有效的大学生法律, 而缺少相关的制度的约束, 使得公民意识行为没有很好地规范依据, 在实践中举步维艰。

(三)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氛围不够浓烈

在我国,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氛围不够浓烈, 意识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 乃至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问题, 例如好心搀扶老师却反被老师诬陷的事件, 或者是面对灾难时选择字求自保。因此, 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并灭有一个很好的社会基础, 更加缺乏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事实上, 公民意识教育总会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所包含的所有因素息息相关, 也与整个社会人具有的公民意识水平息息相关, 甚至更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息息相关。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一) 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和导向力量一直来源于学校,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主要的渠道和相关阵地, 而且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或者其他安排中它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当前的高校思政教学主要是由五大部分组成的, 主要包含马原概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在当前环境下, 对公民意识教育比较有效的途径为:将对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结合到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强化, 让这些思想能够转变为大学生群体所能够具有的一种公民意识, 从而达到和提高对公民意识教育的成效。

(二) 完善相关体制

经济, 政治, 文化, 法律制度是公民意识教育制度的主要组成制度。首先, 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制度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要致完善经济制度从而为教育提供保障。其次, 民主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构成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要着力完善法律和政治制度, 从而提高公民的政治热情和参与意识, 更好的维护法律尊严。最后, 良好的文化制度环境可以意识水平和人文道德精神水平, 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良好保障。

我们需要更好的营造良好氛围, 塑造良好的文化制度。

(三) 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形成立体氛围

营造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主要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 校园氛围, 又包括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以及制度文化, 这三者是缺一不可, 学校要致力于这三者的协调发展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第二, 家庭氛围, 塑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建立民主的家庭成员关系, 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可以培养孩子自信、乐观、富有爱心同情心的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第三, 社会氛围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充分运用舆论的力量来对社会环境氛围进行优化, 营造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的舆论氛围。如果将这三个方面相结合形成三维立体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应当针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现状做出对策, 只有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继续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制, 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形成立体氛围, 才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做出贡献。

摘要:公民意识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前进, 已经成为了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而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度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因此, 本文依托思政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现存问题, 从而为依托于思政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寻求到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惠.高校公民教育的反思与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 2010-6-10:38.

[2]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3]白雪.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策研究.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4]宇文利.关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问题[M]高校理论战线, 2012 (2) .

[5]赵宇.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商业文化, 2011 (1) .

思想意识研究 第9篇

一、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表现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西方国家通过隐性组织,以互联网传播和大众文化消费为媒介、以党政领导干部和学术精英为主要对象,将西方资本主义主体思想和价值观,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娱乐等途径进行渗透。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主要表现:

其一,传播内容的隐蔽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学说,表面上看,它与意识形态渗透无关。但是,西方国家把其意识形态内容和思想经过“包装”处理,通过文化交流、融合和输出,让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渗透腐蚀目的。比如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影视、图书资料等,表面上,它们只是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但是,通过观赏、阅读,就领悟到渗在作品里的西方习俗、信仰、观念和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事物辨别能力差,这种隐藏在文化内容中的意识形态渗透,危害性特别大,它会侵蚀着大学生思想和灵魂。

其二,传播形式的隐蔽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信仰、习惯等方方面面的交流和融合,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传播形式多样。为达到目的,他们挖空心思,想尽办法,通过学术交流、资金资助、访学、境外培训、国际会议、学术讲座、课堂教学、西方教材、“大众文化”产品消费等方式,把其意识形态融入其中,毒害我们的教授、学者和大学生。特别是在“大众文化”消费和课堂学习中,通过看、听、讲等过程和新、奇、特等审美形式,使大学生从心灵上潜移默化接受、传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二、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

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应当始终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来应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取向。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前途发展至关重要。人生观和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思想文化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了冲击,我们传统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已引起了大学生反感。因此,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适时宜、谋发展,踩准时代步伐,改进教育形式和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大学生思想。同时,要积极开展中西方、传统与现代思想文化的比较研究,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思想保证,是应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战斗堡垒。因此,我们高校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日常学生辅导和教育管理等过程和环节中谋求发展和创新,使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反映我们民族精神、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线更加坚固,大学生抵制各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能力更加强大。

(三)推进高校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发展创新,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随着教育国际化发展,高校引进了很多国外教材和原版著作,这些教材和著作是在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指导下所形成,内容必然暗含了很多西方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尽管表面上并未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但其主体思想却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格格不入。在引进教材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善于批判和吸收。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挥专业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外,还要不断提高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文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喜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沉浸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中,自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比较研究西方教材和著作。

同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使其跟上时代步伐。西方思想往往通过创新形式让高校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思想浸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学习每个环节。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运用生动典型案例,通过座谈交流、比较辩论等方式活跃氛围,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教育教学氛围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通过实习、社团和服务社会等活动来实践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辨别力,自觉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

(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鉴别能力,发挥教师的思想引导作用

邓小平曾说:“一个学生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品德败坏的老师,能培养出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高尚情操的有用之才。因此,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引导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思想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实施的“青马工程”,就是一种全面提高青年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很好形式,通过“青马工程”的实施,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教育,再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每个环节的言行举止都能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观点,用行为引导、感染、净化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使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评判西方文化思想,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作用

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高校政治稳定和精诚团结、正确引导大学生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动力,是高校应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过它们凭借其强大经济、科技实力,把其主体思想、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渗透到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灌输到高校大学生当中的美梦,使得我们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产生动摇、理想信念出现模糊。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高校大学生,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信心和斗志,提高他们政治素养,增强他们的政治免疫力,才能使他们有效的应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成为祖国未来希望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合格的接班人。

四、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分辨政治是非、抵御西方主体思想腐蚀和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重要保证,是确保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办学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参考文献

[1]刘左元,李林英.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3:14-16.

[2]刘君涵.冷战后美国价值观输出的特点与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9:87-90.

[3]李刚,彭伟.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新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41-44.

[4]王静.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5]李琳.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疑难解析 第10篇

例1 2012年12月22日已经过去,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原来“末日预言”是人们误把玛雅历周期的一个结束日与其先入为主的世界终结日联系在一起。这个预言之所以荒唐,是因为( )

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D.联系是客观的,具体联系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

解析 A、B、C项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从材料看,人们并没有建立新的联系,也不是人为事物,不存在发现和利用规律,所以,这三项都不选。“末日预言”属于人为臆造的联系,材料表明,这个预言是荒诞的,这就从反面启示我们,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臆造联系,具体联系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

答案 D

点拨 违背联系客观性有两种情况,一是臆造联系,就是事物之间本没有联系,人们把自己想象的联系强加于事物。典型例子有“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等之类的说法;二是无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人们采取行为破坏了事物之间固有联系。比如,滥垦乱伐,破坏生态平衡等。

例2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偶然与必然是统一的,任何事情的发生,表面看是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偶然因素背后都存在必然性,不选②;③的观点违背了联系客观性原理,不选;①揭示了联系的普遍性,应选;④符合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应选。

答案 B

点拨 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无不处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也就是说普遍联系具有绝对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为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比如,我们与一个从未谋面的人,本来没有联系,假如有一天,我们与那个人邂逅相遇,这样,我们与他建立了联系,邂逅相遇是建立联系的条件。

例3 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不能认为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不选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经过辩证否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实现向自身的回归,不选④;材料中“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超级病菌”,说明了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 A

点拨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识别观点错误的选项,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应该排除。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题干中有“下列观点错误的有”这样的文字,二是题干引用别人的观点,要求选出符合观点意思的选项。

在做关于“量变与质变”的选择题时,常见的错误性表述有: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量变是质变的原因,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有了质变就有发展,等等。

例4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在苹果三星智能手机专利案件中,无处不在凸显这一原则。苹果专利研发中,有很多根本就不用到苹果手机上,但依然进行了专利的申请和布局,其目标就是要限制竞争对手的使用。“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进攻是一种防守,防守也是一种进攻 ②进攻与防守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 ③进攻与防守相互渗透 ④进攻与防守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揭示进攻与防守的关系,但不是哲学道理,不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条件,就不可能实现转化,不选④;②、③都是从矛盾同一性角度来揭示进攻与防守的关系,符合题意,应选。

答案 C

点拨 哲学选择题一个常见的陷阱是用非哲学观点来冒充哲学观点,比如此题①的观点。哲学道理与非哲学道理是很好判断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非哲学道理则是具体某个问题或者具体学科中的道理。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细心审题,就可以避免误入这类陷阱。

1. 荀子认为:“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这一观点( )

A. 否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B. 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C. 否定了事物与运动不可分

D. 否定了物质运动的普遍性

2.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喜花好月圆,有人爱百鸟争鸣,有人好断鸿零雁,也有人偏喜欢残荷败柳,一弯新月。后者被人称为喜欢“残缺美”。但可知道,弯月本身已怀抱着未来的圆满,断鸿零雁更深切体会百鸟争鸣的可贵。残荷败柳的前身,难道不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致?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①任何事物都是有缺憾的,唯有缺憾,才显其丰富多彩 ②审美观因人而异,具有多样化特征 ③“缺憾美”的事物也有其审美价值 ④“缺憾美”与“完美”存在着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时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当结果的时候,人们又认为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否定了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互相排斥。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据此回答第3~4题。

3. 花朵开放花蕾便消逝,花朵的开放是( )

①是花蕾自身否定的结果 ②是花朵对花蕾的既肯定又否定的结果 ③是花朵对花蕾排斥和毁灭的结果 ④从根本上说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4. 植物的各种形式的流动性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这说明( )

A. 任何事物都不具有质的稳定性

B. 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C. 关键部分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D. 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连续性的

5. 虽然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了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但我国文化产业还是具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有利条件: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强大动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条件。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如何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4 B D A B

思想意识研究 第11篇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我国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生活中必然融合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和观念, 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越地位, 会使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往往被经济上的冲突和斗争所掩盖, 表现得更为隐蔽和复杂, 大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对西方敌对势力丧失应有的警惕, 缺乏防范能力, 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 甚至同化。具体表现为:

(1) 理想信念受到冲击。迎接经济全球化, 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轨过程中, 由于历史、体制、经营等方面的原因, 许多职工下岗或失业, 就业压力增大, 使大学生感到个人命运难于把握。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 导致一定范围内收入差距拉大, 并非常悬殊, 特别是腐败现象, 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些都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重的冲击, 有些学生甚至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 不讲理想,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当做随意调侃的对象, 认为“理想、理想, 有利就想”, “政治是虚的, 理想是远的, 权力是硬的, 票子是实的, 去掉虚的, 扔掉远的, 抓住硬的, 捞到实的”。这种情况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困难, 表现就是教育者提出的理想要求, 一些大学生并不接受,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两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使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把整个世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成为世界经济链条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断裂, 都会使这个链条上的所有国家受害。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优势又强化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强势地位, 这种强势无可阻挡地凸现在我们面前。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认为马克思曾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可能的。在他们看来目前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不但没有灭亡的迹象, 相反, 却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社会主义在90年代初已经失败, 在今天和未来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更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了。

2 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的主要途径

(1) 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政治理论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的重要作用, 虽然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但现实情况却表明,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参差不齐, 一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学习理论无用。为此, 笔者认为,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本身就是最鲜活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首先来自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鲜活性和科学性。其次, 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原理、书面语言、教材体系, 转化为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通俗化、生动化、生活化的语言, 以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和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学生,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提高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的根本途径。实践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之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实践的教育功能, 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将这些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 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他们才会自觉运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指导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要求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紧紧抓住大学生关心、热心、担心的普遍问题,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回答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 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从而激励他们真信、真学、真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要求高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各级组织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研究小组等, 参加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义务服务队。通过学习与实践, 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二是高校通过加强领导、组织和经费支持等形式, 积极支持以大学生社团、班级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团、团支部、主题班会等活动;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网络管理等活动, 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三是学校组织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化在实践中。四是利用寒暑假, 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区文化服务活动, 既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又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适应转变。第一, 在教育观念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育的过程, 要求教师要担负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责任。那么首先就要更新观念。马克思主义课课程设置要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关注每一位有着丰富个性的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 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变化。第二, 教师要坚持“开放性”的教学理念。所谓开放性, 就是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 而是要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 实行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第三, 教师的角色观念要转变。作为马克思主义课的教师要大胆转变自己的角色, 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方式, 将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 实行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 同时教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真正做到活而不乱。第四, 促使学生对自己在教学关系中的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主动探索和学习。第五, 在教学内容上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要重视理论与社会热点问题、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学生易懂, 就要使教材贴近生活, 增强可操作性和可信度。同时还要求政治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掌握课堂艺术, 学会因势利导和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 喜欢时事, 激发他们对理论课的喜爱之情, 唤起他们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总是乐于接触社会上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一特点, 广泛收集社会热点问题。将现实生活与教材中的理性知识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对所学的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又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明辨是非善恶, 健康成长。

3 结论

在高校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是新时期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需要, 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影响的需要。青年是民族的希望, 祖国的未来。青年兴, 则国家兴;青年强, 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 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才能不断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 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实践活动。在高校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这势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更为直接的冲击和影响,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严重挑战。针对这种挑战, 我们必须明确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并进一步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的新途径, 找准影响大学生思想情绪的关键点, 从而充实内容, 丰富内涵, 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高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担负着引领社会推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以下为探讨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的几种重要途径。

上一篇:旅游表达下一篇:焦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