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子产品范文

2024-09-15

智能电子产品范文(精选12篇)

智能电子产品 第1篇

基于Android 4.2底层开发而来的GEAK OS系统, 全面引领语音操控时代, GEAK OS从系统底层支持多屏互动功能, 并在Android 4.2系统基础上, 进行了大量细节修改。GEAK Eye果壳手机产品中微单级拍照手机, 从硬件、操控体验到后期处理都达到了微单级别, 它采用基于Android 4.2底层, 结合极客前沿的用户体验开发而来的GEAK OS系统, 强大的扩展性能使操作更稳定更简便。GE A K M a r s作为果壳手机中的超级配置机型, 搭载高通最新的骁龙600系列4×1.7GHz四核处理器, 性能提升45%同时功耗有明显的降低, 成就兼具速度与低耗的优秀表现;内置2GB高速R A M+16 GB ROM, 游戏载入更快, 存储更多海量文件。GE A K Ma r s配备5.8英寸鹰眼屏幕, 分辨率高达1920×1080。

极客魔戒代表了机主的惟一身份, 以此实现各种应用。GEAK Watch是款真正的智能手表, 在仅1.5英寸屏幕的体积内植入了Android 4.1智能操作系统, 内置高性能处理器, 可直接解码高清视频。首次在手表产品中引入Wi-Fi模块, 搭配先进的蓝牙4.0技术, 允许用户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直接连接网络上网。GEAK Watch集成多种传感器, 可收集地磁、陀螺仪、导航、加速度等信息。配合全新的OS空中升级功能, GEAK Watch实现如同智能手机一样的软件下载, 系统升级, 并可通过与手机互动, 实现诸如遥控拍照等充满想象力的功能。

综合智能产品模型研究 第2篇

现在复杂产品的研发需要一个协同的`支撑平台,将人员、工具和过程集成起来.对产品以及相关数据的建模是实现协同支撑平台的关键,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智能产品模型(CSPM)的概念.在CSPM基础上,依据J2EE规范建立了综合智能产品数据环境(CSPDE).

作 者:王永坡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20研究所 刊 名:航空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7) 分类号:V2 关键词:产品模型   综合智能产品模型   综合智能产品数据环境  

智能电子便签条 第3篇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很容易一不留神就将各种需要完成的任务混杂在一起,忽略了其中一样或几样十分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学生还是白领,一沓醒目的黄色便签条一直是大家的书桌上不可缺少的物品。在工作或学习的间隙,人们总是能够在抬头的瞬间看见它们,脑中也会随即浮现出那些还未完成的待办事项,提醒自己需要抓紧时间一一去办。也是多亏了有这个小小的便签条,忙碌的工作和学习生活都变得有趣和方便起来。

但即使有了这样便捷的便签条,它们一模一样的外观偶尔也会让人们出现视觉疲劳的情况,导致看漏了一些内容,忘记了重要的事情。这让本就忙碌的时光变得更加手忙脚乱起来,久而久之,负能量随之增长。除了容易遗漏之外,纸质的便签条还总是在使用过一次之后就被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既对纸张资源极其浪费,也不符合当下全球范围内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

那么,对于生活中不能没有便签条的白领和学生来说,有没有哪一款便签条能够做到两全其美,既可以让人不会遗漏必做的事项,又能够起到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效果呢?

最近,一位海外设计师为必备便签条的人们带来了这样一款新颖的产品——Reminder智能电子便签条。这款智能电子便签条既可以做到发光提示,避免看漏误事,还可以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纸张的浪费,相当环保。

Reminder智能电子便签条由便签、底座和手写笔组成。便签部分类似于儿童的画板玩具,里面包括透明橡胶表层、蜂窝结构的吸附层、黑色磁性粉末、LED 照明单元、橡胶电池、压感胶条等组件。手写笔的笔头带有磁性,可以吸起便笺里的磁性粉末。底座里面含有磁条,同样可以吸附磁性粉末。此外,底座还具有定时功能。这款智能电子便签条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使用者只需要用磁性笔在便签条上书写,磁性笔头就可以将黑色磁性粉末吸起,附着在蜂窝结构表面,即可形成字迹。当遇到重大事项时,使用者可以在写好待办事项后,通过电子便签条底座的智能设备给便签条设置发光提醒的时间,然后将这张便签条贴在书桌旁一眼能够看见的地方,一张智能电子便签条就大功告成啦。当设置的提醒时间一到,这张便签条内置的LED装置便会自动发光发亮,提醒使用者注意,该去完成待办事项了。完事之后,将便笺放回底座,滑动底座里的磁条即可将黑色粉末重新吸附回原位。

可以说,这款智能电子便签条简直是健忘人士的恩物,经常忘事的你是不是觉得非常需要它?在不久的将来,这款智能电子便签条有望量产,为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便捷和快乐。

智能电子产品 第4篇

1. 最畅销、最不起眼的高利产品———手机贴膜、手机壳

如今手机市场上电容屏的手机能占到90%以上, 而且屏幕也越来越大, 这些手机都是需要手机贴膜、手机壳来保护的, 所以这两类产品是最畅销的。但是利润却在10—30倍以上。并且, 笔者从相关生意人了解到, 用高端智能机这部分群体, 更换手机壳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50%左右的消费者更换频率≤2个月, 因此这部分产品的销售量极高, 每个月光是这两类配件就能增加两千元左右的纯收入。

2. 最疯狂的黑马———移动电源

无可置疑, 移动电源在2012年数码产品市场上, 绝对是一匹黑马, 大量的从业人员以及市场人员涌入了市场。从现有的数据以及市场状况来看, 主要原因归结于一点, 即大屏幕智能手机、数码设备 (如平板电脑) 的普及。大屏幕手机, 智能数码设备,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屏幕大, 当然耗电量大, 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2.游戏应用多, 单凭苹果的A PP应用就养活了N多的游戏开发商家, 这就意味着, 众多的用户都在玩游戏。玩游戏当然要耗电, 再加上大屏幕, 对于电池来说, 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的行为, 很多苹果手机用户称, 一天一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3.上网。而随着3G时代的来临, 上网是随时随地, 但是电池不给力, 是必然的事情。移动电源的售价一般在300元左右, 利润在40%左右。

3. 最“隐形”的装饰品———连线猫

连线猫系列产品, 是精美的手机多功能创意挂件, 连接电脑, 可以给手机充电、数据传输、读卡等, 可以当U盘使用, 也可以有备用电池功能等, 把手机所需要的很多功能, 都整合在一个漂亮的挂件当中去, 是一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巧便携、时尚智能的手机附属产品, 非常适合现在时尚年轻人和商务人士。该产品市场零售价为40元左右, 利润在50%左右。

4. 最受欢迎的配件———超薄蓝牙无线键盘

超薄蓝牙无线键盘, 内置锂电池, 是苹果系列、平板配件, 采用Broadcom蓝牙芯片, 在蓝牙领域的权威性无可置疑, 内置锂电池, 采用两种充电方式:一是由通用的圆形D C插座;二是可以直接用IPA D官方配置的苹果插头充电, ipad用户使用时会非常方便。具有电源开关, 不使用时可以关闭电源, 节约电能。78键设计, 具有7个多媒体键, 外形美观, 时尚, 极为精致, 颜色有白色与黑色两种。兼容电脑w indow s操作系统, 如w indow s2000, N T, X P, V ista等, 无需驱动, 只要有蓝牙功能可以直接安装, 兼容M ac操作系统, ipad, PhoneO S4.0不需要安装任何驱动, 可以直接使用;兼容w indow sm obile操作系统, 不需要安装任何驱动, 可以直接使用, 兼容塞班S60操作系统, 部分版本需要驱动, 光盘内有驱动程序;兼容SO N Y PS3游戏机, 等等。该产品市场零售价120元左右, 利润20%左右。

5. 最新奇特的产品———天籁随身唱

智能仪表课程设计 电子钟 第5篇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 1.1设计目的 1 1.2设计要求 1 2.方案设计原理及方案论证 2 2.1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2 2.2系统方案论证 2 2.2.1 时钟系统方案选择 2 2.2.2单片机的选择 2 2.2.3显示系统的方案比较 2 2.2.4测温系统方案选择 3 2.2.5串口通信方案选择 3 3.硬件设计 4 3.1硬件总体结构简介 4 3.2 单片机选择 4 3.2.1 单片机概述 4 3.2.2 STC89C54单片机的引脚说明 5 3.2.3 STC89C54单片机最小系统 7 3.3显示模块的选择 7 3.3.1 LCD12864概述 8 3.3.2 LCD12864基本参数及引脚功能 8 3.4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9 3.5硬件线路设计分析 10 3.5.1 单片机最小系统 10 3.5.2 LCD12864连线图 10 3.5.3 按键连线图 12 3.5.4 DS18B20及蜂鸣器驱动 12 3.5.5 串口通信模块 12 3.5.6 直流稳压模块 13 4.系统工作流程图 14 5.电路图的绘制 15 6.个人心得 16 7.参考文献 17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1设计目的

1、掌握数字电子钟的设计方法;

2、掌握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能和使用;

3、掌握小型单片机系统的开发。1.2设计要求 基本功能要求

1、可动态左右、上下显示“欢迎使用”;

2、在5秒按钮无操作则以24h(小时)计时方式显示时、分、秒;

3、使用按键开关可实现时分调整;

4、具有闹钟功能,声光提示。扩展功能

1、显示日期与星期;

2、实时温度的采集与显示;

3、可232通讯显示计算机传送字符;

4、液晶屏的背光控制。

2.方案设计原理及方案论证 2.1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按照系统的设计功能要求,本时钟温度系统的设计必须采用单片机软件系统实现,用单片机的自动控制能力配合温度传感器来控制时钟和温度的调整显示,并可实现闹钟及串口通信功能,获得时钟温度数据信息,单片机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最后通过液晶显示出来。2.2系统方案论证

2.2.1 时钟系统方案选择 方案1:

通过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计数器,用软件实现,直接用单片机的定时器编程以实现时钟; 方案2:

用专门的时钟芯片实现时钟的计时,再把时间数据送入单片机,由单片机控制显示。为节约成本,我们选用方案1。2.2.2单片机的选择

实现对于单片机的选择,如果用8031 系列,由于它没有内部RAM,系统又需要大量内存存储数据,因而不可用;51 系列单片机的ROM 为4K,对于我们设计的系统可能有点小;54 系列单片机与51 系列的结构一样,而ROM 扩大为16K,对我们设计系统提供充足的空间进行功能的扩展。再有51 系列单片机与54 系列的单片机价格差不多。因此,我们选择54系列的单片机。2.2.3显示系统的方案比较

方案1:用数码管或点阵LED 显示。方案2:用液晶1602 显示。方案3:用液晶12864 显示。

时钟和温度的显示可以用数码管或LED,而且价格便宜。但是数码管的只能显示简单的设计的系统,与我们设计要求也不相符。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显示,还是用显示功能更好的液晶显示器比较好,它能显示更多的数据,用1602 液晶显示数据有限,1602不能够显示指针时钟,只能够显示一些基本的西文字符,显示数据的可读性不好,用可以显示汉字的12864液晶显示器还可以增加显示信息的可读性,用12864的绘图功能即可绘制出指针时钟的框架,让人看起来会很方便。虽然它们在价格上差距很大,但是1602不能够实现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选择LCD12864显示屏。2.2.4测温系统方案选择 方案1:

用热敏电阻等测温元件测出电压,再转换成对应的温度。需要比较多的外部元件(A/D 转换)支持,且硬件电路复杂,制作成本相对较高。方案2:

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 直接测温。DS18B20 温度传感器是美国DALLAS 半导体公司最新推出的一种改进型智能温度传感器,它能直接读出被测温度,并且可根据实际要求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9~12 位的数字值读数方式。经比较,我们选择方案2。2.2.5串口通信方案选择

方案1:RS485,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但只普遍用于工业现场,在普遍民用中很少使用。

方案2:RS232,传输范围有限,比较容易受干扰,但普遍民用计算机都设有该接口,所以相对普及且易操作。

经过比较选择方案2以能满足该实验要求。

3.硬件设计

3.1硬件总体结构简介

带秒表、时钟计时器,万年历的显示屏设计设计硬件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1-1系统总体硬件连接图

此系统包括单片机主控模块、温度检测模块、12864显示模块、按钮设置模块、串口通信模块、稳压模块、蜂鸣器模块共7大部分。3.2 单片机选择 3.2.1 单片机概述

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又称微控制器,嵌入式微控制器等,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它把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以及定时器叶数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从而具有体积小、功耗低、价格低廉、抗干扰能力强且可靠性高等特点,因此,适合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智能仪器仪表和测控系统的前端装置。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国际上逐渐采用微控制器(MCU)代替单片微型计算机(SCM)这一名称。“微控制器”更能反映单片机的本质,但是由于单片机这个名称已经为国内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仍沿用“单片机”这一名称。

1、单片机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优异的性能价格比。

(2)集成度高、体积小、可靠性高。(3)控制功能强。(4)低电压,低功耗。

2、单片机的主要应用领域:(1)工业控制(2)仪器仪表(3)电信技术

(4)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外部设备(5)汽车和节能(6)制导和导航(7)商用产品(8)家用电器

因此,在本课题设计的温湿度测控系统中,采用单片机来实现。在单片机选用方面,由于STC89系列单片机与MCS-51系列单片机兼容,所以,本系统中选用STC89C54单片机。3.2.2 STC89C54单片机的引脚说明

图1-2 STC89C54单片机引脚图 芯片引脚如图1-2所示: VCC : 电源。GND: 地。

P0口:P0口是一个8位漏极开路的双向I/O口。

P1口: 是一个具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p1 输出缓冲器能驱动4 个TTL 逻辑电平。P2口:P2口是一个具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口,P2输出缓冲器能驱动4个TTL 逻辑电平。

P3口:P3口是一个具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p2 输出缓冲器能驱动4 个TTL 逻辑电平。

RST: 复位输入。晶振工作时,RST脚持续2个机器周期高电平将使单片机复位。看门狗计时完成后,RST 脚输出96 个晶振周期的高电平。特殊寄存器AUXR(地址8EH)上的DISRTO位可以使此功能无效。DISRTO默认状态下,复位高电平有效。

ALE/PROG:地址锁存控制信号(ALE)是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时,锁存低8 位地址的输出脉冲。

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PSEN)是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EA/VPP: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控制信号。

XTAL1:振荡器反相放大器和内部时钟发生电路的输入端。XTAL2:振荡器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

程序存储器:如果EA引脚接地,程序读取只从外部存储器开始。对于89C54,如果EA 接VCC,程序读写先从内部存储器(地址为0000H~1FFFH)开始,接着从外部寻址,寻址地址为:2000H~FFFFH。数据存储器:STC89C52 有256 字节片内数据存储器。高128 字节与特殊功能寄存器重叠。定时器2:定时器2是一个16位定时/计数器,它既可以做定时器,又可以做事件计数器。3.2.3 STC89C54单片机最小系统

图1-3 晶振电路

图1-4 复位电路

如图1-

3、图1-4所示,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是维持单片机最小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是在以51单片机为基础上扩展,使其能更方便地运用于测试系统中,不仅具有控制方便、组态简单和灵活性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被测试的技术指标,从而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单片机以其功能强、体积小、可靠性高、造价低和开发周期短等优点,称为在实时检测和自动控制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器件,在工业生产中称为必不可少的器件,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3.3显示模块的选择 3.3.1 LCD12864概述

带中文字库的128X64是一种具有4位/8位并行、2线或3线串行多种接口方式,内部含有国标一级、二级简体中文字库的点阵图形液晶显示模块;其显示分辨率为128×64, 内置8192个16*16 点汉字,和128个16*8 点ASCII 字符集。利用该模块灵活的接口方式和简单、方便的操作指令,可构成全中文人机交互图形界面。可以显示8×4 行16×16 点阵的汉字,也可完成图形显示。低电压低功耗是其又一显著特点。由该模块构成的液晶显示方案与同类型的图形点阵液晶显示模块相比,不论硬件电路结构或显示程序都要简洁得多,且该模块的价格也略低于相同点阵的图形液晶模块。图形液晶模块。

图1-5 LCD1602实物图

3.3.2 LCD12864基本参数及引脚功能 引脚功能如表1-1所示: 编号 符号 方向 引脚说明 1 VSS模块的电源正端 3 V0背光源正极(LED+5V)20 LED_K-背光源正极(LED+5V)表1-1 LCD12864引脚功能 3.4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的总称。通常被测量是非电物理量, 输出信号一般为电量。

温度实现只能通过外部的温度传感器来实现。经上网查阅资料及市场考察,DS18B20 体积小,只有3 只脚,电路接法简单。它能够直接读出被测温度。内部含有寄存器为我们设计实现上下限报警功能提供保障。用户可定义的非易失性温度报警设置;报警搜索命令识别并标志超过程序限定温度(温度报警条件)的器件;精度为0.5°C,也符合我们设计的要求。DS18B20 也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型号,因此温度传感器用DS18B20。引脚说明见表1-2。典型应用电路如图1-6所示。

表1-2 DS18B20引脚说明 引脚号 名称 引脚说明 1 GND 电源地 DQ 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端 3 VDD 外接供电电源输入端

DS18B20 有两种接法:一是单线接法即只接DQ。这种方法应用它内部的寄生电源,因此在QT 上要用一个MOSFET 把I/O 线只接拉到电源上。二是从vdd 脚加上电源。方法一适合于远距离温度监控,不需要本地电源。而我们只是设计测温系统,选择方法二就行了,还有MOSFET 极容易烧坏,我们不用它。Vdd 接5V 电源,vss 接地,DQ 与P3.7 相连。因为DS18B20 的工作电流约为1MA,因此Qt 端还要加上拉电阻为其提供电流。若用5V 电源,则R=5/1MA=5k。R 取4.7K。

3.5硬件线路设计分析 3.5.1 单片机最小系统

CPU 为STC89 系列增强型8 位单片机,频率高达80MHz,可工作于6Clock,32 I/O,3 定时器,内置 WDT、EEPROM。支持ISP,ESD。晶振采用12M/11.0592M(可更换)。3.5.2 LCD12864连线图

第1 脚:VSS 为地电源 第 2 脚:VCC 接5V 正电源

第 3 脚:V0 为液晶显示器对比度调整端,接正电源时对比度最弱,接地电源时对比度最高,对

比度过高时会产生重影,使用时可以通过一个10K 的电位器调整对比度。

第 4 脚:RS 为寄存器选择,高电平时选择数据寄存器、低电平时选择指令寄存器。

第 5 脚:RW 为读写信号线,高电平时进行读操作,低电平时进行写操作。当RS 和RW 共同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指令或者显示地址,当RS 为低电平RW为高电平时可以读忙信号,当RS为高电平RW 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数据。

第 6 脚:E 端为使能端,当E 端由高电平跳变成低电平时,液晶模块执行命令。第 7~14 脚:D0~D7 为8 位双向数据线。

第15脚:PSB 并/串行接口选择:H-并行;L-串行。

第19脚:背光源正极(LED+5V)由P24脚接三极管放大后驱动背光,可实现由单片机管脚控制背光亮灭。

第20脚:背光源负极(LED-0V)。

3.5.3 按键连线图

5个独立按键接P10~P14口,并由LED灯指示。实现时钟的增、减、确认、返回和闹钟设置等功能。

3.5.4 DS18B20及蜂鸣器驱动

DS18B20数据脚通过接上拉电阻接入单片机P3.7脚,蜂鸣器由P2.0控制并通过三极管放大驱动。

3.5.5 串口通信模块

RS232 接口是制定用于串行通讯的标准。该标准规定采用一个25 个脚的 DB25 连接器,对连接器的每个引脚的信号内容加以规定,还对各种信号的电平加以规定。DB25 的串口一般只用到的管脚只有2(RXD)、3(TXD)、7(GND)这三个,随着设备的不断改进,现在DB25 针很少看到了,代替他的是DB9 的接口,DB9 所用到的管脚比DB25 有所变化,是2(RXD)、3(TXD)、5(GND)这三个。因此现在都把RS232 接口叫做DB9。3.5.6 直流稳压模块

直流电源通过插座接入,由开关控制其开关,通过稳压二极管稳压到9伏,再通过7805稳压到5伏输出,并有LED灯指示。

4.系统工作流程图

5.电路图的绘制

电路图通常是在系统框图、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的基础上绘制的,它是电路组装、调试和维修的依据。绘制电路图时,注意以下几点:(1)元器件布局合理、排列均匀、图面清晰、便于阅读。

(2)注意信号流向。一般从输入端或信号源开始,由左至右或上至下按信号的流向依次画出各单元电路,而反馈通路的信号流向则与此相反。(3)图形符号标准,适当标注。

(4)连线应为直线,尽量少交叉和折弯。

6.个人心得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增强了对单片机领域的兴趣。同时也发现自对数电知识和电子设计软件掌握得不够。

这次设计仿真我们用到了仿真软件Proteus7.7和编译软件keil4.0,从软件的安装到使用,从网上查阅资料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专业知识。这次的设计最主要是单片机的应用,从控制到接口。这个技术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要做到灵活应用需要自我学习各种辅助技术的应用。其次感受最深的是设计是一小步,实现成实物才是一大步。在仿真时,驱动液晶屏没有用电流放大电路,到制作实物时因为电流很小液晶屏无法显示,我们只能增加电流放大电路。设计中每一步都要细心认真,一个小的失误,都会导致后面的环节发生错误。在制作过程中虽然后来有设计上的疏忽但是我们每一步都细心焊接,一步一检查,一次成功。此次课程设计,学到了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差错的随机应变,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都让我受益非浅,今后的制作应该更轻松,自己也能扛的起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

这次设计中我明显体会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思考问题不全面,这激励我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拓展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综合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7.参考文献

[1] 周润景,张丽娜,基于PROTEUS的电路及单片机系统设计与仿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海信智能产品“蹿红”市场 第6篇

海信U8出货百万

U8,是海信通信2011年12月底上市的一款面向年轻群体的手机,迄今3个多月的时间,已出货百万部。应该说创造了“小米”般的“奇迹”,也印证了千元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及火爆。

仔细把玩手里的U8,外观时尚,4英寸大屏、主频高达1GHz、搭载Android2.3操作系统,而其售价仅为千元,应该说具备了“高配低价”的畅销原素,而中国联通的定制和力推,也是其畅销火爆的重要因素。

来自海信内部的信息,海信U8蹿红源于海信内部智能化战略的整体部署。2011年8月,在海信I’TV上市后,海信通信即发力推出一款出货过百万的“明星机”。公司成立了精品小组,从规划人手,围绕目标消费群“做薄、大屏、高配、高性价比”需求,从设计、成本、功能上集全公司之力狠下工夫,大大突破了成本瓶颈,将产品设计成了拥有500万+30万摄像头、大容量电池、厚度仅为10.6MM、全球首款基于高通7227A新平台的双待单通的高性价比机器,一举击穿了WCDMA 4英寸大屏千元的心理底线,而此时同等定位的产品还都是3.5英寸屏,CPU还未上1G。

中国联通的3G增长率目前远远高于中国移动,这与其低价补贴终端大力出货从而占有3G市场有很大的关系。而在成本、技术上能否快速适用运营商成为考虑终端厂商的生存竞争能力。而事实上,U8的蹿红源于公司近几年对智能平台的研发投入和积累,更得益于海信在手机产品竞争策略上的转变,即:拒绝“机海战术”,转而将优势资源集中放在几款重点产品上,力争做出“深”而“精”的产品。

智能新电视,体验为王

今年4月,海信电器2012年春季新品发布活动在时尚艺术前沿阵地北京798以“体验大会”的形式举行。体验大会上,海信推出“Live Smart”传播口号,强调以不断创新的智能电视产品,让顾客畅享更加人性化的全新智能生活。

据悉,2011年海信把“智能化”确定为集团发展战略,明确表示海信智能化战略的核心就是追求顾客体验。

“智能就是简单,大家都想用、都会用的智能产品才是好产品,简单易用的智能产品才能产生价值,有价值才能有生命力”,发布会上,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阐述了海信对于智能产品的评价标准,并表示,海信今后所有的智能电视都要突出简单易用的产品理念,都要以顾客体验为核心。

此次海信同时发布了XT770、K580、K560三大系列智能电视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实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选择,更加简便的操控体验,并且为顾客创造了跨空间的交流共享平台。海信在推出“大智能电视”的同时,还发布了M1101AT、M1 101AS和M170AT、M170AS四款“小电视”——I’TV新产品,将“多屏互动、无线精彩”推向高潮。

海信全球首创的“电视汇”功能,打破频道间的界限,引领“电视新看法”。海信智能新电视把电视节目按栏目、时段、用户地域等维度进行分门别类,以导航界面呈现,让顾客对正在播放的节目一目了然,无需频繁换台即可方便观看,大大改善了顾客收看电视节目的体验。

“围观”是海信独有的系统级电视社交应用,通过此系统,顾客可以自己组成“圈子”,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视频、音乐、图片、网页、电视应用等等,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交流共享,让海信智能电视成为一台真正意义上的Social TV。

通过智能云存储业务,海信智能电视的顾客可以免费获得超大容量的存储空间,顾客的照片、视频、音乐等各种个人媒体内容,都可以通过海信云平台在I’TV、手机等各类终端设备间进行存储、同步与交互分享。

此次发布的海信智能新电视还应用了语义识别等智能交互方式,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就可以帮助顾客完成音量调节、换台操作、内容搜索匹配以及模式识别等服务。

顾客正成为驱动各个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为了将顾客体验做到极致,海信还首次邀请了被海信命名为“Smart信封团”的忠诚顾客群全程参与此次活动。“Smart信封团”是海信专门为顾客打造的体验平台,倡导与品牌粉丝无缝隙接触,成为“Smart信封”将可以第一时间体验到海信电视的新技术、新产品,海信也将获取顾客对海信电视的第一手使用感受,便于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

智能配线之电子配线架 第7篇

目前, 综合布线系统的配线架产品层出不穷, 不管是在结构上、功能上还是在安装使用上都有很大的完善和改进, 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配线架产品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多, 并正逐步取代传统配线架。

网络在不断的扩张, 缆线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多, 网络机架通常是存放在每个建筑的弱电机房。而机房的面积却是固定的, 随着线缆的不断增多, 许多网络管理员面对密密麻麻的缆线机架和有线的机房空间一筹莫展, 如何才能使机房整齐、布线设计的井井有条, 已是用户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恰是其相关电子配线架及解决方案。

藉此, 为了更多的让读者了解电子配线架的应用, 本刊以“智能配线之电子配线架”为主题, 由安普、mloex、康普、西蒙、德特威勒、罗森伯格、普天等布线企业提供了部分稿件, 围绕智能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发展方向、电子配线架的应用及产品与解决方案等文章来描述, 希望通过本期主题的介绍, 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启迪。

“点名时间”:转型做智能产品预售 第8篇

但今年4月,“点名时间”宣布放弃“众筹”,转型为一个智能产品的预售平台。这是张佑反思并确认“大多数普通用户是听不懂众筹的”这个事实后,为“点名时间”设定的下一步走向。他开始站在“渠道”的角度来看整个产业链,并深度参与到智能新品产业链中去,而做预售的醉翁之意其实在于做新品的“代理商”。

为什么不做“众筹”了?

众筹的用户往往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客,一种是大众消费者。在张佑看来,这两种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极客群体要的是参与感,他们希望在产品还没做出来之前,能参与到整个开发过程,反馈对产品的意见,这个时候产品是不成熟的。而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他们希望得到质量好的产品,而不是不成熟的产品。这两种用户的喜好和思维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目前众筹不管如何去做,都无法兼顾到这两种用户,所以众筹本身是存在问题的。“点名时间”为了消除众筹模式存在的这种弊端,通过“首发预售”和“1元公测”两种项目模式把这两种人群分了出来。

“1元公测”可以帮初创团队筛选出这样一群极客用户做深入对接,在产品还不成熟的时候,让极客用户进行市场体验和测试来帮助初创团队验证产品,这时候不应该和用户收费。而对于想要买成熟产品的人来说,那就来“首发预售”。

众筹除了存在两种用户的问题外,不同的消费者对众筹的理解和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是帮助、有的认为是投资、有的认为是预售,所以当把一些项目标注为众筹时,消费者很难判断项目的类型,所以词义上就会给人误导。而对于成熟团队来说,不希望给人一种产品还在“筹备期”的印象,这是不成熟的团队才愿意接受的标签。所以“众筹”这个词对某些团队来说并不适合,用户也容易混淆。

另外一个问题是,众筹模式的保护机制是失衡的。众筹模式对项目团队非常宽容,但它无法保护出资方(用户)的权益。对于创业团队,产品发布的时间、质量,如果没有特别严格的把控,用户的体验其实没有办法把控得非常好,会影响到用户情绪和整个市场的规模。众筹主张鼓励创新,但是有创新就有失败,这对出钱的用户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人想要支持一个不靠谱的团队。所以众筹从模式和机制上来说是有严重缺陷的,这个严重的缺陷会导致一种失衡,导致众筹平台成为不靠谱团队的温床。

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困扰,众筹概念仍将不断地激化消费者和团队、平台和消费者、平台和团队之间的各种矛盾,而这种矛盾将愈演愈烈,最终会导致众筹行业的混乱。反思清楚这些问题后,张佑决绝做了预售平台的转型,他甚至预测:未来半年到一年之内,所有实物类众筹平台都会转型成为预售平台。

为什么要做预售?

“点名时间”的转型有一个关键的节点,在2013年11月,于深圳举办的第二届10×10智能产品趋势大会上,“点名时间”宣布转型为“智能硬件首发平台”。与此同时,逐渐停掉文化、音乐类众筹项目,把精力集中在智能硬件项目上。张佑曾透露说,主推硬件项目之后的半年时间内,有更多的媒体、创业者,甚至投资人找上门来,“点名时间”很快拿到了包括经纬创投在内的第一笔融资。

今年8月,张佑在闭关6个月之后正式对外宣布“点名时间”将彻底转型,定位为“智能新品限时预售平台”。平台以市场价3—5折的价格公开发售新品,做为期三十天的采购预定,而新品的潜在客户不仅包括“点名时间”500万名用户,还有线上线下累计1000多家渠道的用户,这也是支撑其“预售”模式的核心资源。

现在,“点名时间”是给成熟的产品做预售,而不再是给种子产品筹集“支持者”。做出这样的决策,基于转型前的三年里,“点名时间”团队从一个接一个的项目里吸取的宝贵经验,以及由此获得的对产业链和硬件创业者深入的理解。张佑提出两大优势:第一,延后发布产品,(用户)体验更好;第二,采购环节提前,利润更高。相较于众筹模式下“点名时间”角色的混乱,现在的新定位更加接近电商网站。

一系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点名时间”的新定位再次获得成功。在2011年“点名时间”做全分类众筹时,26个月的时间里项目数是755个,平均筹资金额13460元。而到2013年10月转型为智能硬件首发平台后,10月平均金额达到82092元,是过去26个月均值的6倍。

“点名时间”做众筹平台时,关注的主要是一些资金未到位、产品处于雏形阶段的种子项目,转型成预售平台后,选择的项目主要是在试产阶段的成熟项目。然后为其提供包括目标人群的用户分析、渠道反馈产品建议汇总、视觉形象包装等的一整套解决方案。而且,“点名时间”目前是不收费的,而是以资源换取“排他性”,即合作方的新品在“点名时间”预售期间,不能在其他平台首发。

转换一下思路,“点名时间”的预售平台从渠道商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一个采购平台。前面说了,“点名时间”团队积累了1000多家渠道资源,一旦项目上线以低价“预售”,“点名时间”团队就已经同时通过线下团队同不同渠道接触,最终合理促进智能新品的销售。

智能硬件团队如何有节奏地做推广?

“点名时间 ”一直在帮 助创业团 队解决品牌 和销售这两 个关键问题 。张佑表示 , 在接触过大 量国内的 智能硬件团 队后发现 , 很多团队缺乏营销经验。而他对于智能硬件的市场推广,有着自己的逻辑。

无论是创新的产品、文化、还是概念,都必须要经过最早期的用户接受之后,才有办法扩大到大众群体里面。最早期用户细分为两个群体,圈内人和意见领袖。圈内人就是智能硬件同行(极客、创客、硬件创业人群),意见领袖就是前沿的大众(媒体、3C科技爱好者)。这两群人占了消费市场16%左右,他们的意见能影响大众消费者接受创新的产品和创新的概念。刚进入市场的创新产品是没有办法越过这群人,直接跳到大众群体的。

所以在营销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早期用户做口碑扩散。这群人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是第一批种子用户,就像小米用户一样,形成强大的粉丝效应,这批种子用户的良好口碑,滚雪球带来了后续的用户,这跟电影试映会很像。一部新电影在正式上映前,都会办一场小型的试映会,目的就是在早期听听影评人和媒体的声音和建议,回去做更加完善的调整,再走正式发行流程。

这群科技产品意见领袖多数都聚集在垂直的专业平台例如“点名时间”上,他们不断地寻找有意思的产品并希望参与到项目中去。因此从整体的营销推广策略来看,有三点最为关键:

第一,新产品最忌讳电商。很多智能硬件团队产品出来后,马上进入大渠道、大电商平台直接推向大众。而电商平台同类产品众多,智能硬件产品在早期没有口碑传播的情况下,贸然上线必定会被大电商的海量商品淹没。而且普通消费用户对新事物都有一定的警惕心理,尝鲜式购买对他的意义不大。

第二,广告对首批专业用户无效。专业的意见领袖很难被广告打动,硬件团队要放低姿态和他们互动,倾听他们的意见,这同时也是硬件团队产品上市前很重要的交流机会。这群人是相对宽容的,能提出客观的意见帮助硬件团队去完善产品。

第三,面对苛刻的大众消费者,贸然进入大电商的智能硬件团队,很容易带来巨大的风险。电商平台的消费者诉求更强烈,因此团队要接受市场上最严格消费群体的考验。这期间,只要你出一点差错,就会引发一系列售后问题。而垂直平台上的用户更多的是为尝鲜而来的消费者,他们可以包容和帮助团队成长,也有利于提升团队及其产品在圈内的知名度。

什么样的智能产品即将成为霸主?

在智能硬件市场,未来三到五年之内,什么样的产品会是这个领域里的霸主?无疑,这是智能产品开发团队苦思冥想的问题,“点名时间”团队也必须思考这个问题。张佑认为,只有先确认未来霸主是什么,才有办法知道现在的方向对不对,然后再去思考整个生态链的问题。

纵观近两三百年来的变动,科技进化最根本的核心需求在于沟通。从电话到传真,然后到功能手机,到电脑到智能手机,每一步跨越,都围绕着沟通的需求。有了沟通之后,可以解决安全性的问题,解决信息收集的问题,而如今智能手机就已经变成是一个社交、游戏、音乐、办公、购物、自拍神器了,各式各样的App让智能手机变得几乎无所不能。在未来5年内,很难再找到一个联网设备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满足这么多需求。因此,张佑推测未来3—5年内,霸主就是智能手机。其实,智能手机早就是所谓的终极爆款了,从淘宝指数来看,淘宝每周可以卖出将近90万台智能手机。另外,3C数码产品中,移动外壳,移动电源等围绕手机生态延伸出来的生意也非常红火,尤其是移动电源,如果因为手机没有电而失联,就又回到了沟通的需求问题上。

既然霸主已经在这里了,而且用户只要活着就不会抛弃手机,所以开发设备时不得不考虑手机的因素。

智能手机是目前所有智能设备里面结构最复杂的,从硬件到系统,到数据,到软件,到交互,这基本上就是最完整的基础结构。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比如wifi智能音响,它们和手机的结构是一样的,都需要硬件,需要安卓系统,也有数据、软件、交互,所以做好一款智能音响的难度几乎等同于做一款智能手机。所以张佑也因此发现,小于二三十人的初创团队很难和大公司比拼,而且环境越来越严苛。

根据复杂程度的不同,“点名时间”内部把智能设备分为不同级别。比如手环这种用于数据采集的设备就属于“轻智能设备”,手环不是一个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设备,只采集数据,没有结果,也没有交互,只是整个生态圈里的一个补充,这也是为什么用户戴不久的原因。

按照这个逻辑,反观小米的生态链。小米拥有手环、摄像机、血压计这些用于数据采集的轻智能设备,然后将所有数据汇集到第一个端口——小米手机上,然后再与路由器,小米电视连接……这种态势在多家大公司上演。

智能产品的工业服务设计研究 第9篇

尽管服务正在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但国内服务业仍然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不易扩大经济规模,很难满足高标准的质量要求,也达不到高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近年来国内制造业开始涉足服务业务,尝试发展工业服务,试图通过服务来拓展新业务、吸引顾客、创造新价值,但是由于缺乏与顾客之间的共同价值基础以及有效的服务手段和途径,许多企业设计出来的服务模式顾客并不买账,成效不显著。

服务是人、技术和商业价值完全融合的“产物”。随着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感受到了与ICT技术密切结合的智能产品所带来的高效能,以及与它相联的知识信息密集型服务活动所创造出的巨大新价值。作为掌握着更加专业的ICT技术和更加丰富的知识、技能的工业企业,迎来了新的机会。凭借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加入到这类新型服务活动中去,创造出新的更大的价值。鉴于此背景,本文以工业4.0三大标志之一的智能产品为对象,分析围绕它的顾客服务体验行程,在共创价值的基础上建立工业服务需求模型,继而确立出服务行为设计的主要思路。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关于工业服务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从制造业转型的角度研究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如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1],推动“两化融合”的战略举措,即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2],制造业服务化的路线图[3],OEM从LP到服务型制造的体系升级与实施模式[4]等。

(2)关于工业服务的理论、技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等基础性研究,如工业服务的理念、价值和方法[5],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探讨[6],影响工业服务外包的因素分析[7],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8],服务型制造模式的能力知识体系架构[9]等。

(3)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研究从单一产品到产品服务系统的发展,如跨国公司对服务型制造价值形成研究[10],新型产品模式与制造范式[11]等。

(4)从服务开发设计的角度研究服务需求解决方案,主要有关于公共服务设计研究,如顾客体验的综合交通枢纽服务设计研究[12],图书馆空间和服务设计应用研究[13];关于网络信息平台和终端设备的服务设计研究,如面向移动平台的消息通讯服务设计[14],手持移动设备的服务设计[15];关于服务方法论的研究,如服务设计中服务要素组合方案的方法[16,17],面向流程的业务服务设计方法[18];关于工业产品的服务设计研究,如基于服务设计的洗衣机创新设计研究[19]等。

其中,第一、二类文献较多,但无法对特定的工业服务设计产生直接的指导价值;第三、四类则是更有指导价值,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并且国内第四类文献较多地集中在商业服务设计、公共服务设计研究和网络信息平台服务设计研究上,有关工业产品乃至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服务设计研究文献很少,然而这恰恰是工业服务的重点,也是广大的工业企业涉足最多的领域。可见,目前国内的研究对指导或引导工业企业开展产品相关联的工业服务创新,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和深度。

2 基于共创价值的工业服务需求分析

过去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全部是由他自己掌控,工业企业只是产品或零部件的提供者。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发展,工业企业开始考虑从“产品或零部件的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通过提供服务“介入”到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并逐渐承担顾客大部分价值的创造工作,如图1所示。

工业企业在顾客创造价值过程中所创价值的大小,随着它对顾客过程的支持程度的加大而不断增大,如图2所示。工业企业从仅仅提供商品,发展成为提供系统、支持顾客运营、参与技术流程、参与经营活动,给予了顾客愈来愈大的支持;工业企业创造的价值也由售卖产品所得,增大到可以按照服务合约多次收益或持续收益,甚至可以与顾客一起分享经营利润。如此,工业企业的利益就与顾客的利益绑在了一起,具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

工业企业“介入”到顾客创造价值过程的机会,取决于顾客对服务的需求。详细地分析顾客在使用产品前、使用中和使用后的体验行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的和潜在的与工业企业进行互动和协作的机会,这就是服务需求,如图3所示。在ICT技术的助力下,这种互动和协作正变得愈来愈有效和高效率,因而也越来越被顾客迫切需要。以前,传统工业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活动大多集中在产品购买前后的一段时间内;ICT技术广泛应用后,互动活动的范围可以扩大到了产品“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全过程,工业企业遂得以将自己创造价值的活动由“使用前”拓展到了“使用中”和“使用后”,与顾客一起协作创造新价值。

从图3可以看出,工业服务的形式将由传统的补充性服务发展成为全生命周期的伴随性服务和代替顾客行使部分使用管理职能的替代性服务,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程度也将由传统的共性需求转变为大量的个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地借助于ICT技术等高效率、高效能的手段,单靠传统的人工服务方式,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而ICT技术在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则是通过智能产品和与之相联的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及其背后的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来实现的。

3 智能产品对服务提供方式的改变———即基于智能产品的新服务提供系统

所谓智能产品,“就像给智能芯片穿上一件合适的外衣,借助着产品这个有形物体将智能技术的益处带给大众”[20],可以对外部信息进行自动接收、认知加工、分类处理,对人的思维、构想进行模拟,以一种具有部分人类“智力”的机器实体参与到人类生活中,自觉从事更为复杂的工作。因此,它具有敏锐的环境感知和自身识别能力、智能的处理能力、便携的信息接收和交互方式以及表征信息的载体等特征,能够被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被定位,并能知道它们自己的历史、收集当前状态的数据、进行数据通信;还能够理解自身如何被使用,并能通过寻优确保它在工作范围内发挥最佳作用。在ICT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智能产品已不再是单一的实体产品,而是与软件和互联网、物联网等设施高度集成的系统性产品,与传统的产品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

由于具备了这些特征和能力,智能产品可以改变传统的“面对面”接触服务提供方式(该方式一直是传统产品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服务方式,弊端在于服务效率与服务个性化两目标难以兼顾),为一种新的“前———后台”服务提供方式提供有力的支持。这种“前———后台”服务提供方式如图4所示,就是:

(1)“前台”是与顾客的接触程度较高的部分,主要由智能产品担当,致力于满足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智能产品的敏锐感知能力和信息采集能力,向用户提供环境讯息,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借助智能产品内置的“功能模式”这一形式,充分利用智能产品的智能处理能力来减少或简化用户的操纵行为,且这种内置模式是可以个性化的、可优化的、可及时更新的;充分利用智能产品作为信息载体和作为用户交互接口的能力以及便携的通信能力,向用户呈现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问题解决方案(或问题解决渠道),或者传递远程支援服务。智能产品在服务中扮演了媒介和载体的角色。

(2)“后台”是与顾客的接触程度较低的部分,由服务支持系统(服务平台)担当,致力于采用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服务流程来提高服务运行的效率。后台的服务行为更多的是应用已有的能力和数据资源来为另一方提供便利好处[21],在ICT技术支持下,这种服务行为主要表现为应用KMS(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中的知识、模型,和PLM中的丰富数据资源,以及软件等计算资源,进行大数据运算、处理,得出优化方案或预测结果,然后提交给前台。后台服务所需的资源不仅仅是物理资源,知识、信息和软件等计算资源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前、后台之间的衔接则是通过智能产品与物联网和互联网进行通信来实现。在强大的物联网和互联网络支持下,服务可以来自于多个服务提供者,比如商业活动的参与者,而不再仅局限于本企业。

由上可见,智能产品的服务提供方式和服务资源在ICT技术支持下已较传统产品发生很大的改变。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服务活动可以是远程进行的,不必非是面对面的;服务提供者可以是本企业,也可以是多个商业过程的参与者;服务可以由一方独立完成,也可以多方协作完成;服务资源亦愈来愈倚重于知识、信息和软件等计算资源。

这种基于智能产品的“前———后台”新服务提供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提高服务个性化程度和提高服务效率两个目标的统一问题,是传统服务提供方式无法实现的,其关键成功因素是前台服务行为和后台服务行为的合理划分,以及前、后台之间的良好衔接。

4 智能产品及其服务支持系统的服务行为设计思路

智能产品及其服务支持系统的服务行为设计,主要考虑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4.1 以软件、ICT技术为主要行为模式,以信息、知识密集型解决方案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全方位服务设计

区别于传统服务模式,智能产品及其服务支持系统的主要服务行为模式是用“软件+ICT技术”来递送(执行)服务,而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以信息、知识为主导的需求解决方案,概括起来,就是“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含APP)←信息知识资源←硬件设施”的行为模式,ICT技术是基础。其中,软件作为一种“执行”技能的体现,在智能产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控制硬件特性和功能、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还可以递送第三方服务(APP)。通过软件可以提供愈来愈多的新功能,而且不一定非要通过制造商制造新的硬件部件;通过软件可以访问客户、加深客户关系、协助或替代客户应用和管理产品,也由此产生出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软件盈利。

智能产品及其服务支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形式是全方位的。除了传统的上门服务、门店服务、电话服务等面对面的活动之外,增加了许多新的服务形式,如图5所示,这些服务形式在ICT技术的支持下都能高效地开展和实施。其中,远程支援服务主要是通过远程操作、控制和指导来给予顾客技术、技能方面的支持,借助于软件来开展;合约服务主要是服务提供者作为承包者来承担顾客价值创造流程中的一些工作并担负相应的责任,是一种长期的伴随性服务,具体如维护保养服务、产品或组件的开发设计服务、定制服务、运营管理服务、租用服务、效用服务(以服务替代产品)以及提供专业性强的监测诊断及对策服务,这些服务的高效开展也都是以软件为基础的;捆绑服务则是捆绑顾客使用行程中由第三方提供的金融支付、物流、安装工程、回收等关联服务,目的是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顾客的麻烦,捆绑的方式主要也是通过APP、客户端等软件。

4.2“前———后台”一体的“系统”服务行为设计

作为前台的智能产品的服务设计和处于后台的“服务支持系统”(或称“服务平台”)的服务设计是不可分离的,必须将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系统”来设计。但两者的分工不同,前台“智能产品”的服务行为主要提供各种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例如各种功能模式)或解决途径(例如APP);后台“服务支持系统”的服务行为则是对前台的服务请求给予高效能的响应,从前台获取大量用户个性化数据,应用后台强大的数据资源、知识资源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快速而智能地制定出优化的、精准的问题解决方案(或结果),而后提交给前台。前、后台有机结合成统一的“系统”,既能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个性化的精细服务、精准服务,又能实现高的服务运作效率,这样才能使工业企业服务业务运营的收益得到保障,毕竟工业企业运营的方式不能类同于“手工作坊”。

4.3面向全用户需求的服务行为设计

智能产品及其服务支持系统的服务行为设计,必须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产品的直接用户。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产品商业过程的参与者,还包括代表公众利益的组织如环境管理组织、公共安全管理组织等。以汽车为例,其使用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如表1所示。

由于ICT技术带来的便利,使得“直接用户”之外的利益相关者与智能产品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紧密,故而在智能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需求,增加面向他们的服务模块,否则就会被边缘化、被逐渐淘汰。

4.4 纵深的服务行为设计

所谓纵深的服务行为,是指能深入地介入到顾客(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去的服务行为,如参与其技术流程并担负部分责任,甚至参与其经营活动并分享利润,力争成为顾客(客户)的性能合伙人、价值合伙人,而不是仅仅是物料供应商。这种服务行为对于B2B工业企业尤其重要。为此,除了进行响应需求的服务行为设计之外,还需要进行深度的、主动的服务行为设计。

这种作为客户的性能合伙人、价值合伙人介入到客户创造价值过程的服务行为,主要有:主动跟踪最新技术动态和竞争动手的动态、主动了解和分析客户需求、主动研发新品或持续改进产品、主动与客户交流相互促进创新、主动协同协作客户的研发创新等工作。以汽车零部件或器件制造商为例,如图6所示。

为了提高这种纵深服务行为的效率和效能,建立M2M数据通信通道(实现工业互联)、共享产品数据资源、共享或有条件的共享软件等计算资源,是缩短企业研发端到客户需求端“距离”的有效途径。

4.5 开放的服务行为设计

从表1还可以发现,围绕智能产品的服务除了本企业提供的之外,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服务,也应一并放入到“服务框架”中去,从而拓展服务业务的范围、增强服务功能,变单一的围绕产品功能的服务为围绕产品应用的服务,甚至于围绕效用的服务。因此,在智能产品及其服务支持系统的服务设计中,应考虑面向所有可能存在的可信服务提供者的开放式的服务行为设计,也就是允许随时添加其他服务者提供的服务APP、客户端等,或者提供这些可信服务的直接链接,提前是必须先进行“可信”安全资格认定。开放的服务行为设计是智能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显著差别所在。

5 案例印证———英飞凌围绕汽车安全开展的产品及服务设计

总部位于德国Neubiberg的英飞凌公司是全球顶尖汽车电子半导体芯片厂商,1996年在无锡投资建立了第一家中国企业,目前英飞凌(无锡)工厂已成为国内实现工业4.0智能制造的典范[22]。它围绕汽车安全设计和生产系列智能产品,并且与合作伙伴一起致力于汽车安全环境服务系统(设施)的构建,有着较为先进和系统的服务设计理念,非常值得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系统”发展的观念———秉行“从产品到系统”和“从系统到市场”的发展策略。英飞凌围绕汽车安全开发和设计智能产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提供整套的汽车安全应用解决方案,不仅包括汽车自身驾驶安全系列的产品,还包括汽车使用(应用)中的安全及环境系列产品,如可信平台模块、车对车通信安全模块、e Call通信模块、调校保护系统、防盗锁止系统和板上安全通信系统等,如图7所示。可见,英飞凌是从系统层面理解客户需求。

(2)紧扣与ICT技术密切结合的智能汽车、汽车物联网等最新发展趋势开展产品及服务设计。例如可信平台模块、车对车通信和车对设施通信安全模块、e Call通信模块等。

(3)全用户的服务。不仅细分了汽车制造企业这一用户群体,针对每一种不同成本需求的汽车用户开发设计了不同的安全系统产品组合,而且还考虑了汽车安全及环境服务机构、车联网服务平台的需求。针对汽车安全及环境开发了面向交通拥堵和防事故监测、收费控制、优先紧急救护等机制的C2I(Car-to-Infrastructure)车对基础设施通信产品模块和e Call车载紧急呼叫系统;针对车联网开发了可信平台模块(TPM)保障通信链路的安全。

(4)深度服务。①帮助有需要的汽车制造企业设计特殊的安全应用解决方案、定制安全模块,直接参与汽车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提供安全模块的设计及制造服务,并且承担部分技术责任,成为这些汽车制造企业的“性能合伙人”。②凭借其作为安全微控制器全球市场中连续15年的领军者资历、加上汽车领域所积累的40多年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汽车安全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成为了汽车行业协会和组织的“价值合伙人”。

(5)强大的后台服务支持能力。主要体现在:①智能制造,英飞凌(无锡)工厂成为国内先进的工业4.0智能制造的典范,能接受从平板电脑上下达的订单,在生产流程中接入用户数据,进行高度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地生产、物流,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和高效率的统一;②PLM产品数据管理,工厂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带芯片,内含自己的ID数据信息,该数据在研发、生产、物流、商业流程的各环节中不断被丰富,实时保存在统一的PLM数据平台中,可供产品“使用中”的维护环节和“使用后”的回收废弃环节追溯利用。

资料来源:根据英飞凌公司网页和调查结果整理。

6 结论

(1)工业企业的服务是从产品使用(应用)体系扩展而来的。详细分析顾客在使用产品前、使用中和使用后的体验行程,发现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互动、协作机会亦即服务需求,特别是在ICT技术支持下日益增多的信息、知识、技能密集型服务。

(2)智能产品对工业企业的服务提供方式产生了大的改变,其敏锐的感知和识别能力、智能的处理能力、通信能力和信息载体能力,与后台强大的资源相配合,使得“前———后台”分离的新服务提供方式得以高效和有效地实现。

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探究 第10篇

一、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现状

智能可穿戴产品的所针对的目标用户需求不同, 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医疗健康类、体感交互类、信息娱乐类、运动健康类和综合功能类等, 智能可穿戴属于细分市场, 所以每类产品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和消费人群来定位。

随着现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网络早已达到了全面覆盖, 智能可穿戴医疗产品是这个时代必然催生出的时代产物。现有的智能可穿戴产品集中在手表与手环等, 产品的应用领域多集中在健康、医疗、运动、跟踪定位等功能上。这当中有一多半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公司把发展方向定为医疗健康领域。

世界各地的大型企业也正在通过智能可穿戴产品进入医疗健康领域。腾讯对挂号网、丁香园等投入了数亿的资金, 通过智能可穿戴产品监测用户的身体数据和治疗效果, 创造新的就医诊断平台。苹果公司开发的apple watch智能手表, 并推出了healthkit平台, 决心要颠覆现在的医疗环境。各大企业接连的大动作, 传递出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爆发的信号。

相对于其他的细分领域, 由于医疗健康类的产品用户需求量比较大, 医疗健康类的智能可穿戴产品的产量规模属于领先地位。但是现在的大部分的智能可穿戴的医疗健康类产品, 只是内置了一些传感器用来监测, 如用户的睡眠情况, 心律和脉搏, 以及血压等一系列的用户身体数据, 只是输出数据的结果与上传到云平台。希望更加立体化、智能化监测用户的身体状况, 并根据输出的数据结果给用户提出合适的治疗建议。

二、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终端分析

目前智能可穿戴产品主要采用的操作系统有以下几种:

(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RTOS) :具有功耗比较低、功能相对单一等特点, 三星智能腕带Gear Fit采用的实时操作系统。

(2) 基于Android平台进行修改的操作系统。如inwatch智能手表和Gear S搭载的Tizen操作系统。

(3) 专有操作系统:谷歌推出的Android Wear, 北京君正推出的Newton平台等。

(4) 苹果推出的用于apple watch的Watch OS系统。

市场上现有的智能可穿戴医疗产品从形态上来看, 以智能手表类产品和智能手环类产品为主, 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智能饰品 (项链、耳环) 、智能鞋袜以及智能衣服等产品, 种类可谓是从头到脚, 从里到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现在仍然在快速增长, 但是真正具有突破性的产品却少之又少。

根据特定的目标人群的不同, 用户的需求也自然不同, 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应用场景也就有所区别。对于特定的需求应用场景, 这一类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只是对用户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监测。所以这类的产品功能比较单一, 所需的计算能力要求也不高, 人机交互也较为简单。一些智能手环主打运动健身和心率、计步信息的收集与监测, 都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设计的产品。对于目标人群比较大, 应用场景比较多, 需要处理与计算的数据也比较复杂, 这类的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所需的智能化、计算力、要求比较高, 交互相对也比较复杂, 像智能手机一样是一款非常智能的终端产品, 可以下载并安装不同的应用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这类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以智能手表为主。

三、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的问题和挑战

然而, 智能可穿戴产品在这一年中的成长路上并非一路风顺:产品的目标人群不明确、功能定位差异性不够, 所以产品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没有挑战亦没有机遇。

第一, 很多产品的功能没有亮点, 操作的起来非常麻烦, 用户在操作产品的整体体验很差, 需要注重, 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产品的灵魂。

第二, 智能可穿戴产品的数据与其他3C产品相连时, 数据显示会有差异。很多产品都有自身的应用, 因为产品的应用生态不同, 不能同时和其他产品共享, 生态环境比较封闭。

第三, 虽然现在产品种类很多, 但是产品在功能上, 外观形态上都很相同。在这些相同的功能中, 又没有什么刚需性应用, 用户使用粘性也就随之不够。

当一个产品或者说一个产业在面对问题时, 想到的应该是机遇, 只有挑战了这些机遇, 这个产品才会有所突破, 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善, 才会慢慢的成熟。

首先, 只有根据用户的痛点来针对的设计一款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 才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现在很多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功能过于单一, 用户体验因为操作的复杂的原因也很差。智能可穿戴的产品没有摆脱智能手机的设计思路, 像是在重新设计一款不一样形态的智能手机。产品的特点和属性不同, 他的使用属性也就不同, 所以产品的人机交互方式也因随之改变。

其次, 对于智能可穿戴产品而言他们使用的应用场景不同, 针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的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才有意义。

然后, 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生态系统完善的建立后。才会为用户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改善用户的生活。

四、小结

现在的市场出现的智能可穿戴的产品都是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配角形象出现, 没有像智能手机一样占到人们生活的主导地位。就整个智能可穿戴产品而言, 虽然现在种类繁多, 数以千计, 但是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依然很严重。生态系统中也没有“杀手级”的应用出现, 很多所谓的智能, 只是从手机上移植到智能可穿戴的产品上, 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没有根据智能可穿戴的产品特点和属性, 以及产品本身涉及到的应用去思考和设计产品。不得不说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硬伤, 就算是著名的苹果公司推出的apple watch的智能手表, 在电池的续航时间上, 依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的所存在的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也只是噱头而已, 并没有实质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健康及医疗情况。只是简单的给到用户身体的基本信息, 希望未来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所突破, 相信智能可穿戴产品未来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 都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摘要:智能硬件的飞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覆盖, 移动终端产品的时代到来了。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产品是基于现代智能轻量化高科技电子产品, 以“穿”和“戴”等方式与用户身体长时间亲密接触, 通过“硬件+软件+云数据”的综合应用及优良的交互体验, 实时的跟踪监测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 让科技智能为人类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关键词:智能可穿戴,移动医疗,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永翔.基于产品可用性的人机界面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08, 29 (4) :81-83.

[2]李世国, 华梅立, 贾锐.产品设计的新模式——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 2007, 28 (4) :90-92.

[3]NORMAN D A.情感设计[M].北京:电子出版社, 2005.

[4]孙效华.可穿戴设备交互设计研究[J].装饰, 2014, 250.

智能医疗产品设计展望 第11篇

本文从个人医疗产品设计的角度,站在产品设计人员的视觉,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医疗产品的设计方向进行探索和展望。首先,从医疗现状分析入手,对目前现有智能医疗产品进行分析,寻找设计缺口。其次,在人机关系、用户体验、信息化设计的角度对设计方法进行梳理,最后提出创新设计的展望方向。搭建由智能医疗产品构建的绿色医疗体系,营造医疗新格局。

关键词:

智能医疗产品 交互设计 绿色医疗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78-02

随着医疗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未来针对医疗产品的设计将会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推进了信息医疗的脚步,通过互联网实现患者、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沟通,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系统。目的都是围绕患者,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提供医疗服务,达到在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三方面的和谐发展。然而,智能医疗的过快发展造成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良莠不齐,难以形成体系,不能满足消费人群需求细化的趋势。同时产品个性服务不突出,局限了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也减慢了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如此现状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智能医疗产品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健康状况下用户的使用需求,如何才能达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一 医疗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公共医疗资源不足,医疗体系欠发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目前面临的医疗问题。此外,随着人们对待健康的态度发生变化,人们的保健防病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医疗模式由传统的住院就医向个人医疗产品转型,同时依附于日渐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医疗产品正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化时代,“智能医疗”应运而生。

作为设计师理应对针对社会问题和产品诉求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思考在信息化时代下的智能医疗产品应该如何发展;思考怎样才能让患者感受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品人性化与多元化;让患者也能够在家中使用医疗产品进行自查、康复,享受到医院救助以外的救助,并且能够在医院远程监护的帮助下,完成临床治疗前的检测、预防、观察与病后的反馈、康复和保健等护理措施。因此,智能医疗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多角度的系统整合设计,将成为满足广大家庭新的诉求点,同时也意味着对智能医疗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方式的创新设计将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

二 智能医疗产品

智能医疗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智能医疗已被列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在新型医疗改革的推进下,我国更加重视智能医疗产品及医疗信息化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未来的智能医疗产品在设计上将会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化、移动化趋势。预计,到201 5年将会有约50%的用户通过手机或各种移动终端使用智能医疗应用。

三 智能医疗产品的设计缺口

目前,我国智能医疗产品市场具有广阔前景,各种具有前瞻意识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由于我国数字医疗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市场上的智能医疗产品还都停留在数据测量,保健记录的功能层面,没有将智能医疗产品与信息化的公共医疗系统接轨,导致用户所使用的智能医疗产品没有完全发挥其功能效用,仅仅是作为一种监测工具的智能医疗产品不能满足信息医疗的发展趋势。只有将家庭用的智能医疗产品与就医系统结合,完善系统设计中各环节的信息架构,才能激活智能医疗的价值。

四 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层次:一、产品设计更加注重人机关系的体现。二、产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三、关注产品使用时的用户体验,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使家用智能医疗产品的共性功能中形成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病症表现的患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四、更加注重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五、重点在于构建区域医疗信息网络。

五 注重人机关系

由于医疗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和其所针对的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因此,营造良好的人机关系在家用医疗产品的设计中不容小觑。信息化的智能医疗产品通过远程医疗的手段,缓解就医过程中检测过程繁琐、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在设计时更加需重视信息的易读性。其针对的用户是医疗知识或经验欠缺的普通用户,此类智能医疗产品在设计和使用上应本着易用性至上的人性化设计原则,使人机操作界面简化,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普通用户群体的需要。

六 注重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定义是“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主观的,是人通过经历或尝试某一事物的感受。用户体验这一领域的建立,正是为了全面地分析和透视一个人在使用某个事物或系统时候的体会。其研究重点在于内心产生的愉悦度和价值感,而不是使用物品的性能。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愈加重视用户体驗的感受,无论是从信息界面还是使用流程,用户体验成为未来智能医疗产品探索的中心。

七 注重产品的信息化设计

构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个人医疗产品,需要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使“家庭”、“医院”、“医疗”、“服务”构成相互作用的个体。使“产品、患者、医院”在直接进行信息交换沟通。信息化医疗平台的搭建,使得医疗产品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护理、保健的范畴。家庭中个人使用的智能医疗产品作为信息化医疗系统的“源头”,起到信息沟通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化智能医疗产品的信息共享,使医生能够直观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且建立起患者的电子病历档案,开具电子处方,进行远程医疗指导。患者(患者家属)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实现即时得到医生的健康指导和医疗救助。(图1为智能医疗产品信息架构图)

nlc202309040908

八 发展条件

智能医疗产品目前还处于事物发展的新生阶段,各方面的配套服务还不成熟,走进干家万户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配合。

首先,信息化的医疗产品的建设和推广需要政策层面的有力保障。不仅在政策上开辟通道,还需在公共医疗和信息化平台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提供支持。《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重视智能医疗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针对区域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由政府出面进行资源整合,推行区域医疗合作。同时在新医改的进程中,加强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打造智能平台。并出台相关政策对信息化的医疗产品进行规范。

其次,医疗机构和社区的通力合作为构建信息化医疗平台提供了物质纽带。通过信息和云计算技术,打造信息化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将患者、社区医院、各级专科医院串联起来,推行电子处方和数字化病历,实现信息陕速分享和搜索。同时重视社区医院在医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为大型专科医院分担基础患者的治疗。

最后,医疗器械产商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未来五年,我国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将以每年15%—30%的速度增长,广阔的市场前景刺激着医疗器械产商的生产动力,传统家用医疗产品也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利用医疗产品实现实时通讯,获取数据、图像,声音等已经成为基本诉求。随着远程医疗已经成为新的就医方式,医疗产品开始增加视频通讯功能并向移动、可穿戴设备转型。医疗器械产商应重视产品的技术革新,以适应市场。

九 結语

随着网络的数字化发展,科学技术的革命推动着医疗领域变革。智能化终端在公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疗产品向智能化终端的形式发展也成为一种可以被清晰预见的趋势。医疗信息云端化也必将成为家庭医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智能医疗产品的创新设计趋向信息化、透明化,承担着对患者日常健康状态的监测任务。有效利用医疗产品及网络信息共享,对于响应低碳医疗的理念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最终目的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最大程度降低对医疗资源的浪费。

通过构建新型家用智能医疗产品能够填补目前所普遍使用的上一代家用医疗产品的功能空白。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患者的潜伏症状,使患者得到及时救助和健康咨询,实现“治未病”的效果。另外,由于信息化的医疗平台理念的建立,整合了医疗资源,对患者实现“分流”救治的作用,对于消除盲目就医,简化就医流程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由此可见,智能家用医疗产品系统的创新设计能够缓解现有医疗系统存在的就医流程繁复和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就当前我国急需建立的新型医疗模式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低碳医疗进程。

智能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设计 第12篇

当在道路或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发生故障时,应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2条(规定: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时,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驾驶人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警示距离)、第68条(规定: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应按第52条规定办理;其警告标志应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150米外)的规定。

三角警示牌是由中空的、外侧红色的回复反射区、内侧相邻的红色荧光区组成,三者形状均为等边三角形,且为同一中心[1]。现行的汽车三角警示牌是由塑料反光材料做成的被动反光体,驾驶员在路上遇到突发故障停车检修或者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利用三角警示牌的回复反光性能,可以提醒其他车辆注意避让,以免发生二次事故。一般来讲,司机在发现前方出现三角警告牌时需要经过一个发现、清晰可见前方警告信号,采取措施刹车、减速、避让这么一个过程。以时速100km行驶的汽车为例,通常来说,至少需要约10s的反应时间或者说至少350m的距离。这就需要三角警示牌具有很强的反光性,从而让驾驶员第一时间看到它。

现行对三角警示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光技术、材料、标准[2]和主动发光、自动投放[3]等方面,用以保护驾乘人员和车辆的安全。国外也有通过定位系统进行车辆警示方面的研究和专利[4],用以保护驾乘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但是在雨天、雪天、雾天、夜晚或在道路拐弯处,在150m外放置三角警示牌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同时,驾驶人遵守此规定的习惯还需要培养。完全依靠现场目视警告标志不可能完全避免交通事故,特别是在行车道上发生车辆故障或事故时,故障车来车方向设置警示标志三角警示牌是有安全风险的,会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

论文提出一种全新的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用以替代现行的三角警示牌。

1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的组成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是一种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装置,每辆机动车上都配有一台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可装于仪表盘内[5]。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接收模块、发射模块(功率可调)、单片机控制系统、电源模块、平衡和加速度传感器、三角发光点阵和语音模块、通信接口、按键。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平时在单片机控制下工作在接收状态(发射模块不工作),接收模块一旦收到其他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发送的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经解码确认后驱动三角发光点阵和语音模块发出警示语音,并发出三角警示闪烁光。收不到其他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发送编码的无线电射频信号时,三角发光点阵和语音模块就不工作。

发射模块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向以事故车辆为中心一定范围发送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此时接收模块在单片机控制下不工作,但语音模块发出语音或发光点阵发出闪烁光提示驾乘人员已按下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警示按键。通过调节输出功率大小按键,在车载三角警示器的单片机控制下改变发射模块的发射功率,编码的无线电射频信号可覆盖方圆350~1 000m的范围。

单片机控制系统对整个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进行控制和管理。

电源模块通过车上直流电源为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供电,同时电源模块内有备用的锂电池,在单片机控制下工作,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工作在发射状态时,一旦车上直流电源断电,即可启用电源模块内备用的锂电池通过逆变器为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供电。

平衡和加速度传感器作用是当车辆侧翻或受到猛烈撞击时平衡和加速度传感器电路会产生中断信号,在单片机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自动将发射模块最大的发射功率向以事故车辆为中心一定范围发送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

三角发光点阵和语音模块在单片机控制下显示三角警示牌的图案(沿用三角警示牌的使用习惯)和发出语音警示(如“请注意,您已驶入故障车辆区域”或报警音等)。

通信接口在单片机控制下能下载一定次数的事故车辆驾乘人员开启和关闭车上的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的时间(亦可记录接收的时间),同时可支持软件升级和其他相关数据下载的功能。

按键作用是将指令信号发送给单片机控制系统。

2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工作原理

车辆一旦启动成功,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在单片机控制下工作在接收状态(发射模块不工作),接收模块一旦收到其他电子三角警示器发送的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经解码确认后驱动三角发光点阵和语音模块发出警示语音和三角警示闪烁光;当收不到其他电子三角警示器发送的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时,三角发光点阵和语音模块不工作。

当事故车辆的驾乘人员按下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警示开关,车载三角警示器的发射模块就会向以事故车辆为中心一定范围(范围可设定:为方圆350~1 000m的范围;具体范围需论证、测试而定)发送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接收模块在单片机控制下不工作,但语音模块发出语音提示音提示驾乘人员已按下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警示按键。调节输出功率按键,在三角警示器的单片机控制下改变发射模块的发射功率(驾乘人员可根据道路的等级情况判断选择合适的发射功率),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可覆盖方圆350~1 000m的范围。

下面给出自由空间传播时的无线传输距离和发射功率以及频率的关系。所谓自由空间传播系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它是理想传播条件。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所吸收,也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

式中:PAin为发射功率(dBm);Pr为接收功率(dBm);Gt为发射天线增益(dB);Gr为接收天线增益(dB);r为信号传播的距离(km);f为信号频率(MHz)。

这是理想状况下的传输距离,实际应用中会低于该值,这是因为无线通信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大气、阻挡物、多径等造成的损耗,将上述损耗的参考值计入上式中,即可计算出近似通信距离。

为了将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覆盖方圆350~1 000m的范围,通过式(1)可以算出相应的发射功率,实际应用中的发射功率是会大于该值的。

加速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它主要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气袋、翻转检测、碰撞检测、车辆动态控制、刹车控制系统及驾驶者安全装置[6,7]。

当车辆侧翻或受到猛烈撞击时(特别是在行车道上发生交通事故,或驾乘人员无能力按下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时),平衡或加速度传感器电路会产生中断信号,在单片机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能自动向以事故车辆为中心一定范围(此时单片机自动将发射模块的发射功率设置为最大)发送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

平衡或加速度传感器通过采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记录车辆行驶过程中间隔固定采样时间的加速度,并通过计算分析各采样时间点及其对应的加速度数据,即可得到车辆侧翻或受到猛烈撞击时的加速度数据[8]。

将传感器3轴中任意2轴(根据习惯此处选择x、y轴)构成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可测水平方向加速度。当x、y轴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时,重力在x、y轴上的分量均为0,在z轴的分量则为g。而车辆的加速度是水平的,只要保持芯片x、y轴水平,则x、y轴上的加速度矢量和为车辆的加速度。设x、y、z轴上的分量分别是ax、ay、az,则车辆加速度acar为:

当acar大于设定好的加速度阈值a01时,就判定车辆发生了碰撞事故;当az大于设定好的加速度阈值a02时,就判定车辆发生了侧翻事故。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通过内部存储器能记录下最近一定次数的故障车辆驾乘人员按下车上的电子三角警示器警示开关的开启和结束时间,便于交警部门对责任事故的认定,还可通过通信接口支持软件升级和数据下载功能。

电源模块通过车上+12V供电,为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单片机控制系统、三角发光点阵和语音模块提供电源,同时电源模块内有备用的锂电池,在单片机控制下工作,处于发射状态时,一旦车上+12V电源断电,即可启用电源模块内备用的锂电池为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供电。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还配有检测按键,只要按下检测按键,电子三角警示器会自动检测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单片机控制部分、电源模块、三角发光点阵和语音模块是否工作正常。

三角发光点阵和语音模块在单片机控制下发出三角闪烁的警示光和语音警示音。

电子三角警示器的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软件功能:实现了对整个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的管理,能手动和自动发送警示信息,能对整个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进行自检,能收到警示信息后启动语声、光报警,能对电源进行管理,当车辆侧翻或撞击时自动以最大功率发射警示信号等。

3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功能特点

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具有手动警示和自动报警功能。

本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功能的特点是:当机动车在道路或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驾驶人应当持续开启车辆危险报警闪光灯,同时按下车上的电子三角警示器警示开关,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就会向以事故车辆为中心一定范围发送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范围可设定:为方圆350~1 000m),不必再下车在来车方向设置警示标志;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覆盖范围内的其他车辆的驾驶人通过听觉、视觉来观察自身车辆上的相同的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的状态亦可判断其车辆是否已驶入故障车辆区域,提醒驾驶人员多注意观察。并且电子三角警示器还能记录最近一定次数的事故车辆驾乘人员开启和关闭车上的电子三角警示器的时间并可下载相关数据。当车辆侧翻或受到猛烈撞击时,电子三角警示器能自动向以事故车辆为中心一定范围内发送无线电射频编码信号。

图2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的程序流程框图

4 结束语

论文提出的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既能手动警示又能自动报警,能完全取代三角警示牌,一旦形成产品后可向投资类和消费类两个方向推广。投资类方向可向高速公路推广,只要高速公路管理方认可即可推广,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发放和收回,安装在车辆上就可起到安全警示作用。消费类方向需每辆车上都安装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即每辆车上都安装独立的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亦可把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做在车载导航仪、DVD等电子设备内,同时和车辆灯光联动,不用另外再安装独立的车载电子三角警示器。

参考文献

[1]李玲.三角警示牌[J].汽车技术,2001(5):42-43.

[2]王红,何云堂.回复反射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和标准研究[J].标准科学,2011(10):61-65.

[3]尹国柱.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智能三角警示牌设计[J].河南科技,2014(1X):125-126.

[4]Stahlin,Ulrich,etal.Method for producing alocalized warning of dangerous situations for vehicles:U.S.,US20100066562[P].2012-12-11.

[5]李斌,于宝明,鲍安平,等.电子三角警示器:中国,CN102416899B[P].2012-04-18.

[6]陈爽,孙浩,冯超,等.加速度传感器及其安装工艺对碰撞模拟试验结果的影响[J].汽车工程.2012(11):1033-1038.

[7]徐延海.基于主动转向技术的汽车防侧翻控制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5(5):518-521.

上一篇:体检筛查下一篇:跨境电商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