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调查与测量

2024-06-16

地籍调查与测量(精选12篇)

地籍调查与测量 第1篇

1、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 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 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 进行收集、处理, 并最后成像, 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

遥感系统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遥感器装在遥感平台上, 它是遥感系统的重要设备, 它可以是照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微波辐射计或合成孔径雷达等。信息传输设备是飞行器和地面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图像处理设备对地面接收到的遥感图像信息进行处理, 以获取反映地物性质和状态的信息。判读和成图设备是把经过处理的图像信息提供给判释人员直接判释, 或进一步用光学仪器或计算机进行分析, 找出特征, 与典型地物特征进行比较, 以识别目标。

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以及全天候工作的能力的特点, 目前, 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地质矿产勘探、自然资源调查、地图测绘、环境监测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领域。

2、遥感技术在地籍调查与测量中的应用

2.1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是利用遥感技术, 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及变化规律的调查。遥感影像最能够直接反映的是土地覆盖, 因此, 遥感技术大部分被用于土地覆盖/利用状况调查。

常规的土地利用调查是通过实地测绘的方法来进行, 工作量大, 调查周期长。而迅速发展的遥感技术, 为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变化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手段, 由于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及时性、动态性以及多波段性等优点, 结合计算机迅速处理的特点, 是常规土地调查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例如, 上海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调查, 90年代曾用常规方法花了2年多的时间才完成, 但完成后的图件已不能反映2年后的情况;1995年初利用航空遥感方法, 只花了2个多月就完成了调查, 并且比常规方法更加详细。遥感技术的引用, 大大节省了调查成本和时间,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称作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以土地利用调查的数据及图件为基础, 用遥感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 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变化信息, 从而达到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直接的、客观的定期监测。

和其他监测手段相比, 遥感监测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广等特点, 并能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于事实影像的、可精确测量的、可作为基础信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结果。近年来,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 影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增强, 使得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技术不断完善, 并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2.3 利用遥感技术制作地籍图

所谓遥感地籍图的制作, 即在计算机制图的环境下利用遥感资料编制出所需的地籍图, 这是遥感信息在地理研究和测绘制图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利用遥感技术制作地籍图的技术流程主要体现为: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源, 不同的数据源有不同的特性, 所以提取信息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目前常用的遥感影像有Landsat-TM、SPOT、Quick Bird等。其次需要选择某种遥感软件进行影像的几何纠正和影像的配准, 目前常用的遥感软件有E R D A S、E N V I、P C I G E O M A T I C A等。然后是遥感影像的融合, 通过影像融合, 希望既突出其中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又能保持良好的光谱特征。还可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线性拉伸、灰度变换等增强处理, 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突出图像的细节部分, 利于影像判读和量测。最后通过目视解译和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法, 将不同地物的形状和各个区域的范围从遥感影像上提取出来, 即形成矢量文件, 提取过程中, 地物类型可参照地籍调查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进行。

3、结语

遥感信息是地表各种地物要素的真实反映, 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与分布。与传统的地籍调查方法相比, 遥感技术具有精度更高、效率更高、更经济实用、更直观实时等较多优势。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 如遥感器分辨率的提高及综合利用信息能力的增强等, 它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我们的日常地籍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张晏.2009年全国遥感监测“一张图”工程建设将启动.中国国土资源报.

[2]詹长根.现代地籍技术 (第四讲) 遥感技术在地籍中的应用,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4年8月.

[3]李佳峰等.遥感技术在城市1:2000多目标地籍图制图方法中的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6年第5期.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论文 第2篇

(1) 变更土地登记或房地产登记申请书;

(2) 原有地籍图和宗地图的`复制件;

(3) 本宗地及邻宗地的原有地籍调查表的复制件(包括宗地草图);

(4) 有关界址点坐标;

(5) 必要的变更数据的准备,如宗地分割时测设元素的计算;

(6) 变更地籍调查表;

(7) 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如坐标、点的标记或点位说明、控制点网图;

(8) 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4 变更界址测量

4.1 变更界址的测量

变更界址测量是为确定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变更界址测量在变更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

变更界址测量包括更改界址和不更改界址两种测量。在工作程序上,可分两步进行,一是界址点、线的检查;二是进行变更测量。

4.2 界址的恢复测量

在界址点位置上埋设了界标后,应对界标细心加以保护。界标可能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发生位移或遭到破坏,为保护地产拥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须及时地对界标的位置进行恢复。

在某一地区进行地籍测量之后,表示界址点位置的资料和数据一般有:界址点坐标,宗地草图上界址点的点之记、地籍图、宗地图等。对一个界址点,以上数据可能都存在,也可能只存在某一种数据。可根据实地界址点位移或破坏情况和已有的界址点数据及所要求的界址点放样精度、已有的仪器设备来选择不同的界址点放样方法。

恢复界址点的放样方法一般有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这几种方法其实也是测定界址点的方法,因此测定界址点位置和界址点放样是互逆的两个过程。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可归纳为两种已知数据的放样,即已知长度直线的放样和已知角度的放样。

4.3界址的鉴定

依据地籍资料(原地籍图或界址点坐标成果)与实地鉴定土地界址是否正确的测量作业,称为界址鉴定(简称鉴界)。界址鉴定工作通常是在实地界址存在问题,或者双方有争议时进行。

问题界址点如有坐标成果,且临近还有控制点(三角点或导线点)时,则可参照坐标放样的方法予以测设鉴定。如无坐标成果,则能在现场附近找到其他的明显界址点,应以其暂代控制点,据以鉴定。否则,需要新施测控制点,测绘附近的地籍现状图,再参照原有地籍图、与邻近地物或界址点的相关位置、面积大小等加以综合判定。重新测绘附近的地籍图时,最好能选择与旧图等大的比例尺并用聚脂薄膜测图,这样可以直接套合在旧图上加以对比审查。

5.土地分割测量

土地分割测量(也称土地划分测量)是一种确定新的地块边界的测量作业。土地分割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必须依法进行,在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和业主的同意后,才能重新划定地块的界线。通常遇到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土地分割测量:

(1) 用地范围的调整,或相邻地块间的界线调整。

(2) 城市规划的实施和按规划选址。

(3) 土地整理后的地块或宗地的重划。

(4) 因规划的实施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地块或宗地内包含几种地价而需要明确界线的。 (5) 地块或宗地需要根据新的用途划分出新的地块或宗地。

(6) 由于不在上述之列的原因引起的土地分割或重划。

5.1 土地分割的方法

土地分割测量中确定分割点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图解法和解析法。所谓图解法土地分割,是指从图纸上图解相关数据计算土地分割元素的方法;所谓解析法土地分割,是指利用设计值或实地量测得到的数据计算土地分割元素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即用于土地分割元素计算的数据既有图解的,也有解析的。但不论图解法还是解析法,均可采用几何法分割和数值法分割,以适应不同条件的分割业务。

新地块的边界在土地分割测量时,可以在实地临时用篱笆或由参加者以简单的方式标出,例如离建筑物和其他边界的距离,与道路平行并相隔一定的距离等。有时新的地块边界线是由给定的面积条件或图形条件,采用几何法或数值法分割计算出相应的土地分割元素后,在实地标定。

5.2土地分割测量程序

土地分割测量的程序为准备工作、实地调查检核、土地分割测量。

(1) 准备工作。一般包括资料收集和土地分割测量原图的编制。收集的资料应包括申请文件、审批文件,相关的地籍(形)图、宗地图以及已有的桩位放样图件和坐标册等。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在满足给定的图形和面积条件下,定出分割点的位置,绘制出土地分割测量原图,以备分割测量时使用。

(2) 实地调查检核。土地分割测量的外业工作离不开检核、复测或对被划分地块的周围边界进行调查。

(3) 土地分割测量。在实地作业时,全面征求土地权属主的意见,充分利用岩石、树桩、田埂、荆棘、篱笆等标示被划分地块的周围边界。否则,须在实地埋设界桩。

6 结语

地籍调查与测量 第3篇

关键词:城镇地籍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用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的测绘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城镇一体化建设中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为有力地保障。其中,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以其独有的特点及优势,更好地弥补了传统地籍测量技术的不足,大大降低了测量的误差,对保障城镇地籍测量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概述

众所周知,城镇地籍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城镇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线 、面积量、用途等信息,然后做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数据、图表资料,进而为建立健全城镇地籍的管理系统提供重要依据。而所谓的数字化地籍测量,实际上就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数字化测量仪器、电子全站仪或自动化成图软件等设备,对目标城镇土地的位置、面积、属性、用途、经济价值等信息进行测量与评定,并将采集的所有信息进行信息归类处理,从而生成城镇数字化地籍图的过程。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点

与传统的城镇地籍测量相比,数字化地籍测量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测绘方式,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通常而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测量误差较小。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城镇地籍调查是一项较为庞大、繁琐、并且讲究细致、精确的工作,城镇地籍测量环节更是如此。数字化的地籍测量则因设备先进、技术高端、仪器精密特点,可以在城镇地籍测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归类、处理、记录等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精确性的优势,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籍测量结果的误差,提高测量质量。

(二)操作简单。数字化的地籍测量依靠的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这些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大大提高了城镇地籍测量仪器的自动化程度。相比传统的地籍测量,操作简单,准确率有保障,有效提高了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开展效率。

(三)利于地籍测量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数字化地籍测量会将采集到的全部数据信息统一归类整理,并制作成相应的图、表等资料存储起来,进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库。通过对信息数据库的开发,方便了我们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对数据信息的提取、分析与处理,进而可以使这些地籍测量数据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与利用。

三、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科学应用

数字化地籍测量作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测量方式,其独有的特点与优势在实际的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价值。一般而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有效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制城镇地籍图。地籍图的绘制工作是城镇地籍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化地籍测量的有效应用首先就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相关地籍测量的仪器、设备等自动绘制出较为全面、精确的数字化城镇地籍图。这种数字化地籍图可以完全覆盖该城镇的各个地区,并附有其中每一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面积、质量、性质、空间分布等各项基本情况的详细记录,这就可以为深化土地管理政策的改革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证据。

(二) 建立城镇地籍信息数据库。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用的是现代较为先进的测量技术,通过该方式采集的数据信息通常较为全面、详细、精确,足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数据库,进而实现对地籍数据信息的科学管理。

(三) 合理规划城镇的土地资源。对数字化地籍测量所获得的地籍图和数据信息库加以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也是其有效应用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方面,地籍调查可以在政府部门政府制定或决议相关城镇土地政策时为其提供准确、可靠且有效的资料依据;另一方面,地籍调查也可以辅助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最优城镇规划方案的设计与选择,以期实现城镇土地资源的科学评估及充分利用,确保城镇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 深化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应用的若干措施

针对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其应用的深化:

(一)加大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的技术支持。要想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的应用,我们就必须首先加大其技术方面的支持。如今,我国的数字视频、数字照片、数字身份认证及数字加密等技术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若将这些技术也逐步应用到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中,则我们就可以在地籍调查的过程中获取更加便捷、准确、详细的数据信息。

(二)完善并细化数据信息库。我们在进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过程中除了针对该土地的各项基本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外,还要对宗地地理数据、调查过程记录数据、调查情况确认数据等信息加以采集、整理。這些工作也完全可采用数字化的手段加以实现,以不断完善地籍测量数据信息库的建立。此外,对数据信息库进行相关细化也是实现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应用的有效方式。

(三)规范数字化地籍测量的流程。地籍测量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测量误差。因此,在进行数字化地籍测量前我们首先要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并规范好测量流程。只有对城镇地籍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进行统一、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才能使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依,有法可循,进而保障地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测量软件及全视野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传统的城镇地籍测量方式将逐渐被数字化地籍测量所取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特点、优势以及其在实践过程中的现实状况,进而为不断深化城镇地籍调查中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作出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韩晓娜. 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 测绘通报,2006,06:51-53.

[2]何永陆. 城镇地籍调查中的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用技术研究[J]. 科技信息,2011,09:622-623.

[3]叶青. 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视界,2015,29:149.

[4]赵建军. 城镇地籍调查中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的应用初探[J]. 住宅与房地产,2015,22:184.

[5]汤廖文. 数字化测绘技术及其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19-20.

[6]杨鹏源. 基于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城镇第二次土地调查研究与实践[D].长安大学,2010.

地籍调查与测量 第4篇

1 数字化地籍测量概述

数字化地基测量是利用GPS接收机、自动化成图软件、电子全站仪, 测量和量算城镇宗地位置和面积, 宗地数据的处理, 以及生成地籍测绘图。城镇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线等的清查是城镇地籍调查的主要目的, 以数据、表册、图件等资料的形式, 为城镇地籍管理系统的建立做基础性依据。其中, 城镇宗地的面积、位置、经济价值等是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目标, 采集地籍信息并制成数据, 最后建立城镇地籍管理系统, 实现自动化管理模式。此外, 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内容还包括了宗地面积量算、分类统计、汇总;地籍首级控制测量、地籍图根控制测量等[1]。

数字化地籍测量使用仪器:GPS、全站仪、自动化成图软件CASS;全站仪、自动化成图软件CASS。

2 作业流程

我们将数字化地籍测量作业流程以图示的方式展示, 更加直观。

3 具体操作步骤

3.1 平面控制测量

首级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 是数字化地籍测量平面控制测量两大类。

(1) 选点。城镇测量的面积范围在10~20平方千米, 一般情况下, 应该布设一、二级导线控制网, 并加密控制点, 布设足够的定位点, 此外, GPS控制网的起算数据应该采取联测一、二级的到先做表数据。。此外, 控制点一定要够量, 在测区内分布均匀, 保证测量的精准性。控制点一定要保持某一点与测站点通视, 并避开大功率无线发射源、高压设备等, 保证测试环境没有干扰[2]。

(2) 外业实施。导线控制点通过GPS静态作业模式。在观测时, 应该避开障碍物, 保证信号的接收。

(3) 数据处理。数据采集操作完成之后, GPS基线平差需要采用测量软件进行计算, 精准计算出点位的误差值、坐标的平差值以及基线的精准值等[3]。

3.2 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网一般采用附和导线的布设方式。图根导线分为一、二级图根导线。另外, 一、二级导线以上的情况下, 平面控制点可成为一级图根导线;一级以上界发展为二级图根导线。下表为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标准:

3.3 界址点测量

一般情况下, 直接采用极地坐标法、角度或距离交会法测量比较容易测出的界址点。地形复杂、隐蔽的界址点通常采用简洁测量法。主要利用激光测距仪远距离测量边界, 还可以通过将边界进行外延、采用距离交会法、内插计算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 界址点测量精度是需要依据一定标准的。如表2所示。

3.4 地籍图测绘内容

地籍测绘图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对有地籍资料的宗地进行图件测绘, 具体操作是对符合要求的宗地界址点、宗地属性信息进行等审核、分析, 如果城镇土地界址点误差超过0.1米, 则该宗地必须重新测量以及地籍图编绘。对于不具有地籍资料的宗地, 就需要对其进行地籍调查、测量界址点和编绘地籍图、房地平面图[4]。

注:n为测站数;导线总长<500m时坐标闭合差<0.12m;

3.5 业内面积计算

外业采集完数据之后的工作就交给业内处理。运用计算机处理测量数据, 并随即生成图件、表格形式的数据。然后根据对宗地界址点和面积的测量数据, 将宗地各信息录入, 生成房地平面图。

4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点

与传统的测量仪器相比较, 数字化使用仪器具有精度高、整体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 此外, 总体优势在于:不仅地籍成图的时间快, 室外测量的速度也有提升, 可以实现内外业同时操作, 完全摒弃了传统模式, 突破了分级布设、逐级控制的原则。简化了控制网的布设程序, 减少了控制点数量, 提高了碎部测量精准度, 使地籍测量变得简便易操作, 提升了地籍测量的工作效率。

5 结束语

数字化地籍测量被广泛运用, 不仅在人力、物力的消耗有节省作用, 还提高了测量精度, 满足了城镇地籍调查的需求, 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有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永陆.城镇地籍调查中的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用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09:622-623.

[2]王志.RTK技术与数字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以黑龙江省二九零农场为例[A].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2015:4.

[3]靳海亮, 吴庆忠, 金继读.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现代测绘, 2013, 06:24-26.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 第5篇

1: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土地使用权可以分为哪三种,且土地使用权的性质?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4:土地的四个作用?

5:土地储备制度有哪些及作用

6:土地利用的原则和影响因素

7:地籍测量的方法?

8:土地管理目标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是什么?

9:土地储备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

10:农地整理内容一般包括哪几项

11.土地整理

12.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原则

13.土地征用

14.我国土地调查及相关知识

15.地籍图、宗地图、房产图等成图方法,比例尺的选择,要素选择,图上内容,使用仪器等。

16.土地调查、地籍测量的流程、内容、方法、采用的技术手段等,地块的划分方法及编号方法等。

17.土地权属及相关内容

试析现代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地籍测量技术路线方法

引言

地籍测量主要是通过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与技术,综合调查与核实当前土地登记面积,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繁荣推动了地籍测量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权属调查与权属测量作为开展地籍测量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于有效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提高国家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通过深入剖析地籍测量内涵及实际意义,确定地籍测量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地籍测量的内涵及意义

地籍测量主要以地籍调查为依据,采用相应的测量技术,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不同类型土地的境界、位置、大小、质量与数量等内容的重要方法,其测量的数据结果将以表格或图册的方式保存到国家土地档案管理部门。根据任务进行划分,我国地籍可分为两种,即初始地籍与日常地籍;根据发挥在那阶段进行划分可分为三种,即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主要满足土地管理部门及国民经济建设部门实际需要。通过地籍测量,能够让我们更加准备的把握当前我国地籍信息的具体状况,进而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土地进行科学管控,实现我国土地的合理分配,提升我国土地利用率,为国家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提供重要数据资源,为经济发展做好相应的后勤保障。

2地籍测量技术

2.1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以地籍测量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为依据进行划分的,但是整个地籍测量时间中,大部分被外业部分与调查所占据。该技术下的主要作业方法是先收集数据源,校正数字正射影像图,并对其进行部分内业解读,输出工作底图,再进行外业调查。

2.2内外业一体化法

目前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地勘测量技术就是内外业一体化法,在整个地籍测量时间中,大部分被内业部分与调查所占据。该技术下的主要作业方法依然是先收集数据源,校正数字正射影像图,并对其进行全部内业解读与内业检查,输出工作底图,再进行外业调查。

2.3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外业工作量及作业成果检查上。从作业效率来看,内外业一体化法相对占据优势,它侧重于内业作业,先充分内业预判,外业作业可对内业做出适当的修改与检查,进行少量采集,从而缩减了外业的工作量,并有效实现了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全野外法侧重于室外作业,先内业少预判,其不足之处就在于外业作业工作量较大,通过实地调查来确定地类、线状地物、地类范围、自然村名等。实践证明,如果是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地籍测量,采用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将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与测量质量。首先将影像合理分类,直接在室内充分预判可以在室内预判的影像,对于图幅不清楚的影像,则进行部分预判,从而节约了野外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量,提高了地籍测量的工作效率。

3地籍测量的方法探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科学合理的选择地籍测量方法与技术直接关系着地籍测量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与相关资料,将地籍测量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3.1地籍控制测量法

图1各等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规定

地籍控制测量法通常是以不同土地的精度来进行地籍测量的,在整个地籍测量的控制工作中,地籍测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按照从整体道具不、从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的原则,进行科学的选点、埋石以及野外观察。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地籍基本控制测量与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种,前者一般采用的施测方法主要有三角网、导线网、测边网、GPS相对定位测量网,施测的地籍基本控制网点分为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主要采用GPS相对定位测量网与导线网方法进行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分为一、二级。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地籍测量工作精度与可靠度,地籍控制测量精度标准的制定依据为界址点与地籍图的精度,文章以导线网施测方法为例,其各等级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如图1所示:

3.2界址点坐标地籍测量法

界址点坐标地籍测量法的实现首先需要在界址点和土地测定点间加设控制网加密一、二级导线,其次利用当前先进的GPS定位系统进行具体的地籍测量。该方法的特点在于其较高的测量准确性,有利于提升测量工作效率。据调查显示,该方法的实现一般会用到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PS-RTK法,其中在GPS—RTK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因为各个界点测量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不存在检核条件,所以需要对每个界址点测定两次。此外,该方法的使用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静态模式测量条件下,需要及时更换地籍测量点,每两个检测点的观测时间间隔需要超过十五分钟;二是需要均匀布置检测点,从而保证地籍测量数据结果的全面性。

3.3碎部地籍测量极坐标法

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地籍测量的土地的检测点A处上架社测量仪器,将下一检测点命名为B,已知数据A(XA,YA),B(XB,YB)接着对A与B进行系统的定向连线,观测数据,求出P点坐标(如图2所示),以此类推,最终实现全面性土地调研。

图2碎部地籍测量极坐标法

3.4白纸成图法

该方法下的主要设备包括了小平板仪、太平板仪、经纬仪和白纸,通过这些设备的相互配合进行具体的测量工作,它有效利用了数学中的图解成图法,在白纸上呈现最初模型成图。但是,因为这种测量方法下的平板仪无法为测量人员提供清楚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其得到的测量数据仅仅是图解一些常数,随着摄影测量法等其他先进测量方式的出现,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逐渐削减。

3.5摄影测量法

摄影测量一般包括航空摄影、近景摄影、水下摄影这几种具体方法,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获悉界址点坐标,它是利用被摄物体影像对其空间位置及三维形状进行重构的一种技术,是目前用于城镇地籍测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实现过程是通过多种摄影方式进行摄影,得到所需要测区的影像,然后利用影像的几何反轉原理在内业用航测仪器进行定向,恢复摄影时的相对关系,然后进行测量。我们通常所说的摄影多为航空摄影,就是用飞机作为载体,将航空摄影仪放置到飞机上,对测区进行航摄,得到满足一定条件(航向旁向重叠度、旋偏角、预计的航高等)的航片,然后利用航片,在测区外业做一定数量的像片控制点,航测内业利用像控点,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得到每个像对必须的测图控制点,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下定向测图。此外,在地面通视情况不佳、界址点的数目较多条件下,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高精度摄影测量方法,进行界址点坐标的勘测工作,这样既节约了勘测成本,又提升了勘测精准度。

4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情况也在不断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根据实际测量情况,科学合理的利用相应的地籍测量技术与方法是提升我国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清楚的掌握国家现存土地状况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伟.地籍测量的技术与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04

[2]贾峻峰.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01

[3]周波;唐桂彬.地籍碎步测量几种测量方法的集成[J].全球定位系统.2011-06

地籍调查与测量 第7篇

地籍测量主要采取解析法进行,也就是根据预先采集数据,解算出界址点的坐标,并且把它当做原始数据来储存起来,最终按照着综合处理后的原始数据来绘制地籍图。与此同时,还要精确定位界址点的坐标,依照着其坐标来计算宗地面积,这种测量方法通常被称为数字地籍测量。这种测量方式所需要的仪器较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GPS、便携仪和全站仪。本文以笔者所在区域的城镇地籍调查为例,对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1 工程的概况

1.1 测区概况

铜鼓县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修河上游,介于东经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之间。东邻宜丰县,南接万载县,西界湖南省浏阳县(市)、平江县,北连修水县。地形西宽东窄,略呈三角形。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座,属典型的山区。

1.2 任务内容

本次的测量任务被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通过严密的控制措施,建立起一个封闭的、加密的防控网,然后就是对界址点进行测量,找出其坐标。最后要依据探测出来的数据,编制出宗地图以及地籍图。

1.3 可利用的资料

铜鼓县的部分城区拥有一级的平面控制网,部分城区拥有二级的平面控制网。笔者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发现,控制网内的所有点位基本上保存完好。而且在调查区域中存有比例尺为1∶1000的地形图。而且也采用了本区的独立坐标系,所以可以应用与工作底图。

2 作业参考资料

主要的作业的主要参考资料列出如下:(1)《地籍图图式》。(2)《城市测量规范》。(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3 地籍测量

3.1 平面控制测量

3.1.1 首级控制测量

(1)控制测量的第一项作业任务就是选点。首先要在一级和二级的导线控制网的基础上,通过GPS定位系统对区域内的控制点进行严格加密。在区域内一共设置了12个监测点位,并且将联测的一级和二级导线坐标检测并储存下来,然后再作为GPS控制网的起算数据来使用。即使不要求百分之百地对GPS测站点进行通视,但也要顾及到后续的检测力度。选点时,要重点考虑某个点与测站点的通视情况,然后同时要避免接近任何大功率无线发射源,也要注意远离高压线,从而使得测量保持最高精度。

(2)外业实施。本次作业所采用的是静态作业模式。每个时段的观测时长为45分钟,采样的间隔被精准控制,大约每过15秒进行1次采样。卫星的截止高度角大于等于15°,同时也保证周围的15°以上都是清场的,不允许存在任何障碍物,以免信号的传输遭到任何影响,譬如被遮挡住或者是被吸收掉。在确保了传输空间正常之后,还要挑选一个最佳的观测时段,要选择合适的观测时段,这样才能确保观测值最接近真实的水平。而且要保证至少有四颗卫星进行同步观测,在观测的过程中呈均匀状态分布。此外,要保证卫星的强度因子小于等于6,而且同时要将天线的高度考虑在内。在对气象数据进行测量时,要注意机器的正常运转,确保开机观察。只有在每项指标都达到既定的要求时,才能够按照接收机的提示来输入相关的数据,并且要按照规则认真填写测量记录。

进行完上述的步骤之后,最后一步就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在信息数据采集完成后,要通过随机软件来对GPS的基线向量进行解算,同时还要计算出网平差,从而得到一些平面直角的坐标平差值和点位误差等数据。

经过计算,笔者获得了一手的精确数据。其中点位的中误差最大为p=0.39cm,边长的相对中误差最大为:1/211398,其中,最弱的点位误差最大为0.18cm。在本次作业的全过程当中,所有的观测以及审核、平差均是按照GPS的规范来进行的,而且每个精度指标也都达到了E级平面控制网的标准,因此所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精确度较高,可以作为平面的首级控制。

3.1.2 图根导线测量

一方面,采用附合导线的方式来对图根控制测量进行布设。其具体导线分为两级:其中一级的图根导线不仅可以从一级导线点的平面控制点来发展,还能够从二级的导线点的平面控制点来发展;相反,二级的图根则只能从一级的图根点发展。

另一方面,不论是一级还是二级的图根导线,均采用了全站仪,边角同侧一测回,同时采用了建议平差计算。因此可以说在技术上保证了能够满足要求。

3.2 界址点测量

3.2.1 直接法

尽管控制点存在不同等级,但不论是在何种等级的控制点上都是采用极坐标法算得界址点的数据,譬如一些角度的测量或者是交会法等。同时这也能够保证精度能够满足要求。

3.2.2 间接法

有时候客观条件将决定难以进行直接的测量,譬如一些街道的内部复杂的地段,存在着一些较为隐蔽的界址点,因此在对这些地区进行检测时就较为困难,难以采用直接法,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采用间接法。但是要保证,采用间接法检测的界址点的数量不能超过总数的5%,其测量方法具体为:首先要通过激光测距或者是钢尺测量边长,然后在计算机上通过自动CAD环境进行交会法的计算。

3.3 测绘具体内容及方法

3.3.1 地籍图测绘的内容

首先,要对各级的行政界线、界址点、其总面积大小、其主要用途、其坐落的单位名称以及土地类型等。其次,还要对一些相应的地理名称作出明确的标示,比如一些房屋、建筑物或者是构筑物等。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复式的房屋,应当注明其层数以及编号;对于宗地内的房屋,也要按照权属的调查结果而进行测绘。再次,就是一定要对界址内那些有意义的围墙或者是栅栏标示出来,标示的过程要遵循标准的地图符号。再进行完这些步骤之后,还应当对公路、街道、河流、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予以标识。此外,对于一些独立的地物,譬如纪念碑、雕塑、牌坊、学校等较大的宗地,也要进行标识。

3.3.2 编辑房地的平面图

首先要在自动CAD环境下,将界址点和房屋按照宗地绘出界址点,然后将宗地所在图的幅号以及坐落以及地类号和邻宗界址的示意线进行标注。

3.3.3 编辑地籍图

在铜鼓县的调查区内,所采用的是《SCS多用途系统》进行的全野外采集,其成图方式也采用了数字化。一方面,要以街坊为单位,将预先编辑好的街坊和街道的房地平面图进行拼接;另一方面,还需要将预先采集的野外道路或者是河流等因素叠加进去。最后,应当比对着地籍图的分幅和标号,一点一点进行比对,确保符合标准,最后输出地籍图。

参考文献

[1]韩晓娜.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通报,2006(06):51-53.

地籍调查与测量 第8篇

1.1 城镇地籍的特性

城镇地籍的对象是城市和建制镇的建成区的土地, 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的用地。作为地籍中的一个类别, 城镇地籍具有地籍自身的一些特性, 如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1) 地籍的空间性。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土地的数量、质量都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地界的变动, 必然带来土地使用面积的改变, 同时, 各种地类界线的变动, 也一定会带来各类面积的增减。所以, 地籍的内容不仅记载在簿册上, 同时还要标绘在图纸上, 并力求做到图与簿册的一致性。

(2) 地籍的法律性。地籍的法律性体现了地籍图册资料的可靠性, 如地籍图上的界址点、界址线的位置和地籍簿上的权属记载及其面积的登记等都应有法律依据, 甚至有关的法律凭证还是地籍的必要组成部分。

(3) 地籍的精确性。地籍的原始资料和变更资料一般都要通过实地调查取得, 同时还要运用先进的测绘和计算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 用以保证地籍数据的精确性。

(4) 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建设规模的扩大, 以及土地权属的变更, 都会使地籍数据失实。所以, 地籍信息不是静态的, 而是必须要经常更新, 保持资料的记载和数据统计的连续性, 否则难以反映它的现势性。

1.2 城镇地籍的功能

建立地籍的目的不同, 相应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最初建立地籍的目的是为课税服务的, 因此它主要反映的是纳税人的有关姓名、地址和纳税单位的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土地买卖日益频繁和公开化, 促使税收地籍向产权地籍 (亦称为法律地籍) 发展。于是, 产权地籍的最主要功能是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防止土地投机。现代地籍 (亦称为多用途地籍) 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 更重要的是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开发利用计划、经济发展目标、土地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土地使用制度等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概括起来, 地籍具有以下功能。

(1) 地理性功能。由于应用现代测量技术的缘故, 在统一的坐标系内, 地籍所包含的地籍图集和相关的几何数据, 不但精确地表达了一块地 (包括附着物) 的空间位置, 而且还精确而完整地表达了所有地块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地籍所具有的能提供地块空间关系的能力, 称之为地理性功能。这种功能是实现地籍多用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经济功能。该项功能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用于土地税费的征收, 这是地籍最古老的目的, 也是地籍产生的最初原因。利用地籍提供的土地及附着物的位置、面积、用途、等级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 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 为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标的物的经济活动 (如土地的有偿出让、转让, 土地和房地产税费的征收, 防止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等) 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

(3) 产权保护功能。地籍调查和管理是国家政策支持下的依法行为, 所形成的地籍信息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现势性等特征。因而, 使地籍能为在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标的物的产权活动 (比如调处土地争执, 恢复界址, 确认地权;房地产的认定、买卖、租赁及其形式的转让:解决房地产争端和处理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公现象等) 中提供法律性的证明材料, 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上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避免土地产权纠纷。

2 变更地籍调查的特点

变更地籍调查是指在初始地籍调查之后, 为适应目常地籍管理的需要, 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权属及其界址点、线的变更调查。通过变更地籍调查, 不仅可以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 还可以使地籍成果提高精度、逐步完善。其具体意义如下。

(1) 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充分考虑的检查、补置、更正。

(2) 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 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

(3) 逐步消除原地籍资料中可能存在的差错。

(4) 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随着土地使用权的变更, 要逐步用高精度的变更测量成果替代原有精度较低的成果, 使地籍资料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它总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根据界址点线的变化情况, 变更地籍调查主要分为宗地合并、分割、边界调整时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调查和不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调查两种。不更改的变更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 恢复界址点、线。例如, 为了使新建筑物不超越界线, 为了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就要恢复界址点、线。 (2) 精确测量界址点的坐标。 (3) 精确测算宗地的面积。这通常是为了转让、抵押等土地经济活动的需要。 (4) 宗地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活动时的复核性调查。

一般说来, 变更地籍调查是变更土地登记和经常土地统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变更登记的内容不涉及界址的变更, 并且该宗地原有地籍资料是用解析法测量的, 则经地籍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后, 允许不进行变更地籍测量, 而沿用原有的资料。

整体上来看, 变更地籍调查方法、原理与初始地籍调查基本相同, 但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1) 目标明确、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 (2) 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3) 变更同步、手续连续。进行了变更测量后, 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册、证、图均需进行变。 (4) 任务紧急, 程序连贯。

3 变更地籍调查的准备

变更地籍调查的要求与初始地籍调查相同。变更地籍测量前必须充分检核有关宗地界址点点位, 并利用当时已有的高精度仪器, 实测变更后宗地界址点坐标。所以, 进行变更地籍调查之前应准备下述主要资料。

(1) 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 (2) 原有地籍图的复制件。 (3) 本宗地及邻宗地的原有地籍调查表的复制件 (包括宗地草图) 。 (4) 有关界址点的坐标。 (5) 必要的变更数据的准备, 如宗地分割时放样元素的计算。 (6) 变更地籍调查表、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及指界委托书。 (7) 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 如坐标、点的标记或点位说明、控制点网图。

4 南宁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方法

变更地籍的实地调查包括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和变更地籍测量。

4.1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初始地籍的权属调查基本相同,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是依据土地权属变更的形式和内容而进行的。当前土地权属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

(l) 征用集体土地。 (2) 划拨国有土地。 (3) 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4) 继承土地使用权。 (5) 交换土地使用权。 (6) 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7) 承包集体或国有土地使用权。 (8) 土地分割。 (9) 土地合并。 (10) 土地权利人更名。 (11) 城市改造拆迁。 (12) 土地权属界址调整。

此外, 还有已设定的他项权利的变更, 如抵押、出租等。在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中, 应着重检查和核实以下内容。

(1) 检查本宗地及邻宗地指界人的身份。 (2) 检查变更原因是否与申请书上的一致。 (3) 全面复核原地籍调查表中的内容是否与实地新情况一致。

4.2 变更地籍测量

变更地籍测量是在变更权属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为确定依法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包括更改界址的测量和不更改界址测量。在工作程序上, 可分两步进行, 一是界址点、线的检查;二是进行变更测量, 其具体方法如下。

4.2.1 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测量

(1) 原界址点有坐标。

1) 界址点检查。

(1) 这项工作主要是利用界址调查表中界址标志和宗地草图来进行。检查内容包括:检视界标是否完好, 复量各勘丈值, 检查它们与原勘丈值是否相等。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下。

如果界址占丢失, 则应利用其坐标放样出它的原始位置, 再用宗地草图上的勘丈值检查, 然后取得有关指界人同意后埋设新界标;如果放样结果与原勘丈值检查结果不符, 则应查明原因后处理;如果发生分歧, 则不应急于做出结论, 宜按“有争论界址”处理:设立临时标志、丈量有关数据、记载各权利人的主张。如果各方对所记录的内容无异议, 则签名盖章。

(2) 若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间或与邻近地物点间的距离与原记录不符, 则应分析原因按不同情况处理。

如果对原勘丈数据有把握肯定是明显错误的, 则可以修改。

如果检查值与原勘丈值的差数超限, 经分析这是由于原勘丈值精度低造成的, 则可用红线划去原数据, 写上新数据;如果不超限, 则保留原数据。

如果分析结果是标石有所移动, 则应使其复位。

2) 变更测量。

(1) 宗地分割及调整边界时, 可按预先准备好的放样数据, 测设新界址点的位置, 设立界标;也允许在有关方面同意的情况下, 先设置界标, 然后用解析法测量界标的坐标。在变更界址调查表 (包括宗地草图) 中注明做出修改。

(2) 合并宗地及边界调整时, 要销毁不再需要的界标, 并在原界址调查表 (包括宗地草图) 复制件中, 用红笔划有关点或线。

(2) 原界址点没有坐标。

1) 检查界址点。

(1) 界址点丢失的处理。

利用原栓距及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标示, 在实地恢复界址点位, 设立新界标。

(2) 检查勘丈值与原勘丈值不符时的处理。

分析判明原因, 然后针对不同情况, 如果勘丈值明显有错、原勘丈值精度低、标石有所移动移动等给予相应的处理。也可先实测全部界址点坐标, 然后进行界址变更。

2) 变更测量。

(1) 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时, 可按预先准备好的放样数据, 测设界址点的位置埋设标志;也可以在有关方面同意的情况下先埋设标志, 再测量界址点的坐标。 (2) 宗地合并及边界调整时, 要销毁不再需要的界标, 并在界址资料中相相应的修改。

4.2.2 不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测量

(1) 界址点的检查。

包括界址点位检查, 以及用原勘丈值检查界址标志是否移动。具体内容同“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

(2) 变更测量。

一般是用当时已有的高精度仪器, 实测宗地界址点坐标。具体内容除没有分割、边界调整及合并宗地时设置新界址点及销毁不再需要界址点的工作外, 其他与“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基本相同。

5 结语

本文分析研究了城镇变更地籍调查的相关流程和方法,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摘要:通过变更地籍调查, 不仅可以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 还可以使地籍成果提高精度、逐步完善。本文以南宁城镇地籍调查为研究背景, 研究探讨了城镇变更地籍调查的相关理论方法,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地籍测量,权属调查

参考文献

[1]王鸣飞.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研究[J].江苏测绘, 1996 (3) :2~7.

[2]林增杰, 严星, 等.地籍管理[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地籍调查与测量 第9篇

地籍图是土地管理的基础用图, 为土地管理提供所有的地理信息和使用信息。地籍图上的地形、地物要素是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的主要依据, 因此, 地籍图上的地形、地物均应详细的表示出来, 特别是与权属界线、地类界线有关的地形、地物要素, 既使按图式要求达不到上地形图的标准, 也要表示出来。

二、与权属界线有关的地形、地物要素的表示

1、线状地物

(1) 田埂:行政村之间的权属界线、村民小组之间的权属界线以田埂 (土堤) 为界的为数不少, 这类田埂从地籍管理的要求来看, 不能舍去, 必须在图上表示出来。

a、土堤是指人工修的为防止洪水漫延的土质堤。堤高0.5米以上的才表示堤的符号。堤顶宽度大于图上1mm时, 顶宽和坡面依比例尺按图式符号表示;堤顶宽度小于图上1mm并且堤底宽度小于图上2mm时, 以垅的符号表示, 当堤高小于0.5m时, 以田埂符号表示。

b、田坎高度大于0.5m时, 以陡坎符号表示, 小于0.5 m时用田埂符号表示。

c、当田埂宽度大于图上1mm时, 用双线表示, 否则以单线表示。

(2) 沟渠、河流水面

沟渠是经人工修筑的供引水、排水的设施。一般按图式表示即可。

农村土地权属界线很多都是以沟渠为界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原来引水、排水用的沟渠有不少已经退化、废弃, 对于这一类地物, 应详细查看实际地形, 按实际地形正确表示, 以保证权属界线与地形之间关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另外, 权属界线很多是以河流、水塘等水域的坎上沿线为界的, 因此要求完整地表示河流、水塘等水域的坎上沿线, 既使有个别地方没有明显的坎棱线, 也要示意性表示出来, 否则权属界线将会落空, 没有依附, 这类地形不能只表示水涯线。

(3) 道路按图式要求表示即可。

(4) 对于田埂、沟渠、小路等线状地物而言, 有些按图式要求只能绘成单线符号, 甚至可以舍去, 而权属界线位于一侧, 此时在图面上很难清楚地表示其相互关系, 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将单线地物以双线形式表示, 对于数字化地图来说这一点很容易办到, 这样才能正确反映权属界线与地形、地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来说, 权属界线位置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图式符号的重要性。

2、农村居民地

村庄是农村居民集体居住的生活的区域。农民对其土地使用范围极为敏感, 而且是寸土不让的, 因此, 除了对村庄内部所有主要地物准确表示外, 还要对所有的次要地物详细表示, 如围墙、篱笆、断头的破碎地物等, 即使按图式规范的标准可以不表示, 但对地籍管理来说, 可能是很重要的依据, 所以仍要按照实际情况准确表示, 以利于下一步对村庄地籍进行详查。

3、国有土地

因国家建设需要已经征用的土地, 如管线、道路、开发公司用地等, 其权属界线应按照国家批文上的征用界线为准, 实测位置并完整表示在图上。这类界线不能以地形、地物为依据, 即使和地形之间互相矛盾也无须处理, 地形、地物则按图式规范完整表示即可。

三、地类界线与地形、地物关系的处理

1、线状地物

(1) 田埂地类:根据地形图图式规定, 当田埂宽度小于1m时用单线表示, 也不用划分地类;大于1m时用双线表示, 并要划分地类, 一般田埂地类均是以纯耕地地缘为界进行划分的。

在山地、丘陵地区, 田埂地类一般是以陡坎或斜坡的形式出现在地籍图上。地类界线的划分则依照实际情况而定。当坎上沿线距耕地边缘大于1m时, 地类界线划至耕地边缘;当坎坡脚线距坎上沿线投影小于1m时, 地类界线划至坎上沿线;当坎坡脚线距坎上沿线投影小于1m且坎上沿线距耕地边缘小于1m时, 不划分低类;当坎坡脚线距坎上沿线投影大于1m (含1m) 时, 地类界线划至坎坡脚线, 坎上的地类界线则一律划至耕地边缘。当坎坡脚线离开下方的耕地边缘时, 地类界线则划至耕地边缘, 地形表示上也可以考虑使用斜坡符号, 使图面表示上显得合理、美观。

(2) 道路

一般情况下, 道路均按图式标准表示即可。

a、小路 (宽度小于图上1mm) 一般不划分地类。

b、大车路, 乡村路等双线路 (宽度大于图上1mm) 一般以路边线为地类界线。当路边线至耕地边缘有一段闲置地带未加利用进, 也划归道路地类。

c、当双线道路两侧有徒坎或斜坡时, 其地类界线应定至坡脚线。当道路两侧为陡坎且无排水沟时, 路边线距坡脚线间距往往小于1m, 如果定到坡脚线, 将会使得地类界线和坎齿符号互相打架, 很不美观, 此时地类界线以路边线 (陡坎上沿) 为准。

d、道路两侧的排水沟等附属设施归道路地类。

e、国有道路以原征地 (权属界线) 界线为地类边界。

(3) 河流、沟渠

一般情况下, 沟渠、河流的地类划分是以两侧护堤的外坡脚线为地类界线的, 地形表示上按图式要求表示即可。当道路和沟渠并列时, 要调查清楚主属关系, 附属地物划归给主要地物的地类, 地形符号上各自分开表示;如果是彼此独立的, 则按规定分别划分各自地类。

2、面状地类界线的处理

(1) 水塘、水库、湖泊

地形图上的水塘一般是坎上沿线为准表示水塘范围, 作为地类也是以坎上沿线作为水面地类边界的。至于坎上沿线与耕地边缘之间的闲置, 如果小于图上1mm时, 可划归耕地地类 (或者划归水面地类) , 如果大于图上1mm时, 则另外划分地类 (田埂类) 。

地形图上的常年河、水库、湖泊等都是以水涯线表示水面范围的, 但作为地类, 则应考虑水涯线以外的干滩、干河床和护坡的地类归属。自然形成的干滩、干河床、护坡一般都应划归水面地类, 即水库、湖泊、常年河等是以坎上沿线为水面地类界线的。如果周围有人工修筑的水利设施 (如防洪堤坝) , 这些设施则不能划归水面地类, 而应该单独划分为水工建筑地类。

(2) 耕地、园地、草地、林地等都是按其固有面积划分地类, 其内部不足1m田埂、沟渠之类的地物不另划分地类。园地中专门用来浇灌果树的沟渠即使超过1m宽, 也不另外划分地类, 除非是专门独立穿过的整条沟渠则另外划分地类。

(3) 独立工矿区内的地形地物

一般按图式规范表示即可。需要注意是, 独立工矿区通常拥有多个土地权属单位, 其内部的地物必然会牵扯到权属界线的问题, 凡是与权属界线有关的地形、地物, 无论是否达到图式表示的标准, 均应将其表示在图上, 以便界线的区分。有些单位有较长的历史, 其内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可能会发生变化, 调查时应以现状作为依据, 对其内部的地类按实际情况进行划分。

(4) 村庄范围的划定

村庄为农村非农业用地的主要地类之一, 一般以实地自然形成的界线为准。但实际划分村庄范围时则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比如村庄边界处的水塘, 应划归村庄地类还是单独划为水面地类?如果水塘为村庄居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则划入村庄范围内, 否则应单独划为水面地类。再如村庄边缘的菜地, 应划归村庄地类还是单划为耕地?主要应考虑其来源和目的, 凡是自已开垦的且只是为农民日常生活自己消费的菜地, 完全可以划归村庄地类;凡是大面积种植, 为他人服务的, 则应划分为耕地地类。

四、结语

地籍图上的地形、地物的表示, 是权属界线和地类界线的主要依据, 因此, 凡是与权属界线, 地类界线有关的地形、地物, 不管是否达到地形图上图的标准, 均应详细表示, 甚至不依常规而特殊表示。至于一些目前与权属界线、地类界线无关的地形、地物, 亦不可随意删减, 能表示的尽量表示, 随着土地利用状况的不断变化, 原来一些与地籍界线无关的地形要素, 有可能会成为土地管理变更登记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 在地籍成图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规范的要求, 甚至超出规范的要求, 详细表示各种地图要素, 从而确保满足农村土地管理的长远需要

参考文献

地籍调查与测量 第10篇

关键词:GPS控制,地籍测量,选点,布网原则,作业方式,注意事项,优化处理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而基础控制在整个地籍测量中起着先决性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及新仪器设备的更新, 测量手段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GPS定位技术以其精度高、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控制测量中, 本文就GPS控制测量在城镇地籍更新调查中建立城镇基础控制网的方法进行探讨。

1 GPS控制选点和布网原则

根据《全球定位系统 (G P S) 测量规范》要求和城镇控制网的特点, 为满足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需要及精度的要求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在所提供现势性比较好的1:5000或1:10000地形图上设计点位, 然后实地踏勘选点, 其设计、实地选点及布网的依据和原则为:

(1) 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 易于长期保存, 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及方便使用。

(2)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 视野应开阔, 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3)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200米以上, 远离高压输电线50米以外, 同时, 附近不应有强烈散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如大型建筑物、大面积水域等) 。

(4) 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5) 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 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的地方。

(6) 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的原有控制点及水准点

2 作业方式的确定及野外作业注意事项

根据使用接收机的台数、作业的方式、

测区最新星历预报、选点点位环境图等。确定观测方式 (静态或动态) 、有效观测卫星数 (不得少于4颗) 、卫星高度角 (≥15°) 、数据采集时间间隔、时段长度及PDOP值 (<6) 、选定观测时间等基本情况, 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 研究所要观测点的最佳时间段, 择优布设GPS野外观测网及工作调度表, 合理安排野外作业。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及遇到的问题, 大致有几点野外作业注意事项, 进行了归纳如下:

(1) 、作业前应检查电池电量、接收机内存或磁盘容量是否充足。

(2) 、天线基座应严格对中置平, 其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 天线高测前、测后各量取一次, 较差应≤3mm, 取中数使用。

(3) 、接收机在观测期间应防止震动、移动, 防止人和物体靠近天线。

(4) 、测量手簿按作业程序现场认真逐项填写, 要清晰、整洁, 不允许事后补记或追记。

(5) 、接收机在观测期间, 不在旁边使用对讲机、手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 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6) 、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 数据记录正确, 每日观测结束后, 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 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卸到外存介质时, 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 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3 数据处理

平差处理时, 根据采集数据解得合格固定解, 不合格的要人工干预, 但必须保证基线成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检核同步环和异步环是否符合规范。在各基线处理合格后, 要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在三维无约束平差中主要是评定GPS网内符合精度, 然后加入已知点坐标, 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求出各点平面坐标和精度评定。在做高精度网时, GPS高程一般不作要求, 通常采用几何水准等级测量来实现。对于已知点尽量多的联测, 因已知点成果精度对GPS网精度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发现二维网平差结果不理想时, 可适当调整已知点, 仔细分析找出质量差的点, 优化成果。

4 GPS网可靠性与精度分析

为了提高GPS控制在城镇地籍中的可靠性及精度要求, 保证GPS控制在城镇基础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优点,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精度要求:

(1) 、增加观测时段数。在布设GPS控制网时, 适当增加观测时段数可有效增加独立基线, 同时会增加重复基线、同步观测环、异步观测环等多余的检核条件及计算依据, 可以有效提高选择高精度基线的机会,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删除精度较差基线不参于平差, 可大大提高GPS网的可靠性及相关精度。

(2) 、保证一定的重复设站次数, 可确保GPS网的可靠性。一是通过同一测站多次观测, 可有效发现架设仪器对中、整平、量取天线高等人为原因而造成GPS网精度降低;另一方面, 重复设站次数的增加也意味着观测时段数的增加。

(3) 、保证每个测站至少与3条以上的独立基线相连。在布设GPS控制网时, 与该点所连接的基线数有关, 点上连接的基线数越多, 网的可靠性越高。

(4) 、适当延长观测时间。可有效提高基线的质量, 同时可有效的剔除影响基线质量的历元数据, 提高GPS网可靠性与精度。

5 结语

地籍调查与测量 第11篇

关键词国土管理;地籍测量;地形图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03-01

1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地籍测量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采集、处理和表现土地权属、位置、形状、数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籍要素的定位信息,并以图形形式加以表示的技术性工作。地籍测量的成果资料是地籍图,它的主要要素是宗地的权属界线,这些界线有的是可见的线状地物,也有的是不可见的点位连线等。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是地籍要素与权属有关的地形要素的集合。它主要是对宗地的地籍界址点、权属界线、土地用途等的定位与定性相结合的测绘工作,在定位测量方面有着较高的精度要求。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使用功能上,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经济性、社会性和地理性作用。

2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一项以地表上的地物、地貌作为表示对象,并以规定的点、线、图式符号、文字及数字注记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的技术性丁作。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的目的是客观而又准确地通过所测地形图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为经济建设服务。

3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共同点

1)依据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相同: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都是依据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使用测量仪器量测角度、距离、高程来确定地面界址点或地物特征点的平面位置.

2)遵循的测图原则相同:地籍图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都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从高精度到低精度”的测图基本原则。

3)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相同: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地籍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都是采用高斯一一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一般采用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面积小于25m2测区时,一般不经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4)采用的图幅分幅方法及编号相同: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图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标格网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数编码,纵坐标在前,横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

4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不同点

l)测图目的不同:地籍测量是以权属管理工作为目的,专门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应用范围狭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以客观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为目的,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应用范围较广。

2)测图要素选择不同:地籍测量的测图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侧重点。地籍图上反映的地物较少,不要求反映地貌。虽然地籍图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但它们是作为地籍要素的一些环境因素而表示的,起定位和衬托作用,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要表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比较详尽。

3)图上表示的内容不同: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首先应考虑表示权属、权属关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内容。地籍图上所显示的现象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无法直接量测的,如地籍号、地类号、权属界线等,因此地籍要素反映的比较充分、细腻。此外,地籍测量要求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内容与地籍调查所搜集的信息内容必须完全吻合,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只强调客观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具体的专业内容往往留给用户应用时自行填补。

4)测量点位精度要求不同:地籍测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和地籍图测绘精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O.lmm,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控制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3mm。因界址点为地籍图的主要因素,界址点的坐标精度代表了地籍资料的定位精度。

5)依据的《规程》、《图式》不同:地籍图测绘是以表示地籍调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图,作业依据是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专门的地籍图图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依据是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和相应的地形图图式符号。

6)测图程序不同:地籍图测绘在程序上必须先进行土地权属调查,这就是说,地籍图测绘是以权属调查为先导,以权属调查的结果为基础的,未进行权属调查就不能进行地籍测图。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则不受其限制和约束

7)测量方法不同:地籍测量一般使用测距仪配合经纬仪或全站型速测仪测定界址点及地物特征点的数值坐标。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则通常采用视距测量、平板仪测图等方法确定地面上的地物、地貌特征点位置。

8)工作量不同:地籍图测绘的核心是宗地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利用现状,它是以反映宗地权属范围的界址点坐标来表达的,另外,地籍图较高的精度要求也相应导致了成图作业方法的高要求,故地籍测量较之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工作量将成倍增加。

5结语

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在诸多方面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内在的区别,因此在实际作业中,不能简单地把地籍测量工作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等同看待,更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尤其现在,土地、矿产、测绘等部门体制合一,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通过点位图形库层面划分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充分发挥“两图”优势,从而避免重复测绘,不断提高成图质量和作业效率,以适应土地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辉,许言科.RTK技术在高程测量中的应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1-32.

[2]张剑峰.GPS、RTK与普通测量关系的探讨.职业时空,2010,(01):150-151.

[5]杨小平.对GPSRTK在工程中作业方法及全站仪测距精度分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76-78.

作者简介

试析地籍测量方法与细节关注 第12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对我国地籍测量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断促使着我国地籍测量方法的改进。实际上地籍测量就是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对土地进行科学界定并登记的工作, 包括土地范围、面积及结构大小等, 从而为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因此, 本研究对地籍测量方法与细节关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籍测量的内容及意义

1.1 内容

地籍测量内容主要包括五项:一是地籍控制测量, 即通过利用相关的测量仪器, 比如校正仪器、绘图铅笔、半圆仪、三棱尺、测量记录计算本等, 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二是界限测量, 就是测定对土地界限的界址标识坐标。三是地籍图测绘, 测算出地块和宗地的面积, 为提升测绘速度及效率, 可以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做好控制点标记工作。四是监测土地的使用信息, 进行地籍变更测量, 即对地籍簿册进行相应的修编, 对地籍图进行修测、重测, 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地籍成果资料的准确性与当前土地使用情况的一致性, 保障测量结果的真实性。五是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实施地籍测量工作。此外, 还需要强调的就是地籍测量与其他测量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 地籍测量需要遵循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首先, 调查清楚土地权属, 其次, 再通过有效利用调查表和宗地的图纸, 测量地籍平面, 包括控制量、地籍面积记录、地籍细节部分测量、测量结果的质量检查等。六是根据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要求, 实施地籍测量。通过地籍测量手段, 对集体土地 (主要是农村建设用地) 进行测量, 确定其权属范围并予以登记, 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不动产登记执行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

1.2 意义

地籍测量是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保障土地整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 能够有效保证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性、整体性和能够统一开发的性能, 能够为土地的权属管理和登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地籍测量工作可以将一些不规则的地域界限及区域划分统一规范起来, 也就是将原来“弯”的界限, 变成“直”的, 从而保障土地定界工作的有序开展, 为土地权属划分、地域界限划分等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地籍测量还是一项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 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性技术行为, 准确的地籍测绘可以为更好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后权属与面积的划分奠定基础, 避免由于权属及面积问题产生纠纷。

2 地籍测量方法

2.1 常规地面测量方法

常规地面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两种, 一是极坐标法, 二是白纸成图法。

极坐标法测量流程为:设控制点为A, B, 测量目标为P, 在A处架设仪器, 以控制点B定向, P与B之间的角度设为β, P与A之间的距离设为S, 垂直角为C, 最终就可以测定目标点位置。该方法利用全站仪可以得到精准的测量数据, 直接在外业电子手簿或掌上电脑上记录下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 就可以进行界址点三维坐标的解算, 具有方便快捷、易操作的特点。

白纸成图法是一种图解成图法, 它主要利用白板、大平板仪、小平板仪、经纬仪等设备, 通过运用数学中的图解成图法进行计算与测量, 并将土地的最初模型成图在白板上。该方法的弊端在于平板仪的测量精度较低, 不能为测量提供最佳的野外实测坐标, 所以该方法下的测量数据一般是进行一些常数的图解, 在当前的实际测量中的应用逐渐减少, 并已经开始被取代。

2.2 摄影测量方法

摄影测量方法也称为航空摄影测量法, 其原理是根据航空拍摄的照片及其测制底图来进行目标位置定位的。该方法主要应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来进行界址点点位坐标求解。在界址点数量较多时, 加之地面通视情况较差, 该方法是最佳选择, 不仅能够节约勘测经济成本, 还可以提升勘测精准度。此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测量要求, 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界址点坐标施测, 再通过航测方式来进行地籍图的绘制, 这也是当前城镇地籍测量中应用的一个主要方法,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3 界址点坐标法

GPS技术作为当前一项领先技术, 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是目前地籍信息十分重要的数据采集工具。界址点坐标法就有效地应用了这一技术, 它主要是在地籍勘测过程中界址点和土地的测定点之间, 加设控制网加密一、二级导线, 然后利用GPS定位系统实现地籍测量的一种测量方法。该方法既可以获得精准的测量数据, 又有利于提升测量效率。该方法有两点注意事项, 一是要保障均匀布置地籍测量检测点, 全面保障地籍测量数据结果真实性;二是静态模式下的测量需要及时更换地籍测量点, 每两个检测点观测时间间隔应在15 min之内,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测量结果的精准度。

2.4 控制测量法

地籍控制测量通常是根据不同土地的精度要求来进行的,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 相关测量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地籍测量的工作要求与原则, 并利用GPS定位系统进行科学选点、埋石及野外观察, 提升测量结果的可靠度与真实性, 需要注意的是野外聚集GPS观测值是以世界基准WGS 84作为参考的。

3 地籍测量需要注意的细节

3.1 地籍测量前准备细节

地籍测量前准备细节主要包括两点, 一是进行准确的权属调查, 二是做好调查底图准备。地籍测量的基础工作及关键环节就是进行界址调查, 准确的土地调查研究可以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土地权属纠纷, 通过对土地测量数据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与讨论, 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测量结果的严密性与精准度, 避免由于重复修改造成的资源浪费。所以, 进行准确的权属调查是地籍测量前准备工作首先要完成的任务, 调查中充分准备材料, 增强对土地权属来源的了解, 减少麻烦和纠纷。此外, 还要注意在进行土地权属划分前, 先记录好不同土地的预编宗地号码、界地址点号, 避免调查的重复开展或者是遗漏情况, 界址点号应依次编写, 若有遗漏或重复需重新编制, 界地址点从1号开始按照从上到下, 从左至右的原则编号。

3.2 地籍测量过程中的细节

地籍测量过程中的细节, 我们主要总结了四点, 一是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比例尺应随着地形的平坦与崎岖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地形地势不同, 比例尺大小也必然有差异;二是测量时标尺要保持水平, 不得出现晃动情况, 若无法克服特殊条件下的标尺晃动情况, 要选择刻度最小的读数作为测量结果, 尽量减小测量误差;三是利用经纬仪进行关键角度测量过程中, 可以通过双丝夹住目标的方法解决目标宽度较大的问题, 通过单线与目标的重合方法来解决目标较小不方便测量的问题;四是最后测量数据的读取要细心、认真, 应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数据结果做出粗略的判断, 然后果断的读出数据, 为尽量减少数据误差, 可以多次进行数据读取, 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来保障更高的准确性。

4 结语

地籍测量数据是政府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地籍测量方法的改进与提升既能够真实反映我国土地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又有利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提升土地利用率。因此, 本研究在明确了地籍测量工作内容及意义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了不同地籍测量方法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地籍测量细节, 希望能够为地籍测量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摘要: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是测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获取精准的地籍信息, 进而提高国家土地利用率。随着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出现及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更新, 地籍测量方法也在不断增多与改进, 地籍测量的精准度也随之提升。基于此, 本研究在阐述了现代地籍测量内容与意义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当前地籍测量的几种方法, 以及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关键词:地籍测量,方法,细节

参考文献

[1]刘文娟.GPS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的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 2014.

[2]黄晓君.城镇地籍测量及精度分析[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发展企业公民权利下一篇:特色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