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绘画基础教学

2024-09-11

高校绘画基础教学(精选10篇)

高校绘画基础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高校,绘画基础教学,解决措施

一、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生源素质不高

近些年, 高等教育逐渐普及, 各大高校纷纷扩招, 一时之间, 很多不具备美术基础的学生纷纷涌入高校的美术专业。这是因为现在的高考录取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 很多美术基础不好但文化课成绩好的高考生为了能确保考上大学报了美术专业, 这些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甚至对美术没什么兴趣, 还有些学生为了应付美术考试, 采取快速突击的方法, 虽然暂时取得了高分, 但是从长远来看, 并不具备从事美术事业的潜质。

(二) 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艺术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的, 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 除了要有坚实的美术基础啊外, 还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但是目前, 我国高校的美术基础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 许多教师盲目夸大了绘画的基本功的重要性, 因此只给学生教授一些基础的绘画技巧, 并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实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绘画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学生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热爱绘画专业, 他才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 但实际上, 现在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绘画抱有热情的并不多,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很多学生自己对美术并不感兴趣, 只是为了上大学才不得不选择美术专业;二是很多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子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和教学步骤开展教学, 没有顾及到学生的需求以及兴趣点, 也就是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 重技术, 轻理论

受一些传统美术观念的影响, 普通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只重视绘画技术的讲解和训练, 而忽视绘画理论的学习, 造成学生理论基础薄弱, 后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再加上为了应付高考, 很多学生突击学习绘画的技术, 造成了理论基础不扎实, 这样学生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五) 思维模式固化, 评判体系不健全

现代社会, 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尊严的影响, 再加上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造成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死板地学习, 不敢打破常规, 不敢有所创新, 另外现在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教师一个人来评价的, 这样的话教师会受到个人主观爱好的影响, 造成评判不科学, 不公允。

二、绘画专业基础教学的策略

以上所谈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 不利于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绘画专业基础的教学活动。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让学生欣赏名作名画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 读懂作品的深层含义, 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再比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大自然中, 在真实的社会中用心感受美, 受到美的熏陶, 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思维。

(二) 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从内心真正地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主人翁地位, 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创作风格, 艺术不像数理化那样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只有高雅低俗之别, 关键是看从哪个角度去欣赏, 有没有把握绘画中形式美的规律, 是否尊重内心真实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创作风格, 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地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

(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美术专业的绘画基础教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绘画基本功的训练, 教师在延续这一良好作风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方式训练, 让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 发展个性思维, 让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在讲解绘画技巧时还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发展。

比如在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时, 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这个时期绘画作品的特点, 还要讲解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被压迫了半个世纪的人文精神开始复苏, 人们努力挣脱宗教的枷锁, 尊重人性的自由, 因而创造了一大批的美术作品, 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

(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绘画是一门艺术, 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讲, 更需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才有可能创作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来。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 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美, 美在什么地方, 不仅是外表还有内在的精神, 另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宣传设施大力宣传人文素养对于绘画的重要性。

三、结语

因此, 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改变教学理念, 理论与技术的学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几个方面来改变这种现状, 希望能提高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封永辉.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J], 大众文艺, 2012

[2]钱初熹.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3]苏云波.重美术基础, 还是重职业技能—论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矛盾问题[J], 品牌, 2011

浅谈绘画基础教学中的思维定势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绘画基础教学 思维定势 正确的观察方法

论文摘要:思维定势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方式,在绘画基础教学中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较快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油画技巧,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在学习上模式化和教条化,会严重影响学生绘画水平的提升。

在当今的绘画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用模式化、概念性的思维来观察观察艺术对象和表现事物。一种很肤浅且极其表面的程式已经被很多学生套用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了,他们的这种绘画方式往往缺少对绘画对象的深入的细致的了解。这种学习绘画的方式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定势。当这种学习方式被经常运用到绘画创作中的时候,我们的绘画作品会或多或少的缺乏生机和活力,因为它会使学生产生概念化,在学习上模式化和教条化。

一、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大自然中的物象总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应该源于生活,除了传统沿袭下来的绘画经验以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物象,表现自己对物象的独特感受。传统所沿袭下来的艺术概念和艺术规律并不等同于艺术的真理。这些概念和真理对于现当今的艺术只能说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绝不能够说它是艺术家理解艺术真谛的金钥匙。在现实中的绘画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一部分学生面对鲜活的艺术表现对象,他们不是用眼睛去细致的观察,而代之以所谓的“艺术规则”。比如说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有些人习惯的认为:远处的物体必须比近处的物体要虚,近处的物体一定要比远处的暖一些,前景的物体一定要比远处的物体对比强烈一些等等。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日常的绘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东西,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如此强调呢?因为绘画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艺术家内心对艺术表现对象真挚感情的流露,只有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细致的观察,才能够最真实地反映表现对象给你的感受。但是,在目前的绘画教育中,这种观察方法已经被很多学习者所摒弃。在他们手中画画完全变成了模式化商品的生产过程,先生产什么部件,后生产什么部件,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这些都是既定的。

我在这里所提倡的`相信自己的眼睛,并不意味着完全被动的去描绘一个客观对象,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绘画的创作过程应该是仔细观察地观察所表现的对象,然后再去表现自己对艺术对象的最真实的理解。其实绘画最难的就是葆蓄最初的真实的的感觉,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融于自己的美术作品中。

二、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意在笔先”

绘画中怀有思维定势的人,在他们画画之前他们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画面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甚至画面中细节如何地处理他们心里都是一清二楚的。但是我们要对他们这种所谓的“意在笔先”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我们以意识作为我们绘画创作的出发点,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在画面上否认客观事实。对此,戴士和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事先什么都想好了,什么都安排妥当了再下笔,那画画不就成了‘制造’,成了重复‘生产’?‘胸有成竹’,作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当然不等于照方抓药死守套路。从正面讲,它强调作者在作画过程中要有充分的主动精神,有整体的把握,强调避免琐碎局部的被动抄摹。从反面讲,下笔之前的所谓在胸之成竹,也可以并非‘成熟’、‘完成’之竹,而是有个大体的意味、有个初始的动机,即所谓意向、意象。即使是胸有成竹的一路方法,也留有发挥的余地,在正稿上,在落笔之后,还有迁想妙得的余地,还有神来之笔的余地。而‘胸无成竹’强调的则是精神活动贯穿始终,构思活动直至收笔一直在积极进行。下笔之前,胸中之竹并未生成;落笔之后直至收笔,胸中之竹也一直在生成发育,甚至还有几次大的蜕变。”

三、艺术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她给我们提供了审美的依据,从自然界到画面上的转化过程体现着不同个性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与之相适应的就是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技法与风格也应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在绘画基础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绘画流派、各个绘画大师的不同绘画技法,探究丰富多彩的美的表现方式,应该尽量避免将自己的审美趣味、艺术表现样式强加于学生,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审美取向的狭隘性,只承认某种固定样式的美,只追求单一样式的表现方式,久而久之,必然会钻入艺术的死胡同。

四、结语

归纳起来,在日常的绘画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谨慎地去对待绘画中的思维定势,学会真挚地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绘画水平才能真正地提升起来。

参考文献:

试论高校设计专业中的基础绘画教学 第3篇

【关键词】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1设计专业中绘画教学的现状

随着设计专业的升温与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基础课在设计教学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传统绘画基础和设计基础教学的关系,强调设计绘画基础教学的目的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美术教育中的绘画基础课教学绝大部分是坚持机械地照搬现实的原则的,很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的创作与创新,与设计专业重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已设不合拍。

在设计教学中往往将绘画基础课作为设计专业的附属课程,其重要性自然要大打折扣。实际上,设计中的绘画基础课教学是在美术教育中的基础课教学基础上做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认识和了解对象的形体、色彩、结构等特征,更重要的是要将组成对象本身的元素进行提炼和概括,转换成设计语言和元素进行创新的排练和组合,新城区别与原有对象的新的视觉形态,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2传统绘画与设计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以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单刀直入”重透视、重理解、重默写、重速写、重创意,以线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正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那种直接而快速、生动而活泼的素描才是未来设计工作者的“童子功”。让学生根据推测,想象表现出多种不同。同时,鼓励学生把创意和开发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真正为专业学习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的设计工作中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在培养方式上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结构素描练习中的理性分析作图,表现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等;其次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除了传统光影调子的表现外,还应提倡学生个性独特的表现方法,不可用抽象、具象来评判学生作品,应看重他们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并鼓励他们能用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静物的自由组合练习到想象默写及意象创作。有了这些方法或步骤的练习,我想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适合于不同的设计领域,才能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如今,年轻人价值取向多样化,审美趣味多元化,这样的课程练习对于学设计的学生也许会更受欢迎些,毕竟“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原动力,是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重要环节。同时,鼓励学生把创意和研究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是,不可过于看重结果,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由于我们教师审美口味的不同,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没有很好的评价标准,片面性的评价可能会挫伤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观察与沟通,把握好学生的个性特征,虽然每个学生的特性不同,但我们的每个学生却都是有可培养性的。

3结语

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传统绘画基础和设计的绘画基础的关系,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正确把握设计基础教学的客观原则,使学科发展更规范、更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辜敏,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刍议 第4篇

(1)激发学生基础绘画兴趣。1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美术教师应依据每位学生素质潜能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制定相应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之上,实施分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发现各自“最近发展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促使学生充分掌握绘画技巧,为日后艺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营造良好基础绘画氛围。兴趣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同样也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初中阶段学生仍旧保持了爱玩的天性,具有耐性不够等特点,而美术基础绘画教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后去描写,还要经过多次修改。在这个背景条件之下,学生极易出现厌烦心理,从而无法专心于绘画中。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基础绘画氛围。例如,教师在学生课堂休息过程中,讲述著名画家的小故事、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对校内植物、建筑进行写生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绘画方面兴趣,让学生在精神饱满状态之下投入到美术基础绘画中。

(2)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临摹、写生引起高度重视。在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临摹、写生引起高度重视。临摹旨在强调学习技巧,吸取优秀人士造型技巧。而写生着重表达感受,在多次练习过程中逐渐找到感觉,最终养成绘画习惯,形成自身艺术特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临摹、写生二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整体训练方式,为学生日后绘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临摹旨在将学生所学绘画技巧运用于写生中,从而形成自身艺术特色。因此,教师组织学生临摹他人美术作品时,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作品选择。学生对选择作品的内涵应当有充分体会,对绘画方面技巧应当有所研究,临摹、写生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使得学生在知识理解、消化上更加容易。

(3)强调示范教学,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增强。从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尽管教师对画理进行了细致讲解,但学生仍旧是一知半解,实际应用中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用语言对画理进行表述具有抽象性,单单依靠语言表述学生无法理解画理。在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示范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使得学生在绘画技巧方面做到充分把握。例如,教师在教授水粉画中“湿画法”“干画法”时,在用色方面、用水方面、用笔方面,教师可以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之上再示范作画,到了重点部分需要提醒学生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要求学生对教师作画动作、技巧进行细致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性认识,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掌握也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绘画水平方面将会有较大提升空间。

(4)引导学生采用正确学习方法。采用正确学习方法对学生知识点掌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正确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绘画技巧。1对事物做整体观察。初中阶段学生在基础绘画最初阶段往往忽视整体,重视局部,“一叶障目”现象时有发生,此类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观察方法不正确导致。在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整体观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提高学生作品质量。2调整修改工作的开展。调整修改工作的开展需要学生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反复研究、比较之后,对画面整体效果进行检查,从而查看空间关系方面是否安排恰当、主次虚实方面是否按照一定顺序展开等,对不当之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例如,学生绘画作品若是在构图方面比较优秀,而线条不够流畅时,教师应当在作品空白出指出优点、不足之处,通过此评价方式的采用,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对作品进行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信、学习积极主动性也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促使学生在日后学习过程中迈向更高台阶。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在这个背景条件之下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绘画基础知识、绘画技能传授给学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记忆方面、形象思维方面、观察方面、审美能力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摘要:初中美术教学,基础绘画包括:素描、色彩、速写。通过基础绘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绘画技能等方面能力。

浅析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字绘画教学 第5篇

关键词:数字绘画;基础教育;美术教育;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69-1

数字绘画,通俗的讲就是用电脑绘画,指以电脑及多媒体为工具而创造的不同于一般纸上绘画的视觉艺术。这是一种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绘画手法,它运用各类绘画软件或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制作完成绘画作品。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对于数字绘画也有着无限的热情,力求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字绘画发展之路。

一、数字绘画的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外都有大量人员从事着数字绘画的工作,多为插画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家装设计师等。无论是数字绘画的先进理念,还是绘画软件的开发利用,国外都更胜一筹。而我国的数字绘画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从事人员数量庞大,但领先企业并不多见,其主要原因还是人员不够专业。

在我国,一般学生考入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才开始接触到数字绘画,经过短短几年的学习,既要熟练掌握软件的应用,又要培养美学能力,着实勉强。而学习是具有连贯性的,数字绘画在基础教育(这里主要指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空缺应该得到弥补。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已经开始接触数字绘画,但仍没有普及。

二、数字绘画的优势所在

与传统绘画形式相比,数字绘画省去了纸材、画具,可控性强,方便了修改、复制;节约了创作成本,节省了资源。数字绘画可以通过软件中的“图形模板工具”准确把握形体;可以通过“倒色工具”,快速地把一整块颜色均匀填满,还可以轻松搞定色彩渐变;而至于质感的表现,无论是枯枝还是嫩叶,无论是麻布还是丝绸,选择好适合的“画笔工具”可谓应有尽有,强大的模仿能力极大地方便了作画者预期理想的实现。

三、基础教育阶段要普及数字绘画,应加强三个主观“程度”

1.学生对于数字绘画的认知程度和对硬件、软件的接受程度。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于数字绘画,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只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才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字绘画认识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习惯于传统画材,一时间对于手绘板这种高新科技产品还不适应,往往眼睛总是盯着感应笔,致使屏幕上的画面效果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对于数字绘画软件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尝试。而对于绘画软件的选择也应以简洁、方便为主,不宜使用专业性太强的软件。

2.教师的认知态度和学习程度。

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本身对于数字绘画的认知态度就相当重要了。美术教师在以往的个人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必然接触过数字绘画。他们主观上是否提倡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某种程度上大大决定了学生数字绘画的普及性。

对于数字绘画教学,教师能否得心应手,还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

3.学校的支持程度。

学校的支持对于一门课程的开设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里的支持可以分为物质上和精神上两种。物质上的支持,主要指学校硬件设备的完善有助于数字绘画教学的开展;精神上的支持,则是指学校是否重视对学生数字绘画教育的培养,可以作为校本教学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新鲜理念。

四、发展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数字绘画

1.轻技法,重激趣。

数字绘画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作画意图,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时候被视为是一种绘画工具。而想绘制出更好的作品,还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意。

2.结合教材,弥补材料的不足。

数字绘画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作画材料的不足,充分体现教材的价值。正如:在教授苏少版美术第13册第5课《当一回蔡伦》、第14册第9课《奇妙的肌理》等课时,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充足,阻碍了这些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得学生缺乏对于版画、肌理等画面效果的认识。数字绘画软件中,强大的模拟工具可以直观的、快速的实现,对于教材的充分运用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后盾。

3.整合信息技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新课改以来,从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就不难看出数字绘画正逐步被引入日常教学中。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对于数字绘画的掌握更加重要。

数字绘画的特点要求美术教师既要具备相当的美术素养,又要具备信息技术的能力。但由于美术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理解的不够,会造成数字绘画与信息技术无法很好融合,不能达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美术创作的教学目标。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数字绘画教学,美术教师应该结合自身信息能力,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促进新型教学方法的实行。

4.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发掘数字绘画的最大适用性。

学校可以结合不同的办学理念,合理开设数字绘画课程,发展自身特色。正如,我校高中美术班教学中,在教授素描、色彩的理论学习阶段,运用了数字绘画把作画步骤一步步通过软件中图层的分解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理解素描、色彩的绘画技法。而在普通班的美术教学中,利用兴趣班的教学形式教授数字绘画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掘数字绘画的适用性,为学校全方面的美术教学服务。

浅析美术教学中绘画基础教学的思考 第6篇

一、绘画基础教学的内容

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 是以颜色、画布、泥土等各类材质为载体, 为人们呈现美丽的立体或平面图像的一门艺术种类, 包含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其中, 绘画是美术的一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主要是运用各种线条和结构, 绘制出各种静态的二维或三维视觉图案, 以表达创作者的独特审美感受。绘画的种类繁多, 常见的有素描、水粉、水墨等形式, 对于绘画基础教学来说, 大致分为两部分内容:

一是素描基础知识和绘制技巧, 从介绍造型元素、线段应用入手, 逐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写生训练, 特别是对静物进行素描写生是训练重点, 主要包含石膏写生、人物写生、静物与风景结合写生等, 对空间物体的线条、形状和比例等形成大概把握, 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美术观察力和表现力, 使其拥有造型设计的能力。

二是关于色彩搭配和变化规律的基本知识, 色彩是赋予美术作品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 能够更好地表达美术作品的张力, 对于色彩的感知力的培养, 成为绘画色彩教学的重点。学习者通过掌握一定的色彩知识后, 能够形成良好的色彩判断力, 可以与其他美术技法相结合, 更好地理解色相排列的基本规律。

二、在美术教学中开展绘画基础教学的策略

在目前我国的美术教学中, 绘画基础教学重视对美术学习者美术基础的构建, 既让他们明确了绘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 又培养了他们丰富的美术想象能力与记忆能力, 为美术教学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1.因人而异, 激发学习者进行绘画学习的积极性。

绘画是一门综合了各种学科知识的艺术, 每个绘画学习者的基础和能力并不一致, 而且绘画基础教学也绝非是单纯地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它应该教会绘画者以艺术的眼光和思维, 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世界, 最终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因此, 应该根据绘画学习者的不同特点, 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 通过开展有层次和针对性的绘画基础教学, 确保每一位学习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当中。比如, 在绘画基础教学中, 临摹是提高学习者绘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让学习者在不断模仿优秀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不仅能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观察力, 还可以将临摹作为领会作品内涵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而将绘画基础教学中所学的概念性理解变为实质性的应用。

2.因材施教, 教会学习者多样的绘画技巧与手法。

众所周知, 教会学习者掌握各种绘画技巧与表现手法, 是绘画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也是开展绘画基础教学的任务所在。因此, 针对于绘画基础教学中的素描或色彩教学, 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在强化学习者绘画训练的基础上, 将他们的绘画知识变成有用的绘画技巧, 加深对绘画的领悟能力。以素描为例进行分析, 线条和明暗画法是两种最基本的素描表达技巧, 如果要在二维平面内展现立体空间和立体形象, 则离不开这两种表现手法的配合, 只有学生不断地进行素描训练, 才能获得良好的收效。

3.因地制宜, 选择更加适宜的绘画基础教材。

绘画基础教学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 合适的教材是确保绘画基础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从传统绘画的单一到现代绘画教学的多元, 这种改变已经让绘画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样, 这大大拓展了绘画基础教学的眼界。一般来说, 结合本地的风俗习惯, 选择更多学习者熟悉和认可的绘画素材, 更容易培养他们的绘画热情。比如, 对于绘画初学者来说, 那些简单易懂的绘画素材是临摹的首选, 当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与技巧之后, 可以尝试进行绘画作品的创造, 可以更加快速地提高学习者的绘画水准。

综上所述, 绘画基础教学是帮助学生认识美术、热爱美术的根本, 学生只有在亲自绘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才能获得更多的艺术感悟力。所以, 打破以往绘画基础教学的固有模式, 将更多新的艺术观念引入其中, 设计环环相扣的绘画教学步骤, 并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帮助下, 去繁就简, 还原绘画基础教学的真实价值, 最终提高美术学习者的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传文.绘画基础教学中“图式”介入的意义与实践[J].美术界.2015 (05)

[2]甘崇崇.绘画基础教学中色彩的使用方法[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9)

高校绘画基础教学 第7篇

针对美术基础课教学, 高中教师在教学方面, 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掌握, 包括学生的绘画思想、动手能力、观察方法、绘画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所以, 教师在进行素描基础课写生教学之前, 可以先让学生作临摹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这样的一个“热身”阶段, 也可以使学生的真实绘画水平得到充分的展现, 而且也为接下来素描写生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专业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临摹的过程中, 应适当穿插写生教学。这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取得提高, 无论学生的写生能力是高还是低, 对他们都是大有益处的。另外, 初学者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概念, 对他们而言, 可谓是件好事, 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思想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避免了绘画形成固定的模式, 学生的灵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水平以及学生作画的方式、方法进行适当引导, 必要时配以临摹,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二、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相结合

在多数高中学校中, 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方面, 一般都是先安排短期的作业, 随着学生的绘画能力不断提升, 再逐步过渡到长期作业的教学上。短期作业期间, 教师应当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艺术感受力, 能够使学生具备准确、概括、生动的造型能力。然而, 不能长期进行短期作业教学, 学生在绘画能力不断进步的同时, 其自身已具备了想要进行长期作业学习的欲望, 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都促使他们在艺术的殿堂中茁壮成长, 专业教师在此阶段进行课程安排时必须要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 有针对性地开设长期作业。对于学生自身在短期作业中对绘画的肤浅认识, 也可以在长期作业的学习中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对画面的深入上, 逐步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因为小幅的作品有其塑造的局限性, 而大幅纸张对于塑造形体则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深入画面的体验, 淡化了学生在短期作业中存在的空洞而又概念化的表现形式与观念, 转向了长期作业中在深入认识对象的基础上, 对其理解、刻画与深入。长期作业培养了学生对客观对象的观察方法, 是其能够更好地驾驭造型语言与造型规律。所以, 专业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当安排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相结合, 使教学效果切实得到提升。

三、动手能力与审美意识相结合

素描基础课教学, 是以学生动手能力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实践课。学生在素描绘画学习中, 有时候会感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审美意识, 但却无法把对象完美地表现出来, 这就是“眼高手低”, 手上的功夫不足。这种现象很常见, 但是对于解决方法而言, 没有特别的规定, 只能靠学生自身在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中逐步地提高, 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学生具有追求艺术完美的激情, 加之不懈地努力, 在量变的基础上才可以发生质的飞跃。而对于有些学生, 手上功夫是非常娴熟的, 但由于没有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 致使学生在基础科学习中, 达不到艺术的更高层次。审美意识的提高不是仅仅靠练习就能够得到提升的, 在培养审美意识的这一环节中, 学生要善于运用敏锐的艺术观察力, 多观察与分析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对于教师而言, 应当为学生提供共同观察作品的机会, 例如, 看画展、画册、优秀作品集、幻灯片、视频等。师生在共同观看的同时, 教师要及时对作品加以分析, 使学生可以辨别优劣。另外, 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互动与交流, 表明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冲动, 也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明显改善。因此, 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把动手能力与审美意识进行完美结合, 才可以使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四、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绘画个性即一个人的绘画风格。每个人的绘画风格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在低年级学生中, 学生由于绘画知识尚浅, 个人的绘画风格还没有真正形成, 所以在低年级, 专业教师一般在学生的共性方面要求比较严格, 保持统一的绘画规律, 让学生在绘画中保持画面黑白灰关系、透视规律与虚实关系等相一致。此阶段,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绘画的基本规律, 踏踏实实作画, 夯实美术基础, 但也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此阶段, 专业教师之所以不主张发挥学生个性, 主要是考虑学生在基础的绘画阶段不能稳中求胜, 如果盲目提倡发展写生绘画个性, 则有可能造成学生绘画浮躁, 只是单纯追求表面效果, 而忽略了物象的具体结构。随着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与绘画能力的不断提升, 到了高年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展自身的绘画风格。在这一时期, 专业课教师不能够以自己的绘画风格与个人偏好去要求学生, 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课堂绘画风格千篇一律, 同时对学生个人发展也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沈锋.现代素描教学之我见[J].美术大观, 2008 (1) :142.

[2]常伟廷.如何加强独立学院艺术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J].美术大观, 2011 (7) :180.

[3]王宝军, 张晨风.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新方法探索[J].教育艺术, 2006 (9) :23.

[4]郑丽敏.浅谈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11 (21) :132-133.

高校绘画基础教学 第8篇

一、对绘画作品判断标准的影响

(一) 传统高校聋人绘画作品评价标准分析。聋人绘画教学有其独特性,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不能“以分论画”, 不能“以分论人”。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 又不能完全按照学生的自我标准开展。

(二) 当代艺术使绘画作品评价标准模糊化。然而, 境高意雅的高等美术院校并非真空, 艺术潮流总能悄悄渗入。高校聋人绘画课堂开放性、兼容性的内在特点, 使当代艺术逐渐被师生所熟识, 与此同时, 当代艺术的多元特点也使得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模糊化, 传统上的构图、色彩、造型似乎不再完全适用于当代艺术绘画作品的评价。

二、对传统高校聋人绘画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 传统高校聋人绘画教育模式分析。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聋人绘画教学一直沿用苏式体系:学生做大量的课堂写生, 循序渐进、由易趋难、由简趋繁;从线条、构图到造型;从素描、速写到色彩一步步的培养学生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二) 当代艺术对高校聋人绘画艺术教育模式的冲击。当代艺术, 样式众多, 手法复杂, 使用的物质材料也不一样, 当高校聋生在课堂上拿着画笔一笔一笔认真描绘的时候, 不少人已经用喷绘、电脑制作等高科技手段完成了一幅一幅的艺术作品, 而这些作品也被称之为“绘画”。于是, 照相机可以代替速写, 形画不准可用喷绘甚至投影替代, 当代艺术用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壮大起来, 使“艺术”更加平民化。

三、要去画什么, 应该怎么画

(一) 传统高校聋人绘画教学的内容和手法。前面讲过, 当代艺术缺失了自身的标准, 也颠覆了高校聋人绘画教学标准。传统上, 临摹是聋生获得绘画技巧, 提升艺术感悟, 获得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 在学油画静物时, 老师可以让聋生临摹苏俄的写实、临摹印象派的色彩、临摹立体主义的抽象。

(二) 当代艺术对传统高校聋人绘画教学内容、手法的影响。而当代艺术是极度创新, 是突破性质的, 它的表现内容极其的广泛, 它的表现手法与形式也是层出不穷, 各类艺术形象、思想情感、结构语言纷繁复杂, 新颖二字已经不能完全将其形容。聋生在这种当代艺术氛围下, 内心普遍存在一种浮躁心理, 对传统上的课堂写生作业、内容和手法临摹方式产生质疑。在创作时, 不知道自己该画什么, 可以画什么, 简单的不愿动笔, 复杂的又把握不住, 最终将画画学习想象成发明一般, 总求标新立异, 把与众不同作为唯一标准。

四、当代艺术对传统聋人绘画理论的影响

当代艺术存在这样一个不好的现象, 部分艺术家在宣扬自己艺术形式的同时, 却忽略、回避甚至批判自身的学院派基础。如果高校聋生自身缺乏必要的艺术理论辨识能力, 这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进入艺术误区。其实, 第一, “现代”的并非“先进”的, 绘画艺术也不能用先进作为评价标准。第二, 不能让商业运作打着“当代的”幌子取得话语权。

当代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结果, 虽然大众艺术是否良莠不齐, 虚心的接受与探讨是必然的落脚点。笔者认为, 在高校聋人绘画教育的开展中, 应将大众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化现象带到课堂, 主要起欣赏借鉴、开拓师生视野、提升艺术创新之效。此外, 高校师生还应加强相关艺术学、美学基础理论教育, 以甄别良莠、保持内心, 坚定而自信的走自己的艺术之路。

本文系聋人美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吉林省教育厅2012年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艺术难以定义, 当代艺术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人们内心的艺术感受与艺术思考也在延伸, 当代艺术带着批判的长剑乘风而来, 在艺术市场中发展的轰轰烈烈, 形成了与传统相距甚远的艺术理念、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潮。在多元艺术切入点, 多维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当代艺术撼动了传统绘画的根基, 给艺术评价标准、艺术理论、艺术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带来巨大冲击。因此, 当代艺术对高校聋人绘画教学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艺术,高校,聋人绘画教学,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芬.当前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艺术探索, 2010, (01) :93-94.

高校绘画基础教学 第9篇

当今国内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都在高校美术教育这一领域里探索和实践中国写意风格的油画技法教学, 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写意性油画这种风格的语言形式。诚然, 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都沿袭西方古典主义时期或近现代的一些经典的油画表现形式和技法, 注重画面结构和丰富的色彩变化以及笔触的表现成为研习对象。以几个典型的画家为例, 博纳尔擅长描绘色彩中冷色和暖色, 间色和互补色在画面表现的对比和归纳, 梵高喜欢用长条方块形状笔触产生出来的流动感和耀眼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的强烈表达, 塞尚理性的对画面物体的色彩结构位置分布和画面感性情绪的结合等, 在中国已故著名的油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提出过的油画要使中国观众乐于接受, 必须同中国画那种优雅玄妙的韵味和相对抽象的写意风格结合起来这一句名言, 他的绘画趋向于写意风格, 在深刻的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各种风格时也意识必须到中国传统绘画中去寻找需要的绘画因素, 反复的对写意形式的绘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画家赵无极的抽象油画写意风格自成一派, 却也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寻求到了绘画的元素, 概括而空灵的大色块, 带有明暗交错变幻而含蓄的色彩, 借用了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 作为符号营造出虚无的空间, 整幅画面的意境传达出东方神秘象征意味的中国美学思想内涵。以上这些画家的绘画风格都在一定时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当代中国艺术以及美术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 成为探索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之间相互借鉴的油画写意风格的模式。在研究与教授写意油画绘画风格时, 必然涉及到中国的传统美学中的一些理念, 首先用意境来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写意油画, 意境在传统中国绘画的里面是以意贯穿在整个画面里, 以虚实结合中的环境场面里以感性的视觉形象和想象物体的描绘出来。在高校实践教学中, 借用中国绘画中传统的写意技法的基础上来指导写意油画教学, 潜移默化中体会和实践中获得新的具有虚实空间和写意油画的技法和笔墨意味, 为写意油画在教学中指导和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养料。

二、油画材料的特性与中国绘画的技法的区别

写意油画的风格是经过大量的实践西方写实性油画中以笔触塑造为基础, 明暗对比, 结构穿插, 冷色和暖色相互并置等基本绘画语言的技法, 融合和借鉴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写意精神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表现形式。油画材料的特点是利用媒介剂调和与层层覆盖表现出丰富而微妙的色彩变化, 堆积和叠加形成肌理和质感。尝试在油画材料使用中融合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笔墨意味表达出大块色块、穿插交错的线条以及若隐若现的点构成了写意油画的独特语言。然而, 中国传统绘画里面中笔、墨、纸、颜料等工具材质和油画颜料有着不同的质感和性能, 技法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绘画过程中表现出不一样的趣味和质感。中国画的材料均可溶于水中, 泼墨式技法的写意性效果趋向于润泽、柔软, 油画借助其油性混合的特点, 厚实的笔触和优美的色彩在画面里交相呼应。在传统的中国绘画里面形只是以物体作为参照物用笔勾勒出来, 皴擦的笔触, 色彩晕染和塑造整体画面的层次、疏密、轻重等笔墨语言表现出画面的整体韵味和形式感, 西方绘画在描绘物象时是以自然为基础科学和客观地去研究探讨透视、光影、结构、色彩的冷暖等变化, 发挥其油画材料的特性。在写意油画风格中尽量使用了不同的笔触显示了色彩、线条和空间的相互穿插交融构成了整幅画和谐的色彩和抽象审美意味, 从表面的图式来看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绘画方式和西方当代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有一定相似性, 其中写意性油画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笔墨, 气韵, 气势的意味在表现上产生了不一样的视觉质感。

三、写意油画和中国绘画中的空间和笔触

西方绘画从客观的视知觉来描绘物体的近实远虚, 用绘画颜料来表达远近的物象的色彩纯度和层次变化。而在中国绘画中的视知觉是传达一种主观意象中空间里的色彩明暗互相交错的方式, 在空间里相互融合这些空灵意象和客观物体产生了交相呼应, 形成了近大远小或近小远大的视觉物象, 组合成整体画面的虚实相结合的语言表现形式。在用笔方法和写意油画用笔有着不一样的感觉。毛笔的笔头尖而柔软, 运用侧锋和笔尖皴, 擦, 点, 染的方式来描绘物体有着非常灵活的特点。许多油画家借鉴了皴, 擦, 点, 染用笔的技法挪用到油画的描绘方式中, 通过颜料和油形成了新的揉, 蹭, 拖, 拉这些笔法和`技巧给予油画新的表现方式, 不再是西方绘画那种依赖物体的明暗变化和结构穿插的体块式笔触造型更具有丰富性, 因此, 笔触的技法变化和运用传达出了新的语言表现形式, 特别在油画风景绘画中更为突出。

四、高校美术教学中写意油画的发展趋向

在近几十年的高校美术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创作出写意油画各种风格, 在宽严相济的教学中, 围绕着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在相互对立与融合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以西方油画视觉感知为基础上融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味中衍生出的写意绘画风格, 其特点有着简洁概括的笔触, 色彩和构图, 熟练使用写意技法意会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和笔墨的技法提炼和推敲油画语言表现方式。在文化精神层面上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转换到油画语言里面, 创造中挖掘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西方现代绘画中值得学习的部分。丰富中国写意油画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和人文内涵, 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

摘要: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已有百年, 不同时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风格和审美趣味, 已经成熟和具有丰富性。中国当代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研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各种绘画风格之中, 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里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挖掘的绘画元素和人文精神, 在里面吸取更多的营养, 逐渐衍生出以油画为材料带有中国传统写意绘画方式的风格来。具体地讲这种写意表现形式的油画风格是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风格, 探索油画本体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力尝试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些表现形式和技法, 融合了其中的笔墨意味和人文精神。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经验和绘画技法对当代写意油画的发展都有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油画,写意,中国传统绘画,借鉴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 (上)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2]刘晓纯.《写意与表现》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3.

[3]吴冠中.《吴冠中绘画形式分析》[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8.

[4]戴士和.《写意油画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

[5]谢中霞.《油画中的笔触运用》[D].南京艺术学报2004.

高校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绘画教学;判断标準;创新观念

当代艺术具备鲜明的批判性特征,且多种切入点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使当代艺术形式纷纭复杂,发展可谓轰轰烈烈,形成了与传统艺术观念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并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绘画的高低之别、雅俗之分,而将艺术的表现性和象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高校绘画教育作为培养高等美术人才的大本营,其教育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高校绘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绘画作品判断标准模糊。我国高校目前仍是沿用着把分数作为唯一的量化标准而贯穿于整个绘画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衡量学生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般沿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即通常依据一系列的要素,如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进行评判,从而看出学生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素养及作品的水平高低和是否达到了课程教学的要求。但当代艺术形式和观念的不断变化也对高校上述标准提出了挑战。由于当代艺术具备突出的批判性特征和强调对传统艺术的突破,从而使艺术观念由叙述性艺术逐渐转向观念性艺术,出现了比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等一批独特的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新生派别,使得现代艺术开始由具象艺术、写实主义向着非具象和非写实艺术发展,出现了立体主义、风格派及达达主义等新的艺术类型。这些流派无一不强调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都力求独树一帜,不重复前人,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探索。艺术作为一种意识的物化表现,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需要一个适应时代的标准,由于当代艺术发展实践激进而理论滞后导致这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和模糊了。

2.培养模式传统。我们的高校绘画教育大多一直在沿用苏式的绘画教学体系,培养模式一般是由易而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大量的课堂写生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但现代喷绘技术以及电脑制作等手段的通俗易操作化,使学生不得不对传统的速写、素描和色彩写生的必要性产生种种质疑。速写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用照相机,形画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使用喷绘或者用投影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当今多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似乎也需要现代化,多种艺术形式的普及如装置、行为或烟火艺术等似乎在提醒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该有所改进发展、与时俱进了。

3.求学态度浮躁。当代绘画艺术在自身标准缺失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高校绘画教学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同一个教师教授的课程和学生,其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模仿是初学绘画者的必经之路,学生的绘画多少会透漏出一些模仿的痕迹,或模仿导师,或模仿学生崇拜的艺术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而不踏实的心理,眼高手低,简单的不乐意画,深奥复杂的又画不出来,一会觉得写生作业没意思,一会又觉得创作中没什么可画,总之把绘画艺术学习搞的像发明创造一样,挖空心思想着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标新立异。

二、如何优化高校绘画教学

1.明晰高校绘画教学基础课评判标准。随着当今艺术格局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绘画艺术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多种面貌和形式,而不同绘画形式的探究与实践需要更多元化且坚实的基础技能储备,与之相适应,高校绘画教学对基础课的要求和评判标准也应进行适当调整。要使不同绘画学习方向的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明显,必须重新审视和建立明晰的基础课训练评判标准。不同绘画学习方向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基础训练,教师在基础课评判过程中要对自身的角色正确的定位。评判的标准决定着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事关学生在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时审美情趣的建立及学术研究方向的确定,因此,各高校在绘画艺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待不同画种和绘画研究方向时,其基础课教学的评判标准必须要有所侧重与不同。与此同时,加强对地域或民间美术的研究学习,安排专人专物组织课题并制定计划,用研究成果充实丰富教材,从而形成规范、系统的教材及教学体系。

2.创新复合媒体时代高校绘画教学观念。随着当下社会的全面数字信息化,绘画艺术的创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所涵盖的范围也渐渐扩大,从国画、油画、版画等传统的艺术门类发展为当今的新媒体艺术,如网络艺术、视频广告、数字摄影、虚拟现实、CG动画等艺术形式,而艺术家们的创作手段和可以用来创作的工具也越来越丰富。高校绘画教育作为艺术人才的主要输送来源,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更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培养适合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艺术创作从来没有平坦之途可走,绘画艺术学生从大学入校直到毕业虽大部分都经历了严格的学院式基础训练,具备一定的色彩感悟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并不表示他们能成为基本功扎实的传统性画家,在复合媒体时代,高校对绘画艺术专业生的培养需要拓宽口径,不能局限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方向范围内,应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创新教学观念和思维训练课程建设,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入专业拓展、更新艺术观念,从而使学生具备绘画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新时期,我们可通过相关教学课程教授一些新的、实操性强的创作方法,同时适时更新创作观念,进而保证高效绘画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高可靠高性能下一篇:风险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