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内容范文

2024-06-03

形式内容范文(精选12篇)

形式内容 第1篇

朋友们好!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 大家对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一课争议很大, 也引发了很多讨论。崔峦老师曾经这样说:“繁琐的内容分析以及在人文内涵上的深挖洞, 仍然充斥着我们的阅读教学。这堂课, 给我们吹来了一阵清风。对于正走在回家路上的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和示范作用。”今天, 我们就从聊课开始, 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看法。

由关注“语文内容”到关注“语文形式”

毛玉文:

活动结束很久了, 大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猴王出世》一课的讨论。我觉得, 这是对我们小语教学比赛这一类活动的一种补充、一种完善。这本身就是一大价值。第二个价值是这堂课从阅读教学一贯以来的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形式, 有了一个转变。这个转变, 不管是成功, 还是失败, 已经引起了关注。我们平时对阅读教学的文本内容、人文价值非常关注, 挖掘得很深, 但是, 文本的内容———它的人文性其实跟语言的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 从阅读教学策略上来讲,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这本身就是阅读策略之一。第三个价值就是略读课怎么上。我们平时在参加阅读教学观摩课的时候, 所选课文一般都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 我们没有听到过。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的教材上有了略读课文, 对这一块我们比较陌生, 所以这一次想尝试一下。我们拿出了这样一个课例, 供大家参考、讨论, 我想这也是一个价值, 而且我们已经走了第一步。

励汾水:

我想先把自己现场听课的思考和各位朋友进行交流。《猴王出世》通过“石猴出世———探水帘洞——拜为猴王”的叙述,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神魔世界。而其中的语言, 韵散结合, 生动形象, 是指导学生欣赏、学习语言, 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很典型的范例。王老师把“欣赏、品味经典名著的语言”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是一个正确的决策。首先, 这个决策体现在了教学目标中。王春燕老师的教学目标的第二点是这样的:“运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 品味语言文字, 感受石猴的形象,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从目标中可知道老师想把学生领到那里去。其次, 这个决策落实在了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正是凭借这些教学内容, 非常认真地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欣赏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基本语文素养, 这些在《猴王出世》的第一自然段表现得非常充分。老师带领学生对第一自然段中的语句进行了反复比较、诵读, 现场的效果非常好。虽然, 进行这些练习花了不少时间, 但我认为, 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 我们的学生最终是需要凭借这些语言素养学会生存, 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的。应该说, 这个决策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一是对原著的解读。针对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 甚至跟课文相关的内容都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现状, 在“理解文章内容”这一要求上, 王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又是怎样变成石猴的?石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容易忽略对其中丰富的语言表现力的感受、理解和积累上。二是对单元教学内容解读。我们看到,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略读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教?我们可以对单元学习内容作一些分析。在本册第五单元“阅读古典名著”的专题中, 《猴王出世》是排在最后一课的一篇略读课文。但是, 由于《将相和》《草船借箭》都是由名著改编而成, 学生容易读懂;《景阳冈》选自《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全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 它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而且, 选入课文的时候, 略有删改, 学生容易学习。而《猴王出世》是完全选自原著的古白话文。浓厚的幻想色彩、虚构的情节和环境、多层次的渲染不断地强化着猴王的潇洒和与众不同, 展现了一个变幻奇特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这样的内容怎么学?学生从前面几篇课文中难以获得内容和方法的迁移。所以, 适当的点拨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王老师选择“语言学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决策, 体现了她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再拿到一篇类似的文章, 或是一篇小说, 就会知道该去欣赏什么, 怎么欣赏。最后, 王老师对学习方法的决策体现了兼顾略读课文的特点。通过互动与独立相融的学习方法,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语言鉴赏活动。这一点主要是指王老师充分兼顾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在前半节课学生充分互动的基础上, 后半节课, 王老师选择了适宜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 鼓励学生作批注、谈体会。我对王老师的课有两条建议:其一, 如何增强一点阅读经典的兴趣, 多思考学生更喜欢怎样来读《猴王出世》这样的文章;其二, 在推动教学的过程中, 引领还可以再巧妙一些, 教学语言还可以更加通俗一些。在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请你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 从‘怎么写’的角度,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语言, 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 建议再通俗一些。

为何要关注“语文形式”

王春燕:

近年来, 我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课文内容 (写什么) 而轻形式 (怎么写) 的倾向已有所反省, 认为这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文课, 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还会惯性地走老路。例如教学小说类课文, 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顾及语言形式, 也只是把它作为通向课文内容的跳板。整个教学无非是了解课文大意, 品读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 感悟人文内涵等等。语文课, 印象中都是这样上的。如果不这样上, 倒是奇怪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我们逐渐意识到重“内容”的路子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没有什么益处。因为重内容的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等别的什么课, 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水平。正因如此, 我们确定了本次观摩课探索的重点、攻克的难关———实现由重“内容”向重“形式”转变。《猴王出世》的教学设计, 抛开了原先“内容———形象”的套路, 设计以“语言表达”为经, 以“人物形象”为纬, 从“了解大意, 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 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再到“总结提升, 整体把握猴王形象”。整堂课以引导学生感知、品味、领悟课文语言体现于节奏、韵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为主线, 引领学生“把第一眼看去平淡无奇的东西, 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例如石猴进洞之前, “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按照我们原先重内容的思路, 把它改成“让我进去吧!让我进去吧”也无不可, 因为内容大致不差。但着眼于形式, 我们发现, 在彼时彼境中, 石猴只会用这种简短有力的句子来表达它进洞时的果敢和急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本体。再如, 《猴王出世》中另一段语言: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如果只停留在课文内容上, 那么, 这个句子完全可以改写为:“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吃的是草木, 饮的是涧泉, 采集山花, 寻觅树果;与狼虫结伴同行, 与虎豹成群结队, 獐鹿是他的朋友, 猕猿是他的亲人;晚上住在石崖之下, 早晨游走在山洞之中。”这样改写, 粗粗地看, 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 但原著中简洁的短句、富有节奏的韵律、独具匠心的语言形式与石猴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特点高度融合, 与改写过的拖沓的长句相比较而言, 对体现石猴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特点, 效果相差十万八千里。语言形式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 真切感受到猴王的机灵敏捷、自信勇敢。

肖绍国:

我们坚信, 语文课, 必须从“言语形式”上去观照, 也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怎么写”上。因为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 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不是‘常人’所注意, 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 一种思想只能由一种方式精确地表达出来。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的桥梁、途径、载体, 那就是语言形式, 那就是话语形式, 那就是语言意图, 那就是话语意图。”王国维说:“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文本秘妙。”从这个角度去细读《猴王出世》的课堂用语, 不难看出王老师对语言形式的坚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 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 不只是一只猴子, 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 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 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写什么’人人看得见, ‘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纵观《猴王出世》的教学, 教师正是通过《猴王出世》这个文本, 向高年级的学生渗透“文本细读”的策略。我认为, 阅读课上, 策略永远比内容本身更重要。有什么样的细读姿态就有什么样的阅读课堂。王春燕老师的细读, 从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去观照, 是最新、最难的视角, 从语文的意识上去细读, 文本的秘妙在召唤我们, 名著的秘妙在召唤我们。细读文本的过程, 实际是还原了作者打腹稿的过程。文本的“内容”分三个层次:表、中、深。表层是文字传送的信息, 也就是文本讲什么, 一看就懂;中层就是内涵, 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也是“内容”;深层是埋得最深的, 是语言的形式, 这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是个秘密。文本传递着什么, 从写的角度, “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同样表达意义, 这是我们“文本细读”的第一要义。写法决定教法, 读法决定教法, 但“细读有度, 多元有界”, 细读文本要历经表层、中层、深层的过程, 前两个层次简单, 第三个层次很难, 在课堂上把这三个层次水乳交融地融通在一起, 让学生领悟文本的言语秘妙, 更难!但我们语文人必须知难而进, 因为那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怎样才能更好地关注“语文形式”

王自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 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我的观点是:首先, 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 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 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 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我们来回味这堂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同学们, 40分钟很快就到了, 我想, 上了这堂课, 大家一定会发现, 读经典, 不仅要读懂“写什么”, 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 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 “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这堂课所诠释的教学重点就是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教师抓住“那猴在山中……”一段, 引导学生发现小说表达的特色, 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 体会到三字短句跳跃的节奏、四字短语的整齐排列, 以及如对联一般整齐的对仗, 并通过朗读指导反复体味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次, 关注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理解言语形式, 才能深刻理解言语内容, 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 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感情教育熔于一炉。王春燕老师抓住课文中描写“石猴成为猴王”的文字, 以精巧的教学设计, 富于艺术的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感悟表达的精妙, 从而沉浸在经典作品语言的魅力之中。教师力图在诠释一种语文教学理念, 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味、探索语言形式的秘妙。最后, 要克服现行语文教学的不足, 加强言语形式教学。以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 也是语文教学的优势所在。课文是学习语文的载体, 但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言语内容, 而是言语形式。

姚荣辉: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们每天都在上语文课, 我想我们每天都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是在上语文课吗?我觉得, 我们的语文学科, 跟其他学科, 最主要的, 或者说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言语形式”。我觉得王春燕老师的这堂课, 紧紧抓住“言语形式”这个问题, 让语文这个迷途中的孩子真正走到了回家的路上。所以, 我觉得, 只有基于“言语形式”的课, 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过去我们在思考, 现在我们也在思考, 以往我们比较注重内容讲解、情节分析, 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这堂课, 到现在为止, 能够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价值, 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或者说是一个警示: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么做?我们语文的路该怎么走?

走向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均衡

王崧舟:

《猴王出世》一课带给我们的课程启示是多方面的, 尤其是对课程内容的重新加工和处理上。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 第一, “教什么”, 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 “怎么教”, 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语文教学而言, 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本质的, 决定着课程的价值。然而, 很不幸, 迄今为止, 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觉知的, 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猴王出世》一课, 正是对“教什么”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 展示了自己充满胆略、闪耀智慧的实践。我以为, 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拨云见日, 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本体观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既非工具性, 亦非人文性, 而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 (潘新和先生语) 。这才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猴王出世》一课, 其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教学时间的配置比例看, 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 四分之三的时间则是用来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从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看, 诸如“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 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 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 正是这样的语言, 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 这就叫经典。”“难怪有一位大师说, 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的区别, 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 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 文中还有几处, 你读一读, 再感受感受。”这些教学语言, 是教师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何谓“语文意识”?语文意识, 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 “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 这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话语形式涉及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 简言之, 就是“语感”。话语意图涉及到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话语风格等, 概言之, 就是“境感”。“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秘妙的意图是语言表达, 指向是语言表达, 回馈也是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教学价值的取向大多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用语上。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则是学生的学习表现。他们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节奏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 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和传神, 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多数人来说的语言秘密。

2.独辟蹊径, 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

从教材的“阅读提示”看, 其对小说这一文体的阅读取向定位于“故事情节”上。自然, 这一定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毕竟, 小说能够吸引人读下去首先在于它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但这一取向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语文课上成了“情节分析课”, 语文本体的落实往往成了空中楼阁、天方夜谭。《猴王出世》一课, 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 而是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从“了解大意, 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 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最后落脚在“总结提升, 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上, 其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明明白白、一以贯之。以“人物形象”为基本取向的文体观, 符合小说创作的主要意图, 符合小说阅读的根本原则。文学即人学, 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以写人为中心。情节叙述、环境描写, 无不以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举起了“人物形象”这个纲, 就能有效抓住小说阅读的所有目。《猴王出世》一课, 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 可谓独辟蹊径、独具慧眼。对人物形象的特性把握, 教师抓住了不可思议的神性、活泼顽劣的猴性和敢作敢为的人性, 三性合一, 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对神性的解读, 立足于石猴的来历叙述;对猴性的分析, 立足于石猴的动作刻画;对人性的把握, 立足于石猴的话语描写。总之,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取舍有度、主次分明, 不枝蔓、不板滞, 灵动而不失稳重, 细腻而不失大气。

3.对症下药, 以“唤醒意会”为取向的主体观

常态阅读, 注意力的分配往往在文本内容上, 形象、情节、环境、情绪、细节等等, 学生透过语言这面镜子, 看见的是纷纭繁杂的大千世界, 是语言所指向、所表现的那个对象性存在, 而语言这面镜子本身, 则往往熟视无睹、习焉不察, 即通常所谓的“得意忘言”;常态课堂, 因了本体意识的失落、课程理念的滞后, 往往将教材内容、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 以为读懂、读深、读透了文本内容, 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殊不知这个任、那个务, 往往是替人做嫁衣、自食苦果。其实, 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 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 得意又得言。怎么让学生睁大眼睛?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 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 庶几方能使学生双目炯炯、切实受用。《猴王出世》一课, 正是在唤醒意会中实践着自己的课程主体观。师生的平等, 在人格、在制度、在权利。毕竟, 在知识、经验、能力、学养、智慧上, 教师就是“教师”, 教师必须是“教师”。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 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读什么, 读什么更有价值?怎么读, 怎么读更有成效?这些是《猴王出世》一课中教师在不断唤醒学生去警觉、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的问题。“从‘怎么写’的角度, 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读什么、读什么更有价值”的意识唤醒和提示。“如果换一种写法, 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这是“怎么读, 怎么读更有成效”的意识唤醒和提示。

考核内容与形式 第2篇

考核要求:

1、选择一个比较熟悉的问题。

2、综合运用教材相关章节的理论。

3、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咨询专家,也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房地产增速回落的调查报告

预计今年四季度,随着GDP增速回落和投资、出口增长放缓,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幅将有所回落,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将更加严重,产成品占用资金将会上升,部分行业产销率同比将会下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预计四季度,房地产价格涨幅将会进一步趋缓,房地产业增长速度将会下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进入经营不景气状态。

主要原因:一是中央调控政策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今年以来,中央先后推出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强调要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这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和决心。

二是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已出现下滑拐点。三季度,有关部门监测的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下降2.4和1.7点,这是自去年4季度起这两个指数的首次双降。

三是市场需求泡沫与过剩增加并存。至9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增幅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筹资成本提高,资金日趋紧张。在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达70%以上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无疑会加大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本。前三季度,房地产业主要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减少,8月末占比为21.8%,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增长较快,8月末占比为17%,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成为新增资金主要来源。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一旦银行信贷资金供应不上,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支付就会出现困难。

五是房地产投资其他资金来源存在一定问题。其他资金在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占比最大,近年来都在30%以上。在房地产业高额利润诱惑下,一些违规资金已进入房地产市场,这些资金一旦被迫退出,部分房地产企业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局面。

调查报告:大学生眼中的电子商务

近几年,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学生反映强烈。北方交通大学是我国率先开展电子商务教学的高校之一,1992年就开设了《条码技术与电子数据交换(EDI)》的选修课,1996年该课被列为物资管理和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新制订的九八级教学大纲中,《电子商务》被列为管理工

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北方交大已经形成由教师的电子教案、学生的电子作业、交互式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网络案例教学模拟试验等构成的全方位多媒体教学体系。作为教育部远程网络教育试点,已经在因特网上实现了“电子商务”课程的远程网络教学。“电子商务”是北方交大学生们的热门话题之一。

那么,在校大学生们是怎样看待电子商务这个问题的呢?1999年底,由与北方交通大学电子商务协会共同对北方交大的在校学生做了有关电子商务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受访大学生575人,研究生38人(其中MBA 20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电信、经济、管理、法律、运输等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你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吗?

2、你能就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吗?

3、你能说出电子商务的一般流程吗?

4、你知道什么是EDI吗?

5、你对电子货币了解吗?

第二部分是获得电子商务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除了上课外,平时你从哪些方面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依次举出三种途径)。

2、请列出你阅读电子商务论文的具体报刊名称。

3、你参观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吗?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60.5%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表示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表现了较大的关注,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此的认识也越深。在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中,认为电子商务对社会有很大影响的占23%;认为有一定影响,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的学生占46%;认为中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尚有难度,对老百姓影响力有限的占31%。这一方面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比例之少,尤其是其他专业无人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在对电子货币的调查中,仅有1人在网上使用过电子货币。本科生中仅有9人表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习,而且都集中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通信专业。研究生中也仅有4人表示自己曾钻研过此类问题。另有10人表示对此很有兴趣,这个数字是相当低的,仅占总人数的2%。电子商务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涉及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电子化与贸易安全上,电子专业、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独特的优势,但尚未引起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真正认识到电子货币与自己已经很近的学生并不多,对此投入很大精力的学生更少。

对电子商务的学习途径

第二部分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途径,了解哪些报刊上刊载的文章学生引用次数最多。经分析,除去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大部分本科生是通过计算机类的杂志(43%)和报纸(30%)来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从专业书籍与广播电视上学习相关知识的并不多。

调查数据显示,被学生引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论文来自91种中英文报刊,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阅读面很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媒体对电子商务的报道数量也在加大,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专业报刊尚未面世,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仍是以面为主的普及,较少涉及具体的实施细节,系统介绍电子商务知识的报刊并不多。

在普及电子商务方面受到学生们认可的媒介主要有《计算机世界》、《互联网世界》、《信息与电脑》、《中国计算机用户》、《市场与电脑》等几家刊物。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这些排名靠前的报刊,在1999年都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普及类的专栏或专题讲座。在人们迫切想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时候,选择系列刊载的报刊无疑是读者的首选。但是没有一家刊物所占的比例超过15%。

最后,在没有任何组织的前提下,大多数学生(本科生的65%和研究生的89%)都主动去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从中了解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应用。

顾“内容” 重“形式” 第3篇

关键词:内容;形式;适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段的学生除关注文本的内容外,应该开始更多地关注文章的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方法。《小露珠》一文的教学中,我较多地考虑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和语言的表达训练。虽然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是太强,但因为有课文生动形象的“例子”,再加上老师清楚的讲解、指导,相信学生一定能有所领悟,并尝试浅显的运用。

一、感“语言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论述: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就是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品析词句,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获得知识,认识事物,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看出,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学习的基础。《小露珠》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表现小露珠的外表美;通过描写“小露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表现了它的心灵美。小露珠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表现了它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文用词准确: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蹦、爬、落”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文中比喻形象: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三个恰当的比喻写出了小露珠的外形之美。紧扣住“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句,让学生感悟植物们都喜欢的小露珠的原因。

对于“写了什么”,我觉得我们要坚决摈弃逐段逐句串讲串问的模式,今天我力求的是扣关键词句,还朗读本位,体思想感情。比如《小露珠》这课,小露珠在小动物眼里的特点:闪亮、透明、圆润。让学生找一找,不仅培养了学生抓住事物特点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小露珠的美。这方面我们老师是有通识的,我也不再多说。

二、悟“语言形式”

阅读理解,主要是指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理解。理解了语言形式也就深刻地理解了内容,换句话说,理解就是一个题材一项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揣摩和追溯他所选择的表达形式和思路。令人纠集的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其实做到了和谐统一,做到了水乳交融,就这么简单。

“语言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形式的知识;二是体会语言形式对语言内容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小露珠》文章结构清楚,用词准确,是学生学习的极好的范文。很多老师研究来研究去,都是小露珠怎么迷人,怎么有爱心。缺乏思考的是:作者怎么表现小露珠的美?哪些写作方式和用词值得我们去学习,语文是一门实用的课程,不仅要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更要知道课文怎么写。

这一课。尤其是第二部分(2~5自然段)我觉得在学生概括出小露珠的特点——闪亮、透明、圆润后,接下来教学的着力点就应该放在研究作者是怎么样写出这些特点的,来表达出小动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的。

生活比照 印象深刻

巧妙搬家 情溢言表

用词准确 富有趣味

先分后总 结构清晰

选择材料 具有典型

再有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好多教案都有小露珠和植物动物告别的表演,究其表演其实也是文章内容的一个再现,很难有什么新意,徒增热闹,学生所得甚少。仔细阅读文本发现作者写法很妙,侧面的衬托也是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的一个描写方法。这些语言形式的奥秘,你不渗透学生不会懂,到了高年级,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会太好;你渗透了还让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学生也能明白一二了吧。我觉得把这个方法教给学生,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更敏感、更聪慧。

三、体适“度”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使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老师的心中达成共识。在本课中,我也力求加强运用,但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了一个“度”的问题。

比如说打比方的学习,我只是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本来还有一个让学生来仿写:

像( )那样( )的小青蛙。

像( )那样( )的小蟋蟀。

像( )那样( )的小蝴蝶。

说实话这样的练习,有同学能做,也蛮精彩的,但要所有同学都能有所掌握这就有点困难了。所以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学情,我最终还是拿下了这一环节。留待以后的学习中再训练吧。至于打比方的一些分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我们三年级还是不提为好。

又比如提示语的位置与表达效果的体会。我们老师都非常重视提示语的教学,每每上课都要在课件上点出颜色,以示其重要性。但提示语的位置我们却常常忽视。今天,我在平时理解提示语的基础上,学生揣摩提示语置后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了解提示语位置不同而在表情达意的效果也不同。三年级让学生体会效果,四年级让学生表达效果,五年级运用这一形式,来写好人物的语言,以求准确表情达意。循序渐进,梯度而上,学生对人物语言的感悟和表达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我觉得要做到“度”,要明标而行、依本而动、以生而定。

从“内容”与“形式”入手 第4篇

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中的第五要素即为教育培训, 可见其在安全工作的重要地位。企业未对员工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员工未掌握安全操作知识及应急处置技能也是很多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 要让企业安全教育更有效, 应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

首先, 安全教育内容应具备普遍性和针对性。企业主管安全教育工作的部门, 应联合安全管理部门, 每年根据本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生产操作人员、新员工、特殊岗位作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人员的性质及需要, 分门别类制定并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使安全教育既覆盖全员全岗, 又具备针对性和专业性。如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应突出法律法规、安全管理知识、应急救援、事故案例等方面的内容;生产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应重点放在安全操作技能上, 使其掌握有关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新员工应接受厂、车间、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 并保证岗前培训学时, 以充分掌握各级培训的安全知识;应组织特殊岗位作业人员参加专业安全培训, 取得作业资格证;行政管理人员则接受办公室日常用电、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安全常识性教育即可。

其次, 安全教育形式应创新。随着生产科技的高速发展, 数控、数码等高科技产品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且目前企业年轻员工数量越来越多, 如果不针对年轻人思维活跃、互动性强的特点及时创新安全教育方式与手段, 而仍然使用多年前的老教材或仅仅使用课堂、书本的传统教育形式, 势必会出现安全教育培训与实际操作脱节或无法吸引员工兴趣等问题, 从而导致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因此, 现代安全教育培训应结合员工所处生产现场的环境、设备、物料、工序等因素开展, 确保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例如在安全教育中可多介绍一些近期发生、与本岗位生产操作类似的事故案例, 最好是本单位、本岗位曾经发生过的, 以充分发挥事故案例的警示、震撼作用。同时, 现代安全教育还应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 在培训课件、考核测试中通过多媒体音效、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吸引员工, 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 从而使安全教育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

形式审查不合格的内容 第5篇

形式审查不合格的内容

一、安徽省自然科学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

1、所列不超过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作为往年成果已获奖,或已提交上一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但未获奖;

2、所列不超过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出版年限不足1年(即2016年1月1日之后发表出版);

3、完成人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第一完成单位所在地为安徽省外;

4、完成人不是不超过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作者或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

5、推荐单位(推荐专家)未填写推荐意见或未盖章(签名);

6、完成人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签名且无说明;

7、完成人工作单位、完成项目时所在完成单位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盖章;

8、第一完成人未在“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的承诺处签字;

9、代表性论文专著知识产权归省外或国外所有;

10、未提交代表性论文专著内容复印件的,或篇数超过8篇;

11、未提交代表性引文专著内容复印件的,或篇数超过8篇;

12、他引篇次统计超出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

13、完成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一栏没写明本人对第几项科学发现做出贡献;

14、未按要求提交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代表性论文专著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知情同意证明”;

15、未按要求提交“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16、未提交检索报告;

17、电子版推荐书与书面推荐书不一致;

18、其他不符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

二、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

1、所列主要创新内容和材料(含专利、论文等)作为往年成果已获奖,或已提交上一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但未授奖;

2、项目整体技术未应用或应用不足1年(即2016年1月1日之后应用);

3、省部级以上计划立项的项目,未提供整体项目验收报告复印件(2016年1月1日之后验收的为不合格);

4、完成人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第一完成单位所在地为安徽省外;

5、应用证明未写明起始时间、未加盖应用单位法人公章;

6、未提供特殊需要的证明材料: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类项目未提交工程验收报告,或工程验收报告时间不满1年;按规定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未提交相关部门审批证明,或者行政审批时间未满1年;

7、推荐单位(推荐专家)未填写推荐意见或未盖章(签名);

8、完成人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签名且无说明,或完成单位未在“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中签名盖章;

9、完成人工作单位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时,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盖章;

10、第一完成人未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的承诺处签字;

11、科普作品出版时间不足1年(即2016年1月1日之后出版);

12、完成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一栏没写明本人对第几科技创新内容做出贡献及支持完成人贡献证明;

13、未按要求提交“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及相关合作证明;

14、未提交查新报告;

15、未提供完成单位营业执照或单位法人证书等复印件;

16、电子版推荐书与书面推荐书不一致;

形式即内容 第6篇

南北大众,加上斯柯达品牌,他们在紧凑型级别里挤进了多少产品你还能数清么,只上海大众的朗逸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除了朗逸、朗逸运动版、蓝驱版外,还有两厢版的朗行和跨界版的朗镜。

斯柯达也在完善自己的产品序列。定位在朗逸之下,处于晶锐和明锐之间的Rapid也在形成系列,包括了三厢版昕锐和新推出的昕动,进一步扩充了斯柯达的军团。对标新捷达的昕锐倒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兴趣,而称为Rapid Spaceback的昕动,却着实让我有点心动。没错,它的形式就是它最大的内容。

先行后旅

我喜欢用乐高积木来理解大众的模块化开发理念:很多部件可以通用,改变的只是尺寸、用料、档次,可以快速开发新产品,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如今,中国的南北两个大众显然也在借鉴这种积木式产品开发模式,而上海大众表现得更活跃,朗逸的家族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来自欧洲的昕锐虽然不完全出自上海大众之手,招数却也似曾相识。

最特别的还是名称:上海大众斯柯达的资料上给它起了一个新的称呼,行旅车。别放过这另类的称呼,因为这恰恰反映了它另类的定位。在我看来,这与众不同的定位才是昕动最突出的价值,或许,也会是昕动最大的卖点吧。

行旅,顾名思义,先行后旅。它首先满足你的行走需求,却也不准备忘记旅行。出行,只是一个日常通勤的带有些无奈的层面;而旅行,却是向往自由的充满激情的感性层面了。它不是一款典型的旅行车,但它照样想激发你旅行的欲望;如果你只想把它看作普通两厢车,它造型活泼的后背肯定会不甘心。所以,在不要混淆行旅和旅行的区别之外,也想想自己有没有行、旅的需求。

说实话,看到行旅二字,我也不自觉先入为主地想到了旅行车,但它实在不是典型的旅行车。同样不典型的,还有它极其不甘平庸的外形。围绕“黑包”的概念,你能找到很多酷黑元素,比如黑色斯柯达徽标、黑色后视镜、黑色雾灯和尾灯、熏黑轮辋,还有最显眼的黑色车顶和黑色后挡风玻璃。后背门上的斯柯达标,甚至也被安装在黑色玻璃区域内,这都让它显得颇具个性。当然,从我个人的审美看,还是感觉尾部的放纵仍不够彻底,那种欲说还休的矜持还是不如Volvo C30的完全露背装更痛快。

除了“黑包”元素,你还能体会到昕动风格明晰的车身线条,水晶切割式的锋利棱角好像把你的视线也会划破,没错,在骨感和干练之余,也显示了些鹤立鸡群的孤傲。可能昕动正是要打造这样的一种与众不同吧。

合理的配置

统一于大众集团旗下,通过类似的风格,让大众低级别车型也都有着看上去很美的感受,不论做工还是布局。比如这款昕动,车内风格简洁却不低端,各项操作分区明确。

昕动有着相对较高且颇具针对性的配置,让它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高配车型搭配的RNS315系统主机包含了GPS导航、蓝牙电话,还具有语音识别模式;多功能方向盘可以操作音响和电话;定速巡航也能在方向盘后的灯光拨杆上找到;自动空调虽非双区但一键最大制冷按钮很实用;挡把前方甚至还有前排座椅加热的按钮。这些系统甚至让我怀疑起了昕动的定位。

为了呼应昕动年轻而个性的定位,它的内饰和配置甚至和三厢版的昕锐也有所区别,可见斯柯达对产品考虑的用心。比如,昕锐的四幅方向盘在昕动上换成了三幅方向盘,更显运动;昕动后排座椅可4/6折叠,大大增加了行李放置的灵活性,这都是昕锐不具备的。

它的造型并没有以牺牲后排乘客空间为代价,后排的空间在这个级别里也属佼佼者,包括充分的腿部空间和并不局促的头部空间,甚至,后排中央还给你提供了一个扶手。至于后背厢的空间,切记不要用旅行车的标准来衡量它,372L的后备厢空间就说明了它更倾向于两厢车阵营。

激情的动力

三厢版的昕锐,只配置了1.4L和1.6L自然吸气发动机,而昕动在动力配置上提供了1.6L自然吸气和1.4TSI两个系列,可见,昕动不只外观年轻,心脏也能跟上年轻的节奏。如果说昕锐的对标车型是新捷达(如果不是新桑塔纳的话),昕动的对标车型从档次上已经上升到了新宝来(如果不是新朗逸的话)。这也就自然可以理解,行旅定位的昕动在朗逸家族中为什么没有完全对应的车型了,或者说,斯柯达绝不想让你从昕动联想到朗行。

1.4TSI发动机搭配DSG变速器,是融动力与油耗于一身的动力总成的典范,这款昕动有5.6L/100km的油耗表现,0-100km/h的加速时间也只有9.1s。温柔驾驶时,它足够安逸舒适;高速巡航时,转速也能拉得很低,有理想的油耗和静音表现;想要超车时,把挡杆直接向下拉到S挡且别吝惜脚下的油门,它的加速力道也足够你支配。

说点题外话。大众车系的流行,早年树立的口碑是一个因素,但这影响无疑在渐渐减小;目前仍受追捧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行车质素。恰当的做工与隔音、平衡的舒适与操控,让大众的产品在实用方面虽谈不上什么鹤立鸡群,但在面对同级别对手时总还是能拥有些许优势。斯柯达昕动也是如此,虽然它的定位并不算高端,但车辆整体的隔音性与稳定性等有关舒适特征的那些关键性能上都表现出了老道的一面,这可能是它能讨好很多人的原因之一吧。

不过,车辆的级别摆在那里,通过减速坎时后轴的扭力梁还是会造成些硬朗的弹跳,一下就会把你从越级的陶醉中拉回现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斯柯达还特地为1.4T车型配备了前后盘式刹车,但185/60 R15的轮胎还是有着升级的空间,更宽的轮胎也有助于改善行驶质量,毕竟,同样动力的其他大众车型基本都配置了205mm宽的轮胎。

谨慎的乐观

对它的未来,我表示出谨慎的乐观。乐观,在于它行旅的定位;谨慎,在于曲高和者必寡,即使我觉得昕动比昕锐的空间要更广阔。

再想想,如今的年轻人是幸福的,因为很多汽车厂商都瞄准了年轻消费群体,年轻人的选择更丰富自由。但另一方面,厂商对刚入社会的年轻群体之垂涎欲滴让我们也不禁有些担心。好在,就昕动来说,它提供的不只是一个挑选的余地,而的确是一种选择。

翻译中的形式与内容 第7篇

在翻译中, 人们通常认为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不可调和, 重内容轻形式。这种认识在实用和日常语言以及科技语言中为人们所接受。但在文学文学语言中, 这种认识并不适用。在文学语言符号中, 形式本身就表达一定的意义, 在许多情况下, 抛弃了形式也就是抛弃了意义,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 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

文学作品中会出现各种偏离常规的表达形式, 而文学意义也往往通过偏离常规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文学翻译中最易被改动的成分之一就是原文中带有美学价值但表面上不合逻辑或不合理的语言成分。这样的语言成分因与译者认识、解释、和表达事物的常规方式发生冲突而被译者加以改动, 以求使文本变得更合乎逻辑, 或更流畅自然, 或更客观等等。其结果则是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文本价值的缺失。要避免这样的结果, 就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深入细致的文体分析, 以把握原文中语言形式与主题内容的有机关联。

二、文学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翻译

1、小说中形式与内容的翻译

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译者在翻译时不应损害了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来看下面这一例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She looked completely exhausted, not at all like a woman not yet forty, but like a wooden thing with a tragic sadness carved into it.Only the movement of her lustreless eyes showed that she still lived.

“先前悲哀的神色”指的是祥林嫂在第二任丈夫病死和儿子被狼叼走之后, 脸上流露的悲哀神情。此后, 祥林嫂精神受到重创, 情感逐渐变得麻木。这一从悲哀到麻木的变化, 具有强烈的悲剧性。“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具有相当强的主题意义和艺术价值。从常识来说, 处境越悲惨, 神情也会越悲哀。但是鲁迅对祥林嫂的描写偏离了这一常识, 也正是通过这一偏离, 深刻表达出祥林嫂的悲惨境地。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常常通过偏离来表达或加强主题意义。而译者却对原文中的偏离在翻译中做了改动。译者应该注意这些偏离常规的描写, 努力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诗歌中形式与内容的翻译

形式在诗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诗。除了语言、节奏、韵律等形式外, 通过诗歌各种各样句式结构和排列结构,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诗的形式是诗的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形式并不是孤立的, 它的存在主要是服务于内容, 通过不同形式表达不同内容。下面我们以南唐李后主的《浪淘沙》为例:

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这一句中包含落花、流水、春、天上人间几种意象的并列。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到形式文化意蕴和审美意义含蕴的统一。

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aves Spring's gone away, so i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

这句翻译关键在于流水落花与已逝之春之间的逻辑衔接关系, 以及天上人间的语义内涵。译文以双元音[ei]押韵, 达到深长舒缓的效果。同时也没有打乱原句落花、流水和春的顺序, 理清了这几种意象之间的关系, 对天上人间的内涵意义也有深刻的理解。译文读来仍有悲凉的气氛。

三、结语

总之, 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常规与新奇合作的结果:新奇的搭配、句法与常规的表达方式相容。因此, 形式与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形式是内容的组成部分, 形式的变化意味着内容的变化。译者在翻译时也更应该兼顾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本着对原文作者、原文以及对译文读者负责的态度, 慎重考虑, 斟酌再三, 以便准确表达原作者借助形式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意义。

摘要:关于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译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传达原作的内容比较重要, 因而在翻译时舍弃其形式。但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并得出结论说明形式与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形式,内容,翻译

参考文献

[1]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周方珠:《翻译多元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年。

[3]杨自俭:《译学新探》, 青岛出版社, 2002年。

语文说课的形式与内容 第8篇

一、语文说课的形式

1.说课模式 (图1)

2.说课要注意风采 (图2)

3.说课要高潮迭起 (图3)

4.说课要重视课堂效率

5.说课突出说教法和学法 (图4)

6. 说课要突出“新”、“美”和“说”

新——方法新、结构新、练习新、手段新、开结新、设计新;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风姿美、方法美、内容美;说——选准说法、突出说字、找准说点、把话说活、说出特点、说出新意。

说课有助于教师全面掌握教材,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是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因此, 要把课说活, 就必须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语文说课的主要内容

1. 说教材

说本课教材的地位、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

2. 说教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3. 说学法

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 培养哪些能力。

4. 说教学程序

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这“四说”不仅阐述“说课”教师对所教课文提出“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实在内容, 还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 扼要阐述“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论依据。

说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的问题, 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明“为什么要这样教”。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 用教师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改进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说课活动既有说又有评, 特别是作课后的说评结合, 围绕这节课的教学怎样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 不仅锻炼了参与者说与评的能力, 而且促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有了新的认识, 新的提高。

说课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 突出教法和学法的特点, 说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新意, 这就是说课的艺术。

下面详细地来讲解说课的主要内容:

1.说教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读懂教材, 了解课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弄懂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还要思考本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哪些知识是教学重点, 哪些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这样才能说准说清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材要说教学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说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1) 说教材的重点。教学重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和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功训练。《小珊迪》的教学重点:第一是学习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认识资本主义的罪恶。第二是学习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 说教材的难点。教学的难点往往与教学的重点相联系。难点就是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的方面。上述教学两方面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

2.说教法

(1) 引入新课设计。新课开始, 能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高效地进行、顺利有效地落实。

(2) 教学内容设计。教材的编排结构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 即知识的建立和应用, 对于新知的建立总的说来必须将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例题与习题的选取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整体性、适度性, 以确保教学要求的实现。

(3) 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设计要体现课文特点, 要体现教学过程, 要符合教学原理。教法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 符合教学原理。教法设计要研究学生的求知起点、技能状态、思维方式, 考虑可接受性, 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 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

(4) 教学情境设计。好的教学氛围能激励学生的情感, 能产生心理共振, 并且相互影响而形成共同的强烈的集体心向。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如通过启设问创设情境, 通过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等。

(5) 课堂提问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是实施启发教学的重要一环。课堂提问要注意“五性”:一是确切性, 二是系统性, 三是层次性, 四是启发性, 五是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疑难处、隐蔽处和精妙处都应设计提问。

3.说学法

说学法就是说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教学生怎样学会学习, 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并说出其理论依据。除展示所设计的练习外, 还应说清训练的意图, 说学法也要说清三方面。一要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原因。二是说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何种学习方法。三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说清准备创设何种教学环境和条件, 来保证学生在45分钟内有效地进行学习。

总之, 说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 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结合学情, 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方法, 自己能读书。

4.说教学程序

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 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铺垫引入阶段。在传授新知识之前, 教学中所作的准备工作称为铺垫引入阶段。铺垫引入阶段包括复习旧知识、展示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内外等, 为学生新知识铺路搭桥。

(2) 传授知识阶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3) 巩固知识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使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4) 反馈调控阶段。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并及时予以补救。

(5) 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处理, 使知识系统化。

语文说课的形式与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 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出事件等不断调整。总之, 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 各方面有所提高, 还要轻松、愉快,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作用, 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论《乐记》的内容与形式(上) 第9篇

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界,《乐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它总结了先秦的音乐美学成果,具有较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和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内容涉及到音乐的特征、功用、内容与形式、乐与礼,美与善等许多命题,是此后三千多年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古典文艺理论的基石。其具体内容包括相传汉代刘向先秦古籍得乐论1 1篇,是一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在音乐美学理论上的贡献可以归结为:(1)就音乐的产生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最早提出了“乐”本在于“人心感于物”而后动的唯物主义认识反映论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指出了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2)系统论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提出所谓“乐统同,礼辨异”的思想,并认为,“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下安宁。这就是礼乐结合的目的,也是礼乐思想的中心。第一次较明确系统的论述了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3)它提出了音乐是情感的表现,是性情的艺术,能够使人精神愉快,感情得到满足,它把个体的个性满足放在第一位,突破了宗教迷信对神的崇拜,体现了艺术的人本主义精神。(4)在我国美学历史上最早强调并论证了艺术教育的特点——艺术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这点上讲,它和哲学、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学都是一样的。但是,他又是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发展其社会作用的。(5)其所论还涉及音乐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十分广泛的领域。总之,《乐记》的内容包括了音乐的本质与特征,音乐与生活、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与教育功能等方面。它的诞生标志着到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乐记》不仅文字精练优美,而且逻辑性强,理论含义比较深刻,赋予哲理性,全书充满着自发的辨证法因素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一方面,乐的本原问题上的天命鬼神论和宗教迷信的成分,另一方面,它还提出并论证了音乐中前人所为能触及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事实证明,它的一些论点,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有益的价值。

在我国古代的音乐论著中,无论《乐记》所论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就其所述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来说,都是一部难得的音乐美学专著,它不仅对构成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占据着特殊的重要位置,就是对研究世界音乐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不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古往今来,国内外对于《乐记》的探讨、研究、论辩,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异彩分呈。本文就从《乐记》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述及笔者的管窥之得。

艺术作品是由互相依存、互为表里的内容和形式组成的。所谓内容,就是根据艺术家的认识和感受而选择的在作品中所描写的客观现实生活,以及艺术家对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观评价,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体。题材、主题、情节等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所谓形式,就是表现作品的组织结构和外在表现形态的总和。结构、语言、体裁等是构成艺术作品形式的主要因素。

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是内容的表现,内容是主体,是决定因素。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条基本规律。

对于音乐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很早就有人论及。如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善矣,未尽美也。”强调质文并举,认为:“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墨家主张先质而后文;法家主张“好质而恶饰”等等。《乐记》作者对先秦的墨、法、道三家音乐思想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在立足了儒家正统音乐本位思想基础上,对其他三家音乐思想采取批判中有继承,继承之中有批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先秦音乐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全面的音乐思想体系。

那么,《乐记》究竟如何论述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呢?

《乐记》作者论述音乐中的内容和形式是从音乐(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入手,目的为了使音乐(艺术)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服务,主张内容与形式两者统一,并且认为内容对形式具有决定意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观。

《乐记》作者认为音乐是内容和形式两者统一、结合的艺术。“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音乐是表现人性的或人的情感的,不同的思想要由不同思想感情、不同形式来表现。《礼记?乐记》中说:“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这说明由于人们受到相应的外物感应而发出的不同声音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为了表现喜、怒、哀、乐、敬、爱等多重复杂的思想感情,仅用一种音调是不够的,必须用与之表答感情相一致的多种声音、曲调、节奏来表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音乐是由心表现出来,声音是音乐表现的手段,文采节奏则是声的加工组织,创作乐曲要一心为本源,用声音来表现,然后对声音进行加工组织。这里的文采节奏泛指音乐形式方面的各种因素;“饰”就是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孔颖达解释这几句说:“声无曲折则太素,故天以,文采节奏而饰之,使美。故云: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乐记》提到音乐的文采节奏之美。认为作乐必须治其饰,说明他已经注意到了音乐的艺术形式,对它提出了合乎“美”的要求,对形式中所涉及到的音阶、调式,不同声音旋律、节奏、和声、结构的美学感情也都有敏锐的感受和简要的概括。《礼记?乐记》中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各种声音上下行的旋律走向要求标准的审美情趣,;强调音乐创作中必须遵循“审一以定和,性物以结合,节奏合以成文”的原则。《乐记?魏文侯》中载:“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磐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于听竿、笙、萧、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磬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作者已经从音乐艺术实践中看出钟声响亮,可以作号令;磬声坚定,可以分辨出节操和义气;丝弦之声悲哀,可以师人生廉明正直之心;竹声宽广丰满,可以使人聚合,交流;鼓鼙之声欢腾,欢腾之声使人激动使人整装出发,出师必胜。作者认识到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调、音色可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这都说明它从实战中看到了内容是依靠形式的不同表现方式来表达、表现的。

参考文献

[1]、《天人合一音由心生》许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3

[2]、《〈礼记?乐记〉之道德形上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版

[3]、《浅谈儒、道、释三哲思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钱茸人民音乐2000/3

[4]、《“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刘楚材中国音乐,1981

[5]、《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音乐文化》张天彤民族民间音乐《乐记的社会学和音乐学》李业道人民音乐1995/10

[6]、《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礼”与“仁”》,王佳《音乐探索》, 2003

[7]、《乐记》作者问题考辨[J]孙尧年《音乐论丛》第四辑,1981

[8]、《论〈乐记〉二题——〈乐记〉探索之二》[A]吴毓清《乐记》论辩[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9]、《关于公孙尼子的〈乐记〉的断代和评价问题》[J]金钟人民音乐,1979

家校互动:形式、内容及现实思考 第10篇

本文根据爱伯斯坦 (epstein) 关于家校互动的分析框架, 把家长参与的活动分为六种类型:养育、在家学习、沟通、志愿者、家长参与、与社区合作。但是在“与社区合作”项目中, 由于我国以社区为本的活动基本缺失, 因此本文涉及的主要是以家庭为本和以学校为本的活动。

一、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即养育 (parenting) , 是学校支持家庭以家长教育的方式, 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 以促进学生在每一年龄阶段和每一年级的学习, 并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及对孩子的期望。

当前, 家长学校在我国的许多学校已经建立起来, 但家长学校主要是请专家来给家长做一些讲座和报告, 一学期一至两次, 并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学校的亲职教育内容虽然渐趋多元化, 但形式还是比较单一, 缺乏针对性。

1. 在子女养育上, 家长“重智轻德”的倾向与放任不管的现象并存

家长“重智轻德”的主要表现:一是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忽视孩子的品行发展;二是在对孩子的学习方面过分关注结果, 忽视过程, 淡化行为习惯的培养;三是过分关注孩子的智育, 忽视孩子的特长发展, 不关注孩子的校外生活。家长放任不管的主要表现:一是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了, 成不成才关键在于老师;二是认为考不上重点高中, 上啥学校都一样, 由他去了;三是孩子在家是“皇帝”, 在外容不得半点委屈。

2. 在教养方式上, 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思想行为在孩子身上反映明显

首先, 从家庭环境来看, 家长给孩子的学习空间有差异。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的孩子在家里一般都有独立或至少安静的学习空间, 而有的家庭的孩子则较少有独立的学习空间, 此外, 不少有条件的家长也有意识带着孩子到全国各地去旅游, 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次, 家长之间的差异在于其自身行为习惯的熏陶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各类家长都关注和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 但不同层次的家长对孩子的品行、习惯、人际交往的关注有很大差异。

3. 在社会压力面前, 许多家长把压力传导给孩子

学生学业负担难以减轻, 压力主要来自家庭, 而家长的压力来自社会。社会压力使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此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家长又把这种压力传导给学生, 使学生负担较重。社会就业和竞争激烈残酷, 一些家长主动参与竞争, 希望孩子在竞争中获胜;有些家长则是被动的, 为社会前进的潮流所裹挟而被逼无奈。即使学校压力不重, 课外的压力也成为新的负担。可见“重智轻德”的倾向凸显社会压力并在家长身上折射出来, 影响着家长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二、在家辅导学习

在家学习 (learning at home) , 是指家长和孩子在家里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如家庭作业、学习目标的确定及其他与课程相关的活动和决定等。

辅导子女在家学习的目的, 是使家长成为孩子在家中的老师, 例如为家长提供有关如何协助子女制定全年学习目标及安排升学就业计划等策略。在小学阶段, 大部分家长对自己辅导子女学习的能力有较高的体认或者说效能感较高。从实际来看, 大部分家长经常辅导子女完成家庭作业, 检查子女家庭作业, 考试前帮助孩子复习准备。

近年来家长在辅导子女学习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是一些家长文化水平偏低, 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二是家教出现低龄化的倾向。三是在学习资料上, 不同阶层的家长差异显著。家庭条件好、文化层次高的家长已跳出题海战术, 更注重为孩子购买历史、文学、科学的课外书籍, 扩大孩子的视野。

总之, 辅导子女学习是我国家长历来最重视, 也是参与最多的类型。我国的家长擅长担任在家辅导子女学习的角色, 他们较少参加学校事务。学校在支持和帮助家长辅导子女上也有一些作为, 但总体上看对家长的影响不大。

三、家庭与学校沟通

沟通 (communication) , 是指通过各种清晰有效的方式 (从学校到家庭和从家庭到学校) , 就学校的课程计划及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

当前, 学校或教师主要通过校长信箱、大型活动、家长座谈会、电话联系、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家长听课、家访等渠道与家长进行联系与沟通。但这些途径的使用频率差异显著, 其重要性亦不同。当前家校沟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 家长会难以满足家长与学校沟通的需要

每学期一般全校规模的家长会要召开1次。年级的家长会每学期一般召开2~3次。年级家长会之后紧跟着就是班级的家长会。全校性的家长会主要按主题来做讲座, 如“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年级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该年级年龄段学生的基本特点, 要求家长配合的地方, 或者让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对家长进行一些专题培训等。班级家长会则是班主任通报学生在校的情况, 叮嘱家长需要注意和配合的事项等。但是, 家长会这种形式难以满足家长和学校沟通的需要。首先, 家长会的次数少, 间隔时间长, 这意味着家长一学期只有1~2次这种机会, “窗口”太小, 家长难以及时了解学校和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变化情况。其次, 全校和年级性的家长会的讲座和培训虽然也对家长帮助很大, 但主要是学校“讲”, 家长难以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再次, 班级层面的家长会由于人数多, 留给每位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时间不足, 难以起到深入交流的效果。

2. 电话和手机等联系方式逐步取代家访

由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家长居住日益分散, 这给家访带来了困难, 因此老师一般跟家长联系主要采用电话等方式。实际上, 从沟通的效果来看, 家访和面谈应该是首选的交流方式, 因为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既有信息的交流, 也包含情感的交流。电话、网络的方式只关注信息的通报, 缺乏真实情感和信任的建立。

3. 网络和博客及校长信箱利用率较低, 实效性不够

有不少学校已开设班级网页和博客并能实现与家长的网上沟通交流, 及时将孩子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传到上面,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有些老师每天也会将家庭作业发到网页上, 告知家长, 此外家长对班级和学校的意见也可以发到班级网页。这种新的沟通途径日渐受到家长欢迎, 但上网条件 (是否方便上网) 的限制和家长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网络作用的发挥。有电脑且上网方便的家庭并不很多, 愿意或有时间参与论坛的更少, 虽然平台建立了, 但使用的工具没有到位, 导致网络和博客利用率低,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选择了最贴近实际、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电话。

4. 家校沟通的性质仍是“问题取向”为主

老师在什么情况下与家长联系?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在学生进步时有意识地与家长联系, 但大部分教师还是因为学生成绩差或退步、缺勤, 或学生在学校行为欠佳、有突发事件时才会跟家长联系。这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 因为这说明当前家校沟通的性质仍是“问题取向”。

5.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成为新的沟通方式

当前许多学校会在开展诸如春游、运动会、学生文艺晚会等活动时, 邀请部分家长参与观摩, 也有一些学校不仅邀请家长观摩, 还开展一些诸如亲子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特殊活动, 让家长参与进来与教师、孩子联欢。事实证明, 这些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 既促进了家长对学校、自己的孩子以及家长之间的了解, 也使家长和教师、孩子之间融洽了感情, 消除了隔阂, 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四、志愿者工作

志愿者工作 (volunteering) 指的是学校改善成员吸纳计划, 改善培训和活动并修改时间计划, 以吸引更多家庭作为志愿者参与学校开展活动。

英国、美国的研究发现, 这种类型的家长参与对改善学校整体素质及减少不同社会阶层学童的成绩差距有显著的贡献, 因此若学校能动员家长担任种各种类型的校内义务工作, 将有助于提升整体学业水平。当前我国内地的志愿者工作尚在启蒙阶段, 只是近来受香港和台湾的影响, 一些学校也陆续开展这类型的活动, 包括监考或阅卷、协助搞好旅游或活动、给学生做报告或开讲座、组织社团等, 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家长参与志愿者活动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既是学校对家长资源的开发, 又是学校给家长提供近距离接触孩子的机会, 家长也能借此加深对学校和教师的了解。但从实践来看, 这些活动似乎只是零星的开展, 覆盖面狭窄, 家长资源没有充分开发。与国外相比, 家庭尚未形成志愿为学校服务的意识和传统, 校方也缺乏系统的思考以招募家长来为学校服务和提供资源。

五、参与学校决策

做出决策 (decision making) , 即通过各种学校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或家长教师组织 (PTA/PTO) 及其他组织, 使家长作为参与者关心学校的决定、管理和倡导各种活动。

当前, 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全校性的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层面的家长会。但是, 家长委员会只是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组织, 对学校事务仅有咨询功能。因此从运行来看, 虽然一些家长委员会成员热心反映意见, 学校也愿意采纳, 但家长委员会流于形式的现状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1. 在参与决策上, 家长委员会发挥的作用有限

家长委员会制度目前是学校与家庭联系最重要的组织制度。大部分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组成方式和运作机制相似, 即学校每个班选出一名家长代表, 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家长委员会。学校领导会定期跟家长委员会通报学校的工作计划, 每次开会的时候都让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反映一些共性问题。学校会及时地核实相关情况, 采取相应措施。但这些措施依然难以满足家长们参与决策、表达自己声音的需要。

第一, 家长委员会只是一个咨询机构, 难以保障家长参与的权利。家长的意见不一定会得到学校的采纳。第二, 家长委员会的代表组成方式不利于一致意见的形成。一方面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另一方面不同班级的家长平时缺少交流的机会, 很难能提出共性问题和达成一致意见。第三, 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未能真正“代表”家长们的意见。由于家长之间互动的缺失, 家长代表难有机会征求并反映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很难说家长代表提出的意见是“民意”的聚集。第四, 家长委员会在联系和组织家长活动、促进家长之间沟通、形成家长利益团体上做的工作很少。第五, 在成员的选拔和会议的召开等事项上缺乏程序和标准。总之, 由于家长委员会定位和作用模糊, 缺少法律的保障和权力的授予, 导致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 家长是否有权利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模糊不清

家长、班主任及校方对“家长参与”的概念不清晰, 基本停留在参与学校活动和给学校提建议上。有一半的班主任和家长认为“家长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没有必要, 认为家长不熟悉教育和管理, 只有建议权”。一半班主任和家长认为“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管理, 因为家长和学校的角度不同, 可以看到学校看不到的地方, 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从内容到形式的跨越 第11篇

生: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地方是文成公主用树干搭桥过河。我们义乌江上的桥都是用钢筋水泥建的,而文成公主竟然用一段树干就可以搭桥过河,实在是太神奇了。

生:我看见过用石头建的桥,中间有桥墩。

生:我在回奶奶家时看见过用一根木头搭的桥,爸爸说叫独木桥。

生:桥的种类有很多,我们不是还学过玻璃桥、塑料充气桥……

生:但一段树干肯定搭不起桥,文成公主竟可以用树干搭桥,真是神奇!

……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各种各样的桥,还有学生说到文成公主用羊毛铺路、头发的多少决定这个地方树木的稀密、天鹅给公主报信及公主背乃巴山等让人感到进藏神奇与艰辛的地方。交流得差不多时,有一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来。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疑惑,能说吗?

师:(点头)当然可以。

生:既然是神鸟,为什么在恶乌鸦说坏话时不来报信,而要等到公主伤心难过那么久了才来?这还算什么神鸟?

听到有同学这样说,几个不安分的学生纷纷举起手来,争着要说。

生:公主进藏应该有许多侍从陪着,碰到乃巴山为什么会让公主亲自去背?

生:对呀,公主是大家闺秀,哪来这么大的力气?要背也肯定是随从去背,不可能公主亲自背。

生:课前我查过资料,当时公主进藏时带的嫁妆可多了,包括诗文、经史、农事、医药、天文、历法等书籍,还有谷物、蔬菜、果木种子以及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等等。这么多东西,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在树干搭成的桥上通过?课文就是骗人的。

……

其实课始, 我就直接点明了此篇课文是一篇民间故事。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事性强,富有民间传说的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继续从这一角度向学生作解释肯定也是苍白无力的,该怎么办呢?急中生智,我决定换个角度引导:“同学们很会读书,也很会思考,刚才大家所提的这些都是文章的破绽,都与现实不符,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短暂的沉默之后,终于有学生战战兢兢地举起手来。

生:我想人们之所以这样编故事,是为了体现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这样就更能吸引读者。

生:作者让文成公主去背乃巴山应该是为了体现文成公主没有把自己当公主,而是把自己看作和普通人一样,是个了不起的公主。

生:我觉得作者这样写是体现文成公主伟大功绩的需要,很多电影电视也都是这样的,主人公常常会有超乎寻常的本领。

生:作者这样表现文成公主,可见文成公主在人们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

生:是的,预习时我查过资料,说在唐朝的时候,为了边塞的和平,唐朝有19位公主嫁给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么多公主中,最了不起的就要数文成公主了,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呢!

生:我感受到文成公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很高。

……

学生们频频点头,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次的节外生枝也给了我启示,有时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了。

浅谈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第12篇

一、“内容”教学

所谓“内容”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并把从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事物写入作文当中, 使得作文情真意切, 真实感人。学生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是作文教学长期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孩子来说, 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 言语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 因而, 只有健康的人格才有真实的表达。

1. 要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作文要有内容, 必须要有写作材料, 而这些材料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 来自我们周围的事物。因此, 教师要利用教材,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留心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譬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作者正因为他留心周围的事物, 才发现“爱鱼爱到了忘我境界”这一“举止特别”的青年。

2. 要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学生要写好一篇作文, 就必须对要所写的事物做好仔细观察, 才能抓其“神”, 品其“味”。而观察事物, 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性质、特点、从近到远、从上到下, 从整体到局部等方法来观察, 通过这些观察, 全方位把握所描写的事物特征, 才能有序生动地体现于作文之中, 如《可爱的草塘》、《观潮》等文章中, 作者的观察顺序就不一样, 前者从空间, 后者从时间来观察, 显得错落有致, 有条不紊。

3. 口述真人真事, 激发真情实感。

儿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小学生富有好奇心, 求知欲强, 在作文课中, 如果教师善于拔动他们好奇的心弦, 既能调动他们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 从而打开写作思路。如在指导《我做过的一件错事》一文, 不少学生选择“我偷抄别人的作业, 被老师发现”, “我扔破人家玻璃窗”等题材。通过分析, 我向学生讲述自已小时候做过的几件错事, 如有一次闲着无聊, 找几粒糖果大小的石头, 用旧糖果纸包好, 扔在巷口的路上, 然后躲在门后观看。结果三个人“上当受骗”, 有的还塞到嘴里。没想过了不久, 奶奶走了过来, 她一看路上有“糖果”, 也准备俯腰拾捡, 我忍不住喊奶奶不要捡, 可是奶奶却捡起剥开。后来奶奶教育我:把自已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 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学生最想了解老师的秘密, 当教师公开小时候的秘密, 学生头脑就产生共鸣:老师小时候也和我们一样, 也很顽皮呀!我也做过像老师这样的错事吗?好奇激起阵阵涟漪, 回忆的闸门就打开了。各种各样真实情感涌上笔端。

4. 注重情感教育。

我们要求小学生去写好一篇作文,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世间万物皆有情, 同样, 我们要写的作文并不是一潭死水, 死气沉沉, 它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而只有热爱生活, 用“情”感受生活的人才能把握住生活中的细节, 纤细毕现地反映生活, 才能写出具有泥土芬芳, 感情丰富的优秀作文。

二、“形式”教学

我们的“内容”教学正是从作文之源, 也就是作文要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这一主题展开情趣教学, 使作文言之有味, 情真意切, 而我所说的“形式”教学则是“内容”教学的实现方式及手段, 只有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教学, 才能使“内容”教学有血有肉, 灵气游动。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好的“形式”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好动好问的性格特征, 展开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件、音乐、简笔画、表演、图像等手段创设各种愉悦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具体做法: (1) 课件教学。 (2) 表演体会教学。 (3) 简单画教学。 (4) 语言描绘教学。

2. 命题创新, 开拓选材思路。

衡量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主要看他选材是否真实新颖, 命题是否独特创新。因此, 要想让小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 就应从“命题”、“选材”等“形式”上做足功夫。小学生选材主要存在两个毛病, (1) 缺乏选材的情感。 (2) 观察不够细致。有鉴于此, 我们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指导: (1) 多角度启发回忆, 打开选材思路。 (2) 口述真人真事, 激发选材情感。 (3) 各种范文引路, 调动选材兴趣。 (4) 改变课堂环境, 引导观察选材。

3. 创造宽松氛围, 让“童言”真正“无忌”。

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讲真话的环境, 而能否形成真话, 抒真情的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 要有容纳不同声音的博大胸怀,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情感和体验。即使是某些不足, 甚至是错误, 如果引导得当, 也会转化为一种精神财富。

4. 形式多样。

我在教室里开辟了“作文天地”, 学生亲切地称之为“我班的实话实说”, 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已的作文粘贴于此。“作文”或署名或匿名, 文章可长可短, 学生看了以后, 可以随时“跟贴”或就该事发表看法, 或对他人的习作提出自已独到的见解。“作文天地”是学生“光顾率”最高的地方。这种多重阅读与对话的形式, 使作文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如一位学生在“作文天地”粘贴一篇习作《妈妈, 请别动我的日记》, 写出了自己的日记被妈妈看了以后的心情。

我还在每周的班队课上组织“话题讨论”每周选一个话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 鼓励辩论。交流话题的产生, 可以是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捕捉来的, 如“妈妈的手艺”, “同学间的争吵”等, 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一些学生关心的社会热门话题, 如“上网利弊谈”等, 当然, 更多的话题由学生自同由选择。由于话题从学生中来, 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参与的热情更高, 对话的氛围更浓烈, 写作的热情也对就更高。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一谈到作文教学, 老师们各说纷纭,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 谈谈如何实现作文的“内容”教学与“形式”教学的完美结合。

上一篇: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下一篇:企业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