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防治方法

2024-05-23

猪瘟的防治方法(精选12篇)

猪瘟的防治方法 第1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发病猪群

为本地区养殖户, 规模一般在20~100头不等, 3月龄左右的猪, 均免疫过猪瘟疫苗, 所使用的疫苗的生产厂家也不相同, 大多是猪瘟细胞疫苗。

1.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有的出现便秘, 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 有的出现腹泻, 粪便恶臭, 带有粘液或血液, 也有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 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 甚至昏迷等。

1.3 剖检病变

病猪多出现全身淋巴结肿胀, 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 切面如大理石状, 肾脏色淡, 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 脾脏有梗死, 以边缘多见, 呈紫黑色小块, 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也有部分猪无明显的病理的变化。

1.4 诊断试剂

为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的猪瘟抗体胶体金诊断试剂盒、氟苯尼考为当地兽药店出售。

1.5 发病猪群猪瘟抗体的测定

用猪瘟抗体胶体金诊断试剂盒对发病猪进行抗体检测, 检查阳性率。

1.6 诊断

1.6.1 初步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基本做出确诊。

1.6.2 实验室诊断将病猪扁桃体邮寄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用猪瘟荧光抗体检测法进行病毒检测。

1.7 防治

1.7.1 预防

应用猪瘟脾淋苗对没发病的猪进行重新免疫, 剂量加倍, 免疫7d后, 用猪瘟胶体金检测卡测猪瘟抗体。

1.7.2 发病猪的处理

将发病猪群分为4组, 一组不采取任何方法, 一组紧急免疫4倍量猪瘟脾淋苗, 一组应用氟苯尼考治疗, 一组紧急免疫4倍量猪瘟脾淋苗, 同时注射氟苯尼考。饲养管理等条件4组均相同。一直观察到疫情结束。

2 结果

2.1 抗体诊断结果

用猪瘟脾淋苗免疫的猪, 在7d后采血测抗体效价, 均为阳性;对发病猪的猪瘟抗体诊断阳性率仅为12%。

2.2 实验室诊断

对送检的13份样品, 猪瘟阳性为12份。

2.3病猪处理的结果

我们对发病猪共进行了4种处理方法, 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方法的猪14头, 在1个月内全部死亡;只用氟苯尼考治疗的20头, 40d的时候全部死亡;用猪瘟脾淋苗紧急免疫的34头猪, 在一个月内死亡15头, 没有死亡的猪, 全部康复;紧急免疫疫苗+氟苯尼考治疗的45头猪, 死亡11头, 其余猪在一个月内全部康复, 详见表1。

3 讨论和总结

猪瘟一直是危害养猪业最重要的一种传染病, 在任何一个国家, 都是养猪业必须重点考虑的传染病, 自猪瘟在我国流行后, 在我国所有的省份都有过流行报道, 给我国养猪业的造成的损失每年数以亿计。国外的学者对该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而我国学者, 在疫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中国兽医检察所共同研制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安全性极高, 可以达到100%的免疫保护, 使我国的猪瘟的流行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后来又有国内学者研制了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 就是将猪瘟兔化弱毒接种于牛睾丸细胞, 将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 猪瘟的疫苗研制的成功使我国乃至全球的猪瘟的预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欧洲的一些国家应用我国研制的兔化弱毒疫苗将猪瘟彻底根除。最近, 几年猪瘟的的流行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3.1 由于最近几年免疫抑制病的流行, 使猪瘟的免疫出现的新的问题。最近, 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在国内的流行, 在梅河发生猪瘟的猪场, 都检测到有蓝耳病病毒的感染, 或者是圆环病毒的感染, 或者是2种病都有感染, 这也许和猪瘟免疫失败有很大关系。

3.2 无论什么时候出现免疫失败, 疫苗质量都是必须重点考虑的, 我们对发病猪的抗体检查发现阳性仅为12%, 我们应用猪瘟脾淋苗免疫后, 抗体阳性率100%, 这可能和梅河地区养猪户整体水平较低, 在疫苗免疫上不能按照疫苗说明书正规饲养操作有关。2000年, 我们曾在梅河地区大力推荐养猪户使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猪瘟牛体反应疫苗, 猪瘟控制的很好, 后来该疫苗停产, 养猪户使用了很多厂家的猪瘟疫苗, 使猪瘟发病出现上升的趋势。结合以上的原因, 也提醒养猪户免疫猪瘟疫苗要考虑疫苗质量的问题。

3.3 该病治疗存在很大的问题, 病毒病是没有特效药的, 但市场上仍有很多兽药都标着能治疗猪瘟的字样, 这次我们在治疗上, 采用了氟苯尼考进行治疗, 结果只是让发病猪延长了死亡时间, 和没有处理组, 死亡率都是100%, 可见抗生素治疗饲养是效的。对发病猪进行紧急免疫却有一定的效果, 虽有一部分死亡, 但是却有56%的发病猪康复, 而和氟苯尼考结合治疗后, 实验组更有76%的康复率, 这有可能是氟苯尼考能防止细菌病继发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非典型猪瘟与猪瘟持续感染 第2篇

非典型猪瘟与猪瘟持续感染

猪瘟(Hog cholera,HC)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年来,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非典型、温和型猪瘟,造成相当严重的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出现胎盘感染、出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妊娠母猪繁殖障碍等.

作 者:王刚  作者单位:辽宁益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辽宁,辽阳,111000 刊 名:湖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HUBE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S858.28 关键词: 

浅谈农村猪瘟的防治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猪瘟;预防;治疗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原因。

猪在免疫状态低下或猪瘟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不高时,感染低毒力或中毒力的猪瘟野毒时,往往造成猪场的猪群猪瘟持续感染。感染猪能经水平和垂直方式传播猪瘟野毒,这种情况是造成目前猪瘟流行和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1.流行病学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后还未表现临床症状时就向外排毒,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主要发生非典型的温和性猪瘟;以零星散发为主,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寒冷季节发病较多;用疫苗免疫后的猪仍有发病。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

2.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见于母猪,病猪呈短暂性发热体温41℃以上, 稽留不退,病死前降至正常体温以下,发病时精神极度沉郁、伏卧嗜睡、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发抖、常喜钻入草堆,呈怕冷状。初期眼结膜潮红, 后期苍白,眼角处有多量黏液, 后转为脓性分泌物而黏着两眼。减食或停食,有时可见呕吐。初期便秘,排干粪球状,有的病猪出现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各部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程长的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出血性坏死区。

慢性型:病程一个月以上,体温时高时低,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病猪消瘦、贫血,便秘与腹泻交替,转归死亡,皮肤上有陈旧性出血斑或坏死痂。

温和型:是由低毒力的猪瘟病毒所引起的,其症状和病变不典型,病情缓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低,死亡的多是幼猪,成年猪一般可耐过。这种病毒连续通过易感猪继代后,毒力增强,可使易感猪发生典型症状死亡。若母猪于怀孕期感染猪瘟病毒,可引起死胎、滞留胎、木乃伊胎、早产、产出弱小或颤抖的仔猪,存活的仔猪因免疫耐受,断奶后又出现猪瘟症状。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剖检发现:颈部、腹部、耳尖、四肢等多处皮肤均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肾脏、膀胱、喉头、会厌软骨、大肠黏膜等多处出现明显的点状出血;颌下、脾门、肝门、肠系膜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切面如大理石样红白相间;脾脏梗死;回盲口、盲肠、结肠或直肠黏膜上有“纽扣状溃疡”。

呼吸系统:在喉和会咽软骨黏膜有出血斑点,肋胸膜有点状出血,肺有局灶性出血斑块。心血管:心外膜、冠状沟及心内膜有出血斑点。中枢神经系统:脑膜和脑实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4.剖检与诊断

剖检。

病死猪应就地剖检,如果剖检可见下列变化,如脾脏丘状出血和边缘梗死、回盲口附近黏膜纽扣状溃疡、广泛的出血变化、肾脏表面针尖状出血、淋巴结切面的大理石状变化,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症状,即可做出较为确切的诊断。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可分为查抗体或测抗原2 种方法,前者着重于检测隐性猪瘟。查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进行;测抗原:先对病料做切片,后采用荧光进行抗体试验。此外,还可采集病猪的血液及相关内脏作材料进行镜检和分离培养,以协助鉴别和诊断。

5.防治措施

目前,该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靠免疫预防和淘汰感染猪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场的生产特点、猪的日龄、各种疫苗的特性、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合理制定预防接种次数、剂量、时间间隔等。规格猪场要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并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5.1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

目前国产的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是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疫苗,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适时补针相结合的办法,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接种后4~6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一年。在非疫区,仔猪于断奶后接种该苗一次即可;在疫区和受威胁区,免疫猪所产仔猪可于20~30日龄首免,50~60日龄进行二免(每次按2~3头份/头),母猪空怀期免疫一次(每次按2~3头份/头),种公猪每年免疫一次(按1~3头份/头)。

5.2加强监测,规范免疫程序

目前免疫接种依然是农村防治猪瘟的最有效的手段。农村养殖用户通过定期对猪群免疫抗体监测,及时掌握猪群抗体水平,以实际数据为依据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时间和制定个性化的猪瘟免疫程序。对注射疫苗后抗体免疫较低的猪,应及时加强免疫,对加强免疫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免疫耐受猪,要坚决淘汰。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接种的干扰。同时对猪瘟的防控还应注意整体防控。

5.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疫意识

乡镇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猪瘟免疫知识的宣传,提高养殖户动物防疫意识,自觉接受科学规范的防疫注射。组织兽医专家下乡开展防疫知识讲座,多为养殖户提供一些交流的机会。同时提高防疫人员专业素质,多培训多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展工作。还要加大动物防疫管理力度。

6.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

(1)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饲养。特别是贵重的种猪,在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可用于治疗。

(2)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没有发病的猪只,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可有效地防止新的病猪出现,缩短流行过程,减少部分损失。

非典型猪瘟的防治 第4篇

1 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一般以春秋两季居多。发病日龄较小, 主要发生于90日龄以内的仔猪, 特别是30~60日龄的仔猪多见。发病率不高, 占易感猪的10%左右, 死亡率较高, 占发病数的70%左右, 散发流行跳跃式传播, 流行无规律。混合感染和并发症较多。

2 临床症状

猪群发病后一般无典型症状, 流行速度较慢, 发病较为温和。病猪体温升高, 一般稽留在40℃左右, 仔猪出生时基本正常, 10d左右突然发病, 停食, 消瘦, 体况较差, 体温升至40~41℃。精神不振, 大多腹下有轻度淤血, 四肢下部发绀, 呼吸急促, 似流感症状;尾巴干死;粪便呈灰、黄色, 恶臭。发病猪日龄越小, 病死率越高。母猪感染速度较慢, 呈散发, 一般没有临床症状, 属隐性感染, 但可以垂直传播给下一代, 主要表现在妊娠后期流产或死胎, 体温40℃左右, 少食、干燥、皮肤发白, 有的眼结膜充血、流泪, 有浆性鼻汁、尿液黄色, 有部分病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 触诊局部有波动感。

3 剖检变化

剖检时很难见到典型猪瘟的特征性病变, 淋巴结水肿是其主要特征, 出血, 切面外翻多汁;肺基本正常, 有少许出血点;脾脏表面有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结, 边缘现少许暗红色出血性梗死灶;肾脏肿大, 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喉头黏膜及扁桃体有出血点;胃肠黏膜呈卡他性溃症。

4 病因分析

经过实地调查, 发病猪群 (或产仔母猪) 都按免疫程序进行了猪瘟免疫, 经分析造成本病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免疫原因

现在使用的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很好, 但在运输、保存、稀释、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另外免疫操作不规范, 针头过短、过粗等原因, 都会降低免疫效价。

4.2 疾病因素

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 有些传染病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 甚至导致免疫失效。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 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 激活抑制性细胞,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4.3 药物因素

一般情况下, 使用弱毒疫苗前的一段时间内不得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4.4 饲养管理和饲料质量

现在的猪场饲养密度大, 通风不良, 导致个体免疫力下降。饲料发霉变质, 如黄曲霉等产生毒素抑制免疫应答。

5 防治措施

发现可疑疫情时, 应立即采集全血和病料送检, 以便及时作出准确的诊断。

5.1 确保免疫程序及操作到位

做好猪瘟的免疫注射是预防猪瘟的关键措施。选择正规厂家的疫苗, 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禁止用消毒液消毒针头, 防止打飞针。针对各自猪场的实际情况, 加强抗体监控, 根据母源抗体水平, 制定免疫程序。

5.2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猪群抗病能力

要尽可能地采取自繁自养, 防止疫病传入。加强消毒、隔离等措施。控制饲养密度、温度、湿度, 加强通风和光照, 最好建造“阳光猪舍”, 为猪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严禁使用霉变饲料, 日粮要达到各种营养均衡。

5.3 注意药物的使用

猪蓝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 第5篇

猪蓝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

猪蓝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是近几年多发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源是病猪与带毒猪及其排泄物、唾液、喷嚏等通过污染饮水、饲料、用具、空气、猪舍、土壤等传播,防治此病比较困难.

作 者:袁录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农业学校牧医系,河南南阳,473000刊 名:中兽医医药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28(3)分类号:S858.28关键词:

猪瘟的防治方法 第6篇

关键词:猪瘟;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183-02

收稿日期:2014-04-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001086)。

作者简介:王凤云(1977—),女,硕士,实验师,从事实验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345994020@qq.com。

通信作者:陈玉霞,硕士,高级实验师,从事兽医药理学与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E-mail:cyx7304@163.com。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该病毒含有单股RNA,粒子大多为圆形,直径为40~50 nm。具有脂蛋白囊膜,在胞浆中复制,通过芽生的方法成熟而释放。猪瘟病毒可通过口、鼻、泪腺、唾液及分泌物、尿和粪便排泄出来,易感猪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吸入含病毒的飞沫和尘埃时,均可感染发病;而感染猪瘟后,若病程稍长,继发猪链球菌病,则表现出复杂的症状,给诊断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为此,应从多方面给猪场的疫病做进一步的诊断[1-3]。2013年5月,在河南省漯河市某规模化养猪场暴发了以母猪繁殖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养殖场母猪800头,仔猪发病率15%、死亡率23%,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流产。对送检4头濒死仔猪进行了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及发病情况来观察,从而诊断为猪瘟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并通过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疫情及时得到有效的控制,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主要器材37 ℃恒温箱、微量加样器、冰箱、暗箱、离心机、手术器械、显微镜、血液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

1.1.2病料濒死仔猪血清4份、濒死仔猪4头。

1.1.3试验动物健康家兔2只(由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动物房提供)。

1.1.4试剂革兰氏染色液、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猪瘟病原测试试剂盒(爱德士公司提供)。

1.2方法

1.2.1临床诊断在养猪场通过向猪场的养殖人员、技术人员询问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情况、疫苗使用情况,并结合该猪场流行病发生情况等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2.2动物剖检逐一对4头濒死仔猪的心、肝、肺、脾、肠、喉头和膀胱进行仔细检查,并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1.2.3细菌学检查取每头猪的心、肝、肺的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24 h,挑去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并进一步做必要的生化试验。

1.2.4猪瘟病原的ELISA试验(1)每头猪取病变的扁桃体、脾、淋巴结各2 g,用剪刀剪碎、研磨,移至10 mL的离心管中,加入5 mL的样品稀释液,涡旋振荡;在室温下孵育2 h,并不时涡旋混合,然后在1 500 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30 min;取上清液备用。(2)每孔加入25 μL CSFV特异单克隆抗体,在相应的孔中加入75 μL做阳性和阴性对照,注意更换滴头。(3)在其余孔中分别加入75 μL(1)中备好的样品,轻轻吹打酶标版,使样品混合均匀。(4)將其置于室温(18~22 ℃)孵育过夜。(5)甩掉孔中的液体,用洗涤液洗涤5次,每次间隔3~5 min,在每次洗涤时都要将孔加满。将孔中所有的液体甩掉,用力拍打酶标版,使所有的液体拍出。(6)每孔加入100 μL稀释好的酶标二抗,室温下孵育 1 h。(7)重复操作步骤(5)。(8)每孔加入100 μL底物,在暗处室温孵育15 min。(9)每孔加入100 μL终止液终止反应,加入终止液的顺序与上述底物的顺序一致。(10)在酶标仪上测量样品与对照孔在450 nm的吸光度(D),参照阳性对照计算结果。D校正值=D样品值/D阳性对照-D阴性对照(注意:阳性相对照值D>0.500和阴性对照值D<0.150检测有效)。结果判断标准:D校正值≥0300,结果为阳性;D校正值<0.200,则为阴性;0.200≤D校正值<0.300,则为可疑。

1.2.5兔体交叉免疫试验取濒死猪的脾5 g,灭菌生理盐水50 mL悬液,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 000 IU/mL,4 ℃冰箱过夜;接种3 kg重的健康家兔,每只家兔肌肉注射脾组织悬液上清液3 mL,观察7 d后再与对照组家兔分别静脉注射 1 ∶20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后24 h开始测温,6 h 1次,连续测3 d。

2试验结果

2.1临床诊断

病猪外观消瘦,被毛粗乱,精神不振,不愿意活动。如果强制使猪站起,个别猪呈弓背姿势。病猪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至 40.5~42 ℃,稽留热;病猪有结膜炎、便秘、腹泻,皮肤有紫色或出血,指压部褪色。大多数3~6 d即可出现死亡现象;仔猪出现磨牙、运动障碍、痉挛和后驱麻痹等神经症状,常喘气。

2.2动物剖检

病死猪颌下和腹股淋巴结发黑,切面为紫黑色(4/4);心内膜有少量的针尖状出血点(3/4);肺脏心叶、尖叶和小叶气肿、虾肉样肉变,胸部腹水增多(3/4);血液凝固不良,呈紫黑色(4/4);脾脏边缘梗死,呈黑色,中间有黑色梗死斑(4/4);胃底黏膜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1/4);肾脏呈褐色,黏膜有弥漫性针尖状出血点(4/4);肠系膜淋巴结呈棕黄色,回盲口处有钮扣样坏死灶,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1/4)。

一起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第7篇

1 临床症状

2008年8月, 新罗区某猪场的中、大猪突然出现高热稽留, 体温40.5~41.5℃, 使用抗菌解热药后体温会降下来、食欲会增加, 但是药效降低后, 体温又上升, 拒食;患猪被毛粗乱, 皮肤偏红, 精神不振, 嗜睡, 发病5 d后逐渐消瘦。皮肤有针尖状出血点, 耳朵边缘增厚, 个别有发紫;两眼有大量黏性脓性分泌物;传播速度缓慢, 多呈散发。

2 病理变化

解剖2头患猪, 病理变化大致如下: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边缘出血;肾苍白、皮质有散在的小出血点, 肺有出血点;脾脏有出血点, 周边有梗死灶;心外膜有针尖大出血点, 喉头黏膜、会厌软骨、膀胱黏膜出血;肠道回盲端出血;其余变化不明显。

3 实验室检查

将2份病料和2份新鲜血液送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检查, 结果如下。

3.1 细菌学检查

无菌取脾、淋巴结及肺接种血琼脂平板, 37℃培养24~72 h, 结果未发现细菌生长。

3.2 病毒检测

对2份病料采用RT-PCR或PCR方法进行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等病毒的检测, 结果猪瘟病毒为阳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和圆环病毒为阴性。

3.3 附红细胞体检查

取2头发病猪的新鲜血液涂片, 姬姆萨染色、镜检, 结果红细胞形态完整、边缘整齐, 未发现感染附红细胞体。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和免疫状况等, 综合诊断该猪群为猪瘟感染。

5 防治措施

1) 对全场猪群采用中牧公司生产的猪瘟脾淋疫苗进行紧急免疫, 免疫剂量为5.0头份/头。

2) 扑杀发病严重的患猪, 消除传染源。对全场环境、饲养用具及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

3) 为控制细菌感染, 对全场猪按每吨饲料添加氟苯尼考100 g、强力霉素300 g、复合维生素1 kg, 连续饲喂1周。

4)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猪群充分的营养,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减少疾病的发生及抗应激反应, 以抵御疾病的侵袭。

经上述方案处理, 5 d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6 讨论

1)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 如免疫操作不当、疫苗质量下降等。该场发生猪瘟的主要原因是猪瘟免疫程序及疫苗免疫剂量不合理, 因为全场猪群只免疫1次猪瘟细胞苗 (2头份/头) , 从而导致猪群后期免疫抗体保护不够而暴发该病。

2) 目前, 猪群的发病情况越来越复杂, 一旦发病可能为几种病的混合感染。该场起初曾怀疑是“高热病”, 是由几种病混合感染引起, 但后经实验室诊断为单一的猪瘟感染, 通过紧急接种大剂量猪瘟疫苗后,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采集5头康复猪的血清进行猪瘟抗体检测, 结果发现抗体全部合格 (IHA>26) , 抗体对猪瘟感染具有完全保护力。因此, 增强病料送检化验意识, 做出正确诊断, 才能更有效控制疫情。

仔猪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第8篇

1 仔猪的抵抗力较弱, 易受猪瘟影响

1.1 我国的生猪养殖比重大, 但防病工作落后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畜牧业在我国农业的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人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肉制品中, 猪肉占了80%左右, 成为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肉食品种。肉制品的需求较大, 但是产量不高, 养猪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猪流感等兽类疾病的不良影响, 特别是大规模暴发的猪瘟, 严重的制约了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在仔猪发生了猪瘟之后, 我们应该及时的向兽医站和动物检疫部门等专业的机构了解猪瘟病产生的原因, 及时的对仔猪进行药物治疗, 清理猪舍, 分隔病猪与健康猪, 对养猪人员和生猪的饮用水源进行消毒, 定期对直接进入厂区的工作人员的服装进行紫外线照射, 采取一系列切实而有效预防措施, 防止猪瘟病的进一步蔓延。

1.2 仔猪猪瘟发病快, 暴发范围广

生猪仔由于抵抗力较弱, 容易受到各种病菌的感染, 所以要在新生猪仔两到三日内进行疫苗的注射, 在较大型的生猪养殖场中可以集中采购效果较好的疫苗, 并进行集中注射, 对于农村散养户, 可以进行零星补针工作, 对生猪进行疫苗的接种, 能够很好地提高防疫的密度、降低生猪疫病死亡率。

卫生防疫工作是养殖户进行养殖活动中必须进行高度重视的环节, 科学的疫苗接种方法要求我们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适时补针相结合的办法, 确保每一头生猪接种疫苗无遗漏, 一般在养殖业广为流行的接种方法是对生猪进行兔化弱毒冻干苗注射, 在对其进行稀释之后, 对圈舍中的所有生猪都统一进行肌肉注射1m L疫苗, 一般情况下, 在注射后第4天, 生猪即可产生强大的免疫力, 而且, 这种疫苗可以有效的保证免疫期达到1年以上。在一般情况下, 仔猪发生猪瘟的情况起势较快、波及范围较广, 而且, 猪瘟的暴发和蔓延不受年龄、品种、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生猪接触到了猪瘟病毒, 就有可能发病, 而且猪瘟病的暴发不像人类的流感, 会在春夏之交或者秋冬之交暴发, 仔猪猪瘟的暴发不受节气的限制, 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

2 仔猪致病原因较多, 判定困难

2.1 对于仔猪发病, 一定要由猪瘟病专家来诊断

仔猪猪瘟的发病症状与发生败血症的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在症状方面比较相似, 一般要经过专业的猪瘟病专家来诊断得出, 普通的猪场养殖户很难靠肉眼来进行辨别。对于猪瘟病, 应该与其它的兽类疾病区分开来。

猪瘟病的表现特点是:生猪的体温在很短的时间突然升高到40.5℃~42℃, 发生稽留热的症状;并且在生猪的眼内伴有脓性结膜炎的产生, 生猪一般在发病的初期会产生严重的便秘, 然后会有持续的腹泻症状产生, 观察病猪的体表, 会在生猪的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皮毛覆盖不是很浓密的地方, 发现会有大大小小的密集分布的红点或红斑, 用手指对这些斑点进行按压不会褪色, 公猪在发生猪瘟病时一般会伴有包皮发炎的病状产生, 用手对病体进行挤压时, 会有恶臭并且混浊的液体射出, 相对于母猪的猪瘟病症状来说, 公猪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

仔猪一旦发生了急性病例, 大多情况下会在1周之内死亡。其死亡率往往高达55%~75%;仔猪由于抵抗力较弱, 在发病的初期往往会伴有神经症状的产生, 产生食欲不振, 晕厥嗜睡等症状, 相较于急性猪瘟病来说, 慢性的猪瘟病在发生时, 生猪的症状表示会不是那么强烈, 具体表现为, 自主的体温时高时低, 食欲时好时坏, 时而发生便秘时而发生腹泻症状。

2.2 必须切实做好仔猪猪瘟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仔猪的猪瘟蔓延问题是一个传染性特别强的问题, 生猪养殖场区发生了猪瘟病之后, 要想彻底控制猪瘟发生大范围的流行, 必须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来进行危机处理, 对于猪瘟病最开始暴发的片区, 应该进行较为针对性的管控, 全面限制一切闲杂人员和车辆的自由进出, 对于仔猪睡过的猪舍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对于与病猪接触过的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可以用2%氢氧化钠溶液和5%强力消毒灵溶液进行交替式的大剂量消毒, 还应该针对养殖场区建立标准化的无害处理设施, 对可能带有猪瘟病毒的仔猪胎衣、生猪尸体、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和垫料、病源微生物污染物等应该在离开养殖场区之前进行喷洒消毒液的处理, 再对这些污染物进行装袋, 并且采用专用的疾病防疫车运载到无害化的处理区, 先进行焚烧, 再进行深埋, 使污染物达到无害化标准。对于养殖厂内确认了感染病毒的所有病猪和带毒猪, 要严格遵守《猪瘟防治技术规范》的规定, 立即对其进行全面扑杀。

规范生猪的运输检疫和引种程序, 加大猪肉制品买卖市场的检疫和管理工作的力度, 并把仔猪和成年猪进行分开圈养, 建立幼猪崽隔离饲养制度。同时, 我们还必须严格执行农业部办发的对于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 对生猪病情做到早预报, 早处理, 提高对于仔猪饲养环境的监测标准及把猪舍的清洁卫生和定期消毒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 从而有效的从根本上控制猪瘟病的发生和流行。

关键词:猪瘟,仔猪,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赵伟娜, 等.仔猪副伤寒与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及防控措施[J].河南畜牧兽医:市场版, 2011, 32 (10) .

[2]魏赐开.一起初生仔猪高死亡率原因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07 (4) .

猪瘟危害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第9篇

一、猪瘟的特点

1. 急性猪瘟。

特征为病猪体温升高到40~42℃, 随后出现糊状样或水样且混有血液的腹泻, 大便恶臭;结膜炎、口腔黏膜不洁、齿龈和唇内以及舌体上有溃疡或出血斑;后期鼻端、唇、耳、四肢及腹内侧等皮肤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常激发细菌感染, 以肺炎或坏死性肠炎为常见。

2. 慢性猪瘟。

特征为猪只体温升高不明显;贫血、消瘦或全身衰弱, 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和拉稀交替发生;耳尖、尾根及四肢皮肤坏死或脱落。患慢性猪瘟的猪严重发育不良, 形成僵猪, 饲养毫无经济价值。

3. 非典型性猪瘟。

临床症状与解剖病变不典型, 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病程明显延长。新生仔猪感染死亡率较高, 大猪一般能耐过;怀孕母猪感染后会出现流产及死胎、畸形胎。

4. 迟发性猪瘟。

感染仔猪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症状, 数个月以后出现轻度厌食, 不活泼、结膜炎、后躯麻痹, 但体温正常, 可存活半年后死亡。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后可表现群发性流产、死亡、木乃伊胎、畸形胎以及产出震颤的弱仔猪或外观健康实际已经感染的仔猪。

二、猪瘟发生的原因

1. 仔猪经过断奶、运输、分群、换料和环境变化等应激反应而发生猪瘟, 有的甚至引起全部猪群发病。

2. 营养不足, 饲料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使猪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自身免疫力差, 一旦有猪瘟病毒感染就会发病。

3. 抗菌素中的痢特灵、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免疫前后使用这些药物会降低免疫应答, 影响免疫效果。

4. 猪瘟疫苗质量差、保存不当、使用不当等。

5. 技术操作方面也会造成猪瘟的发生, 如器械消毒不严、消毒药品使用不当、不按规定稀释疫苗、使用将要失效的疫苗、注射剂量不足或随意加大剂量、漏打疫苗等。

三、猪瘟疫苗及其防疫方法

1. 母猪在产后20~25天进行猪瘟免疫,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疫苗4头份或脾淋苗1头份。

2. 仔猪21~25日进行首免, 每头仔猪接种猪瘟细胞

3. 为预防仔猪发生早期感染, 可在仔猪吃初乳前进行免疫, 每头仔猪注射1~2头份猪瘟细胞苗或脾淋苗1头份, 注射2小时后再让其吃初乳。在30~40日龄进行二免, 每头接种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脾淋苗1头份。

四、防治对策

1. 从外地购进种猪和仔猪时, 必须经过预防注射、严格隔离15天以上, 确认无病后方可入群。规模猪场每周应消毒1~2次, 当发生疫病时, 每天应消毒1~2次。同时消毒药应经常更换使用。

2. 注射猪瘟疫苗前2天和后3天严禁使用抗病毒及抗生素类药物。猪瘟疫苗接种要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间隔15天以上使用, 要与其他病毒病疫苗间隔7~10天为宜, 以免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 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3. 使用国家制定的、具有资质并具备GMP生产性能的厂家生产的猪瘟疫苗, 以确保免疫的质量与效果。

4. 加强疫苗管理, 按规定要求在低温下运输、保存、和使用好疫苗。

5. 定期按时进行疫苗免疫, 正确使用疫苗。

6. 建立猪场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加强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饲养管理, 实行定期消毒和全进全出制度, 确保群体健康。

7. 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 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造成免疫抑制。

8. 控制好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 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

9. 死亡猪只应在专门的解剖室解剖检查, 后经高温煮透、焚烧或消毒后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严禁随处乱扔。

一例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第10篇

1 发病情况

2013年4月28号上午, 江苏省苏州市某猪场从外地购进50头40千克左右的生猪进行饲养, 引进时给生猪饮过电解多维, 引入第7天生猪开始零星发病, 畜主本人曾按照感冒病例用药, 用青霉素、安乃近、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疗效甚微, 从5月5日发病到5月12号, 共死亡18头。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只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升高到40.5℃~41℃, 后躯无力, 行走摇摆不稳, 颤抖好卧。有脓性结膜炎, 病初便秘, 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 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 指压不褪色;急性病例, 多在1周左右死亡, 死亡率达36%。

3 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猪可见: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鼠蹊、内脏淋巴结肿大, 呈暗红色, 切面周边出血;肾脏色淡, 不肿大, 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粘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粘膜有出血。在盲肠及回盲口处粘膜上有扣状溃疡。

4 病原抗体检测

将采集的2份病死猪的脾脏、扁桃体触片, 采取猪瘟荧光抗体染色, 结果可见特异性翠绿色荧光, 猪瘟病原阳性。

5 确诊

根据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剖解变化、实验室检验, 最后诊断为猪瘟。

6 防治措施

6.1 紧急接种

对剩余的猪只全部使用政府采购专用猪肝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5头份量/头肌注, 同时使用抗生素, 防止继发感染。5天后痊愈。

6.2 加强饲养管理

制定严格的防疫程序, 提倡自繁自养, 不从外地购猪, 购进猪一定要隔离饲养检查,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条件, 饲养半个月后待确认健康无病后补足疫苗, 最好使用猪瘟单联疫苗, 再混群饲养, 注射疫苗时要一猪一针头, 一针一消毒。对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 用2﹪热碱水或30﹪草木灰水等进行消毒, 每天1次。粪尿及垫草等污物, 堆积发酵后作肥料利用。对病死猪全部作深埋无害化处理。

7 小结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第11篇

猪瘟俗名烂肠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猪瘟在世界养猪国家有不同程度流行,国际兽疫局将本病列入A类传染病之一,并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

1.病原

猪瘟病毒(HC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HCV不同毒株间存在显著抗原差异,根据对单抗的反应可将HCV分为两大抗原群,但未发现抗原群与毒力之间的关系。HCV野毒株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中毒毒株一般是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胎儿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引起轻微症状或亚临床感染,但胚胎感染或初生猪感染可导致死亡。中毒株感染的后果部分取决于年龄、免疫能力和营养状况等宿主因素,而强毒或低毒HCV感染,宿主因素仅起很小作用。猪瘟病毒有的毒力性状是不稳定的,通过猪体一代或多代后可使毒力增强。

HCV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的时间取决于含毒的介质,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

2.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屎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强毒株感染在10-20d内大量排出病毒,而低毒株感染后排毒期短。强毒在猪群中传播快,造成的发病率高。慢性的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当HCV低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觉察,但病毒可侵袭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死胎或出生后不久既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HCV。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并保持健康几个月,它们可作为病毒散布的持续感染来源而很难被辨认出来。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到远方。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是最重要的感染媒介。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

在自然条件下HCV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经口和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是扁桃体,然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继续增殖,随即到达外周血液,从这时起病毒在脾、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的淋巴组织繁殖到高滴度,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春、秋较为严重。急性暴发时,先是几头猪发病,并突然死亡。继而病猪数量不断增多,多数猪呈急性经过和死亡,3周后逐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或慢性,如无继发感染,少数慢性病猪在1个月左右恢复或死亡,流行终止。

3发病机理

猪瘟病毒进入猪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在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

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积,引起肾小球肾炎。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

4.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温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

4.1 急性

急性型猪温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只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为9000/mm3,甚至抵达3000/mm3。

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在几天内死亡。

随着病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常见。急性型猪瘟的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d之间死亡。症状较缓和的亚急性猪瘟病程一般在30d之内。

4.2 慢性

慢性型猪瘟的病程可以分为3期。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d以上。

4.3迟发性

迟发性猪瘟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妊娠猪先天性HCV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出血常见,且初生死亡率高。

5.病理变化

猪瘟的病理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证:全身淋巴结肿胀、水肿和出血,呈现红白或红黑相间的大理石样变化;肾组织被膜下呈点状出血;膀胱粘膜、喉、会厌软骨、肠系膜、肠浆膜和皮肤呈点或斑状出血;脾见出血性梗死;回盲瓣处淋巴组织有扣状肿,若继发感染,可见扣状溃疡;死胎仔猪出现明显的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

6.防治措施

临床出现猪瘟症状后可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经肌肉注射进行初步治疗,同时考虑口服抗生素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此措施对于非急性病猪具有良好效果。

大剂量的猪瘟疫苗免疫对于有效地控制猪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使用4-5倍剂量猪瘟弱毒疫苗进行常规免疫,使用8-10倍剂量猪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强平时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本病的发生,其基本原则主要是预防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引进,提高猪群的抵抗力。提倡自繁自养,若由外地引进新猪,应到无病地区选购,做好预防接种,到场后,隔离检疫2-3周;泔水饲料要充分煮沸消毒;猪舍要经常消毒,禁止闲杂人员和其他动物进入猪舍,对于猪的流通环节实行严格的检疫。

当前猪瘟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第12篇

1 当前猪瘟的临床发生特点及诊断

近年来, 我国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流行形式呈周期性, 波浪式地区散发流行。临床上出现谓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 特点为:突然减食或不吃, 喜喝水, 吃蔬菜叶, 树叶;体温略高于正常0.1~0.2℃;粪便多数偏于深色, 仅少数因便秘而引起脱肛;病程长达20 d以上, 应用抗病毒, 抗菌清热药后能少量进食, 但停药后即反弹。病猪后期眼圈, 耳朵及臀部表现紫色。由于病理特征不明显, 须依赖于实验室才能确诊。

2 发生原因

2.1 购买猪种隐性带毒。

许多养殖户是从猪贩子手中购买猪只, 而这些猪只有些是从未做过疫苗接种, 有些是隐性带毒猪, 尤其是隐性携带蓝耳病毒, 伪狂犬病毒等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病毒, 使猪只即使再接种猪瘟疫苗也会因免疫抑制病毒的干扰而抗体水平达不到预防效果, 引起非典型猪瘟的发生流行。

2.2 生物制品市场混乱, 一些不法经销商, 为了

获取利益, 非法从事疫苗销售, 片面夸大疫苗的作用效果, 一味盲目地让养殖户使用疫苗接种, 结果使该地区并未发生过的疫病由于接种弱毒活疫苗而引入该病原体, 从而在猪群中猪瘟混合感染, 增加防控猪瘟的难度。如蓝耳病病毒, 伪狂犬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病毒。

2.3 疫苗使用方法不当。

许多养殖户不懂科学养猪, 买回的猪只不管大小仅接种一次三联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疫苗, 有的甚至根本不预防接种:自繁自养的仅在仔猪一月龄时接种一次三联苗。这种预防接种法使猪体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抗体, 多在体重50 kg左右时因猪瘟抗体水平不足而发生流行。

3 防制对策

3.1 发现猪瘟病例立即扑灭, 销毁感染群全部猪只, 彻底消毒被污染场所。

对假定未感染猪群进行疫苗紧急接种, 以防猪瘟蔓延。

3.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种公猪每年春秋季各接种猪瘟1次;母猪每胎产仔后7~10 d接种一次猪瘟疫苗;大型养猪厂要坚持做到自繁自养, 仔猪40~45日龄首次接种猪瘟疫苗, 60~65日龄时二免, 猪瘟严重的猪场可应用超前免疫。购进猪只要隔离观察一段时间, 并在购进后的第10天补注一次猪瘟疫苗。同时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

3.3 坚决淘汰带毒猪。

应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进行病毒检测。发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猪, 一律立即淘汰。据报道每6个月检测一次, 连续进行3次, 便可彻底清除带毒种猪。

3.4 加强猪群抗体检测, 及时补防。

疫苗免疫后, 应加强对猪群进行免疫监测, 可以掌握猪群的免疫水平和免疫效果, PPA-ELISA法用于免疫监测, OD490在0.17以下者为免疫无效或猪瘟不稳定地区, 须加强免疫。

3.5 规范生物制品市场, 各地区统一配送疫苗, 杜绝假疫苗进入市场, 严格控制疫苗供、销渠道。

上一篇:统筹战略下一篇:教学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