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范文

2024-07-31

深圳大学范文(精选12篇)

深圳大学 第1篇

念中文系的学生, 很多都有作家梦。因此, 抗战中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 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 都曾公开宣称: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轮到我当北大中文系主任, 还不断有人要我表态:你们到底培不培养作家?面对此挑战, 我调整了论述策略, 努力向众多热爱文学的青少年解释:第一, 中文系包括语言学、古典文献、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诸多专业, 各自发展方向不同, 不能只谈文学创作;第二, 文学创作需要天赋与才情, 任何学校都无法批量生产好作家;第三, 不是我们不要, 而是做不到;若天降大作家, 当然求之不得。最后, 办教育的人都记得两句话, 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欲速则不达。营造好的校园氛围与文学风气, 然后顺其自然, 等待收获。

香港中文大学除了开设很多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方面的专题课, 还有两个很好的举措。一是请著名作家来学校演讲, 如“中国作家中大行”, 每学期请两位, 已经来过十四位, 效果很好, 正整理讲稿准备公开刊行。其中莫言作为第三届“中国作家中大行”的嘉宾, 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发表题为《文学与我们的时代》的专题演讲, 第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中国文学越来越受到各国读者及批评家的青睐, 我相信, 还会有来香港中文大学 (以下简称“中大”) 演讲的作家获各种文学大奖。

与“中国作家中大行”不同, 我们的“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面对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才俊。说实话, 前者是人家给我们面子, 来不来中大, 对于著名作家来说无关紧要。后者不一样, 很多参与者和获奖者, 很可能因为我们的鼓励, 日后坚持写作, 思如泉涌, 逸兴遄飞, 最后成为大作家。若真如此, 还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大学能不能培养作家, 国内外学界多有争议;我们的目标是, 养成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的风气, 至于能不能出大作家, 则尽人事而听天命。多年后蓦然回首, 若发现积极参加“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活动的大学生中, 居然有人日后获某文学大奖, 那我祝贺中大, 祝贺此活动的赞助人、评委及忙忙碌碌的各位同事。如果坚持了三五十年, 依旧战绩平平, 那我就转而祝贺中大校长, 理由是, 此活动起码使得中大校园显得青春勃发、诗性盎然。

眼下各国大学, 尤其是亚洲的大学, 因为排名等压力, 日益强调“专业性”。段数高的, 突出SCI, 追求各种学术奖;段数低的, 自贬身份, 变成了职业培训学校。我则反其道而行之, 提醒各位校长、教授及学生, 所谓“大学”, 除了传授各种专业知识, 还要有诗歌, 有美文, 有激情, 有梦想, 有充满想象力的文学创作与艺术鉴赏, 那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活。

为了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能生活在有诗文小说、优雅且灵动的大学校园, 希望中大能克服各种困难, 让这费时、费力、费钱且不算“学术成绩”的“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能持之以恒, 不是五届, 而是十届、二十届。若真能做到, 除了造福热爱文学的青少年, 更可能成为中大校园里最为靓丽的风景。

谢谢筹委会的好意, 让我有机会站在“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颁奖典礼上, 向获奖者表示祝贺, 更向无数积极参与但没能获奖的文学青年致谢。正是你们的参与, 这次活动才能办得如此有声有色。

两百多间大专院校的学生投稿, 一千多篇作品翩然南来, 这场景还是很动人的。而且, 获奖分布竟如此均匀, 出乎我的意料:小说组第一名香港, 第二名台湾, 第三名大陆;散文组第一名台湾, 第二名香港, 第三名大陆;翻译组第一名大陆, 并列第二名香港、大陆。我问决审的评判, 有没有“政策性照顾”, 或者说三组私下协调过?回答是:没有。那我很高兴, 这说明三地间青年学生的文学趣味及创作水平大致相当。

凡有评奖, 必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获奖者收获鲜花、掌声和祝贺, 不用我多言;需要鼓励的是众多落第者, 希望他们不要丧失信心。或许这一次你没发挥好, 或许评判看稿时打了个盹, 或许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你只是暂时没跟评判对上眼。这都没关系, 请继续前行。以我的经验, 人生路上, 获奖是偶然的, 没获奖才是正常的。以平常心看待此次小小的失利, 来年再战, 必有佳绩。

凡颁奖场合, 聚光灯必定打在获奖者身上, 像我这样, 名为嘉宾, 实际上是跑龙套的。演戏或看戏的人都明白, 跑龙套的如果太积极, 那是很讨人嫌的, 台下的观众会嘘你。教了几十年书, 我学会在公众场合讲话不胆怯, 更学会“知所进退”。比如, 这个时候, 我的最佳姿态便是鞠躬、下台。谢谢大家。

(此文是陈平原先生201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开幕礼及颁奖典礼的致辞。)

(来源:《南方都市报》)

深圳大学是重点大学吗 第2篇

深圳大学简称“深大”,位于中国经济特区广东省深圳市,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广东省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设有研究生院,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学校有后海、西丽2个校区,设有25个教学学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2个。

深圳大学重点学科专业:

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

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政治经济学、国际法学、文艺学、传播学、光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

广东省重点学科:光学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

深圳大学 第3篇

南华大学——知道什么是“核”心专业吗?

南华大学的低调和“南帝”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该校的特色专业都涉及军工领域。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并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南华大学核技术与应用全国排名第二,学校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亚雷等大师。同时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可见南华大学虽地处一方,同样具有绝世武功。

西华大学——工科之花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北华大学——北大+清华,简称“北华”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深圳大学 第4篇

模块化门诊医技区

位于院区中的门诊医技区由急救急诊、儿科、妇产科、内外科, 病理、化验、血库、影像中心、洁净中心手术室、ICU、洁净中心配药、中心消毒供应室等科室组成。门诊采用“模块化”设计, 以中间南北向的“梭形”医院街为界, 区分大厅与门诊医技区, 并且紧邻一级候诊区, 避免穿越科室。该区域的西侧三大“模块”长度呈现由南向北递增, 使建筑更具层次化和空间美感, 与S形的曲线美相呼应。此外, 门诊预留了部分诊室, 可灵活满足未来重点学科的发展需求。

“梭形”医院街的设计除将门诊、医技、病房各功能科室有机联系, 使各科室位置一目了然外, 还能把内部景观、交通、候诊、分层、挂号收费、超市、商务中心等公共活动实现完美结合,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室内空间景观,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主要医疗区利用“S”形架空廊架沿东侧城市道路展开与主入口广场形成良好的城市街景界面, 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同时建立门诊与病房的交通联系。

资源共享的住院楼

“梭形”医院街与S形架空连廊均连接住院病房楼, 实现了联系便捷。病房楼一至四层为矩形, 五至十四层前后交错、共享中间交通核, 因此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两个护理单元的模式, 一期共设置病床800张。

*护理单元设计

每层为两个护理单元, 每个单元45床, 所有病房均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护士站居中布置, 护理路线短捷, 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两个医生办公区既相对分离又联系紧密, 为同一科室两个病区的医护交流及管理带来方便。完善的医疗附属用房, 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交通核的设计

住院楼的交通核, 由9部医梯、两部医生专用电梯及两部专用提升机组成, 患者交通核与医生交通核分开设置, 解决医患人流交叉问题。交通核均有直接的通风采光条件。

*手术部设计

随着手术室、ICU规模的日益扩大, 与相关科室的关联也越来越密切, 过去病理、血库主要在门诊楼设置, 远离病房及手术室、ICU, 而手术室、ICU在工作过程中, 又特别需要病检、血库的快速诊断的技术支持, 因此设计中将病理、血库在手术室、ICU附近布置, 同时还可减少洁净物品传递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灵活的辅助办公区

将原保留办公楼、教学楼统一成办公科研功能区, 基地南侧保留建筑可为医院的办公科研教学预留空间, 实现灵活性, 同时深圳大学各方面的综合资源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院内生活、后勤保障系统位于病房楼北侧, 在满足主导风向要求的同时, 将能源中心靠近主医疗区, 以节省管道及投资。

营造绿色的生态环境

医院用地西侧的西丽高尔夫球场及南侧的滨河绿地形成了医院周围重要的绿化景观, 天然地为住院患者创造了良好的视野, 推窗见绿, 给患者带来愉悦心情。医院院区内利用树木、灌木和草地为部分硬质地面和不透水路面提供遮阳, 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 防止休闲环境过热, 提高室外微环境的舒适性。同时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吸滞道路尘土, 隔离城市道路噪音污染, 降低入口处风速, 为建筑入口创造较好的小环境。“梭形医院街”的设置解决了门诊交通空间的通风采光要求, 使患者和医生有一个舒适的诊疗环境。局部设屋顶花园, 种植绿色植物, 组织休闲空间, 弥补用地紧张带来的地面绿化不足, 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休闲场所。

交通组织优化设计

*总体采用分散布置

不同功能的出入口采用分散布置模式, 结合医院建筑功能布局及周边道路交通条件, 分散布局出入口, 通过分散入口的规划措施, 使人流、车流在基地周围就实现分流, 大大减少基地内部的交通压力。

医院主入口放在基地东侧, 单独设急诊急救和儿科入口, 北侧设后勤及污物出入口。医院出入口采用地上地下交通相结合的方式, 从基地外围疏散入口处实现人车分流。

由出入口分流出多条流线, 既清晰分明, 又互补交叉。具体流线包括:由医院主出入口通过东侧广场急诊探视入口进入一层急诊急救大厅的急救急诊流线;由医院主出入口进入门诊大厅的门诊流线;在东侧入口通过探视广场进入的探视流线;由后勤供应入口从基地西北侧进入的供应流线;在门诊医技楼西南侧单独设感染科出入口的感染科流线。

*内部交通组织高效为主

院区内部道路系统环绕建筑布置, 既分隔各功能区, 又构成相互间的地面地下交通联系, 结合消防环行通道由各出入口疏散, 与医院外部城市交通道路系统相连接。



同时, 充分考虑院内交通系统与城市公交系统的无缝接轨的可能性, 通过优化设计最终实现了区内人车的合理分流——外来就医的社会车辆、内部医护人员办公车辆主要通过各个地下出入口分流进入地下停车场;地面车辆围绕院区外围的环形车道作为疏散车道, 用于救护、消防车辆及特殊情况下机动车疏散使用;主要的地面空间留给医护人员、行政办公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使用。

*地下停车系统

医院地下室面积约30000m2, 病房楼设2层地下室, 门诊部为1层地下室, 除人防设备用房外, 其余皆为地下停车库, 设停车位为660个。

在内部交通管理上, 引入停车场管理和智能化引导系统, 以患者为中心, 构建安全方便的交通等候体系。在基地之外, 结合城市道路设出租车专用停车区, 方便患者使用, 并利用港湾式设公交车站点, 给患者提供了安全的换乘空间。

结语

深圳大学概况 第5篇

科研成果

“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4030项,其中“863”、“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级课题、项目2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74项。20实到科研经费6100万元, 年突破9000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超5000万元。20文理科实到科研经费1.3亿元。科学研究贴近社会需求,横向项目和经费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497项,人文社科类项目211项;科研实到总经费自然科学类13553.67万元,人文社科类3432.99万元;国家基金项目科技类78项,社科类11项。科学研究贴近社会需求,横向项目和经费不断增加。

五届高交会,233个项目参展,达成合同金额1.2亿元,部分技术实现产业化。截

止到,国家级高层次科研项目获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国家级技术发明二等奖、解放军总参谋部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被《工程索引》和《科学文摘》收录,篇引率居全国科技期刊前列;人文社科版论文量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名列前茅。

论文成果

截止到20,理工类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804篇,人文社科类论文被CSSCI收录1306篇,至20,学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3 篇,其中,英文论文14篇,SCI收录9篇,EI收录15篇,ISTP收录6篇,CSSCI收录3篇;学生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共出版专著263部、译著40部。

青年基金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取得突破。截止到年,获得全国美展金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解放军总参谋部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9项,获得授权专利107项。

计算机成果

深圳大学 第6篇

讲座中,宋清辉教授从多维度对经济学家谈论经济、股市、楼市等问题背后的动机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经济学家思想观点不独立的原因等。他指出,经济学家应该为真理和大众服务,不能只为利益集团代言。最后,宋清辉教授鼓励有志于成为经济学家的深圳大学师生,能够为理想坚持。

讲座结束后,宋清辉教授就经济学相关问题与深圳大学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据悉,本次讲座是深圳大学MBA大讲堂第56讲。此前,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教授、原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第一财经日报原总编辑秦朔等都曾先后在此开设讲座。

以下是讲座内容摘要:

2016年5月20日,受韩国最大的媒体集团之邀,我在韩国首都首尔希尔顿酒店发表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新兴领域合作机会》的演讲。包括韩国金融监督院(韩国金融监督院是韩国最高的金融监管机构,相当于中国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会合一)院长有关人士、三星、现代、LG、SK等大型集团高管、重点金融机构高级人员等在韩国具有影响力的人士。

演讲结束后,在与韩国成均馆大学校一位金融学教授交流的过程中,她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有良心的经济学家(Economist),我说没有。

因为有人多人可能会认为,经济学家不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一个职业,和医生、艺术家等没什么大的区别,结论是不必赋予这职业太多的社会含义。的确,经济学家是一种职业,但这份职业要求具有一定的良心和良知,体现一种正义和公理,为国家和公众仗义执言。试想,若经济学家只想着为自己和所在的学校、公司和为既得利益者站台,其实就等于出卖自己的良心。我之所以要讲到这一点,是因为现在很多的经济学家已经被资本所“绑架”,丧失了独立性,影响经济学家群体整体的形象。

据公开信息,经济学家为上市公司等商业性质活动站台属于普遍现象,早在2011年的时候,光是在上市银行当中,就有45位学者、专家型独董和外部监事,从银行领取报酬,有个别的超过100万元。当时比较知名的有:民生银行独立董事的王松奇,从该行领取的税前报酬总额为101.5万元。王松奇当时对外披露担任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另外,还有市场熟知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他当时担任兴业银行的独董,从该行领取税前报酬为30万元。还有像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曾经担任着交通银行独董,当时从该行领取税前报酬25万元。

2015年底的时候,教育部通报过一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亚汤谷良违规兼职取酬等问题,报露出高校独立董事的突出问题,甚至有的高校专家学者还身兼5、6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被市场称为最牛独董称谓。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 《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其实,证监会规定独董不能兼任超过5家上市公司是有道理的,超过5家公司独董根本无时间去履行独董职责,其纯粹是为了奔着独董的年薪而去。

2016年5月30日,海油工程发布一份公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武祥申请辞去公司独董职务。这是半年之内朱武祥辞去的第二个独董职务,即便是这样,朱武祥教授仍担任5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在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等方面应发挥作用,而不能成为有名无实的“花瓶”。

我认为,独立董事之于上市公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营效率;二是独董能以其专业知识及独立的判断,帮助公司管理层提高决策水平,利于上市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和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独董设立是制衡公司管理层伤害股东利益的一把尚方宝剑。通过行使独董职权,制约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外部股东的行为,从而间接保护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

一般而言,国外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代表社会对公司进行监督的作用,国内不少上市公司独董纯粹是一种摆设。大部分是公司大股东出于人情邀请的,根本起不到监督上市公司的作用,因此被称之为摆设的“花瓶”。

说到底,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只服务于真理,这是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什么是真理?就经济学而言,就是意在通过客观公正地解读经济相关的现象以及规律,为公众提供一种解决思想。经济现象很繁杂,一般人则很难看清楚,需要经济学家运用专业知识对经济政策做出正确分析。当然,对某些经济现象可能每个经济学家的看法有所不同,存在争议。有争议再正常不过,我也非常赞成争议,但有时候这种争议却变成了 “骂”,甚至是人身攻击。

相较而言,经济学家言论的影响力很大,但不能滥用这种影响力,应该更多地用这种影响力为中小企业和普通话的老百姓说话。现在有些经济学家不但不能够服务于他的对象,反而有的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祸害的迹象。

经济学家和其他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人文学家相比差别较大。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学家有可能会通过学术语言,表达一些对自己所代表的利益有利的观点,这种现象在经济领域表现得较为突出和多发。特别是当经济学家成为公众人物的时候,所谈论的内容如果跟他所服务的利益集团息息相关,而又没有提前告知公众利害关系等,杀伤力会非常大。

若能够举例来说,与经济学家最为接近的我认为是律师,即个人利益和专业角色之间的重叠性较高。例如律师赢得一场官司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获得不菲的利益。经济学家在发表自己分析看法的时候,易受到利益的驱使,致使观点具有较大的倾向性、隐蔽性,普通的公众很难分辨的出来。

构建大学文化重塑大学精神 第7篇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 即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它通过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表现出来, 是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制度体系、信仰追求、风尚习俗、理念创新和价值判断。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大学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组成, 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主要包括对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理想与观念。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 走向未来的内在力量。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自信、自强等人格要素;不畏强暴、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勇于承担、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心、使命感。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向上的积极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才会精神抖擞、奋发有为, 一个团体才会和谐有序、团结向上, 一个国家民族才会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因此, 一所大学的发展史, 也就是一所大学精神内化升华的过程史, 更是一所大学精神力量的传承史。

儒家经典《大学》明确指出大学精神的精髓, 即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文化、大学有精神。大学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殿堂, 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平台和舞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求真、民主、公平的无限追求。数百年来, 无论是不同国度的变换, 还是任何时代的变迁, 大学都始终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都始终坚持对真知的不懈探索、对真理的无限追求;都始终营造一种公平、民主的文化和氛围。在大学校园里, 无论级别职位高低、无论老师学生身份差异, 都是平等的, 都可以公平、公正地共享各种资源, 这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在工作中构建大学文化, 重塑大学精神, 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大学》有这样一段论述,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实际上就说明了诚意、正心和修身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三者是需要循序渐进依次施行的, 讲求立人诚信所有意念均出自精诚方为“诚意”, 自己的品德心思端正严明是谓“正心”, 而后能修身养性、陶冶身心、涵养德行, “修身”方成。在此三者基础上才能有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性。可见, 教育具有规律性、次序性和阶段性。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修身为根本, 以立德为诚意, 正心为最终归宿。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要治国、平天下。然后, 在大学阶段再反过来讲诚信责任、讲做事做人, 也就是《大学》中论述的“诚、正、修”, 显然有些次序颠倒, 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 我们在教育时应该引导学生确立起道德的自我坐标, 既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勉, 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激昂, 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孤洁, 还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和“我心安处是故乡”的洒脱。教育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应不为名利所动, 应不心浮气躁, 应坚定信念, 恪守节操, 成就一番事业。

摘要: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是教育的文化属性和功能体现得最为集中的地方, 其应当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传承、创新和示范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学出现了文化品位下降、大学精神失落等文化衰微的表征。因此, 需要通过构建大学文化, 重塑大学精神, 传承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大学,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彭斌.论大学精神培育与文化育人[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07) .

[2]陈瑜.思想教育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5) .

[3]储朝晖.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01) :101-105.

[4]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为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7) :11-26.

[5]程祥国, 詹世友, 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12) :223-228.

深圳大学 第8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根据中央指示, 教育部也提出了具体的大学体育目标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和大学体育教学的三个自主选择 (自主选择学习项目, 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体育系, 积极贯彻和实践这一指导思想, 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成果。回顾实践过程, 总结实践经验, 对于其他高校的大学体育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

2.1 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选项课过度阶段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为两年, 共四个学期。在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中, 涵盖田径、武术、体操等, 主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1992年, 中北大学 (时为太原机械学院) 在山西省率先对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即一年级保持原有的教学模式, 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当时开设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 共6个项目供学生依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种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与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2 全面推行选项课阶段

2003年, 中北大学对《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 即在两年的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选项课的模式。这一阶段的改革是在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背景下完成的, 为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高校大学体育教育, 中北大学开设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交谊舞、形体、跆拳道、健美等11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这次改革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三自主”原则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阶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正式以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原有10个项目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网球、国标、散打、拳击4个项目, 成立了15个教学俱乐部。并自主开发中北大学公共体育选课系统, 真正实现了大学体育教学“三自主”原则。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 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2.4 取得的成果

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8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4篇;省级教学名师1人, 校级教学名师2人;2000年, 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授予“校长杯”, 2004年, 作为山西省教学改革的代表, 出席“上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论坛。

3.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要使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就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我校的大学体育改革正是从思想观念入手, 把眼光放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广阔背景中去认识新形势下大学体育的功能、目标和运作模式, 经过积极探索我们确立了我校大学体育改革的理念, 即大学体育的“系统化”理念, 大学体育的“开放化”理念, 大学体育的“终身化”理念, 大学体育的“学科化”理念。

3.2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经过广泛的调研, 并结合我校实际, 拟定了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1)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2) 形成新的群体工作的运作机制; (3) 体质研究要能够满足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客观评价和监控要求; (4) 在大学体育教学领域要不断推出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

3.3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实践

3.3.1 积极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打破了原有系别与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 根据教学单元及我校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15个教学俱乐部, 并成立相应的单项协会。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的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终生体育”的教学思想,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3.3.2 修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和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优化

3.3.3 实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

各教学俱乐部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身体条件、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体育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及对体育课要求和期望值的不同, 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组, 再将教学内容、目标划分为几个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的具体目标, 使学生都能在具体目标的引导下,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达到目标, 并使其尽可能地升到高的层次。即学生达到所在层次的教学目标后, 可调整到高一层次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这样, 即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满足其兴趣要求, 又在学习中体现了自我。

3.3.4 成功研制开发《高校体育教学选课系统》软件

为了规范体育教学管理, 我们自主研制开发了《高效体育教学选课系统》。通过该软件, 试行教师挂牌教学、学生网上选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基本上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三自主”原则。经过两年的试用, 师生反应是比较满意的, 目前在我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3.5 积极推进教材建设

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现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我们针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积极进行教材改革, 出版《现代大学体育》系列教材。该教材根据相近项目进行编排, 共5册。学生选什么项目就买有该项目的的那一册, 即经济又实惠, 避免了过度浪费, 从分体现了人性化。

4.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4.1 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地坚持大学体育教学及其改革

从我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来看, 我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就没有间断过, 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始终坚持按照教学管理文件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负面影响的探究

周中玉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在虚拟空间异化脱离实际;网络色情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相当于电子海洛因垃圾信息毒害大学生的思想;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在学术领域抄袭成风;学校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监管及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控制。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网络信息

Abstract:Cyber-culture keeps college students in virtual space and far away from reality.Cyber porn does great harm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Online games is as harmful as electronic heroin for colleges’thoughts.Cyber-culture makes plagiarism a trend in academic circle.Thus, the univers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n internet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behaviors.Key Words:Cyber-culture;Cyber Porn;Online Games;Internet Information

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人文与技术结合的文化, 它的产生是网络作为一种媒体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相伴而生的, 它一经产生, 就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并且对社会的总体文化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一、网络文化的界定

网络文化 (Cyberculture) , 又称赛博文化, 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新型文化, 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依赖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结构上包括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 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 这也是网络文化得以迅速形成、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负面影响效果探究

网络文化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就在于它的海量的信息流通与简易的交往形式。但是网络文化内容的泛滥又导致了各类有害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大肆传播。这些有害信息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信息、网络反社会信息、网络攻击信息等。于网络空间超越传统物理空间的时空的限制, 呈时空压缩化趋势, 实现点对面式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直接产生了异质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的交互影响和碰撞, 也为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的猖撅行为提供滋生的温床。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由于校园网宽带上网, 一般不受拨号上网的高峰时间网速慢的限制, 学校上网时间可自由选择, 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固定的上网时间。据调查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资料搜集、电子邮件、与熟人联络、娱乐休闲、下载、消磨时间、发表个人意见、结交新朋友、网上教育、网上购物;按学生们使用的主要网络功能排序是:电子邮箱、信息搜索、新闻浏览、网上聊天、上传下载、网络游戏、网上购物、个人主页空间。浏览色情网站是大学生的家常便饭, 当然浏览这些网站的学生多为男性。鉴于这些情况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有必要的。

1、缺乏有效规范的网络为人恶的潜质的爆发提供了途径, 的要求和标准去执行。在历年的山西省公共体育教学大检查中, 始终名列前茅。俗话说“十年磨一剑”, 正是有了多年的积累, 才有了今天的累累硕果。

4.2 紧跟时代步伐, 勇于实践创新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的教学之所以处于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的位置, 是跟不断的实践、创新分不开的。纵观其教学改革的历程, 不难发现, 我校在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在专项课的设置到“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 再到“三自主”的实现, 无不体现了勇于实践, 不断创新的思想。在现有基础上, 我们又提出了“四自主”, “一干预”的思想, 并已进行立项研究。

此外还应加强对外交流和教学研究团队培养的, 才能更好的促进了我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人性的恶企图到网上恣意妄为, 技术的无止境前进为欲望的膨胀建立了通道, 制度的滞后则使得很多网络行为无拘无束, 从而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网络犯罪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以计算网络为侵害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大学生网络犯罪是从犯罪主体的身份来界定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漏洞与缺陷, 使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成为可能。一方面网络自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线间侵入、背后侵入、暗门侵入以及制造逻辑炸弹、定时炸弹等破坏性程序, 使网络失灵、数据遭受破坏, 甚至造成网络崩溃瘫痪, 这些是实施网络攻击、网络破坏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 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弱点, 为大学生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违法犯罪目标。第二, 在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实践中, 相对网络犯罪的增长速度, 网络立法较为滞后, 存在网络监管不严, 对网络违法犯罪打击缺乏力度的现象。第三, 网络信息庞杂,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错误、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的信息。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难免不受到各种消极信息的腐蚀和毒害。

2、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相当于电子海洛因

在校的大学生是游戏冲动最强烈的一个群体, 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进取心的群体。他们想象力最为丰富, 精力最旺盛, 却被深深地被束缚与枯燥机械没有趣味的学校学习生活中, 其游戏冲动在现实社会中却又得不到发挥.正是网络使他们获得了满足游戏冲动的最好的机会。耳闻目睹众多“网络精英”的成功事迹, 不少的学生也憧憬着自己未来能够增写“网络神话”。因此, 有众多的学生们沉浸在对网络技术的追逐中。这其中也会有少数人通过一些破坏性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满足一种畸形的成就感。但或许更多的大学生是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 或受到挫折, 转而到网络游戏中放松一下, 或追求一种虚拟的成就感, 以体现自身的价值。网络游戏可以把他们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一精彩的游戏内容, 绚丽的游戏画面, 生动的游戏音响, 形形色色的游戏人物一每一款游戏都会为他们带来不同的享受。同时, 网络游戏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智力性, 容易使“玩

参考文献

[1]刘定一.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台阶试验的研究与建议[J].体育科学, 2004, 24 (10) :54-55

[2]曹电康.华北工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时间研究[J].学校体育研究, 2003, 2:6-8

[3]于芳.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化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2, 4:87-89

[4]曹电康.从大学生体育现状调查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2, 2:99-101

大学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教育 第9篇

一、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中学生的理想就是考上大学。为了通过高考而跨入理想之门,他们废寝忘食,刻苦攻读。可以说考上大学成为他们在这一时期奋斗的目标和生活的支撑点,一旦这一目标完成以后,许多学生就不知该干什么了,对生活的前景一片茫然。

2、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

长期以来,接受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成自然,教师的授课也是极其细致,学生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由教师亲自设定,这无疑使学生严重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在大学期间,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比较自由灵活,在学分制下,课堂由学生自主选择,这就要求学生有非常高的自主性。而大学教师讲课也和中学有很大差异,大学教师授课特色在于少、精、快,一讲课少则几节多则几章,且多为抽象阐述,只讲重点、难点或一些关键环节,大部分内容靠学生自学。学生必须培养高度的学习自主性,合理支配学习时间,增大阅读量,拓宽视野。然而,新生却很难摆脱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不会合理利用时间,面对高度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显得不知所措。

3、生活上不习惯

现在入学的新生绝大多数是1987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一群体也被称为“新新人类”,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一直是班级甚至校级的“佼佼者”。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才发现才华、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很多,因此失落感、自卑感油然而生。另外,独生子女的其他劣势如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感强,缺乏团队精神,个性强,缺乏吃苦精神等也随之越发突出。

4、人生角色转换造成的心理不适

中学的学习目标相对单一,目标指向十分明确,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已不可能凡事都由父母决定,有了独立支配的时间,也同时有了多种独立决策的机会,这本来应该说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些曾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却产生了心理的极端不适。

二、如何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是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阶段的教育指导,不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因此,全体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一新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

1. 各新生班配备优秀教师任班主任导师

大学中的导师也好,班主任也好,与中学的班主任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责任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点拨,所以笔者认为在选任导师时。不仅要重视思想品德还要重视专业精通,视野宽广,乐于助人,学识渊博。

2. 鼓励学生“树立长远目标,科学规划人生”

培养和激发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和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应指导大学生在健康的人生观指导下,正确合理地对待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有了科学的人生观,才能树立远大理想,才能做到目光深邃,胸襟宽广。

3. 教育学生“俯下身子,耐得寂寞,学会学习,提高效率”

俯下身子学习,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既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充实自己,要学会从艰苦中体验快乐。大学的教学内容与中学相比有明显变化。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不但会缺乏效率,还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心理压力。

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应用能力的教育。新生要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单有目标和信心是不够的,还要尽快掌握学习方法,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如网络,图书馆等。

4. 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教育引导学生尽快地学会与人相处,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的关系要靠自己处理,例如同班同学关系,同宿舍同学关系,学生和管理教师关系,学生和任课教师关系。和谐地处理好这些关系,遇到矛盾能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每位大学生都是非常必要的。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如何应对大学排行榜 第10篇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排行榜提出的挑战

知识的生产及传递被视为大学的重要使命,其成果不仅是无形的,而且也是多元化的,因此,要客观评价这些工作的价值是非常困难的。严格地说,只有亲自从事知识的生产及传播的人,或者是专业非常相近的人,才真正懂得知识的价值。而大学正是支撑大学重要使命——知识生产及传播的组织形态。

如果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很难客观评价的、极具多样性的活动构成的集合体的话,那么在大学之间排列名次,从逻辑上讲就是不可能的。的确,中世纪以来的各个大学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著名的大学与不太知名的大学之分,这充其量是一种反映大学历史时期的远近或是支撑大学各项活动的财政基础的标识。这种形态一直延续至今,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大学的办学原则及结构等方面受到了重大的挑战。

第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扩大社会机会这一福利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扩张。这就是所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也出现了飞速增长。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学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曾经都处于顶点的大学在经过排行之后也区分出层次与级别。在大学升学需求迅速扩大的日本,由于严格执行了依据实力选拔学生的制度,通过选拔难度的高低而形成的大学间的排列顺序是非常清晰的。

这种机会扩大政策很快就导致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也就是说只要有升学的愿望,升入高等学府的梦想都可以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去实现。这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同时也是将那些原本对成人实施的多种多样的职业知识纳入到大学中来的时代。学位制度曾经被当作显示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后所具备价值的“通货”,但在此时它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再具有绝对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具有升学意愿或者是具有潜在升学意愿的人及其亲属而言,作为消费者,他们理所当然希望得到有关大学更为详细的信息。

第二,知识的社会化与社会经济的全球化问题。由于学术知识与生产技术直接挂钩、高科技的服务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的知识生产及传播对社会的生产活动以及产业、技术革新所产生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社会,生产性及技术革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中,社会就必定会关注国内大学的知识生产及传播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于是,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大学的地位,就具有了非常强的吸引力。

第三,市场化问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以及成年人的参与使接受高等教育活动的人数急剧上升。这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加大,还意味着学习所需的时间也成为重要成本,快速发展的学术研究在不断扩大其研究对象,深化细分其研究内容。因此,超过以往水平的高额成本付出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加重了社会福利方面的负担,政府不得不大量压缩财政开支,并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费用对个人的依赖程度就会增大,人们会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问题,总是会将高等教育的投资与它带来的效益作比较。也就是说,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提供知识生产和传播服务与支付相应的报酬这样一种市场交易的色彩进一步加重了。这样,人们就要求大学提供相关服务价值的信息。

二、大学排行榜产生的效应:信息、疑似信息、虚假信息

这样看来,社会要求了解有关大学的各种信息是理所当然的。消除社会对有关大学信息的需求与大学多样化的实际状况之间的隔阂,就是大学排行榜所起到的中介功能。

但是,对大学信息的需求实际上是极具多样性的,有些人希望获取有利于升学选择的信息,也有很多人只是希望用一个尺度简洁明了地把握大学的质量。事实上,后者在数量上是大于前者的。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产生出来的商品,就是美国的《新闻周刊》、英国的《泰晤士报》等大学排行榜,或者是与此相类似的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然而,这些需求本身其实是缺乏逻辑性的,就如同要求给那些内容丰富的事物贴上简洁易懂的价格标签一样。这样一来,名目繁多的排行榜中就混杂了许多欺诈、虚假的内容。

从逻辑上讲,对大学进行正确的比较是相当困难的。论文发表的数量往往被当作衡量大学研究能力的客观标准,我们以此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以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刊登的论文数量及引用次数为基础建立数据库,通过比较数据判断大学的研究能力,这是大家通常使用的方法。此类数据确实可将大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次数的总和清楚地显示出来,但由于大学的规模、专业结构各不相同,从评价大学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所大学的论文发表总量是说明不了问题的。由于大学之间的组织状况存在很大的不同,试图在考虑大学的规模、质量、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对论文发表数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将面临很大的困难。比如哈佛大学的论文生产数的计算中包括了任职于其协作医院的大约2000名研究者的论文,因此把这个结果直接与具有其他组织形态的大学相比较就没有意义。

排行榜的发行者其实也注意到了这类问题,因此,他们不仅使用硬指标,还引用各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们的评价,或者是来自于录用毕业生的企业的评价等,也就是说他们同时也在使用“口碑”这样的软指标。实际上,在大部分的评价工作中,这类软指标所占的比重更大。这些指标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便是在自己本专业领域,研究者们所掌握的准确信息也不会超过数所大学。企业对大学做出的评价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而且由于进入评价人员视野的首先是那些长期以来受到好评的大学,因此,从结果来看,评价工作很难摆脱对传统名校所给予的过高评价。这一点在英国《泰晤士报》等国际排行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排行榜旨在对原有秩序提出挑战、对大学做出客观评价,但实际上却起到了强化原有秩序的功效,这一点颇具讽刺意味。

不仅如此,根本问题在于,排行榜本应针对大学对社会所做贡献的核心部分——大学的教育及研究活力进行评估,但事实上它却未能达到这一目的。尤其是针对教育的具体状况,主要的排行榜基本上都没有设定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其中当然也参考了专家评议的排行榜,但是由于专家评议存在前面所谈及的问题,其可信度也同样大打折扣。至于对研究方面的评价,则存在着没有将研究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与所获得的资源相比较而言的效率性等要素列入评价范围等问题。

实际上,对于上述问题,许多排行榜自己也在所作的条件注解中予以承认。即便如此,排行榜非常清楚它们作为商品依旧会十分畅销,尽管其中存在着不合理性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

三、大学应对大学排行榜的对策

那么大学该如何面对排行榜呢?

首先,大学要对大学排行榜以及社会上公布的有关各大学的信息进行经常性的监测,并对这些信息的特点加以分析。如前所述,无论是否存在有意操作的行为,大学排行榜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这些情况,必要时予以指出。在市场化的社会中,这已成为大学必须支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

除此之外,大学有时也须对信息产业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如果是由于大学提供的信息不足而导致了误会的产生,那么大学有必要采取措施予以澄清。尤其对那些国际性排行榜的发行者来说,他们总是对日本的大学缺乏了解,因此,大学提供的信息常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大学发现排行榜制作的方法中存在根本性的缺陷时,拒绝合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抉择。数年前,以香港为活动据点的《远东经济评论》一直举办着亚洲地区大学排行榜,但东京大学就曾拒绝与其合作。美国的大学也开始出现了拒绝大学排行榜的倾向,做出上述决断有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尤其对那些规模较大的研究型大学而言,通过大学排行榜看出大学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观察一下《泰晤士报》等排行榜会发现,日本的大学缺乏国际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的确,近年来,日本的大学在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但经常有人指出,在引用率等方面,尤其在与美国的大学进行比较的时候,日本的大学就相差甚远。这个问题不仅与日本大学论文的质量有关,同时还因为美国的研究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留学生等在内的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内部,学者们彼此之间频繁地相互引用。获奖的数量和专家的评判标准也都与此有关。此外,由于《泰晤士报》等国际排行榜中也包括了留学生数量、来自企业的评价等要素,因此,国际开放程度对排行榜的结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无论是加入上述国际性的学术网络也好,还是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的学术网络也好,对日本的大学而言,与提升排行榜的名次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高瞻远瞩的创造力。

第三,对所有的大学来说,最根本的仍然是自觉地认识到大学自身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独特性这一点。如前所述,大学排行榜对教学活动这一大学最基本的内容并未给予充分的评价。反过来,各大学崇尚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为了将之付诸实践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获得了哪些成果,如果能用客观的指标将这些内容显示出来的话,从大学的角度来看,这才是最具说服力的排行榜。

在整个社会与高等教育都接受着市场化洗礼的大环境下,大学应该对自己做出富于战略性的评价,这正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摘要:大学排行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那些排行榜都认为自己在向公众提供公共说明责任与增加透明度方面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因其方法论上的缺陷或对信息收集的偏好而受到指责。因此,大学应监测大学排行榜以及社会公布的各个大学的信息,通过大学排行榜审视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认识大学自身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独特性。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第11篇

清华大学虽以理工闻名天下,但近年来逐渐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建设,尤其是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搞得很红火。

复旦大学

南方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综合实力、人文学实力、社会科学实力在南方均位居第一。

中国大学的校名多以地名冠之,体现的是地域性特征。但也有一些大学的校名取材于历史典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既典雅又“美听”,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人文精神。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先来说说清华大学。清华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咸丰皇帝赐名“清华园”。“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如果你看金庸作品比较多,大概会对《天龙八部》中诠释木婉清名字的这句话有印象。不过金庸也不是凭空自己创作的,后一句出自《诗经》就不多说了,前面的“水木清华”出自晋代谢叔源的五言诗《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所以清华BBS之名也是从这里来的。掉书袋一下,在四部当中,诗歌属于“集部”,在经、史、子、集中位列最后,所以出自集部的“清华”稍显纤弱。从1924起,清华大学正式开始用“清华”为校名。

就和北大被误解成文科院校一样冤枉,清华也被误解成是“工程师的清华”。孰不知,时下时髦的“国学”一词,第一个大张旗鼓说的正是清华。当时清华的国学研究院名振全国,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导师成就非凡,树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丰碑,不知令多少学人向往。季羡林大师最后落脚在北大,但其实是清华毕业。清华还有很多大师,如一部《围城》让世人刮目的钱钟书,一部《雷雨》震惊中国戏剧界的曹禺,《七子之歌》的闻一多……清华的人文又哪里逊色了?

再来说说复旦大学。“复旦”二字来源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日月光辉的永恒来象征“复旦”不朽的魅力。其实说起来,这首《卿云歌》也是首古诗,但因为出自《尚书》,而《尚书》又是儒家经典,是十三经之一,因此以四部论,“复旦”是出自经部,分量就很重了。

不过和清华类似,“复旦”也不是最早的校名,马相伯于1905年创办的时候是叫“震旦大学”,1917年改为“复旦大学”。这所人文色彩浓厚的高校,“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曾云集了众多声名赫赫的大师: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谢希德等著名学者曾长期在校执教,为复旦奠定了雄厚的学术传统和基础;谈家桢、吴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建校以来,复旦毕业生涌现出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童第周等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而今在复旦,每天都有非常精彩的大师级讲座,为学生讲解人文社科的知识。这就是人文风度,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气质。

《大学》视域下审视当前大学教育 第12篇

大学是承载高等教育的载体,是执行高等教育这项社会职能的场所和机构,因此在此高等教育即作大学教育论。胡适先生曾在其日记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院,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的重要性。如社会学家贝尔所言,大学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结构,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足以影响乃至决定一个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盛衰。

一、大学教育理念的内涵

按照韩延明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大学教育理念定义为:大学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大学教育哲学观点,是大学教育主体在大学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二、《大学》中大学之道的阐释与理解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作者为曾子,即曾参,孔子晚年的学生。后经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整理成为四书之一,经南宋朱熹注疏后的版本,成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标准教科书。《大学》篇幅短小、文字简洁却思想深邃,具有儒门“心经”一般的地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于《大学》十分推崇,他曾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展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哲学家都没有见到,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1)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也给《大学》以高度评价,认为《大学》中阐述的大学之道是“贯通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全过程的总规律”,是“中国高等教育总规律的最佳表述”(2)。

在阐释《大学》的大学之道思想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大学之道的概念进行辨析。在这里,“大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朱熹有云,“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而涂又光教授也认为,《大学》之大学,只指大学问,不指大学校。(3)朱熹将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人生八岁,则自王宫以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及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所认为的“大人”具有人格上的“君子”以及身份上的“贵族”的双重含义。而南怀瑾先生则认为,“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5)而关于“道”,南怀瑾先生认为是形而上的理念。因此,大学之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培养有大学问的“大人”的理念,也就是古代高等教育理念。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领。意为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彰显人们内在的光明美好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教化百姓,是百姓弃旧图新,成为新人,在于使人们达到并安于最完美的至善的最高境界。朱熹认为“亲”通“新”,明代王阳明不同意此观点,认为“亲”仍读如字,做“亲近”、“爱护”解。此三纲领是呈递进关系的。“明明德”是对己而言。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亲民”是对人而言,以自己的至德教化民众,使之除旧布新。最终的归宿“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三纲领的具体说明。显然,这是一个逆推的过程。格物,意即实践;致知,指认识事物的根本规律,获得知识;诚意,指不自欺欺人,就是“慎独”;正心,指端正自己的心灵,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没有私欲,没有不健康的情绪;修身,意为修养自己的品德和内在气质;齐家,是治国的前提,南怀瑾先生认为这里的“家”是家族的家,不是现代小家庭的家。或有学者认为“家”指卿大夫的家,构成与规模仅次于诸侯国;“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寒窗苦读,终生修身,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指通过完善修正使自身的品德修养得以提升,即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儒家传统认为要造就完善的人格和成就社会的最高理想,修身既是内在的目标,同时也是根本的途径。对内修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是明明德之事,即内圣,修身是前四者的终点;对外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新民之事,即外王,修身是后三者的起点。这个由内到外主体道德修养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由观念到行动的具体实践过程。总之,八条目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为最终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由内到外、推己及人,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序进程,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实现大学之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三、大学之道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关系

《大学》的大学之道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理念,它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培养能够为国家所用的人才。

二者区别在于培养人才的标准以及教育的功能:

第一,在培养人才的标准上,二者有所不同。《大学》的大学之道意在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统治者人才及其辅佐人才,为当时的国家政治社会服务。而现代大学教育理念除道德品质和独立精神外,相对更注重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及学术背景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二,在教育的功能上,二者侧重不同。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大系统,他说: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即所谓“学以致用”;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的“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观照钱先生提出的这三个系统,中国向来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并提,最重第一系统,《大学》的大学之道即为此意。而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则更侧重后两者,即实用的专业技术知识传播与纯学术研究。

四、对当下大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1)当今大学多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越来越趋于商业化,相比之下,软件的建设,如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等则相对滞后。

如最近网络上一则新闻中提到清华大学的一栋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一服装品牌),引起网友热议。此外还有同样是百年学府的广东暨南大学的“富力教学大楼”,以及去年已被除名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宋山木楼”,都说明了商业大潮正在侵蚀校园。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11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上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代大学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校园文化,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当前多数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不尽合理、相对死板,多数局限在范围狭窄、过分强调实用性的课程。

究其原因,应是教育目标功利化,把教育与浅近直接的政治或经济目的直接挂钩,使我国高等教育付出了不少代价,也浪费了不少教育资源。教育学生,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志向、情操、公民意识、处事能力,以使其成为“大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康德说,什么才是目的,“人是他自己的最终目的”(6)。这一点与《大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爱因斯坦也曾在《伦理教育的需要》一文中指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7)而多数大学现有的课程设置并未达到此目的,却使学生难以面对现代多元文化和学科的综合发展。因此,现代大学应加强通识教育,正确处理培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课程设置要有弹性,多安排与设计人文学科课程,尤其是安排相当比例的原典教学。

(3)现代大学教育结构存在弊端:德业分工,知行脱节,为人与为学分裂。当今时代发展,社会多变,大学生群体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如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一名男生劫持人质抢劫银行,还有轰动社会的马加爵事件,虐待黑熊的刘海洋事件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屡见报端,透析这些事件背后,当然有非常具体复杂的原因,也许有心理障碍因素,或者有家庭教育或社会的因素,但也有一个占有相当比重的原因则是道德教育、人文教育滞后。当前大学出于功利和实用的目的考虑,只注重学术科研,注重教学与学科建设,而疏于学生的道德教育,疏于培养他们的社会关怀。以致学生的道德素养缺乏。大学之道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对己而言,学生如果自身尚无光明美好的德性,又如何能“亲民”,如何能教化民众呢?更遑论达到“至善”的境界了。

《大戴礼·保传》中说道:“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如此可见,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大学教育不止对个体的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性情的陶冶,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举足轻重,同时对一个国家文明之性格、民族之精神的形成、民族之文化的发展,形塑、改造和推动社会发展也至关重要。通过对《大学》的解读,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重伦理与价值教育,毫无疑问,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当重视它,并将它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给其注入新鲜活力,以更好地指导当前大学教育。

摘要:大学是承载高等教育的载体,是执行高等教育这项社会职能的场所和机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人们对高等教育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然而当下高等教育的现状却并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解读四书经典之一的《大学》,回顾了古代高等教育理念和精神,以图找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与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联系与契合点,以促进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

关键词:大学教育,大学之道,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十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3]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培养高中语文下一篇:古汉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