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安全鉴定

2024-05-13

建筑物安全鉴定(精选12篇)

建筑物安全鉴定 第1篇

建筑结构鉴定是指通过检测数据、复核计算进行综合分析, 与国家相关检测标准、设计要求进行对比, 对结构安全性、结构正常使用性、事故原因及结构耐久性等方面作出评价。经常有人把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中的检测等同于工程质量检测, 前者是需要检测数据的支持, 但两者并非同一概念, 需要正确区别开来。

1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中的检测存在的问题

(1)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工程质量检测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 用的是不同的规范, 采用相同的检测内容和手段;

(2) 检测的抽样困难, 抽样存在随机与随意性;

(3) 检测的项目的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

(4)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过分依赖检测。

2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中的检测与工程质量检测的区别

2.1 依据的规范不同

(1) 工程质量检测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GB/T50344-2004)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

(2)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中的检测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50292-1999) 。

2.2 要求检测的手段、抽样和方法不完全相同

(1) 工程质量检测主要依靠仪器、设备, 根据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和尺寸测量, 取得检测数据。它常常采用随机抽样检测, 认为这样是合理、准确和有代表性的。

(2)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对检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查勘、简单检测手段和经验判断, 采用寻找薄弱点后重点检测的办法;随机抽样检测的办法是不安全, 也是不合理的。

2.3 检测数据的作用不同

(1) 工程质量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对比, 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 或对结构质量水平进行评价。

(2)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中的检测为结构复核计算提供符合构件实际情况的各参数。

2.4 要求检测的项目、范围和检测深度不完全相同

工程质量检测评定的项目有些是为形式统一的、非实质性指标, 这些项目与结构的安全性并不相干,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中的检测项目是直接影响结构安全的项目。

例如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钢筋分布检测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是混凝土结构检测的主要项目, 这些项目是工程质量检测评定的项目, 但这些项目不全是基于结构的安全性而设定的,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是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的必须检测项目。对于有抗震设防的建筑,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还应对钢筋的锚固与搭接、框架节点及柱加密区箍筋和框架柱与墙体的拉结钢筋进行检测。

2.5 评定的不同

(1) 工程质量检测主要依靠微观检测数据进行评定, 单一的检测数据可以定量直接评定某项目的质量是否合格, 基本不含人的主观判断, 检测数据低于规定值或设计值即可评定该项目质量不合格。

(2)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是由多个项目评定的, 检测数据一般只用于鉴定检查的一个项目、间接评定构件安全性, 检测数据低于规定值或设计值不能决定安全性, 它依靠宏观多项检查项目评定, 含有较多人的主观判断。

例如检测的构件混凝土的强度不合格, 可以直接认定该构件混凝土强度不合格;而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鉴定, 是由承载能力、构造以及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 (或变形) 和裂缝等四个检查项目来评定。混凝土检测数据只是用于承载能力的计算, 且混凝土强度不合格, 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并不一定不足, 结构构件并不一定不安全, 甚至结构构件安全性等级可能为au级。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中的检测不仅要对检测数据定量地看待和分析, 更应结合其他评定项目, 对检测数据定性的宏观地看待和分析。

3 检测抽样的建议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中检测时, 应根据现场查勘的情况确定检测的项目、位置和方法, 采用重点检测 (重点项目、重点部位和查勘发现问题的部位) , 一般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1) 停建多年准备续建的建筑 (俗称“烂尾楼”) , 由于常年暴露于自然状态下, 一般可以查勘发现或怀疑有问题的构件或部位, 可以只对这些构件或部位进行检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检测构件暴露于自然状态下的“烂尾楼”及已除去构件面层改建、装修的建筑。

(2) 对有些结构, 可以通过敲击听声响, 辨别有无裂纹等古老而简单的无损检测方法初检来确定检测的构件和部位。例如钢网架、钢桁架结构, 杆件的节点常常有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几千个, 可以通过简单的锤击听音, 判断异常节点, 然后对异常节点进行钢结构的各项检测。确定检测的构件和部位显然比随机抽样科学、准确。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检测大跨度钢结构建筑、钢桥等。

(3) 对不能现场查勘发现有问题或怀疑有问题构件的既有建筑, 主要检测重要构件及重要部位。例如混凝土结构中板、次梁、主梁、柱 (墙) 、基础的重要性依次提高, 检测时应有区分和选择;再例如混凝土柱, 结构设计者往往将内力并不相同的柱归并为同一类, 采用相同的混凝土等级、截面尺寸和配筋;同一根柱, 结构设计者考虑到施工方便, 不同层采用相同的截面、配筋及材料强度。以上情况, 检测时对检测构件和部位都可以区分和选择。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检测条件受到限制的既有建筑。

(4) 对同类构件用上述方法无法区分和选择检测构件时采用随机抽样, 但应尽量减少有损检测构件的数量, 因为有损检测可能影响既有建筑 (特别是多年的旧建筑) 的安全。

4 结束语

因此, 对承接的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的项目, 先不急于做检测方案, 也不急于做检测, 应该在进行现场详细查勘的基础上, 结合工程实际, 紧贴《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确定检测项目和项目检测深度, 选择好切入点, 尽量选择简单有效的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GB/T50344-20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2]GB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对房屋建筑安全鉴定的讨论 第2篇

关键字: 房屋安全,鉴定,分析

吴建刚

摘要:房屋建筑质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就如何加强房屋建筑安全鉴定结合工程实例,对房屋安全鉴定的类别、程序及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房屋安全,鉴定,分析

一直以来,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一直是工程建设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而房屋建筑质量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工程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因而,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房屋安全鉴定的类别

(一)房屋可靠性鉴定对结构建筑质量方面有怀疑的鉴定;建筑物达到设计基准期继续使用的鉴定;增加房屋使用荷载或改变结构 布置的鉴定;建筑物改造、加层或扩建前的鉴定;建筑物出现结构性损伤的鉴定;

(二)灾后房屋损伤程度鉴定火灾后结构损伤程度、残余承载力及结构可 靠性的鉴定;水灾后砌体结构房屋损伤程度鉴定。

(三)施工周边房屋安全鉴定施工前的证据保全鉴定;施工中及施工后的损坏原因、程度及安全鉴定。

(四)房屋损害纠纷鉴定;

(五)危险房屋鉴定;

(六)生产经营场所房屋安全鉴定;

(七)建筑结构抗震鉴定;

(八)建筑物建造年代鉴定。

房屋危险性鉴定应按A、B、C、D四等级进行划分。为便于综合评判,将危险点及其数量作为基本参量,以量变质变的辩证原理来划分房屋危险性等级:A级:无危险点B级:有危险点C级:危险点量发展至局部危险D级:危险点量发展至整体危险

二、可靠性鉴定的概念与方法

(一)可靠行鉴定的概念可靠性鉴定主要是指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其定义为:结构在规定时间内(即设计时所假定的基准 使用期)、规定的条件下(结构正常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如强度、刚度、稳定性、抗裂性、耐久性)的能力。这一定义将结构的可靠 性归结了三个基本的功能,其分别是安全性功能、适用性功能和耐久性功能。其中:

1、安全性功能是指,在正常设计、施工和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应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作用和变形而不发生破坏;在偶然事件(如地震、爆炸等)发生时和 发生后,仍能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而不至于倒塌。

2、适用性功能是指,在正常使用时,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其变形、裂缝或震动等均不超过规定 的限值。耐久性功能是指,在正常使用、正常维护条件下,结构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如保护层不得过薄。裂缝不得过宽而引起钢筋锈蚀,混凝土不得在化学腐蚀环 境下影响结构预定的使用年限。对于结构可靠性的鉴定程序主要有:调查、检测及计算分析,按照现行设计规范和相关鉴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估。

三、房 屋安全鉴定基本程序房屋危险征兆主要有:

1、地面突然下陷、空鼓或裂缝突然加大。

2、承重柱、梁、板或墙体出现严重裂缝,并且持续发展。

3、承重柱、梁、板或墙体产生过大的变形,木构件或连接部位严重腐朽或已被白蚁蛀蚀。

4、墙体或天花的批荡层突然大面积剥落、脱落;房屋突然发出异常的声音,如“劈拍声”、“喳喳声”、爆裂声等。

房屋安全鉴定是指对房屋结构的完损程度和使用状况是否危及安全使用进行鉴别、评定。检测是为了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现状、使房屋安全鉴定有据可依而做的检查和测定工作,是鉴定的辅助手段。

四、房屋安全鉴定方法鉴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传统经验法、实用鉴定法和概率法。

1、传统经验法,主要以原设计规范为依据,是按个人经验观察及计算结果来评估结构可靠性的一种经验方法。其特点是荷载计算以实际调查为准,材料取值以经验 评定为依据,对原设计采用的规范依据、理论计算、计算图形加以分析,判定其与实际结构是否相符,是否可靠。这种方法主要是凭借专家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结 构可靠性做宏观评价,其具有鉴定程序少、花费低、方法简单、速度快等特点。但结构比较粗糙保守,与专家的水平密切相关。

2、实用鉴定法,是在传统经验 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检测手段和试测技术,对结构材料强度等实测值进行分析和计算,按规范要求进行综合性鉴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初步分析事故原因的 基础上,进行详细调查、材料试验和结构检验。然后逐项评价、综合评定,对建筑物做出较准确的鉴定。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且有效性较高,是目前普遍采 用的可靠性鉴定方法。

3、概率法,是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原理,采用非定值统计规律,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鉴定。其是将结构抗力和作用效应之间建立一定的 数量关系。只要计算出失效概率,也就能得出建筑物的可靠度。但失效概率是建立在大量统计数据基础上的,而建筑物事故鉴定事先恰恰缺乏这些资料的收集,因而 概率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工程实例

(一)情况介绍某小学办公楼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三层砖混结构,砖砌条形基础,地基处理采用换填垫层法,换填料为素土夯实,局部为灰土垫层。房屋总高度9.90m,平面呈“一”字型布置,建筑面积约为486m2,无设计施工资料。

(二)查勘房屋基本情况

该办公楼建于80年代初,为了对该建筑场地进行评价,本次鉴定补充进行了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沿建筑物周围布置了三个探井。在每个探井中,均取原状土样进 行室内常规土工实验,根据土工试验结果,该场地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Ⅳ级,湿陷程度严重。本次检测以外墙一层窗台作为基准面进行地基相对沉降观测,最大沉降发生在办公楼东南角,相对沉降量为46mm,地基基础局部变形值为0.5‰~6.8‰,最大变形值达6.8‰。该办公楼,长27.0m,宽 6.0m,总高度为9.9m,混凝土预制梁、板。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对称,竖向体形规则、均匀。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及外纵墙与内横墙交接处未设置 构造柱,不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回弹法分别对该办公楼一~三层墙体的砖强度和砂浆强度进行了 检测。砂浆及砖强度均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9.2条中“砌体结构应符合烧结普通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的规定。该办公楼墙体裂缝主要分布在纵墙上,横墙裂缝较少,一、二层墙体裂缝较多,三层墙体裂缝较少。墙体裂 缝以斜向裂分为主,有少量水平裂缝及竖向裂缝。墙体大部分裂缝在1.0mm~3.0mm,最大为8.0mm。圈梁裂缝在0.5mm~1.0mm,最大裂缝 为1.5mm。根据上述裂缝分布、裂缝形式、裂缝宽度和深度,我们认为,上述裂缝主要为地沟、排水沟中的积水长期浸入该办公楼地基,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而 引起的裂缝,且已对结构的承载能力造成影响。将实测砖及砂浆强度输入PKPM计算软件,进行复核计算,一层横墙抗力与效应比在0.77~0.79之间,一层纵墙墙抗力与效应比在0.66~0.82之 间,二层横墙抗力与效应比在0.81~0.84之间,二层纵墙墙抗力与效应比在0.68~0.86之间,不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

(三)鉴定结论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的相关规定,经综合分析,该办公楼地基基础安全性等级为C u级,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等级为D u级,建

筑物整体安全性评定为Ds u级。

(四)处理建议

1、建议立即对地沟、排水沟进行检修,严禁继续积水,并对排水沟进行防水处理,严防渗漏。同时对该楼所有室外管道进行全面检修,做好房屋四周竖向排水,严禁水再次浸入地基。

建筑物危房鉴定及处置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物;危房鉴定;处置

危房,也就是危险房屋。根据《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危险房屋是指一些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并且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对于建筑物危房的鉴定有专门的部门根据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来进行的,危房本身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存在威胁,所以对于危房的鉴定完成后要及时的下发危险房屋通知书,以确保人们居住环境的安全和维护社会权益。

一、建筑物危房的鉴定

1.鉴定原则

(1)应该以总体的结构构件和地基基础的危险鉴定作为依据,还要全面的分析建筑物的整体历史状况、发展的状态以及有没有经历过重大自然因素的影响等等,根据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合理的进行判断。

(2)要对结构构件和地质基础进行严格的排查和鉴定,判断结构构件存在的危险因素是否孤立,如若是孤立存在则对于建筑物无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结构构件存在的危险是彼此之间相关联的,那么则要进行危险的防范,并且要合理的计算出建筑物危险的范围,保证鉴定的严格性和准确性。

(3)在鉴定中充分的考虑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了解建筑物的老化程度和历史状态,研究其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根据建筑物的现有调查资料预见危险对建筑物结构构件和地基的影响以及危险的范围。

2.建筑物危房的分类及危险范围的判定

建筑物危房分为整幢危房和局部危房。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整幢危房就是有可能发生整体倒塌的建筑物,局部危房就是有可能局部倒塌的建筑物。

(1)整幢危房

建筑物整幢危房的判定可以根据以下的几个特征来进行:

①梁、墙、混凝土、框架结构发生了危险,随时可以导致整体结构的坍塌和损坏。

②由于地基发生损坏而危害了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使建筑物坍塌。

③由于檩条而引起的房顶坍塌,造成危害并危机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④因一些拱体结构的损坏而造成的坍塌。

以上的这些情况都是属于建筑物整幢危房,会给人们的身命安全以及周围的环境造成嚴重的威胁。

(2)局部危房

局部危房的诱发因素和整幢危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局部危房的危险性没有整幢危房那么严重,是由于地基、混凝土、檩条等的部分损坏造成的部分建筑物结构的坍塌,不会严重到使整幢的建筑物坍塌,但是还是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存在威胁,应该进行严格的鉴定管理并及时的处置。

二、建筑物危房处置措施

1.加强对建筑物危房的改造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虽然高速的发展,但是社会上依然存在很多的危险房屋,它们大多年代比较久远,经历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建筑物本身受到了摧残,同时也存在一些长时间下认为的损坏。所以要加强对此类建筑物的改造,消除建筑物本身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由于房屋坍塌而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另外在改造的过程中最好做到合理的规划,根据建筑物划分出需要改造的建筑群进行统一的修复,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管理,并且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从而极大的提升改造的效率和水平。

2.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维护

“重建设,轻管理”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中存在的弊端,管理维护在对于建筑物本身来讲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我国很多的建筑物在建成之后根本没有完善的管理团队和管理的方案,这样的管理缺失造成了建筑物在时间的积累中和使用过程中慢慢损坏,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建筑物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载体,要想更加优质的生活必需对这个载体进行好好的保护。所以在建筑物的使用中应该进行合理的维护,定期的对建筑物进行除尘、通风、更换新设备,防止由于设备的老化而引起一些安全事故或者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定期的维护可以减少建筑物的损坏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由于损坏维修费用的支出。在对建筑物定期的维护中可以保障建筑物使用中的安全,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活权益。

3.严格控制建筑物在使用中的安全管理

不管对于任何的东西来讲,使用的过程就是消耗生命的过程,所以说对于建筑物的使用也在无形之中透支着建筑物的寿命。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使用中的安全管理,例如很多的住户在装修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随意的改造房屋的结构,将一些墙面打穿或者是除掉,这样的做好随意建筑物是有很大的伤害的。建筑物是设计者根据各方面的要求和条件综合而来的一个最好的产物,起初的一切是合理的,但是住户便在使用中打破了这份合理性,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一些墙体的改造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计算和考察,在保证没有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自我需求的满足,最大程度的保护建筑物,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隐患。

三、结语

建筑物危房的鉴定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权益,虽然建筑行业在今天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做好建筑物危房的鉴定工作,加强对危险建筑物的改造,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维护并控制和保障使用中的安全,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同时降低安全隐患,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罗先平. 建筑物危房鉴定及处置对策[J]. 科技资讯,2006,25:65-66.

[2]王萍. 城镇房屋建筑物使用安全性能评价及管理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程晟亚. 论广州市危险房屋管理的立法完善[D].湖南大学,2013.

浅析火灾后建筑结构的安全鉴定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镇化进行也在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中, 一栋栋高楼建筑拔地而起, 火灾发生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公安部消防总局公布的数据, 仅2012年1~7月份, 全国共发生建筑物火灾46 653起, 造成人员伤亡近600人, 直接财产损失8.3亿元。由此可见, 由于建筑物火灾所造成的人生财产危害十分巨大。

火灾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还具有延续性。遭受火灾后, 建筑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生了显著改变, 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也会留下损伤, 造成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使用性能均发生了改变。为了防止建筑物火灾后对人员造成“二次损伤”, 对其进行结构安全鉴定、综合评估建筑物的结构损伤程度显得十分必要。

一、火灾后建筑结构安全鉴定流程

在建筑物爆发火灾后, 安全技术人员需要深入现场对火灾造成的建筑物损伤进行综合评定, 而安全鉴定也需要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进行。以下, 笔者将对火灾后建筑结构安全鉴定的流程和内容进行综述。

1. 进行现场初步鉴定

建筑物发生火灾后, 技术人员应该立即进入火灾现场进行初步鉴定。鉴定过程应结合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 所需鉴定的内容和流程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 对火灾的发生原因进行初步调查

火灾发生原因是进行建筑物结构安全鉴定的重要方向, 不同的起火原因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也不尽相同。在后期的综合评定中, 技术人员也需要结合起火原因对建筑物的损伤程度、加固方案进行评定。

(2) 对建筑物的受损情况进行简单观察

例如对火灾后, 建筑物构建的变形、颜色、爆裂面积大小、深度等受损情况进行初步观察, 并记录下具体受损点的数量、程度等数据。绘制出大致的建筑物受损表面图, 并进行拍照取证。

2. 进行现场受损结构鉴定

在对现场建筑物的受损情况进行初步鉴定后, 需要进一步确定火灾后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受损情况。对该部分内容的鉴定包含多个方面, 笔者将相关内容和流程总结如下。

(1) 对建筑物受损前后的情况进行比对

收集受损建筑物的设计资料, 例如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图, 所使用的材料、施工记录等, 并将这些资料与受损后的建筑物数据进行比对, 以便为后期的受损恢复、加固施工提供依据。

(2) 对建筑物结构受损情况进行检测

对建筑物各部位的受损严重程度进行检测, 在具体操作中, 可利用目测、尺量等方式对建筑物的梁、板、柱等部位的烧熔、颜色变化、裂纹宽度等情况进行定量测定, 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3) 初步判定建筑物构件的安全等级

根据现场受损构件的检测数据, 对建筑物的安全等级进行初步评定。等级标准一般划分为三级, 即轻度烧灼、中度烧灼和重度烧灼。其中, 中度和重度烧灼的建筑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固、拆除等措施。

3. 进行建筑物综合安全鉴定

对建筑物进行综合安全鉴定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经过前期的初步判定后, 技术人员应采用更为科学的手段对火灾后的建筑物进行受损情况综合鉴定。鉴定的内容以火灾建筑物构件试验、建筑物烧损分析等为主,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借用科学仪器完成。具体来说, 详细的流程和鉴定内容如下。

(1) 进行构件烧损试验

对于建筑物烧损程度较为严重之处, 技术人员可通过钻芯、剥离等取样手段对现场提取的建筑物残骸进行烧损试验。例如, 混凝土强化及碳化试验、钢筋金相试验、建筑物构件力学试验等。

(2) 给出建筑物综合安全鉴定意见

在综合分析完建筑物火灾受损情况后, 技术人员应给出综合安全鉴定意见, 并给出相应的加固处理建议。对建筑物构件进行安全鉴定的评定一般分为四个等级。

1) 轻度受损

即建筑物整体结构完整, 受损深度为10~15 MM左右, 表体存在少许收缩裂纹, 未形成裂缝网。混凝土强度和构建承载力达到原设计值的90%以上。

处理措施:对烧损表面进行局部处理即可。

2) 中度受损

即建筑物烧损程度未超过极限挠度, 受损深度在15~20 MM左右, 表体存在少许裂缝, 宽度在0.3~1 MM之间, 混凝土强度和构建承载力达到原设计值的70%~90%之间。

处理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3) 严重受损

即建筑物烧损程度在极限挠度的2~4倍之间, 表体裂缝达到1 MM以上, 混凝土强度和构建承载力为原有设计值50%~70%。

处理措施:先对建筑物进行安全修复, 再进行加固处理。

4) 危险构件

即建筑物烧损程度在极限挠度的4倍以上, 表体裂缝达到5 MM以上, 混凝土强度和构建承载力不足原设计值的50%。

处理措施:拆除。

二、工程鉴定案例分析

1. 案例概况

某别墅小楼于2013年3月期间发生火灾, 建筑物框架混凝土强度为C30。该建筑共两层, 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砌体为MU15砖。

2. 进行安全结构初步鉴定

火灾发生后, 技术人员进入现场, 对建筑物的安全结构进行初步鉴定。

(1) 起火原因调查

住户误将未熄灭的烟头扔进纸篓, 导致引起局部火灾。由于纸篓周边有沙发、窗帘等物品, 因此火势迅速蔓延至整栋楼房。

(2) 现场简单勘查

经现场勘查发现, 由于火灾发生造成的建筑受损点达到30余处, 整栋房屋的内部墙体呈现明显的深黑色, 部分墙体脱落, 屋内家具几乎全部损毁。

3. 进行建筑物构件受损鉴定

由于火灾第一现场在一楼, 因此一楼的受损情况较为严重。墙体上的灰层炸裂, 个别柱烧伤程度达到30~50 MM。一楼天花板混凝土普遍烧酥、大面积脱落, 预应力钢筋大面积外露。经过进一步的钻芯取样试验发现, 底层框架梁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为21~22.3 MPA, 不能达到原设计的安全承载强度。通过综合比对后得出数据:一楼建筑烧损程度在极限挠度的2~4倍之间, 表体裂缝达到1 MM以上, 混凝土强度和构建承载力为原有设计值50%~70%。

相比之下, 二楼的烧损程度则相对较轻。技术人员采用HT225全自动数字回弹仪对二楼左、右两边的混凝土柱进行测定后发现, 其回弹平均值为42.1和43.2。与整栋楼的混凝土强度C30相比, 二楼建筑的承载强度满足设计承载需求。

4. 建筑物结构安全鉴定结论

根据现场勘查和计算结构, 技术人员给出了安全鉴定综合意见:别墅一层的受损等级为严重受损, 建议进行加固处理;别墅二层为轻度受损, 建议对屋内墙体表面进行原貌修复。

三、结语

为了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火灾发生后, 对建筑物的结构受损情况进行综合安全鉴定十分必要, 它能够为受损建筑物的加固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技术人员应深入现场, 严格按照流程对受损建筑物进行安全鉴定, 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质量。

摘要:为了有效降低火灾二次损失的发生率, 在火灾发生后对建筑物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全鉴定显得十分有意义。基于上述背景,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火灾后建筑结构的安全鉴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期为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火灾,结构安全鉴定,现场调查

参考文献

[1]袁海军, 姜红.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建筑物安全鉴定 第5篇

备案鉴定机构业务范围审核标准

注: 1.申请机构应当提供上表要求的相关部门认定认可的检测资质、检查机构资质及专业技术人员从业的相关证明材料;

2.实验室认可的检测能力范围应当至少包含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项目; 3.检查机构认可的检查能力范围应当至少包含地基基础、结构可靠性和安全性评价等能力;

4.G列“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指申请机构内取得安全评估、鉴定方面培训证明的鉴定人员总数;

5.依据《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29号)设立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在2012年6月1日前可在原鉴定资质等

级证书规定的范围内承担房屋建筑安全评估、鉴定业务;自2012年6月1日起按照本表规定的审核标准重新审核其业务范围。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的进展 第6篇

一、建筑结构鉴定的原则

1.安全性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鉴定时,首先需要遵循的就是安全性原则,因为质量安全是保障建筑工程正常使用的基础和前提。安全性结构是指建筑工程在受到外力时,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不会出现建筑结构较大变形、错位以及损坏等情况,以确保建筑使用的安全。

2.实用性

由于现在的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在对其进行鉴定时,还要遵循实用性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鉴定方式:对于房屋改造前的安全检查,可进行安全鉴定;对于建筑物日常围护的检查,可进行正常使用鉴定。这样能够保证整个结构鉴定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为后续的加固改造或日常围护提供依据。

3.功能性

最后,还需要保证建筑结构的鉴定符合功能性原则。需要在进行结构鉴定时,对建筑结构功能进行仔细分析,针对建筑结构的功能性来采取相适应的鉴定系统进行处理,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功能性不受影响。

二、建筑结构鉴定常用的方法

现阶段,由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形式比较复杂,为了确保将鉴定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根据实际的建筑结构形式来选择鉴定方法。最初在对建筑结构进行鉴定时,所采取的鉴定方法是穿透检验法,但是这种鉴定方法效果不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鉴定方法被使用到建筑结构的鉴定过程中。目前所使用的比较好的结构鉴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概率鉴定法,一种是概率极限状态鉴定法,最终采用哪种鉴定方法进行鉴定需要根据实际的建筑结构状况来进行选择。

概率鉴定法是指在进行结构鉴定时,从建筑结构中进行一定的采样,然后对采样进行分析和鉴定,来对建筑该结构处的情况进行判断。概率极限状态鉴定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鉴定形式,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结构的类型和形态进行有效控制,然后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析和鉴定。这些新型鉴定方法的出现和使用,不仅使建筑结构的鉴定过程变得更加方便、简洁,同时还有效的保证了结构鉴定的质量,为后续的结构加固改造施工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保障。

三、加固改造技术进展

1.钢筋的后锚固技术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改造时,能使用的技术很多,其中钢筋后锚固技术有很好的加固改造效果。这种加固改造技术实际上是在建筑结构中进行植筋或植锚栓处理,以达到相应的加固改造目的。主要应用于非结构构件的后锚固连接,少数应用于受压、中心受剪、压剪组合的结构构件后锚固连接,不得用于受拉、边缘受剪、拉剪复合受力的结构构件及生命线工程非结构构件的后锚固连接。满足锚固深度要求的化学植筋及螺杆,可应于抗震设防烈度不大于8度的受拉、边缘受剪、拉剪复合受力的结构构件及非结构构件的后锚固连接。目前,在使用这种加固改造技术时,为了确保达到更好的质量,所使用到的化学材料均为结构胶,这种胶体的作用方式可以理解为钢筋与胶、胶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共同作用产生的锚固力。

2.粘碳纤维复合材料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如果设计不当,往往会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达不到要求,严重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改造措施进行处理。对于框架结构,可以通过加大截面法或者增加斜撑法来进行处理;对于砖混结构,采用钢板墙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而粘碳纤维对于框架柱延性不足而进行抗震加固时,可作为环向附加箍筋使用。在使用粘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加固处理时,之前所使用到的复合材料大部分需要从国外引进,后来我国对其进行大力研发和生产,目前所生产的粘碳纤维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青睐,而且价格比国外的要低很多。使用该材料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不仅具有非常好的处理效果,而且具有质量轻、施工简便、防腐防锈等特点,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应用。

3.喷射混凝土技术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改造时,还可以通过采取喷射混凝土的技术来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技术的施工原理在于通过增大建筑结构截面积来提高其相应的抗承载能力,其施工优点在于所需要花费的施工成本低,缺点在于使原有结构的体积和重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并且施工工序也比较复杂。在进行喷射施工时,根据喷射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喷射方法:第一种是干式喷射混凝土法,采用这种喷射方法进行处理时,对混凝土进行拌合,是在施工现象进行的,拌合完毕后再将其输送到喷射机内。喷射机在对其进行喷射时,首先会通过高速运行的压风将其压送到输料软管末端,在喷射前会进行加水处理,由于此处的空间有限,会使所加入的水不能与混凝土进行充分地拌合,这样喷射出来就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因此,要保证相应的喷射效果,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员来进行操作,同时还需要将加入的水量进行严格地控制。第二种方法叫做湿式喷射混凝土法,在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喷射时,混凝土的搅拌过程是在搅拌站进行的,在搅拌完毕之后,将混凝土料输送到湿式喷射机内,然后再由其进行喷射处理。

4.混凝土裂缝压力注胶修补技术

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混凝土出现裂缝是建筑结构出现问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于所出现的混凝土裂缝,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补处理,才能进一步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如果对于其所出现的裂缝置之不理,久而久之,混凝土裂缝的程度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出现破坏。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加固改造时,所采用的修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面修补法,另一种是内部修补法,最终采用哪种方法进行修补需要根据实际的裂缝情况来进行选择。在采用表面修补法进行修复时,可以采用粘结碳纤维布的方法来进行处理。而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内部修补时,首先需要用相应的工具将结构胶注入混凝土的裂缝当中,当结构胶进行固化时,就会将混凝土所出现的裂缝粘合好,不仅保证了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还有效防止了内部的构件受到水分或者是气体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周新钢 司伟建等.钢筋混凝土植筋锚固构件受低周反复荷载作用的恢复力特性.建筑结构.2012.8

2.宋贵彩.浅谈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的进展.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8

3.王游英 刘艳.浅析我国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门窗.2014.2

建筑物安全鉴定 第7篇

随着设计、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一些解放初期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民用建筑或多或少存在着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先天缺陷,由于设计、施工、使用方法、使用年限、遭受不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建筑物的安全性有待评定。

近年来,笔者参与、负责多项民用建筑的安全性鉴定工作,就所做的工作谈谈民用建筑安全性鉴定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1 地基处理在结构中的重要性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类型多为湿陷性黄土。其地质特性为:在一定压力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一些建筑未对地基进行正确处理,就会给建筑物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当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使用不当或由于施工质量原因导致管道破裂、渗水及季节性雨水倒灌等,就会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又因我省地质情况的特殊性,此类情况下的不均匀沉降尤为显著。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承重结构墙体产生斜向裂缝,严重的甚至引起上部承重结构整体倾斜等现象。

例如:某住宅楼,场地湿陷类别为自重湿陷性,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持力层为湿陷性粉土。该场地地下6.5 m~8.5 m区域内存在防空洞、墓穴等空洞,且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连续地圈梁。地基处理采用2∶8灰土井。由于地下空洞未做任何处理,导致雨季雨水倒灌,地基严重不均匀沉降。该楼墙体裂缝最宽处23 mm,楼体倾斜最大达到125 mm。该楼安全性鉴定评级为Dsu级。根据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3.3条中规定:鉴定单元Dsu级分级标准为安全性严重不符合本标准对Asu级的要求,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处理措施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如果地基处理得当,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地基应满足承载力、湿陷变形、压缩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针对黄土地基湿陷性这个特点和工程要求,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以防止地基湿陷,保证建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垫层法、夯实法、挤密法、桩基础法、预浸水法、单液硅化或碱液加固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适用条件不同,在具体工程中要区分使用。

2 构造不足引发安全性问题的处理

我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经过多次修订,现行规范为2010年版,各版本规范对构造措施的规定也尽相同,总体来说是趋向严格,目前正在使用的建筑很多是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设计时使用的规范大多为TJ 10-74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历经规范的两、三次改版,这样在进行安全性鉴定的时候,新旧规范之间产生衔接问题。

例如:某办公楼,平面布置呈“L”形,为地上3层砌体结构,采用砖砌体纵横墙承重体系,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现场检测中未发现该楼设置有圈梁、构造柱、梁垫等,无有效的构造连接措施。根据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中相关条款的规定,按构造评定该楼所有墙体的安全性等级为Cu级,评定该楼结构整体性的安全性等级为Cu级,该楼安全性鉴定评级为Csu级。

构造不足也引发该楼抗震承载力的严重不足,验算结果表明,该楼各层多数墙体的抗震承载能力均存在严重不足,仅部分墙体抗震承载力达到现行规范要求,由抗震承载力验算结果看,该楼实际抗震能力与现行国家标准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抗震承载力不足的墙体构件约占全楼墙体构件总数的65%。且该楼平面布置为“L”形,按照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而该楼平面轮廓凹进尺寸为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55%,也超过现行国家标准最大限值。

对于这种构造严重不符合现行规范的建筑物,应对该楼进行有针对性地加固改造,提高抗震能力或者拆除重建。

3 抗震缺陷引发安全性问题的处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实施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晚,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物几乎没有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在抗震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即使在后期做过一些抗震方面的加固处理,但结果并不乐观。

例如:某办公楼,为地上2层(局部3层)的砖木结构,采用砖砌体纵横墙承重体系,屋盖采用木制人字屋架。该楼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达到了设计基准期,且设计时无任何抗震措施。管理部门于2002年曾对该楼进行了抗震加固处理。

该建筑没有考虑抗震设防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1)结构体系采用纵墙承重;

2)层高超高;

3)抗震横墙间距太大;

4)没有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如:构造柱、圈梁等;

5)采用无水泥砂浆砌筑。且该建筑已达设计基准期,砌体强度有所降低,抗震性能下降。

管理部门于2002年对该楼进行抗震加固,加固部分为:

1)增加横向钢支架;

2)外墙增设构造柱及圈梁,并进行水泥砂浆抹面;

3)部分内横墙增加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

4)部分纵横墙内侧增加单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

加固改造增设构造柱及圈梁对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建筑物客观原因限制,四道圈梁均未能闭合,在地震来临时不能有效的起到抵御地震灾害的作用,对抗震性能提高不大。抗震加固后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仍不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对该建筑进行结构整体性评价时,该结构的整体性评定为Cu级。

对于这种抗震存在严重缺陷的建筑物,应根据其使用价值进行加固处理或者拆除重建。

4 使用功能改变引发安全性问题的处理

一些建筑物在初期设计时按照某种使用功能设计,使用一段时间后,根据需要改变其使用功能及用途,有可能涉及荷载的重新分布,如楼板、墙体开洞及重新砌筑墙体。需按照新的结构布置情况进行结构复算,以确定其安全性。

例如:某工厂由于改扩建需要,某工房拟由生产车间改为办公用房,生产设备均已拆除。由于使用功能改变,故需按照办公用房标准对其进行结构复算。

根据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工程现场检测数据、设计图纸及改扩建方案等,对该工房承重构件进行承载能力和抗震验算,以确定其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是否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经验算,该工房各层墙体的受压承载力(静载条件下)、局部承载压力、高厚比等均满足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相关要求的规定;该工房各层均有墙体不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1,2层部分构造柱截面设置不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该工房砌体承重构件安全性评定为Cu级。该工房安全性鉴定评级为Csu级。由于抗震验算不满足现行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该工房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后方能投入使用。

5 结语

在民用建筑安全性鉴定的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以上所列“先天”不足的问题占很大的比例,且大多为砌体结构,需按规范要求进行加固以提高抗震性能,方可继续使用。

参考文献

建筑物安全鉴定 第8篇

1 工程概况

筛焦楼建筑为多排矩形钢筋混凝土筒仓, 仓下支撑结构为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 仓上建筑为一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平面整体呈矩形布置, 建筑宽度16米, 长度22米, 高度32米。该建筑所处位置地势平坦, 坐落在戈壁土层上;基础形式为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基础埋深大于1.6米。根据调查该建筑已接近设计使用年限。

由于该筛焦楼框架柱出现明显裂缝, 混凝土保护层脱落, 钢筋裸露, 料口梁断裂, 板底裂缝等情况, 其正常使用及安全性已受到严重威胁。应业主要求, 作者对该建筑物进行了现场检测, 分析了病害原因, 提出了加固方案。

2 现场检测及病害分析

2.1现场检测。经现场检测, 筛焦楼柱直接支承皮带廊桁架, 二者之间未设抗震缝, 对结构抗震不利;现龄期框架柱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在17.6MPa~20.0MPa之间, 框架梁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在16.5MPa~19.5MPa之间, 所抽查柱混凝土强度推定值37%小于设计C18混凝土强度等级, 所抽查梁混凝土强度推定值67%小于设计C18混凝土强度等级;对该建筑物的梁、板、柱进行了裂缝观测, 部分柱有裂缝, 混凝土保护层脱落, 钢筋裸露;标高22.500米处一根梁已断, 料口周围梁跟破损严重;部分板底混凝土出现明显裂缝, 局部板底开洞, 钢筋裸露, 发生严重锈蚀, 板底出现沿钢筋长度方向的纵向裂缝, 裂缝长度1.0m左右, 裂缝宽度大于1.0mm, 属典型的钢筋锈蚀裂缝;通过检测部分构件碳化深度已超过30mm, 接近或超过钢筋保护层厚度 (25mm) , 混凝土的中性化严重。梁柱钢筋已见锈斑。该建筑框架外墙、内墙均为实心粘土砖填充墙, 填充墙存在裂缝, 使用功能正常, 但局部存在粉刷层剥落的老化损伤;屋面构造层有损坏, 在1998年进行加固后部分墙体恢复不完整, 出现裂缝, 门窗局部破坏, 楼梯破损严重。2.2病害分析。由于焦炭厂排放的H2S、SO3、NH3、蒸汽等腐蚀性气体长期侵蚀及高温作用, 混凝土强度已小于设计值, 柱、板处混凝土中性化严重,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作用已接近丧失, 从而造成钢筋锈蚀, 出现部分混凝土脱落, 柱板处混凝土出现锈蚀裂缝;由于防水层老化、鼓泡、开裂, 屋面排水局部严重堵塞而导致的屋面构造层损坏, 墙面泛碱鼓包、填充墙开裂。

3 结构主要控制参数验算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 进行承载力验算。经计算该建筑周期比验算满足要求;剪重比满足要求;楼层刚度比不满足要求;楼层最大水平位移不满足要求;水平层间位移比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3.7.3条的要求;一层部分抽查框架柱的轴压比不满足要求;框架柱承载力验算, 30%框架柱的横向配筋量不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25%框架柱的纵向配筋量不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两个方向抗剪配箍量100%均不满足承载力的要求;框架梁承载力验算, 59%框架梁正筋配筋量不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36%框架梁负筋配筋量不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两个方向抗剪配箍量87%梁不满足承载力的要求;楼板的配筋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4 结构评级

结构评级是依据相关规范对既有结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功能的综合评定, 给出结构剩余使用价值, 并为结构的修复加固提供依据。经检测, 该建筑地基变形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GB 50007规定的允许值, 该建筑使用良好, 无沉降裂缝和位移, 未见沉降裂缝和变形, 地基基础安全性、正常使用性、可靠性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7.2.2条评定为A级。框架楼层刚度比、楼层最大水平位移与楼层平均水平位移比、水平层间位移、柱轴压比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3.4.3的要求, 形成薄弱层, 对抗震不利。依据鉴定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144-2008) 7.3.2条, 该建筑物结构整体性等级评定为D级;该建筑物承载功能等级评定为D级。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50144-2008) 6.3.6条原则评定筛焦楼上部承重结构承载功能安全性等级为D级。检测中未发现建筑物有倾斜及不均匀沉降, 梁、柱无明显变形, 筛焦楼运行状态良好, 水平层间位移均满足规范要求。构件中c级构件含量为多于23%, 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7.3.8条上部承重结构正常使用性评定为C级;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7.1.2条上部承重结构的可靠性鉴定评定为D级。填充墙和门窗有开裂、变形和渗水现象, 使用功能正常, 但局部存在粉刷层剥落的老化损伤 (评为B级) 。屋面构造有损坏, 防水层处老化、鼓泡、开裂, 局部屋面出现漏水现象, 墙体局部破损, 门窗局部破坏, 楼梯破损严重 (评为C级) , 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7.1.2条围护系统的可靠性鉴定评级评定为C级。按《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 8.04.2条规定, 筛焦楼结构安全性综合鉴定评定为D级。对照《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144-2008) 7.4.2条规定, 筛焦楼结构使用性综合鉴定评定为C级, 对照《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144-2008) 7.4.2条规定, 筛焦楼结构可靠性评定为四级, 即该建筑物极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可靠性要求, 已严重影响整体安全, 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5 加固方案

为确保结构的安全正常使用, 对原有结构采取如下加固修缮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梁、柱采用包钢或增大截面法加固;b.楼板和仓壁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c.对屋面等围护部分进行修复性维修。

结束语

筛焦楼由于长期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 而且已接近设计使用年限, 最好是拆除返修;建筑物在未采取有效地安全措施前, 不得继续使用;尽快加固, 并考虑抗震设计要求;加固设计时设计使用年限按20年考虑;加固后每隔五年对该建筑物重新进行一次检测鉴定, 以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慧强.建筑物诊断鉴定与加固修复[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2]GB 50144-2008.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JGJ/T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

[4]GBT 50784-201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

[5]GB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

[6]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建筑物安全鉴定 第9篇

新疆地处地震易发、多发区, 在2008年国家地震局公布的五个地震重点危险区中, 有两个就在新疆。尽管新疆还没有遭遇过像唐山、汶川那样具有彻底毁灭性的超强地震, 但是中等规模强烈地震及小地震时有发生:2008年新疆相继发生了“3·21”于田—策勒7.3级强烈地震和乌恰6.8级地震。2009年2月20日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境内又发生了5.2级地震。未知的地震也许就像一只睡眼惺忪的恶狮, 随时威胁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可见新疆的地震形式并不容乐观。我们无法精确地预测地震的到来,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 做好地震灾害的防范工作。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 造成了近70 000人遇难, 18 000多人失踪, 370 000多人受伤, 650多万间房屋倒塌, 2 300多万间房屋损坏。教室的倒塌更是夺走了无数正值青春年华, 如花般绽放的孩子们。学校建筑, 是高密度聚集学生的场所。对于学校建筑在地震来临时的抗震性能, 我们理所应该倾注更多的关注。2008年6月以来, 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专项会议安排部署城乡重要建 (构) 筑物抗震防灾工作, 并相继下发了关于教育卫生等重点抗震设防类别 (乙类) 公共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相关文件。

在后来展开的南疆教育、卫生建筑抗震鉴定排查与加固工作中, 碰到很多需要商讨与解决的问题。现在就笔者所参与的南疆四县 (策勒县、于田县、洛浦县、民丰县) 抗震鉴定排查与加固工作为例, 总结出几条建议, 以期对后续的类似鉴定加固工作有所帮助。

2投入工作前要统筹安排

对每所学校的每栋建筑, 每个医院的医用建筑进行排查鉴定与加固是一项工程量大, 技术性强, 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做这项工作前, 首先要对整个工作有个轮廓性的把握, 其次要列出具体的工作目录, 最后对每个目录的具体工作内容要考虑周全。因为现场勘察鉴定是一个不断移动的工作, 不同的学校与不同的医院彼此之间也许并不近, 事先不考虑好, 回头返工是很费时、费力的, 有时甚至条件都很难允许。所以做好统筹工作, 对于后续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时很有必要的。

3规范建筑物的档案管理

在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工作上,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搜集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图纸和竣工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但事实上, 当地的建设部门也只能提供部分建筑的部分原始资料。那些建设年代久远的, 就只能依靠技术人员的全盘踏勘和向相关当事人询问来搜集原始资料了, 这就大大增加了鉴定的工作量。此外, 也给后续加固工作中建模参数的设置带来了不便。在所踏勘的县 (乡) 里, 图纸存放基本是不符合规范的, 有的甚至没档案柜和档案盒, 图纸就像收集的废纸一样成捆成卷或成堆地放在办公室里, 查找起来很不方便。对此, 我们应将建筑物的档案管理规范化, 小到县 (乡) 一级, 最好对一些建筑物的基本信息建立起电子档案, 这对今后开展类似的建筑普查大有裨益。

4消除套图现象

在排查的四个县及其辖属的乡镇, 普遍存在套图现象, 即使用同一套设计图纸在不同年代、不同地点建两座以上类似建筑。这给鉴定工作带来很多疑点:首先, 实际工程名称与图纸工程名称是不相符的, 必须有当地的专职人员解释才能肯定实体建筑与图纸建筑是相吻合的;其次, 年代不可依从设计图纸上所示的年代, 必须有熟人告知方可确定, 而年代的不同, 鉴定标准的选择就可能有所不同, 继而鉴定结论、加固方案均有可能受到影响;再次, 就会出现问题二中所示的建筑档案的缺失。当然, 这种现象在大中城市几乎已经不存在, 但是在偏远山区经常出现。因经济原因, 其实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可以为贫困的山区节省一笔设计费用, 但这不能成为继续存在的理由, 因为不同的场地, 它的地基会有所不同, 对上部的结构的要求也就相差较多, 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会对后续的使用带来很多不利甚至危险, 因此, 对于这类现象, 我们应该加以阻止, 确保每一栋教室, 每一间医院用房, 都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图纸, 而非张冠李戴的借用。

5最朴实的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

看惯了城市里数以十计的高楼大厦一夜间拔地而起的人们, 也许很难想象在边远山区的南疆学校和医院盖几座平房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然而, 现实确实如此, 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 很多学校和医院的建筑经费无法一次到位。貌似一栋整体的房子, 仔细观察, 你会发现它是经过好几年分批次盖好的, 在新旧墙连接处质量好一些的留有马牙槎, 但连接不够可靠, 有的甚至就是直槎连接, 无论从房间内外都可以看见很明显的通缝。有的端头房屋纵墙上甚至还留有马牙槎, 等待资金充裕时的再次“可持续发展”。看着这些地震一来拼接墙体就会外闪倒塌的房子, 我们能不为坐在里面学习的孩子、躺在病床上治疗的病人担忧呢?而对于非专业人士, 他们是不可能深知其中潜藏的危险的。最为一个建筑工作者, 应该以自己的专业水平, 认真排查出任何隐藏的危险因素。如果有条件, 我们应该尽量让他们不再使用这些危房, 或者尽可能早的为他们提供出加固方案。这一点上, 自认为提高基层房屋建设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是很重要的, 他们应该为这些建筑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把好质量关。

6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合作是提高的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

整个抗震鉴定排查与加固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门:有委托资质的设计院及检测单位, 当地教育局、卫生局及其下属的各所学校、医院。在整个鉴定过程中, 各方面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可以大大提高鉴定的工作效率, 所以在鉴定工作开展之前做好各方面的联络与准备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像新疆这样对教育和医疗系统建筑物所做的全面鉴定与加固工作不仅是一项庞大的技术工程, 更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只有大的把握方向, 小的做到细处, 才能将具体的工作做到位。也希望新疆率先开展的这项工作能为今后各个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有所借鉴。 [ID:5289]

摘要: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同时它也将人们的注意力再度转移到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上来。较之其它建筑, 对于教育和医疗系统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相关部门则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与心血。新疆在此方面也已经迈出了具有操作意义的步伐, 无论是在这类建筑物的抗震鉴定排查方面还是加固方面都已经做出了一定数量的工作。本文就是针对新疆南疆地区的抗震鉴定排查工作, 提出针对建筑抗震排查鉴定工作以及今后建筑管理方面对策。

关键词:地震,抗震防灾,抗震鉴定

参考文献

[1]李守恒, 等.自治区城乡重要建 (构) 筑物抗震加固方案[G].新疆, 2009.

[2]新抗震办字[2009]17号文件[G].新疆, 2009.

建筑物安全鉴定 第10篇

1、倒塌建筑物的工程概况

此建筑物主要是综合大楼, 从三楼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倒塌现象, 其中以靠近南侧的部分比较严重, 倒塌面积达到1000㎡, 整个受损面积可达3500㎡。从整个建筑物的结构上看, 主要总高度为五层。底部结构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南北的跨度为8m左右。自上个世纪70年代该建筑开始动工, 设计工作和施工工作同时进行。两年之后完工, 正式投入使用。90年代, 建筑施工人员在其顶部又加设一层用于外租, 在装修工作中, 建筑的南向部位拆除了少许木窗和砖墙。

从这一建筑的建筑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建筑物受到了较多人为因素的干预, 最终导致建筑物出现了严重的局部倒塌现象。另外, 建筑的合格程度, 以及后期人为改造的合理性都值得思考, 因此, 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局部倒塌的建筑结构受损的现象进行鉴定和分析。

2、建筑局部坍塌后结构受损调查

在建筑结构出现受损现象之后, 工作人员只有对建筑结构的出现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并且根据已有的结构状态来采取措施进行修补是当务之急。因此, 工作人员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对建筑结构的使用过程以及后期的改造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其中包括结构的布置、系统的支撑结构以及结构的连接和构件问题等等。经过商讨, 在调查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现场调查的方式。

经过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建筑从第一层到顶层的所有结构中, 除了坍塌的部位之后, 所有的楼层都出现了明显的裂缝现象, 这种裂缝现象主要出现在南北横梁的不同位置。其中以三层和四层的楼面比较严重。其中, 从建筑结构表面上看, 29-33轴的B轴-C轴处的钢筋混凝土梁距出现了严重的断裂现象, 因此, 分梁的纵向位置出现了严重的变化。另外, 弯曲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全部被拉直, 箍筋靠近B轴的部位出现了拉断的现象。另外, 从第五层到第六层的位置上, 钢筋混凝土梁柱的根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现象。从梁体纵筋的变形到箍筋的拉断现象都说明建筑结构受到了严重的损坏。不仅如此, 建筑结构除了梁柱结构之外, 建筑的窗体以及墙体都出现了严重的损坏现象。三层的窗间墙甚至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3、结构材料性能检测与计算

对结构材料的性能进行检测和计算, 主要的依据就是对工作人员对建筑结构所进行的科学的鉴别结果。在具体的检查中, 主要的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以及出现碳化的现象。另外, 还包括钢筋材料的应用情况以及受损情况。不仅如此, 砌体结构的材料力学性能以及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配置情况都需要得到检测。由于该建筑结构的使用时间相对较长, 因此, 出现回弹的结果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在回弹的基础上, 采用钻芯取样的方式来进行检测时必要的。因此, 工作人员对四层的梁体进行了钻心取样。并且按照标准芯样的参数标准来进行检测。其中除了芯样的强度之外, 还应该对材料结构本身的强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测得的结果中, 3个芯样的强度分别为36MPa、28MPa和27MPa, 其平均值达到了建筑施工的标准水平。因此, 从检测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钢筋结构中的各项参数完全符合建筑的规范和标准, 混凝土强度等级也符合标准。可见, 对建筑结构材料的基本性能进行计算和检测不仅可以为鉴定人员的工作提供依据, 还可以提升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在调查及材性试验的基础上, 根据理论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原理, 我们运用中国建研院编制的结构分析程序对房屋进行了空间分析, 用平面框槊程序进行了构件的复核计算, 通过计算发现:房屋中柱尺寸及配筋不足, 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柱出现与荷载作用方向大致平行的纵向裂缝, 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柱的承载能力;框架梁及连续梁纵筋配置偏小, 粱箍间距偏大, 从而导致梁上垂直裂缝较多, 降低了梁的抗剪承载力, 同时开裂后更使梁的刚度有所降低;窗间墙尺寸偏小。强度明显不足。

4、倒塌事故原因分析

首先, 在使用后期对建筑的盲目装修与改进是造成大楼坍塌的主要原因。在后期改动中, 拆去了原结构中本来就较薄弱的南向纵墙上的部分窗户和窗台墙, 扰动了受力砌体, 降低了南向纵墙的刚度, 削弱了砌体的整体性, 使原来为开洞的承重纵墙变成了独立砖柱, 其实际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大大降低, 使该砖柱在长期持续的荷载作用下产生疲劳, 最终导致局部坍塌。

其次, 该建筑物在最初设计建造时就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 但在质量验收时却没有责令更改, 使得这些质量问题为建筑安全埋下了隐患。在检查中, 我们发现该建筑物的多根柱梁中都有孔洞、麻面的现象, 且柱子出现烂根现象, 并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柱梁漏筋现象, 这些都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未能按照技术要求的标准进行施工而造成的。

第三, 建筑使用者在后期对建筑物加层的做法也是导致这场倒塌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由于使用者在未充分了解该建筑的结构承受荷载能力的前提下盲目增加层数, 使建筑物的基层各个结构所承受的负荷加重, 在原本质量就差的基础上, 这些结构长期超负作用, 使得结构中的各个构件疲劳过度, 最终导致了建筑的倒塌。

5、加固及修复

通过对房屋的检测及分析, 对于破坏严重以及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构件进行了加固处理, 以恢复其使用功能。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焊接补筋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及底部粘钢加固法对梁进行处理;采用外包钢加固法对柱进行加固;采用增设钢筋网面及增大截面法对砌体部分进行修补。应遵循从实际出发、消除隐患、全面比较、协同受力、结合抗震的原则。既有建筑物结构加固的设计及施工, 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相应结构设计、加固设计及施工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加大基础底面积法、加深基础法、补桩法、注浆法等。

6、结论

通过分析某建筑倒塌的实例, 来探讨了在建筑物局部倒塌后进行结构受损鉴定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工作流程, 并详细分析了导致建筑倒塌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只有全面掌握了建筑物倒塌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加固修复方案, 防止建筑物再次发生倒塌事故, 保证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摘要:众所周知, 建筑物局部出现严重的到倒塌之后, 其结构会出现严重的受损现象。对结构受损进行鉴定和分析难度较大, 但是重要性却比较突出。在人们对建筑结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 加强对建筑结构后期处理工作的重视逐渐成为建筑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本文中, 笔者主要以具体的建筑实例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同时对结构受损的现象进行鉴定, 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希望能够给同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物倒塌,结构受损,性能检测

参考文献

[1]周益云, 赵人达, 钟明全, 王晓阳;大跨度双曲拱桥的静力分析及加固措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李春霞, 张曙红, 赵惠敏, 时化;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鉴定与加固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年03期

[3]李德章, 熊学玉;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张拉前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安徽建筑;2010年01期

[4]何玮珂;某厂房柱的雷达无损检测鉴定及加固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安全气囊纠纷的司法鉴定 第11篇

《中国质量万里行》:安全气囊出现问题,责任应该如何鉴定?

葛友山:我国尚且没有汽车安全气囊安全检测标准,现在的做法大多是由生产厂家、4S店、机动车理赔定损中心进行鉴定。

安全气囊出现问题,可以申请司法鉴定,由法院委托国家轿车质量检测中心、机动车检测中心等机构进行鉴定,但上述第三方只接受法院、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等机构的委托,不接受个人的委托。实际事务中也存在因为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上述机构不愿做此鉴定的情况。且车辆质量检验试验属于破坏性试验,不具备对整车进行试验的条件,无法得出鉴定申请书要求的结论。

《中国质量万里行》:哪些情况下该厂家负责,哪些情况下维权失当?

葛友山:车辆的安全使用手册中,通常会有触发安全气囊的具体条件描述 ,在达到触发条件的前提下,气囊才能弹出。如果是车辆设计问题或产品质量问题,致使安全气囊不能弹出或意外弹出,厂家应当对产品质量负责。

如果是因为消费者使用不当,或尚未达到触发条件,致使气囊不能或意外弹出,则仍应由消费者自行承担责任。

以下常见的消费者驾驶、使用不慎行为引发的问题,应由消费者自行承担:(1)在气囊的前方、上方或近处放置物品,触发安全气囊弹出。(2)自行改装车辆,修改安全气囊系统范围内的零件和线路,影响气囊正常工作。

《中国质量万里行》:汽车安全气囊出现问题时,消费者应该为维权做哪些准备?

葛友山:如果车主在事故中碰到气囊未弹开或意外弹开的情况,如条件许可,应在事故后第一时间拍下车辆受损照片,特别是气囊的传感器在撞击后的受损程度,以便事后进行鉴定。如果因为安全气囊故障问题发生伤残,可以申请司法鉴定,依鉴定意见按国家有关伤残赔偿标准进行维权。

《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者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葛友山:安全气囊并非是对车内人员的绝对保护,相反,气囊弹出时的作用力反而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消费者在使用车辆的过程中,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安全驾驶。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

《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建筑结构的鉴定与加固 第12篇

1 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因

建筑结构加固的目的在于着手恢复或提高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或者施工问题以及用途的改变导致建筑结构丧失或降低原有的可靠性,通过建筑结构的加固使得失去的可靠性部分恢复,或者通过建筑结构的加固增强结构的抗力或者使得构件重新获得原有或大于原有的承受能力。建筑结构的加固工程主要有如下意图:通过建筑结构的加固提高结构的承载力;通过建筑结构的加固增大结构的刚度,通过建筑结构的加固以减小建筑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位移与变形;增强建筑结构构件的局部稳定性和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以达到及时减小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裂缝和正常使用裂缝的宽度,改善建筑结构耐久性的目的[3]。

对于经过科学鉴定后得出结论需要进行结构加固的建筑,必须按照我国规范规定的相应的加固规则进行。同时,建筑结构加固应综合考虑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在加固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拆除或者更换。最后,对于需要加固的建筑工程,未经技术鉴定部门的科学鉴定或行政部门的设计许可,以及设计部门的合理设计,不得随意改变加固后结构的正常用途和建筑结构使用环境[4]。

2 混凝土结构加固步骤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时根据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方法和配套技术,建筑结构在加固过程中的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在建筑结构加固之前需要请相关技术部门对建筑结构进行可靠性鉴定,以判断建筑结构能否满足目前的正常使用和建筑结构是否需要进行加固,结构鉴定指建筑物结构在规定时间内(即设计时所假定的基准使用期)、规定的条件下(结构正常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如强度、刚度、稳定性、抗裂性、耐久性)的能力。其基本的功能为安全性功能、适用性功能和耐久性功能。然后,设计单位和业主部门以及相关的其他单位技术人员共同由建筑结构原有的用途和加固以后是否改变建筑结构的使用用途以及加固以后结构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期望[5],共同决定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案。对于结构的鉴定方法主要有3种:传统经验法、实用鉴定法和概率法。

然后,由设计部门进行结构的加固设计,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详细的设计,在建筑结构进行施工之前要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进行很好的工序和技术的指导。

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业主、监理、施工方共同协调进行施工工作,施工完成以后由业主会同施工验收部门对建筑结构进行验收[6]。

3 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与技术

合理的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方案要在施工方法上体现出其施工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 随着我国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各种新的建筑材料不断的涌现, 新的建筑施工技术、新的建筑材料以及新的施工工艺在建筑结构加固中的使用,一般都可以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

近几年,在我国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采用一种高科技的新材料粘碳纤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与其它传统的加固工艺相比而言, 该材料具有很好的耐湿耐潮性能,而且这种新材料能够抗腐蚀、材料本身的自重比较轻、材料的强度比较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便,产品的质量比较好,这种新材料的加固性能均优于目前其它加固方法。

可见, 在选择加固工程方案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的加固工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新混凝土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比老规范增加了很多内容,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法、置换混凝土法、外加预应力法、外粘型钢法、粘贴碳纤维法、粘钢板加固法、增设支点法、植筋法、锚栓技术、裂缝修法补法。多种加固方法有机地结合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加固方法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直接加固采用的方法最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6]:

1)加大截面加固法。

该法施工工艺比较简单、适应性比较强,并且具有比较成熟的设计理论和施工经验;尤其适用于一般混凝土构造物的加固,比如梁、板、柱、墙;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比较长,对生产和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变化。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结构经过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高度,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比较长的缺点;置换混凝土加固法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改造工程。

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方法具有的优点是施工简便、受力可靠、现场工作量比较小,但是用钢量较大,而且不适宜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用于60 ℃以上高温场所;该方法适用于在使用过程中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是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体的加固[7]。

4)粘贴钢板加固法。

该加固方法具有的优点是施工速度比较快、现场无湿作业或者仅有少量抹灰等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比较小,而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高度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与胶粘工艺;特别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而且在工作时间处于正常的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者受拉构件的加固处理。

4 展 望

总之,在我国建筑结构加固的历史还是比较短,各种加固方法、措施以及经验还有待在实际工程中总结,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目前比较常用的还有很多,比如:焊接补筋加固法、套箍加固法等,每种加固方法都有各自特点及适应范围,只要这种加固方法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能够做到节约或者适宜,都可以在今后的建筑加固工程中采用。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鉴定与加固方法是确保生产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

[4]曹双寅,邱洪兴,王恒华.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技术[M].

[5]金伟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M].

[6]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深化和改革下一篇: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