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的认识

2024-07-18

对新课标的认识(精选6篇)

对新课标的认识 第1篇

一、教学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就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比喻:如果课程是一个乐谱,那么,教学就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在于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师对给定的内容可以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也就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并不只是教科书,而是怎样用教科书去教,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二、将语言知识引入英语新课标的教学中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本上,注重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获取词汇、语法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后果则是学生机械地背诵词汇和语法,即使考试得心应手,一旦需要用英语交际,也会出现大量语用错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而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诸如从单词的讲解、课文的编排、习题的设计都应遵循这个原则,作为新课标的发扬者———教师,应把语言知识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益,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既是考试的驱动,更是兴趣所在。

1. 语音教学

著名语言学家Searl指出:同样一句话,由于语音和语调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同一个句子:“Mary has eaten the big apple.”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调表示出陈述、感叹等含义,使学生意识到句子并非只是单词有序的罗列,更是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使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变化。

2. 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提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读、听、说等手段学习语法,使得语法的学习不再枯燥单一。

在讲解英语时态时,教师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不同时态表示不同时间关系的行为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诉学生在使用这些语法形式时应注意交际问题。如:“to be+inf.”是用来表示将来行为的结构,但是这个结构通常与第二人称主语连用,这时的说话者和听话者一般是上下级的关系,可以用于发出指令,如:“You are to be here by eight.”

在讲句式时,教师既要告诉学生英语句子使用的一般规律,又要教会他们说话的语言规律和习惯。比如:英语的祈使句就不一定只用于表示命令。

Be quite.

Have some coffee.

Give us our daily bread.

在这三个句子中实际上只有第一句表示命令,其它两句分别表示邀请和请求。

句子结构不相同不等同于功能也完全不同,比如:

I hope you’ll close the window.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It’s cold here.

在特定的语境中上述三个句子可以对听话者产生相同的效果。

3. 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头戏,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能否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地运用词汇。而词汇往往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因为枯燥机械的背诵既费时间收效也不大,很多学生即使记住单词的意思,也不会实际运用到口语表达和写作中去。根据新课标的宗旨,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实行定义法教学,一定要着眼于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如何用该词在一定的情况下组成完整的句子,即通过一定的上下文对词汇进行讲解。文化知识的渗透也是必要且有效的。如:well一词相当于汉语的“好”,“well done”是“干得好”的意思,但当well作为句首语气词时,定义法就行不通了,这时需要通过对话使学生领悟到well用于说话者自己意识到所说的话不能满足听话者的需求的时候。如:

———Did the weatherman say it was going to be free tomorrow?

———Well, he didn’t say it was going to rain.

再如,教师在讲到apologize这个词时,除了例句之外,还可以给学生讲述中英文关于道歉方面的异同点,以及一些地道的用于表达道歉和回应道歉的英语句子,这样会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情真正掌握apologize这个词的用法。

将语言知识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是新课标的宗旨所在,也是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因为这种教学会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三、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论文:对新课标的实践与认识 第2篇

【内容摘要】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标准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近年来,在教学中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创作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优化 实践 教学

新课程改革,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也创造了新契机。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体会实践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市课改时,拿到新课本后看到以前系统的知识被新课程分的七零八落,还有什么研究性学习呀、探究呀、科学素养呀一些新名词搞的人摸不着头脑。在上课时,往往不知该讲什么,因为以前大片的内容都被删除了,只好自己又把那些内容人为的加上去,才觉得这节课上的有意义......总之刚课改时很是没有方向。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研,在边教边学中才渐渐领会了新课标的理念,慢慢地自己的观念更新了,教学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了。下面我谈谈我对新课标实施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体会。

一、美术新课标的理解 二、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学习心理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能够成为学习的直接动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也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提。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如今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各门功课都要兼顾,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优化课堂教学主要从三大方面进行,首先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特点、教材的难度进行内容的增减;或者在作业的练习要求中,有所不同,让他们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如:七年级上《我为校园添色彩》之校服设计课中,我要求学生设计男、女学生装各一套或者是你喜欢的、在你心目最美的服装,几套不限,材料不限,表现方法不限。结果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作业效果很好,有剪贴画、有色彩画、有彩铅、有卡通画、有布贴画、休闲装以及各种配饰。从作业中体现出学生的思想与创新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是教学结构的优化。课改前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画,所占时间偏长,比较枯燥。改变一下原有的模式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边辅导的分段教学法,这样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提高学生的兴趣,即所谓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正是这个道理。二是课前回顾评议上次作业改为课尾当堂总结,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三是课下批改作业改为课上当面批改与课下批改相结合。课上批改可以面对面地纠正、示范,很直观形象。但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尽量挑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作业加以点评,不能批改的作业,必须以课下批改来补充,批改作业也应个体差异不同而标准不同,一句鼓励性的评价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最后是教学方法上的优化。美术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无味,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我们对学生实施的是“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而不应该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选择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颖的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最关键是抓住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引进竞争机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学生喜欢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示范、多对比的直观教学法;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效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我在讲授《标志设计》这节课时,课前学生对标志的概念还含糊不清,于是我布置了任务,要求按学习小组调查收集各种标志做课前准备。结果同学们都不甘示弱,收集了很多。到了上课那天,各组长早以把本组收集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当我问到什么是标志时,同学们便争先恐后的回答,我想这正是因为他们在课前已经积极参与调查研究的结果,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各组收集的标志有什么特点,区分类别,以及表现手法、设计原则。紧接着我出示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组优秀的标志作品,让学生理解标志作为视觉语言,与我们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一种视觉符号而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标志的艺术语言美化我们的生活。通过学习活动,提高了同学们对标志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这节课后,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投入学习,获取知识。如何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呢?我曾经通过多媒体设备把音乐融入课堂,不论是做背景音乐还是与美术作品对比欣赏,对创造课堂情境,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都是一个好办法。特别是欣赏教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愉悦身心健康,领悟美术的魅力。这就要求老师在主导教学时应展示个人的人格魅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得以轻松地展现自我,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实现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对学生自主、思维、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向为师生共同进步的平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多地活跃起来,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求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朝前走。鼓励他们,能让他们去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尊重学生,能包容学生的过错,让他们敢想、敢于提出问题,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在学习上才能全身心投入,真正用心去体验美、感受美,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一节欣赏课,我让学生先来评判,不管从何种角度,用何种方法,有的是强调人文精神,有的从美学方面,有的从创新入手,有的从技法入手,只要他们在思考、在参与,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有时不知不觉地欣赏课成了一场辩论课,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搜集信息的去获取了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体会

1、运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先进设施进入学校教育。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如在学习《海洋生物》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一段美丽的海底生物生活情景。许许多多的海洋鱼在游动,有鲨鱼、海马、剑鱼、海豚、乌贼……。瞧,左面又游来了一条大鲸鱼,黑白相间的身体特别显眼,后面还跟着一群大大小小的五颜六色热带鱼,海底绿的、红的水草在摇摆,海星在觅食……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组织趣味性的教学过程。

游戏、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游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可通过各种游戏来达到教学目的。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二年级《美丽的花边》一课,我是这样上的:为了抓住学生喜欢“魔术”表演的心理,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教你们表演魔术,你们高兴不高兴?”同学们一听要学“魔术”,兴趣被提起来了,我拿出一张蜡光纸,说:“老师要把这张纸变成这一串大小相同的动物”,你们聚精会神的看着,我边讲边示范,在几分钟内完成了一条小动物花边。当我把手中的花边打开的时候,全班同学为我的“魔术”表演发出惊叹的声音,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我抓住学生此时强烈的求知欲望,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讲解和说明,然后布置学生做作业,作业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高的,作业效果很好。把游戏贯穿课的始终,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自由的表现、大胆的创造,尝试运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意识,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再如: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制作了一个有趣的动画课件,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在作品中能灵活、综合的运用色彩和线条,大胆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组织趣味性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3、以欣赏和评述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在欣赏学习领域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引起创造美的欲望。

如:引导学生欣赏梵高作品《阿尔的吊桥》时,将梵高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制作成幻灯片课件,学生通过对比凡高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理解梵高,认识梵高。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梵高整个艺术之路的艰辛和变化,加入了梵高自画像赏析内容,学生在欣赏梵高自画像的同时加深了对梵高的同情和理解,再也没有学生把梵高当成“疯子”来看了。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中华民族永远起来的信心和气魄。另外,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艺术家的精神。如:我国清代的画家郑板桥刚正不拘,虽清平却不攀权贵,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的疾苦,常以画兰竹以寄情怀。又如徐悲鸿,他一生都用画笔激励人、鼓舞人,还把自己的画和收藏的逾千幅名家精品无偿地捐献给祖国。这些都是艺术家所有的高尚品德与精神。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引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以欣赏和评述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发挥美术的愉悦性功能,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把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转化为他们内在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4、增强自信,使学生大胆在活动中展现自己。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独立构思,按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大胆表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对学生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如:在学习《卷纸条拼贴画》一课时,让学生用废旧报纸发挥想象,拼贴出有趣、新奇、富有个性的画面。由于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发挥,学生的“士气”大增,发挥自己的想象,作业中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惊讶和值得学习的好作品,也让学生从制作中体会变废为宝的乐趣,体验制作成功的喜悦之情,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告诉学生应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一切,并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中感受教学展现自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再如:教《太阳》这一课时,以《太阳的神话与天文》、《后羿射日》、《日中足鸟》等神话故事来引导学生大胆地去创作太阳的形象,学生有的用水粉、有的用油画棒、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废纸撕贴……,学生有的两两合作、有的单独完成,也有的自发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大胆地用不同的材料塑造多种不同的太阳,让教师受到了震撼。然后激励每个学生来自我评价,我再加以肯定他们的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很快乐,很有信心。通过实践学生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这样,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积极快乐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

随着对课标的认识、理解与实践,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新教材了,我也发现学生们越来越喜欢美术课了。在新世纪的美术课程改革时期,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进行美术教学的新尝试。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地创新与尝试,就能够探索出更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是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充分活动和自主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书目

1、《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对新课标的认识 第3篇

关键词: 近三年全国卷Ⅱ 古诗文阅读 新课标

甘肃省高考自2013年首次采用全国卷Ⅱ已有三年。在这三年中全国卷Ⅱ语文试题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但总体上还是严格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三年全国卷Ⅱ中变化趋势明显的古代诗文阅读试题的分析,窥探全国卷Ⅱ中新课标的体现。

一、新课标在古诗文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古代诗文阅读与鉴赏方面对学生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其一,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其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其三,阅读浅易文言文,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2013—2015年全国卷Ⅱ古诗文试题的变化

近三年的全国卷Ⅱ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文言文阅读部分,几乎每年都有新的题型出现。名篇名句默写方面比以往也有新的变化,其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变化,2014年第5小题文言断句题替代了2013年第5小题的筛选信息题;2015年用第5小题文化常识题替代了2013、2014年的第4小题的文言实词题,并且把文言断句题放在第4小题位置,把文化常识题放在第5小题位置。由此可见文言实词题和信息筛选题已经不再以客观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在名篇名句默写方面,从2014年开始变传统的上下句填空题型为情景理解题型。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2013年无注释,2014年、2015年均有注释,且2014年是两首诗歌材料,第9小题涉及对比阅读。因此,我们不难发现2013—2015年的全国卷Ⅱ古诗文试题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三、近三年全国卷Ⅱ古诗文阅读试题对新课标的体现

根据2014《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与要求,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全国卷Ⅱ语文试题在命制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2013—2015年全国卷Ⅱ古诗文阅读在选材方面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浅易”原则。2013—2015年的全国卷Ⅱ文言文在材料选择上有四方面的特点:在语言方面,都是常用词和常用句式,即使有生僻字也不影响答题;在体裁方面,都是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在内容方面,即使脱离相关背景也能读懂;在篇幅方面,选文都在600字左右。由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2013—2015年的全国卷Ⅱ文言文在选材上符合新课标中的“浅易”原则。2013—2015年的全国卷Ⅱ诗歌在材料选择上都是近体诗(唐诗两首,宋诗两首)。2013年和2015年选了律诗,2014年选了两首绝句。律诗和绝句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广为人们所熟悉,且它们相比其他诗歌要简单﹑易懂。“浅易”要求在诗歌材料选择上得以体现。至于2013—2015年全国卷Ⅱ中的名篇名句默写均是教材中规定的必背篇目(其中高中教材中两篇,初中教材中一篇),更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浅易”原则。

2013—2015年全国卷Ⅱ古诗文阅读在考点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在客观题方面,2013年的文言实词题、筛选信息题、概括分析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是对新课标中“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要求的体现。2014年和2015年的文言断句题,体现了新课标中“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的要求。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文化常识题型,以及2014年﹑2015年诗歌阅读中出现的注释,无疑体现了新课标中“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这一要求。在主观题方面,文言文翻译注重课本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以及学生平时课堂上对文言知识积累掌握的考查,因此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体现新课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要求。近三年的古代诗歌阅读在考点方面比较稳定,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这是对新课标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及“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的突出体现,至于名篇名句默写显然是对新课标中的“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体现。总之,高考中对学生阅读和鉴赏古诗文能力的考查,就是要引导并促进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四、结语

对高中化学新课标的认识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对新课标的认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 技能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以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 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特长,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他们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从去年开始, 我校开设使用了新课标的教材, 它和以前的老课本相比, 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 所以也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认真的对新课标进行研究, 内强素质, 以应新课改的挑战。

一、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观念的更新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的变化与难度下降的幅度出乎我们大多数人的意料。除了原来的化学发展加深过程中的基本知识以外, 更把化学原本脱离生活和科技发展的情形加以全新的改变, 在新的教材中, 化学相关的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 同时化学课堂教学课时又大幅下降, 让绝大多数教师对学生能否掌握新的化学知识心存疑虑。新教材化学在学校的分量在减少, 但是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分量在加大。这让我们在教的过程中, 就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化学思想, 并把这种思想带进生活和学科中去, 从而使化学思想无处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众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 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2. 教师要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

掌握科学知识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层次。这是因为能熟练的掌握、正确的传授、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会定性的、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范围的学科知识, 是教师的为师的本分。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行为要以专业知识和理论为依据, 所以教师离不开自身对科学知识的完整把握和不断更新。特别是在现在的新的形势下, 教师必须重视专业知识的再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层次, 明晰中学化学知识的深层内涵, 拓展学科知识结构, 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创造性的选择优质教育资源, 创设创新性教学场景, 捕捉最佳教学契机和追求最佳教学效益, 有效的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并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走进新教材

1. 对新教材的认识

在现行的新教材中, 教学内容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兴趣特长的不同以及毕业后的不同去向来分类进行教学。必修课内容为一些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侧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和加深。课程是由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合构建的, 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 作用和教育价值, 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 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 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化学1、化学2为必修课程, 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质, 提高化学兴趣, 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化学模块打下基础。所以这两本书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把握住度, 不要随意加深并增加难度。例如, 许多内容在不同的模块都得到体现, 而同一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教学功能和教学要求是不相同的。比如, 原电池的问题, 在必修教材中出现, 在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中也出现,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也出现。虽然不同的教材中都出现了这些内容, 但其功能和教学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如何把握这些内容的功能和教学要求呢?这也要求老师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明确。

2. 我用新教材

(1) 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激励、唤醒、鼓励学生, 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发现精神。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 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这一节课, 设置开场情境, 鸣炮三响, 并提出问题, 鞭炮鸣放的速度快吗?而铁棒生锈的速度又如何?利用这一生活情境, 得出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 带着好奇和兴趣进入课程。

(2) 教学对象主体化, 调动学生学习

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强调教育对象主体化, 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老师要转变观念, 把以前的老师一言堂, 变为老师导学生演的课堂, 让学生主动参与, 亲自实践。在化学课中, 可利用实验, 让学生设计并亲自做, 同样以“化学反应速率”这一节课为例, 在课程中, 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讨论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老师给出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药品, 一组用同一浓度的硫代硫酸钠和稀H2SO4在常温和热水浴中反应的快慢, 得出温度对其反应速率的影响。另一组用不同浓度的稀H2SO4和A l片反应, 得出浓度对其反应速率的影响。让学生做完实验后, 自己总结。最后, 老师启发讲解、师生交流、共同总结, 得出实验结论。把课堂留给学生。通过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的学习后, 可让学生思考, 可用稀H2SO4和C a C O3反应来制取C O2吗?让学生讨论, 因为我们在初中学过的知识, 是不可以的, 是因为用稀H2SO4和C a C O3反应, 开始有气体生成的, 随着反应的进行, 生成的C a C O4↓逐渐包裹住C a C O3从而阻止了气体的产生。那么, 我们现在提出这个问题, 应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 开阔思路, 要怎么做呢?通过讨论, 同学们得出, 因为化学反应与物质的表面积有关, 反应物的表面积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 所以, 可把C a C O3捻成粉末, 就可和稀H2SO4反应制取C O2了。这样就使知识得到了提升。在课堂教学中, 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学习时间, 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待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证明, 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由旧知识、旧技能自然过度到新知识、新方法。在和谐热烈地课堂气氛中, 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

(3) 赏识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得发展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学生就是尊重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 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 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其中, 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学会赏识学生。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句肯定的话语, 一次成功的鼓励, 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学生的进步、成长需要的不也是这种动力吗?因此, 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这把“金钥匙”, 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 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 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所以作为老师, 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筋, 多想办法, 要不怕学生出错, 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主动, 同时还可能会取得意外收获。当学生的解题思路或方法优于老师时, 作为老师应立刻赞扬及虚心向学生学习, 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参与性, 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提问上可以这样设置, 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相互补充, 得出答案。并及时肯定鼓励, 特别的学习差的同学, 只要有一点进步, 就要给予表扬, 让他们有学习的信心。批改作业时也的这样, 当同学在回答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时, 把老师的思想和他交流, 鼓励他更好的学习。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师的赞美与欣赏就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 这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动力。这种力量可以使其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改变一个学生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令他们重拾信心和希望, 乃至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4) 联系生活实际, 让化学走进生活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尽可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教师若能从化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和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身边常见物质的组成和功能, 进而使学生在关注民生的同时, 能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意义、拓展学科视野, 优化思维品质, 培养学习热情, 提升生活品质, 最终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实际, 使同学们把化学知识用于生活, 例如, 进行C l2的教学时, 就可以联系起二次世界中的化学武器、C l2泄漏事件、以及家居生活中能用来吸收C l2的物质 (绿茶、苏打片、尿液等) , 在进行SO2的教学时, 就可以联系起“酸雨”、有些不法商贩用SO2气体去漂白食品、药材, 虽然它的外观好看了, 但我们吃了就影响身体了。特别是在今年, 由于日本地震造成核电站的爆炸, 因为核辐射的影响,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谎称, 吃碘盐可以防辐射, 从而造成人们疯狂的抢购食盐。这时, 我们就组织学生讨论, 并查资料说明, 这样的说法的不科学, 让同学回家告诉家长。生活离不开化学, 我们还可以应用化学知识, 让生活更美好, 烧水的锅子, 装水的热水瓶, 里面常常积聚起一层土黄色的水垢, 积聚在锅底的水垢会影响热量的传递, 造成燃料的浪费。水垢的成分主要是C a C O3和M g C O3沉淀, 还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等, 因此必须及时洗掉水垢, 洗水垢的办法很方便, 可利用醋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的原理, 将少量热的醋酸放到热水瓶中摇一会儿, 这时发生化学反应, 沉淀就会被消除了。把新鲜鸡蛋放在石灰水中可以保鲜, 是因为鸡蛋呼出的C 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C a C O3堵往了鸡蛋表面的微孔, 防止氧化而变质。乙烯气体可以用作水果的催熟剂。但是, 化学在带来给我们生活美好和方便的同时, 也把污染带来了, 塑料袋的广泛应用, 已造成了白色污染, 化学添加剂的乱用, 造成了食品污染, 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 爱护我们的身体。从自身做起, 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减少污染。总之, 结合身边的现象、物质或事实, 让学生感到熟悉, 感到亲切, 最终达成“从社会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目标。

总之, 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 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 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改变方法, 以全新的思路, 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 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

参考文献

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师顶岗实习体会 第5篇

初中生物《新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本人在近几年的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好事,备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对新课标的认识 第6篇

1.兴奋

大学毕业至今, 笔者在师傅的带领下, 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堂教学的准备,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执行, 应该说得心应手。可是随着年级的增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渐让我失望, 可以用“学生喜欢体育, 而不喜欢体育课”来表述。就在此时,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现了。别的不说, 其中新的课程理念就令人十分兴奋, 因为, 从理论上讲, 按照这种新理念去实施, 学生是会喜欢咱们的体育课的。所以, 笔者兴奋。

2.困惑

过去, 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把每一项内容的课时制定得井井有条, 我们教师仅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就能制定出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而现在, 课程标准只给了我们每一个学习段应达到的“水平”, 并且这个水平要在两年 (或三年) 的学段中完成。乍一看, 这样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笔者感到困惑。

3.摸索

在如此的困惑面前, 怎么办?迎难而上, 也许是蛮干;等待别人的先例, 也许它不适应我们地区的学生。唯一可选的办法是自己认真地研究、仔细地探索, 在此笔者把它定义为——“摸索”。在一次又一次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之后, 笔者探索并发现其中的“水平”有如下的特征:

(1) 时间性。《标准》中的“水平”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有的“水平”通过一、两节课的教学可以到达;有的“水平”安排在某一具体的时间段进行比较适合;有的“水平”, 要贯穿在整个学段教学过程之中并需要不断地加强。从“水平”具有时间性这一特征来讲, 为其在相应时段的安排提供了参考依据。

(2) 层次性。《课程标准》是依据目标体系来建立的, 从小学到高中划分为“水平一”到“水平五”以至高中的发展目标“水平六”, 本身就说明了“水平”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并且, 在某一学段中的同级“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一个个同级但内涵不同的“水平”到达, 必须要与学生一定时期的认知、理解能力等相吻合, 这就是层次性要求。如:“水平五: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方法”, 把它放在高中学段的起始阶段与放在学段的中后期, 学生对它的理解、掌握与应用肯定不一样, 后者效果更好。“水平”的层次性, 为其在不同时期的出现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 侧重性。从学习领域目标来看, 《标准》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不能分割, 但从学科的性质来讲, 在不同时期的教学过程中这“五方面”是可以有所侧重的。如:身体素质领域“水平五明确提出了: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目标, 我们知道, 身体素质的发展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为什么在“水平五”明确提出这一点呢?很显然, 在高中学段是发展学生这一素质最佳的时机。在某一学段教学中, 若干同级但内涵不同的“水平”, 在不同的时期也是有侧重的。如:“水平五提出了: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 在高中学段的开始应侧重于技术水平的提高, 它可以为以后的战术水平提高打下基础, 而战术水平的提高则相对要靠后。再有, 过去在教学中对心理和社会适应目标, 不作显性要求来明确, 但现在有了要求。“水平”的侧重性, 在学段中能够给教师绘画出一根教学主线, 对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的安排, 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以上解读为笔者摸索着进行新课标下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至少把水平拆分到单元是可行的。但是, 笔者以为从拆分到单元的“水平”再到具体的课堂的教学, 仍然要对单元教学“水平”进行拆分, 落实到具体的课时 (或者在具体的课时要有所侧重) , 否则就会出现整个教学单元的每一个课时完成同样的目标, 这肯定有“眉毛胡子一把抓”之嫌, 课时教学当然就无法侧重。

上一篇:语言与音乐的关系下一篇:堵漏注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