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趣味语言

2024-07-03

地理教学中的趣味语言(精选12篇)

地理教学中的趣味语言 第1篇

一、谚语

地理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自然地理规律, 可谓脍炙人口, 千古传诵。其中以描写气候、地形以及地理景观的居多。因此,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谚语,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例如“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就很生动地描述了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年的夏天, 西北地区烈日炎炎, 白天气温上升快, 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 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 石头好烙饼。”但是到了晚上, 气温就会急剧下降, 所以就有了农民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 围着火炉, 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这样独特的风景;以前常常用“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上草原一望无际, 牛肥羊壮的地理景观。现在却改成了“天苍苍, 野茫茫, 老鼠跳过露脊梁”, 过去的林草丰茂, 繁荣富庶的牧区, 由于过度放牧或人为无节制地开发而出现草场退化, 土地沙化的情况, 老鼠跳过去都会露出脊梁来。“一年开草原, 二年打点粮, 三年五年变沙梁”则描述出了了人为破坏草场, 导致草场沙化后的情况。“看山云里钻, 看地在河边, 对面能说话, 握手走一天。”生动逼真地讲述了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的地貌景观。“山前桃花山后雪”, 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 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 以北为暖温带, 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类似的谚语数不胜数, 成为我们地理课堂中优秀的教学资源, 如在讲《天气和气候》一节时, 可饮用“鱼鳞天, 不雨也风颠”“早霞雨、晚霞晴”“燕子低飞蛇过道, 大雨就来到”;讲锋面雨时, 可引用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凉”;讲大气散射作用时用“雨后青山分外青”;讲地形雨时, 可饮用“晕过山坡时, 雨过山头明”;讲食物链时可以引用“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虾米吃硅藻”;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可以引用“落花本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讲胡杨树时, 我告诉学生它“生而不死一千年, 死而不倒一千年, 倒而不朽一千年”;讲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时可以引用“白露早, 寒露迟, 秋分种麦正当时”“谷雨前后, 种瓜点豆”“过了芒种, 不可强种”等谚语。

二、谜语

谜语是一种文字游戏, 它曲折有致, 变化多端, 寓意奥妙, 耐人寻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引用谜语, 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思维和推断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剂学习情绪, 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新课之前借用谜语导入,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讲授新课铺平道路, 在讲《地球在宇宙中》介绍“宇宙“这一概念之前, 我引用这样一句谜语”说它多大有多大, 日月星辰全容下, 无人知它始和终, 也无左右和上下“ (宇宙) ”;讲”常规能源煤”时引用谜语“黑汉性刚强, 浑身闪金光, 火炉放光明, 工业好食粮。” (煤) , 这些谜语犹如“味精”, 为地理课堂增添了一丝风味。引出这些谜语之后, 课堂气氛活跃, 讲授效果尤佳。

三、诗歌

诗词歌赋, 读时朗朗上口, 教学中应用得法, 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前两句写的是玉门一带自然条件恶劣, 人口稀少。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 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玉门因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 距海遥远, 几乎不受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 气候干旱少雨, 选用这样的诗歌, 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现象, 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如讲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时, 教师可有表情朗读“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讲垂直自然带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的运动时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通过这些诗歌的引用, 能让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使学生既享受到趣味语言的熏陶, 又获得了地理知识, 使空洞无味的知识变得充实可口。

四、雅称

雅称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特定称谓。如哈尔滨有“冰城”之称, 广州有“花城”之称, 重庆有“山城”之称, 甘肃金昌有“镍都”之称, 山西有“煤海”之称, 伦敦有“雾都”之称, 森林被称为“绿色卫士”“绿色水库”等。在地理教学中运用雅称, 虽是寥寥数语, 但说明了一种现象, 蕴含了一定的道理, 使学生听之有趣, 思之有理。

五、成语

成语是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可使教学生辉。如讲地壳运动引用“沧海桑田”一词;讲流水的侵蚀作用引用“水滴石穿”;讲风的搬运作用引用“飞沙走石”;讲太阳辐射在四川盆地分布较少引用“蜀吠犬日”来解释。通过上述成语的使用, 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六、歌曲

课堂上适当引用一些歌曲,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如讲《中国的河流》时, 可让学生唱《长江之歌》, 激起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再讲东亚季风时, 可引用《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 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这时教师可提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和东南风?盛行在什么季节?是如何形成的?在讲印度德干高原的季风之后, 让学生据《黄土高坡》的歌词, 写一首《德干高原之歌》, 学生立即举手回答:“我家住在德干高原, 大风从高原刮过, 不管是东北风还是西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通过这首歌的引入, 课堂上气氛活跃, 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环境中获得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

趣味性语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第2篇

|

教师运用语言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那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人格的魅力。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趣味性语言的运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巧用比拟修辞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双关、借代、反语、比拟等修辞方法,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初中化学讲《碳的单质》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形象地了解金刚石和石墨这对同素异形体的特性,可以用拟人化的描述:金刚石和石墨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格差异很大。金刚石生就一副钢筋铁骨,是著名的硬骨头,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久经磨砺,形象灿烂夺目;石墨天生柔软,遇事奸滑,形象暗淡无光。但毕竟是同胞兄弟,如果多给石墨以温暖的压力,再辅以催化教育,它是会转变为金刚石的。

接着教育学生应该学习金刚石无坚不摧的精神,谱写光辉灿烂的人生。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可谓“一箭双雕”,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再如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这样总结过氧化钠:

Na2O2的秘密档案(国家机密,请勿泄露)

姓名:过氧化钠国籍:钠的化合物共和国

肤色:淡黄体重:78公斤

性格:活泼好动,团结合群,爱憎分明,一见到二氧化碳,脸色立变,一落水就非常生气。

简历:中学毕业后参军,后调到海军某潜艇当班长,复原后在立白化工厂当工人,曾与次氯酸、双氧水一起,光荣出席全国漂白积极分子群英会。多次获得反黑模范称号。

愿望:有一所坚固密实的房子保护身体,为人民再立新功。

上述档案中,巧妙的总结了Na2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保存,这样总结知识,既风趣易记,又简单明了,变枯燥的知识为趣话,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

二、运用人文化学增强课堂乐趣

学习石灰石在高温下煅烧制取生石灰时,可以介绍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于谦写的《石灰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通过对石灰石的开采,在高温下变成白色的生石灰、生石灰的熟化以及熟石灰在空气中转变为白色固体等现象的描述,抒发了自己视死如归、保持民族气节的崇高理想。指出这首诗中第一句话反映的是开采石灰石的物理变化过程,后三句则反映了与石灰有关的三个化学变化:由此引入到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乐趣。这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还进一步教育学生即使身处高位,也应廉洁奉公,为他人着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

在复习“物质的主要成分”这块内容时,老师可结合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出题,要求学生指出诗句中的“丝”和“泪”分别指什么。接着老师可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蚕丝、毛发等成分是蛋白质,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蜡烛的成分是高级烃,还可以幽默的说:“我们人类很伟大,头顶蛋白质,脚踏硅酸盐”。这样,学生不但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有了系统记忆,而且可以进一步体会到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讲到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时,可以讲一个“梦中出奇迹”故事,即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从而受到启发,推出苯的结构,让学生懂得发现有时候是偶然的,但偶然和灵感来源于有准备的头脑,来源于必然。

对于人们常说的“鬼火”,同学们一直很好奇,学习到磷及化合物时,可以做一实验:先在烧瓶里加入白磷与浓氢氧化钾溶液,加热后玻璃管口就冒出气泡,屋里弥漫着一股臭鱼味。这时你快速把窗户用黑布遮上,就会看到与田野上一样的画面:从玻璃管口冒出了一个又一个浅蓝色的亮圈,在空气中游荡,宛如“鬼火”。然后讨论,最后揭开“鬼火”之谜:原来白磷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了臭鱼味的气体——PH3。PH3在空气中能自燃放火,就形成了“鬼火”。这样一个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破除封建迷信。

在学习碳酸氢钠、碳酸钠、硫代硫酸钠时,其俗名分别为:小苏打、苏打、大苏打,可以冠之以:“三苏”之称,与历史上的文学家“三苏”遥相呼应,风趣易记。在讲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概括“既不共戴天,又藕断丝连。”这句话形象地比喻了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关系:既不能大量共存,又必须同时出现。因为酸碱中和和水的电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讲臭氧层遭到破坏时,可用:“苍天有眼”四个字来概括,即在南极上空和北极上空分别出现了臭氧空洞,呼吁学生一定要保护环境。

当然,考虑到部分学生偏爱现代诗歌,化学老师在课上也可满足一下他们的口味。譬如,在讲葡萄糖一课时可引入诗歌“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做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随之提问诗人何以对“绿叶”情有独钟,引出光合作用反应式6CO2+6H2O===C6H12O6+6O2,继而讲述葡萄糖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最后老师还可再回过来讲一下绿叶令人感动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对奉献精神有更深切的感悟。

三、形象的类比学习法

对于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通俗处理,这样可以把抽象的化学原理通俗化,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根据勒夏特列原理的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我们可以这样用类比的方法学习。

处理方法1:“逆反心理”原理。平衡就象人的叛逆心理一样,你想改变条件,它偏反其道而行之,也可以说这是化学反应自身具有的一种修复能力。

处理方法2:“水往低处流”原理。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勒夏特列原理中,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尤其是改变浓度,比较适合“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因为改变浓度无非是增加或减小浓度,当某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就如已经相平的水位出现了失衡,左右出现了落差,那么不管是左高右低还是左低右高,只要水闸门打开,水总是朝低的方向进行流动。

处理方法3:“谁动了我的奶酪”原理。已经平衡的可逆反应中的各种物理量犹如小老鼠的奶酪房间,是熟悉而固定的,突然环境改变了,如温度变了,浓度变了,压强变了,我们的可逆反应就是那只会适应环境的小老鼠,它会积极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褒贬换用法

对学生进行教育,故意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即把褒义的词用在该贬的事物上,或将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从而带来幽默趣味效应。在上环境保护一课时,讲到大气污染,联想到中学生如何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同学们展开讨论,大都认为不能抽烟,而事实上学生中悄然兴起吸烟“热”,班级中“小烟民”日益增多,对此我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作了一次精彩的总结:提起吸烟,我认为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会引起深度咳嗽,小偷不敢上门。二是节省了衣料,咳的时间一长,逐渐成了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是可以演包公,从小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惟妙惟肖,就用不着化装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资料记载,烟中含有300多种有害物质,烟民的平均寿命要比非烟民短,从小就吸烟的人,当然永远也别想活到老了。这里的好处、防小偷、节省了衣料、永远不老等,或是反话正说,或是褒词贬用,句句击中要害,使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受到了深刻教育。

五、随机应变法

这样的情境不知你是否遇到过?夏日午后的第一节课,同学们常常昏昏欲睡,你在讲台上激情飞扬,而学生则在台下反应不冷不热。有一次,我灵机一动,便说:“喂,平日里大家都是氧分子,个个活蹦乱跳,现在怎么都成了惰性气体了?要不要来点催化剂,促使大家快速反应?否则,桃李不言,先生不悦。”学生们哄的一声笑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接着我再上课,学生一个个注意力集中,效果很好。还有一次我讲到甲烷的结构,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时,模型上的氢原子忽然掉了下来。我就说:“哎,这氢原子太活泼了,还没有和氯气接触呢,就想发生取代反应。”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烷烃上的氢原子很活泼,容易发生取代反应。这再一次证明了,风趣的语言,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乐听不厌,欲罢不能。

六、谐音转化法

利用中国汉字的谐音,可巧妙地将一些知识点趣味化,以达到帮助记忆的目的,这是常用的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材里,演示电解水实验是教学的重点、易错点,我们知道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可总结概括,正氧负氢。在讲解知识点时,我诙谐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只要时刻记住生你养你的父亲,这个知识点你就不会忘记。因为“父亲”与“负氢”谐音。又如,在讲解金属密度知识点时,金属中锂最小,锇最大,我总结“我大你小”,同学们欣然接受了。为了使学生记住王水的成分中浓硝酸和浓盐酸的体积比例,我让学生从谐音角度去记:“硝”“小”,即硝酸的比例小,浓硝酸和浓盐酸的体积比是1:3,而不是3:1。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注意不断总结,诙谐的趣味语言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明显。

七、口诀总结法

化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点的总结讲解,可以编写成一些琅琅上口的口诀,增添课堂气氛,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如讲解酸、碱、盐溶解性表时可以这样总结:“钾钠铵盐个个溶,硝酸盐类也相同,硫酸盐除去钡和铅,盐酸盐除去银亚汞,其余几乎都不溶。”这样很复杂的图表用压韵的诗词概括,不仅易记而且增趣。再如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总结“关系式,关系量,这是根据不能忘,已知未知是条件,条件对准关系量,根据比例列方程,求得未知写答案。”这样的例子还有:在讲解化合价时,可以总结:“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 下面列出了几个本人自编和收集的学习口诀,共同商榷。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先查气密性,受热均匀试管倾。收集常用排水法,先撤导管后移灯。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氢气验纯试管倾,先通氢气后点灯。黑色变红水珠出,熄灭灯后再停氢。

常见化学药品的贮存

硝酸固碘硝酸银,低温避光棕色瓶。液溴氨水易挥发,阴凉保存要密封。

白磷存放需冷水,钾钠钙钡煤油中,碱瓶需用橡皮塞,塑铅存放氟化氢。

易变质药放时短,易燃易爆避火源。实验室中干燥剂,蜡封保存心坦然。

托盘天平的使用

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调节螺丝达平衡,物码分居左右边。

取码需用镊子夹,先大后小记心间。药品不能直接放,称量完毕要复原。过滤操作实验

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两低不要忘。弱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亚硫、磷酸、氢氟酸,甲酸、乙酸和碳酸,氢硫、氢氰和苯酚。

烷烃的命名

碳链最长称某烷,靠近支链把号编。

乙 烯

硫酸乙醇三比一,温计入液一百七。

乙烯分子含双键,氧化加成皆不难。

乙烯聚合好塑料,燃焰明亮出黑烟。

浅谈地理课程中妙用趣味语言 第3篇

关键词:地理课程;谚语;古诗词

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知识;并通过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无论是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因而,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用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在现实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地理总有一种畏难情绪,学生学习中感觉记忆点较多,且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好像很少(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笔者认为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打心眼里爱上这一科,地理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基于此点,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生活谚语及古诗文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地理知识,并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且具有一定的哲理、易懂、趣味。谚语本身就体现了自然地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例如,讲解大陆性气候特征时,笔者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接近生活,富有感染力;讲解锋面影响的天气状况,又引用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说明冷暖锋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直观感受和认知轻松掌握冷暖锋影响下的天气这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而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适度地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一些与地理相关的谚语;让学生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有助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学生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自主询问“十雾九晴”“霜前暖,雪后寒”等谚语的含义;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学生自主举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

二、巧借古诗词

古诗中有很多名句与地理知识有关,把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在课堂上运用,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不仅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例如,笔者在讲解地球自转和赤道周长时引用毛泽东主席《送瘟神》中的两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即赤道周长=自转线速度×时长=1670 km/h×24 h=40080 km,让学生记忆深刻!

又如,讲述“梅雨”时采用宋朝赵师秀《约客》中两句“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提示学生梅雨出现的季节是初夏,地点江淮流域。进一步的,学生还能饶有兴趣地自己提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冷锋的典型写照。

再如,教学“地理环境差异性——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时引用“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体现了“热量”是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又说明了我国幅员辽阔,江山如画!同样“地理环境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时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地势高低不同,热量水分不同,因而“一山有四季”。还有很多实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堂增添了风味与人文风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笔者发现在实际的地理应试中,古诗词也占有一席之地。例如2009广东高考地理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右图和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10.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B.含沙量C.汛期D.流量

约翰·洛克曾经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想方设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学习,愉悦学习并且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C语言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探讨 第4篇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正是中职学生入门的关键, 拥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有着很大的意义。教师必须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合理的重整和利用现有资源, 改变原有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力求在学生面前展示出C语言的魅力,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比如现在所推崇的几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都代表着一定的教学理念, 主要实施方法如下:

1. 趣味开堂。

上好第一堂《C语言程序设计》课对于C语言的教学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面对学生第一次接触, 他们是带着一定神秘感的, 所以, 第一堂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对C语言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所以, 第一堂课应当采取趣味式的开堂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需要让学生通过PPT了解C语言功能的强大之处, 能够通过它编程各种软件, 然后展示出各种结果性的画面。比如水仙花、翻译密码和猴子捞月等, 这些结果画面就会提起学生一定的学习兴趣。由于课程较为枯燥, 所以, 要多采用多媒体式的教学, 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 还可以通过视频等向同学们介绍一些IT行业精英的成功经验, 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强调重要性。计算机C语言的学习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更深层次深造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一些数据结构:C++, JAVA等。虽然对于程序设计语言来讲, 在更新方面存在很快的速度, 但是只要学生掌握到了思想的真谛, 找到了程序设计思想的核心内容, 具备了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语言的更新就不再是问题。

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不是很扎实, 所以, 学校所选取的教材应当要注重基础性, 书中的语言表达也应当浅显易懂, 以程序设计为主要思想内容, 以编程为学习核心驱动, 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引导出重要知识点的学习, 重点讲解程序设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内容, 这样能够使得教学效果变得更好。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是在选择合适教材基础上做出的, 主要措施如下:

1.理实结合。C语言的学习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讲理论, 还需要让学生亲手去实践, 教师无论讲的再怎么好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都是无用功。如果学生知识凭感觉能够听懂或者看懂, 但自己动起手来却什么都不会, 这样仍然掌握不了太多知识。所以, 面对C语言这种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应当增加上机课, 学生在理论上的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上机操作迎刃而解。教师也应当在课下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自己思考,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理实结合,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定位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应当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而设定。对于中职学生来讲, 目标的定位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在于分析程序设计的过程, 逐渐形成程序设计的相关理念, 能够读懂设计的程序, 编写出一些简单的程序。C语言的重点内容就是变成, 所以要让学生养成编程的习惯, 逐步的提升他们的编程能力, 虽然基础和底子较差, 但是经过实操性的训练就能得到很大的进步。C语言的学习也只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开始, 所以,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应当符合教学实际, 不能过于高远。

中职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在自我控制力方面不如大学生强, 所以很容易对C语言失去学习兴趣, 也就无法达到教学实践的最终目的。所以, 教师可以改善上机的实践形式, 以小组的形式上机, 分组进行, 对每一个小组分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组长负责具体分工, 可以让组员分别查询收集资料、课堂展示等, 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能够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做相应的指导, 主要过程还是需要学生自己来解决,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在彼此切磋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自学能力。

中职C语言的学习实践性较强, 教师应当“授之以渔”, 而非“授之以鱼”, 对C语言趣味性教学的探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笔者经过实践证明, 趣味性探讨式教学和学习方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体现出了很好的效果, 更加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性的思维和意识。

参考文献

[1]熊高君, 朱同林, 赵妮.C语言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探讨——函数与结构的趣味性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8, 18:84-85.

[2]郭冉.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趣味性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刘星星.任务型语言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地理教学中的趣味语言 第5篇

一、活动目标:通过对各种动物尾巴认识的基础上,运用连贯、流畅的语言描述。结合已有的经验续编故事,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故事背景图一张,录音磁带一盒,动物的贴绒教具若干,动物头饰若干。事先丰富有关动物的知识。

三、活动方法:探索法类比法变异法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

理解故事内容出示大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地方?(大森林)图上有谁(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它们看见了小鱼,小鱼是怎样在水里游来游云呢?(引出故事题目)。借助贴绒教具,完整讲述故事。提问:

① 故事里出现了哪些动物?

② 马大哥的尾巴为什么甩个不停呢?

③ 蜜蜂的尾巴为什么像把尖刀?

④ 那小松鼠的尾巴又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配乐故事。提问:你觉得小鱼、大马、蜜蜂、猴歌、松鼠的尾巴都有什么用途呢?为什么?(启发幼儿讨论学会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二

表演故事两位教师扮演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幼儿扮演小动物表演,注意表现角色的动作及神态。

活动三

续编故事启发幼儿思考:还有哪些动物是有尾巴的呢?、"来;自.屈;老师;教.案;它们的尾巴又有哪些功能呢?(如:壁虎的尾巴可逃生用,孔雀的尾巴能打开,可吸引异性等。)请幼儿把自己想象创编的情节续编到故事中去。请幼儿自由组合,把续编的故事随着音乐讲给大家听。

五、各领域的渗透:科学领域: 动物尾巴的功能。健康领域: 教育幼儿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生活中的渗透:抓住良好的契机,向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家庭教育: 请家长在家中进行动物尾巴的教育。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出示图片及观看课件,让小朋友认识了几种动物,这样激发幼儿课堂兴趣,并了解到每一种小动物的尾巴都是有作用的,而且不同的小动物其尾巴的作用是不同的,更不能没有尾巴。小朋友听得很认真,课堂兴致很高。

趣味语言激活多彩课堂 第6篇

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语言化难为易。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没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是做不到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体会到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比如,我在教学《解方程》时,有的学生对于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不熟悉,反应慢,对方程两边究竟是同加还是同减、同乘还是同除把握不到位,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也很模糊。于是,我就说:“x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把它救出来,把跟它在一起的敌人(已知数)消灭。那么加减相克,乘除为敌,消灭加的武器是减,消灭减的武器是加,消灭乘的武器是除,消灭除的武器是乘。”在解形如16+2x=58稍复杂的方程时,我是这样描述的:“现在x被2绑架着,外面还有16站岗,我们要救出我们的好朋友x,就必须先消灭站岗的,即先将方程两边同时减去16得到2x=42……”符合学生“口味”的语言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有趣,对如何解方程就豁然开朗了。

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语言强化记忆。有些知识,教师让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讲明了意义,也通过了例证巩固,但在运用中学生还是会犯糊涂。比如低年级的有关“零”的运算,教师要求学生记住一个数加零得它本身,一个数减零得它本身,一个数乘零得零。可有些学生在具体的运算时还是免不了犯错误。于是我这样给学生讲:“零,就是一个炸弹,任何数与它相乘都会炸得什么都不剩,为零。但是记住加和减却是穿着防弹衣的哦。”这样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感兴趣,就会记忆深刻。此外,运用儿歌也能帮助学生记忆。比如,我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这样设计:在大屏幕上投放着让人视觉一新的荷塘,翡翠似的荷叶上露珠晶莹剔透,粉红色的荷花摇曳婀娜,活泼可爱的青蛙蹦上跳下,依次出现一只,两只,三只……同时播放着朗朗清脆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此情此景,我想学生对“一个因数(每只青蛙的眼睛只数或腿的条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青蛙只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

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语言激发学习动机。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算理、熟练运算、综合运用等都是数学课堂应达到的主要目标,而为了达到目标进行的反复训练,强化练习又常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兴趣,不愿去做。我灵机一动,将计算题目的呈现显得新颖,使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如《速度》一课,在学生明白了速度的意义以及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基本的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共同列举出一些速度,如人步行的速度、高铁的速度、飞机的速度以及音速、光速等。接着我说:“如果给你一双翅膀,你想借助谁的速度用多长时间到达哪儿?看看你能否梦想成真?”这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在进行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的同时乘着理想的翅膀飞到台湾、美国、日本甚至月球上,在孩子们美好的梦想中知识得到强化巩固,能力迅速有效提升。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应掌握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数学也这样的富有诗情画意,富有情趣。

责任编辑 陈建军

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趣味性 第7篇

一、趣味生动语言的作用

教师的语言有趣味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发剂, 生动的趣味语言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先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知道的不如想知道的, 想知道的不如在快乐中知道的。形象有趣的语言可把深奥的事物形象化,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再现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发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 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 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 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趣味生动语言对教师的要求

要使教师的语言生动, 就要求教师广采博闻, 收集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游戏、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地方语言、歇后语等等专业术语, 并熟记于心中, 在教学中才能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 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教师的语言只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是不行的, 有时遇到“说者有心, 听者无意”的情况, 原本预期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彼此交流情感, 传递信息, 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和无声的书面语外还可借助人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言能有效的辅助有声语言, 增强表达效果, 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在讲授情感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时就要在情感、语言、语调、语速上进行变化, 在辅之憎恶、鄙夷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 或加几个手势动作, 就能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生动, 从而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

三、幽默使语言更生动有趣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幽默语言是通过对比、比喻、夸张、影射、讽刺、双关等技巧性的手法揭露和批评一些人言行中不合情理的问题, 或者把人们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做喜剧性的反映, 使之具有技巧性、哲理性、批评性、趣味性等特点的一种技艺性较强的语言。

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享受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 随机应变的穿插一些零碎的却又生动幽默的话语。这种话语能调节教学节奏, 轻松课堂氛围,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课堂中有同学打瞌睡时我会说“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同学们听了后马上就有了精神, 想睡的同学也不好意思睡觉了, 只好乖乖地听讲了, 跟他们在一起我不像是个老师, 反而更像他们的大姐姐, 像他们的好朋友, 这些都是语言趣味性的作用, 语言的趣味性把我变成了开心快乐的人, 而这些开心快乐让我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他们使我的课堂更加生动, 使我的学生更加的喜欢我, 使我的教学成绩在稳步提高。

教师在使用趣味幽默语言时也应特别注意对语言的锤炼和选择。含蓄善意的批评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但粗俗、哗众取宠的幽默或挖苦性过强的趣味性语言也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过多的打趣也会喧宾夺主、影响知识的传授, 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决不是大讲笑话, 更不能用低级趣味来换取学生的笑声。这就要求幽默要有一个合理的“度”。对“度”的把握也就是教师的语言艺术。

总之, 语言是十分复杂的一门学问, 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规范、鲜明、洗练、准确、生动、形象、流畅、合乎逻辑、富有情趣、寓庄于谐, 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睹其物, 从而受其感染、受其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要广闻博采、锤炼语言, 以增强讲课的魅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 趣味性语言在课堂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要使教师的语言生动, 就要求教师广采博闻, 教师把幽默性的语言带进课堂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享受教育。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第8篇

一、巧解教学中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至高境界便是寓教于乐,一堂充满欢声笑语、掌声雷动的课至少可以说明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与欢迎。在化学教学中,幽默有趣的语言就像一座万能的桥梁,轻松的打破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师生彼此更加了解。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好奇心,是新异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注意,是对新异刺激的一种探究及反应。在化学教学中,学生这种表现尤为突出,凡是对新鲜的事物都有好奇的心态,对待化学这门新学科,他们也充满好奇,富于幻想,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2]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当从开始就把握时机,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这是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调节课堂气氛,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分配

兴趣培养要靠趣味性语言来打破学生对传统学习化学死记硬背的印象,化学学习不再枯燥。例如在初中课堂:老师要求同学们一种单质(镁)与化合物(氯化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学生写完Zn Cl2+Mg=Zn+Mg Cl2的时候,老师自然地告称呼道这个反应就叫“你的镁换走了我的锌”,这种类型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听课的学生在课堂哄堂大笑,记忆起来非常轻松,并且有些“溜号”的同学会因为班级中剧烈的气氛变化而引起无意注意,注意力分配到课堂之中。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避免花费课堂教学时间去提醒同学们注意听讲,如果老师在讲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没有注意听,传统做法是敲一下这个同学的桌子,虽然这样做会引起这名“溜号”学生的注意,可是同样会打断其附近同学思维的连贯,进而影响一个区域同学的听课效果。因此,化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能够有弹性地调控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分配,恰当的运用将更好地促进课堂学生积极认真听讲而又不影响教学进度。

(三)使学生记忆更加灵活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渗透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许多中学化学教师在每节课中开展类似“化学生活小妙招”的环节,并鼓励学生自己也去多动手实践,多进行尝试、探索。例如,在学生学过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水垢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再根据其化学性质中能与酸反应的特点,顺利使学生脱口而出:“家庭中用食醋除掉热水壶中的水垢”。即有效避免了化学“纸上谈兵”的弊病,能够让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诚然,化学联系生活等方面让学生记忆更灵活,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但其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能使用有趣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通过语言的表现令学生记忆深刻。

(四)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化学一直以来是中考理科必考科目,其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概念记忆与辨析以及逻辑与运算,学生的学习压力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与日俱增,往往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设置分组游戏环节,老师作为组织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大家在兴奋、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好动、争胜的心理合理的在课堂中合理表现出来。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3]对于中学生来说,当一味的为了追逐考试的名次以及为了达到家长的期望,他的学习是不情愿的。学生内心深处更向往的化学课堂是在学习中也能转换一种心情,只要肯努力就能达到心理预期,能产生化学学习的成就感,教师用诙谐幽默的几句话打开学生的心扉,会让学生更有信心。

二、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教的效果

教师是引导者,化学教学过程中其语言的趣味模式由个人魅力所决定,这也奠定了每位中学化学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若每节课都想讲授出有趣的知识,就需要反复推敲授课时的每一句话,模拟出想要讲的话能表现出怎样的效果;思索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来改变叙述方式或者调整授课模式,根据学生对一节化学课的认可和喜好,反思学生更倾向于什么话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做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用于启迪学生的有趣话语,是滋润学生成长的甘露;学生的欢迎与认可,是一名教师骄傲和自信的源泉。

(二)学生的学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中学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趣味的语言必将带动趣味的记忆,对比题海战术,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负担,从而学生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地学习化学,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动人的语言,讲述趣味的故事,营造轻松的氛围,容易使学生进入记忆最佳期,更轻松的学习化学。在趣味性教学语言的影响下,老师更能灵活运用教法,学生掌握学法,提升教与学的效果,让教学“贵在得法”。

三、提高化学教学语言趣味性的方法

(一)运用有趣的故事

学生单纯通过教师讲授的化学学习过程是比较乏味的,但是通过实验课、实验过程发现化学却非常吸引学生。化学史实的教学,使学生对化学发展及其变化规律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纯碱性质的时候,把侯德榜的故事带入到教学中来:“我们著名的化学工业先驱侯德榜留学国外的时候,没有忘记祖国,虽然当时的中国还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时代,但他时刻挂念着学有所成,用自己毕生的专长———化学来报效自己祖国。他选择回国后,将索尔维制碱法加以改良,生产出纯度更高,日产达180吨的纯碱,震惊世界,让世界对中国的化工生产技术改观”。在讲述这些史料的过程中,不但提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们更加牢固的掌握了知识,热爱自己的祖国。可以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无须一味的注重讲解课本知识,讲一些史料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讲授有趣的故事,让原本死板的课堂变的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上化学,乐于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学好化学,学以致用,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运用有趣的口诀

运用口诀让学生记忆化学规律的形式,不仅有趣,更能让学生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把化学知识总结为口诀是语言的一门艺术,口诀的特点是字字精炼,朗朗上口,教给学生可以作为一种优秀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口诀难度很大,中学化学教师应该多总结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口诀,并多查阅相关的资料,整理一些最适合自己教学情境的口诀方法,让学生更轻松地形成有意义学习。[4]例如,在带领学生记忆元素周期表,学生很难完全记得住元素名称和符号,所以,教师可以教给五字记忆法,模仿学生背诵绝句,五字一韵地“吟诗”。学生产生好奇,模仿老师进行对元素周期表的背诵,更有效进行记忆,待学生感兴趣后再为学生仔细讲解,要比从教师口中直接叙述更吸引学生。

(三)运用有趣的说话方式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调整说话方式是令语言产生有趣效果的有效方法,运用顺口溜或流行语会使叙述有趣不少。这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并寻找符合的情境,采取有趣的说话方式能够令学生产生惊喜感最为关键。例如,学生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很容易搞错,因此编了顺口溜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学生自然能记住这么生动的说法,更能体验到课堂中化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四)运用随机应变的语言

运用随机应变的语言提高课的趣味性是一种教学机智,教师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迅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可以让随机应变的语言得心应手。随机应变的语言不仅是教育的智慧结晶,更是扭转教学逆境的绝招。例如,在中学化学课堂中,学生有些情绪不高,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今天同学们都变成了惰性气体,上节课活泼的氧分子哪里去了”。学生会意识到这节课化学课老师说的话很有趣,对听课也产生了兴趣,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5]

(五)化学教学语言要注意其影响性

教师的职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示范性,有时上课时说的某句话,某句口头禅都会成为学生的口头禅,不当的语言对学生也是不成长也是不利的,可以说教师的语言会深远影响学生。教师在谈笑风生的时候切忌口无遮拦,灵活运用化学趣味性语言也是对教师师德的考验。对于一名中学化学教师而言,正确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其永恒的目标,也是其教学语言提升的不竭动力。

四、结束语

中学化学教师想在教学中提高语言趣味性,达到趣味性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化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不仅得益于教师幽默的表述,更在于精心去设计每一节化学课,每一名中学化学教师都希望讲给学生的是有趣的知识,那就要反复推敲课堂上所要讲的每一句话,从几种语言方式所能表现出的效果进行优选,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认真听。在备课时更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而改变叙述方式、调整授课模式,以期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设计教学语言的过程是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进步的动力,也是其通过不断学习追求的目标。提高化学教学语言的有趣性的是每一名中学化学教师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吴军胜.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J].化学教与学,2012,(8):90.

[2]李晓萍,吴洁,罗昭兵.中学化学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化学教学,2004,(2):14-16.

[3]任文田.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52.

[4]吴良根.中学化学课“导入”的常用方法与实施体会[J].课程教学研究,2012,(2):51-54.

地理教学中的趣味语言 第9篇

关键词:C语言,教学效果

1 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整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对于后续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实践表明,C语言这种基础入门类语言课程往往是教学中任务重,付出的精力多而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十分理想的课程。主要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归纳如下:

1)学生学习初期经常会产生厌倦情绪,对编程语言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

C语言这门课程,一般是在新生入学不久就开设,是学生接触的计算机编程的入门课程。学生沿用旧的学习方法对于这门新课程有很大的不适应性,需要记忆以及注意的语法点经常让他们感觉很抽象、枯燥。学习中经常会有厌倦感;对于这种情况,学生对C语言课程的学习方法在初期就需要任课教师专门指导。可以随着课程的深入不断地去扭转学生的学习方法。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口干舌燥,学生却注意力不集中。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大量的理论内容以及琐碎的知识点就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且经常抱怨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这个问题一方面可能是教师的课堂信息量安排过大,用“满堂灌”的错误教学方法;另一个方面,也可能是部分教师缺少使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有兴趣的问题作为导入和内容设计,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在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掌握程度下盲目教学,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能是事倍功半。

3)学生在上机实践中缺乏积极主动,心理经常由挫败感转为畏惧感。

在实践上机环节,学生往往会因为编程编了老半天,一个小程序错误一点儿就运行不出结果而感到非常沮丧;还有的学生在编程中,看到一些问题感觉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思路,一旦没有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干脆就偷偷玩起游戏。这些情况的出现,首先是学生对上机的实验目的没有明确,其次就是教师可能对实验需要的编程题目的安排缺乏典型性分析,以及缺少吸引力。太简单和太难的题目,不是精心设计的,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长久下去,让学生产生了畏惧情绪,更谈不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2 解决对策以及改革措施探讨

要改变教学中出现的以上状况就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需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那么,怎样创设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让学生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并且将兴趣得到培养和延续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阐述了自己总结出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几种策略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核心目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这个系统性的方案,在教学中充分将C语言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编程”进行到底,就会大大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效果。

2.1 趣味性展演领入门,兴趣作学生最好的引路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学生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1]。学生只有对所学课程最开始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

在C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从绪论部分,就可以向学生介绍“C语言能做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C语言”;这时教师可从最简单的C能解决的问题入手,举例并演示运行部分小的程序结果。例如:大一的同学刚学习掌握的高数中的定积分,求解方程的根,计算机基础中的进制转换等,让学生体会,利用C语言编写的简短几行的程序,就可以实现解,感受学习C后可以现学现用。除此之外,还可指出有关C语言的历史,与VC++及C#等的关系、C语言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设计方面的应用;把C语言实现的功能向学生展示:如,用VC实现的“图书管理系统”,“五子棋游戏”等带界面的完整系统;演示C或者VC对于图形图像程序设计的支持,例如“VC实现的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或“汽车牌照分割与识别系统”;网络编程的应用,比如“小聊天工具的开发”等。这些强大功能,光用口头强调和板书描述是不足以让学生振奋和信服的。在演示的时候,学生对程序中的语句不能理解,但这些程序运行后实现的功能却能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而学习。这样比从第一节开始就开讲语法关键词的使用要效果好的多。

另外,还可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听过的一些编程语言,如C++、Java、C#、J#、perl都是衍生自C语言,掌握了C语言,可以说你就掌握了很多门语言。所以教师要从一开始就作学生的思想准备工作。这样学生自然就很重视这门课程了。

2.2 问题导入式教学法与趣味化情境设置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由某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引入需要学习的本节内容,比如,在开始部分的“C程序语句设计”中,讲到“循环结构”的时候,可以先抛出一个实际问题,用问题导入式方法和兴趣化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一步步启发学生。

举一个实际的案例来简单说明:

要对循环语句的应用有好的掌握,一个好的方法就是问题导入式,引入如“百钱百鸡”问题。教师可先向学生抛出这个中国古代数学家提出的著名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翁,母,雏各几何?”这个古人的题目一出现,学生马上感觉就很新颖,于是教师可以马上这样引导学生,“这个问题你们应该可以很快作答吧?”然后让学生们马上手工算一下,看手工能做出来么?结果学生发现,看似简单的题目,还真是用手工不好解答。因为这个问题如果用列方程组的方法去解,得到了的是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可是只能根据题目列出两个方程。不能由此马上求得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再问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假设一组数据,共3个数值代入方程组,若满足方程就可以视为一个解,这样是不是能很快得到全部解?用你们手工算,是不是很费解呢?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就要利用我们学习的语言工具编程实现”。用三个嵌套的循环语句,用穷举法只需要确定循环的范围,也就是对穷举的范围作个界定,就可以求出满足方程组的全部解的组合。接着,就可以讲解循环语句的具体用法。这样用问题导入的方法和兴趣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在课堂就有了主动性,而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了。

2.3 从易到难创设学习题目,让学生收获自信,培养长期兴趣

学生对学习C语言有了兴趣,并非就完事大吉了,因为兴趣有可能被磨灭,所以作为教师就必须想办法延续学生的兴趣。这个过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最为关键的。

教师可以做如下改革工作:学习完流程结构,函数以及数组之后,就可以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补充,在后期教学中将分单元兴趣化教学引入课堂和上机练习题目设计中,增强学生乐学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动脑子的乐趣。

具体的,可以先由教师作分析归纳,找出有特色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充满趣味性的题目或者案例给学生做。其实,在许多教材中,例如使用最多的谭浩强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中,不少例题和习题,有趣和贴近现实生活的很多,只是没有被系统的归纳而已。教师正好可以下功夫,在备课时充分挖掘这些教材上与教材外与学生生活相关题目和案例,从简到难,分单元进行总结典型问题的类型以及求解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笔者总结,可以将很多趣味性的问题拿出来,做出归纳,然后由简到难分成几个单元,在教学的中后期,让学生进行分单元体验学习。部分如图1和2所示。

例如,有关“数的家族”这个单元,又可以分为“整数家族”和“素数家族”两个小的单元,教材和习题中没有专门对其一一梳理,比如“求数的逆序,求水仙花数,回文数,完数”等,这些在学习循环结构和数组的时候,比较典型。教师可在每个单元中着重讲一个典型例子,其它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在上机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把单元中的题目结果打印出来,这样寓教于乐,在上机实验时也不会感觉无事可做。

同样,在教师作了系统总结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曾经做过的题目,自己分析总结,比如有关“方程的根的求解”,可以用三种方法求得解,如“二分法求方程的根”,“梯形法或者牛顿迭代法”等,每种方法又和他们学习的高数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并能体会到编程的实用效果。

2.4 针对教材中出现或者应用到的主要算法在后期进行集中讲解介绍,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除上述趣味题目的归纳设计选择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集中对程序设计中常用算法进行讲解,虽在后续的《算法设计》等相关的课程中也有讲解,但既然C编程当前必须要用到,而学生对采用什么算法并没有一点先前的概念做铺垫,如果只就题目论方法,势必会更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题目见了不少,可是遇见一个新题目,又无从下手。所以在教学的后期,学习指针之前,就将这些算法集中介绍下,这样让学生在编程时就知道心中有数,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2]。

有几大常用算法,掌握了这几种算法,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解题思路,遇到问题后能心里有底,而不是盲目下手编程。例如,常用数值问题算法,各种常用的数值问题一般都具有其本身特定的算法,需要教师进行讲解。还有用到很多的“排序的方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有两种,“冒泡法排序和选择法排序”,在后面出现的类似问题,不管是用指针实现还是前面学了数组函数后去实现,都可以保证降低难度,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就是“穷举法”,“递推法”等,前面提到的些趣味性问题,如“8除不尽的自然数,捕鱼和分鱼”等都可用上述的某个算法解决。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算法中的“模拟人工法”表现极大的兴趣。比较有意思的题目如魔术师的猜牌术,常胜将军等,这些题目的设计和实现,让学生感到兴奋不已。

2.5 趣味化设计贯穿教学始终,开发学生潜能,培植学生的思维。

在兴趣化教学的实际应用当中,不仅要增加题目的趣味性,还要适当加深难度。设计题目时不光要有广度还可以根据一定情况增加深度。教学时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

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前面的策略实施之后,教师可以相应提出更深难度的题目,由学生当主角,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如像图1中难度较深的单元,有关智力游戏类的问题,虽然很有趣味,但是要实现,光凭兴趣是不行的。所以要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在克服难题的同时,刺激智力和编程能力的提高。例如有关汉诺塔的问题,用递归法和非递归法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教师可以先讲解一种解题方式,让学生实现另外一种方法。

难度较高的应用中,选取和学生生活贴切的问题:比如电梯算法的模拟实现,实现本年度的年历打印等,这些综合性编程题目较复杂,涉及的技巧也很多,在学生有余力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作为探索性、提高性的题目来进一步拓宽编程思路,能很好的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本方法的实际效果应用评价以及今后的改进设想

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上述步骤,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提出了创新性的趣味化教学方法,以及问题导入式教学和趣味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但并不是说可以不注重“基本功的扎实”,那就是成了“空架子”和“花架子”;寓教于乐,也不能缺少科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严密性掌握。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趣味化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光做感兴趣的,要强调并要求学生,对于部分应该注意掌握的知识也不能马虎对待。例如在上机实验中,要强调:C语言语法结构是很简洁精妙,但要想最终用好它调试出最终结果,就一定要按照规定来,否则它肯定会“罢工”。也就是说很大部分的细节性概念是必须让学生强化理解,并加以记忆的。例如初学C语言的同学应该首先了解C语言关键的核心概念(结构化、三个执行流程、优先级、指针、文件、共用体、函数、作用域等),只有弄明白了这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的把握C语言的精髓。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编程的认真精神,告诉他们学习和写代码的过程要认真,不要想当然。这样,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怕挫折,坚持到底的意志力的培养。这样,就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到一个更加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卞孝丽.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科技咨询导报,2006(1).

[2]郭慧敏.在C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5).

地理教学中的趣味语言 第10篇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素养和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 以及对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掌握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以我院为例, 我院目前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 开设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改善知识结构, 培养计算思维与综合素质的平台。

我院所有专业均为非计算机专业, 学生初学积极性都比较高, 但由于C语言具有大量的概念、术语、语法规则,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点在于逐个知识点讲授C语言的基本语法, 所选编程案例大多用于语法规则的验证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得学生在学过C语言后, 用不活所学语言知识。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课堂效率低下。

趣味案例教学是基于计算思维的思想, 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 作为国际学术界近年来普遍认可和倡导的理念, 关注将计算机学科解决问题的方式运用于其他学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既有利于以类比形式开展教学, 也有利于将特定学科和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深化[1]。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 如同所有人都具备“读、写、算”能力一样, 计算思维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维模式[2,3]。计算思维涉及计算机语言的编程思路和基本方法, 特别是对问题进行符合逻辑的科学分析, 抽象到数学层次上, 并进行算法设计、编程与调试[4]。以此为基础, C语言中许多生动的案例和利用案例衍生的语法解释都可以由计算思维为导向。

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引入

计算思维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有以下两大目标:第一, 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联系, 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明白程序编写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学习效果。第二, 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的能力是计算思维的具体体现。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语言的相关语法知识, 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自己应用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军队院校“向实战聚焦, 向部队靠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以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针对以上两个目标, 采用如下教学改革思路:

2.1 在案例教学中化解难点

(1) 如何实施。借用计算思维的思想, C语言知识点多, 如果单纯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进行讲解, 不但知识点繁多冗余, 学生学习时也会造成简单知识点重复学习, 复杂知识点没学会这种结果。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仔细设计, 大体步骤如下:首先, 通过简单案例理解每章各个知识点的概念, 在这一步达到简单理解的目的。然后, 将各个知识点融入到一起, 设计趣味案例, 进行详细讲解, 按照每个案例中知识点逐步增多, 阶梯式增长的方式进行设计, 前后贯穿, 既交叉起来, 又各自独立, 达到将难点化解的目的。具体分三步:设计算法→模拟程序→程序扩展。详细过程如下: (1) 设计算法:利用程序流程图对所给案例进行算法设计, (2) 模拟过程:根据前面介绍的选择合适案例的原则, 提供给学生一些包括已学知识点的案例, 这些案例要本着符合实际问题、有吸引力、可直接运行出结果的原则, 让学生自己模拟执行程序并分析结果。根据源程序和运行结果分析其程序中所包含的语法知识点及程序结构、具体实现的功能, 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程序扩展:在已给案例的基础上, 提出具体的程序扩展要求, 学生通过已模拟案例的相关知识修改相应语法及结构, 完成程序扩展要求, 达到掌握一系列相关知识点的目的。例如,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统计1-50中奇数的个数”源程序, 对其进行程序扩展, 加上数组、求和等其它知识实现新程序:从终端读入10个数据到数组中, 统计其中正数的个数, 并计算它们之和。

(2) 具体案例分析:背包问题。

问题描述:有n种物品, 物品j的重量为wj, 价格为pj, 背包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为W, 限定每种物品只能选择0个或1个。求解将哪些物品装入背包可使这些物品的重量总和不超过背包重量限制, 且价格总和尽可能大。

思路:采用贪婪法求解背包问题, 分多步完成背包的装入, 在每一步过程中利用贪婪准则选择一个物品装入背包。注意:贪婪准则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这里需要学生进行模拟的为价格准则。

价格准则:从剩余的物品中选择可以装入背包的价格最高的物品 (没有超过背包的重量限制) 重量准则:从剩下的物品中选择可以装入背包的重量最小的物品。

算法文字描述:

(1) 将背包清空。

(2) 如果背包中的物品重量已达到背包的重量限制, 则转 (5) 。

(3) 否则 (即背包中的物品重量未达到背包的重量限制) , 则按照贪婪准则从剩下的物品中选择一个加入背包, 转 (2) 。

(4)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物品, 则转 (5) 。

(5) 结束。

2.2 在趣味教学中提高学习效果

借用计算思维的思想, 首先, 在前面的教学改革思路中提到的在教学中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合作, 具体分三步, 首先:设计案例的时候尽量按照学生兴趣,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其次:提问法进行知识点和案例的讲解。具体说就是对于一个知识点, 在讲之前先提问、然后留时间思考、最后解答问题, 做到每个知识点讲解过程都有一个自我主动思考过程, 加深印象。最后:对于抽象知识点, 可以采用喜闻乐见的通俗比喻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增进理解。

3 结语

将计算思维理念的趣味案例教学引入C语言教学中,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来解决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能力, 对当今大学教育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挑战。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探索就是为此所做的工作之一, 实践教学也证明, 课程的改革还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对今后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研发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摘要: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与计算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出以“案例教学+趣味教学”为根本的趣味案例教学改革, 阐述如何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教学方法, 即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方法等一系列举措, 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类课程,计算思维,教学改革,趣味案例

参考文献

[1]Wing J 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 (3) :33-35.

[2]王飞跃.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7, 3 (11) :78-82.

[3]陈国良,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 2011 (1) :7-11.

趣味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第11篇

一、将教材融入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精神升华。所以生活是学习知识的奠基石,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言:“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学生不愿学枯燥的课本,但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很感兴趣。所以地理教学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将知识“生活化”,由生活入手,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意向,从实际感悟、思考,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现象对于学生而言,都能感悟到,但不一定都会解释。教师要进一步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让教材伴随时事,与时俱进

从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喜好相脱节。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倦教材的现象,都有“读了好几遍还是记不住”的感慨。但学生对从其他报刊上获得的信息就能做到过目不忘,甚至向别人讲起来滔滔不绝。既然如此,教师何不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结合报刊时事进行教学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本着“源于教材,宽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理念,适时引入对学生发展有用,让学生感到有价值、感兴趣的新闻时事和热点事件,让学生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益。如神舟八号、粤海铁路贯通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又能激起他们敢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把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由“要我学”带入“要学、乐学”的理想境界,将索然无味的知识深刻地印在脑海中。

三、把文学色彩融入地理教学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可将语文的文学美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如一些散文、诗句等能将学生带入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的思想遐想无限。这就能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美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处处不忘学地理”的习惯。在讲到气候一节内容时,可大量引用一些能反映一定的气候规律或气候现象的诗句,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总之,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让学生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 河南省清丰县纸房乡初级中学)

趣味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12篇

一、巧设质疑, 诱发趣味

化学是一门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可利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奇妙现象巧设质疑, 使学生感到疑惑, 进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使其产生探究的学习动机。化学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学生进入实验室, 看到那些玻璃仪器形状各异、洁净透明;各种药品五颜六色;化学反应激烈奇幻、生动鲜明, 实验自身的特点, 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学生生平第一节化学课, 看到碱式碳酸铜的分解实验, 绿色粉末逐渐变黑变少、石灰水变浑浊了, “这是怎么回事?发生什么变化了……”引发了学生思维遐想。再如测定空气的组成实验, 当集气瓶中的红磷燃烧完, 水上升至瓶中五分之一时, 我立即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水只上升五分之一?围绕这个实验,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空气组成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同样,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教师并不一定需要按照书本逐一讲解, 而是设计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 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装置及收集的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一个需要加热一个不需要加热?一个用排水法一个用向上排气法? (2) 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应该怎样搭配仪器? (3)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又应该怎样检验、验满?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 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 具有连贯性, 学生通过共同讨论能逐一得出结论。所以, 我在这块学习内容的处理上采取由学生共同讨论, 然后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 并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 让其余学生观察, 共同讨论, 相互补充, 并鼓励创新设计。

教师可联系客观实际, 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巧设质疑, 使学生爆发思维火花。如讲到硫酸盐, 问“钡盐有毒, 为什么硫酸钡在医疗上用作钡餐?”讲硬水的软化, 让学生解决:水壶为什么易结水垢?水垢的成分是什么?讲盐类的性质, 让学生联系:泡沫灭火器为什么能够灭火?蒸馒头为什么用发酵粉?铵态氮肥为什么不能和草木灰混合使用?讲到硝酸钾、硫黄、木炭, 则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节日的气氛里, 想想那五彩缤纷的焰火, 其成分是什么?它的成分与四大发明联系在一起, 曾经书写过我们民族骄傲的历史……课堂中利用这些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实际, 把学生领进化学的世界中, 掀起无穷的遐想和追求, 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巧用诗词、成语, 提高兴趣

我们的很多古诗词和成语中都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变化:百炼成钢、火树银花、水滴穿石。所以,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些细节, 把它插入某些课中, 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学生有满足感、成就感,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现举例赏析如下。

(1) 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 转化为坚硬的钢, 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2) 水滴石穿。一般认为, “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 殊不知, 这里面还伴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 使雨水略呈酸性, 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 碳酸钙与酸起反应, 溶解在水中, 经过亿万年的累积, 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3) 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 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 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 通常每吨沙中含金3~10克。很早, 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 即用重力选矿法, 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 用水反复淘洗, 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此外, 适当引用诗词, 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讲第五章第四节“石灰石性质”的时候, 通常可以引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分子很小, 又在不断运动, 所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 正可谓“为有暗香来”。

三、介绍趣闻、趣事, 增强兴趣

中学生尚处于青少年时期, 他们好问, 富于想象力。许多年来, 在这世界上酿出的与化学相关的故事, 真是浩如烟海。如果老师能把化学故事或生活趣事应用于化学教学中, 确实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 感觉到“不学不知道, 化学真奇妙”, 真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例如, 为什么吃了工业盐会中毒?人们烧菜煮汤时, 总是忘不了加一点盐, 这样不但使菜肴味道鲜美, 而且提供了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盐分。不过, 我们说盐是指“食盐”, 化学名称叫氯化钠。其实, 盐是一类物质的统称, 除了食盐外, 还有许许多多种用途各异的“盐”, 比如有一种工业盐———亚硝酸钠。氯化钠与亚硝酸钠不仅同属盐类, 外观也很相似, 都是白色晶状颗粒, 密度也几乎相同, 都有咸味。然而两种盐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可以说是截然相反。食盐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品, 而亚硝酸钠却是无情的“杀手”, 毒性很强。亚硝酸盐有一种破坏作用, 它进入人体后能使体内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一遇到氧, 就牢固地结合起来, 不易分离。这样, 人体的全身组织就会缺氧, 尤其是大脑缺氧对人体的影响最严重。大多数病例是误将亚硝酸钠当食盐、食糖、食用碱等食用而中毒。另外, 在高温下长期存放的蔬菜腐败变质后, 菜内亚硝酸钠的含量也会明显增加。当发生亚硝酸钠中毒后, 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不要延误时机。

再如:我们的饮食怎样才能搭配合理?香喷喷的一盘菜端上来, 色彩悦目, 鲜美可口, 这一定会使你胃口大开、口水大流。中国的烹饪技术驰名世界。色香味俱佳的中国名菜, 十分讲究配料和烹调艺术。炒菜做饭, 也处处有化学知识。首先, 有一个营养搭配问题,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种多样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缺哪一样都不行。哪一种食物都不可能具备包罗万象的营养成分。一般说来, 肉、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鱼和家禽也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豆类和谷物含有大量的植物性蛋白质和糖, 而蔬菜则是供应几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所以, 饭菜单一不好, 搭配起来才能获得全面的营养。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更好地结合起来, 将知识点与学生实际需要联系起来, 否则, 讲课内容太简单会使学生感觉平淡无味, 激发不起兴趣。实践证明, 趣味教学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摘要:在现今的化学教学中,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说是目前我们面临的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化学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搞活教学, 提高质量, 已成为化学教师探索的问题。充分利用化学学科自身具有的特点 (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 , 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 创设情境, 以多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关键词:趣味教学,诱发,提高,增强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作民.中学化学思维[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2 (8) .

上一篇:坐标机测量下一篇:企业要善待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