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生产体系

2024-06-26

空间数据生产体系(精选5篇)

空间数据生产体系 第1篇

1 信息化测绘的技术基础

“信息化测绘”实质上是将全球信息网格集成, 包括地球大部分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全进程。它是遥感、数据库与地球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宽带网络及仿真、虚拟现实等现代化高科技的高度综合和升华, 是“数字地球”的基础。信息化测绘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表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视和认识过程的管理, 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人类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并使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想了解的有关信息。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 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对地球的描述。

信息化测绘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宽带高速网络, 高分辨影像, 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大容量数据存储及元数据基础设施, 大容量数据存储及元数据, 科学计算, 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和移动道路测量技术。最基础和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集成。3S集成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在线的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技术水平上实现, 包括空基3S集成和地基3S集成。

移动道路测量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测绘技术, 获得的原始影像数据与相应的外方位元素可自动整合建库, 所以移动测量获取的数据就不再一定需要专业测量人员加工, 可直接成为上网的测绘成果。

信息化测绘就是要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 通过完全网络化的运行环境, 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其特征是多方面的, 如技术体系数字化、功能取向服务化、数据获取实时化、信息交互网络化、基础设施公用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

2 测绘产品发展为空间数据形式的过程

我国测绘发展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1981~1990年是传统测绘体系改造阶段, 1991~2000年是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形成阶段, 2001~2020年是实现地图生产为主向地理信息服务为主转变阶段。

2.1 传统测绘体系改造阶段的产品

这一阶段建立了新的大地坐标系统, 建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 一、二等水准网, 国家重力基本网和卫星多普勒网等基础设施,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测制。这一时期测绘成果的表现形式是纸质产品, 这一阶段代表了模拟地图生产时代。

2.2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阶段的产品

20世纪90年代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 我国测绘发展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 建立了以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基本实现了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服务全过程数字化, 测绘技术形态、产品特征和组织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数字栅格地图、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应用逐步形成。基本形成了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将卫星定位、遥感、数字化测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有机结合的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服务运行模式。总体上讲, 这一阶段属于地图数字化时代

2.3 以地图生产为主向以地理信息服务为主转变阶段

进入21世纪的信息社会, 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 对地理信息资源需求迅速增长, 世界各国都把地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风起云涌。在我国, 随着地理信息数据的大量积累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变化, 面向全社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测绘发展的主要任务, 同时也标志着测绘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化测绘阶段。

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参与地理信息数据表达, 享受到所需要的、权限范围之内的地理信息服务。

3 信息化测绘空间数据生产的特征

从信息化测绘的特征和信息化测绘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测绘时代空间数据生产的概念、形式、内涵都发生了的变化。 面对以TB级计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和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 使我们面临着“数据又多又少”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数据多得无法处理;另一方面用户需要的数据又找不到, 无法快速而及时地回答用户问题。因此, 对地理空间信息加工与处理提出了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等集成管理的要求。

测绘产品在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显现了不同的特征。

传统测绘体系改造阶段, 测绘的结果称为资料, 其形式表现为纸质文本和地图, 其管理模式为文本存档, 管理的内容为最终结果, 服务对象只面向军事、科研、建设等, 服务方式只是资料被动的提供。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阶段, 测绘的结果称为了数字产品 (DOM、DEM、DLG、DRG) , 其形式表现为数据和计算机存储, 其管理模式为数据库管理, 管理的内容仍然集中在最终结果, 服务的显著特征是:面向管理和决策。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阶段, 其数据管理体现为从数据获取、加工、管理、发布的全过程。就信息化测绘发展趋势而言, 时空信息获取的天空地一体化与全球化, 时空信息处理的定量化、自动化与实时化;时空信息管理与分类的网格化与智能化;时空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大众化与普适化和“按需测绘”的理念。多平台、多数据源、多分辨率影像数据的直观性和获取的实时性, 加上网络技术交互式的特点, 借助3S技术的高度集成, 建立让普通人容易方便识别的平台, 将数据生产、管理、服务融为一体, 实现数据远程交互式生产和专业后台技术提炼、加工数据模式。整个数据管理的表现已不是线形结构和静态模式, 而是一种离散结构和动态模式。实现持续更新, 达到时空信息最大程度的集成和共享。让每个人可以标注和提取所需的信息, 成为生产者和享受者。专业测绘人员只需集成基准数据和基础数据。显然, 地图不再仅仅是测绘服务的最终产品, 而是人们探索空间信息和人文信息的平台, 信息化测绘时代的产品开始具有虚拟、动态、交互和网络特征。

4 目前的问题和对策

测绘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虽然日益重视数据的建库, 但重点仍然偏重数据的获取技术;如:基于DGPS/IMU组合导航技术和LIDAR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摄影测量, 航空数码相机的应用技术, 稀少或无地面控制的卫星影像对地定位技术,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和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等。总的来讲, 空间数据从内容、形式和质量 (尤其是现势性) 以及提供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应用的需求, 高质量的空间基础数据的集成管理明显成为地理信息系统 (GIS) 建设、应用和服务的瓶颈。生产的数据表现出单方面的, 一厢情愿的格调, 难以实现多元服务需求。

数据的服务实现网上发布仍处在很低级的方式;虽然第三次Internet浪潮下Web 2.0理念以及相应技术体系 (Grid、Ajax、CSS+XHTML) 为空间信息服务带来全新的理念, 但目前数据管理中时空可挖掘专业应用技术和数据管理发展现状, 难以满足基于空间信息网格的服务平台可有效地融合集成Web 2.0技术 (如Ajax) 的要求, 无法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互动的沟通服务。

数据共享和数据更新成为我国空间数据生产、管理和应用的两大难题。数据不能共享的本质原因除技术、国家安全和经济因素之外。空间数据标准化的因素日益突出, 而我国空间数据标准化一直难以满足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求, 已成为数据集成的瓶颈。当前急需根据我国空间数据生产、管理和应用的特点, 制定比较完善的产品标准、工程标准和服务标准, 以促进空间数据管理集成为生产、更新、管理、分发与应用服务全过程, 加速地理信息产业化的进程。

数据更新除涉及技术问题外, 与政策法规密切相关。空间数据从生产到最终使用, 涉及一系列主体, 如:所有者、投资者、生产者、管理者、分发者、代理者和使用者等。为了明确界定各主体在数据获取与使用过程中的责任、义务, 并切实保障他们应得的利益, 从而使空间数据的获取与使用实现可持续运转必须制定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数据政策。制定数据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促进空间数据共享、鼓励数据公开、发展基于数据的服务。从数据管理方面, 则完善数据脱密技术, 实施数据分级管理, 做到分类发布和服务。

数据生产方面, 虽然技术逐步高度自动化, 目前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 就是专业化程度太高;难以容忍非专业的数据多元化来源, 数据解译、整理没有纳入管理流程。离实现网络化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大众化和普适化的距离太远。

5 结束语

数字地球的提出是全球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是数字地球的基础, 数字地图是描述数字地球的载体。空间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技术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交叉以及人类对地理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 以3S及其集成技术为代表的面向数字地球的信息化测绘技术必将得到空间的发展和应用。随着我国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发展,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民务的推进更是势不可挡。信息化测绘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 在应用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将大大地解放广大测绘人员的生产力, 提高测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这不仅是一场测绘技术的革命, 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测绘观念及数据管理内涵和模式的巨大转变, 继而促进了测绘生产形式、测绘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的变革。

摘要:信息化测绘已成为测绘行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已生产了大量的数字化测绘产品。探讨了在信息化测绘时代如何利用网路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 将数据获取、数据管理、数据发布有机结合起来, 完成信息化测绘数据集成管理, 实现为社会提供有效空间信息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空间数据,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德仁, 苗前军, 邵振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于框架[J].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07, 32 (3) :189-192, 196.

[2]李德仁.论天地一体化的大测绘—地球空间信息学[J].测绘科学, 2004, 29 (3) :1-2.

面向生产的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 第2篇

在分析了现有典型空间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生产的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该模型将实体的几何和拓扑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空间表现力,能够实现空间数据的几何、属性和拓扑关系一致性的实时维护,并能支持GIS数据和制图数据的一体化生产.实践表明,采用该数据模型,有效地提高了空间数据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作 者:徐立 刘海砚 黄海文 XU Li LIU Hai-yan HUANG Hai-wen  作者单位:徐立,刘海砚,XU Li,LIU Hai-yan(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黄海文,HUANG Hai-wen(73615部队,江苏,南京210000)

刊 名: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英文刊名: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2(4) 分类号:P208 关键词:空间数据模型   一致性维护   一体化生产   拓扑更新  

★ 一种基于人机结合思想的书本式地方文献索引编制方法

★ 面向对象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

★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分析论文

★ 面向应用的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方法研究

★ 阅读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 面向持续战域感知的近空间飞行器技术

★ 一种“假中断”现象及处理方法

★ 一种面向研究生的复合型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

★ 大气数值模式空间分辨率的确定方法

空间数据生产体系 第3篇

1.1 基本产品

根据目前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生产技术发展和用户的需要,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数字线划图 (DLG) 、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 、数字栅格地图 (DRG) 、数字高程模型 (DEM) , 简称为“4D”。这些产品可根据需要以数字和模拟二种形式提供。根据用户的需要可形成复合产品, 如数字线划图与数字正射影像图叠加可形成数字影像地形图。

(1) 数字线划图, 简称为D L G (D i g i t a l L i n e G r a p h i c) 。

是地形图上基础要素信息的矢量格式数据集, 其中保存着要素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

数字线划图可满足各种空间分析要求, 与其他信息叠加, 可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

(2) 数字正射影像图, 简称为DOM (Digital O rt ho p ho to Ma p) 。

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后的数字化的航空像片或遥感影像, 逐像元进行辐射纠正、微分纠正和镶嵌, 按标准分幅的地形图范围进行裁切生成的影像数据, 带有公里格网和内、外图廓整饰和注记的影像平面图, 具有地图的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

DOM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的特点, 可作为背景控制信息、评价其它数据的精度、现势性和完整性;从中可提取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或派生出新的信息, 可用于地形图的更新。

(3) 数字高程模型, 简称为DEM (Digital E le v at i on M od e l) 。

是在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或不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 (X, Y) 及其高程 (Z) 的数据集。为控制地表形态, 可配套提供离散高程点数据。

(4) 数字栅格地图, 简称为DRG (Di git a l R a s t e r G r a p h i c) 。

是以栅格数据格式存储和表示的地图图形数据文件。在内容、几何精度、规格和色彩等方面与地形图图形基本保持一致, 可用于DLG数据的采集、评价和更新, 也可与DOM, DEM等数据叠加使用, 从而提取、更新地图数据和派生出新的信息。

1.2 复合产品

(1) 数字影像地形图 (Digital Orthophoto T o p o g r a p h i c M a p) 。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 (单色或彩色) 为基础, 叠加相关的数字线划图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同时具有正射影像图的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的特点和矢量数据保存着要素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的特点, 可以为各种用户提供地形信息和最新空间实体信息, 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2) 数字影像地面模型 (D i g i t a l O r t h o p h o t o G r o u n d M o d e l) 。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 (单色或彩色) 为基础, 叠加相关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模型产品。

(3) 数字影像专题图 (Digital Orthophoto T h e m a t i c M a p) 。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 (单色或彩色) 为基础, 叠加相关的专题矢量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

2 基本特征

2.1 数据格式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数据格式主要分为矢量和栅格二种, 数字线划图为矢量数据集, 每一地理要素分别采用点、线、面描述其几何特征, 并赋予属性, 同时按要素分类分为若干数据层, 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做空间检索、空间分析使用。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栅格地图为栅格数据集, 数据结构就是像元阵列, 每个像元由行列号确定它的位置, 且具有表达实体属性的类型或值的编码。

2.2 基本内容

考虑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时间和产品的提供周期, 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核心地形要素;第二层次为在核心地形要素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不同的需要, 选取更多的其它要素 (可选要素) ;第三层次为全部地形图要素 (全要素) 。

矢量数据的基本内容:大地控制测量数据 (包括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天文点、重力点) 、水系及附属设施、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交通运输与管线设施、境界、地表覆盖、地貌。

栅格数据:DEM格网数据, 格网间距5米或12.5米;DOM影像数据, 地面分辨率为1米;DRG图形数据, 分辨率不低于250dpi。

文本数据:地名数据, 含地名位置、类型、行政区划、经济信息等;元数据, 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 是数据自身的描述信息。

3 基于全数字摄影测量法空间数据生产流程及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全数字摄影测量的空间数据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3.1 资料准备

航摄资料如航摄底片、控制点资料、相关的地形图、航摄机鉴定表、航摄验收报告等应收集齐全;对影像质量、飞行质量和控制点质量应进行分析, 检查航摄仪参数是否完整等。

3.2 影像扫描

根据航摄底片的具体情况, 设置与调整扫描参数, 使反差适中、色调饱满、框标清晰, 灰度直方图基本呈正态分布, 扫描范围应在保证影像完整 (包括框标影像) 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小, 以减少数据量。影像扫描分辨率根据下面公式确定:

影像扫描分辨率R=地面分辨率/航摄比例尺分母。

3.3 定向建模

自动搜寻框标点, 放大切准框标点进行内定向, 对定向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人机交互完成绝对定向如不符合要求, 需重新定向, 直至符合限差要求。

检查定向精度, 需满足要求;相, 完成定向后需检查坐标残差。

3.4 数据采集

(1) 立测判读采集; (2) 采集的数据应分层 (3) D E M和D O M数据需进行单模型数据拼接, 检查拼接处接边差是否符合要求。

3.5 元数据制作

可由相应的专业软件进行计算输入各属性项中, 无法自动输入的内容由人工输入。

摘要:本文笔者基于多年从事全数字摄影测量的空间数据生产经验, 研究探讨了相关生产流程及其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文章首先对空间数据产品的模式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而后给出了基于全数字摄影测量的空间数据生产流称, 最后结合笔者工作经验, 重点探讨了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全文既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 同时也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空间数据生产体系 第4篇

关键词:空间质量体系,缺陷扣分评价法,GIS

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是今后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利用、耕地保护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信息 (GIS) 工程, 承载数据质量的优劣决定着该系统分析功能以及整个应用的成败[1]。

所谓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是指在GIS建设和应用过程中, 对可能引入误差的步骤和过程加以控制, 对这些步骤和过程的一些指标和参数予以规定, 对检查出的错误和误差进行修正, 以达到提高系统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的目的[2]。

本文利用Arc GIS相关功能, 针对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了空间质量体系的设计, 并对重庆市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评价, 具体如下:

1 数据库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传统质量控制手段主要是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查并修改发现的错误。随着大量空间数据的涌现, 质检人员迫切需要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对数据进行质量检验的工具或体系[3]。国内外已开发的一些数据质量检查软件存在依赖于GIS平台、专用性强、仅适用于成果数据检查验收等弱点, 因此, 本文依据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典型数据质量问题, 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控制体系, 如图1所示。

2 数据库质量控制技术探讨

数据质量控制是个复杂的过程, 要从数据质量产生和扩散的所有环节入手, 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减少误差。本文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分层矢量化、拓扑关系建立、属性录入、地图成果输出、主体数据库完成、元数据库建设等几个关键环节中, 分别探求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经初步研究, 笔者选择采用目视检查、ε—带模型等线实体控制技术, 空间叠加分析等线面实体控制技术, 图形可视化表达、地理相关性分析、元数据追踪和GIS软件二次开发等空间分析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GIS软件的分析功能及其扩展能力, 对数据的产生和扩散环节加以数据质量控制。篇幅所限, 此处不再展开。

3 数据库质量评价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1) 传统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评价方法

对于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的评价主要采用直接评价的方法中, 最传统的方法是缺陷扣分法和加权平均法[4]。其大体特征如下:

缺陷扣分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质量评价, 其操作的主要难度在于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上, 一方面, 错误类型繁多, 多个相同类型的错误一起才可以记作一个某级别缺陷, 这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得出一个合适的值;另一方面, 每种缺陷对应的扣分数量取多少合适, 也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加权平均法则仅统计要素的错误数量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缺乏评价要素错误程度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2) 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方法

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方法是缺陷扣分法和加权平均法的融合, 可以弥补其不足, 因此评价的结果较上述方法更准确。在给出基于数据质量得分的数据质量分级方案的情况下, 它可以评价出数据集的质量等级。数据集各要素的缺陷的个数、级别、数据质量结果值和数据质量等级共同构成了数据质量评价报告。

该方法数据质量结果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Q为数据质量得分;数据集预置为100;f为质量元素的个数;Wj为第j种质量元素的权重;Wi为第i种质量子元素的权重;k为质量子元素的个数;n0为轻缺陷的个数;n1为重缺陷的个数;n2为严重缺陷的个数;e0为轻缺陷的扣分;e1为重缺陷的扣分;e2为严重缺陷的扣分。

基于该方法可得到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故笔者采用此种方法作为评价方法。

3.2 数据库质量元素以及相应权重的确定1) 数据质量元素的确定

空间数据是有关空间位置、专题特征以及时间信息的符号记录。而空间数据质量就是指空间数据在表达这三类基本要素时, 所能够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以及三者之间统一性的程度[5]。不同空间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取决于其特殊的质量元素结构。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质量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级元素有:数学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备性与现势性, 汇总表格质量、图件质量、附件质量等;各一级元素下又有更具体的二级质量元素。

2) 质量元素权重的确定

在进行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时, 对上述质量元素的评价并非同等对待的, 须根据其影响度确定权值。由于影响数据库质量的因素众多、原因复杂, 笔者采用特尔斐法 (专家分析法) 来确定各质量元素的权重, 具体步骤为:

(1) 设计意见征询表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设计意见征询表, 其内容为各个级别质量元素在上级元素体系中所占的权重。

(2) 专家咨询

选择参加咨询的专家, 并要求不署名地填写将对某一或某些元素重要性程度的意见。该咨询涉及科研及应用工作者, 老、中、青专家, 涵盖土地管理、经济学、GIS等多领域,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3) 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收集、整理专家意见, 求出某一元素或某些元素的权重值平均数, 同时求出每位专家给出的权重值与权重值平均数的偏差, 将数据反馈给各位专家, 并进行第二轮意见征询, 以确定相关认可度。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对以下两项进行处理:

a.每一元素权重值的平均数:

式中, m为专家的个数, aij为第i位专家对因素j的评分值, Ej为因素j的均值。

b.每一专家给出的权重值与权重值平均数的偏差:

式中, ij为第i位专家给出的权重值与权重值平均数的偏差。

(4) 反复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重复进行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的步骤, 直至各位专家对某一元素或某些元素的权重值的看法趋向一致, 最终由此得到数据库质量元素权重分配如下:

3.3 确定质量元素的评分标准

须按一定标准, 对数据每一质量元素进行评分。通常数据库数据质量的缺陷类型可以分为轻缺陷、重缺陷和严重缺陷3类。质量元素具有的缺陷类型不同, 对整体数据质量的影响也不同。缺陷类型的划分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土地利用数据质量标准, 另一方面需考虑系统对数据的特别要求。针对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特点, 结合缺陷类型划分的国家相关数据质量标准, 在此给出缺陷的评分标准[6]。

3.4 数据库质量评价结果的确定

确定一级、二级质量元素的权重之后, 通过抽样检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质量元素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规定, 严重缺陷扣42分, 重缺陷扣10分, 轻缺陷扣2分) , 然后利用公式3计算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的最终评价结果并按“优良品:80-100分;合格品:60-79分, 不合格品:0-59分”的标准, 对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评级。

4 重庆市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立及质量评价

笔者团队利用Arc GIS完成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所有工作后, 为了对整个数据库中数据的质量进行度量, 对数据的整体使用性能进行评价, 选取、采用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方法, 通过抽样检验的方式, 对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数据的总体质量进行评价。参照上文中确定的质量元素及其权重值和质量元素评分标准对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评价如下表:

将表4数据利用公式6.3计算得到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质量得分为:

根据质量评级表可知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属于优良品。对数据进行抽样验收检查, 以保证良好的数据质量, 服务于各个信息系统的分析和统计。S

参考文献

[1]王新宇, 姚静, 等.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缩编方法[J].地矿测绘, 2006, 22 (2) :29-31.

[2]蔡孟裔, 毛赞猷, 等.新编地图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05:34.

[3]王家耀, 孙群, 等.地图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03:63.

[4]国土资源部.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2001.

[5]张淑环.土地利用数据库检查方法的探讨[J].青海国土经略, 2008, 4.

空间数据生产体系 第5篇

油田数据汇交系统主要功能是完成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源的收集工作, 油田科研人员利用汇交后的各类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确定精准的勘探领域,制定合理的油田开发方案,来保证油田持续生产。 高效、准确、及时地完成油田各领域产生数据的收集是各油田普遍关注的问题。

2012 年初, 大庆油田启动油田勘探开发数据汇交系统建设项目。 大庆油田数据汇交系统建设立足油田数据管理现状,以油田勘探开发数据一体化汇交管理为基础, 通过对现有系统进行分析,明确汇交职责,统一汇交标准,实现油田所有专业数据源头采集,并通过整合各类数据应用系统,做到数据“一次采集,全面共享”。

大庆油田根据数据管理现状, 开展勘探开发数据汇交系统整体设计,对系统任务管理进行重点攻关,通过实施汇交任务注册机制,实现汇交任务精细注册下达,形成了数据汇交与油田生产紧密结合的管理模式。

1汇交任务注册

为解决常规数据汇交过程对应汇交资料准确性、 齐全性无法控制的问题,大庆油田深入分析油田各专业数据产生、维护、管理流程及现状,重点关注各专业生产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制定生产动态的任务单、 建立数据汇交项目、 实施汇交任务注册下达,完成数据汇交系统计划任务控制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汇交过程资料的准确性、齐全性问题。

1.1 基于生产动态任务单生成

为详细掌握每口单井各施工阶段进展, 对油田各单位生产日报动态信息进行分析。 根据生产日报内容,制定各施工阶段开始、结束标志,通过编写日报处理程序,完成油田汇交任务单生成。 在数据汇交任务单中,详细记录井号、井所属单位、施工单位、施工项目、开工时间、完工时间等信息,数据汇交平台依据此任务单进行各单位汇交任务的注册。 汇交任务单生成流程见图1。

在任务单生成过程中, 首先提取本阶段各单位的生产日报信息,对日报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剔除无效信息,根据制定的任务单格式, 将整理后日报信息导入日报处理程序生成初始任务单,日报处理程序主要完成井号、单位、时间、施工专业自动提取处理;为保证任务注册的准确性,对初始任务单井号进行两方面对比:首先与汇交系统已注册井号进行校对,对校对失败井号,与油田EPDM主库注册井进行再次校对, 对两次校对异常的井号,由井号来源单位进行确认,并在EPDM主库进行统一更新维护。 通过上述策略,保证了汇交任务单信息的准确性。

1.2 数据汇交项目

大庆油田数据主库存储范围涉及油田钻井、 地质录井、测井、试油试采、井下作业、油田测试、地质油藏、油气生产、样品实验以及规划部署方案共计10 个专业, 包括近200 项结构化数据,150 多项非结构化报告。 为保证各单位任务依据汇交任务单精确注册,汇交系统对油田各专业汇交项目详细分类,将油田主库涵盖数据范围与汇交项目进行匹配, 实施按汇交项目进行任务注册管理。 目前,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数据汇交系统项目分类涵盖10 个专业,划分汇交项目32 个,汇交项目划分及对应汇交数据表数见表1。

1.3 汇交任务注册下达

经过前期调研汇总, 大庆油田产生油田勘探开发数据的单位共计29 家,汇交任务注册的关键在于按油井实现各专业任务的准确分发下达。 对此,以上述汇交任务单及项目划分为基础,在综合分析任务注册过程涉及油井、单位、数据内容、用户基础上,根据系统权限控制要求与数据安全需求,系统采用多维度的定制技术,既实现了汇交任务的准确注册下达,又保证了任务注册的高适用性与灵活性。

一是汇交源单位与汇交数据内容定制: 通过单位与汇交内容定制,实现油田29 家数据源单位具体汇交内容设定,各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汇交内容进行汇交, 一方面实现了各单位责任明确,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汇交考核提供依据。

二是汇交源单位与油井关系定制: 大庆油田每年进行各类施工产生基础数据的井数近万口,为此,系统通过汇交源单位与油井关系定制来实现任务的准确分配。 对每口进行施工并产生基础数据的井,建立其管理所属单位如采油厂、相关部门等和专业施工单位如钻井公司、录井公司等,任务注册过程中依据建立的关系进行任务分发。

三是油井与汇交数据内容定制: 油田每口单井根据油田管理要求专业施工情况不尽相同, 因此产生数据的范围也相应存在差异, 单井与汇交内容的定制实现每口井详细汇交内容的设定与维护修改。

通过上述定制功能,大庆油田汇交任务注册做到了齐全、准确、灵活。

大庆油田汇交系统任务注册流程涵盖任务单基础信息验证、异常信息处理、新井注册、施工项目处理、汇交内容注册等模块。 通过任务注册功能,实现了大庆油田各单位汇交任务的及时注册与分发,各单位汇交任务明确、具体,汇交任务注册流程见图2。

2汇交时限管理

汇交任务注册与下达解决了油田数据汇交 “交什么” 的问题,而“何时交”是制约数据汇交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也严重影响着数据最终的应用效果。 为此,针对油田数据的汇交时限,大庆油田集中开展探究与充分调研,制定合理的数据汇交时限,既满足油田实际数据产生管理的要求, 同时也不断提升数据汇交的及时性,满足油田数据应用的要求。

2.1 汇交时限分类

根据汇交数据内容产生方式及维护管理原则, 大庆油田数据汇交时限划分有如下四类:

(1) 固定时间式: 指数据的产生维护按照固定的周期如每月、每季度进行,如钻井井位公报每月初上报上月井位。 这类数据汇交时限依据数据实际产生周期进行设定, 规定在固定的时间点,数据产生后一周内汇交完成。

(2) 事件触发式: 指数据的汇交时限由对应的事件触发, 一旦设定汇交时限的事件发生,这类数据汇交时限即确定。 如钻井过程的完钻事件是触发钻井类数据汇交时限设定的基础, 试油的验收事件是试油成果数据时限设定的基础等。 此类汇交时限规定在触发事件发生后,延后固定工作日后汇交完成。

(3) 即时式: 指数据的产生没有计划性, 按照油田的实际生产需要临时产生的数据。 这类数据根据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汇交,不设定具体时限。

(4)数据追踪式:指数据的汇交时限依据其他数据表时间字段内容而确定。 如开发井小层划分等地质类数据依据射孔日期进行设定。 此类数据具体汇交时限在追踪数据已产生时进行明确设定。

2.2 汇交时限设定方式

汇交时限设定方式依据分类, 在任务注册阶段和任务注册后实时设定。 其中固定时间式和事件触发式在任务注册阶段直接设定,数据追踪式在任务注册后,根据起约束作用的数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设定。

3汇交任务下发与管理

汇交任务注册完成后, 各数据源单位在油田勘探开发数据汇交系统,可实时获取本单位最新的汇交任务汇总信息,并掌握数据汇交的实际进度,包括待汇交井数、任务数,已汇交井数、任务数,见图3。

同时,汇交用户可以通过单井任务单,查看每口井更详细的任务信息,包括本口井任务数量、具体汇交内容、提交状况、汇交时限、实际汇交日期、提交单位等,见图4。

在任务注册管理方面,随着数据汇交系统的不断推广应用,在汇交任务方面必然存在专业任务注册、系统任务维护等问题。大庆油田根据油田实际情况, 确定了数据汇交系统整体任务注册方案:各专业任务根据数据维护管理现状,分为每周、每半月、每月,根据汇交任务单完成专业任务注册;在任务维护方面,开发任务维护模块,实现对汇交任务的维护:包括已注册任务的更新、删除、新任务添加等。 通过上述管理方式与系统功能,实现对全油田汇交任务的集中有效管理。

4应用情况

以2015 年油田任务注册和数据汇交统计结果看,2015 年油田累计完成10 个专业、31 628 井次、98 526 项汇交任务注册;以86 785 项汇交时限到期任务汇交情况看, 油田数据从产生到入库的汇交周期缩短了62%,数据的齐全性也同步得到了提升。

5结语

大庆油田的实践表明,通过监控油田生产进度,实施油田数据汇交任务的准确、及时注册下达,能很好的满足油田数据按任务进行汇交管理的需求, 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数据汇交内容及范围无法控制的难题。 同时按任务的汇交管理为后续的汇交统计考核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极大地推动了油田数据整体汇交效果。

摘要:针对油田数据汇交过程数据齐全性、准确性无法控制等问题,提出利用油田各专业生产日报,生成汇交任务单,开展油田数据汇交任务注册下达的方案。通过制定各专业生产日报处理方法,划分油田汇交项目分类,解决数据汇交任务精确生成与下达的问题。通过制定数据汇交时限控制策略,明确时限控制分类,实现油田数据汇交及时有效控制。方案实现了油田汇交任务的有效管理与维护。

关键词:生产日报,数据汇交,任务注册,时限控制

参考文献

[1]赵晶浩.基于ITIL的数据汇交系统运维管理的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

[2]曹彦荣,等.基于元数据的科学数据汇交研究[J].测绘科学,2005,30(6):71-73.

[3]赵瑞雪.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数据汇交与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84-286.

[4]李桂芳.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4).

上一篇:项目资金管理下一篇:高温工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