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的金钥匙

2024-06-22

有效课堂的金钥匙(精选12篇)

有效课堂的金钥匙 第1篇

1 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构建

1.1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为学生指明思维意向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 都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思维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提问时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每个提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有一定的预期, 围绕着思维和能力这一核心进行发问。

如针对“函数y=Asin (ωx+ф) (A>0, ω>0) 的图象变换”中, 很多学生抓不住相位变换的实质, 可设计以下几个提问: (1) 将函数y=sin (x+π/3)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π/3个单位, 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什么? (2) 将函数y=sin (2x+π/3)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π/6个单位, 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什么? (3) 将函数y=f (x)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π/6个单位后, 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 那么y=f (x) 的解析式是什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 搞清变换的实质:“平移变换是针对x的变换。”

1.2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价值性和启发性

价值性是指,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这样才能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同时必须注意“思考价值”是相对于所教学生而言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 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 思维始于问题, 课堂提问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 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 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 够得着”。在提问中可精心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2.1 多答案提问, 如:

“若A∪B={1, 2}, 试问A和B各可为怎样的集合?”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能全面的考虑问题, 做到分析严密, 表达严谨。

1.2.2 多变化提问, 如:

“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x2-3mx-m=0中, m为何值时, (1)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方程有两个绝对值相等的实数根? (3) 方程两根异号? (4) 方程有一根为零?”由此题, 使学生思维活跃, 愿意对数学问题从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作广泛联想, 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1.3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 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 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 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 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 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 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 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 什么叫函数?映射? (2) 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3) 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4) 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 (5) 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6) 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7) 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学困生回答 (1) (2) 题, 基础生回答 (3) (4) 题, 学优生回答 (5) (6) 题。通过提问分析, 既复习了旧知识, 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 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 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

1.4 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的评价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科学的评价,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也应该对提问的科学的评价进行探索。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 听听他们对教科书的理解, 自我解读, 尊重他们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并且多一些鼓励, 使他们能更多地体验学习的愉快、安详和融洽, 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提问以及教学过程中。

2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常见的问题

当我们深入课堂中间, 就不难发现, 现在高中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 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这其实与我们课堂的提问有一定关系, 有不少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有的提问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调节课堂气氛等作用, 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 课堂提问太碎、太浅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讲授这样一个例题:在等差数列{an}中, an=13-2n, Tn=|a1|+|a2|+…+|an|, 求T20?听课中我做了一个统计, 这位老师在讲授这一例题时共计提了8个问题: (1) 这道题已知什么, 要求什么? (2) 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3) |an|等于多少? (4) 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5) T20怎么算? (6) 等于多少? (7) 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8) 你是怎么想的?

从中不难看出, 这道题已经被老师用8个细碎的问题问得毫无张力。这里, 没有能给学生留下回旋的空间, 留下腾挪的余地, 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就缺少弹性空间。虽然课堂上气氛很热闹, 过程很流畅, 学生也感觉这堂课内容很简单容易, 但是课后发现题目不会做, 对此类型题目没有印象。

2.2 课堂提问没有针对性

有的教师喜好集体问答, “好不好?”“好!”, “对不对?”“对!”, “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 表面轰轰烈烈, 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 随声附和, 这样就减少了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3 课堂提问只面向少部分学生

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 耽误课堂时间, 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发问, 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 这样做, 热了少数, 冷了多数。长此以往, 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 知道提问与己无关, 积极性受挫, 主动性淡漠, 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

实践表明, 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 2008, 3.

开启课堂教学的金钥匙 第2篇

——论中学语文导语艺术

福清海口中学 刘志群 [内容摘要] 导语是架在师生之间课堂教学的第一座桥梁。它是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好的导语能在很短时间里安定学生的情趣,吸引听课的注意,引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扫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做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本文从情感传递、设疑激思、幽默风趣、直观电教四个方面的导语设计思路来论述如何开启课堂教学的金钥匙。

[关键词] 语文 导语 艺术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如同缓缓拉开的序幕,促使学生不眨眼的观看精美的布景;又像拉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发学生竟相登堂入室。魏书生老师认为:“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是啊,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就是重槌的第一锤,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精彩的导语呢?根据我的从教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突破:

一、情感传递式,产生共鸣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谓情感传递就是用充满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我们若能在开场时迅速地创造出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感,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引起或激动或愉悦的学习情绪。如:在教冰心《谈生命》一课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描述:生命是可贵的,因为每个人只拥有一次;生命是永恒的,因为它有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伟大的,因为它为民族、为正义、为真理、为理想而辉煌。是啊!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而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有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果”,有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调。这则导语,用浓郁激情的语言调动起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升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字字传情、声声表感的导语使学生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下,在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洗礼熏陶,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导课任务。

二、设疑激思式,富有悬念性。

思由疑引起,有疑才有思。所以,教师巧设疑点导语,能使人产生心理追踪,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以致达到欲罢不能,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的地步。在导语中巧设疑问,就会一下子在学生心灵中造成一种强烈的悬想期待的艺术效果,使他们情趣浓郁地学习,并带着专心去听课或预习。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我先设“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可是大自然也会有“语言”吗?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巧设疑问,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总体设计得要“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点燃学生的悬念感,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又如,我在讲《地下森林断想》时也用了设置疑问悬念的导语:“看了课题后,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地下怎会有森林?地下森林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只要认真去学习这篇课文,自然就可以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像这样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着思考的态势,细心钻研课文,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这类导语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它是为学生有意设置的思维的荒漠,当他们的思维由集中前的茫然状态转变为惊疑后的思考时,便能引起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就是所谓的“惊疑效应”。

三、幽默风趣式,具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需要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语言讲述,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充满趣味性的导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光。”幽默风趣包括运用歇后语、笑话、趣事、名言警句、谜语、儿歌等形式。如教《香菱学诗》一课时,我以讲解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兴趣甚浓。又如教《智取生辰纲》我先让学生对对歇后语、猜猜谜语。()——穿针—大眼瞪小眼,()——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僧穿彩衣—打—《水浒》诨名,木材遭水动—打—《水浒》人名。教《伤仲咏》我这样导课: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韩愈也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咏就是其中的一例。上面的例子我借助故事、歇后语、谜语、名言等幽默风趣式的导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能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毕竟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具有趣味性的东西,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四、直观电教式,增强渲染性。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录音机、幻灯片、多媒体等教学用具为导入课堂教学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通过观看电视、录像、动画课件、欣赏音乐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直观电教,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教学,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例如教《桥之美》,我用幻灯片打出各种类型的桥的图片,学生看着这形态不一,风格迥异的桥,顿生美感,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就导入对桥之美的思索。如教《我的母亲》,我播放了VCD光碟《世上只有妈妈好》将学生带入深深的母爱之中,顺势导入课文。如《女娲造人》《丑小鸭》《夸父逐日》等,学生通过动人的Flash画面的观看,抓住了课文的重要内容,我也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自然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总之,导语是架在师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导语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要敲在学生的心上”,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多时间才能找到它”。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必须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情况,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设计出篇篇有异、引人入胜的导语,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张锐,万里,《教师口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

2、于漪,《语言教育艺术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5

3、黄中建,《教学语言艺术》,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5

4、邱永渠 陈文贵,《中外教育史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7

5、赵福祺 李箢,《语言教学实施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开启有效课堂教学的金钥匙 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7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一言堂”变为“众言堂”,由“教师讲授”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也气氛活跃。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在看似热闹自主的课堂背后,却折射出了很多的放任与浮躁,在多了些新颖的教学形式的同时,却丢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了广大数学教师一直关心的问题。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然而,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那一定会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课堂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课的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在西行取经的路上,一天,唐僧和沙和尚都不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西瓜吃,八戒总想多吃点,悟空猜出了八戒的心思,就说:“师弟,这个西瓜我们不能都把它吃完,要留些给师傅和沙师弟吃。我只能切出两块,其中一块约占西瓜的1/3,一块约占西瓜的2/10,我是师兄,就让你先选吧,你准备选哪一块?”西瓜又还没分,看不出哪块大,哪块小,怎么办呢?同学们:究竟是哪一块大呢?你能帮猪八戒选一选吗?问题一出示,大部分同学顿时兴趣盎然,都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比较大小。为学习新知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有了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的思维及知识储备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能自主地去探索、发现新知识,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一些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先让一组学生在讲台前排成一排,在他们队伍的正前方放一个纸箱进行投球比赛。比赛规则是谁投中的次数最多,谁就获胜。经过几次投球后,一个离纸箱最远的学生突然停下投球动作,并举手发言:老师,这个游戏不公平。我故作疑惑地问:这比赛哪儿不公平了?这位学生非常委屈地说:“离纸箱近的,当然容易投中了。我离纸箱这么远,怎么能投中呢?”我就接着问:那你们认为怎样站才公平呢?那你们自己调整一下位置吧!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自动调整成了一个圆形。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那个离纸箱最远的学生就抢着回答:只有站成圆形,才能使每个人离纸箱的距离相等。我又继续追问:通过这个活动,你们对今天要学习的“圆”有什么初步的感受?你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教师一连串的问题不但能启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总结,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教学时,我常常有意识地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探索与实践。”由于小学生受本身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探索实践意识和能力可能无法与成人相提并论。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况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探索、验证,体验其中的乐趣。

1、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猜想环境,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学生的大胆猜想,要充分给予肯定并及时鼓励,使学生感受到猜想的价值。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在比较 的大小环节,我首先提问:你认为这三个分数谁大谁小?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问题抛出后,我并没有急着引导学生怎么去验证猜想,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自己想办法验证。于是,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验证,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验证,还有的学生是用平均分线段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都发现 ,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完全不相同,可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

2、数学课堂教学是讨论、交流的舞台,是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为他们搭建一个自由讨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中,在比较例题中分数的大小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又纷纷开动脑筋后做出如下汇报:

生1:我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比较

生2:我把这两个分数分别化成小数后再比较 =0.6 =0.44444……

生3:我先把这两个分数分别与比较后再比较 ﹥ ﹤ 所以 ﹥

生4:我把这两个分数先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 = , = 因为 ﹥ 所以 ﹥ 。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请你们相互讨论、交流一下,这么多方法中哪一种更快、更好?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和交流后,学生们最后得出一致结论:用通分的方法比较最好。endprint

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索、验证的知识,学生会理解的更深,掌握的更牢。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猜想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学过的圆柱的体积有关时,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验证。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说:你们可不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在我的提议下,学生纷纷动手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与此同时,我还提出边实验边思考的要求:1、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2、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3、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了等底等高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亦即点拨。所谓的点拨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即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停顿或偏差时,用简炼的语言及时诱导,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表情、动作以及想法,适时点拨引导,抓住每一个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机会,借以生成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结果。长此以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的点拨,一要讲求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或拐弯处给予指导疏理;二要讲求巧,如在学困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一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数学课堂上,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可以让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让他顺利到达未知的彼岸。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当学生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样的分数特征与它的分子无关而与分母有关时,便展开了对分母特征的研究:有的学生是模仿“2、5的倍数的特征”对分母的个位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是借鉴3的倍数的特征,将分母各个数位上的数进行相加,还有的学生是从分母是质数还是合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方面去探索,但是都没有任何发现。探究暂时陷入了困境。这时,我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你给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或许你会发现些什么?”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指引了一条正确的探索之路,从而保证了学生对规律的顺利建构。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适时适当的评价及反思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俗话说,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儿?能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吗?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常常出现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解答后,教师应不急于做出评价。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别人的方法进行分析、反思、评价。如果比自己的方法好,就可以进行模仿、学习。在作业和平时练习中让学生进行反思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好机会。例如: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时,大部分学生填的答案都是“1”。针对这一较为普遍的典型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首先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然后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三种发现错误的方法:(1)余数1与除数0.12相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2)余数1与0.97被除数相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3)验算:8×0.12+1≠0.97,说明填1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并找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评价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是真实、智慧、生动的过程,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教学要讲求课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绽放出精彩。endprint

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索、验证的知识,学生会理解的更深,掌握的更牢。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猜想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学过的圆柱的体积有关时,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验证。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说:你们可不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在我的提议下,学生纷纷动手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与此同时,我还提出边实验边思考的要求:1、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2、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3、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了等底等高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亦即点拨。所谓的点拨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即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停顿或偏差时,用简炼的语言及时诱导,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表情、动作以及想法,适时点拨引导,抓住每一个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机会,借以生成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结果。长此以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的点拨,一要讲求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或拐弯处给予指导疏理;二要讲求巧,如在学困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一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数学课堂上,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可以让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让他顺利到达未知的彼岸。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当学生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样的分数特征与它的分子无关而与分母有关时,便展开了对分母特征的研究:有的学生是模仿“2、5的倍数的特征”对分母的个位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是借鉴3的倍数的特征,将分母各个数位上的数进行相加,还有的学生是从分母是质数还是合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方面去探索,但是都没有任何发现。探究暂时陷入了困境。这时,我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你给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或许你会发现些什么?”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指引了一条正确的探索之路,从而保证了学生对规律的顺利建构。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适时适当的评价及反思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俗话说,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儿?能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吗?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常常出现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解答后,教师应不急于做出评价。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别人的方法进行分析、反思、评价。如果比自己的方法好,就可以进行模仿、学习。在作业和平时练习中让学生进行反思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好机会。例如: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时,大部分学生填的答案都是“1”。针对这一较为普遍的典型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首先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然后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三种发现错误的方法:(1)余数1与除数0.12相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2)余数1与0.97被除数相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3)验算:8×0.12+1≠0.97,说明填1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并找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评价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是真实、智慧、生动的过程,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教学要讲求课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绽放出精彩。endprint

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索、验证的知识,学生会理解的更深,掌握的更牢。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猜想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学过的圆柱的体积有关时,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验证。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说:你们可不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在我的提议下,学生纷纷动手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与此同时,我还提出边实验边思考的要求:1、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2、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3、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了等底等高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亦即点拨。所谓的点拨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即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停顿或偏差时,用简炼的语言及时诱导,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表情、动作以及想法,适时点拨引导,抓住每一个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机会,借以生成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结果。长此以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的点拨,一要讲求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或拐弯处给予指导疏理;二要讲求巧,如在学困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一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数学课堂上,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可以让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让他顺利到达未知的彼岸。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当学生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样的分数特征与它的分子无关而与分母有关时,便展开了对分母特征的研究:有的学生是模仿“2、5的倍数的特征”对分母的个位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是借鉴3的倍数的特征,将分母各个数位上的数进行相加,还有的学生是从分母是质数还是合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方面去探索,但是都没有任何发现。探究暂时陷入了困境。这时,我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你给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或许你会发现些什么?”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指引了一条正确的探索之路,从而保证了学生对规律的顺利建构。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适时适当的评价及反思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俗话说,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儿?能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吗?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常常出现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解答后,教师应不急于做出评价。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别人的方法进行分析、反思、评价。如果比自己的方法好,就可以进行模仿、学习。在作业和平时练习中让学生进行反思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好机会。例如: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时,大部分学生填的答案都是“1”。针对这一较为普遍的典型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首先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然后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三种发现错误的方法:(1)余数1与除数0.12相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2)余数1与0.97被除数相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3)验算:8×0.12+1≠0.97,说明填1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并找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评价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的金钥匙 第4篇

怎样优化问题让课堂提问去粗存精、难易适度、凸显文意呢?既然课堂提问是凭借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学习服务的。那我们提问的问题也要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出发,才能从本质上提高问题的质量,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一、细读文本,大处着手,使课堂提问做到去粗存精

《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可见,不同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不同。课堂提问要有“大鸣”的效果,就要教师学会善问,学会按文本的思路从大处进行课堂提问,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学习《妈妈的账单》一课,一位教师只提了两个问题:这两份账单有什么不同?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妈妈的账单中所蕴涵的无私的、无价的母爱。

像这样,问题少了却精了,从根本上摆脱了繁琐的提问应答和课文分析,教学活动指向更集中了。学生所有的学习精力都用在了点子上,教学效果也更好了。

二、关注生本,掌握学情,使课堂提问能够难易适度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课堂提问要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也得从教学对象——学生出发。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生的原有水平不同,可能达到的水平也不同,“最近发展区”就更不同了。因此,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掌握学情,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驱使学生积极探索的效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但低中年级学生就不能开门见山直接发问。有位老师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就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了符合学生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

(师出示句子:爸爸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在“说”的前面加上了“”)爸爸是怎样说的?谁能在“爸爸”的后面加上一个词。

生1:爸爸低沉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2: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3: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爸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在这句话的前面和后面再加上一句话。(生默读课文)

生2: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鲈鱼放掉。”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不出一点挽回的余地,只好把鱼放掉。

师:你的记性真好,老师都没有你记得这么多,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4:正当汤姆高兴地把大鲈鱼钓上来的时候,爸爸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

生5: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师:同学们,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老师的提问,既从思维的角度层层铺垫化难为易,又提示了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最终掌握方法,达到学会的目的,真是妙不可言!

三、针对目标,选准问点,使课堂提问凸显文意主旨

俗话说“捉蛇捉七寸”,课堂提问亦然。有效的课堂提问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难点,选准问点,问在理解教材的关键之处,问在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之处,问在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这样课堂提问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才能有力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感悟形象,升华情感,提升文本内涵,凸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形象时,就巧妙地抓住“笑”字来提问:

师:读一读句子,说一说诸葛亮的“笑”里包含着什么意思?你认为他在“笑”谁?

生1:包含着自豪。他在笑自己的计策十全十美。谁都想不到自己会这样“造箭”。

生2:他是在笑鲁肃的老实忠厚。已经被请到船上了,还不知道诸葛亮的计策是什么,白白地担心他的生命安全。这是一种包容的笑。

生3:包含着自信。他自信曹操在这样的大雾天里,“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生4:包含着嘲笑,嘲笑曹操的多疑谨慎,在这样的大雾天不敢出来痛歼敌军而让自己钻了一个空子。

生5:我觉得还包含着对周瑜的嘲笑。

师:此话怎讲?

生5:他在嘲笑周瑜虽然机关算尽,却没能算到自己的“草船借箭”这一妙局。

……

可以看得出来,教师对“笑”巧妙的提问,使学生思维一发而不收拾,旁征侧引,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故事内涵,笑到了学生的心田里。

我有一把“金钥匙课堂实录“ 第5篇

东厦小学 戴奕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时间的宝贵,在学习中珍惜时间,懂得合理安排

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方法与过程:通过小调查懂得时间的价值,通过小组合作懂得合理

安排时间,通过交流,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

二、教学重难点:

1、懂得时间的宝贵,能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小调查。

2、准备自己的学习“金钥匙”

3、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介绍凯迪,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朋友叫凯迪,他很活泼,也很可爱,大家都说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却有一个烦恼,我们来听听吧。(视频出示凯迪的烦恼)

2、愿意帮他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吧!,你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让我们来猜猜凯迪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吧!

3、生回答:“可能是凯迪上课不认真!”“可能是凯迪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可能是凯迪没有认真思考”······

4、师:没错,凯迪缺少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一把“金钥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学习的金钥匙。(教师贴上一把“金钥匙”)

活动二:珍惜时间

1、师:时光总是在我们身边匆匆流逝,时间就像一辆小马车在我们的歌声中流逝;在我们刚才的猜想中溜走,在我们挥手的瞬间过去,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我们周围的人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2、生交流课前小调查:“妈妈是一名教师,她一分钟可以批改十本作业本。”

“姐姐一分钟可以跳绳120下。”“爸爸是会计,一分钟计算一组数据”·······

3、师:你们的小调查做得真好,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 银行工作人员一分钟能数300张人民币。”师:“时间就是效率”

医生一分钟能拯救一个病人的生命。师:“时间就是生命。”

全国人民一分钟能够创造3百万元产值。师:“时间就是财富”

一分钟能够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师:“时间就是胜利。”

4、师:的确,不能小看一分钟,在不同的岗位上,它能创造出许多价值。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5、师:同学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那么宝贵,可是凯迪却不懂得珍惜时间,他的爸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想出一个办法要送他一把“金钥匙”,我们一起睁大眼睛来看看吧(视频:爸爸的金钥匙)

6、交流:谁来说说爸爸送给凯迪一把怎样金钥匙?生回答:“珍惜时间。”

7、是啊,珍惜时间就是一把的金钥匙(板书)

8、时间是最公平的,对谁都一视同仁,既不多给他一分钟,也不少给你一秒,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凯迪受到爸爸的教育懂得了珍惜时间。但他却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让我们行动起来,帮帮凯迪。

9、师出示幻灯:这是凯迪每天晚上要完成的任务,他有三个小时也就是(180)分钟来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小组合作,帮他合理安排好时间(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10、师:我给同学们3分钟的学习时间,请组长拿出安排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使用珍惜时间这把金钥匙,制订出最合理的时间安排表。倒计时开始!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时间表。

11、组长上台汇报,并说明理由

12、师:我们来评一评,看看同学们制定的时间表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生回答

13、师:大家安排得各有千秋,无论怎样安排,只有适合自己的实际就是最合理的安排。

小结:谢谢同学们帮凯迪找到一把学习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合理安排时间!(板书)有了它,凯迪就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取得好成绩了。

活动三:寻找金钥匙

1、师:凯迪得到了两把金钥匙,一把是珍惜时间,一把是合理安排。希望他能持之以恒地使用下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师:我们班上的同学也有许多学习的“金钥匙”,我们先请班长来介绍一下吧。

3、班长介绍:“我的学习金钥匙是课后认真复习。”师:“你每天都能坚持这样做的吗?”“是的”师:“对,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养成好习惯,就是一把金钥匙。”

4、听了班长的介绍,相信大家也想把自己的金钥匙亮出来,现在就请大家亮出自己的金钥匙吧,5、学生拿出“金钥匙”,师:我们请班长来当小记者采访同学们。

6、班长采访同学。

7、师;同学们还有很多金钥匙,就把你的金钥匙介绍给同桌吧!同桌互相采访。

8、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把金钥匙,(补充板书)让我们大声的,自豪的喊出:“我有一把金钥匙”学生齐读课题。

9、小结:有了这些金钥匙,如果坚持不懈的使用,就能养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自主学习,不断进步,做学习的小主人。

10、在学习中,遗忘是最大的敌人,你是怎样对付他的。

11、学生介绍对付遗忘的方法。“我运用理解加想象的方法。”“我会把重点的部分多读几次."·······

12、师:看来大家都有许多对付遗忘的金钥匙。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的金钥匙最闪亮。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

13、师出示:幻灯一组数据和一组词语,学生凭记忆回答,并说出方法。

14、师: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对付遗忘的金钥匙。同学们的金钥匙有很多很多。但适合自己的金钥匙才是最好的。

15、师:有个小朋友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金钥匙,我们来帮他找找原因吧?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

16、交流:你找到原因了吗。你准备送他一把怎样的“金钥匙”(生回答)

17、生:“他写作业不认真,我要送他一把认真写作业的金钥匙。”

18、生:“他遇到难题没有认真思考,我要送他一把认真思考的金钥匙。”······

19、小结:“有了这些适合他的金钥匙,只要他坚持使用,养成习惯,就能学有所成。”

20、师:学习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生回答:我数学题总是做错。我老是背不熟英语单词······

21、哪个同学能帮她找一把最适合她的金钥匙。只要你坚持使用,就能克服困难。他送你金钥匙,你想对他说什么?

活动四:用好 “金钥匙”

1、有了金钥匙,就要握紧它,持之以恒地用好它,你们能做到吗?下面我们来做个自我检测。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做好检测请举手。

2、学生回答,师评价:你真是一个善于自主学习的孩子。

3、师:很多名人都是能用好金钥匙,最后获得成功的,竺可桢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竖起耳朵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音频)

4、师:从他身上你得到哪些启发?生:“持之以恒。”

5、师:对,持之以恒就是一把金钥匙。(板书)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也会用好金钥匙。生回答,师:这些人能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地用好金钥匙。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用好持之以恒这把金钥匙。

活动五

拓展延伸

1、我们课内课外都要坚持用好这些金钥匙。(出示幻灯)看,这是同学们的才艺表演,相信大家也有自己最擅长一种本领,说说你擅长什么本领?

2、生:我擅长溜冰。师:你是怎样学会的?生:我每天坚持练习。师:看来你也拥有持之以恒的金钥匙。

活动六 齐唱儿歌

师: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找到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持之以恒等等的金钥匙,他们都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只要我们养成好习惯,知识的大门就会为我们敞开,老师把今天同学们找到的金钥匙编成一手首儿歌,让我们一起记住它,用好它,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法宝。读一读《我有一把“金钥匙”》儿歌。生齐读儿歌

作业:收集珍惜时间的名言作做成书签

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己学会”的“金钥匙”

板书: 我有一把“金钥匙”

珍惜时间

合理安排

养成习惯 持之以恒

《我有一把金钥匙》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的特点,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动”中获得快乐成长。

《我有一把金钥匙》这一课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懂得知道时间的宝贵,在学习中珍惜时间懂得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小调查懂得时间的价值,通过小组合作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通过交流,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这门课程源于儿童的生活,因此,我创设一个小学生凯迪的烦恼的情境,引入课堂,由于凯迪的烦恼与大多数的学生有着相似的情感经历能强烈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个人物为主线把“凯迪的烦恼”,“爸爸的金钥匙”“帮凯迪合理安排时间”几个板块有层次地贯穿成一条主线,使整节课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体验性活动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通过帮凯迪合理安排时间,出示凯迪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懂得时间的宝贵,并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还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合作,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

寻找低段词语有效训练的金钥匙 第6篇

【关键词】低年段;词语教学;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词语教学,这也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小学低年级教学实践中应足够重视词语教学,力求做到扎实、有效。我一直努力寻找着打开低段有效词语训练的金钥匙,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识字关——识字能力是学习词语的基础

现用的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着大量、抽象的生字,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在起步阶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让孩子们乐学、爱学。如在教学“告”字,我采用猜字谜的方法:一口咬掉牛尾巴。教学“右”字时,我用的是故事识字法:从前有个秀才,难得出门去朋友家,走着走着,突然前面出现了两条路:一条向左拐,一条向右拐。该向哪条路走呢?正好路边有个放羊的孩子,秀才便向那个孩子打听。那个孩子一声也没响,只是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又站起身,露出个小脑袋来看了看秀才,便自个儿走开了。你能猜到秀才是朝哪条路走的吗?——(右)这个故事既帮助学生区分了“石”和“右”,同时也区分了“右”和“左”。有些生字,用动作演示一下,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看、仰、掰、推、拉”等生字都可以用做动作来理解,从而提高识字效果。找朋友、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也引进识字课堂,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轻松、自信地学习汉字。

二、理解关——引导学生掌握解词的方法

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低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有习得方法,才能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才能扎实有效地进行语用训练活动。

1.联系课文内容解词法。以下是我在教学《最大的“书”》的教学片段:

(学生合作轮流读课文)

师:课文中的小川川啊,总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不把这本岩石“书”弄明白绝不罢休,用文中的词来形容就叫做——(出示词卡“刨根问底”)

生:(齐读)刨根问底

师:川川总爱——

生:(齐)刨根问底

师:(指着课题)那这本最大的“书”讲了一些什么内容呢?读这本岩石“书”又有什么用呢?(板书两个问号)你们想不想也像川川那样“刨根问底”?那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此环节教学看似简单实则灵活巧妙,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了词语意思。川川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非要把岩石“书”弄明白不可,这就叫做“刨根问底”。接着,又引导学生“刨根问底”继续研读课文,将“刨根问底”的理解应用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有效地将体会课文内涵与词语积累结合起来。

2.看图解词法。看图解词法最为直观、有效。教学“华灯高照”一词时,出示课件图片,引导说:街道两旁这些高大、装饰又很华丽的灯叫做华灯,它们高高地照射着地面。课文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华灯高照

3.情境解词法。在《从现在开始》一课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词语“议论纷纷”的教学。教学中,同学们都进入了动物们的世界,以小动物的身份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热情高涨,并在此过程中很自然地明白了夜里做事之苦,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猫头鹰的命令是多么的不合理。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理念,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三、积累关——丰富语言积累的途径

低年级学生不仅要认识大量生字,也要求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而打好词语积累这块基石,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也就有了保障。在低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注重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我尝试通过各种实践策略让学生积累词语,使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诵读中积累。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积累词语的方法。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然后把它抄到积累本上去,再背诵下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背诵,如开展“词语背诵比赛”,比一比每个星期谁记下的词语多。经常进行这样的诵读,学生积累的词语一定会越来越多。

2.扩展中积累。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词语理解往往是粗浅的,为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抓住重点有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如学《画风》中的“微风”时,引导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风;学“花花绿绿”时引出AABB式的一串词语:“开开心心”“滴滴答答”“红红火火”“来来往往”“许许多多”……

3.归类中积累。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在理解了“注视”这个词后,可启发学生写出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如“俯视、仰视、瞧、盯”等。

四、运用关——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词语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积累词 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第二自然段“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个句子时,我先让学生朗读句子,把句子读正确。接着课件展示夜幕下一座座彩灯装饰的高大建筑物,学生脸上露出“惊叹、赞美”的神情,我顺势提出:如此漂亮、壮观的建筑多吗?你从句子中的哪个词知道的?随即告诉学生“将量词重叠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你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接着提出进一步要求:你能选用一个重叠的量词说一句话吗?在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量词重叠的作用。最后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在学生深度体验的基础上顺势进行重叠的量词的写话训练,从文本中找寻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实践证明,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当然,词语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老师有心、有意,就会找到更多词语有效训练的金钥匙。

寻找开启“有效阅读”大门的金钥匙 第7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为大家所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但当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让我们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必须从低段开始。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低段开始就能从课堂阅读教学中汲取到充足的养分呢?

二、策略的思考———伏案凝思寻良策

1.设情激趣,搭设平台。

从教育心理学原理可知,起始状态的学习欲望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心理。对低段学生来说,创造情境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为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美语导境———运用优美、精湛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意境。

直观激趣——运用音频、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演唱调动——运用舞蹈、小品、相声小段等形式,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也可以让学生编唱与课文相关内容的歌曲,使之在自我陶醉中激起学习的热情。

谜问添趣——将课文的某一个重点内容藏于谜面或一个问题中,这样能快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感。

2.设疑精到,提升效率。

(1)启发思维,精练有“度”。

1坡度。即提出的问题难易恰当,既合乎学生的“胃口”,又能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以此扩大阅读训练面。

2广度。即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深度。即提出的问题具有深刻性。特别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段,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2)自主提问,激发潜能。

学生提问的过程是加深理解课文、内化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提问是“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探索”之后,“再来听老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叶圣陶);同时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体验自悟自得的过程;树立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主体性发展。

2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承认发展中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重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捕捉优点,让学生形成特色和鲜明个性。

3.多样夯基,追求实效。

(1)鼓励多元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答案,可以避免思维僵化。启发求异思维的问题,通过求异思维达到统一认识、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一材多用。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语言表达的方式变化了,思维过程也会随之变化。

2一问多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该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只要大意正确,不同说法均可。这些阅读练习更能让低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积累。

(2)读思结合,深入浅出。科学的阅读教学一定是思维和阅读相统一的。良好的边读边思习惯的形成,对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1面对低段学生,不能把文章处理得“太浅”,要引导学生寻觅课文异乎寻常的安排,领悟作者立意的高超、构思的精妙和遣词造句的苦心。

2所谓思维的质,就是反映在个体身上的某一阶段所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其具有差异性和动态性。当学生的阅读思路阻断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方法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3低段的教材在编排上要能给学生较好的思考机会———每个单元都有主题。在教学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同一主题、不同文章的不同表达,学生将大有收获。

4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训练序列,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思维训练拾阶而上,以体现叶圣陶先生“阅读是自己的事”的阅读教育思想。

5加强阅读指导。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培养语感,培养识记,培养阅读习惯的需要。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环节,首先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其次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体现出目的性和层次性。最终让学生通过阅读充分感知课文用词的准确和布局的精妙,从而激起情感的涟漪,达到“美读”的效果。

三、经验小结———柳暗花明需勤耕

通过上述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教师、文本、学生形成互动、拓展的螺旋上升过程,才能避免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单一、低效的状态,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搭建多姿多彩的阅读平台;用科学的提问、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思考;安排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深入阅读。这些就是高效低段阅读课堂教学的科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方式与策略影响,不能脱离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若要让小学阅读教学更有效,要从低段起步!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始终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尽管我们输入了新的理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上难免出现偏颇。如何让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更加有效,本文从阅读教学策略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寻找低段词语有效训练的金钥匙 第8篇

关键词:低年段,词语教学,识字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词语教学, 这也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 小学低年级教学实践中应足够重视词语教学, 力求做到扎实、有效。我一直努力寻找着打开低段有效词语训练的金钥匙,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识字关——识字能力是学习词语的基础

现用的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着大量、抽象的生字,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创设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培养识字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 我在起步阶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营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 让孩子们乐学、爱学。如在教学“告”字, 我采用猜字谜的方法:一口咬掉牛尾巴。教学“右”字时, 我用的是故事识字法:从前有个秀才, 难得出门去朋友家, 走着走着, 突然前面出现了两条路:一条向左拐, 一条向右拐。该向哪条路走呢?正好路边有个放羊的孩子, 秀才便向那个孩子打听。那个孩子一声也没响, 只是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 又站起身, 露出个小脑袋来看了看秀才, 便自个儿走开了。你能猜到秀才是朝哪条路走的吗?—— (右) 这个故事既帮助学生区分了“石”和“右”, 同时也区分了“右”和“左”。有些生字, 用动作演示一下, 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如“看、仰、掰、推、拉”等生字都可以用做动作来理解, 从而提高识字效果。找朋友、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也引进识字课堂, 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 轻松、自信地学习汉字。

二、理解关——引导学生掌握解词的方法

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此, 在低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有习得方法, 才能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才能扎实有效地进行语用训练活动。

1. 联系课文内容解词法。以下是我在教学《最大的“书”》的教学片段:

(学生合作轮流读课文)

师:课文中的小川川啊, 总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 不把这本岩石“书”弄明白绝不罢休, 用文中的词来形容就叫做—— (出示词卡“刨根问底”)

生: (齐读) 刨根问底

师:川川总爱——

生: (齐) 刨根问底

师: (指着课题) 那这本最大的“书”讲了一些什么内容呢?读这本岩石“书”又有什么用呢? (板书两个问号) 你们想不想也像川川那样“刨根问底”?那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此环节教学看似简单实则灵活巧妙, 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结合语境理解了词语意思。川川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非要把岩石“书”弄明白不可, 这就叫做“刨根问底”。接着, 又引导学生“刨根问底”继续研读课文, 将“刨根问底”的理解应用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有效地将体会课文内涵与词语积累结合起来。

2.看图解词法。看图解词法最为直观、有效。教学“华灯高照”一词时, 出示课件图片, 引导说:街道两旁这些高大、装饰又很华丽的灯叫做华灯, 它们高高地照射着地面。课文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华灯高照

3.情境解词法。在《从现在开始》一课中, 我通过创设情境, 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词语“议论纷纷”的教学。教学中, 同学们都进入了动物们的世界, 以小动物的身份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热情高涨, 并在此过程中很自然地明白了夜里做事之苦, 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猫头鹰的命令是多么的不合理。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理念, 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三、积累关——丰富语言积累的途径

低年级学生不仅要认识大量生字, 也要求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而打好词语积累这块基石, 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也就有了保障。在低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注重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我尝试通过各种实践策略让学生积累词语, 使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 诵读中积累。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积累词语的方法。在教学一篇课文时, 可以指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 然后把它抄到积累本上去, 再背诵下来。同时, 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背诵, 如开展“词语背诵比赛”, 比一比每个星期谁记下的词语多。经常进行这样的诵读, 学生积累的词语一定会越来越多。

2. 扩展中积累。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 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 但这些词语理解往往是粗浅的, 为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抓住重点有机引导, 由一词带一串。如学《画风》中的“微风”时, 引导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风;学“花花绿绿”时引出AABB式的一串词语:“开开心心”“滴滴答答”“红红火火”“来来往往”“许许多多”……

3.归类中积累。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 在理解了“注视”这个词后, 可启发学生写出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如“俯视、仰视、瞧、盯”等。

四、运用关——学以致用, 学会运用词语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第二自然段“广场四周, 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个句子时, 我先让学生朗读句子, 把句子读正确。接着课件展示夜幕下一座座彩灯装饰的高大建筑物, 学生脸上露出“惊叹、赞美”的神情, 我顺势提出:如此漂亮、壮观的建筑多吗?你从句子中的哪个词知道的?随即告诉学生“将量词重叠可以表示多的意思, 你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接着提出进一步要求:你能选用一个重叠的量词说一句话吗?在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量词重叠的作用。最后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我在学生深度体验的基础上顺势进行重叠的量词的写话训练, 从文本中找寻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趣味, 英语课堂的金钥匙 第9篇

课一开始, 吴老师新颖活泼的开场活动采用竞争的游戏形式, 使相对枯燥的单词拼读练习变得趣味、愉快、刺激。吴老师利用自身英语姓名Rachel这个单词的特殊性, 让学生根据读音以及发音规律拼写单词, 给学生布置了极有挑战性的hangman的活动。学生经过一段猜测琢磨屡屡受挫, 虽然没有取得游戏最后的胜利, 但他们的思维活跃到了高潮。吴老师在整个活动中都对学生充满了信心, 当学生有困难时一次又一次地引导, 正是这种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营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每个学生感到了“我能行”, 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一、看分翻牌抢答兴趣浓, 复习又铺垫

以游戏的形式做滚动复习, 活动符合学生的语言学习特点, 以组为单位, 相互合作, 每个组员都争做winner, 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活动中教师夸张的肢体语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比如当一位女学生回答How many toes do you have的时候, 她没有一下子反应过来就回答了:One toes.同学们都笑了, 但是吴老师没有, 她只是带着诚恳的微笑耐心引导, 一边唱起歌曲《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一边做动作, 引导学生明白toes的含义。此活动复习已学的单词和句型,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教学需要为下一教学内容的学习做必要铺垫。

二、有趣的表演, 有效的操练

用形象的different characters, 和学生自带的图片, 以及magic stick开展活动, 教师帮助学生打开话匣, 老师让学生扮小动物说说。设想风来了, 谁会飞:老师带上头饰, 边吹, 边启发学生。当老师问:Where is the elephant?Can the elephant fly?大家齐声回答No, 这时老师仿佛变成了魔术师, 此刻教室里出现了又一次高潮, 学生饶有兴趣且声情并茂的用I am...I can run like this...和I can fly...滔滔不绝。

三、趣味故事, 巩固所学

课堂结尾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 浑然一体, 显示课堂的和谐完美。吴老师设计巧妙的故事结尾, 再现了本单元的单词句子。充分利用了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感兴趣这一特点, 并在此特点下要求学生根据故事中出现的某些动作类单词做出相应的动作, 以此来复习巩固所学。比如, I can fly.I can run.I like apples very much.I can swim.Now I am happy。学生们愉快地表演, 自然也就复习单词和句子。

四、复述故事, 深层发展

学生在趣味中巩固, 在趣味中提升语言能力。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把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5个图按照顺序排列好, 然后复述。学生积极参与、体验, 语言的积累就是在这样滚雪球似的趣味会话中越走越远。学生的思维飞舞起来。英语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 小学生作为英语的初学者, 要让他们完全适应崭新而陌生的第二语言, 就不得不加强趣味教学。

开启有效作文教学的钥匙 第10篇

尽管现行的作文训练法和教学模式千变万化, 时下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四通八达, 但作文难、难作文的现状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作文教学中。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师本位仍大行其道, 生本位教学缺失。我们看到, 师本位现象贯穿在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命题, 主观性盲目性强;作文指导,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作文评改, 重批改轻评析, 高耗低效。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无法实现有效写作。二是作文内容程式化脸谱化, 缺乏创新, 甚至存在泛滥造假现象。为了完成作文任务, 学生常用的四字真经是编 (胡编乱造) 、仿 (稍作改动) 、抄 (拿来就用) 、背 (现贩现卖) 。三是作文训练形式主义严重, 束缚学生的活思想。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重考试方法指导而忽视学生的实际写作需要。学生只是在例行作业, 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没有自己的写作个性。针对当前的种种弊端,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作文的有效教学呢?赏识和反思并用是开启有效作文教学的一把钥匙。

一、赏识学生, 积极引导, 培养创新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涌,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 一种装饰, 而就是生活的本身。”如何让生活变成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呢?这就要求我们以赏识引领进行有效地作文教学。

1. 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建立写作的自信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每一次认真的写作都是一次精神创作活动, 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适时因势予以表扬、鼓励。比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 以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自信。对于习作中的小缺点可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比较严重的问题可用波浪线画出, 写出鼓励性的评语, 让学生自己修改。

2. 赏识学生的创新点, 让学生在写作上自立

目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日复一日写程式文、伪作文。面对这种现状, 首先,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走出窘境。中学生不仅要从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中吸收写作的养分, 还要注意观察各种景物、各种人和事, 并细心体会, 以新的角度和方法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其次,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写作训练中, 教师要做到点得精当, 格而不死。既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其关节过门, 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格”的要求和行文方式, 又要使学生在遵照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能举一反三, 各显其能, 创新作文。再次,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找寻一个新角度、叙述一点新内容、发表一点新见解、选用一些新材料、阐述一点新思想开始, 一步一个脚印, 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意识。

3. 赏识学生的进步点, 让学生在写作上自强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俗,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之处, 并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使学生由“厌写”到“爱写”。如此反复, 学生的作文兴趣之门必然会慢慢打开, 不断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 享受到写文章的乐趣, 从而逐渐在写作上自强。

二、反思教学, 有机过滤, 解困除难

季米特洛夫在《论文学、艺术与科学》中这样说:“要找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假如是正号———很好, 假如是负号, 那就采取措施。”作文教学也是如此, 唯有常常反思遗漏之处, 损有余, 补不足, 才可成就小作文、大世界。

1. 反思作文教学的疏漏之处

首先, 教师在传授写作知识时要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精讲多练, 作文命题时自然、灵活, 贴近生活, 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有文可写。其次, 教师要重视各种写作形式,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写作。再次, 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使他们由侧重对字词句的修改逐渐发展到侧重对表达、结构、立意、中心的修改。

2. 反思作文教学的创新意识

我们要注意, 在训练作文创新时不要忽视对语文基本功的纠正 (这主要包括文句通顺、文字规范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 离开了基本功的作文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此外,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局限于外在客观事物, 也要重视内在心灵世界的体验。对于学生而言, 作文创新应该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学生只要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发挥了自身的想象能力, 我们便认为是有创新。比如在“超文体”活动作文 (征集学校故事) 的教学设计中, 形式不局限于固定文体, 可以采用观察日记、采访稿、录音、录像等;完成方式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小组合作。摒弃“公式”后的写作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3. 反思作文教学的激励评价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正确的激励评价应该做到两点:一是细心观察, 准确具体赞美学生的表现与成就。二是表扬要及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 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使其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 赏识和反思是进行有效作文教学的双动力。一个从外到内, 一个从内到外, 双管齐下, 同时发力, 才能成就有效的作文教学。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 任何教育方法都有它的利弊和局限性。赏识不是纯粹的无批评、无惩戒, 而是正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 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 做到真实而不虚假、公正而不偏袒、自然而不做作。反思不是纯粹的找不足、查遗漏, 而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盘点分类, 借鉴正面优势, 吸取反面教训, 做到思效、思精、思得、思失、思改。二者运用得好, 写作兴趣得以激发、维持和强化, 写作兴趣培养起来了, 就会促进写作技能的提高。写作技能提高了, 在成就感和战胜欲的驱使下, 写作兴趣也就更浓厚。良性的互动和发展助力于作文的有效教学, 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能力。

情境创设:因人、因事、因境

———从《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情境创设的四易其稿说起

筅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曾荣

教育心理学家格里诺曾提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有效的情境能以境育情, 起到引趣、激疑、诱思的作用。教师实际教学时, 对同一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活动背景、不同的教学环境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笔者曾两度执教省市级公开课《数列的概念及表示》, 本文结合两次公开课情境创设的四易其稿的心路历程进行说明。

一、四易其稿的心路历程

1.设想之情境

数学故事———棋盘上的粮食

【情境内容】图片演示 (见图示)

【是否选用】弃用

【弃用理由】时过境迁。该故事由于情节生动, 极富悬念, 常被教师用作《数列的概念及表示》的情境。笔者备课之初, 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一经典情境, 并且在以往的教学中曾多次用到此情境。但这次考虑再三, 决定弃用。弃用的原因如下:此故事在网络上已流传很久, 受关注度极高, 不少教师在讲授指数函数等内容时已将此内容作为问题情境予以运用, 与此类故事相似涉及到指数爆炸的素材很多 (如折纸游戏等)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 对见多识广的中学生而言, 此故事已失去了早期的新鲜感。

2.试讲之情境

数青蛙游戏 (2004年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创设的情境)

【情境内容】和学生一起玩数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 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是否选用】在试讲中被选用, 最终弃用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语设计;课堂教学;培养激发

H193

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设计要新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导语要有知识性。

教師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

了解了导语的特点,课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1.悬念式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疑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惑,激起追踪溯源, 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班有个同学作文中写道:我生性耿直,说话喜欢竹筒里倒豆子爽快,从不拐弯抹脚。

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砂子,见到同学有错误,就会毫不客气地给指出来,可这样做常常不被理解,同学和疏远了,自己感到很苦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做错了吗?”……同样是奉劝别人改正错误,邹忌却收到较好的效果,齐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还诚恳地接受了邹忌的见议,并用于治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取得不同的结果?从中我们又可取得哪些启示呢?

2.情境式导入法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其它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感奋地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因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切的体味,发挥教学的“磁性作用”。

3.激疑促思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老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片刻的思索后,立即进入语文学习的天地中。

4.温故知新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故知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东西,在“知彼”之后再来“知此”,引“故”为“新”所用。“温故”时不仅可以由老师归纳概括,还可以由学生直接参与陈述、讨论得出结论。

5.作品作者评介法

选入教科书的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精品,相当一部分作品在文学史上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艺术丰碑。还有些范文作者更是文坛“大腕”,是名垂青史的大手笔。李白、杜甫、白居易、鲁迅、《史记》、《红楼梦》,等等,都是令人折服的。讲授此类课文,教师可从作品、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崇敬感。我曾经作过这样的一个开场白:“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在诗中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指李白,杜指杜甫是公认的‘诗史,而代表‘诗史杜甫的作品是六姊妹花‘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而其中最艳丽、最芬芳的一朵花当属《石壕吏》。《石壕吏》妙在何处?它为什么能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

课堂导入之法远不止以上这些,可视情形使用,而且,就同一教学内容,导入法也无定数,可此可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把纷乱的杂念放下。” 导语,是否该“‘语不惊人死不休”呢? 这就要求教师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库中尽情畅游。

参考文献:

[1]胡春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7

爱心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金钥匙 第12篇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著名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

一、用爱心滋润祖国的花朵, 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一) 有爱心, 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教师有对学生强烈的爱心, 才能热爱学生, 学生才能觉察到老师是和他们心心相印的。老师热爱语文这门课会对学生有直接的、极大的影响。

1. 有爱心, 才能走近学生、亲近学生。

爱心是与学生相处的前提, 老师有爱心, 才会对学生充满热情,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才能做到想他们所想, 急他们所急。

2. 有爱心, 才会对学生有感情。

初中语文课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学生与学生的友爱, 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无不包含着爱心, 爱心是团结的深层次, 爱心就是力量。

3. 有爱心, 语文课就更有感染力和凝聚力。

在一堂课中老师对学生倾注无限的爱, 从神态到动作、从语言到表情, 学生感到温暖, 心弦就会被拨动, 就会受到爱的熏陶, 把爱心相互传递, 也会把爱心回馈给老师, 师生在浓郁的爱的深情中一起前行。如果老师没有爱心, 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路人, 在语文课中讲话、做小动作, 乃至调皮捣蛋, 那又怎么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 有了爱心, 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心的巨大作用, 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 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亲切的语调、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爱抚的动作、赞美的话语, 都是感情沟通的桥梁, 都是爱心的表现。有了爱心, 教师就会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活动中, 就能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发表见解, 也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爱心是师生朋友式的情感纽带, 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师生之间会形成父子之情、母女之情。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地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彻底地敞开心扉, 积极思维, 快乐地认识世界, 愉快地探讨问题, 勇敢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努力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

(三) 有了爱心, 才会有责任心, 才会想方设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才会尽善尽美地提高语文课的实效性。

1. 如果对教育事业有一颗赤诚之心, 老师就会把全部精

力献给学生, 就会积极主动地、更科学地运用多媒体, 去制作语文课的课件, 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

2. 有了爱心, 老师就不可能上一些无效课, 也不可能误人

子弟, 而会认真设计教学目标, 让目标明确、具体、科学、简明, 具有可操作性,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不会搞形式主义, 不会只是讲那些煽情而无用的故事, 不会展示催人泪下而无效的画面。

3. 有了爱心, 老师就会依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情绪变化, 去严密组织、科学训练;

就会把教学过程化为学生渴望探求真理的意向活动;就会因材施教, 精心设计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题, 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有了爱心, 老师就能把学生带进神奇而美丽的文学世界里;

就能把学生带进“蔚蓝的王国”, 去参观“林中小溪”, 也会劝家人“今天不封阳台”。因为这些是课堂教学的运用和延伸。

二、怎样才能有赤诚而有强烈的爱心?

(一) 饮水思源, 忠于教育事业, 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人民群众又是那样无比的尊敬教师, 所以教师要有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 要有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 要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 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要热爱、尊重、了解学生。

(二) 加强学习, 增强修养, 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语文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修养、语文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知行统一, 要把虚心学习放在第一位, 要爱读书, 爱看报, 爱写作。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力争做到三个“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一手漂亮的字, 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三) 经常家访、电访, 和家长、学生多沟通, 增进感情。

我从教几十年, 经常根据学生在校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及时反馈给家长, 保持和家长的联系。我了解到不少家长被耽搁过, 他们文化程度不高, 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 但不少人教育方法不对。通过家访, 我知道哪些学生是在良好的背景下成长, 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也知道哪些学生在不良的背景下生活, 走得近了, 会“日久生情”, 这个“情”就是爱心。

尽管提高初中语文课教学实效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学手段层出不穷, 但都离不开对学生爱的教育, 离不开老师的爱心。有了爱心, 才能爱事业, 爱学生, 爱课堂;有了爱心, 才会执着地追求, 才会不断地摸索。所以, 爱心是提高语文课堂实效的金钥匙。

摘要:教学初中语文课, 在社会、家庭、学生不够重视的情况下, 要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在于要有爱心, 爱心就是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有爱心什么教学上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上一篇:3噻二唑下一篇:关于家庭保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