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

2024-06-05

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精选4篇)

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26例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74例, 女52例;年龄43~76岁, 平均60.2岁;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晨起腰痛症状, 98例患者运动后可减轻, 休息后疼痛消失, 负重及活动后可加重;体征检查可见均匀性腰部活动受限, 扣之舒适感, 其中14例患者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Singna Contour 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 病人取仰卧位, 采用脊柱表面线圈或脊柱相控阵线圈, 将线圈中心对准髂骨嵴上2cm处, 如检查重点在下腰段或骶段, 中心可适当下移。同时向病人讲明MRI检查过程, 并垫高、固定病人双腿到舒适位置, 以配合检查。以矢状位和横轴位为基本扫描方位。扫描参数层厚选择5mm, 层距选择4mm;矩阵为525×525。

2 结果

2.1 椎间盘退变者59例, 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T2WI上椎间盘呈中低信号, 失去正常夹层样结构。其中37例患者椎间盘内产生积气和钙化, 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或无信号区。27例患者椎间盘膨出显示为纤维环低信号影向四周均匀膨隆, 硬膜囊前缘和两侧椎间孔脂肪呈光滑、对称弧形压迹, 高信号的髓核仍位于纤维环之内。

2.2椎体骨质增生48例, 表现为椎体终板前后缘骨皮质呈三角形外突的长T1、短T2信号。其中22例患者长T1、长T2信号, 病理基础为椎体终板破裂, 富血管的肉芽组织侵入邻近的骨髓中, 致T1、T2时间延长, 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19例患者短T1、中等T2信号, 病理基础为椎体终板下骨髓内脂肪沉积明显增多 (黄骨髓转换) ;其余7例患者长T1、短T2信号, 显示椎体终板的骨质增生、硬化。

2.3 黄韧带、后纵韧带的肥厚、钙化或骨化11例, 均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 其中3例与周围骨结构不易区分。

2.4 椎间关节退变8例, 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骨质破坏呈高低混杂信号, 3例患者关节边缘部骨质增生呈长T1、短T2信号, 1例关节内“真空征”亦呈低信号。1例患者合并滑膜囊肿, 表现为硬膜囊后外侧的囊性肿物, 呈长T1、长T2信号。

3 讨论

腰椎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及椎间关节退变等。腰椎椎体大部分由松质骨组成, 内有大量骨髓基质, 其信号强度主要取决于骨髓腔内脂类及造血成分的含量[1]。SET1WI松质骨部分呈中等信号强度, 信号高于骨皮质而低于皮下脂肪, 周围围绕低信号的皮质骨。在T2WI上呈中等略低信号强度, 稍高于骨皮质信号, 在梯度回波序列上呈低信号。部分椎体矢、冠状位上缘信号强度高, 下缘信号强度低, 这是由于化学位移伪影所致[2]。椎体边缘的皮质骨在T1、T2WI和梯度回波图像上均呈低信号。随年龄增长, 腰椎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 正常骨髓腔中可出现局灶区域的脂肪置换, 在T1WI可见弥漫性或斑点状高信号, 在T2WI则呈中等信号强度。正常椎间关节在MRI上显示清晰, 椎间关节面覆盖关节软骨, 关节软骨和关节间隙内的液体在T1WI呈低到中等信号, 在T2WI软骨为低至中等信号, 关节腔内液体为高信号, 在梯度回波序列关节软骨和液体均呈高信号。发生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患者MRI检查, 多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骨质破坏呈高低混杂信号, 若关节边缘部骨质增生也可呈长T1、短T2信号, 当患者合并滑膜囊肿, 可表现为硬膜囊后外侧的囊性肿物, 呈长T1、长T2信号。正常腰椎间盘呈肾形, 前厚后薄。在SET1WI上椎间盘呈低信号, 其中部信号较周围略低, 外局部分纤维环与前后纵韧带汇合处信号强度更低。T2WI正常椎间盘中心部分呈高信号, 外周部分为略低信号。在正常椎间盘常可显示髓核、纤维环和Sharpey纤维层的移行部, 而退变椎间盘常无明显分界, 多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T2WI上椎间盘呈中低信号, 失去正常夹层样结构;若椎间盘内产生积气和钙化, 则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或无信号区。若伴有椎间盘膨出则显示为纤维环低信号影向四周均匀膨隆, 硬膜囊前缘和两侧椎间孔脂肪呈光滑、对称弧形压迹。

总之, MRI检查能非常清晰地显示椎体、髓核和纤维环以及其它附件, 特别是对脊髓等软组织具有高分辨力, 可明确地定位、定性, 以及诊断脊强是否有变性坏死;若结合上下髓核对比甚至可做出髓核退行性病变程度的定量分析, 髓核信号强度越低, 提示退行性改变越重。利用流动效应和重T2加权成像, 可见脊髓呈低信号, 蛛网膜下腔内有大量液体而发生高信号, 可清楚显示后骨赘和椎管内韧带对蛛网膜下腔的压迫、椎管狭窄范围和程度等[3]。MRI检查对于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若配合X线、CT等影像学检查, 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吴剑宏, 阮狄克.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分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15 (6) :511-515.

[2]赵忠民, 孙永庆.下腰痛中腰椎终板退变的MRI改变与症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9, 18 (24) :32.

腰椎退行性病变CT分型研究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15例, 女225例;年龄58~78岁, 平均64岁。临床表现:患者大多数腰、骶部酸痛, 下肢麻木、无力, 小腿后侧放射痛, 大腿前侧放射痛, 臀部放射痛, 间歇性跛行, 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 时有行走困难。

1.2 检查方法

本组CT扫描机型为日本岛津, 型号2200, 扫描部位为L3-S至骶椎, 即上椎体下缘、椎间隙至下椎体上缘。层厚5mm, 层距4mm, 每个椎间隙扫描4层。

2 结果

2.1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间盘的退变332例, 占61.5%, 表现为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 可伴有“真空征”, 钙化, 许莫氏结节, 椎缘骨, 硬膜囊受压、变形;突出椎间盘压迫脊神经或神经根受压, 出现神经水肿、增粗等。

2.2 腰椎骨质退变

腰椎骨质退变252例, 占46.7%, CT表现为椎体上缘或下缘内出现中心低密度, 周围环绕高密度的骨质硬化圈, 此为椎间盘变性的特征性表现。

2.3 腰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发生172例, 占31.7%, 表现为后纵韧带骨化, 黄韧带肥厚, 椎间盘突出, 椎小关节骨质增生。

2.4 腰椎小关节退变

腰椎小关节退变192例, 占35.6%, 表现为小关节骨性关节面增生硬化、凹凸不平、模糊、中断、消失;关节间隙变窄、消失、宽窄不均、增宽、真空征、游离体;小关节骨质结构紊乱、骨质疏松、骨质囊变、半脱位或对合不良、关节囊钙化。引起单侧或双侧隐窝狭窄, 从而压迫神经根。

2.5 腰椎韧带退变

黄韧带及后纵韧带退变132例, 占24.5%, 表现为韧带肥厚、骨化, 厚度>5mm, 硬膜表面受压。

2.6 腰椎失稳

腰椎失稳68例, 占12.6%, 表现为椎体前后位滑脱, 椎管变形, 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变形以及移位。

3 讨论

腰椎退行性病变极为常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 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发生退行性变。椎间盘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3部分组成, 椎间盘含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内在压力水平和弹性状态。髓核的退变多发生在骨关节和纤维环退变的基础上, 在腰椎负荷量加大的时候, 椎间隙压力增高而椎间盘变性加速, 纤维环的裂隙加深, 变性的髓核沿着裂隙而突向边缘, 从而形成椎间盘突出, 由于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薄弱, 故椎间盘最易向后方突出[3]。

椎管狭窄是指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狭窄引起的神经根、马尾神经等压迫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因脊椎受老年改变及劳损的影响, 而使椎板增厚、椎体骨赘增生等, 使椎管产生容积上的缩小, 而致狭窄、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等, 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构成椎管壁的骨性结构和软组织成分退变而增生肥厚所致, 主要压迫脊髓、硬膜囊, 测量骨性椎管中央前后径<10mm为绝对狭窄, 10~12mm为相对狭窄;周围型是位于侧隐窝、椎间孔的狭窄, 可压迫神经根和脊神经, 侧隐窝正常前后径为5mm, 如<2mm可诊断为侧隐窝狭窄。

椎间盘和小关节构成椎体间的一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 以稳定椎体间的关系。当腰椎退变或者椎体间关节受损后, 小关节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而发生病理改变, 出现腰椎关节稳定性下降、关节间隙狭窄、椎间孔狭窄, 从而压迫神经根出现一定的症状。患者表现为腰骶部、臀部、下肢前侧放射痛, 多为隐痛, 出现下肢麻木、间隙跛行时说明侧隐窝狭窄[4]。

腰椎韧带退变主要是黄韧带及后纵韧带肥厚、骨化, 韧带正常厚度为2~4mm, >5mm即为肥厚。正常黄韧带是松弛的, 有弹性的。在发生退变和损伤时候, 黄韧带处于紧张状态, 可逐渐增生、肥厚, 且弹性减低, 并出现钙化、骨化, 压迫椎管硬膜囊, 产生继发性椎管狭窄。

腰椎失稳是指各腰段各节段间运动范围异常或关节变位, 常可导致腰背痛甚至腿痛, 退变是腰椎失稳的主要病因, 因此, 也称之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关节面的退变失稳以及关节囊的松弛, 对椎间盘的运动失去导向和保护, 从而加重椎间盘的劳损, 再反过来影响小关节, 使腰椎失稳。CT扫描在同一个层面有一前一后的2个椎体边缘, 即双椎体缘征。

总之, 分析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影像表现, 能够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由于各型腰椎退变往往同时存在, 而且临床症状表现也存在交叉性和不定性, 因此, 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以采取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陈星荣, 沈天真.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612.

[2]黄其鎏, 曾行德.实用医学影像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4362-4371.

[3]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41-195.

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自2015年1—12月收治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98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60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68.28±5.12)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5.38±2.94)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年龄≥60岁且确诊为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老年患者,治疗前3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体力能够接受和坚持社区干预疗程,本人和家属同意患者纳入研究范畴。将体力达不到社区干预要求的老年膝关节退行性病患排除研究范围。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25 mg/次,2~3次/d的双氯芬酸钠进行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社区干预和预防。

第一,加强对老年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的饮食指导。老年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往往无较好的消化功能,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且活动量少,要求患者在饮食上保持多样性,食用富含大量营养、极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食多餐。食用低脂高钙食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大量应用水果蔬菜,促使大便通畅。多食富含高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韭菜、豆芽等,水果、粗粮中富含纤维素,较适用膝关节病变较重的老年病人,我们在指导病人食用此类食物时,鼓励其大量饮水,避免出现泌尿结石。对不能到户外晒太阳的老人指导其补充鱼肝油滴剂或维生素D片或强化维生素D牛奶、酸奶等。

第二,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训练,提高患者对运动的耐受力。对老年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的功能训练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关节增氧训练:第1节卧位绷腿:取仰卧位或仰坐位,双腿伸直不动。将大腿肌肉绷紧,做时可用手摸一下膝关节上部的大腿正面,可以感到大腿肌肉绷紧鼓起就达到目的,绷紧肌肉6~9秒钟,放松1秒钟,每次反复做10分钟。第2节交替抬腿:仰卧,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伸直。两腿交替抬高,高度达到另一只脚的脚尖即可,可以感到大腿肌肉的收缩、绷紧,每抬起放下的时间控制在6~9秒。每次可反复练习5~10分钟。第3节坐位压腿:准备一把椅子,高度与小腿长度差不多,椅子前放置一同等高度的凳子。坐在靠背椅上,双手抓住椅子边缘,抬起一条腿放在凳子上,尽量将腿伸直,并适当用力向下压腿,两腿交替进行,每条腿压腿时间不超过9秒。每次可做5~10分钟。

练习两个月后,膝痛会明显减轻,膝关节的强度也会显著增强,此时抓紧时机进一步进行膝关节康复运动疗法,以稳固疗效。

第二阶段为运动康复疗法:运动康复疗法主要通过肌肉规律性的收缩与放松,对膝关节起到挤压作用,以改善软骨营养,阻止或延缓软骨进一步的退行性改变。肌肉规律性运动能激活抑制疼痛的内啡呔系统,可以减轻疼痛,同时可延缓或阻止肌肉萎缩,稳固关节或增强关节功能。

膝关节只有得到足够的氧才可以自我修复。关节增氧训练较适合于患者自己在家里进行针对股四头肌的运动治疗,在中药外用基本消除肿胀疼痛的基础上,达到有效保护膝关节和祛除老年膝关节痛的效果。

经过关节增氧、运动康复训练,膝关节疼痛缓解后,展开第三阶段的功能训练—积极运动疗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以下一种或数种方案:(1)步行方案:膝痛缓解后首先应进行行走训练。开始时可缓步行走,腿要缓抬轻放,避免膝关节骨面撞击,加重损伤。步速可控制在每分钟60步以内,每日进行20分钟。如果一次进行20分钟有困难,可以将运动时间拆分为几个时间段进行,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以后逐渐加长锻炼时间,3周内达到每次锻炼20~30分钟。缓步行走应坚持2~3个月,使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之后可逐步加快步伐,锻炼时间仍为每日30分钟左右,锻炼强度以行走时不气促,肌肉感到轻度酸痛,休息后可很快恢复为宜。(2)空蹬自行车:骑自行车时,大腿肌肉有节律地收缩,使股四头肌得到很好的锻炼,而膝关节运动范围不是很大,关节受力较小,减少了关节面撞击和磨损的机会。每天20~30分钟的骑车运动,可以令膝痛老人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3)慢跑方案:对于身体状况允许,膝关节病变症状不很严重的老人,慢跑是增强关节韧带弹性的好方法。但跑步时脚的前半部分先着地,以缓冲腿的震动,防止膝关节损伤。跑步中脚步要轻快,双臂摆动自然,要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呼吸要深长、细缓、有节奏,每跑两三步吸气一次,再跑三四步呼气一次。运动速度以不感到气短并能边跑边与别人说话为宜。跑步结束后不宜马上停下来,应缓慢步行或原地踏步,使各器官从运动状态逐步恢复到平静状态。

1.4 疗效评定

显效:患者上、下楼和剧烈运动后膝关节疼痛有明显的缓解,即为显效;有效:患者各种疼痛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剧烈运动后仍有痛感;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所有症状都没有改善。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Lequesne MG膝关节严重程度计分,极为严重的患者计>14分,严重者计11~13分,中度计5~7分,轻度计1~4分。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自我焦虑评估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自我抑郁评估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定,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92%(47/49),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7.35%(33/4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P<0.05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 Lequesne MG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25.28±0.88)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25.31±0.84)分,两组患者治疗前Lequesne MG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平均评分为(13.18±1.23)分,对照组患者平均评分为(18.07±2.4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SAS、SD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病率高达4%,在城市退休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50%,本病是最常见的肌骨骼源性致残因素之一。由于疾病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和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发病后,其病程表现不完全相同,但是病情进展缓慢,最后均以膝关节行走功能逐步丧失为转归[3]。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中药内服、外敷,西医消炎药物内服、注射等保守治疗的方法,这些治疗方法只能起到暂时性止痛的作用,并不能彻底的根治,这是由于膝关节腔内无血液供应,药物无法经过血液循环进入关节腔内发挥其疗效;同时,关节腔内由于各种炎性反应、炎性病变引起脱落、坏死的细胞、骨屑以及变性的关节滑液无法排出,长期累积后导致膝关节进一步损伤,致使患者痛感越来越重,不仅增加了治愈的难度,还加剧了病情的发展[4,5,6]。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社区干预预防措施,经疗效评定后发现,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5%(P<0.05),同时,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Lequesne MG平均评分为(13.18±1.2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平均评分(18.07±2.45)分(P<0.05)。说明社区预防干预对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能够简便、有效、安全的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7]。同时,研究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揭示了社区预防干预在改善心理状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满意度欠佳。因此,对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预防重于治疗。本病的预防干预对策如下:(1)由于体质量可能增加膝关节的负担程度,增加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应推荐积极减肥,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2)由于扭着身体劳动或走路,长时间下蹲,长时间站、坐位均可能增加膝关节的负担,从而增加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率。建议老年人尽量缩短站、坐的时间,经常变换体位。(3)参加运动时应充分活动与轻缓舒展膝关节,避免骤然将腿抬得太高,避免膝关节牵拉过度。练太极拳时应充分把握运动量,下蹲位不能太低,避免膝关节承受过重的负担而出现膝关节退行性病变。(4)提倡含异黄酮、胶原蛋白、钙质和蛋白质饮食,促进膝关节软骨生长,促进钙质代谢,从而改善关节功能,预防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

综上所述,社区预防和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有效率,降低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可在社区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伟.针灸、推拿联合药物治疗膝关节炎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3):60-61.

[2]田鑫,邓军令.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社区预防和干预[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7):1565-1566.

[3]CHEN W H,LIU X X,TONG P J,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Chinese medicine expert consensus(2015)[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6,22(2):1-4.

[4]解月娇,卢建华.社区开展骨关节炎健康管理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5):2998-3001.

[5]吴淮,严萍,刘文刚,等.自身股四头肌松筋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19):18-19.

[6]盛扬,彭涛,刘志霞,等.股四头肌训练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关节腔注射对膝骨关节炎治疗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6):40-42.

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诊的86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全体研究对象均有严重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且经保守治疗3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 影像学表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3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9例;年龄33~68岁, 平均年龄 (50.5±4.6) 岁;病变部位:L4/5节段23例, L5/S1节段20例。观察组男22例, 女21例;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 (50.0±5.4) 岁;病变部位:L4/5节段26例, L5/S1节段17例。全体患者均无腰部手术史, 已排除腰部畸形、肿瘤等情况, 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式治疗, 即:患者于全麻状态下取俯卧位, 以后正中为入路,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向病变节段椎板和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后, 结合神经关节受累情况, 切除椎间盘与部分椎板与小关节突, 清除硬膜囊与神经根附近病变组织。将切除的自体骨质重新切割后置入椎间, 根据椎间大小选取1根相应的cage, 装进自体骨后置于椎间, 固定完毕后拧紧螺钉[2]。观察组患者行微创术治疗, 即:患者于全麻状态下取俯卧位, 借助透视镜在体表标记病变部位。取腰部一侧与减压侧多裂肌外侧作纵切口, 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建立工作通道。充分暴露手术部位, 于通道内完成手术操作 (与对照组一致) , 完成手术操作后取出工作通道, 置入同侧椎弓根螺钉, 固定完毕后拧紧螺钉。

1.3 统计指标

统计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直腿抬高≥60°, 疼痛感完全消失, 下肢感觉、肌肉、运动完全正常。有效:直腿抬高≥40°, 疼痛感明显缓解, 下肢感觉基本恢复, 肌力4级, 运动轻微受限。无效:较治疗前疼痛、跛行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恶化。

1.5 统计方法

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数据作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组间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腰椎退行性病变为骨科临床常见病, 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 直至中后期, 腰腿部有明显疼痛感, 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后才引起重视。临床对其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或手术, 缓解疼痛症状, 并配合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用药治疗虽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症状, 但针对神经受压、症状严重者治疗效果则不甚明显, 需尽快实施手术, 清除压迫神经的病变组织, 保护神经, 解除症状。

开放式经椎间孔间融合术是通过切除部分椎板、椎间盘, 减轻腰椎病变节段压力, 通过重建腰椎, 保护受损神经来解除疼痛、行动受限等症状。为确保重建具备腰椎的稳定性, 在清除致压组织后还会用螺钉或介入体内固定[3]。手术操作复杂, 易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 不利于术后康复。经大量临床实践证实, 开放术式术虽能有效治疗疾病, 但术中出血量大, 患者术后需长时间住院。近年来, 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微创技术的引进使传统经椎间孔间融合术迎来革新[4]。微创经椎间孔间融合术切口小, 于建立小通道中完成手术操作, 降低了软组织受损风险, 术中出血量小, 患者术后更易恢复。有研究人员对上述两种术式的椎间融合率进行对比, 发现随访3~5年, 两种术式椎间融合率无显著差异, 大部分患者均能实现完全骨性连接[5]。

随着腰椎退行性病变发病率逐年递增, 其治疗的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曹正霖等人[6]经研究发现, 弹性棒动态内固定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效加强腰椎稳定性, 治疗优良率为80%。陈国平等人[7]则采用直视下微创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证实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不过直视下手术技术要求高, 临床需酌情使用[7]。在该组研究中,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4%和90.7%, P>0.05, 故认为两种手术疗效相当;观察组手术时间 (131.4±38.6) min显著长于对照组 (102.6±22.7) min, 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则明显优于对照组, 研究结果提示, 较开放术式, 微创手术虽手术时间长, 但术中出血量少, 疼痛感解除效果理想, 能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故优势更明显, 该研究结论与现有报道内容基本吻合[8]。

综上所述,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均能取得理想效果, 微创手术更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具备于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赖征文, 李敏, 熊卜贵, 等.微创改良TLIF联合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0) :816-819.

[2]冯硕, 田伟, 刘波, 等.髂嵴高度与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相关性的探讨[J].山东医药, 2014 (38) :63-65.

[3]吴浩, 陈永杰, 张璨, 等.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23) :1764-1768.

[4]张学良, 王文己.钉棒系统内固定并改良自体骨后路椎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病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3) :8580-8583.

[5]申练兵, 谭俊铭, 何翔, 等.腰椎退行性病变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9) :676-677, 679.

[6]曹正霖, 周守国, 黄耀渠, 等.弹性棒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J].广东医学, 2014, 35 (1) :82-84.

[7]陈国平, 洪天禄, 李淑葵, 等.直视下微创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 (4) :295-299.

上一篇:无机化学实验改革下一篇:集团财务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