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

2024-09-20

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精选12篇)

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建立静脉输液路径进行治疗的患者,共计70例。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为21~62岁,平均年龄为(45.2±10.4)岁;病程范围为6个月至9年,平均病程为(4.3±1.2)年;根据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5例,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比较的意义。

1.2 病例排除标准[2]

(1)排除患有心脏、肝、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2)排除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妇女;(3)患者均无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性疾病;(4)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研究。

1.3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方法为建立静脉治疗管理小组完成护理操作,方法如下:

1.3.1 建立静脉治疗管理小组

护理部负责静脉治疗管理小组的组建工作,护理人员入选要求为: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5年以上临床护理一线工作;静脉穿刺操作熟练;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参加过静脉输液专业化培训;责任意识强烈。护理部根据护理人员的情况任命组长和副组长。

1.3.2 明确职责

专业组负责的内容包括研究、解决医院输液方面存在的问题。其职责为:拓展静脉穿刺技术;更新静脉输液的理论及实践技能,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对输液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不良事件进行监测跟踪;负责与药学部的的沟通与协调工作;监督院内的输液治疗,对不规范的地方进行及时整改。

1.3.3 临床实践

(1)工作目标设定:专业组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每周、每月的工作目标,每季度进行1次工作小结,在听取小结过程中记录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科室的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2)专科培训:根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标准及要求对静脉输液人员进行培训,邀请高年资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讲座培训,切实提高小组成员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定期指派小组成员参加国内外输液管理进修深造学习,了解外面的先进工作方法。在院内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讲座,讲授输液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并进行定期考核。(3)建立质量监管体系: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立质量控制的目标、静脉输液护理操作考核标准;根据建立的质控标准对院内静脉输液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详细记录输液不良事件,定期作分析总结,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4)建立会诊制度:全院静脉输液小组成员组成会诊小组,了解输液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于出现难以穿刺的患者,各科室填写申请单,会诊小组指派专人参与会诊,对输液操作进行指导,提高穿刺成功率,确保静脉用药顺利进行。

1.4 观察指标

完成护理内容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临床满意度调查统计,内容包括对护理行为、护理过程、护理结果以及护理人员态度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临床调查表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好,具体分为以以下三个等级:(1)非常满意:分数≥90分;(2)满意:60分≤分数<90分;(3)不满意:分数<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组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护理组中非常满意21例,满意13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1%;对照组中非常满意9例,满意14例,不满意12例,满意度为65.7%。比较发现护理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1。

3 讨论

静脉输液治疗专业组是近年来较为新颖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护理员工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帮助,旨在针对护理水平较低人员进行工作内容指导,在资历和水平较高的人员带领下,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护理技能[3]。如输液过程中穿刺手法,患者体位选择,导管的固定方法。通过一对一的带教形式,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独立工作的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治疗和护理的不断重视,对于内容的要求也愈发增多。静脉输液作为临床常见的用药方法,其属于创伤性操作,对患者具有一定创伤,临床护理中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4]。本次研究针对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内容,旨在提高患者临床效果,改善满意情况以及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护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比较发现护理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治疗专业组执行的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有效改善临床患者满意度的护理模式。该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红,王蕾,关欣等.全国部分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32-1237.

[2]金微,覃惠英,颜君等.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准入标准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1):62-65.

[3]陈斐,熊宇,张小昊等.品管圈在护士规范执行静脉治疗技术操作标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7(20):51-55.

护理静脉输液低速(范文) 第2篇

⒉快速:严重脱水病人,如心肺功能良好,一般应以每分钟10ml左右的速度进行补救,全日总输量宜在6~8h完成,以便输液完毕后病人得以休息。血容量严重不足的休克病人,抢救开始1~2h内的输液速度每分钟应在15ml以上。因为,倘若在2h内输入2000ml液体,就可使一个休克病人迅速好转的话,若慢速输入,使2000ml液体在24h内缓缓滴入,则对休克无济于事。急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试探性补救时,常给10%葡萄糖溶液500ml,以每分钟15~25ml速度输入。为了扩容输入5%碳酸氢钠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为了降低颅内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早期使用甘露醇时,每分钟均需以10ml左右的速度进行。快速静滴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因为静脉输液过快,血容量骤然增加,心肺负荷过度,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原有心肺疾患的病人或年老病人。因此,在达到每分钟10ml以上的快速输液时,护理人员应确切掌握输液前的呼吸次数与脉率,如输液后,呼吸次数与脉率较前为快,且伴有频繁咳嗽者,应减慢滴速,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检查。若出现双肺底湿性罗音,说明存在肺水肿的先兆及肺瘀血现象。此时应立即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快速利尿剂。另外尚须注意,高渗溶液输入速度过快时,可引起短暂的低血压(可能与冠状动脉功能失调致使心排出量减少有关),也必须予以警惕。

⒊慢速:颅脑、心肺疾患者及老年人输液均宜以缓慢的速度滴入。缓慢输液的速度一般要求每分钟在2~4ml以下,有些甚至需要在1ml以下。

⒋随时调速:根据治疗要求不同,输液时除要始终保持一种速度的情况外,还有须按实际需要随时调节滴速。如脱水病人补液时应先快后慢。输入血管活性药的速度应以既能保持血压的一定水平(80~100/60~80mmHg)又不致使血压过度升高为宜,如去甲肾上腺素滴速可维持在4~20μg/min,阿拉明维持在30~800μg/min等。为便于计算这些药物输入剂量,在配制液体浓度时,使在一定量的液体内加入药量恰好使每滴所含的药量为一个整数,这样易于调节计算,如需低浓度或高浓度,则可按倍稀释。如滴管为20gtt/ml,同500ml生理盐水配成每滴含阿拉明10μg时,需加入多少 mg阿拉明?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需加100mg(10μg×20×500 =100,000μg=100mg)。如需高浓度,将阿拉明加倍或将生理盐水减半,则成每滴含20μg;如需低浓度,将阿拉明减半或将生理盐水加倍,则成每滴含5μg。可依次类推。最后还要注意,要达到需要的输液速度,一定要开放一条可靠的静脉通路,尤其要求快速输液时,针头要粗、固定要牢。危重病人应同时开放两条通路,一条补液,一条根据病情加用各种药物静脉滴注。另外,根据循环稳定情况(血压、脉搏)、脱水情况及输入量的记录,应该每6~8h总结平衡一次,以便医生及时决定调整补液速度。在静脉输液中应用“静脉输液点滴计算法”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运用“静脉输液点滴计算法”效果良好。此方法简单、准确、快捷,口算即可。即以15gtt为1ml,运用以常数4乘、除的方法,进行快速换算,得出每分钟滴数或每小时输入量。快速完成输液操作技术并对每个患者的输液速度做到心中有数,使患者顺利完成输液计划,现将方法介绍如下:已知每小时输入量,计算每分钟滴数。(取每小时输入量除以4,即得出每分钟滴数。)反之亦然。注:如果是20滴每分的,就把4改成3计算就可以了哦!

输液时的滴数如何换算 一般是20ds=1ml,每小时输入毫升数=每分钟滴数*3 eg.500ml液体,每分钟40滴,则约需500/40*3=250min滴完。若为微量泵,以多巴胺为例,以患者体重配液较为方便: 输液速度(ug/kg*min)=xy/3z z:体重(kg)y:输液器屏幕上显示的速度(ml/h)x:多巴胺剂量(mg)令x=3z,即以3倍体重数值的多巴胺剂量配制,则输液速度(ug/kg*min)=y,也就是说输液器屏幕上显示的速度就是输液速度(ug/kg*min)。eg.体重60kg,多巴胺180mg+NS32ml泵入5ml/h,则多巴胺滴速为5ug/kg*min 正确处理小儿肺炎输液速度 防止心衰出现 小儿发生肺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或心肌炎在进行治疗输液时,如果不注意输液速度会易引起肺水肿、心衰等。因此掌握速度很关键,那么如何掌握呢? 1 不同年龄,速度不同

新生儿:3gtt/ kg*min。用‘十滴水’表示

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 第3篇

【关键词】个性化输液护理;静脉输液;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86-01

静脉输液是门诊治疗中一种常规的给药方式,是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操作。有关研究发现[1],实际临床工作中,往往因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输液时存在一些护理差错,从而影响患者满意度,严重者甚至有医疗纠纷。现对我门诊381例静脉输液患者中191例应用个性化输液护理,疗效满意,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于2013年5月~2014年6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共381例,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n=191)和对照组(n=190)。治疗组:95例男性,96例女性,年龄4~69岁,平均(34.8±5.2)岁,输液时间3~8d,平均(4.2±0.5)d;86例高中及以上学历、10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对照组:93例男性,97例女性,年龄3~72岁,平均(36.2±4.9)岁,输液时间3~8d,平均(4.0±0.4)d;83例高中及以上学历、107例初中及以下学历。所有患者均无心、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无精神障碍,均知情同意且无退出。两组的性别、年龄、输液时间、学历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有可比性,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输液护理措施:操作时应注意无菌原则,做好三查七对,讲解输液注意事项,根据患者个人病情调整滴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组实施个性化+常规输液护理:常规输液护理同对照组相同;个性化输液护理:①输液环境干预:保持输液室干净、整洁;提供便民设施,如开水、一次性纸杯;保证足够的座椅,对不方便的患者提供床位;经常对输液室通风换气;②心理护理:掌握患者个人情况,初步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和患者多交流,诚恳、热情地回答患者问题,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③健康教育干预:针对患者个人疾病,进行疾病知识以及输液知识健康教育,表明输液的必要性及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严禁患者私自调节滴速,尤其是特殊药物;④提高护理水平: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处理水平及专业技术操作水平;穿刺时刻与患者交流以分散注意力,穿刺稳重,减轻痛苦,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加强交接班管理工作,完善排班制度;做好巡视观察工作,尤其是输注特殊药物患者,及时发现患者不适并处理;⑤输液后护理:输液完成后轻柔拔针,并准确、长时间按压穿刺部位,输注抗生素等药物后应观察30min、扩血管药物应观察血压情况。

1.3观察指标

输液完成后,用自拟量表评定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统计首次穿刺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资料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输液完成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首次穿刺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静脉输液用于临床给药治疗,具有刺激小、起效迅速等优点,且其操作技术简单,适用性强。但临床工作中仍有静脉输液过程中引起的医疗纠纷,笔者综合分析发现几点原因:①部分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责任心不足,未做好三查七对,出现配错药等不应出现的医疗问题;甚至有患者反映护理人员在穿刺或输液巡视过程中对患者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从而导致医疗纠纷;②有关调查发现[2],部分医院门诊输液室存在卫生条件差、为患者提供的热水不足等情况,患者的满意度极低;③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或粗心大意,对药物之间禁忌不熟悉,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医护人员穿刺多次才成功,加重患者焦虑情绪;④随着患者医疗知识增强,多对护理人员的操作存在不信任,配合度低,少数患者因过于恐惧等因素而对护理人员的排斥心理较大,易发生医疗纠纷。

目前,临床护理工作要求“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3]。在本次研究中实施的个性化输液护理,通过输液环境干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干预、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加护患之间交流,缓解患者压力,针对可能引起纠纷的原因对症解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个性化输液护理后,其护理满意度、首次穿刺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医疗纠纷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胡月荣[4]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个性化输液护理应用于静脉输液中,可明显控制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降低重复穿刺发生率,缓解护患之间的医疗纠纷,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要求。

综上所述,对于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个性化输液护理后,不良反应少,纠纷少,满意度高,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红,胡道艳,谭凡等.静脉输液技术临床应用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0-51.

[2]陈娇香,伦雪萍,谢春玲等.我科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现状及其对护理工作影响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117.

[3]徐萍.优质护理对静脉输液患者治疗配合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9):2520-2522.

静脉输液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 第4篇

1 引起静脉炎的因素

1.1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的酸碱性、浓度、刺激性和毒性等。血浆pH值正常为7.35~7.45,血液系统虽有缓冲作用,但输入过酸或过碱的药物,就可以引起血管pH值的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许多化疗药物具有严重的毒性和刺激性,可直接破坏组织细胞DNA,导致细胞坏死并形成慢性损伤的过程,从而导致静脉炎[2]。甘露醇,甘油果糖等为高浓度高渗性药物,他们能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使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发生炎性改变,同时释放组胺,使血管收缩、变硬发生静脉炎[3]。

1.2 血管因素

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老化和慢性疾病的影响,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差、脆性加大、代谢慢等使静脉输液时静脉炎的发生率增高。血管的管径和穿刺部位与静脉炎也有一定的关系。路必琼等[4]研究显示,静脉越小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越早。主要原因是血管越细管腔越小,血流量越少,管壁越薄,血管内滞留的血液浓度越高,受损伤血管的自我修复能力越差。陈显春等[5]报道,远端发生静脉炎的几率高于近端,下肢高于上肢,主要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流回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易形成血栓有关。

1.3 机械性损伤

在穿刺过程中因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不适当的穿刺部位或在同一条血管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方法不妥当,拔针后,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均可使静脉炎的发生率增高。

1.4 留置肢体的活动度

秦燕[6]报道瘫痪肢体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健侧肢体的3.3%,可能是因为瘫痪肢体无法活动,静脉血流速度相对较正常肢体缓慢,血液在静脉内滞留,造成对血管壁的刺激及压力增加,液体外渗,局部组织水肿,易形成静脉炎。

1.5 静脉输入液量及速度

黎旌红等[7]报道静脉输入量日大于1500 ml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日输出量小于1000 ml。路兰花等[8]报道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壁的侧压力,则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增高,特别在下肢静脉内大剂量输入,由于下肢静脉瓣多,运输血流回流缓慢,血流在血管内滞留容易形成血栓而淤滞,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1.6 污染因素

就是所谓的输液微粒污染。这种微粒包括玻璃屑、橡皮屑及各种结晶物。药典规定,每毫升静脉输入液体中,粒径大于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粒径大于25μm的不能超过2个,而人体的最小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μm,所以溶液中的较多微粒可以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造成组织缺氧,进而产生水肿和炎症。

1.7 患者的机体因素

人体患病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特别是皮肤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也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在不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调节输入药液的pH值李葆华等[9]对天然植物药七叶皂甙钠的pH值和输液性静脉炎的关系进行了临床研究,在配液时使用碱性液进行缓冲(pH值约为4.6)使得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了41.5%。韦凤新,廖春丽等认为在输液肢体下方,垫上50℃左右水温的热水袋给予热敷,可加速血流,缩短药物在肢体静脉滞留时间,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还有研究显示,在输注甘露醇、含钾溶液、复方氨基酸及脂肪乳等刺激性溶液后,用其他液体或0.9%生理盐水缓冲,以缩短该类药物在血液中的存留时间,消弱对局部血管的刺激,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对于化疗患者,赵桂琴等[10]报道,化疗前、后使用地塞米松2.5 mg静脉注射可使静脉反应及疼痛降低。地塞米松联合西咪替丁静脉输注,两者有协同作用,能有效预防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但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有水钠潴留、升高血糖等不良反应,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耐受[11]。静脉输注2 5%的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可使静脉炎发生生率明显降低。

2.2 合理使用静脉根据患者情况制订静脉使用计划,选择静脉应从小到大,由远到近,左右交替。根据患者体质(胖、瘦)和血管情况,尽量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液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尽可能选用上肢静脉输液,若必须用下肢静脉输液时应抬高下肢20°~30°。输入化疗药物时应选择管腔大、弹性好、皮下组织丰厚的血管,避免在同一条血管上连日输入化疗药物,应每日更换穿刺血管。长期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大剂量液体输入时,尽可能采用深静脉置管[12]。

2.3 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的刺激;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加强营养支持,适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均可减少静脉炎发生的几率。

2.4 合理使用湿热敷根据热疗原理,湿热敷可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减轻疼痛,王立华等[13]研究表明,持续局部湿热敷可扩张毛细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快速滴入甘露醇时,用湿热敷还能使肢体局部浅表血管扩张,血管管腔增大,可缓解因输入过快而导致药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进而减轻对血管的损伤。

2.5 适当控制输入液量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或进行静脉治疗的患者,尽量控制输入液量每日小于1000 ml能有效减少静脉负担,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2.6 加强配液过程中的无菌观念,使用精密输液器,减少输液微粒污染。

3 静脉炎发生后的治疗措施

3.1 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时首先要停液,改为健侧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同时根据情况给予有效地护理与治疗[14]。对于在输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钾、多巴胺等时出现的皮肤红斑、疼痛,沿血管走形方向出现的条状或片状红肿的情况,王春等人在2009年报道用25%硫酸镁在发生静脉炎后30 min内给予冷敷效果显著,刘小芳等[15]研究显示,海带治疗静脉输液药物性静脉炎效果好,适用于各种类型静脉炎,对红肿型静脉炎效果最佳,该治疗方案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疗效好,见效快,无不良反应,且经济实用。

3.2 PICC置管患者发生静脉炎后,在穿刺点上方给予金黄散加蜂蜜湿敷,24 h后改用50%硫酸镁湿热敷,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可以明显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延长导管保留时间,减轻患者痛苦[16]。

3.3 水胶体敷料的应用水胶体敷料为一种防水透气的半透明贴膜,其CMC成份能吸收渗液后形成凝胶,有中度渗液吸收能力。2009年姜燕等[17]研究显示,康惠尔透明贴治疗静脉输液所致的局部肿胀和静脉炎疗效显著,适川于各种静脉炎。王胜琴等人报道用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加冷敷治疗Ⅱ度以上静脉炎更快捷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时间。对于因为输注甘露醇形成的血管走形方向条索状静脉炎,用水胶体敷料剪为细条状沿血管走形方向贴于患处能使受损血管恢复时间缩短。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者对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进行了多方探索。临床上应针对其诱发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益和质量。

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进展 第5篇

[摘要]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老年人患者的逐步增加并且发病呈现反复性,致使住院时间与频数都日益提高,使得静脉输液成为治疗老年疾病的主要措施。随着老年人的机能退化与各器官的相对性生理老化,静脉出现不同程度的弹性差、管壁硬化、回血减慢、皮肤松弛与血管轻脆等症状,且血管因多次或长期性输液出现较大损伤,因而老年病人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具有特殊性。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老年静脉的特点并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进而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与危害等方面介绍了静脉输液安全的意义以及对近年来有关静脉输液外渗的合理针对性护理策略进行综述,为明确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护理策略提供指导。

[关键词] 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进展

据了解,2014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1.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且老龄化的趋势还再日趋严重,未富先老的问题已逐步成为民生所向。有相关报道证实,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较高,其生理、行为功能与心理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诱发自身皮肤松弛、静脉血管轻脆、反应迟钝以及疼痛感下降。这些问题在将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实践过程中会导致注射针头出现移位、注射部位回血及出血等,最终药液出现渗漏现象。静脉输液渗漏问题的发生不只给老年患者的精神与身体造成损伤,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患者的抢救时机,倘若护理不恰当,注射部位的组织可能会出现坏死或伤残。而由此带来的额外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医护人员与家属间的怀疑,最终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对老年静脉输液渗漏这一问题进行积极合理预防,并对出现该问题的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则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安全,促使患者康复, 并为老年患者的相关治疗提供合理保障。本文则从该角度出发,通过对老年静脉的特点、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静脉输液安全的意义以及对合理针对性护理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综述,详见如下。1.老年静脉 1.1老年静脉的特点

汪玉珍2011年在中华民族民间医药发表的题为浅谈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与穿刺方法一文中指出[1],老年人的血管管壁出现硬化增厚、弹性降低、管腔变窄以及血管轻脆,而皮肤相应的肌组织出现松弛,最终造成老年人静脉输液部位的回血减慢、血管固定较易与凝血加速等。刘英华则在护理园地发表的老年患者静脉特点与穿刺方法一文中指出[2],众多老年病患的静脉管壁的厚度增加以及管腔则变得又硬又窄。静脉的弹性差甚至消失,造成其脆性的相应增加。在软组织与肌肉出现渐进性松弛的情况下,应用静脉穿刺技术则会造成老年病患的注射部位凝血速度加快而回血速度降低等症状。1.2老年静脉的生理病理变化

龙丽春[3]于2010年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与穿刺法的探讨一文中发现,伴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减少,而卧床时间相应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机体主要器官的相应老化造成负荷加重,功能下降受损,造成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问题,在静脉部位的变化主要集中于胶原纤维的增加而弹性纤维的大量减少、静脉瓣趋于狭窄以及血管内膜增厚,最终导致静脉血管硬化、脆化及其钙化等。王雪莲[4]则在相关文章中指出静脉的生理与病理性变化主要集中于60岁以后的老年患者,其自身凝血酶原的纤维增加,继而造成血小板的聚合力增强,使得血液凝固时间缩短,静脉内膜部位的弹性纤维减少,最终导致静脉弹性降低,个别出现硬化钙化。1.3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

阚宁[5]在临床护理杂志发表的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原因及其护理对策一文中指出,引发输液外渗的原因可主要分为三类:(1)自身问题:老年人器官退化,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扥慢性疾病的机率增加,血管管腔狭窄、管壁硬化、弹性变差、血管松脆、回血变慢以及皮肤松弛发生率提高,生理、行为功能与心理等逐步减退,造成注射针头出现移位等;(2)外力因素:由于老年病患的输液速度较慢,疲劳度高且时间久,肌肉易出现不自主运动、因而选择利于活动且较舒适的位置进行静脉输液,患者的上厕所或取物品时会导致针头脱出;(3)技术因素: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穿刺、药物推注的作用力使用不当及其针头固定不牢靠等问题造成输液外渗,当然输液管道堵塞与维护不恰当也是造成渗漏的原因之一。

田茂利[6]等在中华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的对105例老年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透性损伤的原因与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任务药物外渗完全是护理操作不当造成的结论,已改变现有的护理格局。其发现,患者的局部血管与全身状况使得药物渗透至静脉血管外的可能性增高。其原因主要包括: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患者;长期的进行高渗液输送与静脉痉挛等。例如,进行多次静脉穿刺操作易致使老年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变性问题,个别老年患者因末梢循环欠佳造成药物在局部血管的血药浓度存留时间增长或相应增高,造成血管损伤,最终致使静脉输液使老年患者的外渗漏渗发生率增加。其研究还发现,具有糖尿病问题的老年病人,因为自身代谢异常致使外周血管出现病变甚至是血管造成缺血、运动及其感觉神经病变,最终使得局部感染、静脉炎、坏死与血栓的发生率提升。2.老年静脉输液安全的意义

安全管理[7]的意义是指以保障患者的精神与身体健康为旨进而针对可能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有效与科学的控制。现今静脉注射技术应用于老年疾病的治疗,其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逐步增加,其发生原因是因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没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伴随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老年静脉输液渗漏问题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扎针等技术水平、优质的信息沟通、加强医疗环境的改善及其着重静脉注射的排气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老年静脉输液渗漏等过程提供合理的治疗基础。静脉输液安全的可靠性可提升老年的医疗安全程度。2.1 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老年静脉注射药物外渗主要发生于中心及外周静脉,部分也发生于各种类型的注射通道装置,其主要涵盖植入泵、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非隧道三中心静脉导管及其硬膜外与骨内的输液方式。据相关统计,老年外周静脉的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发生率可达0.2%-6.4%,而中心静脉的药物出现外渗的发生率为0.4%-4.9%。卢文英[8]在泰山医学院学报发表的题为护理干预降低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临床观察一文中发现,采取静脉输液治疗疾病的200例老年病患的主要输液故障发生率表现为:外渗病例7人,占比重为3.5%,输液不滴与针头拔出的发生率分别是4%与17.5%,而老年病患穿刺一次即输液成功的发生率仅为80%。

张煜[9]等发表的开展OCC活动以减少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探讨一文中发现,在QCC之前药物外渗的例数为356例,占整体比重约为16.7%;而应用QCC活动后,患者药物外渗的例数仅为90例,占整体的3.3%,其证明此活动可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2.2药物外渗的危害

江舒琪[10]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发表的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外渗原因的分析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呼吸内科的89位应用静脉输液技术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主要危害表现为:治疗部位的肿胀与疼痛及其中度直至重度的疼痛。相应的常见表现为刺痛、灼烧、回抽均无回血、局部红肿与部分水炮等,最终因皮肤变硬变黑而形成恶性溃疡等。

周书萍[11]则在2010年发表的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中对外渗造成的机体损伤等方面进行了详见介绍。具体表现为:(1)局部组织损伤:外渗状况较轻者的注射部位易充血酸胀甚至产生疼痛感;而状况严重患者的局部组织会产生水泡甚至破损,且伴发灼烧与刺痛感。炎症介质的介导与药物的毒性作用最终引发局部组织的坏死,皮肤出现溃疡;(2)血管损伤:老年静脉组织外渗造成的周围血管的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进而使血管管壁变硬变厚、管腔狭窄或堵塞、与血管痉挛等,最终出现静脉炎问题;(3)骨筋膜综合征:因药液大量渗漏至组织内部,皮肤的扩张程度加大,造成血液间的供应困难,最终引发神经与肌肉部位的缺氧缺血,使代谢废物增多。而药液本身造成的增透性明显的毛细血管导致药液过多渗入至骨筋膜的间隔部位,使得压力得以更大提高造成缺血-水肿再缺血的极恶循环,最终使机体的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甚至是残疾等。3.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措施 3.1 血管的恰当选择

依据不同药液所具有的性质以选择恰当的血管, 同时要着重弹性佳、粗直、滑动性低以及固定方便的静脉。对于长期进行输液的老年患者则应进行有针对性地合理使用与保护静脉, 通常从肢体的远端直至近端, 由小静脉过渡至大静脉, 同时静脉一个进行更换交替使用[12]。对靠近关节、受伤、瘢痕与感染相关的静脉尽量避免使用;有病变组织或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也应避免使用;同样在关节处及其掌侧部位也应避免穿刺,[13]其原因在于掌侧神经在体内的分布较为丰富, 使得疼痛的敏感性增强, 而关节部位因本身活动较大, 血管固定较为困难, 因而血管易出现刺破从而造成注射部位的药液外渗。同时使用热敷技术以辅助自身循环差、穿刺困难或静脉出现塌陷的老年病人,保障血管充盈程度,以提升静脉穿刺技术的成功率。待穿刺成功以后,应用胶布将穿刺针正确固定, 在必要情况下可使用保护性地约束手段, 从而防止因外力的过度牵拉造成针头在老年血管内的活动以减少针头脱出或移位的发生率。3.2 微粒数量的有效控制

静脉输液的全程规范操作须加强无菌的观念, 进而将操作流程规范化。相关研究发现, 在加药前可使用75%乙醇浸泡过的棉签对安瓿进行消毒后再掰开, 减少针头多次反复使用问题的发生率,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针头。进行抽药工作时应垂直地将针头插入安瓿瓶底部,应用微孔滤过膜以过滤部分杂质的的输液管可最终使得静脉输液的微粒有效滤除率达到80 %以上。3.3 护工的责任感与耐心培训

医护人员须对输液患者与家属进行输液宣教工作, 其主要包括对输液的目的、输液全程中须注意的环节与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 同时指导家属及病人进行自我观察[14-15]。在输液的过程中强调巡视管理的重要性, 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与耐心[16],可使用输液与巡视的登记卡并详细记录每次巡查后病人输液的情况, 并严格规范执行交接班与分级护理等程序。3.4 护工扎针等基本技能的培训

静脉输液相关的穿刺技术有效提高, 力求做到一针见血;待穿刺成功完成后须将针头妥善固定;严防针头出现滑脱或血管壁出现划破。老年病人的主诉须格外注意, 一旦病人提示输液注射部位出现不适, 须立即对相应部位进行观察处理, 若发现静脉注射渗透应及时对注射部位进行更换, 并根据渗漏的危害程度而给予50 %硫酸镁对局部进行湿敷。输液完毕应采用新拔针技术, 其实指首先拔出针头, 然后对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进行5min ~ 10 min的按压,且力道均匀适中[17]。同时可使用5.5号静脉留置针[18],因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低, 固定性较易, 静脉穿刺次数得以有效减少,成功率高,从而使得病人的浅表静脉总破坏程度降低, 最终静脉炎与静脉渗出的发生率降低。3.5 不同药物的针对性护理

向老年患者输注20 %甘露醇等高渗溶液时应对药液进行加热再使用或采用局部注射部位热敷技术,从而降低血管扩张的程度、加速血液循环, 对因过速加压造成的药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减小。在持续应用间羟胺与多巴胺等血管收缩性药物时[19], 可将静脉的两条通道同时打开, 每隔2-4 h 静脉交替输注将不含升压药及其富含升压药液, 以严防因药物自身对血管产生的强力刺激造成的血管损伤。另外,在将化疗药物进行静脉输注时要最大化稀释, 在给药的前后使用0.9%的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20], 从而确保针头完全地处于血管内时再行给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 第6篇

【关键词】门诊静脉输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09-01

随着门诊病患人数的增多,门诊输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也就造成门诊输液的几大问题,如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量多,药品繁杂,病室吵闹等,给护理工作者带来许多不便,针对这些不便,我们医院积极采取“以人为本”的优质整体护理,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院诊疗的规范化,在患者经历挂号、候诊、缴费、拿药等一系列就流程后就已感身心疲惫,此时的患者常出现焦躁,紧张,烦闷的心理,作为首次接药的护士需微笑迎人,语气温顺,和蔼,作为注射护士,需解除患者的疑虑心态,告之其药名,作用及副作用,作为拔针护士,需注意宣教的语气,让患者感受到关心。

营造一个良好的输液环境 门诊人员流动性大,环境嘈杂,不易保持,但舒适的医疗環境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进而影响医患交流和治疗,所以我们需为患者创造个干净、明亮的就诊环境,保持输液室温度和湿度的适宜,每天晚上消毒,早上通风,避免交叉感染。完善硬件设备, 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也应为患者提供服务性物品, 如面巾纸、饮水机、一次性水杯等,走廊设置橱窗格,里面放置一些常见疾病防治小册等宣传栏等。

1.输液护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必须认真查对输液单以及患者从药房取过来的药,问清楚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及是否做过药物过敏试验,查看输液单上的药是否存在配伍禁忌,输液单上详细核对好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输液单一式两份,一份放输液室配药用,另一份挂至病人座椅, 输液瓶上贴上患者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换药步骤。由于患者存在地域差异,导致有些方言护士听不懂,此时更应该注意核对。(2)配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效降低输液反应。挂瓶时可告知病人现在准备注射的药品名称、输液总量、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注射时根据药物选择好血管,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感,做到一针见血,如果一次穿刺未成功,应主动向患者道歉。穿刺成功后,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准确调节滴速,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自行调节滴速[1]。(3)加强护理巡视,提高患者舒适度:检查病人输液速度是否自行调快或调慢,询问病人是否觉得温度适宜,如天气热开空调,天气冷提供热水袋等,帮助病人解决行动上的不方便,如护送病人去厕所等。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此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及护理措施,告知患者日常的健康保健知识,如饮食、锻炼方法、作息时间等。宣教时注意语气不要生硬,不带专业术语,句子要通俗易懂,患者理解,满意。(4)拔针时应做到快速、轻柔,并告知病人正确的按压方法,让病人再休息5-10分钟,无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方可离开。

2.加强护士的专业技能训练及理论知识学习

目前药物品种繁多, 新药增加。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保证自己的药物知识水平跟得上医疗服务的要求[2]。加强护士的理论知识,一旦有患者出现输液反应,要懂得采取何种抢救措施。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 做好“三查八对一注意”。

3.总结

病人来就诊时,疾病上的痛苦加上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让患者感到紧张,焦虑。为了适应现代护理的发展, 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满足输液患者的舒适需求, 我们在护理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3],通过有效的整体护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做好每个病人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在生理上获得满足,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以患者为中心,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真正促进了医院的文化、经济水平,提升了护士的价值,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鹿丽华,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与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1,6(7),202-203

[2]吴美君,门急诊输液观察患者的护理管理措施,吉林医学,2011,32(13),2705-2706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要素 第7篇

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针对我院50例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老年患者, 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 其中男44例, 女6例, 年龄59~64岁, 均患有2 种以上疾病, 肺心病患者占40%, 糖尿病患者占40%, 高血压患者占20%, 患病均在5年以上, 输液时间均在2周以上。

2 观察与护理

2.1 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评估

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病, 伴有神经病变, 血管弹性差, 末梢循环欠佳, 皮肤完整性受损, 长期卧床老人有肌肉萎缩,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伴有下肢疼痛, 感觉异常, 老年患者认知程度不同, 常感到孤单、焦虑、抑郁、烦躁恐惧、悲观、精神紧张, 有的存在意识障碍。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 末梢循环差, 输液过程疼痛、痉挛、渗出输液不畅等发生率较高。

2.2 心理护理

首先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将征及存在问题, 采取请家属共同参与的方法, 加强沟通, 适当应用触摸技巧使其放松。针对老年患者不同心理问题及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 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不断提高认识程度, 使病人获得安全感、满足感, 尽早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悲观情绪。

2.3 认真观察合理选择静脉

根据应用药物种类, 时间来合理选择静脉, 血管的选择, 原则由上到下, 由远到近, 避免选用靠近肘关节, 硬化、感染的静脉, 下肢静脉不作为常规穿刺, 尽量使用留置针。在穿刺过程中观察外周静脉弹性的程度, 有无硬结、肿胀。尽量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成功。

2.4 输液过程中护理的观察

在输液前护士要对药物的性质和使用方法, 不良反应熟悉掌握, 严格掌握输液速度, 合理安排顺序。对穿刺部位在穿刺前局部按摩, 输液前30min用热水袋热敷使血管充盈, 减少血管痉挛。在输液过程中随时巡视, 及时发现输液不畅或不通, 沿静脉走向有无条索状改变或血管变粗、发红、硬结现象、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白、发红、疼痛、肿胀等症状, 按不同程度分为轻度刺激征、中度刺激征、重度刺激征[1]。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2]。做到重点巡视、严密观察、认真、准确填写静脉输液记录单。对应用留置针者有计划地保护合理使用静脉, 严格判定血管条件,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快、准。留置针周围每天用50%酒精湿敷3~4次, 以减少局部炎症, 促进血液循环, 使用留置针时间不超过30d, 临床观察有无渗出和静脉炎。

3 体会

老年患者因患者时间长, 活动量减少, 血流速度减慢, 机体抵抗力降低, 由于代谢紊乱导致外周血管病变以至血管缺血、感觉、运动神经病变以至感觉障碍, 容易发生局部感染、坏死、静脉炎、血栓形成。如反复静脉穿刺可导致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变性, 末梢循环欠佳者药物在局部血管内血液浓度相对较高或存留时间长, 导致血管损伤机会增多, 当输入高渗溶液时和对血液刺激性强的药物时, 或使用留置针直径≤3.0mm时, 管腔越小, 留置针与血管壁摩擦机会就越多, 会加重对血管内膜的刺激。此外老年人血管受生理病理改变的内因影响及外作用, 血管变细, 管壁变薄, 受损时自我修复能力也减差, 静脉炎发生率也较高。

总之, 对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时, 应特别注意到老年患者管弹性差, 脆性大, 对机械性损伤和抗化学性能力下降, 产生静脉损伤的并发症较多, 因此一定要严密观察全身状况, 血管条件, 心理特点, 并根据病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认真做好血管保护, 同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用爱心和过硬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防止各种输液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防止各种输液并发症发生,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的保证。

摘要:对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时, 应特别注意到老年患者管弹性差, 脆性大, 对机械性损伤和抗化学性能力下降, 产生静脉损伤的并发症较多, 因此一定要严密观察全身状况, 血管条件, 心理特点, 并根据病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认真做好血管保护, 同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用爱心和过硬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防止各种输液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防止各种输液并发症发生,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的保证。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要素

参考文献

[1]辛燕飞, 王丽萍, 辛秀娥.山莨菪碱减轻甘露醇对外周静脉损伤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0) :370.

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对策 第8篇

1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 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 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 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 药物持续滴注, 胶体渗透压降低。 (3) 液体静压增加。 (4) 继发感染, 因细菌炎症细胞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 而发生组织水肿。

2 护理措施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为了避免输液外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要求医护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高度负责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 并加强输液巡视, 查看患者穿刺部位有无渗漏现象, 减少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护理对策。

2.1 合理选择血管:

(1) 对长期输液的患者, 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应有次序地由远端到近端进行穿刺, 避免在血运差的静脉上穿刺, 避开静脉窦、神经、肌腱等部位。若静滴超过12 h, 即使液体滴入通畅, 无外渗, 也应更换部位。 (2) 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物, 如多巴胺、钙剂、化疗药等, 尽量选择粗直容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应另备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和头皮针, 穿刺时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 证实针头确实在血管内, 再取下注射器 (针头不动) , 调换输液器进行输液。必要时可给予静脉留置针或静脉插管给药。

2.2 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

2.2.1 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使用质量好、针头锐利的头皮针穿刺。加强针头局部固定的稳定性, 防止针头移位, 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

2.2.2 输液完毕正确拔针, 拧紧调节器, 去除胶布, 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 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 直至不出血为止, 一般为5 min.

2.3 熟悉药物的性能。

合理掌握药物的浓度、剂量、输注速度及药品使用的注意事项。

2.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 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 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2.5 做好宣教。

患者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 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输液侧肢体, 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 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 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2.6 冷热敷。

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 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渗漏, 可促进液体吸收。冷敷则可以收缩血管, 减少渗漏药液的扩散减轻肿胀和疼痛。

2.7

小范围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 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 可以用湿热敷、药物湿敷, 常用药物为50%硫酸镁和75%酒精。或用土豆片敷在穿刺部位, 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2.8

若输入刺激性大的药液发生大范围外渗, 如在四肢, 局部制动, 抬高患肢, 对于造成皮肤坏死、溃烂者, 则手术治疗, 应将坏死组织清除, 按无菌换药法换药, 用红外线灯照射, 促进组织修复。

2.9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 局部封闭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药物外渗部位的基底部以稀释药物, 必要时注射外渗药物拮抗剂加速药物吸收和排泄, 阻断渗透造成的损伤, 临床上多用普鲁卡因、地塞米松, 效果好。并局部冷敷, 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者,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 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 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 再用碘伏外涂, 也可用鸡蛋外敷。

2.10

高渗液阳离子溶液以及血管收缩的药静滴渗漏引起的损伤用血管扩张药局部封闭, 方法为采用山莨蓉碱 (654-2) 湿敷, 配合阿拉明局部封闭。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第9篇

1 一般资料

我科主要接诊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患儿,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我科静脉输液统计520例患儿,年龄1~7岁,平均3.5岁,静脉注射时间3~14 d。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我科的患者都是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患者,幼儿期是1~3周岁,此期的特点是生长发育的速度较前减慢,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学龄前期是3~7周岁,此期的特点是体格发育较慢但稳步增长,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喜模仿。护士要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用的亲切的语言与患儿沟通,静脉穿刺时给患儿找标杆树立榜样,特别是学龄前期患者更应做好思想工作,否者第一次穿刺疼痛使其在主观有抵触感,一定前期做好心理疏导,鼓励患儿勇敢面对,消除患儿紧张、恐惧与焦虑心理,积极配合穿刺。输液过程中护士一定要给患儿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爱心及责任心去经常巡视病房与患儿沟通,小孩子要逗逗、抚摸一下,增加患儿熟悉感,较大的孩子要耐心细致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通熟易懂的指导患儿一些配合技巧和健康宣教指导,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2.2 静脉选择和穿刺技巧: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的重要部分,体现护士的护理质量,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不仅减轻了儿童痛苦,而且减少了不少医患矛盾。小儿皮下脂肪丰富,血管较细,特别是胖孩子血管就更加不清晰,我们一般止血带系紧顺血管方向触摸一条管样的血管负压穿刺,有突破感时松开折叠的输液管见回血后蝶形固定针柄,粘贴牢固,手部用直长型小盒固定。

幼儿期小儿可选发际前正中的额静脉,因此期患儿较小,手部静脉不易穿刺固定,额正中静脉位于前额正中额骨一凹陷内,护士用食指横摸该处有一沟痕,凭感觉经验判定血管的深浅,一般患儿血管较粗易见便于穿刺成功和固定,但是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速度,以免发生水肿,临床观察如采用向前穿刺较向后穿刺发生水肿比例较高,我们科一般选用向后穿刺。对于发现穿刺后失败输液外渗的应立即拔出针头,避免药液外渗,再次选择血管穿刺,可用60°~70°热毛巾敷在外渗硬块部位,局部皮肤发现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对应处理,护士应在输液中密切巡视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外渗情况。

护士努力学习新技术和自身练就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在儿科家长对护士的穿刺技能输液前就要求一针成功,给护士心理造成一定压力,所以我们穿刺前不能紧张,不要被众多家属的情绪感染要稳住坚定信心。

我科对注射3 d以上患儿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减轻患儿痛苦,小儿静脉留置针还具有方便临床及时用药、保护血管、防止脱落、减少药液外渗、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众多优点。穿刺成功后要对患儿和家属做好宣教,用贴膜贴好注明时间,做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本领提高护理质量。

2.3 观察护理:

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了解患者输液时情况,对输液速度和局部情况以及患儿的反映要仔细观察,积极做好疾病有关健康宣教指导,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心理疏导,及时发现治疗护理中可能发现的问题,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

3 结果

我科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一次穿刺性成功率提高,判定标准输注通畅且穿刺局部无液体外渗为成功;有回血但穿刺局部青紫或外渗,无回血且滴注不畅为失败。由原来的72%上升至96%,通过对小儿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后,患儿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减少,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患儿与家属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

4 结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护理技能和穿刺技术,才能够提高患儿以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信任,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抚好心理护理,体现人性化服务。

护士在小儿静脉输液实施人性化护理,给予患儿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注射时不断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静脉注射一次成功率,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痛苦。护士要在工作中有高度的责任感,加强输液中巡视,同时用爱心去体贴患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习调动儿童的积极性,通过患儿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赖感而减少对输液的恐惧,减轻害怕和焦虑心理,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加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我科静脉输液的520例患儿,从患儿生理、心理角度以及静脉输液中家属的满意率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紧张、恐惧心理减少,家属的满意率由85%上升到现在99%,护士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达到98.5%。结论 护士在小儿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和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使患儿生理及心理的不良反应均减少,护理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护士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得到发展,护患关系和谐,医疗纠纷减少。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

参考文献

[1]翟淑娟.小儿静脉注射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574-575.

[2]李艳芳,刘鹏.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与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27(30):152-152.

社区家庭静脉输液护理体会 第10篇

关键词:静脉,输液,家庭,护理

家庭病床是根据社区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 由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 在病人家中建立病床进行的医疗保健服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医疗模式的转变, 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和社会对医疗需求的变化, 特别是人口逐步朝着老龄化迈进、慢性疾病逐渐增多、医疗费用不断增长以及家庭日趋小型化, 必将对设立家庭病床提出更多需求。我中心七个全科团队所管辖的范围约12.02万平方米, 每个团队约有家庭病床数40多张。为家床病人开展静脉输液等护理服务,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1年12月, 我中心为家庭病床病人开展静脉输液护理服务797人次。共收集病例261例, 其中女性128例, 男性133例, 平均年龄75.3岁。其中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患者112例, 糖尿病16例, 急慢性炎症患者47例, 心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患者53例, 恶性肿瘤患者33例。平均每位患者接受家庭静脉输液护理时间3天。

2 护理体会

2.1 告知制度

家床患者办理家庭静脉输液前, 一定要告知, 由于在家中进行输液与在医院输液条件不同, 医护人员不能一直守护在病人身边, 需要病人家属协助完成输液的全过程, 为确保安全, 有利于病情好转, 因此告知病人家属须做到:

(1) 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属或病人指定的陪伴人员看护。 (2) 看护人员必须密切注意静脉输液的全过程, 观察滴速是否异常并需自行换瓶等。 (3) 输液完后及时拔出针头, 用消毒干棉球按住针眼1-3min, 直至不再渗为止。 (4) 家庭病床病人绝大多数已年老体弱, 滴速不能过快, 一般每分钟宜控制在30-60滴。 (5) 换瓶时先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待用瓶口, 拔出输液瓶中针头快速插入新瓶中。注意:针头不能碰到其他物品, 以免污染。 (6) 在输液中如出现下列情况, 请看护人员立即拔除针头, 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作重新注射或另行处理, 直至送医院进一步诊治。訩突然畏寒, 发抖, 气促等异常症状;訪输液不滴或注射部位肿胀、隆起、剧痛;訫发现输液皮条内有气泡或输液皮条、输液瓶有异常发现。务必请家属签订家庭静脉输液知情同意书。

2.2 输液前准备工作

为了确保家床病人静脉输液的顺利完成, 充分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 首先, 团队护士要与预检护士一起认真做好查对工作, 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药物名称、剂量、浓度及用法, 家庭住址、联系方法及联系人, 做好记录。 (2) 护士要了解病人的疾病特征, 家属的配合度等情况 (3) 电话告知开展家庭静脉输液的时间, 确认家属反馈。通知患者家属做好家庭清洁卫生工作。 (4) 根据疾病特点及病人家庭离医院的距离,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原则上先慢性病后感染性疾病。 (5) 在出诊箱里准备好输液用具、医疗废弃物回收用物、空气及手消毒剂、急救药品, 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

2.3 健康宣教活动

(1) 细致讲解药物治疗的基本作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 指导病人家庭静脉输液的基本操作流程、要求和注意事项, 如怎样保持病人体位舒适、如何帮助病人如厕方便、如何观察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输液故障, 包括穿刺针刺破静脉血管导致液体外渗、输液管理有空气、穿刺部位红肿等。 (3) 告知病人及家属家庭医生和护士的联系方式, 随时保持联系, 出现紧急情况, 如病人病情突然变化等, 立即通知医生护士, 必要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4) 根据病人病情和知识结构、病人需求, 有目的地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和不良生活方式干预。

2.4 严格操作规程

(1) 再次仔细核对病人信息、各种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有效期等, 并与患者家属确认。如有疑问, 及时与医生联系, 谨慎执行。 (2) 检查家庭清洁工作, 必要时使用空气消毒剂。护士进行快速手消毒。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选择宽敞的桌面并铺上一次性无菌布, 作为临时的无菌操作台。 (4)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尽力做到一针见血, 不重复穿刺。合理固定穿刺肢体, 防治药物外渗。 (5)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好输液速度。 (6) 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 安排好下次上门服务时间和相关事宜。 (7) 静脉穿刺完成后, 至少要观察病情及输液效果10分钟, 如病人病情许可且确认家属完全有能力观察及处理输液情况后, 方可离开。

2.5 医疗废弃物处置

在家庭病床产生的医疗废弃物一律由实施治疗的医务人员即刻收回, 到中心有专人进行统一集中处理, 并且做好交接工作。如不能当时收回的, 必须进行登记后在第二天收回。 (或告知病人家属将医疗废弃物装入中心统一发放的医疗废弃物回收袋中, 送到中心处置)

2.6 成立家床病人静脉输液质量考核反馈应急小组

由总护士长、门诊护士长、团队长、质量控制科成立家床病人静脉输液质量考核反馈小组和家床病人静脉输液应急小组。 (1) 如果出现家床病人静脉输液时, 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或其他情况,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 由应急小组派业务骨干前往家床病人家处置。 (2) 如果病人输液中出现病情变化, 由应急小组派出医生和护士进行急救。 (3) 由小组定期对家床病人静脉输液质量进行质控, 采取现场质控、电话回访的多种形式。

2.7 心理护理

接受家庭输液的病人一般有担心、焦虑、恐惧、怀疑等心理。医生护士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解释静脉输液的治疗的重要性, 说明在输液过程中, 医生护士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全程守护, 耐心教会家属基本的观察和紧急处理输液故障的能力和技巧, 并演示几遍, 使病人家属充分放心, 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

3 结果

见表1。261例病人的家庭输液结果, 无输液不良反应, 有7位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发生液体外渗, 穿刺部位肿大, 总输液有效成功率98%。质量反馈病人满意率100%。

4 讨论

4.1 家庭病床是我国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 集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和心理卫生为一体的社区医疗服务方式, 其医疗、康复和保健所特有的连续性功能, 以及提供诊疗、家庭护理、康复治疗、生活指导和预防保健等服务, 较好的满足了社区居民。家庭病床使护理模式发生了转变,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现代护理已由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模式逐步转变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它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 在服务对象上, 把病人, 残疾人, 健康人作为一个整体;把生理护理, 心理护理, 社会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服务当中, 把医院内的治疗服务和医院外的防、治、保、教服务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之服务与人的病前、病中、病后及至生命的全过程。这样一个庞大的整体规律, 局限于为医院内的服务是无法实施的。只有走出医院, 走向社会, 走进家庭才能使这种模式家庭得以实现, 因而家庭病床在目前社会医疗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4.2 在进行家庭病床治疗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意识。由于病人治疗环境的改变, 家庭清洁卫生、消毒措施、病情变化、医疗救治条件等变数的存在, 导致输液的安全性、危险性的增减。各项准备工作, 严格的操作规范、查对制度、消毒隔离措施等, 都是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的必要措施。

4.3 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与家庭病床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学的范围也在逐步拓宽, 从疾病的护理扩展至疾病的预防;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 以便在特定情况下, 家属能处理急诊救护, 平常能监督病人执行医嘱, 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在家庭病床服务中的有机结合, 其工作重点既侧重于预防性服务, 又侧重于医疗护理性服务, 最终达到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目的。

4.4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但是, 因为病人和医护人员信息的不对称性, 导致了病人对家庭输液心存忧虑。了解和掌握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变化, 耐心、细心和爱心去护理每一位患者, 做好病人的家庭医生和家庭护士角色, 从而消除不良心理隐患, 促进康复。

经过χ2检验,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4.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 接受家庭静脉输液者多为老年慢性病患者血管弹性差, 皮下脂肪少, 导致穿刺部位容易刺破和穿刺针容易滑出血管外。社区护士必须要有过硬的医疗护理知识和静脉穿刺技术。

参考文献

[1]张玉梅, 冯正仪, 夏海鸥.社区护理需求和工作内容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3) :232.

[2]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 95, 284.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58-02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婴幼儿最常用的治疗途径之一,由于小儿年龄的特殊性,操作时不配合;家长期望值较高,加重护士的心理负担;加之部分患儿静脉暴露不清晰,使其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难点。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現将具体体会总结如下:

1 首先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输液室布置以服务对象-儿童为中心。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如地面防滑处理,电源插座无裸露等。输液室温湿度适宜,采光好。墙壁四周粘贴色彩明亮的卡通图案,安装电视、CD机播放一些动画片、儿歌等,分散患儿注意力。护士服可选用暖色,仪表端庄得体,工作严肃认真,操作稳、准、轻、快,从行为举止上消除患者的疑虑,让患儿及家属首先感到心理上的安全,舒适。

2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

患儿生病来院就医,家长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护士一定要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调柔和,做到关爱、体贴患儿,切忌粗暴、恐吓,做到一视同仁。由于患儿哭闹,家长心疼和担心患儿的病情,情绪较容易激动,常带有负面情绪。护士应富有同情心,理解他们的感受,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运用恰当的语言及时做好解释,使家长体会到护士的善意,赢得家长的信任,努力创造温馨、轻松、融洽的沟通氛围。不管是遇到行为过激的家长,还是哭闹不止的患儿,都要给予体谅。保持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坚定的自信心,做好自我调节及有效沟通是穿刺成功的重要保障。

3 体位的选择

让患儿平卧或侧卧于床上,头部稍垫高,嘱咐家长摁住患儿膝关节,另一家长双手绷紧患儿的头皮,双臂轻压、夹患儿的双肩,一定要固定好患儿,防止头部摇动导致穿刺失败。若遇家长心疼不能配合,可做好解释请其暂时回避,找工作人员协助。

4 静脉的选择

首先用观、触、压等方法区分动、静脉,然后根据经验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把握,成功率最高的静脉进行穿刺。一般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因其暴露较明显,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便于保温且不影响患儿活动;其次为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再可选择耳后静脉、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等。

5 备皮

备皮前先用消毒剂轻湿穿刺点四周毛发,可提高备皮速度及质量。剔除面积尽量大一些,有利于胶布的粘贴,面积过小,胶布粘贴在头发上不牢固,起不到固定针头的作用。另备20-30cm长的3M自粘弹力绷带或胶布。

6 穿刺方法

选用合适的头皮针,针对不同血管,采用相应的穿刺方法。对于暴露清晰的粗、直血管,一般5-15°进皮后沿血管方向平推;对暴露不清晰的静脉,可双手平放于血管两侧,向中间轻轻挤压,看清血管的走向,用指尖感觉深浅、粗细、滑动度,用拇指指甲沿血管的走向轻做一印记,然后凭经验感觉皮下脂肪厚度,确定进针的角度及深度,注意穿刺时要缓慢进针;对于头皮静脉分支,可选用4.5号头皮针,进针要轻、慢、稳、准、角度要小。注意细如发丝的血管回血较慢,感觉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不要急于判定穿刺失败,将头皮针与输液管分开,查看回血情况或慢慢滴入少量液体来确定下一步操作;颅骨缝间静脉及两侧血管,虽粗大但血管滑动且容易外渗。注意进针前一定要绷紧皮肤防止血管滚动,进针角度稍大,将针头向上挑起,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后,应稍降低角度再进针少许。

7 针头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如果不能妥善固定将前功尽弃。要注意双手的配合,先拿一大小合适的干棉球垫于针柄下,使头皮针与穿刺的静脉保持平行,以防止针头翘起刺穿血管,然后常规固定。小儿输液中为防止因出汗、哭闹等使针头固定不牢,可用长20-30cm的3M自粘弹力绷带盖住头皮针的固定胶布,缠绕患儿头部1圈,然后轻轻按压绷带重叠处使其自粘,注意不可过紧。较传统橡皮胶布的优点是不过敏、不粘贴患儿的头发,去除时无疼痛。

8 穿刺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8.1 消毒问题 注射部位消毒可选用75%酒精,因为酒精消毒后皮肤颜色无改变,与含碘消毒剂比较,更易看清血管走向,利于穿刺。

8.2 回血慢问题的处理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回血较慢,改善方法可采用低置输液瓶、调节器调至茂菲氏滴管近端、输液器反折、5ml注射器回抽等使负压加大,回血阻力变小的方法,使回血速度明显变快。

8.3 穿刺成功后外渗的处理 穿刺成功后,滴入少量液体引起外渗,若外渗血管前方尚能看清走向,此时切记千万不要动调节器(因为一关调节器,即有液体压入血管周围导致看不清走向),应先将输液瓶放低于穿刺高度。若穿刺部位起小硬结,可能针头斜面未全进入血管引起,直接顺血管方向向前缓慢平推少许见回血顺畅即可;若穿刺部位外渗范围大,可能针头穿破血管壁引起,应慢慢向外退针,见回血后固定针柄不动,用左手稍用力按压几秒钟后,缓慢平稳进针,注意掌握进针角度不可调大,见管内回血后,说明穿刺成功。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如果经上述处理未成功,应重新选择血管进行穿刺。

8.4 前额部头皮针易外渗的处理 对于前额处的血管,常因上视、皱眉等动作牵拉皮肤引起外渗。准备2条长约3cm、宽1cm的胶布,一条与另一条重叠1/2,平行粘贴好,在确定穿刺成功,常规固定针头后,贴于穿刺点前方0.5cm处,可有效地预防因表情肌活动引起的液体外渗。

9 讨论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第12篇

1 输液前的准备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更要有自信心。大多数患儿对医院的环境产生恐惧心理, 在输液前多与患儿交流, 耐心、细致地关心他们, 使患儿和家属保持良好的心情, 取得他们的配合。输液器内空气排尽, 尤其是过滤器内的小气泡, 以免引起家属不满。

2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2.1 动静脉鉴别

小儿头皮静脉分支与头皮动脉交织在一起, 故必须善于鉴别。静脉外观呈蓝色, 啼哭时充血明显, 触摸无搏动, 固定、管壁薄、易被压瘪。动脉外观呈浅红色, 啼哭时充血不明显, 有搏动, 管壁厚不易压瘪, 易滑动。

2.2 静脉的选择

将患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于操作床上, 头部在枕头上放稳, 家长协助固定膝关节、双上肢及头部, 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部。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 呈网状分布且互相沟通, 表浅易见, 固定, 不易滑动, 便于保暖, 不影响其他诊疗活动, 最适宜新生儿和婴幼儿输液。常用头皮静脉有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其分支等, 先找额正中静脉, 再找颞浅静脉及其分支。耳后静脉不好固定一般不用。如果患儿较胖, 无明显血管可见,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 用手指横向触摸时, 可有触及"沟痕"感, 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和深浅。

2.3 针头和光线

针头选用5号大小的针头。光线选择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 静脉呈得清晰, 成功率最佳。

2.4 穿刺技巧

选择好血管, 必要时剃去局部头发, 避免多处剃发影响美观。常规酒精棉签消毒穿刺点及其周围, 待干, 再次检查空气是否排尽, 且用少量液体湿润针头, 起润滑减少穿刺阻力的作用。操作者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开固定血管穿刺点两端, 借助小鱼际肌固定头部, 右手持针, 穿刺时要求持针稳, 进针慢, 刺入皮肤后, 针头与血管平行, 缓慢刺入血管, 见回血再进少许, 但血管较细或血管较短见回血即可。有时穿刺后无回血, 但感觉针头已刺入血管, 挤压输液管末端, 局部无隆起, 液体滴入通畅, 患儿无痛苦表情, 证明穿刺成功。

2.5 固定方法

固定好坏也是输液成败的关键, 我科用的是江西安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输液贴, 每包有五贴, 每贴有三条透气胶布, 其中有一条中间有吸水芯片。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 将左拇指放在针柄尾部塑料胶管下, 食指放在针柄上固定针头, 右手放开输液夹, 右手取输液贴吸水芯片固定针眼处, 一条固定针柄处, 针柄下垫一无菌干棉球, 使针头和血管保持水平, 再用一条交叉固定。最后用一条长的医用透气胶布在第一条和第二条中间上面围绕头颅固定超过一圈, 胶布绕头固定看起来虽不雅观, 很多家长还要求加固多一圈, 使用长胶布绕头固定后, 在天气热、小孩哭闹、出汗、发烧针头脱出肿胀明现减少, 这样既保证了输液的顺利进行, 又减少了患儿再次穿刺的痛苦。

2.6 输液中的观察和拔针

上一篇:外部薪酬差距下一篇:体育选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