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2024-07-17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精选12篇)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第1篇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 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 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

另外,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 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 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其二, 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其三, 人格的稳定性。言外之意, 心理健康应该是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二岁, 心理发展已基本接近成熟, 但如果更全面地仔细分析其心理发展, 则可发现他们心理发展某些方面远未成熟, 大学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准成人”。大学的校园相当于半个社会, 这个接近成熟的群体——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难以适应环境以及角色的变化导致的焦虑心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造成的抑郁封闭心理;不能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形成的失落自卑心理;无法承受生活和就业压力导致的迷茫逃避心理。另外, 由于社会经验不足, 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失败之后, 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而无所适从, 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来逃避现实;由于恋爱受挫而产生的仇视抱怨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 环境变迁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 对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的适应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他们从此开始独立的生活, 自己应付所有的生活琐事。另外, 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学生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 重新设计自我。而在自我推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 学业期望

随着社会人才的需求对当代大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 许多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转变, 促使很多在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选修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 考取各类证书, 以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 情绪上就会非常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 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信心, 产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导致学业不能取得进步。

(三) 人际关系

而大学生们往往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和技巧。一方面, 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极大期望, 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 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 也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或期望太高, 导致对自己现有的人际关系不满, 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的构建带来消极影响。

(四) 自我认识

在客观现实面前, 许多大学生能及时调整自身, 重新确立目标, 使得自己的所学与能力能够满足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则不能及时调整自己, 导致自身出现心态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现象, 甚至沉迷于玩乐、放纵, 以此发泄对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五) 心理冲突

大学时代可以将一个大学生锻炼成为独立的个体, 这样, 社会需求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在不断增加, 导致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 必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

(六) 生活事件

生活中, 亲人、朋友、恋人等重要人物的丧失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还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对自身以及今后生活的看法。而荣誉等的丧失, 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挫败感, 也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七) 家庭环境

家庭能够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一个不好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家庭的和谐、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都会使大学生的心理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是长久的。

自身个性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2篇

核心特质:谨慎,具有合作性、信赖人负责任、恪于职守、能被依赖

次要特质: 具有自我客观型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为一定目的地生活,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

自身个性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现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因素有先天性与后天性。先天性有遗传因素;后天性则为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又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和自然物理因素。

本人自身个性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先天性:个性是由遗传决定的。性格特征一是表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是热情关注参与还是冷漠无情甚至冷酷;二是表现在意志上,是坚强勇敢果断,还是懦弱邋遢,办事拖泥带水;三是表现在情绪上,是稳定还是极易波动;四是表现在智力上,是自信心强,勇于钻研、创造、攀登,还是无主见、不自信、在困难面前总是灰心丧气。这些特征都以高级神经活动作为生理基础。

二、后天性:

1.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家庭的熏陶,父母的言传身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是培养孩子好兴奋地最重要的途径,在家里,父母教育我要尊重他人,要懂得体贴和关怀,即使是现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也要会独立坚强。

2.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形成自己的性格。

近期我国利率走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3篇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 流动性管理 风险定价 刚性需求

当前利率走势的基本特点

(一)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行

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减缓,外汇占款波动性明显增大,流向反复变化。2013年,流动性由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易松难紧转变为易紧难松,利率水平总体上不断攀升,并先后经历了6月和12月两次大幅上行,短期利率上升快于长期利率,导致收益率曲线平坦化。

2014年春节过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出现阶段性宽松,各期限利率普遍下行。其中,隔夜利率从1月末的4.8%左右回落到2%~2.5%左右,7天期利率从1月末的5%以上回落到3%~4%左右,但更长期限资金价格的下行幅度却相当有限,3个月及以上期限的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利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资产配置以同业存款为主的部分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依然较高。类似的,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也趋于陡峭,短久期债券的收益率明显下降,长久期债券的收益率基本稳定(见图1)。2014年3月末,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的利差高达141个基点,处于历史高位。进入4月以后,这一状况才逐渐改善。4月末,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的利差回落到72个基点。

图1 国债收益率曲线及期限利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信用利差持续扩大

自2011年第四季度起,受融资需求刚性增长及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逐渐暴露,信用利差持续扩张。衡量信用利差通常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方面,同一券种、同一期限、不同评级债券的收益率差异反映了由信用评级引起的信用利差。2011年第四季度以后,这种信用利差一直维持在高位,最近又进一步扩大(见图2)。以3年期企业债为例,截至2014年4月末,BBB+级企业债与AAA级企业债的利差为841.73个基点,比2011年第三季度末扩大460.64个基点。另一方面,同一期限、不同券种债券的收益率差异反映了由债券品种差异引起的信用利差。这种信用利差于2011年10月创下新高后持续回落,今年第一季度又快速反弹(见图3)。截至2014年3月末,3年期AAA级企业债与3年期国债的利差为186.20个基点,比反弹前的2013年9月末扩大49.59个基点。4月,该项利差有所回落,月末为152.14个基点。

图2 由信用评级产生的信用利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编者注:右轴上方添加“基点”)

图3 由债券品种差异产生的信用利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货币政策因素:“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促使无风险利率向正常水平回落

流动性是影响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减缓,外汇占款波动性明显增大,流向反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按照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将利率决定权还给市场。同时,通过引导市场重新认识风险并进行风险定价,挤出无风险利率中的水分,促使无风险利率向正常水平回落。

(一)流动性管理思路由保持利率平稳运行逐渐转向维持货币供给总量稳定、加强预调微调,增强资金需求方对利率的影响力

自2012年7月起,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市场利率对经济基本面变化的敏感度逐步提高,波动也有所增多。针对这一新情况,流动性管理思路逐渐由保持利率平稳运行转向维持货币供给总量稳定。较为稳定的货币供给环境,增强了资金需求方在利率水平的形成和决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

一是根据外汇流入等形势变化,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外汇占款仍然是流动性变动的根源之一。例如,2013年6月和12月,新增外汇占款均连续两个月环比减少、流动性总量大幅降低或短缺,由此造成的资金面紧张成为利率水平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对此,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自2014年3月17日起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通过汇率变化平衡国际收支。同时,人民银行还在外汇占款增速很低时通过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到期、逆回购等工具对冲外汇占款的下降,并在外汇占款快速增长时通过正回购等工具回笼流动性,取得了明显效果。自2011年四季度起,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的背景下,人民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调整告一段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从此前的不足1%上升到2012年1月末的3.1%。此后,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一直稳定在2%~2.5%左右。

二是注重公开市场双向操作和预调微调。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工具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同时对部分到期的3年期央行票据开展了续操作,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2013年,人民银行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7650 亿元,开展逆回购操作约2.2万亿元,发行央行票据5362 亿元,发放常备借贷便利23650 亿元。2014年2月,在市场流动性出现阶段性宽松、利率水平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7180亿元,剔除春节前“紧急投入”并在节后自然到期的4500亿元,仍回笼2680亿元,引导银行间市场利率自2月下旬起反弹。

(二)强调优化结构,调剂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结构性差异

流动性管理思路的重大改变,在客观上要求各方面逐步适应和相互磨合。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识逐步增强。在各商业银行集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期间,大型商业银行出于谨慎性考虑降低了资金融出规模,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紧张形势因而更加严峻。从融资主体结构看,2013年,大型银行累计净融出47万亿元,同比大幅减少15.4万亿元;中小型银行累计净融入12.7万亿元,同比大幅减少12.1万亿元。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余缺差异成为2013年短期资金流动性紧张程度与日俱增的重要原因之一(见表1)。

表1 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及净融入(单位:亿元)

回购同业拆借

201120122013201120122013

中资大型银行-289596-550748-43966918514-73486-30650

中资中小型银行118134242558152761-326445112-25633

证券及基金公司66659130067158905102373488938354

保险公司249265327055543--25

外资金融机构100792073412679-957199721598

其他金融机构及产品6979810412059780134642351316307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为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LF),增加了金融机构弥补资金缺口的渠道。此外,人民银行还根据金融机构具体情况适度有序减量操作,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模式。2004 年1 月,又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深圳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完善了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正常流动性供给的渠道,流动性闸门的调控、引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无风险利率向正常水平回落

2010年之前,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在4%以下,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不到3%,即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大约在3%~4%左右。但2010年后,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规模扩张,这些产品的收益率都在6%以上,有些产品的收益率甚至超过10%。尽管所有的理财产品合同中都有风险提示,或者有不保本、不保收益的说明,但投资者还是相信发行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会还本付息,即“刚性兑付”。当这些产品的规模很小时,这样的潜规则对金融市场的定价影响不大;但当信托、理财产品等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时,刚性兑付实际上推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与此同时,刚性兑付还导致大量本不应该进入信用债市场的投资者去投资信用债产品,且这些投资者往往对利率不敏感,这也导致无风险利率在客观上被抬高,信用风险溢价长期被压制在低位。

为纠正被扭曲的市场定价机制,人民银行加大宏观审慎管理力度,在提升市场风险定价效率的同时,引导无风险利率向正常水平回落。一是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内控和风险管理,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二是广泛开展公众沟通,推动市场各方承认并践行“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化原则,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强化金融市场纪律和金融市场的自我约束,理顺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监督机制、信用风险量化和风险控制。三是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理财、票据、同业业务发展潜在风险的监测与防范,暂停虚拟信用卡和线下二维码支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利率预期因素:影响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效率

根据无风险套利定价原理,在均衡条件下,投资者选择持有长期证券或将持有的短期证券不断展期至与长期证券相同的期限,应获得相同的回报率。因此,长期利率不仅受短期利率的影响,还受人们对未来利率水平预期的影响,而且后者往往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市场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不明确,极大地降低了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的效率,最终造成我国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相互割裂,长期利率未能随短期利率的回落而回落。

(一)未来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使长期利率回落压力加大

与短期利率相比,长期利率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关系更密切。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较多。尤其是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势头显著放缓。1—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13年全年的9.7%下降至8.7%,为过去5年的底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从2013年全年的13.1%下降至12.0%,为过去10年的底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2013年全年的19.6%下降至17.3%,为近12年来最低。4月,PMI指数连续3个月在50.5以下运行,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使长期利率回落的压力增大,甚至有部分经济学家建议采取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升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

然而,正在加快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却意味着未来利率水平可能会上升。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初期,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存贷款利率水平总体普遍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名义利率数据比较齐全的20个国家中,有15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5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在实际利率数据比较齐全的18个国家中,有17个国家实际利率上升,仅1个国家实际利率下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管制利率水平长期低于合意水平。被管制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吸引大量预算软约束部门低效率地占用了金融资源,导致可以高效率使用资金的真正需求者面临更加严峻的资金短缺,或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息。随着市场在利率形成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率水平有内在上升压力。以2012年为例,存款利率上限放宽后,人民银行曾连续两次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存款利率仍小幅上升。从金融创新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产品利率较高,倒逼市场利率上升。另外,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压力,商业银行必须以高利率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这也推高了人们对未来市场利率的预期。

(三)全球经济复苏推动利率水平上升

2012年以来,在连续经历了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增长逐渐呈现三级分化。其中,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相对较好。2013年,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逐渐增强,并宣布自2014年1月起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受此影响,美国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2年末分别接近1.5%和2.5%的历史最低水平之后开始回升,并推动全球利率水平上升。此外,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套利空间逐渐从人民币升值预期转化为中美利差。在此背景下,美国利率水平上升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被放大。

市场自发调节因素:导致各品种利率走势分化

在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市场也开始自发地纠正被扭曲的定价机制。在这一激烈的调整过程中,受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转换不畅、存款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刚性融资需求增长的影响,资金供求紧张状况加剧,尤其长期是资金供求紧张成为长期利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除资金供求紧张、风险溢价上升等因素外,交易费用也导致不同渠道的利率水平明显分化。

(一)商业银行存款增长乏力且风险偏好下降,导致资金融出减少,长期资金供给尤其不足

流动性总量充裕为市场流动性宽松提供了条件,但真实的市场流动性是否宽松还取决于金融机构的融资意愿。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重要的资金提供者,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攀升,这与大型商业银行的资金多融入、少融出分不开。

资产负债转换不畅、存款增长乏力是商业银行资金融出减少的重要原因。一是存款分流及存款成本上升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不足。2011年以后,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以及以余额宝、理财通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使银行存款面临巨大的分流压力,商业银行存款增速回落到13%~14%之间,存款增长乏力。为挽回局面,商业银行提高了理财产品收益率,推出了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但负债成本也因而上升。二是资产负债转换不畅抑制派生存款的增长。以非标业务为例,非标业务通常以委托贷款或信托贷款为载体。2014年4月,新增委托贷款和新增信托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0.17%和2.69%,均较2013年7月大幅回落,非标业务明显放缓(见图4)。受此影响,商业银行负债转换为资产的能力减弱,进而导致派生存款减少。

图4 新增信托贷款与新增委托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态度趋于谨慎抑制其资金融出意愿,这对长期资金供给的紧缩性影响大大强于短期资金。2013年全年,我国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约1000亿元;但2014年仅前两个月,新增不良贷款就已达600多亿元。银行不良贷款压力凸显。在资本充足率压力增大和不良贷款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其资产配置策略逐渐由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转向重视资金流动性与安全性,对配置非标等高风险、长周期资产更加谨慎。这部分资金在重新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之前,会使短期资金流动性趋于宽松。此外,从存款结构看,超额存款准备金、同业存款等资金来源的期限相对较短,与非标业务对应的存款期限相对较长。商业银行降低杠杆率、控制非标资产的增长,也成为长期资金来源趋于紧张的原因之一。

(二)资金需求刚性增大削弱了资金需求方的话语权

在后危机时代,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刚性增大,债券供给明显增加。一方面,2014年财政赤字规模上升导致记账式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均比2013年有所增加。此外,2014年政策性银行债实行余额管理,3家政策性银行的余额净增量均为500亿元左右。据此估算,2014年国债、地方政府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的净增量将比2013年增加近3000亿元。另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下降,导致其对外界资金的需求加大,企业债券融资在短期内难以收缩。近年来,负债类金融工具到期规模与新发行规模的比值均处于历史高位。2013年,企业债券到期2.03万亿元,到期偿还量与发行量的比值约为1:1.8,借新还旧特征明显。2014年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但狭义货币(M1)同比增幅仅分别为1.2%和6.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银行贷款用于借新还旧或被展期。从目前情况看,2014年,中票、公司债、企业债和定向工具到期量分别为5800亿元、517亿元、970亿元和1211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205%、175%、73%和76%。随着偿债高峰的到来,资金供求紧张削弱了资金需求方在利率水平的形成和决定过程中的话语权。

(三)交易费用导致不同渠道利率水平明显分化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金融市场不同渠道的利率水平出现明显分化。从短期看,理财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活期存款利率仅分别为3%和0.35%;从长期看,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超过10%,但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仅为4.5%左右。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不同渠道的资金成本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也明显有别,加之不同金融产品之间不具备完全的可替代性,各渠道的利率水平之间确实存在差别。但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解释如此高的利差水平,笔者认为,交易费用是导致不同渠道的利率水平明显分化的重要原因。

会计信息质量特点及影响因素探讨 第4篇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特点

当前的会计准则及有关要求通常是指企业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 对企业目前现状及将来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展望, 以便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于财务信息相关性的理解, 关键是会计信息的应用者, 这些不但能够体现企业当前在同行业的位置, 还要在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一定质量要求, 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其相关性经常指企业经营生产的经营情况、资金流动状况、财务状况等。通过现代企业财务报告显示, 当前的报告完全已经达到财务报告所需求的内容。但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 除了对一些企业基本的财务信息外, 还要有本企业的特殊财务信息要求, 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工作人员, 要深入实际, 把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 以满足企业决策中的要求。

会计信息还具有与其它信息相关联的实际性和准确性, 这都能够充分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 它们之间没有函数关系。在特殊情况下, 并非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两方面互为正比关系, 有时候却恰恰相反。即有时候信息的可靠性能很好的, 它的相关性却很差。当然,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并不是同时对会计信息的实用性有很大影响, 可是, 要遵循会计信息实用性原则。由此看出,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相互联系的, 不能任意割裂他们的关系, 更不能丢弃任何一个, 它们都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较大影响。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舍弃任何一方, 必须依照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舍弃。所以, 要根据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时间, 确定两个方面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还是较为严重, 不但影响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 还直接对企业的决策者产生误导, 所以, 必须有效的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由此, 采取多种方法和应对措施, 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存在,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社会道德观念淡薄

财务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核算, 因此, 财务工作并非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他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 必须融入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中去。可是, 社会大家庭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对财务工作者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社会中的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等不良现象, 对财务工作人员腐蚀较为严重。当然, 由于受到文化素养、知识水平、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人们的思想素质不可能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由于各方面素质的不同, 财务工作人员思想素质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 要使财务人员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一方面要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另方面, 加强财务制度的落实和加强, 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同时, 要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不利因素对财务工作人员造成的影响, 保证财务工作人员的信息质量。

2. 财务工作的习惯性和更新改造的落后性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他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 逐渐进行优化重组、收购兼并, 使竞争能力弱的逐渐被淘汰, 竞争能力强的使自己的企业优势得到更大的发展, 也使企业逐渐向着集团性、群体性发展, 通过优化组合, 使企业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优势, 迅速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占领优势资源, 进一步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优势。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的做法, 财务工作人员根本不能尽快适应, 无论是计量方式、核算方法、认定标准, 都不能与新的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 这种传统的财会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对新的经济形势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 要把理论通过财务实践的检验, 彻底改变财务传统落后的局面, 从根本上改变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

3. 供需矛盾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信息质量也变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 也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要求。财务信息也变成一种有价值的社会资源, 即供求方和需要方, 通过会计财务工作报告这个特殊商品, 把他们联系起来,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 企业必须通过企业财务工作报告中掌握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产品成本状况、回收资本、利润状况、企业未来发展的财会计划等情况从而通过研究、分析, 企业决策者确定企业对未来发展计划、方向。而企业财会信息的供求者必须提供与之相关联的财务信息内容, 但是很多供求者根本不能满足需求者所需要的企业发展的真实状况。

综上所述, 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和财会环境的特殊性, 使财会信息的质量不能达到绝对高度, 只能是相对的准确, 由此可见,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能够绝对避免, 还要通过对财会工作环境、工作秩序等方面, 进行有效控制, 科学管理,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杰明.会计信息的质量[J].会计时空, 2001 (3) .

[2]张晓芳.诚信是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J].职业技术, 2010 (06) .

国美电器的采购模式特点和影响因素 第5篇

国美采购模式特点:

(发展初期)(1)采购方式单一,采购的量较少(2)采购的品种较少,卖多少东西进多少货(3)储备能力较低(4)采购系统单一,采购以人力进行,出错率高。(4)对供应商的管理不完善,与供应商是一种短期合作的关系。没能与供销商进行长久的合作。

这一时期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发展规模。国美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所以采购能力小。

2、企业的经济能力。公司刚刚起步,经济实力还较低,所以没有强大的储备能力。

3、采购系统简单,采购部门的制度不完善。这使员工的出错率高,议价能力低。就出现了对供应商管理不完善的现象。

(成长时期)这一时期国美快速增长,急剧扩张,其采购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1)采购规模大,采购品种多。(2)采购系统复杂,采购的部门开始增多,采购人员增多。(3)供应商的数量多,实力参差不齐(4)物流路线交叉过多,成本过高

影响因素:这一时期对采购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1、企业的策略。国美一直实行扩张的策略,他一路兼并了大中、永乐等名牌企业。这是它的需求增大,采购量急剧增大。而急剧的扩张使得企业的管理,就出现物流交叉过多、采购部门复杂等问题。2经济发展前景。国美成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快,特别是家电行业迅猛发展,家电的需求使国美迅速崛起。采购量大,规模大,与多家供应商有业务往来成为了必然。

(成熟期)这一时期采购特点:(1)实施集中采购,统一采购,实现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2)建立自己的供销模式,摆脱中间商环节。直接与生产商贸易,采购的成本较低。将厂家的价格优惠转为自身销售商的优势。以低价格占领市场。(3)采购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建立了完善的采购部门,使其办事效率提高。(4)实行先进的采购管理,实行ERP管理,国美和其供应商可以使用电子订单来下单,确认销售及发货计划等,整个过程全部由系统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可以相互了解对方的存货情况,以及通过系统进行财务结算。从而提高了效率。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实时采购管理。根据库存销售,实时进行采购补充库存,避免缺货造成的损失和过多挤压产品使库存成本过高。

影响投资决策的心理因素 第6篇

“新郎是现今正流行的经济适用男,收入稳定,却可惜没有婚房,听说他为了新房,正在努力做理财投资呢。”

“是啊,听说新郎曾经把一年的收入都赔给股市,看来他出手很大胆,喜欢高危的理财策略。”

“天啊,这对新娘子可不妙,现在要养家养老婆,不知他结婚后,这方面的状况会不会有所改变,不再那么冒冒失失地投资了吧?”

这是个好问题,我们的投资理财行为,是否会受到生活改变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呢?

许多研究发现,投资者的性别、人格特质乃至文化因素,都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riskprefererence)。而近期的研究也发现,投资目的也会影响你我的投资决策。

日常生活中,你我的投资决策往往发生于各种情境,因而投资不仅仅是单纯的投资行为,你我套为了达成特定的个人目标而进行投资决策。比如,有人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购房、购车的大宗消费;有人则是为了退休后有经济保障,或是为了积累孩子的教育费用;而有的人则为一些短期目标而投资,例如想要休假一年去环球旅行,或是为了一年后的浪漫婚礼。

英国研究人员Nick Sevdalis和Nigel Harvey在2007年的研究发现,当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如果想到非常重要的投资目的,比如买房、结婚、退休保障,我们的投资便会更加谨慎,寻求规避风险的稳妥策略。

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反而变得小心翼翼,很有趣吧?!

这个研究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他们将受试人群分成了两组,让他们以1000英镑进行为期3年的投资,参与的受试者要在以下的两个投资策略中二选一:低风险投资(将钱存入高利息存款,有250至350英镑的固定收益);中高风险投资(购买股票,获利的可能性在O至800英磅之间)。其中一组人(目标组)在做决策的同时,需要想象在未来3年自己可能会遇到的重要事件,例如求职、毕业、继续深造、搬家或买房、购车、成家、旅行等。另一组人(控制组)在受试时,则没有这个环节。

结果发现,“目标组”的受试相较于“控制组”受试,更倾向于选择稳妥性的投资策略。这是因为,当他们想象这些未来重要改变的同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下的投资行为,会对自己的真实人生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决定不再只是金钱变多变少的游戏,而是未来生活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这么一想,当然就分外谨慎,三思而后行了。

而研究也发现,并非每一个未来的生活改变,都会影响我们的投资策略。当我们想到那些自己需要负责的生活目标时,就会特别想要避开投资风险,不想因为一不小心,落得啥都没有,无法向人交代的悲惨局面。

研究人员将受试分成不同组别进行投资决策,同样的,他们必须在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策略中选择其一。“责任重大组”在决策的同时,想象两件自己需要负责任的重要事件,例如自己独自买房、结婚等;“身轻无忧组”则想象未来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不会让自己感到压力和责任的事件。

结果发现“责任重大组”的受试更倾向于对投资风险的规避,对低风险投资有更强烈的偏好。可见,当你我感觉到对未来的责任感时,我们的投资策略选择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倾向于稳妥、低风险的标的物。

大学生网络购物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7篇

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群体, 他们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特征, 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网络消费心理和网络购物特点。

1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特点

1.1 消费的个性化

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 他们喜欢追求新潮, 敢于创新, 消费的趋附性强。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 他们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独特性。他们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消费, 在消费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特点。他们往往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选择的已不再是商品的实用价值, 更加注重与众不同, 充分体现自身价值。而网络消费正好符合大学生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

1.2 消费的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既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 同时还有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及人际交往消费等, 其消费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网络购物平台不仅有各种实物商品, 还有各种特色服务, 从生活必需品到各类高端数码产品, 从书籍到各种辅导培训班, 餐饮、旅游、订票等服务也应有尽有, 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1.3 消费的侧重性

虽然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但是在网上购物时, 他们的消费仍具有明显的侧重性。有调查显示,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物品种类主要是服饰、图书音像制品、数码产品、化妆品、考试资料及多媒体课程、虚拟产品这几类。其中, 服饰类商品排名第一, 其次是图书音像制品。从网购者性别的差异看, 男、女生购买最多的物品都是服饰, 男生购买物品第二位的是数码产品, 女生购买物品第二位的是图书音像制品。大学生群体在网上购买最多的五类商品与其他网购用户群体网购的商品和服务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网购群体在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趋向。

1.4 消费的从众性

大学生消费容易受宿舍、班级、朋友或者老乡等的购物兴趣影响, 或外界媒体宣传的诱导以及明星的示范效应, 从而产生求同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范围相对较小, 接触的范围有限, 多数学生的大学生活是三点一线, 所以同学之间影响较大, 使得他们的消费具有一定的从众性, 容易形成“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1.5 价格的敏感性

大学生的经济能力很有限, 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给的生活费, 自己兼职赚钱的收入并不多, 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 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因此, 他们在消费时往往十分谨慎,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

2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2.1.1 网络购物的经验

对于网络购物这一新生事物, 大多数消费者会心存疑虑, 在缺乏亲身经历的情况下, 只能基于来自朋友、媒体等外部渠道的信息, 形成对网络购物风险的认知。各种关于网络购物的负面消息都会在人们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比较令人满意”的网络购物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人们对消费的信心, 降低对风险的评判, 能帮助他们加强对整个购物过程的了解, 明晰哪些环节风险较高, 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拥有网络购物经验的大学生, 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 逐步深化了对网络的认识。他们更相信商家, 对网络购物环境的安全性更有信心, 同时对网络购物风险的评判更趋理性。他们在未来通过网络搜寻商品的可能性、在网上购物的可能性以及推荐朋友到网上购物的可能性均大大高于没有网络购物经验的大学生。

2.1.2 对风险的态度

网络购物具有一定的风险, 这是影响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网络购物存在各种风险。第一, 是商品质量本身。网络购物由于看不到实物, 只能通过图片、商家对商品的描述以及其他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来进行判断。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面临一定的商品质量风险。第二, 是商家信誉问题。网络购物大多采用先付款再发货的方式, 因此消费者可能要承担付钱后商家不发货的风险。第三, 是支付安全问题。由于网络购物是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完成的, 在交易过程中, 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卡账号密码、转账过程中资金的安全等问题, 都是消费者可能会面临的风险。

大学生在选择网络购物时, 对上述风险的态度以及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决策。对风险持正面态度、有较大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学生, 选择网络购物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对风险持谨慎态度、风险承受能力小的大学生。

2.1.3 消费能力

虽然网络购物平台所提供的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低于实体店的价格, 但选择网络购物仍然需要一定的支付能力。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 群体较特别, 有着区别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 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 他们又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 都对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 家庭条件较好、月可支配资金较多的大学生, 选择网络购物可能性以及网络购物的频率要高于家庭条件较差、月可支配资金较少的大学生。

2.2 网络购物环境的因素

2.2.1 网络支付安全

由于网络购物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 且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是在时空分离中完成, 为商品供给方进行信息伪装提供了条件, 增加了网络购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尤其是对个人信息和账户的安全。大学生在选择网络购物时, 往往会把网络支付安全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只有在充分确定网络的安全性后, 他们才会放心地使用网络。

2.2.2 商家信誉度

网上购物的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 消费者不能直接接触到商品, 不清楚商品的质量;商家也很难见到消费者, 不了解消费者的身份和购买意愿。这样就使有些商家和消费者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扰乱市场秩序。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体验, 会使他们对网络购物心存疑虑, 对虚拟商店产生不信任, 从而影响消费者做出决策。因此, 如果商家不展示虚假商品、不发布虚假销售信息, 能够诚实守信, 树立好的形象, 增加大学生对商家的信任度, 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的意愿会越强烈。

2.2.3 网站质量

网站风格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倾向。色彩、分类、明细是否合理、有序, 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在网站上的停留时间, 从而影响消费者购物的可能性。网上购物界面的美观及使用便利将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往往对购物网站的设计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希望网站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给人美的享受, 更希望能充分满足他们对浏览速度、产品分类搜索等方面的要求。

2.2.4 售后服务

在网络购物中, 消费者只能从网站上获取商品的信息, 商品购买后难免会出现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意而要求退货的情况。虽然一些网站也设有客户服务部, 但是消费者也只能通过邮件、电话与之取得联系, 与传统营销模式的售后服务相比, 中间环节更多。甚至有些商家售后保障根本不能实现, 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 商家是否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 也是他们选择网络购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2.5 商品配送

网络购物一般以邮递或快递形式送货上门。能否将商品快速、安全地送到购买者手中, 是大学生考虑是否选择网络购物的直接原因。对物流配送效率高低的评价及其认可程度是大学生是否认同网络购物方便性的一个主要评定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总局市场司.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总体评价报告 (一) [J].中国工商管理研2012 (11) .

[2]刘隽, 蔡笑岳.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动机及其特点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1) .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行为,自尊,自我效能感

拖延是个体的一种将该做的事情延后做的非理性特殊偏差行为, 作为一种功能失调的状态, 使人们丧失圆满处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情的能力。它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研究表明, 拖延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普遍的出现在个体身上。有研究者估计, 大学中有70%的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拖延是一种复杂的过程, 它的产生与个体的情感、认知有关, 更是和个体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 而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管理的过程。因此, 本文本研究试图考察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同时本研究还要着重考察大学生自尊发展水平与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对其拖延行为的预测力。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宁夏师范学院的大一和大四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350份, 收回问卷321, 回收率是91.7%。

1.2 施测工具

(1) 唤起性拖延量表:该量表采用由Iay于1986年编制, 我国学者包翠秋于2007年修订, 包含20个项目,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 回避性拖延量表:该量表由Mc Cown&Johnson于1989年编制, 我国学者包翠秋于2007年修订, 共15个项目,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采用经张建新和Schwarzer修订的中文版GSES, 共10个项目,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为0.83, 效度在0.60—0.77之间) 。 (4) 自尊量表:由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的中文修订版, 包括10个条目, 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重测信度为0.82) 。 (5) 完美量表:由杨丽等人编制, 有较好的信效度。

1.3 研究过程

该研究所有问卷的测验都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 测试的时间限定在30分钟内完成, 在正式施测之前, 由主持测验的人员宣读指导语, 在确认被试了解施测的条件下开始, 问卷要求匿名回答, 当场收回。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测验结果

2.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拖延上的差异

(注:*p<0.05, **p<0.01, ***p<0.001)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拖延行为所呈现出的特点, 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性别作为自变量,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表现情况为因变量。通过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男生和女生在拖延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2.2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拖延行为上的差异

(注:*p<0.05, **p<0.01, ***p<0.001)

为了考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拖延行为所呈现出的特点, 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年级作为自变量,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表现情况为因变量。通过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如表2所示, 大一和大四学生在唤醒性拖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2.3 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完美主义和拖延之间的相关分析

(注:*p<0.05, **p<0.01, ***p<0.001)

研究显示:自尊、完美主义、自我效能与唤醒性拖延程显著的负相关, 而自尊与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 (见表3) 。

2.4 自尊、自我效能和完美主义等变量对拖延的回归分析

采用温忠麟等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 对自尊、完美主义、性别、年级、自我效能感影响拖延行为做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4。

从表4的结果可知, 大学生拖延行为受其自尊水平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完美主义, 性别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最小。

3 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

首先从性别上来说, 以往的研究存在争议, 有一些研究认为个体的拖延行为有性别差异, 而有的研究却不这样认为。本研究从结果上来看, 支持了拖延行为存在性别差异这一论断, 不论是回避性拖延还是唤醒性拖延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同学的拖延行为普遍的高于女同学的, 分析其原因, 可能时因为女同学的自律性较强一些, 而男同学较之于女同学而言更喜欢自由。

其次, 从年级上来看, 在唤醒性拖延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大一学生的拖延性高于大四学生的。分析其原因, 可能时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等一些列和自己今后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更为谨慎一些, 不希望有任何的疏漏, 而大一的学生仍然在学习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学习。

3.2 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成因分析

本研究在考察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过程中, 主要以个体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以及完美主义倾向为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自我效能感确实与拖延行为之间呈负相关, 说明个体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越高其拖延行为的产生几率越低,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 研究结果还表明, 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其完美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下, 课业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于课业的关注度较高, 因此大学生需要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学业课程上, 所以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特点的大学生将“完美”要求更多地集中于学业上, 他们体现出更好的积极性。而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说明了相对而言, 自尊、完美主义和性别变量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其中自尊的预测力是最大的。

4 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 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2)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对其拖延行为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俊, 易晓文.拖延行为个体对人格特征词、拖延词的注意偏向.心理科学, 2009.32 (2) :316-319.

[2]郭艳彪, 杨菲菲.理解拖延.社会心理科学, 2009 (5) .

[3]Milgram, N.A.Procrastination.In R.Dulbecco (Ed.) , Encyclopedia of human biology (Vol.6, pp.149-155)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91.

[4]甘良梅, 余嘉元.国外关于拖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进展.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6) .

[5]Piers Stee.l Thomas Brothen&Catherine Wambach.Procrastination and personality, performance, and mood[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 (30) .

[6]Beswick G.Rothblum ED, Mann L.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Student procrastination[J].Australian Psychologist.1988 (2) .

[7]薛玲玲.白我效能对大学生情景拖延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8]黄晗.大学生日标取向!白我效能及价值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9]郭淑斌, 黄希庭.社会比较的动力:动机与倾向性[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6) .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第9篇

一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及特点

1. 概念界定。

(1) 亲社会行为。

根据研究的思路不同, 亲社会行为有主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名称, 也有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广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最早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 而真正关注并深入研究亲社会行为却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综合以往的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本文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 其中助人者的动机既体现为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 也存在外在的社会性奖励、满足感某种利己主义的色彩。

(2) 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是一个争论不清的概念, 学者争论的要点是网络社会的性质问题, 即网络社会究竟是真实还是虚拟的?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强调它的虚拟性, 他们认为, 互联网是一种虚幻, 不真实的空间, 在互联网上不可能建立真实、稳定的社会关系;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存在的社会”而不是虚拟的。原因是作为人和人交往结果的网络社会在本质上等同于日常社会, 它是日常社会的一部分, 同时他们还认为“虚拟社会”又是“网络社会”的一部分。本文概括以往的各种定义认为网络社会是指和互联网联系起来的各种关系的聚合。

(3) 网络亲社会行为。

网络亲社会行为必须满足下述5个条件: (1) 借助于网络媒体发生的; (2) 以有益于他人、群体为目的; (3) 助人者自身有所物质损失 (即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 ; (4) 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 (即不期望有来自外界的物质报偿, 但也不排除助人者自身因做了好事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奖励色彩; (5) 自觉自愿而非强迫的行为。综合起来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 且自身会有所物质损失, 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1) 及时性:大学生网民由于自身的特点接受和反馈信息都很迅速, 加之网络本身在信息扩散的速度及广度上的特点, 几乎在他人发布求助信息的同时, 就可以接受, 有选择的进行复制、传播并根据能力进行反馈。

(2) 知识优越性和广泛性:无论学校的网站还是其他各种网站汇聚了众多不同专业、不同城市、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背景的大学生, 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掌握了良好的网络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 所以求助某个问题时他们能提供比较全面地专业信息, 以供求者选择参考。

(3) 非物质性:由于大学生经济条件的限制, 他们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多为信息帮助, 如信息咨询、技巧或方法指导、资源共享等, 实质性的物质帮助较少。而且由于助人者的自发性, 这种助人行为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气息很少。

(4) 连续互动性:网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交流互动的平台, 使得助人者和求助者的身份可以即时互换, 在这个问题上的助人者很有可能是在那个问题上的求助者或者这一刻的求助者很可能是下一刻的助人者, 这样他们能够通过有问有答的形式, 使自己和别人的问题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解决。

二二、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助人者因素。

虽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与日常亲社会行为有所不同, 但表现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却仍然受到文化制度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通过访谈发现, 促使大学生表现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规范对网络亲社会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有两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首先是互惠规范;现实社会中的助人行为是相互的, 同样在网络中, 这种互惠互利的精神鼓励了不少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另外一个是社会道德责任感也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很多大学生网民表示他们出于自己的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校园网络中发现有需要的同学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2) 自我奖赏及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网络亲社会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中所提到的“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 主要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界的物质报偿, 但这不排除助人者自身因为做了好事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酬奖。以往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在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后能得到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这种自我奖赏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人的情绪, 从而促进个体继续从事网络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都表示, 当同学的问题在自己的帮助下得到解决时, 自己都会有一种认同感, 感觉自己的价值被体现了。

(3) 兴趣动机。

兴趣是人们社会性动机的一种, 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 并常常会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

2. 求助者因素。

求助者是亲社会行为针对的对象, 求助者的情况对助人者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网络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求助者自身的相关信息变得模糊, 使得求助者的特征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所减弱。所以在网络社会中, 求助者求助的文本信息所使用的语言和所传达的内容与助人者经历的相似性就成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求助者文本的语言。

相对于实际的人际交往, 网络交往更具有“文字化”。尽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带宽的增加, 网络交流的手段更加丰富, 但还是以文字交流为主要形式。因此, 网络求助语言的应用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事件状态影响并制约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求助文本的语言表达主要体现是否得体、是否诚恳等方面。往往那些看起来很紧急或者助人者较感兴趣的帖子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诚恳的语气能提高求助者信息的真实性, 消除助人者的顾虑和疑惑。

(2) 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

虽然网络上看不到求助者, 使得助人者很难根据相似性来判断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 但在网络上, 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还是存在的, 这就体现在求助文本上。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因素仍然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着促进作用, 尤其是个人兴趣的相似。研究发现, 助人者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 或者是有过相同经历的帖子有较强的浏览和提供帮助的意愿。而且, 相似性是网络环境下对亲社会行为的实施起着最主要作用的求助者因素。

3. 情境因素。

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网络亲社会行为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行为发生的情境不同。由于网络环境自身的某些特征, 它比起现实环境来更有利于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情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旁观者效应、环境和时间三方面。

(1) 零旁观者效应。

在现实社会中, 旁观者效应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的情境因素。社会心理学家拉塔涅和达利认为, 责任扩散模式, 旁观者的数目可能是人们没给出帮助的主要原因。其实旁观者效应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他人在场会使人们在采取行动时产生更多的顾虑, 更加小心地表现自己以赢得他人积极的评价;第二, 情境不明确的情况下, 人们往往参照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来做出反应。然而, 网络社会行为以文本信息为互动主体, 这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互动交流的场域因素减弱, 再加之网络空间中, 互动的主体则是ID, 参与网络互动的行为主体的身份地位是不明确的, 这就使个人摆脱外在的压力以及对评价的恐惧成为可能, 从而增加了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和交流的频率。所以,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很少受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2) 环境因素。

在网络社会中也存在着网络环境, 但是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在网络社会中, 天气、噪音等自然环境的因素完全消失了, 不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也不再对网络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了。相反社会规范等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延伸至网络社会对网络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网络社会虽然有一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但榜样、个人的价值观、网络社区的道德风气等仍然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3) 时间因素。

人们在匆忙的时候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这种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给助人者带来了很大的代价成本。在网络社会中, 时间仍然是人们在进行网络亲社会行为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往研究中, 很多大学生网民都表示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前提是当时有时间或是整个帮助过程耗费的时间较少。因此人们投身于网络时并不是没有理性的, 而是把网络生活当作现实生活的延伸, 对其中的代价会做出理性计算。

网络社会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又有弊。以往的研究更多地从大学生网瘾等社会问题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危害, 而有一些研究者则从网络社会积极的一面入手分析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在想办法降低、避免网络社会对日常现实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 可以把网络中积极人际关系和互动延伸到日常生活。

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比起现实社会中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较少地受到限制, 这样更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实施网络亲社会行为, 所以, 通过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来促进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互动中亲社会行为, 对他们的成长和人际关系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第10篇

一、“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泰州市海陵区四所小学随机收取75份问卷, 通过对结果比对分析和访谈结果的梳理, 笔者发现 “80后父母”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及家庭成员的情况对教养方式的影响最大。 现具体分析如下:

1.文化程度对情感温暖、理解维度的影响。

“80后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对家庭教养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 “80后父母”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长情感温暖维度均分为60.68、标准差为5.87;大专均分为56.5、标准差为8.82;中专及以下均分为55.79、标准差为7.9。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 p=0.035, p<0.05。

研究结果表明, 在情感温暖维度, 文化水平越高, 对子女的感性关怀分数越高, 但是分值同时居高的包括对子女的拒绝值;一部分的父母本身文化程度高, 因此对于子女的感性关怀更多, 通过父母与子女的沟通, 达到互相尊重与理解;还有一部分父母文化程度比较低, 所以一味地只是通过否认、惩罚及棍棒式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 直接导致孩子出现忧郁、反抗等不健康的精神症状。

在家庭教育中, 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直接反映了她的受教育程度, 当然这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但是影响之后效果又会直接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当然, 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性关怀更重视, 同时会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涉。 在现实生活中, 高文化程度家庭, 为了使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发展, 父母会对孩子倾注全部的心血, 孩子成长中的任何环节, 包括报考什么学校、发展什么兴趣、 将来学什么专业等许多应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 都给予过多的关心。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中, 父母对子女期望较高, 关爱过多, 保护较严, 造成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弱, 社会适应性不强;而文化程度较低家庭, 经济条件不如前者, 父母多忙于生计, 和子女在一起的时间较少, 对子女的管教、关注不够, 子女有更多的空间, 独立性、适应性较强。

2.收入水平对惩罚、严厉维度的影响。

“80后父母”的收入水平是对家庭教养惩罚、严厉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 “80后父母”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均分23.67;标准差4.509;2000元到4000元的均分18.96、标准差3.784;4000元到6000元的均分18.47、标准差3.319;6000元以上的均分18、标准差3.16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p=0.062, p<0.05。

本次调查表明, 月收入越低的父母, 对子女的惩罚越多。 家庭经济收入关系到“80后父母”的自尊和压力, 因此收入不同的“80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考虑到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有一定的一致性, 例如受教育程度越高, 职业就越体面, 收入就越高, 所以可以说“80后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受其社会地位、不同行业职业的影响。 收入较高的父母在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 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 其精力和物质的投入也更大。 收入越低的父母, 从事的工作更艰苦, 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的状态。

3.父母角色对过分干涉维度的影响。

“80后父母”的双亲不同角色是对家庭教养过分干涉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 “80后父母”过分干涉维度父亲均分20.67;标准差3.454;母亲均分23.17、标准差3.167。 p=0.004, p<0.05。

本次调查显示, “80后父母” 在过分干涉维度有明显差异, 母亲占主导作用, 母亲干涉明显高于父亲。 被访谈调查的10位家长中, 8个家庭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主要由母亲来承担, 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父亲及其他人。一般情况下, 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受母亲的直接影响也最大。 母亲的言行会成为子女模仿的对象, 潜移默化中左右子女价值观的最初形成, 因此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4.孩子个数对父母偏爱维度的影响。

家庭中孩子的个数是对家庭教养偏爱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80后父母”偏爱维度已经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均分12.68;标准差3.519;已经有2个孩子的父母均分8.5、标准差2.067。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 p=0.001, p<0.05。

本调查研究表明, 有1个孩子的“80后父母”更偏爱孩子。家里只有1个孩子的“80后父母”比家里有2个孩子的“80后父母”更偏爱孩子。“80后父母”由于生活压力大, 基本以工作事业为主, 家里有2个孩子, 孩子们之间会相互交流帮助, 父母的爱也相应分担到2个孩子身上。家里有1个孩子的父母相对来说会更容易迁就孩子。孩子一生下就交给老人, 平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交流, 不论是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是学习, 都以命令式的口吻教育, 有些事情甚至是亲力亲为, 这样就不知不觉中剥夺孩子很多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 甚至是犯错误的机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犯错误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从错误中孩子可以积累经验, 吸取教训, 还能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但是很多父母由于小时候自己吃过不少苦, 因此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吃苦了, 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帮孩子做了, 殊不知,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帮孩子, 反而会害了孩子, 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无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心理承受能力也会比其他孩子弱。

二、“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

考虑到“80后父母”的受教育情况、成长环境与老一辈父母的巨大差别, 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 直接决定了其在子女教育上的方式、方法、资源也呈现出不同老一辈的特点。

1.书籍、网络、父母经验, 成为“80后父母”教育子女的资源及经验。

“80后父母”在成长为社会生力军的同时, 也成为家庭的主要力量。 他们有知识、开明、愿意和孩子做朋友, 也敢于带领孩子尝试新事物。 相比父辈只能靠自身经验积累、传教来带孩子, “80后父母”的成长期, 正遇上国内互联网的起步发展, 对网络的熟悉和依赖同步而来。 连哪一种奶粉比较好都不用亲自尝试, 直接上网就能搜到, 这是他们拥有教养下一代的有利条件。

2.早教班对“80后父母”的影响。

“80后父母”或多或少都让孩子上早教班。 父母对孩子早于正常育龄入培训班没有太多的制止。 而且在投了反对票的父母中, 有相当部分坦言, 虽然不太认同过早教育, 事实上还是送孩子接受了一些才艺培训。 大多数“80后父母”觉得上早教班是趋势, 如果不参加就和社会脱轨, 不但孩子间差距变大, 连大人间也没有共同语言。 另一个更主要也是最无奈的原因是工作忙, 无暇顾及孩子。 如今“80后父母”在社会上已经担任了单位工作的主力军, 白天工作的繁杂, 晚上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 所以, 上早教班可以让孩子们比较系统地提前接受教育。

3.“80后父母”与祖父母两代人教育观存在矛盾。

一个令“80后”很纠结的教育问题是, 科学教育和隔代抚养的矛盾。 如今, “80后”成家立业, 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担当起为人父母的角色。 所有“80后父母”都表示在教养子女时有自己的“科学系统的计划”。 然而, 在实际情况面前, 80%的人在其后又选择了“因事业而将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两者带来的结果是, “80后”表示, 会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方式上, 与长辈发生争执。 曾经反感的父辈教育方式, 大部分仍用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自己思考良久的科学、系统的教育计划, 大部分得不到实施。 还有部分“80后”表示照顾孩子常感到力不从心, 需要长辈协助, 这带来了两代人教育理念的摩擦。

4.“80后父母”更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和全面发展。

“80后父母”对待孩子教育非常慎重, 多数经过反复、严谨地考虑, 还是走保守路线。 但是, 与父辈明显不同的是, 他们更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认同孩子生而不同、会受环境影响、男孩女孩要区别养育。 自己都知道要重视亲子关系, 不管如何忙碌, 每天都要抽时间陪伴孩子玩耍。 “80后父母”还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情商的培养, 不再只单单培养会学习的“书呆子”, 从与人交际, 生活自理等多方面培养孩子。

摘要:家庭教育是影响子女发展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 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80后”作为中国计划生育背景下的第一批独生子女,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并步入爸爸妈妈的行列, 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因此, “80后父母”的教养方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80后父母”,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郝玉章.已婚独生子女父母角色的实证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7 (3) :10-12.

[2]张琳.从独生子女到独生父母的角色适应研究.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大学, 2008.

[3]郭娜.80后教养观念的分析与思考.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 :22-25.

影响考场作文的心理因素探究 第11篇

其一是见“老”题大意。三年的学习,见过的、练过的作文题目不计其数。但凡在考场作文时,遇到形似的,考生们沾沾自喜的主观心理就会立刻无限膨胀,如果原先的作文是得意之作,更是不假思索的直接填满。殊不知,有些作文题目,乍看是“老”题,可不是一回事。如2014年盐城中考作文题《我与再见时》,导语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推敲题中的导语,“再见”不是“告别”,而是“再次相见”,注意不能写成“我与__告别时”。可以抒发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但这不是文章重点,文章重点应放在“再次相见”之时场面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上。但不少考生一拿到作文题,觉得“十拿九稳”,一气呵成,可走出考场跟别人一研究,突然发现自己所写的作文跑了题,于是追悔莫及。其二是见“新”题无措。出试卷要求创新,毋庸置疑,考场上遇到“新”题的机会要比“老”题多得多,一些考生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如作文题《小天地大》,导语是:“敞开胸襟,渺小与平凡之中,蕴藏着天地的博大”。很多考生拿到作文题时都在疑惑“小天地大”这四个字的断句问题。其实看过导语中“一把伞,撑起的是一份情怀”,就很容易明白在“小”后面加上逗号来断句,就不会出现《转身后的小天地大》、《我童年的小天地大》这些补题了。还有考生补题不合逻辑,自行其是。补上了“人类”、“胸襟”、“错过”、“平凡”、“跑步”、“爱情”等等。这一类补题明显偏离了题意。

其三是落笔前紧张。考生拿到考题后,总是希望思维灵活,脑洞打开,很快找到切入口,确定好作文的选材、立意。但思维总不清晰明朗,于是,只好改主意。而受先入为主惯性的影响,有时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来的思路上来了。还有时切入口找到了,立意也确定了,可是在为了使文章能标新立异而苦苦思索的时候,却又发现某个支撑的材料总是很模糊,怎么也具体不起来。情急之下,考生们常常是心急如焚,思路受阻,以致停滞。

其四是时间少慌张。考场作文最容易造成考生慌张的,恐怕就是时间少了。考生时间分配不合理,前面答题慢条斯理,过于拘泥,时间花的比较多。着手写作文时,考虑太多,无处下手,直到监考老师提醒考试时间不足时,作文草稿还没打好,这才如临大敌,诚惶诚恐,一阵忙乱之后,草草收尾,留下的尽是些半成品,给自己考场作文留下了无限遗憾。

针对以上常见的影响考场作文的主观心理,师生可以关注以下几种调整方法。

首先要消除紧张,树立自信。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作文,都有共同的写作规律和评判标准,考场作文更有其严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考场作文,以平常心去面对考场作文,树立自信,争取在宽松的环境中求得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要让考生明白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并无多大差别,只不过是平时作文练习的延续和一种特殊的检测形式而已,它并不神秘,也不必害怕。“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在考场上排除各种干扰,镇定自若地应付来自不同方面的困难和挑战,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第二要沉稳应对,仔细审题。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是,碰到难题莫畏惧,人人平等,我感到为难,别人也不会感到轻松。同样,看到易题也莫大意。有些试题表面上看很容易,似乎一目了然,有的可能在平时作文中还做过,但也要冷静下来,耐着性子好好琢磨,仔细审题。看看题目的关键字眼,弄懂弄通其含义,再看看题后附加要求是什么。沉稳应对,考生可以想得深一点,写出自己的新意,这样才能使作文胜人一筹。

第三要冷静思考,发掘潜力。

每个考生的兴趣爱好不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擅长记叙的记叙,擅长发议论的议论,擅长抒情的抒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考生面对作文题目要冷静思考,明白自己的优势,并想办法在写作过程中巩固并发掘自身优势,为考场作文稳稳地增色加分。同时,阅卷的经验告诉我们,考生也会品尝到在作文中展示个性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喜悦。

第四是灵活调控,把握时间。考场上要写出高分作文,必须有充足的写作时间。一般而言,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将写作时间保证在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平日监考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考生二十分钟写了一篇作文,这样的考试方法是不科学的。考试时需要考生灵活调控,把握时间。建议考生拿到考试题,不要急于作答,首先去浏览作文题目,这样等其他试题做完后,作文也就思考得差不多了,无形中为作文审题赢得了时间。好的考场作文是酝酿出来,是思维的展现,是思想的积淀,绝不是字数的拼凑。

考场作文的成功是知识的较量,能力的比拼,更是心态的竞技。拥有沉稳的心态有助于我们赢得高分。所以,在备考作文时我们要把调整心态作为重要任务,让积极的主观心理助考场作文一臂之力。

浅析影响演唱心理的因素 第12篇

演唱是一项高级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现场演唱效果, 与当时的演唱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演唱, 你的演唱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甚至超长发挥。相反, 在处于紧张失控的心理状态下演唱, 必然会演唱水平失常, 造成对上台演唱失去信心, 对此产生恐惧的心理。一是技术因素, 由于基本功不够, 演唱技巧达不到要求, 心虚时未开口就怕唱不好的心理负担, 导致心理紧张。常言说“艺高人胆大”。二是对作品准备不充分, 心里紧张, 军事上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三是缺乏较好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 要多练, 真所谓“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四是心中杂念太多。身心没有全部投入, 功利心太重。为自己唱而不是为观众表演, 抗压能力弱, 产生紧张心理负担。

二、演唱技巧方面

下面通过对呼吸、共鸣、音域、力度、舌的位置、喉头、吐字咬字、形体表演等方面, 分别来阐述影响歌唱效果的因素。

1.共鸣。贝基先生说:“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指歌者演唱时的感觉, 打开喉腔, 抬起软腭, 做好头腔共鸣, 唱低音时也要保持同样的共鸣, 唱高音时送到头腔, 喉头不能移动, 下巴要保持放松, 像说话一样自然, 找“高位置”的感觉。

2.发声。声乐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点, 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 不积极靠拢闭合去挡气。应从声带靠拢闭合前, 先有一部分气息流出, 然后再闭合声门, 使声带由紧张的状态发出声音。从音色、音高、音量、音长几个方面同时有效控制, 声带闭合越紧, 气息通过越小, 发出的声音越高。稳定情绪, 要有歌唱欲望, 充满信心, 放松自如地进入歌曲状态, 就能发出美妙、圆润的声音。

3.音域。每个人的音域都是不一样的, 换声区的位置也不一样, 所以分为男高音、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抒情男高音等, 常言说:“爹妈给了一副好嗓子。”当然通过正确的声乐训练, 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音域。通常童声、男声、女声也有不同的音域特征。比如, 一首歌曲童声和女声可以唱一个调, 选择适合自己音域的歌曲, 就能轻松演唱。

4.力度。力度是指音的强弱, 一个音的洪亮和轻柔程度, 影响歌曲演唱力度的因素有气息强弱和吐字强弱, 还有发声的音量大小。保持积极的状态, 音量就会随着作品的处理而发挥, 想强就强, 想弱就弱, 力度由你掌握, 力度强弱应该服务于歌曲的情感需要。

5.舌的位置。正确的技术是舌头放松, 自然平放在口腔中, 舌尖抵住下面的牙齿, 喉头软骨垂直, 有利于把声音放松地送出来, 增加共鸣, 松弛向前的舌头, 把喉头软骨拉向前直立, 歌唱时声音和气息就会通达流畅。所以舌头有特别的灵活性, 它能向各个方向翻动或它保持放松在口腔底, 这就是舌的位置应该有状态。

6.呼吸。呼吸时横膈膜扩张, 胸腹式呼吸, 气沉丹田, 吸气运动群紧张的适度, 使呼出的气非常均应、不漏气。控制呼吸力量过大, 肌肉失去弹性, 不能灵活地适应歌曲旋律的变化, 正确的呼吸是自然、舒畅、均匀、不紧张、不僵硬的。需要对呼吸正确控制, 通常说的:“外松内紧。”胸腹式呼吸 (叹气式、闻花式、惊讶式) , 气沉丹田。

7.喉头。歌唱时要精神振奋, 面部自然, 喉头保持稳定。软腭要放松而适度抬起, 用打哈欠的方法, 先找喉头一个点的位置, 在胸部建立支点, 然后按照理论逐渐扩大腔体, 增加气息唱出均匀、平稳、空旷的声音。

8.吐字、咬字。咬字、咬字时情绪既不能急躁又不能懒散, 字正腔圆, 及时归韵, 自然放松的咬字可以使声带腔体处在放松状态, 共鸣自然就能出来。

9.表演 (形体) 。正确姿势就是自然地站立。利用意志放松身体, 集中注意力, 身体自然挺立要像倚着墙或靠着树干, 那样既挺直又放松, 有一种舒展的感觉。根据演唱歌曲的情感要求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展现, 肢体语言应当自然协调并且符合歌词大意和歌曲情感需要。

三、音响美学

人们感知音乐主要靠听觉, 完美的声音也就是符合音响美学的声音, 其实它说来容易做到难。放松的声音必须是观众听起来感到轻松的, 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 这还包括音色, 如果一个歌唱家在台上放松地歌唱, 声音很美妙, 台下的观众听起来也很舒服, 就会产生歌曲情感共鸣。如果演唱者能把歌曲内容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听众也就会听得自然、放松、愉悦, 这是美学的最高境界。真正的歌唱家都是发自肺腑地在演唱, 情真意切, 为观众歌唱, 为歌唱艺术服务。

四、艺术表现

世界上一切优秀歌唱家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 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 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如果他们没有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 没有领会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的美, 即使有再好的条件, 也难以做到自然的歌唱。一个优秀的歌唱者, 应该摆脱不良的歌唱习惯, 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作品, 正确运用歌曲技巧, 把握好歌曲风格, 恰当、准确地表达歌曲情感, 加强个人音乐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家: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禁烟广告下一篇:最新的国际物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