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范文

2024-06-10

高中学科范文(精选12篇)

高中学科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学科融合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文学科在最基础的课程, 学生的语文基础决定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在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中, 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经常出现其他学科元素。对于其他学科元素的出现, 我们绝不可以孤立地看待。因此, 加强学科教学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进行科学教学, 因人因时而异

高中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 作为一线教师要掌握好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首先, 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做好基础知识的夯实。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可以保持初中阶段的良好习惯。进行诗歌背诵, 名言名句的记忆等。其次, 在高中二年级中可以由课内诗歌到课外的拓展。如同一题材的内容, 进行集中背诵。并且结合名家点评进行鉴赏能力的提高。最后, 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作家与作品的资料, 并且由各小组成员认真的整理。这样, 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行学科教学, 要对学生进行性格培育, 不妨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始。 性格外向的学生多看一些气势豪放、大气磅礴的作品。高三学生的性格特征已基本定型, 教师不要希望如何改变学生, 而应该有充分的爱心与耐心。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该重视语文学科的熏陶与感染作用。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习语文的过程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这样, 才能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提高思想认识, 感悟文章历史意义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倡导读书要知人论世。意思是读书要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 把文中的人与事与当时的背景联系到一起, 才能发表自己的评论。文章的创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背景。因此, 语文学科教学应该与历史学科融合到一起。在语文这门学科中, 学生必须具备认知时间这个观念。因为事物都有诞生与延续这两个要素。而诞生与延续正是历史学科中所研究的命题。一件事物的诞生与延续的过程就是历史学科的内容, 而承载的物质载体就是文字与文学。所以, 语文学科中研究的内容与文章的历史意义密切相关。感悟了历史, 对于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因此, 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与历史学科融合到一起。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沁园春·长沙》就是典型的例子。若在教学中仅从文学方面来鉴赏这首词, 只是写景抒情。 这样, 就不能真正的解读这篇作品。而结合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就会深刻的理解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与胸怀。只有充分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才能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才能真正地解读文本。

三、找准切入点, 让学科知识相互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的文章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因此, 在教学中要找准一个切入点让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来联系那些颇有难度的知识。这样, 就让相关的课文的其他学科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到一起。应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这样才能让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一文时, 这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中的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观。而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到过三峡, 虽然在地理学科中了解了一点地理知识, 但现在用起来还显得不够从容。尤其是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 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展开, 美丽的三峡景色逐步的显现在文中。因此, 在讲解过程中不能在讲台上单纯的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三峡的美景。否则, 学生会听得云里雾里。更谈不上对文章产生阅读的兴趣。此时, 如果能与地理学科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视频图片, 并辅以解说。这样, 就能让学生深切的体会三峡风光的壮美。从而对阅读与探究课文奠定基础。

四、彰显人文性, 进行思想品德渗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 对学生加强对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学科蕴含着祖国语言文字美, 并且每篇作品饱含着作者的感情美。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人文性渗透, 让学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历史的敬意。 例如:在“月是故乡明”这一板块中。通过《想北平》《我心归去》 等课文的学习, 让学生产生热爱家乡之情。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家乡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代发展同步, 与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这样的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语文学科教学还应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自然。这样, 学生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科教学中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总之, 高中语文教学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合才能保证学科教学的圆满完成。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开始, 加强与其他各学科的有机融合进行科学的教学。这样, 才能真正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锡伦.浅析高中语文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J].时代教育, 2012 (8) .

[2]杨英.更新教学观念让课堂充满活力[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1) .

学科:高中物理 第2篇

中研字2010年第(004)号

学科:高中物理

内容:

1、上学期工作总结

2、高

一、高二本学期教学计划研讨

主讲人:郑云贵

时间:2010年3月1日(周一)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5室)参加人:高

一、高二物理教师

学科:初中生物

内容:

1、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2、本学期教学进度、教研计划及其他有关通知

3、中心组成员构建七、八年级下册知识树的研讨

主讲人:付洪芳

时间:2010年3月3日(周三)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7室)参加人:全体初中生物教师

学科:高中生物

内容:

1、上学期工作总结

2、学期计划与研讨 主讲人:郭惠敏

时间:2010年3月3日(周三)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6室)参加人:全体高中生物学科组长

学科:初中英语

内容:1.本学期教研计划、教学进度及其他

主讲人:翟玉华

2.七年级教材分析(请老师们自带教材)

主讲人:刘澄 时间:2010年3月3日(周三)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5室)(多媒体)参加人:七年级英语教师

学科:初中历史

内容:

1、上学期工作总结

2、本学期教研工作安排

3、初中历史中心组成员会

主讲人:王荣

时间:2010年3月3日(周三)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4室)参加人:全体初中历史教师

学科:高中历史

内容:

1、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2、本学期教研工作安排

主讲人:赵增军

时间:2010年3月3日(周三)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3室)参加人:全体历史教师

学科:初中数学

内容:

1、九年级教材分析

主讲人:李兴梅(锐角三角函数)刘巍(相似)

2、期末检测研讨、进度

主讲人;张义民 时间:2010年3月4日(周四)上午8时30分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3室)(多媒体)参加人:九年级数学任课教师

学科:高中数学

内容:1.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2.新学期教研工作计划交流

3.课题组成员活动

主讲人:姜德华

时间:2010年3月4日(周四)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6室)参加人:全体数学教师

学科:初中地理

内容:

1、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2、期末试卷分析

3、本学期教研工作安排

主讲人:杨树宏

时间:2010年3月4日(周四)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4室)参加人:全体初中地理教师

学科:初中政治

内容:新学期工作计划交流

主讲人:彭桂兰 时间:2010年3月4日(周四)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5室)参加人:全体初中政治任课教师

学科:高中政治

内容:学期教研工作安排

主讲人:韩兴国 时间:2010年3月4日(周四)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804室)参加人:全体政治教师

学科:高中通用技术 内容:1.期末试卷分析

2.新学期教学工作安排及要求

主讲人:高红薇

时间:2010年3月4日(周四)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7室)参加人:全体通用技术教师

要求上交的东西:1.期末考试主观题试卷

2.模型制作保存资料(照片或视频)

学科:高中地理 内容:

1、学期工作安排

2、高二年级教学要求 主讲人:晁辉

时间:2010年3月4日(周四)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803室)参加人:学科组长及高二年级教师

学科:初中语文

内容:传达市教研精神,研讨新学期教研工作

主讲人:戴弘时间:2010年3月5日(周五)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3室)

参加人:魏贺梅、刘宝珍、王贵勇、孙雅洁、王志静、季树涛

学科:高中化学

内容:1.本学期教学进度、教研计划及其他有关通知

2.教材问题研讨(请自备本学期教材及选修1教材)

主讲人:李云娜

时间:2010年3月5日(周五)上午8:30 地点:区教研室(北辰教育中心704室)参加人: 高

一、高二年级化学教师

高中生物学科的“说课”要领 第3篇

在确定了说课的“题目”后,生物学科的说课通常有如下的基本环节,即依次为教材分析(包括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甚至关键点的确定)、学情分析、教具的准备以及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教学流程、教学反思等,或分别叫做“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

1、教材分析(说教材)

该部分主要分析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其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或地位,并确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要说出说课题目属于何版本何章节内容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有A、B、C(知识块)等主要内容,甚至分析出A、B、C知识间的联系,强调出本节课知识在生物学科或章节中的地位与作用,或与前后章节知识的联系。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与说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甚至“关键点”。

注意:在做教材分析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师教学用书》为参考,力求言语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目标”准确、简洁而不宜过于详细。

2、学情分析(说学生)

学情分析即分析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已有的能力,此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或提供帮助;若有必要,也可以分析学生存在的缺陷或易犯的错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注意什么,或需在哪些方面进行强化或训练。

注意:要简略。

3、教具的准备、教法与学法的选用(说教法与学法)

要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已有的学科素养与认知规律,当然也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确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法”,并确定出相对应的学法。在教法与学法中,要体现出相关教具的准备与选用方法、方式。

注意:教法和学法的选用要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要具体而实用,避免花哨或教法学法的“假、大、空”。

在一节课中,采用两三种教法与两三种学法并组合运用为好,若教法与学法过于单一,则课堂结构简单而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若教法学法过多,则会使课堂显得忙乱而师生易疲劳,从而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流程的设计(说教学过程)

该部分主要包括导入的方式、具体的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的方法、课堂练习等。

首先,要说清楚自己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导入新课,甚至强调出该导入所起的主要作用或设计意图。

然后合理解说具体的教学过程,在此阶段要体现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以及达到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效果。基本的模式可总结为:对本节课的A或B或C(知识快)做难易或是否重要的简单评价,让学生采用何种学法(如: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等),同时或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什么手段什么方式(如:以问题为情境的启发式教学,采用动画等进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进行教学或总结或深化,从而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怎样的教学效果或达到了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最后,要说“课堂小结与练习”,说清楚自己采用了何种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或联系即可。

注意:说教学流程最为重要,要在教学流程中充分体现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更要体现出自己选用的教法与学法,同时,还隐含着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取得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流程要体现出一个“说” 字,不要变成教学过程的“演示”。如若采用某故事进行导入,在说课时,只需把故事名称说清楚即可而没有把故事具体讲一遍的必要;如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没有必要把老师的提问甚至学生的回答都说出来。

若在教学过程某环节中设计了特别好的学生实验或活动,如动手做模型或抢答赛或教师的 “变式教学”等,则在说课过程中要做特别的说明,突出自己教学设计的亮点。

若是“课后说课”,则需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片断或采用的课件等插入其中,使之变得直观、生动而活泼。

在教学的流程中,可有适当的用时安排和简略的“板书”设计。

5、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广泛,可以反思教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等诸多方面,但我认为更应该总结自己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的优点;也可以适当涉及个人遗憾或困惑的地方,但不宜多,只有与他人商讨而欲得到改进时,方是提出来不足的最佳时机。

注意:说课中一定要说一说“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后反思,或多或少。在比赛或选拔性“说课”中,更应该说自己的“亮点”,说自己“个性的地方”;在日常的“交流性”说课中,应更多的提出个人困惑或个人感觉有缺陷的地方,以求得他人的帮助。

在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应该反思“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教法学法的科学性”、“学生学科情感的养成性”、“课堂结构的优化与合理性”,该反思要务实忌空,不能是 “喊口号”式的。

总之,基本的说课路子就是上述的五个方面,该五大方面相互关联,其中以教学的基本过程最为重要,最能体现个人教学的风格与优点,但要根据具体的说课内容与要求做灵活处理,适当增减、修补,切忌教条。

另外,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个人语言、教态等基本功的修养,更要注重个人学科素养(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情感等)的培养,日常的积累与锻炼一定能在“说课”中很好地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学科底蕴”,是选拔性或比赛性“说课”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 第4篇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在我国, 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课过渡而来的, 在小学三到六年级开设, 主要教授学生们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 在初中阶段则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知识技能。到了高中, 开设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必修、选修课, 但由于以下种种原因, 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1. 信息技术学科本位层面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学校中的地位是与高考课程有着一定差距的, 仍然是一门“小学科”。新课程改革以后它和通用技术被列入技术学科领域。虽然部分省市已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考核, 但分值仅占5分, 大部分区域还仅限于学业水平考试。

2. 学校管理层面

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不重视。比如:硬件不到位或配置低, 无法保证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 课时安排不足或者被其他学科占用, 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此外, 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也不够重视, 很少投资于代课教师进行外出学习和专业的培训。

3. 教师队伍层面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 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小学科”不参加高考, 不被学校领导重视, 同时也与高考奖金和诸多奖励无关,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因此, 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也就缺少努力钻研的动力。学科教学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 教师无章可循, 深感困惑与迷茫, 且因为是“小学科”, 教学反思不到位, 更谈不上创新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演示—学生演练”为主, 目的就是应付省里组织的学业水平考试, 因此造成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

二、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层认识

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定位

信息技术教育关注的不是信息技术本身, 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的报告中将信息素养的概念明确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基于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师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内涵的认识, 克服唯计算机技术的思想, 切实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目标。

(1) 将信息技术定位于服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工具, 定位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

(1) 学生发展对技术用途的积极态度, 以支持终身学习、合作学习;

(2) 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增进学习, 提高创造性;

(3) 学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

(4) 学生使用各种媒体和形式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有效地交流信息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具体如下:

(1) 学生使用技术查找、评价和收集各种来源的信息;

(2) 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作出明智的决策;

(3) 学生在开发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策略中使用技术。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 具有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价值永恒。

2. 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

作为一门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与使用训练, 也不仅仅是阐述信息技术工作的原理, 而应从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等维度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框架。因此, 科学、准确地理解信息技术课程, 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STS教育观—————

(1) 科学教育方面 (Science)

注重课堂有机渗透, 挖掘信息“科学”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

(2) 技术教育方面 (Technology)

改变脱离实际应用的情境, “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 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

(3) 社会教育方面 (Society)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 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 探究和学习技术。

3.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性及教学实施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一般学科课程的共性, 也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基础性、发展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

认识到信息技术目标与特性后, 我们首先应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 树立大课程观, 把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入精彩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探究任务中自主去发现问题, 查找资料,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去探究未知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 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 我们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更新理念, 寻找规律, 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关注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认清信息技术学科现状, 把握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 是做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定位

参考文献

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第5篇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1.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当前人类文化传播方式已有了革命性变革,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介技术所传播的图像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由于图像比文字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图像识读”是基于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时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

2.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通过构思与反思,创作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用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与情感。美术是一门利用各种媒介、符号和隐喻手段来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与情感的学科。通过美术学习,人们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方式,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美术表现”是基于交流和表达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与表达时所必不可少的素养。

3.审美判断:是指根据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较、诠释美术作品中所隐含各种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而做出自己的看法与判断。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美与丑的事物和现象。美术学习能够增进人们敏锐地观察、领悟世界的意识与审美感,发展审美判断能力。因此,“审美判断”是基于当今人们对判断美与丑的事物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养。4.创意实践:是指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与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通过美术学习能鼓励人们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动手创造和实践。因此,“创意实践”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中人们必不可少的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探究 第6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是对改革呼唤的回应,面对如火如荼的课改洪潮,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必将完成一次深度蜕变,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更须提升素质。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新课改理念,尝试全新授课模式,收获了传统课堂中不曾遇见的效果,对新课程的认识也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是变得日

益明朗、深刻。

一、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价值与特点

㈠新课程以育人为核心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通过政治课的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身条件的理论知识,引领他们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除了必修课外还增加了选修课知识,选修课是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这样将学生升学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得以兼顾,便

于找准人生坐标。

㈡新课程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㈢新课程用“三个代表” 思想捍卫对共产党的坚定信仰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青年学生极容易出现信仰失守,摧毁国家凝聚力,一盘散沙的局面就难以遏制。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的就唯有高中政治了。新课程必修模块将“三个代表” 思想做了全面解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共产党的理解,不能因在党员队伍内出现个别腐败分子而动摇对共

产党的坚定信仰,把握了主流,就不会迷失方向。

二、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合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认识到读完高中,学生出现分层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有的学生才智超群适宜到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而有的学生在学业上已无发展潜力,步入社会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上,尊重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现了必修课与选修课。

三、 高中政治学科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

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新理念,这坚持了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做到了与时俱进,而不是当做僵硬的死的教条。在课程编写上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題之中,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形成模块,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洞悉社会、融入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感受课本知识的价值,从而增强主动学习和发展的

能力。

四、 高中政治学科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关系与组合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坚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对于人才的衡量不宜用“一刀切”,要坚持“大人才观”,高中教育不仅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素质,服务社区等,因此,在处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上,各地、各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规定的国家课程即必修课程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选修课内容,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问题和“吃不了”问题,这样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又反映了政治课在人文与社会学

习领域的特有价值。

五、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实施要素与原则

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要素集中表现为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主动性,为落实这四项要素,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㈠针对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将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目的就是注意授课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否则就会照本宣科,令学生感觉枯燥、无聊,教学效果不佳。教育史上有多位著名教育家提出过教学生活化的主张,例如,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无独有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主张,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因此,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学

生可能的生活。

㈡实践性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必须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为提高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多组织些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升

华。

㈢开放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为了落实这一要素,首先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预测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预案。其次,教师为学生拓展教学时空的同时,避免课堂教学过程的庸俗化和无序

化,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㈣主动性

学生们谈起政治这门学科往往发出“爱你不容易”的慨叹,将“政治=枯燥”,认为学习政治就是“背、背、还是背”很无聊,从这门学科体会不到丝毫的快乐而只是负担。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个人认为老师有一定的责任,因为若采取单一的照本宣科的话,谁都很难激发求知欲。要改变现状,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生活案例多做引导,多创设问题情境,使政治课的原理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

思维的内驱力。

六、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评价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机制是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思维训练空间变窄。而现在的评价方式硬性指标不明显,在注重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可以扭转“高分低能”的现象,既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察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在实际操作中,为提高评价效果,需要制定一些制度确保不走样。

高中政治新课程无论在内容编排还是能力训练方面较旧教材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用惯旧教材的老师来讲,要将新教材彻底吃透,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还需要我们下更大功

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策略 第7篇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 校 应 巧 妙 安 排, 多 途 径提升教师学科素养

时下, 我们不难见到多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均安排适当的时间, 比较常见的是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培训。但我们发现教师对此类培训不是很感兴趣, 甚至很排斥, 其原因是培训的方式比较单一、内容陈旧, 教师自身觉得没有意义, 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培训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觉得在组织培训时应该更多地倾听教师的声音, 掌握他们的需求, 对大多数和极少数问题均有所体现, 选择的培训方式也应该多元化, 更好地体现互动性。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 暑期培训安排非常科学合理, 教师按照学科被分成若干培训班, 针对骨干教师面对面实训, 更多的主要在网上进行, 由教研员任班长, 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各种业务培训。培训者在培训前首先填写培训调查问卷, 主要了解培训需求, 班长组织大家在集中的一周内及时参与听课、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典型课例教案等, 在论坛发帖将自己的所得和大家分享, 为每位组员的表现打分。最后从培训考勤、互动积极度、培训反思质量等方面综合评选出优秀学员。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参加培训, 既不耽误事情, 更可以提高培训效率, 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会大大得到增强。除了教育局安排的暑期培训, 笔者所在的学校还组织了一些校本化的培训, 按照教师的选择邀请知名专家来我们学校讲学, 使每一位教师可以从更高的高度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通过备课组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是笔者所在学校的传统做法, 备课组内的每位组员按照次序在集体备课时将自己的思考说出来, 大家集体讨论, 每周安排数名教师上公开课, 全备课组参与课堂教学研究。这种培训形式贯穿学期始终, 同时新进校教师和 新上一个 年级的教 师均有老 教师传、帮、带, 全面提升每一位教师的学科素养。每周的 政治学习时间, 校长还会安排教师论坛, 每次安排一名教师就某一个话题谈自己的反思, 有教学的策略, 还有班级管理的所得等, 校长及时点评, 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教师培训效果甚佳。

二、教师自身应主动参与学 习, 尽 自 己 所 能 提 升 自我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其实, 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均十分重视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这不仅仅是教育形势的需要, 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教师自身钻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内化, 以适应教师自身的特点, 高中数学学科目前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也更需要教师能够加强研究和学习。笔者每次备课前除了积极参与集体研讨, 更会静心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考虑到课堂中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 做最好的预案, 避免出现卡壳现象。虽然 教材相同, 但我们面对的学生可能存在差异, 即使教学内容大致相同, 但新授课和复习课也存在显著差异, 笔者总喜欢在备课笔记后面将一节课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其实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提升。

加强自身提升还应该更多地阅读, 笔者酷爱 读书, 一有机会就主动去查阅学校订的《高中生数理化》、《数理化学习》等学科教学方面的报纸杂志, 自己也经常购买与教学相关的书籍, 在网上下载电子书和视频, 及时掌握最新学科动态信息, 做好阅读反思笔记。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强化和同行的交流, 如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研讨活动、QQ群沙龙活动、教育教学论坛等形式将自己的所得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更多的碰撞一定会产生耀眼的思维火花。多次的学习和思考后一定会使得教师自我的学科素养得到稳定地提升, 但绝不可以就此停止, 因为素养的提升是伴随教育要求不断变化的, 只有不断以更高的要求提升自我,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教育背景下的要求。

三、教师要主动改变思路, 转变角色, 向学生学习

谈高中政治学科能力的培养 第8篇

关键词:学科能力,课堂教学,效益

高考作为高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 在坚持知识考查的同时, 侧重对考生群体的学科能力的考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真正地把能力的提升、素养的提高落到实处。

一、采用知识课堂检测法, 促进识记, 提高知识的再认知再现能力

教师的目标定位不准, 没有把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作为实际的教学目标。表现为许多教师仅仅满足于把课上完, 课堂上搞“一言堂”、唱“独角戏”, 盲目地对基础知识作陈述和阐释, 至多关心自己讲解得是否详细、透彻, 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学生只是木然的观众, 这样的教学方法, 效果是可想而知了。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笔者认为采用基础知识课堂检测法, 可以校正目标定位不准、忽视教学效益的偏差。所谓课堂检测法, 就是把考生需要识记的基础知识, 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背诵复核, 或者集体默写检查, 有意识的督促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去识记知识, 为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夯实基础。实践证明, 课堂检测法的采用,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记忆知识的良好听课习惯。

二、采用导引阅读法, 促进思考, 提高阅读审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笔者认为采用导引阅读法, 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不会阅读、不会审题的问题, 提高学生阅读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谓导引阅读法, 就是教师把阅读任务交于学生,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学会归纳分析和概括, 准确把握关键词, 提到有效信息:同时把掌握的知识设计成问题或特定的情境, 通过问题或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辨别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又提高了理解、分析等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一理精心设计问题或情境, 所设计的问题或情境要切题, 对学生的阅读能够起着明确的导引作用;二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以使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采用知识网络筛选法, 培养检索知识, 调动知识的能力

那如何去培养考生检索知识、调动知识的能力呢?笔者认为采用知识网络筛选法, 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检索知识、调动知识的能力。所谓知识网络筛选法, 就是运用已生成的知识网络, 或是知识体系, 去链接材料, 通过和材料情境的比较分析, 把所给材料或特定情境有联系的知识点锁定并检索出。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面对特定的情境, 就不会困惑而束手无策, 可以很快地锁定知识点, 并且知识点也较全面, 很少出现遗漏。当然, 这种方法的要求较高, 一是学生必须也是建立起知识网络, 二是逐渐养成一种思维的习惯, 形成思维的定势。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 也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即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构建网络的基础之上去把知识网络尽可能地逻辑化、简单化, 这样才便于学生去识记和理解, 才便于运用。

四、采用课堂思辩法, 组织辩论、演讲, 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如何培养?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开发课程资源, 采用思辨法, 组织辩论、演讲等方式, 可以有效地训练考生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 严密的逻辑思维, 简练而又条理的陈述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的作用有:一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生成切题而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辩题或演讲主题。二是善于组织, 能有序组织开展活动。三是善于发现问题, 及时捕捉学生表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及时提示或指正。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体验感悟, 提高综合实践探究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且易于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数量上不求多, 但质量上要求精, 即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教材的课题,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在操作过程中要全程跟踪, 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修正, 处理意料之外的事件, 以期达到学生通过参与, 感悟知识、体验过程、学会反思的目标。实践证明, 只要参与过研究性学习活动, 有着切身体会经历的学生, 在解答综合探究题型时, 都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自然得分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 考生在高考中暴露出的诸多能力欠缺问题, 究其原因, 很大部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造成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式, 实现角色的转变 (由演员变成导演, 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 , 忠实地把握新课改理念贯彻于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远离填鸭式教学而自由、健康成长, 全面提高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恩辰:《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教育研究》, 2007年9月。[1]宋恩辰:《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教育研究》, 2007年9月。

基于高中政治学科的教材分析 第9篇

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师圆满完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也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需要。

高中政治教材分析方法很多, 比如:根据学科特点分析教材, 即根据学科研究对象、学科表达术语等进行教材分析;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分析教材, 即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叙述方法等进行教材分析;根据教材的符号标志分析教材, 即利用标题掌握教材知识体系, 利用不同字体理解教材内容的分析方法, 等等。本文着重谈谈教学中普遍使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教材分析方法, 姑且称之为教材构成要素分析法。

所谓教材构成要素分析法, 就是按教材的构成要素逐一分析研究, 弄清各要素的作用、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教材分析方法。以下谈谈具体步骤。

一、了解教材构成要素

教材构成要素分析法, 顾名思义, 首先是要了解教材由哪些要素构成。高中政治教材的每一模块均由标题 (模块标题、单元标题、课题、框题、目题) 、正文 (包括宋体字和穿插在其间引导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 、辅助文 (包括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 、单元综合探究等要素构成。

二、明确各要素作用

不同教材模块的要素作用大体相同。例如模块二《政治生活》各要素作用: (1) 单元, 以生活主题组织知识内容, 每单元都有各自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表, 简要介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意义。 (2) 课, 是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题提炼课文的中心, 每课的导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帮助明了本课要讲述的主题。 (3) 框, 是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模块的框题基本采用复合结构, 例如: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们当家做主;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方面, 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本框的学习主题, 另一方面突出了政治观点, 彰显了教材倡导的价值导向。 (4) 目, 既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 又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内容, 也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政治生活》每框均由三目组成, 目与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第一目是情景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问题和资料, 激发学生兴趣, 启动学生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第二目是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 有些部分在情景回归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 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而且教材内容的展开都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引入, 围绕问题展开叙述, 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 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 (5) 正文, 是学习的主体内容, 文字包括宋体字, 也包括穿插在其间引导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 即虚线框内的内容。这两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但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 (6) 辅助文, 设三个栏目:“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或拓展性说明, “名词点击”是对相关概念、术语的介绍或解释;“相关链接”是对相关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证和阐述。例如, 《政治生活》教材第5页的相关链接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资料的补充。辅助文的功能是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 单元综合探究:通过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是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本单元学习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联系的功能, 也有益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各要素作用都弄清楚了,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才能做到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 观点明确, 有的放矢。

三、分析教材内容

(一) 宏观上分析教材内容, 包括模块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等。

模块内容分析主要从模块教材的基本理念、主要特点、设计思路、活动设计 (包括课内探究活动设计和单元综合探究活动设计) 进行逐一分析、把握。以模块二《政治生活》为例。教材的基本理念: (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2) 以学生发展为本; (3)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 转变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⑸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主要特点: (1) 教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引导, 培养学生公民思想政治素质。 (2) 教材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 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教材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 贴近学生生活组织教材内容, 其知识体系为: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知识体系从小到大, 从近到远, 从具体到抽象, 有利于深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 教材语言文字简明扼要, 图文并茂, 教材设计更具开放性和实践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教材设计思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以生活逻辑为线索, 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 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 整合教材内容是编写《政治生活》的基本思路。教材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组织教材, 提炼具有整合意义的四个生活主题, 即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 以政治学科知识为背景回答政治生活主题的有关问题,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教育。宏观上分析教材内容, 目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单元 (课) 内容分析主要从单元设计意图 (目标) 、教学内容 (知识结构、活动安排) 、重难点问题、课时安排等进行逐一分析、解决。例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本课的设计意图:⑴能够认识货币的本质,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基本职能;⑵能够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⑶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本课的逻辑结构: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由纸币到信用工具—由中国货币到外汇。本课重点:商品、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本课的难点:信用卡、外汇与汇率。本课课时安排:共安排三课时, 第一框两课时, 第二框一课时。由模块内容到单元内容的分析, 可让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 层层深入。

(二) 微观上分析教材内容, 包括框内容分析与目内容分析等。

既要分析该框的设计意图、逻辑结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辅助文与正文知识的关系、探究活动与新学知识的关系等, 又要分析该框中各目的逻辑结构及内在联系, 分析教材怎样运用探究活动设置问题, 引导思维活动, 从而导入新学知识, 而围绕新知, 教材又是怎样展开分析, 怎样运用材料进行阐释, 以及怎样得出结论的。还要分析教材呈现新知的思路, 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怎么办”呈现新学知识。以《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例。 (1) 设计意图: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 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 逻辑结构:本框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 让学生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围绕这一问题, 设计了两目:第一目, 唯物主义。首先介绍什么是唯物主义, 其次介绍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逻辑结构是: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目, 唯心主义。首先介绍什么是唯心主义, 然后介绍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其基本逻辑结构是: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4)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5) 辅助文与正文知识的关系:辅助文“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 可以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明确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6) 探究活动与新学知识的关系:第二目, 唯心主义, 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 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 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概念或客观精神的作用。 (7) 教材呈现新知的思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即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阐述知识。至此, 通过层层分析, 抽丝剥茧, 教师就能把教材的基本知识认识清楚并理解透彻, 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师的知识, 在教学中就能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讲解, 把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 娴熟自如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四、总结归纳形成教案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初探 第10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 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涉及范围广, 实践性很强, 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 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 老师主要是“导”, 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 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 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 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 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 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 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在高中课本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 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 要进行咀嚼鉴赏, 品味其中的美, 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 但传统的教学, 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 利用图像来显示, 运用文字来诠释, 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 且费时费劲, 收效甚微, 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 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 利用多媒体链接, 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 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

传统的教学, 是以课本为中心, 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 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探究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教育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育教学高效课堂 和谐 反思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新时期,为了提高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效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课堂。然而,高效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课堂改革中,教师不仅应从角色、观念上改变变,更要做优质教学方法的选择,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作为兴洪中学的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阶段英语优质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前提

新时期,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特别是高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还带有稍许叛逆,况且英语学科知识相对比较难,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老师在主观上做出积极地努力。首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从多方面热爱、尊重学生,不能以权威者或长者身份自居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更要加倍给予关注,话语态度要慎重,委婉,要了解和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他们的思想,善于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多给他们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感到老师没有因为他们的成绩差而放弃他们,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其次,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要主动理解和接纳对方,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并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更加容易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这会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由单一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与策略调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认为一节优质的高中英语课堂首先作为教师教学设计要新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教学媒体,以求教学效果最优化,合理选择,有效组合,恰当运用挂图,实物,计算机,网路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其次,重视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课堂。一堂有活力的课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同时把教材用活。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新课标,吃透新教材,使新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最后,还应该规划课堂时间,给予学生练习。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合理、形式丰富、适量、适度的练习不仅能促进新知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还起着对教学的反馈与调节作用。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小专项式练习就成为课堂练习形式的首选。它具有针对性强、用时少、题量小的特点、能达到堂堂练、堂堂清的教学效果。做习题的过程就是检验自己的过程,也是考察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积极地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效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

三、多反思,多交流,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

每一节课过后,作为教师要多反思,课后反思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每节课上好后,尤为重要的是要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或经验,比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失误、课堂练习题量过多或过少,选择题目的难易不当、教法不适当等,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新的教学构思,这就需要教师课后及时通过反思,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使用。反思过后要及时的改正,同时,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还要多与学生交流,多方面了解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可观察、可评价、可测量的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会有难易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接触与了解学生,拟定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方案,比如让善于言辞的学生朗读的,让文笔出众的学生写作的,这样,学生会因为得到教师的赏识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力和热情。同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学科对于高中教育的意义 第12篇

现在高中教育一般分为文科性教学和理科性教学, 这种分科性教学是为了迎合高考的需要, 也十分有利于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 但是这一分科性教学也造成了许多问题。那就是学生对副科的严重轻视心理。

比如说文科生, 虽然在高一的时期也学习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 但是由于忽视理性学科, 结果学得一知半解。实际上, 在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关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知识, 对于较深度的问题不懂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有许多知识是应该了解的, 作为常识性的知识, 是应该知道的。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 虽然并不是自己的专业知识, 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以身作则, 激励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样, 正是现在这种分科性教育, 使得大部分理科生对历史学科是十分轻视的。这直接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 甚至最简单的历史知识都处于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状态。

历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 其本身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先秦时期, 就有臣子建议君主多读史书, 以史为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更是出现许多有价值的史学书籍,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 这些史书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甚至对后世以及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这些史书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就可以看出历史的重要地位。史书, 在古代社会的作用不仅仅是记载历史事件, 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 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来对今世的社会有所助益。并且这些历史书籍都是古代帝王的必学科目之一, 古代帝王从小接受的教育中, 就有习读历史书籍, 从史书中学习古代有作为的帝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而从昏庸亡国的君主身上吸取教训, 不断提醒自己。从这些史实我们可以看出,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学习。我们常说以史为鉴, 究竟什么是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的前提就是首先熟知历史事件、历史知识, 才能从历史事件中借鉴历史经验, 从而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避开历史中犯过的错误, 使我们少走弯路, 促进我们不断发展和进步。但随着工业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导致人们越来越轻视人文文化, 越来越来重视对物质文明的追求, 造成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技术性知识, 而越来越忽视人文知识, 忽视精神文明。这点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就有很明显的表现, 在选择文理分科的时候, 理科的学生常常要多于文科的学生, 而且数量多得竟高达几倍, 根本就不成正比, 由此可充分看出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人文学科的轻视。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 在现代社会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呈现下降的趋势, 尽管历史从初中开始就作为一门学科与学生开始接触, 但实际上, 从学生们开始接触之时, 就没有认真负责地对待过这一门原本十分重要的学科, 我们常常把历史称为副科, 不重要的科目。但事实上却是完全相反, 历史的学习对于学生甚至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整个黑龙江省的高中教育而言, 文理分科性教学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对于文理分科的时间却没有固定的限制。大部分学校都采用的是较早进行文理分科教学。学校认为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分科后学生的学习分科知识的时间, 从而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过早分科的教育方法, 对于理科生学习文科知识、文科生学习理科知识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这种过早分科的做法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极大的破坏, 并且对于教师的讲课热情也是一种极大的挫伤。课堂的教学实际是, 学生听课状态十分消极, 最突出的表现在听课人数十分稀少, 其他的学生大多是处在不听课的状态, 睡觉、学习其他科目的现象十分严重。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十分懒散, 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从这种现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现在的高中教学中,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 特别是理科学生中, 是特别不受重视的, 虽然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应对高考, 所以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 对于高中教育来说,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应付高考, 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 而最有利于提升学生爱国意识的教育学科就是历史学科。所以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 不能以文理分科为借口, 重要的是对待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在黑龙江的某些地区在中考时就增加了历史一科, 由此可见, 历史学科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 这更加地说明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笔者曾在实习期间对理科生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查, 调查的主题是作为理科生对待非高考科目的态度, 特别是历史学科的态度。问卷包括5个选择题, 分别是:第一, 如果重新选择, 你会选择文科吗?第二, 你喜欢历史学科吗?第三, 你认为学习历史学科对你在现实生活中有帮助吗?第四, 你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如何?第五, 你喜欢现在的分科教学模式吗?这个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理科班级, 共有300人参加了这次问卷活动, 最终的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对于重新选择文理的问题, 有90%的理科生不会选择文科, 还是坚持学习理科;第二题的结果是有90%的理科生喜欢学习历史, 10%的学生处于“还行”的中间状态;关于历史的作用, 80%的理科生认为有用, 其他的认为没什么用处, 或者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第四题对于历史的兴趣, 80%的理科生还是有比较大的兴趣的;最后关于教学模式的问题, 60%的学生选择了喜欢,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个模式没什么感觉。通过这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是有着一定的兴趣的, 但是仅仅就是局限于类似“听故事、看热闹”的初级阶段, 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却没有认识到, 不清楚学习历史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历史的作用是什么。其实, 历史的学习, 不仅仅是简单表面上的学习历史知识, 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学习历史事件, 了解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 了解中国古代的每个朝代的历史知识就可以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不仅仅是在于铭记历史, 而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找出历史经验, 注重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看出本质,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 从而在现今社会找出折射, 使历史的错误不再上演。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历史寻找经验教训, 以使未来要走的道路少一些曲折、少一些荆棘。

历史教育对于高中的意义, 在于增长学生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高中历史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国近代历史知识、世界近代史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面都是通过仔细地设计和研究, 根据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目标所设计的, 世界历史知识的学习, 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学生的视野。而对中国历史的学习, 则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特别是中国历史知识对于每个人都是必备性的知识, 每个人都应该十分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熟记自己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古代中国的辉煌成就, 如四大发明, 这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发展历程, 认识到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意识, 使学生了解到曾经的灿烂辉煌的文明古国在近代遭到了怎样的凌辱和欺凌, 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祖国在近代社会遭受到了怎样的屈辱, 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 从而激励学生为了祖国的强大而奋发学习, 真正践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对于中国现代史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下领导广大的中国人民走出灾难和落后, 走向和平和发展, 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到新中国的胜利是怎样的来之不易,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党的伟大, 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是用革命先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从而鼓励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这些深远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历史知识的学习, 不仅仅是对一名学生的要求, 更是对于每个国人的要求;所以学习历史, 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任务, 更是爱国热情的表现。所以说, 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热情。了解中国古代辉煌文明和巨大的成就,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骄傲感,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的悠远的历史传统, 从古代的璀璨文化中感受自己国家的强大, 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 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认识到近代中国在世界强大时为何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为何昔日强大的中国会处于外国列强的欺凌下, 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在近代世界受到的屈辱和灾难,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感受落后带来就是挨打和屈辱,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报国意识,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激发学生的积极奋发努力的热情。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 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为祖国的明天做出贡献的人。

高中历史的学习, 对于高中生自身知识的储备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 历史的学习, 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肩负的历史任务, 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历史知识对于整个教育的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 而要改变现在这种忽视历史的现状, 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 更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需要教师的教导、需要教育部门的改革, 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全体国民的历史文化程度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摘要:目前, 由于高中文理分科过早, 导致理科生对历史这一学科十分轻视。实际上, 历史学科的教育, 对于增长学生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情感引领下一篇:腰硬膜外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