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刍议

2024-06-09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刍议(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刍议 第1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 思考问题时尚不完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灵活地加以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打好基础。如,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 教师可采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日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 闰年再把一日加。这样就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许多, 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

此外, 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 为学生创造互相讨论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课堂提问、数学小游戏、数学作业、数学竞赛等, 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只要在学生碰到困难, 心情沮丧时, 教师能够伸出援手帮助、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一定可以坚定学生的信念,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让学生乐于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广大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纵观当前的数学教学, 不难发现, 很多教师总是习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他们生怕学生自己探索会弄巧成拙, 所以常常喜欢把知识一项一项地灌输给学生。殊不知, 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养成。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梯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为例, 上课伊始, 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 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那么, 这是不是唯一的方法呢?如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一拼, 会怎样呢?这些问题一经提出, 马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纷纷闭上眼睛联想起来。很快, 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同样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 我抓住时机给予引导, 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为素质教育的成功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的落实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 应该如何做呢?首先, 切实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关系。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懂得自己只是指挥者、促进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所以, 教学中的一切教学环节、手段和方法必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基础上;其次, 切实改变“以少代全, 忽视一片”的现象, 既重视“个性发展”, 又注重“全体积极参与”。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 真正变“苦学”为“乐学”, 变“被动”为“主动”。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必要。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从小事入手, 从点滴做起, 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此外, 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时机, 适时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在口算时比一比谁算得又好又快;板演、笔算、做作业时比一比谁书写得仔细、认真、工整规范……如果学生做得好, 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为他们自觉地进行学习。久而久之, 学生必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起来自然有条有理、事半功倍。

五、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除以上几点之外, 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让他们以后的发展架桥铺路。首先, 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 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光辉成就和爱国事迹,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圆周率”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祖冲之, 是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 并把这项世界纪录保持了一千多年。又如, 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 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 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不可能立刻实现。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必须认识到, 数学教学任务不仅包括教给学生计算、解题的方法, 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只有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 才能铺设出一条成功的素质教育之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五方面入手对此展开探究, 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勉。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淑珍, 沈超.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

[2]胡素英.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1) .

[3]黄开武.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进一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

[4]关巧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 2001 (1) .

[5]许海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 1999 (1) .

[6]赵代川.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 (8) .

刍议职中数学教育门径论文 第2篇

一、实践活动模式

因此动手实践是学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模式.在职中数学教学中更应该尽量创设各种机会、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亲自动手实践操作,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边观察,边讨论来获取新知.案例2:在学习“椭圆的定义与性质”内容时,我布置同学带好长约30cm的与50cm的两根细线,准备几粒图钉,在课桌上铺好8K白纸,先让每位同学用细线一端固定,另一端绕紧铅笔,旋转一周,同学们画出了一个图形———圆,归纳引出什么是圆(引入过程),再让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椭圆的例子,同学们思维活跃想到很多:椭圆形餐桌、哈密瓜剖面图、马桶盖……再让同学们动手实践,怎样画椭圆?这时老师引导学生,用图钉固定两点F1、F2,使得F1、F2两点间距离小于细线长,再把细线两端固定在F1、F2两点用铅笔端拉紧细线滑动一周,观察留下的图形———椭圆,同学们可以变动F1、F2位置,调节|F1F2|长度,多画几个图形得到的椭圆有的扁一些,有的`相对圆一些(为什么?留着以后解释).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椭圆的定义,思考动手实践活动中固定F1、F2细线长度不变等这些与椭圆定义中的哪些相对应,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去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性质,学生们就不觉得那么乏味了.

二、探究发现模式

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去理解数学学科的概念及本质.通过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怎样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案例3:在学习三垂线定理时,我带领学生先复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性质、斜线、垂线及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等概念,让学生准备好三角板、直尺、几支铅笔等教具,对这样三个问题进行探究.问题1:若直线l与平面α垂直,那么平面α内的任一直线都与l垂直吗?平面α内的任一直线都与面α的斜线垂直吗?问题2:将三角板垂直放于桌面,一条直角边放在桌面上,那么平面α内是否存在与三角板斜边垂直的直线?若有,有几条呢?问题3:平面内的直线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该直线就可以与三角板的斜边所在直线垂直.学生多次演示,调整教具进行探究,回答上面的问题就简单直观易于掌握了,从而归纳得出三垂线定理.这些教学内容完全是通过几个环环相扣的阶梯式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而不是老师强加硬给的.通过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就主动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研究之中,符合职业中学学生的认识规律,也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复习总结模式

刍议在小学数学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3篇

一、巧抓情境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新旧教材的一个明显区别是新教材增加了更多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内涵丰富,含义深刻。巧妙利用情境图,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资源,将是新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亮点。

1. 以故事形式妙用情境图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笔者就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然后编一个故事。学生都争先恐后编出了非常有趣的“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教师适当点拨,如果没有小猪的帮忙会怎样呀?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

2. 以讨论形式领悟情境图

有很多情境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在教学《6、7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大扫除的情境,让学生在数数的同时展开对图上小朋友的讨论,使其深受爱劳动、爱清洁的教育。又如在教学《8、9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教育图片,让学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都是怎样保护环境的,我们平时又应该怎样做?使学生领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总之,情境图都是以学生平时易于接触的事物为对象,不失时机地抓住情境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用数学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思品教育与数学相结合,是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出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思品教育素材。

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部分用数学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数小动物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当一个文明礼貌的小观众等思想教育。再如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小明栽了9棵树,小红栽了8棵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并从中贯穿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可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数学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是非常深广的,作为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在数学习惯上下功夫,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数学对学生理性精神是培育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理性的德育功能。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个辅助平面的做出等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联系实际,在实例中渗透德育

我们在教学目标里常有这样一句话: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实不光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能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两个工人一个星期工作多少小时?在做完这道题目后,我让学生们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再算算他们一个星期一共要工作多少时间,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要在回家后多帮父母做点事,减轻父母的负担;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让学生问问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在哪一天,现在离自己父母的生日还有多少小时?

五、利用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我们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刍议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第4篇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位小学教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只有将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才能形成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创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知识容量越大,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大,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抓好基础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更重要的一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包括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新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小学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过程,体会到小学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时,才能对面临的问题有进行研究的能力,才能有创造的可能。因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又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常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类比联想,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类比是一种反映较快的直觉思维方法,当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时,就可猜想两个对象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相同或相似,即由特殊条件下的结论去猜想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只有通过联想才能使当前的对象与原有对象建立起联系,才能为类比猜想和直观感觉猜测提供参考,也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学习。

2. 数形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变通性。

图形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把数形结合起来,就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能由感而发,猜想到问题的结果。

在创造活动中,我们往往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成功。我们应总结失败的教训,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恰好符合发散思维的特点、特征。所以,我们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如一题多解,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3. 借题发挥,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究,从而产生新的条件或结论,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4.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教师应将一些题目进行变化,产生多种形式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训练,通过改编题目的求解,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基本手段

创造开始于研究,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生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小学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从而体会到小学数学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一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教师把要研究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问题情景要切合实际,要生动有趣,有挑战性、刺激性、诱导性,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信息,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和行为;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面对问题,如果有征服的欲望,就会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操作、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通过感知信息—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证明反思”等活动过程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每节课都应有创新教育的目标,合理选择并设计有益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和问题,在进行创造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小学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教师要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主动运用小学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换言之,即让学生能自觉地用“小学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小学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和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刍议 第5篇

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笔者在初中教学实践中设计课堂提问有以下体会。

一、激趣性提问,增加思维活动的愉悦氛围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抽象难懂、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如果处理不好,学生难免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愉悦的情景,使学生带有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寻求新的知识。例如:褒讲授枯燥无味的数轴概念时,一上课我就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带有香味的通俗问题:“谁吃过牛肉串?”牛肉串?难道它与今天所学的内容用什么联系7-个简单而有趣的提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好奇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再通过打比方,直线比作串,牛肉片比作数,这样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变得趣味横生,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二、迁移性提问,拓展思维活动的空间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去。通过类比、对照更易于学生掌握。如:从列代数式迁移到求代数式的值,从代数式的值迁移到解方程,从解方程迁移到解不等式,迁移到二次函数等。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首先提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然后列在黑板上,接着问学生:“你们能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解不等式3x-5>2(x+9)吗?”于是全班同学跃跃欲试地解这个不等式7。这样提问能促使学生追不及待地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对象迁移到未知对象上去,较好地把握思维的方向和改变思维活动的定式,拓展思维活动的空间,从而使问题得到灵活而圆满的解决。

三、铺垫性提问,解除思维过程的障碍

这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本课用到的旧知识,以达到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使思维活动易于过渡。例如:在讲授梯形中位线定理时,首先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把一大一小两腰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倒放组合在一起。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得出梯形定理的性质,并使本定理获证”,这样提问,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积极去思考,减少思维过程的障碍,从而探求本定理的证明思路。这样证明的主要特点——添加辅助线就显而易见了,难点也就解决了。这种提问能降低思维难度,分解思维难度,减少思维阻碍,顺利完成思维活动的过渡。

四、设问性提问,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经过一定的努力,从而得到解决问题思维途径。教师在讲课时采用设问、与学生一起用一间一答的方式,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产生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设计的思维情景,探究问题的奥秘。例如,在讲“圆”的概念一课时,教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可不可以做成别的形状。比如三角形、四边形?学生答:不行。教师问:为什么不行?学生答:因为三角形、四边形的车轮不能滚动。教9币问:你们说三角形、四边形的.车轮不能滚动,那好,做成椭圆的吧,可以滚动了,行吗?学生笑答: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像骑马那样。教师问:为什么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量愿西在哪里?生答:椭圆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不等0教师问:f-f-么样的图形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呢?这样一番问答,学生很容易想到,圆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样终于找到了开始时提问的答案。通过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很自然地突出圆的本质属性,最后引出圆的概念。教师通过设问,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问题的设计要使学生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出,处于欲答不能,欲罢不得的状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加强课的吸引力。

五、激疑性提问,焙养思维活动的深刻性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也。”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至此方是长进。”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学习中很少发现问题,教师若能在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及时提出问题或疑点,然后与学生共同设疑,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平行线定义时,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要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不妨这样问学生:“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能不能举出一两个“两直线不相交”的其他不同例子呢?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疑点,必定深入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思维活动和记忆也显得深刻了。

六、析误性提问,培养思维活动的批判性

数学知识除了应从正面讲解以外,还应做一些反面文章,即针对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进行提问,让学生从正确与谬误的对比中明辨是非,以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批判性。如:学生对等式的变形,经常忽视必要的条件限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出如下问题:下面让我们来证明两个数字相等。学生看到结果后,感到惊诧,思维发生冲突:2=1,竟有此事!这时,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错误必定被揭穿,而留下的印象必定深刻。

七、发散性提问,培养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交错地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大,必须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在讲解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提问,或题目引申性提问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刍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第6篇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70-01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搞好小学概念教学,对学生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起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如实的做好导入,全方位的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概念教学的目标

1、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带而过、或是阅读一遍,不做特备的讲解,也不做特别的要求,概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重算轻理”的倾向,特别是低年级更为突出。很多小学的数学教师,往往只满足于学生算得正确,都不希望在概念上浪费时间。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由于运算数目小,概念也没几个,学生靠死记硬背也能记住,但是随着学生学历的升高,由于没有充实的概念作为基础,很多学生就会渐渐的思维散漫、理解能力变差。很多学生都需要边看概念,边做题,一些绕一点的题目,多数都是直接不会做,导致问题成堆,给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概念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概念教学中,概念教学的整体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实的发挥好概念教学,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以及更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能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概念教学的更本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让学生去了解相关事物的规律以及本质属性,对学生发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利用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归纳、分析概念,进而实现再创造。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知识,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和现象,人们通过有效的方式把它积累在一起,并经过加工、实践、验证才有了如今的高深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就是为了更好的熟悉生活并在生活中运用。对于概念来说,其实就是数学知识的高度浓缩,它是由许多相似的数学知识的归类得到,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数学概念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

二、精心设计概念的引入方法

概念的引入,是传授小学数学的第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引入数学概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概念引入得恰当,能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乐于接受,为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概念打好基础。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引入数学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生活实际引入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如果教学中教师直接的讲解,学生将不能有效的理解。为此,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可以充分的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观察、演示或操作来阐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让学生只用一把直尺画一个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用圆规学生都能画圆,用一根线固定于一点也能画一个圆,那么为什么要求学生用一把直尺来画圆呢?这就是渗透圆的定义:圆就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学生就会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算学生某天记不住圆的定义了,学生也会通过“直尺画圆”而慢慢的回忆起来。

2、以学生的旧知识为基础引出新概念

许多数学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存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在通过生活情景引入概念的同时,教师还应极其的重视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尽量让学生能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引出新概念,这样既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三、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关键,概念的掌握、巩固、提高才是重中之重。数学概念的巩固过程,就是记概念与保持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过程。掌握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要经过学生“悟”的过程,要巩固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对概念的深透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去帮助学生巩固概念。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或者多开发一些与教授概念相关的课堂活动(如,应用新概念的练习、关键问题设计重点练习、加强对比性练习、加强判断性练习、进行综合性练习等)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概念,概念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概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的探究、创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刍议小学数学对话教学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基本内涵,应用路径

一、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对话”, 即言说者和倾听者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思想情感交流, 由此展现“对话”的意义。而“对话教学”与“对话”又全然不同, 指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主体间借助有价值、有意义的交流来分析解决教学中所生成的问题, 一般模式为师生彼此展示自我、倾听对方,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认知、进行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笔者看来, 对话教学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对话教学囊括了老师、学生和教材三大对象, 由三大对象平等进行知识探究;二是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 进行对话不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而是深入到情感层次, 师生一同交流对教材知识的体验;三是对话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赖感, 便于学生的潜藏智慧在此课堂环境中得以充分展现。

二、四层面分析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路径

1.老师与学生对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 首要任务便是开展老师与学生对话, 此时的对话是一种平等对话, 是老师在接受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行为转变, 也可理解为对话意识的觉醒。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放低姿态、放下“架子”, 将自己从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中脱离出来, 以一种平等、亲和的心境与班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让整个班级呈现出和谐、平等的气氛。与此同时, 老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毕竟课堂教学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需要师生协同配合方能达到既定效果, 因此老师要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次“近距离”对话, 敞开心扉、交流思想的对话, 以此张扬学生的个性。

2.学生与学生对话

从某种程度上讲,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容易拓展学生思维, 原因在于老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对话活动中, 学生相对感觉自由、放松, 也就更容易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课堂中, 学生更加善于思考、质疑与表达, 也更容易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 在学习“平行与相交”这一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平行”的概念, 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组不同位置关系的直线, 然后将班级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大组, 组织一个“辩论活动”, 正方代表会相交, 反方代表不会相交, 随即由各方自由发表意见与看法, 找出直线“相交与平行”之间的衡量标准,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学生对于此知识概念有了明确统一的认识, 更为明晰地掌握了“平行”的概念, 也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做好了铺垫。

3.老师与教材对话

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外, 老师也可与教材文本进行对话, 让自己的教学源于文本, 又高于文本。比如, 老师在讲授“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内容时, 可选取“平行四边形”作为课堂案例, 借此教会学生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 数学教材中采用了“数方格”的办法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且明确说明不满半格当作半格算。数学老师如若按部就班, 定会显得毫无新意, 因此老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 把“数方格”变成“方格切割”, 将切割后的小方格进行平移、翻转等多种变化, 尽可能完整地拼出平行四边形, 最后再数方格, 思考、实践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这一结论。此法便是老师与教材进行深入对话后所选定的一种方法, 充分展现了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也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4.学生与教材对话

最后一点也是对话教学的另一种别致形式, 即学生与教材对话。虽然教材文本不会说话, 但其却具有明晰的主题思想, 它是经过教材编订者思考、归纳、整合后的成果, 所以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内在价值。现如今, 苏教版小学数学每一学期的教材中都会设置“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个单元的内容, 它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变相延展, 也是传承数学文化、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载体, 老师可以拿这样一道题目“豪豪在家做实验。他把2 个同样大的大杯和6 个同样大的小杯装满水, 正好是4800 毫升。每个大杯的容量是每个小杯的5 倍。每个大杯和每个小杯各装多少毫升?”让学生解答, 小学生便可透过这道题目与教材进行对话, 进而思考、探究、计算得出“每个小杯的容量为4800÷16=300 (毫升) , 每个大杯的容量为5×300=1500 (毫升) ”, 完成对话过程之时也达到了学习目的。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而且能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 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大力推行对话教学。但须注意的是, 对话绝不是简单的问答, 也不是越多越好, 其目的也不是消除差异、排除异己, 所以数学老师务必要把握好“度”, 在全面了解对话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更加努力, 展现对话教学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国华.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下, 2014 (06) .

[2]李杰.浅谈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改进思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 (09) .

大学数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素质刍议 第8篇

一、大学数学在培养学生素质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 大学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强大的数学功底

大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功底的助推器,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能力助推作用。钱学森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 无处不用到数学。”[2]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宽广, 数学功底也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之一。小到日常生活的写写算算, 大到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到国家科技进步, 均离不开数学功底。大学数学教育, 为学生提供了积累数学功底的良好条件, 通过基础性数学学习, 让他们在其他理工、经济类课程的学习上游刃有余, 为他们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后把本职工作干好做精奠定基础。

(二) 大学数学教育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演绎、归纳、分析能力

有专家指出, 一个人只要把数学学好了, 就说明这个人拥有了一门现代化的科学语言, 掌握了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具备了优秀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数学相对于人文学科具有较高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这就决定了大学数学在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上具有先天优势。研究数学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客观的体系, 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数学论证中, 不断对数据进行类比、归纳、测算和推测, 通过演绎推理进行一次次的尝试, 得出最后的结论。因此, 大学数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想力, 从而构建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

(三) 大学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科学思维及优秀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 特别是抽象性逻辑思维是激发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朱新霞 (2007) 认为, “科学技术的进步, 就是通过对庞大数据的观察、归纳、分析, 来总结发现新的运动规律的过程。这离不开数学的思维。”[2]可见, 大学数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四) 大学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关于这一点, 是从以上三点中引申得来的, 这是对以上三点的升华。不论是数学功底、科学思维、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 一旦形成将会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养, 对其一生都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 能够理智、科学地去分析问题, 从而更好地去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二、做好大学数学教育, 推动学生素质提升的方法策略

近年来, 一些高校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 围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要求, 在数学教育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积极探寻依托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在整体上看来, 现阶段, 高校在大学数学素质教育研究上的挖掘还不够深刻。笔者认为, 推行好素质教育靠思想上的认可和盲目的改革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做好高校大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素质提升的结合工作, 依托大学数学教学推进学生培育质量, 必须找准要点, 在对素质教育要义理解吃透的基础上, 触碰到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本质。

(一) 深刻认识大学数学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要义与内涵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二三十年, 时至今日, 已经没有人再否定它的价值和意义。但是, 光是认可和盲目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当前, 大学数学素质教育之所以挖掘得不够深, 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大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要义与内涵把握不足, 或者流于表面。前文中, 笔者已经提到, 所谓大学数学素质教育, 就是“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修养、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1]也通过本文第二部分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高校教育者在推行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创新时, 应该充分理解吃透数学教育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内在关系, 明确大学数学到底能够为学生带来哪些锻炼和提升。只有把握准大学数学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要义与内涵, 才能够在实际行动中把握住正确的教育方向。

(二) 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上触碰大学数学教改本质

一是教育内容。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目标, 优化大学数学教育内容。一方面, 适当删减繁难内容。在保证数学知识与技能储备的前提下, 应该适当删减不必要的繁难内容。大学生毕竟不同于硕士、博士生, 不需要去搞一些高深的学术探索和研究, 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足够用”即可。适当删减繁难板块, 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压力, 打消学生的恐惧,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 适当增加关于数学应用方面的内容。当下数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高校应该在大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另外, 还应该增加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识。可适当增加一些有关数学的文化知识, 比如国内外数学发展史, 数学家的小传说小轶事以及一些数学知识背后的典故, 既可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数学的渊源, 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的脉络, 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是教学方式。“后喻文化”时代已经到来, 高校师生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 充分认识到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 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共同成长的新型关系。所以, 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老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的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当前的新媒体, 构建一个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 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 在课堂上, 教师要还课堂给学生, 在做好教育指导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入探究性教学和讨论性教学。其次, 要积极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沟通模式。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要存有平常心, 不仅把老师看成师长, 更要当成朋友。老师也必须主动营造信任、民主、平等的沟通气氛, 尊重学生人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再次,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 建立大学数学教育网站、交流群等, 拓展大学数学的教学渠道。

三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等重要, 必须在改革创新中慎重考虑, 摒弃以往筛选型、功利型的评价模式, 建立一种以学生素质培养为目的新型评价制度, 着重突出过程性评价, 突出评价的育人功能。“这种新的教学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对老师的评价意见, 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自我评论和剖析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不仅重视测试与选拔, 还重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成长与进步。”[3]

综上所述, 在当前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 大学数学教育也必须融入到素质教育当中, 积极探寻教育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融合路径。事实证明, 大学数学以其独特的课程优势和内在价值, 对于大学生数学功底、科学思维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教育者必须找准要点, 在对素质教育要义理解吃透的基础上, 触碰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本质, 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振海.浅谈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9) :100-102.

[2]朱新霞.大学数学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12) :143-146.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刍议 第9篇

一、采用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对一些较复杂的小学数学知识,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不妨采用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此外, 教师还应随时注意学生听课的反映, 适时地调整教学过程, 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要求,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 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 再引导学生观察, 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 但都是长方体.这时, 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 在这个基础上, 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 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 (面、棱、顶点) 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 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据此, 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 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 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简单、形象, 小学生很容易接受长方体的特征, 学会了用顶点、棱、面来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二、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悱, 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 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 教“圆的周长”一节时, 老师拿出一个呼啦圈, 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 (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用什么量?怎样量? (用皮尺绕一周) 还能用什么量? (先用绳子绕一周, 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 (在地上滚圈, 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 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 想像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 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 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 只要知道什么, 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 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 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 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 又非口头用语, 要通俗明白, 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 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 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 为了揭示课题, 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 个子有矮也有高, 他们会走没有腿, 他们会说没有嘴, 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 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 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再比如,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 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 闰年再把一日加.”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

四、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数学课本的作用, 防止回避课本、一讲到底的倾向, 让学生看到老师是怎样钻研课本, 发掘潜在知识因素的,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为了给学生作阅读示范, 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 特别把那些看起来平淡, 读起来易懂, 但学生易犯浅尝辄止毛病的内容选出来作阅读示范, 对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 教师应精心组织设置阅读思考题, 以展示教师的阅读思路, 引导学生对小学数学语言的分析、思考.教师设置的阅读思考题要由浅入深,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 形式宜多样, 如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等.

例如,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先由学生阅读定义, 并适时展示阅读思考题:定义中提出了哪几个方面?定义中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你能由定义举例吗?这些设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吸引到定义中去咬文嚼字, 品尝定义中精湛的词语.教师板书定义及举例又略为点拨, 这样学生就初步领会了面积定义的含义.在略读初思的基础上, 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熟读精思的情境, 就是通过分析、概括、比较, 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比较, 并引导学生阅读: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在这样阅读、启思并举的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对面积的领会掌握渐入佳境.教师因势利导, 进一步激发学生精读反思.结果使学生能更透彻地领会本课的定义, 并提高了小学数学语言的阅读能力.

五、结语

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第10篇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已经从“师道尊严”转变为学习中共同合作的伙伴。

长期以来, 传统的“师道尊严”有形无形地存在着, 教师就是权威, 学生具有对教师一种畏惧的感觉。这样就会压抑学生的人性, 很难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倾注情感和爱心。用情感和爱心打动学生, 让学生伴随着快乐的心情参与教学过程。

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学习的实质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因地制宜, 改编例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帮助他们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当前的数学课本, 虽然编委们在编制例题时会努力考虑各方面的实际, 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各地的具体实际生活情况不同。例如, 北方与南方、山区与平原、城市与农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教材的例题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教师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 容易导致学生对有些例题缺乏感性认识,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还有, 教师用课本例题进行教学, 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因为教材上的例题都已有解答过程, 学生不听课, 也能按教材上例题的答案回答教师的提问,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好。因此, 教师要打破常规, 大胆地以教材为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改编例题, 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使学生学课轻松,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 借助电子计算机及其输出设备, 可使教材中一些很难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现象或一些难以通过实物展示或演示的科学原理 (或现象) , 都能通过计算机语言的描绘、文字的表述、图像的演示、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得到展示, 从而产生比较直观的教学效果。另外,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某些方面将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 做到寓教于乐。

四、精心设计“学”,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刍议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63-01

小学数学是激发学生们智力、反应力与逻辑思维的一个学科,搞好小学数学教学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清楚的认识情境教学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积极的采取教学措施,有效的落实和开展情境教学,促使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含义及重要意义分析

所谓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去创立一种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且具体的场景,为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与现实经验关系密切的條件下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一定的感官体验,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激情四射,台下的学生就如同麻木一般的一言不发,听老师讲课就如同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想而知。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它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像磁铁一样牢牢的吸引住,能引导学生积极、快乐的投入其中,激发其兴趣,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探知新知识的急切渴望,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好数学。另外,有效的情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有效的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增长才干,促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开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通过这样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在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信心和勇气。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要善于在无疑处设问,在有疑处发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用学生的好奇心去驱使学生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时,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先任取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别的东西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含钝角的那一部分,那能否判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通过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脑子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在培养了学生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同时,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教学落在了实处。

3、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既来源我们的生活,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质性的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强调生活化,更多地强调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积极的联系生活,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既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探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 允.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学周刊 2011

幼儿数学教育与操作活动刍议 第12篇

一、对“操作”及“操作活动”的认识

《辞海》中, 对“操作”一词有明确的解释, 即: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操作活动”是达到“操作”目标的运作。显然, “操作”是一个现象, “操作活动”是实现这一现象的具体过程。幼儿的操作活动就是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实物材料, 创设一定的操作环境, 设计一定的操作目标, 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 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 自主地揭示欲达目标的解答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 可以使幼儿不断积累经验, 构建幼儿逻辑概念的萌芽, 达到提高幼儿智能水平的目的。

二、对“操作活动”在“数学教育”中地位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以幼儿的实践作为基础, 提高幼儿的认识作为目的, 最终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智能既不来源于主体, 也不来源于客体, 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动作”;幼儿智能的形成机制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的数学教育作为提高幼儿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客体间的动作和相互作用更加明显。相对于其他知识结构而言, 数学知识结构的抽象逻辑性更强, 因此, 对幼儿的数学教育不能过分地采用演示性教学或语言传递来实施, 而必须以操作活动作为主要方式来完成。

从以上阐述不难看出:操作活动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 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 对幼儿数学逻辑概念萌芽的构建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对“操作活动”在“数学教育”中应用的几点认识

(一) 按照教育目标、确定合适的操作类型, 有利于幼儿数学智能的发展

数学教育中, 部分教师在操作活动的设计和选择上, 往往只限于理解或复习所教的知识, 造成操作活动类型较为单一, 影响了幼儿思维的螺旋发展, 影响了幼儿数学智能的发展。为此, 教师必须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 设计或选择合适的操作类型, 将创造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巩固性操作、验证性操作及反馈性操作等进行有机地结合。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精心指导幼儿自由操作、相互比较、积极探索, 不断积累感性经验。

(二) 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有利于不同层次幼儿的共同发展

教师应充分理解教育内容, 合理地将教育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层次, 并根据幼儿个体的差异情况, 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不同的小组中配备不同的操作材料, 因材施教, 分层指导。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结合教育阶段的需要, 将个体操作活动、小组操作活动和全班操作活动有机地选择并结合起来, 引导幼儿能够按照自身的能力和兴趣, 循序渐进, 共同向前发展。

(三) 丰富操作活动材料, 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 幼儿教师准备操作材料应体现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性和经济安全性, 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幼儿学习过程的展开。就科学性而言, 应体现所学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 能把幼儿所学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 使幼儿对数学概念属性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就层次性而言, 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 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共同发展;就多元性而言, 其更换既要体现数学内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则, 又要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 使材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就经济安全性而言, 在材料性质上既要体现安全性的原则, 也要体现经济性的原则, 在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同时, 还要能够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四) 注重操作活动的手段, 有利于随机性的渗透教育

操作活动作为现代教育的手段之一, 在实现教育目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形式众多,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一部分教师只考虑到课堂教育中的正规性操作活动, 忽视了非正规性操作活动也能促进幼儿智能水平的提高, 使幼儿失去了许多训练动手动脑的操作, 失去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认知与动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时机。因此, 幼儿教师在正视正规性操作活动的同时, 也要重视非正规性操作活动, 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拓宽数学教育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得数学教育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以提高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另外, 幼儿生活周围的环境中也存在着数、形等大量的数学信息, 它们都能够成为幼儿数学认知的对象, 我们应有意识地利用它们, 使幼儿从中吸取丰富的数学知识。

四、结语

操作活动作为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 其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动用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智能的发展, 影响到数学教育的整体效果和目标的完成。因此, 幼儿教师要重视和熟练掌握操作活动的原理和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灵活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摘要:近年来, 操作活动作为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之一, 已被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广泛运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上一篇:优化案例下一篇:安神补脑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