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兴趣范文

2024-07-05

积累兴趣范文(精选9篇)

积累兴趣 第1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以“教材”为突破口, 让学生喜欢阅读。

低年级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范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升华他们的感情, 使他们在欣赏、品味语言的同时, 就会喜欢上阅读。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情境, 让他们跟着老师一同欣赏名胜古迹, 让他们去扮演狐狸, 在表演中体会狐狸的狡猾;让他们尽情地读诗、颂诗, 并仿照课文内容去作诗, 感受当一名小诗人的快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帮他们建立起来良好的阅读兴趣, 必定会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2. 学好、写好作文, 功夫在课内, 也在课外。

因此,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阅读一些短小的故事。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 阅读能力不强, 读书的速度特别慢, 容易对阅读产生厌烦情绪, 教师应利用种种机会给学生讲些优美的故事, 然后告诉他们这些故事都在书里, 以此激发学生自己找书看。等学生读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 再开展“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一展风采。这样, 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

3. 要让他们学会欣赏品味文章, 在美读中自然成诵。

无论是孩子思想品行的形成, 还是学习成绩的提高, 其主导因素都是孩子内化的结果, 积累背诵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他们认为好的、优美的文章, 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才会激起他们的兴趣, 最终才可能通过他们的努力, 把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来。为此, 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引导他们去理解文章, 感受文章的美, 在此基础上, 通过熟读、美读, 让他们自然成诵。

二、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1. 以字带词。

在人的大脑记忆中, 单独记一个字易忘, 如果以词的方法来记, 就容易记住。因此在学习生字时, 教师让学生用组词、扩词的方法扩大词语量, 以丰富词语, 积累词语。

2. 以词引句。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好的词语, 如果只是学了不运用, 也容易遗忘。在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词造句, 既巩固了词语, 又学会了运用, 一举两得。例如《日月潭》一课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词语:名胜古迹、群山环绕、风光秀丽, 等等。

3. 连词成段。

用几个相关的词语, 或者根本不相关的词语,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把几个词语说成一段话, 是语言的积累, 也是逻辑、想像等能力的训练。如, 教师可以出示这样几个词:早晨、太阳、干干净净、唱歌, 引导学生这样写:一天早晨, 红红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 我背上小书包, 高高兴兴上学去。清洁工人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大人们来来往往忙着去工作, 我也一边唱歌, 一边快步向学校走去。

4. 背诵好句、好段、好篇。

背诵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优秀的诗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像一泓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 像一曲牧歌回荡在学生的耳边。长期背诵一些优秀诗文, 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5. 一日一词一句, 学以致用。

把一天当中学到的词句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记下来。日久天长, 积累的词句会越来越多。教师还应该经常利用语言实践课、练习课, 通过语言、实物、图画、游戏等创设情境, 指导学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说话、写话上, 使学生尝到积累语言、应用语言的甜头, 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积累和运用的习惯。

三、培养积累的习惯

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阅读, 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能吸收丰富的语言, 积累丰富的语言才能了解人生、认识生活、受到熏陶,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样文字。”学生的生活丰富, 感受才会深刻,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触类旁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他们年龄小, 好胜心强, 非常喜欢参加活动。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让多姿多彩的活动成为最鲜活的写作素材。学生有了鲜活的素材, 写话时也就能做到内容真实、情感真实了。另外, 我国的节日比较多, 人们往往在这些节日里走亲访友、集会、搞庆典活动。这些内容、场面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 也是积累语言的大好时机。

培养兴趣训练观察引导积累启发想象 第2篇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读、写两个方面,而写又是主要矛盾。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写”就体现在作文上。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固然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学,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下功夫,不但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

一、培养兴趣

前苏联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指导学生搜集文章,变为自己的“作文集”。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

2.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了那么多作文,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就对他们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为传播而写的文章。同学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这也是一种传播,只是传播的面窄一点儿。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

激发兴趣 丰富积累 第3篇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在农村乡镇中学,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还较低,思维狭窄,题材多数雷同,语言枯燥无味,缺乏个性与真情,多数学生一听到作文就从心里打怵,可以说语文教师最苦恼的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目前作文教学一般都是选择多灌输,少感染的方式;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对写作缺乏兴趣

农村部分初中学生没有作文的欲望,对作文缺乏浓厚的兴趣。有教师曾在所任的班级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学生对作文没有较大兴趣,认为写作枯燥无味,心存畏惧感;9%的学生对作文没有一点兴趣,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负担,心存厌恶感;只有3%的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写作文。

(二)没有充足的阅读积累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阅读问题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四百万字。假设每本书都为十万字,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需要的读书量为四十本,平均每人每年要超过五本。然而农村学生的阅读量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对农村乡镇中学的具体了解,学生订购课外读物的人数基本为零,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更是少之甚少。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学直到中学的阶段里的阅读量都是有限的,即便是阅读了也没有读经典的著作,语言以及词汇方面仍然较为贫乏,思想以及情感更欠缺。一个自身多个方面都欠缺的人,对写作当然不会有较大的兴趣,自然在写作中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可以写。

(三)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因为课业负担较大,造致使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乐趣,没有充足的时间以及浓厚的兴趣将自己的生活充分的展现出来。即便学生具有一定的时间也不能够很好的被利用,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业余时间里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电视、漫画,或者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写作源于实际生活,但是生活自身较为枯燥,同时,较少时间去充分感受多种多样的外部世界,写作起来当然会很困难。

二、改进农村初中作文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教育论)中相关内容表示:“必须在教师耐心的培养下,让学生利用童真的心灵去真正体会生活中所有美好的食物。最大可能的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心以及希望,并形成较强的表达欲望。”由此可见,学生一切从生活出发,才能使写作兴趣不断提高,进而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写”。所以,想要促使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对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的激发。

观察是写好作文重要基础。部分学生感觉作文不知道写些什么、胡乱编造,就是没有对生活的细心的观察,拥有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必须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拥有像哨兵一样的警觉。将自身的所见与所闻能够随时记下来的精神。所以,老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切实的走进生活,真正的对生活进行观察、感受以及领悟,不断开拓视野,将自身的所见所闻不断丰富起来,并将对学生观察生活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

作为农村的学生,其生活学习的空间是较为广阔的,具有有利的自然条件:开门就可以渐渐青葱的远山,抬头就可以看到广阔的星空,低头就能看到潺潺的清溪……农村的生活较为多种多样:春季耕种,秋季收获果实……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内容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我喜欢一个人赤脚在泥土路上边走边跳,到了雷雨过后的夏季,泥土被雨水浇灌得全都湿透了。这时,我就会光着脚丫踩在泥土上,泥土就像海绵一样软绵绵的,将我的双脚紧紧的包裹,一股清凉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瞬时,感觉自己仿佛是一块被融化的巧克力,切实的体现出了家乡的泥泞小路。”

(二)强化阅读练习,使阅读积累有所增加

1.熟读与背诵相关写作素材

熟读以及背诵的过程就是使积累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快捷的方式。在熟读以及背诵的过程中,能够对语文文字的知识以及规律进行感悟,对文章的条理结构进行梳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早读以及课前五分钟的时间等,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以及熟读,直至能够背诵,进而对写作素材有所积累,促使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2.涉猎多种不同的文学作品

不仅要对新课标中规定的必读书目进行阅读,还需要学生涉猎多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定时列举出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作为必读书籍,着重推荐一些满足学生口味、兴趣的文学作品。例如陶渊明、李白、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以及散文随笔……,强化对学生的艺术熏陶。在对名著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对语言以及思想进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进而使学生的语言底蕴不断积累。

(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累多种写作素材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校园的所有活动,除了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促使教师与学生间能够和平、友好的相处,是一种促使学生作文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方法。另外,还能够指导学生帮助家长干一些利索能力的家务,真正的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也还能去田间种植一些瓜果树木,除了体验农间劳作的辛苦,还能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见识有所增长,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家乡多做出一点贡献。

综上所述,要想促使作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促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作文,没有具体的生活体验是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因此,必须坚持从农村生活具体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每次心灵触动,鼓舞学生捕捉每次的灵感,将其个性有效的彰显出来,使学生真实的自我充分的展现出来。

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积累能力 第4篇

作文是学生最发愁、最头疼的一件事, 学生的作文十有八九是空洞无物的。在我们的作文课上, 常听学生讲:“作文作文, 难死个人。”作文就真的这么可怕吗?细打听, 原来学生们一上作文课就感到没什么可写。的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 学生缺乏人身感受, 不会发现美、欣赏美。正值花季的萌动着青春气息的学生们, 鲜活蓬勃的思想被压抑、禁锢, 完全成了学习的机器, 在题山文海中超负荷运转, 使得他们没有了生活, 资源接近干涸。面对这种情形, 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从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体验人生、陶冶情操, 阅读就成为这一切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为便捷的方法就是先引导他们喜欢上课本上的范文、熟悉课本的范文, 从范文开始阅读, 开始积累, 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 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 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阶段的塑造, 正是让学生深入地潜入阅读的宝库寻求宝藏的过程, 也是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塑造的一个过程,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对阅读越来越有兴趣, 并品尝到阅读的快乐。教师应把奖励当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低年级的学生对讲故事如痴如醉,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 让学生大量地讲故事, 对讲故事的人给予表扬或鼓励。学生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 就必须在课后认真地阅读, 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写了那么多作文, 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 就对他们加以赞赏。学生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 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 有一种成功的快乐,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培养积累能力

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只有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地积累, 才有创新的可能。积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累。

1. 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生活当中充满了可以写作的素材, 只有通过走出教室多亲自实践体会、多观察才能写出深入实际的好作文出来。比如,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去野炊、郊游、组织活动, 深入生活, 走入实际积累素材, 带领学生深入现场实地观察, 看月亮、看星星、看美丽的夜空, 体会公园的安适静谧等, 从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学生进入中年级后, 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分两大类积累素材。第一类专记自己的, 总题目是《随记》;第二类专记他人的, 总题目可为《大海拾贝》。这类记录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 只简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 定期检查, 交换浏览。这个小小的素材仓库里, 东西积累多了, 学生写作文时就可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了。

3. 向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集素材

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读很多书, 有时学生自己还去网上浏览很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只是用眼看不用手记或者不回想, 那么对所看过的东西其记忆就不会很深刻。如果, 要求学生在看过这些信息之后并将所看过的人物和情节再大概描述出来, 那么其效果就会与众不同, 也就不是单纯地用眼去看, 而是用脑子去读了。

4. 学生应多读、多诵好文章

要想作文写得好, 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 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让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是一种负担, 一遍一遍读来入调, 一遍一遍地体会观察, 就是要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多次呼吁:“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诵好文章。”

培养兴趣观察积累拓宽视野 第5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观察积累;拓宽视野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读、写两个方面。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写”就体现在作文上,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固然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学,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下工夫。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那怎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指导学生搜集文章,变为自己的“作文集”

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

2.让学生品尝写作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把奖励当做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学生总有几篇作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应加以赞赏,并推荐给同学们,也可以张贴在作文栏内展览。总而言之,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地传播,这对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唤起学生写“故事文”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听故事如痴如醉,用写“故事文”引导学生写作入门,可促进其写作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从故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学生能满怀信心地写出生动活泼、语言流畅的故事。

二、观察积累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所农村小学,常听一些同事说农村孩子的文化环境欠佳,生活单调,写作时常难以下笔,事实并非如此。农村不仅是个天然的动物园,猪、牛、羊随处可见;农村还是一个品种繁多的植物园,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山坡上各种苍翠的树木,梯田中绿油油的茶树,农家房前屋后的果树,山间清澈透明的山泉,披着霞光在田间劳作的男女老少,这些都是农村中随处可见、可闻、可得的作文素材。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些景、物、人、事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将自己熟悉的或自己亲身经历的、接触到的记录下来。

如有位学生在《记暑假中的一件事》中这样写道:“那一天,我和父母亲到山田里割稻子,我们一直干到‘脚踩斗笠影’才停下来吃午饭。当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大树下,把挂在树杈上的饭罐取了下来。打开盖子一看,真是大吃一惊,白花花的米饭上爬满了黑压压的蚂蚁!此时,我们的肚子都饿得咕咕叫了,我只好拼命地摇晃着饭罐,巴不得那些讨厌的蚂蚁快点滚开。可这些小东西好像偏要和我作对似的,越晃它越是往饭里乱钻。这时,我急中生智,扫净一块石板,将米饭倒在盘子里,再用筷子轻轻拨开,这样蚂蚁才四处逃散。过了几分钟,大部分蚂蚁都跑了,只有一小部分蚂蚁还一直呆在饭里,死死叮住,不肯离去。我一气之下,从山沟里舀来了半碗泉水,将有蚂蚁的饭团夹到碗里,让那些讨厌的家伙立刻‘尸横遍碗’……”

瞧,写得多具体,多生动啊!山村少年朴实无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也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要善于捕捉事物的特点。如桂林的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而大兴安岭则“每条岭都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同样是山,但它们的形态、气势迥然不同。这样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再通过动脑思考,学生就能准确地捕捉到事物的特点,印象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活灵活现,富有感染力了。

三、拓宽视野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拔河、歌咏比赛等,让学生参加农忙劳动,体味劳动的艰辛和欢乐。有一个同学参加抢收稻谷回来这样描写道:“一轮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晨风吹来,田野泛起层层叠叠的金黄色的稻浪,好像在迎接着人们前来收获。你看,农民伯伯、叔叔、阿姨从四面八方兴高采烈地走来!他们三五成群来到一块块稻田里,便一字排开,弯着腰,挥动着镰刀,唰唰地割着,像是预先约好要进行竞赛似的,谁也不甘落后,大家你追我赶,到处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这“面”上的描写细致,令人陶醉,让人身临其境。这样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生活实践,便是“水到渠成”,作文自然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了。

实践证明,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非一日之功。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发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只要我们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运用之妙,存手一心”,努力探究,一定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

积累兴趣 第6篇

2011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语言文字综合性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更侧重语文教学实践与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兴趣、 知识积累、理解运用。

一、重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生一般年龄为6至12岁, 他们年龄小、心理内部稳定性差、缺乏自控能力, 有的学生学习吃力, 很难跟上教学进度, 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 又加上老师及家长未能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致使他们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思想开小差, 或者干脆做其他事情, 形成恶性循环。 但是小学生十分敏感和好奇, 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 对什么都反映强烈。 所以, 精心安排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其乐无穷、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要使小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 就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为语文课堂制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这个教学目标应当包含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师应充分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直观的教具演示、启发式的提问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 来个小表演, 做个小游戏, 这些都会使疲乏的学生振奋起来, 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精彩的课文导入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情景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要注重教,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 还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重积累:储存丰富的知识养料

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语言文字和听说读写的训练都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 积累的知识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越深入, 写作能信手拈来。 但是现实中大多小学生对于课文蕴含的深层含义根本无法理解, 写作时千篇一律、内容空洞、文辞贫乏。 说到助人为乐, 多数学生会写雷锋;说到环境对学习的作用, 多数学生会想到孟母三迁;说到谦让, 不外乎孔融让梨。 归根结底就是小学生阅读面太窄, 积累的素材有限, 会使用的手法匮乏。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 除了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上的积累之外, 教师还应当支持和鼓励小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从生活中积累。 首先是词语的积累, 词语对于语文的重要性好比建造房屋的砖瓦, 没有结实的砖瓦何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说到积累优美词语自然当仁不让, 这是我们创作一片优美的文章的前提;还应注意易错、易混淆的词语, 尤其是成语的感情色彩及用法, 比如“首当其冲”这个词就经常被误用, 意义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者遭遇灾难”, 但通常会被误用为冲锋在前头, “差强人意” 经常被误理解为让人不满意, 像这类词语尤其应当注意, 这对小学生阅读文章、理解句子、修改病句很有帮助;某些使用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也应当注重积累。 其次是句段的积累, 语文教材针对小学生的能力及心理精选大量的经典文章, 对于小学生知识的积累自然举足轻重。此外, 还应当注重修辞手法、写作方法和写作素材的积累, 写作素材的积累不仅限于书本, 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 千姿百态的事物、五彩缤纷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写作源泉。

三、重应用: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积累了大量知识只算学好语文的一半, 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学生与生活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的讲课是知识的积累, 而课后的训练和生活中的交流则是知识的运用, 目前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 他们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上, 一堂课几乎全是教师的讲授, 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极少, 课堂结束后对于学生的作业漠不关心。 学生只学习了知识而不会使用知识, 这就是一些小学生学习认真但成绩总无法提高的原因。 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 就必须让语文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学以致用。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 语文课堂教师讲课的时间只用三分之二甚至是一半, 将一堂课最后十多分钟时间交给学生自己。 虽然目前尚未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推广, 但是笔者认为, 这种方式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利大于弊的。 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 课堂上以教师的指导为基础, 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以读代讲、以思代讲, 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 比如对于一篇文章或者一单元课文中反复使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只需示范性地讲解, 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己发现和品味。 课堂上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一些辩论赛和讨论会等。 学生的课后作业体现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教师应当引起重视。

总之, 高效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还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之外, 还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开放性的, 教师应当是教语文, 而非教课文, 课堂应当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自愿学, 而不是单方面地将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其次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兴趣,积累,运用

参考文献

[1]黄全明, 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积累兴趣 第7篇

我执教的班级是全校比较差的班级, 学生懒得动笔, 懒得思考。对作文的写作更是没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 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 其结果, 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最少也是消化不良, 健康不佳。反之, 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 把食物吞到胃里, 那它就会乐于接受, 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 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互动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体验到自由、信任、关爱和宽容, 就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这种方式对于每个年龄段的老师都没有障碍, 易于实施。在作文教学中也是一个道理, 融洽师生关系, 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学习的情绪也就随之高涨, 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敢想、敢问、敢说。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广阔和丰富, 让他们感到表达的乐趣, 感到表达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 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生活, 注意观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就是要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切实地观察生活、实践生活, 不断积累生活的感受、认识各种生活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所阐述的思想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仔细的观察, 没有生活做基础, 作文就是一堆方形符号, 空洞、乏味, 死水一潭, 缺乏趣味, 缺乏真情实感。因此观察积累必不可少。在观察的基础上, 教师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认识, 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离开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 在读中静心, 在静心中享受, 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 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这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内容上, 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都可以, 如自然科学、文史地理, 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 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小说散文, 既可学到写作技巧, 丰富语言积累, 还可陶冶情操, 促发创作灵感;报刊杂志的大量知识与信息, 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材源。读书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 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 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 使学生产生了语感, 激发了灵感, 有了语感和灵感, 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泻, 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

四、使用多媒体课件,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积累兴趣 第8篇

那么, 何为有效的作文教学呢?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支出的条件下, 让作文水平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相应得到提高,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思维, 提高认识, 培养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为此, 我谈谈一些教学心得。

一、培养写作兴趣, 激发写作动机, 构建全新的写作价值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才会积极去写, 认真去抒, 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变“害怕写”为“喜欢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命题, 写作指点, 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 课堂讲评。这种模式恰恰将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学生局限于一个条条框框的笼子里, 又如何能释放出学生的写作个性呢?所以我认为, 作文的有效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 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倡导正确全新的写作价值观。为此,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批改作文,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发展与相关能力的发展。由于作文能力层次的差异, 学生存在心理差异, 教师不能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而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和进步, 给予肯定, 多欣赏学生的“闪光点”, 这样方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 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资源, 重视自由实践, 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中“自由写作实践”训练贯彻的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 从初一的“体验生活的片段写作”到初三的“小说虚构、写诗和诗论”, 有步骤、分阶段地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通过亲身感知体验活动, 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大量系统的阅读、借鉴和写作, 从而能扎实、有效、有条不紊地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它的三大特点是:一曰“新”:“自由写作实践”训练开创了作文教学新局面, 它真正把作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它要求学生把视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除了以前强调的细致体验外, 还引入了多种新颖有趣的素材收集和积累方式:参观、旅游、采访、询问……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极大地提高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和亲身感知, 有效避免写作时无米可炊、胡乱编造的情况。二曰“实”:“自由写作实践”训练是扎实的, 原因是它分步骤的系统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步一个台阶,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利于教师的统筹教学和重点把握。“自由写作实践”训练由最初学生的关心周围自然景观、人情物事、生活点滴开始, 对学生进行最初的作文的生活本源性陶冶, 过渡到一人一事的作文片段性训练, 再到高层次的文学作品熏陶赏析, 自然升华到作文的最高层次。这样, 不仅教师能对学生整体作文水平进行全方位的观瞻, 而且学生能从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每次点滴进步, 从而不断增强自信, 树立刻苦写作的信心。三曰“活”:“自由写作实践”训练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它避免了当前作文的许多固定模式, 譬如教师当堂布置作文, 学生当堂完成, 当堂交卷。从内容上看, 它不再强调给材料写作, 而基本上只为学生划定一个写作范围,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去构思、去想象、去抒发, 更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从形式上看, 它基本避免了命题作文这一固定僵化模式, 而引入多种训练方式, 如片段训练中的景物描写, 人物刻画, 等等, 而且注重生活写作积累。通过学生平时的日记、周记写作, 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提高, 这一点也是以前作文训练容易忽视的。教师在进行学生作文写作训练的教学过程中, 应适当重视新编语文教材中的“自由写作实践”训练, 依据它的新特点, 指导学生写作, 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三、积累写作素材, 传授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亦要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 创设情境, 体验生活, 参与生活, 投入自然怀抱, 放眼世界, 观察事物的动态与静态、色彩与声音, 及时捕捉动情点、感悟点, 格物致知。其次要学会阅读, 因为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 要写作必先阅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名言佳 (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65页) 句、感人事例, 包括语言技巧、精妙的结构、深邃的思想, 把书读透, 把别人的东西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阅读经典读物中感受丰富的人生体验, 提升审美品位, 博览群书, 厚积薄发, 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 教师还应给学生传授一些写作技巧, 如立意要出众则应注意化大为小, 逆向思维, 推陈出新;语言要动人则需多用口语, 善用修辞, 整散结合;感情要真挚就要考虑事例要动情, 细节要突出, 善用运用“转换”来体现真实等。通过这些训练, 让学生秀出自己的写作个性。

四、重视过程指导, 改变批改方式,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帮助, 即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通过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方式进行多角度立意, 然后选择深刻、新颖的角度写作。“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可见修改亦是写作中重要环节, 可让学生自改, 相互评改, 教师指导改, 让学生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同时我们也应打破“学生作文, 教师批改”的传统方式, 因为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 违背了《新课标》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 体现平等、民主的思想”这一原则。为此, 我非常欣赏李镇西老师创造的评改作文模式:一个中心———“学会描写”, 八个环节———“榜上有名, 登台亮相, 片段欣赏, 咬文嚼字, 出谋划策, 逆耳忠言, 教师示笔, 名人寄语”。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充分解放思想, 真正转变角色, 将学生置于写作的主体地位, 不断挖掘学生潜能, 鼓励学生作文的热情,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持之以恒, 才能不断地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积累兴趣 第9篇

【关键词】微教学 素材积累 培养自信 模仿借鉴 多样命题 规范评改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71-01

“微教学”模式就是将复杂的作文教学过程分解成容易操作的具体的写作模式,并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一直以来,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愿意写作并热爱写作,从而让他们完成从被动地“要我写”到主动地“我要写”的心理转变过程。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渗透作文“微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积累素材,学以致用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要使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阅读是最基本的途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也就写不出好作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阅读内容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地涉猎文史地理、自然科学、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等,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中汲取写作的知识和经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让学生多进行阅读之外,还应该引导他们读书时做好阅读摘抄笔记,撰写读后感,从生活中去体验领悟并积累素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心得体会,每天用5-10分钟的微教学时间,让学生们上讲台分享他们的积累成果。如阅读《小王子》、《麦田守望者》、《时间草原》等一些优秀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读书心得以及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录。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才会见多识广,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有神助。

二、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成功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同时又是兴趣巩固发展的终端结果。要使学生对写作感兴趣,首先就是树立起写作的自信。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多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可以采用“微教学的方式”展示,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一个好的段落,一个好的句子,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也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讲评作文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学生习作,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习一些优秀文篇的巧妙构思和精彩语段,或对照一些习作中的不足点来加以自我完善。让学生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进步的快乐,来树立起写作的信心。

三、研读范文,模仿借鉴

优秀范文例作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一些值得模仿借鉴的好词妙句及写作的技巧等,教师要善于在上每一节语文课的时候巧妙地渗透作文教学。教师应有目的地选取一些优秀范文来组织学生阅读欣赏,如: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可以利用微教学的方式和老舍的《济南的秋天》进行对比鉴赏学习秋天的描写,双方都有秋的“清”、“静”之美,而郁达夫的秋多了一种“悲凉”的美。借此可以提问学生:秋天的悲凉为什么是美的?在郁达夫的笔下又是怎么的美法?让学生去挖掘美、感受美,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美。再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荀子的《劝学》、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作品里得到启发,与作者的感情共鸣、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各种写作的思维,进而化为一股写作的动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

四、命题改革,调动兴趣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对话题不感兴趣,自然就不爱写,也就难以写出精彩的文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识经历,作文命题也应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因此,在作文命题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比如在高中的起始年级,可以尝试采用在学生中公开征求命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尽量不搞统一命题,当然也不放任自流。每次作文,力争根据本次写作目标要求先给学生提供一个范围,发动学生集体协商讨论作文题目,教师再帮助择优选题。这样,作文命题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就会更贴近学生实际,拉近了作文与学生的距离。如以“书桌”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采用5-10分钟的微教学疏导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书桌,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命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进入一种又一种创造的情境,发挥学生各自的想象力,做到从“眼中的书桌”到“心中的书桌”,然后再到“手中的书桌”,慢慢地诞生出一篇篇有智慧有情意的文章。所以说,灵动的作文命题比呆板的作文任务,更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规范批改,激发兴趣

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成为学生发现优点,找到差距的环节。教师对作文评改要追求高效率,当周布置的作文尽可能当周或隔周及时评改、讲评。由于这时学生的写作记忆还较为深刻,更能取得较好的讲评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根据老师初评意见而进行修改后的作文进行再次评价甚至进行三次、四次的评价。评价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修改后作文的进步点,并可挑选几篇修改前后进步较大的作文进行打印并分发给同学以作为范例讲解,采用微教学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有效的借鉴,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并由衷地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总之,写作是一门功夫活,需要时间的磨砺,需要实战的锤炼。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宜大包抄,尽量动力甚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力求通过微教学的方式,把写作的大目标分解成众多简单的小目标,一点一点汇聚写作的海洋。只有当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才不会把写作当成是一件负担,而是当作一件乐事。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教师有效的激发引导,学生才有可能把作文越写越好,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2015.10

[2]《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2014.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积累兴趣】相关文章:

积累知识比积累金钱更重要的美文05-20

积累策略05-09

积累收获05-15

自主积累06-20

积累方式07-10

课外积累08-14

习作积累08-18

指导积累08-18

成语积累05-11

语文积累08-29

上一篇:管道监控下一篇:新形势下矿产地质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