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范文

2024-07-02

数学教育范文(精选12篇)

数学教育 第1篇

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主张数学与现实应密切结合, 并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创立了数学现实论。他没有把数学简单地看作是被传递的对象, 而是认为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指导性的机会, 让他们在活动中再创造数学。他将数学教育归结为五个特征:情景问题是数学的平台;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这些特征可以用现实、数学化、再创造三个词加以概括。何为现实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 数学来源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而且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数学现实”。数学现实是学生从客观现实中抽象、整理出来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的总和。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这也就是弗赖登塔尔常说的“数学教育即是现实的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认为, 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 就叫做数学化。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这是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弗赖登塔尔说的:“再创造”, 其核心是数学过程的再现。要求教师设想你当时已经有了现在的知识, 你将是怎样发现那些成果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二、大学数学教育与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新兴行业不断涌现,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目前, 扩招形式下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型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用型高等教育中, 大学数学是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它不仅为各类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 而且综合培养各专业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素质,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大学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为各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 必须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目标。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可以用三个转变来概括, 一是教学对象的转变。让所有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 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数学课程必需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活有意义。因此, 又要关注个性的发展, 为每一个人提供适合于他从事的专业所必需的教学技能。二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就不能再坚持传统的“输式”教学。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向主动学习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三是教学现实的转变。数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 数学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现实,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强调情境材料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与大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三、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门课程开设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 以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理性的思维和轻松驾驭错综复杂局面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但学生升入大学后, 普遍反映高等数学难学, 把学习高等数学看成是学习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计算、繁多的符号令人乏味, 好多学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造成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学生不清楚高等数学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和专业学习中有何用处。因此将高等数学知识现实化是势在必行的。

将数学知识专业化, 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实现, 选择实例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目标明确, 不仅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要具有代表性, 是学生耳闻目睹的, 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三是要有趣味性, 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有真实性和使用性。许多数学概念的产生都是有其实际背景,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 以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以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导数的概念起源于求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和变速直线的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为解决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教师也可以再举一些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实际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引出数学概念。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 讲解古典概率的计算时可引进概率理论起源的一些经典问题, 在讲解数学期望时引进“合理分配赌本问题”, 同时增加与经济生活贴近的案例, 如库存与收益问题、有关彩票中奖率问题。

摘要:阐述了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说明了大学数学教育目标与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的一致性, 并举例展示了现实数学教育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现实数学教育,教育目标,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著.刘意竹等译.数学教育再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孙晓天.现实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及其实践.学科教育, 1995.

[3]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史炳星.现实数学教育中模型的运用.数学通报, 2002.

[5]林湘.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教学思想探讨.基础教育研究, 2002, (3) .

数学教育 第2篇

我是一位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历程中,我一直探索着最优秀最适合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年的探索和学习中,在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直到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一点点数学教学的乐趣和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法,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现在我的课堂教学十分注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充实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用于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目标获得了进一步的完美成为事实,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加强,我带的每一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都比较高。有趣的教学活动很值当回味,它的呈现,进一步加大了我对于学生学习情感与立场的培养力度,现在回想起来,还别有一番味道。

记得一回数学课上,我出了几道数学题让学生操练,其中有一道题是找规律的题型,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普遍做的很差,包括班上的优等生对于这种题型也显的手足无措,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反思中,我做了较为周全的查询,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不过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于是我走下讲台给学生提示让他们分组讨论,和他们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去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结果学生的发言、交流的积极程度可以说是在我的几十年的教学中是少有的,而且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在后面的其他题目的练习中都能够自主完成,从他们的脸上我读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看着一个个的轻松和释然的笑脸我也感到欣慰。如此的例子在这几年的课堂上是层出不穷举不胜举的。

其实我认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数学的艺术是在于它要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起学生探究智慧和求欲的火花,开启学生智慧的 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得到收获,在生活中融入集体。让每位学生不再孤独。因此我认为只要每一节课都坚持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我想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数学教育 第3篇

我本人的教学,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體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

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育应是数学文化的教育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数学文化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这一观点被许多国家的知名人士所公认,如美国数学家克莱因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给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 E9)的贺词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中心部分之一,它在社会上,科学上被广泛应用,它的思想方法威力无穷,美不胜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我国著名学者丁石孙教授也说:“我们长期以来,不仅没有认识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甚至不了解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育。”那么,如何理解数学是一种文化呢?我想可以这样理解:数学不仅是知识与方法的汇集,而更蕴含和传承了历史、精神、道德、品质、素养、数学化的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等等。

一、数学在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

数学教育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还有益于人的心灵的净化,有益于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数学的真

数学的“真”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也是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它具有严密的推理性和结论上的准确性,使人必须严格遵守其规则。同一规则中,数学真理具有绝对性。因此,进行数学学习或教育的人追求的是抽象的“真”,即内心的真实性与诚实性。有著名学者说:“首先在工作中,它必须是完全忠实的,这倒不是出于任何优秀的道德品质,而是因为它无法拿着冒牌逍遥法外”。求真也是数学发展的一个驱动力。例如,力求对欧几里德几何的第五公设的证明,促成了非欧几何的诞生。

(二)数学的善

数学的“善”有思维之善、模式之善、人格之善和应用之善。早在两千年前科学家就提出了数学之善的概念,认为数学对于真理的探求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0世纪40年代,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对数学的性质作了揭示,认为“数学是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指出数学与善的概念的关系。在人类生活的领域随处都有数学的存在,它能为人类建立生活规则和秩序、阻止并减少负面影响提供帮助,为人类的长足发展和利益做出奉献。因此在人类价值序列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就是数学的善。

(三)数学的美

数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美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例如,柯西等人的工作是美学的作用,它使微积分成为了数学。这样说来,数学的形式是美的,数学的结论是美的,追求数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那种精神上的亢奋也是美的,这对每一个追求数学的人都是认同的。

二、数学有益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数学在人们品质形成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塑造和培养人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增强处理所获取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数学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可靠的有效思维方式,数学的思维和素养也有利于人们形成遇事能从根本点出发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有助于形成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的作风。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通过数学教育帮助人们更自觉地完成。

三、数学有益于培养人的数学化观念

所谓数学化的观念,是指自觉或不自觉地数学化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几道应用题。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学习平面几何的感受来体会一下数学化观念的价值。爱因斯坦说:“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就是在一个学年的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德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的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想象的印象……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无容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对于第一次经验到他的人来说,在纯粹思维中竟能达到如此可靠而又纯粹的程度,就像希腊人在几何学中第一次告诉我们的那样,是足够令人惊讶的了。”爱因斯坦说,正是这种“逻辑体系的奇迹,推理的这种可赞叹的胜利,使人们的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正是这种可靠而又纯粹的思维方法,这种严密的逻辑论证的思想,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了足够坚实的信心。还有大数学家欧拉解决七桥问题的方法,无不是数学化观念的作用。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中的猜价格游戏,如果有数学化的观念,是不是猜得更快呢?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的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如果把数学看成是一种文化系统,就应该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这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更完美的高中数学教育观念。只有这种观念,才能更好的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使高中数学由“数学的教育”变为“教育的数学”。只有这种观念,才能使高中数学真正成为“大众化的数学”。只有这种观念,才能更有益于数学精英的出现和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发展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学生树立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榜样,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觉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化观念。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反思、否定、批判、改进、审慎思维、独立思考的素养;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有效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励其敢于质疑、大胆猜想的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心求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单墫、李善良, 《数学:人的发展中不可缺的内容》, 《数学通讯》, 2002年6月

[2]王林全, 《数学教育研究的现代发展》, 《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2年4月

[3]詹国梁, 《论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 《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2年4月

[4]克莱因, 《数学与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00年

[5]齐民友, 《数学与文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年

[6]《爱因斯坦文集》 (第一卷) , 商务印书馆, 1976年

[7] (日) 米山国藏, 《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6年

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 第5篇

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1】

【摘 要】数学教育与数学美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心工作,如何在数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美、培养美、创造美,只有真正地理解了美的含义,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美;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从小就喜爱数学,现在成为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对数学有着一份独到的情感。

探究数学美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展现数学美,让学生感受美、培养美、创造美将是今后教育工作者的重心工作。

一、什么是数学美

数学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刻与美相伴。

正如英国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格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样华丽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仍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可见数学美是一种完全和谐的美、抽象的美。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的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除了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更具有它自身的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

(1)简洁性。

简洁而简单、对称、和谐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之一,球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如此简洁、和谐统一。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二项式展开式(a+b)n+C0n+C1nan-1b+ C2nan-2b2+…+Cnnbn,其系数的对称性,都给人们留下简洁美的感受。

(2)统一性。

数学美的统一性是指数学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和一致。

通过映射,把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建立一一对应关系,通过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把点的坐标与数对应统一;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交于一点,无不体现了数学的协调美、统一性。

(3)奇异性。

奇异是相对于常识或平凡而言的,是对传统的突破。

表现为结论的奇异性是指结论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引起思想上的震动。

例如:122=144换一下次序212=441。

从数的发展史上,由正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人们认为足以够表达了,但复数的出现,又打破了任何数的平方都是一个非负数的思想,引进了i2=-1的结论。

二、数学美与数学课堂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并不满足于数学美的论述,更重要是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现数学美的思想,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育功能真正落实在中学在数学课堂上。

(1)展示数学的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常常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和无味。

美从何处而来?如何体现数学美?这将是数学老师们苦苦寻找的问题。

通过心理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要有动机,而这个动机的产生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求知欲望驱使下,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数学的奥妙,领略数学的美感,把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令人陶醉。

例如:学习椭圆定义及性质时,课本中椭圆的定义是平面内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如此抽象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感到茫然。

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取一条细绳,用图钉固定两端,用粉笔将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移动,所走过的轨迹就是椭圆,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椭圆图形,增添美感,保持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又如:在学习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中,先让学生用一张白纸折成一架纸飞机,让它们在空中自由飞翔,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最高、最远,引导学生思考飞机的制成必须保持平衡,才能飞得最高、最远,从而引入本节的主要内容――轴对称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并教育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美的能力。

(2)保持对数学美的追求,但谨防在“美”中陷阱。

数学学科的严谨与缜密和数学和和谐统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美的和谐体验无时不在。

例如: 若a>b,则a+c>b+c

a+b=b+a

(a+b)c>a+b

这些公式和法则体现数学的对称与和谐美。

但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是正确和真实的,用美学观点猜测和认识数学规律,有时也并不正确。

例如: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虽然,这些式子也是对称和谐的,但违反了数学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数学的严谨性是容不下一粒错误的沙子,我们应该提醒学生,在培养审美意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只有经过严格的猜想、判断、推理、证明,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发现数学。

(3)培养数学审美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美,乃探究之美,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数学的顶峰,学过数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征服一道数学题,就如在夜间茫茫大海中航行,忽然看到远方有一盏明灯一样,心情豁然开朗,万分欣喜,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学习比例线段中,把长为c的线段分为a(较长)b(较短)的两段,使之符合a∶b=c∶a,得到a∶c≈0.618,这正是最美 、最巧妙的比例,人们尊之谓:“黄金分割”。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的故宫的构图都融入了“黄金分割”的匠心,希腊人按“黄金分割”建造了埃及的金字塔,断臂的维纳斯的缺陷美,无不蕴含着数学的魅力,时刻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探索。

三、数学美与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理论,是多年以来,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崛起和发展起来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教育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指由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造成的和谐、合作的教育气氛,并建立最佳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个人修养的任务。

著名的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坚持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被活活地烧死在罗马广场上;古希腊的学者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为直角三角形具有这种简明、和谐的关系而赞叹;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美是数的和谐”;爱因斯坦12岁时,得到了一本欧几里得几何教科书,它的严谨、明澈和确定,给爱因斯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为我国的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勇气,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勇气,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勇往直前。

数学就是一切美的化身。

参考文献:

[1]葛军.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0

[2]张奠宙,木振武.数学美与课堂教学.数学教育学报,第4期

[3]新华教育研究.浅谈中学数学美[M],第4期

[4]李金聪.三角形“无心”优美的向量形式[J],第11期:24-29

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2】

[摘 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我国的数学教育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着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数学这门特定的学科,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目前,众说纷纭,而这又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弄清的问题。

下面,就数学能力的内涵、结构和提高数学能力的措施几方面,从数学教育学的角度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数学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数学教育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

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极的。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

数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即整合。

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数学教育 第6篇

如何让课堂教育延伸和发展呢?目前大多数教师上课的模式都是先在身边苦心寻找新颖的有趣的数学情景来引入新课,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这种方式好比用漂亮的礼物来诱惑学生去学,固然有效但并非长远之计。因为这堂课学生得到了知识,思维也得到锻炼,但这一切随着精彩课堂的结束而结束。因为课堂上教师没能进入学生的感情世界,没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这情感有悲伤、有愤懑、有激动、有爱,等等。我们之所以意识不到是因为我们平时都在研究讲课本上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本该在数学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讲它的来源、不讲它坎坷的经历、不讲它的价值、不讲曾经有多少伟人为它奉献一生乃至生命,学生就不知道知识的宝贵,不知道珍惜,也就不知道去追求更深层次的数学内涵。所以要让课堂更有效就必须要在我们研究的数学知识中加人数学史。

数学史的教育可以使课本板块式的数学知识变的立体化、生动化、人性化。数学史可以提供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概貌,不仅使知识点相互联系,而且数学史处处渗透数学思想。数学史既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发展的全过程,又详细介绍各知识的具体发展过程,这样就能使板块式的数学片段变得立体化;数学史中记载了许多数学家发现真理的生动过程,向学生介绍这些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创造的方法、技巧,从而增强其创造力。例如,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提出了计算圆周长的“割圆”思想,刘徽用“割圆”思想不仅计算出了的近似值,而且还提供了一种研究数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当于今天的“求极限”法。数学家们的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在讲圆的相关知识时,用这些史料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数学知识生动化和人性化。

数学史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比如公元前572~492,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已经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算出要用瓷砖铺地,则只有用正三角、四角、六角三种正多角砖才能刚好将地铺满;证明了世界上只有五种正多面体,即4、6、8、12、20面体。他还发现了奇数、偶数、三角数、四角数、完全数、友数直到毕达哥拉斯数。但他最伟大的成就要算是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弦定理)。即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a2+b2=c2。据说,这是当时毕达哥拉斯在寺庙里见匠人用方砖铺地,常要计算面积,于是便发明了此法。这些发现一直被后人用于生活与生产中。这些数学史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发现的重要,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通过学习数学史学生知道创作过程中的斗争、挫折以及数学家所走过的艰苦漫长的道路。例如17世纪法国伟大的数学家费马提出的“费马大定理”,从1779年到1995年,欧拉、勒让德、狄利克雷、拉梅、库默尔、怀尔斯等数学家一生为证明这个定理绞尽脑汁,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前仆后继才将他完美地证明出来。看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如何一点一滴地得到他们的成果。这样学生对于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就不会感到颓丧,并获得顽强学习的勇气。另外数学史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教育 第7篇

一、大学、中学数学的差异

(一) 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 教学方法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尤其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数学课题的训练, 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大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传授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都是按照教学目标讲授知识, 而大学数学则更加开放,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二) 教学内容的差异

中学数学教育的知识比较理论性, 而大学数学的知识内容更丰富, 具有更强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大学数学的抽象性与严密性更高, 使大部分学生感到畏惧。比如, 大学生数学的高数、线性代数等课程, 都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十分重要, 其能够让学生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

(三) 学习方法的差异

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大多采用题海战术, 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 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而大学数学题量较少, 更注重数学定理之间的逻辑演绎论证, 以及相关的概念学习。学生需要加强概念方面的理解, 并提升的灵活应用能力。

二、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的方法

(一) 改革教学

首先, 要了解中学数学教育与大学数学教育的差异,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大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知识时, 还处于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速度, 让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提升。教师课前要充分做好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处理知识, 在教学中要遵循“由浅入深, 深入浅出”的理念,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二) 优化课堂教学

在大学数学教育的教学中, 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大学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其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学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目标。适当放慢教学速度, 对重点与难点进行深入分析, 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达到灵活运用。同时,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将旧知识与新内容相结合, 大学数学许多知识都是通过旧知识转变而来的, 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温习旧知识, 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另外, 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透所学的知识, 不能对知识死记硬背, 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的探索和形成过程, 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本质,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大学数学教学的速度较快, 学生如果只是仅靠课堂上的讲解, 很难掌握数学知识。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做好预习, 在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使学生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概括与总结,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需要一个过程的,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耐心引导学生, 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另外, 还可以利用专题教学, 对难与重点的部分详细讲解, 学生通过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对弱项部分进行强化, 让学生的学习质量逐步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 大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然而由于大一新生对数学学习还不适应, 导致数学学习效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存在较大的差异, 学生难以适应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学习方法的差异。因此, 教师需要对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进行衔接, 首先需要改革教学, 其次优化课堂教学, 最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大学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升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衔接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存在一定的差异, 很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无法适应, 极大地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因此, 如何将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有效衔接起来, 成为大学数学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主要分析了大学、中学数学的差异, 探讨了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数学,中学数学,衔接,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彦炯, 许春根, 苏敬蕊.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7) :85-87.

[2]沈柳平.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育衔接中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论坛, 2014 (8) :71-73.

[3]尚婵娟.刍议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 :90-91.

数学教育 第8篇

一、利用高观点对初等数学加以研究、分析

就我国而言, 在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双重背景影响下, 教育部作出明确规定:初等数学教育阶段无论是从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融入并逐步加大高等数学与现代数学的知识含量, 在章节内容最后以发散性思考题或专题模块形式出现, 将高等数学教育过程中所必备的数学建模思想与抽象运算思想融入到初等数学学习及解题过程当中, 这也正是高观点研究分析初等数学的表现形式之一.

就我国当前初等数学教育现状来看, 初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初等数学问题是无法依靠单一的初等数学理论知识作出合理解释与深入剖析的.以我们在初等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多项式因式分解概念为例, 它的分解定义、分解必要性就初等数学教育眼光来看是无法准确定义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高等数学教育与初等数学教育在整个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相互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初等数学教育是高等数学教育的基础, 高等数学教育是初等数学教育的延续.我们要在初等数学教育过程中, 用高等数学的思维模式对初等数学理论进行理解, 用高等数学的定义理论对初等数学概念进行深入研究, 用高等数学的知识体系对初等数学知识框架进行统一.从高等数学教育角度看初等数学, 找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点, 不失时机地于初等数学教育中引入高等数学基础知识与思维模式.那么, 如何在初等数学教育中体现高观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解决途径.

1.以初等数学教育中几何知识点教学工作为例, 我们在研究平面几何变化规律的时候, 可以选取适当的坐标系, 固定研究范围, 将几何变化通过坐标形式反映出来.从变换群的观点来看, 坐标轴与坐标点不管是平行移动还是方向性旋转, 这种运动从本质上来说都只是同一代数变化式的几种几何解释.由此, 我们就可以推导出有关几何变化的一条一般性规律:凡是用来表示图形几何量或几何关系的代数表达式, 在坐标各种形态的变化影响下, 其代数值均能够始终保持在初始状态.这就是如何用高等数学思维方式推导并解决初等数学问题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

2.我们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初等数学对于一部分数学知识的概念定义往往较为模糊, 甚至会存在同一个知识点在高等数学教材与初等数学教材中定义不一致的现象.以曲线的切线为例, 初等数学教材中将曲线切线定义为与曲线存在且仅存在一个交点的直线, 而高等数学教材则将曲线切线描述为曲线割线的极限位置.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初等数学教育中引入高等数学教育背景, 以更加准确、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规范初等数学教育工作.

二、强化初等数学对高等数学的基础性作用

追溯到16世纪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 世界范围内对物质运动状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使初等数学教育逐步走向了向高等数学教育过渡的新时期.这种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均具有明显特色的高等数学与大部分大学新生长期初等数学思维模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必须改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初等数学教育需要从自身转变入手, 实现由理论化、概念化数学到抽象化、复杂化数学, 数字化数学到符号化数学以及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在初等数学教学中把握时机向学生传授高等数学教育的思维模式, 结合数学教材章节后的专项发散思维习题, 让学生们初步掌握或了解采取高等数学观点解题的技能, 为今后的高等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2.教师作为数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参与者, 同样需要在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过渡当中做好转型工作.对初等数学教材中既有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程度的重组与排列, 从知识框架结构上体现初等数学研究对象与高等数学研究对象间的传承关系.例如初等数学在研究图形质变和量变的过程中, 将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极限概念排在章节最开头, 学生往往无法适应.这就需要我们作出一定调整, 从数列量变最直观的描述讲起, 最后引入极限概念.

三、结束语

数学教育 第9篇

一、当前高职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 从教学体系上把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分离开来

当前的高职数学教育把知识放在第一位, 局部地看到数学的知识和理论, 不能更好地感知数学所蕴含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人文思想。实际上, 知识只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 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教给学生更多的数学思维方法,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当前, 高职数学教学很多都是把知识与文化割裂, 学生学到知识理论, 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 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从数学教学模式来看, 教学内容与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相分离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把传授知识当做唯一的内容, 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只能简单地学习知识, 不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相关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丰富学生的数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这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对数学的较为狭隘的认知和定位, 在这种形势下高职数学, 只能给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 对学生的数学教育没有拓展更多的视野, 忽视了学生数学思想文化的培养, 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 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 更多的是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精神, 更好的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文化、思想、精神等方面统一起来, 感知数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三)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不能把数学素养目标与学习目的有机统一起来

这种认识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只能传授数学知识, 以培养学生更多的知识为目标, 学生也只能更多地关注教材, 应付考试, 教育没有更好的把数学人文素养培养当做首要目标, 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教书与育人、读书与修身不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学生只能是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不能够对数学有更深的体验, 也不能够把数学的学习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使得数学失去了文化意蕴, 学生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较为空洞, 不能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

二、高职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数学知识传授教学模式, 更多地把数学文化教育, 不再是以应试教育和实用主义为根本目的, 而是让数学教学充满文化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

(一) 从教学内容上由数学知识向数学文化上拓展

高职数学教育应该树立文化教育的理念, 以此为指导, 对学生进行有关的知识教育, 这样才能让高职数学教育枝繁叶茂,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开出鲜艳的花, 结出较为丰硕的果实。高职数学教学应该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以这些知识为载体, 让学生去充分地了解数学的精神文化, 丰富学生的数学方法, 教会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指导学生数学学习不仅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家的理想和信念, 感知每一个数学家的精神境界,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样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之下,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二) 高职数学教学要教书更要育人

高职数学应该转变教育观, 转变教学角色。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熟悉教材, 吃透教材和知识数学知识, 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文化教育, 教师结合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对数学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精选相关的数学知识为载体, 向学生传输更多的数学精神,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历史, 感知数学家对数学的信念和研究精神, 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科学严谨的精神。用数学文化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数学教育充满人文气息,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思想, 不断唤醒学生的执着信念,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科学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三)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获得一定的知识, 还应该提升他们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该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数学教学不能仅仅靠传授知识, 尤其是不能靠脱离那种文化命脉的知识传授,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广泛地理解数学的文化, 去接受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了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创新务实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每一个学生明白, 个人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知识, 还需要一种思想文化精神和信念, 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观。

总之,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职数学教学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 还要把数学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去感受更多的文化魅力,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提升, 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惠霖.职业综合素养取向的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建设[J].柳州师专学报, 2011 (05) .

创新数学教育提升数学素养 第10篇

一创新的教学活动要有创新的课堂情境

创新的教学方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境的创新, 若课程的导入生动有趣, 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一节课好的开头, 等于把全体学生的心带进了课堂。因此, 创新课程的导入的创设需要我们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 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 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 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兴趣的效果。

1. 对传统教学方式, 我们不可能完全否定, 正确的态度应是要学习其精粹并不断升华、加以运用

比如通过提问或练习、小测等形式复习、巩固前一节课的知识并顺其自然导入新的知识;其目的在于做到新旧知识的链接, 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个知识基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承上启下的导入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的过程中, 能和学生一起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问题情境”, 同样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2. 运用“奇特、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手段往往会出乎学生的意料, 顺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状况, 刺激学生的感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节课有强烈的兴趣, 参与的意识才会提高。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 就用了“鸡兔同笼”的命题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兴趣。在教学“数轴”这一节课时, 就是利用直观性的教学原理, 与两名学生一起在教室内表演课本中甲、乙两人的左右移动来学习有理数的简单加减运算 (教师在此间代表原点) , 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学生的理解程度很高。而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简单乘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具体形象的表达, 学生易接受, 且学生的“参与意识”程度很高。

二创新教育要有新的教学手段

所谓新的教学手段, 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多媒体的课件来辅助教学。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 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感觉到的东西, 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激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进入课堂, 可以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往往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 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的目的。这种方法操作相对来说较简单, 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就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有创新性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的制约,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受到教师本身的素质、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 以及教师教学风格、学生学习习惯的制约, 因此, 教学模式应用的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和内容, 而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工具和手段。

数学教学也应搞清楚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是满堂灌的、注入式的, 纯粹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 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往往是课本的“盗版”, 形象地说, 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 没有什么创新可言, 其知识的“内化”程度很低。而要适应社会发展,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创新意识、敏锐的判断力, 让学生能分清主流与非主流的能力, 即要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要有创新精神, 就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大胆设想、大胆尝试的能力。这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设想, 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 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前提

一个人的数学素养, 是指在先天的基础上, 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 其中包括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人都学习数学, 都懂数学, 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发掘其潜能, 培养学生具有上述数学素质, 且为其今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 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教学;科技手段教学;教育思想

0前言

中学数学教育本质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必定会受到教学思想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正确运用这些理论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为了将学生从单纯的机械记忆背诵理论知识中解放,这需要教育从业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区别

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以教科书、黑板、粉笔进行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或者略讲是授课的中心。随着科技的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已经渗透到正常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教学设备也不断升级更新换代从最早的幻灯机、投影仪升级成为现今的多媒体黑板等等,虽然几乎所有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施,但是其利用率低下,使用较少大量硬件处于闲置状态。当下能够把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授课实时结合的教师并不多。

传统教学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由老师的讲解,课堂中的互动不多,没有学生参与的环节,学生没有时间作独立思考,课上所传授的内容通过大量练习题的太加强巩固。传统教学有自己的优点,在现代化教学飞速发展的时期,仍然具备自身的竞争力。传统教学依靠教师个人魅力,缺乏与学生互动的过程。现代化教学的出现弥补了这些不足之处,应用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将课件传达到每一个学生的设备上,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所以说现代化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全面现代化教学的优点

2.1现代化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先进教学手段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教师们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手绘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结构,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发展使得电脑技术大量运用。通过搜索海量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下载到立体影像和模型。比如在讲授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三角体、斜面体的模型,学生在对这些立方体3d模型进行观察后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传统课堂上的手绘更加节省时间。同时还可以把与生活中相关的事物插入课件,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实和几何息息相关,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能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2现代化教学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主动性和探知欲

新兴科技下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够利用多种媒体结合,优化升级传统教学方式,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的难重点。这样做不仅整体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还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让学生参与学习更加的积极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堂课能够否成功关键,就是去突破难重点。所以,多媒体辅助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做到让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具体化,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优点,多媒体方式的教学能够增大课堂教学信息传递速度和容量,大量经过处理的信息在学生面前十分便捷的呈现。传统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用很多时间去写板书,效率低下。多媒体新兴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使得课件具备了声音、图像、文字一体化的优势,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课堂的学习讨论气氛浓厚,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能够从中学会独立创新的精神,现代化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

2.3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培养创造力和抽象思维的源泉

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学习数学是建立抽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为了让学生自如的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多媒体的运用显然是有必要的。应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基本技巧、思维方式、解题方法、运算能力、分析能力尽量加入到课件之中。通过课件中的样式和动画描述,能够丰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分析综合而后从特殊到一般,最后再具体化,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之后能够运行所学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所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其独特之处,是培养学生独立抽象思维的高效途径。

3现代化数学教学实践需加强软硬件环境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具有完备的多媒体设施,但是他们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都十分不成熟,甚至出现了设备使用率不高的情况,也有一些个别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教学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多媒体设施的普及率应该提高到一定层次。教师素质应该加强,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一定操作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得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发挥出最大功效。

4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辅助现代化数学教学

教学思想的是中学数学教育之中的核心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新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理念还有数学概念、公式、公理、运算法则等等以及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教学思想与其他数学教学内容相比更加抽象也同时是概括性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知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数学教学应该是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的结合,二者都不可缺少。教学思想可以迁移。学生头脑中记忆的知识是主要影响因素,学习数学思维方法主要是从数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所以比较其他知识比如定理、公式、解题技巧更加容易迁移。

教学思想可以保证数学教学的正常进行,数学教学是围绕教学思想制定的。

教学思想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教材的编写制定,人们往往认为目前阶段的中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方式远远不够。为了改善这个问题,需要应用教学理论对中学数学内容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到数学的同时还能够领悟其中的内涵。教案的编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深加工,反映出其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出来,教师应当丰富自身能力,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应该学会以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完善巩固数学的教学。

5结论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大方向。随着现代新型技术在实际教学生活的应用,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已经成为主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践对我教育事业的促进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将现代化科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并实现与教学内容的二次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二十一世纪新教学方式的创造者与实践者。

参考文献:

[1]王亚明.素质教育与中学数学教学[J].新闻世界,2013,11(02):234-235.

[2]滕素花.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5,34(07):78.

[3]拉巴次仁.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观念及角色的转变[J].西藏教育,2015,10(11):20-21.

[4]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05):114-118.

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素质 第12篇

一、数学素质教育

严士健教授曾强调说:“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语折射出数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素质应从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几个方面考虑,相应的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四个层面。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对大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才。

二、理想化的数学素质

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学生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潜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这种素质,至少应包括理解、抽象、见识、体验这几个方面。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问,所谓理解力,当然包括逻辑推理的能力,还应包括数学中分析、代数、几何等不同语言对应转换的能力,几何想象的能力等。抽象能力,是指一种洞察力,灵活的联想类比,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见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著名事例。不但要让他们知道数学宝库中的先进武器,而且要使他们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贡献。有了这样的见识,才会思路宽、办法多,遇到困难时才会自觉地求助于数学。数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像转换观点、选择方法、熟悉软件、检验结果、发现毛病、寻找原因等环节,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学到手。

三、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高校的数学素质教育应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创造性地发挥、潜移默化地渗透来达到目的。以下是教学中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想法和尝试。

1.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是传统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定位。数学的概念是最精炼,最严密也是最抽象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再像背文科知识那样去死记硬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关键是理解,要提取关键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够掌握它。要理解透彻。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善于理解、琢磨、多思考。

2. 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逻辑型、宏观型。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做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做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的数学证明。

3. 注重数学实质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密的科学,它有大量形式化表示方式及严谨的文字叙述,这些形式化数学对数学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更不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强调数学的表达形式、咬文嚼字追求概念严谨的教法,要把教学的重点及时间放在数学概念实质的理解和整体数学观念的形成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主张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数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数学实质上,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数学教育通过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表象、联想变化等数字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能力教育过程,也是个数学素质的培养过程。在高度抽象、奇异变化的数学世界里,使学生渐进积累变换的、敏锐的、独特的和创新的思维素质。

摘要:数学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项任务, 数学教育学有责任从理论上对数学素质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数学素质的认识必然涉及到数学观, 数学的时代特征, 以及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等。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数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数学品质

参考文献

[1]吴自红.数学教育中数学素质的培养[J].理论导报, 2007, (9) .

[2]黄玲花.浅谈数学教育与数学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 .

上一篇:节目互动性下一篇:有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