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

2024-08-06

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精选11篇)

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

高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防疫部门、食品企业等单位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也是一门实践性与技能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操作水平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总课时90学时, 其中理论40学时, 实验50学时, 实验与理论之比达1.25∶1 (如加上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时数, 实验课比重更是惊人) 。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目前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对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正确构建教学内容

我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 经过充分调研, 根据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科等的岗位能力需求和相应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全国微生物检验技术资格考试要求来设计所必须的教学内容。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主要由基本技能、常见微生物检验技术、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等组成。其中基本技能部分主要包括细菌染色技术、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生化反应、消毒灭菌技术等, 为学生进行各种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打好基础。常见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常见球菌、肠道杆菌、弧菌、非发酵菌等检验, 让学生对常见微生物的鉴定程序、方法等有所了解。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各种环境标本、化妆品标本、食品标本等的微生物检验, 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方法, 使学生掌握真实标本的卫生微生物检验程序、鉴定和报告。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适应培养应用型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解、演示, 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实验课结束, 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印象不深, 很多学生只是机械操作, 对整个实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此, 从实验准备开始就让学生全程参与。包括培养基、试剂的配制, 标本的制备, 各种仪器、器材的准备等都由教师指导, 学生完成准备。在准备过程中, 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等已有了解。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的每一步想想为什么,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生物安全教育

生物安全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 教师在实验中要反复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从“非典”突发事件中暴露的实验室生物污染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实验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为卫生微生物检验标本的特殊性 (待测菌为可以致病的病原微生物) , 如果实验室本身管理不善或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 随时都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扩散。因此, 第一堂实验课就向学生讲授生物安全相关知识, 包括合理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和高压灭菌器等。强调实验室规则, 如进入实验室一律穿好白大褂, 严禁在实验室吃东西, 不得在实验室喧哗, 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一定要报告实验老师, 不能私自处理。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双手消毒、清洗干净后方能离开等。任何实验材料不得私自带出实验室, 使学生在校就养成严格注意生物安全的习惯。

四、开放实验室,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操作的基础, 尤其是卫生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如细菌染色技术、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等因为没有基础课程支撑, 学生都是从零开始。由于受课时所限, 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各种基本技能。因此需要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让学生课余反复进行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染色等训练,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五、适应地方特色, 选择检验标本

兴趣是学习的有效促进剂。实验标本的制备是学生实验成功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实验兴趣的有效载体。标本的选择中, 也要注重地方特色。如宁波为沿海地区, 海产品丰富,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较常见, 可以选择蟹糊等本地常见海产品进行检测。学生拿到富有地方特色的标本, 就有兴趣考虑这些标本中可以检测出何种微生物?如何进行检测……

为了使学生对各种标本的检验有阳性结果, 阳性标本制备成功与否是关键。阳性标本制备方法基本有两种:如果是液体标本, 则可直接在标本中添加适量待测菌, 混匀即成。如果是固体标本, 标本内不宜加待测菌, 可以事先在增菌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待测菌。两种方法最后都能使学生分离到目的菌, 使学生掌握从标本的处理、增菌培养、分离培养直至菌种鉴定、结果报告整个过程。

六、注重与行业合作, 共同培养学生

加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 学校和行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 采用去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科见习与学校教学交替等形式,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实训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内实验、实训, 校外见习至顶岗实习, 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现场真实工作情景中,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七、重视实验考核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各门课程掌握程度好坏的标准, 也是制约学生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考核可以使学生重视实验课, 对实验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首先, 我校教务处明文规定, 学生实践考核不合格, 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理论考试,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实验课。其次,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学生的实验考核分数包括平时实验分和期末实验考核分。平时实验分由实验课出勤率、实验态度、参加课外开放实验率、操作规范性、实验报告等方面组成。期末实验考核包括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两部分, 实验技能分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各种技能考核都制订完善的考核标准, 由学生抽签考核内容, 两位教师打分, 尽量做到分数公正, 能正确反映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再次, 加大课程总成绩中实验考核分数比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操作技能尤为重要, 在课程总成绩中实验考核比重可达40%, 甚至50%。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 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 积极参与实验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同时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 与行业共同培养学生,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也得到行业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李一峰.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4) :111.

微生物检验技术总结 第2篇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体。

2.细菌: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对抗生素敏感的原核细胞型单细胞微生物。

3.细菌的生化反应:利用生化试验检测细菌对各类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的试验方法。

4.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才可释放到菌体外。5.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在生活过程中合成并可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毒性强而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6.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7.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上呼吸道、口腔、泌尿生殖)都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寄生,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有益,8.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能引起疾病的菌群,称为条件致病或机会致病菌。

9.菌群失调:是指宿主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群之间的比例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0.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11.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源微生物、非病源微生物、和细菌芽孢)的方法

12.无菌:是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13.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操作对象的方法,二.填空题

1.微生物的类型:非细胞性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真核细胞性微生物(真菌)2.寄居于人类的微生物可分为:(1)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2)条件致病微生物(3)病源微生物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

a)磷壁酸;由核糖醇和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交联而成的多聚物。b)磷壁酸功能: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重要抗原(分型),并与细菌的黏附(致病)有关。

c)表面蛋白:致病和抗原性有关。4.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成

 外膜:位于肽聚糖层外,由内向外依次为: 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5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成

脂蛋白:外膜最内层,连接肽聚糖和外膜层。

脂质双层:结构类似细胞膜,中间镶嵌有外膜蛋白——孔蛋白

6、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成

 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多糖组成,又称细菌内毒素。——外膜最外层  周浆间隙 膜磷壁酸

G+ 菌细胞壁

壁磷壁酸

特殊结构

表面蛋白:SPA、M蛋白

G-

脂质双分子层

特殊结构

脂蛋白

类脂A:毒性部分

(外膜)

脂多糖(LPS,内毒素):

核心多糖:属和组特异

特异多糖:种和型特异

7.。革兰阴、阳性细菌细胞壁的比较

 特征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 肽聚糖层次

~50

1~2  化学组成肽聚糖

外膜

磷壁酸

肽聚糖

 厚度

(20~80nm)

(10~15nm) 外膜

有  周浆间隙

存在于某些菌种

存在于全部菌种  孔蛋白

有  分子渗透性

高渗透性

低渗透性 8.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细菌细胞固有外形,保护细菌。2.和细菌细胞膜共同完成物质的交换。

3.细胞壁上的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性。

9.细菌L型

 即细胞壁缺陷细菌,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陷的细菌

 革兰阳性菌的L型细菌称为原生质体,必须在高渗环境中才可存活。 革兰阴性菌的L型称原生质球,因其肽聚糖层受损后外膜仍存在,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10.细菌L型特性

 染色性发生改变,多为革兰阴性。 形态发生改变,呈多形性。 仅能在高渗环境中存活

 菌落表现为:油煎蛋样、颗粒样、丝状 11.荚膜的功能

1、抗吞噬作用,与毒力有关。

2、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

3、具有粘附作用,有助于细

菌的定植(和致病有关)

4、鉴定细菌

5、免疫原性

6、抗干燥作用

12.细菌的特殊结构  鞭毛

 附着于多种细菌(如大多数杆菌、少数球菌、全部弧菌及螺菌)菌体上的细长而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 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 菌毛(详见后述)

 比鞭毛更为纤细、短而直的丝状蛋白附属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13.芽胞的功能和作用

1.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强大抵抗力; 2.可以是否杀死芽胞作为物品消毒灭菌判断效果的指标;

3.芽胞在菌体的位置和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有 助于细菌鉴别。14.细菌的菌毛(Ⅰ)

 化学成分: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 功能:

普通菌毛:是一种粘附结构,又称定植抗原,与致病性有关。

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与技术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临床检验;微生物;标本;取样;技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07-02

临床中微生物的检测操作流程中所涉及的步骤繁杂,加之,微生物检测关乎到病原学方面的检验程序,因此,检验工作者相当注重相应操作的规范程度。总的来讲,微生物检测程序涵盖了样本采取、处理、封存、运送等各环节,且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1]。本文选择2015年5月2日-2016年5月27日本院284例接受微生物医疗取样检验病例,其分布于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各科室,集中评估以上病例微生物检测标本的取样操作情况,进而探讨有关技术的运用规范情况,现将研究成果呈现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调研对象

选择2015年5月2日-2016年5月27日本院284例微生物医疗取样检验标本资料,其分布于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各科室,采集样本含有痰标本256份,血培养5份,尿培养8份,大便2份,积液1份,分泌物12份。以上样本病例所患疾病以感染性慢性病居多。

1.2方法

检验人员依据规定对培养标本进行检查,对采集时间、标本外观、检测分析、复查等进行分析,并将不合格标本找出。依据项目、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然后分析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

1.3评定标准

评定中采用临床疗效指标应包括用药前后改变情况、非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治疗结束后体征和症状。由于各种疾病具有不同特点,所以治疗后化验室检查、体征、病状恢复正常时间也存在差别,所以在确定各疾病随访时间点时充分考虑疾病特点。

1.4统计学数据研究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所有相关的调研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 ±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 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表示为P<0.05。

2.结果

2.1检验标本不合格类型构成情况

284例中97例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3.3%。256份痰标本中94例不合格,痰标本不合格率36.7%;5例尿培养中1例不合格,尿检验标本不合格率20.0%;8例血培养中1例不合格,血检验标本不合格率12.5% ;12例分泌物标本中1例不合格,分泌物检验不合格率8.3%。大便标本和积液标本均合格。

2.2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构成

痰标本不合格原因包括标本污染、非标准痰、送检不及时、采集时间错误,256例痰标本中205例(80.3%)标本污染、14例(5.4%)非标准痰、28例(10.6%)送检不及时、9例(3.7%)采集时间错误。5尿培养中5例(100.0%)标本污染。8例血培养中1例(100%)标本污染且未及时送达。12例分泌物标本中1例(8%)标本污染。

3.讨论

采集合格样本能够保证患者检验标本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际中减少产生不合格标本的重要方法就是加强护士采样指导和及时送检。依据本研究统计数据,284例中97例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3.3%。256份痰标本中94例不合格,痰标本不合格率36.7%;5例尿培养中1例不合格,尿检验标本不合格率20.0%;8例血培养中1例不合格,血检验标本不合格率12.5% ;12例分泌物标本中1例不合格,分泌物检验不合格率8.3%。可知微生物不合格标本率最高的是痰标本,接下来分别是尿标本、血检验标本、分泌物标本。痰标本中205例(80.3%)标本污染、14例(5.4%)非标准痰、28例(10.6%)送检不及时、9例(3.7%)采集时间错误。实际中判断痰标本是否合格主要是依据标本质量,标本质量主要取决于上皮细胞与白细胞的比例,细菌的量,细菌生长种类多少等。实际造成痰液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标本受到污染,而痰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则是护士未清楚交代取样注意事项,患者未按要求取样,患者无痰或不能自主咳痰等[2]。尿标本、分泌物标本不合格原因均是标本污染,血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则是标本污染和未及时送达。产生尿标本、分泌物标本污染主要原因是患者外阴清洗、容器无菌清洗存在问题,血检验不合格主要原因则是未依照三步法进行样本消毒处理[3]。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需科学规范病例标本的管理工作,具体操作中应做到:(1)患者取样指导。医护人员应先对患者是否符合采样要求、需采取何种方式采样进行确认,在此基础上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正确采样,并告知患者送样时间和相关注意事项[4]。(2)科学规范病例标本的管理工作。由于检测微生物工作所涉及的人员比较多,包括医师、医护人员以及带教实习者等,为显效规范这些人员在样本取样、分离处理、封存保管等每个环节中的实际操作,务必强调每种样本的规范采集与运送方法,规避没有掌控好样本存储方法等因素问题[5]。(3)认真完成血样本三步消毒法的有关处理。每一个步骤都依照标准指南中的要求实施,同时罗列出详尽的流程步骤,以免漏掉部分操作[6]。(4)健全微生物样本质控机制。积极构建微生物样本质控体制,对所有检验上岗人员开展入岗前实训,以规范化的流程标准对其进行要求,并且强化样本采集、处理、送运等全过程中的无菌意识,谨防样本被污染,干扰检验所得结果的正确性[7]。临床检验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微生物检验数据及信息的正确度,为就诊检测病人的医疗工作带来便利,使医师依据微生物类别、耐药状况等开具相应的治疗药物[8]。

参考文献:

[1]徐月林,李晓莉,杨仁洪,等.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药敏纸片片间均匀性差异的实时监测和药敏质控试验频率的动态调整[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6,41(6):478-480.

[2]江勇,杨丽娜,刘原君,等.沙眼衣原体临床株对利福平的体外敏感性及rpoB基因耐药突变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10):733-735.

[3]王云峰.自动化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与感染性疾病临床实验室诊断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7):592-594.

[4]王远芳,康梅.急诊科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及临床分离菌分布和耐药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4):429-432.

[5]曹艳,黄一灵,徐艳玲,等.MALDI-TOF MS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1):123-127.

[6]黄军垣,郑利平.加强住院患者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4):563-564.

[7]孙院红,罗冲,青小鹤,等.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3):4787-4788.

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 第4篇

鼠疫是一种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疾病,传染性和病死率非常高,而且容易造成大面积流行,居于我国甲类传播疾病之首[1]。我国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热毒蕴结肌肤证以清热解毒消肿为目的,使用柴胡清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热入营血证以清营凉血为目的,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或鼻饲安宫牛黄丸;热毒闭肺证以清肺解毒为目的,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银花、野菊花、白茅根;阴竭阳脱证以固阴回阳为目的,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细菌培养是检验鼠疫的传统检验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国内有学者对经血清学和分离培养确认为鼠疫的24例患者,提前使用双重PCR对其淋巴液进行了检验,其中有91.67,(22例)的检验结果呈阳性反应,表明该检验方法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可用于鼠疫的早期诊断。

同时.在鼠疫的快速检验中,GIFA(胶体金免疫渗滤试验)对于耶尔森菌具有很好的特异隆不会和其他的菌株产生交叉反应。这种检验方法得出的最低值为2.5×105cfu,和当前国家实行的RIHA(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标准具有同等效果,但是前者的检验过程却可以在10分钟之内完成。

国内学者分别采用GIFA和血凝法对鼠疫区的49例死亡老鼠和10例疑似患者的血清进行了检验。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非常相似,都检验出了8例阳性反应,3例阳性血清,两种方法的检验符合率为100%。从检验敏感度来看,GIFA比血凝法高出1级。在8例阳性脏器中,都分离出了5株鼠疫耶尔森菌[2]。

2 在霍乱中的应用

霍乱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肠道疾病,分离培养联合血清凝集实验是检验霍乱的传统方法,检验的时间至少需要1天。急性霍乱患者直接分离水样便,进行4号琼脂培养,也需要6~8小时才能得出结果。目前,在霍乱弧菌的检验中,PCR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关报道。国内有学者建立了和霍乱弧菌相关的TaqMab荧光定量的PCR检验技术.检验结果的极限值为10cfu/ml,而且不会和副溶血性弧菌等发生交叉反应.只需要120分钟即可得出结果。

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对胶体金免疫技术在霍乱中的检验进行了研究报道。有学者对13例患者的肛门拭子标本进行了6小时碱性胨水增菌培养,有4例水样沉淀集菌后,加入碱性胨水增菌12~16小时,进行分离培养,并采用GIC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检验,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相同,都有21例样本呈阴性反应。但是GICA检验法对霍乱弧菌的敏感度为105cfu/ml.明显高于培养法的104cfU/ml[3]。

另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霍乱弧菌的检验中,基因芯片技术也开始应用,并有所进展。

3 在伤寒和副伤寒中的应用

沙门菌包含的血清类型较多,共有2400多个,我国的相关研究发现的种类已超过200个。在已经发现的类型中,伤寒和副伤寒会对人类的肠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传染率较高。如果采用传统的培养法进行检验,至少需要3~5天才能得出结果,而且在早期诊断中,肥达氏试验的应用价值有限。

国内有学者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对138例早期伤寒患者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共有112例(81.16%)患者血清中的St-Ab(抗伤寒抗体)呈阳性反应。但是在对150例非伤寒患者进行检验时,有6例(4.00%)患者为假阳性。在伤寒和副伤寒的LPS-PHA检验中,采用对应的IgM,可以快速进行早期诊断,而且操作简单,但是这种检验方法在不同的研究报道中,其阳性率和假阳性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4]。

4 在痢疾中的应用

国内学者吴平芳等人对痢疾病菌的检验采取了改良分子信标-实时PCR快速检测法。这种检验方法的具有较高的DNA反应灵敏度,具体为93fg/μl,菌液的灵敏度则为64cfu/ml,或者2cfu/PCR反应体系。通过对657例样品采用这种检验方法发现,其中有6.39%(42例)为阳性,还有6.24%(41例)的细菌培养为阳性。但是整个检验过程从处理样品到得出检验结果只需要120分钟到24小时。

5 在炭疽中的应用

国内有学者在炭疽杆菌芽孢的检验中采用GICA方法。应用这种检验方法对炭疽杆菌芽孢具有很高的灵敏度,约为1×106cfu/ml,对炭疽杆菌滋养体检验的灵敏度则为1×107cfu/ml。用淀粉、面粉和奶粉等制作包含炭疽杆菌芽孢的粉末,检验的限制也不会低于1×106 cfu/ml,而且不会和炭疽杆菌的同属,例如蜡样芽孢杆菌等产生交叉反应,而且在20分钟内即可完成检验。

6 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鼠疫、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以及炭疽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常用的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当然,除了上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之外,微生物的快速检验技术还能应用于出血性肠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流感和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以及登革热等公共卫生事件中,有待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世平.张桂荣.禹雪,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关键技术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3,01(17):4-6.

[2]曾强,刘忠慧,孟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装备模块化设计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2.02(32):19-21.

[3]李凤玉,叶伟雄.浅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 2.23(09):390-392.

[4]毛远丽,杨瑞馥.临床实验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03(11):235-238.

[5]杨艳萍.李玉晶,王露.等.PBL和CBL在高职高专《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0):70-72.

[6]秦庆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改革与实践.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153-154.

[7]孙丹丹,刘晓华.小儿腹泻病原检测分析与临床微生物学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6):81-82.

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综合能力

我国的中职食品专业中职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多在食品企业的一线生产线或岗位上工作,在研发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较少。因此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中,除教师的理论讲解之外,应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得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因此,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开设综合实验的必要性

当前的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在手法上比较单一,以单纯的实验操作为主,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其中实际知识点的认识严重不足。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照本宣科地将过程记下来,完成得比较机械化。可以说,目前中职教育中,该专业的实验缺少思考性,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工作,微生物的培养以及各个方面的操作水平都存在较大的瓶颈。传统的实验模式只能教会学生某一项特定的技能,并不能将学生与实际的综合工作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基于此类情况,应提升学生的综合社会工作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开展综合性质的实验教学,从各个方面培养食品微生物专业型人才,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1.选择适当的实验题目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应当自主独立地完成实验任务。在这一过程当中,题目的选择也尤为关键。实验的题目需要具有基础性与先进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意识,并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饮料的细菌测定环节中,对各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含量的检测项目,学生在分析此类项目时,能够与自身的实际生活情况相结合。因为饮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因此也就使得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项比较实用的任务,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有效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2.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实验开展的第一项准备就应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应根据所选题目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及图书馆文献资料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源撰写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中应包含实验的目的与原理,所需的实验仪器与材料,并重点突出记录步骤、注意事项等实施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根据预先制订好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3.实施方案

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实际样品的处理、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倒平板、接种、培养与观察等实验过程,将样品处理、样液的稀释、恒温培养、菌种鉴定等方面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在所有的步骤完成之后,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实际分析处理,全面分析实验结果,从过程中得出实验结论,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报告的编写,对学生预先制订好的设计方案以及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分析,整理数据,从被动地编写实验报告向主动完成发展,杜绝抄袭等不良行为。通过这些实际措施的实施,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效果展望

1.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中职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通常是被动学习。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后,可将食品微生物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升。因实验过程均为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并提高学生的知识思维,进而将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食品微生物技术多以实践操作为主,但目前的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综合实验的设计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我国的中职食品微生物检测教学实验改革中还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将这其中的问题改善,是我国相关部门应面对的首要问题,对我国的食品检测技术与中职教育教学水平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周艳朵.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5(13):181.

[2]陶冶.中职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3):64.

微生物检验技术研究的进展 第6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方法剖析

微生物检验起源于20世纪中叶, 主要是因为美国医院发生的因药品细菌污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由此可见加强微生物检验对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微生物检验技术存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微生物检验是药品质量保障的基础。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及时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检测, 避免受到细菌感染的药品流入到市场中。比如一些药品会因为杂菌的感染而导致药物本身的酸碱性发生变化, 以致失去效果, 因此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二是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规范制药企业的生产行为。通过制定严格的微生物检验规范制度, 可以约束制药企业的生产行为, 及时将检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且及时调整制药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三是微生物检验有助于促进我国制药行业的整体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微生物检验技术, 能够不断地提高制药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进而提升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水平。

1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现状

(1) 电阻抗法电阻抗法是微生物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检验方法。该方法的检验结果准确性比较高, 检验过程便于操作, 因为其广泛应用于对细菌总数、类型的检验。电阻抗法的检验原理就是利用细菌的代谢改变培养基, 一般情况下每种细菌在相同情况下的特点是不同的, 这样通过阻抗的变化可以判断细菌的情况进而判断出药品是否被污染。电阻抗法的检验过程是:首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检验样品, 然后将细菌置于培养基中, 并且设置符合细菌生长的环境, 使其能够进行繁殖, 然后由不带电的大小分子化合物代谢为带有电负荷的小分子化合物, 这样一来培养基的导电性能就会得到增加, 而且培养基的电阻会随着电阻抗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数据对照, 以此通过标准细菌阻抗图谱进行对比, 以此来判断细菌的类型。

(2) 微量快速生化法该技术的发展历程比较长, 创始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微量快速生化法已经成为当前药品检验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工作原理:借助于微生物鉴定剂盒, 将微生物鉴定用试剂盒内置于不同的培养基微管中, 这样在检验微生物时, 直接将处理过的微生物滴液滴入到微管中, 这样这些滴入的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中发生酶促反应, 并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颜色的变化, 这样检验人员可以根据培养基颜色的变化而分析微生物的数据。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主要是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比较前端的检验技术, 通过分子生物检验而获知的分析结果非常准确、敏感度也非常高, 因此其成为当前检验技术发展的最新代表, 该技术对实验设备以及操作要求比较高, 需要制药企业配备专门的实验设备器材。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核酸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核算探针技术就是利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 但是由于核酸探针的制备比较复杂, 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受到影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就是通过加热使双链DNA裂解成两条单链, 最终成为引物和模板, 一般来说退火温度越高, 该微生物的扩增特异性就越好。

(4) 仪器分析监测法仪器分析监测是微生物检验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检验人员通过应用仪器设备对微生物进行检验。目前使用广泛的检验设备主要集中在气相色谱法、mini—VIDAS法以及Vietk—AMS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气相色谱分析法。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可以检验多组分样品, 比如属于微生物比较多的药品, 就可以采取气相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工作的原理是:先将微生物进行分离然后在进行检测。

2 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虽然近些年随着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微生物检验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在具体的药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药品检验的认识不够以及检验设备与仪器落后等。总体来看, 我国计算机技术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使得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呈现高度自动化和简洁化方向发展, 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使得对原菌诊断实现了自动化设备仪器。因此我们概括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微生物检验的工作效率会更高, 微生物检验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检测出微生物的具体含量;二是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会越来越高, 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三是微生物检验的技术呈现高度的自动化, 从样品的选择到检验结果分析呈现自动化处理。

3 结语

总之,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方法有很多种, 并且呈现多样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基于目前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作为药品检验人员一定要不断掌握新的检验技术并且应用于实践中, 同时还要勇于创新, 敢于借助最前沿的学科应用于创造出最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 以此促进我国制药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秀艳, 柳莹.建议采用不确定度对药品检验进行评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11) .

[2]田志发, 伊松鹤.浅谈药物微生物技术及发展趋势[J].生物技术世界, 2014, (04) .

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 第7篇

关键词:快速检测,卫生化学,分析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 政府在保障百姓饮食安全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仍有许多不协调的现象与不和谐的音符, 如二恶英、疯牛病、非典、苏丹红事件, 农药中毒、鼠药中毒、甲醇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等。虽然社会进步了, 新的问题出现了, 或原有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加上在商品经济运行中, 由于金钱利益的驱使以及极端思想的存在, 不法分子人为地掺杂、使假以及投毒等, 使食品安全的隐患加大。而实验室的设置有限、样品检测数量有限、加之检验周期较长, 远远满足不了食品安全保障的需求, 由此需要快速检测行为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只为了吃饱肚子, 更期望能够使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是安全、无毒、舒适。要想做到这些, 只靠经典的检验方法不能够完全实现。例如:市场上新上市一批新鲜的蔬菜, 要想知道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按照常规做法是卫生监督员把蔬菜采回来送到实验室化验, 到出检验结果, 至少需要两天时间, 如果农药残留量超标, 卫生监督员拿着这个化验结果监督这个菜农, 而这时这个菜农的蔬菜早已卖光, 最终的受害者则是消费者。我国蔬菜农药残留量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进入80年代以来, 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94年, 北京市市场菜样抽样检测有机磷农药超标率达33.3%, 1991年天津市韭菜中毒, 仅南开医院就收治100多人。农药及其代谢物在农产品和食品中的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直是世界各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除了农药残留量超标对人体的危害外, 为了使消费者吃到口感好、外观好的熟肉制品、面制品, 不法分子往肉中添加过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面粉增白剂等食品添加剂, 还有些不法分子在金钱的诱惑下, 把工业甲醇当食用酒精勾兑白酒, 使消费者致死、致残, 这就迫切需要有一些简便、易行、准确的快速检验方法。我国在快速检验技术方面有很多可喜的成果。下面就部分快速检验技术做简要介绍:

1 无机元素的快速检测

对于无机金属元素砷、汞、铜、锡、铅、钡等都具有快速检验方法。 (表1)

对于余氯、氟和碘化物的测定, 其快速检验方法。 (表2)

2 无机阴离子CN-、NO-2等的快速分析

2.1 CN-分析

其原理为氰化物经酸化加热生成HCN气体逸出, 遇碱性亚铁盐试纸生成亚铁氰化钠, 再经酸性高铁离子作用, 生成亚铁氰化铁络合物, 呈兰色, 最低检出量为20ug (以CN-计) 。

2.2 NO-2的分析

水中NO-2的分析, 目前常用的快速测定方法是GR试剂法, 其显色剂是由a-茶胺、氨基苯碘酸和柠檬酸组成, 斑点呈紫红色, 最低出量以NaNO2计为0.2ug。

2.3 食品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亚硝酸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而它本身又是一种剧毒物质, 可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 又可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形成有致癌作用的N-亚硝胺。从检测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结果看, 香肠中亚硝酸盐有超标现象, 而对于在实验室检出超标样品, 再去监督销售、生产部门, 这势必已有部分产品流入到消费者手里, 并对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毒害, 为此, 研究亚硝酸盐的快速测定方法是非常必要。目前新研制的快速检验方法比国标方法检测速度提高70多倍, 完全能满足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3 有机毒物的分析

农药在有机毒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农药按其化学性质结构来分, 可分为有机磷农药如乐果, 有机氯农药, 如666, DDT等, 氨基甲酸脂类农药, 如残杀威、西威因等, 拟除虫菊脂, 如:溴氰菊酯、速灭杀丁等, 现将其快速检验技术归纳如下:

浅谈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检验技术 第8篇

1 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microbe) 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 (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 , 属于真核类的真菌 (酵母菌和霉菌) 、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2 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微小, 结构简单, 繁殖快, 代谢类型多, 活性强, 分布广泛, 数量多, 易变异。

3 检验材料及快速检验方法

3.1 培养基和试剂:

所有培养基及生化试剂为市售成品培养基或按国家标准GB/T4789.28-2003配制, 诊断血清可由生物制品研究所购买, 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3.2 实验仪器:

食物中毒快速检测箱,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微型电子天平, 便携式超声波清洗 (提取) 器, 微型电热水浴锅, 微型离心机, 便携式食品粉碎机等。

3.3 检验方法:

国家标准法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等采用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检测。速测卡法 (纸片法) , 酶抑制率法 (分光光度法) 等。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可分为:

3.3.1 菌落总数快速检验:

用于各类食品及饮用水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由细菌营养培养基、吸水凝胶和酶显色剂等组成。与传统方法相比, 省去了配制培养基、消毒和培养器皿的清洗处理等大量辅助性工作, 随时可以开始进行抽样检测, 而且操作简便, 通过酶显色剂的放大作用, 使菌落提前清晰地显现出来, 培养十几小时就开始出现红色菌斑, 非常适合于食品卫生检验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使用。使用方法:取样品25g (或m L) 放入含有225m L无菌水的玻璃瓶内, 经充分振摇做成1:10的稀释液,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 L, 注入含有9m L灭菌水的试管内, 用1m L灭菌吸管反复吸吹做成1:100的稀释液, 以此类推, 每次换一支吸管。一般食品选3个稀释度进行检测, 含菌量少的液体样品 (如食用纯水和矿泉水等) 可直接用原液检测。将检验纸片水平放台面上, 揭开上面的透明薄膜, 用灭菌吸管吸取样品原液或稀释液1m L, 均匀加到中央的滤纸片上, 然后轻轻将上盖膜放下, 静置5分钟。用手指先沿方格区边缘刮一下, 防止水外流, 然后再在中间轻轻推刮, 使水分在纸片方格区内均匀分布, 并将气泡赶走。将加了样的检验纸片每6片叠放在一起, 放入自封袋中, 平放在37℃培养箱内培养24-48小时。细菌在纸片上生长后会显示红色斑点, 选择菌落数适中 (10-100个) 的纸片进行计数, 乘以稀释倍数后即为每克 (或毫升) 样品中所含的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数在100以内时, 按其实有数报告, 大于100时, 用二位有效数字, 在二位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字, 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 后面的0用10的指数来表示。

3.3.2 食品、饮料大肠菌群快速检验: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大肠菌群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 表明了食品及食品生产过程中受污染的程度。本品可用于检测饮料、饮用纯水及各类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 与国标法中的九管法相对应, 将原来几步的试验简化为一步, 时间由一个星期左右缩短为十几个小时, 而且为使用者省去了制备培养基的麻烦, 非常适合于食品生产企业自检和食品卫生检验部门使用。使用方法:样品25克 (或亳升) 放入含有225亳升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玻璃瓶 (瓶内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 内, 经充分振摇做成1:10的均匀释释液, 用1毫升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 注入含有9亳升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 振摇试管做成1:100的稀释液, 以此类推, 每次换一支吸管;选两个稀释度进行检测, 一般情况下, 饮料和饮用水采用原液和1:10两个稀释度, 其他食品采用1:10和1:100这两个稀释度。本品每份由三片大纸片 (二片重叠放在一个袋中算作一片) 和六片小纸片组成, 用10升灭菌吸管吸取10亳升原液或第一个稀释度的稀释液加到含有大纸片的塑料袋中, 吸透后平放, 做三个重复, 再用1亳升灭菌吸管吸取1亳升同一稀释度的稀释液涂布到含有小纸片的塑料袋中, 做三个重复。然后再取一支1亳升灭菌吸管吸取1亳升第二个稀释度的稀释液涂布到含有小纸片的塑料袋中, 做三个重复;将接种好的纸片 (可叠放) 放入35°C培养箱中培养15-24小时, 若纸片变黄或在黄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为大肠菌群阳性纸片, 纸片保持紫兰色不变或在紫兰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 但周围没有黄色均为大肠菌群阴性纸片, 记录每个稀释度大肠菌群阳性纸片数, 根据大肠菌群MPN表查出相应的大肠菌群数。如接种的第一个稀释度的稀释液为原液, 应将表上查出的结果除以10, 以此类推。

3.3.3 水质大肠菌群快速检验: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大肠菌群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 表明了食品及食品生产过程中受污染的程度。本品可用于检测水源水中的大肠菌群数, 与国标法相对应, 将原来几步的试验简化为一步, 时间由一个星期左右缩短为十几个小时, 而且省去了制备培养基和清洗器皿的麻烦, 非常适合于生产企业自检和卫生检验部门使用。方法提要:将不同量的水样接种到含有乳糖、显色剂和选择性培养基的快速检验纸片上, 经培养后能够在纸片上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的即为大肠菌群阳性, 根据阳性反应结果可测出原水样中大肠菌群的MPN (最可能数) 值。使用方法:用灭菌吸管吸取10m L水样插入装有大纸片的塑料薄膜袋中, 均匀涂布, 共做5个重复;分别取1m L水样加到小纸片中, 共接5个重复;另取1m L水样加到9m L无菌水中混匀, 用1m L灭菌吸管分别吸取1m L (即0.1m L水样) , 加到最后5片小纸片中。将接种好的纸片平放于培养箱中, 36±1℃培养15小时。观察每片颜色变化, 若纸片保持紫蓝色不变为大肠菌群阴性, 纸片变黄或在黄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或片状红晕为阳性。根据每个稀释度的阳性反应纸片数, 查MPN表可得出水样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3.3.4 霉菌酵母菌快速检验:

用于各类食品及饮用水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由霉菌营养培养基、吸水凝胶和酶显色剂等组成。与传统方法相比, 省去了配制培养基、消毒和培养器皿的清洗处理等大量辅助性工作, 随时可以开始进行抽样检测, 而且操作简便, 通过酶显色剂的放大作用, 使菌落提前清晰地显现出来, 培养时间由一周缩短为48-72小时, 产品已通过广东省卫生防疫站的质量验证, 非常适合于食品卫生检验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使用。使用方法:1.取样品25g (或m L) 放入含有225m L无菌水的玻璃瓶内, 经充分振摇做成1:10的稀释液,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 L, 注入含有9m L灭菌水的试管内, 用1m L灭菌吸管反复吸吹50次做成1:100的稀释液, 以此类推, 每次换一支吸管。一般食品选3个稀释度进行检测, 含菌量少的液体样品 (如食用纯水和矿泉水等) 可直接用原液检测。将检验纸片水平放台面上, 揭开上面的透明薄膜, 用灭菌吸管吸取样品原液或稀释液1m L, 均匀加到中央的滤纸片上, 然后轻轻将上盖膜放下, 静置5分钟。用手指先沿方格区边缘刮一下, 防止水外流, 然后再在中间轻轻推刮, 使水分在纸片方格区内均匀分布, 并将气泡赶走。将加了样的检验纸片每15片叠放在一起, 放入自封袋中, 平放在28℃培养箱内培养48-72小时。霉菌和酵母菌在纸片上生长后会显示蓝色斑点, 霉菌菌落显示的斑点略大或有点扩散, 酵母菌落则较小而圆滑, 许多霉菌在培养后期全呈现其本身特有的颜色。选择菌落数适中 (10-100个) 的纸片进行计数, 乘以稀释倍数后即为每克 (或毫升) 样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数目。

参考文献

[1]张代真.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问题探讨.2011.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无菌操作技术研究 第9篇

1 无菌操作及注意事项

所谓无菌, 指的是环境中不存在保证生命活动的营养细胞的状态。而无菌操作则是采用无菌器材进行植物组织、细胞传代、细胞接种等培养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无菌范围, 在微生物检验中, 无菌操作是重要的理念, 只有在检测设备、培养菌无菌的基础上, 才能确保样品不被污染, 检验的结果才能更准确。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无菌操作理解为安全操作。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标准, 对于一般的检验样品要在干净的区域内进行, 包含实验室、工作台等, 而对于病原微生物分离工作则需要在生物二级实验室进行。要保证无菌室的清洁, 定期对墙壁、桌面、台面等进行消毒, 在使用之前, 要先用紫外线灯照射30min。对实验室沉降菌定期进行计数, 对微生物生长繁殖情况进行检查, 在无菌室内尽量减少走到, 禁止在无菌室内谈笑。 (2) 进入无菌室前, 检验人员要洗手, 在缓冲室更换工作衣、鞋、帽等, 无菌室外的工作衣、鞋、帽等严格禁止进入无菌室。 (3) 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 打开样品时, 检验人员要与样品保持一定距离, 没有经过消毒的物体不能接触样品, 样品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 采用无菌工具取样, 检验人员的手臂不能放置在样品上方, 取出的样品不能再放回原处。操作要慢, 速度不能过快, 接种用具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精要灼烧灭菌, 吸管不能直接用嘴吸。 (4) 在开启袋口、瓶口之前, 要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对液体培养物接种时, 不能使菌液溅在其它器皿或工作台上, 防止污染, 如果不小心溅到, 用酒精棉球灼烧灭菌, 最后用消毒液擦干净。带有菌液的玻片或吸管, 最后要在消毒液中消毒。 (5) 无菌物品应该分类放置, 定期检查, 不能和没有灭菌的物品混放。

2 无菌操作技术

2.1 显微镜技术

由于微生物非常小, 肉眼很难观察, 因此必须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光学显微镜是实验室微生物形态观察的常用仪器。在使用显微镜技术使, 染色、涂片等技术必不可少, 不管是染色还是涂片时, 都要进行无菌操作, 防止杂菌污染, 一旦玻片受到污染, 观察的结果就会受到影响。所以, 在操作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无菌操作,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对平板培养物进行实验室观察时, 通常不进行开盖观察, 可以对检验结果进行开盖检查, 例如在移植培养或取样涂片时, 可以适度开缝, 但是不能完全揭开;第二, 进行涂片时, 玻片必须用架子夹持,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玻片, 避免细菌感染;第三, 用过的玻片要进行消毒处理。

2.2 无菌操作技术

进行微生物检验时, 菌种的接种、分离及移植等操作必须排除杂菌干扰, 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培养体。这就需要一个无杂菌污染的工作环境, 在这个环境内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操作的安全性。一般情况下, 无菌接种可以在酒精灯旁进行, 如果要求比较严格, 可以在无菌室内配合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工作台进行操作。

无菌操作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无菌环境、无菌器材及无菌操作。首先, 无菌环境。这是相对而言的, 在无菌室内, 一般可以提供无菌环境, 但是需要生物安全柜等隔离设备, 对有害悬浮微粒进行隔离, 从而保证样品、环境及操作人员的安全。在无菌室布置时, 要合理布局, 满足操作安全、方便及成本适中等要求。对于生物安全柜而言, 容易消毒灭菌、体积小、可移动, 但是在操作中不是很方便, 对一般接种操作比较适用, 如致病菌检验接种操作;而超净工作台在目前经常使用, 其无菌状态主要通过超细过滤无菌空气实现的。其次, 无菌器材。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无菌器材可分为:器材灭菌与器材消毒。对于器材灭菌而言, 只要是在检验过程中使用到的器材, 除过不能进行灭菌处理的, 都要进行灭菌处理, 如稀释剂、培养基、玻璃器皿、乳胶头及胶管等, 对于金属器材的灭菌, 要先用包装纸包裹后再进行;对于器材消毒而言, 只要是针对检验中使用的不能用灭菌处理的器材, 则要进行消毒处理, 例如工作服、天平、试管架等, 一般采用化学药品喷洒、擦拭或熏蒸等方法。最后, 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在上文已经分析过, 在此不作具体说明。

2.3 纯种分离技术

为了对食品微生物的种群进行鉴定, 则要进行分离, 获取某一菌株的纯培养物, 这个过程称之为微生物分离和纯化。为了获取某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通常按照该微生物的特性, 设计适合的培养条件与培养基, 使该微生物进行生长与繁殖, 或者是加入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抑制因素, 从而淘汰掉其它杂菌。通过各种稀释法, 最终在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此时还不能保证一定属于纯培养, 还需要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使用比较多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混合倒平板法、稀释摇管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单细胞分离法、液体培养基分离法等。其中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混合倒平板法及稀释涂布平板法是最长用的三种分离纯化方法, 不需要其他设备, 而且分离的效果非常好。

2.4 纯种培养技术

检验中, 从一个器皿到另外一个培养容器中, 经常采用接种环接种的方法进行, 因为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污染物, 一旦器皿打开, 环境中的污染物就有可能对器皿内的培养物或培养基造成污染, 所以, 进行菌种移接时, 必须要在无菌环境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微生物实验及严重, 接种以一项基本的操作技术, 如果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污染, 那么检验的结果也就失去意义, 对下一环节的操作也会带来影响。由此可见, 尽可能的降低工作环境中的杂菌污染外, 还要对各种无菌操作技术熟练的掌握。

3 结语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的存在, 在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中, 必须要注重无菌操作, 防止杂菌的混入, 在进行分离、接种等操作时, 也要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实际上, 人工无菌环境并非真正的无菌, 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绝对的无菌是不存在的。所以, 在检验的过程中为了不受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无菌操作就非常重要了, 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对无菌操作技术熟练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张小娟.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0 (4) .

[2]李庆华.微生物检验中的无菌操作[J].食品安全导刊, 2008 (3) .

[3]陈冬菊, 赵立芹.初探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几点因素[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10) .

[4]王燕玲, 彭辉, 郑雅楠.浅谈生物检验无菌操作技术[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8 (8) .

[5]周桂桃.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11) .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 第10篇

项目课程设计是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伴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设计不仅要重视生物化学检验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要关注该职业领域内学生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应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检验工作需求的变化,而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行动化学习任务。

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教学实施

医学检验项目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检验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检验专业教师合理创设学习情境,从医学检验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需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集体合作能力与沟通交流、检测检验项目、分析检测结果的能力。生物化学检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见图1。

下面以肝功能试验项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为例,介绍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1.项目任务分析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是肝功能试验的常见项目,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项目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4学时。通过本项目教学可让学生掌握采集病人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对病人血清ALT进行测定的基本方法。学会手工法掌握ALT测定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以及配制标准溶液、检测试剂等。同时,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医务道德、法律意识,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本项目教学需要设施齐全的医学检测实训中心,具有血浆标本、试剂、生化分析仪、水浴箱、试管等教学仪器设备。

教师应当具有较为扎实的医药检验技术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组织教学。

2.下达项目任务书

生活中常常有人会说自己近期食欲下降,尤其不想食人油腻食物,甚至闻到油味就想呕吐等现象,这就应当去医院就诊。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这些现象,让病人检查肝功能,其中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检查项目,教师从此引出教学任务,并要求学生明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具体要求。

3.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

教师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一般6-8人分为一组)。每组给出一张实验准备表,要求各小组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实验准备表的填写。学生可以每人先各自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中讨论,完成一份小组准备表(见表1)。

教师检查学生填写的血ALT测定准备表后,指出各组出现的问题,再由学生补充完善,然后让各小组针对工作项目,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包括:小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各自的职责任务;完成项目应有哪些工作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修改完善。

4.实施项目任务

每个小组根据已确定的工作计划,在领到标本后,按照成员分工进行3份标本的测定,要求将每组同学的测定结果取均值得出本小组最终的结果,并填写化验单。教师需要全程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纠正学生出现的误操作和不规范操作行为。各小组完成操作后,教师提供血ALT测定的参考值和患者的病例资料,要求各组分析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分析影响结果准确度的因素,并完成项目任务实施的报告书。

5.成果展示与评价

①过程互评(10分):各小组根据该项试验操作准备、操作规范、试验结果等情况相互进行打分,取平均值得出每个小组的分数(见表2)。

②成果自评(10分):将每组所得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结合结果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评分(见表3)。

③教师点评: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和每组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归纳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将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迁移于其他检测项目的试验中,使学生的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三、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体会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项目课程的设计在结构和内容上以医学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每一项目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包括实践性相关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与学科型课程体系相比,内容取舍以工作岗位需要为标准,舍去了繁多的理论推导,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应用,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技能之中。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从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看,项目选择不宜太大,以教学课时4学时效果较好,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情境安排在学校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校企合作基地),该基地和三甲医院检验科标准一致,具有极高的教学真实性,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刻不容缓。由于有明确的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和实际动手环节,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融“技能、态度、情感”为一体,环环评价,寓教于乐,因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工作技巧,渐进地进入实际工作领域,增强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项目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实现了从层级制下的等级关系转向平等关系,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学友”关系。教师的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允许失败、肯定成绩,且更多的是给以鼓励。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取决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人格魅力和创造性劳动的确立。此外,在检验基本理论和检验技能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内涵,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中教师还引导学生以人的身心整体评估为核心,突出整体检验理念,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和健康教育的技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分析 第11篇

食品安全是保证消费者健康的基本前提条件, 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不少商人为获取高额利润而投机取巧, 利用有害的化学物质代替原本食品中的营养元素。例如, 近几年婴儿奶粉和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等已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 使原本健康的食品成为危害消费者身体的毒药。因此, 应注重食品微生物的检验, 避免微生物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伤害。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

首先检测的是细菌总数, 细菌总数主要是对经过处理后的食品和饮用水样品进行检测, 经过处理后的检验中包含的细菌个数不能超过预期的固定值, 如超过固定值, 说明食品和生活饮用水不合格, 污染程度较大, 对人的健康存在威胁。其次, 要检验的是大肠菌群。在食品检验的过程中, 常通过检测人和牲畜的粪便污染指数评价食品及生活饮用水的安全系数, 从而确保其对人的健康不存在威胁。

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食品卫生检验的方法中已对部分的微生物数量作出明确规定, 不仅要测量细菌总数和大肠菌数, 还要对其他菌种的数量进行检测和计算。根据文献, 学者对蜡样芽孢杆菌的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含量为108~109个/g便会使人们的身体感到不舒服, 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但如果其含菌量少于此值时, 人的身体便不会出现中毒现象。因此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进行检验, 还要对食品中致病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检测, 确保消费者不会出现食物中毒现象。

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特点

(1) 食品微生物的种类较多, 且数量与范围较大, 因此,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 采集样本的难度较大, 由于不同微生物的特点不同, 使样本采集的任务加重。 (2)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速度应较快, 才能保证检验结果较为准确。在食品生产过程中, 其要求是保证食品的新鲜程度, 因此在生产食品后, 食品的微生物检验环节应保持高效率, 同时又要保证微生物检测质量的准确性。 (3) 食品微生物检测要保持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并驾齐驱。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 不能仅依靠定性实验确定是否会引发食物中毒, 导致人们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很大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食品中所包含的细菌数量超标。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多种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新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开始迅速发展, 从而促进食品安全系数的提高。

电阻抗法

电阻抗法主要是利用细菌在培养基内成长的过程中, 会促使培养基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而这些小分子物质具有电活性, 其能增加培养基的, 促使阻抗发生变化, 根据阻抗的变化来检测细菌的数量。

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

快速酶触反应主要是根据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的某些特异性的酶, 然后通过相关的底物和指示剂进行反应, 而反应的结果能帮助人们进行细菌快速诊断。

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的技术

主要包括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IFA) 、免疫酶技术 (EIA) 、免疫磁珠分离法 (IMS) 3种方法。这3类方法通过对细菌抗原抗体的检测, 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仪器法

仪器法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目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检测食品微生物的仪器也逐渐增多, 准确性也获得相应的提高。主要的仪器包括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等。检验仪器的效率较高, 为食品微生物检测作出较大的贡献, 也是今后微生物检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结语

上一篇:网络加密通信设计下一篇:网络语言的规范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