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农业推广

2024-07-18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精选12篇)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 第1篇

农业推广组织是指构成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由个体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实施农业推广任务,且内部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的社会系统[1]。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是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行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有如下特征:(l)有共同的目标函数;(2)有共同的制度规则;(3)组织的绩效取决于组织内各个成员的共同努力程度[2]。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兴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院校部分学科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投身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在“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新格局[3]中日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多研究学者对农业院校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了研究,如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推广模式,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模式,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在线”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大院”的科技推广模式等[4,5,6,7]。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种以农民为主体、以培养农民的能力为目标、以发展为导向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研究和推广模式,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7]。这些研究为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但迄今还未见到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模式。

组织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组织理论,又称作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规模、权力、沟通等,都属于其研究对象。而狭义的组织理论,又称作小组织理论,或组织设计理论。它主要研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加以研究[8]。组织理论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科学地研究组织的系统结构和运作。结构决定功能,合理的组织结构将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推广效果。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具体功能就是要把农业科学技术顺利地由技术源区传递和扩散到技术受益区,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技术的增产作用。因此,要强化这一功能,就必须构建合理的模式结构,保持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充分协调。为此,本文将从组织内部结构,组织运作过程及运作表现等三方面为切入点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模式。

1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系统结构

1.1 该组织全方位链接的内部关系网络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以后简称“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主要由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部分教授和研究生组成。

图1.1为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内部关系网络图,从纵向层次结构看,该组织直接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的领导,学院院长主管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宏观活动策划和政策方向的制定。主管教授为具体管理者,负责在曲周县所有双高示范基地的技术试验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前在主管教授组织下已经建成白寨乡小麦、玉米示范基地,后老营小麦-西瓜-玉米间作示范基地和槐桥乡果树、养殖示范基地等三大示范基地,主管教授也负责新基地开发及乡镇技术人员的管理等工作。每个基地各由一名教师负责,每位老师和其指导的研究生及主管教授新招的6名研究生直接与农户对接。

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是一个有机组织结构。图1中的实线为强连接,虚线为弱连接,箭头为谁对谁负责,双向尖头线为平行关系。可以看出每位老师之间都有强连接关系。沟通方式以宽通道方式为主,如面对面交流等。因为整个团队长期住在曲周县,所以他们之间的沟通即快又信息量大。院长、主管教授和所有的研究生们也有弱连接,保障一旦学生有与教授们相关的急事可以马上沟通解决。而且主管教授就和大家住在科技小院内,每天见面,所以不存在沟通障碍。从横向部门结构看,反应了三大示范基地的强连接关系及其目标的一致性。教师们之间的强连接关系,相互配合,技术互补。同时该组织的教师与县农技人员的强连接也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技术支持。反应了研究生们之间的强连接,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互动关系,相互学习和交流,一起到田间做技术实验等。

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调研资料编制

有效的强连接和弱连接关系,使得本组织内部形成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直接接触农户的主管教授、教师及研究生共同制定实验和推广计划。聘请农户代表参加田间试验的工作,以便直接反应农户们的技术需求,也有助于及时修改试验方式和技术服务方法。而且乡技术员也和农大师生们一起工作,随时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

1.2 高效率、高素质、紧密合作的和灵活的小规模推广组织

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属于小规模的组织,共有21人组成,其中有5位教授和13位研究生和3位乡镇技术员。两年来,这个组织尽管规模小,但由于高效的组织运作,在曲周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高效率的技术推广,很重要的原因是由农业院校的人才优势所决定的。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38%为高级职称,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与曲周县农业局技术员和县农技推广站人员紧密合作,完成了对全县农村全覆盖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在推广活动中,也聘请其它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来给当地农民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为外聘专家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

1.3 该推广组织制度约束分析

在组织制度上,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保持推广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县政府不直接干预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推广活动。下面根据组织制度构成,从正式组织制度和非正式组织制度分析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制度。

国家和学校对该组织的制度约束

一是国家项目的制度约束。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进行的科学研究及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立项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子课题,该项目研究目标是“系统研究本区后,提出促进作物高产和高效的技术模式。建立示范基地4~6个,通过技术示范,土地生产力提高25%~30%”。教师根据项目设计研究子课题,研究生围绕项目作毕业论文,以最终实现项目目标。二是中国农业大学从2006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试行农业推广教授制度,五年累计选派100名教授奔赴试点农村,每人每年都将在农村服务6个月。这些教授的年终考核破除单看论文的规则,考核结果优劣将与教授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效果挂钩,并建立当地农民对教授的评估系统等[9]。曲周县是最早被学校列为农技推广的示范基地之一,学校的新政策将促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曲周的农技推广积极性。

该组织的文化与自身符号对本组织的约束

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非正式约束制度,一是农业大学的名字符号本身就赋予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责任。同时教授和研究生受身份一致性影响,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学生要尊敬老师,虚心学习,听从老师的指导等,这些都是自然的潜规则,已经注入到人们的惯性之中。二是组织文化影响,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文化是“善于总结和学习、有领袖精神、高情商”等组织文化激励教师和研究生们努力工作。

2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运作过程

组织运作过程是指组织结构内各个工作单位或人员在执行组织计划、实施组织预定工作活动时决策和控制过程[4]4。将从下述方面研究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运作过程。

2.1 长期与短期目标的构建

有效的组织运作首先是明确组织运作目标。根据承担的国家项目目标及曲周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制定的短期目标是:建立200亩核心示范区,辐射20,000亩。实现玉米万亩集中连片亩产700公斤,核心示范区达到800公斤,冬小麦亩产达到500-600公斤,提高10-20%的肥料利用效率;长期目标是:探索新型高产、高效技术推广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并实现该推广模式由曲周扩散到华北地区。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业效率是关键,具体工作中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先建立示范基地,有了成熟技术和经验后再继续推广。

2.2 该组织与政府关系平台的构建

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积极与曲周县政府合作,结合当地政府的农村,才能顺利展开下一步的工作。经过校领导和院领导与县领导们的沟通,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人民政府共同创建曲周县高产、高效万亩示范基地领导小组,县政府并且同时下文,通知全县农民和各级组织。这为将来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运作搭建了网络链接基础。

2.3 该组织与农户沟通平台的构建

该组织在白寨乡建起了最直接与农户对接的平台—科技小院,出门就是农村和农田。“科技小院”发挥着多功能作用。在科技小院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接触村民、增进感情、参与生产、学习提高、举办活动、扩大影响、召集会议和指导生产。目前已经建立了三个典型小院,小麦/玉米科技小院,西瓜科技小院,果树科技小院。

2.4 根据农户的农业技术需求建构服务策略

该组织基于农户的技术需求,设计科学、合理及高效的技术支持路径。经过向农户调研,发现阻碍技术应用效果的五大技术损耗因素是地块小不成规模、机械化程度较低、肥料施用不合理、技术服务不到位和农民科技素质低。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白寨乡选定的核心示范区土地面积163.8亩,分属72块和59个农户。针对土地过于分散而不能使用大机械和规模化生产的实际问题,该组织建议对土地进行联合“大方”操作。“大方”是指把分散土地联合成大块土地。为了便于农户在大方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家的土地,他们在地下埋有分界用的橛子,上面有农户的编号。地块联合大方实现了规模作业,统一操作,集中服务,大机械有了用武之地,明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土地不流转也能规模化耕作,而且农民满意,这也为农业技术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保证。 针对这些土地有近20年未深耕过,该组织指导农户利用大型农业机械,深松土壤和追肥,以为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提供最适宜的土壤生长环境。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出双高示范基地技术特点为: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土壤、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玉米机械追肥、化控防倒技术、玉米晚收保产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八大核心技术。(见图2)。

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调研资料编制

2.5 协助农户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意识到农户建立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实现自我管理,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如他们协助北油村农民吕玉山在村里成立了“玉山农业机械合作社”,然后由他组织利用机械对全村大方土地进行深耕松土、播种、追肥、喷药和收获,大大提高了农业管理的效率,实现粮食增产,提高农户的收入。这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能有效地协助该组织进行推广,并有助于实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2.6 构建多元化科技培训系统满足不同参差的农户需求

科技培训是农业推广过程的重要方式。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通过两年的实践,在曲周创建了完整而系统的技术培训服务体系,形成了县有技术服务中心,乡有区域站,村有科技小院和户有科技带头人的四级体系。其具体培训方式分为:“户”有科技长廊自学培训和科技小车流动培训,“村”有进村入户上门培训、现场观摩互动培训和田间学校系统培训,“乡”有科技讲堂集中培训。 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主管教授李晓林高度概括了培训结果及意义:传递政府关怀-拉近了政府与农民的距离;传授了知识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了解了农民需求-加强了相关研究的针对性;锻造了农技队伍-加强了农技人员的服务能力;构建了服务网络-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的效率和促进了县、校融合-形成了农业跨越发展的合力。

3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运作表现

农业推广组织的运作表现是指组织呈现的活动结果。运作表现有时也称为运作绩效,农业推广组织的运作表现既涉及单项活动也涉及综合活动的结果[4]4。

3.1 该组织的短期目标评价

第一,从覆盖面积看,2010年末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建立核心示范区280亩,辐射到60,000多亩,均已远远超过预期目标,目前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示范基地技术正在向全县区域扩散;第二,从产量目标看,万亩示范区小麦和玉米比没有采用双高基地技术的平均亩产均增产17%,已经接近预期目标。如果考虑效率因素的话,实际粮食增加应该到了20%以上,因为在该组织的技术支持下,每亩地减少了化肥的投入,大方土地也提高了播种、施肥和收获的效率。第三,收入变化。小麦每亩增产126斤,按现货市场价一斤1.31元(2011年3月22日郑州期货交易所现货价格[10])计算,增加收入165.06元/亩。玉米每亩增产168斤,按现货市场价一斤1.12元(2011年3月22日大连期货交易所现货价格[11])计算,增加收入188.16元/亩。两种粮食加起来一共每亩增加收入353.22元/亩。实际增收略低于预期的400元/亩的增收目标。

3.2 该组织的长期目标评价

通过两年多的曲周农业技术推广,该组织建立和完善了本组织与县政府合作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这个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四个子示范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及创建了可操作的技术模型和新型培训模式、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农民合作社模式等。主模式下衍生出子模式,正好符合最初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扩散式技术推广的目标规划。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的创新模式正在推动曲周地区的农业技术发展,同时对曲周现代化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示范区实现了机器施肥和机器深耕和机器收割的机械化农田管理。

4 对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模式的评述

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是具有高度人才优势的小规模、有机组织机构,其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全方位的组织成员链接模式,保障了有效沟通。通过县政府领导参与实验项目及推广计划的制定,实现了该组织目标与政府农村政策目标的有效结合。通过与农户有效的沟通,研究其技术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和高效的技术支持路径。通过在村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及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培训系统,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这样也形成了学校、政府、农户三方互动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基于以上要素构建了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推广模式(见图3)。

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调研资料编制

本组织通过组合县乡农技人员、河北农科院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农业企业和农户科技带头人,形成大学农业技术集成优势;以基地(示范基地、多功能科技小院、农大曲周实验站)和多元化的培训体系为农业技术扩散平台;同时在有效的激励及促进学科发展的机制下,实现了高效运作并实现了该组织确立的目标,给河北省曲周农业发展带来了标致性的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中农大曲周推广组织模式适合在河北地区推广和应用,也为国内农业大学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魁.河北省农业推广组织创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孙云寿.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运作模式的比较研究--以江苏武进区花卉产业技术推广组织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4

[3]夏敬源.发展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10(4):4-7

[4]高启杰,等.农业推广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胡俊鹏,等.浅析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7):412-415

[6]聂海.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0-34

[7]刘光哲.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9

[8]刘延平.组织理论代表人物评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9]宁启文.中国农大推行农业推广教授制度[N].农民日报,2006-7-29(002)

[10]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小麦日行情表[EB].本月第16个交易日.本年第51个交易日,2011-03-22,http://www.czce.com.cn/portal/exchange/2011/datadaily/20110322.htm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 第2篇

摘要:近年来,国家陆续出来了多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极大提升了荆州市农民参与现代化农业的积极性,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荆州市农业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差、农民素质低、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荆州市农业发展,而且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因此,解决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荆州市;农业推广;推广体系

1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农业推广总站、市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最后把农业技术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户中。从组织形式看出,省级以下的农业推广组织是受政府和上一级推广组织的双重领导。经过建设,我国己形成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网络,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达到210万人,推广站数达到35.5万余所。

2荆州市农业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体制不完善。荆州市现行农业科技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在这一时期确实为荆州市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与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采用新技术,尤其是大田作物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使这种(搞行政和计划为主)体制失去了其以前所发挥的作用,农业推广效率降低。由于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一是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二是决定于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在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内,上层的农业推广单位经费多、工作条件好、人员的待遇高;而基层单位经费少、工作条件差,人员的待遇低,影响农业推广效率。

(2)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低。由于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而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荆州市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

(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受历史、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荆州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资料显示,荆州市6亿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仅为小学文化程度;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市二、三产业,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由于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民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缺乏科学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而只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使农民有能力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发展农业,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具备现实可能性。

3荆州市农业推广的策略

(1)实施目标管理。一是对乡镇政府的年度考评中明确对农业发展规划、资金、人员、设备保障及农业发展指标等内容实现量化考评,并在整个考评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从而有效的确保各级领导对农业工作的重视与投入。二是明确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责任,量化其工作任务,年终进行考评,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推广工作中。

(2)创新推广理念。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最终要通过农民来实现。因此,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不仅要为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也要为农户经营管理、组织化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提供帮助。

(3)强化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十分重视开展技术培训,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技术推广之中,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①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②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访问(服务)农民;③费用共担模式,即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摊推广经费;④农作系统开发模式,即以农户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4)增加资金投入。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的推广经费缺乏,推广设备和设施手段落后,农技人员的知识老化、素质不高,很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①按照现行财政负担体制,县、乡镇政府均应加大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事业经费和项目经费投入。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③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④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5)加强学习培训。应制定在职农业推广人员再教育学习激励机制,争取财政在支农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考虑到县乡财政困难,对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建议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建立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部分技术骨干进修。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推广体系作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三农”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完善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工作,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要正视农业推广现存的问题,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农业推广的水平,确保科教兴农战略的各个目标顺利实现。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 第3篇

“历史之谜” 现实的个人 历史唯物主义

一、前言

在我国,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 2002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农业推广进入体制改革和推广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阶段,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推广和农业推广体系的涵义

农业推广的涵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狭义农业推广,仅仅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生产;二是广义农业推广,指除了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和组织农民、培养农民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它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及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三是现代农业推广,指在发达国家,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情况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经营的效益。[2]

农业推广体系指农业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农业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推广和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除了制定有关农业推广发展政策外,还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及对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国家财政是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依靠。乡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属国家推广机构,机构比较健全,推广人员多,技术力量雄厚,是农业推广的主力军。此外,科研、教学、科协和一些为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也从事有关的农业推广工作。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国家农业推广总站、市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七大专业技术推广网络。

(二)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机构设置分散,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各专业推广机构分散设置,相对独立,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部门利益冲突问题严重,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方式都要服从政府的要求,推广活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3]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资金投入不足,推广方式滞后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发达国家一般为0.6%~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不足0.2%。[4]经费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缺少试验基地和必要的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业推广人员服务手段基本还是凭经验、用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 例如有些地方病虫情报和墒情监测还是用肉眼和经验来观察分析,难以为技术推广和灾害预防提供准确数据。在推广内容上偏重狭义的农业推广,忽视了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广义和现代农业推广的作用。

3、推广人员和农民素质与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由于缺少参加培训的机会,部分推广人员技术和知识单一化,主要从事粮食作物栽培、育种和管理的技术推广工作,而从事园艺、蔬菜等和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推广人员少,推广人员普遍缺少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精神,不熟悉市场,信息不灵。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人员和农民的上述状况显然与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4、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推广工作是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与科研、教育密切相关,三者同等重要。由于当前的农业推广行政倾向过强,市场导向性差,致使教育功能不突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据有关部门材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 0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而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大部分成果仍滞留在样品阶段和实验室或者试验田里,不能及时推广应用。[5]

四、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目前依附行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能分工,理顺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网络化农业推广体系。由各级政府牵头、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协调管理,使地方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涉农的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就可以保证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最佳资源配置,产生效用最大化的大农业推广体系。在信息传输机制上,由过去的“自上而下”转变为 “上下双向”和“网络式”的传输机制,由政府主导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二)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农业推广方式

在投资机制上,改变以往单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鼓励民间资金对农业推广的投资,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目前财政资金部门间分割、部门内分割、使用分散、安排重复的状况 ,逐步整合,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农业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要体现农民至上,农技服务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实行双向的技术信息交流和思想观念沟通。继续发挥搞讲座、办培训班等传统方法和固定电话、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传媒的作用, 实施网络进村入户工程,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

(三)提高农业推广队伍和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推广人员是科技成果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要对推广人员进行业务综合素质培训,既要注重产中技术的专业培训,又要开设如农业推广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课程,使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推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在职深造,基础扎实的可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基础较弱的可参加专、本科自学学习,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的文化素养。在农民技术教育的形式上,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在教育内容上,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市场结合,要进行农业现代意识教育、技术常识教育、绿色证书教育,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四)坚持农科教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推广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强化政府行为的基础上, 要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发挥“三农”协作的优势。农业推广服务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延伸到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储藏与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开发设计、农业观光、农村生活改善等领域。在重点转化国内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同时,还应注重国外引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要选择一些适应性好、成熟度高、效益显著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转化率,加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眭克仁,陈红,眭睦.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学,2008,36(11)

[2]申静,张素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在问题与创新研究[J].畜牧市场,2009(9)

[3]秦亮生.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4]戴立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8 (6)

现代农业中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的作用 第4篇

1 现代节水农业理念

现代节水农业模式的建立需要以包括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在内高新技术为基础, 现代技术与科学的逐步发展完善, 实现了节水农业应用和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展, 也是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为现代节水农业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现代节水农业的基本前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 由植物的自身属性出发, 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自然资源的无效消耗, 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高效农业用水理念, 其所涉及的技术基础在于与植物生长过程中供水和需水全流程的节水技术。这种现代节水农业的理念和思路, 也是对于传统节水农业的一种发展与继承, 但其与传统节水农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现代节水农业更加关注从源头上节约水资源, 由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出发, 按照不同植物的需水量适量给水, 降低无效水量, 这样能够在保证植物安全健康生长的基础上, 获得最佳的农业水综合效益, 达成现代节水农业的区域智能化配水目标。

2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

笔者认为, 现代节水农业应包含下述7种基本技术, 即区域智能化配水技术、异源水植物利用技术、气植界面水循环技术、土气界面聚墒抑蒸技术、植物精量给水技术、植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调控技术及节水植物品种基因型鉴选技术。节水植物品种的选择, 也是现代节水农业模式建立和推广的重要基础, 然而, 在植物品种选择过程中, 也强调一定的方法与技术, 由现有的植物品种出发, 对其中的节水型植物进行选择, 在植物培育和生长过程中, 对其需水量进行测算, 适度给水, 避免无效供水。

区域智能化配水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区域现代节水农业用水的有效配置和优化调度, 其通常涉及数字节水技术、分析和传输技术、农用水动态管理信息智能化采集、区域智能化配水决策系统、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与农作制度等几个方面, 从而达成区域现代节水农业智能化管理目标。异源水植物利用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节水农业开源技术, 尤其是现代节水农业中对于雨水资源的利用, 能够实现精细化给水, 以及植物生命健康过程的有效调控, 同时, 雨水利用与土气界面的聚墒抑蒸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 现代节水农业中对于污水的利用也能够增加农业用水的来源, 并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土气界面聚墒抑蒸的基本目标在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量的最大限度减少, 保证充足的植物蒸腾水量, 主要涉及机械仿生耕作技术、土壤水库扩蓄增容、生物质保墒等。气植界面水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植物蒸腾的无效用水量, 因而是一种相对高效的节水技术, 也是现代节水农业模式发展完善的主要方向, 目前可以用于温室植物培育中的实验研究[1]。植物生命健康过程调控技术能够以植物生物利用为基础, 严格控制和调整植物生命安全的整个过程, 其主要作用在于实现植物精量给水技术参数与理论依据之间的相互结合, 而植物精良给水则能够对植物生命健康过程调控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有效利用, 这项技术的应用基础就在于微灌技术、喷灌技术与精细地面灌水技术等内容。

3 总结与建议

现代节水农业是以区域环境安全和生态健康为基础, 为保证植物生命健康, 而实施的智能化配水和精细化给水, 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给水过程和植物生命过程中的无效用水量,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现代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涉及区域智能化配水技术、异源水植物利用技术、气植界面水循环技术、土气界面聚墒抑蒸技术、植物精量给水技术、植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调控技术及节水植物品种基因型鉴选技术等几项技术环节。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农业生产系统, 需要实现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利用。因为植物生长过程是一种包括植、物、水等在内的综合性系统, 也是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为植物生命物质载体, 水资源在植物的培育和生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 由水资源节约的全过程来看, 对于水分利用和转化的因素较为复杂, 因而有必要进行多学科、各门类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推广及农业发展趋势论文 第5篇

摘要:现代农业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致走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强推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从当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入手,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及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两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科技

1概述

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占据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大中城市市场、资金、技术及信息等优势的充分发挥基础上,借助于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以及经营的国际化等趋势,促使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成熟。同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是以农民为对象,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人们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由此也促进了当前农业的生产效率。

2当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2.1农民所掌握的资金十分有限。由于生产资金有限,现有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所以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和采用就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大部分农户对生产资金的掌握是有限的,因此就无法有效支付新技术的费用。在零成本条件下,要想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就不得不在可支付的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这样在经济上才不被制约。另外,有的农户还要求改进信息和技术,当反馈到科研部门后,就会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不利于获得利润。2.2农户的科技文化觉悟差。农户普遍知识水平不高,对于现代化农业技术不能及时的吸收和理解。将农业技术提供给农户的过程中,农户自身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文化程度低、经营方面缺少远见,没有科技意识,这些问题就使新技术的能力没能被广泛认可。

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3.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一支现代农业推广人才队伍一是对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以便明确各级农技部门职责,从而使责任农技员制度得以全面实施,并发挥出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以及首席专家在产业指导、规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坚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三是推进农村乡土人才培训、农业远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此外,为了确保农技推广事业能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还要加强政策监管制度,使农业科技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3.2落实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工作,力求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并将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定为: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问题。彻底根除科研、生产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重新整合当前分散的管理体制,摒弃以往的保守观念,不能继续重成果、轻转化。3.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不仅有利于普及农业技术,同时也能不断完善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最终有效的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职业教育体系和经济服务功能。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得以完善,可以促使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也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此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化建设,执行好技术市场管理法、新品种保护法、农业技术合同法等。调动起农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出一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为我国农业发展树立起一个新的方向。3.4农业推广内涵要拓展,提升农业产业。一是对农业的`多种功能进行开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升级当前的农业结构,丰富产业形态,提升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二是将科技知识送入到农户家中,多给农户提供农业政策、农产品信息和产品流通状况信息等,高度重视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并将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政策支持力度也要加大。3.5健全农业产业,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管理。一是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对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实行继续优化,与此同时,还要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例如: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二是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的生产和质量安全都符合规程进程的实际要求。三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并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产后加工以及产地环境实行标准化管理。

4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种发展趋势:4.1纯农业向综合企业转变。现代农业发展应该是以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作为基础,并坚持以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为长久的发展目标,应该是集农业种植、养殖,环境绿化,观光旅游,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在这一基础上就兴起了“都市农业”。4.2“平面式”转变到“立体式”发展。不同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是有“空间差”和“时间差”的,利用这个条件就可以进行各种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有效利用光照、土地、作物、动物资源,由此形成一个多功能、多途径、多层次的优质农作物生产模式。4.3单纯生产逐渐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发展。以往单纯的生产企业逐渐转变为繁殖、养殖、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企业。有一些企业已经有自己的研究机构,研究项目,一大批龙头企业由此兴起。4.4农业机械化转变为电脑数字化、自控化发展方向。在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轻了体力劳动。同时,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促使农业机械装备及其监控系统迅速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生产上,应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使农业生产过程更精确,也更科学。使用带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量仪器和各种检测仪器的农业机械,有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操作处理好各种变异情况。结束语总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要加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并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浅析现阶段农技推广的特点及趋势[J].科技信息,(2).

[2]闫敖宏.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6).

[3]黄娟.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3(5).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 第6篇

关键词: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成果

G649.29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青岛农业大学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十一五”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6项,省部级课题203项。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2.03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得发明专利12项,选育植物新品种3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青岛农业大学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十一五”以来,学校有39项科技成果向社会转让推广,其中向企业转让1项新型农药生产技术、5个玉米杂交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合计转让金额2162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区市、利津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教兴农的合作协议,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在多年的农业推广工作中,青岛农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克隆牛技术的研究

克隆牛技术是山东省教育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青岛农业大学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于2001年11月3日和11月6日分别做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成活健康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该项成果创新点是:(1)发明了“点击去核法”,提高去核成功率和重构胚的发育率;(2)改进了胚胎培养系统,显著地提高了克隆胚胎质量,有利于克隆技术的产业化开发。2003年10月8日,我国首例玻璃化超速冷冻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诞生,10月29日,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的自繁后代又成功诞生,证明了牛克隆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该成果于2001年12月26日获山东省教育厅高等院校优秀科技成果特别奖;并被评为2001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2002年9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小麦品种青麦6号

“青麦6号”被列为山东省、青岛市主推小麦品种,是山东省近十年来育成的唯一旱地小麦品种,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良种直补品种,2010年在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2000亩试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过600公斤的纪录。

三、抗旱高产优质花生鲁花11号

鲁花11号是青岛农业大学以花28为母本,534-211为父本,杂种F1用激光诱变,于1988年育成。1992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运用杂交和激光诱变的育种方法育成新品种,是育种方法上的创新。该品种不但丰产性好,而且抗旱性突出,抗病性强,后期不早衰,综合性状优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目前该品种是北方花生主产区主栽品种之一。

四、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等玉米新品种

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是青岛农业大学近年来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是能够明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玉米新品种。新品种在抗病性和抗旱、丰产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其中,“青农105”的首要优势就是对有“玉米癌症”之称的玉米粗缩病有极强的抗病性。 “青农105”单产平均在700公斤左右,在理想的肥水和管理水平下,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

五、草莓新品种与丰产栽培技术

草莓作为高效农业种植项目备受欢迎,也是国内外发展最快的水果之一。为继续发展我国的草莓产业,青岛农业大学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草莓研究课题,并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近年来,通过承担农业部“948”项目“国外草莓新品种的引进”课题,从不同国家引进诸多鲜食及加工草莓品种,进行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成功建成众多鲜食、加工草莓开发基地,为社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进培育推广了鲜食草莓品种“甜查理”、“佐贺清香”、“给威塔”,国际市场急需的出口草莓“卡玛鲁沙”、“托泰姆”、“钱德罗”、“哈尼”、“森格纳”,珍稀四季甜草莓“钻石”,观赏红花草莓“粉红”等。

六、雙孢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

双孢菌菇又称为洋菌菇,是目前唯一进行全球性栽培的食用菌。青岛农业大学在山东省进行了双孢菌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开发总面积达108.8万平方米,该项目的开发,对发展山东省农村经济,扶持贫困地区、丰富城乡菜篮子、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活跃市场以及增加食用菌的出口创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4H-2型花生收获机的研制与应用

4H-2型花生收获机是根据中国花生的种植与生长特点所发明和研制的一种新型的花生收获机械。已作为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七大农机创新项目”之一被推广应用。特别是随着花生覆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4H-2型花生收获机更加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八 、系列兽药产品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 第7篇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供需矛盾,瓶颈

当前,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已经形成:从国家的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到省、市、县、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从事研究、试验、示范到培训、指导、推广和咨询服务的科技人员。这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技术服务体系。这一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 在推动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牧民对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所掌握的技术经验, 已远远无法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生产发展的多方面技术需要了, 农业新技术供需矛盾突显。一些农村政策运用的不当和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的瓶颈,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广大农牧民依靠科技进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如何解决农业适用技术的供需矛盾, 突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瓶颈, 是当前摆在政府和农技推广服务行政管理机构及各级农业科技人员面前的新问题。

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供需矛盾和瓶颈的主要表现

1.1 农业技术研究成果与应用衔接不够紧密

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大多产生于农业科研机构或大中专院校中, 产生于从事研究工作的农业高科技人才中。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主体是基层最广大的农牧业生产者。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最后推广应用产生效益, 才能体现出技术和成果的价值。然而, 新技术成果从审定、鉴定到应用, 要经历层层关卡;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到推广机构, 再经历试验、示范、培训、咨询指导等过程, 最后才能真正得到普及应用, 发挥新技术成果应有的作用。整个技术成果供需过程经历了巨大的时空跨度

1.2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实际需要不相匹配

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产生于不同的科研机构、不同的专业研究内容及不同应用方向的科研人员。新技术和新成果层出不穷、纷繁复杂, 如何选择和应用适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技术成果和技术措施, 也是地方政府和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面临的难题。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农民生产有了自主权, 除了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原因, 市场需求和效益最大化决定了农民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一家一户自主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经营内容决定了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 地方政府主导的和农技推广机构主推的新技术和新成果, 不一定是广大农民和生产经营者需要的。

1.3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

从全国来看, 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体系。但就一个乡镇来看, 以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例, 每个乡镇农牧业人口有1~2万, 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人员不过1~2人, 有些还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决定了任何一个乡镇的农牧民对农业技术的需要都是多方面的, 如农作物方面的、果树园艺方面、蔬菜方面的、土壤肥料的, 及病虫草害防治方面的等。只有满足了农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技术需要, 农业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 当前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

1.4 农业新技术推广手段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通讯手段的更新, 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和推广方式有了极大的进步, 网络和通讯科技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建设和应用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但是, 从目前全旗的情况看, 类似的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应用还局限于县级以上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科技人员, 还没有普及到乡镇一级, 农业生产经营者应用的数量就更是少之又少, 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2 农业技术推广供需矛盾和瓶颈的主要原因

2.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科研机构体制的原因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及大中专院校隶属于不同层级的政府或农业部门的行政机关和教育部门的行政机关管理, 行使着不同的职能。他们之间相互联系较少, 对相互之间的需求特别是科研机构对基层农业技术方面的需求了解得少, 基层对科研机构研究新成果及新技术项目的进展了解也不多, 且在工作中相互协调、联系方面没有硬性规定, 缺乏专门负责协调联络的机构和沟通机制。

2.2 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原因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落实, 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规模化经营和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造成一定的难度。同时一家一户的自主生产方式及多样性的生产经营内容也给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2.3 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机制的原因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人员力量不足和队伍的不稳定, 严重影响着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同时, 农业科技干部任用制度和乡镇过多的事务也是影响农技推广队伍稳定和作用发挥的重要原因。以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例,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隶属乡镇政府编制, 业务指导由旗农业局负责。由于农业技术工作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阶段性, 在业务工作完成后, 乡镇农业技术员基本都忙于乡镇的事务性中心工作, 在乡镇工作表现突出的, 不久会离开农技推广队伍, 走上领导岗位, 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流失。

2.4 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地方经济发展滞后是制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因素。虽然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网络科技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但在基层, 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还没有全面铺开, 没有实现全覆盖。边远的贫困乡镇或村的通讯网络还没有覆盖。比如在内蒙的一些地区因地广人稀, 实现宽带网络覆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有的村屯虽接入了宽带, 但使用效果不理想。由于无线宽带费用又太贵, 很多农村家庭购置了电脑也变成家中的摆设。

3 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供需矛盾、突破瓶颈的途径

3.1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机构协调机制,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新的农业技术成果或技术措施只有让广大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者掌握并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 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实现成果的价值。要使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技术措施走出科研院所, 完成成果转化和体现价值的最简便的办法, 就是各层级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部门内部的纵向联系, 加强与科研院所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横向沟通, 强化对基层技术推广部门与科研院所的协调职能, 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了解新技术发展动态, 让科研院所的高科技技术人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需要。大中专院校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基层推广实践能力并支持他们在学术上取得更加符合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技术成果。当然, 只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这种协调机制并强化工作职能, 才能使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走出院所, 走向“三农”, 实现农业技术供需见面、无缝对接。

3.2 科学把握和利用好当前农业、农村政策, 推进农业新技术应用

当前农村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 是制约农业新技术成果和新技术措施应用的障碍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全面把握利用好当前的农业、农村政策, 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 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强化统分结合生产经营方式中统的功能。如有的地区通过村屯集体经济组织宣传发动农户, 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有的地区制定措施鼓励土地流转, 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 形成规模种植;还有的地区利用国家鼓励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政策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等。这些符合国家政策的措施为实现规模经营, 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推广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3.3 建立农村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激励机制, 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新技术成果、新技术措施应用推广的主要力量。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对解决农业技术供需矛盾、突破农技推广工作瓶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 渺茫的个人发展前途, 影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发挥。要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应该引入激励机制, 给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改善工作条件。对工作积极性高并在推广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 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放宽政策或提高绩效工资待遇等。让从事基层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感觉到付出与收获是正相关的, 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保障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

3.4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手段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 第8篇

有机农业技术, 指主要以生物科学为基础, 利用农业内部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技术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 进行品种改良, 施用有机农肥;实行因土种植, 合理轮作和间、复、套种;实行农、林、牧结合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由于这种农业技术体系特别重视农业生态平衡, 所以又被称为“生态农业”。

无机农业技术, 是指主要利用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 依靠化石能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工程设施、化学肥料、农用药剂、除草剂、生长刺激素、多维素等。由于这种技术体系, 直接间接地依靠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 所以又被称为“石油农业”或“高能农业”。

2 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

这两种农业技术体系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其所适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不相同。一般来说, 有机农业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和对农业的物质费用的投资, 有利于保持、改善生态平衡和防止环境污染。其缺点是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增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 不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 (因为有机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在小范围内实行多部门配合) 。无机农业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迅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并且有地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但它却需要消耗较多的化石能源和使用较多的物质费用投资, 并且易导致土壤肥力的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它们在经济上所表现的优缺点不同, 因而其适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有差异。有机农业更能适应工业比较落后, 化石能源短缺, 资金供应比较紧张, 而农村劳动力比较充足,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 农、林、牧结合和合理轮作比较不受限制的情况。无机农业则只有工业比较发达, 化石能源供应比较充足, 而农业的投资又比较充裕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3 合理处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之间的关系

3.1 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

我国在处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关系上, 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在近期实行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 无机农业技术为辅, 然后逐步过渡到两种技术体系并重的模式。近期之所以应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是因为:我国主要利用现有的有机农业技术, 同时辅之以无机农业技术, 就可以保证在近期农业生产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根据有关方面的估计, 只要能把现有的农作物良种加以推广普及, 并把现有的农肥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 就可以使全国的农作物产量提高10%~20%。只要能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的布局, 实行因地种植, 合理轮作, 就可以使全国农作物的产量提高10%;我国农近期尚没有广泛采用无机农业的资金。同时, 工业也尚不能为农民采用无机农技术提供数量充足而又物美价廉的农用生资料, 特别是农用能源十分短缺;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态已经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迫切需要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来加以扭转。所有这些原因, 都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革, 在近期应以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为主, 而各种无机农业技术的运用只能量力而行, 居于辅助地位。

3.2 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在长期来看, 我国又必须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3.2.1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农业增产的能力归根到底是受投入农业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制约的。没有来自农业外部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仅靠农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作用, 农业增产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今后农业生产将不断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因而包含着大量物质和能量的农产品, 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被从农业中取走, 而不能返还农业。所以, 要使农业持续地较快地增产, 就必须把无机农业技术也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上来, 以补充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损失, 并扩大其来源。

3.2.2 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有机农业技术是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长期停留在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的状态, 就不能改变大多数农民务农的局面, 也不能把饲养役畜所需的大量饲料转用于产品牲畜的发展。这两种原因加在一起交替地严重阻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 从而给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造成很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些矛盾, 也必须把农业生产转以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的模式上来。

3.2.3 为运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必要支持

从可能性来看, 随着工农业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工业可以为农民广泛地采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充足、适用、物美价廉和污染很小的农用生产资料, 国家和农民也将可以为广泛地运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必要的资金。

由此可见, 从长期来看, 我国农业生产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是必然的趋势。至于实现过渡的早晚, 全国各地当然不会是整齐划一的。经济发达地区, 这个转化可能在3~5a就会实现。经济落后的地区也许需要10a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做准备, 迎接这个转化的到来。

摘要:目前, 发达国家的新技术, 在我国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生物技术, 包括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的发展应用, 将为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开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前景。这就又为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革上强调有机农业为主的观点增加了支持力量。尽管如此, 从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 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仍然应是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前进的方向。因为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都不是孤立实现的, 只有把多种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 才能使其效果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建设 第9篇

当前我国的农业推广模式太过陈旧, 与发达国家相比, 技术推广方式明显落后。同时, 思想认识的不足、工作方式的迥异、以及资金保证等方面的差别, 也使得在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中, 额外增加了不少难度。

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便是看是否可以使用相同的农业投入来制造更多的农业产出, 或者相同的农业产出可否用较少的要素投入生产来达成。技术进步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用知识代替资源, 或用廉价而丰富的资源代替昂贵稀少的资源, 在于它能冲破无弹性的资源供给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束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落后的农业推广体系和模式已经明显的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以及农民收入增加的途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 我们应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 要针对实际情况, 抓根本,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 从而实现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 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2 推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之对策

2.1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 为当时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会有风险和损失。这种现况制约了广大农业劳动者参与技术推广和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积极性。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此外还受农村基础条件设施、农民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影响。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为此, 应积极开展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培训和知识传播, 提高其思想认知水平, 有力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传播, 另外, 也要加强农业推广人员信息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大规模的非学历教育与培训,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2.2 农技部门做好市场调研, 将新技术推广给农民

农技部门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 如人才众多、队伍专一、信息灵通、分布广阔等来实施全程配套服务。无论是农业生产之前的项目甄选, 还是农业生产中期的的技术指导, 又或是农业生产后期的销售服务都要纳入服务体系当中。具体的做法是先行做好市场调研和预测工作, 在生产前期即能将精准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提供给广大农民, 以利于农业的生产;其次要保证农业品产后的购、加、储、销等服务, 不管是采用独营还是联营的模式, 总之要实实在在消除农民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农技部门要加强对于主导产品的重视度, 要将涉及主导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等新技术及时推广给农民, 以让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增长。

2.3 改革旧的推广模式, 建立新型农机推广模式

例如:农业推广机构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模式。

这种有偿服务模式是在在互惠互利, 彼此自愿的基础上, 农技推广单位或个人与生产单位或个体户签订有关技术承包的合同, 要求签订合同的生产单位或个人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来推广农业技术。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科技与科技人员下乡, 架设一座桥梁来增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的交流, 使科技与土地融合起来。通过这种模式, 可以使新技术有效的传播到农业作业中去。

2.4 拓展多条有效推广方式, 做好示范工作

农技员选择的最有效推广方式-示范田、示范户、培训等工作的效果;以及农技员在推广工作中注意对技术带头人、积极分子的培养等。农民在最初对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持怀疑和观望态度。为了打消农民的疑虑, 作为农技推广部门, 要认真做好科技示范工作,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推出示范户, 给农民提供实例, 用真实的数据来作为农机推广项目的支撑点。同时要对效益高、增产潜力大、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重点支持, 进一步改进农民的经营方式。

3 小结

农业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它由许多部分组成。农业技术的进步最终体现在单位投入相同情形下产出的增加, 成本降低和投入减少都只是其表现形式的一种。而单位投入之产出的增加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 也意味着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保证。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之后,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现实情况,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通过学习、实践, 去推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想提高农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需大力推广农业技术, 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所以现代化农业的首要任务便是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因为唯有加速科技的推广, 才能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变为农村的实际生产力。然而却因为各种因素, 致使农业技术的推广进程异常艰难, 未能为推动农业发展贡献应有之力量。本文即就此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 并给出相应的措施, 以资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措施

参考文献

[1]谢正升.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1) .

农业保险保障农业 第10篇

农业保险是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国家将继续推动农业保险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进一步发挥强农、惠农的积极作用。在当前及今后, 农业保险如何运作, 参保农户会有哪些优惠待遇, 针对这些普遍关注的农业保险领域的热点问题, 《新农业》专访了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农业务拓展部经理齐政宇, 共同了解农业保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本刊编辑:近年来, 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鼓励农户参与农业保险, 那么农户可以参保的农业保险有哪些?

齐政宇:农业保险的种类很多, 通常称为“险种”。根据生产品种的划分主要有两类:种植类和养殖类;根据保险的属性也可分为两类:政策类和商业类。

一是政策类农业险种。一般情况下, 农户参与的基本都是政策类的保险 (包括种植类、养殖类) 。种植类险种包括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 基本涵盖辽宁省主要粮食种植品种。种植类险种中, 还包括设施农业, 保险的主要内容是基础设施, 即带墙体、有钢架的设施棚室, 如冷棚。养殖类险种主要包括生猪、奶牛、母猪等大宗畜牧动物。

政策类保险的优势。政策类农业保险是国家一项支农、惠农政策, 通过保险的方式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 给农户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 以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民灾后重建的信心。通过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 按比例提供80%的保险费用补贴, 投保农户仅需交纳保险费用的20%, 就可以在投保作物受到自然灾害后获得保险额度内的经济补偿。

保险范围内的灾害。农业保险对受灾的情况是有限制的, 不是所有的灾情都在保险的范围内。对大田农作物来说, 在保险范围内的灾害主要有以下十种。

一是风灾, 指风力8级以上、风速在17.2 m/s以上的自然风。

二是洪水, 指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潮水上岸及倒灌或暴雨积水。规律性涨潮、海水倒灌、地下渗水不属于本保险合同约定的洪水。

三是旱灾, 指因自然气候的影响, 土壤水与农作物生长需水不平衡造成植株异常水分短缺, 从而直接导致农作物死亡、减产和绝收损失的现象。

四是内涝, 指由于降水过多, 地面积水不能及时排除, 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 造成作物减产的现象。

五是暴雨, 指每小时降雨量达16 mm以上, 或连续12 h降雨量达30 mm以上, 或连续24 h降雨量达50 mm以上的降雨。

六是雹灾, 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 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 造成作物严重机械损伤而带来损失的现象。

七是冻灾。指因遇到0℃以下或长期持续在0℃以下的温度, 引起作物冰冻或是丧失一切生理活力、造成作物死亡或部分死亡的现象。

八是地震:指地壳发生的震动。

九是山体滑坡:指山体上不稳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十是泥石流:指由于雨水、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设施农业保险的范围。设施农业中, 受保的棚室必须带有墙体, 此墙体可以是任何材质或质量, 但受保金额也会因此而异。如土墙、砖体墙, 还有辽宁省南部地区的棉被墙等, 都在受保范围之内, 但受保价格因材质而异。一般情况下, 设施农业参保的农户承担保险费用的50%, 政府承担50%。但由于地区经济基础的差异, 辽宁省西部地区的农户承担保险费用的20%, 政府承担80%。

注意事项。棚室设施的保险针对棚膜、墙体、钢架、草帘 (覆盖物) , 而不包括棚室内的农作物。即只有上述此四类设施在受到灾害后有损失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会针对不同灾害等级进行赔偿。目前, 政府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棚室内农作物的保险种类, 届时保险公司将把经济农作物纳入保险范围内, 此类保险有望在2016年或2017年走向市场。

提醒广大参保农户, 农业保险范围不包括人为 (操作或管理不当) 、非自然性的灾害, 如误用除草剂拌种、喷施农药有误、他人投毒、他人恶意等造成的灾害。因为此类灾害无法界定, 所以不予理赔。

二是商业类险种。此类险种主要保的是价值, 其投保群体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 如高标准大棚、玻璃温室大棚等等。此类保险保费较高, 普通农户较难承受。

本刊编辑:农业保险的参保流程是怎样的?农户是否可以直接参保?是否存在界定时间?

齐政宇:有参保意愿的农户可通过两种途径参保。一是直接与保险公司联系参保;二是通过当地村委会提出申请, 逐级上报到乡镇, 统一参保。为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保效率, 保险公司建议农户选择第二种参保途径, 由当地村委会的农业保险协办人员统一受理后, 统一向保险公司申请参保。

在具体流程方面, 由村级农业保险协办人员统一整理参保农户的资料 (参保农户基本信息、个人银行账号、参保品种、参保数量等) , 经保险公司审核后, 由参保农户亲自签订最终的保单予以确认。同时, 保险公司对参保农户有告知义务, 主要通过宣传、张贴海报、发传单等形式进行告知。

大田农作物的保险, 一般是按照农作物的生长期进行时间划分 (一般是从农作物出苗后开始至农作物收获后结束, 一般在6月20日~10月30日) , 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赔付金额也有差异。

本刊编辑:参保农作物受灾后如何赔偿?参保农户受灾后多久能够得到理赔资金?

齐政宇:参保农作物受灾后的处理流程包含以下环节。

一是灾情上报。参保农户有两种途径上报灾情, 即直接联系保险公司进行通报或联系村级农业保险协办人员进行通报。

二是灾情现场勘察。保险公司在接到农户或协保人员通报灾情后, 会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灾情现场勘察。参与灾情现场勘察的人员主要有四类:保险公司、政府相关人员 (村委会人员) 、农业技术专家 (政府指派或保险公司聘请) 、农民代表, 以确保灾情勘察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灾情现场勘察有三种方法:保险人员下现场勘察、无人机拍照摄像、利用卫星技术。

三是产量检测。保险公司在受灾农作物成熟之后 (可以确定产量的时候) , 将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受灾地块进行二次勘察, 以测试其产量, 进而确定受灾地块的产量损失程度 (产量损失率) 。农业保险启动赔偿的标准是损失率30%, 即损失率在30%以上时保险公司才会对受灾地块进行赔偿。

四是灾情等级划分。保险公司在产量检测后, 根据受灾地块的产量损失率进行灾情等级、理赔资金比例划分, 并将此灾情等级的清单交由村级农业保险协办人员以公告的形式告知农户, 在农户确认受灾等级且无异议的前提下签字确认。

若参保农户对受灾等级、理赔资金有异议, 将由村级保险协办人员进行统一上报, 保险公司将调取灾情现场勘察资料 (图片、影像) , 会同当地村委会人员、农民代表、农业技术专家再次审核产量损失率, 以符合参保农户的实际受灾情况为准则, 确保灾情等级划分公平、公开、公正。

五是理赔资金。保险公司在受理赔付资金时, 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渠道直接将资金转入农户的银行卡 (一般是粮食直补存折) , 不涉及其他的中转流程。另外, 按照政府要求, 辽宁地区11月30日之前必须将受灾理赔资金转入农户的银行账号中。

本刊编辑:农业保险基本可以理解为农田产量损失的保险, 那么参保农田的产量标准由谁来确定?如何确定?

齐政宇:农田产量的基本标准, 每个地区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 农业保险公司将参照当地政府统计局记录的近5年统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基本产量标准。目前, 农业方面还不能细化到以村级单位的产量为统计基础标准, 一般以县级的统计标准进行。一般来说, 同一县区内各地的产量标准值差异不会很大, 不会出现某个乡镇的平均值很高, 另一乡镇的平均值很低的现象。

此外, 农业保险公司要求, 参保农户必须将其所有的耕种土地进行参保, 不允许私自根据自家土地选择性地进行参保。

对种植户而言, 可参保的耕地包括农户自家的耕地和其承包的耕地, 即农户种植的耕地都可进行参保。参保的是耕地上的农作物, 而不是耕地本身。

本刊编辑:若参保的农作物在苗期受灾, 农户进行二次补种, 如何进行后期的保险理赔?

齐政宇:大田作物在秧苗期由于风灾等造成秧苗损害, 保险公司在勘查受灾现场时, 若农户有二次补栽的意向, 保险公司将针对秧苗期的灾情进行一次性资金补偿。

农业保险的赔偿标准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期进行划分, 不同生长阶段的农作物, 其赔付率也不同。保险公司评定农作物保额的标准叫作物化成本, 即保险公司承担的是对农作物物化成本的保险, 即对种子、化肥等农资的投入进行保险。在大田农作物的苗期, 物化成本的投入并不多, 但在分蘖期、定产期的投入将逐渐增加。保险也将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期投入进行不同的赔偿。如在苗期受到自然灾害, 保险公司将按照苗期的赔付比例进行相应的赔偿。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 第11篇

摘要:根据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从而为促进农业推广工作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业推广; 体系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1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对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使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实现增产增收。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推广体系已经越来越完善,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推广资金不充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1.1 农业推广经费不充足

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使推广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农业推广技术经费偏低,而且用在农业推广项目上的资金比拨给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更少,因为缺少经费,导致部分服务设施落后、老化,缺乏配套设施。另外,一些推广机构由于资金的不足,经常将有偿的服务技术列入首位,并未切身为农民考虑。

1.2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粗放分散经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而且在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下,许多的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剩下老弱妇孺留守在农村,他们难以接受新的技术和信息,以及对市场形势缺少了解,致使农业高新技术推广难以进行。

1.3 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

现行的管理运行机制相对滞后,其表现为落后的推广理念,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固守传统的思维逻辑,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机制。除此之外,各行政部门缺少沟通,在组织结构上,机构分散、工作效率不高,造成了财力和人力的浪费,制约了推广体系的发展。

1.4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仅限于耕作技术推广,也就是利用试验示范、培训指导等方式,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并用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但在农业生产这一环节上,推广工作并没有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里进行指导,因此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 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对策

2.1 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政府每年应不断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并且通过改革创新和完善多元化投资体制,积极推动私人或企业进行投资。例如对商业银行采取贷款贴息、风险投保等方式加以引导,加大对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动农村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例如创立乡(镇)一级的农业服务银行。同时提高小额贷款的个人申请额度,全面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等方式都将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业推广资金不足的问题。

2.2 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联合农业高校或科研单位对农民进行培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从而为农民能够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提供条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方法,让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进村入户,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沿。通过农业专家现场讲座、媒体宣传、示范村等多种形式的开展,对一些具有先进思想、文化素质高的农户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农业技术的带头人。为了农业推广体制能够更加的完善,要让推广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考评机制,以实行业务和绩效挂钩;创立竞争机制,通过考试录用的形式,把社会上的技术能手吸引进来,采取岗位竞争、应聘上岗;鼓励私人或企业积极加入农业技术推广的普及工作中,采用委托、招标等方法,引进民间农技推广机构,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

2.3 创新管理方式

以政府方针政策为依据,把农技推广工作原有的以资金开发技术、农业生产服务、追求数量等为主的模式,相应的转变为以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生产、加工与生态三者协调发展服务、注重质量效益的新型模式。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完善。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业技术推广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2.4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合理开展农业生产。通过对生产链和食物链的延伸增长,使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和转化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有限的生产生活资源,使生态环境能够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

3 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而农业经济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技术推广时,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彰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现状与模式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

[2] 谢联宇.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技术推广 第12篇

1 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办法

1.1 科技人员联村入户工程

南丰镇农业服务中心现有技术人员11人, 与镇区各村实施网格化对接, 一人负责一村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并结合省科技入户工程, 每年发展示范户200余户, 由技术指导员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 通过实地了解查看, 分析生产管理利弊, 面对面、手把手总结经验, 示范指导。通过培育示范户, 辐射带动千家万户, 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 建立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机制, 促进农业科技供给与农民科技需求的有机统一, 推动现代科技与乡土知识的融合应用,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带动了当地农户整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全镇蔬菜主推品种覆盖率达90%, 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覆盖率达到80%, 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1.2 政府政策资金支持

在一些农业重大技术、设备、品种的推广上, 为加快实施进度, 镇政府配套落实了补贴和奖励资金。在农业机械推广上, 截止2013年, 全镇已拥有中拖83台 (包括大棚王) , 手扶插秧机44台, 高速插秧机54台, 水稻直播机14台, 收割机47台, 机动植保机601台, 静电喷雾机1 325台, 油菜移栽机1台, 田园搬运机一台, 撒肥机1台, 田园管理机20台, 大棚园艺喷雾用药机2台, 蔬菜播种机1台, 自走式起垄覆膜机1台, 深松机2台, 旋耕机56台, 盖籽播种机19台, 条播施肥机13台, 开沟机35台, 水田耙秸秆还田机83台, 秸秆打捆机2台, 水稻育秧设备2台, 农业机械总动力33 256kw。借助农业机械的使用, 2012年水稻机插秧1 240hm2, 机插秧率达85%, 水稻机直播 (旱直播及水直播) 266.67hm2, 机械化种植面积占全镇水稻面积的99.3%, 基本淘汰落后的人工直播。在一些新优品种和重大技术上, 镇政府加大投入, 有力推动了常农粳5号、武运粳19号、甬优8号、扬麦16号等品种的覆盖面。新技术主要推广温室水稻育秧、机械化油菜种植、秸秆打包利用等新技术;继续示范扩大秸秆还田、果园套种绿肥、机插秧育秧及高产栽培、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水稻壮秧剂、稻麦叶面肥、井A蛇床子素生物新农药。

1.3 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

南丰镇农业技术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窗口作用, 建立了2个稻麦高产示范方, 1个蔬菜高产示范基地, 1个健康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并试验、示范新品种、材新料、新技术, 为推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组织农民和技术人员、基层干部观摩学习, 充分发挥示范样板作用。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 建立高标准粮食、油料生产等主导产业示范区, 联合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引导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构建新型农技服务推广形式, 激活农技推广工作。

1.4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2013年南丰镇共组织市镇两级培训班6期, 累计培训1 000人次;编印、发放农业科普资料、告农户书施肥建议卡计8万余份次;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6次。通过培训, 提高了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 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应用, 有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南丰镇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成效, 虽然农业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农业推广知识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 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些农业推广办法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真正的技术示范推广效果, 目前农业生产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目前的办法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需要摸索出新的办法。

3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3.1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的更新和丰富

随着农田承包流转和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务农劳力越来越少,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为5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再过几年, 这一批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将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年轻人大多又不愿意务农, 农业生产面临短缺大量劳动力的情况。农业未来必由之路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 因此, 必须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和相应的农业机械应用知识、公司化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现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肥料利用率较低、病虫害防治困难等很多问题, 很多作物还没有标准化的管理标准,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得到解决。

3.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者尤其是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者, 肩负着长传下达的推广作用, 直接与农民接触为农民服务。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和成败。相比较国外发达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高素质的人才,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没经过系统的教育, 还有部分缺乏扎实的实践知识。一方面要从农业高等院校吸收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 另一方面要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素质, 以适应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3 创新农技服务方式, 狠抓农技推广效果

随着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 探索形成了“农民手机报”、“农民网上培训”等手机和网络农技推广模式, 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一步, 在农技推广中, 应更加重视内容的丰富性, 增加多媒体视频展示及实际案例的剖析实践, 让培训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老百姓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会实践操作, 使推广获得最佳效果。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应更具有展示型和模范性, 示范基地不仅仅展示新成果效果, 更应该展示如何使用, 技术如何操作, 成为传帮带的模范窗口。

3.4 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 激励农民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的动力

一是要大力宣传运用农业科技成果致富的典型, 引导和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 增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二是要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 增加农民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条件和能力。农业生产中, 农民的实践经验最丰富, 有些技术水平高的农民也能摸索出新的管理办法和试验出新的品种, 但是由于对农业知识产权知之甚少, 分享这些创新知识又没有相应的报酬, 因此缺乏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分享示范推广的动力。如何调动充分调动农民科技创新积极性和示范推广性。一是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出的成果应及时申报专利,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让科技创新的农民从知识产权转让、开发中获得收益。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规定农业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在推广示范中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农业生产逐渐进入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在农业生产单位产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却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土壤地力下降、病虫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加快农业技术创新, 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让新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活动中, 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功能分类体系下一篇:新浪微博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