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

2024-05-13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精选5篇)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 第1篇

1 创优养殖环境

作为养殖的水库, 水温常年应在0~38℃, 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水源稳定且无污染源, 库面常年风力0~6级, 冬季不封冰, 要求库区植被良好, 年降水量适中, 且交通方便, 水面开阔, 避风向阳, 光照充足, 环境安静。水库大坝和库底要求不漏水, 溢洪道和排水管要设置拦鱼栅或拦鱼网, 经常清除库底树木树桩等杂物。对于可能发生农鱼争水矛盾的水库要确定最低保鱼水位线。堤岸、溢洪道及水闸每年都要认真检查, 如有险情及时加固加牢。春季要把溢洪道修整好, 挖好排洪水沟, 清除溢洪道内及放水口处大型植物和其他障碍物, 同时检修水闸, 有利于汛期洪水及时排出。这样做使水库能经受特大洪水的考验。在溢洪道及水闸处设置防逃鱼设备以防在汛期放水时逃鱼。同时, 在放养前要利用诱捕网具捕杀水库内一些凶猛鱼类, 以防规格小的养殖鱼类遭到捕食。水库放养前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 一般采用生石灰全库泼洒以消灭鱼类的病虫害和改良水库底质。

2 合理放养鱼种

2.1 选择适宜鱼种

在水库养殖中, 要求投入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大而整齐的优质苗种, 一般鱼种规格在15 cm以上, 这种鱼种生长速度快, 回捕率高, 经济效益好。如果投放体弱规格小的苗种, 不但成活率低, 摄食能力差, 生长速度慢, 回捕率低, 而且会被库中凶猛鱼类所吞没。也可以自行利用水库边鱼塘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 每年春天购进鱼苗, 在地塘中进行精养培育, 到10月份, 鲢鱼、鳙鱼秋片可达50~100g/尾, 鲤鱼、草鱼秋片可达100~150 g/尾, 实现大规格鱼种放养。目前大多水库均以花白鲢养殖为主, 品种较单一, 由于养殖花白鲢需投放许多肥料, 造成一定的水体污染, 并且水库水温一般偏低, 浮游生物培育缓慢, 造成花白鲢生长速度缓慢, 产量不高, 还可能造成肥料及人力的浪费, 一般可根据水库条件在水库中逐渐加大草鱼、鳊鱼、鲤鱼的放养量, 这些草食性鱼类处在食物链中的底层, 具有较高的食物转化率, 净水效果好, 其粪便也可以肥水用来养花白鲢, 草食性鱼类的饲料可以利用库边空地种草种菜解决, 也可以与科研部门合作, 引进匙吻鲟、池沼公鱼、虹鳟鱼等品种, 不仅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还可出口创汇, 提高养殖效益。

2.2 把握放养密度

投放密度要合理, 应根据水库条件及养殖管理水平灵活掌握, 一般每667 m2投入大规格鱼种150~200尾, 小规格鱼种350~500尾。一般以鲢、鳙鱼为主体鱼。如水库青草资源丰富可搭配一定量的草鱼, 水库底栖生物丰富也可搭配青鱼, 再适当搭配大规格鲤鱼。一般搭配比例为每667 m2放鲢鱼80~100尾, 鳙鱼40~60尾, 鲤鱼20~30尾, 青、草鱼各5尾。

2.3 掌握放养时间

应实行隔冬放养, 一般在每年1月份前后, 运输成活率高, 且鱼类可早入库早生长, 增加生长时间。放养苗种应选择晴好天气, 在水库上游向阳避风的浅水处, 有条件时可采用轮捕轮放方法。

2.4 注重鱼种消毒

水库水面面积比较大, 发生鱼病难以治疗, 所以鱼种放养前应做好鱼体消毒, 以防病害的发生。消毒方法一般采取硫酸铜溶液浸洗20~30 min或用1%小苏打和3%食盐合剂浸洗5~10 min。

3 科学投饵施肥

水库养鱼一般以滤食性鲢鳙鱼为主, 应根据其主食浮游生物的特点, 依气候变化、温度差别和水体营养状况等不同条件确定施肥方法和施肥量, 确保科学合理施肥, 使水库水色呈油绿色或淡绿色。一般大型水库水体透明度80~100 cm, 中型水库60~80 cm, 小型水库40~60 cm, 山平塘30~40 cm。施肥采用有机肥或无机肥, 也可根据条件施用生物肥。施肥要掌握“施足基肥、追肥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 在鱼类生长旺季应多施追肥。一般放养鱼种前施足基肥, 每667 m2投足经充分发酵的畜禽有机肥200~400 kg。追肥仍以发酵后的有机肥为主, 少量多次投放, 有机肥每次100 kg/667 m2左右, 并根据水质、天气、水温灵活增减。如果水库中投放了吃食性鱼类, 则应按照其投喂要求, 采取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的原则, 科学投喂饲料。投喂饵料时按照“抓两头重中间”的方法, 即早春晚秋季节以喂精料为主, 投饵数量少, 而投喂重点在鱼类生长旺季的6-9月份, 这期间饵料数量质量都要求更高。早春和晚秋每天投饵1次, 以配合颗粒饲料或饼粕类饵料为主;6-9月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饵1次, 先喂草料, 后喂配合饲料或饼粕类饲料。

4 强化养殖管理

4.1 加强鱼病防治

水库一旦发生鱼病, 极有可能祸及全库, 造成极大的损失, 所以水库养鱼应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鱼种放养前要对水库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消毒。高温季节或水体水质变坏时, 应采用措施调节水质, 发现鱼病及时对症治疗。水库较常见的鱼病主要有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两大类, 以暴发性流行病、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打印病和水霉病最多。发生鱼病后应立即请专业技术人员正确诊断, 对症治疗。

4.2 定期调节水质

水库要保持清新的水质, 溶氧应保持在3 mg/L以上。每隔20~30 d要泼洒1次生石灰, 每次20~30 kg/667 m2化水遍洒水面, 具有良好的调节清水效果, 同时也起到预防鱼病的作用。

4.3 强化日常管理

水库面积较广, 环境复杂, 管理难度加大, 因此管理也是影响效益的一大关键。要日夜巡库, 加强值班, 排除各种隐患;加强进水口的管理, 防止农药及其他污染物进入库内;对水库防逃设施要勤于检查, 特别是汛期要专人守护;水库边空地宜种植黑麦草、苏丹草等, 既能作为青饲料喂鱼, 又能防止泥土被雨水冲洗流入水库而造成水体混浊;加强巡查, 随时掌握鱼体生长及水体变化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偷鱼、电鱼、炸鱼、毒鱼等非法捕鱼行为发生。

4.4 适时起捕上市

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倡议书 第2篇

一、用生态理念经营渔业。XX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任务决定了我市渔业发展必须在保护水质的前提下发展。因此,我们要围绕水质保护,生态发展做好调结构、转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优化养殖结构、品种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虑食性鱼类,严格控制投食性鱼类。每一户虑食性鱼类必须达到90%以上。少量投食性必须普及推广粪便回收技术,减少直排,净化水质。

二、用科学理念提升渔业。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渔业产业,需要每个养殖户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养殖技术,实现渔业的供给侧改革。从养殖品种上,要研究有利于保护水质、市场紧俏、附加值高的名优品种;从养殖技术上,严格执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规范,设施、水源、种苗、饲料、用药、喂养等环节严格按规范操作。

三、用品牌理念打造渔业。目前,XX水好、鱼好,但水产品价格低廉,关键问题在品牌。大家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打造XX生态、绿色、有机、无公害、富硒鱼品牌,提升XX水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展水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瀛湖花鲢”地理标志产品,全力打造“XX富硒鱼”公用品牌。抓好品牌宣传营销,以“XX生态富硒鱼”公用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为依托,通过各种平台广泛宣传推介,提高XX水产品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四、用市场理念拓展渔业。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市场需求和导向,抓住当前山水游、乡村游的大好趋势,积极向精深加工延伸,开发鱼产品,提升附加值。产业间要实现“外循环”,把渔业养殖与旅游观光、休闲垂钓、渔家乐、特色渔庄等有机结合,积极发展新型渔业产业形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产、加、销、游一体化。

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技术探讨 第3篇

1水库渔业放流增殖关键技术

水库渔业放流增殖关键技术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鱼类资源定量评估的准确性、放流苗种的质量与来源稳定、不同生态鱼类种群的组合放流以及实际放流的作用效果等。其中鱼类资源定量评估的准确性控制,可采用现代水声学技术,来对水库所在渔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1]。这样一来,放流增殖关键技术实施人员就能明确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分布情况、水库所在水域环境的变化及与饵料生物之间的资源关系等,进而合理规划鱼类种群的生存环境需求。对于放流苗种的质量和来源的确定技术,相关研究人员应将放流经济型鱼类的苗种繁育和中间培育技术进行整合,以提高优化苗种的生产工艺与实现技术。对于不同鱼类种群的组合增殖流放技术,水库生态渔业养殖人员要根据所用水体初级的生产力、饵料生物、种间关系以及鱼类群落结构分布等,来确定实际捕捞的强度和类型。此外,流放增殖技术人员要在此过程中,选出适合进行放流的鱼类种类、数量、时间以及地点等。

2库区野生经济鱼类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

通过对湖南省桃源县黄石水库龙潭河段入库的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并对库区鱼苗资源进行调查,总结出库区洄游型鱼类在繁殖过程中的规律和规模,结合调查结果还分析了定居型鱼类鱼苗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资源上的现状等。此外,对这一水库中较为重要的野生经济鱼类在早期的生长发育及对资源的补给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早期资源对库区鱼类带来的贡献率,结合这些内容,提出了野生经济鱼类生产管理关键技术[2]。

以这一水库中的翘嘴红鲌、鳜、银鱼及四大家鱼等生态鱼类为例,在养殖过程中要分析其繁殖适应性,并总结繁殖策略,同时对生产环境、生产规模进行充分了解。针对人工产卵场的构建方式这个关键技术,为库区的生态鱼类保护提供基础性条件。对生态鱼类进行养殖的过程中,要本着“多渔具-多种群”这一原则,并根据调节种群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中包括最小起铺尺寸以及总允许渔获量等,对渔具规格进行制定,并设计合理的捕捞强度。

3局部库区渔业调控与控藻关键技术

结合生态互补原理以及生态操纵理论,根据生态系统因子修复相关原则,对水库内藻类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以水体氮磷负荷的消减为主要目的,在一些较为典型的污染直流区域,放养一些滤食性鱼类,进而对浮游类型的藻类进行科学利用和控制。此外,将一些碎屑食性鱼类进行放养,这样可以对一些浮游类生物进行有效控制[3]。针对某水库消落区特点(具有较长的淹水时间,淹水的深度较大,并且具备相应的反季节淹水特性),对消落区季节性渔业养殖技术进行利用,要充分利用水域资源,降低渔业管理和运输过程中的成本,从而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的同时,还能使社会效益得到充分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水库中进行生态养鱼,既要考虑对水体的生态价值,同时要考虑经济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针对水库生态渔业养殖问题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水库渔业放流增殖关键技术、库区野生经济鱼类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局部库区渔业调控与控藻关键技术等,以期为生态渔业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渔业,养殖问题,放流增殖

参考文献

[1]喻锋,李晓波,王宏,等.基于能值分析和生态用地分类的中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J].生态学报,2016(6):1663-1675.

[2]林冬冬,骆大鹏,邢诒炫.3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生长性状间的关系[J].热带生物学报,2016(1):10-16.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 第4篇

1 水库的自然状况

屏南县大河水库于1999年12月建成蓄水, 正常面积116×104 m2, 最大面积150×104 m2;总库容2 680×104 m3, 正常库容1 648×104 m3, 是一个中型水库。库水年交换量为4 020×104~5 360×104 m3。水库周边及上游基本没有其它污染源产业及加工业, 水质状况良好。这类中型水库的水域资源, 对提高渔业产量与效益, 增加养殖户收入, 促进水库渔业综合开发水平提高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2 水库综合养鱼技术

该水库共有约153.33 hm2, 综合养鱼技术包括水库大水面养殖、水库网箱养殖、品种和规模的确定、水库大水面的增殖和水库水面的管理。

2.1 水库大水面的养殖

(1) 建立拦鱼设施。

水库在放养经济鱼类之前, 必须在水库所在的出水口建好拦鱼设施, 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修。拦鱼网的网长和网高均要比拦截处的实际宽度和深度分别增加20%以上, 网目大小要由放养鱼类的大小而定, 采用抛锚方式安装固定。对放养小型经济鱼类的水库在拦网前应多设一层密眼布, 以防止规格较小的香鱼和赤眼鳟鱼的流失。

(2) 经济鱼类的放养。

1) 放养种类。

该水库属中等营养类型, 浮游生物数量多。因此, 鲢鱼、鳙鱼是主要的养殖对象, 为了充分利用其它饵料资源, 还可放养鲤鱼、草鱼、鲂鱼、香鱼、赤眼鳟、湘云鲫等。

2) 放养鱼种的规格。

考虑到该水库的自然状况、饵料生物水平以及上市规格要求, 结合屏南县鱼种的供需状况, 对投放鱼种规格的要求是:鲢鳙20 cm, 草鱼20 cm以上, 鲤鲂鱼10 cm以上, 香鱼、赤眼鳟、湘云鲫各5 cm左右。投放水库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

3) 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主要根据水库的营养类型决定。每667 m2可放养50~100尾, 其中鲢占30%~35%, 鳙占55%~60%, 草、鲤、鲂占5%~10%, 香鱼、赤眼鳟、湘云鲫另行投放。

4) 计划向水库中投饵、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每667 m2可放养300~500尾。其中草鱼占60%, 鳙占30%, 鲢、鲂占10%, 小型经济鱼类按适当比例投放数量。

2.2 水库养鱼周期的确定

为了使投放鱼种在养殖周期内达到商品规格, 确定合理的养殖周期。该水库养殖周期为1~2年。同时, 屏南县现阶段市场对淡水鱼的质量、规格要求越来越高。水库养殖在花鲢、白鲢规格分别达到2.5 kg和1.5 kg以上时, 价格较高易于销售。因此, 在放养鱼种规格一定的条件下, 以达到商品规格的要求来确定合适的养殖周期。

2.3 水库大网箱优质鱼品种和规模的确定

以占水库水面约0.18%比例, 发展2 800 m2的大网箱。养殖草鱼、赤眼鳟1 400 m2, 养殖湘云鲫、赤眼鳟、鲤、匙吻鲟1 400 m2。合理配养大库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和以草鱼投草、投饵为主, 走天然和人工投饵相结合之路。

2.4 水库水面的增殖

大河水库由于香鱼和赤眼鳟鱼的生长, 2006~2009年总共投放香鱼和赤眼鳟夏花鱼苗26万尾, 在水库和溪河中形成了繁殖种群, 从而增加了水库业主收入和提高了社会效益。

2.5 水库水面的管理

(1) 加强渔政和多种管理方式并存, 保证水库渔业生产顺利进行。

对大河水库而言, 保持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是水库养殖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水库渔业管理部门, 应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福建省有关水库渔业的法律法规, 让库边群众知法懂法。

(2) 利用先进的渔业技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无公害水产品。

无公害水产品的确定需要由专门机构认证, 对水产品的产地和水产品质量要求都有严格规定。对大河水库重点推广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 进行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该水库进行了大规模网箱养殖草鱼和赤眼鳟、湘云鲫、鲤、匙吻鲟。在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鱼病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的标准化要求。

3 小 结

3.1 结 果

两年中实施开发大河水库面积约153.33 hm2, 总产鱼260 t。其中10 m×10 m×5 m规格的大网箱养殖数量28口, 2008年产量248 t, 总产值224万元;当年生产总成本137.2万元, 可获纯利86.7万元, 投入产出比为1∶1.63;捕捞产量122 t,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3.2万元。

3.2 讨 论

(1) 在水库渔业中采用综合技术开发是水库渔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2) 网箱养殖面积小于水库总面积的0.18%, 摄食性网箱的面积要更少, 发展不投饵或半投饵大网箱养殖。使用适合不同摄食性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环保型配合饲料, 提高饲料效率, 最大限度减少残饵。饲养管理技术符合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

(3) 向水库移植、增殖香鱼和赤眼鳟鱼是增加水库经济效益的好方法。根据屏南县水库的自然状况、饵料生物条件以及库区的鱼类组成都适合小型经济鱼类生长、繁殖, 且深受消费者喜爱。

(4) 在水库周边消落区种植优质牧草, 用青草与配合饲料相结合的方式饲养草鱼。

(5) 建立大规格鱼种配套培育基地, 就近适时提供大规格优质鱼种和新品种。建立水库投饵、放养、施药、捕捞全过程的养殖日记及投入品的严格管理与质量检验制度, 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

汤河水库浮游动物与水库渔业的关系 第5篇

1 汤河水库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优势种

浮游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它通过摄食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 来调节水体生态平衡, 同时又是许多经济水产动物的饵料, 因而其数量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渔业资源量。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格局对水库水体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 浮游动物的群落构成及数量分布等数据是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1,2,3,4]。浮游动物是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生物。其种类组成极其复杂, 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 即从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到较高等的尾索动物, 差不多每一类都有永久性的浮游动物的代表。同时还包括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幼体。但在淡水水域中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无脊椎动物组成。通过2005年至2007年对汤河水库浮游动物的调查, 共检测出浮游动物55个种属, 即原生动物14个, 占25.45%, 轮虫 33个种属, 占60%, 枝角类2个种属, 占3.64% , 桡足类 6个种属, 占10.91%, 从组成上看, 轮虫占优势, 其次是原生动物。根据3年调查结果, 依据各种类的生物量和密度, 常见的优势种如下:

1月:轮虫 (Rotifera)

2月: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 , 轮虫 (Rotifera)

3月:螺形龟甲轮虫 (Keratella cochlearis) , 晶囊轮虫 (Asplanchna sp.)

4月:螺形龟甲轮虫 (Keratella cochlearis)

5月:螺形龟甲轮虫 (Keratella cochlearis)

6月:轮虫, 晶囊轮虫 (Asplanchna sp.) , 象鼻 (Bosmina sp.)

7月: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 , 象鼻 (Bosmina sp.)

8月: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 , 截头皱甲轮虫 (Pleosoma truncatum )

9月: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 , 截头皱甲轮虫 (Pleosoma truncatum ) , 圆钵砂壳虫 (Difflugia urceolata)

10月:尖尾疣毛轮虫 (Synchaeta stylata) , 截头皱甲轮虫 (Pleosoma truncatum )

11月:椎轮虫 (Notommata sp.)

12月:椎轮虫 (Notommata sp.) , 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

汤河水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比较复杂, 原生动物和轮虫个体较小, 在水体的生态中地位较低, 以次级生产者居多。表现在群落结构上, 种类多、数量大, 对水体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种群相对分布广。枝角类和桡足类个体相对较大, 有些种类直接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食。种群结构受水体环境影响较大, 种群对环境的敏感性强, 群体的波动性大, 经常有学者把它们用作对水质监测的指示生物[5,6,7,8,9]。群落结构表现在数量上, 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群体数量逐级缩小。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取决于水库外源营养物质的流入量, 不同营养类型的水库, 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是不一样的。

2 汤河水库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化及时空结构

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首先取决于浮游藻类和细菌的数量, 其次取决于温度, 此外还和本身的生活以及食浮游动物的鱼类及其他动物的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节律有关, 通常浮游动物的数量高峰出现在浮游植物以后。在淡水浮游动物中, 桡足类是全年出现的, 冬季在冰下越冬, 春季随水温的升高和营养条件好转在水中数量增加成为优势种, 由于桡足类的生命周期较长, 繁殖较慢, 因此在夏季以后常被出生率很强的枝角类取代, 轮虫和原生动物生命周期很短, 其种群数量往往随食物条件而消长。

另外, 浮游动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水体中的不同区域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水平分布的不均匀性。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一般在夏季、冬季比较明显, 春、秋分布不明显。总之, 无论是水平分布还是垂直分布, 都要取决于水体的理化因子和营养状况[10]。

3 汤河水库浮游动物与鲢、鳙的关系

关于浮游动物与鲢、鳙的关系, 国内外很多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浮游动物是鲢、鳙良好的饵料。因此浮游动物的数量、生物量与鲢、鳙密切相关。鲢、鳙是我国主养的滤食性鱼类, 肠内含物分析表明:鲢、鳙均能摄食浮游动物。杨字峰等对鲢、鳙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1];Brooks-Dodson做了捕食浮游动物的鱼类对浮游动物群体结构的影响[12,13];Arcifa, Northeote和Froehlieh等人的围圈实验来说明鲢、鳙摄食浮游动物的选择性;黄祥飞也从不同的角度, 证实了鲢、鳙对浮游动物的消化利用[14,15,16,17], 浮游动物与鲢、鳙的关系。同时许多学者也存在较多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 鲢鱼主要吃浮游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和轮虫, 而较大型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则很少被摄食[18], Drenner认为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逃避能力低的浮游动物, 其结果使得浮游动物的群落向以逃避能力强的种类占优势[19]。有些学者认为, 滤食性鱼类也可以通过滤食桡足类的无节幼体, 从而压制桡足类的种群数量[20]。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鲢、鳙都明显的降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21,22]。

4 汤河水库浮游动物与“保水渔业”的关系

“保水渔业”也称“生态渔业”或“以鱼养水”。生态渔业是中国的独创。现代生态渔业更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更加关注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包括物质循环与能量流转及养殖容量的研究) , 以期生产出更加健康、无公害的水产品或水产制成品。提高水产品安全与质量、优化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强人们的体质、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同利益。生态渔业形式多样, 可根据其区域特点利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运用和发挥。如生态学食物链原理、生物分布与增长模型、等级结构和耐性限度的合理利用等。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 水资源也更加紧缺, 更要注重节约用水, 水产养殖尤其不能破坏水体而造成自身严重污染。我国水产工作者提出以鱼养水, 在湖泊、水库放养滤食性鱼、杂食性及肉食性鱼类混养, 并在水体表面种植水葫芦以调节水质, 这是现代生态的创举。在大中型湖泊与水库, 根据其资源潜力, 制定合理的品种投放密度、比例, 实行粗放养殖与增殖, 这也是保护水生态系之杰作。

上一篇:温州乐清下一篇:传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