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探究范文

2024-07-09

直观探究范文(精选12篇)

直观探究 第1篇

一、高中地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是借助感官来完成听、说、读、写等活动, 进而获取感性的对象, 为思维准备了加工材料, 从一定方面来说, 直观教学和学生的感官、思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学法不仅是学生感官认知特点的需要, 同时也是认知心理特点的需要。此外, 地理科学是一门关于地理环境分布、结构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空间性与综合性特点, 因此, “空间”理念需要始终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而观察通常情况下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借助多媒体及挂图等直观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地理表象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兴趣。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同样,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适宜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不可缺少的因素。一般来说, 高中地理教学直观手段涵盖感官直观与思维直观两个既有区别, 又紧密联系的层次, 因为思维直观比感性直观更为复杂, 同时感性直观又是思维直观的基础, 离开了感性直观, 思维直观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1. 感官直观层面上的直观手段

通常情况下, 在高中地理直观教学中, 采用的感官层面上的直观手段包括野外观察及教学挂图, 其中, 野外观察是带着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对野外的地理现象及事物进行具体的观察, 进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巩固课堂上的地理知识。当然在应用这一方法时, 需要明确野外观察的目标, 需要引导学生观察重点, 便于其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掌握。教学挂图是挂在教室墙壁上的教学地图, 常见的有交通图、地形图及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运用挂图能够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想象思维能力, 此外, 还能够利用挂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激发爱国情怀。

2. 思维层面上的直观教学手段

一般来说, 思维层面上的直观教学手段包括语言直观、板书直观及多媒体教学, 其中语言直观能够借助教师逻辑思路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语言直观能够采用直观比较与形象描述的方法, 直观比较法是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及高低的比较。比如, 温度是以赤道为分界点, 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形象描述是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地理事物, 比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板书直观通过扼要简明的板书来突出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方面来说, 板书在地理教学中能够通过边讲解边画图的方式, 使学生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多媒体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且通过事先制作好的教学软件来开展的一种教学手段, 其动静结合, 具有优化教学结构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3. 常用的地理直观教学在高中课堂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中的知识很难记忆, 一般采用一些口诀记忆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 记忆我国水资源分布规律, 可以采用“东多西少, 南多北少”的口诀。在学习洋流这一节中, 可以充分发挥教学挂图的作用, 如果学生对挂图理解有问题, 可以通过板书进一步细化。在教授地层结构这一节时,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静结合的优点来达到形象教学的目的。此外, 在学习植物的种类及分布这一节时,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

三、高中地理直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目前, 在高中地理直观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中滥用多媒体, 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会取代传统教学, 更有教师认为, 假如一堂课不使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堂成功课。所以, 要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从教师认识上着手, 让教师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此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学手段缺少实效性与针对性, 比如, 在进行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教学时, 一些教师采用挂图的手段, 而不能够充分结合多媒体和教学挂图进行有效教学, 因此, 教师在使用具体的教学手段时, 要避免思维定式, 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总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采用直观教学法不仅是学生感官认知特点与认知心理特点的需要, 同时也是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的需要。目前, 较为常用的高中地理教学直观手段包括感官直观与思维直观两个层面, 其中感官层面上的直观手段包括野外观察及教学挂图, 思维层面上的直观教学手段包括语言直观、板书直观及多媒体教学。然而,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 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缺少实效性与针对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需要提高教师的认识, 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直观 操作 应用 第2篇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面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如何改革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四点:生活实际入手,引发数学问题;加强直观操作,形成清晰表象;鼓励动手实践,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强化应用意识,应用中提高空家观念。以下结合“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活实际入手,引发数学问题

费赖登塔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也就是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我的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个问题,愿意吗?

生:愿意。

师: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生表现的很高兴)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是女孩,爸爸是男孩,怎么穿?

生2: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3: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象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更明白。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兴趣盎然,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学生的有些回答,已远远的超出了数学课的范围,思维活跃,并向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二、加强直观操作,形成清晰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例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由于体积概念的.子概念比较多,有“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等等,学生真正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直接出示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然后由学生自己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最后,以直观形象的手段,通过质疑――演示――释疑――举例的方式,逐层理解“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以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建立体积单位的正确表象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首先设疑,出示下图,让学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图1和图2比较,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但图3和图4比较就不那么容易了,仅仅数块数不能确定体积的大小,用眼睛看也不能判断出体积大小。怎么办呢?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单位才能判断出体积的大小,自然的引出体积单位。然后逐个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物,再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通过看――量――摸――举例,使学生清晰的知道每一个体积单位的大小,让体积单位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地印象。

三、鼓励动手实践,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由此可见,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理解体积的意义,我鼓励学生亲自实验,亲自把石快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以理解“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体积单位的建立,每一个体积单位我都鼓励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比一比;体积的初步计量,为了让学生理解“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看这个物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我先让学生用棱长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图形,指出图形的体积,说出为什么?又让学生用同样多的棱长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每个同学拼摆的形状不一样,体积却不变?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图形的形状无关,关键是看这个物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课的最后,还专门设计了一道动手操作题:用学具盒中提供的学具搭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估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思考:怎样才能计算出它的准确体积。通过操作,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强化应用意识,应用中提高空家观念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第一版),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脑的盒子,问:

师:同学们,纸盒大家平常都见过,可是它上面丰富的数学知识,你们思考过了吗?

[大部分学生摇头,有些学生进入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生活中的问题,现在请大家讨论以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热烈的讨论]

生1:上面有许多的数字。

生2:还有小数,如:7.78,5.65,我猜想可能指得是它的重量吧?

生3:还有一个连乘算式:481×228×486mm。

师:你观察真认真!大家针对这个连乘算式想一想,有什么问题提一提?

生:481、228、486应该分别是盒子的长、宽、高吧?

师:完全正确。请继续想一想:481×228、228×486、481×486、481×228×486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回答481×228×486时学生发生争执]

师:481×228×486到底表示什么,继续学习后面的知识,大家会明白的。对这个盒子还发现了什么,继续说吧。

生1:盒子是一个长方体的。

生2:是长方体的,那要计量它有多高,应该用长度单位。

师:你真了不起,由盒子想到了计量。

生3:计量每个面的大小应该用面积单位。

生4:计量它的体积应该用体积单位,我猜想481×228×486,得到的就是它的体积。(对刚才讨论的问题还不放过)

一个小小的电脑盒子,引发出学生如此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如此活跃的思维,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应用中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切,在我当初的教学设计时是没有想到的。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      李剑平   贺  环

邮编 442500   电话 0719-7233589

[李剑平: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多篇论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湖北教育》、《北京教育》等刊物上发表。

直观外推法在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直观外推法;探究教学;探究模式;直观——外推探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4(S)-0063-2

青岛市是全国最早的课改实验区之一,多年来,我们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模式的建构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建构出经过实践检验的几十种不同的探究模式,“直观——外推探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直观外推法”是用直观能理解的东西来推理自然界其他现象的方法,这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搞理论的基本模式,从而使中国古代取得许多在当时十分领先的科技成就。在探究教学中运用直观外推法,能使我们通过类比已知的、熟悉的直观事物,形成对待研究的陌生问题的假说,从而找到相对合适的探究方向,为实验检验做好准备。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探究教学中,就形成了“直观——外推探究模式”。该模式的类比过程思维发散度较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从而有利于实现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

1 直观外推法及其实例

1.1 直观外推法

所谓“直观外推法”就是用直观能理解的东西来推理自然界其他现象的方法。这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搞理论的基本模式。可以用图1表示:

1.2 有关实例

(1)两小孩辨日

据说孔子东游齐国途中,看见两个孩子在那里争论不休。一个孩子说:“太阳从东方出来时离人最近,因为初升的太阳大得像车上的伞,到中午,却只有碟子那么小。难道不是因为远显得小,近处显得大吗?”另一个分辩说:“不对!早晨天气寒冷,到中午却热开了锅,这难道不是太阳在中午近了才觉得热,远了感觉到凉吗?”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也无法判断哪个正确。

上述故事中,两个小孩在推测太阳距离的远近时,都运用了“直观外推法”,过程如图2所示。

小孩甲的推理过程:

(2)彩虹的形成

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虹,对古人来说是一种十分困惑的现象。彩虹究竟是什么?是否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唐代张志和(约730~约810)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背向太阳喷洒小水珠,可以看到类似虹霓的情景。由此,推测出空中的彩虹也是由于阳光通过空中的水滴形成的。虽然还没有真正解释彩虹的成因,但在一千多年以前,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很了不起的。张志和对彩虹的科学的解释就是运用了直观外推法,如图3所示。

可见,直观外推法的实质是一种“类比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类比的方法。

2 直观——外推探究模式

在探究教学中运用直观外推法,能使我们通过类比已知的、熟悉的直观事物,形成对待研究的陌生问题的假说,从而找到相对正确的探究方向,为实验检验做好准备。这样,就形成了“直观——外推探究模式”

2.1 “直观——外推”探究模式的思维程序

如图4所示是“直观——外推”探究模式的思维程序。

问题——直观——外推——假说——检验——结论

2.2 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

①问题: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②直观:学生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或几个周围熟悉的直观事物。然后,找到直观事物的某些性质。

③外推:将直观事物的这些性质,对应到要研究的对象中。

④假说:根据对应的内容,形成关于研究对象有关问题的假说。

⑤检验:运用实验手段检验假说的正确性。

⑥结论: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结论。

3 “直观——外推”探究模式的应用案例

下面通过探究初中物理“压力效果的有关因素”,体会这种模式的运用方法(如图5所示)。

4 问题讨论

(1)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与直观问题的类比,形成研究问题的假说。因此,这是一种“类比假说法”。

(2)“直观”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相似”,学生自己找到直观对象。由于和研究对象相似的直观事物可以不止一个,相似角度也可以不止一个方面,因此可以找到多个不同的直观对象。

(3)“直观”环节中,让学生自己找到直观对象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性质转换、“翻译”成与研究对象相似的说法。这正是教师的引导作用的体现。

例如,将“打吊瓶”翻译为“药物与身体的接触面积大”,这样就为后面“外推”环节对应提出压力效果与受力面积可能有关做好准备。

(4)“外推”环节中,将直观性质与研究对象进行对应,引导学生将对应结果与规范的物理理论尽可能相同或相近。从而,使提出的假说方向更加合理。

(5)由于在“直观”中类比对象(直观对象)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可以找到多个不同角度的直观对象,由于直观对象的性质可能各不相同,由此可能造成“假说”环节中出现多种不同的假说,这是十分正常的,正是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的重要体现。在“检验”环节分别设计实验,然后分别分组进行检验即可。

可见,“直观——外推探究模式”的类比过程思维发散度较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也有利于实现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直观探究 第4篇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 阐释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 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离不开化学。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选择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图片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 生动地阐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由于图片色彩鲜明、生动、真实有趣, 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 除了用实物以外, 经常可以使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来导入新课, 展示它的存在形式, 学习它的性质, 了解其用途和危害等。

如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 (二氧化硫) 这节课时, 利用传统的风俗放鞭炮庆祝春节时看到有大量的烟雾和在烟雾中许多人掩鼻难受感觉的图片来引入课题——二氧化硫, 同时也间接地让学生感受了它的物理性质——刺激性气味;为阐述二氧化硫漂白性和漂白原理, 可以先展示日常生活中一般的馒头和有些小店里的馒头超乎寻常的白以及新旧草帽的颜色两组对比图片, 让学生揭示它的漂白不稳定性原理;在讲述二氧化硫的用途和危害时, 及时展示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其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后果的图片, 引起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们对二氧化硫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体会到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 顺利地实现本课时预先设计的情境铺垫, 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知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清晰流畅的视频, 辅助化学实验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由于条件的限制, 有些实验不适合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 如危险性大、设备要求高的实验不能现场操作;有些演示实验, 由于受时间的限制, 难于将实验引入课堂演示整个实验过程。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 造成学生难以理解, 也达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效果。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 既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 又能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探究性, 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如可以借助模拟视频看一些有危险性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 如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 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浓硫酸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而使溶液飞溅现象的视频进行播放, 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再如铁生锈实验所需时间要十天左右, 可下载并采用人们已记录的实验过程录像, 将实验过程中出现有明显现象在课堂上用较短的时间展现铁生锈的过程, 这样既节省了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的时间, 又让学生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从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的化工生产过程视频, 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钢铁的冶炼、煤的干馏和石油分馏等, 用多媒体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的生产过程, 也可以针对各个环节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三利用生动逼真的动画, 揭示化学原理

化学中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反应历程等知识点抽象性很强, 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将微观抽象的内容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 能大幅降低教学难度, 通过直观教学开展理论探究,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化学微观世界的理解能力。

如断开旧化学键和形成新化学键是化学反应的本质, 比较抽象。因此在讲授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及乙醇与金属钠、O2 (铜作催化剂) 、乙酸 (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 等物质发生反应时的反应历程 (究竟哪些共价键断裂、哪些共价键形成) 的内容时, 可通过Flash将反应过程制成动画,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促进学生对反应机理的理解掌握。又如在原电池教学中, 在学生做完探究实验的基础上, 可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设计的课件:原电池中电子和离子的运动方向和路径、电极上电子的得失过程和现象、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 能使教学过程变得行云流水,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 在学习分子的空间构型以及晶体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对各种分子空间构型以及晶体结构模型更是感到捉摸不透。为此,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以及晶体结构模型制作出来, 将各种构型形象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变抽象为直观感受, 就能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学习《几何直观教学》汇报 第5篇

苏 光 茂

2015年11月30

日受学校安排,我与苏心忠老师于2015年11月26日28日参加了该研讨会的培训学习。下面我就该研讨会的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做一下汇报。

这两天里我们共听了滨州市不同县区6位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及其说课。其中有滨城区第一小学赵媛美老师的《圆的面积》,高新区第二小学王艳青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北海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的邱卫卫老师的《

2、5的倍数的特征》,邹平梁邹小学宋永田老师的《简单的排列问题》,惠民县姜楼镇的路晓燕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阳信县实验小学孙娜老师的《搭配问题》,无棣县第一实验小学步鲁静的《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另外我们还听取了张艳芳、王冬梅、刘静蕾、李娟等老师的评课以及董斌辉、赵景芳、王春亮等老师做的专题发言,最后又听取了滨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古老师做的大会总结发言。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领略了各位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到他们扎实丰厚的教学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的教学语言有的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学的聚精会神,有的严谨科学、环环相扣,有的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从心灵深处得到了知识的洗礼。他们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文字、实物、图形、动画等的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直观转向抽象。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由直观学习转向抽象学习。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学习,使我对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作用、意义及其实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几何直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几何直观存在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广义的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它不单单是指对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中存在,它存在于一切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一切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都可选择文字、实物、图形、动画等的直观教学方法。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选用几何直观教学,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以后思维由直观转向抽象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小学阶段充分采用几何直观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几何直观教学的实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它更应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我们使用几何直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应该把它上升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上。

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运用几何直观进行教学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浅谈教学中几何直观的运用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像力、直观洞察能力、用图形语言来思考问题能力。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以下是我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肤浅见解。

一、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注重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如在《直线与线段》教学中我通过一组图片,视觉上给同学们直观的认识,引出直线,让学生很容易发现直线的特点,尤其直线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几何直观的感受凸显的更加重要。学习直观几何,就像书上所说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实际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协同起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从而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二、注重模型的作用,让学生参与模型制作 新课标在几何数学中强调几何学习的直观性,强调实物、模型对几何学习的作用。课外让学生亲手制作立体几何模型,动手做一做,可以更直接的感受空间几何图形的特征。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这一节中,我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回家去制作平行四边形模具,在模具的制作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更为后面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打下了很好直观印象。

从直观开始 第6篇

真诗凭直观就能进入,这是最可靠的标准。但我们易被种种眩人眼目的时髦说法所迷惑,而时常遗忘了这一点。一首借助某种理论或知识体系方能成立的诗歌,就如同一具被赶尸的人所驱使的肉身,在它上路之日起就已经死亡。但我们的诗坛上不乏这类僵尸飘忽的影子。对时髦的追逐、害怕落伍的恐惧当然是一大原因,而某些国外尊贵的大师也要负上一部分责任。艾略特,这位富有天才然而做作的智性诗人,当他说,四月,是一个残忍的季节,他是一个地道的诗人,当他援引某种知识体系以使诗歌变得深奥难明时,他只是一个欲博得学究们喝彩的卖弄的造假者而已。所以说,地位尊崇的《荒原》并不是一首纯粹的好诗:有的部分是柔软多姿的诗歌肉身,有的部分则是僵硬陈腐的理论木乃伊。遗憾的是,有些人学到的恰恰是后者,他们笔下产生的是蜡像,是塑料花,也许很精致,但缺乏生命的活的气息。真诗是自足的,但这种自足不是来自词语的封闭性,而是源于感受的独特性。独特,是指这感受由自不由它。而有些人是因为某某大师这样感受过,我也这样感受一下,或者是某种理论指明必须这样去感受,所以我这样去感受。对他们来说,感受的结果在感受之前就已经存在。这样的人其实并没有感受到什么,他开口说话只是因为别人这样说。

感受事物是诗歌形成的前提,但并不是开端。只有当你的感受是一种发现时,诗歌才真正开始。你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然后你才能试图去说出它。在说出的过程中,你必须忠实于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去装神弄鬼,去偷理论的拐杖以掩饰自己的瘸腿,也只有这样,真诗才可能产生于你笔下。接下来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一种恰当的说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歌唱也可以是叙述,可以朴素也可以华丽,唯一不能选择的是它必须能够有助于你的表达并能带来痛快的感觉。找到这种方式也不能保证一首好诗马上就要出世,你还要有足够的说出的欲望,这样一股真气才会弥漫于笔下的作品,使它神完气足、容光焕发,而非面目苍白、形容灰暗。就这样,你感受了,发现了,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同时也是诗歌的方式自信地说出了,一首真诗也就产生了。无须作任何解释,每一个有悟性的读者都能进入,并因你的独特体验而感到欣悦或惊讶。这个时候,诗歌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你读了多少洋理论,而是取决于你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你体内弥漫的真气,你对自我的信心。“一空依傍,自铸伟辞”(王国维语),这样的伟辞直指人心,全凭意会,它是自悟的结晶,而非抄自供奉在庙堂上的经书。我们那么喜欢海子,海子最好的诗歌就是这一类,而他这一类的诗歌非常之多,所以他不朽。我们那么尊敬昌耀,昌耀就是一个独处苍茫高寒之地满怀浩气以自我独创之体式吟唱自我之体验的人,所以他不朽。在写作中,也许我们应该忘记不朽,但我们至少应该记住自己。

诗歌是一种飞翔,但它不是飞翔在事物之外,而是在其内部。这样的飞翔才会充满张力,有所依凭,而非凌空蹈虚,虚飘无力。任何真实的写作都是有针对性的写作,诗歌也不例外。它针对事物,而非视而不见。在诗歌中,词语不能空转,而要和事物产生摩擦,因为体验是在摩擦中产生的。就算你的手不去摩擦,你的目光在进入事物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阻力。诗歌就是在突破这种阻力中产生的,在阻力场中它自如地飞翔着,令人惊叹。而阻力为何,曰:对事物的凝固的看法。事物只有一种,但对事物的看法有无数种,每一首真诗都是一次新的发现。对事物的发现能力,决定了一个诗人处理现实的能力。一个缺乏在诗中处理现实事物能力的诗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大诗人,甚至也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最多只会玩弄一下虚假的符号而已,这些符号既不指向他自己,也不指向外物,只不过代表一些别人所体验到的诗意。这样的符号有可能是乡村或者梅花。乡村和梅花当然含有无限的诗意,但这种诗意绝非千篇一律的,也不是仅凭书本就能发掘出来的。而一个敏锐的人,他不会拒绝卖粉的下岗工人或门口的乞丐进入他的诗歌的,更不会说,这类题材写不好。没有写不好的题材,只有写不好的诗人。有些人开始鄙夷艾青,然而艾青处理现实那种贴肉的感觉,那份大气却很少有人具备。有些人承认了穆旦,然而穆旦切入现实的那种力量,那种角度的创新却很少有人显露。惭愧,只能说惭愧。当然,也有根本无须惭愧的人,他们对现实的处理更加简洁有力,比如北岛,比如于坚,比如韩东。

有两个很好的传统正在被一些人遗忘:简洁和意境。诗歌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话表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所以要简洁和有意境,是千古不易之理,以后也将万年不灭。

诗歌是顿悟的产物:在一瞬间,头脑开窍,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有了一种别致的感受。这一瞬间在语言中现形,就成了诗。或许我们还是要说到灵感,是的,诗歌就是灵感的产物,是电光石火的留影,它必不会太长。诗歌不是小说,它不能操作。史诗是小说的替代物,有了小说之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写那么长的诗?只有操作出的文字才会那么长,而诗是纯然之物,是文学中的精粹,是高密度的晶片而非一吨锈铁,它怎么能长得起来?海子在长诗方面的失败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说到意境,它的定义过于暧昧难明。但我要说,有的诗,可以反复玩味,这样的诗就是有意境,有的诗,读到第二遍就失去了嚼味,这样的诗就没有意境。这种衡量方法很没有理论水准,不过也很有效。我还要说,任何人都会喜欢前一类诗。所以,意境是不能反的,我们反对的其实是矫情。关于矫情,古人有个很生动的说法: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因为愁而赋新词,还是因为赋新词而说愁;是因为有自己的愁而赋新词,还是因为大师们都这样愁了我也来愁一回;是愁得自我,有新意,还是愁得书本,千篇一律,正是真诗和伪诗的分野所在。古人明白了千年的道理,我们不会不明白吧?也许这个道理太直观了,没有深奥的理论装点门面,不足以让人目眩神迷而至拜倒。但我还是要说,大道至简至易,让我们从直观开始吧。

直观教学不能只讲直观 第7篇

结果很多的学生无从下手, 感到比较困难。于是, 我决定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 帮助学生形成解决该问题的思考方法与策略。

教学思路形成后, 我马上用萝卜削了3个长方体, 分别对这3个长方体削成圆柱体后的三种情况一一进行演示, 图示如下:

从操作可知:

图1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 体积计算算式是:3.14×102×30

图2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15厘米, 体积计算算式是:3.14×152×20

图3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 体积计算算式是:3.14×102×40

最后得出图2中所削成的圆柱体的体积最大。

事隔一周, 中途没有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 我们对全班55人进行了类似题目的测试, 题目是:有一个长方体木料, 长是50厘米, 宽是40厘米, 高是30厘米, 将这个长方体切割成一个最大的圆柱, 求这个最大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测试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下表:

本以为通过直观操作演示, 学生对该习题的解决方法、策略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初步估计学生再次解决该类题目的成功率会在90%左右, 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 成功率只有50%左右, 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对教学的反思及学生错题的分析, 我们认为整个教学存在以下缺失。

一、教具直观与图象直观 (脑图) 有效结合不够

回忆前面进行的教学, 我们发现教师是通过三个教具的直观演示, 获得每个圆柱体的计算条件, 然后进行列式。这样的环节设计, 学生确实已经理解了这道题目, 但是不具备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 因为学生没有对实物进行有效思考, “进入”大脑。我们认为以上三种情况可以这样处理:图1通过实物操作, 图2、图3则先不出现实物, 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个长方体还可以怎么摆, 怎样削能使它成为圆柱体?思考后请你把自己的想法画个草图。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再对比教具,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草图, 修改草图, 通过“一想、二画、三对照、四修改”, 促使学生将外在之物内化到头脑里, 让学生把长方体放到头脑中进行“切割”, 形成“脑图”。

二、在整体感知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有序思考“线的条件”促进学生建立“脑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学生是否形成“脑图”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而有效建立“脑图”则需要有序思考。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点、面对长方体摆放图的思考不具有直接的指示性, 而从“线”入手, 思考“谁是长方体的高?”, 则能使我们的思考做到有序、有效。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c, 我们从“谁是高”来思考就能清楚地知道有三种情况:

第一幅图的高是a, 那么底面的两条边就是b与c;

第二幅图的高是b, 那么底面的两条边就是a与c;

第三幅图的高是c, 那么底面的两条边就是a与b。

当“高”这个条件确定后, 接着就可以从底面的长与宽这两个条件入手, 以宽的长度的一半作为半径来列式计算。

三、开展错式与图的对比分析,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学生再次练习的错误列式统计, 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是“脑图”没有很好地建立;另外, 由于没有对图的充分认识, 也就没有认清切割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与高的对应关系, 这也是解题出错的重要因素。以再测试的题目为例, 我们将学生的错误列式与图对照分析如下:

以此, 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当圆柱体的“高”确定后, 圆柱“底面半径”的确定就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 “底面半径”就是底面长与宽这两个数据中较小数据的一半。

乐观·会学·直观教学 第8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难变易,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程。首先,学生喜爱某科必须从喜爱这科老师开始。所以我们要主动接近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用教师的人格魄力吸引感染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语言亲切,柔和,简洁, 生动,教的自然。我们要树立起这样的教育信念:永远满面春风给学生上课。亲其师而后乐其教。其次,兴趣要持久还必须经常得到强化和巩固。青少年喜欢新奇,对变化的对象敏感性强,所以,我们要经常变化教学方法,是每节课都能上出新意,力避千篇一律。同时对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要进行合理分配。心理学认为,对静止对象的注意时间,成年人十分钟左右,少儿五分钟左右。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分环节进行,每个环节既有联系又有侧重。一般来说,一节英语课分6—8环节为宜,每个环节最多不超过10分钟。第三,教学中要注意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他们都能尝到“跳一跳,能摘到”的乐趣。尽量减少课堂上隐形时间的浪费,既让优生“吃得饱”又要让差生“吃得了”。第四,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自编自导英语短剧,单词接龙赛,答卡游戏,哑剧词迷等,都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会学成功的金钥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的法子也就是教会学生学的法子。教是为了不教,这些话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例如英语教学中最令师生头疼的莫过于记单词了,怎样避免死记硬背呢?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以下十种方法:

1.读音法,由于英语是拼音文字,结合读音记单词会事半功倍。

2.卡片法,将单词、音标、词性、汉义分四列书写在硬纸上制成卡片方便运用。

3.分散时间法。实践证明,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分段使用比集中使用效果好。

4.及时巩固法。心理学表明,记忆材料开始阶段忘得较快——艾宾浩斯。

5.多感官并用法。眼耳口手脑并用记忆效果好。

6.尝试再现法。让记忆材料经常在脑中再现比眼睛不离书记忆效果好。

7.循环抄默法。将若干单词循环抄默数遍比将单词逐个连续抄默数遍记忆效果好。

8.造句法。把单词放在句子或情意中会记得牢。

9.象形法。eye象眼睛。Volly-ball中手(v)球(o)网住(ll)眼(ey)都很象形。

10.拟声法。throw投掷声,blow刮风声,knovk敲门声, 又如catch,hit等动词都有拟声效果。

11.谐音法。policeman警察怕力士们,face脸上起了痱子,hand手里出了汗。

12.对比法。同义对比、反义对比、归类对比,教会学生综合运用以上诸法,等于把单词宝库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

总之,“学会”不如“会学”,英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懂得“学什么”更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学”。

三、直观教学教学成功的法宝

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容易接受而且印象特别深刻。英语教学可采用如下直观手段:1.语言直观。英语课是实践课,而不仅仅是知识课,应尽力避免过多的抽象的语法讲解,防止“英语文言文”现象。语法难点的传授宜采用归纳法,既通过大量真实的语言实践让学生自己 “悟”出其“法”来,关键之处“点到为止”。2.图画直观, 教学中适时呈现教学挂图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自制、搜集一些图片分门别类,方便使用。3.实物直观。眼前的实物(如教室内外实物,学生用品等)和可以带进教室的实物无不可以作为教具或“道具”来使用。让实物表象和英语在大脑皮层中直接建立联系,从而扔掉汉语这根“拐棍”。 4.动作直观。教动词时教师表演动作并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读词,让动觉表象与单词的音、形、义直接建立联系,学生学得快、记得牢。5.手势直观。手势直观是动作直观的一种,但手势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特别广泛,表现力极为丰富,有很多哑语手势也可以借用到教学中来。6.表情直观。运用表情教学sorry,happy,sad ,glad,worried等词。7.情景直观。为了营造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扎” 进书本里去,更要能“钻”出书本中来。把书本“当”“剧本”,在模拟的act效果。8.声音直观。英语中一部分单词有拟声效果,如throw ,catch ,knock ,hit ,jump等。教学时描其形,绘其声,学生耳濡目染,印象鲜明。

直观手段的运用不是孤立的,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 让语言信息在大脑里建立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广泛的联系,避免了“学得快、忘得快”现象。另外,直观教具和挂图的呈现要注意抓住最佳时机。时机不当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绪,分散其注意力,把其引到无关的联想上去。从而影响了课题学习,造成“喧宾夺主”现象。

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第9篇

一、依托教材, 培养识图能力

图形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 培养识图能力是培养几何直观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数学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及含义, 能敏锐地从图形中获取相关信息。培养识图能力, 有助于学生借助图形提高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北师大版) 一课时, 我设置了一道这样的习题:如图, 在荀ABCD中, AD=5, DC=6。建立直角坐标系, 它的顶点A为 (-4, 0) 。求出点B、C、D的坐标和荀ABCD的面积。

解析:要做好本题, 就要在直角坐标系的内容的教学中, 让学生充分理解两坐标轴的位置关系, 坐标轴上的点与距离的关系。教师可设置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表达等方式, 认识直角坐标系的刻画和相应

图形的线段距离之间的联系,

由图形直接得出“OA=4, ∠AOD=90°, OD就是荀ABCD的边AB上的高”等结论, 从而顺利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 引导学生经历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思维活动, 提高识图能力, 为培养几何直观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历活动, 发展几何直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学习强调“基本活动经验”, 让个体在亲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关于数学活动的个性化体验, 是参与数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的教学过程中, 更应当让学生经历对几何对象的实际操作、分析和应用过程, 从而更好地借助图像, 形象地表达思考对象的数学关系, 深入浅出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内涵。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一课时, 可通过设计以下两个环节来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公式。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活动内容:出示幻灯片, 提出问题。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试验田, 由于要扩大农田, 将其边长增加b米, 形成四块试验田, 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 (如图) ,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试验田的总面积, 并进行比较。

第二环节:初识完全平方公式

1. 通过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来验证 (a+b) 2=

a2+2ab+b2的正确性, 并利用其推导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a-b) 2=a2-2ab+b2。

2. 分析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 并用语言来描述完全平方。

3. 参考应用几何解释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 引导利用几何图形来验证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第一环节向学生展示源于生活的几何实际环境, 让他们在比较试验田的面积当中引出完全平方公式———突出用几何图形表示代数运算的意图。通过对比试验田总面积的多种表示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于公式有几何直观的认识。第二环节活动1、2是从代数运算的角度运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推导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从而让学生经历了几何解释代数运算, 再到几何解释的活动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 体会代数运算背景,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

三、合理运用, 提升几何直观

借助图形有利于描述和分析问题, 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尝试通过画图 (线段图、示意图、面积图等) , 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某体育场的环形跑道长400米, 甲、乙分别以一定的速度练习长跑和自行车。如果反向而行, 那么他们每隔30秒相遇一次, 如果同向而行, 每隔80秒乙就追上甲一次, 甲、乙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第一环节:出示幻灯片。

第二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作图解决问题。

1. 分析题意, 找出数学信息。

2. 作图———分别作出两种关系图。

3. 题意结合图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相遇问题, 甲、乙同时反向而行, 由图形可知, 甲、乙所行的路程之和是全程, 从而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第二种情况是追及问题, 甲乙相向而行, 甲的速度比较慢, 乙的速度快, 所以乙追甲, 从图形可知, 甲的路程等于乙所行的路程减去全程, 从而求出甲乙的速度。

直观民间高利贷 第10篇

首先,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规定, 民间个人借贷中, 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是属于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货币资金, 禁止吸收他人资金转手放款。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 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 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目前个人要从银行贷到款, 除了房贷、车贷等消费类贷款, 其他的个人贷款一般都要求有抵押物, 虽然有少数银行提供不需要任何抵押物的信用贷款。但只面对银行认定的一些特定优质客户。银行的高门槛拦住不少人。正常、公开的渠道筹不到钱, 民间借贷甚至一些地下高利贷就有市场。另外, 由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诚信, 一些金融机构担心借给民企的钱会变成坏账, 所以不敢轻易与企业合作。因此, 一些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当急需资金而又无法从银行取得的时候, 他们只能通过借高利贷来“渡过难关”。

由于民间高利贷利率普遍高于银行基准利率, 受利益驱动。一部分人便将自有资金用于民间借贷, 对地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造成很大压力。又由于其贷款机制灵活、便利,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银行信贷的冲击。

由于高利贷有主体分散, 个人价值取向、风险控制无力等特点。高利贷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些利率奇高的非法高利贷, 经常出现借款人的收入增长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的情况。当贷款拖期或者还不上时, 出借方经常会采用不合法的收债渠道, 如雇佣讨债公司进行暴力催讨等。于是, 因高利贷死亡、家破人散、远离他乡、无家可归的现象数不胜数。这些人已经被高利贷吸去了最后一滴血, 往往都是身无分文, 在外流浪, 也成为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如何对待高利贷现象?不管怎么说, 禁止民间金融不仅解决不了金融发展的问题, 而且不能解决高利贷问题, 那只会使这两个问题进一步恶化。正确的办法是按照股东权益保护的思路来保护放贷人的权益,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去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而不是打击他们。实际上, 按有些估计, 地下钱庄的规模目前在1万亿元之上, 这已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 而是事实。

除了使民间金融合法化之外, 中国目前有必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的分布机制。比方说, 证交所的主要功能就是揭示股票的价格信息, 同样的道理, 也应当为中国各地的民间借贷市场建立相应的利率信息公布机制。如果利率和借贷信息揭示得不充分, 市场上就会出现许多种不同的借贷利率, 无法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因此, 可以先由各地的报纸收集汇总发布各地关于借贷意愿与利率的信息。这样, 促使民间金融借贷首先在利率水平上趋同, 使关于借贷的信息流变得更加顺畅, 从而降低民间借贷的交易成本。各种网站也可以成为民间自发借贷行为的中介场所, 为未来民间金融的发展探索各种可能的形式和渠道。而一旦通过电视、报纸或互联网把每个乡、县、市和省的利率信息分别发布出来, 可以大大加快民间金融的发展, 给老百姓带来更好的致富和改善生活的机会, 这才是长久有效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途径。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 由于它先天的缺陷, 如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产品质量和市场不稳定以及相应的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金融市场合约化程度低, 中小企业在资金的信贷市场往往成为竞争的弱者, 它们无法从正式的金融部门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因此,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方面应该从市场的角度来调整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关系, 如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 改变银行的风险定价机制。但并不是媒体所理解的中小企业融资就是要搞所谓高利贷。因为, 这样做一则会把好的中小企业排挤出信贷融资市场, 让整个信贷市场骗子泛滥, 二则高利贷必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的恶性循环, 越是不好的企业, 其融资成本越高, 它越是很难发展。

另一方面, 政府要通过制度安排的方式来改变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金融组织的重建、金融法规的创立与修订及对中小企业辅导等方式来完成。正如刘明康所指出的, 银监会将在法律法规、监管方式、银行准入管理、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工具、鼓励创新等方面来制订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我国农村普遍发生高利贷的问题、情况与政策建议》中国乡村网2002年3月22日

[2]戴根有:《关于农村金融体制的几个问题》金融时报2001年11月17日

[3]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重视直观,学会抽象 第11篇

[关键词]直观抽象;三角函数;学习设计;培养

三角函数作为一项基本的数学函数,不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对学习数学过程中图像和概念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作为学习数学函数的基本模型,三角函数的对称性以及非对称性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们直观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一、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里,并没有对三角函数有过明确的定义,接触到的三角函数知识也是散乱有限,到了高中,在学习函数奇偶性的时候,教材中引入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偶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图线关于原点O对称”。在初步几何解析,从坐标轴的角度出发的学习过程中,又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了点的对称和点关于某一条直线的对称问题。

在对三角函数对称性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对三角函数对称性问题的探究来培养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重视直观,学会抽象的理念方法。

二、建立数学模型,直观分析,抽象思考

关于三角函数的对称性研究,不是只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出结果的,要通过对建立三角函数有关数学模型来进行直观的分析,通过分析过程,利用抽象思考解题思路,想出适合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1.习题的呈现和分析

通过我们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可以知道,三角函数y=sinx是关于原点O对称的奇函数,即原点O即是该函数的对称中心,但是除了原点之外,该函数还存在其他对称中心吗,如果有,对称中心的坐标是什么,另外,三角韩式y=sinx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的方程又是什么呢?

以上问题设计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们对三角函数的认知能力,通过直观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现形式,从而间接的利用抽象思维来解决以上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过程中了解到“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规律和周期性来研究其对称性”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直观抽象思考能力。

2.教学设计

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应该根据三角函数对称性知识进行相关题目的设计,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可以设计以下几种活动性题目。

(1)讨论正弦三角函数y=sinx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像的对称中心并设计有关题目,其设计意图是可以借助图像,观察正弦曲线的对称中心,并通过观察了解三角函数y=sinx图像对称中心的不唯一性;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对称性是图像的固有属性,和坐标系不存在关系;通过函数的周期性来对其对称性进行一系列探究。

(2)讨论正弦函数y=sinx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像的轴对称关系并设计相关题目,其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来发现正弦曲线图像也是轴对称图像;通过证明和代入得出余弦函数也是偶函数,且其坐标轴图像关于y轴对称;通过对图像在坐标轴上位置的平移可以实现正余弦函数图像的转换。

(3)讨论函数y=f(x)关于平行于y轴直线对称形式化的描述并设计相关题目,其设计意图:该题目是学生们在学习三角函数对称性过程中经历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图像到符号的逻辑思维的转换。

(4)讨论余弦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线的对称性并设计相关题目,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增强三角函数的对称性认识,初步通过体验函数的代入和换算来腿短确认的思维方式,学抽象提供学习基础。

(5)讨论正切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像的对称性并设计相关题目,设计目的是利用学生们对正切函数的不了解,通过利用正余弦函数的相互结合、互相转换来达到对正切函数的认识的目的,将学生们的注意力线集中在一个特殊层面上,通过抽象的概念进行抽象形式的验证,更能激发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6)讨论对称性周期研究并设计相关题目,设计目的是以三角函数为模型,从直观入手,通过抽象的思考和脑部图像的形成来判断一般三角函数公式的对称性以及周期性。这给培养学生们直观抽象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重视直观、学会抽象、观念引领、思想导航

在普通高中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观抽象的思考方式要比让学生们了解一个题目的类型重要的多,掌握了直观抽象的思考方式,有了明确的思维能力,学生们自己就可以根据一个类型的题目举一反三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自主学习。

尤其是在三角函数对称性的学习过程当中更能够体现出这一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角函数必须依靠图像和文字的结合才能进行学习,只有在直观和抽象之间能够来回的连贯,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学习三角函数。

四、结论

三角函数是贯穿整个中学数学教育的连贯性内容知识,从初中到高中,三角函数也由易到难,只有不断的思考和不断的更新学生们的直观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保证自己在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不至于被图像和文字冲昏头脑。与此同时,三角函数对称性的相关研究又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直观抽象能力,在提高学生们直观抽象思考问题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灿.重视直观,学会抽象——以一道三角函数对称性习题拓展学习设计为例[J].中学教学, 2014-02-10.

[2]王成营.数学符号意义及其或的能力培养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2-09-01.

[3]史亮.高中归纳课程教学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11-01.

运用直观教学揭示乘法内涵 第12篇

一、看图施教, 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 我首先出示情境图, 利用课件中显示“摩天轮”的画面, 把学生引入到游乐场的情境中去。然后让学生观察到游乐场里所创设的有关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境,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算出总人数。与此同时, 教师设计拓展性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发现相同加数求和的方法。通过这些最自然、最直观的而且是比较简单的算法, 使学生感知乘法的意义。

二、按群数数, 领悟乘法的法则

所谓“按群数数”就是用数数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时, 我指着加法算式, 指导学生两个两个地数起来2、4、6、8……20。我边画箭头, 边写结果, 让学生数完, 再引导学生用几个几个来说。我边引导边板书:1个2是2, 2个2是4……10个2是20。通过按群数数的方法, 得出:10×2=20或2×10=20。然后, 我设计一个问题:“用数数的方法同学们知道5×4或4×5的结果吗?”要求以小组活动、我巡视的方式进行。经过小组学习, 同学们知道5×4当作4×5来看, 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学生觉得5个5个地数更容易。通过按群数数的方法, 学生感悟了乘法的意义, 并为学习乘法口诀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情境, 揭示乘法的奥秘

上一篇:安全应用探讨下一篇:历史生成性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