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体育范文

2024-05-23

基层群众体育范文(精选12篇)

基层群众体育 第1篇

一、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的概念界定

1.学校体育的概念

学校体育,即学校里面的体育行为,包括各种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微观上讲,可以理解为在学校里面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各项目的体育技能训练、体育知识及体育思想的传授。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层群众体育的概念

基层群众体育,隶属于体育社会学范畴,主要是指普通的老百姓以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健身技能、调节生活情趣等为主要目的,自主性、自发性参与的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基层群众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基层群众体育,是社会群体、社会个体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追求自身体魄健康、提升修养品位的重要载体,它的主要特征是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

二、学校体育与基层群众体育关系分析

目前,约定俗成的“三元分类”体育观认为,国家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们构成了国家的体育健康事业。其中,学校体育为基层群众体育发展奠定基础,是基层群众体育不断发展的源泉;反过来,基层群众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体现和转化,能促进学校体育的持续向前发展,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学校体育是基础,基层群众体育是延续和不断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和支撑,推动着国家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从群众体育的角度看,基层群众体育的开展可以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导向。因为基层群众体育的开展过程,就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检验结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学生参加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是对其所掌握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检验,所以,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群众体育活动也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因此,基层群众体育的发展,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反馈,是规范和引导学校体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讲,群众体育发展强化了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果,为学校体育转化为终身体育提供了必要的路径。

三、促进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发展的三主体互动关系分析

在当前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的发展中,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政府依然是最为重要的主体性力量。另外,推动基层群众体育发展的另外两股力量也逐渐凸显,其一,是日益壮大的民间组织力量在群众体育中所起的作用凸显;其二,是存在于民间的个体———社会精英,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已然构成了驱动我国基层群众体育发展的三股主体力量。它们的作用实际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分析中首先讨论这三主体间的“两两”关系,这样可以更为清晰的透视三者的互动关系。

自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开始了体育的社会化历程。国家为了社会体育的发展,让出了较大的空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民间社会性的体育力量仍然比较弱小。究其历史原因,大概有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发展体制。由于“双层管理”的体制的长期存在,并且形成了思维定式,虽然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发展民间体育组织,但民间体育组织无法获得相应的法律地位。第二,体育资源约束。体育资源是任何形式的民间组织良性发展的必需。民间体育组织大都力量较小较弱,这直接导致其获取体育资源受限很大,客观上抑制了民间体育组织力量的发展。故而,大部分民间组织对政府通常都采取“依附”来获取认同,从而来化解体育资源而造成的约束。

从民间体育组织的角度来看,“依附”政府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的政策是积极地激励、扶持、培育民间体育组织,以此来带动基层社区群众体育活动。

1.学校体育受社会精英体育行为的影响

社会精英在学校体育和基层体育组织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学校体育、基层体育组织与政府的各种互动关系中,社会精英以其独特的身份通过各种渠道、方法与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进行有效沟通。社会精英往往都是拥有特殊才能和优势资源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各界的协商、沟通、表达等能力相对较强,尤其具有向政府表达基层群众的体育诉求以及体育利益的重要能力。并且,从政府的角度讲,某些社会精英分子本身就具有政府背景,除了通过正式的程序与政府发生关系外,往往还会利用自身的政治资源与学校等进行非正式的交往,这些工作都能有效地影响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

2.政府依托社会精英实施体育治理

我国政府对社会体育非常重视,在各级都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然越到基层,体育政府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与职能就会呈现出愈被弱化的趋势。但是,越到基层,真正实务性的体育工作却是需要很多人来做。政府对群众体育组织中的精英分子通常采用的是扶持手段。在最基层群众体育活动中,政府必然需要借助这些社会精英分子,依靠他们来积极推行政府的群众体育管理政策。因此,社会精英既是政府实现其管理基层群众体育的代理人,也是最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者。

民间组织和社会精英的互动关系属于社会组织与社会个体的互动关系。对于社会精英而言,它们都是民间组织治理架构的主要成员。民间组织的良性发展既需要由社会精英来参与管理,也需要组织内部良好的互动关系及良好的组织治理结构。社会精英是社会个体中的“佼佼者”。民间体育组织的各种体育行为,都是由组织内部的社会精英人员进行策划,然后对群众进行动员,最后实施完成。其良性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就是有稳定的社会精英型的人员参与,且组织成员结构合理,这也是民间体育组织开展很多体育行为活动的必备人员条件。并且,民间组织的规模与成员参与数量也是评价基层群众体育发展态势的基本指标之一。

3.教育部门(政府)、社会精英、民间组织三者关系分析

在三个主体中,社会精英、民间组织在基层群众体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诸如组织社会个体、提供基层群众体育发展载体、保障基层群众体育发展等。社会精英成为了民间体育活动组织的核心力量。社会精英既是社会个体与政府的连接桥梁,同时也构成了民间组织的架构。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关系既是组织间的关系,也是社会个体间的关系。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相互作用的痕迹存在于任何群众体育研究中,然而,这些痕迹并非完全一样的。因为,每个不同的基层社区都会受到本社区的经济、文化、体育实际的影响,三者发挥的实际作用、互动关系是存有较大差异的,这也导致了不同基层社区群众体育发展态势的不同。

四、教育部门(政府)、民间组织、社会精英与学校体育、基层群众体育关系分析

1.教育部门(政府)是驱动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的最主要力量

学校体育工作和群众性的社会体育工作,在我国倍受政府重视。在各级政府机构中,都有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学校体育工作和群众体育。诸如“阳光体育运动”等促进群众性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越来越多,由于自身所具有巨大的体育资源优势,同时能够整合和优化很多体育资源,所以,政府投入巨大的体育资源,很大程度解决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体育资源约束问题,同时政府也能够利用自身的行政资源优势、媒介资源优势等,实现全国范围内更为广泛的群众性体育动员。

2.民间组织在促进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日渐重要

基层体育组织在基层政府管理中起到了协助政府从事民间体育活动、扶助弱势群体、向社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等功能。民间组织,已经发展成为政府以外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群众力量。而且,各种民间组织在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活动中的发展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基层民众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体育服务。

3.社会精英已成为推动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拥有资源优势、特殊才能、社会关系的社会精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精英不同于政府、民间组织,它更多的是以个体的力量,或以非正式的方式方法推动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相比之下,社会精英的作用发挥相对隐性,属于隐性的驱动力量。不同类的社会精英,其优势资源是各异的。为了使基层群众体育保持良性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各种具有不同优势资源的社会精英以良好的结构与形式参与。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精英结构,不能形成良好的组织架构,将会抑制既有的精英群体的工作热情。

五、学校体育与基层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途径分析

1.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根据群众体育发展需求来转变教学理念

意识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要实现学校体育与基层群众体育协同发展,政府的教育部门起引导作用,学校本身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教育部门给予高度的引导,学校自身要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来及时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总体而言,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协同发展,实现双赢,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产物。

2.建立学校体育与基层群众体育长久合作交流平台

有交流才有发展,建立二者长久合作交流平台,是其协同发展的基础。要实现二者双赢协同发展,学校和社会都必须主动地加强与对方交流和接触。学校可以根据和群众体育交流的信息,积极主动地调整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时把握社会体育发展命脉,更新教学内容,甚至教育理念,让学校的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发展保持高度的协调性,从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学校应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基层群众体育活动

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将成为基层群众体育活动参与的主力军。并且,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只有以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形式来进行体育行为,所以,学校应积极主动给予促进和引导学生参与基层群众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尽早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群众体育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理念,通过各种体育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拓展其视野,使其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体育素质。诸如,进入社区,参与到社区体育的开展和组织中,或者主动承担某新兴健身项目的推广等,用以检验自我体育能力并发现问题与不足,在以后的学校体育学习中给予补充与完善。

摘要:实现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的良性协同发展,必然需要各个主体良性互动;教育部门(政府)、民间组织、社会精英三个不同主体在学校体育和基层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机制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学校体育与基层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学校体育,基层群众体育,民间组织,社会精英

参考文献

[1]胡科.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之于群众体育运行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2.

[2]鲍明晓.体育在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马先英.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基层干部群众希望 第2篇

春节期间,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慰问和探望普通人民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让群众得实惠、社会得安定的亲民之举。基层干群对此普遍持欢迎态度,但也希望‚春节慰问‛更加贴近民情、民心。

一、莫让“摄像慰问”刺痛“草根自尊”

被慰问的贫困户最反感的是被摄像、被曝光。有贫困户发出感慨:‚俺家庭负担重,希望逢年过节政府能多关心一下,给点过节费帮俺一把。可是慰问领导一上门就得摄像拍照,还要在电视报纸上露脸,同行看到都笑话俺。今年街道又来登记慰问,俺说什么也不会再接受了,俺就靠蹬三轮车养活一家子,不上电视丢人了。‛

二、莫让“下乡慰问”加重“地方负担”

有不少乡镇领导对慰问活动是忧大于喜。某镇干部诉苦道:‚机关下乡扶贫慰问我们举双手赞同,但来的都是上级领导,有的选择在吃饭时间,不接待今后工作不好开展,接待次数多了镇财政负担过重,有时是‘捐赠几袋米,吃掉一头牛’。‛

大学生村官胡某在博客中写到:‚春节慰问活动,我个人是举双手支持的,但这种出于好意的慰问行动有时非但没有让人感觉温暖,反倒心寒了。在基层工作过的人对这样的场景应该都不陌生,临近春节的时候频频接到‘上面’打来的电话,‘某领导某月某日要到你处走访慰问……请帮忙联系几位困难户……’(听到这,心中升起一股暖意)‘这几户

人家要隔得近,位置要在一条线上,走访起来不用绕圈,路况要好,最好是水泥路面,要找靠路边住的,下车不用走太远就到的困难户……’(听到这,感觉有点变味了吧)‘请准备好物资,全力配合……’(挂上电话,有没有一点心寒的感觉?)‛

三、莫让“物质慰问”取代“真情交流”

群众认为,送些慰问品只能解决一时之困,不能给长远生活带来多大改变,应当真正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关键处。某退伍军人的话颇具代表性:‚东西不在多少,关键是那份心意、那种被关怀、没有被遗忘的感觉。现在日子虽然相对苦一些,但是俺们基本吃穿问题都还能解决,俺们现在需要的是领导能到家里来拉拉知心话,帮俺在出路上多出出主意,多挣点钱,早日脱贫致富。‛

四、莫让“扶贫慰问”成为“人情慰问”

一位大学生村官这样反映:‚前几天,无意中听一村干部跟一位村民说,‘我安排了两人去慰问你家,听说那海之蓝酒不错,有空给我弄一瓶’,其实这一家根本算不上贫困,这慰问味变得真太大了。‛

走访中村民反映:‚每年分到各村的米、面、猪肉等慰问品,能堆满村部一间房,村干部一家一家送,然后造个贫困人员名单后面有的盖章,有的签字,没有谁去核实真假,这里面有点人情的成份在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五、莫让“春节慰问”冲淡“发展主题”

基层建议应该打破传统,创新方式,给‚春节慰问‛一

深入基层调研 倾听群众呼声 第3篇

1984年9月3日至4日,时任省委书记林若同志,在中共肇庆地委副书记唐广安、副专员吴家仿的陪同下来到封开县检查工作,作为县委书记的我,全程陪同他这次视察。在两天的视察过程中,有几件事令我十分感动,至今难忘。一是罗董公社五星大队在边远山区建了砂仁场,林若同志要了解砂仁生产情况,在罗董公社书记和五星大队部书记的陪同下,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走到该大队的砂仁生产基地。在砂仁加工厂现场,他详细地了解砂仁加工情况。林若同志深入边远山区现场调研砂仁生产情况的作风让大家深受教育。二是实地考察当年封开县最大的水电站——白垢水电站。白垢水电站地处西江支流的贺江,当时在贺江建有一座广东省最大、跨度最长的橡胶坝,电站总装机2台,每台一万千瓦。第一台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是国内生产的试验机组,刚投产发电两个月,试运行情况良好。当时,林若同志要留宿在电站招待所,还要向电站负责人深入了解电站有关情况。电站招待所设备简陋,但林若同志却住下,而且非常高兴,这让大家十分感动。三是9月4日下午,林若同志视察了封开县林化厂,接着在林化厂招待所会议室听取厂领导和封开县委的工作汇报。当时县城突然停电,在很闷热的情况下,林若同志仍坚持听完县委的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大家对他这种既艰苦朴素又体恤民情的好作风感动不已。四是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和省长刘田夫于1982年5月视察封开时,曾赞扬过封开“这边风景独好”。这次,林若同志也到了有“广东张家界”之称的封开千层风景区参观。他对景区内耸立着造型各异、“垂壁千层,雄伟险峻”的数十座页岩山峰十分赞赏,并与三位地委领导在景区内合影留念。

连续五天在一个县深入调研

1984年9月,林若同志在在封开县考察时曾留下一个遗憾。因当时林区公路被倒下的一棵大树挡住去路,进不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未能如愿地登上这个北回归线上的“绿洲”。1986年3月,我调入省直单位工作,林若同志曾多次与我谈及这个遗憾,并表示一定要安排时间去一次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走一走,看一看。

1999年3月中旬,林若同志约我和邓星枢(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陪他前往封开县考察,第一个目的地就是登黑石顶。3月18日,我们从封开县城驱车直抵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当年,林若同志已76岁高龄,我建议他乘车到半山腰原保护区旧址就可以了,不必徒步爬到山顶。可是,他不同意,一定要登上观景平台瞭望保护区的全貌。经过约一小时的攀登,林老终于登上了观景台。他亲眼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6.27万亩的原始次生林长得葱绿苍翠,生机勃勃,他非常高兴,称赞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真不愧为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他当场表示,返回广州后要题写一幅“北回归线绿洲”的条幅赠送给保护区留念。在黑石顶观景台上,林若同志还与我们合影,让我们留下了今天的一个十分珍贵的记忆。

15年前,林若同志曾视察过的白垢水电站,后来已扩建为3万千瓦的水电站,同时,该县又与肇庆地区在贺江合建了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都平电站和4万千瓦的江口电站,3个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他觉得很不简单,要到现场考察。贺江是西江的一级支流,从北到南流经封开县115公里,沿江开发了民华、都平、白垢、江口等四个梯级电站。3月19日,林若同志安排了一天时间,分别考察了扩建后的白垢电站和新建的都平电站、江口电站。考察后,他称赞封开县在贺江上能建成四个梯级电站很了不起,认为这是贺江上的明珠。于是他为白垢、都平、江口电站题写了“贺江明珠”的留念条幅,表达他对开发贺江的赞许。

林若同志对封开县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很感兴趣。在这次考察期间,他深入县博物馆和黄岩洞陈列馆视察,参观了两馆的全部展品。之后,林若同志深情地题写了“岭南古郡封州”的条幅送给县博物馆留念。

林若同志这次在封开考察共5天。他说,这是他到一个县调研考察时间最长的一次,破了他在省领导岗位上的记录,让他比较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县的历史和现状,很值得。

到深山调查老区破危学校

2001年4月6日,省老促会召开第五届第一次理事大会,林若同志当选为理事长。上任后,林若同志强调省老促会要深入革命老区调查研究,了解老区的现状与问题,帮助老区多办实事、好事,促进老区经济发展。调查发现,我省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十分落后,老区的破危小学随处可见,于是,他提出要把改造老区破危小学列为新一届老促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密切配合教育部门用两、三年时间打好这场硬仗。

在改造老区破危小学期间,我曾三次陪同林若同志,深入肇庆、韶关、清远等地的老区破危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陪他到怀集县诗洞镇云田小学的那次调查。

云田村地处怀集、封开、德庆三地交界的深山中,距离诗洞镇政府所在地24公里。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是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的游击根据地。解放后,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中的云田小学缺钱维修,校舍已全部残旧破危得不能使用,学校只好暂时搬至村中的植氏宗祠上课。2002年5月28日,林若同志参加完中共广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后,第一时间赶到云田小学调研。他在怀集县委副书记钱卓先的陪同下,从诗洞镇到云田村24公里的山区公路上汽车足足跑了一个半小时,到了23公里处,林若同志的工作用车就被这条“排骨”公路震坏,走不动了。他只好下车与陪同人员一起步行到云田小学的破危校舍视察,并进入植氏祠堂的临时教室看望正在上课的师生。

由于山高路远,云田村村委会没有安装电话,带有手机的陪同人员因收不到讯号无法与远在县城的县委车队联系,坏了的工作用车未能及时修复。林若同志在云田小学调研结束回程时,只好挤上本来就坐满人的县教育局的面包车。在镇政府午餐后,林若同志又马不停蹄地视察了诗洞镇南平小学、实源小学和永固镇中心小学校舍的破危情况,下午5时才坐教育局的面包车返回县城。直到晚上,林若同志的工作用车才经怀集县委派人修理好开回县城。

在云田小学考察时,林若同志已是78岁高龄。但他十分关心老区的基础教育,不辞辛劳地深入到深山中的老区小学调研。这种为民办实事的革命精神让我们十分敬佩,也让老区人民们永远铭记。

青岛市基层群众体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第4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选取5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与县 (级市) 的基层群众体育模式为研究对象, 各抽取3个街道办事处、5个晨晚练点、3个体育俱乐部和全部区级街道体育社团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对部分负责人进行访谈, 对较为成功的基层群众体育组织进行个案研究。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街道办事处 (镇)

街道办事处 (镇) 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层行政管理机构。调查表明, 青岛市街道办事处中, 大多数 (56.4%) 设有专门的群众体育管理部门, 承担着主要的管理职能。首先是负责组织竞赛 (82.1%) , 其次是体育宣传 (82.1%) 和指导晨晚练点 (70.3%) , 此外是经常性的体育活动 (7 0.8%) 、经费支持 (6 0.5%) 和其他 (7.2%) 。其中93.5%都有专人负责群体工作, 且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性别比例基本持平 (男52.1%, 女47.9%) , 同时学历水平较高, 但具有体育专业学历的仅占不足15%。

场地方面, 街道办事处 (镇) 因其在辖区内的行政权威, 场地较为宽松, 选中情况依次为辖区学校场地 (77.9%) 、街办所属场地 (70.3%) 、公园广场 (65.1%) 、企事业单位场地 (57.9%) 、公共场地设施 (5 5.4%) , 而无场地设施的仍占6.7%。

街道办事处 (镇) 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上级体育系统拨款仅占11.8%, 远低于居民自己出资 (2 8.7%) 、辖区内单位出资 (2 2.1%) 和社会赞助 (1 1.9%) 的水平, 此外还包括政府机构拨款 (1 6.9%) 、报名费 (7.2%) 和组织活动收入 (5.6%) 等。

当前对基层群众体育活动进行管理的主要部门仍然是体育行政机构, 约占88.7%, 其次是文化行政机构 (31.3%) 、街道社区体育社团 (28.2%) 、体育总会 (21.0%) 和人群体育社团 (20.0%) , 教育行政机构 (9.7%) 和其他 (6.7%) 则比较少。街办同时对辖区内的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站点实施监管。

2.2 晨晚练点

晨晚练点负责人老龄化特点突出, 50岁以上者近80%, 多为离退休人员, 且以民间行为为主要任职途径 (占72.3%) , 女性所占比例高达72%。

晨晚练点绝大多数都是由爱好者自愿组成 (6 7%) 或街道帮助建立 (1 5%) , 其次为体育行政机构帮助建立 (7%) 、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 (5%) 、负责人开办辅导班 (4%) 和住宅小区组织协办 (2%) ;体育行政机构和街道社区体育社团则是其主要的业务联系和活动指导部门, 体现了公益性的特征。

规模方面, 晨晚练点多为31~100人 (占55.8%) , 其管理方式主要是“锻炼者自愿结合, 自主管理”, 约占70.6%, 其次为街道管理 (16.5%) 和有关体协管理 (6.2%) 或体育行政部门管理 (3.31%) 。

场地方面, 公园、广场因其方便、经济成为群众体育晨晚练点的首选 (71.5%) , 其次是公共场地设施 (28.5%) , 此外还包括街道办事处场地设施 (2 5.6%) 、附近学校场 (1 4.5%) 和单位 (1 3.6%) 。

经费来源的选中情况主要为锻炼者会费 (71.2%) , 其次是街道拨款 (33.7%) 、赞助 (29.8%) 、各级单位拨款 (合计3 8.6%) 等。

2.3 体育社团

体育社团负责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 以离退休人员为主, 男性占大多数;69%为大中专以上学历, 但体育专业的仅占23%。

调查显示, 基层体育社团的主要职能活动, 一是组织体育竞赛和组队参加上级比赛;二是宣传“全民健身计划”, 对下级群众体育组织进行业务指导。业务联系单位的选中情况显示, 主要为体育行政机构 (8 3.2%) , 其次为街道办事处 (3 8.2%) 、学校 (3 8.6%) 和基层单位 (5 6.4%) , 文化和教育行政机构分别占23.2%和22.3%, 没有业务往来的占6.8%。

在被调查的基层体育社团组织中, 绝大多数都在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体育社团进行了注册登记, 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场所 (69.7%) , 建立了较完备的协会章程 (9 3.9%) , 并实行会员制 (7 2.1%) , 但设有专职管理人员的只有33.5%。

从经费来源看, 社会赞助 (55.5%) 和会员费 (44.9%) 是经费来源的主渠道, 其次是活动创收 (26.1%) 及政府补助 (20.4%) , 此外还包括体育系统拨款 (12.7%) 和广告收入 (2.4%) 等。

2.4 体育俱乐部

目前, 我市基层群众体育俱乐部以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和管理的单项小型化体育俱乐部居多, 并逐步成为社会成员有组织地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参加俱乐部锻炼的人群中, 16~3 9岁者居多, 占8 1%。

俱乐部教练的构成专业性比较强, 其中专业教练员占75.4%、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6.7%、体育爱好者占23.7%、优秀学员占12.2%。经费来源则主要是会员会费, 约占83%。

从基层群众体育俱乐部的业务往来情况看, 俱乐部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往来主要集中在体育行政机构 (84.7%) 、学校 (45.8%) 和基层单位 (43.7%) , 其次为教育 (32.1%) 和文化 (2 7.5%) 行政机构、街道办事处 (2 9%) 。

3 讨论

3.1 山海特色

全民健身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全民的素质。青岛市群众体育在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上, 着重突出青岛的特点, 大力发展登山、攀岩、帆船、游泳等活动和沙滩体育运动, 广大市民已经接受了“山海本色”这一理念。

3.2 8分钟健身圈

在设施方面, 青岛市建成了远足登山、近处健步、休闲公园相结合的室外健身设施格局, 市内四区更建成了以大带小辐射各个社区的“8分钟健身圈”。其中, 政府主导, 结合社区功能提升打造的社区健身活动中心, 将全民健身植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之中, 如市北区的体育街等, 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社区体育健身示范工程”。而市南区是青岛最发达的地区, 环境优美城市, 配套设施齐全。目前该区有10个街道办事处共78个社区居委会, 室外健身场地实现了“8分钟健身圈”的目标, 室外健身场地几乎达到了饱和。

社区还成立各种健身活动团体, 配置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以市南区龙江路社区为例, 其中心活动面积达2100m2, 功能完善、设施齐全, 并依托俱乐部建立了健身秧歌队、健身球队、柔力球队、腰鼓队、太极拳队等5支社区体育队伍, 有组织进行健身活动。

3.3 积极探索社区健身俱乐部运营和管理模式

在新建小区, 结合物业管理, 将小区配建的健身设施通过健身公司运营为小区居民提供服务。青岛绿城理想之城英派斯健身中心就是试点之一。健身中心给绿城所有业主提供专属的健康社区服务体系,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运动处方、专属的健康秘书, 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绿城理想之城的运动干预中心、泳池都全部交由英派斯提供经营管理, 并给予英派斯经营管理费用。英派斯负责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整体运营管理。

4 存在问题和对策

4.1 存在问题

(1) 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生活化程度不高。由于种种原因, 全民健身活动高潮并未转化为市民普遍的体育生活方式, 社区的体育组织机制还没有成型, 体育生活化的理念尚缺乏政策、环境、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没能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2)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综合性、有规模、室内外结合的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缺乏, 就近的基础体育设施不足, 市民参与度高的乒羽网等场地缺乏, 很多大型老社区缺乏公共体育场地。 (3) 政府用于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维护、组织建设等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制约群众体育的发展, 管办不分等问题依然存在。 (4) 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的群众体育活动多数依靠行政系统推动, 缺乏基层体育组织的支撑, 组织间的协同性不高, 作用发挥不明显。 (5) 基层群众体育工作无人落实, 实际发挥作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少, 不能满足健身指导需求。

4.2 青岛市群众体育发展对策

(1) 以社区体育带动城市群中体育发展。社区体育是解决场地、经费不足、锻炼时间缺乏等问题的良方之一, 并可以提升群众体育岗位需求, 引导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流向, 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的经验之一。因此, 着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 可以有效发动体育参与, 提高市民体育健身意识。 (2) 统筹兼顾, 分类指导, 确保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注重对郊区县体育发展的政策倾斜, 力促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尤其是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 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并纳入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3) 促进高校与群众体育的互动。针对现行群众体育指导员中体育教师明显不足的情况以及城市全民健身场地不足, 尤其是老城区难以修建大规模的全民健身中心等问题, 促进高校与社区群众体育的互动是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 可以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 (4) 获取政府支持。首先需要加大对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的支持力度, 出台具体措施鼓, 重点建设基层组织, 制定具体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协会、俱乐部、健身辅导站点, 不断扩大基层体育组织的数量。其次需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以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为标志的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和创新, 重点建设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 提高场馆的针对性、适用性;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 逐步改变体育场地资源不足、利用率不高的状况;同时,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公园、广场, 开辟休闲健身设施和场所, 为晨练和晚练活动提供必要的健身条件。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的通知[EB/OL].http://www2.shandong.gov.cn/art/2011/8/9/art_3883_1134.html, 2012-10-23.

[2]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EB/OL].http://202.110.193.45/search/width.jsp?url=http://www.qingdao.gov.cn/n172/n68422/n1527/n23154024/n23154025/23155844.html, 2012-10-23.

[3]中国体育报.体育生活化:符合全民健身趋势, 推进社区体育发展[EB/OL].http://wwwsportmonline.cn.TiCMS/sgjzb/181.htm, 2012-10-26/2009-12-15.

基层群众体育 第5篇

分享

创新

党的群众路线学习心得:基层干部要常下基层 扎实走好群

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激励我们要经常下基层,党员干部只有经常到基层接受锻炼,才能真正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真抓实干的精神,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才能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才能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化解复杂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才能使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住群众的检验;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其人生观、价值观,为更好地做好部门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党员干部要经常下基层,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问题下基层,带着支持下基层,带着廉洁下基层,使各项工作部署真正在基层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牢固树立服务基层的观念。下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深入”。如果只是坐在车上转转、隔着门缝看看,恐怕很难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更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身入”还是“深入”,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责任感问题。如果多一份对基层的责任,多一份对群众的关爱,就会走下车、推开门,多帮忙、少添乱,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为基层排忧解难。因此,作为下基层的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发挥带头作用,轻车简从,廉洁自律,真正同基层一线的群众和服务对象交朋友,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身到心也到,工作见实效。

教育是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的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基层教育如何积极有为?笔者的浅见是,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更自觉地把“为民、务实、清廉”写在自己的工作中,让群众看得见。

“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在以人为本上下功夫。以人为本,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就是要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应积极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每一个教师都享有出彩的机会;真诚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切实为教师解

免费

分享

创新

决实际困难。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教育教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开展中,要始终心系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切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务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和实现途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在真抓实干上出实招。一是抓好常规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从教师到学生再到学校管理,都是环环相扣,互相作用的,只有把每个环节抓好、抓实,才能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抓好教育改革。除了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改革决策落到实处,还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找准阻碍区域教育发展的症结,制定出具体的改革措施,以强有力的执行,破解教育发展的难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

“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在清正廉洁上见成效。当前,基层教育还存在着办学行为不规范、违规补课、违规收费、个别教师师德败坏等现象,严重损坏了教育的形象,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立说立行立改,保持教育清廉的本质。一是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自律意识。二是完善惩防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

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群众工作 第6篇

群众工作;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难免会有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因此,做好群众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促进发展的现实要求。

1.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群众工作,是密切干群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只有人际关系和谐了,社会和谐才有基础。我们党历来重视干群关系问题,早在建党初期,就把坚持群众路线确立为党的基本政治路线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长期以来,各级干部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群众夺取了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了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做好群众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需要。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时候说:“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同时,毛泽东又强调“群众路线”是“三大法宝”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处理“英雄”与“群众”的关系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明确了“英雄”若离开了“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成为“英雄”的道理。坚持“工农联盟”、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的执政之基,动摇不得,背离不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令世界瞩目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在一起。

做好群众工作,是转变干部作风的需要。历史的和现实的、国际的和国内的经验教训表明,建立和巩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二靠改进作风,执政为民。如果思想不解放,作风不转变,既损害党的形象,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又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最终必将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党和人民群众才能永久地保持血肉联系,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执政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

2.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做群众工作,我们党有着优良的传统,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使得做群众工作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有些党员干部作风不够扎实,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沟通交流少,不能准确把握其所思所盼;有的党员干部放不下架子,不能与群众以心交心;有的党员认为联系和服务群众是党组织的事;有的认为群众工作难做,怕给自己招惹麻烦,遇到问题“绕道走”。

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机制不够健全,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特别是缺乏整体规划,有的工作环节衔接不够,有的抓落实不够。如党员干部定期深入联系点调研制度,在落实中,因缺乏有效的督促手段,使得部分党员干部不重视,只在逢年过节走访慰问。有的党员干部虽然已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但平时联系很少,帮扶不到位。另外,可行性激励机制少,考核机制不活,致使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积极性不高,发挥作用不明显。

有些村干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村级干部由原来的传话员、执行员转变为服务员、示范员,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明显转变,工作难度明显增加,而村级干部的报酬却涨幅不高,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相当部分村级干部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村务工作,激情不高,导致有的村长年累月没有工作计划、目标和措施,工作“跟着感觉走”,“哪里天黑哪里歇”。有的村制度执行不力,村务不公开不规范,各组织之间职责不明,分工不清;有的村思路不清,没有考核细则,没有激励机制,绩效不挂钩,奖惩不分明,做好做差一个样,“人多不洗碗”的现象突出,工作被动、盲目、随意性大。

一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强。一方面,有的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好,对国家和集体的公益事业不关心、不热心,甚至在工作中提条件、讲价钱;有的党员对群众困难不过问,对偷摸盗窃避而远之,缺乏为民办事的责任感和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有的党员不能正确全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失落感和怀旧心理较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有的党员宗旨观念淡化,辨别是非、崇尚科学、拒绝邪教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发展党员工作开展较难:一是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农村外出务工的能人较多,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整体素质不很高;二是有的支部书记思想保守,怕人“篡位”、“夺权”,存在“拒人千里之外”的现象;三是有的党支部活力不强,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度不够;四是在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党组织组建不够有力,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广,在这些领域发展党员工作滞后。

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够活。在组织群众上,不善于运用说服、示范、引导、激励的方法开展工作,当群众的意见与干部不一致时,不善于用说服、教育的办法去引导,习惯于用命令、强迫、压服的方法对待群众;在宣传群众上,认为现在电视、报纸、广播、电脑等现代化传媒已经在逐步普及,不需要也不善于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去教育群众。想问题、作决策脱离群众,盲目行事,给群众利益造成了损失。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群众始终是党的执政基础、力量之源。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如手: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以及由此导致他们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群众有着切肤之痛。我们不能把它看作小事一桩,对于遭到这些事的每个老百姓,那就是大事。尤其严重的是,现在好多问题已经成风,不仅是涉及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千家万户,许多问题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甚至引发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众体性事件,那就更不是小事。因此,我们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的事,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

热爱群众,善待群众。一点一滴,关乎于民,关乎于情。对人民群众重感情就要把落脚点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一要做到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领导干部和群众只是分工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别。放下“官架子”,随和一些、亲切一些,多一些交流探讨、少一些指示命令,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威风八面、盛气凌人,群众就会敬而远之甚至惟恐避之不及,密切联系群众也就无从谈起。领导干部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还需要在放下架子的同时迈开步子,真正走到群众中去。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在宾馆饭店“搞调查研究”、透过车窗玻璃“了解民情”,即使到了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现场,也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这样自然无法了解群众,也无法被群众所了解。二要肯说真话,愿听实话。“与新社会阶层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年轻人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是少数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时遇到的尴尬。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领导干部不了解群众的要求、不熟悉群众的话语方式,只好讲一些空洞无物的官话、套话或言不由衷、令人生厌的假话。领导干部要与群众对得上话,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讲有针对性、对群众口味的真话,同时还要有愿听实话尤其是带刺的实话的心胸。如果领导干部开诚布公、虚怀若谷,群众自然愿“掏心窝子”、讲实话;如果领导干部只愿听“报喜”、不愿听“报忧”,就很难交到知心的群众朋友,很难了解真实的基层情况,联系群众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改进作风,提高能力。干部自身的作风、形象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环节。要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我们:一是改进工作作风,教育干部坚持全心会意为人民服务,反对脱离群众,不干实事;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反对虚假浮夸;坚持艰苦创业,反对奢侈浪费;坚持遇事同群众商量,反对强迫命令;坚持办事公道;反对以权谋私;坚持把完成上级任务和维护农民利益统一起来,反对不顾大局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二是提高各级干部的服务水平。主要是提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各种纠纷的能力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三是我们要在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诚恳接受群众的批评,不断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正确行使好手中权力,始终要用群众满不满意这面镜子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垂率在先,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用人格的力量影响他人。

健全机制,畅通渠道。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完善和拓展群众参与决策的形式,更好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愿望。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通过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信箱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要进一步畅通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通过调研、座谈、咨询、听证等形式,形成集中民意和民智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整合群众工作资源,形成加强群众工作的社会合力。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优势,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要充分发挥社区、村等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其通过依法自治活动,解决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要特别注意发挥协会、学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其逐步成为党和政府开展群众工作的新生力量和有力助手。深入了解民意,接受群众咨询,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保障广大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

[1]李正阳.把党的群众工作思想落到实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04.27

[2]韩建明.如何做好新时期职工群众工作.现代经济管理,2012.09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状思考 第7篇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群众自发增加对文化活动的投入, 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兴盛。回顾多年来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历程, 总结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经验, 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规律, 都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一是以道德意识为导向。凡是群体性的文化活动都有社会政治上的功用性, 符合群体性的共同道德意识。民间一些群众文化活动, 都与当地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庆祝活动相关联。二是以经济条件为支撑。近几年农村健身文化活动非常活跃, 主要是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 修起了健身娱乐广场, 安装了路灯, 群众农闲时期, 天天晚上扭秧歌、跳舞、赛球、打拳。特别是地方重大项目竣工庆典, 拿出一笔钱办“文化”, 搞得有声有色, 异彩纷呈, 提高了当地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推动了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三是以群众生活为本源。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从本质上说, 是群众生活的现实反映。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命力, 在于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脱离人民生活, 文化活动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生命就不会久长。四是以文化队伍为载体。群众文化活动是个“魂”, “魂”必须要“附体”, 要有实体去表现, 这个实体就是文化队伍。凡是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的地方, 往往都有一些文艺人才和骨干, 经过他们热心组织带动, 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开展起来, 持续下去。五是以形式多样化为特征。群众生活丰富多彩, 活动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群众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人才, 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需要, 因此, 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说唱弹拉、扭舞转打、琴棋书画、剪折编扎, 无所不有。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 就有存活的生命力。凡是群众不喜欢的形式, 都将被历史淘汰。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缺陷

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总趋势是日益活跃、兴盛, 由局部的”火”向大面的“火”发展, 由现在的层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这个过程将是缓慢长期的。制约文化活动加快发展的因素很多, 就群众文化活动自身发展的情况看, 存在一些突出的缺陷:一是零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区域性, 决定了其活动活动, 往往因事因时而作, 功利性很强, 常常出现“火”一阵的现象,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然。三是粗犷性。群众文化活动也是群体活动, 常常是简便易行、因陋就简, 缺乏精雕细刻、细致打磨, 大众化节目多, 精致隽永的节目少, 值得永久留存的节目少。四是因循性。群众文化活动往往只注重其娱乐性、休闲性, 忽视其创新性、发展性。年复一年的群众文化活动, 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 虽然有时内容和形式有些变化, 但没有较大的创新, 还是面貌依旧。群众文化活动如何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 如何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能鲜活地表现当代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需要不断地研究创新。

三、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工作机制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起时落, 不能坚持常态化、经常化, 是因为缺乏一种具有常态化功能的工作机制。现在从国家到省、市、县、乡镇都有文化组织, 但是沙滩流水不到头, 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村或社区都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组织。

针对哈尔滨市基层文化工作的上述现状, 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首先是领导部门的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应深入落实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有关文化政策精神, 将基层文化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有关方面分工负责的文化领导体制和投资体制, 给予基层文化工作切实到位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二、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工作的决策研究机制和监督执行机制。要建立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文化工作常设调研组织, 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统筹全市基层文化工作, 确定切实可行的基层文化工作规划和任务目标。同时要根据目标任务实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 不得放任自流, 更不能文过饰非, 谎报业绩, 要有严格的奖惩制度。

三、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的发展。要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的作用, 善于发现、善于培养、大胆起用。造就一大批文化人, 是基层文化工作最重要的保障。

四、鼓励和推进基层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

浅谈基层群众文化现象 第8篇

化体系的基础部分, 并且决定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 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基层群众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 走上前台, 成为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最核心的动力是“三个代表”的提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此开辟了有关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新的阐释空间。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趋于共识, 重视指数明显上升。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 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

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 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先进性, 成为当代基层文化的闪亮的徽章。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是思想上的一面旗帜;对国家来说,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中华民族来说, 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是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权利和根本利益的组成部分。

2 基层群众文化在提高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的作用不可忽视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 基层文化工作者当仁不让, 也就不可能在这两个战略的实施中“缺席”, 文化工作者也越发清楚的认识到, 科教兴国, 文化工作责无旁贷。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 这些年来实际上是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 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 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 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是不可思议的。

农村文化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近几年, 各级政府都程度不同的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 每年都组织专业人员编排思想进步、宣传科学、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 下乡演出, 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文化下乡一是送戏下乡, 二是培养基层文化骨干, 三是在基层吸收艺术上的营养。这些年坚持下来, 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培养“乡下文化”, 不只是“送文化”, 而且要“种文化”, 改变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 努力形成乡下文化的再造机制。文化单位每年都走出去, 下基层, 深入到厂矿、村镇辅导, 培训基层文艺骨干, 指导演出技巧, 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 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 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 培养了他们关于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的意识。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各地纷纷推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活动。这不仅有力的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几年以宣传企业产品、塑企业形象的企业文化;以活跃校园生活, 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兴趣的校园文化;以宣传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文化;以丰富群众生活, 自娱自乐、健身强体的广场文化;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和地域特点相结合的旅游文化, 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已经开展的蓬蓬勃勃、轰轰烈烈, 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层群众文化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3 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 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其需求面之广, 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的最重要的内驱力, 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 基层文化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 经历着选择、裂变、融通和创造。物质生活的改善, 不仅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也激发起他们新的文化欲望。另外, 工作节奏的加快需要文化娱乐调节身心, 人际关系的松散需要共同的文化娱乐以满足群体需求。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可以令居民感到快乐, 也能达到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 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 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 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 让奉献的人得到尊敬这样的目的。

4 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 基层文化建设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在部分农村,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文化生活还很贫乏。

而且, 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 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 经不起不良文化的消解和颠覆;有的地方基层文化曾经崛起过、辉煌过, 但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义撑, 迅速衰落下去, 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文化式微, 则经济不兴, 扼住当地社会的发展命脉。法轮功曾在全国各地传播、漫延, 给社会、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 许多无辜的生命成为法轮功的牺牲品。这一桩桩惨痛的教训都说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领阵地, 反动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步伐加快, 成绩显著, 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是关键。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没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不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一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软目标”或“缓事缓办”的任务, 其他事情一忙, 就把文化工作给冲了;二是表面上看中文化, 但只是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和短期效应, 虽然热闹几天, 给老百姓恶补几天文化大餐, 但这种“做秀”给基层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有些基层文化单位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工作举步维艰, 时时陷入困境。一些地方的社会方面对基层文化的漠视也令人心忧。

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工作难以立项, 乡镇文化站基础薄弱;文化专干待遇不落实, 专职人员调换频繁, 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得不到补充, 青黄不接, 出现严重断层;管理体制没理顺, 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目前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活动阵地短缺, 而且公共活动文化场所常被占用。文化活动缺乏经费保障, 影响活动的展开。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档次低下, 对群众吸引力不大。个别地方文化市场违规现象严重, 特别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群众反应强烈, 严重阻碍了两个文明建设。

直面这些尖锐而迫切的问题, 我们要补偏救弊, 起衰振弱, 扛起时代文化中的这份沉重。更何况, 我们正处于一个雄视阔步、昂扬进取的年代, 加之《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各种政策的出台, 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 坚冰已经打破, 航道已经开通, 风帆已经升起, 基层文化工作完全能够完成它对时代、对人民的伟大承诺。

基层群众文艺队伍建设初探 第9篇

1 基层群众文艺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初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培养一批又一批文艺人才队伍以来, 特别是在近几年高校因培养的人才丰富而出现较大的就业压力情况下, 大批的文艺人才涌入了基层, 为基层群众文艺工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份调查显示, 目前基层文艺单位基本出现了队伍年轻化、学历提升化、文艺作品越来越丰富的特征。但在文艺队伍建设中依然出现了如下阻碍基层文艺发展的问题:

第一, 人才结构不合理, 青黄不接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文艺青年人才依然只占基层文艺工作队伍比例中的较少部分, 且没有成为创作主体, 还不能担当创新和引领发展的重任;而比重大的老文艺工作者虽然经验丰富、技术熟练, 但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其作品俗套、没有新意,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基层文艺工作各类人才都需要, 但严重缺乏表演、创作、舞蹈、作曲、编导等重要和领军人才, 在人才的内部结构上产生了矛盾, 影响了文艺创作的全面发展。三是基于文艺工作琐碎、复杂的特殊性, 基层需要大量的既懂管理、市场, 又擅长各类文艺作品创作的综合性、复合型、精英人才。但目前的状况是基层文化干部大多为“半路出家”, 管理全靠经验, 专业基础又差, 很难胜任文艺领导工作。

第二, 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 文艺人才流通不畅。虽然目前各类文艺单位在推进体制改革, 实现市场转型, 但人才管理的机制依然不健全, 退休和旧体制中的人员是很沉重的包袱, 基层难以大量引进专业性人才, 无法形成人才自由进出的畅通机制;而且实现人尽其才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 严重缺乏各种激励机制, 难以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少人“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文艺工作人才管理模式还停留在“进、管、出”的传统套路里, 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应用少之甚少, 严重影响了现有人才的深造和培养, 社会上高级人才的引进和使用。

第三, 基层文艺队伍尚未适应市场转型, 市场意识不足。近两年, 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单位转体改制, 把各种文艺团体推向市场, “实行市场化管理, 让吃惯劳保饭的文艺工作者靠一技之能吃饭, 靠市场生存, 增强危机意识和社会生存能力。”[1]在这种趋势下, 很多基层文艺工作者尚未从传统的体制中走出来, 固步自封思想严重, 更缺乏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意识。突然面对着大市场的洗礼, 他们往往不知所措, 不知道什么作品才能赢得市场, 不知道如何对文艺工作进行产业化运作, 不知道如何统筹文艺商品的投入、产出、成本、利润。在起初的市场摸索中, 他们又容易碰壁, 遭受市场的淘汰和挫败, 丧失信心, 以致于进退两难, 在左右徘徊中遗失了抢占市场的先机。

此外, 在当前的文艺人才系统中, 还存在总量偏小、总体知识老化、年龄偏大、专业人才引进难等特征和问题。

2 基层群众文艺人才供需矛盾的成因分析

基层群众文艺之所以会存在着上述问题和矛盾, 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与人才队伍有着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基层群众文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 与基层文艺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密切相关。首先, 基层工作多而复杂, 琐碎, 与很多高学历文艺人才的期望相差甚远, 容易让不少优秀人才产生失落感, 进而放弃在基层干一番事业的梦想。其次, 由于脱胎于传统的文艺单位往往在编制上没有增加, 但需要不断新增人员, 其中不少人面临着编制紧缺的窘境, 加上基层的待遇低, 条件有限, 很多青年文艺人才想干一件本来很容易的事情都很难做到, 容易挫伤自信心和进取心。再者, 基层队伍整体落后, 学历和素质偏低, 且很多领导权控制在一些思想守旧、没有创新的人手中, 不轻易会接受青年人才的建议和做法, 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青年人才的流逝。最后, 基层的文艺消费群体也存在着素质低下、对文艺工作不重视、消费能力有限等问题, 容易挫伤青年人才的美好愿景。

第二, 基层文艺发展的市场机制尚未健全, 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政府把文艺文化单位推向市场, 目的在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把文艺文化事业推向市场, 在市场的洗礼中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大繁荣、大发展。然而, 由于改革的力度比较大, 各类文艺文化单位尚未做好转体转制的充分准备, 猝不及防地被推向市场, 难免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此外, 在市场化运营中, “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文艺作品的运营模式必然会暴露出了各种不适应症状, 产生综合症, 人才的供需矛盾也必然会出现。”[2]加之, 在适应市场需求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管理机制、运作机制都没有建立健全的情况下, 想在市场上获取利润, 赢得一席之地, 困难重重。

第三, 基层文艺人才队伍的整体意识尚未转变。只有解放思想, 才能求得指路明灯。基层文艺工作者虽然少, 但思想守旧、传统观念较多, 严重缺乏开拓、创新、服务的意识, 在面临体制改革和市场时, 不能及时转变挂念, 必要要受到市场的惩罚;此外, 企业化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市场的特殊准则和规律, 现在不管政府改革, 还是企事业单位改革, 都首先在思想观念转变上下功夫, 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注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效应。然而, 基层文艺文化单位的管理者往往缺乏人才意识和发展意识, 导致现有和引进的人才无法满足需求。

在基层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当下, 各类文艺单位层出不穷, 竞争也日趋激烈, 如果不能有效建设好人才队伍, 则很可能出现人才的脱节, 发展的断层, 整体效益的地下, 最终可能失去市场竞争力, 遭受市场的淘汰。

3 基层群众文艺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鉴于文艺人才在基层群众文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矛盾突出性问题, 笔者认为要加强基层文艺队伍建设, 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 转变观念, 从创建环境、构建人才机制以及文艺创作本身等诸多方面探寻破解对策, 方能继续推进群众文艺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 着力打造良好的文艺工作的环境。文艺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过程, 是一种精神活动, 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奠定基础, 激发创作动力。首先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艺术创作和工作要求的办公环境, 营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品味高尚、文化气息浓郁的硬件环境;丰富和完善各类文艺活动的道具、场地、器材、设备等, 全面保障文艺工作者的各项需求。其次, 应加强软环境建设,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 培育艺术至上、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职业素养, “用良好的道德情操、文明修养、职业素养不断培养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精神。”[3]最后, 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 努力开拓市场, 为文艺工作者创造丰富的演出机会,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第二, 着力建立健全各项发展机制。一是积极适应市场, 建立切实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 增强文艺工作的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 让他们不断了解市场, 了解群众需求, 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作品来;讲求市场效益, 推行市场运作, 争取让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努力细化和完善的创作机制, 从剧本创作、舞台设计、文艺彩排到文艺演出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明确详细的制度保障, 规范、高效运作, 不断满足市场的快餐式、大众化需求。三是推行各项激励机制, 用精神、物质等多种手段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争取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开拓更宽广的市场, 为群众文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创建良好的人才培养和深造机制, 确保学习、练习常态化, 现有人才人尽其用, 思想和观念与时俱进, 技术和素养不断提升。

第三,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不断为群众文艺队伍补充新鲜血液。这要求, 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结合激励措施, 让有能力、有潜力的综合性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作用大。二要站在宏观的角度, 运用战略思维, 着力引进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特别是具有文化市场开拓能力的领军人才, 用精英管理引领文艺工作的大发展;三要加大人才引进资金投入, 实行有差别化待遇管理, 用优越的待遇、良好的环境、宽阔的发展空间筑巢引凤, 吸引优秀人才;四是用好现有人才, 盘活各类人才, 吸引社会上的人才为自身服务, 弥补创作队伍、业务人员队伍等的不足, 满足各类需求。

第四, 用高水准的文艺作品和服务寻求政府支持, 扩大影响力, 拓宽发展的空间。对于走向市场的文艺创作来说, 政府是其宝贵的市场。这要求, 文艺创作首先要拿出文艺精品来满足政府的需求, 赢得政府的满意和支持。这一方面可以从对政府的服务中获取更多的回报,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政府的支持, 扩大影响力和品牌力, 奠定自身在人民群众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再者, 文艺单位良好的形象和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是其无形资产, 能够形成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巨大磁场, 从而能够进一步夯实基层群众文艺队伍的人才基层。

在基层群众文艺发展的大环境中,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 除了应采取上述策略外, 还应依托各类协会、文艺团体、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的帮助和支持。在文化组织的大背景下才能实现群众文艺队伍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2.

[2]廖嫦.浅谈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0 (4) 56.

浅析基层群众舞蹈的辅导特点 第10篇

一、群众舞蹈辅导的互动性

从字面意思来看, 辅导就是指群众舞蹈的辅导者既要对群众演员进行辅助又要适时的引导。具体来说就是群众舞蹈的创造要来源于群众的生活以及群众的审美基础, 如果没有了这一点, 群众对舞蹈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动力和兴趣, 也不能称之为“辅”了。另一方面, 辅导者要从理论的角度、专业的层面对群众演员进行引导疏通, 根据不同的演员, 不同的舞蹈形式、舞蹈风格、舞蹈主题、舞蹈动作以及舞蹈地点进行引导沟通。

专业的舞蹈演员由于受过系统的练习, 其身、手、眼、步等基本功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辅导者在讲解舞蹈动作的时候就比较容易, 学员很快就能进入状态, 抓住要领, 并自主练习。但是群众演员的舞蹈水平千差万别, 很多人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舞蹈知识, 更别说有舞蹈基础了, 所以辅导者在讲解的时候就比较困难, 很多时候往往是舞蹈老师在台上讲的神采飞扬、不亦说乎, 学员在下面一片茫然、不知所云。还有很多老师为了让学员领会自己的意思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现场示范演练, 像教广播体操一样将连贯的动作分解开来, 甚至手把手的教授, 收效也甚微, 学员学得很吃力, 老师教得很辛苦。但是, 老师们又会发现另外一种现象, 学员们对充满地域风味、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的驾驭活灵活现、风情万种。他们也很擅长模拟、重组、再现曾经接触、演出过的舞蹈。因此, 群众舞蹈的辅导工作一定要注意和学员互动交流。比如, 群众舞蹈以动感十足的流行音乐作配音, 再结合当下流行的舞蹈姿势进行相应的改编重组, 不仅让学员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调动起他们参加舞蹈培训的积极性, 让他们舞的开心, 舞的舒心。现在有些地区的群众舞蹈就是根据当下流行的《江南style》舞蹈进行改编的, 受到广大群众舞者的一致好评。

二、舞蹈辅导的适应性

舞蹈辅导的地域性要求辅导者前往某地辅导的过程中要将自己沉浸在某一地域的文化中, 了解该地居民或者舞蹈欣赏者的审美惯性。比如说, 我们看江南的舞蹈往往有着顺风和畅、杨柳依依、碧波荡漾的场景, 充满平静安逸的的风格。我们看新疆的舞蹈往往是被他们优美动人, 灵活轻快的舞步以及变化多端的手腕和舞姿所吸引, 浓郁的西域风格是新疆舞蹈的最大特色, 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等动作也是新疆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管是地域的群众舞蹈演员还是欣赏者, 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地域家乡情结, 比较钟爱他们熟悉的审美形象。因此, 一个优秀的辅导者要具有地域的适应性, 不光要适应不同地域舞蹈者不同的舞蹈基础和舞蹈习惯也要找到提高舞蹈者技能的契合点, 扬长避短的去创造去定位。另外, 一个优秀的舞蹈辅导者除了具有地域的适应性之外还要具有职业的适应性。比如说舞蹈辅导者要编排一个工人舞蹈就要深入到工人工作场地, 与工人沟通交流, 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以及平时喜欢的舞蹈类型。他们一般比较喜欢充满力量、节奏感强的街舞, 这种充满动感的音乐会舒缓他们劳累的神经, 激发他们工作的干劲, 因此舞蹈编者就要在工人舞蹈编排的时候注意加入街舞元素。群众舞蹈的设计既要能提起群众的舞蹈兴趣又要有很高的审美基础。最后舞蹈者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看待舞蹈的适应性特点, 不能一味的去迎合落后、迷信的审美趣味, 对于一些陈旧、粗俗的动作也不应该有所保留。在坚持适应性原则的过程中要注重地域舞蹈文化精髓部分的吸收和借鉴, 始终坚持人民性的原则, 因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舞蹈才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三、群众舞蹈辅导的中介性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文化、娱乐功能以及自我开发的特性。舞蹈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群众理解我国传统的舞蹈文化。对于专业舞蹈从业者来说要了解古代舞蹈也只能是通过陶盘残片、史料记载、摩崖石刻等来学习,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少有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资料, 就算有机会接触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 因此对舞蹈文化的集成与发展就需要通过舞蹈辅导的方式让群众感知、欣赏到传统舞蹈文化。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大批充满创意、创新精神的优秀舞蹈家, 舞蹈文化辅导也是培养大批优秀的舞蹈干部的重要途径。另外, 舞蹈辅导也是让群众舞蹈充满新鲜活力, 不断上升新高度的发展需要, 也是将各地民间舞蹈特点保留下来, 并在群众舞蹈中得以不断发扬的需要。很多优秀的民间舞蹈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与群众舞蹈的演出不无关系, 例如《元宵夜》《采茶舞》《踏歌》等都是优秀的群众舞蹈。

群众舞蹈作为人们表达生活感受、传达精神文明以及发扬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形式, 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力普及群众舞蹈是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另外, 群众舞蹈的辅导要结合群众舞蹈的辅导特点, 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开展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群众舞蹈辅导工作的顺利展开。

摘要:群众舞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其它文化种类一样, 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 是人们展示形体美、表达愉悦心情的重要手段,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从群众舞蹈中不仅获得了极大的感官享受, 也得到了许多生活的情趣, 同时也提高审美水平。从宏观上说, 做好基层群众的舞蹈辅导工作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群众舞蹈,辅导,文化娱乐

参考文献

[1]易晓梅.如何做好基层群众舞蹈辅导工作[J].大观周刊, 2011 (28)

基层群众文化辅导热点问题探讨 第11篇

摘要: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决定了辅导不可能是"复印式"的传承,而只能是选择性的传承。只有精心选择,才能传递群众文化的精华,只有整理和加工,才能使辅导对象能够接受,只有选择性的吸收,才能使异地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原封不动地世代因袭相传是不符合现代的发展和需要的。文化创新就必须打破旧的文化传统,不断地革新,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补充,不断地完善。群众文化辅导就是在传统文化意识与现代文化意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起着"联系"和"融合"的作用。它改造着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保护着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它选择外来文化的优长,发扬着现代文化的意识。基于此,本文对基层群众文化的辅导做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基层群众 文化 辅导

一、文化馆辅导培训重在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馆是广大业余文学、书法、美术、音乐、戏曲、舞蹈等之家。是各个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为他们服好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全面提高业余人才的专业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各业务门类在职人员的培训己成为文化馆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组织举办短期或中长期的培训或轮训,开设文艺表演、舞蹈、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培训和优秀人才文化管理研讨班。二是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群众接受辅导、投身创作、参加表演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得到了艺术享受和乐趣,在不知不觉中群众素质得到了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表面上展示的是艺术作品,艺术人才,而其本质展示的是群众业务辅导人员在幕后的辛勤劳动,提高文化馆业务干部的综合素质,是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关键。

二、文化馆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几年党和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体系建设及设施的投放,要不断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以提供文化服务为天职,除办好经常性的民间组织培训、日常辅导外,还要结文合节假日群众文化活动最活跃之机,大力发展通俗文化,使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贴近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人的生活。因此,古往今来,群众都喜欢通俗的、现代的、潮流的文化艺术作品。而在现阶段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今后的群众工作中,一定要改变习惯,有计划地办好辅导传授工作,向群众推荐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优秀文艺节目和精神食粮。促进我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的建设。对群众文化技能的辅导,首先要培养辅导对象的主动性。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对象,在看、听、想的同时也就是文化艺术的审美操作或制作的行为,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在自我表演、自我创造、自我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这就是培养辅导对象的主动性。其次,就是实践性。文化技能只有在审美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训练才能够逐步地培养起来。比如说对某一艺术门类非常喜爱,但不掌握其技术与技巧,那么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文化审美活动,更不可能有高度的文化审美才能。掌握技能就必须亲身实践,长期实践就必定会提高技能。

三、文化馆应加强文化广场建设的正确引导

广场文化是现代城市综合文化实力的展示,是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时下各地流行广场健身文化,广场文化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即街头文化、健身休闲文化、娱乐演出活动和广场美化。开展广场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享受的愉悦的生活方式;二是,广场文化要考虑大多人的审美心理和自愿参与性、广泛性、普遍性、公益性的特点;三是,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弘扬时代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的腐朽的、落后的精神垃圾;四是,文化馆应加强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由于广场文化的广泛性、群众性、休闲娱乐性的特点突出,文化馆要紧跟群众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时刻为广场文化建设把好脉。

四、文化馆应抓好社区文化建设的服务工作

社区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新崛起的现代化因素,而迅速地积累和膨胀自身力量,并且以其独特的功能,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通过不断的吸纳社会领域中原有的政府职能,开辟出具有独立作用能力的自主空间和自主领域。要把社区文化纳入社区建设,是社区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则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和灵魂。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不仅有利于培育社区精神,陶冶居民群众的情操,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塑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增强居民的凝聚力,营造稳定的社区环境。把握社区居民的需求,明确社区文化发展思路,探索和找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加强群众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牢固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职能意识,坚持文化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坚持文化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文化馆在全区文化工作中的主导龙头地位,以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创作、研究为主业。只有这样,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就一定能够更加持久、稳定、蓬勃的发展。达到领导满意、群众高兴、同志们有成就感,为我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敏.全国基层文化建设巡礼[J].缭望新闻周刊,2009(19).

[2]沈元章.文联: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J].特区理论与实践,2011 5.

[3]马丹.市场·优势·政策一文联社的三个效益[J].行业观察,2010.2.

[4]巴特尔.关于加强文联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调查报告,2011.2.

[5]刘欧生.创新是文联工作的活力之源[J].创作评谭. 2010

基层初中创建体育特色的“五要素” 第12篇

由于初中各学校学生数量不同、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体育设施缺乏等情况普遍存在, 而这些难题在短时间内又很难改变。因此, 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特色项目,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根据学生人数确定特色项目

可以根据学生人数的不同分为500人以下、500人~1000人和1000人以上三类。其中, 1000人以上的学校可以尝试集体项目;500人~1000人的学校应将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有效结合, 如, 可开展球类、定向运动等项目;500人以下的学校最好以个人项目为主, 如, 沙滩排球、乒乓球等。但是, 在选择项目时, 各校要避免与市、县初中的优势项目冲突。

2. 根据省、市、县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确定特色项目

首先, 各学校要创县、市级体育特色, 县、市体育部门每年都会根据年度计划组织体育比赛和相关体育活动。对此, 只要学生参与率高、运动队成绩出色, 就有可能在这些项目上创出特色。其次, 要经过长期努力争取创省级体育特色。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初中学校具备创省级体育特色的条件, 对此, 如果具备这一条件, 各学校应该抓住机会, 争创省级体育特色。

3. 根据学校的传统项目确定特色项目

如果学校已经长期开展了一些民族传统特色项目, 或开展了富有特色的体育大课间活动, 就可以将这些作为开创体育特色的基础, 进而确定特色项目。

二、体育特色项目的师资配备要充沛

普通学校, 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 师资配备存在一定困难, 如, 专职体育教师相对较少、体育教师年龄与能力参差不齐等。因此, 学校应根据项目的特色配备实用型的教师, 如, 在原有的几名专职体育教师的基础上, 从中挑选有体育专业特色的教师指导课余训练, 这些教师要特别能吃苦、能奉献、能创新。但是, 在课余训练和学校创体育特色的过程中, 不能仅依靠体育教师, 还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 需要学校全体成员的参与;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或者副校长、主管体育的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体育教研组组长、体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创体育特色领导小组, 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尽量为每个班级确定项目负责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各决策小组、管理小组和训练小组, 要各尽其职、管理到位。

三、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要有周密计划

初中学校在开展体育特色项目时要有计划性。

1. 合理使用资金

用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教师奖金、学生奖金、购买体育器材的经费、比赛经费、体育活动经费等, 对于这笔资金, 各学校要做好预算, 努力满足特色项目的开展。

2. 强化训练管理, 做到目标明确

各学校在确定体育特色项目后, 必须抓好开局, 在成立课余训练队的同时要建立梯队, 并逐步形成班级有代表队、年级有代表队的群体机制;学校要积极利用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课安排专人负责指导, 挖掘运动苗子, 同时要明确目标、制订训练计划, 并按计划认真执行。

3. 要制订完善的计划

要制订特色项目比赛及教师培训计划, 要将班际、校际比赛都纳入学校体育比赛计划, 并通过比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四、体育特色项目的宣传要有实质跟进

出色的比赛成绩是成功创建特色体育项目的基础。初中学校在创体育特色的过程中, 要积极发挥宣传的作用, 首先, 除省、市、县的比赛之外, 各校应通过其他方式宣传学校的体育特色, 如, 利用学校宣传窗或大型体育活动展示特色项目的开展成果, 宣传内容应包括运动队的组成、比赛成绩、项目的普及等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其次, 各学校应通过上级部门宣传学校特色, 如, 要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展示活动, 并要有侧重点。需要注意的是, 宣传形式要多样化、突出主题, 要努力提高学校知名度, 争取获得省、市、县教育与体育部门的认同。

五、体育特色项目的创建与发展要有完善的运行体制

上一篇:下一代广播网络下一篇: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