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2024-08-12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精选12篇)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第1篇

一、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好奇心强, 而好奇心又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 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

(一) 体现趣味性

利用演示实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由于物理知识抽象, 而初中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尚未形成, 因此,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 心理学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利用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利用故事生趣, 引发好奇心

例如, 在讲“静电的应用与危害”时, 可以借鉴这样一个故事, 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1976年, 停靠在日本港附近的挪威油轮别尔克伊斯特拉号, 聚集起来的高压静电迸发火花, 点燃弥散在甲板上空的石油蒸汽, 使这艘巨轮顷刻间毁于一旦。”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目的, 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策略。

(三)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依据物理学特点, 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一) 利用实验的事例组织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也是教学中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概念、规律的教学, 首先必须提供大量的实验和事例, 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感性资料, 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物理场景。例如, 讲“压强”时, 教师可以让一学生先双脚站立, 再单脚站立, 然后用脚尖站立并说出不同站立方式时的感觉, 由此引入与压力作用效果有关的物理量和压强的概念。

(二)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物理学方法论的渗透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 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

1.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这样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更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 即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循环上升, 在实验教学中,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这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不断地通过实验教学渗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2.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坚持在实验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教育, 一定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 并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三、立足物理史资源, 促进物理教学

中学物理内容广泛, 从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汽车、火车、飞机、火箭的运动都有涉及, 所有这些物理知识都是人类数千年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经验的总结。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说:“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 这块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 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

1.物理学史是中学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或仅是物理知识的附带,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物理学史的有关知识给予充分重视, 并将物理学史和物理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物理学发展史中有不少有趣的故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落体实验……在教学中适当的引申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 常见的现象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只有敢于创新的人才能有所发现, 生动的故事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物理学史也是由无数物理学家的奋斗史组成的, 它记录了多少物理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百折不挠的毅力, 为科学发展不惜献出生命的事例。用这些事例教育学生, 在科学研究领域, 只有那些不畏劳苦艰险、勤奋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顶点,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中学的物理教师,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素养。不仅要在平时的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要培养学生把这种课堂兴趣延续下去, 在课下也要有思考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 优化教学和利用物理史资源要合理结合, 使两者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璞扬, 单光华.中学物理教学法[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孙嘉平, 朱慧.怎样培养初中生对物理学习兴趣[M].中国资料参考网.

[4]余小妹.如何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中国资料参考网.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学习动机 策略

一、从物理教材特点入手培养物理学习动机

1.钻研物理教材并在教学中做出适当调整。为了让学生能从心理上接受中学物理,乐于学习物理,物理老师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全部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进行授课;还要敢于进行自我突破,从物理学科特点入手,适当调整课本中一些内容的先后顺序。

2要求学生记住每一章的大标题和每一节的小标题。很多学生听到往届的学长学姐传言物理很难学,就产生畏难心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就相信传言,认为自己学不好是因为中学物理确实非常难。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记住所学内容的标题,尽量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完整的知识框架,从而对所学知识心中有数,不盲目畏惧,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从学生自身特点入手培养物理学习动机

1.鼓励学生多交流。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2.鼓励学生多提问。不管学生成绩好与坏,分数高与低,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都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不敢问老师问题,有的是害怕自己所问的问题太简单被人笑话,更多的是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问题,提出自己学习上的疑惑,老师才能对症下药,排疑解惑。

3.培养学生成就感。当学生在物理学学习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时,物理老师一定要给予适度的、切合实际的表扬和鼓励,可以对学生好的表现进行公开赞扬,这样可以帮助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物理教师自身努力入手培养物理学习动机

1.热爱教学工作,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物理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特别是教学水平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得到学生的认可,从情感入手,将自己对物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学生才可能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物理学习上来。

2.热爱教育工作,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多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热爱。只有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学生才会有被信赖和受鼓舞的内心情感体验,愉快的接受老师的教诲,并转化为动力,从而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期望。

3.关注教学细节,巧用作业考试评语。在作业和试卷的最后,如果留有老师的评语,学生会格外关注,心里也会特别在意。所以,物理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在作业后面最好加上一些评语,不能只有月号。对学生的评语,要切合实际,不能夸大,要实事求是的指出问题,提出要求。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重视自己,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从课堂教学环节入手培养物理学习动机

1.落实探究教学,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当前倡导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衡水中学提出的“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升学率”,临川中学的分层教学,也引起了全国中学巨大的反响。搏众家之所长,为我所用,不断完善自身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改进实验教学,发挥物理学科优势。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健R虼耍?在实验教学中,应做到:首先,优化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老师不能唱“独角戏”,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规律,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其次,用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讨论交流的能力;最后,要让物理实验充满游戏性、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定会得到提高。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课堂容量大而且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用好了会对物理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但是,教师不能对多媒体过于依赖,如果出现物理课堂鼠标一点到底、从头到尾不离开讲台、没有板书没有提问没有板演等互动环节,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一定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从课外拓展活动入手培养物理学习动机

开展富有成效的物理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物理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自然世界和物理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学生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进一步获得全新的物理知识,继而促使学生进行探索新知的欲望。在这样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参考文献:

物理教学中学习策略教学的探讨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策略;探讨

一、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

所谓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结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的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学习策略系统中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仅仅是学习策略具体的执行的活动,而要自觉地、有计划地的执行这种活动,其先决条件就是要对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所认知和体验,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学习中,在元认知的作用下,人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为何学、学习受何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的关系。

笔者在从事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把学习中的困难归因于缺少能力,但实际上,笔者认为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学会如何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部分优等生可以再学习中自己总结,获得一些学习策略,但缺乏系统性和迁移性,中等生很难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困生基本上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致使一些学生处于智力不差学习差的“学习失能”状态。笔者认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教师在学法指导上的失误,如只注重如何获得已有知识经验,而忽视对学生自身认知结构的更新,强调教师主导、激发作用,而忽视教授学生自我激励与调节,注意具体、外显学习环节的改善,而缺乏更高层次,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高效的学习策略都不是自然行成的。因而,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突出与迫切。

二、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正常课堂教学让更多学生懂得利用有效学习策略,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还是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学习策略的教学在内容方面可表现为:①认知策略教学。认知策略教学是指教师对知识信息加工的策略教学,包括选择重点方法、联结于结构方法、分析综合方法、记忆复述方法、具体应用方法等的教学。②元认知策略教学。元认知策略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学习策略时,不仅直接、明确地解释所教授的策略是什么,而且还要提供为什么以及何时、何处应用这些策略的详细信息。在学生学习活动之前,老师指导他们对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为学习活动作好各种具体的准备。在学习活动中,指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象和任务,指导学生要善于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和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何时得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后,指导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注意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以及认真分析这些错误,做到及时补救,并进行反思和总结等。③情意调控策略教学。情意调控策略教学是指教师对学习者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反馈与控制的指导教学。

三、物理课堂上学习策略的教学

学习知识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和创新,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则将受益终身。因此,告诉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目的已经明确,是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物理教学就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而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物理教学中应当把学习策略训练看做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视陈述性知识,忽略程序性知识,尤其是策略性知识的现象,有意识地把学习策略训练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认真落实。物理教学中学习策略训练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让学生掌握物理课的学习策略,即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的物理技能这三个方面。从而让学生形成掌握知识的框架。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第4篇

一、物理现象教学的特点

物理现象教学要具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物理现象, 设计教学过程, 让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现象教学要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条件, 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展现不同的物理现象。 实验法、多媒体演示、图文展示等都是常用的物理现象教学方式。

物理现象教学具有科学性。 中学物理教学是将已有的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 虽然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需要, 只强调主要关系, 避开次要因素, 但不能倒置主次, 否则就会失去现象的科学性, 这将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二、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现象教学的必要性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现象教学, 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 让学生的知识空间更广阔,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烈, 并且培养学生对生活和事物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更热爱生活, 热爱物理, 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同时,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联系到一起, 解决实际问题, 才是学习物理最主要的目的。 所以,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现象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现象教学的策略

1.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事物表象。

许多美丽的物理现象不仅仅来自实验, 更来自大自然。 美丽的物理现象不但能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而且能让学生更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欣赏、去感受,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使学生获得形成表象的基础材料, 进而提供概括、抽象的必要素材。比如在教学“薄膜干涉”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美丽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2.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观察, 帮助学生创设生活化的物理学习情境。

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真实可见的物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调动学习热情, 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选择恰当的生活实例, 让生活成为物理教学的材料来源, 成为学生学习的观察素材。 比如在教学“温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 在冬天把装满水的瓶子放在室外为什么会被“冻裂”了? 为什么空瓶子冻不裂?

3.通过对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 增强学生学习和信心。

实验作为学生观察、学习的物理环境, 是最能体现物理现象的, 具有物理规律的教学活动内容, 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重要的认知发展平台。 教师要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 物理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素质。比如在学习“形变”时, 可以让学生用一个装满水的插有细管的玻璃瓶, 然后进行挤压瓶身, 观察细管的表面出现的相应的变化, 进而让学生对“形变”概念有清楚直观的理解。

4.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 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简单化。

每一种教学材料都可以扩大学生的信息储存量, 而多媒体课件可以清晰展示物理现象,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 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容易理解, 将学生引入物理现象教学情境, 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特别是在无法做实验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清晰的展示物理现象。 比如在教学“带电粒子的运动”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5.通过对图文信息和教学板书的观察, 弥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欠缺。

图文信息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创设物理情境。 在新课引入时, 教师可以运用新闻图片、漫画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合理取用图文信息, 结合教学板书,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欠缺。 比如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挂图向学生展示蒸发的过程。

6.通过对教师形体语言的观察, 缩小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的每个动作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相应的影响。 用教师的体态展现物理现象, 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 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又可以缩小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比如在教学 “摩擦力”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人走路的姿势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脚要用力向后蹬地? 又如教学“简单机械”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体用手托起一件物品时, 蕴含怎样的杠杆原理?

7.通过对社会热点的观察, 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社会热点问题经常出现在教材中。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社会热点, 以期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比如, 宇航员在太空为什么会失重? 为什么电梯能在垂直的电梯井上下移动?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现象教学, 利用对大自然、生活实例、物理实验、多媒体课件、图文信息、教学板书、教师形体语言、社会热点等手段的充分应用还原物理现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氛围, 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菊英.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的展现[J].科学中国人, 2015, (17) .

[2]金玉.应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J].中学生数理化 (学研版) , 2012, (04) .

[3]吴耀方.情境化、生活化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物理 (高中版) , 2014, (4) .

[4]谢夕厚.新课标下“现象”教学模式建构初探[J].2008, (17) .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第5篇

高中物理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成长,但目前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常常是无意识的,导致很多学生推理过程常常出现偏差,“想当然”现象非常明显。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种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能帮助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推理能力分类

1.归纳推理:指从个别性知识到一般性结论的过程。

2.演绎推理:指人们以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为依据,从服从该认识的已知部分推知未知部分的思维方法。

3.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同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他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二、具体的教学策略

1.归纳推理培养的教学策略

理论步骤:(1)分析事物属性;(2)归纳一般结论;(3)检验。

教学策略:采用“例子―例子―结论―检验”。

例如,在教学质点概念时,教师给出的例子是:一只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应怎样准确地描述其身上各点的运动情况?

师生分析总结:无法准确描述,因为翅膀和身体的运动情况不相同。

教师:是不是只有这个例子无法准确描述?

学生举例:操场上滚动的足球、自行车的运动等。

结论:运动情况很复杂,所以要研究物体运动需要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属性。教师再对例子分析:研究雄鹰整体的运动轨迹时可忽略形状大小。

检验:足球的运动等。

2.演绎推理培养的教学策略

理论步骤:(1)分析事实;(2)选择理论;(3)推理。

教学策略:采用“如果――那么”

【实例一】

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而v2-v12=2al,把F、l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做的功是W=1/2mv22-1/2mv12,由此分析可得1/2mv2表示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即为动能,上式即为动能定理。

教材用到的是演绎推理法。在教学中采用“如果―那么”的策略,可以这样做:(1)分析事实: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分析已知与未知条件;(2)策略实施:如果物体在F作用下发生了运动,那么力F就对物体做了功;如果前进位移为l,力为F,那么功就是W=Fl;如果是恒力,那么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可以代入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实例二】

演绎推理在物理试题分析中也经常要用到。

如图所示,相距l平行放置的光滑导电轨道,与水平面倾角为α轨道间有电阻R,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一根质量为m、电阻为R/4的金属杆ab由静止开始沿导电轨道下滑。设下滑中ab杆始终与轨道保持垂直,且接触良好,导电轨道有足够的长度,且电阻不计,求ab杆沿轨道下滑可达到的最终速度。

教学策略如下:

(1)理清事实:金属杆下滑发生运动,导体切割磁感线,有感应电流;金属杆受安培力和重力的作用。

(2)采用“如果……那么……”策略分析:在最初时间内,速度小,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则感应电流较小;如果感应电流较小,安培力就会较小;如果安培力小,那么合力就沿斜面向下,则速度就会越来越大;如果速度越来越大,那么据前面的分析,安培力就会越来越大,合力就会越来越小,那么速度增加得就比较慢;如果速度达到一定时,安培力与重力的分力大小相等,那么合力就为零,速度就不会变化,之后物体就做匀速运动。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很多次“如果……那么……”的应用。学生每一次的分析都要有严格的逻辑过程和理论依据。如果分析错误,只需要去分析每一个单元的推理是否严密就可以了。

3.类比推理培养的教学策略

理论步骤:分析事物―联想已知―解决

教学策略:“如果……则像……”

例如,在教学电场强度定义时,教材先给出事实,试探电荷会在电场中受力,而且在同一地点受力大小和带电量的比值是不变的。那怎样描述电场强度?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出示密度的定义及公式。

思考的策略是:在场确定的情况下,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电荷量或受力无关,只与位置有关,则很像密度的定义方法。如果可以的话,怎样定义?

学生在思考策略上逐步推进:密度是怎样定义的?密度与质量、体积有无关系?如果电场强度定义采用这样的方法,分子上应该是力还是电荷量等等。

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第6篇

关键词:情境;实验;生活化

中学物理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将初中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创设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物理的学习,同时又把自己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生活的难题。

一、引入课题情境生活化

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老师要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所学的内容,为自己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将物理问题放置于生活中,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物理。比如,在学习“怎样区分声音”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在平时购物时,小贩们都会通过用耳朵听数钞票时发出的声音来识别钞票的真假;夏天,父母买西瓜时,都会敲敲西瓜听听西瓜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来挑选西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联想到生活中各种与声音有关的事情,会觉得物理是有生活乐趣的,这也就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老师在讲解物理原理时,尽量避免使用生涩无味的语言,而

要经常列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讲解,这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生活意义非常深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冲动。比如:在教授声音这一物理原理时,老师可以播放各种音乐让学生听,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点;在教学物态变化的知识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厨房观察;在讲解压强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粗细不一的刀来切水果等等。这样的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还能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物理原理的思考,让学生慢慢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堂实验生活化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随手的小实验,利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素材来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具有真实性。利用身边的物资来进行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学习的距离,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如:利用水做惯性实验,利用石块、小刀做压强实验,利用灯泡做电学实验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物理意识,寻求各种实验机会,将物理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踐中。

综上所述,老师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物理走进他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李俊谦.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

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第7篇

一、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很重,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学生就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 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二、把握好“以生为本”这个原则

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在态度上: 多一点微笑,少一点粗暴; 多一点幽默,少一点指责。比如遇到学生不认真听讲时,你对他说: “这么大的人了上课还走神,还不懂事,现在不懂事,将来看你怎么能当好董事长?”遇到个别学生听不懂课打瞌睡时,你就说: “某某同学今天表现真不错,大家还在讨论的问题,他现在就点头了,看来他已经听懂了,等会请他说说对我们讨论问题的看法。”在学生的笑声中,这些不好好听课的同学也注意力集中了,对其他认真听课的同学也起到了适当放松一下的调节作用,一箭双雕,其效果远比直接点名批评好得多。

在课堂上,要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避免老师唱主角甚至唱独角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我们做老师的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三、认真备课上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不止是简单的备知识、备教法,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正视问题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提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备课过程不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形成能力高的吃不饱、能力低的消化不了的局面,降低了课堂效率。在备课中,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

2.教学时要做到学生全体发展、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以课堂提问为例,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如物理概念、公式、现象等,通过这些问题让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层学生大部分比较敏感,老师关注、鼓励的多就可能进步; 相反,就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所以提问他们既要考虑到教材的基础,又要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才能回答的问题,给他们向高层学生挑战的信心。

四、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解题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题型的方法。

1.审题方法

从日常教学来看,不少学生对于“模式化”题目,容易解决,一旦遇到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就觉头疼、无从下手。所以,要加强学生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教发展的联系,多动脑、勤动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以解决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为例。这类习题多是结合生产、科技、生活,文字较多,再加上隐含物理含义,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忽视情景分析,漏掉关键环节,导致解题失误。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就至关重要了。

2.解题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准确而且迅速地选择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是新时期物理创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一样,解题训练也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即“从无模式到有模式,再从有模式上升到‘无模式’”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教师要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同或类似题型的集中练习,在学生经历一定解题实践、获得一定解题“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 探索各类题目、题型的解题模式( 即形成“理性认识”) ,并且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反复推敲、认真比较,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然后以最优的解题规范为准绳,触类旁通地思考解答其它题型。这样做符合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实际,且遵循物理学科的教学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励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大提高物理解题的效率,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五、做好物理课堂教学的诊断和观察,积极开展物理教学评价

在现代物理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物理教学课堂观察与诊断有显著的功能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师生的关系。

浅析中学物理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第8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

计算机教育技术是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和重构的推动力和突破口。采用电脑手段, 能加速信息的传播, 提高信息的质量, 可以突破和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 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深层变革。在物理课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这仅是个过渡方式, 要逐渐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目标, 不仅仅是建设多媒体教室, 更重要的是建立学生自学体制。教师制作的电脑教学软件, 不仅能用于教学演示, 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供学生自学。教师和学生连接上国际Internet网络, 可以开阔学术视野, 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课程结构, 有力地推动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电脑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能够向学生和教师提供最新、最优、最全的学科信息, 拓宽思维的视野, 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利用各种信息库, 进行知识检索和问题研究, 在宽广的知识空间中建构富于个性的、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素质。

信息化教学有利也有弊, 它的优点是主要的, 缺点和不足是次要的, 我们不能因小失大。教师要时刻谨记, 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帮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选、加工、存储、共享、利用、创新, 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提炼和升华, 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在所有的教学中都使用, 使课堂变为放映室, 教师就只起到了解说员和放映员的作用, 而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要知道, 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只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阐述和表现教学内容, 而演示教学的成败, 归根结底还是要取决于教师本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围绕教学内容, 不能盲目追求外在表现形式, 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学生被吸引了, 但是却不知所以然, 重点内容、要学的知识都没有突出, 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二、运用评价教学策略

1. 适度的表扬和委婉的批评相结合

批评与表扬就如同一把双刃剑, 在教学运用中缺一不可, 只表扬或只批评都是片面、不可取的。

(1) 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 教师的教学策略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表扬要适度, 值得表扬的要及时表扬, 态度真诚;不该表扬时, 不能乱用表扬。教师不能一味夸大学生的优点, 迁就学生的心理满足感, 这样学生会滋生骄傲心态。此外, 教师要注意到, 同样的表扬, 不同的学生反应是不一样的。如优等生往往对教师的表扬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 这样的学习效果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简单的, 因此反应平平。而落后生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表扬, 非常高兴, 因为被教师的认可而有了成功的学习体验, 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认为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表扬要贴切, 找到他们心理上需要的、在乎的事情。

(2) 表扬的对立面是批评。批评是对学生严肃的爱, 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思想、行为需要教师的纠正, 没有批评, 学生会不重视。如果批评得太严厉, 学生会产生对抗心理, 听不进去。因此, 有的教师对学生批评时变得缩手缩脚, 学生在教师的迁就下, 错误形成了恶性循环。

(3) 批评不是教师板起冷冰冰的面孔, 让学生望而生畏, 也不是对学生的呵斥、讽刺和挖苦, 更不能贬低学生的人格。批评要建立在师生双方平等的基础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 注意用语委婉, 讲究批评的艺术。

2. 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建立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上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尺,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利用综合评价表来确定学生品德学习情况的方法是较科学的, 较简捷的, 也是较客观的。它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学习动态反映, 能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因而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比教师仅凭印象评分的简单做法优越得多。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和板书来完成的, 教学教条化, 知识围绕应试目标, 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学得厌烦, 理解困难,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是一种脱离生活的教学。知识是鲜活的, 只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有直接联系, 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 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教师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研究的对象,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 从物理学的产生、发展到进一步完善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出现, 并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应从生活与物理学的联系出发, 挖掘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面, 让抽象的知识理解变成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例。如让学生利用啤酒瓶分别装不同质量的水, 然后用同样的力去敲, 仔细辨别音调的高与低;在学习“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时,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种导入情境:让学生做搓手活动, 从感觉热来加深理解。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第9篇

1. 目标明确, 有价值性。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 还要研究提问的目标, 讲究提问的艺术。

2. 层次清晰, 有梯度。

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 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紧扣, 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 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 (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的信息, 或者说不加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 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最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有多种解决途径, 学生能据此导出其他类似的问题, 包含的数据或资料能组合、分类、制作或分析。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 不仅容易解决问题, 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3. 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 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 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 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 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后一定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给学生留恰当的思考时间, 以便使学生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 使用的语言更加准确、到位, 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提高了课堂参与率,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可谓一箭三雕。

4.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种方式可用于新课教学中, 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5. 提问要因人而异, 切忌不切实际。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 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应用于课堂提问中, 则应该因人施问。所以,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 应该因人而异:难度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 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 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 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当然, 学生的回答有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尤其是学困生, 这时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 正确评价学生, 及时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 然后再给他一次成功回答的机会。实践证明, 这样的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对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6. 提问时要面带微笑, 切忌态度生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 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提问时教师表现出不耐烦, 动辄训斥、刁难, 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 甚至生厌, 阻碍教学进程。相反, 老师面带微笑, 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则能增强学生的信心, 使其思路清晰, 回答准确, 语言优美, 从而更加喜爱老师及该门课程。

7. 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过程中愉快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体会到思考的成功的快乐与满足。

8. 灵活性。

提问要灵活应用, 一方面体现在讲、练、读、改诸环节中, 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精神涣散时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扩展等方式, 而且要在提问中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不正确、不确切的地方。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对课堂提问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会答”, 更要让学生“会问”。在教学中,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 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且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 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加强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在今天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若能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善加指点, 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个好的问题,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 我们要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下面谈一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第10篇

一、学生动手操作,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大胆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亲身体验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例如讲质量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准备一块上课前让学生顺手从路边捡来的小石块,让学生自己去称这块小石块的质量。

在实验室里,预先给学生准备好一个带砝码的托盘天平。教师先组织学生熟悉实验手册中的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把游码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处,这是第一次使天平平衡。接下来,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放入小石块,在右盘中通过镊子加减砝码(先大后小),使天平平衡;若加入最小砝码还不能使托盘天平再次平衡,则应该去移动游码,直至天平第二次平衡。此时,左边小石块的质量就等于右盘中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读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懂得了如何去测物体的质量。

为了巩固这个知识点,老师提示学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试手边的小东西的质量,例如橡皮擦、钢笔、一截粉笔,等等。经过反复动手实验、分析、研究、讨论,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记忆,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觉得自己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农牧区的学生逐渐养成勤动手、勤动脑、勤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更加积极努力,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就能逐步养成,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巩固,教学效率也就因此而得到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物理就在学生身边。如何激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呢?

讲解蒸发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同学们自己周末洗衣服这件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问学生要想使自己刚洗好的衣服尽早晾干,怎么做最有效?学生的回答不外乎是应该使劲地拧衣服,尽量把水拧干些,然后把衣服摊开晾,或是把衣服放在有太阳的地方晾晒,或是把衣服放在有风的地方去晾等。老师可以就势进一步提问并让学生讨论:衣服不摊开晒行不行?如果洗了衣服的那天刚好没有出太阳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把衣服放在有风的地方去晾衣服就会干得快一些呢?这些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很少有学生会把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有了老师的这些假设性的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好玩,从而产生兴趣,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学习的主动性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了出来。在学生七嘴八舌没有统一结论的时机,老师再趁机引入接下来要学习的“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老师在讲清楚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个知识点后,再回过头来为学生解答刚才争论的问题:蒸发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把衣服摊开就是为了增大液体蒸发的表面积),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把衣服放晾在有太阳的地方就是因为有太阳的地方温度更高),跟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把衣服放在有风的地方去晾是利用有风的地方空气流动快),等等。

这样,课本中枯燥的物理知识通过老师创设的熟悉的教学情境变得生动起来,学生怎么会轻易遗忘呢?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而然就变得有效了。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物理知识不是课本中的“死”的,而是活生生的、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有用的东西,接下来的学习劲头就会更足,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他们会更注意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还想了解更多知识。此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探究新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利用PPT制作简单的课件,让物理情景动起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中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时候,就可以利用PPT给学生进行微观的演示。

学生通过PPT观看坐在船中的两位同学在水中推对方时的情景。PPT展示:一位同学坐在船上推另一位同学座的船时,对方的船被推开的同时,自己的这艘船也在同时往后退。学生通过PPT,可以形象直观地得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传统的物理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老师要将这样抽象的知识讲清楚本就不容易,学生要将这样抽象的知识听明白就更不容易了。现在,有了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就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物理情景变得形象直观起来。多媒体的使用,既突破了传统教具的局限,又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局限,让抽象而又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让物理学习变得不再“难于上青天”。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第11篇

一、引入新课时的提问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引入新课过渡问题。如何先设立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而达到过渡自然,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可以列举一些与新课关联密切的,学生熟悉的周边生活问题,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设置提问。

例如:在学生学习《压强》一节中,学生学了压力知识后,如何自然过渡到压强知识中来。教师可以先这样设计,让学生一支圆珠笔,用两只食指挤压圆珠笔的两端,向学生提问:两只手指感觉一样吗?两只手指所受的压力一样吗?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很快地回答:两只手指感觉不一样,所受的压力却一样。教师又可以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为什么在相同的压力下,两只手指却有不同的感觉呢?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也层层深入,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压强》的知识中来。

二、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认识需要和规律,充分利用现代条件设备,设置多种形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休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演示实验提问

演示实验就其自身特点来说,其科学性强,现象明显,直观现实,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学生利用直觉思维,进行有效学习,研究、掌握。如在讲解动量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把一玻璃瓶放在桌子边缘,瓶底压一张纸条,向学生提问:拉动纸条,酒瓶将有什么结果?大部分学生回答,酒瓶摔在地上。当学生认为教师提这一问题太简单,而掉以轻心时,教师用力快速抽动纸条而瓶子却安然无恙。这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动量变化决定冲量大小。Ft=mVt-mV0(mVt为末动量,mV0为初动量)。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诱导学生去寻找与动量定理有关的问题,加深对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类比提问

物理知识有其类比性,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类比得出结论。例如,在《库仑定律》一节教学中,学生理解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之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即电场力是怎样的,它与哪些物理量有关。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电场力与万有引力有什么相似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万有引力来源于物质有质量,电场力来源于电荷有电量,它们都与本身属性有关,这两种力都随距离增大而变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并且产生这两种力物体都不用接触。因此有十分相似的地方。通过类比,探索,学生自己就可以得出:1、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不相互接触,就有万有引力;两电荷间不相互接触,也应有电场力。2、同条件下,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电场力也应是与两电荷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3、同条件下万有引力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电场力也应是与两电荷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根据上面的结论,学生很顺利地得出电场力公式。

(三)巧用物理模型提问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联系生活实际要进行分析计算的问题。学生对此类问题,往往感觉很棘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典型的物理模型来提问,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为了测量凹透镜面的半径r,让一光滑的小钢珠,在做小幅振动,如图1所示:若测出它完成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则此凹透镜面的半径为多少?为了解决这一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小钢珠的振动,可以看成与什么物理模型类似?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探究,得出小钢珠在凹面内做小幅振动,可以看简谐振动,等效一个单摆模型。单摆振动的规律,在θ<50的情况下,单摆振动可看成简谐振动,振动周期T=,那本题中等效摆长为凹透镜面的半径r。由T=,,得。

(四)在习题教学中的提问

习题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并能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一质量为2×103千克的汽车,行驶速度为32m/s,若驾驶员发现前方70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其制动力恒为1.6×104N,问该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

这道题学生根据动能定理:

,得出:s==(2×10×32/2×1.6×10)m=64m。由于前方距离是70m,汽车经过64m就已停下来,所以不会有安全问题,这时学生认为问题已解决了。但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汽车是否真的安全呢?有些学生感到惊奇,很快有学生说:汽车并不安全。因为本题中没有考虑到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而在现实生活反应时间是行车安全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驾驶员看到交通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0.5s,那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同学们很快求出汽车停下来的实际位移。 即:s总=v0t+s=(32×0.5+64)m=80m。由于前方距离只有70m,所以会有安全问题,根据现在交通的状况,联想到交通法规,向学生提问: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要禁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就发现:因为有质量m,所以要禁超载,因为有速度V0,所以要禁超载,因为有速度v0,所以要禁超速,因为有反应时间t0,所以要禁酒后开车。这样就把习题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增强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 转变学习方式很必要的,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 而且也能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一)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一对基本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成败。故而, 更新教育观念,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很重要的。自主学习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自主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的, 这是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实践证明, 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 学习是被动的。所谓“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教师应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 将饱满的热情和甜蜜的微笑带到课堂上,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 使学生努力学习、快乐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 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帮助, 以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 还应切实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要充分信任学生、主动接近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 使师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中进行教与学。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兴趣, 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保证自主学习顺利进行。

(二) 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罗杰斯说:“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 他们才能尽情参与、自由表达”。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做中学”, 敢于在学的过程中大胆发表见解。每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 教师对他们要多鼓励、少批评, 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所长进。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在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时如图1所示, 在创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核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外, 还应要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 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合作。

(三) 激发的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冷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表明兴趣是强大的动力, 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学习。因而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有效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相对运动时, 可以通过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军射出的子弹的故事, 让学生对相对运动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讲解液体浸润问题时, 可以通过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落汤鸡”而不说“落汤鸭”的道理, 使学生掌握产生液体浸润现象的条件。这样做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 使课堂气氛活跃。另外, 要鼓励学生大胆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学生取得进步后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而教师应改变过去的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回归到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一般来说, (如图2示) 课堂教学中,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教学才有活力, 反之课堂教学就难以奏效。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仅是要获取前人创造和发现的结论, 更要通过自己现有的思维和方法亲身体验创造和发现的过程。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领下, 产生了对学习知识的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讨论、教学的互评作用, 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 构建系统条理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充分发展。

(五) 组织有效评价, 引导学生反思

在“自主学习”中, 学习质量如何,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最终实现, 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科学、有效的评价活动。评价一般以激励为主, 在评价过程中应尽量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即不仅注重学业结果的评价, 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品质的评价, 以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的统一理念。一般来说, 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可围绕“是否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有浓厚的兴趣”等展开。在评价的同时,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反思。反思的目标是对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思路、新方法学习新课程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反思, 进而掌握新学习法。学生在经历了学习新知识和不断的反思后, 逐渐把学习经历提升为学习经验, 同时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让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在学习与已经学习过的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时,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反思以前学过的类似的知识, 对新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教师还可给在课堂上思考片面、审题不清的学生创设一些反面知识情景让学生思辨, 在学习反思中增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深度, 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理解知识或得到完整的结论。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反思, 让反思激活学生的智慧, 提升学习的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许静.物理课程的体验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2) :52-54.

[2]李继宏, 吴秀珍.试析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聊城大学学报, 2005 (4) ;112-114.

[3]杨宝建.新课程形势下“自主学习”物理教学模式初探[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5) :38-39.

[4]Butke, Marla Ann, Reflection on Practice:A Study of Five Choral Educators'Reflective Journeys.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6, (25) .

上一篇: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下一篇: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