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考核范文

2024-07-25

立体考核范文(精选3篇)

立体考核 第1篇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立体化高职课程考核模式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考核的改革和研究也得到了不断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在不断变革,比如,笔者所任课程———“ASP.NET开发技术”已经在尝试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上述的这些课程考核模式还未能真正体现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新要求,课程考核的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考核的内容还不够全面,不够科学

目前,课程考核改革实践中出现了“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还很不够,对技能考核内容的选择还不够科学;并且在考核实践中,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通常也是分别进行的,二者并未真正融合。另外,课程考核缺乏对学生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团队精神等)的考核,教学的育人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课程的过程考核还不够量化,不能体现整个学习过程

过程考核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测试,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ASP.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成绩主要是由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课堂常规表现和课堂提问构成)、实验成绩(由学生平时的5个实验项目成绩构成)和期末成绩(由期末作品+答辩构成)构成,虽然体现了一定的过程督促,但是还是不够科学和完善,不能体现该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评价不能体现公平、公正。

(三)课程考核的主体较单一

各类课程改革中都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特别重视企业专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在课程考核当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没有纳入课程考核当中,企业专家也没有参与到课程的考核评价中,这导致任课教师成了教、考、评的主体,这种考核评价不够全面,主观性比较强,不能完全体现评价的公平和公正性。

鉴于上述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建立立体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实行“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主体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立体化高职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立体化课程考核模型: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立体化课程考核模式的特征

1. 课程考核的内容更加全面

基于“翻转课堂”的立体化课程考核模式的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三大方面。以“ASP.NET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知识考核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课程学习平台中(笔者自行开发,所有的学习轨迹有动态记录)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知识自测成绩;(2)课程平时实验项目中设置的结合知识点的考核成绩;(3)期末项目考核中设置的结合知识点的考核。技能考核成绩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课程平时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2)期末项目的完成情况。

而素养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素养考核成绩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学习平台中课前预习、交流讨论、提问以及回答学生的问题;(2)课中小组的交流讨论和成果汇报;(3)平时实验项目的独立完成情况;(4)期末作品的独创性以及成果汇报。

2. 课程的过程考核评价比例加重,形式多样

基于“翻转课堂”的立体化课程考核体系特别注重过程考核,“ASP.NET开发技术”课程的过程考核的权重高达70%(比如,到课情况10%,平时学习过程60%),过程考核成绩包括课前预习情况(包括“微课”的观看、学习平台中课前的交流、课前的知识自测等)、课中的表现(小组交流、发言、汇报、提问等)、课后复习(课后的知识自测、课后项目等)、平时实验、到课情况等。

因为课程的学习平台能动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所以课前和课后的很多学习过程都能记录并量化(比如,观看这次内容的“微课”,会加1分;课前预习后知识自测达到90分以上,加3分,80分以上加2分……)。学生的到课情况以及课中的表现,任课教师会进行记录;而平时的实验成绩会有部分实验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校外专家和同学,最后会按比例汇总。

3. 课程考核的主体多元化,由一变三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学生、企业都是利益相关者,根据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对学生课程的考核应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

基于“翻转课堂”立体化课程考核模型的考核主体主要由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三者组成,打破目前单一的以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局面。教师参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学生互评和企业专家主要是对平时实验和期末考核的评价。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立体化高职课程考核模式实施的关键因素

(一)有效的制度保障

为了让企业专家能够很好地参与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课程评价中,仅仅依靠授课教师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专业、分院和学校给予大力的支持,需要建立相关制度及其细则,并给予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否则这个企业专家的评价就形同虚设。

另外,这个考核模式相比以往的考核模式,任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学校应该对实施该模式的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奖励和支持。

(二)课程考核点的设置与设计

“ASP.NET程序设计”课程中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和企业专家进行良好的沟通后确定。课程考核点设置得合理,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很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也利于有效地进行评价。

(三)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过程性考核的信息化手段的使用

“ASP.NET程序设计”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前预习、到课情况、课中表现、课后表现都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体现,这些环节学生都能做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肯定不会太差。但是这些学习环节的表现考核记录如果都是教师手工完成,教师的工作量将会非常大,并且也很难实施和量化,任课教师也将对这种考核模式有抵触情绪,不利于该考核模式的持久进行。如果这些学习环节的考核都是以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一目了然,教师将会非常乐意接受该考核模式的实施。

(四)“课程综合考核评价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课程综合考核评价系统”是课程的综合评测系统,它是课程考核中多个主体评价的有力技术支撑。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课程考核的说明,发布考核内容以及要求提交的课程考核内容,让师生都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交课程考核的内容,并可以非常清晰地查看自己的成绩,有利于课程考核的公平公正;最后,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可以通过该系统中不同的入口进行相关考核内容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杨学坤,王琳静.高职院校“四元三维”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5(8).

[2]邢广陆,官海滨,韩澍,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程立体考核评价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

[3]刘轶宏,董绿英,潘峰.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71-74.

立体考核 第2篇

构建“立体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泗阳县地方税务局

现行的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着考核名目繁多、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人员绩效,有效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保证岗责的有效运转,目标的顺利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解难题。

一、构建“立体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设想及做法

我们认为,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的要求是递进式的,即首先是要积极“做事”,其次是认真把事“做对”,最后才是努力把事“做好”。根据这一理念,我们按照“干没干、对不对、好不好”的思路,有机衔接计划、岗责和奖惩考核,重新构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着重解决绩效考核工作中“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

一是完善计划考核。计划考核是将上级的工作安排、部门的重点工作及日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采取分级负责、按月督查的方法,由分管领导对机关科室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机关科室对基层分局日常工作完成情况,县局督查办公室对机关科室、基层分局承担的交办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计划考核的对象是各个单位,对未完成计划的单位,按规定标准实施全员扣分,以提醒税干积极“做事”,避免因个人原因给大家带来损失,从而进一步增

1强税干的团队意识,解决“干没干”的问题。

二是创新岗责考核。岗责考核则是将上级的各项考核指标全部融入到个人的岗责中去,作为岗责内容的一部分执行,对不遵守岗责的予以责任追究。确立“自查从宽、被查从严”的原则,采用“单位自查、县局检查、上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实行递进式加倍处罚,引导单位和个人主动暴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督促大家把事情“做对”,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具体做法为:单位自查。鼓励各单位自查,对自查出的问题按规定扣分,并如实填写《岗责考核单位自查表》,报县局绩效考核办公室,对自查出的问题,被上级检查、考核查出的,不再追究(被责令限期整改但未整改的除外)。县局检查:各科室每月对分局、稽查局执行岗责情况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问题,按《泗阳县地方税务局岗责体系》及各单项考核办法规定的标准扣分,并如实填写《岗责考核检查表》。同时,对能整改的问题责令在规定时间内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加倍扣分。上级考核:主动配合上级考核,对县局检查未查出,而被上级考核时查出的问题,按所扣分值的2倍对直接责任人及县局对应科室(稽查局)全员扣分。

三是实施奖惩考核。在“干没干”“对不对”的基础上,鼓励大家把事情做好、做优、做亮。合理确定奖惩标准,及时登记人员受奖惩情况,实施奖惩考核,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不断增强税务人员争先创优意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四是确立年终综合考核。计划考核、岗责考核、奖惩考核是以月度考核形式进行的日常考核,解决了“干没干、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而年终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工作绩效,奖优罚劣,就必须要确立年终挂钩捆绑式综合考核。具体做法是:根据月度考核结果,年终对各基层分局绩效考核情况实行考核,同时为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对基层分局管理,对局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科室实行与基层分局年终挂钩捆绑式结综合考核,与挂钩分局同奖同罚。根据年终综合考核结果,经民主评议,党组研究后,确定绩效考核优秀、优良、合格、不合格的单位。

二、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以来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岗责的执行水平。鼓励人员自查自纠,并实行递进式加倍处罚的岗责考核方法,进一步增强了税干规范执行岗责的意识,提高了岗责的执行水平,在迎接上级检查时,能够轻松应对,改变了以往仓促、被动应付,甚至编造虚假资料应付的情形。

二是提高了税务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覆盖到了系统内的全部工作岗位,并取消了定量计算考核分值的方法。考核时,扣分无底线、加分无封顶,按月及时兑现考核结果,适当的拉开了人员的收入差距,极大地提高了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

三是减轻了基层的考核压力。在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计划考核每月组织一次,且只考核到单位;岗责考核主要是由个人和的部门自行组织,发现问题还可以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整改,终了后县局才统一组织考核;奖惩考核则是在实际发生时进行登记考核,此举大大减少了考核次数,减轻了基层负担,也缓解了基层人员的考核压力。

立体视觉与立体成像 第3篇

自然界存在于三维空间,人类观看自然景物时,不仅能看到其高度和宽度,而且能辨别远近,产生深度感,形成立体视觉。

受种种条件限制,目前电视系统播出二维画面。有经验的摄影师或经计算机处理,借助人们的经验和学习能力等,虽可制作带有一定立体感的电视节目,但十分受限。

对形成立体视觉的机制至今不甚清楚,有客观因素也有生理和心理因素,又因人群及年龄而异。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画面构图、边界、纹理、遮挡、阴影、颜色、对比、背景、透视、空气透视和运动等。客观因素加上人们的理解能力和先验知识,使得单眼看物体,单镜头摄像,也能诱发或增强一定的立体感。生理因素主要体现为调节、辐辏和融合,而人们的学习、记忆、联想和经验积累,所处环境、视野和心情等,则属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但普遍认为立体视觉主要靠双眼获取双目立体信息,经大脑融合而得,这是目前构建较实用的立体图像或视频系统的基础[1,2,3]。

制作、播出和收视立体电视节目,构建三维电视(3DTV)系统,是人类多年的追求,数十年间,曾几度兴起高潮。近来,立体电影《阿凡达》成功上演,推动了3DTV。目前,偏振光式和开关式电视显示屏和蓝光光盘已商品化,今年NAB2011有众多厂商展示3DTV摄像机和3DTV节目制作平台,国内外在试播或筹办3DTV广播。为此,本文简要介绍建立立体视觉主要靠哪些因素,有哪些主要要求等,旨在促进3DTV发展。

1 双目立体视觉

人类两眼的瞳孔距约58~72 mm,这使两眼看同一物体时,左右视角略有差别,成像于视网膜亦不尽相同。这种双眼视觉差异称双目视差。双镜头3DTV摄像机即模拟两眼摄取图像。

双目视差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水平视差如图1所示,较易在大脑中融合,制作3DTV节目应尽量利用。垂直视差是两眼视网膜成像相关点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大脑难以融合,并易引起视觉不适,制作3DTV节目应予避免。

视觉分辨双目水平视差的能力用立体视觉锐度表示,单位为秒(")。立体视觉正常的人,立体视觉锐度约5"~10"。由图2所示几何关系,可导出立体视觉锐度的弧度值近似为

式中:d为瞳孔距;Δz为远近两点P2与P1的距离差;z为观看距离。

双目视差的存在会引起两眼睫状肌等进行复杂的调整,这些生理信息经视神经送到大脑,可感知物体距离,形成深度感,加上人的经验和知识等,便形成源自双目视差的立体视觉。因3DTV摄像机和计算机难以模拟这一复杂过程,其建立的立体感必不完善,加之更难反映所有人双眼的调整能力,致使同一3DTV节目对某些观众可能更加不适应。

图3示出了视觉对带有视差的左右眼图像进行变形移位,形成整体双目图像,产生立体感的视觉现象,并称之为视觉移位现象。该图表明,视觉会将字母F移位到E和H的中间,并感知F浮在E和H的前面。不戴眼镜观看需戴眼镜观看的立体电视图像时,会看到左右错开的不重叠图像,戴上眼镜使二重像对应成像于双眼,才能形成深度感,也说明了视觉移位现象。

2 融合与立体视觉

融合是大脑将同时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略有差异的一对影像综合为完整而有纵深感印象的过程。

融合功能分为感觉融合(静态融合)和运动融合(动态融合)两种。感觉融合指大脑把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物像综合为一个完整印象的机制。运动融合是一种通过大脑视觉中枢神经所支配的反射性眼球运动,使两眼偏离对应点的物像重新回到对应点,即调整眼睛的状态,来维持感觉融合的能力。

能维持融合的一对图像差异之限界为融合范围,其值因人而异,差异超过这个界限的物像对将感知为双像。

3 双目立体视觉的工程实现

工程上,双目立体视觉可基于几何光学,由立体摄像机模拟。目前较常用的这类模型有平行式立体视觉模型和会聚式立体视觉模型两种。前者是后者的特例。

平行式立体视觉模型原理上由两台平行放置的摄像机组成,按较简单的几何关系,可较好地模拟基于双目视差的双目立体视觉。会聚式立体视觉模型的会聚距离有限,更接近两台摄像机光轴难以真正平行的真实情况,用来摄取立体图像或视频较为方便,如图4所示。

图4a是一平行光轴双目立体成像系统模型。它由左(L)、右(R)两台光轴平行、具相同线性特性的摄像机组成。物体上的P点在左(L)摄像机成像于PL,它位于P点与透镜中心CL连线同图像平面的交点。若知图像平面上的点PL和透镜中心CL,则可确定一条射线PLCL,所有可成像在PL点的物体点必在此射线上。同一物体点P在右(R)摄像机的成像点为PR,PR与相应透镜中心CR决定射线PRCR,PRCR与PLCL的交点即P点的空间位置。这意味若有按此模型摄取的一对图像,则可以其一为基准,寻找同一物体点在两图像中的匹配点,它们与相应透镜中心连线之交点即该点的空间位置,从而获其深度信息。

如图4b所示,对两摄像机光轴平行、水平扫描线位于同一平面、焦距为f的理想平行视点模型,设P点在左、右图像平面中成像点相对于坐标原点OL和OR(左、右摄像机透镜光轴与图像平面的交点)的距离分别为x1和x2,则P点在左、右图像平面中成像点位置差x1-x2即双目视差。

按几何光学

可得P点距透镜中心的距离

而双目视差

式(4)表明,摄像机几何参数固定时,视差x1-x2与距离z成反比,与P点离相机光轴距离无关。拉远两摄像机距离d,可加大视差,增强立体感,但其值难以模拟多种体征和年龄段受众,致使所拍节目不能适应所有人群。为突出立体感而过分拉大两镜头间距离,将引发观看不适。

4 辐辏与立体视觉

双眼观看景物时,左右眼视网膜上成像的相对位置略有差异。使这种二重像成为单像,眼球需旋转,称之为辐辏。两眼对一视点两视线之夹角称辐辏角。辐辏过程中,眼外肌做功,其张力感和两眼状况提供立体视觉信息,产生深度感。

如图5所示,L,R分别为左右眼,d为两眼间的瞳孔距,z为视距,P2和P1分别为两个物体或同一物体上远近不同的两点,ΔZ为P1和P2间的深度距离,θ1和θ2分别为左右眼视角,α1和α2分别为P1和P2的辐辏角。P2和P1两点远近的不同,辐辏角α2和α1不一样,使眼球需做的旋转程度不一,从而产生P2和P1两点间的深度感。

双目视差也可按图5所示的两眼视角差定义。在P1和P2间相对距离很近的情况下,由几何关系可近似导出双目视差

式(5)表明,双目视差近似与深度成正比,而与视距的平方成反比。正常视力可分辨的双目视差约5"~10",双目视差单独起作用时,视距约超过250 m即失去立体感,如图6所示。

式(1)、式(4)和式(5)均定量描述了水平方向的双目视差。式(1)与式(5)相同,说明立体视觉锐度是按双目视角差定义,而图5和式(5)物理意义较明显,但图4和式(4)对立体成像和寻求左右图像匹配点等工程问题更便捷。

5 运动视差与立体视觉

当观看者与景物间或物体间相对运动时,对观看者来说,景物、不同物体、同一物体不同部位或物体与背景间,对人眼的相对位置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为视网膜成像位置、形状或大小的差别。这些差别的变化方向、速度及大小的差异称为运动视差。视觉通过比较视网膜图像时间序列的变化信息,会产生深度感。

运动视差对立体视觉的贡献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且因人而异,较敏感的角速度范围约为每秒几度。运动视差还与视距有关,如图6所示,在百米和数百米以下的中距离内,运动视差和双目视差是产生立体视觉的主要因素。

6 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与立体视觉

双眼同时注视某一目标时,双眼视线交叉于一点,称其为注视点。注视点分别成像于双眼视网膜的中心凹,这两个光点相对应,相应信息传入大脑,由视中枢神经合成为一个完整像点。但视觉不仅能看清这一点,而且能辨别这一点与周围物体间的距离、深度和凹凸等关系,视觉依靠这种立体视觉功能,形成立体像。

比注视点近的物体在注视眼黄斑颞侧与非注视眼的颞侧视网膜成像,这对成像间的差异形成交叉视差。尚能由大脑融合的交叉视差的极大值即融合范围的前界。远于注视点的物体在注视眼黄斑鼻侧与非注视眼的鼻侧视网膜成像,这对成像间的差异形成非交叉视差。尚能由大脑融合的非交叉视差的极大值即融合范围的后界。

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均属双目视差,视觉对前者更敏感些。融合范围的前、后界限定整个视觉融合范围。

7 继时显示与立体视觉

左右眼同时接受图像刺激产生的视觉称同时视觉,进入左右眼的图像有先后则称继时显示。继时显示形成立体视觉的规律与同时视觉有所不同,除与滞后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先行显示图像显示时间的长短有关。若先行显示图像显示时间约长20 ms,则继时显示滞后时间约短于20 ms时,继时显示的双目视差图像所产生的立体视觉与同时显示产生的立体视觉大致相同;继时滞后时间长于20 ms时,继时显示的立体视觉随着滞后时间的增长而减弱,超过约100 ms后,则难以形成立体视觉;当图像的亮度增高时,为形成立体视觉所允许的继时显示滞后时间缩短;先行显示图像的显示时间接近400 ms时,继时显示不再能形成立体视觉。

现已实用化的开关眼镜式立体电视显示方式即继时显示技术的一种应用。目前,平板显示屏刷新频率可以提得较高,切换双目视差图像的技术也相当成熟。实际上选定开关眼镜式平板电视的时间参数,还应考虑到闪烁和响应时间等因素。

8 立体视觉与观看距离和运动速度的关系

人眼允许辐辏与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但两者的变化超过各自允许的范围,就会在观看三维景象时引起视觉疲劳、眩晕、恶心等各种不适。为避免或减小这种不适程度,制作立体图像或立体视频节目时,需力求符合视觉规律,不要为立体感强而一味人为地夸大,或严重破坏各立体视觉要素间的平衡。

各立体视觉因素各有对应的分辨精度和有效距离。图6给出了深度灵敏度D/ΔD与视距D的关系。

图6表明,在数米范围的近距离,调节、辐辏,瞳孔反应等立体视觉因素起主要作用,属动态立体视觉。对千米级远距离,例如观看远处层叠起伏的山峦时,大视野和空气透视等成为主要立体视觉因素,属静态立体视觉。在百米左右的中距离,双目视差和运动视差是立体视觉的主要因素。其中,运动视差对立体视觉的贡献还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且因人而异。

9 结束语

本文讲述了立体视觉主要有哪些因素,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理,导出了双目视差关系式,给出了相应参数的约略值或范围。希望能对制作立体电视节目、编码传输立体电视数据流和正确重显立体视频图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立体电视节目摄制、录放、编辑、传输和显示等技术的趋于成熟和相关设备的商品化,特别是高质量节目量的增加,会促进立体电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UICHEK Y,ISSA H,POSTAIRE J G,et al.Towards real-time obsta cle detection using a hierachical decomposition methodology for ste reo matching with a genetic algorithm[C]//Proc.16th IEEE Internati nal Conference.[S.l.]:IEEE Press,2004:138-147.

[2]GROSSBERG S,HOWE P D L.A laminar cortical model of stereopsis and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perception[J].Vision Research,2003,43(7):801-82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立体考核】相关文章:

立体构成从平面到立体03-04

立体栽培05-06

立体养殖05-09

立体电视05-09

立体网络05-31

立体选择06-08

立体交叉06-19

立体评价06-22

立体结构07-31

平面立体07-31

上一篇:我国经济下一篇:不合格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