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审计学范文

2024-07-03

大学审计学范文(精选11篇)

大学审计学 第1篇

21世纪是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时代。在此环境下, 人类各个方面将要发生深刻变化, 审计作为经济管理服务, 履行监督和公正的职能, 也必然要适应社会经济形态的这一重要变化。审计教育的先进程度又取决于审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和审计教育方法的科学化。但是随着审计的快速发展, 原来的审计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

2 审计教学出现的问题

审计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讲授审计学的教师专业知识面要非常宽, 而且得不断更新知识;同时, 审计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只有充分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才能达到教学培养目标。审计学的特点决定了: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 另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 目前的教学现状还没有达到这两方面的要求,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教学方法差异大

由于每一位教师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不一, 当然也存在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原因, 教学方法差异很大。目前审计学教学方法主要为三大类:一类是侧重于理论, 几乎不涉及实践案例, 枯燥乏味;另一类是侧重于案例讲解, 忽视了理论的应用, 简单地列举相互独立的案例, 特别强调会计知识的应用, 使审计成为了变相考察会计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 与真正的案例教学貌合神离;还有一类是理论与案例并重, 将案例穿插到理论讲授中, 是目前为止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 但是仍然存在知识得不到系统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的问题。

2.2 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整

会计学的课程相关程度非常高, 而审计学属于相关性最高的课程。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九门课程的知识, 才能完全胜任。这九门专业课中除了成本会计、会计学基础、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以外, 其他五门都在不停地变化。审计学教师不但要不断更新这些基础知识, 同时审计准则的不断颁布与修订也加剧了教师更新知识的难度。因此, 目前审计学教师虽然大部分是审计、会计专业出身, 但是由于没有精力完全更新和巩固相关知识, 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实质上的不完整。这样就难以对审计事项深入分析, 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2.3 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具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 才能在讲授过程中用案例说明每一步骤的方法和必要性, 同时使学生加深理解, 印象深刻。但是, 目前高校的教师来源渠道主要是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 几乎很少引进审计实践领域的人才。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4 审计学教师尚未形成教师梯队

审计学教学需要多年的教学经验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一个会计专业的审计教师应该建立教师梯队。目前, 审计教师队伍仅仅限于需要人数的底线, 一旦有一名教师调走或者进修, 就要临时安排没有讲授过审计的教师接替工作, 教学质量不稳定。此外, 审计学教师连续代一门课, 很少有机会参加审计实践和对外交流, 缺乏“充电”机会,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5 系统的审计教学案例资料难以获得

目前, 教学使用的审计案例大部分是针对于审计环节的某一个细节的证明举例, 教学中很少有关于整个审计程序的系统案例的使用。这一现象产生有其客观原因:首先, 原始单据获得难。由于实践中参与审计过程获得的资料, 按照职业道德准则应该遵循保密原则, 因此不能直接拿来作为原始单据。其次, 审计资料太多。审计范围涉及一年的资料, 由于多采用抽查法和逆查法, 不能仿造会计模拟实习只提供几个月份的资料就可满足需要。最后, 案例编写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审计学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3.1 建立体现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教师评价系统

学校的科研成果与教师学历构成固然重要, 但是审计教学是其存在的基础, 因此学校应该遵循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原则。教师评价系统是贯彻高校办学原则的有效手段。要改变教学现状, 只有从调整评价系统入手。在评价系统中, 加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分值, 有助于引导教师在这方面投入精力, 最终实现重视教学的目标。

3.2 培养活跃的审计学教师梯队

建立审计学教师梯队应该遵循有利于教学与科研提高的原则。首先, 教师梯队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人数的确定方面, 应该考虑教师轮流参与实践和对外交流的需要, 至少应该高于最低需要量, 避免出现非审计学教师临时代课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其次, 教师梯队要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教师梯队要建立定期对外交流的制度, 以提高对专业前沿问题的把握。梯队内部要建立定期交流学习制度, 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3.3 多种途径提高审计学课程的实践操作性

要提高审计学课程实践操作性, 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 教师独立联系审计实践单位和学校组织教师实践均可。另一条是直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和一些知名企业建立校企联合, 使其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同时, 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系, 既可以直接让学生了解审计过程。在这样的实践中, 使学生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增强对审计实务的了解, 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4 组织力量分阶段开发系统的审计教学案例系统

审计教学案例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尽管要开发系统审计教学案例存在许多障碍,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周密的安排使其成为可能。开发过程应遵循:先部分后整体原则、先易后难原则、系统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可修订性原则。

4 审计学教学改进措施实践方式和方法

审计学教学改革措施的实践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设置与实践, 分别为知识的认知性层次、知识转化为能力层次、知识的“创新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其内在的联系和递进性质, 故又称为叠进式教学模式。

4.1 知识的认知性教学

这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以审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作为纵线, 以审计实务中不同的业务循环作为横线, 由面到点, 采用示意图法、列表法等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解释。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 使每一堂课都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对那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 预先把授课纲要告诉学生, 并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回去思考, 必要时让其他学生介入讨论。对一些较抽象的内容, 先出案例, 引导学生从特定情景出发, 进行分析, 从分析得出的结果, 理解教材中的概念, 知识要点。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与考核有利于帮助、引导学习者认知、消化、巩固和深化基本原理。同时, 为第二层次的教学做准备。

4.2 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

这一层次的教学是根据教学要求, 组织学习者对已经准备好的审计事项或专题进行调查、讨论、分析, 并编制出审计工作底稿及其他相关文字报告。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审计计划编制, 控制测试及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的编写, 五大业务循环实质性测试程序表的填制等。除课堂案例分析以外, 还安排了模拟查账活动。整个活动, 教师只提供被审查资料, 提出查账基本要求, 其他的安排均由学生按注册会计师要求去完成。学生在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中既巩固了会计、税法、计算机等知识, 又掌握了审计方法、技巧,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3 知识“创新层次”的教学

审计课程的教学任务不应只是传授书本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我们设置了审计理论前沿的研究性学习层次。教学内容可以结合国内外审计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 探讨与审计质量有关的相关因素如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变革, 审计收费制度, 审计业务的委托形式, 独立性的保持, 独立审计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等有关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 开展互动式教学, 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参与作用。采用多媒体技术后, 教学过程从教师向学生传输信息向师生双向传输信息发展, 使师生在教学中处于互动过程,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动者, 能有表达自己观点、展示才能的机会和空间。这种启发互动式和发现式结合的教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变为主动, 更乐意去探索新问题, 新知识。

参考文献

[1]赵素琴.知识经济与审计教育改革[J].平原大学学报, 2001, 18 (3) :88-89.

[2]庄恩岳, 尹平.我国审计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1995 (5) :21-22.

[3]范国正.谈高等审计教育的现状与改善措施[J].河北审计, 1998 (2) :10-11.

[4]谢志明.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7 (5) :191-192.

[5]程李梅.改进审计教学方法的思考[J].广西审计, 1999 (4) :43.

[6]李登明.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5 (1) :51-52.

[7]陈丹萍.现代审计教学方法的发展初探[J].中国审计, 2000 (12) :55-57.

大学审计学 第2篇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审计的特征(了解)1.独立性

机构独立 经济独立 精神独立 2.权威性

审计的目标(了解)公允性 合法性 效益性

审计的对象(了解)

审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反映这些活动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

此外,审计对象还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目标、预测和决策方案、经济活动分析资料以及技术资料等。审计的职能与作用(了解)审计职能 1.经济监督 2.经济评价 3.经济鉴证 审计作用 1.制约性作用

揭示错误和舞弊,维护财经法纪 2.促进性作用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章 职业道德与审计准则 职业道德(了解)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业务能力、工作规则及职业责任等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做的规定和要求。

1.独立原则 实质独立(CPA与委托单位独立)和形式独立(CPA与被审计单位和委托人)2.客观原则 3.公正原则 4.诚信原则 5.保密原则

6.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7.职业怀疑的态度和职业行为 对委托单位和同业的责任(了解)对委托单位的责任

1.注册会计师应依据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约定,按时保质地完

成委托业务。

2.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工作中得到的信息和资料应当严格保守秘密。

3.审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下同)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应当按照合理的标准进行收费,另有规定的除外。对同业的责任

1.各会计事务所应当树立“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的宗旨,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和增进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誉。

2.会计事务所可以跨地区承接和执行业务,所跨地区的同业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阻挠或排斥。

3.委托单位变更委托的会计事务所时,后任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之前,应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联系,相互了解和介绍变更的情况和原因。

4.委托单位变更委托后,前任注册会计师应对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予以支持和合作。法律责任(了解)

过失责任: 普通(没有严格遵守职业准则)重大(根本没有遵守)处罚或行政处分 若重大损失负民事责任

欺诈责任:警告 罚款 暂停业务或吊销注册证件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法律责任风险的防范(重点)1.明确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责任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及执业规范 3.提供充分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咨询 4.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5.严格约定业务内容,恪守审计准则

6.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监督和检查制度,实施严格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

7.聘请有关的专家和法律顾问,购买专业机构的职业保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了解)鉴定业务准则 相关服务准则

会计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业务质量控制)第三章 审计种类与审计方法 审计主体(了解)国家审计 社会审计 内部审计

审计的技术方法(了解)1.审查账面资料的方法

按照审查的会计资料或审计取证的顺序,审查账面资料的方法可以分为顺查法或逆查法

按照审查的会计资料或审计证据所涉及的范围和数量,审查账面资料的方法可以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

按照审查的技术,审查账面资料的方法可以分为审阅法、核

对法、查询法、比较法、验算法和分析法 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观察法 盘点法 调节法 鉴定法

3.审查调查的方法 专题调查法 专案调查法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含义(了解)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证据的种类(了解)

按照审计证据的形式不同实物证据 书面证据 口头证据 环境证据

按照审计证据的证明力不同 基本证据 辅助证据

按照审计证据的来源不同 外部证据 内部证据 分析推理证据

审计证据的特征(了解)1.充分性(数量)2.适当性(质量)相关性可靠性

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了解)1.对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 发生 完整性 准确性 截止 分类

2.对账户余额运用的认定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 3.对列报运用的认定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完整性

分类和可理解性

准确性和计价

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重点)1.风险评估程序 2.控制测试 3.实质性程序 检查记录或文件 检查有形资产 观察 询问 函证 重新计算 重新执行 分析程序

第五章 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了解)综合类 业务类 备查类

基本格式:通用格式 专用格式 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了解)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10年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了解)详细符合(项目经理)一般符合(部门经理)

重点符合(质量控制部负责人)第六章 计划审计工作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重点)

重要性的含义: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 重要性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并且应从财务报表

使用者的角度考虑。 重要性离不开具体的环境。重要性水平(重点)

固定比率法: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固定百分比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然

如果重要性水平不同,审计人员应该选取最低者作为重要性水平。

错报的影响评价与处理(了解)

包括已经识别的错报和不能识别的推断误差 审计风险的含义(重点)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却未能发现并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第七章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了解)

1.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2.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

3.内部控制即便设计完善,也可能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4.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效。5.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

6.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 内部控制要素(重点)

 了解控制环境  了解风险评估过程  了解信息系统与沟通  了解控制活动  了解对控制的监督 内部控制的描述方法(了解)

 文字叙述法  问卷调查法  流程图法

上述方法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可在不同业务环节使用不同方法,也可综合使用几种方法。控制测试(了解)控制测试的含义

控制测试是为了评价关于控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有效性而实施的测试。审计人员应当选择为相关认定提供证据的控制进行测试。控制测试的性质(重点)控制测试采用的审计程序类型

 询问  观察  检查  穿行测试  重新执行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特定控制的性质选择所需实施审计程序的具体类型。第八章 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了解)

是指审计人员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了解)

 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指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将数理统计的方法与审计工作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 非统计抽样

非统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仅凭其专业经验,判断并选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法。

审计抽样与专业判断(了解)

在审计抽样过程中,确定审计对象总体及其特征、设计与选择样本,以及对抽样结果的评价,都应当运用专业判断。无论决定所采用的方法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也不论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有效抽样方案的能力,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误差(了解)

控制测试中(控制偏差):误差是指审计人员认为使控制程序失效的所有控制失效事件,通常将其界定为会计记录的虚假账户,经济业务的记录未进行复核,审批手续不全等各类差错。

实质性程序中(错报):误差界定为误报货币金额的绝对值或相对比率。

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重点)

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符合性测试:信赖不足风险 信赖过度风险

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没有充分信赖实际上应予信赖的内部控制的风险。

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对内部控控制的信赖超过了其其实上可予信赖的风险。

实质性测试:误拒风险(α风险)误受风险(β风险)误拒风险是指抽样结果表明或使审计人员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风险。

误受风险是指抽样结果表明或使审计人员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

其中,信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会导致审计人员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从而降低审计效率。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形成不正确的审计结论,从而使审计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样本的选取(了解)

随机选样 对审计对象总体或子总体的所有项目,按随机规则选取样本。

系统选样 指首先计算选样间隔,确定选样起点,然后按照间隔,顺序地选取样本。

随意选样 通常不考虑金额大小,资料取得的难以程度及个人偏好,以随意的方式选取样本。统计抽样的具体运用(了解)属性抽样---符合性测试 变量抽样---实质性测试 第九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应收账款的审计(重点)1.获取或编制应收款项明细表

2.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分析应收账款变动及其趋势 3.函证应收账款

函证应收账款:指审计人员为印证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的记录是否正确,而直接向债务人发函询证的一种审计方法。目的:确定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所有权和估价的正确性。方式:否定式函证(积极式)肯定式函证(消极式)函证控制及分析:

①.若回函正确则说明真实,审计人员应将函证回函编入工作底稿,作为审计证据

②.若有差异则应查明差异原因。第一,单方或双方记账错误 第二,弄虚作假或舞弊 第三,购销双方入账时间不同

如未能在规定时间收到回函,则发出第二次询证,若仍未收到回函,就要做具体的调查分析。一般情况有①.账款已付不愿回复②.坏账损失发生 ③.购货单位不存在④.询证函丢失

4.获取或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

5.审核坏账准备的提取与使用及坏账的确认和处理 6.审查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及列报与披露 第十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实施存货监盘(重点)

存货监盘是审计人员到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盘点,并对已盘点存货进行适当检查。

步骤:1.制定监盘计划,进行盘点准备 2.监督盘点实施,进行复盘抽点(复盘抽点的样本不低于总存货的10%)3.总结盘点结果,进行其他证实 4.特殊情况的考虑及处理 第十一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应付账款审计(重点)

如何查找被审计单位未列报入账的应付账款?(1)

审查决算日以后货币资金支出的主要凭证

审查决算日之后数周内的支出业务,目的在于查明会计期间结束后的支出业务,是否确实为了偿付决算日的负债,某项支出业务是否为付清当期货款。(2)

追踪决算日后若干天的购货发票

关注购货发票的日期,审查相应的收货记录,查明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有无推后截止期的情况。(3)

追踪决算日之前发出的验收单

决算日以前已经签发的验收单表明收到了相应的商品或材料物资,与这些业务相关的负债按会计准则要求均应反映在该会计期间的应付款项账户上,审计人员从年末前发出的验收单追踪到应付款项账户,可以查明该项负债是否反映在应付款项中。(4)

审核卖方对账单,追查应付账款明细表

如果卖方对账单的数据比较完整,并标明未付款账款余额,审计人员可据此追查至相关的应付款项明细表中。或者函证

那些余额为零的应付款项项目,查明有无未入账的负债。(5)

审核决算日后数周内应付账款账单及原始凭证,查明是否属于本期应计负债。

(6)

结合材料、物资和劳务费用业务进行审查,确定有无未入账负债

如果原始凭证标明的日期所属会计期间与相关业务负债入账期间不同,则属于漏记或未计入恰当的会计期间的负债。审计人员应将发现的未入账的应付款项详细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

第十二章 投资与筹资循环审计(了解)第十三章 货币资金审计 现金审计目标(重点)

1.确定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现金是否存在,应当记录的现金均已记录(存在与完整性)

2.确定记录的现金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有与控制(权利和义务)

3.审计现金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并且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已恰当记录,查明现金的余额是否正确(计价和分摊)

4.检查现金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披露是否恰当(披露)实质性程序:

1.核对现金日记账与总账余额是否相符 2.盘点库存现金

公式:盘点现金余额+已付款未入账金额-已售未入账金额=账面结存数

现金盘点的步骤和方法:

1制定库存现金盘点流程,实施突击性的检查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上班前或下午下班时进行盘点的范围一般包括企业各部门经管的现金。在进行现金盘点前应由出纳员将现金集中起来存入保险柜。必要时可加以封存然后由出纳员把己办妥现金收付手续的收付款凭证登入库存现金日记账。如企业库存现金存放部门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应同时进行盘点。

2审查现金日记账,并核对收付款原始凭证。一方面检查日记账的记录与凭证的内容和金额是否相符另一方面了解凭证日期与日记账日期是否相符或接近。3由出纳员或保管现金的相关人员核对现金日记账,计算出现金结余额。

4盘点保险柜的现金实存数,并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分币种,面值列出盘点数额。

5将实际盘点的金额与日记账金额相核对,如发现差异,应及时查明原因,并作出记录或调整。

6如有白条,未提现支票,未报销原始凭证,则应当在库存现金盘点表中予以注明。

7如果盘点日期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则应将核对金额调整至资产负债表日的余额。

3.抽查大额现金收支款项 4.检查现金收支的正确截止 5.检查外币现金的折算是否正确

6.检查现金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披露是否恰当 第十五章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作用(了解)鉴证作用 保护作用 证明作用 促进作用

审计报告的内容(重点)标准审计报告格式: 标题 收件人 引言段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 审计人员的责任段 审计意见段

审计人员的签名和盖章与审计机构的名称、地址及盖章 报告日期

审计报告的种类(重点)

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

---非标准审计报告 1.一般审计报告

2.特殊审计报告

一般审计报告

1.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审计学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15-02

审计学是高校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审计学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高,学生普遍反映审计学难学,教师则普遍反映审计学难教。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相对于其他课程,审计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教材各个章节的联系十分紧密,很难将各个章节相互割裂开来。二是现代审计理论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内部控制学、概率论等学科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审计学之前应当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很抽象,并不是因为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证据这些概念本身难以理解,而在于如何正确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在财务审计中,财务报告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以及存在多少重大错报对于审计人员是未知的,审计人员需要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判断。由于审计人员存在误判的可能性,必将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为了保证审计意见的恰当性,确保审计风险保持在一定可控范围之内,审计专业的学生应当熟悉和掌握审计风险方面知识。但是,鉴于风险概念较为抽象,且风险评价具有较强主观性,学生对审计风险的认知较为模糊,其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更是难以对审计风险作出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

(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学生认为审计学的学习难度较大,还在于审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极为紧密,审计业务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审计服务。与审计联系密切的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内部控制学、概率学、公司战略学等。内部控制、公司战略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判断财务报表错报风险的高低;概率学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判断抽样数量是否充分以及进行总体推断;会计学知识帮助学生判断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否适当,能否真实、公允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在学习审计之前,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尽可能地参与社会实践。我国高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课堂和书本,缺乏对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架构的现场体验,缺乏对公司战略、内部控制活动的深入认识,导致学生难以学习和掌握公司战略、内部控制对账务报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方式。

(三)教学内容出现脱节。教学内容脱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学与基础学科之间出现脱节,二是审计学理论教学与审计实践出现脱节。

1.审计学与基础学科的脱节。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特点,教学管理部门设计和制订课程教学总体任务和计划。然而,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更多从自身角度而不是从学生专业角度去讲解和传授知识。例如,一些教师在教授概率论时,更多地站在纯数学的角度来讨论概率,较少结合经济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的实际需要去讲解概率知识。以至于学生在学习审计学时,还需要对学生概率知识进行回顾与补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2.审计学理论与审计实践脱节。在审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比较偏向于将各个章节相互割裂开来,按章节顺序逐章进行讲解。这种教课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即学生难以系统掌握审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方法。审计学提供的是一套由逻辑严密的概念、推理过程组成的,旨在识别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审计思路,因此,各个章节的内容难以完全分割。在审计教学过程,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将各个章节分割成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行讲解,不注重将前后章节的内容相互融合在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这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审计理论体系。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构建系统完善的审计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审计教学涉及大量概念,如审计目标、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等。同时,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又涉及大量分析、判断、推理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审计教师应当熟悉审计教材,掌握审计理论,并根据审计教学目标构建系统的、完善的审计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如图1所示。

按照审计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审计教学应当围绕审计目标而展开,即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合理评价或鉴证。为此,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选取适当方法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合理保证评价或鉴证的准确性。在审计业务中,诸多风险因素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识别、识别和降低审计风险,以保证审计结论的恰当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审计逻辑思维,即在课堂反复向学生传递审计逻辑推理的过程,并通过提问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审计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精髓。

(二)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包括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1.增加情景教学。审计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大量概念、定义、推理过程,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适当地增加情景教学。即以学生日常生活为例作为类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审计的基本思想和推理思路。一般而言,学生对日常生活感触较深,也容易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来识别和应对风险。并且,审计的逻辑思维与学生的日常思维习惯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通过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事例进行推理和判断,进而将推理过程引申到审计教学内容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审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2.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旨在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识别企业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理论去解决审计案例中发现和识别的审计风险。审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选取案例。选取的案例应当有助于学生审计思路的塑造,审计理论的应用。同时,审计案例讲解之前,教师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去查阅审计案例的相关背景。由于不同背景下,所采用的审计模式、审计思路和审计程序并不完全一致,深入了解审计背景有助于学生对审计理论、实践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进而为审计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3.理论教学与审计实训相结合。审计学课程展现的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审计思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种思路,需要将审计教学与审计实训结合起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高校可以建立审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或者开发审计软件,让学生在审计课程结束前几周进行审计综合实训,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审计原理。在审计实训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审计实训各阶段应达到的目的,同时指明与实训内容相对应的审计理论,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审计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我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对企业的经营流程、管理模式、控制体系感到陌生和抽象。当学生对管理活动缺乏感性认知和深入理解时,就难以进一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影响学生对审计的深入学习。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加深对管理理论和审计理论的认识和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一是学校与企业、会计事务所共同建设审计实践基地。学校定期分派学生去这些实践基地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的管理机构及其运作方式,学习账务处理和财务审计的基本流程;二是学校开办校办企业,这些校办企业既可以用做科研孵化基地,也可以当做学生的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校办企业服务科研、教学的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自己主动联系相关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四是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在寒暑假招收大学实习生。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法。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法直接影响到审计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审计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采用主观评价方法,即通过学生评教、领导评教、自我评价等评价指标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这种评教方法主观性较强,评教结果的科学性较差,不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改进审计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即主要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根据本科、专科学生的教学目标分别建立审计试题库,集中考查学生在分析、解决审计问题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审计教师的主要考评依据,分析、评价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审计分析能力和解决审计实际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不足,以帮助于高校教师进一点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大学审计学 第4篇

关键词:审计学,调查问卷,案例式教学模式

一、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问卷调查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在这种背景下,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经济管理系从本校学生对于审计教学的需求为出发点, 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旨在对案例式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本院的《审计学》教学, 如何实现审计学科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二、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情况

(一) 《审计学》学科培养目的调查

本次调查运用抽样的方法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2012级毕业生的《审计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共有2012级会计相关专业毕业生346人, 共发放261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的问卷为235份, 占总体人数的68%。

本次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于审计学的学习的目的比较集中, 其中学习审计学希望能够有助于毕业后从事的审计类工作的为156人, 占比66%, 希望能够顺利通过与审计相关的资格类考试的学生为71人, 占比30%, 其他目的的为8人, 占比4%。说明对于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其学生特点总体比较务实, 偏向应用型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以就业为导向, 获得相关的职业能力或是取得进入这些行业的从业资质为其学习审计类会计相关专业课程的主要目标。

(二) 《审计学》学科难度调查

在会计相关课程的在调查问卷中, 学生们普遍认为审计学属于比较难学的课程, 其中235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有177名学生认为审计学难学, 58名学生认为审计学较容易。其中认为难学的学生占到学生总人数的75.3%。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认为”审计学专业性术语较多, 比较抽象, 不容易理解”的人数最高, 为98人, 占比55%。认为审计学难度较大的学生人数排第二, 为54人占比31%, 认为审计学技术性较强所以难度较大的为24人, 占比14%。

总而言之审计学本身具有比较抽象的特点, 对于高校中没有接触过审计行业的学生来说, 审计学学科中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 较难理解。所以如何提高审计教学中对于相关概念讲述的形象度, 能够更加深入浅出, 具体化的对课程中的概念进行讲述属于审计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审计学中对于会计类相关知识的综合程度比较大, 需要学生在学习审计学的同时对于相关会计类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性的综合训练。

(三) 《审计学》教师教学能力需求情况调查

在对于审计学教学情况的调查中, 学生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项素质的重要程度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比起对于教师的学历程度的关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生不仅仅希望教师的能力高, 与此同时更希望教师能够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较为抽象的知识转化的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因此在上图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于课程能够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是调查问卷中所表现出选择比率最高的一项, 选择该项的学生人数为110人, 占比47%。

(四) 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

本次调查中, 学生认为本院现阶段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目前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学教学的理论性较强, 实践性较弱。其中选择“审计教学与实践力结合较弱”的学生人数为130人, 占有效调查问卷的55%。学生们认为“审计教学模式单一, 缺乏互动性”的人数排在第二位, 人数为43人, 占比18%。

(五) 教学中适合采用的教学方式调查

本次调查中, 学生认为本院现阶段审计教学中适合采用的教学方式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本院的学生认为在审计学教学中应加入更多的实战性案例的讲解会使得他们更好的掌握本课程, 从而提高审计方面的实务方面的技能。其次学生更青睐有更多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认为互动是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审计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六) 教学条件调查

本次调查中, 经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完善本院的教学条件具有较为强烈的需求:

经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愿意教师多采纳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的学生人数为164人, 占有回收效问卷总人数的70%, 愿意教师多采用相关审计电子类模拟软件进行教学的人数为192人, 占回收有效问卷总人数的82%。

(七) 教学成绩考评体系调查

经本次问卷调查, 发现学生对于完善审计学成绩评价体系持积极的态度。

经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愿意在考试体系中增加审计实践能力测试的部分的学生为193人, 占回收有效问卷总人数的82%。调查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类教学的部分, 大部分学生都会对实践能力测试成绩进入审计学总评成绩体系表示赞成。

三、案例式教学模式在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学生层面上的适用度分析

案例式教学属于近年来国外《审计学》教学中使用度比较高的教学模式之一, 案例式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预备的案例为线索, 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和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自身能力, 形成良好职业品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审计案例的形式进行贯穿, 使学生能够进入案例设置的场景, 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 改被动听课过程为积极的思考过程, 主动进行实践。

综合以上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无论是从兰州交通大学的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审计学》的目的, 还是从学生所需求的教学方式都可以看出, 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学生对于审计教学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希望《审计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 能够更好的对他们的审计从业能力有所提高, 以适应毕业生市场的需求, 提高其在职业市场上的适应能力”方面。他们希望能够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互动性和实务操作性,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更加生动具体, 对于知识点的讲述可以更加容易理解。另外, 学生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更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审计电子类模拟软件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学生对于审计学课程的这些需求可以在案例式教学模式中配合学院的硬件得以满足。

结合以上学生们对于审计学教学的需求调查情况以及案例式教学本身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对于审计学教学的需求特征恰好与案例式教学的特征相吻合。所以我们认为本院的《审计学》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模式来开展审计学的教学工作。

四、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审计学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审计学》案例式教学模式应以培养的学生的审计职业能力为其主要教学目的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属于甘肃省的应用类本科院校, 其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人才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目前甘肃省社会审计市场上对于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积极进取能力比较关注。其中审计业务能力需要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共同决定。所以《审计学》案例式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审计职业能力集中在对专业知识的教授和对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职业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并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审计学》案例式教学模式的三大基本阶段的设计

1.课前

(1) 教师在该阶段主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案例化

教师在课前阶段, 需要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匹配的相关案例, 并结合本节课需要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 进行案例所涉及相关会计方面知识和审计相关理论的归纳和整理, 写出与会计案例相对应的《审计学案例学习指导书》, 并要求学生按照《审计学案例学习指导书》的要求对案例内容在课前进行预习。

(2) 学生在该阶段主要进行案例内容的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熟悉, 并参考教师所下发的《审计学案例学习指导书》进行教材相关内容的预习以及审计案例所需要掌握的相关会计类知识的复习, 进行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的查阅工作, 形成自己对于案例的基本理解和分析, 并写出相关的发言提纲。

本次调查中对兰州交通博文学院学生是否愿意花费较长的时间阅读案例为课堂讨论做准备进行了调查, 其中在235人中, 表示愿意的为201人, 占比85.5%, 不愿意的为34人, 只占14.5%, 说明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大部分学生是愿意付出时间来进行案例的课前准备工作的。该阶段对于本院的学生而言是适用的。

2.课堂

(1) 学生在该阶段开展对于案例的讨论

本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讨论, 围绕案例进行不同观点的阐述和讨论, 最终对所形成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审计学属于会计相关专业比较难的一门学科, 其不但表现为对于会计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还表现出审计行业自身从业的一些特定的特点。《审计学》的前期课堂学习阶段中可以引用实际发生过的审计失败案例来进行课堂案例讨论, 引导学生们根据课前的准备工作, 从各个角度分析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 并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和总结提升学生对于审计行业从业的经验值。在《审计学》的后期课堂学习阶段, 学生可以综合前期课程所得到的审计经验, 通过所给出的综合性的案例, 分组、分角色进行模拟训练。学生在该阶段通过对未完成的审计过程的讨论, 分析, 模拟审计人员的角色开展相关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 并最终通过合理应用审计过程中的相关方式和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 教师在该阶段听取学生的讨论意见并进行案例总结

教师需要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组, 把握好各小组的讨论方向和讨论进度, 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 在课程时间接近尾声时, 听取各小组代表的发言, 并进行总结。

3.课后

(1) 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总结

学生对于课堂上自己的思考结果与教师的总结结果之间的差距进行比对, 完成对本节课的复习, 并完成课后作业。

(2) 教师在课后留置相关作业

教师对于案例进行变化, 改变其中的条件让学生在课后以书面作业的形式予以上交, 检查学生对于案例的吸收程度和灵活运用的程度。

(三) 《审计学》案例式教学模式所需案例资源的构建

在本次调查中, 我们针对学生的案例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学生要求案例“综合性较强, 与真实发生的情况贴近”的为122人, 占比52%, 要求案例“涉及面较广, 涉及不同领域”的为53人, 占比22.6%, 要求案例“新颖, 与新出台的审计准则衔接紧密”的为35人, 占比14.9%, 要求案例“生动, 有助于对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的为25人, 占比10.6%“。所以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出, 学生对案例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综合性较强, 与真实发生的情况贴近”, 要求案例与审计的从业环境相接近, 实战性比较强从而能够较好的提高审计课程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学生的需求审计学所需要的案例资源的构建应着重从实际出发来进行案例库资源的建设, 然后进行适当的模拟案例的补充。

1.从社会审计所产生的实际审计的工作底稿中进行案例式教学模式所需案例资源的收集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审计信息的承载方式, 其承载的内容较为完整的体现了审计的整个过程。因此从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审计工作底稿中可以得到较为完善的审计综合型实战案例。

本院经济管理系对兰州市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愿意对高校的案例式教学提供相关帮助进行了相关调查, 在兰州市25家经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中, 愿意提供相关审计工作底稿, 以帮助高校建立案例教学库资源的占40%, 不愿意提供审计工作底稿的占60%, 经询问不愿意提供审计工作底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审计工作底稿中往往含有被审计单位全面的财务信息, 而审计行业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数据负有保密责任的原因。在经调查的兰州市会计师事务所中原因提供审计工作底稿的会计师事务所原因提供的工作底稿的期限也在10年左右, 因此审计案例用近期实际发生的实际审计案例作为审计教学使用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可以取得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实际参与过的10年的左右审计底稿充实案例资源。

2.选择比较好的审计学实务与案例教材, 以及相关的学习指导书对《审计学》课程的案例资源进行补充

经查阅, 我国近五年来建立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的系列教材, 其中不乏有比较好的审计学实务与案例教材, 以及相关的学习指导书。对于该部分教材中涉及到的模拟案例部分, 可以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引进适合的案例对本院的《审计学》的案例资源进行补充。

(四) 《审计学》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讨论的指导属于整个案例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案例指导过程中综合运用以下的方法。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对整个案例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引导的过程中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化整为零的方法:对于综合型比较强的案例, 教师可以将整个案例分为几个相关联系小部分, 每一部分都相对简单, 在进行讨论时一部分一部分进行, 最后将整个的案例进行串联, 这样每次讨论的难度就不会太大, 有利于学生对于整个综合型案例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头脑风暴法:在课堂讨论中, 尽量保持讨论组中学生之间自由的讨论气氛, 要求学生们踊跃发言, 每小组每次一人发言。在讨论组中形成发言时不质疑, 不批评, 不打断的良好的讨论氛围, 让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尽量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大胆的展开自己的思维。这种方法有助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在讨论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职业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归纳法: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引导, 并让学生自己进行自由讨论, 最终教师需要对各小组的发言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 将发散的意见进行归拢, 最终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案例讨论过程掌握本节课所需要掌握知识点的难点和重点。

条件创新法:教师可以对于案例适当的进行所给出相关条件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所得到结论的变化。这种方法能够对每个案例进行更为充分的利用, 也能够引导学生更为灵活的掌握相关的案例, 并促进其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会计相关专业学生的《审计学》教学需求问卷调查的分析, 得出在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审计学》教学中使用案例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并能更好的对审计类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另外本文对如何有效的开展案例式教学进行了三个基本阶段的设计, 并对案例资源如何获得, 教学方法如何运用提出了具体化的建议, 对于《审计学》案例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6) :70-72.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62-64.

大学审计学 第5篇

第十七章 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

复习提要

一、会计咨询、服务业务的特点和范围(一)会计咨询和服务业务的特点

注册会计师开展会计咨询、服务业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智力密集型的职业特点。会计咨询就是注册会计师凭借其职业特点和智力优势,受托或主动服务于企业、单位的经营者,在帮助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系统和会计制度,进行经营诊断、建立电算系统、组织人员培训以及对重大经济决策和重要项目的实施进行论证等方面提供专业咨询的民间审计业务,目的是帮助企业、单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会计咨询的过程实际是改善管理的过程,需要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与其实际管理问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会计工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提供会计咨询将成为作为市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开拓和发展其业务领域的重要方向。会计咨询并不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作为受托咨询,性质上是参谋性的服务,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但作为一项特殊的智力服务工作,其职业特点主要表现为:

1.独立性。即注册会计师开展咨询工作时,应遵循独立思考的工作方法,保持态度上、方法上和实施咨询程序上的独立性,既不带任何成见和偏见,也有能力不依赖他人独立地工作。独立性是保证其工作取得成效,并获得企业和社会人士信赖的重要前提。

2.客观性。即注册会计师开展咨询工作要保持公正的立场,如实地反映问题,不受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不迁就任何个人的片面观点。客观性是保证咨询工作科学、有效的重要条件。

3.创造性。即会计咨询工作应面向实际,深入调查,把握主要问题,以高度的科学求实精神和创造精神,来探求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切实可行的方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案。创造性表现在: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推行新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建立新的会计工作管理程序,开发出新的高效率的会计核算软件,实行有效的财务会计人员培训方式等方面。创造性是会计咨询具有生命力的源泉。

4.科学性。即会计咨询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应重视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 来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尤其应重视定量分析,以便提出有充分科学依据又切实可行的方案。会计咨询建议或方案的科学性表现在:提出的建议、方案要有科学的计算依据和事实根据,实施方案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所提出的方案适合企业现有的财力、人力和管理水平,并综合考虑了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可以求得整体最优化。

5.协作性。会计咨询过程是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过程,这项工作需要双方的协调配合。良好的协作、交往能力是注册会计师开展会计咨询的基本素质或要求。注册会计师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委托单位紧密合作,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咨询小组应当协作配合好,并虚心听取委托单位管理人员的意见,谦虚待人。同时要不徇私情,敢于揭露企业存在的问题,以诚相见。

(二)会计咨询、服务的业务范围

会计咨询的工作范围很广,工作内容极为丰富。其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各项咨询业务:

1.设计财务会计制度,担任会计顾问,提供会计、财务、税务和经济管理咨询。

2.代理纳税申报。即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委托,根据委托人的收入或所得,代理委托人办理纳税申报,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3.代办申请注册登记,协助拟订合同、章程和其他经济文件。4.培训财务会计人员。

5.其他会计咨询业务。注册会计师在社会服务领域有待开拓的咨询业务还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很多,例如,接受委托办理委托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考核,在人才市场上为用人单位提供会计人才的评估服务,接受普通高校委托指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和论文等。会计咨询并不仅限于受托办理单纯的会计业务的咨询服务,它已超出了正常会计工作的范围,充分发挥了注册会计师的专长,为社会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二、会计咨询、服务业务的程序和要求(一)会计咨询业务的程序

会计咨询业务的程序,是指会计咨询业务的正常工作步骤和环节。对于会计咨询的程序没有人提出标准的模式,实际生活中,由于会计咨询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其工作程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特点,总结会计咨询的成功经验,对会计咨询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接受委托阶段。会计咨询一般是接受委托进行的,应与委托人签订咨询业务约定书。在签订咨询业务约定书前,应了解委托人的基本情况,明确对方要求咨询的范围和具体项目,确定是否能够承担咨询任务,能否在时间上及时安排。确定接受委托后,应配备合格的注册会计师,成立咨询小组,与委托单位签订咨询委托书(或合同),并由咨询小组制定咨询计划,以保证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

2.深入调查、搜集资料阶段。注册会计师在与委托单位签订咨询业务约定书后,应按委托要求,根据咨询计划,深入进行调查,采用调查表、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和企业中有实际经验的人员一起对企业的生产、财务、成本等进行调查、分析。对于重要的数据资料,注册会计师应亲自测定、分析。调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咨询计划规定的各项工作,每个参加咨询工作的人员都应认真履行自己所承担的工作。

调查过程也是搜集、整理、鉴定有关资料的过程,应随时根据掌握的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形成初步的方案。

3.提出方案、编写咨询报告阶段。在深入调查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与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方案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和决策的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过程。咨询小组应对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论证,预测其经济效益,作出财务经济分析,选择最为满意的方案。方案的最后选定应由委托企业领导表态,注册会计师不能包办代替。在双方协商确定推荐的方案后,咨询小组应编写咨询报告。咨询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委托咨询单位的基本情况,咨询目的、范围、依据、方法,主要问题的原因,咨询的结果或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及预期效果等。如有附件应说明附件的内容。咨询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人员签章后,送交委托人。

4.指导实施具体改进措施或方案。注册会计师对提出的咨询意见、措施或方案应指导委托单位实施,帮助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委托单位回访,帮助企业进行人员培训,指导其实施。注册会计师还应检查实施的效果,必要时应提出补充建议。

(二)会计咨询服务业务的要求

执行会计咨询业务及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时,应遵守以下各项基本要求: 1.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社会各界提供符合规定要求的服务。3.一切判断应基于客观事实。

4.不仅服务于解决企业的问题,更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5.对委托者恪守各项约定,严格保守秘密,不得将任何资料泄露给第三者。6.不做因维护委托者的利益而损害第三者利益的事,也不做以委托者以外的利益为目的的人事或贸易的推荐或介绍。

7.不接受力所不能及的委托咨询任务。

8.不吹嘘自己的业绩,不诋毁或诽谤其他咨询人员或咨询团体。9.不接受额外的酬金,严格按事先商定的标准收费。10.以实施方案后经济效益的大小来衡量咨询工作的成效。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另外,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来看,开展咨询业务还应注意: 1.一般不宜由同一位注册会计师向同一位委托人提供会计咨询和审计业务,也就是不能把两种不相容的服务结合起来(即“职业内部的专业化”)。

2.注册会计师办理咨询业务时,如代办纳税申报、代为编制财务报表等,就使其与未审定财务报表发生了联系,但注册会计师的这种服务应对未审定财务报表承担潜在的法律责任,对委托单位应具有认真和谨慎从事的责任,而且有重大过失的注册会计师对第三者(报表使用者)也具有赔偿的责任。注册会计师从对未审定报表的潜在责任出发,应避免人们误解其会计咨询业务代行了审计职能,一定要在与委托人签订的咨询约定书中明确会计咨询的范围、性质,在出具的咨询报告中,要特别注明有关财务报表未经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不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

3.注册会计师对于委托单位的预测、计划等含有不确定因素的未来事项,不得就其可实现程度作出保证。

4.进行会计咨询服务时,应避免直接承担管理决策的责任,不得代行委托单位的管理职能。

大学审计学 第6篇

关键词:审计学基础;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本文分析了审计学基础课程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突出和保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讲明白基础理论知识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完善审计学基础考核方式。

一、突出和保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突出和保证审计学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教学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教学上既要考虑讲授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又要考虑讲授相关知识与必要的拓展知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下,不可能比较全面地讲授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只能突出和保证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深化,对于较为简单的理论性知识可布置小论文,不用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讲课内容非常熟悉,吃透教材,组织好教学进度和方法,正确把握深度与广度。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不能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对较高审计理论的掌握上,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能较好地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强化对审计事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选择合理恰当的审计案例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应将教学的基本点放在培养其较好地掌握审计学基本知识,具备审计实务应用基本技能上。在课堂讲授过程当中,一方面注意适当介绍一些审计发展动向,或跟审计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引导学生关注审计领域现状,培养学生的审计情结;另一方面引入审计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剖案例,分析、判断问题,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审计处理意见。例如,讲解完每章的理论知识后,把班级的学生分好组(每个组可以5到6人),各组讨论同一个案例,每位学生都分析并经小组讨论后在下节课上课之前上交各組的审计意见,由教师选评选出最优的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而且能比较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与引导作用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教师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学生参与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其次,培养学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促使自身发展,是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

三、完善审计学基础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审计学基础的传统考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成绩(创新、解决问题能力)+期末成绩”的形式。期末考试应是该门课程的总结性考试,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期末考试题可以出一到两个案例分析题或减少客观题的比例,从而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答题的习惯。

总之,将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审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案例教学是本学科教学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案例教学的讲授促使学生将审计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原则的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地理解运用,可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芹秀.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论刊,2015(12).

[2]王宏伟.在审计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6).

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第7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 无论在理论方面, 还是在实践方面, 审计学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审计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难以改变的是, 审计学理论抽象, 方法上难以在学校内让学生实际操作, 所以, 一直以来, 学生普遍反映审计难学, 教师也认为审计难教。很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从来没有停止对审计学教学规律的研究, 特别是对审计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案例教学法的兴起, 改变了审计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 让学生能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也有利于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在审计教学中可操作性很强, 效果也比较突出。所以, 对于审计学教学规律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法, 人们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必要性、目标和原则, 提出了案例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分析了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此外, 还有些审计学教育工作者仿照会计学模拟实验教学, 研究审计学模拟实验教学, 他们仔细分析了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寻找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出路, 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设想。但由于审计模拟实验要求的实验资料设计难度大、实施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不多。然而, 光靠这两种方法, 仍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审计高级人才的需求, 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希望总结笔者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系统分析审计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审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寻求审计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 以给审计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 为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尽点绵薄之力。

二、审计学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一) 审计学的知识结构

审计学是高等教育会计类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 及教学模式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其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从理论视角看, 审计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经历了若干发展时期: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内容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向效率性和合规性拓展;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核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及促进性;审计方法技术用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 并强调对风险的评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 审计手段趋于计算机化。当今网络经济的发展, 将进一步推进审计理论的发展及审计观念的更新, 也将为审计理论研究开辟更加广博的空间。从应用视角看, 审计学吸收了科学方法的精髓, 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 且与会计、法律、统计等相关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需要理论指导, 同时更需要实践及丰富经验的积累。根据审计学科特点及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 必须深入探索其教学规律, 以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安排上, 适应全方位、多角度、灵活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审计课程在会计学科体系中, 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 体现在:课程内容条块分割, 逻辑性不强, 这明显区别于与报表或帐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审计课程各种概念太多, 有时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 使得教学内容在顺序上难以准确把握,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一次性全部理解, 另一方面前后重复又使得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环境依赖性太强, 使得审计教学中从理论上似乎难以给出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只能得到方向性的认识, 不象会计课程中掌握了一些可操作的技能;实际上审计课程有着严谨的逻辑和贯穿一致的理念, 有时甚至需要对专业用语“字斟句酌”和深刻体会。在学习过程中稍有不慎, 就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和逻辑上的错误。这些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审计很抽象、深奥, 不易理解, 而从事审计教学的老师也感到难以将审计讲得生动活泼, 深入浅出, 他们认为审计教学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

(二) 审计学教学规律

针对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研究审计学教学规律, 应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审计学的理论性强,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和演变, 体现出逻辑性强、变化快、与时俱进等特征, 并与许多相关学科理论相渗透。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 力求深入、严谨、扎实, 重视开阔学生视野, 介绍最新研究成果, 引导其积极参与审计理论及其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上下功夫, 同时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审计学还是一门技术性强的应用学科, 具有突出的技术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特征, 社会对审计人员比一般的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上具有更高的要求, 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强, 而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正因为如此, 各国在《审计准则》中明确强调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学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并且非常注重适当的专业训练。如美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一般准则第1条》明文规定:审计应有一为或多为经过充分技术培训, 并精通业务的审计人员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 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另外,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规定, 项目整体应当具备下列方面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参与审计业务, 获得执行类似性质和复杂程度审计业务的知识和实务经验;掌握法律法规、执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的规定;具有相关技术知识, 包括信息技术知识;熟悉客户所处的行业;具有职业判断能力;掌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这些规定体现了社会对审计人员在人品、学识和技术经验方面的要求, 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比其他学科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高校作为人才“加工厂”理应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 在学生的培养中加强技能与实践环节, 缩短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实践教学应以审计理论为基础, 将审计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

(三) 审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课堂讲授, 学生被动听讲, 以教材为中心, 重理论、轻实践, 费时费力, 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 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 教师依照教材传授知识, 学生拿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应付考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学生不愿听, 课堂气氛沉闷, 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开拓精神, 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 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可见, 改革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已知, 而且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未知。在审计学教学中, 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主体, 即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不搞教师独断专行, 一锤定音, 让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二是转变思维方式, 即由过去的“聚合思维”转向“发散思维”, 形成大视野、大容量,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三是转变讲授方式, 即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审计事例的方式讲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表明, 扎实的理论加上实践及研究的训练等于创造。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 就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

(一) 重视案例教学

所谓审计案例教学, 就是指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 通过教师设置案例, 学生分析、讨论案例,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审计案例教学形式一般包括如下几种:第一种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以审计理论讲述为主, 结合审计理论讲解并分析案例;第二种是仍以审计理论讲述为主, 结合审计理论讲解并分析案例, 但大量引入审计案例的课堂讨论, 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第三种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 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之中, 通过审计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 总结归纳审计理论;第四种是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程, 大量引入案例讨论, 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可见, 案例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审计实践, 应始终贯穿审计理论的讲授, 理论教学也并不是单纯讲理论, 可以穿插有审计案例。审计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本与教材配套的好的案例书, 学生人手一本教材, 一本案例书。案例需要选择得好, 教学效果才会好。一般来讲, 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 又适合学生而教师也比较欣赏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另外, 还可以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审计案例录像带, 如中国典型的舞弊案例的录像带, 学生看完录像后, 讨论案例。这样, 案例教学更加栩栩如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制定方案并让同学比赛。或者让学生在真实的审计事件中充当角色, 进行仿真实践操作, 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提高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转化能力。教师应在案例分析及要求中提出有一定深度、且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培养其研究能力。学生为完成一节课的讨论, 最少要在课外预习或准备一小时, 甚至需要在课外阅读多达百页的相关材料。这样, 学生才能认真研究案例, 归纳自己的观点, 参与辩论。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与同学的辩论中, 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高度的参与性是审计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才能确保教学的成功。目前, 我国公开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 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 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相关性、思考性和引导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 脱离中国的审计环境, 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 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 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所以,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经验富足的审计人员一起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案例书成为提高审计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审计人才的当务之急。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完善, 案例书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

(二) 理论与实际结合

我国大学教审计学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务, 学生学习了审计之后, 只能得到方向性的认识, 不象会计课程中掌握了一些可操作的技能, 更不要说具有审计人员所必须拥有的灵活处理所碰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得改革这种把审计当作一门理论课来讲授的情况, 学校应注重审计教师的后续教育, 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同时, 应该加强多方联系, 与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国家审计机关建立联系, 成立教师实践基地, 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样, 教师在审计实践中, 既熟悉了业务, 又积累了典型案例, 在讲课中会更加生动, 才能改变传统的审计课枯燥抽象的局面, 让学生易于理解, 培养学习的浓厚兴趣。也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审计的理论教学就不会感觉是空洞的说教, 对于案例教学也更容易进入角色, 并且积极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去, 加强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 让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国家审计机关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 结合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 请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政府审计员、银行内部审计师等来教学, 如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谈新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及公司治理情况, 请审计厅的人员讲授审计的最新动向, 请知名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讲授内部审计的技巧, 这样, 既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又培养了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 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一方面要求国内大学的网络系统建设要完善, 另一方面要倡导更多的教师采用电子化教学手段教学, 如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课, 广泛开展交互探讨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教室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各自的计算机对教学内容开展讨论等, 在学校网页上开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网上问题大讨论。对部分选修课程如《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等还可以利用假期采用远程教育, 教师在家上课, 学生通过学校的网络在家听课。大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师将教学大纲及教案、作业、网上小侧验等课程资料录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在学校网页上公布。注册的学生用相关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上网查阅。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下一堂课老师要讲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任务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精神。创建多功能的现代化审计模拟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基地。这需要创建一个完整、全面仿真的审计模拟对象, 编写一套适用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它必须具有整套的财务背景资料和一到两年的手工财务数据和电子数据, 同时还要提供一套适用的审计工作底稿和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资料, 如模拟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和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以及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营造真实、严密的审计环境, 以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活动, 领略审计工作的严谨性。模拟实验室应制定管理条例及工作纪律以及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它不仅可供学生进行电算化审计模拟实习和手工审计模拟实习, 还应采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特点, 将其揉合在实验中, 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从图形、声音等多个层次感受所学内容, 增强系统辅助教学的效果。

(四)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考试成绩的确定虽然考虑了平时的作业和出勤情况, 但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总成绩。大部分课程期末成绩的比例占总成绩的70%以上。这样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 到期末考试之前才突击复习, 只是为了考试, 知识掌握不牢固。建议增加期中考试和平时测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比较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另外, 传统的审计学考试方式, 以闭卷考试为主, 而且以标准答案来评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不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建议除了考试的形式以外, 还可以采用论文、演讲、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或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写论文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然后总结归纳, 进一步整理, 把自己的想法结合资料写成论文,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上台演讲有利于培养自信和口才;模拟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 模拟编写审计计划、审计报告, 模拟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的设计、模拟会计报表审计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这些方法在上课时可以使用, 在考试时也可以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 能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 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管理

在国内大学里, 关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方面, 一般向其他大学咨询, 但象会计、审计这样实务性强的课程, 除了向其他大学了解之外, 还需要邀请政府部门、企业和学生参加讨论。本科生、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了解他们自己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 往往能对课程的建设、学院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毕业学生既了解学校课程教学、专业设置的特点, 同时又清楚社会的需求, 能针对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所以, 应该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如让学生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会议并积极发言, 成立学生咨询委员会等传递信息。

(六) 及时更新教材补充新信息

教材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 对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教材融合了教师经验的积累和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能激发起学生步入学术殿堂的兴趣。但我国大学使用的审计学教科书, 主要借鉴了西方系统导向审计学的内容体系, 对近几年国际国内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内容涉及不多。如风险导向审计已成为当代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核心内容, 无论是审计理念还是审计方法都有了根本的变化, 但近年来出版的审计学教科书很多只是在原来的版本上对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动, 而没有全面系统地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方法。另外, 教科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内容也不多, 诸如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等新事物都没有进入教科书。这不能适应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和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的需求。因此, 必须要及时地更新审计学教材, 应该平均每两年就要换一次版本, 及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带入课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将重点论文和一些著作中的重点章节剪辑通过学校网页发给学生, 让学生阅读、讨论, 确保学生能够跟上学术的新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多元化的需要, 不断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审计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行业, 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高校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 更应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审计学教学规律, 提出了创新审计学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淅勤:《审计案例教学有关问题探讨》, 《财会通讯 (学术) 》2005年第1期。

[2]姜野、李兆华:《国际大环境下审计教学创新方式探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3]赵正强:《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3年第10期。

[4]汪燕芳:《应用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第8篇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模式,选择

审计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着、专业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作为其实践的审计工作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审计工作的改革不断深入, 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 市场对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审计教育必须相应地不断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 研究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5个因素:

其一, 理论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 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其二, 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 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 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 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其三, 操作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 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其四, 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因素条件, 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

其五,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 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 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教学模式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 并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模式的特点和性能, 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 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 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 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 有着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 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 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 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过, 这种稳定是相对的, 因为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的, 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 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制约。

5.灵活性 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 要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 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在总结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 并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审计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而且还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其理论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探讨和研究了审计活动规律及其应用, 对审计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其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可以应用于审计实践之中, 指导审计工作, 并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其技术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吸纳了各种科学成果, 为审计活动提供了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审计学课程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 着重介绍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鉴证, 同时还介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业务循环审计的要点;能够运用审计学、会计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 尤其是能够收集、鉴定审计证据, 编写审计工作底稿, 提出审计报告;具备从事审计工作 (含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 的业务技能。

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 该课程可选择的教学模式有:

(一) 传递-接受式

传递-接受式模式以传授审计学系统知识、培养审计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审计知识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 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 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 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复习旧课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激发学习动机是根据新课的内容, 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新课是教学的核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 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 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 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巩固练习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检查评价是通过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间隔性复习是为了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 力求使得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试错的价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布置一些有关新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 在自学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发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 然后由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 总结出规律, 再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采纳该模式, 最好选择难度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 如典型审计案例分析, 另外, 教师要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 授课时避免只是注重讲解而是要多启发。

(三) 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要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 (如教师) 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该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审计实务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 选择出与当前审计学课程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自主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 (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 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

抛锚式教学的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要一致, 问题要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 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该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 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 再进行迁移整合。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范例性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 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 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 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 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从而获得反馈信息, 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范例教学”通过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审计案例进行研究, 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主张, 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及审计原理。

参考文献

[1]潘念萍.高校审计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改革[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3) :119-121.

[2]王颖.对我国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 2008 (4) :43-44.

《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之探索 第9篇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科的主干专业课程, 也被列为其他商科学生的重要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内容比较宽泛、关联性强, 课程内容涵盖了财务会计、财务分析、成本会计、税法等多门课程的知识, 在教学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进行诠释;二是概念比较难懂;三是对课程内容的深入领会比较依赖实践操作, 各种审计程序和各业务循环中审计流程的教学,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讲授, 很容易出现枯燥乏味、实务教学可操作性差、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基本审计概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经成为每一位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为此很多教师尝试将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等引入审计课堂,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在《审计学》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和尝试, 构建了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熟知流程、独立判断”的实践模拟教学体系, 并付诸实践, 效果较好。

二、《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的框架和具体内容

我们认为, 实践模拟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以形成指导今后实践工作的理念和信条;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审计业务的基本程序, 并掌握重要审计流程;三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审计技术和方法, 熟知和掌握实现各类审计目的的审计手段;四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 为获取职业判断能力奠定基础。

在上述目标的指导下, 我们将《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体系设定为五个层次, 具体如右图所示。

1. 第一个层次——教学案例的运用。

我国独立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审计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多引自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对西方审计的生疏和文字翻译水平的限制, 现行教材中存在基本概念表达不够准确、解释不够充分的问题, 如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程序等重要概念的表述。如果教师对这些审计概念照搬书本或者审计准则上的解释, 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建立了经典教学案例库, 从中外著名审计事件中挑选一些事件作为教学案例, 用以解释重要的审计概念。这些重要的审计概念涉及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失败、审计责任、内部控制和审计合谋等。在案例的选择上, 我们在选用西方经典审计案例的同时更侧重本土案例的选用, 以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审计事件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 加深他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具体做法如下:在解释一个新的审计概念或者讲解新的审计理论之前, 教师先确立一个案例主题, 介绍一两个审计事件的案情, 再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案例的启示, 并正式引出并解释相关的审计概念和理论。这样教师不仅生动地阐释了审计概念和理论, 并且将这一概念和理论的相关知识引出, 让学生去自主思考。

2. 第二个层次——学生讨论案例。

在教学中, 我们非常关注学生对重要审计问题的透彻理解, 因此安排了学生讨论案例的环节。学生讨论案例的主题是现代审计中非常重要的但教材中阐述不够深入的问题。我们选择主题时重点考虑了我国审计模式的重大改革和审计市场的突出问题, 如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审计独立性和非标准审计报告等。

我们将学生讨论案例的教学目的定位于引导学生对审计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首先教师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 或者仅仅提出讨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行搜集资料。课堂讨论时教师仅介绍主题、基本观念及分析信息的方法, 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事项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并要求学生完成书面报告和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 锻炼学生表达意见和说服他人的能力。

3. 第三个层次——内部控制测试流程和工作底稿模拟。

内部控制测试指的是为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而进一步实施的审计程序。即使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内部控制测试仍然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审计步骤。但是绝大多数教材只是停留在用文字介绍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并概括描述整体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内部控制测试的重点等方面。如果教师仅仅依靠课堂讲述来介绍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 往往会既耗时间又使学生不得要领。我们结合近年研究的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控制测试”课题的成果, 设计了包括内部控制测试流程和工作底稿的实践模拟材料。

相关材料包括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测试和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测试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流程介绍、工作底稿示例和工作底稿模拟三个部分。例如, 在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测试的“流程介绍”中, 我们用文字和图表告知学生, 各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的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调查该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 (2) 绘制该业务循环的流程图; (3) 利用穿行测试验证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4) 通过风险控制矩阵确定该循环的关键控制点; (5) 对该循环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6) 初步评价该循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工作底稿示例”中, 我们演示了三个最主要的业务循环——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仓储与生产的内部控制测试工作底稿, 包括调查表、流程图、穿行测试底稿、控制风险矩阵底稿、测试程序表、内部控制测试表、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结论表等。在“工作底稿模拟”中, 我们设计了一些未完成的内部控制测试工作底稿, 并提供了相关线索, 让学生自己完成。

4. 第四个层次——实质性程序流程和工作底稿模拟。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 审计人员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的交易及其账户余额与列报情况实施实质性程序, 因而, 掌握实质性程序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 我们选择了重要的实质性程序作为实践模拟的对象。具体包括收入的分析性程序、存货监盘和应收账款的函证。分析性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中最为重要的审计方法, 我们先介绍了分析性程序的一般流程, 再以收入为例, 列示了分析性程序使用的过程和工作底稿示例, 然后提供一定的资料要求学生使用分析性程序并填列审计工作底稿。在所有的细节测试中, 存货监盘及应收账款函证是最典型也是最为复杂的实质性程序, 我们也按照流程介绍、工作底稿示例和工作底稿模拟三个步骤进行实践模拟, 使学生全面和深入理解这两种审计程序。

5. 第五个层次——审计个案情景模拟。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审计人员大量运用职业判断, 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这种类型审计的特点, 除此之外, 为了使学生形象地感知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 我们设计了审计个案情景模拟环节。这一环节具有以下特点: (1) 所有的案例均来自教师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的采风, 这使本环节的情景模拟相对其他环节更加生动、真实和有趣; (2) 审计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审计人员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和职业判断环环相扣, 贯穿在审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 (3) 审计结论和事实真相往往与审计人员最初的预期相反, 审计风险隐含在整个审计过程之中。

我们将这部分实践模拟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模拟审计人员, 教师则展示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 让学生自主判断, 最后对照注册会计师的判断, 使学生了解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审计中的重要性。

例如, 在“加油站的风波”审计个案情景模拟中, 我们首先请学生以审计人员的身份列示加油站存货清查的过程并提出存货盘盈的解决方案。然后介绍了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对特殊存货——油品实施监盘的过程, 提示学生关注存货监盘的计划和抽查方法。存货监盘的结果是加油站库存油品盘盈数量超常, 加油站针对这一结果给出了貌似合理的解释, 我们询问学生能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并将存货内部控制界定为可接受的低风险, 然后详细展示了注册会计师通过对加油站相关技术参数的了解并结合分析性程序, 对油品盘盈做出的审计判断, 以及由此而计划的内部控制测试、对内部控制测试路线的安排和最后发现的加油站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切身体验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 以及职业判断和职业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小结

我们将《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应用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教学以及国际金融专业本科生选修课教学中, 历时三年。虽然时间不长, 但是取得的效果还是显著的:学生听课出勤率大幅度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讨论、上交报告的主动性大大增强;课程考核的成绩大幅度上升。

在实施《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时间不长, 审计实践积累不足, 关于风险评估过程的审计案例比较少, 因而完善实践模拟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继续搜集相关审计个案并完善教学资料;二是《审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有限, 如何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 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审计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审计人才的供求矛盾凸显出来。据测算,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大约8万人, 需求20万人左右, 缺口很大。内部审计人员约22.8万人, 德国内部审计人员5万人, 占总人口的0.06%, 与之相比, 我国比例偏低。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16万人, 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很大。若按照英国注册会计师占人口比例, 中国需要注册会计师530万人, 按照美国的人口与注册会计师比例, 中国也需要210万名注册会计师;如果按照注册会计师人数占GDP的比例, 中国2011年GDP已占美国GDP的51%, 但是粗略估计注册会计师人数, 美国注册会计师接近50万人, 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总量的3倍多, 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据统计, 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需求本科人才约占65%, 国家审计对审计本科人才的需求占91%。目前我国培养审计本科人才的专业 (或方向) 包括普通审计学专业 (64所高校) 、会计学 (审计学) 专业中开设CPA方向 (19所高校) 、ACCA方向 (64所高校) 、CGA方向 (20所高校) 及IAEP方向 (1所高校) , 而CPA、ACCA、CGA、IAEP属于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结合项目, 其中ACCA、CGA、IAEP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又是专门针对社会审计包括内部审计的项目, 且招生不稳定, 实际可造审计人才难以保证。可见, 高等学校培养的审计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了掌握我国本科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 促进审计学专业科学发展, 笔者历时一年, 采用网络调查、电话调查、实地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 对我国有关院校开设本科审计学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及其招生情况

1. 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

近年来, 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高校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为33所, 2008年为39所, 2009年为44所, 2010年为51所, 2011年为60所 (包括独立学院) , 2012年达到64所。而2012年全国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达到581所, 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也达到333所。相比来看, 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

2. 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层次结构。

从2011年开设审计学专业的60所高校来看:211工程高校 (西南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 2所, 占3.33%;独立学院14所, 占23.33%;财经院校 (包括下属独立学院) 38所, 占63%;理工大学2所, 占3.33%;工业大学1所, 占1.67%;外语外贸大学2所, 占3.33%;其他学院1所, 占1.67%。从学校的级别来看, 冠名“大学”的有17所, 占28.33%, 冠名“学院”的43所, 占71.67%。

3. 全国高校审计学专业本科招生数量。

通过对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招生办、审计系 (部) 的电话访问、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的调查, 整理出全国60所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2008~2011年度招生人数信息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表2可以看出, 2008~2011年审计学专业文科招生人数一直高于理科招生人数, 其中南京审计学院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但是其比例并没有保持发展势头, 而是在逐年下降。虽然全国审计学专业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但是其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 每年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可见审计学专业招生人数仍然太少。

二、审计学专业地位和建设质量

1. 审计学专业地位。

2011年, 我国开设审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60所高校中, 据有案可查的38所高校, 独立设置审计学院的高校仅南京审计学院1所, 占2.63%;设置审计系的高校10所, 占26.31%;将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下级学科的高校27所, 约占72%;对审计专业分方向教学的高校12所, 约占32%;其余高校将审计专业命名为“审计学”不细分方向, 接近68%。分方向教学的高校中, 有的按照审计主体划分方向 (如石河子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 , 有的按照审计客体或方法分方向 (如山东交通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还有的既按主题又按客体分方向 (如南京审计学院) 。

2. 审计学专业建设特色和质量。

(1) 特色专业建设点。截至2012年4月, 全国共有7批3 40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其中:会计学专业有6批4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占会计学专业总数的8.45%) ;而审计学专业只有南京审计学院 (第2批) 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6批) 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占设置审计专业高校数量的3.33%, 分别占国家级特色专业总数和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总数的0.587‰和4.26%。与审计学同为“工商管理类”目录外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 (110209W) 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 “物流管理” (110210W) 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 “审计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数仅比“商品学” (110207W) 和“国际商务” (110211W) (二者都是0个) 略多一点, 远低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

从国家级层面来看, 接近97%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特色, 在所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中所占比例也非常少。从省级特色专业来看, 以南京审计学院所在的江苏省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校所处的河南省为例, 江苏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95个, 其中“会计学”7个, 占2.37%, “电子商务”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 占0.34%, “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0个, 占0%。河南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23个, 其中, “会计学”4个, 占1.79%, “审计学”1个, 占0.45%。两省的“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合计只有1个, 占0.19%。显然, 无论从国家级还是从省级来看, “审计学”专业建设还缺乏特色。

(2) 重点学科数目。根据2007年公布的第三次评估结果, 有677个二级学科 (专业) 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有217个二级学科 (专业) 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 有5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占0.74%, 而审计学和物流专业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高校。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 会计、审计和物流都是0。从省级品牌专业数量来看, 江苏省目前建设有省级品牌专业187个, 其中, “会计学”2个, 占1.07%, “审计学”1个, 占0.53%。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学科规律, 学科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 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1. 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类型。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有关高校审计院 (系) , 剔除偏向某个方向——如CPA审计、内部审计或工程审计——的高校信息, 在设置“审计学”专业高校中, 搜集到有效审计课程设置信息的高校有30所, 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主要按照审计主体设置课程的高校有9所, 约占30%, 包括:中山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石河子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贵州财经大学。

(2) 主要按照审计客体开设审计课程的高校15所 (院系) , 占50%。包括: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兰州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西安邮电学院。

(3) 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并列设置课程的高校有6所, 占20%。包括: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湘潭大学、广东培正学院。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有半数高校按照审计内容设置和划分审计课程, 只有30%的学校按照审计主体设置审计课程。

2. 审计学专业课程数量及频次。

按照审计主体开设课程的高校设置的专业课数量最多, 平均6.25门, 其次是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设置课程, 平均5.75门, 按照客体分设专业课程的高校开设审计专业课程的数量较少, 平均开设审计专业课5.21门。总平均设置审计专业课5.73门。

在以上3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 从必修课课程开设频次上看, 开设“审计学”课程27所, 占96.67%;开设“财务审计”22所, 占73.33%;开设“内部审计”17所 (剔除1所将“内部审计”作为选修课高校) , 占56.67%;开设“社会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10所, 占33.33%;开设“经济效益审计”10所, 占33.33%;开设“内部控制 (学) ”8所, 占26.67%;开设“投资 (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 审计”8所, 占26.67%;开设“政府审计”7所, 占23.33%;开设“管理审计”课程高校7所, 占23.33%;开设“内部控制审计 (评价) ”3所, 占10%;开设“舞弊审计”2所, 占6.67%;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1所, 占3.33%;开设“责任审计”1所, 占3.33%。“审计学 (基础或原理) ”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开设得比较普遍。

从以上可以看出, “审计学”专业在60所高校中, 多数已开设“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 (建设项目) 审计”、“舞弊审计”等课程。但是, “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不统一, 也不规范, 特别是独立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较少, 只占3.33%, 还有些属于“审计学”专业内容的课程如“政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经法纪或专案审计”、“财政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尚没有开设。

3. 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分析。

总体看, 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档次不高。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统计, 2003~2010年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共有2 582门, 课程名称包含“会计”的有7门, 占0.27%;课程名称包含“审计”的有1门, 占0.039%;课程名称包含“物流”的有9门, 占0.35%。

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网站披露, 属于“审计”类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有4种, 全部是“审计学”课程, 占100%, 且都是2007年前批设的。属于“会计”类的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5门, 包括“会计学”、“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中级财务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 2007年后批设的超过50%。省市级本科精品课程中, “审计”类只有10种, “审计学”课程有9种。而“会计”课程有81种, 除以上所有会计主干课程以外, 还有“农业会计”、“林业会计”、“旅游会计”等课程。相对来说, 开设审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 且内容较陈旧。普遍来看, 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不高, 除“审计学”课程一枝独秀以外, 审计专业课程建设称得上“乏善可陈”。

4. 审计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现状。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 在国外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开设双语课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目前, 绝大多数有审计学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双语课程, 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有限。

作为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攻坚工程的一部分, 2007~2010年, 我国安排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3门, 其中属于“审计学”专业的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只有1门, 仅占0.2%, 而“会计学”专业有14门, 占2.78%, 其他财经类目录外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分别安排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4门、3门、6门, 分别占总数的0.8%、0.6%、1.19%, 都高于“审计学”专业, 该指标说明了“审计学”专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课程手段方面还较为欠缺。

5. 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现状分析。

在设置审计学专业本科的60所高校中, 综合实践课程大多数包括军政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作为专业实践课程, 在随意抽选的20所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 79.33%的学校开设了各类审计实验实训课程。按照课程划分, 开设“审计综合实验 (实训) ”的占52.22%, 开设“审计学实验”的占25.16%, 开设“财务审计实验”的占10.05%。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 (审计软件应用或信息系统审计) ”的占20%, 开设“审计手工 (模拟) 实验”的占20%, 开设“专业实验”的高校2所, 占10%。目前, 有近80%设置审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开设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 基本上满足了审计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 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比较简单, 课程设置不够深入、细致、具体, 实验实训课程名称和内容不够规范。

四、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与图书建设情况

1. 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建设。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教材总数17 084种, 其中, “审计”类教材共20种, 占0.12%;“会计”类教材253种, 占2.35%;“物流”类教材87种, 占0.81%。20种“审计”类教材中, “审计学”教材10种, “基础审计”3种, “审计原理”1种, “审计”2种, 以上合计占审计类教材80%。另外, 还有《商业银行审计》、《战略资源审计》、《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各1种。总之, 审计类教材数量比较少, 品种也比较单一。从教材质量来看,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的数据, 经过整理分析, 得到审计类、会计类、物流类教材在各种优秀教材总数中的比率如表3所示:

上述三类教材数据又可整理成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 除引进教材外, 审计学科优质教材数量占比与会计学科优质教材占比悬殊较大, 而且也低于同为目录外专业的物流学科优质教材占比。2009年和2011年审计学科精品教材都是0, 可见其相当缺乏。

2. 审计学专业本科图书建设。

除教材之外, 图书资料数量也影响着审计专业的建设发展水平, 根据超星数字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镜像站点数据, “审计”类图书有1 256本, “会计”类图书有7 278本, “物流”类图书有351本。“审计”类图书中, “审计学”类图书最多, 占14.09%。按照审计主体划分, 政府审计类图书最少, 只占0.88%;内部审计类图书占3.82%;社会审计类图书最多, 占4.3%。按照审计内容和目的划分:财政财务审计类图书占3.26%;经济效益审计类图书占3.35%;责任审计类图书占1.43%;工程审计类图书1.91%;计算机审计类图书占0.96%;审计案例类图书占2.87%;国际审计类图书占0.48%;西方审计类图书占0.64%;环境审计类图书占0.24%;审计史类图书占0.48%;审计理论类图书占2.15%。按照时间进行分析, 2000年前的审计类图书占73.71%, 2000年以后 (包括2000年) 的审计类图书占26.29%, 虽然图书资料较陈旧, 没有近5年的图书资料。

五、审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 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随机选取的26所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进行网络搜索发现, 83.35%的高校把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98%的高校要求培养对象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其中, 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占38.34%, 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的占11.67%, 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占40% (其中, 要求“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 “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0%, 具有“创新精神且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 。在26所高校中, 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的有16所, 占61.53%, 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5所, 占19.23%。

2. 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要求。

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 明确提及“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标准的占40%, 仅提及“文字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标准的占6.67%, 明确提及具有研究能力条件的占40%, 提及文献检索、获取信息能力标准的占46.67%, 明确要求“实际工作能力”标准的占26.67%, 提及具有“创新能力”条件的占13.33%。东部高校侧重沟通、协调能力, 中部高校侧重分析研究能力。对基本研究能力和文献检索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比对沟通协调能力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略多。

3. 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人文素养要求。

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 明确提及“诚信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占60%;仅要求具有“责任意识”的占20%;要求有“为祖国和民族奋斗志向”或“树立远大理想”的占26.67%;要求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占6.67%;仅要求通过思品、科学、人文和艺术类课程的占6.67%。要求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占40%, 提出“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占33.33%, 要求“遵纪守法”占26.67%。值得注意的是, 对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的高校是大多数, 其占比为60%。

4. 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为了鼓励和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扭转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偏向, 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 要求被资助项目必须培养目标明确, 有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点突出, 特色鲜明, 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 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2007~2009年, 共有42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资助, 其中会计学类7个, 占1.66%, 物流管理类1个, 占0.24%, 审计学类为0。

六、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看, 在6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 根据各高校网站师资披露情况, 按照审计学、会计学师资信息配比原则, 剔除最大值和最小值, 检索并筛选了16所高校的师资信息, 基本情况是:

从师资规模看, 16所高校有会计学全职教师376人, 每校平均近24人;审计学专业有全职教师197人, 平均每校12人。根据前文30所高校的统计结果, 平均开设专业必修课5.73门, 专业选修课5门, 总计不超过10门, 平均每门课程需要1.2人, 审计学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从师资职称结构看, 16所高校的会计学教授职称占21%, 副教授占40%, 审计学专业教授职称占22%, 副教授占40%, 差异并不显著。从学位结构看, 16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中, 拥有博士学位的占24%, 拥有硕士学位的占60%, 而同样这些学校的审计学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占49%, 拥有硕士学位的占43%;审计学专业稍强一些。但是, 由于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层次偏低, 与之配对的会计学专业高校也只能选择层次偏低的高校, 如果把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没有明确开设审计学专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师资也统计在内, 结果会有所变化。如加上中央财经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 会计学专业教授比例就达到23%, 这个结果超过了审计学专业的22%。与其他相近专业相比, 根据可以搜集到的信息, 物流专业博士比例高达76%, 教授比例占13%, 显然, 审计学专业职称比例相对较好, 但博士比例偏低。根据教育部网站2010年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正高职称占14%, 副高职称占29%, 与之相比, 审计学专业职称结构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质量工程维度看,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统计, 2007~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共1 043个, 其中会计学6个, 占0.59%;审计学2个, 占0.2%;电子商务2个, 占0.2%;物流1个, 占0.1%。相对于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 审计学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 但远低于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

七、总结

总之, 我国普通高校审计学专业招生的规模较小, 而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远少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的高校数量, 层次也偏低, 但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在逐年增加;72%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 (系) 下;近70%高校在审计学专业下不细分方向;绝大多数高校 (90%以上) 设置的审计学专业没有特色;形成品牌的审计学专业数量也很少;本科审计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只有4所高校的《审计学》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不统一;双语教学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审计实验实训课程开课较普遍, 但内容种类不统一, 且较单一;优质教材贫乏, 图书资料较陈旧;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等较为传统, 创新性培养模式欠缺。而师资规模和质量基本上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相关质量指标比较如表4所示:

从图2和表4可以看出, 除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占比以外, 审计学专业的其他所有质量指标都显著低于物流专业, 所有指标都大大低于会计学专业。如果对以上指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处理, 结果更为明显, 审计专业质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为0.1%, 会计专业为1.29%, 物流专业为0.29%。相对来说, 审计学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载体类指标明显不足, 而国家级教学团队、优质教材、双语课程教学主体行为类指标相对较好, 说明其发展可持续性较好。

参考文献

[1].商思争, 周雯, 李学岚.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分析.财会月刊, 2012;17

[2].计平.德国内部审计业务介绍.中国内部审计, 2005;7

[3].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5

[4].刘永泽, 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 2008;8

[5].曾晓虹等.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1

[6].饶艳超等.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会计研究, 2008;10

案例教学在审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第11篇

(一) 课程的特殊性

审计学课程在整个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中, 存在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 主要是由于课程的学习过程把审计学整个知识体系分割成若干条块, 这明显区别于与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其他会计学课程,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系统地掌握整个审计流程。其次, 审计学课程需要理解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 大量抽象的名词和概念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有些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一次性全部理解。另外, 审计学课程当中会涉及大量的审计准则, 这些准则大多生涩难懂, 则需要用审计专业知识仔细剖析, 如果在理解中稍有偏差, 就会产生逻辑上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实务操作对职业判断和审计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而在课程教学中很难从理论上给以学生明确、具体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只能得到理论上的理解和方向性的认识, 不像在其他会计学课程中可以掌握一些可操作的技能。总之, 审计学这些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感觉本课程抽象、生涩。

(二) 教材的局限性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采用的审计学教材来看, 不管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还是普通高等教育精品课教材, 或者是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教材, 这些比较成熟的出版教材中都很难看到案例或者例题的影子。厚厚的教材中, 大部分都是理论性质的审计准则和审计语言。对于大量的审计概念和专业术语, 教材只是从理论上给以书面解释, 像具体的审计实务中重大错报风险如何去判断, 审计程序如何去操作, 教材上并没有实际的说明。这使得学生在过程中更加觉得审计学深奥、难懂。

二、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掌握课程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而审计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教材的局限性会让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学生一旦没有了学习兴趣,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对于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课程中增加教学环节,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用真实的案例资料吸引学生, 让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身份进入到实际的案例中, 亲身体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环境,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审计学是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希望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审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工作打好基础。案例教学法可以让看似较为抽象的审计原理和审计程序融入到具体的实际案例当中, 让学生在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 对企业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审计实务操作。教师可以从实例审计中指明审计的原则和方法、审计的程序和步骤, 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能力。

三、案例学教的模式

(一) 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运用在某一章节的学习之前, 让学生先来了解一个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 提出问题, 让学生产生期待心理, 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之前, 可以先给学生介绍几个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遵循职业道德而导致最终审计失败的经典案例, 让学生明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遵循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对即将学习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有所期待,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的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学习效率。

(二) 案例收集

案例收集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安排在某些理论内容讲授完之后, 然后让学生收集与课时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料, 从而巩固学习内容, 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完成内部控制的课时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多种渠道, 收集一些在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案例, 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内部控制的理论内容。由于案例收集是布置给学生在课下做的, 因此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 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案例资料概述事件经过, 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思考、总结、分析等多种能力。

(三)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适用于课堂讲授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或者考察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 可以安排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 让学生用所学的理论深入实际的案例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到应收账款函证、存货监盘等一些重要的审计程序时, 为了便于学生对抽象审计程序的理解以及对这些程序的操作, 准备一个有关于审计程序实际操作的真实案例, 让学生通过案例中对审计程序的描述, 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审计程序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 或者给出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审计程序。案例讨论的方式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控制在6人左右, 让小组成员进行内部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案例讨论的形式主要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地消化掉理论内容, 并提升其应用能力,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 案例操作

案例操作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在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具体审计实务进行模拟操作。通过案例操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其很快地掌握实施审计实务的基本方法及技能。例如在学习审计工作底稿时,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介绍了审计工作底稿的种类、格式、要素等理论内容,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觉到工作底稿只是一张抽象、陌生的书面文件。其实教师在课件中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 让学生先有直观的了解, 然后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 怎么填制等一些细节知识点;最后将复印好的工作底稿发给学生, 让他们动手填制, 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客观实际,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四、结语

在审计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应对课程的特殊性和教材的局限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文也列举了案例导入、案例收集、案例讨论、案例操作等四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如何使用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适应程度去灵活应用。

摘要: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文章分析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并列举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案例教学模式。

关键词:审计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秋生.《审计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创新[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3 (3) :29-33.

[2]王卿丽.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0 (12) :67-69.

[3]王磊, 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 2012 (11) :120-121.

上一篇:《论权威》下一篇:中药房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