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教学

2024-08-20

以人为本的教学(精选11篇)

以人为本的教学 第1篇

1 转变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第一要务

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仅仅是被看作接受教育的对象,失去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大行其道,这种影响延伸到体育教学中,使得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体育老师都长年习惯于“照本宣科+动作示范+学生练习”的“一招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因此,大学田径老师要做到以人为本,转变教育理念,首先要彻底摈弃以考试成绩、数据指标达标为尊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教育和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大学田径教学的意义,真正让田径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实现这个要求,下面的工作是必要的。

1.1 重新设定教学目标,优化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既然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导致大学田径教学陷入僵化的-“罪魁祸首”,那么变革亦要从优化老师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入手,让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导向上为大学田径教学确立新的目标。

比如在学生要达到的体育指标上,不再简单以男生与女生划线,而是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学生的体检状况划定更细的分段指标,鼓励学生在自身身体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努力达到身体的最佳状态,而非由于平均指标本身的存在打击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积极性;在学生体育成绩评估上,放弃以测试数据为唯一标准的方法,以一定权重引入老师对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和努力程度的评价意见,只要每一位学生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取得相对接近的成绩,而不是因为学生本身体质的差异抹杀付出的努力。

1.2 注重田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设置

以人为本的田径教学策略要求大学老师更注重对学生个体的研究,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要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充分展现出田径课程的健身性、实用性、发展性。

因此,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老师可以适当减少知识点灌输和技术示范等以老师为主导环节的时间,增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技能实践与提高实际操作水平等体育训练环节的时间;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专门性练习和辅助性训练,提高田径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大学田径教学方法比较简单、直接、呆板,不论是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上,基本都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听讲、训练。这种教育方式方便了老师备课、讲解,却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导致了教育本身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功能丧失殆尽。学生感受不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后果就是田径运动学习似乎与自己无关,学习成为了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求。于是,学生对田径运动态度冷漠,兴味索然,久而久之,老师亦在年复一年,一成不变的教育过程中激情消退,结局就是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双输”。

因此,大学田径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都亟需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下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有两个方向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2.1 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其自愿进行田径运动学习和训练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城市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文化日益多元,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变化都更快了,这种社会状态自然而然地会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作为大学田径老师,要充分关注、敏锐感受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比如现代信息技术非常发达,老师应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时代条件,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学事半功倍。在田径教学的知识点讲解和示范环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下载网络上有趣的动画、视频,“代替”自己的讲解,能大大降低课堂的枯燥性;由于现在的城市生活水平较高,很多大学生运动量偏少,体型偏胖,老师可以利用年轻人爱美的心理,结合都市健身的风尚,强调田径运动在减肥、健身方面的优势,灵活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2.2结合田径运动的特征,不断探索更丰富多样的运动及训练形式

大多数田径运动有着简单易操作的特点,这是田径运动的优势,也是其缺点。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表面上没有多少技巧和花样却又大量消耗体力,容易导致身体疲劳的田径运动极易诱导学生的消极情绪。田径老师在顺应田径运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应扬长避短,努力探索新的运动方式,甚至是游戏方式,帮助学生将消极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正面情绪。比如在跑步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慢跑训练,学生疲劳以后,开始进行绑腿跑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两人一组,一男生一女生,两人分别把一条腿(男左女右或男右女左)绑在一起,然后比赛各组奔跑速度,输的组表演节目。再如体能训练环节,可以让全班同学玩“萝卜蹲”的游戏,每人深蹲起一次,同时喊出一个同学的名字,被叫到的学生要立即深蹲一次并再喊一个同学的名字,以此类推。这样的授课方式既让田径课堂充满了乐趣,又达到了训练和运动的目的,一举两得。

2.3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真诚与学生交流互动

大学田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还要“放低身段”,努力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保持年轻的心态,与学生的喜怒哀乐产生情感共鸣,当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亲近和信任,沟通交流就会容易很多,也更容易调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应以平等心面对学生,并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双向沟通,耐心倾听并理解学生的想法、意见,多肯定多引导,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关心学生生活,对年轻人的喜好和生活保持敏锐;在训练活动和田径游戏中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竞赛和互动中去。

3 结语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时代的要求,在大学田径教学领域,老师应深入理解其内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大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陆永铭.以人为本,创新田径课教学方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0):219-221.

[2]卢聚贤.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索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J].职业,2009(26):78-80.

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 第2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课程标准 授人以渔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自从新数学课程走进我校以来,它已完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教师能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那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是这样处理的:①联想。你能把它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图形吗?有哪些?(确定目标)②探索。如何转化呢?讨论后再进一步启发,你能一刀就转化成长方形吗?学生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通过实际操作终于摸索出剪的方法。③深化。让学生得出比较合理的剪的方法:沿任意一条高剪。④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充分参与了探索过程,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在课堂上我推导公式定理之后,常让学生归纳方法、思路,每章结束之后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拓展延伸,结合实际撰写数学小论文。这样做效果很好,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二、以人为本,授人以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我想,过程比结果意义更重大,给足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充分地进行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测验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练,智力得到了开发,潜力得到挖掘,既习得了方法,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并由此产生了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数学学习增添动力。

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可以出示几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式子,并给出结果,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与计算法则,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把学生推入到问题当中。学生一开始认为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真正想说明的时候,却不是那么简单。于是学生有的独立思考,有的三五成群各抒己见地交流,最后用举例子、画图等方法来说明法则的正确。貌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却费了一番周折,没有手足无措,而是积极思考,发挥潜能。学习氛围热烈、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由此看出,多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才能学会思考,学会主动探究,学会合作交流,遇到问题才能以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思路解决问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以人为本,联系学生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密切數学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突兀的陌生感,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些地方有角,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身边哪些东西有角。比如:钟面两根指针未重合就形成一个角,红领巾有角等。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种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促成了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数学真正服务生活开辟了一个窗口。

以人为本的教学 第3篇

一、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更为强烈。”为此, 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他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者。语文教师就要承担起引导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担子, 改变“一言堂”、“填鸭式”、“灌输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 洞察学生的兴趣爱好, 借助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精心制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具和优质课件, 课堂上通过大屏幕的展示, 让学生动手动脑, 勤于思考, 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组织学生合作性学习,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谓“合作”, 就是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组织小组相互配合互动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由此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实施“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广大语文教师不断进行自身角色的转变。就笔者而言,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开展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活动,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和合作伙伴, 使课堂成为学生合作学习, 产生浓厚兴趣的主阵地。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谓“探究”, 就是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或课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探索与研究, 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这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学生好胜心强, 最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示自己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首先, 让学生了解教材。在初中阶段每学期开学初, 面对学生手中所持的语文新课本,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了解语文教材, 掌握语文教材的轮廓、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 明确教材所包含的各个单元的内容、重点、难点及相关知识系列, 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及写作等多方面的系列内涵。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素养和能力。其次, 让学生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 注重掌握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 这样才能为整个学期、整册课本的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其次, 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其内容包罗万象。有些同学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 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果不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具备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 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甚至无法生存。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学法知识, 训练学生的学习技能技巧, 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再次, 进行开放式学习。就是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开放化, 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培养起语文能力。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的言语交际活动, 诸如转述、通话、问路、借东西、挂号看病等都应列为写说训练的内容, 同时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 使写说训练成为社会生活中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由于在课堂上学到的言语交际本领马上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派上用场, 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

以人为本的职校教学论文 第4篇

1.教学观念陈旧在职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通常以行政为命令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忽视了“人”的重要因素。在处理实际工作问题和状况时常常以经验为判断依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一些好的想法也难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很多职校都在积极建立教育管理制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体制的核心并没有以教学质量作为核心。另外教学管理是一项高效的动态发展,然后很多教学体制停留在老旧制度,教学管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壮大,教学任务加重,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无疑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教学队伍整体素质待提高据调查,职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多数科班出身,缺乏专业的教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管理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教学管理机构人员所具备的能力很难很好的适应职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者的待遇相对较低,且职业发展前景相对较差,这也是影响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的原因之一。

4.缺乏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实现了网络化的科学管理,但是教学管理软件设施的滞后性仍然影响教学管理,很多工作需要纸张化和手工操作,也加大了管理的工作量,影响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速度。

二、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更新教学观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也就是指依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强调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更新教学观念,重视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更新教学观念主要是指,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以教育和服务为本,两者之间相互贯穿和联系,共同促进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有效提高教学管理的健康发展。

2.建立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职校要培养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实行深层次的目标管理。科学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保障。严格教学管理必须要求做到培养目标和教学制度为管理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奖励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构建创新的管理模式。从制约式管理向激发式管理转变,运用各种奖励制度,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给广大师生构建一个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优化师资教育水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要实行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把握好“入门”的关键,优化师资教育水平。在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任用、培养、晋升、待遇等相应政策上加强措施和管理,使教学管理者能安心做好管理工作,自觉尊严管理方式方法。其次,建立针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机制,采取岗前培训、集中研修和外出学习等培训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者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引进优秀的有视角教学管理经验的人才,增强管理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建立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效益。

4.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职校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应当及时更新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在网络化软件开发和管理中认真听取使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开发重复的或者华而不实的软件,切实从管理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发出科学且符合使用要求的先进挂历软件,减少人工操作的程序,减轻管理者繁重的纸质和人工操作。

5.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能有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并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加强对日常教学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有效的改进。同时,还应当赏罚分明,有效利用奖惩制度,鼓励先进工作者,使学校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氛围。

三、结语

“以人为本,实践为主”的教学探索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践 做中学

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生的心态上有自己的特点:在求知欲上并不比普高学生差,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以期得到周围人的赞许。主观上,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觉得学习太累。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中职生身上基本已经失败,因此更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计算机组装维修专业的特点,树立“以人为本,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项目导向,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体会升华,达到目标。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改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教学计划的设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来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对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反馈意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1)公共基础课;(2)专业基础理论课;(3)专业课,并将每一模块所占的时间比例进行量化,其中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数的20%,专业基础课占总课时数的20%,专业理论课占总课时数的10%,专业实践占总课时数的50%。这样的课程体系特点是: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以实训任务为核心来吸纳相关理论知识,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上,坚持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为重”,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形式多样,化繁为简,营造理论教学新课堂

(一)课堂演示教学和现场操作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组装维修》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授课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各部件的結构、原理时,我们把计算机带进课堂,边讲解理论知识,边做相应的示范操作。在演示教学中可允许学生参与操作,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理论教学得以深化和巩固。这种实践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真实,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课堂搬到实训室,边讲解边操作

实训室边上,划出一块教学区,配有全套课桌椅、黑板等教学设备。在讲解计算机组装过程中,教师集中讲授理论知识,写出操作的步骤、技术要求,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操作教学。讲课与操作练习相互交替进行,相互充实,保证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交融,形象直观

《局域网搭建》课程中,有些设备学校不具备条件,对一些时下的新知识学生难懂,工作过程看不见,可利用实物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将工作原理以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看,将抽象难懂的工作原理变为实际可操作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创新过程,严格管理,创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根据实训教学的特点,我们强调教学过程要做到“四备”。“四备”既是备项目、备课、备料和备学生。教师在每次实训教学前应了解本次实训教学所必须达到的技能目标和理论目标,然后制定具体的实训教学内容;备齐实训所使用的计算机、工具、材料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技能基础的差异,考虑学生将来可能的就业去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四、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

(一)校企合作,拓展知识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推荐部分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到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展知识面,可接触到许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加深了对计算机行业的了解,这些学生成了班级里的技术骨干,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可以指导其他同学,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二)开展技能兴趣小组活动

技能兴趣小组的训练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我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了第二技能培训,学生可在自己所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再选学一至两门相邻领域的专业技能。我们利用兴趣小组的活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辅导,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提高,为学生的将来就业拓宽了渠道。

(三)开展技能竞赛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竞赛,校内组织学生进行技能竞赛,校际间举行技能邀请赛,加强同兄弟学校的联系交流,校外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可检查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了方向。同时也可检验出我们的教学有哪些环节上存在着缺陷,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云生. 职业技术课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东华大学出版社.

[3]留菊花. 职业技术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教育.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构建 第6篇

1. 以实践性教学原则为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实践性原则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运用口、脑等肢体部位融入到英语学习氛围当中,切实体会英语知识获取的环境,并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工具类学科,是我们了解其他国家基本文化的一种工具。正因如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将英语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进而达到在实践中运用英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大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势决定了英语教师在对其进行英语授课的时候,应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以此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 以特色活动为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其主要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当与学生今后的就业走向保持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延伸课外知识,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与就业相联系,充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功能。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运用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英语实地考察等特色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实现自身交际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着重注意特色活动内容的创新,尽可能的使活动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学习奠定基础。

3. 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学活动以及相应情境进行评价,之所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能力,以及英语句型的演练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实现英语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处的位置应当为主导地位,通过全面掌握教学活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科学的设置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在设置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考虑教学活动的目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要对英语课堂上进行的活动进行评价,并充分考虑学生对活动的意见,激发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不仅如此,通过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的方式,教师还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线针对性教学。

4.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英语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迎来了网络时代。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网络时代下,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教学。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将声音、图像以及绘画有机结合在一起,其具有视、听结合,信息量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等感官,进一步强化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感受英语文化氛围的同时提升自身发音技巧,并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自身的听读水平。

以人为本的教学 第7篇

一、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新理念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如何让学习效果发挥到极致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课题。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同样适用。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学习自觉性较差,如果对音乐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则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 同时,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持续时间短,如果中途遇到困难难以解决,则很容易放弃; 此外,小学生依赖性强,很难独立地思考问题,一旦陷入困境, 不会独立解决,只会向教师、同学和家长寻求帮助。

二、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新方案

1.设计学生参与型音乐教学活动

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带领学生沉浸到音乐之中,享受音乐带给人的感官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学期末进行音乐表演或歌曲比赛等, 以合唱团的方式进行表演,要求学生唱歌婉转动听或激励人心,歌曲符合主旋律,歌声高亢,富有感情。每表演一首歌曲, 由同学和教师负责评价,得分高的成员将会得到奖励,以激励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此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与音乐有关的小游戏,例如要求学生按照顺序念七个音阶,每念到2时不做声,由下一个同学继续,最后的赢家将会和合唱团表现优秀的同学一起获得独唱的机会,在进行独唱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在台上进行演唱,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课堂上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让学生从动画片中轻松学音乐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无趣,教学方式也一成不变,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动画片中的音乐常常是小学生津津乐道的,完全可以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上,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通过ppt的形式将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片歌曲进行筛选或串烧,使学生能够在自己喜爱的歌曲中进行学习,无论是《叮当猫》《黑猫警长》还是《葫芦娃》《宝莲灯》都是不错的音乐教材,而音乐作品的成功在于它所传达的感情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目前小学音乐教学缺少了必要的情感体验,没有将人与音乐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相符的。同时,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动画片的音乐中,学生可以通过享受音乐联想到其中的剧情,从音乐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感受艺术的氛围。

3.教师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其知识的涉及范围也比上一辈的人小时候广了很多,尤其是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社会音乐作品的增加, 教师应当有条件的选择音乐作品作为教学范例,以健全学生品格,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音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挖掘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教师应当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将人文关怀倾注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欣赏音乐是一种精神需要,所以,教师可以在进行音乐鉴赏时,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我感悟音乐流露的情感,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以人为本是写作教学的出路 第8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感到有话可说, 有一吐为快感觉;让我们的老师, 劳有所获, 导有所进呢?笔者认为, 其要害在于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从“以分为本”的阴影里走出来, 踏上“以人为本”大道, 把学生当作人, 而不能当作争分数的工具, 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和批改, 从内心深处给学生以激发力和亲和力。

一.命题, 要有强劲的激发力

我们知道, 每个人都是一个感情复杂的个体, 其内心的感情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人的喜、怒、哀、乐, 思想、情感都有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分为口头语言, 也可以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重在它的瞬时性, 而书面语言具有长效性。因此, 在中小的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用书面方式进行交流, 这是口头交流的一种延伸, 是一种更进步的交流方式!在什么情况下, 学生会选择书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呢?当学生接触社会、积累写作材料, 并对这些材料有所感触的时候, 学生会情不自禁产生“写”的欲望。这里的“有感”是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 对某一件事有了一定的感受, 形成某种冲动, 于是希望诉诸文字, 希望别人与自己共享并引起共鸣。

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如何启迪学生“有感而发”?老师的责任就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积极寻找写作素材, 而寻找写作材料的过程, 也就是感受、思考生活的过程。随着学生对生活感受、思考的深入, 其作文材料也就自然有了积累, 作文的热情也必然与此同步增长。从这一角度看, 作文课在教会学生如何写作的技巧的同时, 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生活。当然, 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相互强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推进的:激发写作热情→寻找材料→感受、思考生活→积累材料→增强写作热情。

由于学生的内心感情世界是复杂而丰富的, 不同的学生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内心世界和相同的认知经历。因而, 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 也不能用一种方式、一个观点、一个标准来规范学生。因为教师和学生是站在不同的生活角度看问题的, 有时候, 教师认为并无什么意思的事情, 在学生看来可能是十分新鲜和很有意义的。基于学生的内在感情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开放性, 老师在指导学生的作文过程中, 要引导他们寻找一些愿意与人交流的内容, 尤其不能强迫学生去写教师偏好的东西或官方偏好的的东西。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老师要用低要求、宽口径的作文标准, 来维护和奖掖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当然, 这里的“低要求”和“宽口径”, 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魏书生曾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童年趣事》, 要求只有一条———格式正确, 让学生怎么高兴怎么写, 怎么有趣怎么写;如果格式正确, 就给100分。学生写作热情的激发, 与其感受、思考能力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 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方面教师要多作引导, 帮助学生更深入、独特地去感受生活、思考社会, 而不囿于成规、不止于共识, 这样才有可能在作文上做到言己所感, 避免人云亦云的陈腔滥调。

基于以上认识, 教师在进行命题作文训练时, 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对象, 只有让学生明确“写”什么事, “写”出来的文章的读者是谁, 才会启迪学生写作的心智, 提高写作的兴趣、激发写作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命题, 题目所含, 要学生心所能思”,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撰作。”叶圣陶先生的话确实是一个老教育家的经验之谈, 也是命题作文训练的指南。

正因为如此, 教师除了做到灵活命题外, 更应该不拘一格, 鼓励学生自己去找题目来写, 在熟悉的人和事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从而培养其观察、感受和思考周围各种生活现象的习惯。平时读了一本书, 看了一场电影, 可以介绍介绍, 评论评论;对同学中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可以谈谈看法, 说说意见;对新闻事件或周围小事, 也可以写写感想, 提提建议。

二.批改, 要有巨大的亲和力

上文已经谈到, 从文章的交流功能出发, 作者 (学生) 与读者 (老师) 应该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关系。

要真正营造有益于学生个性发挥的写作环境, 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有相当的研究, 决不能用同一个模子去套学生。基础差些的学生, 可降低标准, 以鼓励为主。至于评语, 也应避免俗套的判语, 注重发现、赏识学生的感受、思考和个性。有些学生的作文, 整体虽然不佳, 但其中不乏一得之见, 也要予以适当的鼓励, 使他们同样有成功的感受, 增强其进一步努力的自信心;相反, 对于那些较为优秀的学生, 则要在其已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 使其得到鼓励的同时, 又不自我陶醉和固步自封。这种根据不同对象制定不同标准的评语, 对任何一位学生都有奖掖性、激励性, 有利于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 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感受力和思考力。在笔者所教的班上, 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老师, 虽然你的评语只有‘太妙了’三字, 但我看到它, 心中极不平静, 在后来的每次写作中总是暗下决心, 想再次看到‘太妙了’三字。”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 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 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叶老的这段话给我们很大启示:能不能把作文的评改的权力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批自评和互批互评?让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 这种自批自评和互批互评, 实际上是让学生相互交流。这样的作文交流, 不仅输出知识信息, 还输出情感信息, 能极为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学生们各自展示思想个性的同时, 也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促进竞争气氛的形成, 孕育写作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物理课堂教学 第9篇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 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 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 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 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 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 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独立地去发现问题, 抓住问题的实质, 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 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 各抒己见, 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 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 就没有创造, 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挥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 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 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 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 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 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 第10篇

一.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心思想是“人”,即通过给人以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达到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增强组织内人员的归属感的目的。而当组织内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得到提高后,组织的集体意识也会自然的影响个体成员,其组织成员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以人为本理念首先要求尊重人、依靠人。因为人是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只有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理念时,才会自觉的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组织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人为本理念还要求满足人的需求。因为组织内的不同成员各自都有自己的需求,只有了解这些不同的需求,才能满足成员各自的需要,进而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理念还要求组织满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因为只有组织内的各个成员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组织集体的发展。

通过与传统的管理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对比可以发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有以组织内部成员为管理主体和重视对个人的激励的两个特点。其中以组织内部成员为管理主体是指通过让组织内的成员主动参与组织管理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增进责任感。同时通过成员参与组织管理可以增进干部和群众之间相互理解的程度,进而改善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重视对个人的激励是指通过满足组织内成员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而当其调动出工作积极性后将有利于其完成本职工作,进而得到更多的激励。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

二.高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一)对人才进行培养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由于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实施以及人才培养时都离不开良好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而良好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基础就是人。而在高校对人才进行培养时要注意对其创造性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中不能仅仅依靠规章制度等机械的强制性手段。只有在教学管理中对教师、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持有尊敬和欣赏的态度,才能激发教师、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进而起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其中,以教师为本是要求将教师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主题,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诉求;以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为本就是要求提高其参与学校建设决策意识,发挥其连接教师和学校的纽带作用;以学生为本是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建设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学生数额上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趋于大众化。因此,学生对高校的选择也更加具有自主权。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果高校还坚持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完全以自己的规章制度为标准建立管理模式,必然会引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不满。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人心以及我国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如果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的学校中感到压抑,完全可以跳槽转到其他高校中,这不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在建设发展时要坚持以人为本。

(三)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由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重视人性化的理念,而偏重于在教学中通过经验和行政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多通过进行规章制度的建设来维护教学的秩序。但这会导致教学管理中难以树立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完全由学校的行政管理者负责教学的开展,而将教学管理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这样的弊端首先是学校行政管理者的主要工作的学校行政事务而非教学业务,教学业务也并非是管理者所熟悉的。由学校行政管理者负责教学管理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进而不但影响了教学的开展,更压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于行政倾向过多,也在教师之中形成了行政优于业务的思想,导致教师对教学的精力投入不足。而且,过于倾向教学管理行政化会导致强权意识,进而影响了教学单位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平等的交流,减少了教师在学校建设中的话语权,影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物理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第11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本精神的内涵,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要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在物理课堂教学应如何注重以人为本呢?

1. 在备课时就应明确“以学生为主”的设计思想

1.1 备“教材、教法”的同时还要备“学法”。

教材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制定的学习标准,教法是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体现,但不应是主要体现,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会学”,要根据教材和教学目的制定一个可行的“学法”,以便在课堂操作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2 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理论)是构成物理知识大厦的三块基石。

对于物理概念的掌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以教师的讲解点拨为辅。物理定律是前人在长期的探索中总结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规律,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体现“探究性”,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需要,更是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领悟物理规律的需要,也是锻炼动手能力、树立科学研究思想的需要。毫无疑问,物理原理 (理论) 是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的物理知识,因为它是建立在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思想之中的综合逻辑体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具备一定理性思维能力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进行物理原理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较为具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物理过程分析中建立“运动观、时空观、能量观、守恒观”。

2.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意味着扼杀人才;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老师要着眼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目标,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建立健全身心。

2.1 尊重学生,就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人格上与教育者是平等的。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并竭力维护自己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指的是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自尊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动机,有助于克服自身的弱点,维护尊严和人格。反之,一个学生如果自尊心受到挫伤,就会失去自信,坠入自卑的深渊,失去向上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爱护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人格。

2.2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创造开放、公平的教学环境,做到平等教学。

例如,力学中“静摩擦力”的分析是个难点,特别是对“静摩擦力可以为动力”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我们就举了“人走路”、“超市里的斜坡电梯载人到楼上”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悟。又如:对斜面上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人在滑梯上下滑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自己受到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

2.3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的知己。

刚接触物理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对学好物理产生了畏惧。因此我在物理教学中就针对性地引入了物理学史内容,对他们进行鼓励、引导。比如讲“牛顿运动定律”时讲起牛顿的生平;又如学生物理考试成绩差时,不责怪他们,而要善于做倾听者、疏导者,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履行自己指导者的任务。对学生在课堂中诸如发言出错,题目做错时,老师更不应训斥和压制学生,而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纠正错误,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调控,又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3. 具体教学方法

3.1 从理学发展史着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这是新教材的缺憾)。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3.2 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海市蜃楼”、“赵州桥的倒影”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北京天坛圜丘、明代的“水轮三事”令人自豪。

3.3 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的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等等。

上一篇:成功的德育下一篇:临床实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