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者范文

2024-07-19

学生读者范文(精选12篇)

学生读者 第1篇

一、大学生读者群的特点和阅读倾向

(一)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 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为完成学业, 需要学习掌握某种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并为职业生涯创造条件。但是每个读者群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阅读倾向。新生读者群刚入学, 他们不熟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和服务方式, 不会利用图书馆, 入馆带有盲目性;中年级学生读者群的学习已步入正轨, 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阅读文献资料来完成学业和获取知识;毕业生读者群已学到了专业基础理论并掌握了基本技能。他们要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来查阅文献资料, 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完成高质量的设计。

(二) 大学生读者群有共同的阅读倾向。众所周知, 阅读倾向不会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职业的改变、学习任务的变换以及个人兴趣志向的转变而起变化。

1.为完成学业而阅读。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和完成学业。因此, 这是阅读的首要目的。他们来图书馆或通过网络阅读各种文献资料均要围绕这一任务进行。

2.为学习外语而阅读。自从高等学校将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后, 教师和学生就特别重视英语学习。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 许多大学生已不满足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了。有的将目光投向国外英语水平考试, 如GRE、托福、雅思等, 有的参加英语口译考试, 为以后出国留学或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外贸工作创造条件。还有一些大学生学习第二外语, 如日语、韩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

3.为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而阅读。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等院校均将计算机技术列为必修课, 这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 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为毕业以后的就业和去向而阅读。近十几年高校连年扩招, 每年培养出几百万大学毕业生。但每年总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为以后的出路创造条件, 有的大学生去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监理工程师考试、司法考试、海关报关员考试等。证书多也就加大了自身的砝码, 有的大学生准备考公务员和考研究生, 所以, 考证热、考研热、考公务员热使与之相关的图书特受大学生欢迎。

5.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阅读。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一个人只局限于某个专业知识是无法适应的。作为大学生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在校期间要多读点书, 扩大知识面, 增强综合素质。有的大学生辅修第二专业, 或选修别的专业的课, 跨专业跨学科阅读已成常态。

6.为消遣、娱乐而阅读。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一个人也要适当地娱乐和消遣。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健美、美容化妆、生活知识、历史知识、百科知识等图书始终受到大学生欢迎。

二、大学生读者群的阅读方式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知识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种形式的文献呈现在世人面前, 现在出现了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并存的局面。大学对新生事物接受得快, 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已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 大学生除了对学习必需的专业书和学术名著深入阅读外, 对其他书或信息往往只读标题或草草浏览, 阅读不求全面, 也疏于思考。也就是所谓的“浅阅读”。

三、大学生读者群的导读工作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导读既要坚持传统的方式, 又要进行网上导读。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导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基于Web2.0的导读平台, 对读者进行个性化服务。传统的导读要坚持, 如利用校报、校广播台、开办讲座辅导阅读、出版新书通报、设立咨询台解答读者咨询、组织读书小组交流读书心得、举办知识竞赛吸引读者等。而利用校园网的图书馆主页开展导读工作则是传统导读工作的延伸和深化。图书馆在网页上可以介绍各项服务、揭示馆藏、通报新书、点评图书、解答疑难问题、指导文献检索。图书馆利用网络还可以与读者互动交流, 如用E-mail、网络表单、信息推送、微信等, 提高文献信息检索利用的效率。

摘要:探讨了高等学校大学生读者群的构成、特点和阅读倾向,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读者群的导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读者群,读者工作,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邹涛.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的调研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351-354.

[2]李霖.研究生群体阅读倾向调查分析[J].图书馆, 2010 (3) :74-75.

大学生读者协会贺词 第2篇

作为读书性质的社团,大学生读者协会在这个充斥着学习氛围的校园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志在建立和完善图书馆与大学生读者互动的长效机制,丰富校园文化,提高读者素质,增强实践能力,推进学风建设,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图书馆,开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倡导文明合理使用图书馆资源,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她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13载岁月,无限多情。我们感恩,我们祝福。值此之际,我们化无声的欣喜与热爱凝聚成一句内心中最真挚的祝福,祝生日快乐,越办越好!

让学生成为探究型读者 第3篇

一.自读感知,进入角色

根据课文具有综合性、人文性和意念性等特点,教学伊始,教师宜让学生在无约束无限制的前提下发挥多种心理功能的作用,去感知、体验和理解课文内容。自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那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可让其直接披文入情,亲身领悟课文情味和表现力。另一种是对学生生活经验比较疏远的课文,则需“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诱发学生积极的阅读心向,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

这样,学生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就会受到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吸引,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获得美的愉悦。产生某些独特的感受,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如学生读了《白杨礼赞》,首先感受到的是白杨树的精神;读了《斑羚飞渡》,就会被斑羚飞渡的场面深深感动;读了《孔乙己》,除了同情孔乙己的遭遇,更深的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

二.大胆质疑,鼓励创新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敢于向权威和书本挑战,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如阅读《斑羚飞渡》一文时,学生整体感知后,很多同学提出了“既然斑羚飞渡的场面是人做梦都想不到的,而斑羚群是怎样想到的?”“文章为什么反复写彩虹像一座美丽的桥?”“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等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有的同学竟然提出了“既然斑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什么人们还要凶残地猎捕它们呢?”这些连作者都忽视了的问题。

三.展开讨论,积极探究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忙着给予解答,而要引导学生边体验边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理解,将对问题的看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标准中合作式学习的体现。这时,教师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展开对文章的讨论和探究,让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从课文出发,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自由、广泛、深入地讨论,就能更好地形成自我认识与解悟,培养鉴赏作品的能力。教师应以宽容、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稍嫌稚嫩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心得。

如阅读了《孔乙己》,针对有的同学提出的“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批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的说“针对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有的说“在于批评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

由于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强制色彩和心理顾虑,所以也最能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最能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从一个侧面强化了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激励后续学习的动力,而且在活动中更可以培养良好的表达心态和交流习惯,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表达等综合能力,让他们都能从探究性阅读中获得了收益。

四.拓展迁移,求广求深

加强速度训练,扩大阅读容量,既是当代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激增对人们学习的必然要求,又是当前适应学生阅读心理需求,提高阅读能力获得重要途径。“连锁性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从所学课文拓展到读课外的相关文章,在运用中提高探究能力。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药》《祥林嫂》等文章,让学生阅读,从而探究鲁迅的写作风格,然后学生讨论,交流对作品内容、语言、情感、写作背景等的理解。教师亦可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参与,如“试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鲁迅对作品中下层人物命运的态度”等,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共同讨论探究过程。

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当学生适应探究性阅读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让他们自主拟定探究方向。在选择探究方向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学会不人云亦云,懂得独辟蹊径,求广求深求真。

让学生做一个高效的阅读者 第4篇

一、记叙文阅读训练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在中学英语阅读中, 常见的记叙文有传记类和故事类。

1. 传记类

传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以人物的生活经历为线索, 记叙人物在不同年代里的典型事件。学习这类文章时,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这一主线来讲解课文。例如, 在学习“Abraham Lincoln”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列出与林肯的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时间:1809______;1818______;1860______;1861______;1864______。按照这个线索, 学生能很快找出相关的事件, 脑子里对文章也就有了清晰的思路, 并可以在时间后面写出相应的事件。例如:

1809: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in Kentucky USA.

1818:His mother died.

1860:He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1:America Civil War broke out.

1864:He became President for the second time.

上述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又能够帮助他们记忆文章中的一些细节, 还可以降低他们复述课文的难度, 而且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2. 故事类

这类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以故事的情节发展为线索。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这样, 就能使他们很容易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 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例如, 学习“The Necklace”时,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记叙文的六要素:Time;Place;Characters;Cause;Process;Result。根据以上要素, 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填出相关的内容。例如:Time:1870

Place:A park in Paris

Characters:Jeanne, Mathilde and her husband

Cause:Mathilde and her husband had been invited to the ball at the palace.

Process:Mathilde borrowed a lovely diamond necklace from her friend Jeanne.But the necklace was lost.It cost Mathilde thirty-six thousand francs buying a new one.

Result:The necklace wasn’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It was made of glass.

这样, 通过对记叙文六要素的疏通, 学生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故事类文章就有了较为熟练的阅读方法和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说明文阅读训练

说明文是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果或功用等进行介绍、解释或阐述的文章。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重点地把说明文按照数字、解释等进行分类说明。

1. 数字说明文

数字说明文, 是以具体数字为主要说明方法的说明文。用数字说明事物容易给人留下具体和深刻的印象, 让人读后一目了然。指导学生阅读数字说明类文章时, 教师可以将一篇文章缩写成完形填空的形式, 让学生阅读原文后进行填空。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掌握文章大意, 寻找数字信息等。经过以上方法的训练, 学生不但可以捕捉到课文的关键词, 还可以检测自己对数字说明文中主要事实的理解情况。

2. 解释说明文

解释说明文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功用等。因此, 教师应该先向学生提出诸如what, how等一类的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从而快速抓住文章的主题。例如, 教授“China Daily”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提出如下等问题:

(1) Does China have its own English language newspaper?Where is it published?

(2) How many days a week does China Daily appear?

(3) Why does the student Sun Yao enjoy reading China Daily?

这些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寄小读者》读后感 第5篇

冰心奶奶原名谢婉莹,出生于一个爱国的海军军官家庭,去世,享年99岁,人称百岁“世纪老人”。

母爱、童真、亲情,是冰心奶奶小说的主打;清新婉丽、以情感人,是冰心奶奶散文的主要特点。《寄小读者》分为三大类,小说、小诗、散文。其中描写母爱的一篇文章,我特别感动,那就是《纸船》这首诗,诗人格外思念母亲,思念母亲的感情,说自己在海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纸船,从舟上运到海里,纸船去向不明,但诗人仍然不灰心地每一天都叠着,当然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怀抱,但她仍然祈求着自己含着泪叠成的纸船,能够载着她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进入母亲梦境。

冰心奶奶描写她儿时幼稚的欢乐和天真的泪水,尽情歌颂母爱、童真,大自然和祖国。

冰心奶奶以童心未泯的孩子口气写的,通过叠纸船,寄托对母亲的思念。用儿童单纯地心灵,单一希望包容了孩子对母亲最深厚的情感。

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很多书上写的都是母亲对孩子的感情,但她却是写孩子对母亲的感情。在5.12汶川大地震,有位母亲为了让几个月大的一个孩子活下来,她双腿跪地,双手与身子为孩子撑起了一块空间,孩子得救了,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他。母亲用无声的形体表达方式表达了伟大的母爱,平凡真挚的表达了爱,催人泪下。

我们与母亲感情应是很好的,母亲为我们付出,我们也应该回报。腾讯有一条消息,一个植物人妈妈生下孩子,孩子两岁后用嘴嚼碎食物喂妈妈,多么感人,我热泪盈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一定要爱自己的母亲,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冰心奶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爱的天地,让我们受益匪浅啊!

学生读者 第6篇

学校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

QQ 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 爱好___________

你的个性宣言、一句心里话或征友词(中英文皆可,将免费在杂志上刊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你对《中学生英语》的评价:(请在括号中打√)

封面设计: 很满意 ( )一般( )不满意( )

建议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安排: 很满意 ( )一般( )不满意( )

建议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式设计: 很满意 ( )一般( )不满意( )

建议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年第9期你最喜欢哪些栏目(或文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2年第9期你最不喜欢哪些栏目(或文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阅读《中学生英语》的通常习惯是:

每期从头到尾都仔细看过( ) 只看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内容( )

被动地看看( ) 根据自己的时间,偶尔翻一下( )

5. 你是通过何种方式拥有《中学生英语》的?

邮局自愿订阅( )汇款订阅( )书店或零售摊点购买( )

老师推荐然后自愿订购( )图书馆或阅览室( )其他途径( )

6. 征订《中学生英语》杂志,你最看重的是:

封面精美,设计新颖( )内容充实,实用性强( )价格合理,容易接受( )

7. 你的英语成绩在班上处于怎样的水平?

偏上(  )中等(  )中等偏下( )

8. 你认为本刊的内容:

偏难 ( )难度适中( )太简单( )

难度适中,部分内容偏难或太简单( )

9. 你认为本刊哪些内容偏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本刊哪些内容偏简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你平时接触的英语杂志或报纸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中学生英语》和以上英语报刊相比:

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你对本刊还有哪些期望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读者 第7篇

一、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

(一) 走下“审判席”

传统作文批改中, 教师往往以俯视的姿态、挑剔的目光阅读学生的作文。这样无意中就对学生的作文作了过高的要求。在他们眼里, 看到的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却无意于捕捉学生作文中情感的灵动和生命的灵光。教师作为读者, 就不能再是一个审判者的角色, 而应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 认识到学生是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师生之间是平等独立的关系。教师虚心地阅读学生的作文, 接受学生作文传递的信息, 力求发现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 这样, 教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学生的作文, 从而理解学生这个人。

(二) 零期待视野

理解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应摒弃先在经验和评价标准。教师阅读学生的作文, 应本着一种理解和尊重的心态。可现今一些教师却做不到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因为他们在阅读之前头脑早已存在了一种心理预设, 也就是说, 在进入阅读前教师已经有了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接受美学上称这种既成的结构图式为“期待视野”。 (1) 这种“期待视野”与教师本人的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密切相关, 而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导致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进行过多的介入, 有意无意地在学生的作文中寻找与自己“期待视野”相吻合的地方, 期待着看到与自己价值观念、预设标准相吻合的文章。这样的期待视野超越了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是对学生的作文提出过高要求的根源所在。高要求与实际状况的反差往往使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产生一种“期待失望”的负面情绪。这种阅读的受挫感直接影响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情绪, 进而影响了教师评价的公允和公正, 因此也就无法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

以“零期待视野”来关注学生的作文, 是教师以读者身份阅读与理解学生作文的关键。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之前, 少一些过高的期待和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结构图式, 就可避免在体会文章的意义时, 按照自己的主观要求与阅读能力去理解, 去接受文章的内涵。教师应该“蹲下来”凝视学生的作文, 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为出发点去解读学生的作文, 不以过高的标准、挑剔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眼中的世界对成人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世界, 他们看世界看问题的视角可能是千奇百怪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 但却是他们真真实实地以自己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愉悦地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进行阅读, 教师不仅能消除批阅时的失望情绪, 而且能闯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去发现另一番天地。

二、尊重学生的写作方式

(一) 尊重学生个体话语权

所谓个体话语权是指个体以自己的话语系统言说自己思想的话语权利, 也就是用自己的言说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现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没有自我言说自由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圈出他认为表达不当的句子, 在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批改剥夺了学生言说的自由, 把成人的言说方式强加给学生, 学生沦为教师话语权威下的奴仆。也有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网络语言颇为反感, 明文禁止使用。网络语言有其社会复杂性, 有些淡化了道德的成分, 使得相互的攻击和辱骂变得那么“自然”, 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但有些语言吸收了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外来语的“营养”, 投射出了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对于这些语言, 在把握度和量的前提下, 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点也未尝不可。学生把网络语言恰如其分地运用在写作中, 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语言娴熟的驾驭能力。对语言的选择, 学生有自己的喜好, 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言说方式强加给学生。

有些教师非常不喜欢学生写文化散文, 有的甚至称之为作文的失语状态, 是一种“语言的复制”。 (2) 文化散文一般都遵循这样的文本模式:历史故事的讲述+传统文化精神的宣讲+抒情+议论, 传统文化精神的宣讲是借助于历史故事来完成的, 情感的抒发和对历史事件的议论则是借历史之口表达作者的思想。 (3) 学写文化散文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对历史事件独到的把握能力, 这无形中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作文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青睐这种带有文化内涵的故事, 喜欢在作文中加进感叹式的语句, 这是学生写作的自由, 也是一种朦胧的探索。作文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模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 在不断模仿借鉴的过程中, 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最终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方式, 应当允许学生有言说的自由, 有选择语言的权力, 有自己的写作探索方式。

(二) 尊重学生的独立创作过程

写作是创造性极强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想象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立性。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所以两者的创造空间也必然不同。这并不是说学生的创造空间就比教师狭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思维可能会变得固定、僵化, 反而不如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在学生写作创造过程中教师过多的干预, 一方面会束缚住学生发散的思维, 使得原本已构建好的写作框架被打乱, 另一方面也可能间接地把成人的思维方式灌输进来。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立的写作过程, 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学生创作的意图, 切不可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 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感。

三、多角度欣赏学生的作文

(一) 教师以多重身份欣赏学生作文

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写作时头脑中都会有一个隐含的读者, 学生就是期望通过与隐含的读者交流来释放内心的活动。写作者有时并不是为自己创作作品, 而是一种为他人的艺术; (4) 写作本身也是交流的需要。但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 学生写作时预想读者并不能一一真实地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学生的作文时承担起多重读者的身份, 以满足学生与不同假想读者交流的目的。

《解读学引论》一书把读者归纳为四类:娱情者、求知者、鉴赏者、批评者。 (5) 教师作为特殊的读者, 不单一属于其中的某一类, 而应该兼顾到其中的几类。学生的作文, 若是慷慨激昂的讲演词, 教师就得以听众的身份, 给学生以积极的互动;若讲述了他愉快的经历, 教师就应该从文中去感受学生传达出的快乐;若透露出困惑、迷茫的情绪, 教师就要成为真诚的倾听者、睿智的启示者;等等。教师应努力根据学生作文风格和学生预想读者的不同, 变换着阅读者的预设身份。教师要以多重身份欣赏学生的作文, 更好地理解学生在作文中传达的情感, 与学生作深层次的心灵交流。

(二) 多角度寻找欣赏的亮点

每个学生都期待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赞许, 这种成功的喜悦是促使他们修改前篇作文或再次作文的动力。教师的欣赏可以是多角度的, 欣赏学生作文独特的构思, 欣赏具有灵气的语言, 欣赏活跃的思维, 欣赏认真写作的态度。欣赏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句称赞能从此改变一个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 进而改变他的人生。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找作文中可供欣赏的亮点, 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 以达到激励学生作文的目的。对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也不是直接画杠画叉或是漠然视之, 应该努力多做一些征询和商榷性的探讨。比如一位老师在看了学生的作文《我所喜欢的动物》之后写道:“你仔细写出了它的样子, 好像它就在我的眼前, 可是老师还想知道它的声音, 能告诉我吗?” (6) 教师学会发现和欣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是提高学生写作自信心和兴趣的关键。

(三) 不仅关注成品, 更要欣赏学生作文背后的努力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 在写作体验中反思, 在反思中建构自身的写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要完成观点的确立、材料的选取、写作框架的构建、语言的组织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这是一个殚精竭虑、费心劳神的过程。总体上说, 学生为写一篇文章需要花费不少精力,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 但我们要看到学生为写一篇文章所作的努力。比如, 有的作文就其成品本身而言可能并非上乘之作, 但其中可能隐含着学生为写好这篇文章所作的超乎寻常的努力, 或是构思方面独辟蹊径, 或是在材料组织上别出心裁, 或是在语言表达上标新立异, 等等。可能正是学生想超越陈规、超越自我而导致作文的“失败”。对此, 教师应有足够的宽容之心。面对一篇篇学生作文,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文章本身的优劣, 而更应看到作文背后的努力、超越、创新乃至冒险;看到学生的作文进步和在作文中的成长, 这才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读者的睿智洞察。

四、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心灵交流

教师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进行接触的过程。

(一) 作文评语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对话的平台

课堂上的写作, 学生是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他们很希望得到老师的积极回应。这其实反映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期待心灵对话的渴望。

保罗·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了教育。” (7) 很多老师都知道可以通过评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但作文本上的“立意深刻, 语言流畅, 结构完整”等评价, 可以说是一种伪交流, 因为没有一点心灵对话的痕迹。没有情感参与的交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学生作文中写出了生存的困惑, 老师阅读之后的交流话语是:“人生是一个大大的命题, 而你是一个刚刚启程的旅人, 跋涉中的伤痛无法逃避, 但惟有痛苦的过程才能指向终极的幸福。解读人生是每个人必修的一课, 学好这一课的人也许会忧伤以终老, 但逃避这一课的人, 必定将游离于真谛。所以, 你其实无比幸运。” (8) 这样的作文批语,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心灵的理解, 首先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已经认真阅读过了他的文章, 这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重视的愉悦, 这是交流的第一步;其次教师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真切地传达给了学生, 让学生能够走进老师的心灵世界, 这是交流得以持续的关键。这样的评语超越了对学生作文内容本身的评价, 而把视角转向对学生生命体验的感悟。这样的交流话语基于作文又高于作文, 是师生情感互通的渠道, 作文和批语成了交流的平台。

(二) 交流是学生再次写作的动力

在会倾听会交流的人面前, 任何不善言辞的人都会变得滔滔不绝!因为会倾听会交流的人善于挖掘言说者心底潜藏的言说的冲动, 就像是一股深埋的泉眼, 一旦开掘, 就会源源不断。善于交流的教师, 就是一个善于发掘和诱导学生言说激情的掘泉之人。作文评改时, 教师在发觉学生的情感变化后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的反馈与交流, 也许这正点中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处, 学生“彻悟”之后就有更多想法想和老师进一步交流;也可能教师真正读懂了学生的心, 人生难得知音, 学生对待读懂自己的人是毫无任何心理防线的, 于是就会在一次次的作文中真诚地敞开心扉。

再则, 作文评价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带有教师个人的色彩, 它最终要经过学生的选择、判断、接受才能发挥作用。学生作为评语的读者, 又会对评语作出反馈, 与教师再一次交流。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作文成熟的过程, 也是学生心智成熟、人格完善的过程。在这样的交流中, 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被激发, 表达后的信息得到回馈, 就更想再次表达观点。在表达—回馈—表达的良性循环中, 写作的激情被点燃。

五、结束语

秉持理解、尊重、欣赏、对话的理念, 作文可以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 其意义远胜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圈画修改。教师在作文指导中新的角色定位, 也是对作文评价体系的探索。从单纯的批阅者到特殊读者的角色转变, 可能是增强学生写作动力、提高写作兴趣的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4]朱立元《接受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杨大为《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失语的现状分析》,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3]王凌虹《文化散文模式化结构及成因》,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蒋成瑀《读解学引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冯爱军《张扬写作个性, 关注主体发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10。

[7]保罗·弗莱雷著, 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做幸福的读者 第8篇

幸福之一:名篇佳句, 诵而生趣

不同声调的汉语语汇组合排列起来, 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我充分利用汉语的这个优势, 开展“诵读月”活动, 指导学生朗诵课堂内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 开展“诗词名篇”“散文名家”等主题朗诵比赛。从李白、杜甫的古代经典到艾青、舒婷的现代名篇, 或集体朗诵, 或配乐唱读, 既使学生们在选择、理解和朗诵中对民族文化的精粹有了更深的认识, 更爱上了朗诵, 也可以说是爱上了阅读。

幸福之二:感同身受, 演而激趣

七年级的学生更活泼更乐于表现, 课本剧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我时常让学生们选取课本中一些片段进行表演。其实, 课本剧不仅仅是限于演, 它还需要编、说、排、想、写等多种语文能力, 因而, 课本剧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幸福之三:课堂延伸, 读而增趣

我认为, 新教材的编排非常利于同学的阅读延伸, 阅读单元主题凸显了编者们的匠心。比如读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之后, 衔接的就是其他三个季节的名家文章, 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鉴赏, 还能有效促进德育美育的提高。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 我会引导他们读这位作家的其他文章, 或与之相关的文章。

幸福之四:资源利用, 看而扩趣

在许多孩子眼里, 电视、网络游戏远比书来得亲切生动。不过, 凡事都有两面性,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趋利避害。现在, 有许多名著名篇都拍摄成了影视作品, 如四大古典名著, 现代名著《骆驼祥子》《茶馆》, 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在引导学生在读作品的同时, 建议学生收看这些影视作品, 从而使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

幸福之五:阅读成果, 展而促趣

市教研组开展的读书竞赛活动如一股东风, 极大地鼓舞了我坚持引导学生阅读的信心。第一届读书活动竞赛中, 我的学生邓粟元、贾学斌两位同学荣获读书、札记、写作全能奖。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 我保留了两个人的读书札记本。此后, 每在新生入学后我就会拿出来, 让学生们欣赏这两本文质兼美的札记, 并要求每一个人也准备一个特殊的本子, 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 兼抒写随笔、读后感。

使学生学会阅读,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广大语文教师一项神圣使命。我相信, 在老师的引领下, 学生们会进入一种完全自觉的较高层次的读书状态, 到那时, 走出校门的他们, 不仅是语文成绩的佼佼者, 也一定会是乐于读书的幸福的阅读者。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返璞归真, 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有益的阅读, 给学生撑起一片温暖而清澈的蓝天, 在他们渴望长大的心田播撒孕育幸福的种子。

学生读者 第9篇

一、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 是图书馆的天职所在;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服务要发展, 思想要先行, 图书馆界已普遍认识到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图书馆服务理念是一个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和指导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本方针, 是图书馆整体工作理念的基础和核心。学生是高职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 高职图书馆要坚持面向学生读者, 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服务, 亦即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读者方面主要体现为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以读者为“上帝”, 事事、时时、处处以读者为中心, 在服务读者过程中践行10个理念:USE (一切利用) 、USER (一切用户) 、OPEN (开放服务) 、FREE (免费服务) 、FACILITIES (便利服务) 、HUMANISTIC (人性化服务) 、INDIVIDUALIZED (个性化服务) 、MARKETQDING (营销服务) 、COMPETI TION AND COOPERATION (竞合服务) 、INNOVATION (创新服务) 。

二、建立完备的学生读者档案

高职图书馆可根据学生读者在读者档案中填写的个人基本信息、专业差别、目的与任务差异、兴趣爱好、信息需求等各项材料进行统计、分类、归纳、整理, 建立结构合理、信息较全面的读者档案, 及时把握学生读者的信息需求范围和需求特点, 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采用多种服务方式和手段尽力满足读者需求, 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途径, 为实现个性化服务提供重要保证, 从根本上加大图书馆为学生读者服务的深度和力度。

三、从采购源头保证图书品质

图书采购让学生参与, 采购之前征询学生意见, 以班级为单位填写书目, 以采购到学生最喜欢的感兴趣的新书, 增加图书馆的吸引力。以教研室为单位让教师推荐本专业的国内外优秀图书, 提高专业图书品质。和专业对口的出版社建立紧密联系, 出版社及时向图书馆提供最新样书, 保证图书更新的及时性。通过集中采购、联合采购、招标等多种方式拓宽图书供应来源, 用同样的经费购置更多的高品质图书;推广经典阅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高职教育不仅仅是训练“技术”、培养“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人”。高职教育一贯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素质的养成不仅仅是在课程接受教育, 图书馆同样具有支撑学生读者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图书馆可从国内外经典人文著作中精心挑选出适合本校学生阅读的100本著作, 编制成“必读书目”, 由教务处将“必读书目”作为教学要求在全院进行推广, 让全院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阅读经典的活动中来,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开展双向互动的交流活动

高职图书馆承担着为教师、学生提供庞大信息资源的传统服务职能。当前移动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的兴起, 图书馆对学生读者的吸引力逐步下降, 高职图书馆应顺势而变,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 完善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图书馆除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使用培训、数据库使用讲座和培训、馆藏文献资源宣传外, 还可安排图书馆员走进教室、宿舍、食堂, 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听取学生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学生对图书文献资源的需求等;还可以定期召开图书馆工作座谈会, 听取学生对图书馆的合理化建议。对于学生在图书馆直接询问或通过电话、网络等各种方式进行的相关咨询, 图书馆馆员要耐心细致地做出解答, 解决学生读者在图书馆利用中的疑问, 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资讯和信息。同时, 充分利用同学对同伴行为的影响, 选拔学生走进图书馆担任义务馆员, 深入了解图书馆规章制度和运行过程, 在同学中间加强宣传, 扩大图书馆影响力。

五、采取积极的服务补救措施

图书馆在为学生读者提供服务的互动过程中, 由于馆员个人素质、系统故障、读者自身等主客观因素, 难免会出现服务失误, 从而引起读者对馆员和图书馆的服务不满, 给图书馆带来负面影响。为此, 图书馆应采取服务补救措施, 积极应对服务失误。首先是确认服务失误, 即在服务失误产生后, 要引起重视, 不能回避和忽视, 对于读者的投诉和不满原因进行及时调查分析, 确定失误所在。第二是解决读者问题, 即在确认失误后, 对于读者的投诉和不满提供及时、高效的回应服务, 解决读者的问题, 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第三是改进服务质量, 即查找原因重视读者的反馈意见, 并将其归类及时处理, 在整理分析资料、找出服务失误原因的基础上, 采取各种措施, 将服务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提高图书馆的信誉度。

参考文献

[1] .柯平.当代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趋势[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8.2

[2] .邢淑琴.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13.4

[3] .李娟.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4] .尤志清.职业学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的特点及个性化服务策略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18

学生读者 第10篇

本报讯为了让中学生关注社会, 开阔视界, 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演讲水平, 本刊下旬刊《读写天地》从2013年起特开设了《热点辩论会》栏目。该栏目开设以来, 至今已陆续邀请湖北大冶一中、浙江上虞城南中学、浙江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湖北荆州市沙市中学、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江苏省东台中学、江苏兴化戴南高中、湖北房县第一中学、江苏镇江市实验高中、江苏省黄桥中学、湖北襄阳五中、江苏泰州市口岸中学、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湖北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浙江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湖北十堰市第十三中学、湖北阳新县第一中学、湖北保康县第一中学、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等多所学校参加这个栏目的热点辩论。截止目前已刊载了“黄金周高速公路是否应该免费”“路遇倒地陌生人扶还是不扶”“洗碗女工私带剩菜回家是否应该开除”“开放异地高考好不好”“中学生应不应该穿校服”“节日燃放鞭炮庆祝是否适当”“到凤凰古城观光该不该收费”“网络语言是否需要规范”“高中英语是否应作为选修学科”“某中学为考上清华的学生塑像是否合适”“高考是全国命题有利还是分省命题有利”“语文课多讲好还是少讲好”“鲁迅作品是否该淡出中学课本”“青少年自尊心太强好不好”“清华毕业生当保安应不应该”“上海取消三好学生评选好不好”“高校取消艺术特长生招生是否适宜”“学校该不该设火箭班”“学校该不该接受社会赞助”共19个热点辩题。很多读者给本刊来信称, 《热点辩论会》这个栏目很好, 通过这个栏目里的一些精彩辩论可以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 即便是对于一些自己不赞同的观点, 听听人家是怎么说的, 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 也有很大收益和启发。每次辩题定好后, 本刊给学校发邀请参加本栏目辩论会, 也都立即得到这些学校的热烈响应, 特别是大部分的学校领导都认为, 辩论不仅是思想的碰撞、语言的锻炼, 同时也是智慧的较量, 一个辩论队的辩论风格和辩论水平,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教学水平。

学生读者 第11篇

QQ                     E-mail                 爱好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学校

你的个性宣言、一句心里话或征友词(中英文皆可,将免费在杂志上刊登):

1. 你对《中学生英语》的评价:(请在括号中打√)

封面设计: 很满意  (    ) 一般(    ) 不满意(    )

建议改进:

内容安排: 很满意  (    ) 一般(    ) 不满意(    )

建议改进:

版式设计: 很满意  (    ) 一般(    ) 不满意(    )

建议改进:

2. 2015年第1-2期你最喜欢哪些栏目(或文章)?为什么?

3. 2015年第1-2期你最不喜欢哪些栏目(或文章)?为什么?

4. 你阅读《中学生英语》的通常习惯是:

每期从头到尾都仔细看过(    )   只看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内容(    )

被动地看看(    )   根据自己的时间,偶尔翻一下(    )

5. 你是通过何种方式拥有《中学生英语》的?

邮局自愿订阅(    ) 汇款订阅(    ) 书店或零售摊点购买(    )

老师推荐然后自愿订购(    ) 图书馆或阅览室(    ) 其他途径(    )

6. 征订《中学生英语》杂志,你最看重的是:

封面精美,设计新颖(    ) 内容充实,实用性强(    ) 价格合理,容易接受( )

7. 你的英语成绩在班上处于怎样的水平?

偏上(  ) 中等( ) 中等偏下(     )

8. 你认为本刊的内容:

偏难 (     ) 难度适中(    ) 太简单(    )

难度适中,部分内容偏难或太简单(    )

9. 你认为本刊哪些内容偏难?

你认为本刊哪些内容偏简单?

10. 你平时接触的英语杂志或报纸主要有哪些?

11. 《中学生英语》和以上英语报刊相比:

优点:

不足:

12. 你对本刊还有哪些期望和建议?

学生读者 第12篇

一、西方自由民主主义对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影响

通过文化的大众传播, 西方敌对势力借助在全世界的话语霸权,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渗透性、虚拟性等特点, 猛力抨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价值观, 向我们的青年一代鼓吹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极力宣扬三权分立、多党制、自由民主等资本主义制度, 一味地传播西方价值, 试图分裂中国, 为西方的终极利益服务。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虚假宣传及包装, 使得一部分不明真相的大学生政治观念发生了动摇。他们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盲目否定中国特色政治制度, 并对西方政治观念产生了模糊认同。例如, 有学生曾问道:“老师, 中国民主重要还是强大重要?”对此, 台湾大学颜元叔教授的回答堪称民族精神教育的典范, 他说:“当然是强大重要!中国若不强大, 即使自由民主了, 中国有什么东西可以保证国家的存在?中国不还是清末民初的中国?不还是次殖民地的中国?不还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中国?!所以, 中国人必须以一条裤带束紧千万亿腰杆, 中国人才得解放, 自中国近代史中解放, 自列强的囹圄桎梏中解放!”由此可见, 西方的“自由民主”口号, 使部分大学生政治观念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

二、西方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个人主义激发了人的主体性, 张扬了人的个性, 对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优先地位和个人价值, 只注重个人利益, 忽视集体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个人主义的渗透和利己主义的泛滥, 刺激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使社会主义个人与集体相统一的价值观很难成为他们认同的价值准则。一些读者无法正确认识自我, 过分强调个人价值, 追求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忽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忽视自身高尚情操和道德力量的培养。[1] (P224) 现在图书馆的阅读学习方面, 自我发展的实用性、功利性较强, 比如读者中的考证热、考研热、出国热、追求热门专业等等。阅读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学习不是为了掌握文化知识本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而是为了过关, 为了拿证, 为了就业, 为了混日子。所以阅览室随意占座, 图书资料随意开天窗, 防盗磁条随意拆除等, 一切为我所用, 无视制度无视集体无视他人, 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过度发展便会导致大学生读者价值观的偏离以及心理状态的失衡。

三、拜金主义与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西方文化传播对大学生读者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的消费观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

(一) 西方消费思潮直接影响着读者的消费方式。

拜金主义是一种把获取金钱视为人生最根本的生活目的和原则的思想观念。拜金主义的消费观强调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以及享乐主义, 主张超前消费、时尚消费、攀比消费, 忽视了读者的精神追求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拜金主义冲击的部分读者认为金钱代表一切, 金钱是证明自己价值的最重要因素, 表现在读者的职业取向由过去注重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向注重经济地位和自我发展转化。[2] (P224) 随着读者消费能力的提高, 消费的意义对他们也发生了变化:消费不仅是为满足需要, 还要能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比如读者之间的盲目攀比现象愈演愈烈, 部分爱慕虚荣的读者, 不顾个人的消费能力, 以追求名牌、崇尚洋货作为个人时尚、品味、实力的表现, 使得iphone手机一度成为校园街机。这些不仅加重了读者的家庭负担, 也使人际关系世俗化, 侵蚀着校园风气与社会风气。

(二) 西方文化传播直接影响着读者的生活方式。

西方国家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包括多媒体影视节目、书籍报刊、电脑软件等产品, 以浩浩荡荡之势涌入我国, 消弱了我们文化领导权的同时, 也影响着年轻的一代。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性最强的艺术, 它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文化传播的作用。据文科类院校学生的一项调研显示, 大学生最细化看的影片中, 美国影片独占鳌头, 占53.9%, 欧洲影片占24.7%, 而中国影片只占4.7%, 港台影片占16.7%。喜欢中西影片的人数比例接近1:4;音乐是全人类“无国界”的共同语言, 对于不同音乐的选择, 也能说明一种音乐的母体文化的渗透能力。调查显示, 喜欢欧洲流行音乐的占23.7%, 喜欢北美音乐的占19.5%, 喜欢中国大陆音乐的占4.7%, 喜欢港台音乐的占16.7%。[3]此外, 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与宗教背景, 在中国本无渊源, 为什么学生们却热衷于庆祝呢?当然, 有商业媒体的因素, 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 但更多的是学生们对西方文化的一种认同, 一种向往。因此, 我们除了反思我国文化在国际较量中弱化的事实, 更应警醒和重视大学生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 以防止他们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出现偏离。

四、西方文化渗透使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淡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中的深层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使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表现出对国家政治意识淡漠, 民族精神淡化, 道德规范失范, 爱国情感渐渐远去。例如, 当前基督教在我国高校的传播与渗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项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 已有不少学生对基督教比较感兴趣, 不少人阅读过《圣经》, 参加过崇拜活动及家庭教会活动。究其原因, 基督教在中国高校的传播, 既有基督教自身不断向外扩张的特点, 同时也受到美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力量的推动。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 是我们在思想教育传播中的弱势凸显了基督教传播的强势。当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疲软的时候, 基督教却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速度进行渗透。[4] (P149) 对此, 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应对。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对于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与渗透, 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去接纳, 既不能采取拒斥的方式, “将洗澡水同婴儿一起泼掉”, [5] (P134) 从而丧失在其它文化中吸收营养的机会;也不能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老子曾说过,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天下观天下”, 说的是一种层级递进的包容胸怀, 将其嫁接到文化领域则是主张兼容并包、博采众长。面对席卷而来的西方文化, 仅仅诉诸于情感的抗拒恰恰是一种心灵软弱的表现, 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和而不同”的态度, 也许才是我们真正抵御无形渗透的良策。

摘要:文章重点从四个方面考察分析了西方文化传播与渗透, 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读者带来的消极影响, 使得他们的理想信念、民族观念、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 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探析这一现状不仅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 并且对当前形势下探索高校图书馆思想文化建设新方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渗透,图书馆,大学生读者

参考文献

[1][2]崔烨.西方文化渗透的规避与应对[J].人民论坛, 2013, 1:224

[3]缪迅.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光明网.2011, 7 guancha.gmw.cn

[4]李丽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焦虑与探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4:149

上一篇:医疗纠纷的防范下一篇:集中控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