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流失

2024-09-20

小流域水土流失(精选10篇)

小流域水土流失 第1篇

关键词:小流域降雨径流,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 作为一种环境问题, 一直困扰着我们。总的来讲, 水土流失的原因是由多方面造成的, 尤其表现为地形地质条件, 土壤类型, 植被覆盖率, 土地综合利用, 降雨量, 径流发育情况等。

对于小流域来说, 降雨径流将是影响其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所以针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 去研究内在的规律, 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小流域降水径流与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 由此基础上制定出来的相关策略将促进我们对于区域环境的认识, 这将是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研究地域的选择原则

要想清晰的了解小流域降雨径流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内在关系,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试验。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对于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好了解,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

其一, 区域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 面积大小, 海拔高度, 年均气温情况, 日照系数, 降雨情况等等;

其二, 明确区域的属于哪一个气候带, 只对于研究有着很直接的影响, 也是降雨量的参考标准;

其三, 区域土壤的种类, 结构, 以及植被的种类, 覆盖率等;

其四, 径流量的变化周期;

最后一方面, 就涉及到区域的水土综合治理, 这是属于人为方面因素的考虑, 因为在区域水土的综合治理的过程中, 极有可能改变了现有的生态环境, 由此使得其在区域降雨径流与水土流失上表现出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小流域的生态很容易收到破坏, 人为因素在这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和试验的过程中就必须将其计算在内。否则一切的数据和记载都是不符合自然特征的, 也就没有任何的研究意义了。

二、区域降雨径流与水土流失的研究方案

既然是要花费时间去进行取证, 计算, 就要有科学的指导方法去引导我们的研究, 对于降雨, 径流和水土流失的观测, 其侧重点是不同的, 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使用不同的观测方法进行记载。对于这方面来说,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研究, 主要从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的:

(一) 降雨观测方法

降雨观测要坚持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区域, 进行一定的记载, 通常我们可以规定每天的8点时刻, 对于降雨的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进行准确的记载, 三者之关系, 一般是:降雨量一定时, 降雨历时愈短, 则降雨强度愈大, 反之, 则降雨强度愈小。雨滴大小、形状、降落速度及着地时之冲力, 关系极为密切。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准确无误, 科学严谨, 避免因为习惯的不坚持, 出现错误或者失真的数据, 否则后期的研究就失去了意义, 这是研究的第一步, 也是研究最重要的一步。

(二) 径流观测方法

径流观测区域主要集中在河道附近, 首先选取顺直河段布设测流断面, 依据断面形状和流速变化布设测速垂线。采用流速面积发计算流量。随时掌握测流时机, 控制流量变化的转折点。如果测次满足定线要求, 建立水位流量关系。根据观测之水位即可推求逐日平均流量, 从而算出次洪水的径流量。

(三) 水土流失观测方法

对于水土流失来讲, 其观测主要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其一, 观测场的记录数据来总结;其二, 一般情况下, 在河道断面或流速变化较大的垂线布设取沙垂线, 计算断面平均含沙量。从而算出次洪水得输沙量和侵蚀模数。

三、土壤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水土流失现象来说, 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现在我们将其总结如下几方面:

1) 自然地带性因子起主导作用。 (降雨量与植被类型、密度的对应关系。降雨量一定时, 降雨历时愈短, 则降雨强度愈大, 反之, 则降雨强度愈小。雨滴大小、形状、降落速度及着地时之冲力, 关系极为密切。时间比较长, 在降雨强度大的情况下, 如果坡度比较高, 植物覆盖率比较低, 发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就是一种必然) ;

2) 非地带性因子是地貌因子作用最强烈 (包括坡度、坡长、土质等) , 土壤结构疏松, 有些区域的土壤结构比较疏松, 土壤的土质不是很紧密, 风化作用明显, 由于雨水冲击引起的塌方、滑坡, 泥石流就很容易出现;

3) 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人类不断的破坏植被, 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在陡坡进行垦殖, 导致土壤裸露, 形成水土流失。

四、小流域降雨径流以及水土流失的内在关系

众所周知, 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决定性因素是降雨, 一旦降雨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其土壤的日侵蚀模数和径流量就会产生变化, 降雨量增加, 日侵蚀模数就会增加。由此水土流失的整体规律是:自从降雨覆盖了整个区域, 雨量持续一定小时数结束。此过程中, 降雨量增加, 净流量就会增加, 水土流失的情况也会不断恶化。

由此形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历经数年的观测之后, 对于其数据进行全面的研究, 如果流域内持续一段时间10天不产生降雨, 突然产生了一场小雨或者中雨的话, 水土流失就不会产生。如果连续产生中雨级别以上1~2天, 水土流失和径流量就会产生变化, 出现产沙的现象, 或者在坡度比较大的时候, 就会出现流沙的现象, 但此时的情况还不算严重, 只是会产生侵蚀沟。一旦小流域的降雨量, 河流径流量, 侵蚀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其临界点就会被打破, 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呈现出恶性循环的趋势。

五、结束语

总之, 要想实现环境保护, 就要去研究自然, 认识自然, 通过科学的试验, 准确的数据, 先进的理论去认识小流域降水径流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积极探索其内在的联系,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认识。由此思想上的科学指导, 将有利于我们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决策和方案, 这对于目前的水土流失工作治理来说是很重要的。

小流域水土流失 第2篇

1.1 工程位置及规模

(1)工程名称:蒙山县玉孟冲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2)建设性质: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3)建设地点:蒙山县

(4)建设内容:综合治理项目区工程总面积726hm³,其中种植水保林 240hm³,经济林46hm³,封山育林486hm³,防洪提2km,河道清淤5km,交通便道20km。

(5)设计标准:本工程由广西梧州市银海水利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6)合同投资金额:合同金额 约200万元。(7)资金来源:中央财政专项和地方配套资金。

(8)合同工期: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计划工期120天(日历日)。(10)要求质量标准:合格。

1.2 工程项目建设内容

综合治理项目区工程总面积726hm³,其中种植水保林240hm³,经济林46hm³,封山育林486hm³,防洪提2km,河道清淤5km,交通便道20km。

2、监理工作范围

根据监理合同中的范围规定对治理工程施工阶段进行全面监理。

3、监理工作内容

3.1设计方面

3.1.1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

3.1.2及时向施工单位签发设计文件,发现问题及时向项目法人报告。3.1.3协助项目法人会同设计单位对重大技术问题和优化设计进行专题讨论。3.1.4审核施工单位对设计文件的意见和建议,会同设计单位进行研究,并督促设计单位尽快给予答复。

3.1.5代表项目法人审核按工程建设合同文件规定应由施工单位提交的设计文

件。

3.1.6保管所有设计文件及过程资料。3.2施工方面

3.2.1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招标和签订工程建设合同。

3.2.2全面管理工程建设合同,就施工单位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进行审查批准。3.2.3督促项目法人按工程建设合同的规定,落实必须提供的施工条件,检查工程施工单位的开工准备工作,并在检查与审查合格后签发工程开工令。3.2.4审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技术措施、作业规程、工艺试验成果、临建工程设计以及使用的原材料等。3.2.5答复工程施工单位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3.2.6工程进度控制: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总进度计划,编制控制性进度目标和施工计划,并审查批准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实施进度计划和检查其实施情况。督促施工单位采取确实措施,实现合同的工期目标要求。当实施进度发生较大偏差时,及时向项目法人提出调整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建议意见,经项目法人批准后,完成进度计划的调整。

3.2.7施工质量控制:审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核实质量文件;依据工程建设合同文件、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对重要工程部位和主要工序进行跟踪监督。以单元工程为基础,按水利部《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的要求,对施工单位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进行复核。

3.2.8工程投资控制:协助项目法人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投资计划;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资金流动计划;审核施工单位完成的工程量和单价费用,并签发计量和支付凭证;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谈判,并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工程变更,下达工程变更令。

3.2.8施工安全监督:检查施工安全措施、劳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并提出建议;参加重大的安全事故调查。

3.2.9主持监理合同授权范围内工程建设各方的协调工作,编制施工协调会议纪 2

要。

3.2.10协助项目法人按国家规定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审查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编制的竣工图纸和资料。

3.2.11信息管理:做好施工现场记录与信息反馈;按照监理合同附件的要求编制监理月、年报;按期整编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做好文、录、表、单的日常管理,并在期限届满时移交项目法人。3.2.12其他相关工作。

3.3监理机构应向项目法人提供的信息和文件 3.3.1监理月报(定期的信息文件)3.3.2监理工作报告

3.3.3关于工程优化设计、工程变更的建议。

3.3.4投资情况分析预测及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投入的建议。3.3.5工程进度预测分析报告。3.3.6日常监理文件。3.3.7监理日记及大事记。3.3.8施工计划批复文件。3.3.9施工措施批复文件。3.3.10施工进度调整批复文件。3.3.11原材料质量检验文件。3.3.12成品、半成品质量检验文件。3.3.13进度款支付确认文件。3.3.14索赔受理、调查及处理文件。

3.3.15监理协调会议纪要文件。

3.3.16其它监理业务往来文件(包括监理备忘录、监理通知单、停工令、复工批准文件等)。

4、监理工作目标

本项目监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工程的“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达到施工合同中所规定的进度、投资、质量目标。

投资目标:以合同价作为控制的依据,确保工程投资不突破合同价款。

进度目标:按投标文件及承包合同的要求,确保在合同工期内完工。

质量目标:满足使用功能,达到设计要求,符合国家规范标准,施工质量等级确保合格,争取达到优良。

5、监理工作依据

(1)项目批文。

(2)业主与监理单位、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正式施工合同。(3)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4)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5)《水电水利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技术规程》(6)《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7)经监理机构签发实施的设计文件(含设计变更)。(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9)《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规范》。(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试行)》SL176—1996。(9)《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SDJ249.1-88、SDJ249-91、SL38-92。(10)《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11)《水利水电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13)《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14)《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15)《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3-91。(16)《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92。(17)《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18)《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230—98(19)《水工砼施工规范》SDJ207-82。(20)《水工砼试验规程》SD105-82。(21)《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22)《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监理规范》SL-2003。(2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96。

(24)国家或国家部门颁发的其他有关技术规程、规范、质量检验标准及质量检验办法。

(2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

6、准备阶段监理工作

6.1 监理准备工作

6.1.1开工前监理部应收集和验证业主提供的以下文件(1)工程勘测、设计资料;

(2)施工承包合同;

(3)施工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

(4)设计文件(含变更通知、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等);(5)其它。

6.1.1.1主要对业主提供的文件进行下列内容验证:

完整性;

有效性(是否有有效图章和签名等);

其它文件的真实性。

6.1.1.2监理部应安排专人对验证合格的文件保存、管理,作好验证和收发文登记(以下简称登记),并在监理日志上作好记录(以下简称记录)。

6.1.1.3监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如丢失、损坏或不适用情况,应向业主汇报,同时予以记录说明,并作好记录。

6.1.2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监理部人员学习有关规程规范、设计文件以及质量记录表式的填写方法。

6.1.3根据工程特点,由总监理工程师进行质量策划,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在工程开工前,完成相关工程监理实施细则编写工作。6.1.4拟编写的监理实施细则(不限于此)(1)砌石工程施工监理实施细则(2)基础清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3)原材料检测试验监理实施细则(4)混凝土工程施工监理实施细则(5)施工测量监理实施细则(6)土方填筑工程监理规划(7)水泥灌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8)工程变更管理监理实施细则(9)工程监理工作细则

(10)合同索赔监理实施细则(11)施工质量监理实施细则(12)施工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13)土建工程合同支付控制监理实施细则

6.1.5制订监理部工作制度(见附录2)。6.1.6根据专业工程的特点,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监理人员依据质量体系文件制定和完善监理工作程序。6.1.7必要时,总监理工程师应根据顾客的要求,参与施工招标和签订施工承包合同。

6.1.8监理工程项目划分

6.1.8.1根据招标文件中的设计图纸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试行)SL176-1996,对本项目做一个初步的项目划分如下:

根据工程性质及功能来确定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具体项目划分结果以报梧州市水利水电质量监督站批准的为准。

6.1.8.2监理部应用《专题报告》把工程项目划分结果报送梧州市水利水电质量监督项目站审批。然后应批准的工程项目划分表发送到业主和承包商。作好登记和记录。

6.2施工准备阶段监理工作 6.2.1签发开工通知

6.2.1.1在施工合同专用条款规定的期限内,向承包商发出《开工通知》。作好记录。并要求承包商在接到《开工通知》后及时组织人员和调配施工设备、材料进入工地,从开工日起按签订施工合同时的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准备。

6.2.1.2当承包商在接到《开工通知》后未按进度计划的要求及时组织施工时,应发出《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承包商详细说明不能及时进行施工准备的原因并提交确保工期的措施。作好登记和记录。6.2.2设计交底

6.2.2.1在设计交底前,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监理人员熟悉设计文件,并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业主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6.2.2.2监理人员应参加设计交底会,总监理工程师应对设计交底会议纪要进行签认,并作好记录。

6.2.2.3在设计交底提出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得到解决和确认的基础上,由总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承包商签发工程师图纸。作好登记和记录。6.2.3承包商的开工报审

6.2.3.1工程开工前,由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商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提出审查意见,并经总监理工程师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审核、签认后报业主。作好记录。

6.2.3.2工程开工前,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商现场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当各体系(包括人员)符合投标文件并能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时,在《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报审表》上予以签认。作好记录。对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应审核以下内容:

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

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制度;

专职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上岗证;

项目经理的身份证、资格证(必要时应审核工作证)。

6.2.3.3监理工程师应按以下要求对承包商报送的测量放线控制成果及保护措施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时,由监理工程师在承包商报送的《施工测量成果报验申请表》上予以签认。作好登记和记录。检查内容为:

(1)承包商专职测量人员的岗位证书及测量设备检定证书;

(2)复核控制桩的校核成果、控制桩的保护措施以及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临时水准点的测量成果。

监理部可以指示承包商在监理部的监督下进行抽样复测,当复测中发现有错误时,则要求承包商按照监理部的指示进行修正或补测。

6.2.3.4由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商报送的《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及相关资料,具备以下开工条件时,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并报送业主。作好登记和记录。(1)开工批文或施工许可证已获政府主管部门批准;(2)征地拆迁工作能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

(3)施工组织设计及前述各项申请表(报审表)已获总监理工程师批准;(4)承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已到位,机具、施工人员已进场,主要工程材料已到场并复核合格;

(5)进场道路及水、电、通讯等已满足开工要求。

6.2.3.5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建议业主主持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起草第一次工地会议纪要,并经与会各方代表会签。第一次工地会议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分别介绍各自驻现场的组织机构、人员及其分工;(2)业主根据委托监理合同宣布对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3)业主介绍工程开工准备情况;(4)承包商介绍施工准备情况;

(5)业主和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准备情况提出意见和要求;(6)总监理工程师介绍监理规划的主要内容;(7)研究确定各方在施工过程中参加工地例会的主要人员、召开工地例会周期、地点及主要议题。

6.2.3.6在专业工程开工前,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相应监理实施细则交底。作好登记和记录。

6.2.3.7监理人员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合同的有关规定,检查、监督承包商安全工作的实施。在检查中发现施工中存在不安全因素时,应及时指示承包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正。若承包商故意延误或拒绝改正时,应责令其停工整改。

7、主要监理措施

7.1投资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是监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有效地做好投资控制工作,在施工过程的各个时段,从资金需求量、资金的分配等方面有计划有措施地协调运作,以达到合理、稳妥地控制投资的目的。以控制投资保证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投资控制在合同价以内。监理工程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投资控制工作:

7.1.1协助业主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投资计划,拟定现金流量表,使资金投入连续、衔接、均衡、合理。

7.1.2监理工程师将依据施工合同有关条款、施工图,对工程项目投资目标进行

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

7.1.3监理工程师将按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支付条款进行工程量计量和工程款支付,并按下列程序进行工程计量和工程款支付工作:

(1)承包人统计经监理工程师质量验收合格的工程量,按施工合同的约定填报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款支付申请表》;

(2)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计量,按合同约定审核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款支付申请表》,并报总监理工程师审定,作好登记和记录;3)总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合同约定的时间内签署《工程款支付证书》,并报发包人。作好登记和记录。

7.1.4根据下列要求进行工程量的计量(1)监理工程师对承包人提交的当月工程量清单进行复核,以确定当月完成的工程量,有疑问时,将要求承包人派代表与监理工程师共同复核。(2)若承包人未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派代表参加复核,则监理工程师复核修正的工程量将视为承包人实际完成的准确工程量。

(3)监理工程师认为有必要时,可要求与承包人联合进行测量计量,承包人应遵照执行。

7.1.5审核承包人每月报送的工程量清单,清单应包括以下内容:

已完成的施工合同《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项目及其客观存在项目的应付金额。

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当月计日工支付凭证标明的应付金额。

工程材料预付款金额。

价格调整金额。

根据合同规定承包人应有权得到的其它金额。

扣除应由发包人扣还的工程预付款和工程材料预付款金额。

扣除由发包人扣留的保留金额。

扣除按合同规定应由承包人付给发包人的其它金额。

7.1.6监理工程师有权通过对以往历次已签证的《工程款支付证书》的汇总和复核中发现的错、漏或重复进行修正或更改;承包人亦有权提出此类修正或更改。经双方复核同意的此类修正或更改,将列入《工程款支付证书》中予以支付或扣除。

7.1.7施工合同《工程量清单》中的总价承包项目,签订施工合同后首先将总价承包项目进行分解,并将分解表提交总监理工程师审批。7.1.8监理工程师将按下列程序进行完工(竣工)结算:

承包人按施工合同规定填报完工(竣工)结算申报表;

监理工程师审核承包人报送的完工(竣工)结算报表;

总监理工程师审定完工(竣工)结算报表,与发包人、承包人协商一致后,签发完工(竣工)结算文件和最终的工程款支付证书报发包人。

7.1.9总监理工程师将从造价、项目的功能要求、质量和工期以及施工合同要求等方面审查工程变更的方案,并在工程变更前与发包人、承包人协商确定工程变

更的价款。

7.1.10未经监理人员质量验收合格的工程量,或不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工程量,监理人员将拒绝计量和该部分的工程款支付申请。

7.1.11监理工程师将按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支付条款进行工程量计量和工程款支付。

7.1.12由监理工程师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的施工和监理资料,为处理费用索赔提供证据。

7.1.13由监理工程师建立月完成工程量和工作量统计表,对实际完成量与计划完成量进行比较、分析,制定调整措施,并在《监理工作月报》中向发包人报告。作好登记和记录。

7.1.14在工程完工(未验收前)时的支付签证中,除按施工承包合同规定扣留质量保证金外,注意索赔结算,尤其要注意承包人在投标文件中关于工期和质量的承诺。

7.1.15工程竣工验收后,在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内,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承包人 提交的竣工《工程款支付申请表》,表后应附有以下详细证明文件: 至工程竣工日期止,根据施工合同所累计完成的全部工程款金额; 承包人认为根据合同应支付给他的追加金额和其它金额。及时按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进行竣工结算,并对竣工结算的价款总额与发包人和承包人进行协商。

浅析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第3篇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2-008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2.04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被大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十分严重,影响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漫长的水土保护及治理的过程中,小流域单元的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了我国水土资源生态保护建设事业中重要的技术措施,有利于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技术的优势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实施的必要性

1.1 人为破坏因素影响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全球自然环境的健康程度令人堪忧,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出现、资源不合理利用为典型的环境破坏状况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环保任务。某些山区经济发展受阻,人们生活较为困难,为保障基本的生活来源,部分人对森林、树木的砍伐破坏,让植被失去生长环境,覆盖率大大降低,最终成为引发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原因,同时,土地结构、资源不合理开发,山坡耕地面积较大,耕作过程比较粗放,在肥力失去后,便另外开垦新荒,久而久之,造成了土壤侵蚀破坏。此外,在对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水土保护措施,忽视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1.2 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恶劣影响

由于我国的地理形态复杂各异,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到小流域水土流失。在全国很多地区,地质条件表现为沙漠化趋向严重、土壤贫瘠,极易受到风雨的侵蚀破坏,而那些降水量多、潮湿温暖且天气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地区,同样容易影响到当地的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也更高,所以,积极落实与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得至关重要。

2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过程中的要求

2.1 转变开发模式,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长期以来,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并不十分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分配不均,使得地表的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地区采用了较为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顺坡进行耕作,陡坡实施开荒,促使深松面积减少,导致土地暴露时间较长,削弱了其抗蚀能力。由于上述并不科学的开发利用模式,使得小流域和谐、平衡的水土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让植被花草失去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进而扰乱了生态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有效治理由此引发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必须彻底转变基于经济建设目的下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将掠夺资源变为培育资源,以便深入治理生态破坏状况,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积极开发环保式的经营开发方式,逐渐恢复水土生态系统的正常

环境。

2.2 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相应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随着环保意识日渐深入人心,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趋向于生态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经济结构形式,因此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相应经济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势在必行,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要围绕不阻碍经济建设为前提,推动其发展为目标的模式展开,而相应经济的建设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到小流域水土保护与治理的实施为基础,二者应相互依存、协调

统一。

3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3.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水平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为了摆脱贫困,土地结构的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可谓是导致水土流失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为典型的综合治理开发建设被广泛运用和推广,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作用,通过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开发特色产业,以符合生态化发展要求的水果、蔬菜、畜牧业等产业的打造,逐渐演变为区域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进而刺激市场消费,推动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的治理措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3.2 保护水土资源环境,降低洪涝灾害

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提出与应用,有助于土地资源、水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与利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资源、人口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共同发展,提升了绿化植物的覆盖率,避免沙漠化的进一步加剧。同时,在层层设防、有效调控和拦截地表径流与降雨量的情况下,极大地减轻了暴雨、洪涝带来的危害,通过对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供给农牧业很大的帮助,并且针对劣质土地的改善、恢复方面也是非常有益的。

3.3 合理运用水土资源,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实施综合治理,不但让水土资源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根治了水土流失的不良现象,而且也帮助农业生产条件获得了很大改善。例如:在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时,充分合理利用相应的水土资源,以坡耕地变成梯田的典型改造,可谓是促进农业经济产值快速进步的关键,极大地提高了抗灾与蓄水保土的能力,进而为梯田的农作物产值增倍提供了良好条件,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

发展。

4 结语

总之,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复杂任务,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技术手段,处理好经济建设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严防水土流失为宗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确保实施小流域的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能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或减轻水土流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见影,孙虎,常占怀,马安仕.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的模拟与优化调控——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4,(4).

[2] 吴晓瑞,信永达,钟云飞.吉兴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J].东北水利水电,2013,(9).

[3] 李士布.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济评价与效益分析——以天台县祥和溪等5条小流域为例[J].浙江水利科技,2011,(4).

作者简介:高殿华(1975-),男,吉林松原人,供职于松原市宁江区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水土保持。

小流域水土流失 第4篇

1 南阳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

近年来, 南阳河小流域频频遭受洪涝灾害, 除了近年处于暴雨多发期的客观因素外, 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

a.高强度的持续降雨是小流域洪灾的客观原因, 也是主要原因。如2009年6月24日, 3h降雨达125.5mm, 7月18、19日降雨254.5mm, 持续高强度降水造成小流域河水猛涨, 山洪暴发。

b.山地开发利用不当, 造成不少山地植被破坏, 涵水能力下降, 一遇降雨, 即形成径流和冲刷, 造成水土流失, 甚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水利设施建设不合理。一是小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水利设施没有统一规划, 有些生产单位, 为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 自行筹资建设, 在小流域河道中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大小桥梁, 大大降低河道行洪能力, 特别是有的工程为了节约投资, 桥坝结合建设, 行洪断面严重不足;二是河道太窄, 为了多造耕地, 河道宽度预留不足, 一遇洪水, 四处流溢;三是防护标准太低, 受资金因素制约, 不少农田防护工程建设标准低, 基础埋深不足, 无法抵御大洪水, 年毁年修, 年修年毁。

d.管理跟不上。一是工程管理跟不上, 受资金制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岁修制度已名存实亡, 重建轻管甚至只建不管, 连简单的维护和清淤都没有进行,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二是河道管理跟不上, 造成河道淤积严重, 障碍重重。

2 治理措施

2.1 工程措施

undefined

a.淤地坝 与水库相比淤地坝设计标准较低, 坝坡比较陡, 对地质条件要求低。淤地坝一般由土坝体、溢洪道放水洞组成。

b.插柳谷坊 在柳树较多的区域, 于较小的支毛沟上部的土质沟床上, 可修建插柳谷坊。这种谷坊是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结构, 利用柳树桩修筑, 可缓洪拦砂, 柳桩成活可长成密集的林木, 既可固沟, 又有经济收益。其做法是:先在沟内挖1m深的槽, 然后栽直径0.05~0.1m, 长1.8~2.2m的柳桩数排, 填土夯实, 外露地面1.0~1.5m, 桩于桩间距0.5~1.0m, 桩的排距0.5~2.0m, 用露出部分再编放柳枝条或柴草捆。

c.截流沟 截流沟是拦截坡面径流并将其有计划地输送到田间、蓄水工程或沟道的导流工程。这种工程多修在坡耕地和梯田地块的上方与林地或荒地的接壤处, 或较长的坡面的二肋以及坡度变化大的地点, 或坡水威胁平川地的坡脚处, 防止外水进入耕地, 造成冲刷及洪涝灾害。一般多按1/1000~3/1000的比降布设, 有的还与蓄水池、跌水、陡坡及桥涵等工程结合进行配置。在南阳河小流域截流沟可用于水库、河流区域。

d.跌水 是指渠道底坡有急剧变化处, 水流成自由抛射形式与下游连接的建筑物。通常这种建筑物由进口、跌水墙、消力池和出口等部分组成。一般可分直落式和多级跌水, 可用于坡度急陡的截根沟、排水沟、渠道上。

2.2 林业措施

a.水源蓄养林 在水库上游及库区周边实施水库蓄养林, 这些林木可以在降水未形成地表径流之前将其控制在林地内, 变地表径流为土内径流或地下水, 从而可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 削减河流洪峰, 减少库塘淤积, 减免平原地区水害, 变水害为水利。

b.农田防护林 防护林一般由主副两种林带组成。主林带垂直于主害风方向, 对害风起主要防护作用, 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 以防御其他方向上的风害。

c.防风固沙林在非耕作区的高岗上种植防风固沙林, 以防御寒风、干旱风和大风、暴风危害及流沙侵蚀的森林和林带。

2.3农业措施

通过实施农业措施, 提高土壤持水量, 既可治理水土流失, 又可培肥地力。根据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成因、形态和气候特点, 确定以用养结合进一步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原则, 制定轮作、培肥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a.少耕法是指与常规耕作法相对而言。其作用是通过减少耕翻次数, 防止耕层土壤团粒破坏, 利于保土保墒的一种保土耕法。常见的少耕法有深松耕法、耙茬耕法、鼠道耕法、留茬耕法、覆盖耕法和耕播同时进行的耕法。

b.间作套种常用的有高秆作物与丛生作物间作套种, 有利于通风避光, 促进作物高产, 可增加地面的覆盖度;由于收获期不同, 又可延长地面覆盖时间, 有利于保持水土。

c.等高耕作沿等高线进行耕作, 是坡耕地保持水土最基本、应用最普遍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既有利于拦蓄地表径流, 减少土壤冲刷, 起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 而且能保证耕作质量, 降低劳动强度和机具磨损。

d.覆盖耕作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耕作法为覆盖耕作。例如, 草田带状间作, 留残茬覆盖、地膜覆盖等。

2.4牧业措施

a.牛羊圈养牛羊以舍饲为主, 可避免放牧践踏草地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有利于恢复土壤的肥力, 提高牧草产量, 防止水土流失。

b.划区轮牧把草原和天然牧场分为春、夏秋、冬4个牧场带, 在每个牧场带以畜群为单位分成若干放牧单元, 再将放牧单元分成若干放牧轮牧小区, 按一定的次序、时间轮回放牧。

小流域水土流失 第5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降水量;土壤侵蚀模数;含沙量

1. 研究区基本概况与植被情况

1.1研究区地理位置与基本概况。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东经113°45ˊ至115 ° 50ˊ,北纬36 ° 45ˊ至37 ° 48ˊ之间。西靠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毗邻。北与石家庄、衡水、南与邯郸市相连。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以京广线为界,西部为山区丘陵,东部为平原。西部山丘区面积3508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8%,高程多在千米以下,平均坡度1/100左右,丘陵与平原间地形变化急剧,没有明显的缓冲地带。

1.2研究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情况。

(1)中低山区岩性主要包括太古界古老变质岩系,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和震旦纪石英砂岩系。丘陵和山前台地区主要为下古界寒武系奥陶石灰岩和上古界石碳二叠岩系,中生界三叠系、白垩系地层有零星分布。

(2)中低山区面积为2015.8Km2,海拔一般在500~1000m,最高山峰海拔为1820m。山脉连绵,河流蜿蜒。较大山川有沙河市渡口川;邢台县路罗川、浆水川、将军墓川和宋家庄川;内丘县獐獏川;临城县郝庄川。该区土壤主要是片麻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坡积物和洪积物及黄土性母质等。土壤类型为:山地生草甸棕壤土、褐土及草甸土,分布在邢台县、内丘县和临城县与山西省交界的高山区;山地褐土,沙河、邢台、内丘、临城均有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的黄土坡积物和洪积物上,土层明显,保水保土能力较强。中低山区有林地598.7Km2,森林覆盖率达29.9%,杂草茂密,植被率达60%~70%。

(3)丘陵区总面积为1313.8Km2,海拔为150~500m,地面起伏,沿河川两岸分布有带状和裙状一、二级阶地,冲沟较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丘陵区土壤多发育在黄土性母质上。土壤类型有:碳酸盐褐土,此类土分布最广,以内丘县、临城县覆盖面积最大;淋溶褐土,分布在沙河市、邢台县的丘陵区。整个丘陵区的植被覆盖较差,林草覆盖率约为45%。

1.3流域降水特性分析。

(1)利用1956~2000年山区降雨量资料系列分析计算,邢台市西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4.5mm。对年降雨量系列进行频率计算,频率曲线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频率计算采用适线法。对于变差系数Cv值的确定,在适线中,对系列中出现的特大特小值,一般不做处理,由于年降水量相对稳定。偏差系数Cs的取值一般用Cv/Cs值来反映。邢台市西部山区不同频率年降水量计算成果见表1。

(2)邢台市西部山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且常有连续几年降水量偏多或连续几年降水量偏少的现象。以历年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比值K来表示年际变化,西部山区各雨量站监测的年降雨量资料分析,各站极值比大都在4.0以上,其中,獐貘、侯家庄两个雨量站变化幅度最大,极值比分别为9.4和9.2。

(3)邢台市西部山区降水量具有年内非常集中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而汛期降水又集中在在7、8月份,按多年平均计算,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8.3%。特别是一些大水年份,降雨更加集中。非汛期8个月期间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1.7%。

1.4泥沙监测情况。项目区有邢台县坡底小流域实验站和临城县西台峪小流域实验站两处。两站均检测单样含沙量和悬移质输沙率检测项目。单沙测次的年内分布及要求,应能控制沙量变化的过程。洪水期,每次较大洪水,取样不得小于3次,洪峰重迭,水沙峰不一致或含沙量变化剧烈时,应增加测次。汛期的平水期,在水位定时观测时取样一次,非汛期含沙量变化平缓时,每5~10日取样一次。年内悬移质输沙率的测次及要求,应主要分布在洪水期,每次较大洪水不得小于3次,平水期每月测3~5次,以控制年内含沙量的变化过程。本次分析计算采用1991年~2005年泥沙监测资料。

2. 研究区土壤侵蚀形式分析

研究区土壤侵蚀以降水和地表径流作为侵蚀的直接动力,即以水力侵蚀为主,其主要侵蚀形态有面蚀和沟蚀。水力侵蚀的强度决定于土壤或土体的特性、地面坡度、植被情况、降水特征及水流冲刷力的大小等,其中降水是最重要的动力因素,尤其是暴雨对土壤的分散、破坏作用最大,同时增强地面径流的冲刷力和搬运能力,加大土壤侵蚀量。少数几次大暴雨引起的侵蚀量,往往占年侵蚀量的主要部分。植被对地面的覆盖是减少水力侵蚀的关键因素,严重的水力侵蚀一般发生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坡度与坡长即影响径流速度,也影响渗透量和径流量。

2.1面蚀情况分析。根据邢台市水土保持规划调查情况,上述两个小流域在次暴雨面雨量小于50mm时,土壤侵蚀以面蚀为主。在西台峪流域的土石山区,由于土层浅薄,土壤含砂砾较多,在面蚀过程中,细土粒被地表径流带走,使土壤表层的细土粒不断减少,砂砾逐渐增多,最后导致弃耕,这种砂砾化面蚀是造成该流域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2.2沟蚀情况分析。根据沟蚀发生的形态和演变过程,可分为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干沟侵蚀、河沟侵蚀等。沟蚀所形成的各种沟道,从上至下互相连接,形成自然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浅沟侵蚀是沟蚀的开始阶段,进一步发展则形成切沟侵蚀和冲沟侵蚀。沟蚀上部与面蚀地段呈犬牙状交错连接,其下部与河道相通。河道是地表径流的自然通路,主要由凹地、旱溪和河川三个环节组成。当地面径流集中于相对狭长的河道后,水流逐渐变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以下切河道底部和冲淘河道边岸为主。该区域面雨量在50~150mm时,面蚀、沟蚀两种侵蚀形式均对土壤产生侵蚀作用,而以沟蚀侵蚀为主。endprint

2.3山洪侵蚀。在山区、丘陵区富含泥沙的地表径流,经过侵蚀沟网的集中,形成突发洪水,冲出沟道向河道汇集,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称之为山洪侵蚀。如1996年8月份的一场暴雨,坡底流域次暴雨面雨量为326.1mm,土壤侵蚀模数为5830t/Km2,该次降水过程对土壤侵蚀量为165万t;西台峪流域次暴雨面雨量为468.9mm,土壤侵蚀模数为5140t/Km2,对土壤侵蚀量为65.3万t。该研究区在1996年、2000年发生特大暴雨洪水,上述流域均发生山洪侵蚀,对农田、河流、道路等损毁严重,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

3. 流域植被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实验分析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结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团粒的黏结性,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渗透力。根系发达的木本植物,具有强大的主根和支根体系,其作用更强;主根型的草本植物,对于雨水向下移动有良好的作用;须根系的草本植物可以牢固地固结土壤,死亡后为土壤增加有机质。枯枝落叶层对于拦截坡面径流,减缓径流速度和径流强度,增加土壤入渗的作用很显著。良好而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在植物保护土壤免遭侵蚀中可起到60%~70%的作用。没有枯枝落叶层和灌丛的林地,尽管郁闭度高,仍然产生强烈的坡面径流,并导致严重的沟蚀。如坡底流域内24.04%森林植被,坡面的枯枝落叶和灌草的覆盖层很厚,它们具有很大的容水量,能吸收比自身干重2~5倍的水分,对减少径流量和径流强度起重要作用。

3.1流域植被对土壤年侵蚀模数的影响。

(1)泥沙的搬运形式可分为推移和悬移两大类。这两种形式运动的泥沙分别称为推移质及悬移质,它们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

(2)水流挟沙力应该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全部沙量。由于推移质运动要比悬移质运动复杂得多,当前的测验工作仅限于悬移质方面,对于推移质测验还有不少困难,并且在天然河流中,悬移质一般成了全部运动泥沙的主体,因此,对于一般河流来说,常以悬移质输沙率代替水流的全部挟沙力。根据1991~2005年泥沙监测资料,分析比较坡底、西台峪两个流域输沙模数等情况,流域输沙模数、平均输沙率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对坡底、西台峪两个小面积实验站年输沙模数与年平均输沙率进行分析计算,坡底站流域输沙模数为504.39 t/(Km2·a),西台峪站为849.86 t/(Km2·a)。西台峪站输沙模数比坡地站高41%。通过计算还可以看出,流域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与植被有关,但也和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及降水量有关。endprint

2.3山洪侵蚀。在山区、丘陵区富含泥沙的地表径流,经过侵蚀沟网的集中,形成突发洪水,冲出沟道向河道汇集,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称之为山洪侵蚀。如1996年8月份的一场暴雨,坡底流域次暴雨面雨量为326.1mm,土壤侵蚀模数为5830t/Km2,该次降水过程对土壤侵蚀量为165万t;西台峪流域次暴雨面雨量为468.9mm,土壤侵蚀模数为5140t/Km2,对土壤侵蚀量为65.3万t。该研究区在1996年、2000年发生特大暴雨洪水,上述流域均发生山洪侵蚀,对农田、河流、道路等损毁严重,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

3. 流域植被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实验分析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结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团粒的黏结性,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渗透力。根系发达的木本植物,具有强大的主根和支根体系,其作用更强;主根型的草本植物,对于雨水向下移动有良好的作用;须根系的草本植物可以牢固地固结土壤,死亡后为土壤增加有机质。枯枝落叶层对于拦截坡面径流,减缓径流速度和径流强度,增加土壤入渗的作用很显著。良好而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在植物保护土壤免遭侵蚀中可起到60%~70%的作用。没有枯枝落叶层和灌丛的林地,尽管郁闭度高,仍然产生强烈的坡面径流,并导致严重的沟蚀。如坡底流域内24.04%森林植被,坡面的枯枝落叶和灌草的覆盖层很厚,它们具有很大的容水量,能吸收比自身干重2~5倍的水分,对减少径流量和径流强度起重要作用。

3.1流域植被对土壤年侵蚀模数的影响。

(1)泥沙的搬运形式可分为推移和悬移两大类。这两种形式运动的泥沙分别称为推移质及悬移质,它们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

(2)水流挟沙力应该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全部沙量。由于推移质运动要比悬移质运动复杂得多,当前的测验工作仅限于悬移质方面,对于推移质测验还有不少困难,并且在天然河流中,悬移质一般成了全部运动泥沙的主体,因此,对于一般河流来说,常以悬移质输沙率代替水流的全部挟沙力。根据1991~2005年泥沙监测资料,分析比较坡底、西台峪两个流域输沙模数等情况,流域输沙模数、平均输沙率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对坡底、西台峪两个小面积实验站年输沙模数与年平均输沙率进行分析计算,坡底站流域输沙模数为504.39 t/(Km2·a),西台峪站为849.86 t/(Km2·a)。西台峪站输沙模数比坡地站高41%。通过计算还可以看出,流域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与植被有关,但也和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及降水量有关。endprint

2.3山洪侵蚀。在山区、丘陵区富含泥沙的地表径流,经过侵蚀沟网的集中,形成突发洪水,冲出沟道向河道汇集,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称之为山洪侵蚀。如1996年8月份的一场暴雨,坡底流域次暴雨面雨量为326.1mm,土壤侵蚀模数为5830t/Km2,该次降水过程对土壤侵蚀量为165万t;西台峪流域次暴雨面雨量为468.9mm,土壤侵蚀模数为5140t/Km2,对土壤侵蚀量为65.3万t。该研究区在1996年、2000年发生特大暴雨洪水,上述流域均发生山洪侵蚀,对农田、河流、道路等损毁严重,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

3. 流域植被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实验分析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结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团粒的黏结性,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渗透力。根系发达的木本植物,具有强大的主根和支根体系,其作用更强;主根型的草本植物,对于雨水向下移动有良好的作用;须根系的草本植物可以牢固地固结土壤,死亡后为土壤增加有机质。枯枝落叶层对于拦截坡面径流,减缓径流速度和径流强度,增加土壤入渗的作用很显著。良好而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在植物保护土壤免遭侵蚀中可起到60%~70%的作用。没有枯枝落叶层和灌丛的林地,尽管郁闭度高,仍然产生强烈的坡面径流,并导致严重的沟蚀。如坡底流域内24.04%森林植被,坡面的枯枝落叶和灌草的覆盖层很厚,它们具有很大的容水量,能吸收比自身干重2~5倍的水分,对减少径流量和径流强度起重要作用。

3.1流域植被对土壤年侵蚀模数的影响。

(1)泥沙的搬运形式可分为推移和悬移两大类。这两种形式运动的泥沙分别称为推移质及悬移质,它们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

(2)水流挟沙力应该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全部沙量。由于推移质运动要比悬移质运动复杂得多,当前的测验工作仅限于悬移质方面,对于推移质测验还有不少困难,并且在天然河流中,悬移质一般成了全部运动泥沙的主体,因此,对于一般河流来说,常以悬移质输沙率代替水流的全部挟沙力。根据1991~2005年泥沙监测资料,分析比较坡底、西台峪两个流域输沙模数等情况,流域输沙模数、平均输沙率统计结果见表2。

小流域水土流失 第6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治理措施

一、基本情况

黄羊河长大沟小流域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南部祁连山高寒、半干旱气候区的张义盆地, 东邻古浪县古丰乡, 西南邻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大红沟乡, 北邻凉州区黄羊镇, 四面环山, 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为4℃~6℃, 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祁连山第三级夷平面。长期以来, 由于滥砍、滥伐、滥牧、滥垦, 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植被覆盖率降低, 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土地生产能力低而不稳, 群众生活困难。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因此, 治理水土流失, 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 发展乡村经济, 已成为该区脱贫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㈠地形地貌 长大沟小流域属于祁连山褶皱系的北部祁连山褶皱地带, 基底以古生代地层为主, 与其不整合接触的是第三系甘肃群, 岩性以紫红色、橘红色砂岩、泥岩、砾岩为主, 属于祁连山第三级夷平面, 山坡坡度较缓, 黄土类物质堆积覆盖层较厚, 被沟谷分割成长梁, 呈现黄土丘陵地貌形态。

㈡土壤 该流域土壤类型主要以山地栗钙土、山体主要构成物为山地栗钙土、山地灰钙土, 土壤容重1.43克/立方厘米, 土层厚度1.5米~5米, 田间持水量22.1%。山地土层瘠薄, 沟底土层较厚, 耕作层大约在25厘米~30厘米, 该区坡耕地较为集中, 属农业中低产土壤。

㈢植被 长大沟小流域林草面积82.50公顷, 其中:人工草地66.7公顷, 经果林1.8公顷, 灌木林14公顷, 草地面积66.7公顷, 小流域林草覆盖率为4.77%。人生果、旱地马铃薯、中药材是该流域内有开发价值的经济特色作物;主要本地植物有蒿类、蕨类、禾草类等;灌木林有柠条、乔木林以榆树为主, 主要分布于流域沟道内;人工牧草主要以紫花苜蓿、芨芨草、沙棘为主。

㈣水文气象 黄羊河属石羊河的一级支流, 河流全长50公里, 多年平均径流量1.32亿立方米, 实测最大值达2.15亿立方米 (1961年) , 最小值仅为0.6753亿立方米 (1991年) 。

长大沟小流域属大陆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为4℃~6℃, 无霜期95天~125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4毫米, 年际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 降水多集中在7月~9月份, 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6%以上, 期间易发生暴雨, 时段降雨强度大, 容易形成洪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03.7毫米。最高气温38.8℃, 极端最低气温-34℃, 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3600小时, 最大冻土层2.1米。区域内10年一遇3小时最大降雨量10毫米, 6小时最大降雨量23毫米, 24小时最大降水量为40毫米, 20年一遇3小时最大降雨量15毫米, 6小时最大降雨量35毫米, 24小时最大降水量为60毫米。

二、水土流失现状

长大沟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7.30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15.63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以面蚀和沟蚀为主,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840吨/平方公里·年。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程度为轻度、中度、强度。轻度侵蚀1.94平方公里, 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12.41%, 主要发生在5°~10°的流域河道周围;中度侵蚀7.55平方公里, 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48.30%, 其主要发生在坡度10°~15°之间但林草覆被率比较好的山坡、灌草坡地带;强度侵蚀6.14平方公里, 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39.29%, 主要发生在坡度>15°的山坡。

㈠水土流失的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两部分。自然因素主要是该区域坡陡沟深, 植被稀少, 沟壑密度较大, 土壤结构疏松,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暴雨。而人为因素主要是因为过度的人为活动对该区域地表植被破坏, 包括过度的毁林开荒造成植被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造成区域内水土流失加剧;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工作, 对建设过程中扰动的地表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

㈡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已成为困扰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生态环境恶化, 水旱灾害频繁。土壤耕作层流失, 土层变薄, 淤毁水利设施, 动摇农业经济发展和基础, 制约地方经济发展, 导致群众生活贫困。且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下游黄羊水库库区的水源水质, 给黄羊水库水源保护构成潜在威胁。

2.表土大量流失, 地力减退。流域内旱作耕地本身较薄, 年平均土壤流失厚度0.4厘米, 水土流失使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不断降低, 土壤肥力降低, 持水力差, 作物产量递减。

3.淤塞河道、冲毁农田、阻断交通。长大沟小流域区深处山区, 山高坡陡, 河道比降大, 一遇洪水, 挟带大量泥沙压田或输送下游河道, 使河床抬高, 造成隐患。2007年8月11日, 张义山区普降暴雨, 黄羊河支流同时发生洪水, 淹没农田333公顷, 日光温室166座 (其中:冲毁6座) , 冲毁渠道21.82公里, 防洪堤1.54公里, 道路29.9公里, 桥梁2座, 倒塌房屋16间, 受灾人口达6517人, 直接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4.黄羊水库库容降低。由于上游大量的水土流失, 使下游黄羊水库淤积严重, 库容减少、水质下降, 功能降低, 严重影响水库的调度运用和安全运行。

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㈠植树林草 小流域为干旱山区, 降水条件差, 土壤持水能力低, 加之该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9月。通过现场调查, 流域绝大部分土地不宜种植乔木树种, 仅当地分布的柠条等树种生长良好, 对土壤要求不严, 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 在黏土、沙土、石砾土、山脊和阳坡薄层土上都能生长, 以往的种植也取得了成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水土保持林的树种均选择柠条, 配置在流域内10°~15°的荒坡栽植, 采用水平阶整地、植苗造林的方式, 株行距0.6米×4米, 每簇6株, 每公顷植苗约25000株, 重点实现保水保土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结合当地实际, 种草应选择当地乡土草种, 如紫花苜蓿和芨芨草等, 对环境适应性强, 且在保水保土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㈡禁牧封育 流域区属传统农牧区, 土地生产力低下, 长期以来, 农业生产广种薄收, 开垦荒地、破坏性放牧等不合理的农事活动都对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 林草地水源涵养能力大大降低。对坡度大于35°或不宜采取其他治理措施的荒山荒坡, 应采取围栏防护的封育治理措施进行自然生态修复。在封育期间内, 禁止采伐、砍柴、放牧、割草及其他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通过封育保护植被, 涵养水源, 增强封育区生态修复能力。

小流域水土流失 第7篇

一、水土流失现状

近年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粮食价格的提高, 大片荒地被人为地开垦种田, 致使当地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由于植被减少, 每年雨季山洪频发, 抬高冲刷河床、压埋耕地, 降低了土地生产能力, 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二、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造成该流域内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 其次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

(一) 人为因素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地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陡坡开荒, 破坏植被。建国以来,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不断增长, 平地和缓坡地种粮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耕地向陡坡发展, 90年代以来, 农民在陡坡地上大量开小片荒种田;同时, 由于缺少燃料, 植被遭到大量破坏, 个别地方已出现沙岩化现象。

(2) 耕作粗放, 重用轻养。一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农家肥施用量普遍减少, 有些坡度大的地方运输困难, 常年不施用有机肥料, 使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 造成土壤板结, 透水性差, 涵养水分能力弱;二是土地分散经营后, 由于地块过于零碎, 很多地方都是采用小四轮和牛马犁进行耕翻, 限制了农业深翻耕地, 耕翻深度只有10-20cm之间, 由此造成耕作层变浅, 犁底层上移,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蓄渗水能力下降, 加剧了土壤侵蚀的发展。

(3) 乱砍盗伐。一些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场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 采取“皆伐”的错误作法, 森林大量成片砍伐后, 更新不及时, 又未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 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 修路、采石、取土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后, 不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致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抗水蚀能力差, 土壤的砂岩化程度逐年加剧。

水土保持意识淡薄, 是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使人们水土保持这项基本国策的长远性、艰巨性、复杂性总体认识不够, 对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扰的影响, 致使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水土保持法规, 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不依法执行水土保持方案, 使新的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 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土地生产力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 尤其是坡耕地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土壤表土层由原来的30cm减少到10-20cm, 土壤肥力明显降低, 土壤侵蚀模数达到4850t/km2.a。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调查, 该流域平均每年土壤流失量达到3.76×104t, 其中坡耕地每年土壤流失量3.10×104t, 按平均土壤容重1.6g/cm3计算, 折合每年流失3mm厚的表土层, 若按平均含有机质2%、全氮0.1%、全磷0.05%计算, 则该流域坡耕地每年流失有机质620t、全氮31t、全磷15.5t, 表土层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 有的甚至出现沙岩化现象, 无法耕作。

(2) 沟壑增多, 耕地减少

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的另一方面是侵蚀沟切割坡地、耕地。侵蚀沟的发育导致一些耕地被侵蚀沟切割, 表土层被冲蚀, 许多沟壑正处于活动发展期, 切沟、冲沟随处可见。据统计, 该区域内沟壑较多, 呈树枝状延伸, 地势较陡, 大量的集中降雨, 严重侵蚀活跃的沟头, 每年都有十多公顷耕地被吞噬,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而且毁坏道路、桥涵, 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给当地群众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水土流失危害的严重性。

(3) 生态环境恶化, 洪涝灾害频繁, 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造成旱灾、涝灾、风灾和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不但灾害发生周期越来越短, 而且受灾面积也越来越大, 尤其到了雨季, 坡面侵蚀加剧, 山洪下泻, 河水骤涨, 冲刷河床, 严重地危害河两岸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小流域水土流失 第8篇

1 南安市洪濑镇四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工程概况分析

南安市洪濑镇四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由福建省水利厅闽水水保 (2013) 41号批复同意建设。项目名称:南安市洪濑镇四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6.67hm2。其中:营造水保林20hm2, 封禁治理466.67hm2 (其中封禁补植66.67 hm2) ;道路0.55km, 截排水沟0.50km, 护岸护坡0.60km。总预算投资191.57万元, 其中福建省省级补助资金150.91万元, 地方自筹配套40.66万元。建设期限: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实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6.67hm2。其中:营造水保林20hm2, 封禁治理466.67hm2 (其中封禁补植66.67hm2) ;道路0.55km, 截排水沟0.50km, 护岸护坡0.60km。

南安市洪濑镇四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配套项目已收到投资2, 013, 611.00元, 其中省级专项资金补助1, 509, 100.00元, 地方自筹资金504, 511.00元 (其中:项目内100, 686.00元, 项目外配套403, 825.00元)

南安市洪濑镇四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配套项目收到省级专项资金补助1, 509, 100.00元, 地方自筹资金504, 511.00元, 项目建设资金已到位。资金使用规模合理, 严格执行了投资预算, 投资规模控制在概算范围内, 未发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现象。资金管理合适有效, 项目资金在南安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南安市洪濑镇人民政府财政所及南安市洪濑镇大洋村委会账户进行核算及管理。资金来源和项目资金支出入账手续及凭证完整。

2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意义

南安市洪濑镇四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在具体设计阶段需要重视水土流失的具体治理形式, 按照固定的操作形式进行分析。以下将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意义进行分析。

2.1 提升土地利用率

随着环境发展体系的不断调整,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性的治理, 能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 充分挖掘潜力, 其耕地、林地等资源, 达到不断提升土地的利用率的目的[1]。

2.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具体生产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 为了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需要在现有的发展体系基础上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水土流失进行合理的制约, 能发挥综合防护效益, 有效地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 提高了抵御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大大改善了下游农田水利灌溉条件, 新增、恢复灌溉面积, 对稳定粮食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增加经济收益

基于安市洪濑镇四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特殊性, 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实施“农业稳镇, 工业立镇, 生态固镇, 旅游活镇”的发展战略, 围绕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这一主线, 突出水土流失治理形式, 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 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及其他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进而增加经济收益。

3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分析

基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发展要求, 按照固定的应用形式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以下将对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进行分析。

1) 增加资金投入。基于小流域水土流失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为了提升其发展进度, 必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南安市洪濑镇四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配套项目收到省级专项资金补助1, 509, 100.00元, 地方自筹资金504, 511.00元,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保证建设资金到位, 其次保证资金使用规模的合理性, 严格执行投资预算, 投资规模控制在概算范围内, 禁止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现象。最后加强对资金项目的管理, 项目资金在南安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南安市洪濑镇人民政府财政所及南安市洪濑镇大洋村委会账户进行核算及管理, 资金来源和项目资金支出入账手续及凭证完整[2]。

2) 发挥资源优势。针对现有小流域水土流失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为了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必须按照固定的应用形式对其进行调整, 发挥资源优势。在具体应用阶段需要对综合应用形式进行规划和调整, 发挥生态修复的相关作用, 减少资源流失, 进而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基于自然和人文景观发展的特殊性, 要以旅游业为发展目标, 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在具体应用阶段要根据小流域建设的具体要求,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对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体系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3) 优化规划形式。基于其发展的特殊性, 在具体应用阶段必须按照实际应用形式, 对水土流失的发展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果存在规划形式不合理的情况, 则直接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具体规划建设阶段要按照统一的规划模式, 对其进行全面布局, 结合资源发展形式和利用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分析。

4) 提升治理技术。针对当前发展形势的差异性,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要以恢复生态为研究点, 采取集中、连续管理的形式, 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进行具体性建设。在综合性治理阶段要根据本区域实际发展形势的要求, 不断研究新技术, 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进而为指导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

4 结束语

针对当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区域建设过程中必须满足实践要求, 适应建设发展目标, 进而起到推动区域建设的效果。南安市洪濑镇四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 必须按照固定的治理技术, 结合实际应用需求, 不断满足治理的发展要求。必要时采用创新管理形式, 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分析, 进而起到强化建设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翁伯琦, 徐晓俞, 旭辉, 钟珍梅, 郑开斌, 应朝阳.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J].山地学报, 2014.

后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 第9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成效,小流域

1 基本情况

后沟小流域是“长治”七期工程甘肃省秦南河项目区(天水市秦州区)综合治理小流域之一,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西汉水支流稠泥河的一级支沟。流域总面积22.01km2,涉及天水镇的9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10088人,人口密度458人/km2。流域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511~1822m,相对高差311m,介于北纬34°16′~34°19′,东径105°31′~105°36′之间。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内,年平均气温8.3℃,多年平均降水量625mm左右,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1%。流域内土壤侵蚀形态包括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以水蚀为主。

2 水土流失状况

治理前,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3.2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0.2%,侵蚀形态包括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以水蚀为主。水蚀以面蚀、沟蚀形式出现,重力侵蚀则表现为崩塌、泻溜、滑坡等。中度侵蚀发生在梁坡,轻度侵蚀主要发生在梁顶及坡度较缓的梁坡。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845t/km2,侵蚀总量8.46万t。

水土流失的特点:治理前流域内坡耕地较多,荒山荒坡面积大,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为主,基本上还没有脱离广种薄收的模式。流域植被稀疏,土壤以黄绵土、红土为主,土质松,抗蚀性差,自然坡度较陡,地形破碎,沟道纵横,坡耕地多。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8、9三个月,暴雨多,历时短,强度大,侵蚀力强,加之人多地少,耕垦指数高,造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一是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当地农民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二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下游防洪造成了负担,给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三是土壤养分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地力不断衰退,据测定,本区域坡地每年流失全氮4.4kg/hm2,速效磷11.4kg/hm2,速效钾262.8kg/hm2,使粮食产量无法提高,区域内群众生活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导致群众只能通过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来弥补粮食生产不足,农、林、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制约了流域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治理和完成情况

后沟小流域共下达治理任务5.19km2,截止2008年底流域内共完成新增治理面积5.19km2,其中:完成坡改梯194.4hm2,排灌沟渠8km,植物护埂28.49hm2,水保林32.73hm2,经果林78.93hm2,种草53.33hm2,封禁治理面积93.2hm2,完成谷坊28座,蓄水池60口,沉沙函55口,新修农路41.6km。

后沟流域综合治理做到了措施一次配套,质量标准一次达标,施工一次完成。一是实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整流域推进,规模治理的方略。在水保林建设中,集中连片,栽植了以侧柏、刺槐、油松为主的用材林32.73hm2,完成了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78.93hm2。二是突出了品种优化,在品种选择上,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本地区栽植的核桃、梨等名、优、新、特品种。三是在栽植上大力落实了丰产沟、丰产坑、水平台、方格网、鱼鳞坑等整地方式,栽植后及时定杆、覆膜、涂蜡等,同时应用造林新技术,推广生根粉、根宝、保水剂、植树袋等科技成果和大坑深栽、蘸浆、树盘覆膜等技术,确保了水保林、经果林建设的质量。四是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草地53.3hm2,为流域内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五是坚持治理与管护并重的原则,竣工一处,验收一处,移交管护一处,各治理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的管护制度和实施细则,确定专人,签订管护合同,加强了管护力度。

4 综合治理成效

后沟小流域通过5年长治七期工程建设,共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5.19km2,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彻底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贫困落后的面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保障和支撑的作用。到2008年底,后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0.79km2,其中:坡改梯746.93hm2,经济林果142.86hm2,水保林42.4hm2,草地146.53hm2。各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谷坊28座,蓄水池60口,排灌沟渠8km,道路41.6km。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为1672t/km2,人均基本农田达0.1hm2,农业人均纯收入达2179.59元,基本实现了小流域建设目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4.1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初步改善

在列入“长治”七期工程前,后沟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人居环境极差。特别是每年的旱、涝、病、虫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当地农民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通过“长治”工程建设,区域内建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自上而下系统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各项治理措施充分发挥了蓄水保土作用。经监测和测算,各项措施年有效拦蓄径流185.79万m3,减少土壤侵蚀量8.37万t,减蚀率达80%以上,流域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3.3%提高到15.08%。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区域小气候和水文条件得到改善,降低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使人居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目标。

4.2 拦蓄、削减洪流,降低了灾害的程度

后沟小流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内沟道纵横,沟壑密度大,山坡坡度较大,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下游的农田、村庄、交通等设施造成严重威胁。通过长治工程建设,从坡面到沟道进行了层层设防,在坡面通过修梯田,栽植经果林、植树、种草等,使水不下山;在流域中上游布设谷坊、蓄水池(窖),拦沙蓄水。各项工程在蓄水减沙、防洪抗旱、改善小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监测,在2007年汛期,各项措施拦蓄径流量占洪水总量的31.2%,拦泥量占总输沙量的62.8%,拦泥蓄水削洪减灾作用明显,使下游农田、村庄、交通等设施免受灾害。

4.3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推进了农村社会发展

在流域综合治理中,在注重坡改梯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果林,营造水保林,绿化“四荒地”,合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88.84%、3.34%、0%变为82.83%、8.42%、6.66%。随着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粮食单产由治理前的3077kg/hm2提高到3567kg/hm2,增长了1.16 倍。而且单一的粮食生产格局得到改变,形成了以林果业为主导产业,农林牧副各业综合经营、协调发展的格局。“长治”工程建设改善了后沟小流域农业基础条件,在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长治”工程建设中,后沟小流域新修道路41.6km,这些措施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4.4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加快了流域经济发展

经调查,后沟小流域在治理前,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和产业结构的极不合理,直接制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农业人均纯收入仅1724元。通过“长治”工程建设,流域内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了立体农业发展格局,加快了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目前,该流域已逐步形成了以核桃、苹果为主的林果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农、林、牧、副产值比例由治理前的49.6%、5.28%、7.73%、37.39%变为33.74%、7.92%、10.78%、47.56%。

2008年虽遇严重干旱,但粮食总产、果品产量、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达429.18万kg,果品产量达300万kg,农业总产值达2038.71万元,分别比治理前(2004年)增长了1.06倍,农业人均年纯收入达2179元,高的达到4000元以上。

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流域内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精神面貌良好,出现了进城务工农民纷纷返乡创业的可喜局面,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小流域水土流失 第10篇

某流域全长12.06 km,流域土地总面积54.82 km2。近年来,处于该流域北支流上游附近村民毁林开荒,致使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尤其在雨季,导致沟道排水不畅,致使周边约54万m2 (800亩)农田及经济作物受损严重;且该河流主干中游河道周围地势平坦,多为农田及果园,周边村民为了取水灌溉,在河道拐弯处或河面比较宽的地段未经规划及审批设置滚水坝多达8处,同时修建的交通桥桥孔太小,泄流量不够。目前该河道在丰水季节,水面通常与周边农田持平,每逢大雨都会造成河水上涨,农田、果园、道路被洪水淹没,河道两边大面积农田经常受淹。此外,该河段已经被纳入当地的排洪要道,但河道中生活垃圾淤积,河段河水富营养化,河面长满水葫芦等浮游植物堵塞河道,从而直接影响该河流的行洪安全。

该项目区所在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地区,该河流域两岸主要为农田和蔬菜基地,灌溉农田面积为200 m×104 m。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的规定,防护农田面积小于33m×106 m,灌溉面积小于3m×105 m,工程等别为V等,主要永久性水工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次要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和临时性水工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参照项目区实际情况按5年一遇洪水保护农田。

2 工程布置及治理措施

2.1 工程布置

项目区内治理措施总体布局及配置:该流域上游北侧3条冲沟,采取拦挡、修建沉砂池、清淤、拓宽沟道及修建道路等措施;在流域内村屯的荒山荒坡地带种植水土保持林及在流域内封山育林面积为17.50 m×106 m;在淤积严重的中游河段采取的措施有修建护岸、清淤河道、改建滚水坝、修建交通桥等。

2.2 治理措施

2.2.1 沟道防护

(1)拦砂坝。根据某河流域的情况,在沟道内泥砂沉积区与流通区交接段选取沟道断面狭窄处布设拦砂坝,减少沟道纵坡,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缓解山洪对沟道冲刷及防止河床下切,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泥砂及泥石流下泄,保护下游农田及村庄、道路,以利下游河道的整治开发利用。项目设计为浆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4.10 m,顶宽1.0 m,下游面坡度1:0.7,上游面垂直,控制基础埋深不小于0.50 m。

(2)沉砂池。为防止弃渣流失,压埋农田,淤积河沟,恶化生态环境,本次设计在渣场原排洪沟处布置1座拦渣池。将其设计为浆砌石重力墙,墙顶顶宽1.0m,临渣面为垂直面,下游边坡1:0.7,墙高3.0 m,坝内埋设PVC排水管,沉砂池容积为113 m3。

2.2.2 疏溪固堤

疏溪固堤措施主要包括新建河道护岸、河道疏浚、改造挡水坝、改建阻水交通桥及人行桥。

(1)本次对挡水坝的改造主要为保留原挡水坝,对原挡水坝进行补浆并表面批挡,两岸坝肩各设一段接头坝并新建一个冲砂闸,闸孔尺寸1.5 m×1.8 m (宽×高),用于生态用水及冲砂,街头坝为C15砼坝,坝顶宽度1.5~3.0 m,坝高2.0~4.0 m。

(2)改建交通桥及人行桥。改建交通桥的具体做法为加大桥孔过流面积,采用预制空心板桥,跨度10.0 m,桥宽4.5 m,汛期洪水(P=20%)流量49 m3/s,相应桥下洪水水深2.0 m,桥孔尺寸8.9 m×2.6 m,满足行洪要求。根据河道拓宽需要对原有人行桥进行改建,将人行桥拓宽至2.5 m,桥跨增至12 m。

(3)新建河道护岸。河道护岸设计根据行洪要求、河岸实际情况及美化景观的要求综合考虑,疏浚及护岸主要布设于河道淤积行洪断面不足及河岸损毁而导致耕地受灾地段。上游河段经过的某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为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河道护岸采用生态石笼挡墙,石笼挡墙高1.0~2.0 m,分2层布置,底层石笼尺寸为1.5 m×3.0 m×1.0 m (宽×长×高),以上石笼尺寸为1.0m×1.0m×1.0m (宽×长×高);在挡墙表面种植水生植物,挡墙以上为1:2草皮护坡。中、下游河段主要经过农田耕作区,考虑工程造价及取水方便选用浆砌石护坡,护坡坡度1:1,浆砌石挡墙及护坡沿横坡方向每隔10 m设一道宽2 cm的纵向沉降缝,并用沥青或麻絮堵塞,同时在墙身内布设直径100 mm的PVC排水管,排水管水平距离1.5 m,并保持倾向墙面2%的比降。

(4)弃渣场。由于沟(河)道采取疏浚及护岸工程,产生大量淤泥、弃渣,因此需设置永久弃渣场堆置。弃渣场布置于山凹地,三侧高一侧低,设置一道挡渣墙即可达到稳定状态,渣场边坡高度≤10m,边坡采用1:1.75。

2.2.3 在荒山造水土保持林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及难以自然恢复植被的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

2.2.4 生态修复措施

(1)封育管护。在封禁区的危害严重地段、主要路口设置混凝土铁刺丝围栏,防止人畜任意进入,悬挂封育治理区公告牌。

(2)监测措施。按照预定调查方案,在工程治理前后,分别逐户调查项目区域内农户基本的农田增长情况、粮食产出情况和经济增收情况等,并详细、准确地做好效益对比分析。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该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显著,不仅保证了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该流域的工、农业更好地发展,保证了农业高产稳产、农民增收、社会安定,同时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项目实施后,保护区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增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3.2 生态效益

实施该水土保持项目后,随着综合治理效果逐渐显现,该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提高,水源得到保护,水质污染程度降低,减蚀效益明显,下游沟道及干流河道的泥沙淤积和面污染减轻。在项目治理期末,该流域林草覆盖率将由治理前的47.66%提高到50.58%,森林覆盖率将由治理前的25.94%提高到32.97%,增加了林地面积,净化、美化了环境。按照各项措施的蓄水保土定额计算,在项目治理期末,该流域的年拦蓄泥砂3.78万t,土壤侵蚀模数将由治理前的1318 t/km2·a降低至693 t/km2·a,减蚀量达到47%。效益计算期内将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68.4万t。

3.3 社会效益

(1)通过实施该水土保持项目,控制水土流失对该河泥沙淤积的危害,能减轻洪水对流域两岸农田和村庄的破坏。

(2)通过实施该水土保持项目,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为项目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实施该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提高了当地的劳动生产率。

(3)通过实施该水土保持项目,调整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生产结构,可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4)通过实施该水土保持项目,可使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逐步接受并主动使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农村风尚,以及提高环境容量,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通过综合分析,该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将有较大的变化。项目的实施可使区域内水土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使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有很大的增加,保土保水效益明显,土地肥力增加,环境容量加大,使区域小流域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因此,从社会、经济、环境角度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是可行的、必要的。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阐述小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并提出预防水土流失的措施。

关键词:小河流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参考文献

[1]GB/T 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S].

[2]GB/T 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S].

上一篇:质量评估研究生教育下一篇:摩擦焊接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