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直播范文

2024-05-27

广播新闻直播范文(精选8篇)

广播新闻直播 第1篇

前不久, 笔者有幸参加了广播新闻现场直播节目的评选。总的感觉, 既有欣喜, 也有期盼。欣喜的是随着广播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广播技术的发展, 现场直播已不再是中央及地方大台的专利, 已有越来越多的市县广播电台开始注重现场直播这个重型武器的运用, 为广播事业的发展展现了更广阔的空间。期盼的是, 如何解决新闻现场直播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更好地发挥这个重型武器的重要作用, 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对新闻现场直播的界定不严格

在广播新闻现场作品的评比中发现, 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因对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的“界定”不清楚, 影响了评比的奖次。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总体策划, 在总体策划中, 一部分新闻性很强的内容———即现场同期声的量和对现场进行直击报道量的总和, 应在整个直播节目中占主要比例, 否则, 这样的直播就不能称之为“新闻现场直播”。

新闻现场直播是指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为直播主体, 对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现场实况进行同步播出, 集报道新闻、提供背景知识、分析事态发展于一体的节目。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 规定新闻现场直播节目的篇幅长度不限, 但来自新闻现场实况的直播信号不得少于整个节目长度的二分之一, 采用录音、录像资料不得超过整个节目长度的三分之一, 纪念会、报告会、文艺演出的直播节目及以演播室谈话为主的直播节目, 不属此项的评选范围。

新闻现场直播迟迟到不了现场

新闻现场直播迟迟到不了现场, “皮厚馅少”, 也是评比中存在的问题。在演播室里, 主持人对新闻现场信息充满诱惑力的轮番介绍, 让听众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到新闻现场鲜活的事件, 可整个节目进行了一半, 受众依旧捕捉不到来自新闻现场的信息, 节目始终走不出演播室。现场直播基本上靠的是男女主持人在直播间的对话, 以提前制作好的片花、领导嘉宾大段的录音讲话做支撑, 而不是面对动态发展的新闻事件, 面对变化着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等新闻要素, 进行不停地、跳跃地、反复地、加强式地报道。靠主持人不断地“忽悠”、卖关子、兜圈子, 这样的新闻现场直播节目不仅会让听众倒胃口, 也会影响此类节目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

泛直播化现象

新闻现场直播, 大多取材于受到关注度较高、有较广泛社会意义的重要题材。并不是说任何新闻事件都应该、都需要、都可以进行现场直播。新闻现场直播的选题, 从它的意义、进程、节奏、现场音响、背景资料等各个方面, 都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显著性, 或具有较高的受众关注度。

新闻现场直播涉及方方面面, 相对一个节目要复杂得多, 是否需要直播取决于它的价值需要, 凡是新闻现场直播的内容都是有分量的, 举足轻重的, 所以在选择新闻现场直播题材时, 首先要考虑它的新闻价值和社会需求度。千万不能认为“捡进篮子里的都是菜”, 例如纪念会, 报告会等, 不论什么选题都做新闻现场直播, 它不仅不属于评选范围, 而且硬做出来的新闻现场直播再好也收不到好的传播效果。

直播与新闻现场直播

在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的评比中, 有的误把直播节目当成了新闻现场直播。值得一提的是, 发生在直播间的直播不是新闻现场直播。如直播室的现场访谈, 直播室主持人与单个或多个嘉宾的对话, 直播室少量的远距离“准现场”采访等。这样的节目只能称作“直播”节目, 而不是“新闻现场直播”节目。

新闻现场直播节目主要有三个特点:1.同步播出的直播特点, 是指对事件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即时的直接播出, 也就是这种播出是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2.直播主体的新闻特点,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 其主体内容必须是新闻性事件。这是其新闻性的内在必然。3.新闻事件的现场特点, 新闻现场直播的新闻事件现场, 是指直播室以外的、新闻事件的发生地。

新闻现场直播不能巧妙运用现场音响

现场音响为现场直播的新闻事件指明环境、渲染气氛和表现烘托主题都有一定的意义。如何让现场直播节目有现场感, 让受众在收听广播新闻现场直播节目的同时, 感受到身边环境的变动, 从而给予现场直播的新闻事件以更高的关注, 这就需要现场直播的节目人员, 在对采集发生在现场典型场景和细节描述的同时, 能巧妙运用现场的其他效果音响, 来增加广播节目的真实性。在评比中, 有的节目从选题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可节目人员在对新闻现场的采访和栩栩如生的描述时, 却听不到任何来自现场的音响。例如:喜庆的搬迁听不到鞭炮、重大仪式听不到锣鼓、众多的人群没有嘈杂, 生动的描述不能融合对表现新闻事件主题有用的音响, 让听众听起来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要注意的问题:1.新闻现场直播不要有太多的预先设计, 这样会造成在直播中不可预见的东西太少, 不仅削弱了直播的魅力, 也会让现场直播成为一种摆设。2.现场直播节目在题材选择上一定要有吸引力, 不仅要侧重于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 还要侧重于平民化方向。3.不断提高采访人员鉴别新闻现场直播素材的能力。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是一个发展的事物, 它将逐步走向常规化、平民化。在这一发展趋势中, 如何解决直播现场的流动性问题、多现场同步和联动问题、多媒体交互问题、新媒介融入问题等,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作者单位:漯河人民广播电台)

广播健康类直播节目策划文案二 第2篇

节目时间:30分钟(节目时间大约20分钟左右 其余时间将播放商家广告)

节目定位:叙述健康美好生活、传播健康常识、关注健康生活话题。播出时间:每周三次(首播:一、三、五 重播:二、四、六)(播出时间: 7:00——7:30)听众定位:早间热爱健康运动并收听广播的听众。节目宗旨:倡导健康文化,引领健康理念;服务听众,创造美好生活。节目风格:节目风格快乐温馨,符合各年龄阶段的收听特点。节目主持人在主持风格上要求亲切热情、大方虚心。《健康广场》节目内的小版块划分及介绍

《健康茶馆》各个年龄段的听众朋友越来越对健康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在繁忙的都市生活高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每天早晨上班之前的时间能搜集一些健康常识及生活感悟其实很是宝贵。尤其是中老年的朋友们到了晚年的时候,有种老小孩儿的性格,但其对生活独特的见解与理解并不逊色,可以让那些种花儿、养鸟儿以及喜欢吹、拉、弹、唱等特长的老人谈谈自己的晚年生活感受。从而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方式,通过中老年人的讲述开导使年轻的听众朋友减轻对生活压力的困扰,提升正能量、提

高幸福指数从而更乐观积极地面对每一天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生活宝典》讲述健康小知识、小窍门。

音响在广播直播新闻节目中的作用 第3篇

广播新闻是一种用声音进行传播的媒介节目, 在现在获取信息手段丰富的今天, 应该如何才能够体现广播的影响力呢?笔者认为, 广播直播新闻有着其优势, 正是音频的传递, 它来的更加简单, 听众接受的渠道和方式更加方便, 所以广播新闻有着其快捷方便并且对于“一心多用”的工作者来说, 更加有着优越性。但是不能不说的是, 正是这种优点, 却成为了广播新闻的致命伤, 让听众拥有距离感、不真实感和累赘感, 这都大大地影响了听众的体验感受。如何才能够发挥广播这个声音作为传播媒介的方式呢?近年来, 广播新闻寻找到了一种方式, 那就是音响的特殊新闻手段进行直播新闻上运用。发挥了一种“先声夺人”的优势, 体现了广播的魅力。

广播新闻的音响运用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主题音响, 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反映新闻事物特点和本质, 这个多为新闻人物的同期音, 也有现场人员的采访等等。而另外一种是背景音响, 这是一种主题音响的辅助性功能音响, 主要是起到渲染和烘托的作用。下面针对听众的感受进行讨论音响在广播直播新闻中的作用。

2. 真实性的体现

新闻广播需要的是现场感, 这种现场的感觉就是给听众一种真实的体验, 但是作为一个声音传递的媒介当中, 如何才能够体现这种真实感呢?那就是音响, 在广播新闻当中, 背景音响就有一种真实的感觉, 也就是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音响表现出该新闻发生的环境、情景和气氛, 通过音响能够重现这几点元素, 听众就能够把听觉转化成为一种视觉, 然后就有了视觉的形象到达了感性的认识, 这就是实现了一种真实的通感。

在背景音响的运用中应该抓住听众所熟悉的东西, 也就是听众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听到过的, 譬如关于铁路的新闻, 插上火车的声响, 这样能够勾起听众的经验感受, 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报道喧闹的街市的时候, 应该有喧哗的叫卖声, 涌动的人流。

适度使用主题音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这种真实的感觉,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主席当选的过程中都是采用主题音响进行直播, 这样就能够听众有一种真实的感觉, 毕竟能够到达现场的人非常少, 这也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喜悦之事, 所以运用这种技术, 让整篇广播新闻生动灵活, 再现了现场场景。在广播消息的导语之后, 就压混了现场音, 几乎整条新闻的过程中都是有现场的音响作为衬托,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发言、现场的掌声、众人的欢呼祝贺声和现场的音乐声甚至穿插现场主持的话语, 通过这些都让新闻广播更加有真实感, 新闻中都压混了背景音响, 采用了主题音响, 让广大的广播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缩短了现场和听众的时空距离, 大大地增强了真实性。这就是音响在广播直播新闻节目中的第一个作用。

3. 感染力的强化

大家都知道广播的传播符号是声音, 声音会充满情绪、情感和气氛, 音响就能够更好地带动听众的情感, 很快让听众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渲染整个新闻氛围。有些广播新闻不是能够通过简单的词语来体现整个新闻内容的, 一种情绪和态度需要用音响来渲染的。音响能够说明新闻发生的情境、强化这种感染力。

背景音响是服务于主题音响的, 音响的设置主要是体现这个新闻内容的基调, 可以是高兴、可以是悲伤、可以是庄重又或者轻松, 都能够通过背景音响体现出来的。这就是需要考虑新闻内容和音响的配合。譬如在广播2012年广州恒大蝉联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冠军, 在这个新闻广播当中, 需要体现的是恒大主场的喜悦气氛, 所以整篇新闻广播当中, 应该使用现场的球迷歌唱作为背景音响, 这就能够体现道一种喜庆的气氛。就算是听众并不是球迷, 他都能够感受到现场的一种喜悦的气氛。而这种气氛的感染力就是音响在新闻广播当中起到的作用。

4. 可听性的增强

在以前, 新闻广播节目是属于一个读报的节目, 也就是通过广播人员的声音把文字生硬地转化成一种声音, 让听众接受。这样子不得不说是一种僵硬化的节目广播, 听众很快就会分散注意力, 仿佛在上课听教一样。而音响的加入就能够提高节目的可听性, 能够抓住听众的兴奋点, 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收听的兴趣, 这样子就能够让听众有了继续收听下去的欲望。

音响是如何做到这个作用的呢?就仿佛是报道广州南海神庙的波罗诞一样, 在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 如果只是用语言去描述, 就难以做到节目的起伏, 那么加上鼓声和人潮的背影影响, 这就让一小段的新闻广播有了一个高潮部分, 也就是广播新闻节目中的抑扬顿挫的作用。这样子做, 大大地增强了新闻节目的可听性, 抓住了听众的兴奋点, 让整个节目有了起伏感, 听众的注意力大大地集中起来。这就是音响在广播新闻直播当中的作用。

5. 注意的几部分

在以上三点中我们留意到音响带给新闻广播节目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但是不是就应该多多使用, 泛滥地使用呢?当然不是, 一定要注意宾主位置, 背景音响只是为主题音响服务, 它只是一个背景的效果, 不能够占据主要的位置, 也就是一个广播新闻当中只是有海浪的声音, 听众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回事, 需要用更多的信息言语去阐述这件事, 才能可以。

其次, 背景音响应该与新闻主题相一致, 也就是不能够有一种硬加上去的感觉, 必须与整个新闻主题吻合, 音响只是一种衬托的作用, 如果把音响单独起来看待, 听众会感到莫名其妙, 也会怀疑这个新闻的真实性。

广播新闻直播 第4篇

新闻直播是衡量电视台综合实力、新闻魄力、观众魅力、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尺。近几年, 在局台领导的直接指导下, 我台成功直播了奥运火炬传递“燕赵祥云飘”、“石家庄解放六十周年”等重大新闻事件,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 既锻炼了队伍, 强化了新闻理念, 又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也为我台实施新闻栏目演播室直播奠定了基础。于是, 局台领导决定在新广电中心大楼建立新闻节目演播室直播系统。

遵照局台领导的指示精神, 新闻栏目演播室直播系统的设计思路是:新闻直播不仅在第一时间告诉观众最新的消息, 还将实现与观众的即时互动。在节目直播过程中,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就新闻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主持人现场将就这些观点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实现实时沟通, 实现演播室直播和外景现场直播相结合, 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电视信号传达给千家万户, 真正实现广大观众梦寐以求的“与新闻事件同呼吸”。

2 系统设计及方案实施

调研小组分兵两路奔赴北京、沈阳进行调研考察, 经过充分论证, 制定了适合我台实际的系统设计技术方案:把新闻制作网、新闻文稿系统、播出服务器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外景现场直播信号、主持人记者现场电话连线等信号进入直播导控室, 提高节目制作和播出效率, 真正实现制播网络一体化, 使节目安全、稳定、快捷地播出。系统设计简图如图1。

2.1 实现节目制作网、新闻直播网的对接

通过调研发现新闻直播网的运行模式都是以其文稿系统为主线, 以其新闻非编制作系统为支线, 最后进入直播网共享区域, 前期节目制作流程框图如图2所示。

目前我台新闻栏目的实际情况是, 新闻制作系统是大洋公司的, 而我们将要搭建的演播室直播网是索贝公司的。如何把大洋的新闻非编网制作好的节目传送到索贝的演播室直播网中去, 是我们的最大挑战。

实现索贝的演播室直播网与大洋非编制作网贯通在全国只有北京电视台, 他的贯通模式非常复杂, 两家公司研发人员在一起现场开发了几个月的时间, 这种模式不能直接拿来使用, 需要我们组织大洋公司和索贝公司的研发人员到我台做现场研发, 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按领导提出的时间要求我们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我们认真分析了制作播出流程图, 从图2中我们看到, “上载/编辑”、“新建并编辑节目”、“节目初审”这几部分是非编制作网完成的, 所以这一部分应该是大洋网中的流程, 经过与索贝公司研发人员多次沟通探讨, 确定大洋非编网在其存储区开辟一个存储空间做为两网共享区, 大洋非编网制作好的单片节目打包成文件放到两个网络的共享区, 然后索贝直播网去两网共享区提取。大洋非编网打包输出的节目确定视频为采用Mpeg-2 I Frame Matrox封装的AVI文件, 音频采用立体声wav的文件。在索贝演播室直播网访问大洋非编网开出的共享区方面, 是在索贝直播系统里配置了一台NAS服务器, 其安装的StorNext存储管理软件用的是大洋非编网上的License, 这样这台NAS服务器就能访问且只让它访问大洋网存储区给出的特定区域, 这样不但两个网络可以同时访问这个特定存储区而且两网还有足够的安全性。而大洋非编网成片初审打包后的素材就放在这个区域, 那么, 索贝演播室直播网中的任何一台机器都可以通过这台NAS头服务器来访问和提取这个区域里的素材和文件。索贝直播网与大洋制作系统连接框图如图3所示。

优化节目制作流程, 在绑定串联单时我们发现, 利用索贝的非编软件直接导入对应的打包过来的成片, 拆包后再次打包提交才可以与串联单绑定, 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就是每条成片节目都必须经过二次转码, 就会带来节目信号的衰减或不确定损伤, 偶尔会导致节目不能正常播出。我们与索贝研发部门共同探讨, 为此开发了专用绑定软件, 它不经过二次打包, 而是经过审看后直接将节目发到直播服务器待播, 同时, 将发送过的节目成片送入应急工作站的素材库, 应急工作站不用导入节目即可直接应急播出, 这样设计既简便快捷又安全可靠。单条节目完成了待播前的所有流程。优化后的节目流程图如图4所示。

2.2 实现新闻文稿网与制作网对接

索贝的演播室直播网之所以以文稿为主线, 就是因为最终播出时是按照新闻节目的文稿串联单播出的, 所以我们必须建立索贝文稿系统。新闻文稿网与制作网对接框图如图5所示。

系统因为与外网相联, 为了安全考虑, 直播网是不能与其互联的。为了不在直播系统中重复输入文稿的那些文字, 我们只能想办法把方正文稿系统中完成的文稿输出成文本文件, 然后通过一种安全的方式导入到直播网中, 在导入的过程中通过区域称为安全区, 那么安全区就是关键了。经过仔细研究, 安全区的方案确定, 如图5所示, 方正文稿导出的TXT文件用U盘拷过来, TXT文件必须以FTP方式 (其它协议都关闭了, 这样为的是安全) 通过防毒墙和防火墙, 在通过防毒墙和防火墙后, TXT文件即使有病毒 (TXT文件一般不会染病毒, 只是会出现伪TXT文件病毒罢了) 也被杀掉了。网闸连接的两端是不直通的, 它只是通过摆渡 (就像用船摆渡到河对岸差不多) 的方式传输文件, 而且可以设定传输特定格式的文件, 在这里我们只设定其传输TXT格式的文件, 这样, 这样通过安全区的也就只能是没有病毒的TXT文件了。现在, 文稿的文字已经考入了直播系统, 我们只需要把这些文字拷贝到索贝的文稿里新建文稿就可以了, 很快就可生成播出流程单。

3 建立字幕题词网络系统

两台字幕机要在直播中实时游动出很多网络上观众留言和即时新闻以及短信平台上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在进入这两台字幕时要保证安全和及时, 既要保证无病毒也要保证快捷方便, 再有, 演播室里主持人的提词器字幕也是从外网拷来了, 也同样需要安全, 考虑到这些, 我们又做了如图6所示的字幕机方案。在这里, 所有外来文本文件或图片都可以直接放入文本服务器指定位置, 字幕机和提词器可直接访问文本服务器的这个指定区域, 就像访问自己硬盘的D盘、E盘一样的方便快捷, 而且文本服务器内安装有杀毒软件, 只要按照正确的的方法操作就不会染上病毒, 所以也十分安全。字幕题词网络系统框图如图6所示。

4 实现直播网与演播室切换台的连接

为了确保直播的安全稳定, 我们定制了两台直播服务器, 其中每台直播服务器又分别有两个播出通道, 如图7所示。

主、备两个播出通道是实时同步的, 即不管主播出通道上的串联单如何改动, 播放哪一条, 备播出通道都是实时同步的。这样就保证了如果直播中有一台播出服务器出现了问题, 而不会影响直播的正常进行;监看通道主要是用来在直播过程中察看下一条或其它条目新闻成片, 如有问题可提前做出应急处理;循环垫片通道可以循环播放一些应急短片, 以应对突发事件。播控工作站是通过以太网来控制主、备播出服务器的, 如果在直播过程中以太网交换机出现问题或者主、备播出同时出现不能响应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一台应急工作站, 其包括一个播出通道, 这台应急播出工作站在直播前或直播过程中可随时接收已打包的成片视频, 因为这台工作站是单机数据库, 所以即使整个网络都瘫痪了, 它也能将已完成的单片正常播出。那么我们要将主备两个播出通道、循环垫片通道、应急播出通道分别接入视频切换系统和调音台。演播室直播系统连接框图如图8所示。

5 狠抓细节确保安全

实现安全直播, 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以及每个节点的主、备安全设置都不是像流程图那么简单。在安全管理上我们狠抓细节, 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1) 进行人员培训。我们的系统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对参与直播的所有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让每一个参与直播的人都熟悉整个直播流程, 对自己负责的岗位可能要出现的问题非常清晰, 做到出现问题不慌乱。

(2) 制定应急预案。我们针对每一个环节如字幕机、提词器、延时器、录放机、上载机、CCU、切换台、电话耦合器、摄像机等都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 防止小故障酿成大事故, 要求参加直播的人员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3) 制定直播节目技术规范。节目后期合成与节目直播对记者剪片的要求是不同的, 我们对视音频及字幕都做了具体要求, 如视频部分有导语的, 相对音频而言, 头留1秒过渡切换画面, 尾留2秒过渡切换画面。无导语的 (画面) , 相对音频而言, 头不保留过渡画面, 尾留2秒过渡切换画面。对短片之间的处理方式也做了要求。

(4) 制定技术各岗位操作流程。我们分别制定了系统维护岗位、灯光岗位、调音岗位、直播网络岗位、字幕岗位等工作流程, 规范了操作。

广播新闻直播 第5篇

1.1 选择适当种类的调音台

广播电视台的系统安全主要取决于电台操作人员的系统操作是否规范, 调音台作为广播电视台音频系统的核心, 它是保证音质优良和信号畅通的关键。在传统的广播电视台直播演播室中, 模拟调音台的使用简单, 操作方便, 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工程师们广泛的欢迎,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数字调音台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较之模拟调音台有着更加显著的发展优势。因此, 在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的建设中, 应用数字调音台效果更佳。然而, 数字调音台会很容易受到电磁的干扰而出现故障, 这就造成了直播中的大事故现象的产生。数字调音台能够实现在每个声音的物理通道分页, 并能够在同样数量的物理通道的前提下, 接入尽可能多的信号, 这样就能够保证信号的稳定, 降低外部环境对调音台造成的干扰。因此, 在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的建设中应该结合自身情况, 选择适当的调音台。

1.2 建立完善的电视台内部通话系统

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期间需要内部通话, 因此, 建立完善的内部通话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机房内与新闻播出机房之间进行通话联络, 能够对新闻播出的时间、中途插播广告的时间以及新闻结束时间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还能够通过通话系统解决直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内部通话系统还能够让新闻播音员在导播的提示下进行工作, 降低新闻直播过程的错误发生率。广播电视台的内部通话系统中的音量的比例要控制在一个适中的范围内, 以便能够使传达指令的信号进行优先传达。

1.3 重视对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系统的构建

在对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系统进行构建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一些相对先进的数字科学技术对系统进行设计进而保证系统的先进性, 同时, 演播系统的安全性也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重点。广播电视台是一个传播新闻咨询的地方, 因此, 一旦传播出现中途停止的现象将会严重影响到新闻传播的连续性, 失去了新闻传播原有的意义。因此, 在进行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的建设时, 保证直播系统的安全性也是关键。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新闻的内容变得更广泛, 更新速度也更快, 这就对广播电视台的系统的扩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需要对系统进行扩展来满足电视台节目的多样化需求。

2 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的维护

2.1 对广播电视台新闻演播室室内温度的调节

众所周知, 广播电视台新闻演播室内的空间相对较小, 且演播室内的机器也在向外散发着热量, 这就使得直播室内的温度会骤然上升, 因此, 对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进行维护就需要对演播室内进行必要的温度调节。可靠的办法就是在演播室内安装两到三台立体式的空调, 进而降低演播室的温度, 并使演播室内的温度变的十分稳定, 进而能够让演播室内的设备在正常的温度下运行, 降低了设备运行中故障的发生率, 同时也使得直播系统变得更加稳定。

2.2 对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线路干扰的维护

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内的设备会发射出复杂的信号, 这会对新闻直播期间的信号接收造成一定的干扰, 干扰问题可能会使新闻直播期间的信号不稳定甚至中断, 对新闻直播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对演播室内的线路干扰进行维护, 能够减少信号干扰对新闻直播造成的影响。在进行新闻直播系统安装时就要充分考虑到直播室内的线路干扰问题, 要对可能产生的干扰信号进行必要的屏蔽, 保证新闻直播期间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2.3 对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不间断电源技术的维护

在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的过程中, 电源是保证直播正常进行的关键。新闻直播时, 直播室背景需要电源、直播灯光照明需要电源, 为了保证新闻直播的不间断性, 对演播室内的不间断电源进行维护十分关键。一般的新闻直播间内, 都会用到10kva不间断电源进行供电, 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 那么在维护时, 就需要尽量避免电源与电源之间的串联, 保障电源稳定。

2.4 对新闻直播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维护

前面已经提到, 新闻直播的连续性强, 不能够出现中途中断的现象, 因此, 处于对直播系统安全性的考虑, 要建立一系列应急措施, 对主持人直播过程中出现的播报出错现象及时进行弥补, 保证直播的正常进行, 此外还要对直播设备进行定期维护, 以便能够保障其正常工作。

3 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的管理

3.1 对电视台直播设备的维护人员进行管理

设备维护人员的自身素质决定了直播设备的故障发生次数的多少, 因此, 要对设备维护人员进行管理。首先, 增强设备维护人员的责任心, 让他们制定专门的设备维护计划与目标,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其次, 提高设备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让他们的日常的维护中能够严格遵照相关规范进行, 进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最后, 提高设备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日常的维护中能够做到防微杜渐, 降低直播事故的发生率。

3.2 引进优秀的新闻直播建设工程师

人才是新闻直播室管理中的关键。当今世界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尤其是在新闻直播室的管理中, 老一辈的工程师虽然拥有丰富的经验, 但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他们的经验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 因此, 要大力引进优秀的工程师人才, 让他们积极进行技术研发, 广播电视台的直播演播室管理变得先进而科学。

3.3 积极进行正规化建设的管理

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是一个新闻的集中发散地, 一旦发生直播事故, 将会给社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然而, 想要实现新闻直播的不间断就需要对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进行科学管理, 电视台的相关人员要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规范制度来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 并建立监督机制, 使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室的维护能够真正受到制度的保护。

4 结论

总而言之, 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的维护与管理, 是一项相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 在建设广播电台直播室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到演播室内的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还要结合演播室的自身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直播系统, 在日常的直播过程中, 还要提高对新闻直播的整个系统的综合功能的重视程度, 进而保障新闻直播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使得今后的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变得更加先进, 更加数字化, 使新闻直播变得更具有现代化气息, 也更能够满足人们对新闻种类和内容的多样化需求。

摘要:新形势下, 我国的广播电视台建设取得了突出进展, 然而也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对于广播电视台直播演播室的建设工作也变得异常重要。文章针对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相应的观点。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建设,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韩磊.浅谈宁夏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演播室DLP大屏幕系统[J].现代电视技术, 2015 (1) .

广播新闻直播 第6篇

2014年9月15日,宁夏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将原有的《新时空》和《法治视线》实现了无缝编排直播,一个大体量的民生新闻直播节目《直播60分》应用而生。这个民生新闻栏目的相继推出,开辟了宁夏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大时段新闻直播的先河,实现了由民生新闻节目到民生服务平台的转化,栏目以融合新媒体并构建020的媒介平台,突破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单纯做新闻、做节目的禁锢,它们在保持内容优势的前提下,与新媒体共同构筑一个互动开放的媒介平台。从做电视节目走向做媒介平台,做服务,借助互联网线上线下的综合服务功能,拓展民生新闻节目的自身平台。

1坚持本土化策略,构筑栏目差异化生存本土化是构筑“差异化生存”的重要砝码。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以及营销过程是一个认识、适应、迎合特定人群及观众文化心理的动态过程。《直播60分》在节目内容生产、版块设置、包装形式上进行了全新改变,栏目逐步向民生新闻领域拓展,以媒体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良心,搭建传播人文关怀的平台。形成了以民生新闻、百姓生活为元素,透视生活现象,服务百姓生活的节目理念。栏目重点突出民生新闻的服务性,设置了“特别关注”“4G直播”“热点追踪”“记者调查”“一帮到底”等版块。

《一帮到底》版块是对民生新闻理念的突破。以往民生新闻节目的报道形式只报内容和结果,而《一帮到底》要求帮办记者在介入事件以后全程参与,帮助受众对象出主意想办法,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

而帮助受众对象的这个整体过程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的节目。事件得以解决就可以让观众知道到这类难事该怎么去办。事件未得到解决,通过记者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找出事件中出现的问题很难解决的原因,从而提醒相关部门在办事过程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有

2坚持“与新媒体融合策略”,拓展栏目服务空间

与新媒体融合是《直播60分》在改版后做出的有益探索。《直播60分》在后台开通了微博、微信平台,与新浪、腾讯及各个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建立了更加紧密地合作。《直播60分》主推“帮办、帮问”特色,旨在架起电视栏目、政府部门和百姓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目前,栏目已经和区市两级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对接,形成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微博互动态势。由于回复速度快得到了网友的青睐,现在每天通过微博咨询问题的帖子有上百条,微博还成为《直播60分》素材源。2013年11月10日,来银川打工的宋国强夫妇不慎将女儿宋玉茹价值28万元的人工耳蜗意外弄丢了,耳蜗的丢失意味着四岁半的女儿将回到无声世界。《直播60分》栏目收到求助信息后,迅速调派《一帮到底》记者与宋国强夫妇联系,第一时间介入报道,并将每天寻找的过程利用电视栏目微博、微信平台随时播报转发。短短几天,《直播60分》栏目关于帮助小玉儒寻找耳蜗的微博总转载阅读量超过了30万次,几乎所有的单位都为小玉儒一路绿灯,尽全力帮忙。爱心在不断传播。11月15日一位好心的市民在看到信息后及时与宋国强夫妇联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小玉儒丢失的耳蜗终于找到了。中央电视台采用了《直播60分》栏目的素材,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播出,银川全城寻找耳蜗的故事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3坚持活动营销策略提升栏目品牌影响力

用活动撬动栏目,用活动营销栏目,以受众为本,打造观众瞩目和喜爱的栏目。《直播60分》利用栏目的影响力组织线下活动。去年5月中旬,栏目通过微信求助平台了解到银川市14岁少女杨小凤不慎从楼上摔下,全身多处骨折无钱治疗的消息。栏目立即进行了报道并通过微信平台发起了捐助活动,了解到这一消息的网友纷纷伸出援手,截至目前各项捐款10多万元。为继续帮助坠楼女孩杨小凤筹集善款,6月2日,《直播60分》栏目在银川市海宝公园东门广场举办大型公益置换活动,通过栏目微信的传播,有500多为市民、10多家企业报名参加,活动现场募集善款近4万元。同时,栏目组多方联系,与多家企业对接帮扶,使坠楼少女杨小凤12万多元的医疗费有了着落。

传统电视媒体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传播理念的创新。《直播60分》以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观念驱动频道品牌定位和内容体系成长,栏目通过不懈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民生新闻报道特色。

第一是全媒体运作平台的大融合。全媒体传播运作并不是媒体多占据几种媒介、多几种传播方法。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传播是在多元化的基础上的复合化,是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中的新闻部分进行物理合并,一套人马、一个平台生产出多样态的传播产品,这套人马是全媒体编辑、记者,这个平台是全媒体发播,而不是目前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现行的多套人马兵分多路抢占“地盘”。目前,宁夏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已经对原有网站进行全面改版,《直播60分》栏目强化全媒体记者意识,消息即时网络传播,在形成关注热点后,电视栏目跟进报道,之后观众通过网络反馈内容,电视媒体在进行信息二次消费的全媒体形态。

第二是信息采集、传播的全天候化、社会化、平民化。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传播,媒体更多的工作是筛选有传播价值、对观众所关心的内容进行有效传达,让受众分享。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主流媒体自身的优势,我们有着强大的新闻记者队伍和雄厚的专家库,对新闻的深度报道和高水平的评论是目前网络媒体所不可比的。

第三借助新媒体不断强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使传统媒体更有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直播60分》将宁夏网络名人逐步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进行整合,通过和这些网络名人的合作,使更多主流声音以网友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

今天,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观众已经变为用户。传播活动应该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而运转,用户的选择决定着媒体的命运。只有最佳的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尤其是实用的个性化服务。借助宁夏广播电视平台开发APP这一有利契机,宁夏广播电视台将逐步形成《直播60分》全媒体品牌。这是栏目重点探索的内容,同时,栏目将加强评论的力度,争取向新兴评论类民生新闻节目迈进。

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介生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媒体的节目已经不能仅限于做节目的思维定式,而是要在保持内容优势的前提下,从节目到平台,做服务、借助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服务功能,拓展民生新闻节目的自身平台。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全媒体,直播60分

参考文献

广播新闻直播 第7篇

广播作为人类重要的信息传媒媒介之一,在人类的信息和传媒的历史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广播是人类信息收集和信息播发的重要手段。进入到20世纪以后,一些重大的新闻报道,总会看见广播新闻直播的身影。

广播的优势是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功能多样,情绪感染力强;其不足之处在于一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广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闻报道、新闻宣传、鼓舞士气,成为了当时主要的新闻信息传递的媒介,最早的广播新闻广播战争实况报道就是在BBC报道英国和德国在1940年进行英吉利海峡空中作战的时候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播的媒介宣传和传递信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重视,各国政府也相继把广播新闻报道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广播新闻直播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取得了最高的历史媒介的地位。

20世纪中叶,电视媒体尚未发达之时,广播新闻直播是整个社会新闻直播的主要方式,相比于报纸的传统报道新闻,广播直播新闻更加具有时效性和速度性以及不受地理空间束缚等多方面的特点。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广播的成本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逐渐的在人类信息传播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即便是在当下,电视新闻直播,网络新闻直播也无法取代广播直播这样的一个传统的直播方式。广播的每一次的进步与发展,其背后都伴随着技术进步的身影,技术的新的发展带来的是广播新的空间开拓和播发制度的创新。因此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之下,广播会出现更多的发展可能,而不是走向历史博物馆。其中,在中国,广播更是有着广泛的市场。2010年底,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广播电台频率达到了2700多套,广播覆盖受众人群接近13亿,覆盖率达到了96.78%,中国成为世界上广播人口覆盖最多的国家。[1]在有着如此多的受众环境下,广播新闻直播的市场具有着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条件。

二、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广播发展变革

进入到了21世纪,广播媒介注意到了互联网技术的巨大市场和信息传播能力,以及拥有着广大的受众,广播也在慢慢的延伸到了互联网领域。截止2010年9月15日,我国大陆有404套节目在网络上实时播出,其中中央台12套,直辖市47套,省、自治区345套。[2]网络直播的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互联网移动媒体开始具备了直播的功能,原本网络直播的接收的装置从电脑转向了手机,这样的接收装备更加简化了。以映客,水滴之类的视频APP开始成为了手机直播的新的直播方式,而且在产业方面形成了“网红经济学”这样新兴的关注点。当下网络视频直播的主要通过娱乐的方式进行:第一,直播内容方面基本是主持人的歌舞聊天娱乐;第二,部分网红借助网络视频直播达到自身销售各种产品的诉求;第三,平台借助于网红来实现经济利益的增长。从目前这三种情况来看,网络视频的直播功能并不在于新闻信息的传递与制造,而是单纯的追求娱乐感官的至上,因此很多网络直播出现了跌破法律底线的事情,更有甚者,出现了不少淫秽色情的表演,进而污染了社会风气,传递出了非常不好的精神作风,最后给社会造成了非常不良的风气影响。因此,在未来手机移动媒体的互联网直播并不仅仅只局限在娱乐方面,主要还是集中于公共服务方面,还要和其他的媒介进行很好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发挥移动媒体互联网直播的最大化的功能,促进互联网信息更好的开掘和使用。这种未来的新的融合趋势技术的基础已经出现了,但是能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还是主要取决于新闻直播内容的生产与制造。

手机移动媒体互联网的直播与广播直播结合到一起,这种媒介的融合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广播在新闻播报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声音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传播,由于其技术条件和设置,并没有具备可视化的功能,即使是和互联网进行融合,也只是增加了新闻的播放平台而已,突破了原有单一收音机接收信息的局限。相比于电视直播的新闻,广播新闻直播不具备收视功能,让其在与电视新闻直播的竞争还不占优势。电视新闻直播在视听感受,信息量都要远远强于广播新闻直播,也正是这一个原因,受众在进行新闻观看直播的时候往往偏向于电视新闻的直播,少了画面这样的一个维度也让广播新闻的直播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少了一个重点的支撑力量。电视新闻的直播也正是由于其直观性让观众有了现场感,并且积极的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进入到新闻事件当中,电视新闻直播也通过各种移动客户端和自己独特的手机APP,让原本的只能在电视上播出的电视新闻直播迅速延伸到了网络之中,迅速的占有大量的受众,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与效果。在三网合一的推动下,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逐渐在手机的应用里面得到了很好的空间延伸,借助了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扩到了电视新闻直播的影响力,并且改变了原有受众接受新闻直播单一电视收集信息的收视习惯。广播能够很快地传达信息,手机APP能很好的丰富新闻内容,让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接受最快最全面的新闻信息,实现广播直播领域方面的变革。

21世纪初,电信业务、网络业务以及通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的发布与传递已经实现了革命性质的变化,原有的单一媒体是信息发布源头成为了历史,现在普通人便可以借助移动网络新媒体成为一个信息发布的中心源头,原有的单一媒体信息发布中心变为了多维、多元化的各种信息直播。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们利用这种技术能够第一时间在现场发布信息,大型媒体之后再进行新闻事件跟踪报道和开掘,这在新闻报道的的发布时间方面,新媒体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因此,无论是广播新闻的直播,还是电视新闻的直播都要借助于网络和卫星这样的通讯技术进行实现。这也为广播新闻的直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办法。如今网络视频直播在手机网络的的发展下变得能够实时的进行视频直播,但是就当下来看基本上所有的网络直播都具有着非常强烈的商业属性和娱乐属性。例如雷军借助于网络视频直播推销小米的产品和小米公司的文化,同时借助于网络来进行自身的包装,但是其公共属性,尤其是用来公共服务的属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尤其是将水滴,花椒这样的APP与广播新闻直播的直播运用则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地带。因为视频直播的技术尽管在当下取得了新的发展,并且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现象迅速的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之中,但是目前网络直播的受众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网络直播的受众人群主要分为两大类:以“95后”为主的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以及18~30岁左右的三四线城市男青年。[3]视频的直播主要面对的受众源自于这些年轻群体,而这样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视频直播的内容该如何制作和传播。

三、视频直播技术与广播传播二者的弥合

视频直播技术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弥补广播直播的不足,广播电视新闻直播需要很高的成本和技术支持,网络视频技术直播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能够完成视频现场的传输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比较的快捷和方便,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新闻事件的跟进直播报道。在叙利亚内战的高度复杂的环境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采用了网络视频的直播技术在现场完成新闻的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就会看到有记者拿着自拍杆进行新闻直播,在高度复杂而又危险的情况下进行新闻直播,这是技术的推动带来的新的技术报道方式的改变。把这种新闻的直播方式能够引进到广播新闻直播当中,不光是对于新闻报道内容的丰富,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广播新闻直播目前在直播领域里面的影响度远不及电视新闻直播和网络直播,其原因在于其本身的技术劣势,最根本的技术劣势在于不具备视频同步播出的功能。未来的广播直播可以尝试跟视频的网络直播的APP进行很好的媒介融合,让原本不具备视频的功能广播直播具备了视频直播的功能,进而吸引更多的受众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听取广播直播新闻。网络视频直播和广播直播的结合就目前的来看具备了几个优势。

(一)增加广播直播的直播维度和速度,增加视觉层面内容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高速今天,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出现了很多知名的品牌,视频直播的植入让广播的直播多了可视化的维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靠听觉接收信息的单一功能媒介了。广播能够很快的传达讯息,而手机APP能够更好地丰富新闻的内容,听众可以更快直观、全面地接收新闻信息。视频的直播平台通过现代电子的通讯技术能够把广播直播的画面及时的传输到受众的手机画面上,让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增加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提高受众的思想和情感的参与性。媒介之间的融合不仅要让信息内容在各个媒介之间进行共享,同时也让媒介的之间的功能之间的转换壁垒和阻碍被打破。尤其是在报道突发情况的时候,不仅通过广播的直播能够克服一些自然条件的阻碍,而且通过网络的直播还是可以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这样的融合效果达到以后便能够让直播的报道更让广播直播的直播报道方式进行了创新。

(二)主持人为核心,更加具有直观性和辨识度

在直播播出方面,这种广播直播借助于网络直播平台,与电视直播不同的是以主持人为核心来构建的直播。因为直播平台是以人为中心,直播平台本身的议程设置也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设置是以主持人为中心的。主持人为中心对于受众而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认同度,受众在接收新闻的时候一目了然。广播直播在网络直播平台的构建应该以人物为核心,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新闻事件的切入,让观众在媒介选择的过程当中自然偏向于广播在视频网络平台上的直播,选择自己喜爱的主持人,这样既能充分地报道新闻事件,同时也培养出了优秀的新闻记者和主持人。其中也存在了部分所谓当下流行的“网红”因素在里面,网红的元素能够聚集和吸引大量的粉丝,这样在广播新闻直播的过程当中塑造出来的网红也更加具备社会影响力,同时又能够很好地把握住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主要精神,在新闻制作和播出的时候也更容易把握住新闻的舆论导向。

在以往,广播的主持人在一个受众无法看到的位置,我们只能够根据他的声音进行辨识,广播直播的主持人成为了听众熟悉的陌生人,虽有亲切感,但在广播直播的时候总会有着神秘的面纱。而广播结合互联网视频直播以后,改变了原有的广播新闻直播样式,主持人也从无人看见的幕后走向了大众前台,在受众面前增加了亲切感、交流感、互动感,这种互动也能够增加广播新闻直播主持人的荣誉感、使命感和曝光率,从而增加其职业认同和工作态度,更好地促进广播新闻直播主持人的进步与发展,带动新闻主持的创新与改变。

(三)广泛的受众和市场群体

中国广播在地区覆盖率方面非常之高,受众人数之多,而网络视频直播的平台数和用户量非常之多,2015年在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网络直播平台用户达到2亿。[4]而在人的地域、阶层、学历方面分布则是,其中90%左右是三四线城市的低收入低学历群体,另外10%则是一些中高收入群体的小老板,如煤老板,包工头等。综合其他的视频直播平台而言,一线城市的用户非常之少,其中绝大部分是低收入学历群体和缺少经济实力的年轻群体,白领粉丝参与度较低,未被开发的新闻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可被开发的资源宝库,然而在开发的过程当中注重开发的条件和价值,把直播平台的这种互联网化的优势,再结合以主持人为核心的新闻主持人物,同时搭配传统的广播新闻网络直播,以信息资源整合,信息链条构建,打破技术之间的障碍壁垒,形成广播新闻直播的整体系统。

在技术媒介受众而言,互联网直播系统有着如此广泛的受众,但是广播新闻直播的受众则要小很多。在年龄层次方面,互联网直播拥有的是多数掌握着互联网技术的80、90后的年轻群体,而广播新闻直播所面对的年龄受众则是50岁以上的老龄受众,两个技术媒介背后的受众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某些方面甚至形成了巨大的信息鸿沟。然而在这种技术的应用下,能够把两个受众聚合在一块形成巨大的媒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新闻能够及时、准确、便捷地传递到受众手中,能够更好地服务受众的信息需求。

1. 开拓出新的直播样式和形式,进一步创新广播新闻直播方式

直播领域,过去主要是电视新闻直播和广播新闻直播这两大领域,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以后,网络新闻直播又开始对原有的新闻直播的格局进行了改变,电视新闻的直播仍然是的主要新闻直播方式。但是广播新闻直播并没有随着电视新闻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出现而消失,反而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尤其是自然灾害的突发报道事件,极端天气的新闻报道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广播新闻直播也跟随着受众分流化的趋势而改变,形成了交通新闻直播,民生新闻直播等一系列的直播形式服务于特定收听群体的新闻直播内容和样式。

2. 增加经济收益和改变原有广告经营模式

广播的广告收入一直以来是一个短板,伴随着互联网,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和投入,广播的收入并没有很好地起色,甚至由于收入问题,很多节目和新的方式受到了资金方面的制约。广播新闻直播和互联网直播平台的结合,能够把互联网的因素和属性带到广播新闻直播当中,进而开辟出新的收入空间和范围,让互联网的商业和营销因素慢慢的进入到广播直播领域当中,在广播新闻直播的前后插入广告,为广播新闻的直播带来新鲜的广告收入,并且改变以往单一的商业模式,建立起新兴的广播新闻直播和互联网融合后的商业模式,实现比较全面的商业利益的融合与整合,让商业带来的收入更加促进广播新闻直播的健康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和增长。

虽然这三种媒介之间各自之间形成了较好的发展,而且也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但是三者之间的融合和界限并没有完全意义的消失,例如电视上能够很好地播出广播的新闻,但是广播新闻的载体却不能够很好地播出电视方面的新闻,网络媒体能够很好地直播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但是也只是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其本身的新闻直播并没有形成新的直播方式,其直播的内容播报方式还是属于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或者是广播新闻直播。在手机上的移动媒体上,两者之间的绝对界限被打破,广播、电视在移动媒体上面实现了技术融合。在叙利亚战场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移动媒体的巨大的信息传播效果和速度。这已经是一种新闻播报方式的改变,并且为更大改变埋下来种子和雏形。未来可以预见广播在借助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帮助下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新闻声音直播,而是将互联网的平台的直播技术融入到广播新闻直播中去,形成新的直播新闻效果,但是至于未来会形成怎么样的传递效果,我们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分析。

3. 警惕新生传播方式的弱点,避免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

时间会预见到这种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也会存在着问题,在一个新生新闻直播方式的发展过程当中,总会伴随着问题而发展的,有了问题,我们就会对于直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变,更好的保护和促进这种新生事物的发展,确保新生的事物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大众和传媒所用。广播新闻直播与互联网平台技术的融合在现在看来的缺点都是由于其技术本身和技术脆弱所带来的,而至于内容方面的因素,也跟其技术平台和特点相关,这几种不足主要体现在融合后的脆弱性,易逝性和新闻内容的编辑方面。

(1)脆弱性

互联网直播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电信通讯技术上,而广播的技术是在于通过无线电长短波(FM,AM)来进行信息收发,两者的信息频道和接收方式不同,而在一些重大的时间当中,前者的通讯技术并没有完全的稳定,而后者的信息接收技术又重新回到了广播新闻直播的传统方式之中。两种技术,两个方式,只有在稳定的技术条件下和特定的气候环境当中才能够很好地实现互联网直播技术平台和广播新闻直播的融合,这种构建信息交互和融合的条件一旦被打破,那么秒就谈不上媒介之间新的融合,而这种脆弱性也会让新闻制造者选择更加便捷和稳定的新闻纪录工具,而受众也会选择更好的接收信息的媒介,这种脆弱性的形成是由于媒介的先天不足的情况所造成的。

(2)易逝性和缺乏深度

广播新闻直播与互联网直播平台的融合能够开拓出新的直播方式和境界,但是这种直播和电视新闻一样,具有着易逝性的特点。及时、快速、准确地播报新闻,但是也会随着新闻的事件的发生,其背后的新闻故事也会随着新闻的直播而有所弱化和消减。因此在广播新闻的直播过程当中,需要对新闻的速度和时效性去负责,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媒介告诉新闻媒介的受众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但是在深度方面则显得不如纸媒,互联网直播平台能够增加广播新闻直播的视觉性,但是却没有办法增加他的深度特点。做一个深度的节目是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新闻,这也是跟内容的生产媒介密切相关的,未来这个问题需要值得注意和警惕。

(3)新闻内容编辑

在这种媒介选择下,新闻直播的新闻内容编辑成为了一个注意的问题和现象,新闻内容的服务,广播新闻直播的内容制作和互联网平台直播的新闻内容编辑可谓是大相径庭。两个系统,两种直播方式,两个直播进行技术上的融合在新闻内容直播方面必然会有所取舍。就目前的情况,是广播新闻直播占据主导方式,还是互联网的直播占据主导方式都是需要思考和媒介平衡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在未来的直播过程当中,应该注重新闻的媒介的本体特征,在制作和播出方面应该以新闻内容为基础,两者的结合过程当中注重新闻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的是5W+H的原则(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真实的、完整的、客观的、把新闻的事件报道出来,然后再配合新的媒介直播技术给人一种新兴的新闻接收信息体验。形成具有完整、真实、个性的直播方式。虽然直播的媒介发生了变化,但是新闻的本质还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用新的技术服务于新闻报道,让新闻更加的鲜活而又有独特的魅力,这也是一种新闻内容的创新。

互联网的直播技术能够很好地弥合二者之间的技术性鸿沟和对立,把劣势消弭,再通过技术手段,重新转化成为一种优势媒介资源,这也就是互联网直播技术当中的改造和应用。当然未来的技术使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还要随着发展的过程当中时刻注意新的问题出现。注重经验的总结与改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广播新闻直播。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社会各界也都探索着各自的“互联网+”的方式与样式,而在媒介领域里面,各个媒介之间也在探索着“互联网+”。移动媒体的推广和使用更是加快了这样的一个趋势和使用,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手机客户端上面使用网络的功能,使用手机的网民的人数也逐渐超过了使用电脑的网民人数,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融合与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爆发出新的融合生命力和革命力,推动了原有的媒介的内容制作和进步。拥有着好的未来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一帆风顺的,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总会有其问题存在的,互联网直播平台与广播直播的融合目前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新兴的状态,直播的融合效果还需要经受住时间和受众的检验,最根本的检验就是来自于这种新闻报道形式能否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起到很好地传播效果,并且达到了最先预想的传播效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容为王,这是在新闻中最值得注意的核心,把新闻的内容做的扎实,利用媒介融合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把内容发挥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之中。以人为本,坚持新闻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5]关注新闻事件背后的人,让手机移动媒体将广播新闻直播和网络视频平台直播融合在一起。在融合后的广播新闻直播媒介的触角触及到原先媒介所触及不到的地方去,让新闻服务于社会,引导更好,更加文明和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最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科学的发展。

摘要:广播新闻直播在传统意义上只是属于声音的传播,互联网平台直播属于的是视觉传播的。广播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下实现视频的直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互联网直播平台这样的发展新鲜事物,在媒介日趋融合的今天,二者之间可以实现融合,并实现媒介发展的新的突破。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在于网络视频直播对传统广播直播的冲击与挑战,在网络视频的直播环境下,推动广播直播的新的发展和创新,这里面的优势在于其突破了原有视觉的维度,同时转变成以网红和明星模式为核心的新闻主持,把两个媒介的巨大受众实现汇聚和消融,最后就是广播新闻直播样式的改变与创新,让广播主持人更加的形象具体,让听众更加直观地接受全面最快的信息。

关键词:广播新闻直播,网络视频直播,新旧媒介融合,创新直播方式,明星主持人

注释

1[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12.

2[2]张康敏.全国广电机构手机广播情况调研[J].电视工程,2010(4).

3[3]张薇,张子璇.网络直播只为共享无聊吗?年轻人市场正受到重视[EB/OL].(2016-5-28)光明日报,http://media.peo ple.com.cn/n1/2016/0528/c40606-28386582.html.

4[4]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EB/O L].

广播新闻直播 第8篇

用自主创新的理念打造一场前所未有的直播样式

常见的广播新闻现场直播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举行的重大节会和商界筹办的各种商贸活动, 广播用现场直播的形式配合宣传报道, 直播基本是对现场活动的全程转播, 辅助的广播样式很少, 这种直播延续了传统的直播模式, 称之为“转播”更加贴切;另一种是在特定的节庆、纪念日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按照广播规律进行策划, 主持人在现场或直播间穿针引线, 辅之以嘉宾访谈、背景报道、记者连线等多种广播方式, 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这种直播方式目前已成为增强电台知名度、扩大影响面的重要途径, 被各级各地电台广泛采用。

移动式直播是兼有以上两者的部分特点而又完全迥异于二者的直播样式, 在国内的广播现场直播中, 以前很少采用。就笔者记忆所及, 北京台2004年曾做过雅典奥运会北京火炬传递活动的移动式直播, 辽宁台2007年尝试了沈阳世博园开园的移动式直播。但因其风险高、操作难度大, 这种直播方式还没有形成惯例, 在吉林也没有可借鉴的范例。

以此次亚冬会火炬传递的直播为例, 火炬传递是一项时时刻刻处于移动中的活动, 若想带给听众最直观的感受, 唯有跟随传递队伍, 随时报道现场最新发生的情况;但从技术上, 吉林台并未配置可以做移动直播的专业设备, 唯一可以依凭的传播工具只能是移动电话, 传播效果如何很难保证。由于火炬传递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在直播节目中, 无论是火炬传递的现场情景、火炬手的身份和感受, 还是传递所经的路线、每个风景街区所代表的意义, 以及与体育赛会相关的众多信息, 等等, 都是听众希望了解的内容, 也是必须交代的;如此丰富繁杂的内容, 瞬息万变的现场形势、时间地点的依次推进, 怎样穿插安排?无疑是这次直播的一个难题。而且, 此次火炬传递的里程长达40公里, 穿越整个长春市区, 预计用时6小时, 其距离之远, 时间跨度之大, 地点变化之快, 一切都给直播埋下了不可预知的种种因素。

但是, 机遇从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经过慎重而热烈的讨论, 新闻综合广播的负责人决定, 要搞一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传播优势的移动式直播, 在广播的自主创新上做一个大胆的尝试。

整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成就一次成功的直播节目

新闻现场直播, 是一场高水平的心智与体力的打拼。2007年1月21日的火炬传递, 掀开了第6届亚冬会期间几百家中外媒体新闻大战的序幕;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是唯一一家全程直播火炬传递的媒体, 在传播形式上抢得先机, 但要使这场直播取得成功, 完全实现与听众的“零距离”, 在策划实施上不啻为一个庞大的工程。因为, 这样的一次大型新闻现场直播节目, 既要紧密跟随不断移动的第一现场, 又要将多个现场进行有机串连交融, 单靠一个节目组、或者几个编播人员是无法完成的, 它必须强调整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是多兵种、多形式的协同作战。

为了奉献给听众一次立体化、全景式的亚冬会火炬传递直播, 新闻综合广播在这场名为《和世界一起奔跑》的大型现场直播中共动用了21位编播人员和工作人员。后方直播间有一位主持人, 现场有一位随火炬方队移动直播的主持人, 在长春市内各个重大的交接地点、典型火炬手的交接地点安排了十几组记者做定点报道。直播筹备小组前期全程体验了火炬传递的彩排过程, 掌握了最直观的第一手材料。策划方案初定, 所有的编播人员就都投入其中, 分工合作。在正式直播前, 仅为后方主持人准备的参考资料就达到7万多字, 前方主持人所依据的文案则有2万多字;所有参与报道的记者都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掌握了重要区段的火炬传递方案, 不但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均亲赴现场做了实地踏察, 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制订了详尽的节目流程, 编辑、主持人、记者一起认真探讨每一个细节, 推敲琢磨串联词, 力求权威准确。

由于考虑到火炬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堵车、延时等状况, 和直播节目中一旦发生信号传输等突发情况, 在这次移动直播过程中, 后方设立一个通联小组, 负责与前方主持人和各点记者的联络沟通、把握直播节奏;前方设立一个流动指挥车, 以便在第一时间探讨和适时调整直播的内容;安排一位负责人全程跟随火炬传递队伍行进, 与火炬传递组委会随时保持联系。这样的人员配备保证了这样一场情况错综复杂、形势瞬息万变的直播的顺利完成。

浓墨重彩让广播“看得见”

第6届亚冬会的火炬传递, 在长春市区共有重要火炬交接点13个, 火炬手108人。作为广播直播, 不可能面面俱到, 也不能是现场过程的简单流水帐。它必须有所侧重, 传递给听众最具代表性的现场情况。此次吉林台的火炬传递直播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一是从市政府南门到自由广场。这里既有隆重的起跑仪式, 又是进入市区的第一个大交接点, 火炬手中既包括冠名商皓月集团董事长丛连彪、亚冬会组委会秘书长安莉等重量级人物, 也包括长春市十大杰出青年聂永军、省学联主席王佐、都灵冬奥会火炬手徐丽华等有代表性的人物。二是汽车厂区和皓月厂区。这里一个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一个是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火炬从工厂生产区经过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 而且由一汽集团现在出产的所有车型组成的庞大车队在此路段全程护跑, 形成一段独特的亮丽风景。三是省文化活动中心亚冬会倒计时牌前。这里不但体现了亚冬会筹备三年多来的成果, 而且还安排了武术、抖空竹等体现全民健身的特色表演。四是赛德大桥到伊通河冰面。亚冬圣火在这里采用冰上卡丁车、狗拉雪撬、速度滑冰三种极具东北地域特色和北方冰雪城市风格的传递方式, 是整个传递活动的最大亮点, 也是传递结束之前最后一个重要交接点。这几部分内容, 都是听众特别关心、急于在广播里听到的, 而且趣味性强、能给听众较强的听觉享受。针对这四大板块, 由直播间主持人串连起分布在各个交接点的记者, 随着现场主持人的行进过程, 有条不紊地、层层递进地把整个传递活动全景式地展现给听众。

由于火炬传递路线长、时间久、参与人数多、场面宏大, 电台的现场直播, 仅靠语言描述、采访对话与现场音响片断, 就要把整个场景展现给听众, 对主持人的表达和记者掌控现场的能力要求都非常之高。如何捕捉到最打动人心的那些瞬间, 传递给听众他们最想听的内容, 带听众身临其境般地参与亚冬火炬传递这一历史性的活动中来, 这是新闻综合广播此次直播节目的要求, 也是摆在所有参与直播报道的主持人和记者们面前的一张考卷。直播中, 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火炬传递至文昌路口, 第12名火炬手在这里接火炬起跑, 她的身份极为特殊———本届亚冬会的组委会秘书长安莉, 护跑方队是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对此, 事先已做了周密布署, 安莉跑完450米全程后将有记者负责专门采访她;但直播时如果能把安莉副市长跑的全部过程在第一时间里讲给听众, 不是更生动、真切吗?于是, 几个人果断下车, 开始百米冲刺, 追随安莉市长一路向自由广场进发, 主持人边跑边与直播间连线, 进行同步直播。现场主持人气喘吁吁的直播, 加上周围高喊亚冬会口号、敲锣打鼓迎接火炬的特定气氛, 听众听起来犹如置身其中, 现场感极强。

新闻综合频率上激情涌动的七小时

现场直播是广播新闻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表现形态, 也是树立广播电视媒体权威性的首选目标。广播新闻现场直播与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实空间及时间平行, 直接获取新闻现场的相关信息, 让受众直接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并保留了现场运动的延续性、过程的可体验性以及事件的不可预知性, 完成了对受众收听心理的良性呼应。从这一点上来说, 此次吉林台的亚冬会火炬传递直播, 虽然也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 如一些记者的报道不够完善、一些串连的细节值得推敲等等, 但总体上, 却因其与听众形成了激情的呼应, 而获得了成功。

“扑进冰雪怀抱, 燃放冬日激情。2007魅力长春, 2007亚洲期待。”这是这次直播节目的开始语;中波738、调频91.6这个频率, 是吉林台的新闻综合频率, 一向以稳重、大气为主调, 强调新闻立台。但这次移动式直播, 从始至终贯穿的, 却是一股激情。从市政府南门的起跑仪式开始, 长春人民对亚冬会的热情就是火炬传递现场最耀眼的亮点, 这份热情, 不但驱散了严寒, 而且点燃了此次直播节目参与者的激情。在起跑仪式上, 2007只和平鸽被同时放飞, 寓意着承载奥林匹克精神的2007年亚冬会圆满成功, 同时现场升腾起绚丽的五色彩烟, 现场主持人激动不已地向听众介绍说:“听众朋友, 现在现场放飞了2007只和平鸽, 2007只!”这种年轻有朝气、激情四溢的主持风格与火炬传递活动的现场气氛不谋而合, 也成为了这次直播节目的主要基调。一路上, 主持人都是用这种方式不断向听众介绍着他所看到的场景, 甚至激动地一再重复, 把市民参与火炬传递的热情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听众。而正是这种风格, 得到了听众的一致认可。在这次直播中, 有很多记者都是广播新兵, 甚至是第一次做口播现场报道, 但“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们采用了一些不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报道方式, 比如和现场围观群众一起大声欢呼、迎接亚冬圣火, 和火炬手一起奔跑、气喘吁吁地发报道等, 听来虽稍显稚嫩, 却因火炬传递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而收到奇效, 感染了听众。

这次节目开通了短信平台, 与听众互动。从直播一开始, 短信平台便不断刷新, 有的听众写道:“感谢吉林电台的编播人员为我们直播亚冬会火炬传递的盛况, 你们辛苦了!”有的听众咨询火炬当前所处的位置, 按照主持人的提示到街上去观看, 亲身参与后, 又发来短信表示感谢。直播时, 来自中外的媒体朋友和上百万长春市民亲眼目睹了火炬传递的盛况, 我们的移动直播队伍也成为了当天火炬队伍中一道别样靓丽的风景, 扩大了广播的影响。

对于一个新闻频率而言, 新闻现场直播彰显出新闻频道主流媒体的竞争实力;对于听众而言, 新闻现场直播在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势, 使受众真正感受到广播与我同在, 新闻现场直播与我同在。吉林台第6届亚冬会火炬传递直播的主题是“我们和世界一起奔跑”, 正是在移动式直播方面进行的可贵探索, 使新闻综合广播的听众真正体会到了广播与火炬同在, 我们与世界同在。而这也正是广播的最大魅力所在。

摘要:作者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亚冬会火炬传递现场直播节目中担任策划和总撰稿, 这是一次广播移动式现场直播的可贵实践。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从自主创新的理念、整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办“看得见的广播”、直播节目的激情风格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移动式现场直播这一崭新的广播传播方式的实践经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广播新闻直播】相关文章:

都市新闻广播06-02

新闻广播播音06-21

广播新闻作品08-23

广播新闻故事化05-05

做好广播民生新闻06-19

广播电视新闻09-09

广播新闻评论论文05-06

广播新闻传播论文05-07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07-11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07-08

上一篇:绘本习作教学例谈下一篇:资料文件